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脏健康论文

心脏健康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4: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心脏健康论文

篇1

此次,英美研究人员比较分析了美国卫生部门2003年和2004年间收集到的1455名美国成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资料。

研究发现,90%以上被调查者的尿液中检出双酚A。在双酚A含量最高的一组成年人里,罹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人数比含量最低的一组多出1倍多。

美国密苏里大学生物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冯扎尔说,这是迄今针对双酚A人体影响的最大规模研究,首次指出双酚A与心脏病和糖尿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不过,冯扎尔同时指出,研究未能证明双酚A就是导致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元凶。

研究论文作者之一、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员戴维・梅尔泽说,研究未能证明双酚A是造成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唯一可能。虽然其他因素致病可能性不大,但研究人员未能排除。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无法解释双酚A与心脏病和糖尿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健康政策和临床实践研究所研究员莉萨・施瓦茨说,不能排除被调查对象原本就患有心脏病或糖尿病,导致身体对双酚A抵抗力下降、双酚A增多的可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找到双酚A致病的直接证据。

这份研究报告遭到美国塑料制品生产商抨击。他们认为,新报告并不能证明双酚A存在危害。

代表塑料制造商的美国化学协会说,研究过程存在漏洞,结果也只是指出某种关联。美国化学协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正如研究者所说,他们没有得出双酚A引发健康疾病的结论,他们只是说明了统计上的联系。”

篇2

生吃西红柿可以防乙肝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成功了一种含有“乙肝疫苗”的转基因西红柿。据有关专家介绍,在今明两年内,人们就将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这种西红柿了。用吃西红柿的法子预防乙肝自然比打针更易于让百姓接受。

降低心脏病突发的危险

芬兰医学专家认为,经常食用西红柿和西红柿制品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芬兰库奥皮欧大学营养学家蒂娜・利萨宁最近发表学术论文指出,西红柿对人体健康有益是因为它含有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种营养素在西红柿酱中也不会受到破坏或消失。该论文着重论述番茄红素与降低患心脏病危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也是该大学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冠状动脉病危险因素研究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对库奥皮欧地区700名中年男子的跟踪观察发现,血液中番茄红素水平低的男子犯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男子的3倍多。

番茄具有抗癌的作用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专家最近则发现,番茄具有抗癌作用。研究人员把口腔癌细胞培养液加进番茄天然色素后,癌细胞很快失去活性,逐渐死亡。

虽然研究人员目前并未能确定,番茄红素是如何制服口腔癌细胞的,但他们认为,番茄红素能激发围歼不正常细胞的抗体。人体的抗体能够抵御普通病变细胞的侵袭,使之在抗体包围下“自杀”。

番茄同时也能缩小前列腺癌肿瘤。今年8月,美国底特律维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证实,用番茄制成药用胶囊治疗前列腺癌病人,获得明显疗效。研究人员对26名等候手术的前列腺癌症患者进行分组试验,一组服用他从番茄中提取的番茄红素制成的胶囊,每天2次,每次15毫克;一组不服用这种胶囊。3周后他惊奇地发现,服用番茄红素胶囊的病人,肿瘤明显缩小,有的几近消除。

篇3

英美研究人员首次发现,BPA可能与心脏病和糖尿病有关联。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BPA广泛应用于婴儿奶瓶、光盘、食品容器等塑料制品,可谓无处不在。此前,已有动物实验显示,接触到BPA的老鼠身上出现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发病征兆,引发人们对BPA安全性的关注。

此次,英美研究人员比较分析了美国卫生部门2003年和2004年间收集到的1455名美国成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资料。研究发现,90%以上被调查者的尿液中检出BPA。在BPA含量最高的一组成年人里,罹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人数比含量最低的一组多出1倍多。美国密苏里大学生物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冯扎尔说,这是迄今针对BPA人体影响的最大规模研究,首次指出BPA与心脏病和糖尿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未定论结果引争议

不过,冯扎尔同时指出,研究未能证明BPA就是导致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元凶。研究论文作者之一、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员戴维・梅尔泽说,研究未能证明BPA是造成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唯一可能。虽然其他因素致病可能性不大,但研究人员未能排除。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无法解释BPA与心脏病和糖尿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健康政策和临床实践研究所研究员莉萨・施瓦茨说,不能排除被调查对象原本就患上心脏病或糖尿病、导致身体对BPA抵抗力下降、BPA增多的可能。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找到BPA致病的直接证据。“得到更直接证据将会是件好事。”梅尔泽说。

这份研究报告遭到美国塑料制品生产商抨击。他们认为,新报告并不能证明BPA存在危害。代表塑料制造商的美国化学协会说,研究过程存在漏洞,结果也只是指出某种关联。

美国化学协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正如研究作者所说,他们没有得出BPA引发健康疾病的结论,他们只是说明了统计上的联系。”然而,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员安娜・索托认为,研究足以引起注意,政府应该采取行动限制BPA使用。

“我们不能等到做完更多研究才行动起来保护人们健康。”索托说。

此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毒理学规划处已把BPA对胎儿、婴儿和儿童的潜在危害警示级别定为“适度关注”,但对成人的危害分级仍为“可以忽略”。如今,美国一些州政府已开始考虑限用BPA。据美联社的报导,加拿大政府已提案禁止婴儿奶瓶制造商销售含有BPA的奶瓶。

美国药食局出面摆平

美国药食局(FDA)针对BPA安全问题的听证结果。FDA认为,目前人们接触双酚A的水平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FDA食品添加剂安全办公室主任劳拉・塔兰蒂诺说:“我们暂时得出的结论是,它是安全的。我们没有建议人们改变使用习惯。”

FDA新闻官米切尔告诉媒体,经过多年的试验,FDA确信少量的双酚A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FDA支持食品包装中使用含双酚A的塑料。米切尔表示,FDA在动物身上进行了摄入不同剂量双酚A的测试,但是并没有产生相关论文中提到的“低剂量的这一化学物质就能模拟雌激素、阻碍激素分泌并对实验室动物造成伤害的结果,也没有其他副作用。”

此外,他强调多次试验表明,如果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双酚A就不会分离出来,不会对婴儿健康产生危害。但对塑料容器进行持续加热之后,确实发现双酚A外泄的现象。塔兰蒂诺则认为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必要的,她说尤其应避免用这类容器来加热食品,因为高温会使容器中的双酚A释放出来。

米切尔同时承认,在储存食品的罐头中也发现极微量的双酚A外泄的现象,但影响罐头食品的程度极其微小,“仅有十亿分之几”。FDA的调查报告认为,人体内的双酚A水平通常很低,不足以危害健康。

不过,即使FDA得出了最终的结果,但科学界人士对这种化学材料的看法依然各持己见。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更多支持这种材料的确存在危害性的说法,而在政府层面上,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也和美国持不同的看法。

前沿链接

篇4

格莱斯通研究所新血管研究副主任Bruneau博士说:“先天性心脏缺损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类型,在美国每年累及超过3.5万新生儿。由于研究侧重于一小组基因,一直以来很难确定这些缺陷在遗传水平上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里,我们通过观察赋予心脏细胞独特特性的全部遗传物质从广角探讨了心脏的形成。”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从小鼠处获得了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模拟胚胎发育过程,将其重编程生成了跳动的心脏细胞。接下来,他们从发育中和成熟心脏细胞中抽提出了DNA,利用一种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ChIP-seq使得科学家们“看到”了DNA中书写的表观遗传学标记。

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格莱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JeffreyAlexander说:“然而仅找到这些标记只是取得了成功的一半。我们接下来不得不破译它们编码了心脏形成的哪些方面。为此,我们利用了格莱斯通生物信息学核心(GladstoneBioinformaticsCore)的计算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将从基因序列中收集的成堆的数据整理成一个可读取的、有意义的关于心脏如何成为心脏的蓝图。

研究小组生成了一些意外的发现,他们发现在心脏细胞中基因群似乎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共同起作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指定的时间作为一个群体开启和关闭。科学家们不仅确定了一大堆与心脏形成相关的新基因,他们还精确探究了这些新发现的基因是如何与从前已知基因相互作用的。

绘制心脏基因组蓝图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现在科学家们了解了这些基因如何控制了心脏,他们能够开始了解心脏病是如何破坏这一调控的。最终,他们可以寻找到预防、阻断或消除罹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内这些破坏的治疗方法。

篇5

3、每天一杯啤酒。美国《农业和食品化学》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每天饮用一杯啤酒连续一个月可以降低胆固醇,提升血液中有利心脏健康的抗氧化物,降低导致血凝块的血纤维蛋白原。

4、每天清晨服用复合维生素B。瑞士科研人员让200名接受过打开动脉手术的人员服用3种B族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或安慰剂,结果发现服用维生素的人群体内的半胱氨酸量下降40%,这是一种可以增加心脏病危险的物质,而服用安慰剂者则无变化,前者的血管也比后者宽。

5、及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如果你在夜间有鼾声,说明可能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症,一整夜呼吸可能暂停数百次,这可引发高血压乃至心力衰竭和中风,应及时医治。

6、保证充足睡眠。哈佛大学对7万名女性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者,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即有所升高。缺乏睡眠可以增加应力荷尔蒙,提升血压,影响血糖水平。但每天睡眠也不要超过9小时,否则,也会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升高。

7、每周至少食用一次鱼。《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女性比每月吃一次鱼者患心脏病或因其死亡的可能性要低1/3。对男性来说也是如此。另一研究发现,经常食用鱼可降低患心房纤维性颤动、心律不齐以及过速的风险,这些都是猝死的主要致因。

8、每周早餐至少食用4次高纤维谷类食物。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每天摄入23克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的纤维素者与11克者相比较,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几率低23%。对男性而言,高纤维饮食可以把患心脏病的几率降低36%。

9、在每天食用的谷类食物或酸奶中撒一盎司(约等于28克)亚麻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2克的ω-3脂肪酸。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一健康的脂肪有助于预防心脏病,降低因心律异常而导致猝死的几率。

10、用一勺匙亚麻油拌新鲜色拉调料。一勺亚麻油中含7克ω-3脂肪酸。如上所述,这是改善心脏健康的好方式。

11、每天饮2杯茶水。红茶绿茶均可。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5000名健康的居民在6年内每天饮用2杯或以上茶水,患心脏病的几率仅为2.4%。而从不饮茶者的患病比例则为4.1%。另一项研究报告发现,每天饮茶3杯,可将患心脏病的几率降低11%。

12、在炒菜里放入一把榛子。每天只要摄入1.5盎司(约合42克)这些有益健康的干果,即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食用榛子的另一方法是将其碾碎涂在鱼或鸡上,然后烤制。

篇6

有四大区别

美国心脏外科专家马克·基里洛夫和心脏内科专家斯蒂芬·尼森通过研究总结出了男性和女性心脏的四大区别。首先是男性心脏比女性大,女性心血管比男性细,这一差别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体内的激素不同造成的。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会导致血管扩张,而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则会使血管收缩。因此,两位专家指出女性血管更容易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堵塞,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而且在心脏搭桥手术中,血管修复难度也更大。

第二,女性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通常质地较软,更容易发生脱落或破裂,引发心梗或脑梗,而男性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往往质地较硬。

第三,女性的血管较男性而言,更容易发生痉挛,造成心脏缺血,而引发心脏疾病。

第四,因为雌激素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所以女性心脏比男性多一道天然防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更年期以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大幅下降,心脏得到的保护作用大大消减,而且随着雌激素的减少,脂肪代谢也会逐渐发生紊乱,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的凝聚力和吸附力也会增强,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心脏病的发生率也随之而大增。

因此,女性要及早做好心脏疾病的预防。

及早制定

心脏健康计划

针对女性血管细容易发生堵塞、更年期后血脂升高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特点,马克·基里洛夫和斯蒂芬·尼森这两位专家建议,女性尤其是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应该及早咨询心血管科医生,制定心脏健康计划,比如积极运动、低盐低脂饮食、定期进行体检、高危人群进行一级预防等。

说到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是指已经出现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为防止出现心血管疾病而采取的预防措施。针对女性心血管的生理特点,中医专家建议那些已经出现上述高危因素的女性人群可运用通络疗法来进行一级预防。

篇7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ge growth senior citizen i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biochemistry responded on has ha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therefore has also had the change to the medicine response and in vivo process, to the medicine sensitive enhancement, responded not good compares the young adults to display obviously generally.Therefore, to the senior citizen reasonable, safe and the effective use medicine research appears extremely importantly.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one of senior citizen's common diseases, pays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in view of senior citizen's hypertension and heart disease medication, the brief analysis is as follows.

【Key words】Senior citiz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ensitivity; Responded not good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民生活和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显著延长,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长,老年人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已成为关注的课题。老年人因身体生理、生化的改变,使抵抗力降低,疾病也随之增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等。在临床上,许多老年人在服药的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种种危险,因此患高血压及心脏病的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生化功能的改变

1.1 心脏:老年人心肌细胞内脂褐质沉着,心肌胶原样淀粉样变性增多,心内膜增厚与硬化,造成心脏的生理功能普遍减退,心输出量降低,心搏出量减少,心肌收缩力与顺应性减退,心室收缩减慢。

1.2 血管:

老年人无论是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表现在弹性纤维进行性磨损、断裂、钙盐沉积于血管胶原纤维交联,致使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从而造成脑、冠状动脉、肾与肝脏血流量减少。

1.3 血压:

由于老年人动脉弹性降低,扩张度减退,其收缩压随着年龄而升高,再加之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反射性调节机能降低,所以老年人易发生血压的波动变化[2]。

2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老年人每搏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下降,外周阻力和脉压差明显增加,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心脏对缺氧、高碳酸、儿茶酚胺等刺激的反应性明显下降,特别当给予β受体阻断药、亚硝酸盐类扩张血管药、抗高压药和利尿药时引起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程度均比青壮年高;由于老年人对β1和β2受体的反应性减弱,所以老年人机体不仅对β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降低,对β受体阻断药的反应性也明显降低,这可能与老年机体腺甘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和β受体数目减少有关。

3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特点

3.1 抗高血压药:

老年人重要器官多有硬化变化,血管口径变小,血管阻力增大,血流量减少,而对降血压药耐受性降低,尤其是对降压效果较强的降血压药物,如卡托普利等,易致低血压、心脏供血不足和脑缺血性晕厥,有甚者可能发生心绞痛和脑血栓等。因此,老年人降压应首选β受体阻断药及钙拮抗药等,如阿昔洛韦、硝苯地平等,它们的降压效果较好且安全。老年人对中枢性降压药非常敏感,可发生极度镇静,嗜睡和眩晕等不良反应,停药后可出现焦虑、激动、心悸、出汗、血压突然升高等停药反应。而临床常用的复方利血平,久用可致老年人反应迟钝、嗜睡、记忆力减退和溃疡病的发生。目前临床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效果较好,但一般宜采用作用缓和的降压药物。

3.2 强心类药物:

强心类药物以强心甙最为常见,但大多数老年人对强心甙非常敏感而易发生中毒,典型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不一定会出现,而常见的却是精神错乱、中毒性精神病、精神抑郁症等,这是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减少,强心甙清除率降低,相对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的原因,故老年人强心甙的常用剂量是临床上的1/2或1/4。

4 总结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已经发生了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甚至存在着某些其它老年性疾病造成的病理状态,从而影响着心血管系统药物对老年人的药物药理效应,甚至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临床老年人药物治疗的实践充分表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老年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它组病人,老年人一般同时可患多种疾病,加上健康状况各不相同甚至差异较大,故其用药不能完全按体重和年龄折算,应根据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状态等特点,在加上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个别的、具体的综合考虑[3],从而选用适合老年人的药物的用法及用量,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焦虑的堰塞湖”

2014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在北京召开。“在所有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名首位。”长城会创立者、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告诉记者:“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病。”

长城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家、高级白领心血管患者不断增多。一项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2000名企业高管的健康调查显示,超重或肥胖者为55%,血脂异常率为全国平均血脂异常发病率的2倍以上,脂肪肝的患病率为全国成年人脂肪肝发病率的3倍以上。如果没有科学的血管健康管理,这些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极高。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学科带头人,胡大一出生于医学世家。1987年,他从美国回国,就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建了心电生理科,如今还会去国内几百家医院会诊指导。但多年下来,他发现心血管疾病从医疗模式,到公众对疾病的认知都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心血管病预防最重要,但那么多大医院,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在胡大一看来,医院好多都是坐堂医生,等着人生病求医,病人则总是不注重恢复和预防。久而久之,陷入了“医生等得病,病人等复发”的怪圈。

尽管年近七旬,但胡大一身体矫健,语速很快,思路十分清晰。在长城会开幕式上,胡大一宣布下届大会主席将由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担任。而他担任会长的这些年,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之首。平均每十秒钟就死一个患者。一半的人首次发作就是心肌梗死或者猝死,所以心血管病往往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很高。同时,心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患者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心肌梗死患者都不到五十岁,且以男性居多。

胡大一一直认为心脑血管病是一个“堰塞湖”: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一边是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用很高的成本,比如很贵的支架、起搏器、药物来维持一些患病群体,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进入到这个“湖”里。

尽管我们的人均寿命和欧美相差无几,但我们的健康期望寿命男性只有四十岁,女性只有四十八岁,这意味着,至少有二十年我们是带病生存的,发达国家只有十年。“我们的企业家非常爱惜自己的汽车,定期去4S店做清洁、定期保养、定期检修,却从不对自己的心脏进行保养,很多患者心血管问题做了支架,出院后还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注意复查保养,结果血管又堵了。”

我们的心脏需不需要支架?

上世纪90年代初,胡大一就开始推广冠心病介入疗法、支架技术。如今,我们医院越来越大,检查设备越来越多,支架手术越来越多。冠心病的支架手术,十年前是每年两万例,2013年是四十多万例,今年将突破五十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支架手术最多的国家。

胡大一将这些数字记得详细,他认为现在的医疗模式是趋利性的医学模式。每个医院都在宣扬毛收入多少,手术例数多少,仪器多少,支架数多少。公立医院水平用手术和毛收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而且医生支架手术做的越多,就能发表越多的论文,名气也越大,“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

当大量医疗卫生资源都用到了心脏问题发生后的急诊救治和手术上了,病人反复住院、反复造影与介入治疗以及高手术费用,这会造成一部分过度医疗。从而导致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及患者对医疗结果的困惑与不满。另一方面,心脏事件后的康复与二级预防体系基本缺失,且缺乏医保支持。

胡大一将医院比喻成是卖汽车的,卖了之后就不管了,没有售后服务,病人回家后,没人帮他保养维护。患者经常是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搭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客观的说,心血管疾病大多数不是先天性的,而是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很多人认为只要放了支架就可以一劳永逸,其实心血管病到了需要放支架的程度,已经不能逆转为原来的健康状态,支架治疗只能是多害相较取其轻。”而由于医学的未知状况,我们还很难完全避免不必要的诊疗和治疗。其次,西医是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容易忽视病人的心理问题。

胡大一曾遇到一个31岁的女病人,胸闷气短来看心脏。一开始,医生让她CT、造影做了一堆,什么都没查出来。后来,我和她聊了发现就是因为焦虑导致的。如果缺乏对心理影响生理的正确认识,必然导致对生物技术的过度迷信,依赖检测设备和结果。

对于心血管病的患者,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心理。一个人精神不行,整个免疫功能,心理防线就全崩溃了。所以心理处方非常重要。上面我说的几个患者,都是对支架机制不了解产生的焦虑,焦虑到极致产生了惊恐。要知道,心理和生理是互动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转化为生理的表现,进而加重病情。最近有一个从成都来找我的病人,因为放了支架不敢坐飞机,宁愿坐三十个小时的火车来。其实不可能出事的。我和他说,你回去千万别再坐火车了,出事我给你担保。如果医生能从心理角度为患者着想,说服患者,让患者安心,就会好很多。

心脏如买车,需要售后保养

记者:现在病人的困惑与不满主要在哪儿?

胡大一:现在有三类病人都活得很痛苦。第一种,不需要做支架手术的做了支架。这种病人肯定感觉不好,不舒服。第二,即使支架做得很好,很成功,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康复保健,病人还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对疾病不了解,即使放了支架,病人会很纠结,担心支架会出问题,患者会出现很怪的行为。比如有个患者睡觉前,会觉得支架在叮叮咚咚作响。医生会说,怎么可能有问题?支架贴在血管壁上,不可能响动。这个患者不停地去看急诊,觉得自己又犯病了。最严重的时候,患者会出现濒死感,再度入院。第三类是一些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素质问题,做不了支架,搭不了桥的病人。他们总是忧心忡忡,觉得内科外科都帮不了自己,肯定没救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记者: 2012年,您卸下北京人民大学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的职位,加盟民营医院,是想改变什么吗?

胡大一:我一直想做“双心”(heart & Mind)服务,希望看一个病人,同时看心脏,也看心理,但这么多年我在公立医院很难运作,因此想在和睦家做一些尝试。现在,我有充足时间和病人沟通,也可以实现对病人康复治疗。在整个医学模式中,谈到康复,大家都很难理解,觉得康复是给瘫痪病人的,治好病的人不再需要了。实际上,治疗完后,病人营养怎么关注,运动如何开展,心理如何调节,都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做,而不是静养。医院最重要的其实是服务,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服务为模式,对患者管理服务和关爱。说的绝对一些,我们现在的医院,除了不服务,啥都做。

记者:那么心脏康复到底指的是什么?

胡大一:心脏康复就是对有问题的心脏进行保养,帮助患者修复心理与身体的创伤,恢复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从而回归社会。对于心血管病,医生不仅要知道病人治疗的情况,更要跟踪病人回家之后的恢复情况。病人手术后,至少应该进行三个月的康复治疗。我们要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恢复运动,不仅要个体化的调整药量,还要辅导他们的心理。数据显示,有康复治疗的人与没有康复治疗的人相比,总死亡率下降20%,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0%,再次住院率也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在美国、欧洲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临床指南都将心脏康复列入一类推荐,并有相应的医保配套支持。其中的一些城市,心血管病人手术结束进入康复医院是硬性要求。

篇9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内科护理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粘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从而引起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上最常见的瓣膜病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其次可见于动脉硬化及老年性退行性变所致的瓣膜钙化、增厚。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畸形亦能见到。最常累及的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较少被累及,而肺动脉瓣病变极少见。

一、二尖瓣狭窄

风湿性心瓣膜病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多发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约1/3病人无明显风湿热史。二尖瓣受累是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占95%~98%,其次是主动脉瓣,占20%~35%,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分别为5%及1%左右。二尖瓣狭窄又是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常与二尖瓣狭窄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

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由于炎症、变性、退行性变等,瓣膜缩短变形,产生关闭不全,从而导致主动脉内血液在舒张期反流入左心室,使左心室扩大、肥厚,久之可发生左心功能不全。另由于舒张期血液反流回左心室,可引起外周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主要脏器如脑、冠状动脉等灌注不足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四、主动脉瓣狭窄

由于主动脉瓣交界处粘连、融合,使瓣膜开放受限,引起狭窄。正常成人主动脉瓣口面积均大于3.0 cm2,当瓣口面积减小一半时,临床可以代偿;当面积小于1.0 cm2时,才可能出现临床表现。主动脉瓣口狭窄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因而左心室明显肥厚,久之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因左心射血受阻,左心搏血量减少,使脑动脉、冠状动脉供血减少,临床出现相应症状。

【主要护理措施】

1.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加强病人抵抗力。为减轻心脏负担,应注意限制钠盐摄入,少量多餐。

2.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预防便秘,避免屏气用力动作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4.定期测量生命体征,注意心率、心律变化以及风心病房颤病人脉短绌的变化。风湿性心瓣膜病可因风湿热的反复发作而加重,故应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肤出现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风湿活动的表现。

5.加强对心瓣膜病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发现,协助医生处理。风心病病人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护士应评估病人是否出现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右腹部不适、下肢肿胀、尿少等心力衰竭的症状,检查有无肺部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体征。对于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应注意有无体循环动脉栓塞的表现。此外,心瓣膜病患者还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甚至猝死等,出现上述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1.避免增加心脏负荷 防止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摄钠过多、便秘等因素。心瓣膜病病人易并发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而感染又可诱发心力衰竭,病人应注意通过饮食、营养、锻炼等方面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

2.协调休息、活动与工作 瓣膜损害影响心脏功能,使病人耐力下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限制。患者应接受已患心脏病,结合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且制定合适活动量及工作量。因心瓣膜病是慢性疾病,护士还需教育病人家属,使他们理解病人的病情并给予支持。

3.坚持服药,积极控制并发症 心瓣膜病病人服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心衰,如地高辛。心力衰竭是心瓣膜病病人的主要死因,应告诉病人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服药注意事项。

4.预防风湿热反复发作 病人应尽可能改善居住环境中潮湿、寒冷等不利条件,以免诱发风湿热发作。风湿热的发生与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病人应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病人接触,有龋齿或牙周炎应积极治疗,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应立即用药治疗。

5.风心病病人中约2/3为女性病人,其中部分处于育龄期,患者心功能尚处于I级或Ⅱ级,可以妊娠,但需做好孕期监护;心功能Ⅲ级、Ⅳ级的妇女,则不宜妊娠,以免孕产期心脏负担进一步增加,造成生命危险。

心瓣膜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①瓣膜病变的程度;②并发症,如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等并发症可加速病情恶化;③对于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风湿热的反复发作可加重瓣膜病变,影响预后。因此应教育病人做到上述各项内容要求极为重要。

篇10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3]陈怀生,温隽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510-512.

篇1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