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合作教育论文

合作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4: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合作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合作教育论文

篇1

1.时代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必然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年前就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已通过实践趋于完善,比如,令世界震惊瞩目和使得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培训,将企业中的实践操作程序与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突破,所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2.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的必然。目前,有些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制度过于形式化,讲白了就是走过场,现代化实习实践条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根本不可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职业院校还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比如改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像“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等,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实践,培养出适应服务、管理、建设、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3.塑造“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的品牌决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必然性。目前,在我国的多数企业中,中高级职称的技师与全部工人的比例很低,在很多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中,基本都存在着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象,塑造“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品牌,符合中国式企业人才需求,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建设职业教育技能强国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投入,加大对“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找到一种可行且可效的办法和途径,争取将在校企合作中的长效机制建立得更加完善,以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1.将政府主导作用融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确立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责任,加强在校企合作建立中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约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规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标准,引导企业参与教育,将参与教育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和税收依据,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指标,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篇2

例如:在每一学期开学之前,针对托班和小班的孩子进行家庭访问,对孩子的一些基本条件与家长做好沟通,避免在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出现各种焦虑情绪。在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幼儿园举行了一次亲子活动,一来可以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熟悉幼儿园;二来,让家长更多的了解教师,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幼儿园。我们为每一个孩子贴上一个可爱的胸贴,标上孩子的名字,在活动中,老师能够随时叫出孩子的名字,孩子也会和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也会让孩子更加信任老师。家长在参加完亲子活动后,对老师会更加的信任,也愿意配合工作,家长支持幼儿园工作,孩子也能更加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乐章次:引导家长,感受理解教学内涵

(一)家长要感受教学内涵

在开展家长活动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想法,导致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家长意见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只要吃的好、睡的好、玩的好就可以了,完全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放手不管,认为教育就应该老师来做;还有的家长是晚来得子,过分的宠爱、溺爱孩子等。作为老师,应多做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家长应经常学习育儿知识、主动关心幼儿园、班级的事情,经常与老师沟通,达成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在开学初,我们选择召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介绍此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本学期内,孩子可能涉及到的活动,同时成立家委会,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带头作用。帮助家长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使家长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不仅对幼儿园和班级有更清楚的认识,更加明确自己在班级中应担当的角色,知道应怎样参与幼儿园、班级的活动,怎样参与家委会的工作,怎样指导、教育幼儿。班级家长委员会成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陈鹤琴老先生非常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说: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一单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幼儿园只有和家庭密切配合,协同合力,共同架起家园共育的彩虹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家长和教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

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即优良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只有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才能放飞孩子的美好激情,张扬孩子的个性,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一切为了孩子,家长与教师做好表率作用,孩子需要快乐和健康的成长,作为教育者应当尊重幼儿,让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体会礼仪。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也应当注重和家长的情感交流,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合作环境中展开幼儿礼仪教学,让家长懂得幼儿的礼仪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

在幼儿园中,形成一种读书漂流的形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家园的互动。家长将自己家里适合孩子的书籍带到幼儿园,幼儿园对家长开放园里的书籍,在家园合作相互借阅书籍中,丰富育儿科学观,也能够更好的在教育幼儿一题上形成统一的观点,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乐章次:引导家长,发现疑难困惑,参与探索

家长的参与,能够更好的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贡献者,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良好的外在条件。有了家长的参与,能够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意识,能够更好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例如:讨论“奇妙的蛋”的故事,孩子可能会想出:“蛋为什么泡在醋里面会冒泡泡?”、“盐水里面的蛋为什么会浮起来”。这时,我会告诉孩子们:“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做的很好,发现了问题,那大家能不能自己再找到解决的办法呢?”之后,如在图书馆查找、上网查找、问家里人等正确的方法都呈现了出来。我说:“那,大家今天回去好好想想,明天我们一起讨论吧!

到了第二天,我在问孩子们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孩子的踊跃。王某某说:“我妈妈带我去问了化学老师,老师说醋和蛋壳上面的钙起了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蛋壳变软。”林某某说:“我还发现,蛋在糖水中也会浮起来,我不明白是为什么?姐姐就帮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说是糖水的密度高,所以蛋会浮起来。”……还有许多的答案,孩子在快乐中寻找答案,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引导了家长参与和探索其中的奥秘。

实践证明,家园共育需要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家长成课程构建、实施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才能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实现幼儿园活动的目的。

四、乐章次:培养幼儿礼仪

(一)营造幼儿学习礼仪的良好氛围

在现代教育中,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是环境育人,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的时候,我们开展了一个“文明小使者”的活动,每一天,都由两名小朋友佩戴好“文明小使者”的胸章,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其他小朋友,并且不时的像老师、家长们问好。每一位孩子都会愿意早早的来学校,而家长也会大力的支持。而在家长的支持中,关键在教师如何做家长的工作。教师应改变以往“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使我们的家长认识到幼儿礼仪是优质教育的最佳途径,都拿出热情与行动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此外,亲子游园活动、春、秋游活动等都是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在幼儿演出、外出参观、节日活动时,许多家长都主动帮忙,就是这样,家长们默默地支持着、配合着老师们的工作,这样,就为幼儿的学习礼仪营造出了良好的环境。

(二)合理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

幼儿经过长时间礼仪行为的培养,礼仪行为得到规范,能做到遵守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讲究环境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吐痰,不践踏花草,知道一k下楼梯行走规则。如以前出操,小朋友出门时,常出现挤着头、手的现象,可现在没有出现过拥挤的现象,大家已经习惯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以前老师搞卫生扫一堆烂纸,而现在有了废纸孩子们都主动扔到垃圾桶里。

五、乐章次:培养幼儿养成团结的好品德

通过礼仪行为的培养,孩子们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在交往中,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孩子们也知道对待同伴要多关心,互相帮助,使得全体幼儿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如我们班的旁边是小班,午睡后,我组织幼儿去帮小弟弟、小妹妹们穿衣服、系鞋带等,孩子们干得非常认真、起劲,听着弟弟妹妹喊着谢谢哥哥姐姐的话,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平时写作业时,常出现抢橡皮、不借给小朋友铅笔等事情。为了让幼儿切实体验光顾自己、自私自利的害处,我们采用了游戏“两人三足”、故事“孔融让梨”等形式来实现。通过礼仪行为的培养,使幼儿明白了互相谦让、团结同伴是一种美德。

六、乐章末:发挥家长优势,重视家长辅助

篇3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变,各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以及受社会大趋势的影响,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不停的探究,如何实施合作教学,如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开动脑筋、发扬团队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数学概念的建立、公式的发现过程、定理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到问题不同解法的探索、问题推广应用的研究,乃至延伸到课后作业,我都在不断尝试合作学习,结果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常常为同学们因合作绽放的闪光点喝彩,也渐渐摸索出了一些在数学课堂进行合作教学的成功策略。

一、使学生感到困难的应用题教学应在合作学习中完成。

新课标提出的数学理念第一条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应该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来,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比如超市的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原素材。

例如:在讲银行利率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堂应用课。一上课我便问“你们知道我的月工资是多少吗?”学生一听来了兴趣

“1500元”

我:“低了”

生:“2500元”

我:“高了”

-----------------

“我的月工资是2190元,但我们老师必须交税,是这样交的:2000元之内不交税,高于2000元而低于2500元的部分税率为5%,高于2500的部分税率为10%。”我讲完之后,由4个学生一组合作计算我需要交多少税,如果工资是3000元又如何交?学生在我的组织和引导下非常积极的讨论,互相出谋划策,不停的在纸上又是写又是勾的,当小组之间的答案不一样时,他们又互相争辩,吵得面红耳赤,最终统一了答案,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超过部分”的意思及税率5%和10%的分段计算法。

经过上面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小结,学生拥有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我接着趁热打铁呈现另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校长的工资,假设他的工资为X元,每月需向国家交Y元的税,你能写出Y和X的关系式吗?”学生立刻分组讨论,最后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所以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机会,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快乐,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才能克服对数学应用题的恐惧心理。

二、在个人难以完成的实验教学时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内容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例如统计和概率这一章,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我的经验是用合作做游戏的方法学习概率。在概率一课的学习时,我带了一摞标有2、3、4的纸片,对学生说明游戏规则:先拿出三张标有2、3、4的纸片洗匀后,背面朝上放在桌面上,随机抽取一张作为十位上的数字(不放回),再抽取一张作为个位上的数字,你能组成那些两位数?其中恰好是“34”的概率是多少?

说完之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纸片发给每一组,同学们通过你抽、我拼、他说、她记的合作方式纷纷模仿着拼数字,,很快就有了结果。有的组说这样的数有5个,有的组说这样的数有6个,我就请这两组同学汇报一下拼出的两位数,李娇组42、23、34、24、32,杨振组有23、24、32、34、42、43,相比之下发现6个数字是正确的,故恰好是“34”的概率是1/6。接着我请杨振组介绍了他们的思考过程:“当十位数字是2时,个位上的数字可以是3和4,得23、24;当十位数字是3时,个位上的数字可以是2和4,得32、34;当十位数字是4时,个位上的数字可以是2和3,得42、43,并用手中的纸片演示了一遍,我带头为他鼓掌。

“噢,原来如此,我也会。”有人这样低声说。

篇4

二、职业教育如何才有吸引力

(一)失去“劳力大众”,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吸引力职业教育起源于工业化初期的制造业经济,其雏形是当时为穷人和流浪儿办的慈善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办学校就是其典型代表。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以“免费”、“义务”、“开放”、“技能”、“就业”、“美好生活”这些特征出现,它是为“劳力大众”的教育②。随着时展和技术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其原有特征逐渐消失,据此,“劳力大众”也被挡在了职业教育门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现象:职业教育总想“贵族化”,却始终被精英教育排斥;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制度体系,却始终被置于招生梯队的底层;一些职业院校收费高、教学“书本化”、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等等,都是职业教育失去了“劳力大众”和“底层生活”的体现。(二)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之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当内外结合、标本兼治。除了外部环境改善(观念提升、薪酬改善、招生制度放开、多元化办学等)之外,最根本的还是改善内部环境,即职业院校应“开门办学”,包括招生制度放开、教学过程放开和毕业出口放开。在学习化社会,人们的职业生存和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职业教育不开放,将失去生源基础。职业教育如何走“开放之路”?首先,在招生制度开放方面,国家既不要给职业院校招生设限,也不要给录取考生排序,使职业教育从“严进宽出”的文凭制度过渡到“宽进严出”的技能证照制度。其次,在教学过程开放方面,职业院校的大门要向全社会敞开。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职业院校总是把目光盯着大企业,最好是知名大企业,却常常遭到来自企业的冷遇;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非常想和职业院校合作(也许小微企业现状更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需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又常常遭到来自校方的冷遇。这说明,很多职业院校抱怨“校企合作难”,往往是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第三,在毕业生出口放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思维”,给毕业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包括放开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就读的人数限制等等。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立足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开放、全纳、多元说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就是“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这正是“学校思维模式”的体现。如果固守于传统的学校围墙及其层级制度,就会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局限于学校层次或者类型,而不能放眼社会生活和企业发展需要,甚至让人产生“高职院校想升本”的“阴谋论”联想。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对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问题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联结在一起,它的核心特征应当是“开放式”、“全纳性”和“多元化”:敞开大门、全民教育、多元选择。(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偏离“职业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词,即“职业”,这是体系的立足点。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紧紧抓住“校企合作”或“产教融合”做文章,而不是把关注的中心放在提升层次方面,或者说,必须把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和“产教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职业性”这个立足点,也要注意平衡它与“学术性”的关系。在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前十年,职业教育为了尽快从学术教育体系中摆脱出来,有走向“简单岗位技能训练”的偏颇行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足点,“职业性”并不否认“学术性”,这正是职业教育提升层次的重要理由。但是,如果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学术性”上面,那就有可能造成文凭泛滥和大而无用的现象。台湾高职院校升格为科技大学之后,实际上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双师队伍”建设绝对不能懈怠

(一)“现在”的问题依然是“过去”的问题新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第十七条指出,要“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等等,众所周知,这些有关“双师队伍”建设问题,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全部过程,每一份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里都要强调相同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一方面是“双师队伍”建设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双师队伍”建设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么多年来,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距离不仅没有“拉近”,反而“扯远”了。随着“博士满地走、教授处处有”现象愈演愈烈,各个职业院校都相应提高了其职员招聘门槛,由此造成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而企业元素越来越少。加之职称评聘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沿袭学术化路子,所谓“教师下企业实践”和“技术骨干进学校教学”都可能遭到无言抵制,而“双师队伍”建设也只能流于形式。(二)“双师型”教师再认识:“工学动态组合教学团队”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存在之本的话,那么职业院校的“双师队伍”就是让这个存在更为坚实的关键材料。因为“双师队伍”是校企合作的实施者,校企合作的效果与双师队伍素质存在高度正相关。校企合作对教师的要求甚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就无法开展校企合作。与之相应,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他们也天然地对校企合作消极懈怠:学校教师教学有富余,企业人才进校兼职教学无空间,校企合作欲望当然不强。我们看到,各个职业院校也都从企业招聘了一些高学历或高职称(符合招聘条件)的技术骨干(虽然数量不多),这些人便成为该校“双师型”教师的典型代表,即使再过十年,他们仍然是学校宣传的“双师型”教师。无疑,这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静态化处理方式并非真心建设双师队伍,而是又一种形式主义。如果校企教学资源没有常态化的互动,职业院校的教学就不可能贴近企业实际。为此,笔者曾经提出过一个“工学动态组合教学团队”[2]的双师队伍建设思路,认为双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在“动态”二字,落脚点在“教学团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职业院校教师的“活水”在哪里?无疑是在教师下企业实践以及与企业人员的互动过程中,也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工学互动”的内容包括科研、教学、培训、参观等许多方面,但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训指导等)是最根本的,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应当坚实地踩踏在“教学团队”这个基石上。

五、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摈弃人文素质教育的“量化思维”曾有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因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而遭受批评,如今,各职业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好事,但是有些学校又因此矫枉过正,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这种“忽视”恰好给学校远离企业找到了借口。可见,有些职业院校并没有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工作实践中只是人云亦云而已。比如,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然后对此进行定量化考核(设计了通识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在全部课程中的占比,甚至还要争论“占比15%好”还是“占比20%好”)。显然,这种所谓量化思维割裂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把人文素质教育从职业教育的整体性活动中活生生孤立起来。(二)人文素质教育:“引出来”而非“塞进去”与上述量化思维相对应,很多职业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特别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融入)整个职业教育实践”。“渗透”或“融入”(有些研究者甚至还要推敲到底是“渗透”好,还是“融入”好)这两个词的思维本质和“量化思维”一样,都是把人文素质教育孤立看待,即把人文素质教育看作职业教育之外的东西,认为原有职业教育活动没有或缺失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新的做法是,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从外面给“塞进去”。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部职业教育活动的题中之义,是整体当中不可分割的个体。所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需要把原有职业教育活动中未曾“引出”的人文素质教育尽可能地“引出来”。“引出来”不会破坏职业教育的整体性,不会在实践中矫枉过正或者扭曲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哲学。与之相反,“塞进去”的做法却很容易争论“塞进去多少”的问题,或者争论“渗透好”还是“融入好”之类的问题。无论怎样,“塞进去”容易使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走向形式主义。比如,因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因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却让职业教育表演秀泛滥成灾。

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城镇化命题

(一)现有农村职业教育和“企业”的距离很远农村走向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必须和农村经济繁荣结合起来,形成有机互动关系。过去,一些地方发展县域经济依靠农民“进城打工”,这也是一种发展路径,但无疑属于“短平快”经济,不能持久。而由这种“进城打工”经济所引发的农村职业教育,正是为城市车间输送工人的“打工教育”。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理解“学校到企业有多远”这个问题,“打工教育”其实距离“企业”很远,这里的“企业”指农村地方经济。农村职校存在的问题(缺少“双师型”教师、缺少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缺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上述心不在焉的“打工教育”有极大关系。可以认为,问题多多的“打工教育”是失败的,并没有培养出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农村职校毕业生进城打工的竞争力并不比未进职校读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强多少。这种结局造成农村职校越来越没有生源。农村职业教育被学生用脚投票,职校走向“空心化”就成为必然。(二)从“致富”到“智富”:寻找农村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如果说传统农民致富的途径是种植农产品或者进城打工,那么新型城镇化时代的农民必须从“致富”走向“智富”,即从“苦力农民”变成“智力农民”或“技术农民”。因为农业经济已经转型升级———从简单的“生产制造”提升为复杂的“制造服务”。与之相应,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及时满足新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质言之,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命之根深植于地方特色经济的土壤里,农村职校摆脱空心化和增强吸引力的根本出路是产教融合(基于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乡村道德伦理教育寻找农村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之路,必须立足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这个过程蕴含了人类从山林到旷野、从旷野到乡村、从乡村到城镇的所有内容,也蕴含了职业教育诞生和存在的全部理由,其精神实质是人类对于孤独和恐惧的逃离。因此,人类从山林到城镇的“逃离”并非连根拔起,否则人类即便进了城镇,也如同被缚于空中楼阁里的困兽。在表层意义上,城镇化过程属于“职业化”过程,但在深层意义上,城镇化过程不仅是一部物质的创业史,更是精神的创业史。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是扎根于乡土的创业教育和生存教育,包括乡土文化、生产技能、销售服务、团队合作、宽广视野、创业精神等等,更不能缺少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这些是洗脚上田的新型农民追寻美好生活的综合体现,是农村职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根基。如今,农村青年盲目追逐物质利益,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如果农村职业教育仅仅着眼于“输送进城打工赚钱”的技能人才,而忽视学校教育与乡村厚土的连接,或者说,让农村职业教育丧失了乡村生活之魂,那么所谓新型城镇化无疑是空中楼阁。

篇5

成人教育从来不是孤独的教育事业,它是包含在整个社会之中的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教育事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可以说成人教育既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群众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成人教育离开了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不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因为成人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教育事业,在办学方面,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工作的需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办,而不是依靠国家办学。成人教育所以被称为“无围墙的大学”,在于它的无限开放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成人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产、学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实现了学习场所和工作环境的对接。

(二)职业性的教学目标

成人教育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进行系统性学习的过程,它不等同于职业教育,但却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成人教育是源于社会职业的需求应运而生,视为提高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的从业人们的职业能力,满足更高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的教育。现代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对新知识的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尤为明显。对就业人员来说,任何生产工作对科学文化技术的需要,实质上都是职业分工的需要,是谋生的必要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变换与流动的加快,劳动者要从一个生产工作岗位转到另一个生产工作岗位,就需要进行转业训练。成人院校通过和相关企业加强合作,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使用和培养的需求信息,据此设置专业并制定教学方案,使其更加适应越来越高的职业要求。而企业可以利用高校这一平台,获取先进的技术、培训等服务,也可以成为院校的实践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去向。

(三)多样性的教育结构

由于我国现有成人教育入学门槛低,教育对象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组织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必然形成多类型、多样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多样化的结构体系。这不仅需要成教学院因材施教,对教育对象来说,还必须发挥其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能否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关键。而校企合作是调动教育对象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最好的方式。其学习目标明确,加之以教学结合以前的工作实践在实习中以教育对象为主体,通过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亲自操作完成。这些都有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调动成人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实用性的教育内容

成人教育的实用性体现在成人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需施教,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多为了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他们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成教学院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办学能力,按职业需求要求缩小学习者与应用者之间的差距,尽快地建立学习与生产工作之间的联系。

(五)速效性的教学目标

速效就是短期内的低投入,高产出,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果。能否收到较好的成效,是成人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经常说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但成人教育的对象都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基础知识和生产生活经验,他们学习目标明确,而且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资质能力、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教育对象到企业参加实践。这种按照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来实施教学的方式,有助于短期内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成人教育速效性的教学目标。

(六)终身性的教育过程

终身教育的理念古已有之。国外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从摇篮到坟墓”贯彻一个人的整个生命的过程,成人教育不是权宜之计,可有可无,而是人的生命长河中贯彻始终的事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成教学院与企业的密切联络,学校对企业人才不再是一次性的打包出售,而是要做好人才的回炉工作。而学校也可根据企业的需要,逐渐改进课程设置,研发新的技术成果,不断培育紧跟时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七)经费的保证

充足的经费是成人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物质基础。国家的教育经费不仅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重要的是要对所有的教育部门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成人教育要和普通教育一样得到重视。但国家的经费划拨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发展成人教育,就必须鼓励社会各方力量集资办学。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根据成教学院的规模和任务,提供稳定可靠的办学经费,以保障成教学院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和日常教学经费。企业也利用学校的优势,挖掘潜力,在扩大社会效益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二、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教育产品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对于成教学院还是企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双赢的成人教育模式。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在实践中的发展却步履维艰。一方面成教学院积极主动,而另一方面企业却被动接受,敷衍了事,究其原因是对成人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成人教育是定位为一种公益性的社会事业。自然不能把追求利润放在第一位,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就是二者的矛盾所在。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把成人教育作为一种产品来经营。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可以适当追求一些功利性的利润和效益。把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产品,就是把具有公益性质的成教学院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一起经营、管理教育这一产业。这一做法与教育的非盈利性并不矛盾。因为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成人教育一直秉承着“谁付费,谁受益”的原则,它只具有半公益性质。这种办学模式下,一方面成教学院可以解决因国家对成人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而导致成人教育的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把成教学院作为员工的培训基地,利用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行业,本单位的培训内容和计划,并优先从成教学院挑选出优秀人才,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又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从政府角度讲,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工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情况下,这种社会工程还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而地方政府作为一个行政主体,其动机显然定位于地方行政效益的最大化,只有在成人教育提升地方人力资本档次和实现就业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有可能积极参与。而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把帮扶,成人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对教育产品进行经营是可行的,教育事业无论是纯公益性的,还是掺杂了些许的功利,只要对社会的发展有益,都应该是我们提倡的做法。

篇6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促进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专项法律法规只有《职业教育法》,我国相关的立法机构可以参照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定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法》与《教育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2],加上现代一些新鲜的法律问题和条文,通过相关资料构建一个大致的职业教育法法律构架,制定专项的职业教育法。完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来提高政府部门和校企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有序的发展。在立法过程中,尤其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在院校、校企与学生之间,学生属于弱势群体,是受保护的对象,因此出台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尤为重要。

(二)强化校企责任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院校和企业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应当做到对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学习和培训营造以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作为院校,应当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学校应始终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学校管理方面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约束学生的过激行为。学校通过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为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企业,应当为学生的实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实习生应当保持公平的态度,不得用有色眼光来看待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应当加大对实习生的培养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企业应当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只重视当前的业绩和效益,注重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增强学生能力

增强学生能力是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的个人能力决定着在院校和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学校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和自我素质,对于专业知识做到严格要求,有利于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和研究,为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在知识、人格素质上的培养,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在企业的实习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使企业对学生和院校都会刮目相看,提高校企合作的几率和可能性,促进了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实习生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才会适应企业的发展,才会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加强行业的引导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引导和桥梁的作用。行业协会对于院校的发展和企业的运营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对于双方各自的需求也都有所掌握,行业协会会保持中立的立场与校企合作双方分别进行沟通与协商,使合作双方能够保持互动和理解。行业协会也可以帮助校企双方提供相关的策划、咨询、评估等方面的帮助[3],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职业资格的制度加以分析和评估,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加强行业协会的领导和评估,有利于院校和企业了解当前的形势,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快教育的发展步伐。

篇7

其一,从企业方面来讲,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机制科学性、战略性的定位。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到短期效益,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导致企业不能看到通过校企合作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如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等,往往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益最大的是高职院校一方以及旅游专业毕业生,这一系列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机制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促使大量的旅游专业性人才流失,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损失。其二,高职院校方在认识上同样存在缺陷,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对校企合作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把学生能够快速地推上实习就业岗位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的就是将毕业生以放羊式的方式推到旅行社进行实习,这种处于形式上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本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不用说实现院校与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1.2院校与企业具体合作机制上存在问题

现阶段高职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缺乏有效的运行模式,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建立与运行主要靠信誉和关系,而不是从院校自身的利益出发,所以这种模式还处于校企合作的浅层阶段。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下,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只是简单地出些资金帮助高职院校完成某项培训任务、实习任务。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将旅游市场人才进行科学的定位,盲目地开展课程教学,缺少必要的实践课程,导致大量的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类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整体上来讲,现阶段校企合作过程中问题重重,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价值。

2高职教育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机制

这种形式表现为院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权威、岗位能手等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为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培养方案提供指导,从而使企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包括:为高职高专旅游院校提供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岗位或岗位群)、人才规格及数量预测等需求信息,使院校能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准就业训练学生技能,使人才培养贴近市场,确保学生将来高质量就业。

2.2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

学校的科研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也要为学校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接待服务中来,既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缺陷,又能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企业支付给学生的成本要低于社会用工成本,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

2.3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监控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管理,协调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并及时反馈实习期间问题给学校。在每一个实习点都有信息员和学生管理员,当实习中出现问题时,他们及时和指导教师联系,通过与企业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处理问题,保证产学合作的效果。

2.4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约束机制

必须构建“契约信用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通过契约即订立合同的方式固化和连接各方利益,以国家法律作为保证,同时又注意感情投资,与企业的董事长或部门经理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多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人员培训、实习生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篇8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篇9

第一种类型是多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包含了多个学历层次的人群,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本科班、专科班的成人教育,或者工程硕士班。在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丰富其理论知识,同时也要丰富其实践能力。成人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二种类型是专题型。在培养这部分人才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目前的自身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委托学校该领域的专家来企业开展专题讲座,丰富职工们的技能。第三种类型是培训型。结合本企业的目前生产需求,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分类别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第四种类型是研修型。即企业结合自身的需求,分析某一个具体的案例,采用实战演练的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展开研讨。

2.办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对象的整体性。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很多都是来自同一个企业,具有整体性;第二,学习的目标一致性。对于该企业人员的培养,需要结合企业目前的自身需求,以及员工岗位的要求,因此目标基本一直;第三,内容的针对性。对于员工培训内容的制定,需要同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满足企业的需求;第四,时间的可选择性。学校培训时间的制定,可以和企业协商,共同达成;第五,管理较为严格。对于员工的管理,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以及奖惩措施;第六,共赢性。企业的员工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而高校采用批量式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收益。

3.现实意义--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第一,有利于国家建设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同企业相互合作化的办学方式,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为企业输入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如唐山电气公司和职校。开设了诸如“三友班”、“启奥班”等联合培养的班级,为合作企业每年输出大量专业人才,促进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学校经济的发展。第二,企业与高职院校能够达到共赢。校企合作能使得职校的实践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可促进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员工能够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运用到实践当中。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一体,同时也提高了该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

二、继续教育概述

继续教育针对的是社会成员,尤其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鼓励其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继续教育已经和正规的教育相脱离,其强调的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企业推动商科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责任

1.为地方的优势产业提供服务

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一起研究制定本地的人才联合培养方案,结合方案开展自己的招生计划,和课程安排。学校课程内容的制定,要能够使学生的技能有针对性的提高,符合地方优势产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企业应当开放自己的工作车间,为学生提供实习的环境。

2.与国企相互合作

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寻求同国企之间的合作,使得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地方的支柱性产业服务。同时,国企也应当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接受学校老师到自己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同时,国企应当为学校毕业生预留一定数量的岗位,使得校企能够达到共赢。

3.实战训练

企业为自己的员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资金的支持,为其购置必要的设备,创造一个实训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派遣企业中有资历的骨干,来对初学者进行辅导,使员工能够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四、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的方法

1.政府的参与

国家可运用行政手段,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进行政策方面的扶持,鼓励和促进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如政府可以为企业和学校牵线,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本行业的信息,同时也向学校公布某些企业具体的人才需求,使校企双方能够知道各自的需求。同时,可以运用行政力量,规定企业每年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来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培养,满足员工继续学习的需求。

2.专业的调整

学校在为继续教育的人员制定课程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该员工所在企业的实际需求,可以邀请该企业的专家成立专门的课题小组,来制定具体的课程内容,根据每个岗位的需求,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员工的实践和理论知识。

3.实训的加强

企业需要为接受继续教育的员工设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为员工的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满足员工实践的需求。同时,企业也需要引进一些专门的设备仪器,方便员工的课后实习工作。

4.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

在英国,政府企业和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创办了城市技术学院,而该城市技术学院是一种职业学校,其由企业和国家共同提供资金的职称,隶属于国家的教育部,其主要培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不同年龄、岗位不同的学生定向培养,仅今年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英国的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国借鉴。企业既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教师,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篇10

(1)纸上谈兵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以增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类型。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缺少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条件,部分学校采用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从思维、创新、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技法、创业、创业的概念与涵义、创业准备等概念和方法出发,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2)以赛代教型。

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类的大赛作为教育载体,以竞赛培训以及参与竞赛的过程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类型。因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起步于1998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而目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标杆。高职院校也毫不例外地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从校内竞赛的设立,到培养选手参加省、全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以“竞赛”的形式出现。

(3)项目培育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让学生自行根据专业兴趣、研究专长申请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经过项目实施、项目结题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模拟或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一类型主要源于国家到地方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的在实验室中完成,有的在创业孵化基地完成,有的则以调查报告形式出现。高职院校通过遴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计划,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4)精英设班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校内选拔优秀学生单独开设“精英班”、“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对该班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培训、项目申报及指导、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从而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该类型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比较流行。这种形式可以一方面满足对创新创业有极大兴趣且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小班化教学培养一部分精英,在各类竞赛或项目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

2校企合作:激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不论是课程开发、实训条件,还是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文化,都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生态环境如何改善,如何激活现有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得不依靠“校企合作”这一“改良剂”。

2.1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激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因我国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科,而普遍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聘任上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则师资队伍就由工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有的学校注重创业,则师资队伍就以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有的学校注重理论普及,则师资队伍就更是文理兼有,参差不齐。既懂得技术创新,又懂得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是相当稀缺的。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激活师资队伍,补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甚至是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通过讲授项目课程、学术讲座的形式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去。同时,校内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通过企业锻炼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逐步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2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激活学训载体

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载体,它的开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提高。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项目开发上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项目与专业结合度不够、项目仿真性低、项目的渐进性和推理性差。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借助企业资源进行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设计。所谓虚,即模拟项目;所谓实,即实战项目。这种实训项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训项目,即为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小型项目;第二类,创新创业模拟项目,即为解决系统性思维的模拟软件或仿真项目;第三类,创新创业实战项目,即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开展的实操性项目。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走进第一课堂是必然趋势,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模拟和实战项目将成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更高平台。校企合作可以为实训项目开发注入鲜活的素材、提供仿真或真实的环境,更好从教学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结合、模块化等方面提高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效果。

2.3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激活锻炼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教育,所以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土壤。之所以很多学校选择“纸上谈兵”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训条件的匮乏。实训条件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在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实训条件的升级远远不能跟上。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非常关键。对于校内而言,学校应该注重基础实训条件的建设,如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以提供必要的实践场地和基础设备为主;对于校外而言,主要是得到企业的支持,或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室”,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功能齐全、紧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条件。

2.4营造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激活两创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引领功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助推教育成果的显现,为大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相比学校而言,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文化氛围更浓,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来赢得市场,每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到成熟都饱含了丰富的创业经历。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这种文化又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形式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文化资源,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企业故事、企业家名言,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迁移至学校,形成面向未来、校企对接的优秀校园文化。

3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3.1建立校企参与的组织支持体系

如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建立与之相支持的组织机构。部分高职院校在启动创新创业教育时基本都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前者从领导分工上予以明确,后者从行政职能上进行独立。这两种组织机构显然不利于企业资源的投入。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专业”。一方面,建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等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由教学与管理人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建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共建实践训练项目、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这一组织机构不仅可以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为待就业的社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创业校友会”,让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反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

3.2建立校企联合的分层培养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思维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6个层次。这6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是构建分层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给学生搭建不同难度层次的教育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1)点拨启化层: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为主,实现认知与理解目标,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学校通过面向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以及《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和实践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必修课程的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模块可以由企业专家承担。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企业资源的情况,邀请知名企业家、企业界校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系列讲座,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特色课程。该课程亦可进行视频录像和编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便于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即时学习。同时,在全校性必修课、选修课教学得到保证之外,各二级学院层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企业家论坛”“学长讲堂”等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作为补充,形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仿真强化层:以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为主,实现分析与应用目标,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大二年级学生。这一层次主要依托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培养。创新训练项目包括国家、省、市、校甚至是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模拟大赛等。这些项目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推进。校企联合构建的项目体系可以使训练内容与未来岗位需要接轨,同时解决高职院校一部分经费、训练环境等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搭建各个级别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项目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的水平。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化前景优秀的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和支持,鼓励支持开展创业。(3)实战孵化层:以工作室(园)实战为主,实现评价与综合目标,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大三年级学生。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等实战基地。创新类实战,主要是借助学校的工程中心等机构,承接各类真实的企业创新或研发项目,以团队招标形式入驻创新工作室。创业类实战,主要是学生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前景预测后,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专家评估后入驻创业园。创新工作室以及创业园,一方面作为实战基地,可以通过大量真实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作为精英课堂,可以通过聘请各类企业工程师、创业基金会的导师、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或创业经验人士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学生在实战中再学习,迅速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篇11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九十年代末,国家对技校的招生全部放开后,职教类学校的生源大战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招生规模无限制膨胀,招生质量的无限制放宽,在一些成绩优秀学生选择报考技工学校的同时,有一些生源质量出现问题。

(一)成绩不理想但品行良好的学生

很多人认为到技校是来混日子的,技校学生普遍素质都比较差,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其实很多技校生有爱心、有正气、有凝聚力。他们尊敬老师,待人处世稳重,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成绩不理想,但心态成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一门技术,以便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二)来自特殊家庭的特殊生

特殊家庭,指的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变故,成为孤儿,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般由奶奶爷爷或亲戚照顾。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他们往往会变得倔强、暴躁、自卑,不相信别人,独来独往。

(三)成绩、品行都欠缺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通过违反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关注。很多学生还存在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在进行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比如一部分技工学校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但不乐于接收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动作要领讲解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过分地强调自我而忽视了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合作意识,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

三、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以“三步上篮”为实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体学习为基础,而且它的合作效果必须通过个体学习而起作用。怎样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明确目的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三步上篮。

(二)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老师要讲解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技巧及在实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结合亲身示范或通过观看三步上篮教学图及分解动作,边示范(观看),边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分组

合作小组要求小组的成员要具有异质性,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学生性别、兴趣爱好、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因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好小组长。

(四)进行活动与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徒手三步练习、接同伴球三步上篮练习、自己运一次球三步上篮练习和从三分线外自己运球三步上篮练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练习的动作要领及技巧,可以讲自己的体会。练的好的,掌握快的学生可以指导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分享成功。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展示。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1)怎样倾听: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见解;(2)怎样发言: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语言简炼且突出重点;(3)怎样交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情感。小组内成员之间友好、互助、协调,共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进步和乐趣。

(五)评价与交流

效果展示完后,先小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做统一评价,而作为成长中的群体,适当的评价肯定,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掌握动作要领快,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分享成功,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意见,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一)合作性学习的优点

1、有利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影响学生思维技巧获得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讨论、明确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把方法和策略语言化以鼓励后天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小组讨论,比讲座更有效地促进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参与、老师鼓励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都与促进批判性思维有积极联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对于那些讲授的学生,为了能够讲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对学科积极态度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性学习比竞争和个人化学习更能促进对学科领域和教学经验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所学学科更持久的热情。

3、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形成凝聚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积极地关系会产生以下效果:减少旷课;增加学习的承诺;加强承担困难任务的意愿;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毅力;增强满意度和士气;增加忍受痛苦的意愿与成功的迫切感;增强学员之间合作能力形成较强的团体凝聚力.

4、加深对同伴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老师更为积极地评价

在与同伴相互作用时,可以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手段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然后继而讨论。这样比讲授和全班讨论能产生更多的个人的、非正式的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5、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

合作精神与大量的心理健康指标有正相关。如情感的成熟、调节良好的社会关系、强烈的个人身份、对人的基本信任和乐观精神。

(二)合作性学习的不足

(1)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中,有时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大家都不想让,最后导致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这样容易忽略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

(3)合作性学习把不同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此来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主要地位,他们成为小组中最活跃的分子,从而导致其他成员处在从属地位,失去交流学习的表现机会。

五、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实际运用合作性学习

(一)做好课前设计与分组

老师在课前要根据上课要教授的知识与动作技巧,要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很好的完成小组任务。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加强指导与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教学之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小组负责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不同成员应该承担哪些不同的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等。因此,体育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既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合作性学习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之首先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接受他人见解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技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实现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化,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合作的机会,教育和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既掌握了体育的知识和技术,又从中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教育与启示。

(五)把握好集中与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