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5: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和谐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高职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支持。因为,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过程中,其行为的发生、态度的表达、沟通方式的选择等,都能从内心表现出真诚、愉悦、积极、向上、阳光的心态,始终能以友善的动机、稳定的情绪、高尚的道德情感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学习和工作,以显示出个体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所以,和谐校园构建的目标追求也就不能缺少对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因为,这是构成和谐校园并展示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高职和谐校园构建中必须把对师生及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工作也纳入议事日程中来。使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能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阳光的内心世界、热情饱满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投入到本职工作和学习中去,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健全人格结构的基础。这一策略的实施,就要全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及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与专业优势,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等途径,以增强全体师生的心理素质。对出现情绪波动、心理不适及因内心矛盾冲突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人和事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对个性化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他们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去。这应是构建高职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80后大人们曾自由自在,现在要赡养家里四位老人,还要照顾孩子的成长。使他们工作压力大,百分之八十的年轻家长感觉到抚养孩子不容易。当调查到家长周末会怎么安排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数家长会安排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但在安排内容上,家长说会带着孩子出去玩。
(二)多数儿童接受隔代养育
在如今的工作环境下,80后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和经济等诸多压力,只能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抚养。老人虽然在养育孩子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毕竟在思想观念上跟年轻的父母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认识隔代养育优点和缺点。
1、优点一方面
老人对照顾小孩儿有足够的经验,还可以把时间都投入到孙子孙女身上,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心。同时可以让老人身边有孩子的陪伴,不让老人感到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另一方面,年轻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更加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2、缺点第一
老人会将自己年轻时没有照顾到自己子女的那种愧疚的心情,放到孙子孙女身上,从而导致溺爱孩子。第二,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最后,老人思想文化低,在抚养孩子过程中难免会有旧时的思想,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养育方式是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自我修养。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港湾。然而有些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使孩子精神上也会感到无助。当父母言语发生冲突时,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孩子经常以暴力的形式与他人解决问题。总之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建立和谐家庭教育的要求
(一)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使孩子切身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与慈祥的母爱,体会家庭的温暖。利于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从小就学会爱父母、爱同伴以及身边的人。
(二)尊重孩子个性特征
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都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家长对孩子要面带微笑,多与孩子讨论沟通。避免总是对孩子进行说教,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同时家长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充分理解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使孩子能够健康、积极成长。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方面,在孩子进行学习的时候,家长就不要去打断孩子的学习。家长要给孩子制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不仅方便孩子们学习,还会提高孩子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家长不要总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因为每个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天赋与能力是不一样的,应当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父母平日里也要多看报纸书籍等等,积累文化知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孩子带来学习动力。
(四)家长要言传
身教家长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乐观的心态,为人要低调正直,热爱生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进一步提升。家长也要教会孩子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面对。
一些高校师生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教育教学中,关注未来的学习与就业,忽视了日常的体育运动.这就是明显地缺乏阳光体育运动意识.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已经不单纯是专业能力和学识,而是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优秀人才的必要因素.由于一些高校缺乏和谐的校园环境,不能积极培育学生的运动素养,使阳光体育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大学生的健身意识淡薄,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进.
1.2高校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设施保障的物质环境
由于一些高校在扩招后,人均体育器材与设施比重明显下降,这样就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相对落后,限制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也使得大学生失去了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没有游泳馆、室内运动场地等.此外,高校体育教师也比较缺乏,难以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1.3高校体育教育缺乏创新的教学环境
高校的体育教学受到大学生专业课学习、就业等压力的影响,一般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要求并不严格.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重视的是体育技能的讲授,忽视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活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这样就不能给大学生建立适合自身体育锻炼与运动的体系.有的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和学习氛围,但是就是缺乏体育运动氛围,这样不能将大学生吸引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就不能得到保证.
2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对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构建给予科学的评价,就应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在收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环境的信息,对其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就能够判断阳光体育运动和谐校园环境的状况,这能够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环境构建给予指导.
2.1确定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评价指标的原则
高等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也推广了校园的体育文化.对体育教育的和谐环境的评价原则就必须能够根据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给予正确的反映、评价、预测和激励.首先,要遵守科学系统性的原则.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符合教育部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教育精神,系统反映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状况与效果.采取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体育教育环境评价的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包括了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实际变化数据.主观指标就是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师生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完善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教育环境的正确评价.其次,要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原则.对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体育资源的配置等.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来正确体现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到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高校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够有很大的改善,对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有一些改进.最后,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使用性,能够将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构建的方法和内容得到反映,以便进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交流.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操作性,数据可通过学校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途径获得.
2.2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给予体育资源的配置和保障,加强校园体育教育的宣传,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其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是组织管理指标,包括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其次是条件保障指标,包括师资队伍、专项资金、场馆设施等;再次是体育教学指标,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效果;最后是课外体育活动指标,包括日常体育锻炼、课外竞赛与活动、宣传教育等.建立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运行机制.
3构建高校和谐环境,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措施
3.1构建浓厚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
高校要提高高校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大学生的健身运动意识,保证日常的体育运动时间.高校要在各种宣传媒体与渠道上,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宣传,提高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课堂教学、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途径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便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3.2构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环境
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设施建设,优化师资力量,构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环境.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的场地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满足广大师生体育运动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运动要设置专项运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确保收到良好的体育运动效果.5.3构建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高校体育教学实行专项课与素质课分开教学的模式,保证大学生选项课与素质课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要建立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教学检查,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监管力度.体育教学要依据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发展特点以及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提供差异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此外,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与竞赛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不同规模丰富多彩的群体比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重在落实
一是每天从学生入校到离校,都要有具体规范的要求,而且要通过值周工作检查评比督促落实。二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规范学生的言行。注重对学生平时的礼貌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习惯做起,知行合一,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抓实《日常规》,每天积极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把践行“弟子规”作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朗读、理解、践行“弟子规”,使经典文化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规范着孩子们的言行。做精《周常规》,每周一定期召开晨会,升旗仪式后的国旗下讲话,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月常规》,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活动,不仅做到在活动中教育引导学生,培养锻炼学生,而且真正实现了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四是关注问题学生,做好帮教工作。问题学生多数是单亲或留守学生,这部分学生缺少关爱,好惹是生非,是安全隐患较大的群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学生开展帮教活动,让他们失去的家庭温暖在校园中得到弥补,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文明习惯的重要,从而消除校园人为的安全隐患。
三、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净化上,努力做到环境整洁,窗明几净。在校园绿化上,竭力做到鲜花盛开、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力做到用校训激励学生;安全友情提示语警示学生;校长寄语鼓舞学生;丰富多彩的走廊墙壁文化熏陶学生;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感染着学生。让学生时刻身处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中,潜在意识得到不断提升,行为习惯也会得到规范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二、实施和谐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在实施和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和谐,要敢于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变得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程和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恰当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注重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少一些训斥性的语言,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和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和敬业的力量。
三、实施和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谐教育,离不开参与教育各个主体间的和谐,既包括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又包括生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和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探究某个问题时,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大家合作得愉快,教学就会进行得顺利,反之,大家合作得不愉快,教学进行就会受到干扰。因此,实施和谐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合作是当今时代成就一番事业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根据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很多获奖的项目都是几个人共同获奖,这就告诉我们,随着科技的发展,要想在一项研究事业上获得成就,离不开众多个体的合作。尤其是在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如果缺少起码的集体感,大家不能齐心协力进行合作的话,那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每一个成员为着共同的课题目标,大家集思广益,各尽其能,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只有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这就是良好合作创造多赢。
走过20个春秋的语文教学,盘点过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深。从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到今天严格区分文、使、哲专业,由“国文”、“国语”到“语文”,几经沧桑,其变更的几多成功与失败,无法用一句精准的语言概括,但其教育的根本价值“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1]的初衷没有改变。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却越来越偏离它正常行驶的轨道,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附属品甚至可有可无的一门科目,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高职教学的缺憾之处。诚然,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社会建设急需,但前提是这些人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能够诚实守法。若要做到这些,除了语文教育,还有其他学科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吗?没有。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才能做到。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交际性和工具性,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要承担起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品行的培养和和谐性格的养成教育,也就是美感教教育。美感教育也即是审美教育,它是德育的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承担起语文教学的情感使命,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喜欢工作、尊重本职和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接班人。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重述:高职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沉重的情感使命,利用教材声情并茂的作品和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和谐性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几类问题
1.定位模糊
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交流和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四个层面。教师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祖国母语和汉字,运用好汉语来表情达意,为将来更好地工作交流奠定基础。
2.忽略语文对人的品质培养作用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强调过“为人生”而写作,他的著名观点是,我以我手写我口,我以我口述我心。可见,言为心声。所以,写作是人生的艺术再现。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当中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件艺术品,还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人生故事的集锦,读者或多或少能从中受到启发,学到知识,学会思考。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走访北师大时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知,要想不去掉“中国化”,语文科的开设,是教育的必经之路,语文在大学教学中应是相当重要的。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对语文学科重视程度都不够,甚至有人幻想把语文课从课程表里去掉,真是无知。中国的教育源于文史哲,百年大计,教育树人离不开语文。怎么想当然说删就删!语文学科不同于网上的一个帖子,故事剪辑中的一个插曲,可有可无。语文教学对中国人情感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意义深远,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和谐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现代高职教育恰恰忽略了语文对人的品质培养作用。
3.重点不明确
高职语文教学重点应是:知识传递与品质塑造并行,且侧重于品质培养,也就是以“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以教“做人”为主导的学科教学,而不能只重视实用性,而忽略“语文”本身的德育和美育作用。过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的普遍开设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国家上上下下大力提倡阅读,为什么?还不是缺啥补啥。现在的年轻人,一孩化的娇贵,溺爱的结果,使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享乐思想占上风,很多已经被网络腐蚀,宁可不要工作,也不能抛弃手机,成了著名的“低头族”大军,碌碌终日无为,网络伴“我”独行。有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去看书?几乎年青一代,不屑阅读成为一种通病。所以,国家提倡阅读。那么,学校里再不开设语文课,再不重视语文教学,还哪来的书香校园?!故此,高职学校一定重视语文教学,一定要开发好“语文”学科的美感教育课题,使“语文”学科协助“德育”课堂共同承担起塑造和谐人格的教育。
二、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大学,顾名思义是成就大人之学,而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它的作用是隐性和间接的,所以通过语文成就大人之学,它的实施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口号式的、白热化的张扬招眼的。它是通过美感教育地逐渐渗透去培养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渐进地使学生自主培养和谐完美的性格,以适应社会建设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首先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扎实的语文功底。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力、阅读力、理解力和表达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工作产生积极效用。高职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简言之就是“表达和接受”的教学,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包括‘说’和‘写’,接受就是‘听’或‘读。’‘听说’即口头语言,‘读写’即书面语言。”[2]这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各有特点而又不能互相替代。因此,任何领域与行业都无法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语言是其发展和创新的交流媒介,是其交际的工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所以,探讨人生也就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探讨人生,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要对文学的思想性和学生个体的可塑性有基本认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对自己要灌输的每一类知识和每一种思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收到功半事倍的效果。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语文的美育作用,就必须先对自己进行净化,挖掘每一堂课的文学思想、文学内涵的本质,然后结合学生本身特点和社会实况对学生“为人生”的教育,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便失去了植根的沃土;语文的德育影响和美育渗透也无从谈起。当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启发和引导他们找到人生方向的科目之时,语文才真正发挥其教育功效,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大超越单纯的字词句等文学知识的认知。
高职语文课是一门综合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奠定交流和表达的基础。
三、大胆改革创新,力求完善美感传递
如今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较少,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教学是较为可取的。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图书馆,引领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恰恰是适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文学欣赏课,是语文教学传递美感的又一得力方式。高职语文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一些文质兼美的类文章及文学作品或对个别作家作品专讲精雕,从而布置阅读题目(列书目),然后安排出专门时间提问学生自己说出阅读感受和见解主张,鼓励其创新思维,要比教师自说自话效果好得多。但,学生有懒惰心理,有些人如若没有教师设置的约束手段,可能不会去读。所以教师应以适当记入平时成绩考核的方法,以消极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地阅读。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大力鼓舞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要肯定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去分析,共同感受,理解文中的美的意蕴、真的感动、善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内心世界充实、丰富、健康。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引入课堂。如莫言的小说《蛙》、《丰乳肥臀》;电视连续剧《甄执》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促进学生更好地辨析是非,欣赏名著、品味真、善和美。
高职语文教师还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感性,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燥单一的口头分析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
高职语文教学应“语”、“文”并重,特别强调加强口头表达训练。以往教学,多重视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而忽视口语教学。重视口语教学往往重点在外语课上,而忽略母语课的口语训练。今后高职语文教学应在重视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强口语训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机会,抓朗读、概述、复述等训练,开展诸如读书报告、即席说话、口头作文等活动,使学生能自然地交流,得体地推销自己,出口能成章,下笔才有神。
高职语文教师还应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记忆品质。譬如,巧用考试,强化学生记忆。现在学生都很懒惰,不愿意背东西。所以,教师就应该以考试为明目,拓宽复习题范围,增加学生记忆内容的量,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对于教师而言,不论文韬还是武略,只要能教会学生能背些东西就是好策略。
高职语文教学美感教育的实施与教材的选用关系密切,建议高职大专三年制学生第一二学年前三学期开设《大学语文》,可以选用文学性、趣味性、应用性和时代性较强的教材。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应用写作》,譬如选择:计划、总结和应聘书等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常用的公文,像批复等不常用公文不讲。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又节省了宝贵的语文教学时间。
对于五年高职的学生,建议前三年开设中职语文课,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并且前三年语文课时量相应加大,一周4节左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风雅蕴籍、文质兼美的作品和富含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文章段落和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的美文,针对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美育,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情感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使学生精神世界获得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完美,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使语文教学主动承担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的高职语文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一工作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语文成绩较突出者即能说会道,见啥家人说啥话,工作中交流能应对自如。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软实力”为已任,努力学习,倾心钻研,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专业教师培养技术,语文教师培养能力和品质,让从高职学院毕业的健康的人才在中国大地上处处扎根,不断奉献,不间断地自觉去张扬民族精神和人文气质,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最有后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版.
二、教育管理机制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1.能够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大学中的教育管理机制,主要是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教育管理机制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于校园的文化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大同小异,需要一定的制度,只有在相应的制度下,才有利于校园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和谐校园无非就是一个需要协调和统一的整体,只有校园里各个环节运作正常,才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学校人才培养的形式,是基于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实施。大学中稳定和谐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进而为社会提更多优秀的人才。2.能够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方法大学生处于半成熟的阶段,因此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候,一定要注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管理的和谐性。当前各大高校都实施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方法。大学中教育机制不能改改培养学生掌握好管理方法,还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和谐校园的法律精神,进而优化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维,为社会培养出掌握管理方法的人才。3.促进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中不能只重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时代的发展造就了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气氛,和谐的校园气氛有离不开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只有不断地更新与改革,才能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指导依据,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通过合作创造出相应的价值。由此可见,高校内实行和谐的教育管理机制,对培养校园综合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
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
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68-01
作文写作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从积累材料和训练表达这两方面入手。
1.多种形式,训练表达
1.1从作文评点中树立写作信心。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事实上,学生都有写作的能力。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不会写作的人,怎样去完成语文考卷?又怎么能考取学校,进入初中或高中读书呢?教师要诱导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写作课上,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写作能力,消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
1.2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指导。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从写作的角度来对课文进行写作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更多的写作基本知识、写作方法等。如朱自清《背影》中的开头用的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点题。这样,让读者感觉到简洁又直截了当。结尾时又和开头照应,用的是首尾照应的写法。又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一段,是对景物进行细致、多层次、动静结合的描写。还有其他课文中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等。
1.3从写作积累中进行写作准备。教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写作必备的材料,如形形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千变万化的景物以及情感、哲理都是写作必备的材料。
1.4从随文练习中培养写作兴趣。挖掘阅读教学的现实资源,通过加强读写联系的途径,以"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形式,开展随文练笔,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随文练笔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利用课文内容改写,利用文本空白扩写,利用精彩语段仿写,利用结尾空白续写等,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而且增加了习作训练的密度,减缓了习作训练的坡度,培养了全体学生对习作的良好情感。
1.5从片段、日记中进行写作练习。魏书生先生在谈到让学生写日记时说过,对于学生说自己不会写日记时,他要求学生第一天只写一句话,第二天写两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可见,平时多动手写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
我在学生中开展了"循环日记"的训练。把班内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天每组只需要一个学生写日记,从第一位同学开始依次排序,循环往复。循环日记拓展了学生写作空间,丰富了学生习作的素材,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营造了学生间竞争氛围,大家在竞争中不断获得进步。
1.6从自改作文中提升写作能力。"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错先于求美",作文之道总是"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学生学会自改作文是有益一生的事。写作上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自由是作文的生命,让同学敞开自己的心怀,拥抱自己的天空,写出感情,写出个性。通过写作,从现实走向未来,从未知走向已知。
2.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2.1积累名句名篇。"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
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名家精品,它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课文中有大量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注意及时积累、总结。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o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多张卡片。
2.2积累生活经验。叶老说过"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章就会写到什么程度。"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随笔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法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这样,材料积累也就多了,写作时就能轻松自如,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状态了。
参考文献: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合格的建设者
对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思想上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那就等于没有灵魂,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这就要求校园注意对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专业课程,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报效祖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向个人的需要,也是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制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执政党等多方面,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依据。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生活的主体,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这就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正确的三观,同时还可以对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这就要求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对大学生的观念进行转变,使其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树立新形势下的价值观。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人格与品质进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对自身的品格进行塑造,是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道德。此外就是要求大学生的社会化,大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对社会状态与国家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来适应社会,参与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我国提倡美育的先驱首推先生,他早在1917年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时,大力倡导美育,其影响之大,可说是美育史上的盛事。
原国家教委何东昌同志在1986年也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任务不应看作是培养几名艺术家,或者创作几件艺术作品,而是要造就新的一代有敏锐的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综合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和建造美好世界。
在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设计师、画家或者音乐家,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培养“和谐健康的人”(艺术工作者)这一重要任务。美术课程是对美育具有实施意义与实践效果的重要艺术课程之一,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课程中,开设美术课(公共艺术选修课),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符合教改精神的,也符合年轻人的情感特点。
一、通过艺术的带领与宣泄作用,促进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
我们只要随手翻开报纸,就能看到一则则关于学生情绪失控、行为变态的报道:清华大学一学生危害动物,广州一些高校一年中有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自杀……这些类似的报道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在高校中,孤独、抑郁、狂暴、易怒、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正困扰着“天之骄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精神世界的贫乏、单调造成了心理的变态扭曲,各方面的压力与脆弱心灵的矛盾而导致内向——孤僻——冷漠——封闭,使有的学生缺乏热情与激情,从而不能产生对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的动力。
美术教育的开展,比较简单易行,简单到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仅仅是看看展览、看看画册等,都可以实施美术教育的功能。下面从美术欣赏和美术表现这两种艺术活动探讨美术教育的作用。
首先,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情感带领作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其形式美感对欣赏者有非常直接的情绪感染作用。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传递出情感的因素,譬如那些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欣赏者情绪沸腾、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冷色调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有潇洒飘逸之感。反之,一幅枝叶错落弯曲、小鸟孤独高傲的山人的“水墨荷花小鸟”会让你心境深沉、愁肠郁积。那些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节奏韵律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画面带给学生“知音”般的感受,情感情绪自然被艺术作品所带领,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此外,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思想感情因素的带领作用。众所周知,我们读文学作品,会被作者的观点、主题思想所感染,而且有时候这种影响还非常根深蒂固。同样,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带领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美术作品,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比较政治的题材”,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它是如何去表达人与人之间朴素真实的感情、如何鼓舞人们的斗志、如何激起无限的爱国情怀的?那些美术作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而且是积极向上的意义。且看当今的学校,一些日本漫画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不仅仅那些日本卡通漫画特有的“美的形式”成为学生某种审美的追求,更严重的是画面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价值趋向等直接影响了学生。这些漫画里的许多消极的、对抗的、早熟的、带有不良价值趋向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有关教育专家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急切地重视美术作品的这种“思想、情感的带领作用”,充分、及时地给我们的被教育者更多具有积极、健康思想与人格导向的美术作品,能对学生的思想、情绪产生明显的影响与调节作用。
其次,美术表现过程对于表现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圈画一些宣泄的字眼,或涂画一些杂乱的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社会里,信息快速传达与更新、生活与工作节奏特别快,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诚然,美术表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山人就是发挥了绘画的宣泄作用的典型之一。他在明朝灭亡之后的极其痛苦无奈的日子里,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艺术表现,使心中压抑、怀旧、抗争、无奈、不满与憎恶等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伟大的革命家廖承志同志也是利用绘画艺术的宣泄与调侃让自己度过了艰难的监狱生活的。在欣赏我国台湾著名的漫画家几米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也无不在感慨这优美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感慨艺术对生命的健康与生存的积极意义。
美术教育的开展,还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娱乐与消遣。大学生有相当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这些闲暇时间,对学生情感状态与心理健康颇为重要。如果他们能在课余参与一些带娱乐与审美趣味的美术实践活动,往往能消除大脑及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的压力。这样,将会大大有益于学生的精神放松,并使他们的性情得到健康、和谐自由的发展。所以,我们当今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艺术这一精神工具,为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做长期的努力,因为艺术的这种影响作用是连贯性地实施的。
二、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
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应该以“画什么像什么”作为标准和目的,美术作品的表现与创造,其实也没有绝对的标准,那些流行在中国画领域里面的“出自某家某流派”“讲师承”的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对学生讲过:“师我者生、肖我者死”;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创作思想,鼓舞和指导出一大批出色的文化艺术大家。艺术表现过程究其本质就是个人修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进行自己的艺术表现,而不是得创作出“像某家像某流派”那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艺术表现。由此,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学生可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和谐的人格。
美术作品作为一种由外至内都体现着自由的艺术形式,不但在其中积淀着美和智,而且也潜藏着真与善。画好一幅画,需要投入时间、细心与耐心。在这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制、热忱、坚持、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投入了情感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艺术创作,哪怕是稚拙的,也特别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作品创作之后首先欣赏作品的必然是作者本身,只有符合自己创作意愿和思路的作品才能满足自身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把画之美与他们体验到的美吸收到心灵之中,并且逐渐使自己的心灵、行为变得更为完善,高尚。而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又能改善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能发挥其不带强制性、功利性的特点,以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思想灌输和道德训诫的方法,以审美的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因此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入、自然和持久。当我们欣赏到敦煌壁画时,会赞美古代画工的匠心,为祖国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当我们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时,看到圣母抱着小耶稣从云端徐徐降落人间,她那么和蔼可亲,又那么庄严崇高,她把她的爱子贡献给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伟大事业,我们不禁被圣母为人类献出自己最宝贵东西的牺牲精神所感动、所启迪了。此外,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还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与性格。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当然,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广大的美术工作者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修养,并不断深入社会以及学生中间进行真切的交流,才能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把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层面。
结语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也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道”不仅仅是艺道,“业”也不仅仅是艺业,“惑”也不仅仅是对艺的思索与困惑。自古以来,学艺必先修身,美术教育应该充分运用它独特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努力促使学生情商及智商的双重提升,使学生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愉快、智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如微风细雨,渗透至人的心里、情感、智力各领域,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