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园林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对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毕业设计作为园林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就针对传统的论文撰写与答辩环节而言,形式还较为单一,且与就业岗位出现严重的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就应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确保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更多创新性、技术型以及应用型人才。而毕业设计指导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高效化指导,高职院校就应做好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才能保障设计指导工作的展开能够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确保促进学生良好就业。本文就针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模式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毕业设计指导构建模式研究
前期准备。论文题目的确定给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方向。而为了确保毕业论文题目的设置能够更好地符合当前企业单位的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就应深入企业展开调研,并建立相应的毕业设计题库,确保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高职院校还应做好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及时的征求企业和行业的意见,确保毕业选题的合理性。此外,对于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应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来培养更多园林技术方面的全面型人才。例如,可供学生选择项题目的题库主要有:(1)园林规划设计方面。(2)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方面。(3)园林工程施工方面[1]。制定编写毕业设计相关文档。毕业设计文档的编写,可给毕业设计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性指导和技术性支持。因此,指导教师、系部领导以及行业专家就应根据当前园林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编写学生实践手册,确保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指导教师则应将格式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实践报告范文等编制成文档,确保毕业学生毕业设计能够更具规范性和合理性。制定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较为盲目,且抓不住设计的核心。而为了给学生毕业设计的展开提供更专业化的指导,就应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确保将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处。此外,还应规定学生在每一阶段和时间内必须完成的项目内容,促进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建立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制。为了确保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贴合岗位的发展需求,在第三学期开始,就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规划,制定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制。其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一个小组的毕业题目相似,而每位指导老师一般需指导3~5个小组。在指导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督,以此就能保障毕业设计工作开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
2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模式
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毕业设计往往依托实际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就应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相关工作流程展开,确保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选题。在毕业设计进行选题时,老师应指导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进行选题,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的展开,能够有效地符合未来的就业形势。此外,对于选题的时间不应过久,否则就会影响后续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资料收集。当选题完成以后,就应开展资料的收集工作。而对于资料的收集,学生可利用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完成对毕业设计的初步构思。此外,为了保证资料搜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老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现场展开对资料的调查,并对毕业设计所涉及城市的人文风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以此才能给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更多理论性依据。详细设计。在进行具体的毕业设计时,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必要时小组之间还应加强合作,以此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成果汇报。当学生完成一小节或者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后,需要向老师进行汇报。而指导老师就应针对毕业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专业化指导,确保给予学生更专业化的意见,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3-14]。
3结语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不断地做好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工作,对于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毕业设计指导构建模式,进而做好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监督,保障毕业设计工作开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此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园林行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安琦.关于构建“校企联动”学生毕业设计创新指导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58-59.
[2]权国政,艾百胜,周杰,温彤,何乃军.构建交叉学科毕业设计新型指导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35.
[3]王湘平,王学斌.论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5):227-228.
[4]李乾军.关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几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03):154-155.
[5]胡松梅,龚泽修,禹华芳.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模式研究[J].现代园艺,2018(07):150-151.
[6]温庆杰,东兆星,柳志军.多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构建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06):110-113.
[7]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孙宇新.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01):110-113.
[8]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7):193-195+205.
[9]呼汉卫,刘正远,张茂仁,陈阿梅.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394-396.
[10]汪灵,林金辉,龙剑平.理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法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04):88-91+114.
[11]李俊龙,胡锋,吉东风,李海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08):41-42.
[12]毛小庆,韩力.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33-136.
一、前言
2014年,我国高等院校将由“学术型”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转型,重点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于1999年以后新成立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1]肇庆学院就是一所公办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立足肇庆,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按企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园林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而毕业设计是在校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2]它是对学生在校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还是衡量园林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将对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还对其他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参考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同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近年来,肇庆学院园林专业积极探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学技交流、双导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调研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的园林专业都是自行制订教学大纲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与其他研究型高校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3],主要在于毕业设计的“专业技术性”和“地方应用性”。现针对肇庆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问卷调研结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本研究对肇庆学院2008届到2015届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分析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改革的建议。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1.毕业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培养重结果、轻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的就业是有帮助的,极少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留学有帮助,但只有11%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提升了他们专业技能。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目的方面(图2),有52%的学生选择“为了对自己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与应用”,也有44%的学生选择“只是为了完成学习教学任务,获得学分,顺利毕业”,还有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具体目的”。2.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如图3所示,毕业设计的选题中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科研项目指定和由指导老师指导而定的占了63%,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是由指导老师来确定选题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上就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以约见和QQ聊天等方式为主,而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考察、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很少。3.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根据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题目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差别较大,有些题目甚至脱离实际和地形地貌现状,没有应用性价值,也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大多数毕业设计内容仅仅停留在某个公园、广场等特定的几个城市绿地地块的改造规划和设计上,缺乏设计深度和广度,也没有与行业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某个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
(二)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的撰写部分都进行了指导,但主要是修改设计的合理性和图纸的规范性,也有少部分教师没有给予指导,仅仅帮学生修改格式和结构。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有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但也不排除有些青年指导教师因为参加科研、工程设计和实践的训练不够,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缺乏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其毕业设计。
(三)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
1.毕业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应更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适当,且完成它所花费的时间需要3个月左右,希望答辩时间能安排在毕业前1个月。因此,答辩时间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和学生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且不应该与大学生就业的大型招聘会和研究生考试等时间相冲突。2.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不应该流于形式,要具体且细化考核标准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标准不科学、不规范、不具体、可操性不强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出现教师评分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作品。由于考核标准的不规范而导致学生成绩出现偏差,这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三、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课程体系完善
1.加强课程教学方面管理要进一步修订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主要针对教学目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这门课程与常规课程不一样,原本就是无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课堂内外、校内外的教学,真正起到综合性、实践强、应用型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构思、讲解方案;也可以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现场进行调研、考察、现场测绘,回校后再一起探讨,确定设计定位、方案初稿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建立毕业设计群,就学生的问题和一些想法进行实时联络和跟踪教学。对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学校在第六个学期就应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在第七学期开展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再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答辩申请、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程序。这样才能使程序更合理,工作更细化,时间更具体,有利于敦促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任务。2.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定位针对这门课程特点,指导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和教学,因此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比对待其他课程更高的责任心和热忱去完成课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而非主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探讨,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检查。3.课程教学学生的定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应该主动参与教学,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学,否则在学习中很难有创新精神。园林专业应用性非常强,要随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与企业紧密联系,与社会接轨。企业中采用的设计软件是多种多样的,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及时跟进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设计技术手段,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与社会对接。
(二)毕业设计应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
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去企业第一线以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而毕业设计也是一门体现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课程。故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时候,企业中的师傅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并结合企业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来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具体操作如下: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方式应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5],选题内容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和实习企业中的师傅作为指导老师,应对选题进行论证和把握。选题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直接选择的与社会、企业挂钩的一些项目,也可以以指导老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为背景来设置毕业设计内容,把握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还可以以指导老师承接的一些工程或设计项目为题。2.毕业设计导师确定“双向导师”制度是指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6]校内的指导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术性理论知识方面,校外指导教师则强调实践应用工作能力的指导。为保证毕业设计新模式顺利运行,且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应该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聘请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或者第二导师。同时,院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共同商量并实施选题。3.毕业答辩应聘请地方企业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技术人员当评委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知识,这些是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内容,也是我们学校教师所缺乏的企业实战经验。因此,特聘这些高级技术人员来当答辩评委可以让校内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做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直接跟市场挂钩,这样就更好地避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情况。
(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针对上面提到的现象,肇庆学院专门制订了一套考核标准。园林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了专业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的总评,每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来评定,它们分别各占20%、40%和40%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要求、文献资料与实践能力、外文翻译能力等方面,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论文成绩主要考核论文的工作量、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水平、研究成果、结构与文字表达等。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各自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包括陈述设计内容部分(60%)和答辩部分(40%),每位评委各自给出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答辩成绩。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直接采用或实施,或作品在专业比赛中获奖,该学生作品可以直接评为优秀等级。(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对于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校内、地方企业、同等地方院校等地方进行作品展示。展示的毕业设计作品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图纸展板、设计作品模型展示、设计作品三维动画展示三个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可以让校内和同等院校的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也可以让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真正让学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小结
从此次整个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应该要合理,学校应尽早公布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准备等方面。选题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需要,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单人工作量太大、项目完成的深度和创新性很难有所突破,甚至有些毕业设计选题没有实际应用意义。而学校安排毕业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增强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希望学生能更好、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式框架如图4所示,具体特色是采用“一对一”课堂教学、现场实地调研测绘教学、网络平台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肇庆学院园林专业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首次强调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在课程中的定位,将毕业设计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将优秀毕业作品在校内、同等院校、企业单位中进行展示,展示作品包括图纸、模型和视频动画内容,让园林专业教学成果最大限度的被社会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孟贤军,翟振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4-6.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37-03
1 引言
2016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了14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高校,这些高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其中就包括惠州学院。园林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要点。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设计水平,同时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国内大多数设有园林专业的高校都将参与“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为检验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能力,带动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
2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的特点
2.1 国际竞赛加强合作交流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国内外园林相关专业院系和中国风景园林网发起以及联合主办,每年在园林相关院校毕业生中开展毕业作品和论文的评选活动,命名为“‘园冶杯’风景@林(毕业作品、论文)国际竞赛”。专业性强,涉及范围领域广泛,是国内园林专业较具代表性的国际性赛事,既有国内外各大高校师生,也有国内外业内代表专家和企业,更有国际青年设计师的分享与对话,对于加强专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2 专业评审激发设计动力
为保障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特设立竞赛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巡展工作,组织本校学生参与竞赛等相关事宜。在作品收集结束后,组委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和复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国际任何国家和地区相关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报名参赛。这一公平评选和竞争的机会给予广大应届毕业生极大的设计动力,参与竞赛不仅为了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2.3 选题广泛反映时代问题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品分为毕业作品类、毕业论文类、主题竞赛类三大类。毕业作品包含园林规划作品、园林设计作品和城市设计作品,毕业论文包含规划设计、生态植物和城市设计论文,主题竞赛包含文化景观、生态修复、海绵社区、康复景观和城市更新(含开放住区)等,毕业作品、论文限应届毕业生参赛。正因为如此,参赛作品的选题极具广泛性和前瞻性,内容丰富多彩且符合当前国内外专业发展趋势,在一定层次上能够反映出时代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园林专业视角。
2.4 多方参与促进专业发展
作为园林专业的重大国际比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促进了园林行业和谐发展。同时“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园冶杯”国际竞赛的一个组成板块,这一竞赛平台包含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且作品类型包含设计类、施工类、综合类、论文类和科研类等,这一将学校与公司企业结合在一起的竞赛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园林设计水平,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公司企业亲密接触,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发展形势和方向。
3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后一个课程环节,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要确定选题,第二学期要完成设计作品并进行答辩。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不仅要面临毕业设计的课程,同时还要面临专业实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现实问题,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一门课程,因而往往为了其他事情而忽视毕业设计,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学习。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太少,仓促完成任务,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加影响到专业的发展。
3.2 选题时效性不够,创新性不强
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毕业作品,但是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选题上过于草率。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下衍生出选题,这一类的选题大都还较合理,在某些时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创新性不够,且选题内容过于局限;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一类的选题类型多样,但大多数较片面,所选设计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且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有些甚至只为完成课程任务而随意选定一个主题。
3.3 设计深度较浅,缺乏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除了要有细致的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外,更要有详细的前期分析以及后期的施工放样图,但在许多高校的园林毕业设计课程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过于重视图纸的表现,缺乏对设计对象的详细分析,从而导致许多设计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并没有涉及到施工图,这一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系统,且与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要考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小品布置、植物配置等内容,也要考虑设计是否符合行业设计规范、是否能够满足居民需求、能否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室外环境等方面,避免“纸上谈兵”。
3.4 单一的导师指导
在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源配置上,一般都是一对多的模式,就是一个校内导师往往会指导多名学生,甚少有学校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模式,许多学校也缺乏校外导师的参与。校内导师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调,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大都只能帮助其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缺乏实战经验,且个人的主观看法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都会让学生的知识获得被局限,项目设计深度不够,综合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缺乏[2]。
4 从专业竞赛角度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4.1 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是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的衍生或者是学生自主选题,范围较为局限且颇具随机性,通常会集中在某一类型的选题,无法与园林专业当前最新发展趋势相互契合,大大违背了毕业设计课程全面考察学生设计水平的初衷。改进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关键就是要在质量较高的选题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来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从专业竞赛角度来看,可以引入“设计主题”来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形势,一起探讨和分析出若干个设计主题,学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题目,在宏观的背景下再做出多样的选择,使得毕业设计更为丰富且能够与时代接轨。另外一方面,“O计主题”这一选题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再是单纯地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固定地选择指导教师研究课题下的某些选题,而是通过自主选择设计主题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设计积极性,学生选中的某一主题的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具体选题进行指导,具体选题可以是实际存在的项目或还在计划中的设计场地,这符合了毕业设计真题实战的要求。对于计划中的设计场地,由于没有实施具体项目,所以相关数据和资料可能并不齐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搜集相关内容,学会分析,这不仅可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培养专业竞赛素养。
对惠州学院园林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形式的改进,加强了设计选题的时效性,且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主题融入到毕业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之中。
4.2 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指导体系
与传统学校的园林专业一样,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实行“一带多”的模式,即一名指导教师会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而由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师生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导师会同时指导约10名学生,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另一方面,单纯的校内导师的指导机制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且指导教师个人知识面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思维得不到拓宽,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建设[3]。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在某些程度来说,也是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专业能力证明,许多公司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些设计公司还会采取快题设计的方法来考察面试人员的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十分必要。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的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导师组指导学生。校外专家可以是其他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设计院或者企业相关从业人士,学科背景不局限于园林,可以是建筑学或者是城市规划学。这样,校外专家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给在校的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与社会发展接轨。
其次,组成多元化的导师组,各取所长。多元化的导师组人数不限,但每一个导师组只能以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其他导师可以从旁辅助。主导师辅助这组学生的总体指导和方向规划,辅助导师则从专业其他领域进行补充。比如,主导师具有较好的设计构思能力,能够挖掘出刚好的设计题材和想法,但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稍弱,那么,这一组的辅助导师则应具有较好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知识,这样这一组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对其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另外,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如企业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施工图和扩初图的设计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是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一个综合指导组,那么学生也能更早地接触实际项目施工的知识,对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帮助。
4.3 增加公开评图环节,提高总体设计水平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在毕业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也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指出相应的优缺点。按照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模式,每位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至少要给予10次以上的指导和点评,而在学生毕业设计提交之后,每个学生也会有一个对应的评阅教师来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打分。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也能够得到较为公平的分数,但学生之间的作品缺乏交流,且总体设计水平得不到更好地提高。
任何一个专业竞赛都会由多个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获得绝大多数支持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从竞赛角度来看,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加入公开评图环节十分有必要,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付出会完成设计初步作品,这个时候可以组织一次专业公开评图,毕业学生和所有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初步评价,集思广益,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于每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学生毕业作品最终提交完成之后,学校可以在毕业答辩前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公开评图,可以邀请国内外同类型的院校进行联合评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和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交流,从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通过院校间的共同合作从而促进园林专业发展[4]。
4.4 支持竞赛促改革,激发学习动力
毕业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最后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需要利用为期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完成这门课程,然后在毕业之前提交一份按学校要求完成的作品。不同的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考察标准不一样,学生只要通过毕业答辩基本上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也正因为此,许多学生并不太重视毕业设计,有些仅仅是为了完成,因此设计作品质量不高,不利于园林专业长足发展。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历年的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较好的作品,园林专业也缺少一定的办学知名度[5]。
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提高园林专业办学水平,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从2016年开始,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标准,要求所有园林专业毕业生按照竞赛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从设计选题到后期毕业展板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竞赛要求完成。作品提交后,先在学校内进行公开巡展,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获奖学生根据自主意愿参加“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最后,参赛的19幅作品内有9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得三等奖,学院也获得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对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从一个侧面检验了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同时参赛过程中与国内外不同院校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促进了惠州学院园林专业的发展[6]。
当然,作为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第一年,2016年的毕业设计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且要寻求最合适的道路。之所以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支持:学院从各方面给予了园林专业支持,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改革,并且拨款报销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册打印费和展板打印费,包括后期参赛报名费也是学院统一缴纳;园林专业的任课教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当中,孜孜不倦地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园林专业毕业生大多都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认真选题,努力构思,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且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5 Y语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为切入点进行设计课程的改革初见成效,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在竞赛机制的引导下,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体制,在设计作品初步完成时进行公开评图,环环相扣,综合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从而推进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郭 晖,朱凤荣.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4(5):82~84.
[2]刘乐嘉,张合平,姚世磊.从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谈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0(35):122~124.
[3]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6):267~270.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79-03
一、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报告中也提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国家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应当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1] [2]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氛围不够浓厚,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社会各界没有足够的重视等多种因素,难以突破创新活动的瓶颈,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国家各级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并给予了很大的经费支持。众多高校也纷纷设立科技创新项目,扩大学生参与面。虽然资金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在实际的高校实行及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学生虽然有科技创新的意愿,却不知道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常常为了申报项目而四处寻找课题,甚至直接使用指导教师的课题或成果作为项目申报和验收。显然,这些违背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初衷,学生不但没有从这项活动中学到本领、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反而助长了学术不诚信、盗用他人成果等有违科研道德的行为。
高校专业教师也很希望从在校学生(特别是本科生)中尽早发现具有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好苗子,从项目申报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常利用休息时间做实验、找资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甚至研究生的推选工作结合起来,那么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研究质量,另一方面能使广大教师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从而开展学生科技创新与专业教学互动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工作。[3]
因此,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信息类专业大学生为例,从专业教学角度探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互动关系,使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同时为其他专业学生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信息类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信息类专业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其设置包括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电气信息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等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具有高科技性、国际通用性、快速更新、重视实践和综合能力等特点,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较高。[4]通过长期的教学积累,我们在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有了一定积累,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许多教师只是满足于课堂授课和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根据专业的发展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没有顾及学生对知识更新的渴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类专业学生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上都在不断提高。单有书本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屡屡碰壁。这些都要求我们从教学大纲、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满足学生科技创新需求,更好地将所学发挥出来,服务社会。
三、构建融合科技创新活动的专业教学模式
(一)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课程内容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才能经久常新。通过在专业教学课程中加入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所需知识内容,使学生将之前的单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尽快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近几年,我们在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根据专业发展快、前沿多、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等特点,把信息类专业的基础内容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相结合,在教学中积极引入课题实例、案例讲解,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后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组织学生拟定科技创新课题,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课题申报书等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5]以往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活动联系起来,经过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课程的紧密结合,以及学生课题组的艰苦努力,不少课题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服务社会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信息类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类专业、对科学研究的热爱,锻炼和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二)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相关实践课程内容
传统的专业课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或实验员在实验室先给学生讲解有关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然后学生按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测试、记录,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实际上仅仅是让学生动手验证、演示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独立进行研究性实验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上也存在不足。[6]由此,我们建立并完善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研究性实验的能力,从而锻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作为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部分,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建设,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着手,使之更适合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上,鼓励学生不仅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更需结合工程实际应用问题,自行设计实践课题内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突破原有内容及方法,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地开展实践课程,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工程经历的教师指导下,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研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也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场地及物资保障方面,充分利用好现有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等基础资源,尽可能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科技创新需求,使学生从设计、制作、安装、调试的过程都能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完成。[7]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作为学生科技创新培育摇篮。
(三)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是考核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担、参与方案制订、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等科技创新性和制造性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现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结合信息工程专业特点,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应与社会生产和研究实践相结合,一人一题,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8]此外,课题和实践项目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兴趣,跨学科、跨专业,实现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同时,遴选出好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使之成为毕业设计或完成后等同毕业设计学分。这样学生就能够安心且全力以赴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研究,同时由于选题切实来源于学生自身,是学生乐于参与的科学研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毕业设计实施的质量。
(四)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普及性的科技讲座和针对性的创新性科技竞赛培训教育,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专业缺乏认识,对科技创新活动更是一知半解。通过在信息专业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第二课堂”,邀请知名专业学者、企业知名人士举行“专家讲座”“杰出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科技价值观。通过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队,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传授经验,引导更多学生深入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而对于有强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意愿及一定参与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竞赛专项培训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经验积累,我们积极探索了一套较适用于信息专业的创新教育体系,立足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高研究性学习积极性,培养专业创新,使学生在专业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热爱专业。
四、结语
结合上述融合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内容、科技创新活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以及专业教育工作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通过专业课教学优化研究,并结合定期的调查科研创新活动和科技立项活动,学生对信息类专业的兴趣更加深厚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认知度和认同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也得到了逐年提升,并营造了良好的学风、班风,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注 释 ]
[1] 陈丽丽,王松涛,邓小莉.园林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93-95.
[2] 刘淑艳,陈光.浅谈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18):179-180.
[3] 刘正远,段玉玺,吕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8):71-73.
[4] 兰红,李淑芝.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4):48-51.
[5] 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1、全系现有专职教师27人。从年龄上看,生物系中、青年教师占了85%,并且青年教师92%已经具有硕士学位,仅有的一位也正在华师大攻读硕士学位,并且其中还有3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学历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近一年来引进和培养回校的硕士和博士有4人,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本科毕业于我校的仅有5人(占总人数的18.5%);
而最终学历获得均为外校,包括等等,学缘结构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学科发展优势。总之,以来尤其近几年经过人才的大力引进和针对性外派攻读学位等方式,生物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高学位、高职称、年轻化的教师群体。但是从人数上看我系年人事部门编制为41人,实际在编教师只有27人,缺编34%,教师处于人数极度紧缺状态;而今又有生物技术和园林两个新专业上马,所以师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关系着生物系未来的发展。
2、教师的学术水平
我系教师队伍中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近五年在国内外刊物上近200篇,其中一部分成果被SCI、ISTP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榜刊物收录,华栋教授先后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并且其中一项已经转让投入使用,并获得16万元的专利转让费;目前我系教师承担了“863”项目子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另有中华科教基金、教育部专项研究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课题十余项,近五年来支配科研经费百余万元。期间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两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称号,7人进入校五级学术人才梯队,二人成为校学科带头人,二人分别获省政府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我系教师还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期间先后主持“世行资助教科农合一新型师资培养研究”,“面向21世纪本科学历初中生物教师培养与实践”等多项省级和校级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华栋教授主持的“世行课题研究”获得省级三等奖、省树勋二等奖,孙存华教授主持的课题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这些成果的获得有力地促进和改进了我系的学科建设。
3、教师风范
我系始终把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党员同志带头,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主动承担本科生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并且一直实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光荣传统,使青年教师更快通过教学关,发挥好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从而在青年教师评优赛中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并且年孙存华教授和屈艾副教授双双获得我校“首届优秀教学奖”,郑元林博士获优秀青年指导教师奖。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模范和劳动模范,如:朱必才教授先后获得曾宪梓优秀教师奖、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师德模范,屈艾副教授获得江苏省岗位女明星等等。
二、师资建设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1、积极对口引进关键性人才
学科学术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和学术水平。期间我系根据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除积极地培养我系现有在职人员外,积极引进高层次关键性人才,严把进人质量关。1997年,我系从陕西师范大学成功引进了朱必才教授,他的到来,大大改善了遗传学学科梯队的整体结构,为我系第一个硕士点——遗传学硕士点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年我系又成功引进了留德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生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宏教授,他目前承担“863”项目子项目、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重大课题,近三年年均支配科研经费20余万元,他的加盟,进一步壮大了遗传学师资的队伍,不仅为我系冲击遗传学博士点增添了砝码,同时也为我校博士点授权单位的申报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我系积极优化组合学科构成,发挥引进人才的学术优势,带动我系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为下次申报相关学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聘请知名专家做兼职教授
近两年,我们先后聘请了旅美和旅英的著名生物学专家孙东旭、南新升、宋文超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每年定期回国到我系来讲学,他们的讲学,既使我系师生增进了对发达国家生物学发展的现状以及生物学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了解,更重要的在全系上下营造了一个浓厚学术气氛,并且从交流中开阔了我系青年教师的科研思路,同时也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进一步促进生物系教师的学术水平。他们也为我系研究生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传授了一定的实验技术,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为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实行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导师制是生物系多年来一个光荣传统,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长期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承担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了让他们更快通过教学关,根据情况对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上进行指导,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实行先听课,然后承担部分章节的教学,逐渐承担整个课程,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发挥好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从而在青年教师评优赛中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
4、青年教师流失严重
期间我系在师资建设上着实作了大量的工作,从内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职称上还是学历上都有很大的改观,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师资流失和人数缺编严重,例如:期间,我系先后按计划外派袁宗飞、董金辉、刘士旺等十余人次到北大、武大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进修或攻读学位,为青年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并且学习期间我系积极创造条件动员他们学成返校,但是由于科研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如袁宗飞、董金辉、邵文海等先后出国,周化民调走等,给我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限制了生物系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后三年师资建设规划和措施
1、调整师资建设规划
根据生物系“”规划以及生物系专业和学科建设规模的发展的需要,在总结师资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及时调整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按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这三个本科专业建设,以及相关博士点、硕士点建设的需要,分别制定了年、年和年三年的进人计划,并同时确定了相应的引进人才的紧缺专业,通过招聘高层次人才和接受应届毕业硕士生相结合的进人方式,短期内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加大进人力度
我们采取参加专场人才招聘会、随时走出去等吸引有关人才等多种措施来引进人才,我们已经于年底和年月赴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地有关高校、研究所,利用冲击博士点等多种机会积极吸引我系所需的人才,目前已经有10余位应届毕业生和留德博士朱建军、高级园林工程师卢芳等高级的专业人才确定来我系工作,计划在明后年以相同的进人速度引进相应专业的人才,争取年底专职教师达到60人左右。
3、加大力度改善实验室等工作条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教学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争取年有2-3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年有2-3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年有3-4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更好的带动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关,成为科研和教学“双优型”的师资力量。从而促进生物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提高本科教育办学水平,加快硕士点建设步伐,进而冲击博士点。
4、建立相对稳定、适当流动的师资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的选派青年教师外出深造,同时储备较充足的师资后备力量,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建立相对稳定、适当流动的师资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3-04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尤其对于高等林业院校来说,开设的很多专业实践性比其他高校更强,实践教学是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实习基地尤其是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其建设和管理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环节。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是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本科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环境和条件,达到全面提高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效果,最终使之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林业院校都在加强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自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
北京林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就近资源的作用,于2010年创建了校内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实习苗圃,作为实践教学单位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主要为林学、园林、园艺、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生物、草业、森林保护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平台,总面积31 181平方米,设校直属专职办公室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希望在工作、学习中也能有美的享受。因此,利用园林艺术化手法,加强设施建设,打造集实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花园型苗圃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发展方向。
一、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在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
(一)北京林业大学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规划
高等林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许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各种类型的校内实习基地。那么,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基地才能达到新时代农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们亟待研究又无先例参考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建设往往采用边建设、边使用、边研究的方式进行。
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成立于2010年10月26日,建设六年来已初见成效,基本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在总体管理上已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于一体的一套模式,实习苗圃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发展的成熟期和稳定期。
下一步,教学实习苗圃的建设思路是对工作的优化和深化,要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苗圃的景观美化建设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芳香宜人、赏心悦目、生态健全的实习环境,提高实习效果,同时更好地达到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学实习苗圃目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上的概况
北京林业大学实习苗圃距离校本部西北门仅300米左右,非常方便学校师生前来开展实验、实习,学生可随时到园内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自201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实习苗圃每年安排生物类10个专业(班)的实习课程(含专业新开课)32门,38门次;接待实习班级66个班,113班次。
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平台,苗圃的实习用地主要是圃地和温室。其中,圃地按功能划分为花卉培育及景观区;草坪草培育及景观区;药用植物展示区;大苗以及特色植物展示区;园林小品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等。在园林及植物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苗圃现有现代化教学实习连栋温室一个,目前已在里面开展林木育种学、花卉种苗与园林苗木生产学、切花盆花生产、园林建筑、建筑空间绿化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操作及实习设计环节。
教学实习苗圃不仅为各项实习课程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培养大学生课外研学的能力开辟了新途径。苗圃内专门留出一部分用地供本科生进行课外独立科研与实践活动,满足他们开展创新课题申报和研究的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五年来,共接待本科生国家级创新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以及本科毕业论文实验63项。
(三)教学实习苗圃的景观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上述人才培养思路指导下,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以开展本科生实践课程为主,兼备行业培训、科普教育、游憩等功能。也就是说,苗圃不单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服务,还要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游憩、休闲的场地,使教学、培训、展示、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所以,北京林业大学十分重视教学实习苗圃的景观建设,在达到可持续性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基础上,力求集林业苗圃、园林苗圃、花圃为一体,圃容圃貌美观;换句话说,苗圃环境景观建设应与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相结合,将教学实习苗圃打造为集观赏与实践一体的花园型多功能开放性综合教学基地。
例如,花卉培育及植物景观区可以结合引种栽培实习课程,训练学生利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多年生宿根花卉以及球根花卉类营造多种草花景观;大苗以及特色植物展示区可以放手让学生依据植物造景的原则和人的审美观进行植物种植布局;园林小品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可以根据地形和景观效果,引导学生设计置石、喷泉等小型景观。
二、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的主要景观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连栋温室内的古建景观
2013年,苗圃与园林学院共同建设了连栋温室,里面设有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示范中心修建了两个教学实践观摩古建亭廊,分为北式和南式。2014年5月1日,北式亭彩绘完成,示范中心正式完工。作为《园林建筑》课程实习的对象,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这几处亭廊建筑不仅为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古代园林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标准范例,还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古代建筑的内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的,亭廊在修建时特意设置能反映屋顶内部结构的平面镜;还在北式南式亭柱上各留下一处古代油漆工艺的分层解析面。
学生通过对这些景观建筑的地形、结构与构造等,进行测绘与图纸绘制满足园林建筑课程实习内容的需求。另外,还可以利用正在建设中的建筑小品让学生现场观摩施工过程或者直接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建筑的结构感触更深刻,工程施工方面的动手能力更强。
同时,古亭廊还成为实习苗圃的特色景观之一,成为师生休闲游憩的观光地点以及园林界小型聚会的好去处。学生可以在日常休闲、散步、观景的同时,学习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015年实习苗圃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在连栋温室古建亭廊大厅,联合举办了两次 “三顷园沙龙”,主题为“风景园林中的科学问题”,近30人参加了研讨,内容主要包括棕地改造、海绵城市、园林植物的培育等方面,大家各抒己见进行学术讨论,现场效果很好,这些活动为实习苗圃的学术平台营造和对外行业培训宣传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的水景植物风光
实习苗圃水生植物园由苗圃高级工程师闫荣教师设计、监理,天津碧祥龙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建设,于2012年7月10日开工建设,2012年9月13日建成验收。
水生植物园工程建设为教学苗圃实习平台增加了新内容,可为园艺、园林、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区、林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多门课程提供植物实验操作场所,也可以为艺术类专业提供写生场所。
水生植物园区建筑面积880平方米,其中水面252平方米,模拟湿地205平方米。由深水种植区、浅水种植区、湿地种植区和部分水面组成,能够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可为多个学院的生物类专业学生提供这三类水生植物的观察和鉴别实习。
其中,浅水区种植多品种荷花、睡莲,旁边滨水处配植水生木槿、石菖蒲、花菖蒲、柽柳、迎春等营造出一个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小空间。伴随着置石、跌水产生的潺潺流水声,使此处成为一处独特的湖面休闲观赏区。
在工程设计方面,使用了14种园林面层材料,运用了多种施工技术如7种动态水景形态、3种防水形式;路面采用9种铺装材料,设有两处喷泉、1处涌泉。这些景观设计要素可以为相关专业学生做水景园设计时,提供更多的考察机会和学习案例。
水生植物展示园建成时栽植有水生植物27种,陆生喜水湿植物50种,共计77种植物,形成了美丽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水景景观。在展示园门口还布置了植物分布介绍图牌,以方便初学植物的学生前来观看识别各种植物。
水生植物展示园区建成后,每年都有很多专家、学生前来参观、实习、考察。北京林业大学校庆期间,一些校友也前来参观指导。
(三)营造地形,建设特色植物园展示区
2012年,苗圃建设的特色植物展示区――彩叶植物展示区景观基本成形,用于学生开展特色植物认知,兼作采穗圃,主要种植了16种彩叶树种。
该展示区用修建水生植物园挖掘的土,在水生园北侧人工堆起一座南北向小山头,构成蔽朔风的屏障,并科学设计、合理构建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展示区地形起伏虽然不大,但乔木―灌木―草本复层结构明显,让园林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以植物造景及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为主要手段,乔、灌、花、草、藤并举的多样性种植形式的实例。
该展示区以彩叶树种为主景,主调鲜明,再以丰富多彩的华北宿根植被和小型花灌木来兼顾季相、景色变化,山北坡多为耐寒之禾草,山之南坡为宿根花卉。其中,还用了很多有待开发园林应用的新型彩叶品种如金叶榆、金叶接骨木、紫叶风箱果、红叶杨、各色花叶及斑叶连翘等。在小山南侧,利用地形构成的小气候条件(山体和高大的乔木挡住了冬季北风和寒流),引种了欧洲常绿小灌木如金叶忍冬等。该植物展示区不仅成为实习苗圃一个特色景观,还让学生学习到复层人工植物群落乔灌草的合理配置设计原则――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多样;以及用科学合理的植物选择进行景观搭配,注意花期的衔接及色彩的搭配 ,保持持久的景观效果,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山林风光;特别是拓宽了学生日后工作中设计彩叶园或秋景园时,对彩叶树种的选择范围。
(四)完善多用途教室美化装修
苗圃还建有一个192平方米的多用途温室,它既可当温室种植植物(相关实习课程穴盘苗种植室),又可以做学生实习中教师上课的教室,还可以做陈列室(展示学生实习优秀报告和教学实习成果)以及学生“创意工坊”(创新实验创意操作室),为大学生发明创造提供培育场所等。2012年,实习苗圃对多用途教室进行地面铺装,美化装饰教室外墙,购置各类特色家具等,不仅美化了苗圃环境,还为大学生发明创造提供了美丽舒适的操作场所。
(五)建设岩石园景观
2014年,实习苗圃结合原有生态排水渠护坡,建设了70米长的岩石专类园,栽植岩生特色植物,以供园林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学习植物配置的专类园之一――岩石园的设计方式以及岩生植物认知识别。2015年春季,苗圃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利用苗圃培育的树木花卉,动手将岩石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效果良好。在劳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
(六)屋顶花园景观
苗圃建设的一处屋顶花园在基础设施完成的根基上,2014年春季铺设防水层、阻根层,填充基质,完成了屋顶花园的植物种植绿化。为便于学生观察屋顶花园使用的植物材料种类及生长状况,特意在屋顶花园东立面设置了玻璃隔断。屋顶花园上共种植了38种植物供学生识别及观测,同时为将来工作后设计屋顶花园积累植物素材。
三、教学实习苗圃开展圃貌优化和景观提升工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苗圃是树木、花卉展示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平台,建设花园式苗圃是提高生物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植物类实验能力的措施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两年,苗圃管理办公室结合本科生培养计划,加强圃容圃貌建设,对实习苗圃的主要景观进行优化提升,不仅达到更好的美化效果,也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效果得到了更好的巩固。
2014年春季开始,艺术学院的学生到苗圃开展花卉景观写生,这使得教学实习苗圃的功能进一步扩大。绘画写生对花卉景观的品质要求更高,苗圃在今后的培育苗木及营造植物景观工作中要更加注意景观品质的高标准要求。
(一)圃地道路边缘的景观改造
苗圃的防护林带以国槐、绦柳为主,间植紫荆、黄刺玫、美女樱等灌木。防护林带与排水渠之间距离为1.5米,林下可以为园林、生物、草业等专业的教学实习培育耐荫、耐半荫宿根植物品种,配合生物类专业开展中草药课程实习,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充分利用苗圃土地,增加苗圃地的使用率。
2015年开始,苗圃管理办公室在不多占地的情况下,在主要路边种植了花带,使圃容圃貌焕然一新。花带以宿根花卉为主,如春季开花的德国鸢尾、夏季开花的马鞭草、秋季开花的八宝景天和秋菊、冬季观赏麦冬的绿叶和子的红果……使苗圃四季都有美丽的植物景观;通过现场学习花带的设计与施工,也使园林及相关专业学生对《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的理论知识有了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花卉景观设计能力。
(二)水生植物园景观改造
2014年深秋,在水生植物园池边种植的郁金香、风信子等,2015年春季长势很好,形成学校最早的春季花卉景观;接着,实习苗圃带领相关专业学生将温室里去年冬季培育的各类花草移植在水生植物园滨水区,形成了很美的花境景观,吸引了大批师生及社会人员前来参观。6月,郁金香等球根花卉枯萎后,又带领学生将温室培育的一年生花卉种植在原有的地块,用这些夏季开花植物营造了夏季水生园滨水景观。这些举措,都让学校师生在沉醉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花卉配置、色彩构图、花草养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
下一步,苗圃将与园林专业同学共同开展水生植物园景观更新改造建设。
(三)岩石园的植物景观补充改造
2016年春天,在上年绿化的基础上,岩石园补充栽植了大量草本岩生花卉。迄今,岩石园已经成为教学实习苗圃耐旱宿根植物展示的主要平台之一,可以为培养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植物基础,提供数十种岩生植物的识别与生长观察。
(四)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改造
教学实习苗圃于2016年完成了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改造,这次改造以宿根草本植物为主,不仅提升了屋顶花园景观效果,还向学生突出展示了屋顶花园植物的生态防护功能。
此外,实习苗圃还将配合相关学院师生实习项目进行特色树木园植物配置调整;开展花境植物改造及精准灌溉示范等景观提升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成为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巩固结合理论与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场所,也需要成为师生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生活场所,才能有助于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基地的景观建设尤其是植物景观不仅能保持生态平衡,消除污染,净化空气,防尘抗噪,还有利于消除疲劳、促进思维、增进学生健康,从精神层面促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因为优美的环境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教育因素,有利于教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学校。
北京林业大学实习苗圃以其优美的环境、高负离子的空气、缤纷多姿的植物精华,在实习课程之外,成为广大师生晨读和亲近自然的最佳场地。不仅如此,让学生在实习苗圃景观建设中,随时亲眼目睹四季花卉树木的观赏效应及其景观应用效果,有助于增加生物类专业学生对植物的感性认知;观摩或参与实习苗圃各类景观建设还可以提高相关专业学动手操作能力,并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培养训练,期待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能独立进行常见花卉的鉴别、栽培、繁殖、管理、整形、修剪等工作;园林专业同学还能准确进行花卉立体装饰和花坛、花境、岩石园、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的设计与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珏,丁霞,刘宏斌.校内实习基地深化、细化建设管理举措及对学生实习的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为例[J].中
外企业家,2016,(1):211-213.
[2] 王珏,丁霞,刘宏斌.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现代化机械化建设管理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5,(33):190-191.
[3] 陈阳,金一锋,王玉书,陈雅君.产学研结合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J].农业与技术,2015,(1):204-205.
[4] 王敏利.沪灞雁鸣湖花卉苗圃规划设计[J].南方农业,2014,(18):68-69.
[5] 鲁敏,等.高校生态校园植物配置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1):9-27.
[6] 梁喜献,等.高校园林实训与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探索――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3):
87-90.
[7] 贾德华.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70-72.
[8] 樊保国,李月梅,张永清,卫国.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0,(6):26-29.
[9] 刘敏,厉悦,徐洪国,等.基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园林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5
(2):197-200.
[10] 张变莉,卢伟娜,柴梦颖,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苗圃学教学改革[J].河南农业,2015,(2):33-35.
[11] 曹秋艳.建设节约型园林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探讨――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95-98.
[12] 甘树生.西南民族学院校园绿化建设浅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5):222-223.
[13] 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37-139.
[14] 罗耀,谢雅妮,巨军海,陈卫城.园林科普公园规划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5,(7):112-116.
关键词:地方高校 广告专业 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2011年国家启动武陵山片区作为“十二五”国内率先启动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区,2012年吉首大学提出了建设服务武陵山片区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广告专业依靠多年服务区域社会的基础与积淀成为首批建设专业,并进一步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需求对接的新探索。
一、广告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基础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对地方高校而言,目前吉首大学广告专业建设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专业任课教师中,“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由于注重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近年来广告专业取得了诸多成果,如积极带领本专业团队与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共同协作,创造优秀的教学管理环境,使得本专业所在学院连续四年被评为吉首大学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学生专业素质过硬,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种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学生就业率接近95%,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获得社会的良好认可;组织建设的佛山广告学实践教学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参与建设的湖南省精品课程《传播学概论》顺利通过教育厅专家验收。
2.注重专业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良性结合。近年来,广告专业团队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以及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同时,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旅游公司等部门的CI设计、项目规划及传播营销设计,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广告专业师生创作拍摄的电视艺术作品与广告作品先后获得80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20多部电视、广告艺术作品在各级电视媒体播出,现已公开发行了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20多部。其中专业团队教师创作的《凤凰城印象》、《张家界土家风情》被列为中国驻外使领馆对外宣传广告片,译制有10种不同语言的版本供对外宣传使用。
3.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抓好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现建设有民族影像传播研究所和现代传媒实验中心。2010年,现代传媒实验中心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该实验中心拥有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室、苹果电脑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广告摄影教学实验室、摄像教学实验室、演播室等7个教学实验室。其中苹果电脑实验室和非线性编辑室居全省同类专业实验室前列。在湘西州、长沙、深圳等地设有1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其中,广东佛山广告学实习基地为湖南省优秀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中南传媒集团、红网、佛山广告协会、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等各单位业界人士为实践指导老师。
4.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形成协办学同机制。一是与学院内部的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进行积极合作,在课程上、资源上形成良好共享机制。其次是积极与学院以外的美术学院、商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进行积极合作。如在艺术设计课程、市场营销课程、文化创意产业等课程方面,广告学专业与美术学院、商学院等学院积极合作,形成师资共享良好局面。同时,在历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组织中,都是广告学专业牵头组织,积极发动和组织全校各学院特别是商学院、美术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参赛,形成良好的参赛信息共享机制与组织架构。
二、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社会需求实践与经验
1.整体经验。吉首大学广告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社会需求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注重专业发展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相结合,强调专业办学路子的地方性特色。第二,注重师资团队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强调师资能力的实践性品格。第三,注重教学资源的集成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强调专业内外的开放性互动。第四,注重学生能力的技能性与创意型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意能力。广告专业秉承学校开放性办学的基本理念,顺应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专业师资力量和优秀学生团队为核心,积极与大湘西地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广告制作与广告策划业务活动,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的方案策划、形象宣传、品牌推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为地方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或承担具体工作。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将科研、教学成果转化成服务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资源,为地方民族发展提供了各种有效智力支持。如本专业团队成员担任了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专业团队成员挂职吉首市市长助理等职务,着重协助管理吉首市文化、旅游发展事务;团队还参与承担了《吉首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12—2020)》、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等工作。
3.为地方政府各种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参加区域政府部门的各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建设策划与实施工作,如积极承担湘西州政府“特色村寨、古村落保护调查研究”的具体项目;承担湘西州政府做CI系统标识;承担湘西州政府“导游员民族文化培训”的教学指导工作;承担吉首市“旅游标识牌”的设计与制作;参与湘西州委、州政府“十二五文化强州战略方案”的制定;参与湘西州“旅游广告语”的最终评选;参与吉首市“市树、市花、市鸟”的最终评选;参与吉首市“城市品牌标志”的最终评选。专业团队创作的《凤凰城印象》、《张家界土家风情》被列为中国驻外使领馆对外宣传广告片,译制有10种不同语言的版本供对外宣传使用,为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为区域文化企业、旅游公司提供决策参考或智力支持。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的各项项目,且发挥了实际作用,取得良好效果。本专业的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在芙蓉镇景点圈、德夯景点圈、乾州古城景点圈、里耶景点圈等景区的开发与创意中,都承担具体工作内容。如组织策划了吉首市吉凤工业园开工典礼、韶山领墅广告大赛、芙蓉镇形象设计大赛、边城醋业广告设计大赛、州气象局的园林规划等项目。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承担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情韵桃花源”、“烟雨张家界”两台节目演出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
三、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社会需求的重新定位与创新思路
1.根据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贴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现实需要,围绕武陵山区域旅游、民族文化产业等地方产业群发展实际开展教学和科研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专业群建设的机制与体制;加强专业与专业、专业与地方政府、专业与区域企业间协作,发展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长效合作机制。
2.积极探索共享创新机制,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机制与体制建设。积极促进广告专业与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管理、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沟通与协作,探索建立该专业群在教学、科研、实验等方面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将广告专业示范性建设与改革中的先进教改理念、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做法等通过学习交流,影响到专业群中各专业、各位老师,推动专业群的整体改革,带动专业群建设,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做好区域人才需求调研,提升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与规格。做好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对广告人才需求调研工作,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组织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任务领域及能力需求,再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形成满足于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革新,培养具有系统的广告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武陵山片区文化传媒业、旅游业、信息咨询行业、文化产业等部门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设计、广告创意、广告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创新性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在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中,按照武陵山区对广告专业人才的能力和规格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造,使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培养一种职业能力。
4.推动区域协作,抓好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产学研”建设。产学研合作可以通过学校的优势学科服务地方,培养锻炼一批掌握前沿、具有解决科研与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可以进行创新性教学的人才梯队。广告专业在原有系列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基础上,积极与湘西州电视台广告部、德夯旅游公司、芙蓉镇景点圈旅游有限公司、一鸣广告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3个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针对武陵山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申报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并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服务转化。同时积极推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选题研究。
5.抓好专业改造工作,推出系列特色课程与特色教材。重点结合武陵山片区传媒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需求,加强广告专业改造。在加强已有的主干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性设置《旅游广告策划》、《文化产业广告营销》、《民族文化广告创意》等特色课程与教材体系,调整与充实教学内容。在遵循广告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武陵山片区广告人才的特殊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设期内出版与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特色教材3部以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