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4: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篇1

人独自处于室内环境中的时候,其生活与生产活动都不希望收到外界的打扰或者是妨碍,并且其活动的不同对于生理或者是心理范围与领域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总归就是一句话,人们都不希望被外来的人或者是事务打破现有的环境。室内环境中,个人也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接触,但是人际接触的实质是要在接触对象的不同与唱歌的不同上有不同的差异。有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理念,然后根据人际交往的密切程度的不同将人际距离进行了不同的定位,分别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与公众距离四个程度。其中不论何种程度,都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为性质将其细分为远方相与接近相两种。也就是说,在距离比较密切的环境中,对与对方可有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我国民族、、性别、职业与其文化程度的不同都会影响到人际交往,也随之会影响到人际距离。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了解居住者的生活及其精神设计,然后在满足其需要,最终使其满足整个设计方案。

1.2私密性、“尽端趋向”与心理需要的和谐构建

当前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居住空间作为隐私对待,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在人类社会当中。比如在某一具体的空间范围内视线、声音都是处于单方向屏蔽与隔绝的,他们只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私密空间内看到更多、听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希望其他人来窥探自身任何一点内容。不仅如此,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还具有尽端趋向性这一特性。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率先进入集体宿舍的那一个人自己首先挑选床位必然会更加愿意挑选处于房间尽头的那一个床铺,其目的在于在生活时确保受到更少的干扰。相对于就餐情况来说,在挑选座位的时候,人们都不太愿意挑选靠近门或者是人流较为频繁的地方,在餐厅中靠墙而设的座位也使得了更多的尽端的存在,进而贴近客户在就餐时人们尽端趋向的这一潜在心理,从而这也是人们为何选择这一位置的原因,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客户的这一主观意向。

2环境心理学与室内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

在人与环境这一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人,正因如此,我们在展开室内设计工作室也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确保设计工作中将人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放在第一位。即空间设计工作必须要确保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和高效的展开日常工作和学习,从而确保人们在各类环境中都能够较为顺利的获取所需信息,使得空间设计不仅能够在确保人的安全之外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人类的精神层面需求。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室内设计必须要根据不同需求的人群来展开不同的审美设计,即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室内环境。由此可知,此种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很难脱离人的需求存在,因此必须要在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由于当前人们对于环保、简谱、自然、温馨等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多元化的审美设计走向了室内设计主流。从宏观方向来看,室内设计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展开工作,并进一步将以人为本理念上升至以环境为本。同时在具体的环境设计工作时,要合理的对空间利用弹性与效率合理把握,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空间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最后就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选择材料是,要尽可能的选择绿色环保的节能材料,并且使用新的工艺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无论是处于设计中,还是设计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倡导环保节能的理念。

篇2

学校在专业教学课程方面做得不合理,首先,学校不能够真正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一直弱化“一个界面两个就业方向”教学原则,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学生分的太明确,学生不能够多方面的涉猎。其次,学校的课程教学不合理,艺术类专业尤其是室内设计这种完全活化的专业,它的教学最需要的就是灵活、创新,但是有很多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都不注重创新,很多学校都相互模仿,教学雷同,不能体现出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案。还有就是学校不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水平以及创作方式、思维方式等等设置独立的教学方案,不能够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有的个性格创作方式。

2.学生的基础能力薄弱。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艺考生,我们都知道,对于艺考生来说,美术是必考科目,但是对艺考生的文化科的要求就相对较低,这就说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能力比较薄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跨专业的专业,它结合了美术、建筑、环境、设计、装饰等专业,它不仅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美术底功,而且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但是艺考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

3.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学校在课程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有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都不够完善,导致学校实践教学的进行有气无力,不能打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这也导致科学校室内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偏重的结果,老师总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不能有效进行时间教育。有些学校甚至不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在实践教学的关节上明显缺失,不能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些学校会让学生在假期都一些公司企业去实习,但是有很多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实习单位,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有应聘实习生的义务,而且由于实习的时间太短,学生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内设计的教育策略

1.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在室内设计专业中,我们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合理使用教学方法。首先,我们应该将室内设计的理论知识“实务化”,在原先室内设计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及时观察市场发展的动向,从而切实根据市场要求对学生做有效的理论知识导向,降低学生有用的、能够实践应用的理论知识,而不是教给他们一些空洞的、不能实际运用的知识。其次,我们应该将专题内容模块化,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可以分成很多模块,比如说方案设计、环境结合、图纸绘制等等,这些都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必学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能够综合教育所以,我们要有机的将这些知识都模块化教学,在每一个模块,让学生能够重点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将每一个模块的知识学好。

2.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

要想加强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水平,我们就要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这里所说的基础能力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当然,我们要把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放在首位,培养他能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我们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的能力,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专业,它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

3.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篇3

二、当代室内设计的新趋势

室内设计除了尽可能地实现空间的各项功能以外,也需展现时代的先进和人文涵养。无论何时的室内设计都需要满足不断发展社会的需求。根本上,室内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的一切生活行为和活动的需要。所以,室内设计首要考虑的事情就是人类的行为特征,其尺度以及其生理需求。以人类的基本需求为根本,来创造优秀的室内设计。除了人类的基本行为活动以外,心理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是高级动物,它可以思考,也拥有情感。生活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类所承担的心理问题肯定不少。所以这就需要设计师们去仔细研究和学习人们的心理需求,根据研究,去营造一个可以带给人们舒适和轻松的室内环境艺术,减轻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还有心理负担。在这个新时代的人们也拥有新时代的想法,他们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质量要求也在增加。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事物,所以社会在不断变化,人类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设计师们需要用创造性思维去设计舒适、健康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室内环境艺术,要具有符合人类现代观念的元素,要拥有个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室内的设计中的人和物、技术性、艺术性以及其他的一些理论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比如像视觉要求、光线要求、色彩搭配、材料质地、室内空气调整、噪音的防治等;还有合理的装修构造需要符合安全、卫生、防火防盗等整体要求。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发展方向以外,更为高层次的追求就是实现室内环境的自动化、智能化。将室内的设施设备、电器通讯、五金配件以及新型装饰材料等都融入高科技含量。就像电视所看到的手机控制住宅、智能大楼等等先进的技术加入到室内设计里面,这将不仅跟人类生活带来足够的便利,而且在安全性方面也会有极大地提高。同时也是一种先进时代的体现,提高了整体的室内环境质量,无疑也提高了环境艺术自身的附加值。

篇4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

色彩是有分解光谱而得来,可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色”。色彩本身并没有美丑之分,它通过衬托、对比、映衬等手段对进行调和,来产生人们对它的审美愉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并不是孤立于环境而存在的,色彩的视觉效果通常取决于一定环境中综合的色彩、材料和形态,取决于色彩与色彩之间、色彩与光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互作用的效果使处于相应环境中的人能感受到它存在的魅力。这种以自身的协调和和谐去调节人的心理、关还怀人的需要的方式正式色彩的魅力所在。

二、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2.1社会性:中国素有用色彩来传达人社会地位的传统,到现今社会色彩也常常被人们用来表现个性、身份、地位、特征等,这是由色彩本身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个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很好地体现建筑的功能,凸显设计的个性和特色,并能成功地被人们识别和记住。例如,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独特而优美的建筑造型运用了洁白的色彩,在蓝天和碧水的映衬下,酷似乘风破浪的帆影矗立着,以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所有见过的人都过目不忘,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的色彩之美。

2.2 象征性:色彩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人们通常通过色彩来象征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以及风俗习惯。例如,北京故宫中建筑外部的环境色彩设计的处理,堪称世界建筑环境设计色彩上的经典之作。汉白玉色石台基、红色宫墙、多彩的纹样、精致富丽的装饰图案,特别是黄色的琉璃屋顶,体现了皇室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2.3 装饰性: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色彩通常用来装饰,通过色彩的变换和应用对空间起到调节的作用、表达审美感受,甚至达到改善建筑物功能的目的。如将一个建筑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可以使平面的建筑产生立体的效果,改善其视觉形象、丰富其视觉感受,增加其审美性和人们对它的识别性。例如美国的缤河购物中心,建筑外部的立面采用绿色的窗栏、白色的柱廊和桔红色的屋顶,在滨河蓝绿色的映衬下,形成一个明快、温馨、清新的商业购物场所,充分体现色彩对环境设计中的装饰性作用。通过色彩的装饰作用,能给建筑的空间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装饰美感和令人难忘的色彩意象。

2.4 情感性:色彩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这是众所周知的。人们在看到色彩的时候,除了能够直接受到色彩的视觉冲击外,也可能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环境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联想,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

的情感性。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性来改变环境空间的气氛。如,在室内装饰设计中色调的运用上,将房间装饰成冷色调和暖色调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尽管室温未变,采用暖色调的装饰会比装饰成蓝色或白色的冷色调房间显得要温暖的多。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运用的设计要点

在环境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便更好地使色彩服务于整体环境和空间的设计,达到最好的设计效果。

3.1 注意色彩运用的和谐性:在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色彩的和谐性。各种色彩互相作用于环境空间中,对比与和谐就是最根本的设计要素,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创造空间氛围的关键所在。同时,不同的色彩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人们的感彩,要根据环境功能的差异而做出不同方案的色彩设计。

3.2 符合空间构图需要:环境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一定要符合一定的空间构图需要,充分发挥色彩本身对环境和空间的美化和装饰作用,正确处理主次关系,充分考虑对比和协调、统一和变化等设计要求。在定好空间的主色调之后,处理好色彩之间统一与变化的关系,力求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3 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内、室外环境空间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他们的色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并非孤立存在的。在环境设计中,应该将自然的色彩恰当引入到室内环境设计中,创造出自然色彩的气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表现出对自然的青睐,自然界中的树木、花草、虫鱼等是都是装饰和点缀室内环境色彩的重要内容,它们能够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和注重色彩与自然的融合。

4 结语

色彩是环境设计中的精髓所在,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色彩的作用和用途,将色彩因素恰如其分、精彩地运用于设计中,发挥色彩的强大功能,营造出全新的布局合理的艺术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s, the impact of a variety of digital technology means the coexistence of Being Digital computer as the core to the various fields of art and design. Digital technology for art and design has brought new ways of expression, that the knowledge of digit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of inform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designed for indoor environment brings new creative methods and language, and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art and design.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design of the indoor environment; expressio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一、 数字化技术为艺术设计带来新的表达方式

1.1 知识的数字化

知识的数字化即信息载体的数字化,包括声音、文字、图像的数字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对知识的汲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千里之外的远程视屏、电子杂志的在线阅读和下载、图像的传输与共享等。知识的数字化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语言和美学形态。

1.2 信息的数字化

信息的数字化,即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以前信息的传递大多数使用模拟信号,但模拟信号失真、易受干扰,不能最高精度的还原到原信息且难以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信号将信息用二进制数码表示,其简单又可千变万化,也方便信息压缩传输和储存,多存储于光盘和磁盘。如将图书、报纸、期刊、杂志、文献、论文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加工以后以电子文档资料格式存储和管理,并支持浏览、下载、打印、修改、分类查找、全文检索等。

二、 以室内环境设计为例浅谈数字化表达方式

2.1 传统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在艺术设计这样一个边缘学科大背景下活跃的一个小小分支,以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室内空间设计。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又满足相应的审美要求,同时也折射出建筑风格、风俗特征、人文需求等。传统艺术设计下的室内环境设计表现手法与形式相对单一,约定俗成地进过绘制草图、前期资料和手稿的整合、设计方案的确立、具体施工,以及对设计结果的审查与验收。然而这种传统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设计师头脑中及时涌现的想法不能快速地经过技术和审美的检验;在创作过程中若发现图纸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个必要环节的缺失时,就要打道回府从原始的草图阶段做起,既浪费了设计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拖延了工期。传统室内设计注重使用功能和形式美的需求,在材料的运用上以天然材料为主,更多地汲取大自然本身的元素,在装饰手法上更趋向于传统并极具地方特色。

2. 现代室内设计中数字化表达方式的运用

数字化带来的是机械动能到数字动能的转变,从传统的操作技术上升到遥感技术,是人力、物力和视觉的解放。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的空间格局,通过自由的位移与重组、灯光效果的运用与变换,实现不同环境下的空间感受。数字化表现是运用数字化的工具与手段,将室内设计方案通过静态的(AUTOCAD)图像、 动态的(3DMAX)影像或者是虚拟现实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准确地传递方案的体量感、空间感、色彩感、材质感、光感等。使受众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并准确判断将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及时对设计师有较明确的反馈。

数字化技术表现也同样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就室内设计师而言,已经从传统的设计手法中解放出来,运用 AUTOCAD、3DMAX、V-Ray、 Photoshop等各类相关的软件模拟真实材料的质感和不同时间段光线的表达效果。传统设计手法由于受到工具、材料和技法的限制,通常没有办法表现出预想的效果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展现出来,数字化设计手法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不仅能快速展现设计效果还能及时查缺补漏返回到任意一个设计环节进行修改,设计的灵活与自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设计师的灵感确保设计的可实施性。

3. 室内设计中数字化表达方式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数字的可能性体现在科技与技术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数字化室内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在现有材料基础上的思维活动,更多地体现出设计师大胆的创新与丰富的想象。数字化时代是以人为主题的时代,是对人的身心最大限度地解放的时代。4D影像、LED灯、远程遥控、仿真机器人等是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切实感受,目前已发展到以人的感应对外界传输信号以达到自动调节的目的。例如当一个人打开房门感觉有些热,他的这种热的感觉会立马传输出去接收系统快速接收并及时调节降低温度,人不需要做任何操作就得到想要的感受。数字化技术带给人们的是极轻松、舒适的生活环境,它使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可控性、可动性,其在未来室内环境设计中必将成为主导力量且具有太多的引导性与不可知性。数字化技术正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正因为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给人们带来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使未来有更多的可能和不确定性,我们期待数字化时代带来更优美的视觉享受、更轻松舒适的生活方式、更彻底的物力解放。

三、 数字化表达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艺术设计面临种种的挑战,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社会经济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因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在悄悄地改变着。数字化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时代、注重生活方式与幸福指数的时代,艺术设计的表达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换。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是为了加快设计中数据化的过程,现已被广泛运用到艺术设计等专业领域,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包括CAD在内的数十种设计软件已成为普遍应用的设计辅助系统。无论是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都是教师和学生离不开的设计表达工具,从前期制作到最终效果的表达,计算机都伴随左右,贯穿始终。

四、 总结

数字化技术影响着艺术设计的表达方式,新创作方法与新设计语言的出现,为当今艺术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面对数字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的艺术设计中,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在熟练掌握传统设计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用数字化技术为艺术插上创新的翅膀,才能创作出符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傅骞,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的助推器[J],.光明日报,2004,9.

篇6

0 绪论

1)研究背景

城市是人们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它作为文明的群居环境,同时也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环境艺术设计在新时期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复杂的选择,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但却包容万象的时代,根据环境设计的发展历就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对设计的意义与内容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变化,设计的目的和对象始终是把人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把人作为主体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性的回归”,安全感、领域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等多种心理感受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在信息社会,媒介引领一切的时代,人的参与感”更应得到极大的重视。在新时代的景观设计中,把人与景观的互动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与数字媒介等手段创造出新体验、新感觉的景观作品是适应时代特色、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之一。

2)研究意义

首先,“交互设计”的概念的介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关注景观设计的交互设计的问题。

其次,关注时代热点问题,突出时代紧迫感。迫于人口持续增长、爆炸式城市化进程和空间资源限制的压力,平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空间需求使得对空间景观设施的问题日益重要。

再次,追源溯本,找到景观设计的本质的突破口。摒弃以往通过技术手段为依托的可持续,深层挖掘景观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万变不离其宗。

注重景观设计的交互设计,不仅仅能充分的对空间进行完美的利用,同时能够使得使用者和设计者,以及居住环境进行完美的交互,在设计的参与中达到交互的作用,体会到设计,生活的乐趣,做到准确的信息反馈。

3)内容及框架

交互设计在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本文从交互设计的概念入手,围绕交互设计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优势和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对其在此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以期促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本文着重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交互设计”。以公共环境中各种“交互性”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在室外环境中的构成要素,增进自然环境,建筑和公共环境以及住户的交互性的联系。论文整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阐述现代公共环境交互性设计的关键性和现实意义。

1 交互设计方法的提出以其内容

1.1 交互设计方法的提出

“交互”源于英文“interaction”和“interactive”,泛指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信息交流的过程以及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除自然造物外,一切人类造物都以“用”为目的,其创造过程的主要环节就是设计。它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合理的使用方式。交互设计正是体现这一方式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就是创建新的用户体验。

1.2 “交互设计”的组成

交互的主体与对象是人和产品。在人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人是交互的主体,产品是交互的对象。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交互设计是在人机交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成功的交互设计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小组协作来完成。

1.3 环境艺术设计中交互设计方法的目标

交互设计应首先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明确设计的主要目标。即“可用性目标”和“用户体验目标”。

1.3.1 可用性

可用性通常是要保证交互式产品易学、易用,能给用户带来愉快的过程体验。它不断优化人与产品的交互方式,使得人们能更有效地进行日常工作和学习。

1.3.2 用户体验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强调”交互设计”加强人与环境这样一个大产品之间的交互,同样也是人与人人与空间在创建新的用户体验。

2 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交互设计本身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研究重点多是狭义的“产品”,因此,目前国内往往关注在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或者相关联的领域,而其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研究者也不多,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应用项目寥寥无几。虽然已经有了相关的交互式多媒体设计软件出现,但是在系统性、人机交互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从而没有得以推广。

交互设计在国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应用的现状:

尽管现今的国内室内设计领域在经历了20世纪80很多设计师仅仅在材料、年代的起步和90年代的混乱发展之后,逐渐演变为如今的逐步规范和不断求新求变,但是技术、施工手段、表现手法上追求创新,满足于视觉的新、奇、特,并且这种局面在不断的扩大化。即使在理论界有越来越多交叉领域的设计理念、思维形态被不断引入,其中也包括了交互设计,但仅仅在理论方面有所展现,很多设计师并没有重视起来。

3 交互设计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室外环境设计中交互设计的发展:

室外环境设计多包括对景观、园林、公共空间等的设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别要求生态化、绿色化、地域化。交互设计理念及其系统也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学科的参与是其相对明显的特点。

3.1 交互式自然景观设计

交互式自然景物设计系统随着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会应运而生。采用这种设计系统,在各类室外环境场景布置中用户可以随意设计自然景物及建筑小品,并按用户的意愿布置场景,进行实时全景预览。同时在保持景物真实性的基础上,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多样化的调整,利用各种测试虚拟进入空间中,增加用户操作时体验的能动性和趣味性。

3.2 交互式环境信息的传达反馈

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实施中增加互动性的体验装置及相关服务。体验者在进入这个空间之后,就能获得相关的场景或者信息提示,得到需要了解的信息或感受到环境对个体的进入作出的改变。这些信息的反馈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并有针对性地加入信息中进行互动和改进,这样不仅能提高公共环境空间的作用,及时通过空间和环境信息和收到反馈。

4 结语

交互设计这个新兴的概念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而提出的。在未来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交互设计这一理念及其系统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它关注了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可用性、环境使用者的应用性及用户体验,对现今国内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希望受到广大从业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普里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刘晓晖,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世国,华梅立,贾锐.产品设计的新模式: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07(4): 90-95.

[3]李世国.交互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的新视角[J].艺术设计论坛,2007(2): 12-14.

[4]李世国,费钎.和谐视野中的产品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 2009(1): 137-140.

[5]舒艳红.管窥未来的设计走向[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05-109.

[6]何召锋.室内设计与多媒体互动平台的探讨[J].装饰,2006(5): 103-106.

[7]朱诗孝.基于Cult3d的室内交互式虚拟漫游系统设计[J].福建电脑, 2007(6): 135.

篇7

中图分类号:S22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着人们对装饰的更多了解,对环境的重视,生态的重视越来越提升,人们对绿色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要求将日益迫切,期望有更多、更好的绿色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问世。所以文本选择了这一选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环保材料的装饰运用情况和趋势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分析。

1 软装饰材料在装饰设计中优势

1.1.软装饰材料的基本概念

国内学者和专家对软装饰材料所下的定义比较少,例如“软装饰材料顾名思义是指质地柔软的装饰材料。[蒋泽汉,《软装饰材料及其施工技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这个定义虽然说明了软装饰材料质地柔软的特征,但是在定义里没有涉及到软装饰材料的功能。还有一些来自网络的定义,例如“软装饰材料是指用于装饰环境的质地柔软的材料。[www /fjsnzslzsxhll 0bz.htm#0。]”这些定义都反应出了软装饰材料的本质特征—质地柔软,但是并不完整,结合上面的定义,再加入软装饰材料功能的信息,可以进行如下的定义:软装饰材料是指被用在各空间界面的处理中,起到改善及优化室内环境的各种质地柔软的装饰材料。

1.2.软装饰材料在装饰设计中的优势分析

首先,软装饰材料在保护空气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室内绿化对室内空气的净化作用,也对室内空气环境有一个警示的作用,可以通过对软装饰材料体现出来的特征了解室内环境质量。如室内种植的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子生长的情况,分析了解室内空气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其次,同硬装饰材料相比,软装饰材料具有改善室内环境,防止噪音污染的作用,如软包墙面,布艺等等。

再次,软装饰材料的可回收性相当强,绝大部分的软装饰都可以回收再利用,例如用纸、布等材料制作的软装饰材料。另外还有一些软胶材料,比如橡胶、地毯等,也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软装饰材料的这些优势,说明它是极符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

2.软材料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创新

2.1.软材料在装饰设计中的选择原则

一是统一性原则。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视觉中最耀眼的语言符号。有的尽管装饰材料很高档,功能很多,由于室内装饰色彩不统一给人视觉上的感受不舒服,。统一的室内色彩能够起到塑造室内色调的作用,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和艺术上的享受。

二是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满足环境统一性原则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避免过度的统一。过度统一会造成环境没有层次感,极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不利于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同时还会造成淹没家具轮廓的现象,因此在进行环境色彩设计和选择软装饰材料的时候,必须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三是注重简洁,避免繁复。在选择软装饰材料的时候,要避免选择烦琐复杂的图案,这类图案如果在室内大面积的使用,会使人产生不安的情绪,感到烦躁,不利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四是体现个性,避免雷同。由于软装饰材料在装饰面积中占了主要地位,因此要真正做到环境的个性化,就必须对软装饰材料的图案进行个性化设计。

2.2.软材料在装饰设计中的创新

2.2.1.软材料在装饰设计中的民族化设计

装饰设计中的民族化风格应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把传统文化艺术的形式美、寓意美、智慧美和精神美逐步融入到装饰设计之中,向龙凤呈祥图案,就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少数民族图腾的有彝族的虎图腾,满族的马图腾等,软装饰材料的这些图案都传达着主人民族身份的功能。为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更好的融合或简化到设计风格当中,同时要结合室内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避免粗制滥造。

软装饰材料所蕴涵的民族信息因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所以在装饰设计中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民族化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明显,对设计师把民族元素与现代装饰设计理念结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2.2.软材料在装饰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和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更侧重于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自然回归。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而软材料有余自身的质地柔软,良好的触感,对室内设计具有极大塑造作用,越来越受到室内设计师的重视。

(1)软装饰材料的安全性设计

软装饰材料由于其自身材质的柔软,很容易出现火灾等情况,因此软装饰材料的安全性主要是防火方面。其次就是对软装饰材料静电的防范,静电带来的伤害主要是对儿童幼儿产生潜在的危害,也增加了清洗的困难。所以在软材料设计过程中要正确选择,尤其是与人体部位接触较多的沙发、地毯、床单等等。

(2)软装饰材料的个性化设计

人是生活空间的主体,由于对象不同,功能不同,每个设计方案都应因人、因地、因时、因物而异。以室内装饰为例,一个书法家可能将书房设计得古香古色;年轻人更愿意把空间装备的靓丽新潮些。设计时,无论是质地、色彩、图案都能够适应各种不同性格爱好的人。但是软装饰材料品种繁多,怎样才能用软装饰材料来体现个性呢?

一是要从色彩上着手。将环境布置成色彩基本统一的空间,能够显示出主人的性格倾向,但是应避免过分统一,显得单调。在可以移动、体积较小的软装饰材料选择上,则可以灵活选用其他与背景色对比强烈而有协调的色彩,这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是从图案上着手。软装饰材料的图案也是显示主人个好的标志。喜欢宁静淡泊的人可以选用规则的图案;青春好动的人可以选择动漫人物形象图案。特别有意义的图案,更能显示出主人个性,比如选用带有运动图案可以说明主人是个好动的人。对于室内装饰来说,墙面是面积最大也最容易吸引人注意力的地方,在这里布置自己喜欢的图案能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

三是软装饰材料的舒适性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重视适用性与舒适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对软装饰材料有较好的把握能力,应该选用什么材质的材料,用多少,用什么图案,用在哪儿等等问题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良好的室内空间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还应与人的视觉、心理相吻合。人们对室内空间的感知源自比例与尺度、封闭与开放、丰富与单调、亲切与冷漠、动与静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的协调处理就会使人对室内空间形态有一个良好的感知,即舒适感,否则就会使人感到难受或者不美观。

结束语

对软装饰材料的关注同时也会促进人们对软装饰材料的研究,特别是软装饰材料在人性化和地域性方面的研究,还有软装饰材料与室内光环境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软装饰材料,一定能够形成软装饰材料系统的理论研究,希望本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各行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以科技为依托的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代前沿科技的代表之一。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同样如此,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人文、绿化等要求,“未动工,先见形”已经成为建筑与环境设计行业的基本要求。建筑动画漫游应运而生,在现在乃至将来都是艺术设计领域热门的概念。

一、动画漫游中的建筑环境设计

建筑动画漫游是在科技的依托下,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手法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根据规划设计图纸将建筑、园林景观以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等诸多环境艺术设计元素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较先进的科技手段。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建筑动画漫游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与以往的建筑环境设计方式相比,建筑动画漫游有着前所未有的人机交互性特征,其制作呈现的真实建筑空间感和大面积的三维地形仿真,都是传统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所不能比拟的。建筑动画漫游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建筑整体的建成效果,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制作出实拍所无法展现的镜头,有利于建筑设计师将设计思想准确无误地体现在建筑环境设计中。通过建筑动画漫游,人们能够提前看到未来居住环境的概貌,感受到未来家园的美丽景象。目前,房地产商在开发项目之前,往往会将整体设计理念通过三维图像技术进行综合体现,对整体的建筑环境进行现实模拟,展现未来的设计效果。在建筑动画漫游中,人们可以在虚拟现实的三维环境下,用动态交互方式对未来的居住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室外景观、生活设施等方面,进行身临其境的综合体验与全面审视,可以在任意的角度与距离仔细观察每一个场景;人们能够选择多种运动方式,自由控制浏览路线,通过行走、驾驶或者飞翔等不同的运动方式,选择多种路线进行观察。而且在整个漫游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多种设计方案效果的切换,人们可以感受不同设计方案中不同的环境设计效果,从而获得强烈、逼真的感官冲击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二、动画漫游制作中的环境设计思维

虚拟现实中体现的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动画漫游的视觉形式而体现的一种环境设计展现方式,可以为观众提供更直观的视觉参考,也是人们了解环境整体设计的便捷途径。在建筑动画漫游中,关于环境建筑场景的设计需要遵循如下几种思维方式。第一,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设计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这里,整体思维也称为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局部有序组织构成的,并且要求综合、全面、整体地把握设计对象。在进行建筑动画漫游的整体环境设计时,设计师自始至终要保持一种整体、全面、系统的创作理念,并且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来看,建筑物设计、景观设计、场景设计或者内部装饰设计,在整个动画漫游制作中都属于局部设计,这些局部设计中要体现整体思维的内在特质。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局部设计的设计师,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要与主创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达成统一的创作意图与目标。景观设计师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整体动画漫游制作的景观造型、色彩与情景基调,从整体上驾驭动画漫游作品的关系框架,因为景观设计在整体的建筑动画漫游中能够起到衔接的作用。在一些具有复古风格的现代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系统地进行设计,一般环节为搜集素材、整合材料、创新设计等。首先要搜集素材,传统风格的建筑设计素材搜集一般包括考古资料、实物素材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建筑营造方式甚至气候特征等多方面。其次是整合材料,对于搜集到的所有素材,要根据整体设计需求进行整合、归纳,目的是使素材条理化、系统化、合理化、简洁化,为整体设计提供直接的参考数据和相关资料。再次是创新设计,根据所整理出的设计素材,先要设计出整体规划的平面图纸;再根据整体动画漫游制作的意图与目的,包括风格、色彩基调等,进行局部的建筑与具体物件设施的设计;到后期还需要将局部的个体设计放在整体的大关系中进行调整。总的来看,动画漫游的整体制作过程也就是由整体构思到局部设计再到整体调整的过程。因此,建筑动画漫游本身就具备整体思维的特性。第二,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设计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环境艺术设计源自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需求,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对于设计师的思维与设计方向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建筑动画漫游同样需要遵循此理念,在已有的技术条件下,设计的过程更关注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人们审美的演变。现阶段,通过现代科技艺术形式,以动画漫游的方式带领人们进行仿真体验,其设计制作过程要求设计师以开放性的眼光进行设计,用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完善素材,参照当地环境特色、建筑美学、园林景观规划等,综合受众的通识审美特征,在变化与对立中寻求统一,用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理解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建筑动画漫游制作。优秀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实事求是,符合当今的国情,并对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气候尤其是受众的要求有适当的体现,在建筑动画漫游设计中同样如此。动画漫游中的主体设计要根据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建造材料与技术、地方独特气候综合考量,现代建筑设计也是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构成的。因此,在建筑动画漫游中,用唯物辩证思维进行设计制作,就能够设计出符合当地民俗文化与大众审美要求的动画漫游作品。第三,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思维方法。创意思维可以被理解为设计师在针对设计对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设计师通过想象、组合与创造对设计对象的主题、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进行观念性的创新构思,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意念或者系统,使创造主体的内在属性上升为大众能够接受的具象表现。一般情况下,创意思维包括形象、直觉、抽象、灵感、收敛、发散、联想、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有独特性与趣味性,是具有创造性的一项行为活动。环境艺术的动画漫游设计更需要较强的创意思维,以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趣味性。在建筑动画漫游设计中,设计师还要注重设计对象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通过多种途径,依据自身经验与学识,得到合理、准确的数据,从而设计出逼真的场景、道具、主体建筑等。在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运用多种创意思维的方法,综合整体动画漫游的基调,进行设计造型,完成既与主题要求相符又形象逼真的动画漫游形象。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以动画漫游的科技艺术形式提前展现设计师的思路与创作,让受众在仿真体验未来居住环境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考察,更加全面、直观地感受未来的居住环境,彰显了环境艺术与虚拟技术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交互式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模式能使设计师拥有更广阔的思考范围,从而挖掘出新的作品与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2012(7).

[2]田世彬,韦凯.谈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思维方法.艺术教育,2009(1).

[3]潘祖尧.古为今用——现代化传统建筑设计探索.现代城市研究,2002(2).

篇9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4-0066-03

一、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

(一)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

伏羲又作虑牺、宓羲、包牺、庖牺、炮牺、皇牺、羲皇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古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创八卦、结网罟、制嫁娶、开田地、制礼仪等十多项发明创造,使伏羲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和勇于进取的形象代表,开创了中华文化与文明。追根溯源,伏羲成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原因就是他有着非凡的功绩和特殊的贡献。因此,伏羲也就成为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称为“人文始祖”。

(二)龙文化是伏羲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皇五帝之中,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其实质就是中华龙祖(图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许多原始文化遗址都发现了龙文物,如河南濮阳的蚌塑龙、红山文化遗址的碧玉龙和黄玉龙,这些文物可将崇拜龙的历史推进到6000年以前。从而可以映证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神,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伏羲之后,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黄帝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内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三)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华夏文明的核心

天水伏羲庙挂有一块“一画开天”的匾额(图2),是赞颂伏羲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神的。“一画开天”就是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框框条条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历来被奉为“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众多哲人学者推演说解就形成了易学。易学中的“天人合一”、“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华夏文明的核心。

二、伏羲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有意义的元素

(一)龙图腾

龙文化是伏羲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称天子为龙始于伏羲,“龙的传人”实为龙文化的传承人,也就是由伏羲开创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二)虎图腾

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了仰韶文化时期蚌砌龙虎图案,印证了虎图腾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伏羲开先河的传统文化也称为龙虎文化。

(三)八卦图

八卦是阳爻“―”和阴爻“--”的组合。先民认识到世界的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都是一一相对应的存在,便有了阴、阳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础的单、双来表示阴、阳观念,这就是“―”和“--”。如果把两个爻相替迭加,便会出现四个卦,再加一爻便会出现八个卦象。

(四)太极图

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期,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河图》和《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又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五)河图

伏羲在黄河上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作河图。

(六)洛书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三、伏羲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伏羲文化内涵的借鉴

伏羲文化元素会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形态变化和发展。但是,其思想精髓却一直贯穿其中,成为一条主线指引着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手法的运用只停留在浅层,要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传统装饰要素,还要抓住其文化内涵,来指导手法的运用。

1.集美思想的体现

集美思想是图腾崇拜的来源。所谓“集美”,通俗的说就是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就是传统集美思想的体现,也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常用的题材。

2.趋吉纳福的表达

趋吉纳福的意识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未见淡薄,吉祥图案、吉祥色彩、吉祥观念长盛不衰。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为伏羲文化的元素符号在当今社会的运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条件。

在室内环境中,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和虎图腾常常作为装饰元素,寓意吉祥、正义和威严;在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龙图腾、虎图腾、八卦符号、太极图、河图和洛书也是常用题材。

3.以人为本的宗旨

《周易》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种基本物质材料,所以称之为“三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从这种直观的认识中,不仅得出人是整个宇宙的构成部分,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人是天地化育的结晶。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凝视和解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不断推动环境艺术的发展。以人为中心,对地域文化及社会环境的承认与重视是环境艺术设计从简单实用到实用之外蕴含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

4.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就是“天人合一”。伏羲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都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断向对立面转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方圆、阴阳、浓淡等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转化过程。这一规律揭示的是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过程。现在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体现这些元素的对比,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让元素形成互补,造成一种心理转化,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比如粗糙未打磨的沙石墙面,搭配材质精细光滑的地面,就会产生原始和人工相碰撞的现代效果;或是整体灰暗的色调,辅之以大红所形成的视觉冲击,使暗的不沉、亮的不艳。

(二)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对于伏羲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对于伏羲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通过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来进一步体现其精神实质。

1.对伏羲文化元素符号的直接应用

设计中运用伏羲文化元素的视觉形态如造型以及纹样等,按照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以元素形态的整体或局部与现代事物相结合进行组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图3)。

2.对伏羲文化元素符号的抽象和重构

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挖掘传统的精华,有效地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

如北京奥体中心区域内的大厦建筑,就是对龙图腾形象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将华夏五千年龙图腾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机融于一体,成为北京的一张经典 “城市名片”(图4)。

再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雕塑“水龙”,将龙的威严形象和水的柔韧形态结合重构,大气而柔美,震撼人心,抽象地张扬着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主题。“水龙”塑造了一个和平崛起于世界的中华民族新形象,代表了民族的腾飞,演绎着文化凝聚的力量(图5)。

3.对伏羲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演绎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需要设计师寻求其思想根源,传承其精神实质,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推陈出新,创造有文化价值的环境艺术空间。

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由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构图以方和圆作为基本母题,用隐喻方式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将儒学“仁”、“和”观念融入规划之中,借签“洛书”、“河图”、“九宫格” 及风水学说理论,将现有的地段匠心独运、合理布局,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图6)。

四、结语

用现代手法诠释伏羲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羲文化,让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号从内而外被人们接受:一是要体现它的文化内涵;二是元素符号的运用不拘泥于传统形态;三是用现代材料和物质技术来搭配协调使用,使之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态文明融于设

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再现的对象,成为超越外表形式,区别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审美要求。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四、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上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可将其归纳为宏观层面——景观策划;中观层面——景观规划;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结语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11

0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转贴于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