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民建毕业论文

工民建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4: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民建毕业论文

篇1

1.开考专业及科目:详见附件《2013年7月自学考试专业科目一览表》。

2.现场报名时间:2013年5月18日至19日。

3.现场报名地点:各县区招考办、东营职业学院成教处、大王职业学院成教处。

4.网上报名:时间为2013年5月18日至22日;网址为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sdzk.gov.cn)。

5.考试时间:2013年7月13日至14日。

二、2013年10月自学考试:

1.开考专业及科目:详见附件《2013年10月自学考试专业科目一览表》。

2.现场报名时间:2013年6月18日至24日。

3.现场报名地点:各县区招考办、东营职业学院成教处、大王职业学院成教处。

4.网上报名:时间为2013年6月18日至30日;网址为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

5.考试时间: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

三、现场报名注意事项:首次报考者需本人凭身份证报名,现场照相并填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登记卡》。老考生凭《准考证》报名,须填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课程卡》。新报考生及无证的老考生须办理准考证。所有考生一律凭身份证、准考证和考试通知单参加考试。

四、网上报名注意事项:已经取得准考证的老考生方可报名,须自备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或中国农业银行卡,并开通网上支付功能。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时须输入准考证号和本人身份证号。网上报名的考生考前可在网上打印考试通知单;成绩合格的考生须到报名时所选择的报名点领取课程合格证。

五、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考核及高职本科试点考试报名:由东营职业学院成教处及大王职业学院成教处组织。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的考生进行注册后方可报名。高职试点自考要严格按照高职试点专业2013年10月考试计划单独组织报名。

六、收费标准:每科报名考务费45元(鲁价费函〔2012〕31号)。

七、毕业及实践环节考核报名:2013年下半年毕业及实践环节考核采用网上报名,报名时间为2013年6月18日至24日,考生要严格执行《2013年下半年毕业及实践环节考核报考简章》上的规定要求做好报考工作。考生需登录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sdzk.gov.cn)报名。开考专业科目详见附件《2013年下半年山东省自学考试毕业及实践环节考核专业科目表》。毕业论文封面、高护实习鉴定表、工民建专业的实习鉴定表由考生在网上报名时下载打印。考生凭报考通知单按照规定的时间到主考院校参加考核、辅导、答辩。

八、自考毕业证书申办说明:2013年上半年课程全部合格的考生请于5月18日-28日到各县区招考办、东营职业学院成教处、大王职业学院领取《东营市3013年上半年自考毕业证书申办说明》、《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档案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登记卡》等材料,并严格按照《东营市2013年上半年自考毕业证书申办说明》填报。6月1日现场集中采集毕业生信息。最新信息查询请登录东营教育信息网()的“东营自考”查询。

九、自考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外语考试报考及学位申请预备通知: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自学考试本科毕业,各科成绩达到平均65分以上、本科段外语考试成绩合格(含英语成绩使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外语专科以上毕业证免试的考生)、毕业答辩成绩良好以上、考试期间无作弊记录的考生,可报考2014年学士学位外语考试。报名一般安排在2月份,考试安排在4月份。考生需登录各毕业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网站进行网上报考。考试合格者须按照主考院校规定的时间和要求上交申报材料。具体要求以的文件为准。

十、现场报名单位、地址及咨询电话:

单位

地址

邮编

区号

电话

东营职业学院成教处

东营市府前大街129号

257091

0546

8061059

8060116

东营区招考办

东营区新区1号办公楼北楼426房

257000

0546

8221130

河口区招考办

河口区河滨路18号

257200

0546

3651189

垦利县招考办

垦利县振兴路78号

257500

0546

2523223

利津县招考办

利津县城大桥路58号

257400

0546

5621556

广饶县招考办

广饶县易安路5号

257300

0546

6441950

大王职业学院成教处

广饶县大王镇文化路1号

257335

0546

6876553

篇2

2.现场报名时间:2013年12月18日至24日。

3.现场报名地点:各县区招考办、东营职业学院成教处、大王职业学院成教处。

4.网上报名:时间为2013年12月18日至30日。报名网址为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sdzk.gov.cn。

5、考试时间:2014年4月19日至20日。

二、2014年7月自学考试报名:

1.开考专业及科目:详见附件《2014年7月自学考试专业科目一览表》。

2.现场报名时间:2014年5月17日至18日。

3.现场报名地点:各县区招考办、东营职业学院成教处、大王职业学院成教处。

4.网上报名时间:2014年5月17日至21日;报名网址: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sdzk.gov.cn。

5、考试时间:2014年7月5日至6日。

三、现场报名注意事项:

首次报考者需考生本人凭身份证报名,现场照相并填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登记卡》。老考生凭《准考证》报名,需填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课程卡》。新报考生及无证的老考生必须登记办理准考证。所有考生一律凭身份证、准考证和考试通知单参加考试。

四、网上报名注意事项:

已经取得自考准考证的老考生方可报名,且须自备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或中国农业银行行行卡,并开通网上支付功能。考生登陆时须输入准考证号和本人身份证号,校验无误后方可进入网上报名系统办理报名和网上支付手续。网上报名成功的考生考前可在网上打印考试通知单;成绩合格的考生须到报名时所选择的报名点领取合格证。

五、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考核及高职本科试点考试报名:由东营职业学院成教处及大王职业学院成教处组织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的考生需按要求提前进行注册后方可报名。高职试点专业自学考试要严格按照高职试点专业2014年4月考试计划单独组织报名。

六、收费标准:每科报名考务费45元(鲁价费函〔2012〕31号)。

七、2014 年上半年毕业及实践环节考核报名:采用网上报名,报名网站为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sdzk.gov.cn)。报名时间为 2013年12月18日至24日。考生要严格按照《2014年上半年毕业及实践环节考核报考简章》上的要求报名、考试。毕业论文封面、高护实习鉴定表、工民建专业的实习鉴定表由考生在网上报名时下载打印。考生凭身份证、准考证、考试通知单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辅导、考核、答辩。

八、自考毕业证书申办说明:每年申办两次,申办时间分别为5月下旬和11月下旬。请课程全部合格的考生按时到各县区招考办及市直报名点领取《东营市自考毕业证书申办说明》及相关材料,认真按要求申办。收费标准:毕业生审定费50元/人(鲁价费函〔2012〕31号)。毕业证书颁发时间一般在4月和10月。

九、2014年自考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外语考试及学位申请预备通知:

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毕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且学习期间的各科成绩达到平均65分以上、本科段外语考试成绩合格(含英语成绩使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外语专科以上毕业证免试的考生)、毕业答辩成绩良好以上、考试期间无作弊记录的考生,可以报考。考试科目为英语、日语、俄语、法语,普通本科专业毕业生可任选一门外语报考,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须参加第二外语考试。报名一般安排在2月份,考试一般安排在4月份。考生需登录各毕业院校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网站进行网上报考。考试合格考生须按照主考院校规定的时间和要求上交相关材料,提出学位申请。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要求以当年的文件为准。

篇3

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一般以过渡族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气,在873K~1473K下生成的一种纳米尺度炭纤维。它与一般气相生长炭纤维(VGCF)所不同的是,纳米炭纤维除了具有普通VGCF的特性如低密度、高比模量、高比强度、高导电等性能外,还具有缺陷数量非常少、比表面积大、导电性能好、结构致密等优点,可望用于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锂离子二次电池阳极材料、双电层电容器电极、高效吸附剂、分离剂、结构增强材料等。Tibbetts[2]在研究了VGCF的物理特性以后,发现小直径气相生长炭纤维的强度比大直径的强度要大。

Endo[3]用透射电镜观察到气相生长法热解生成的炭纳米管和电弧法生成的炭纳米管的结构完全相同。所有这些,都使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研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另外,从图1的直径分布来看,纳米炭纤维处于普通气相生长炭纤维和纳米炭管之间,这决定了纳米炭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处于普通炭纤维和纳米炭管的过渡状态,因而,研究普通炭纤维、纳米炭纤维、纳米炭管的结构和性能的差异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制备方法与影响因素

刘华的实验结果表明VGCF的强度随着直径的减小而急剧增大[4]。Tibbetts[2]在研究VGCF的物理特性时,也预测小直径的VGCF要比大直径的VGCF强度要大得多。由于VGCF的直径主要是由催化剂颗粒的大小来决定的[5],因此大批量生产VGCNF的关键问题是催化剂颗粒的细化。

目前,VGCNF的制备主要有三种方法:基体法[6,7]、喷淋法或者流动催化剂法[8]和改进的流动催化剂法[9]。所谓的基体法是将石墨或陶瓷作基体,施以纳米级催化剂颗粒做“种籽”,高温下通入碳氢气体化合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碳氢气体分解并在催化剂颗粒的一侧析出纳米级纤维状炭。例如,Rodriguez[10]在基体上喷洒超细催化剂粉末,即用所谓的基体法高温降解碳氢化合物气体制备出50nm~80nm的VGCNF。这种基体催化剂方法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VGCNF。但是,超细催化剂颗粒的制备非常困难,在基体上喷洒不均匀,而且纳米炭纤维只在有催化剂的基体上生长,因而产量不高,不可能工业化生产。Tibbetts[8]用喷淋法或者流动催化剂法在一个垂直的炉子里成功地制备出了50nm~100nm的VGCNF。虽然这种方法提供了大量制备VGCNF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催化剂与碳氢气体化合物的比例难以优化,喷洒过程中铁颗粒分布不均匀,且喷洒的催化剂颗粒很难以纳米级形式存在,因此在制备纤维的过程中纳米级纤维所占比例少,而且总是伴有大量的炭黑生成。

为了解决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充分利用基体法和喷淋法各自的优点,本研究小组用改进的气相流动催化剂法,在水应炉里,生长出10nm~100nm的VGCNF[9]。改进的流动催化剂法的主要特征是,催化剂并不是附着在基体上,也不象制备VGCNF所用的喷淋法或者流动催化剂法,将催化剂前驱体溶解在碳源溶液中,而是以气体形式同碳氢气体一起引入反应室,经过不同温区完成催化剂和碳氢气体的分解,分解的催化剂原子逐渐聚集成纳米级颗粒,因此分解的碳原子在催化剂上将会以纳米级形式析出纤维状炭。由于从有机化合物分解出的催化剂颗粒可以分布在三维空间内,因此其单位时间内产量可以很大,可连续生产,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影响气相生长炭纤维的因素很多,研究也较充分,如氢气的纯度、碳氢气体化合物的分压、氢气和碳氢气体化合物的比例、反应温度、催化剂(颗粒大小、形状、结晶构造)的选取、气体的流量、微量元素的添加(如S)等都会影响到VGCF的生长。由于VGCNF和VGCF一样也是双层结构,即由两种不同结构的炭组成,内部是结晶程度比较好、具有理想石墨结构、中间空心的初期纤维;外层是结晶程度比较差、具有乱层结构的热解炭层[9]。因此,影响气相生长炭纤维的因素,也将影响着VGCNF的生长。

(1)氢气除了作载气外,还用以将Fe、Co、Ni等的金属化合物还原成为起催化作用的Fe、Co、Ni等单质。另外,还具有下列作用:(a)H2在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可以阻止石墨炭层的凝聚反应;(b)H2在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也可以弱化金属与金属间的结合力,使金属颗粒的大小适合于生长炭纤维[10];(c)H2的存在也可以使催化剂颗粒重构,以形成可以大量吸附碳氢化合物的表面[11]。

(2)其它元素如硫的加入对VGCF的生长也产生很大影响,Kim[12]在研究硫的吸附与碳在Co做催化剂析出时的相关作用时发现:少量的硫可以促进金属表面的重构,防止催化剂失活。硫量过大,则会生成过多的硫化物,抑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另外,少量的硫也可以促进催化剂颗粒分裂,这对于生长高质量的纳米级VGCF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为了高效率生长VGCNF,催化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Baker发现在铁磁性金属中添加第二种金属可以改变炭纤维的生长特性,产生非常高的有序结构[13],生长多种形态的炭纤维。而且可以减少催化剂颗粒直径,VGCF的产量和生长速率也有所提高[14]。人们也发现往过渡族金属(Fe、Co、Ni)中引入第二种金属同样也能影响VGCNF的形貌和特性[6,7].Chambers等在研究往Co里加入Cu对VGCNF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后,发现所制备的VGCNF具有非常高的结晶性[7]。

另外,Rodriguez[6]用纯铁作催化剂制备出石墨片层平行于纤维轴向的ribbon型的纳米炭纤维;用Fe-Cu(7:3)作催化剂制备出石墨片层与纤维轴向呈一定角度的herringbone型的纳米炭纤维;用硅基铁作催化剂制备出石墨片层垂直于纤维轴向的纳米炭纤维。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催化剂颗粒的特性影响着纳米炭纤维的生长。

总之,氢气的分压、催化剂的选取、碳氢化合物的流量、微量元素的加入都会影响炭纤维的生长,对于VGCNF的制备,所有这些因素都必须加以考虑。

3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生长机理

一般认为,VGCNF与VGCF一样是由两种不同结构的炭组成的,内层是结晶比较好的石墨片层结构(即纳米炭管),外层是一层很薄的热解炭,中间是中空管。这些结构特性决定了VGCNF两个不同的生长历程。即先是在催化剂表面气相生长纳米纤维,然后是在其上面热解炭沉积过程。其中,在催化剂表面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碳氢气体化合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2)吸附的碳氢化合物催化热解并析出碳;

(3)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

(4)碳在催化剂颗粒另一侧的析出,纤维生长;

(5)催化剂颗粒失活,纤维停止生长。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VGCNF的生长机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有争议。

例如: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靠温度梯度为推动力还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真正起催化作用的是金属单质还是金属碳化物至今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Oberlin[5]用Fe-苯-H2体系生成了VGCF,并对催化剂颗粒的电子衍射进行分析,发现有渗碳体Fe3C的存在。Audier[15]用选区电子衍射技术也发现了Fe5C2和Fe3C的存在。Baker[16]在研究了各种Fe的氧化物和碳化物的反应活性之后不同意渗碳体有催化活性的观点。当用很高浓度的渗碳体做催化剂时,没有发现炭纤维生长。

Yang在研究H2对碳降解的作用时发现,Fe3C表面对苯的热解无活性,通H2后恢复了金属性,则生长炭纤维的活性也恢复了。尽管金属碳化物有催化活性的说法与实验结果不符合,但碳化物的表面作用不可忽视。

另外,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靠温度梯度为推动力还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最初,Baker[16]假定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靠温度梯度为推动力的。碳氢气体化合物在催化剂颗粒一侧放热分解,而在另一侧吸热析出。这样,就在催化剂颗粒中存在一个温度差,从碳氢气体化合物分解出的碳原子在这种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从催化剂颗粒的另一侧析出,生长炭纤维。

而Holstein[18]则认为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等温扩散,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的。Rostrup-Nielsen和Trimm[19]也认为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的。Holstein和Boudart[20]通过计算得出当金属催化剂表面发生放热反应的时候,在气体/金属界面和金属/纤维界面所产生的温度差小于0.1K可以忽略。另外,Rostrup-Nielsen[19,21]也发现在催化剂颗粒表面发生吸热反应的纤维生长。因此,他们认为碳在催化剂颗粒的扩散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而不是靠温度梯度为推动力的。不论靠什么作推动力,炭纤维的生长速度主要由碳原子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速率决定,则是不容置疑的[18]。当催化剂表面被热解碳完全覆盖而失去催化活性时,纤维就停止生长。

对于碳氢气体化合物催化热解析出碳和催化剂失活的问题,许多科学家研究了金属与气体的界面反应。碳作为碳氢气体热解的最终产物有三种聚集状态:颗粒、片状及纤维状。随着反应条件不同,三种形态所占的比例将有所变化。当碳氢气体分子与催化剂颗粒相撞时,碳-氢、碳-碳键被削弱,再与气氛中的氢作用,各原子将重新组合,有人认为这时将产生一种活性很高的过渡态碳原子[22],它继续变化的方向有以下几个:

(1)再与吸附在铁表面的氢和碳氢化合物结合;

(2)与同类碳原子相连形成表面包覆碳;

(3)进行催化剂体内扩散;

(4)析出、连续长出炭纤维;

其中(2)与催化剂失活有关。

尽管上述生长过程,为典型的晶须状纤维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对于分叉状、多方向状、螺旋状VGCF却不能自圆其说。对于VGCF的分叉现象,可能是由于碳以固态形式从催化剂中析出,这会对催化剂颗粒产生排挤力,这种排挤作用可能会使催化剂颗粒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对纤维的生长仍然起着催化作用,结果导致了VGCF的分叉。

对于双向状、多方向状、螺旋状VGCF的生长机理,人们还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认识。目前也仅仅是一些推测,认为氢气和第二种金属的加入,会使催化剂颗粒重构,形成适于生长VGCF的多个晶面[15],然后是碳原子在颗粒中的扩散,在晶面上析出,生长VGCF。气相生长炭纤维尽管有大约二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但由于其生长过程的复杂性,人们对其生长机理的认识还远未完成,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认识将更加深入。

4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性能及应用前景

作为一维结构的VGCNF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因此它的潜在应用十分广阔。

由于VGCNF的缺陷数量很少、结构致密,所以VGCNF具有高强度、高比模量的力学性能,其强度比普通VGCF大。并且VGCNF具有直径小、长径比大的特点,因此可以用于高级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也可以用于航空、航天、环境、工民建材料及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高科技领域。

VGCNF表面具有分子级细孔,内部也具有细孔,比表面积大,气体可以在VGCNF中凝聚,因此可以吸附大量气体,是极具潜力的储氢材料,也可用作高效吸附剂、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

另外,纳米炭纤维还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可望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阳极材料、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等。

直径为10nm~20nm的炭纤维在结构上和纳米管的结构相似,使气相生长法代替电弧法制备高纯度的纳米炭管成为可能。总之,高质量的纳米级VGCF的大量制备、充分利用其特性,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将是人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5改进流动催化剂法制备的VGCNF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碳氢气体化合物通过过渡族金属表面催化降解可以析出微米级炭纤维,但直到九十年代才发现此种技术也可用来制备纳米炭纤维和纳米炭管。

本研究小组根据纤维直径大小主要由催化剂颗粒大小决定的这一事实,我们用易挥发的过渡族金属有机化合物析出的Fe、Co、Ni原子可以凝聚成纳米级催化剂颗粒的特点,采用改进的流动催化剂法制备出纯净的纳米炭纤维。如以苯为碳源,以二茂铁为催化剂前驱体,以氢气为载气,在1373K~1473K下成功地制备出直径在5nm~500nm内可控的纳米炭纤维。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VGCNF的生长促进剂-含硫化合物,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阻止无定形碳、炭黑等杂质的生成,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VGCNF的产量和收率。实验装置如图2。得到的VGCNF外观上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薄膜状“织物”,非常薄;一种为块状,有弹性,得到的产物如图3(a),3(b)所示。

实际上这些束状纤维是由许多单壁或者多壁纳米炭管组成的[23]。图5(a)和5(b)是块状产物的SEM和TEM形貌。从SEM图中可以看出块状产物也非常纯净。纤维直径分布比较均一,而且大部分纤维可以观察到中空管的存在,纤维的表面也非常光滑。

用改进的流动催化剂法制备VGCNF不仅设备简单,而且能半连续或连续生产,制备的VGCNF具有直径分布比较均匀、产品纯度高等优点,目前正在深入研究该方法的放大技术。

6小结

VGCNF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纳米炭材料,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如非常小的尺寸、独特的电学性能、特别优良的力学性能及吸附与催化特性。VGCNF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1]IijimaS.Helicalmicrotubulesofgraphiticcarbon[J].Nature,1991,354(6348):56

[2]TibbettsGG,DollGL,GorkiewiczDW,etal.Physicalpropertiesofvapor-growncarbonfibers[J].Carbon,1993,31(7):1039

[3]EndoM,TakeuchiK,Koborik,etal.Pyrolyticcarbonnanotubesfromvapor-growncarbonfibers[J].Carbon,1995,33(7):873

[4]刘华.气相生长炭纤维的结构及生长机理的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1985

[5]OberlinA,EndoM,koyamaT.Filamentousgrowthofcarbonthroughbenzenedecomposition[J].JCrystGrowth,1976,32(2):335

[6]RodriguezNM,ChambersA,BakerRTK.CatalyticEngineeringofcarbonnanostructures[J].Langmuir,1995,11:3862

[7]ChambersA,RodriguezNM,BakerRTK.Influenceofcopperon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carbonnanofibersproducedfromthecobalt-catalyzeddecompositionofethylene[J].JMaterRes,1996,11(2):430

[8]TibbettsGG,GorkiewiczDW.Anewreactorforgrowingcarbonfibersfromliquid-andvapor-phasehydrocarbons[J].Carbon,1993,31(5):809

[9]Yue-YingFan,FengLi,Hui-MingCheng,etal.Preparation,morphologyandmicrostructureofdiameter-controllablevapor-growncarbonnanofibers[J].JMaterRes,1998,113(8):2342

[10]RodriguezNM.Areviewofcatalyticallygrowncarbonnanofibers[J].JMaterRes,1993,8(12):3233

[11]KrishnankuttyN,RodriguezNM,BakerRTK.Effectofcopperonthedecompositionofethyleneoveranironcatalyst[J].JCatal,1996,15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