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两型教育论文

两型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4: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两型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两型教育论文

篇1

1实验鱼

实验用中华鲟、西伯利亚鲟幼鱼均为2008年11月人工繁殖的20月龄幼鱼,暂养于循环养殖系统的水缸(2000L)中。暂养期间,水温和溶氧分别为(28±0.4)℃和(7.3±0.1)mg/L(均值±标准误)。取12尾中华鲟(体长57.86cm±4.66cm)和11尾西伯利亚鲟(682cm±09cm)比较与游泳相关的侧视形态。

2形态采集

自制与鲟鱼体型契合的鱼体固定支架将实验鱼固定,以使侧面轮廓线位于同一平面,消除视角误差。利用固定于正上方5m处的SonyH20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拍摄背景为1m×1m蓝色聚苯乙烯薄板。实验过程中所有的实验鱼均用适量丁香油轻微麻醉,拍摄左侧面。

3主成分分析

利用tpsDig2软件数字化标定样本上13个标记点(图1)。连接代表性标记点,得到11条线段作为形态特征度量,包括头长1,头长2,头高,体高1,体高2,体高3,尾柄高,尾柄长1,尾柄长2,背鳍前缘长,尾鳍上叶长。通过标记点坐标和比例尺计算出所有形态特征度量实际长度,通过采用Burnaby法标准化所有度量,以消除异速生长带来的影响[13],对标准化的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概括形态差异。通过11个形态特征度量在选取出的主成分中的载荷说明主成分代表的形态特征。用HotellingT2检验比较各主成分中两种鲟鱼之间的差异,P<0.05视为差异显著,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15.0中进行。

4相对扭曲分析

利用tpsDig2软件数字化标定样本上26个标记点(图2)。其中,轮廓上22个标记点(图2中空心点)包含了12个结构标记点(2、3、7、9、10、14、15、17、18、20、21和22),8个曲线拐点和2个极端点(5和19)。因为鲟鱼躯干较为修长柔软,样本在摆放拍摄时可能出现轻微的非自然弯曲,所以设置标记点23-26作为内部标记点(图2中实心点)来拟合三次曲线矫正非自然因素导致的躯干弯曲,且在矫正后由tpsUtil软件删除以不影响后续计算[14]。一些标记点(4,5,6和19)在样本间配对时的同源性较低,使用tpsUtil软件将其设置为准标记点,它们能够在平行于相邻标记点之间的方向上滑动[15]。随后通过广义普鲁克分析对齐标记点布局,以最小化所有样本配对标记点间距离平方之和[16-17]。通过相对扭曲分析比较对齐后的所有样本[18],相对扭曲(RW)将映射在薄板样条上以可视化结果[19]。相对扭曲分析是整个形状空间中样本间所有形态变化(包括均质和非均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通过tpsRelw软件输出所有样本的相对扭曲可视化结果,并用HotellingT2检验比较种间相对扭曲得分的差异,P<0.05视为差异显著,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15.0中进行。

结果

1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表明,11个主成分全面概括了中华鲟、西伯利亚鲟的侧视形态差异(表1)。其中,前4个主成分(PC)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对方差的累计解释率达到88.46%。11个形态特征度量在前4个主成分中较高的载荷(大于0.6)说明了各主成分所代表的形态特征并能概括所有样本间侧视形态特征度量的差异。PC1代表头部大小、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高度和长度、背鳍前缘长度以及尾鳍上叶长度。除尾鳍上叶长度与PC1得分成负相关外,其他的形态特征大小均与PC1成正相关;PC2和PC4代表体高;而PC3无明显表征对象(表2)。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的前四个主成分得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单指标分析说明,两种鲟鱼的PC1具有显著性差异,而PC2(P=0.812)、PC3(P=0.481)和PC4(P=0.731)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

2相对扭曲分析

相对扭曲分析表明,前三个相对扭曲共解释了731%的种间形态差异。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在前三个相对扭曲中具有显著差异(HotellingT2检验,F3,19=119.830,P<0.001),其中单指标分析说明两种鲟鱼仅在RW1上具有显著差异(P<0.001;图4),而在RW2(P=0.409)和RW3(P=0.891)中均无显著差异。RW1中最小值样本(西伯利亚鲟)和最大值样本(中华鲟)在薄板样条上的映射(图5)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

讨论

1形态测量方法比较

篇2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虽已不再全是“满堂灌”“满堂问”,但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正襟危坐依然,小心翼翼地举手发言依然,教师的“讲”仍然是课堂的绝对主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学习的天性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流于形式,“上语文课真累”“上语文课最乏味”的声音在课后仍时常可以听见。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轻松不起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是愉快地学习着?很显然,问题的责任在于教师,问题的解决也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在于教师转变观念,改变做法。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也根据笔者教学生涯中的一些教训,具体归纳如下:

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坚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有关自我、人生、理想、社会、自然等课文占了教材的大多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教材,巧妙地通过一些教学环节或方式方法尽量做到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更轻松,我们要恰到好处地重组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比如报刊杂志上的时文,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如果拿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便会十分乐学。比如把地方性的语文信息资料或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交流并研讨,学生便会兴致勃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课堂还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

这样的语文课堂里,教学内容已完全生活化,学生的学习有了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也即他们的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乐此不疲,孜孜不倦,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氛围真正的民主化,是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最有力的保障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即民主,课堂民主,自由宽松,学生敢想敢说,轻松愉快的感觉才会产生,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才能形成。但事情往往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在“师道尊严”等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课堂氛围想真正的民主化,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室里,讲台前的教师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讲台下的学生则还是习惯于专心听,认真记,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有时课堂活跃起来了,有些学生便会“浑水摸鱼”,因为他们还不习惯这种“放松”,以为这种“放松”便是等于可以放下学习。此时,教师自然又会“严肃”起来,于是课堂氛围的民主化只成了空洞的口号。

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的情况下,才会乐意进取乐意参与的。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现存生态,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习惯,努力做到真正地自始至终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理解民主并习惯于民主。理解民主并习惯于民主实在是很重要,尤其是习惯于民主,需要教师做出不懈的努力。否则,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以生为本彻底取代以师问本,是形成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特征,是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情感和认知统一的本能。学生的灵魂应该是被“唤醒”“激发”“升华”,而不是被“塑造”。但在实际教学中,以生为本总是不能彻底取代以师为本。“平等对话”,往往成了简单的师问生答,学生总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难道不仍然是以师为本?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足,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哪里还会是以生为本?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想的是再这样下去,课堂会不会太乱,自己会不会驾驭不了,于是赶紧总结归纳,这分明是教师说了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基本上是在外力的帮助下勉强学习,语文课当然无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本质是学,学习最终是学生自身之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耐心地倾听并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小组讨论,教师要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注意,这里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文提到的“引导”“倾听”“参与”“观察”“发现和鼓励”等语都是在说一个“导”字。以生为本,并不是就否定了教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是紧紧相连的,两者不可偏废。

四、教学策略的灵活多变,是形成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基本方法之一

篇3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职教育中仍然很必要。高职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职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仍具有较强可塑性,对高职生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分必要。

一、高职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对高职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针对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高职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部分高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在被调查班级中,92%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其中30%的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社会阅历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心理幼稚,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与人交往能力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其二,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35%。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厌学情绪;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纪律松散,上课看小说,玩手机,闲聊,课后玩电脑游戏等,甚至缺课、逃课。

其三,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40%,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

二、对高职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高职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我们坚持整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采用以下养成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重引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乃一切教育之本。当代高职生正处于思想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经过接受基础教育,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发展完善,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思想理论储备不够,社会阅历较浅,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职生既可能在正确思想的教育引导下健康成长,也可能在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畸形发展。他们在人格方面的这种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人格教育是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在管理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渗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其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重指导,规划美好人生

高职生作为当代青年的生力军,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生在上中学时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高考晋级后,离开了紧张的以他律为主的中学学习生活环境,进入了相对宽松的以自律为主的学院学习生活环境,由于没有及时制定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导致学习和生活的茫然,一些同学精神追求错位,甚至沉迷于网络和物质享受,追求不良的精神刺激。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导致职业规划的迷茫。因此帮助和指导高职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内驱力,就可以使他们变得积极向上。班级管理中,我们针对高职生职业规划迷茫、人生目标缺失的问题,加强教育指导,让他们对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就业前景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热爱所学专业,并把个人的专业理想升华到社会理想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疏导,培养健康情感情

篇4

小军在幼儿园里非常特别,相对于同学来说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突然打其他小朋友,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同龄伙伴,不爱学习,甚至还常喜欢搞破坏、拆卸东西,做恶作剧,等等。他的妈妈为了改正他的这些不良行为,采取了很多的教育手段,但是都没有达到效果。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小军在三岁时,被开水严重烫伤,医药费用差不多用光了家里全部财产。而他的父亲不务正业,经常不归家,即使偶尔回来也从不管小军。孩子基本上由母亲一人抚养,由于妈妈没有工作,再加上身体不好,孩子因此就缺少管教,认为“没有人能管我”,形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学期总目标:通过创设“老师的小帮手”机会,渐渐加强小军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他的耐心、上进心;在活动中,正确处理孩子玩闹过程中产生的攻击性行为,积极表扬他的优点,肯定他的长处,使小军成为受同学们欢迎的好榜样、好朋友;通过家长交流、取得家园教育一致,并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第一阶段目标、措施:

(1)目标:增强小军的自控能力。

(2)措施:通过教育观察,在课内课外班级活动中观察小军的一举一动,表扬他的优点,适当劝说他的缺点。第二阶段目标、措施:

(1)目标:通过让小军表现自己优秀的方面,有目的地树立他在同学心目中的榜样地位,让同学亲近他、接纳他。

(2)措施:不在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

一、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问题学生”多有这样的“成长”历程:因多种原因,如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挖鼻孔、随手抹鼻涕、吮手指、不爱刷牙漱口、让家长追着喂饭、贪吃、爱吃零食、挑食偏食、经常剩饭、撒饭、边吃边玩、坐姿不正、不肯独睡、不爱收拾房间、过分讲究穿着打扮。

(2)言行方面的不良习惯:上课做小动作、一心二用、做事没长性、磨蹭、任性、不愿意做家务劳动、懒得走路、说谎、推诿、不受动脑、集体告状。

(3)幼儿心理方面的不良习惯:依赖性强、没有主见、不爱惜物品、怕生、对人冷淡、不关心长辈、不会分享。

(4)幼儿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习惯:不宽容、没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爱插嘴抢话、捉弄人、爱吵架、侵犯他人。

二、相关有效对策

(1)客观全面地观察幼儿,找出其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教育孩子,最主要的便是因材施教,有些孩子攻击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其各种家庭因素、环境因素而引起的内心叛逆,或者其并没有认识到他的不当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也有可能是在电视或者身边大人身上学到的不良习惯,每一种原因引发的其攻击行为,应该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2)尊重儿童的身心,对待孩子要保持公平态度。孩子犯错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时候可能只是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如果老师保持一颗公平公正又充满温柔、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才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那么孩子犯错的几率就会降低。

(3)相信孩子,给予儿童积极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示如果教师给予孩子积极的期望,那么由于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尊重与信任,便主动向其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对儿童提出的期望应是具体的,并且应该表达出来。比如,老师们常说:“我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成为好孩子。”那么,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这就应该具体化,加入一些形容词,比如“遵守纪律”“上课不说话”等,来对“好孩子”进行界定。

(4)树立良好的榜样,鼓励孩子向榜样学习。教师是引导孩子发展方向的关键人物,教师的一个好的行为将会引领孩子朝着阳光方向发展,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教师、学习教师。如果教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污秽之词或者暴力动作,孩子们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从而增强幼儿间的攻击行为。

(5)给予正确而明确的提示、指导。有时候,孩子犯错误,行为举止不妥,可能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他们的举动是不雅的,是会给其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的,他们只是在效仿别人,身边的哥哥姐姐、老师、家长、同学等等。因此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提示和指导同学等等。因此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提示和指导,能够避免他们的错误行为,甚至走入歧途。

篇5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极大地刺激了长株潭地区乃至整个湖南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的改革与开放,湖南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期。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第一要素,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高素质人才主要来自高等教育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始终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也总是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之中。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牢牢把握长株潭“两型社会”国家级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培养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诉求

“两型社会”在本质上体现了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为其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其旨归,从资源开发利用的层面着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层面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建设“两型社会”从多层面对人才与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对直接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一,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阵地。

“两型社会”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并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旨在开拓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方式,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它意味并预示着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理念的一次革命。现代社会专业分工非常严格,专业技术极其复杂,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社会中必须拥有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要顺应改革试验区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优势,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建设“两型社会”这一新的发展基点上,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制度,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的技能素质;要不断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规模,建立包括农村贫困家庭“扶贫技能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在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面向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两型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

其二,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前沿。

创新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灵魂,“两型社会”的经济增量应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产业两型化要求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和催化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努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因此,“两型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力量,为长株潭试验区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除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之外,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本身还应具有原初的技术创新意识和精神,应充分利用专业技术教师的资源优势建立技术创新团队,让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引领“两型社会”技术创新的前沿。

其三,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平衡城乡教育的杠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实质就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社会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优化整合,使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最便捷、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除了相关教育政策要进行调整外,教育结构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应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出发合理布局。针对长株潭改革试验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结构调整成为平衡城乡教育的杠杆。

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虽然不能说有了职业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没有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能有教育公平的。”[1]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于平民教育,通过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上的保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成为平衡长株潭改革试验区城乡教育的有力杠杆。

其四,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提高劳动就业率的砝码。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作为改革试验区,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应该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率先起到示范作用。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要依靠教育,而直接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发挥职业培训的资源优势为其打通劳动就业的渠道,成为提高劳动就业率的砝码。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要充分利用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优惠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增加农村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使其达到与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两型产业”相适应的水平。通过强化职业教育培训,让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普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第二、三产业劳动者普遍经过职业培训并有相应职业技术资格,提高高级以上技术工人在城镇劳动人口中的比例。通过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长株潭改革试验区的劳动力资源竞争优势就会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两型社会”的建设。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具有一定的功能。”[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一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两型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高等职业教育对“两型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验证了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促进劳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要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现实经济快速增长,不仅要有一流的基础科学水平,更要有先进的技术科学和工艺技术。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求在生产第一线上有一支高水平的工艺技术队伍,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对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要求迫切。而高等职业教育正是适应这一需求,培养大批的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成为“两型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是“两型”社会政治稳定的“支撑点”。

在目前高中生高峰期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吸纳了大量未能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不仅满足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还能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成为社会有用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失学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矛盾;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术,使他们不会因为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而被社会淘汰,对下岗、转岗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重新掌握谋生的技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失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矛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扩大就业、减少失业,实现“两型社会”人民的安居乐业,进而保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推动了“两型”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保持“两型社会”稳定的“支撑点”。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两型社会”文化进步的“加速器”。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对各种受教育者实施针对性、职业性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使他们不仅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而且获得全面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工匠,它更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要为人们进一步提升提供机会和可能的路径,为人们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普通劳动者文化素质水平是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水平的根基,社会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普通劳动者文化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平民教育能够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它通过提升普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水平成为“两型社会”文化进步的“加速器”。

三、推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积极回应“两型社会”的建设诉求

一方面,株潭“两型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建设诉求;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作用,积极应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诉求,最终实现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第一,通过建设一批具有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特色就是学校的竞争力、生命力,职业院校更是如此。特色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发展力。在我国高职教育系统中,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差别是始终存在的,规模的大小是始终存在的。因此,高职教育有效发展应沿着“承认差距、张扬优势、错位发展、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前行。一要立足优势定位。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办学传统、办学基础和现有水平,扬长避短,克服同构化现象,按照各安其位,各发其音的发展思路,在错位中找准学校的发展优势,

在错位中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二要坚持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思想,在自己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上重点用力,而非所有学科和专业门门争先、不甘居后、全面出击,把有限的资源投到有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上,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全力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特色取胜的有效发展战略任务。

第二,通过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投资也持续加大,而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却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以及品牌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等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篇6

二、形成齊全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使教学质量监控起到显著的效果就必须有一套齐全的、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套齐全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以下几方面构成:首先,他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质量监控的过程中,你必须识别你所监控的对象的方向是正确的,是朝着目标前进的。其次,制定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实施的过程不是一蹴即就的,是由各个不同的环节组成,在教学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制定质量标准,要保证你所监控的对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标,只有前面的每一个小环节达标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你才能在最终的大环节中收获满满。再者,要学会收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将这些因素进行收集汇总分类,辨别出哪些因素对教学质量具有好的作用,哪些因素对教学质量会产生消极影响。分类之后,继续保持积极的影响因素,剔除消极的影响因素。最后,齐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离不开检测与评价。对教学的全过程监控之后,你得知道你监控对象的整体水平,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的检测与评价,分析这个教学过程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这样,在整套齐全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才能使教学过程朝着既定的目标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U461.6+1文献标文献标志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1.02.003

Study on Effects of the Front Wheel Camber Angle on Vehicle Steering Stability in Critical Situations Based on Bifurcation Theory

Xiao Huaiyang,Wei Daogao,Jiang Yins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 Auto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wheel camber angle on vehicle steering stability in critical situations,a two-degree-of-freedom vehicle handling mathematical model was built with taking camber angl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model was simulated in the yaw rate and sideslip angle domain by using numerical analysis. The response of saddle-node with varying camber angles was obtain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s the camber angle is increased to 4o,the stability domain is decreased to 50% and the handling quality declines as well. This finding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ctive control of vehicle camber angle.

Key words: camber angle;steering stability;saddle-node bifurcation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车辆速度得到提高,而车辆经常处在各种高速、急转,且地面附着能力较差的工况中,这就使汽车极限操纵稳定性的研究非常重要。经典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使用轮胎线性侧偏力,仅仅是在线性范围内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已经不能适应汽车的发展。与一般的定侧偏刚度的轮胎线性侧向力相比,以魔术公式为代表的非线性轮胎模型更能反映真实的车辆受力情况,而非线性分析方法更能深刻全面地解释车辆的动力学行为。近10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日益增多。目前,国内外关于车辆操纵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是对车辆稳定行驶的临界速度、车辆动力学系统的平衡点和分岔以及系统的稳定区域等进行研究。文献[1]使用魔术公式,建立了二自由度非线性操纵稳定性模型,从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车辆转向行驶失稳属于鞍结分叉,得到了不同前轮转角下相图中的稳定区域以及鞍结点位置。文献[2]建立了4轮转向操纵稳定性模型,对车辆的失稳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前后轮转角关系对于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但都未考虑车轮定位对于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除去控制系统外,车辆的稳定性由地面提供的力来保障,地面力又是通过车轮传递到车辆的,而车轮的定位参数又与力的传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车轮的定位与操纵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车辆前轮初始外倾角在-1o~1o之间,后轮外倾角基本为0o。在汽车高速行驶工况中,由于侧倾、外倾、载荷转移等因素,车轮的外倾角会急剧增大,而且当汽车车速较高时,由于轮胎拖距的减小甚至为负值,前轮外倾角产生的侧向力更易使车辆失稳。本文考虑车轮外倾角所产生的外倾侧向力,引用文献[1]中低附着路面得到的魔术公式研究在高速、低附着的极限工况下由车轮外倾角对于车辆转向行驶稳定区域的影响。

1 车辆转向行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如图1所示,将车辆转向行驶力学模型简化为2自由度平面模型,并在文献[1]的基础上考虑车轮外倾角,建立横向、横摆二自由度车辆转向行驶微分方程为

根据图1,假设车辆向左转向,前轮会产生正的外倾角,而一般车辆后轮外倾角基本不变,令后轮外倾角为零。这里我们主要假设车轮左转向,外倾角为正或-1º,横摆角速度为正的情况(右转向时,数学上结果相反,但物理意义与左转向相同)。设外倾刚度为。

轮胎模型选用H.B.Pacejka的魔术公式,考虑到魔术公式的复杂性,与用不考虑外倾侧向力的简化魔术公式表达:

式中:为车辆质心侧偏角;为车辆横摆角速度,为车轮外倾角;m(=1 500 kg)为车辆质量;(=20 m/s)为车辆行驶速度;Iz(=3 000 kgm2)为车辆横摆转动惯量;(=1.2 m)为车辆前轴距;(=1.3 m)为车辆后轴距 ;、为前后轮侧偏角。魔术公式中各参数由低附着路面得到。轮胎侧偏特性如图2所示,其中:

2 车辆转向行驶稳定性数值分析

运用以上建立的车辆转向行驶运动微分方程进行数值计算,设=0º,令车轮转角在[-0.06,0.06]范围内取值,以车辆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为横纵坐标,得到车辆转向行驶相图(图3、图4)。

图3中,当前轮转角在区间[-0.06,-0.017]与[0.017,0.06]中时,相平面内存在一个不稳定的鞍点。当在区间[-0.015,0.015]中时,相平面内存在两个不稳定的鞍点和一个稳定的结点。当等于-0.016 rad与0.016 rad时,平面内存在1个由鞍点与结点结合成的不稳定平衡点与1个鞍点。

图3与图4的内容在文献[1]中已经从理论和数值方法两个方面得到。现令车轮外倾角分别取-1º、1º、2º、3º、4º,取前轮转角=0.005 rad,得到系统相平面图(图5)。

为了更加清楚地反映车轮外倾角对于鞍、结点跃进行为的影响,我们从相图中提取出鞍、结点,如图6所示。

因为外倾刚度k取5 000 N/rad,取区间[-1,4],此时外倾侧向力对应于正的前轮转角及小范围的负转角,因此对于图6主要是在转角范围[-0.01,0.06]区间上分析。当转角为正时,对应正的横摆角速度,负的横摆角速度失去了现实中的物理意义,因此图6中右下角的鞍点可以不予考虑,我们应主要关注结点与左上角的鞍点。

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的增大,同一转角下结点不断向鞍点逼近,说明了大的外倾角更容易导致结点演变为鞍点,更容易导致车辆转向失稳。稳定的结点随着车轮转角的微小增加,更容易转化成不稳定的鞍点,任何微小的正方向侧向力更容易导致车辆由稳定状态变为非稳定状态,而稳定转角范围变得更小,微小的转角增量将会导致车辆由稳定状态变为非稳定状态。

图6中的结论从图7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同一个转角=0.005对应3个平衡点,这3个平衡点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点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4º外倾角分岔图结点与上鞍点之间的距离最小 。

表1给出了前轮转角=0.01 rad时稳定结点与具有正横摆角速度的鞍点的坐标,表2给出了不同外倾角下的车辆稳定转角范围与分叉点。

值得提出的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前轮常有摆振发生。在极限工况下,车轮的稳定转角范围远远小于一般工况,摆振的幅值虽然很小,但摆振的存在仍有可能会导致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失稳。当车辆前轮外倾角较大,并同时发生摆振时,会大大加重车辆失稳的可能性;负的外倾角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大稳定转角范围,抑制由摆振这一导致车辆转向失稳的因素。

3 结论

(1)0º外倾角与4º外倾角相比可以把车辆的稳定转角范围减小50%以上,而与-1º外倾角相比更是缩小了65%。而负的前轮外倾角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为车辆转向提供额外的稳定力,提高转角稳定范围。

(2)本文获得了车轮外倾角在极限工况下对于车辆转向的稳定性的影响的结论,可以为车轮外倾角的主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NO E,HOSOE S,TUAN H D,et al. Bifurcation in Vehicle Dynamics and Robust Front Wheel Steering Control[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1998,6(3):412-420.

LIAW D C,CHIANG H H,LEE T T. Elucidating Vehicle Lateral Dynamics Using a Bifurcation Analysi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07,8(2):195-207.

刘丽.车辆三自由度平面运动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及控制策略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2010.

Liu Li. 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Strategy Evaluation on the Stability of Vehicle 3-DOF Planar Motion[D]. 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0. (in Chinese)

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Yu zhisheng.Theory of Vehicles[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2000. (in Chinese)

刘延柱,陈立群.非线性振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Liu Yanzhu,Chen Liqun. Nonlinear Vibration [M]. Beijing: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 (in Chinese)

安部正人.汽车运动与操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ABE M. Vehicle Handling Dynamics [M].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1998. (in Chinese)

篇8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公允价值      会计毕业论文   

为了保证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三十八项会计行为准则和基本准则,并且在会计准则中有条件、谨慎和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理念中的计量属性。为了保证国家公平纳税和财政收入,我国对于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的实施条例在历史成本核计的基础之上,对于以非货币形式所获得的企业收入也利用公允价值理论进行了计算。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中都充分利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然而在这两者之间,虽然存在较多的共性,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进行相互借鉴。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比较

现阶段,国际组织和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一般情况下将其定义为:在会计计量日,对实体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所进行的交易中资产出售所获得的价值,或是负债转移所必须支付的价值所进行的报告,也就是当事人在市场交易中,自愿进行负债清偿和资产交换所产生的金额。而我国则将其定义为: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交易的双方在全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自愿进行债务清偿和资产交换所产生的金额。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并非是对于非货币财产的主观评价,而是充分参考各项标准之后所拟定的,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公允价值形成于市场的公平交易,且这种交易是自愿进行的,双方都对交易情况有着清楚的了解,所以,强迫进行的清算和交易过程所产生的金额并不能作为公允价值。第二,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其对象必须是所有交易者,负债和资产都具备一定的公允价值。第三,公允价值中交易的双方及其交易行为,并不一定是现实的戓特有的交易双方或交易行为,也可是虚拟的或者假定的交易双方或交易行为,其价值的主要确定手段是估值技术。公允价值计算的主要特点在于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因为公允价值产生于理性的交易者在自愿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交易,所以,公允价值取决于交易者在完全掌握市场信息时,双方对于市场资产的实际价值所进行的估计,以及由此形成的公允价格,而与交易是否实际发生并无直接关系。

综上,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十分强调交易的自愿性、对等性和公平性,公允价值是一种双方协定的交易价值,是由估算产生的,其所反映的是市场的模拟价格。税务会计的公允价值的含义基本可以概括为:由市场价格所决定的价值,也就是说,税务会计所涉及的计量属性是市场的现行价格。公允价值在税务会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公允价值在企业所得税中的应用是指企业交易中所产生的商品价值的确定依据是公允价值。

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对纳税人销售应税劳务或货物以及企业销售行为的价格在无正当理由而明显偏低的情况下,要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企业的应缴税额。如关联方与企业进行交易活动,企业需要视关联方为与企业无关的个人或是企业,并且根据市场价格或是计价标准来处理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税务会计也可以利用重置成本属性进行计量,重置成本是指企业所购置的与原资产相似和相同的资产,此类资产的价值应与市场价值相等。然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中的现值和可变现净值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税务会计中一般没有减值准备这一概念,在税务会计中十分重视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因此,不确定性信息是税务会计所不能接受的。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公允价值的相互借鉴分析

1.在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方面的借鉴。

税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通常局限在实体经济上,而财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仅限于实体经济,也可以使用在资本市场当中,这也是税务会计应该加以借鉴之处。税务会计要关注资本市场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从而为公平征纳税款提供保证。现阶段,在交易市价较为活跃的资本市场上,财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理论已经基本上为税务会计所接受,但仍未应用于没有上市进行交易的各项金融工具之中,以未上市公司股权的激励政策为例,公允价值理论很难得到应用,而只能以其自身的净资产作为征收税款和确定价值的基础。

2.确定公允价值技术方面的借鉴分析。

在公允价值的层级中,第一层级的计量是以较为活跃的,且能够核实并定期获得的市场报价为基础的,也是绝对可靠的。第二层级的计量是以市场报价以外间接或直接获得的市场参数为基础的,这部分是有可核实依据或能够核实的。在选择模型或进行相关调整的过程中虽然难免参杂一些主观因素,但基本不会对计量结果发生较大影响,所以,这一层级也是基本可靠的。第三层级的计量是以不可观察的参数为基础的,也就是市场参与主体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具有较高的可操控性,可靠程度较低。由于将公允价值应用于市场交易活动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第三层次的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为了避免对于模型的过度依赖,提高公允价值计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尽量减少波动和未来现金流折现及估值技术的难度,应该在财务会计中借鉴税务会计常用的计算方法,通过成本利润率来计算,但是,要注意成本的利润率是可变的。

同样,税务会计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也要适当借鉴财务会计的确定方法,不能由于主观认为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判断和假设,就简单地判定公允价值的确定结果是不可靠的,而是要按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具体的市场条件来加以判断。只要公允价值的评价机构掌握正确的评估技术和有效的市场环境,其所做出的评估结果就基本可以认为是独立客观的。

3.在公允价值操作指导的制定上的借鉴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财务会计通常会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所以,要按照计量的特征,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制定出一定的操作指引来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现阶段,在我国的财务会计中,只有一部分的金融工具使用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其他的资产在计价时只是有条件地、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然而,在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中,区分各项资产到底需要采用哪一层级来计量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制定具体的公允价值操作指引是十分有必要的。公允价值应用于税务会计之中,在划分层次时具有十分明确的思路,这是因为对于层级的使用,税法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毕业论文即只有在无法取得上一层级公允价值时,下一层级的公允价值才能够获得使用,所以,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刚性,在财务会计制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引时这一点可以得到充分的借鉴,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为获得利润而对公允价值进行操纵。

4.公允

--> 价值使用时的外部监督与内部控制上的借鉴分析。

财务会计在对通过公允价值计价的上市公司的每一层级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指引以后,为有效避免企业刻意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计量手段,还要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各层级计量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而且还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外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所接受的社会公众监督和审计监察就是较为典型的外部监督程序。税务会计公允价值对于层级的使用会受到法律的严格控制,且这种控制在程序上是十分谨慎的,这也是财务会计应该充分借鉴的内容。然而,在税务会计中,对于公允价值所进行的内部控制能否得到完全的执行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现阶段仍然由税务机关进行独家的认定,而在这一点上,税务会计应该借鉴财务会计的具体做法,也就是接受来自于外部的监督。

5.在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借鉴分析。

财务会计在确定公允价值时,要特别注意确定相应的信息披露方式。当公允价值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幅度,以及市场投资者缺乏足够的理性的条件下,计量日会产生偶然性较大的信息,所以,要适当地借鉴税务会计中当前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手段,从而保证非市场因素的显性化。财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值得税务会计借鉴的,这种信息披露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纳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我国现阶段对于纳税人基本纳税信息在财务报告上的披露还仅限于基本的纳税数据,而没有计算这些纳税数据的过程和方法,披露信息的透明度较低且信息数量很少,对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的计税过程信息更是完全没)有涉及,但财务报告又是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唯一能够获取企业纳税信息的渠道,所以,在今后的财务报告中必须要加强对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理论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并且在我国的财务会计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税务会计实务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所以,应该对公允价值及其相关的理论做应用价值分析,从而使实践与理论进行相互联系,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应用性的实践指导。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中应用公允价值理论,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但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长远发展来看,将公允价值理论应用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将成为日后重要的发展趋势,并且会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渐完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腾春慧.新企业会计制度下改革与完善财务报告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3

[2]董盈厚.计量属性选择与所得税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2007(9):11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是专业的教学类期刊。该期刊精选并全文转载全国历史教育专业期刊及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历史教育论文。这些转载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更好地透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年度热点。本文将以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不同角度的统计分析,探究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热点,并据此展望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度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统计与分析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栏目设置情况可以较全面地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学科的研究倾向和研究热点,起到引导读者阅读和指导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了25个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栏目,全文转载了98篇中学历史教育论文。从表1可以知道,论文转载数量比较多的栏目是《教学研究》《学科视点》《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的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多达11个,具体为《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价值观与历史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教学目标确立》《高三复习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和《历史故事运用》。其中,专为历史学科设置的专题栏目有《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价值观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历史故事运用》,一共转载了16篇论文,其他专题栏目则是历史与地理两个学科共有。在这些专题栏目中,每年都出现的是《高考试卷评析》栏目。与2014年的专题栏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价值观以及历史教学方法等研究。

2.源杂志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数量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来自25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学月刊》的论文转载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转载了45篇论文,大约是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46%。由此可知,这三大期刊是宣传和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期刊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教育论文。

3.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能直观地认识全国不同单位之间在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交流状况。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里有16篇合作论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普通中学的合作论文有7篇,约占总数的44%。在合作论文中,同单位以及同省不同单位合作的论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论文有6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37.5%,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长。历史教育研究应该提倡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探讨,利用信息化条件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研讨,通过不同活动与全国各地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发文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自80家不同的单位。其中,有2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还有16家单位被转载了2篇论文,分别是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省大港中学、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3)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布局特点。由表3可以知道,《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集中分布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和四川这7个省市,说明这7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热情较高,状态活跃,在2015年发表了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苏、浙江、北京3省市所发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前3,表明这3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水平较高,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门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视。

(4)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分布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系统归属能够知道,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分布在哪些单位系统,不同单位系统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活跃状态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大致可分为高等院校、普通中学、出版社和编辑部、教研部门四大类,本研究中这四类单位系统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别是32.65%、50%、2.04%和15.31%。据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门的研究者也成为研究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主体力量。

二、2015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

1.历史课程研究

“当学生完成学校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他们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学生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仅仅积累了一些需要记住的历史事实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2]。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学历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载功能。一节好的中学历史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应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马维林、黄敏指出: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价值引领。历史价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求真、扬善、唯美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感悟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各国文化和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第6期)*。唐琴、石晓健认为承担公民教育任务的历史课堂忽略了“人”,弱化了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把历史学科教育价值概括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价值判断能力的孕育”;主张通过构建学术性课堂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发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倡导适应时代需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世界潮流的价值立场;认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构成了21世纪历史新课程基本的“时代性价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历史教学中“一分为二”式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和公式化,简单套用“一分为二”式的评价导致了历史教育价值缺位;主张历史教师就应该大胆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方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真正用价值引领学生(第6期)。历史教育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陈志刚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认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富于社会批判和建设精神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第6期)。王凤侠也指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健全成长,对其灵魂以价值引领;历史课仅有史实、仅做事实判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价值判断;历史教应抓住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冲突的问题锻炼、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5期)。

历史教育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徐赐成认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问题,拟订教学目标应该是教育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拟订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完整的教育视野,从教育教学的本义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地位,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为本。他认为历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续文化传统,二是增进社会理解,三是资佐现实发展。历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标理论研究为据,把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致发展线索,了解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第7期)。

2.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3]。历史学是一门富有生命力与思想的人文学科,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因此历史教学总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刻理解历史现象,不能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要解决这些教学困惑,郭子其认为教师应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位置记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习得迁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创造性思维(第3期)。历史教学不可能依靠灌输得到理解和内化,需要师生交流对话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方颖基于对话教学的新型教学形态研究了“心理契约”理论下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认为在对话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和共情心”为基础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师生相互理解,增强交流意愿,实现思维交互和情感共鸣,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第7期)。卢晓华认为点拨法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借助“互动”“情境”和“评价”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看似浅显处点拨使学生逐渐深化认识,在思维盲点处点拨使学生厘清分析路径,点明历史线索,扫清思维盲点(第6期)。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陈善松和吴国雄倡导整体性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从学科系统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整体认知建构,通过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梳理历史脉络以及整体认知历史要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历史整体教学(第9期)。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4]。要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郭子其认为历史教学应该重视诠释方法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经验与智慧融入历史发展进程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以获得丰富而开放的意义,从而达成深度认识,获得明了的历史见解(第11期)。沈素英则认为历史教学应该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整合与探究,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培养能力与提高认识并重,融合理性与人文精神,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价值观和确立人生目标与理想(第8期)。

3.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概念、观点和原理,如果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各种测试中准确地予以复述,就被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然而,这样的“掌握”是受到质疑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触及理解过程及学生内在洞察力的培养。所以,陈新民认为应该重视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第4期)。为使历史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在学习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重新建构(李南亮,第4期)。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事实性问题入手,设计解释性问题,进而推进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思考,形成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事实性问题是基础,解释性问题是深化,评价性问题是升华。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怎样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问题时才不会出现哑口无言、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生拉硬拽等现象(吴波,第5期)。

4.历史教育测评研究

表现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标准称为表现性评价量规。马晓丽认为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包括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权重设置、程度描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法和评语建议,在创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时应注意把握好适切性、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原则。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总结,她提炼出的表现性评价量规程序为解读课程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明晰要素特征、选择量规类型、描述评价等级、拟定评价量规以及修正完善标准(第2期)。

每年高考过后的全国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高考试题的评析。中学一线历史教师通过研究解读并借鉴文章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可以深刻认识高考试题的总体面貌及其命题趋势,把握不同题型并总结其答题方法,从而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往后的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指导。冯一下认为2014年方法类试题数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史学方法类试题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试题出现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并推动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方法渗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化对方法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了解史学方法,科学地制定史学方法教学策略。(第1期)郭子其J为高考历史试题品质的优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历史思想与价值来考查历史思维,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性思维,强调思想价值的渗透与思维能力培养,富有历史的时代气息,考查了多样多层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关注考生的鲜明个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12期)。

四、结语

根据《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数据统计发现,一线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体,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也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见明显的变化规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况增多;标注参考文献的意识较弱,但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与此同时,被转载论文的平均引文数量和引文比例,说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还处在主观总结为主的“经验型”阶段,而非“学术型”阶段。

据此,笔者对历史教育刊物、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群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负重任的开拓者。从现有的情况看,一线历史教师仍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群体,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门的历史教育研究者仍将肩负着将历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处的任务。研究者还应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强对历史教育主体的研究。二是历史教育期刊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杂志需要关注理论又重视实践,亦要呼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视,也可以以杂志为媒介,加强东、中、西部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 注 释 ]

[1]张家辉,哈斯塔娜,乔丽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献计量学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篇10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作者就某种音乐教育现象,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在收集并分析大量音乐教育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音乐教育调查报告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其中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根据调查对象的数量,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与范围,可以分为概况调查和专题调查。在音乐教育研究中,专题调查是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形式。

一、音乐教育调查材料的收集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精心设计的书面调查项目或问题,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它是音乐教育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信息面宽、效率高和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等特点。问卷法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封闭式问卷是在列出调查项目的同时,提供若干供选择的答案,主要用于被调查对象预期反应较难准确把握的场合;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主要适用于广泛了解及深入调查的场合,其特点是具有弹性,收集的信息丰富、生动,易收到非预期的又具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中,问卷调查法常常用于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教师音乐教学和科研、进修的各种情况,学生音乐学习以及对音乐教学的意见与要求,等等。

问卷的设计应包括题目、导语或说明、问题、结语和被调查人信息几个部分。一般来说,问卷的题目就是研究的课题,在问卷上标明课题可以让调查对象明确调查者的意图,如“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等。导语和说明部分是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填写问卷的方法等,为了获得调查对象的支持与合作,最好采用书信形式,用语应诚恳、亲切、简明。问题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是作者根据想要获得的材料而设计的问答题。结语主要是对调查对象的致谢语,有时也可省略。

2.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通过访问谈话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灵活、简便、易行,缺点是用时较多,而访谈者能否有效调控访谈情境、与被访者进行良好沟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访谈效果。

访谈调查的步骤主要包括:拟订访谈方案(访谈目的、对象、顺序、问题等),约见访谈对象(事先书信或电话联系被访者,约定访谈内容和时间、地点等),实施访谈调查(从适宜话题切入,注意言辞的亲和性和可接受性,耐心听取被访者的谈话,并做好记录)。访谈结束后应对被访者表示谢意,努力留下良好印象,以备需要时再次进行补充访谈。除此之外,也可利用一些特殊的机会即兴进行访谈调查,比如在会议上听取了某方面音乐教育专题后,随即与报告人、发言者进行询问、交流式访谈;或在观摩了某堂音乐课后,马上和授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现场对话、互动式访谈,都可能了解到访谈者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第一手调查材料。

3.会议调查法

会议调查法是通过会议座谈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省时省力,获得的信息和材料也比较可靠。不足之处是由于多人同时参与,如果会议调控不力,容易偏离主题,影响调查质量。

运用会议的方式进行调查,其要点是:会前需准备好调查提纲,并提前发给参会人员;调查会人数要适宜,太多不利于充分发言;邀请的参会者应是对调查内容比较熟悉的人;会议由调查者亲自主持,态度应诚恳、热情,并善于调控会议,做好记录。

二、音乐教育调查材料的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用语言描述的形式揭示被调查对象特征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目的是对调查对象做概念、性质和程度上的界定与说明。定性分析法具有关注事物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而且灵活性较强的特点。

在音乐教育调查信息和材料的处理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更能体现学科特征及属性,因此,该方法被大量的使用。但分析者应该注意把握好分析的尺度,尽量淡化主观色彩,把描述建立在调查信息和材料的客观基础上。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用数值形式以及数学、统计方式反映被调查对象特征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点是对调查对象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并判断出它的价值;关注被调查对象的可测性:分析过程具有严格而规范的程序,往往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因此效率较高,客观性强。

一般。定量分析过程遵循着这样几个步骤:第一,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类;第二,描述数据分布的形态和特征;第三,检验和鉴别分析的结果;第四,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

在音乐教育调查信息的处理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因此,不要在运用一种方法时贬低和排斥另一种方法。其实,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并不能截然分开,分析时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

撰写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在收集和分析音乐教育调查材料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文本的过程。一般,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可包括下列三个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方法等。首先,要阐述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研究想解决什么问题;其次,应交代调查的对象有哪些,调查的内容和问题是什么,以及采用了什么样的调查方法与手段。例如《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调查报告》的前言:“在高中课改中,音乐鉴赏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效率,已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基本原理,在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并在省内几所重点中学联合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以找出影响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相关因素,提出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建议。”此外,也可先说明调查研究的缘起,然后再分别阐述调查目的、对象、内容 及方法。

2.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这是整个调查报告的重点部分,一般由三项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统计内容与方法说明,即调查了哪些内容和采用了什么方法。二是调查数据的整理,这是整个调查报告的核心,例如《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调查报告》中,围绕“影响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若干因素”这个调查主题,分项列出“学校音乐氛围”、“学习者个性”、“学习者兴趣”、“学习者习惯”、“学习者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因素对音乐鉴赏学习效率影响的调查数据,并分别运用表格和文字加以呈示和描述。三是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这是在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或结合定性方法作出具体分析的部分。在数据的基础上作出有效地分析,关系到调查报告的质量,影响着调查报告的结论。

3.调查结论与建议

这一部分是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提炼,最后形成调查结论和提出建议。撰写调查结论与建议应注意运用音乐教育理论联系音乐教学实践的原则,要建立在有理有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对局部和细节的分析越具体,提炼越细致,效果就越好。具体写法上一般是先写结论,后写建议,这种方法写起来比较清晰,有条理;但也可将二者综合在·起来写,比如分别提出若干项建议,而以数据分析的结论作为建议的理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建议(可以作为小标题)得到了强化和突出。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是作者为了检验某种音乐教育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后,在获得并分析大量音乐教育数据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验证性的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较之其他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局限性,更易获得科学的结论,因此经常被研究者所采用。

一、音乐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说

音乐教育实验研究首先要确立课题的理论假说,因为理论假说是建构音乐教育措施与音乐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是一种假定性解释,这是音乐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前提。音乐教育的理论假说应包括该假说要解决的音乐教育问题和支撑该假说的主要理论,以及该假说能够解释的相关音乐教育事实。例如《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是以欣赏为主导、唱歌和演奏乐器并重、音乐常识与基本技能训练贯穿其中的音乐教学新体系。其理论基础体现为音乐教育目的及音乐教育手段两个方面:从目的来看,基础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一种音乐教育,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是普通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对于完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从手段的角度来说,‘欣赏’是在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是进行音乐教育最有力的手段,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它是音乐教育的中心”’理论假说的产生既可从音乐教育实践的观察、感受、积累中获得,也可从音乐教育理论出发,通过思辨的方式,推理、演绎得出。总之,它是实验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符合逻辑的推断与假想。

二、音乐教育实验的实施要点

一般说来,音乐教育实验的实施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具有周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任务、范围、对象、时间、步骤、测量方法等等,要深思熟虑,多方研讨和修正。2.选择明确的实验形式和方法,包括单组、等组和循环等形式,应反复推敲和比较,确定最合适的方式。3.确定适宜的实验对象,这一点至关重要,对象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比如不能选择具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儿童去代表一般情况,不应使各实验组教师的基本条件(专业素质、教学经验及责任心等)过于悬殊。如果选用成绩最好的学生编成实验班,由最有经验的教师任教,加上给以最好的物质条件,那么这种实验的结果就没有代表性,不能代表全体,无推广价值。4.善于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全部条件,以便观察实验因子所产生的作用。5.对自变量的操作、控制过程要详尽地记录,对因变量的观测要事先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的检测要准确、无误、可靠,反复核对结论。6.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找出实验实施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把现象分析上升到本质分析,形成理论性结论。

值得实验者注意的是,实验手段的科学与规范是课题成功的重要保证。有了优化的实验课题而缺乏科学规范的实验手段,实验也不会卓有成效,科学结论就不易得出。此外,慎重地处理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实验结论,努力保持实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都是一个好的音乐教育实验所应具备的。

三、音乐教育实验报告的写作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具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该项实验研究所确立的理论假说,二是该项实验研究实施对象、方法、过程、结果的有效数据和全部记录。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才能构成这种实证性的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一般,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实验课题的缘起,介绍有关背景情况,以及实验目的、意义、对象等。写法上应简明扼要,例如:“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其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就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许多教改经验和模式都是‘技能型’的,带有较明显的专业教育痕迹,而真正美育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尚未被充分认识,缺少一条较好的改革途径。为此,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音乐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与最佳方法,就成为‘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的方向和旨归。”

2.概念界定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课题概念的内涵进行说明和界定,具体阐释实验的理论假说。例如《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含义是什么?什么是“以欣赏为中心”?怎样理解“欣赏性”原则?实验者都要给以具体的解释和阐述。

3.实验方法和过程

这一部分是实验报告的主体部分,阐述某项音乐教育实验的具体过程和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条件、方法与数量,实验分组的原则、类型,实验因子的描述,自变量的调控,以及对无关变量的处理等。这部分内容是对某项音乐教育理论假说的实证部分,应尽可能写得详细、具体和充分。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把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检测后用图表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做相关说明,同时辅以能代表实验结果、能体现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典型实例,以表达该项实验获得的结果。

5.结论与问题

这是实验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把实验现象上升到本质认识,从而得出关于某种音乐教育假说的科学理论;二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或解答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指出实验本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写作实证性音乐教育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育论文作为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形式,其写作方法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这就是说,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应该建立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

篇11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的现状

至2008年,我国有22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1]]包括教育软件工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等多个培养方向,专业性质有师范性、非师范性和半师范性三种,开设院校已从开始的师范院校发展到目前综合性、理工科、农业、民族学院等不同性质的院校。但有不少院校存在专业基础深度不够、专业性质不明确、克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与实验条件不具备等问题。[[2]]

2.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杨改学总结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3]]从早期的“四种人”(电教课的教师、电教技术人员、电教研究人员和电教管理人员)到当前的“四种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新媒体的开发与研究人员、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适应范围由学校走向企业等各种行业。但是具体到各个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则存在着“轻实践目标、轻创造目标和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闭门造车”等问题,[[4]]出现了同构现象,不论学校层次、规模、类型都要培养成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显然是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

3.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庞杂老化

由于教育技术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其专业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性学科,因此一些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庞杂,课程设置求大求全,大有将学生培养成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电视编导、教育学为一体的全才教育论文,但实际上形聚神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课程繁多,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学而不精,知而不解。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所学“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业过程中的尴尬境地。但造成课程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培养目标不明确。

另外,有一些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比较早,没有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许多课程与现实的教育技术实践需要脱节。[[5]]还有一些院校存在“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6]]

4.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当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虽有利于系统地讲授知识,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素养以及主动地开展学习。另一方面,课堂讲授方法主要依托教师的口头语言,辅以板书等向学生传递信息,其表现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单一,表现能力和信息量有限,传递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该学科中包括许多直观性内容、技能性内容和过程性内容,难以表现教育论文,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教育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主要有常规性实验、制作性实验和教学技能训练性三种类型。但是不少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往往忽视教学技能训练,所开展的常规性和制作性实验也多是验证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多依附于理论课,没有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按照详细的实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一些基本操作,至于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操作,在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中都没有涉及,指望这样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1.培养目标——明确研究领域,选择培养方向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应该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但是“专业”与“学科”是不同的概念,从学科研究范畴出发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合适的。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都要囊括这理论与实践的五大范畴,那么这种“大而全”的专业教育必将使眼高手低,学生不能胜任具体的实践工作。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教育面向的是整个教育技术领域,那么其课程将十分庞杂。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能够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开展数字媒体研究及开发技术,能够从事教育软件工程和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的人才,这样的综合型人才几乎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才,其在大学阶段所要学习的课程就太多了。[7]

培养目标要具体说明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以能力要求、专业领域和职业类型或方向来限定的。[[7]]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型专业,也是一个交叉跨度较大的专业,而本科生在四年中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的所有系统知识都纳入学习的范围,这就决定了教育技术专业比教育技术学科的面要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特色,必须要具有其他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教育技术领域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教育论文,重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一个专业下构建几个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侧重,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反映学科结构,突出技能培养

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对应于学科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学科理论体系中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以及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科目。[9]从由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由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从主干课程来看,都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到传播学,从普通物理到电路设计,从电视教材制作到网络课程开发,从电教美术、电教音乐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课程教育的同时,重点突出该专业在本校优势领域的拓展,在求专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竞争力。

本科层次应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并熟练掌握某类教学资源开发技术的专业人员,其课程设置应该反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结构,技术与技能类课程不应该“杂而全”,而应该是“专而精”,使学生在学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门专长,以改变长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人才“广而不专”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手段——强化实践环节,重视设计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广泛支持,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已从“音像媒体的制作与应用”扩展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传媒的原理技术、操作技术,重要的是要基于传媒技术能够设计、开发出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意义建构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诸如音像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平台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基于传媒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上,一定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应用性人才教育论文,就应该变革只有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综合性实验一般可以在一门课程的一个循环之后开设,也可以在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时间较长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步骤,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

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学生经过常规和综合性实验训练,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开始时可由指导教师出题目,给方案,由学生自己拟定步骤。更进一步的设计性实验则在指导教师出题后,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丁楠(1983.3-),男,河南邓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研究。

[[1]]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J].教育研究,2009(05):3-9.

[[2]]许霞,刘伟德.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互动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172-174.

[[3]]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8-11.

[[4]]唐烈琼.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及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2):116-118.

[[5]]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6]]王余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分层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