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5:18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1

2衡量公共空间好坏的标准

良好的公共空间首先要满足基本的要求,比如安全、可达性、规模尺度等等,除此之外,良好的公共空间还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2.1吸引人、有活力。

活力是一个城市精神状态的象征。公共空间中聚集的人越多,空间设计的越好。如何吸引人来开放空间活动,要求公共空间必须功能多样,能从事各种活动,要求开放空间用地能够兼容一些留住人的用地类型,如商业、金融、办公等用地。金融办公大楼中的年轻人,可以在午间休息的时候来公共空间进行休息。

2.2环境优美、舒适。

在其他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喜欢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在夏季,喜欢绿化条件好、有水的地方。这些绿化、水体能够营造局部小气候,降低局部的气温,更加适宜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在冬季,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非常重要。在冬季,人们更加喜欢在温暖、无风的地方活动。

2.3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

公共空间应该做好功能规划,可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鼓励人们对规划提意见,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公共空间应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要求,尽可能丰富空间类型,使不同人群都能够在公共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吸引不同人群来此休闲娱乐。

2.4精细化设计。

良好的公共空间应该做到尽善尽美,应该对空间进行充分的推敲。虽然公共空间为了追求空间效果会营造一定的高差,但公共空间中应该进行无障碍设计,能够使轮椅顺利通行,鼓励行动不便的人群来此活动。公共空间中设施小品的设计、步行空间、交往空间等的设计都应该力求精细,考虑到人们的使用方便,鼓励人们停留。

3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来着力。整体的方面是指整个开放空间的规划布局、设计等,细节方面是指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细节的设计往往决定了空间设计的成败。

3.1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布局

在整体的规划布局中,公共空间首先要有一定的功能规划。老年人有经常使用的健身设施、休闲设施;儿童喜欢的游乐设施;成年人喜欢的球场、广场。除此之外,公共空间应该能够融合不同功能的城市用地类型,进一步的吸引人们来此驻留。其次,公共空间应该有良好的色彩、风格和界面设计。色彩风格的设计应该充分发掘本地特色,与当地的气候、人们的审美习惯相一致,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植物配置以本地的植被设计为主,多种植乔木灌木,避免大面积的草坪。同时,要关注公共空间四周的界面设计,使得使用者在使用公共空间的时候,能够欣赏到周边丰富的边界轮廓线,鼓励人们停留。最后,公共空间应该以场所精神的营造为目标。塑造一种城市精神,使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素质,使人们感觉到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自己有责任为的城市更加美好增光添彩。

3.2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

3.2.1人性化

以人为本的进行设计,不单纯的为了追求气魄、构图,去做轴线、图案。公共空间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营造小尺度的空间,能够吸引人来此活动、交往。人性化的设计要做好前提的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与需求,分析潜在的原因与依据,为规划设计提供支撑。同时人性化设计要做好公众参与,保证公共空间的开发规划在实施之前,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对规划提出的意见。

3.2.2地域性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引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将城市历史文化元素添加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使我们在公共空间休闲娱乐的时候,还有机会去体会古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儿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财富,同时在历史文化元素的引入能够增强城市特色,缓解现代建筑的盛行造成的“千城一面”现象。

3.2.3设施

设施是指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而设计的构件,重点是游乐设施和休息设施的设计。游乐设施是吸引人来此活动的依据,老年人喜欢下棋、打牌,就应设计适当数量的桌椅,还有很多老年人喜欢跳舞,设计足够规模的场地就能满足需求,年轻人喜欢球类,就设计若干个球场,这能够吸引到附近的年轻人来此活动。休息设施同样重要,在合适的位置,如在树荫下、绿化带旁边要设置足够的座椅,同时也可以利用花坛的四周、台阶等常见的设施作为休息的座椅。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2

2成荫性空间类型

2.1林荫道

林荫道:成荫的林下道路空间,这是城市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成荫空间类型。指两侧树木茂密、浓荫夹道,供居民步行通过、散步和短暂休息之用的道路或带状绿地,如法国巴黎的爱丽舍田园大街、北京的正义路。林荫道的设计形式主要有3种:(1)林荫道设置在城市道路车道中轴线上,如上海肇嘉浜路。此种设计形式的优点是双侧居民有同等的入内休闲机会,同时可以高效地组织过往车流;缺点在于市民进入林荫道时必然横越车行道,既不安全又影响交通。因而,此种设计一般适用于以步行为主或车流量较少的街道。(2)设置在道路一侧,一般为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以利于植物生长;或沿山坡地、沿江可观赏优美景色的地带。(3)林荫道设置在车行道的两侧,与人行道结合,这样市民无需穿越马路,安全方便且不影响交通。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耐冷耐旱的树种择优选用,如梧桐、银杏、松柏等。其中以长势快、树冠枝叶大、绿化和遮阳效果好的树种为主,但不排斥经过长期驯化考验的外来树种。同时,还需考虑道路宽度、沿街建筑物高度及周围景观环境。华南可考虑香樟、榕树、桉树、红锦树、黄槿、木麻黄、梧桐树、白桦树、松树、蒲葵等。东部、中部地区可以选择香樟、广玉兰、枫杨、重阳木、梧桐、银杏、女贞、枇杷、鹅掌楸等。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可用当地现有的杨、柳、榆、槐、臭椿、元宝枫、松树、落叶松、刺槐、银杏、合欢等。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应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本土树种。同时,结合城市特点,优选骨干树种、市树或市花,如北京市市树国槐和侧柏。林荫道旁各类绿地可植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可以选择一些耐阴的小乔木和灌木,如大叶冬青、木槿、虎刺、九里香、大叶黄杨、海桐等。公路绿带一般位于郊野地区,可考虑选用少许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2.2疏林草坪

疏林草坪:树木成片栽植的土地,是森林的一种,即稀疏的森林。和森林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树冠。在森林中,大部分树冠相连。因此,阳光不易到达地面,形成大面积阴影;疏林会让阳光穿透到地面,但仍然提供一些阴影。在疏林中,也能找到一些灌木和草本植物。疏林在空间设计中多与草地结合,成为“疏林草地”,夏天可以遮阳,冬天同样能有阳光照射,草坪开敞空间提供游憩、活动场地,而林下的半开敞空间,景色多姿,变化丰富,深受游人喜爱。疏林草坪应选择有较高观赏价值、生长健壮、树冠疏朗开展、四季有景可观的树种。这种林下的草坪空间较为私密,是公园绿地中极受欢迎的一类区域。

2.3城市广场绿地

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城市广场绿地是需要考究的成荫性绿地类型之一,因为广场绿地本身的条件决定无法大面积林植树种,因而怎样在有限的空间中达到成荫性景观效果并提高游人使用率是重中之重。尤其在游客较为集中的集散广场,如出入口广场,要有草坪,更要有树荫,对于“城市广场中是否应该多种树、少种草”,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像城市中的广场、花坛等,如果把草地都改造成树林,虽然绿化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但空间却大大浪费,降低了公共绿地的利用率,尤其是在土层较浅、行道宽度不够的地方,种树就更不合适。因而,广场绿地要尽量利用少株、单株的种植来塑造成荫性景观空间。

2.4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中的成荫设施,如座椅、体育活动设施、儿童活动场、休息平台等,只有搭配成荫空间,利用率才会高,不然就成为摆设。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大量学习国外景观,广场建成后空无一人。这样的广场大多暴露在夏季烈日炎炎之下,植物配置惨不忍睹,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没有适宜的休息空间与舒适的体验场所。现如今绿地中休息座椅形式已经日趋多样化,从最初的条形座椅到如今的环形、方形等,座椅再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座椅周围的绿化环境。一般选择在林地边缘,阳光直射下可以形成阴影区域的位置安放休息设施。乔木冠幅要较大,分支点要高,夏季无落果、飞毛现象等。考虑心理安全因素,在乔木下应栽植低矮灌木及草本花卉,形成竖向丰富的层次结构,作为人们休息时的安全庇护。广场规则种植林中,围绕每个乔木种植池形成一圈休息场所也是不错的设计。

2.5其他类型成荫空间

倒影设计:水边植物树种,选择冠幅较大、形态优美的树种进行栽植,并且与水中倒影相映生辉。自然驳岸的水边常栽植柳树,南方地区树种选择性较多,如水杉、落羽衫、竹类、水松、木芙等。这些树种体态柔和,与自然水岸相融。规则式驳岸则不需要大量树种,密植成水边林地的效果,可以选择单株观形树种栽植于水中平台上,冠幅一般在2…m左右,不要太大,甚至观干植物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有许多利用阴影形成景观效果的空间类型,如园林建筑、景墙与植物的结合,居住区庭院景观的设计,园林入口处的标志植物,以及通过爬藤植物做成的景观长廊等。

3成荫景观的弊端

成荫景观环境会因自然现象的不足而造成一些不利条件。树荫东照西斜,一天之中随太阳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因此,阴影区域在一天之中不断变化,无法固定;同时,由于季节变化,植物形体变化较大,林下阴影空间完整性较差。游人跟随树荫的步子移动,暴露在太阳之下的区域就会被人们舍弃。另外,由于大乔木分支点较高,西晒现象较为严重,难以弥补。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3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因素,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显性文化形态如人的行为、建筑物、空间构成方式、环境雕塑、环境小品设施、乡土植物等,体现着这种文化的渗透,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要素的存在,不单具有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同时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景观的多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居民更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人们丰富的交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 城市的文化性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便归属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了不同的文化。从社会价值意义讲,它是人们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又是每个社会成员成长发展、汲取营养的根。"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也就是"人性化"本质就是尊重他们的"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必然产物,相对于人类的其它文化成果而言,城市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它始终处于不断地交替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以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属性的产物,是根植于人类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土壤之上的,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文明人类的生息地。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大"容器"。

二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文化性构筑的必要性

人类聚居形成了城市。人之所以要聚居,是因为人的生存既需要依赖于自然,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又需要人际间的互相依赖。所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中就出现了为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公共空间,且依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差别。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能使人们的种种公共生活行为在其中有效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反映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这类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性和活动滞留性,强调对全体公众的开放性。由于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和多种功能,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

文化性作为城市最具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所系。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他的城市理论中说:"城市有包涵各种文化的能力","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程度"。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们日常生活、社交的场所,应该依托于地域文化的背景,注重文化特色的营造,设计出具有情感归属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性营造,是在满足空间功能性基础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环境评价的重要标准。吴良镛老先生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而这一系列词语都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之所在,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创造的必然性源流之一就是"文化"。

三 从地域文化中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独特的文化成就和艺术特色,成为该民族该国家的精神性力量。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来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材料,将其溶入空间设计之中。例如景墙的设计就常以最直接的方式,以名人典故为主题,进行浮雕创作,在分割空间或形成景观节点的同时也突显了文化特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递功能。

发挥历史遗迹的旅游价值,形成遗址公园、遗址广场也是营造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措施。例如,南京汉中门广场就是典型的历史遗迹上现代城市广场,该广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城门。该城门始建于南唐,为南京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城门。这里历史文化氛围浓重,是六朝古都南京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整个广场设计突出以石城门为核心,整体规划,使古城堡与新建广场构成统一的基调。广场上绿地和铺装图案采用了方格的形式,隐喻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方格网布局模式。在这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人们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情感延续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这对于保护传统城市空间与传统遗址、改善城市环境、突显个性与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文化符号是记录、保存、传递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它积淀着民族文化思想、观念和情感,是民族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的外在形式体现。例如,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幸福、生意红火等意义所指;凤凰作为文化符号,象征着美好的期许、自由和吉利等等。利用文化符号形成景观节点、烘托文化氛围也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如南京夫子庙入口就以错落的"马头墙"为元素进行景观小品的创作;而竹子也为多种公共空间所常用,以寓意在繁杂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淡雅的休息环境。不仅如此,通过文化符号引出的城市记忆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埃及金字塔、北京的故宫、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西湖、苏州的传统园林、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三羊雕塑等,这些城市"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既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标识,并以"城市文化资本"形式存在与发展着。

作为一个人格化的城市,城市人的行为文化,城市市民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风范也具有"文化"属性,城市群体的教育程度越高,城市公共空间就更具有文化凝聚力。文化活动多样性是空间活力的源泉,产生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只有这样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人们的交流。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上举行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唱秦腔,吹糖人,剪纸艺术,捏泥人,剪纸,凤翔泥塑等等)就深受市民的喜爱,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这些活动也充分的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民俗文化。"文化"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元素比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属性。世界上所有城市形象良好、城市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体现特定文化构成关系的良好城市公共空间。因而,根据空间场所的主题设定,组织市民在其中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特征和文脉的有效途径。努力继承、挖掘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反映传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性,也就具有了多姿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四 正确对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反对设计决定论

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的行为受文化约束,设计的结果是文化的反映。城市空间设计和文化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地域特色为设计的进行提供了背景,突出地域特色,已成为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设计行为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社会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包括城市历史、特色资源、风俗习惯、功能需求等等,有了这些文化信息,设计才可以进行下去。并且,设计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某个社会背景下的人,其理念、行为方式都来自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因而设计的结果是反映本时代的文化的。

设计影响或创造了时代文化的一部分,设计推动文化发展。经设计的公共空间场所(环境设计的结果)经过社会变迁、历史沉淀而成为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成为历史的、稳定的生存方式,融入到文化中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设计者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也决定了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和文化的推动者。

虽然,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它的结果也确实推动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设计凌驾于其他人类活动之上,文化是不能被设计的。我们作为设计师,也不能认为自己就是"文化的设计者",而陷入泛设计论的论调中。从哲学层面来看,由于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而设计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所以,虽然设计活动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但是设计不是文化的最终来源,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文化也不是个体行为,是群体概念,必须具有群体的社会认同性,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类成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只是让更多的文化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显性体现,让城市文脉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延续。

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设计能够反映文化,能够作为一种结果,影响时代文化,但是不能通过设计被刻意制作出来。搞清楚了这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尊重传统文化,建立起设计的人文观,有利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本着一种谦虚的历史态度,深入地研究和体验我们人类所创造下来的宝贵文化,包括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各种亚文化,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让它正确、准确地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中。当然,跟其他所有行业的人们一样,我们今天所做的设计作为一种客观结果,经过若干年甚至若千年代以后,也许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做负责的工业设计师,尊重文化多样性,并积极推动文化进步。

五 结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中,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街道,文化活动表现为庙会,集市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广场等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己深入人心,并与我国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有了良好的结合。为大多数人服务,以人为本,根据市民的行为心理要求,设计出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环境景观设计工作人员的任务,也是市民的期待,也只有这种充满市民化、地方感的有机空间才真正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也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许越琦,再论"设计文化",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4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主要是指由城市政府创建的供市民们使用和享受的非营利的开放的公共空间体,居民可以进行公共交往及休闲活动,是举行各种户外活动一种空间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空间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空间的美誉度、民族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在空间设计上可以表现为点、线、面的运用,在开发设计中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注重公共空间的个性与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自然环境等相协调的各种因素,运用设计手法、设计形式、色彩与材质的表达等综合手段来设计、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彰显其特色与个性。城市公共特色性空间设计的创造包括“特定的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纪念物或标志物的主题定位、地铺材料、图案特征以及植物的地域性等”。[3]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民族化”“个性化”,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该首先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行为及文化等的需求,达到舒适、安全、愉悦的目的。公共空间除了在功能分区中加入公园、广场、绿地、建筑小品、雕塑等一系列内容外,还要考虑道路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为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打破“画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上可以根据人群来进行设计,如果是儿童需求较多的空间,在设计中可以考虑一些多元化的设计手法、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地铺、适宜的尺度、儿童游乐设施等便于儿童奔跑、游玩,使空间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地面的平整、休闲座席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适当的健身设备等是空间满足老年人好静、好累的特点,便于老年人休息、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沟通人际关系;对于残疾人就应该在设计中严格遵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进行功能划分及空间的设计。

2从视觉上考虑建设城市公共空间

(1)景的视觉效果。建筑的视觉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城市景观来体现,景观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视觉中心,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空间主题往往也是由景而生,“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空间融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迷人绚烂的美景,在欣赏享受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绿化植物配置设计中,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植物的气候特性和造景功能,根据美学设计原理和人们对景观的观赏性的需求,来整体把握绿化配置效果,同时考虑绿化配置的动态变化和季候性,以体现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景观绿化的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空间层次,提高休闲空间的观赏价值。(2)色的视觉效果。色彩在视觉上的效果也是很重要的,色彩具有视觉美、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绿色是最多的,也是最常见的,这正好迎合了市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在绿化设计中首先采取保护历史景观和绿化的措施,针对广场、道路要加强绿化建设,绿化设计体现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要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起到美化环境美化空间的作用,供市民游览观赏。另外合理的绿化设计还可以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尘,衰减噪音的作用,从而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态休闲环境。另外,我们可以合理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而言,在温暖的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这样可以给人以凉爽舒适的感觉;而对于寒冷的地区,则宜采用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加入暖色,增强空间的温和感。园林、广场的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的色调应令人感受到宁静安逸,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3)水景的视觉效果。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水景也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也会成为视觉中心的一员,尤其是儿童,更喜欢水中嬉戏,清凉的水体一般会使人视觉清明,明净的水可以让人心情爽快,净化人心,精神振奋。“水为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在城市公共环境的休闲空间设计中,水体的设计应该结合地理地貌、自然气候、水源条件来设计,考虑尺度适宜,大小适中,可以是水系、水池、喷泉、瀑布等形式,结合“借景”“对景”手法,结合人的亲水程度,考虑水体的高度、深度、形态等。在声环境上考虑水体的有声和无声设计,或是根据水的形态,也就是动静之分进行设计,静态的水给人以平和、安静;动态的水令人兴奋、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细水,令人欢快活跃;喷泉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根据气候特点,南方干热地区,四季温度偏高,水面结冰时间较少,应尽可能为公众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寒冷时段较长,在设计时,一方面考虑到不结冰时的水景,另一方面考虑到结冰时冰冻水景观或是枯水景观。让水景给人一种丰富变幻的效果,形成视觉享受,陶冶情操,营造休闲气氛。(4)道路场地的视觉效果。道路是空间连接的纽带,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合理的道路设计直接关系到空间的便捷性。一般来讲,道路可分为线型式、组合式、围合式三种。线型式道路又有直线式、曲线式、组合式三种形式,一般儿童喜欢曲线式道路,自由活泼,随意;直线式道路在视觉上具有规矩、严谨、便捷的特点,而在空间设计中最常用的便是组合式道路。组合式道路最常用,空间上灵活多变。围合式道路不仅可以连接空间还具有围合空间的作用。不论是哪种道路形式,都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或建筑。道路设计宜曲直相济,结合多变的地面铺装,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使休闲空间,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诗情画意,做到休闲意境。

3结语

目前人们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要求趋于多元化,当今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文化内涵,因此构建满足现代人们需求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刻不容缓。公共性是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的特征。公共艺术的载体是城市,它从一开始就与城市结缘,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与城市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当今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凸现其美学行为和美育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环境。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5

 

整体性设计(holistic design)概念的提出最早是针对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割裂,为强调空间形态的完整与功能的统一而提出的。这种观念认为城市是由不同的局部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美国城市规划师芒福德研究城市的第一个特色是整体论,他曾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说:“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①从设计艺术的角度而论,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联系,这一联系必须将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所处的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用整体性设计来体现。整体性设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用整体的方式对构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事物进行观察与研究,如不仅对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所处的环境,还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从地理、气候等角度研究城市自然系统。二是整体性设计的目的是在城市中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使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所处的背景环境具有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三是整体性设计注重的是设计过程的整体思维,并将这种整体思维用到公共艺术的规划与设计中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1/4在中国。但是,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下,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作为人类文明精华之所在的城市,原本城市文化、城市空间特色各异的城市,逐渐变得相似,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原本的地域空间特色,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显得突出。我国的城市建设如何从规模走向质量,如何将城市空间特色纳入城市建设的多元目标中,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结合城市设计导入城市整体形象的营造,利用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介入城市环境与空间,并传承城市历史与文化,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概念与现象,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二、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的理论框架

 

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作为一种观念与方法,是指对公共艺术及公共艺术所处的复杂的环境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公共艺术与人等综合背景环境的整体性为目标,从系统思维的角度,以整体性设计为核心,把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所处的复杂背景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设计体系进行设计与研究。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的理论框架(如图1)。

 

(一)系统环境观

 

系统思维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是把自然界作为系统考察的系统理论。它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全局观。是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孤立、分割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做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系统环境观的产生是由于70年代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的焦点与中心,并促使人们以系统生态学的观点去衡量城市的功能、结构和动态发展等因素,以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作为生态系统的城市系统各部分之间,以及该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其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始于60年代末,当时人们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于是开始提出并关注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问题,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全球整体环境上的,并从生态的角度寻求其合理性。在现实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广泛使用,而实际操作起来概念却依然模糊。这有利于重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操作目标,对现有发展模式做出理解与扬弃,以保持社会、经济、文化的有效发展。并且,其中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城市文化和区域文化的长期稳定,将会很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来讲,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资源共同发展与合理利用,任何环节的脱节与变化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目标的偏离,这也正是公共艺术必须注重整体性设计的原因。

 

(三)人居环境科学观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一个侧面去研究、处理人类聚居问题。特别是在人类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全面地研究、处理人类聚居问题,是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吴良镛在其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明确指出: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②。吴良镛在著作中不仅构筑了一个学科的大系统,而且吸收了我国近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许多经验,并在一些重要的规划设计实践中进行理性分析,运用综合融贯、协同集成的思路与交叉学科密切结合,以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有关学科为基础,探索人与居住环境相关的诸多问题。作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它不仅仅单纯是某一城市的某一局部景观中的设计,而应把它纳入整个城市的环境,乃至整个城市所依存的大背景、大环境去进行研究和设计。

 

此外,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还包括技术策略、设计方法、设计运作实施的保障制度、评价体系等共同构成了整体性设计的框架体系。

 

三、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的主要层面

 

公共艺术是以社会公共空间和景观环境场所为背景的文化现象,设置在建筑室内外公共空间环境、街道、广场和社区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构成某一特定景观环境的主体和视觉中心,在城市历史与文化呈现、空间形态、尺寸比例、色彩设计等方面均和周围环境形成协调的关系,构成与建筑及整个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完整。

 

(一)城市文化层面

 

城市文化是由人类长期聚居而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城市由于其自然环境、经济与政治等背景的不同,其城市文化和空间特色也有所不同。一座城市的传统文化能够延续,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地域文化的延续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城市物质环境发生巨大转变时,城市的文化能表现出稳定性和生命力尤其显得重要。那么,城市的文化传统会积淀并保存下来,并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城市地域文化的特性。

 

近30年我国城市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当我们沉浸在科学和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引以自豪时,却猛然发现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城市建设所沿用的是西方二战后因急需快速重建而产生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建设大多围绕经济展开,建筑风格也开始国际化,大拆大建使城市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与严重,我们的城市结构、空间形态、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空前高速的城市建设扼杀了城市的独立品格,而这种独立品格恰恰是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息息相关的。因此,一座城市的空间特色发展,首先从其文化的内部结构和深层次中寻找根脉,发现规律,创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

 

(二)城市环境层面

 

城市开放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发展取决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世界的需求、政治体制的进步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开放,以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协作。公共艺术的设计只有与城市整体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协调一致时,才能营造具有人性化和审美情趣的、城市环境多样又可供公众参入与互动的共享空间。

 

公共艺术设计是介于纯艺术与城市设计之间的艺术形式,它置于城市自然与人文的环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它关系到城市的个性、魅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公共艺术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与层面,所以使得公共艺术的设计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城市花上千万元对一个小区进行开发建设,可能不会引起市民的关注,可在公共空间安置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可能会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与争议,这是由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城市空间中某一景观的一个部分,它还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体现,代表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所以,从城市大环境和城市系统的角度建立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意识是非常关键的。

 

公共艺术设计的目的不在于创造和再现一件具体的实物,也不在于强调纪念或庆贺一个人及一个历史事件,而重在建立当下人与环境的一种新的关系,以及由此激发出人们不同的情感回应,以促成可供民众自由、轻松交流的公共空间,从多重性的意义上说,当代公共艺术在愉悦大众生活,激发和释放大众的才智与情感方面,的确可以担负起积极的社会职能

 

(三)建筑环境层面

 

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在很大的层面上要考虑艺术作品与建筑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在相互间的比例尺寸、风格样式、文化传承和色彩等关系上。在城市的广场及各种现代综合建筑物围合的城市空间,公共艺术担负着在空间上的组织与连接的作用,并形成以公共艺术为中心的社会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空间。由于新兴城市在建筑样式上和传统建筑相比发生了较大转变,在使用功能上,建筑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高大建筑、摩天大楼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这些建筑在材料上过多地使用混凝土和玻璃材料而使建筑缺乏生气,过于高大的外部造型和外部色彩在使用上的限制,使人在人为的环境中感受不到在自然环境中的轻松与自在。公共艺术以它独特的造型、色彩以及和建筑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化解了现代建筑的冰冷。人们把这些艺术作品视作新城市中的一个部分,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建筑设施的实用价值,而更多注重审美和各种设施在空间使用上的整体需求。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6

1 当前城市设计的存在问题

目前,城市设计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详见图1),如《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等。

图1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

然而,由于城市设计的三维直观效果更便于充分展现城市的风貌特色、空间形态,令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追捧,把城市设计当成一项地方的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来操作,过度的行政干预和欠缺科学的长官意志令城市设计变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有些城市设计师的价值取向也过于强调个人意志和审美情调,城市设计出现了一些设计误区,如不顾地方实际盲目攀比追求气派、雄伟的空间格局;为追逐空泛的城市形象而过度设立大广场、行政文化中心、滨水绿地、地标等公共空间,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土地;抛弃地域文化特色,盲目崇拜“欧陆”、“简约”、“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造成地域性、文化性的缺失;或破坏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漠视富有人文特色的城市肌理;形式化地追逐中轴线、空洞地强调空间结构或联系等等,不一而足。

2 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利益的平衡

2.1 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定义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可见,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控制和塑造城市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1]。

2.2 城市设计中的利益主体

城市设计一直以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但实际上城市设计屡屡受挫,以至其“代言人”身份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城市设计师甚至成为备受公众批评的“牺牲品”,主要原因乃主宰城市设计命运的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结果。传统的城市设计工作惯于物质空间安排的思维定势,运用一定的技术设计或措施,试图建立城市形象和空间物质环境,对城市设计的内在利益属性和实施机制较为忽视。而实际上,城市设计工作无不围绕着利益问题而展开, “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利益协调问题” [2] 。在兼顾长远效益的前提下,能确保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取得利益的和谐

城市设计中要以公共利益为原则,并非排斥私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只有满足私人利益的合理诉求,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只有当公共空间满足公众的、整体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局部的利益时,才会真正地表达和谐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实现私人利益也应该成为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而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统一。

3公共利益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1 强调城市设计的过程化

传统的城市设计沉醉于终极的设计蓝图,过于强调技术手段来勾画一个理想的城市设计效果,政府机构热衷于将其作为现届业绩进行宣传,唤起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城市设计师也为其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陶醉,但城市设计的真实意义却不在其最终的产品,而是在于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中的过程。现实中的城市设计蓝图仅是设计的一个概念,用于引导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代表一定时期的公众意志和价值观念,但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观念频繁更新的改革年代,难以保证其规划预测的科学性,以及城市设计的规划期末能否按其蓝图呈现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环境。

3.2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董慰等认为城市设计在内容上可表现为为公众供给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两个层面[3]。要确保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为优先,城市设计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

4 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公共利益优先的目标的设计思路

4.1 城市设计应从物质、技术设计走向公共政策的编制

传统的城市设计强调物质空间设计,以技术手段落实空间环境,在计划年代以及物质建设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对指导城市建设、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早期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片面追求速度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土地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物质设计手段的思考,在改革进入更为成熟阶段的今天,人们呼唤更为人性化、更好代表公共利益的设计方法,人们对城市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需求,如对城市设计的参与权、知情权等,城市设计的手法更需要跨行业的技术支持,因此,城市设计已经跨越了纯粹规划或建筑、环境设计的专业领域范畴,而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来定位,更加符合现时社会公共利益对城市设计的要求,“缺乏政策内涵和功能的规划,将是无效的规划” [4] 。

4.2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思路

4.2.1 建立紧凑型城市,提倡土地功能混合使用

传统的城市设计所体现的宏伟、气派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常是以牺牲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作为代价的,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挑战。土地政策的紧缩,令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担负着既要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生活的空间环境的满足,因此,在城市设计中采用土地使用紧凑的、适当提高建设强度的设计方法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同时,抛弃传统设计中简单运用功能分区的思路,提倡土地功能之间合理的混合使用,更能有效节约资源(详见图2)。

图2 台山市广海湾滨海新城城市设计

4.2.2 建立公共空间体系,创造宜人的友好环境

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亦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以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5]。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建立公共开放空间秩序,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深圳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各种公共空间如滨水、市政、体育等开放空间进行有机分布和整合为有秩序的公共空间体系,最充分地保障了根本的公共利益。详见图3。

图3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

4.3 以优先建立国土、环境安全格局来实现公共利益

在现时的国土、环境形势下,体现全国跨区域性的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国土和环境安全格局,影响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中忽视土地的健康利用和破坏自然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选择了不合适的土地建设城市新区,或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物过程搞开发建设等等,这种对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的不重视令城市长远的公共利益受到了挑战。城市设计可“用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分析,来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6],以此作为城市设计建设用地的底线,形成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全民的公共利益。

4.4 城市设计应充分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中关注公共利益问题的主要内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的城市设计对公共安全的关注重视不够,公共利益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关注实际空间中的安全体验和安全品质,基本内涵是指为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标而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7],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从总体城市设计到微观层面空间的具体落实安排,都需要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形成设计思路来建立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安全空间体系,也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要求。

5.5 关注城市设计的社会、心理属性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城市设计师惯于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来建立城市的特色和场所意义,未能全面表达公众的意志,应“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公众印象调查和访问,从中归纳、分析和提炼出来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可以作为城市设计创作思想的依据[8]”,从而更真实地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的需要。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原则性地分析了在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公共利益优先的设计思路,不在技术手段上作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希望以此引起城市设计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并以公共利益的优先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思路,建立更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2004(6).

[3] 董慰,王广鹏. 试论城市设计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和实现途径.城市规划学刊,2007,(1).

[4]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2007.

[5]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7

关键词:美国;公共空间;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美国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一直在进行大规模建设, 许多城市面貌逐步改观。美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始于三十年代,到五十、六十年代,由干政府大力支持而更显繁荣。人们通常把这称为巴西的时代、阿根廷的时代、墨西哥大学城和加拉加斯的时代。那时,到处塔式起重机在转动,运载建筑材料的汽车在奔驰,建筑工地一片热火朝天景象。这个时代虽己过去,但因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建设①仍在继进行。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美式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的研究对推动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许多充满了魅力的城市不仅因为它们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因为它们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

在美国发展进程中,美式艺术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拉美建筑事业发展越来越快,各国的城市已经由单纯的行政中心②、生产中心向科技中心、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教育及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中心的转换。美式艺术不仅仅要满足城市形象建设或政府官员政绩需要或单纯的美化城市公共空间,而是在满足它们的同时,极力要去营造更高品质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这个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研究分析美式建筑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现代城市需要创建高品质的生存空间。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必须满足现代城市人们高品质生存需求,应有超前的意识,给未来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和必备条件。现代美式艺术作品符合功能美学规律,有人类历史回顾,文化背景,地域风格特征,伦理道德观念,风格信仰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美式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之间关系的分析,让设计师了解到自己在设计策划一个公共艺术项目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比如项目与政府的沟通,如何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艺术这个“公共”的项目中来,摆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虽然美式艺术在城市空间结构中主要起的是“点缀”和“辅助”的作用,但是美式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集中显示了审美文化,显现了城市精神,传扬人文历史,反映市民心声,这个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一般建筑物所难以达到及取代的;通过对美式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的分析,对推进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做出一些理论上的贡献。

研究的意义: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去看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是一座城市要有独具特色的魅力和本土的文化内涵,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形成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和潮流,经济贸易和经融活动的国际化以及信息的全球化,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政治、科技、文化及艺术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和影响。在公共艺术方面,则体现在其总体上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趋同性。我国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伴随着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政府的盲目开发、盲目崇拜,使得公共艺术设计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某种趋同、融合的现象,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正逐渐消失,世界上城市的文化越来越接近,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面临了某种特色危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精神上的初始,城市正远离人们的心灵空间,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奢望,缺乏文化与历史的现代新兴城市已经沦为环境与精神的荒漠”。 实际上无论在任何国家中这种学习、借鉴(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和后来形成自身面貌(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的文化艺术发展过程,都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合理性。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这种国际文化交流中在学习、借鉴西方公共艺术的理论及创作实践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创作出被大众所接受、符合或适应我国最广大的利益主体需求和认同的,极具个性特色公共艺术,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③

二、美式风格的特点

(一)美式风格的阐述

美国的现代城市具有鲜明的文化独特性,这种个性是由各种外来文化成分与本地传统因素融合而成的。其杰出成就表明,现代美国设计师和艺术家既大胆运用了现代西方大师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如欧洲的勒科比西埃、格罗皮厄斯和范德罗,以及拉丁美洲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理论和实践,又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欧和北美有益的样板,而是按照本地的社会和自然条件,把外来成分同美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在其作品中表现民族精神与人民理想最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现代城市建筑艺术。在许多情况下,美式风格所体现的理想主义与美学激情超过其功能性,换言之,即其艺术性超过技术性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美式风格的艺术家就注意采用西方现论、技术和丰富多采的装饰手段,但同时又使其建筑物适应本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譬如,不少国家地处热带,因此,在一些建筑物外部采用遮阳装置及减缓雨水和尘土侵蚀的陶瓷材料,还利用独特的装饰成分如彩色瓷砖和玻璃,或美化建筑物的手段,如花园结构等在古代印第安文明发达的地区,一些建筑物还歇进土著文化成分这些因素都得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智利等国的城市建筑更富有魅力。美式风格在设计和规划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已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值得我们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室内设计时作为研究和借鉴的对象。④

美式风格是美国生活方式演变到今日的一种形式。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这也造就了其自在、随意的不羁生活方式,没有太多造作的修饰与约束,不经意中也成就了另外一种休闲式的浪漫,而美国的文化又是一个移植文化为主导的脉络,它有着欧罗巴的奢侈与贵气,但又结合了美洲大陆这块水土的不羁,这样结合的结果是剔除了许多羁绊,但又能找寻文化根基的新的怀旧、贵气加大气而又不失自在与随意的风格。

美式家居风格的这些元素也正好迎合了时下的文化资产者对生活方式的需求,即:有文化感、有贵气感,还不能缺乏自在感与情调感。

(二) 美式风格的形式

乡村风格在美式家具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造型简单、明快,而且实用,长久以来受到各国消费者的喜爱。在1998年的家具展中被加入了多功能设计,外观和用料仍保持自然、淳朴的风格,隐藏设计的抽屉收纳了空间,使其看起来更整洁、美观。就整体而言,美式家具传达了单纯、休闲、有组织、多功能的设计思想,让家庭成为释放压力和解放心灵的净土。美式家具的最迷人之处还在于造型、纹路、雕饰和色调细腻高贵,耐人寻味处透露亘古而久远的芬芳。一般而言,美式家具必须经过几个阶段的作业才能凸显美式风格。不同木材和不同部位的各色各样的稀有纹理,乃至树木生长期中由于病理变化产生的特殊纹理都是美式家具的最爱。其次,木材的处理方式采用自然烘干和干燥 炉烘干法,除去木头间的空隙并将纹路间的空隙适度收缩以避免卷曲变形。第三步是选择木质的取材部位。最好的木质多半来自木材的木心且靠近树干的下方部位,而中心木质通常比新木或较外层的木质黑。高档家具往往选择部位良好的木质以增加质感和价值。怀旧、浪漫和尊重时间是对美式家具最好的评价。

美式风格需要营造的氛围。美式风格家居就如同美国独立精神一般,讲究的是如何通过生活经历去累积自己对艺术的启发及对品味的喜好,从中摸索出独一无二的美学空间。

就如同常见的美国电影里面的美式居家,有家人的照片在角落里,有不舍得放弃的阳台小花园,有开放厨房绕着全家的笑声,有明亮的浴室让人去除疲倦。美式居家说的不只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相信您也会爱上它。家居自由随意、简洁怀旧、实用舒适;暗棕、土黄为主的自然色彩;欧洲皇室家具平民化、古典家具简单化;家具宽大、实用舒适;侧重壁炉与手工装饰,追求粗犷大气、天然随意;

三、公共空间

(一)公共空间的含义

一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是公共设计的主体和灵魂所在,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是创造总体综合的时空关系,而室内设计则是创造酒店内部的具体时空关系,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室内设计是酒店室内部分设计。在历史上,每一幢酒店,它的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统一的、连贯的、一气呵成的,甚至连施工操作也是一次完成的。而这些都是由设计师来做的。所以在历史上,只把酒店空间称为设计,不太强调室内设计的独立意义,而把它包含在设计的概念之中。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设计材料的出现和施工技术手段上的变化和使用者生活观念上的变革等。同时,由于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推动了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另外,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对于酒店空间不仅要求多样化,还要求不断变化更新,所以使原来稳定不变的某一种室内空间格局已尢法适应,这就从客观上出现了室内设计摆脱设计的趋势,出现了既不脱离设计而又独立于室内设计行业。它提供给使用者的酒店室内空间是完整的、不需要再加工的,安全的、健康的、使用方便、舒适的空间。

“公共”是相对于“私密”而言的,秘密之外的所有领域和场所都可以理解为公共空间,是公众可以自由进出、自由交往的地方。“公共的”表明它是一个“对于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间内均可进入的场所,而对它的维持由集体负责:私密则表明该空间是由一个小群体或一个人决定可否进。⑤

在室内设计的范畴里,我们常说的公共空间是指与私密空间相对立的,有管理人或控制人,在人员流动上具有不特定性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或者称不特定多人流动的特定管理或控制空间。“公共空间”被定义为:向全体公民开放,承载社会公共生活的,并由城市中的物质实体要素所建构的空间。它与开放的媒体、活跃的网络论坛、深入民间的社会组织等一起承载了城市“公共生活”的全部内容。

(二)公共空间的组成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为酒店主要物质形式,它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成为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人们无论交往、工作、学习、旅游、购物、休闲等,都需要一个适合所需的功能环境,这些空间无论是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还是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都会直接作用于受用者对物质生活的体验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可见,公共空间室内设计与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关系。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无论物质或精神需求都要受当代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制约,空间功能内容和文化现象的展现等内涵也在随需求的改变相应发生改变,构成人为空间的技术手段和人仃]对空间的心理需求以及室内空间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不断地出现新的功能形式,彰显新的公共空间文化理念。作为设计师,必须熟悉各种功能空间所涉及的生活内容,了解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及对环境的要求,以把握快捷酒店设计主动性。

(三)公共空间作用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设计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公共空间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还反映了历史文话。上述含义中,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公共空间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一切围绕着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

现代生活由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高度进展,形成了不同于过去的一种崭新而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含着群体组织、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改变与革新等。需要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即各类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等等。还要遵循设计美学原理,这是由室内设计的艺术性决定的。它除了有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之间共同的美学法则(如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等)之外,更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造价标准等多种因素。室内设计是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特征的设计,是人类社会的居住文化发展到千年文明高度的标志。它总是和实用、技术、经济等因素联接在一起的,这是它有别r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差异所在。

实质上,“室内设计”是“科学、艺术和生活所结合而成的一个完美整体”。在现代工学、现代美学和现代生活的共同激励下,它已经发展成为最能显示现代文明生活的环境创造活动。对于个人和团体来说,它是体现了主人生活和处理环境的基本修养;对于职业性的专家来说,它是建设环境和创造文明的有效方法。换句话说,在快捷酒店设计中其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是一种透过空间塑造方式以提高大众生活境界和文明水准的智慧表现,它的最高理想在于增进人类生活的幸福和提高人类生命的价值。

四、美式风格与公共空间的内在联系

(一) 美式风格与公共空间的发展受政治秩序的影响

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公共空间及美式风格的发展,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走上正轨,公共空间的建设,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很多城市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广场、步行街,深得老百姓的欢迎,政治和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存在,以城市广场例:早期的广场是供人集会、议事、举行庆典及操练和检阅军队的中心场地。随着政治社会秩序的改变,城市广场的性质、职能类别和规模形态都有了诸多的改变和发展。现代城市广场可能是一座城市的几何中心及交通干道的发散中心,可能是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社会公共活动的聚集场地或行政、司法机构及公共事业机构集中的中心地块,也可能是商业、娱乐、文艺表演及休闲观光的中心场所,或是具有某些综合功能及性质的公共场地。广场已成为市民们和旅游者们休闲、交往、观光、表演、娱乐及消费的集中场所。

公共空间性质及职能的转变,必然导致美式风格的改变,公共艺术形态是随着城市社会形态及公共空间的历史内涵而不断改变着、积累着的。⑧

(二)美式风格与公共空间的发展受社会经济的影响

街市的繁荣发展,使街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建筑造型、牌楼石刻、店铺门前的装饰图案、市井商埠的招牌幌子、石狮石牌坊、街道道路的铺装、拴马桩的雕饰、沿街祠堂及庙宇的建筑装饰和陈设……充满审美创意与人文内涵的街道景观,都曾是传统城镇街道中具有某种公共性的艺术景观。

到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逐步认识到城市经济、人口,建筑和交通的高速度发展、快节奏的发展,给街道生活和景观带来的压迫及其他负面效应,使得多大中型城市相继专门设立了若干“步行街”,或是“文化街”,“商业街”,它们大多设在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商业区或旅游文化活动区,目的是为了找回人们早先的自由和轻松的街道环境下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的生活感觉和节奏。诸如,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天津劝业场步行街、苏州观前街步行街、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南京夫子庙文化商业中心街区、深圳东门步行街、武汉江汉路,都是在这个“汽车时代”为市民们夺回的宁静安逸、舒适浪漫的公用空间。同时对配置在街区道路沿线雕塑、壁画、水体喷泉、建筑设计、照明路灯、地面铺装、花坛绿化、公共坐椅、电话亭、废物箱、时钟、路牌标识、护栏铁艺、店面门饰、橱窗展示、霓虹灯广告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展示等的设计更加注重,使得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加丰富多彩,公共空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舒适。⑨

(三)美式风格与公共空间的发展受公众的影响

当公众变成社会的主要组成群体后,公众对公共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无时无刻不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修正和完善。

1、公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公众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对城市美的重新认识,对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及城市公共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社会生活模式的变化

由于技术和效率方面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负担和工作时间减少,尤其是随着我国双休日制度的实行,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所以对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3、社会人口发展变化与老龄化趋势公共空间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必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是老人们生活休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们产外活动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⑩

参考文献

[1] 王育林、于文波.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机械性地域主义基本特征――初探拉丁美洲现代建筑[J].世界建筑,2006,(03).

[2] 豪尔赫・格鲁斯维尔格凌颢.现代拉丁美洲建筑[J].世界建筑, 1984,(04).

[3] 王秉铨.现代建筑在拉丁美洲的发生与发展[J].世界建筑, 1984,(04).

[4] 罗贝.别具一格拉美建筑[J].东方艺术,2010,(09) .

[5] 房志勇、万佳、林川.拉丁美洲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J].工业建筑,2010,(01) .

[6] 刘文龙.现代拉美城市建筑的文化特点[J].社会科学, 1993,(01) .

[7] 辛颖.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J].拉丁美洲研究,1991,(03) .

[8] 沈澄如.拉美城市建设风貌[J].世界知识,1981,(24).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8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来源

对于公共空间的定义,最早的可以追溯于“公共领域”。当代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官方与私人之间的社会公共空间,它是伴随近现代国家和社会的分离而兴起的。1958年汉娜・阿伦特出版《人的条件》,提到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及其理论。1962年哈贝马斯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给予了“公共领域”新的涵义,他认为公共领域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它组织等”,它实际上是社会文化交往领域,是社会成员以公民身份介入政治生活的场所和民主公共论坛。

当今社会学对于公共空间的解释主要有两个:公共领域和公共可进入的空间。前者提出了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问题,而后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在个人自由的概念上。本文基于‘公共可以进入的空间’这一层面的涵义,从城市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入手,如公园、街道、广场、宗教中心,以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一)街道――城市公共空间的原型

由于西安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西安作为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城墙以内是西安的旧城,以外是逐步建设的新城。新旧城区具有明显的功能划分。

这里,主要以钟楼为中心的四条主干街道和书院门步行街来进行说明。在钟楼,以钟楼为中心的十字交叉轴线式的格局特征明显。以钟楼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标性建筑为中心展开的东、南、西、北四条商业街道,形成了一片较为大型的公共空间,集旅游、观光、购物、休憩等多位一体的多样化商业核心区。在此之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原有历史基础上进行的街道规划的承载容量与现有的交通流量相比,显得有些薄弱。以东大街为例,人行带的不断缩减,却仍然无法满足高流量的机动车通行,堵车的概率很高。尤其是南门通向钟楼的这一段路程,无论是北向车道还是南向车道,常常会有堵车发生。并且由于人行带的缩减,人们的步行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社区街道的客观容量与现实社区的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而旧城以外的街道设计,则是为车辆通行作了最长远的打算,街道足够宽敞。比如南门外的路段,车道宽敞,行人道也足够宽。新城与旧城的区别,尤其在街道的设计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书院门这一条步行街道的设计,为旧城的发展添加了一丝新意。书院门步行街长220米,宽8米,在90年代经过改造之后,成为西安城市肌理中最具特色的一条古文化街道。道路的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文房四宝小摊贩以及一些玉石、古董的商贩小摊。街道保持中国古代街道的古朴特点,两边的建筑均为仿古建筑,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墙”,从两旁的商铺到整个街道的设计,无不体现出整体和谐的特点。

除了像东、西、南、北这样的四条主干街道,与书院门这类的小的街区之外,西安城市社区内其它的一些街道设计,都基本遵循的因地制宜与尊重文化传统的原则,将历史文化价值观与现代特色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社区的原型。

(二)公园――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

近些年来,西安对于公园的建设日益重视,尤其是旧城以外的公园建设。不难发现,由于西安特有的历史因素的限制,旧城内仅有三座较为大型的公园,分别是儿童公园(占地约22500平方米)、莲湖公园(占地60000平方米,水面占公园面积三分之一)、革命公园(占地150亩)。莲湖公园与革命公园都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公园,公园的设计除了保持原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外,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儿童游乐设施的设置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西安城市的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大,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开辟也随之向新城拓展。如曲江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灞河湿地生态公园等。这些新城区的开辟,带动了公共空间的开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城区对于公园绿地的需求紧张问题。

公园,是一个社区内流动性最大的公共空间之一。它是城市间自然界的体现,它能帮助你从日常的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给你娱乐和运动提供一个足够宽敞的场所,也是增强一个社区的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资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西安城市社区内的公园在发挥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也增添了新的功能,例如加强社区成员沟通交流的功能、承办商业性活动进而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比如革命公园会在周天的时候举办大型的相亲联谊会;有两届的草莓音乐节则是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内举办的,举办音乐节此类的商业活动也为该社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广场――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场地

广场,这个曾经作为政府发号施令、民众聚集游行示威的场所,在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也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如今的广场,受到社会发展的限制,往往使其更适合进行文化活动,而非政治活动。广场的设计相较于公园来说,更好地与周边的城市建筑群所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具备公园所发挥的一些社区功能,如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等。广场相较于公园而言,设计上更加简单,占地面积也更加小,穿插地设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西安的广场主要分类有:1.市政广场,城市规划范畴之类的广场,主要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为周边广大市民提供交流、休憩的空间,如新城广场,新城广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承担的功能也比其它广场特殊。与省政府相对,政治特性更为浓郁一点。2.文化广场,依托历史文化建筑和人文气息较浓的场地周边而建,如慈恩寺入口处的大雁塔南广场;3.商业广场,地处商业区,与大型商业建筑连接,地形平坦,步行为主,与商业建筑一层空间相互渗透,如民乐园万达广场;4.街头广场,多与城市大型街道紧密相连,或在街道尽头,或在街道的两旁,多以线性与片状出现,主要满足市民休息等需求,如兴善寺东街线性广场。近些年,广场也成为大家广泛参与运动的一项重要场所,以此兴起的广场舞也成为中国社区的一个独特的标志。

在这里,主要对新城广场和民乐园万达广场作详细的说明。新城广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政府大楼南面,这一地理要素,决定了新城广场具备特殊的社区功能,便于政府发号施令这一政治功能。虽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这一功能已逐渐削弱,被娱乐休闲等功能所取代,但是其特殊性不能被漠视。后期的改造,为广场添置了喷泉、景观灯、和平鸽等,这些人为的设计无不使广场更具有包容性,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参与。与新城广场不同的是,民乐园万达广场,这个广场依托万达这一大型购物商城所建立。广场上没有复杂的灯光、喷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就连行人休憩的座椅也是十分的少。但是这座广场利用其广阔的地理空间设置了一些小的摊点供人们消费,并且开设了咖啡馆,充分了利用了空间优势来进行商业经济活动,是有利于万达商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该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场所。

(四)博物馆、宗教中心等场所

博物馆、宗教中心这类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殊的一类,对于城市社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一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和依托宗教文化发展起来的广场,成为了西安城市社区内另一部分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这里,主要以乐游原为例作主要说明。如今的乐游原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内有青龙寺遗址。乐游原地势平坦开阔,园内种植樱花树与青龙寺内的植被相呼应。乐游原的特殊性在于宗教文化的传播功能。这片公共空间为信仰宗教的人们提供了场所之外,开阔的广场设计也不失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西安乐游原广场,则是很好地将场所与广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最好实例。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西安一座部级综合性历史大型博物馆。自从为游客提供免费的入场票之后,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成为了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一公共空间因其博物馆的性质以传播社区记忆与社区文化的社区功能较其它社区而言更为凸显。这一特殊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了西安本地社区民众的需求,同时因为具有历史传递的功能,也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去参观,对于本地社区发展而言,既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拉动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从上述对西安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的分析,可以得出西安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些设计原则:

1.依托城市社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古今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原则。具体可见以钟楼为中心的四大主干街道的设计,书院门步行街的设计。以钟楼、城墙的古建筑为主风格,街道的设计贴合现代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则更不相同,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凸显文化的需求。

2.因地制宜,空间合理。针对西安特有的地理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在旧城内保持原有的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在新城开辟一些新的大型公共空间,以此来缓解社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需求紧张问题。保留旧城区内的原因建筑格局,沿袭旧城的古朴风格,在南门外开发一片较为宽阔的空地作为广场。

3.体现美感,提升品质。公共空间的设计,从休憩的座椅、地面砖面的设计、灯光的采用、喷泉景观的设计、植被的种植,都是精心规划的,旨在于体现城市文化风貌,坚持以耐用美观的原则进行装饰,打造城市社区的形象,凸显古都气质。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社区的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政府对于这一需求的增长上作出了相应的回应,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公共空间的建设。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公共空间开辟的类型也是越来越多,满足各类城市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供社区居民休闲、锻炼身体。城市社区内住宅小区也越来越注重公共空间的开发,增加绿色植物覆盖面积,加强小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开辟各类广场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当今西安城区发展也出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近些年,依托各类高校成立的居民社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开放性,无形中给居民提供了一块广阔的公共空间,供居民观赏花草、散步等等。但是不得不提到的是政府的关注点往往还是放在本社区的经济发展上,而对于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等需求的关注还是不够。居民社区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与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问题仍需要我们加以关注。(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9

“城市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长期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人文本的问题提到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当代城市文化的最大受众为主体的城市建设的自觉。因此,它的首要功能是塑造人性化的空间,其次才是人文化的空间。”

一、公共性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全面提升市民的生存质量与生活品质进行设计与建造的。以公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要对城市普通居民生活的状况进行全面关注,并提升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价值追求。毕竟,市民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体。一个真正立足于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关心人、体贴人、满足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的人性化公共空间才能被市民所喜爱,从而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正如龙应台所说:“没有一个值得爱的城市不是从市民的情感开始的。”

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能真正地为公众所共享,是一个城市的文明与社会和谐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其设计时就应广泛地听取城市普通居民的愿望,与居民进行“人性化”沟通,尊重市民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使城市的主人不再是公共空间景观的消极旁观者,而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者”,这样才能使“城市是市民的城市”这一口号得以实现。然而,当今许多为居民提供的城市休闲广场,虽面积广阔、气势恢宏,却少有惠民的实质内涵,不是缺少雅俗共赏的景观艺术、互动的公共作品,就是缺少相应的城市公共设施,总给人一副拒之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其次,从公共艺术所处城市空间的独特性来看,公共艺术的享受权无疑是属于城市所有市民的。因为,公共艺术只有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公众产生交流或互动,广面的接受公众的评论,才能完成“公共”这一特性,成为真正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以此来讲,城市公共艺术的决定权不可以完全由艺术家或设计师来控制,也不可以由政府或决策者来控制,应该是艺术家、决策者和城市居民共同协力完成的。如巴黎最初提出为卢浮宫建造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新入口时,许多巴黎人都惊愕了,认为新入口设计会破坏原有建筑的古典美,成为城市的耻辱……面对饱受公众争议的方案与一些批评家的指责,作为主办方的密特朗政府并没有强行建造,而是花了两年的时间让公众对此进行讨论,最后索性在原地建造了一个等大的模型,并邀请巴黎的市民进行投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往的反对者也多数表示赞同。如今,这个被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为其任内最值得骄傲的成绩之一的玻璃金字塔不但被巴黎市民所喜爱,也成为巴黎城市的一个新地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应该尊重市民对公共艺术的发言权,特别是在进行大型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时,应该主动了解公众的企求,征求城市居民的意见,让市民从心底产生对该空间的认同。

反观国内城市当今的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它们之所以不被市民接受和喜爱,最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甚至仍处处体现着居高临下的“强制置入”和简单装饰环境的“临时补缺”的畸形现象,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城市公共空间中越来越多的文化败笔和城市“建设性破坏”遗留下的负面效果。如沈阳棋盘山风景区,号称亚洲最大的彩色漂浮式音乐喷泉景观作品用不起了:因为这座总长218米、中心水柱喷高68米、拥有200种以上组合造型的音乐喷泉,每喷半个小时就得“喷”掉1000元费用。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听取公众的意见并不是说公共艺术要降低标准来迎合大众文化;也不是说公共艺术要完全听任于市民的建议就能建设具有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但至少可以通过广泛沟通、讨论,避免产生“功利性”景观和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共空间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令人欣喜的是,在近些年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城市决策者在公共艺术决策方面开始加大了市民的参与范围,许多城市以公开的方式征求公共艺术作品设计,并向公众征求公共艺术建设意见和投票选举自己喜欢的公共艺术作品,这显然是一个好的开端,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了不少的新鲜活力,是城市人性化发展的表现。

二、空间宜人度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10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环境以及营造城市特色,同时,也能有效节约空间资源、拓展城市空间、营造城市氛围。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都结合了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得这些公共空间起到了宣传城市和美化城市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上起源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的膨胀和车辆的增加,使得交通日益堵塞,轨道交通有效改善了公共交通,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德国都在城市轨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德国学者劳赫•于尔根(RauchJUrgen)的《轨道交通站建筑环境设计》一书,详细论述了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建设方法,并且归纳总结了这些建筑设计的优缺点,为其它国家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1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对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而言,建筑空间的类型和功能十分重要,要综合考虑建筑设计,解决大量人流通过和疏散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地下空间的综合功能,比如,商业、娱乐及其它附属功能。

1.1不同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

最主要的是要考虑环境设计因素,增加公共空间的美感,提高建筑设计的魅力。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从建筑功能入手,例如,商业空间的环境设计艺术就是为了增加商业需求,为人们消费提供便利,同时,优化地块的利用率,提升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美感,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魅力。其次,休闲娱乐空间的环境设计较为复杂,要充分考虑广场、游艺厅及影剧院的外部装饰设计,既要具有时代感,还要融入传统文化艺术,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一些会展空间是体现传统文化的最佳空间,不仅具有社会影响力,还能增强区域文化感和城市的文化地标感。就交通空间而言,轨道交通的出入口、走廊、过道墙面、地面及屋顶,设计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的图案、广告及海报等,使得这些公共空间更具有现代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感。

1.2软质景观设计艺术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软质景观包括水景和绿植。绿色植物的造型风格、种植方式、植物品种选择以及水景的设计等。我国的山水园林世界上独一无二,对自然的崇尚和对植物的喜爱,使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会植物景观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和空间美感。我国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一直是和环境艺术相结合,简洁明了的艺术风格,通过植物的造型及空间感传达语言,让观赏者感受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魅力。

1.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环境设计不仅要讲究美感,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讲究以人为本的设计,使人们在路途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装饰中融入传统元素,以现代化的设计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采用中国传统的各色刺绣、雕刻、镂空、纹样及印染艺术,色彩方面也选择了大红、褐黄或者纯黑等传统色彩。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传统装饰文化元素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且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雅致大气,现代而又古典。另外,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设计一些植物景观,可以增加空间的自然艺术感和美感,让人们不仅享受到植物景观的美观,还能享受到植物景观背后所蕴含的语言艺术和文化之感。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从植物景观,尤其是从造型和形式的表现力来看,普遍借鉴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加上现代化元素的融入,呈现了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2结语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为了空间的利用和美感的增加,同时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满足人们交往与使用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享受路途中的环境设计艺术。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兆友.轨道交通与城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例11

城市文化中心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关键,可以说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心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集会场所,是大量人群在这里获得生活信息的聚合地。在现代生活当中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趋势,其重要性正在受到市民、设计师、政府、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空间是与功能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要素。所谓功能决定形式,表现在公共空间里就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1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在于空间的营造。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被引入文化符号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空间设计是提供一种以交通为主导的对现存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提供新的且强调与周边文化符号相联系的景观化的功能设计。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的形式,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重要性。[1]在设计条件和渐进式的城市策略下,一般在设计中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组团空间和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在一个移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文化中心各个区域进行组织,通过几个区域联系起文化中心,从而达到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的效果。

1.1 局部与整体

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可持续的文化中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寻找并确认可以使场地发挥“结构高效性”的机会。即针对文化中心的不同区域分别选择相适宜的用途,以期将项目打造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公共空间设计中针对文化中心的空间隔离问题应该做些规划,如在公共空间各个入口区加强文化中心与城市的联系,并实施统称为“城市交点”的设计创意。使整个文化中心被划分了几个大的区域:城市散步道、滨水区、入口区、生态停车场区等。文化中心通过道路系统、地块、建筑、空间等组成要素表现出复杂的动态性。在平面和竖向上都有变化。总体空间通过疏与密的对比,形成整体结构的变化与统一。

1.2 平面与立体

文化中心通过绿化、水景、墙体、铺装、竖向设立、地形及标高变化等来营造空间。所有的元素都是落实在一个空间构成的问题。如果想让公众获得良好的体验,空间的不断变化将是设计中要考虑的。设置有可提供人们进行向上或向下运动的阶梯和坡道,人们借助阶梯和坡道可以使自己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2]通过明显的高差与竖向变化,形成自然的地形起伏与空间错落。想要成为一个出色地文化中心,需要很漂亮的建筑,但单纯追求建筑的壮观是不对的。很多优秀的CBD,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地上,因此,步行系统是文化中心要努力关注的重点。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创造出许多对比强烈的功能区域,如行人散步、慢跑和骑自行车的“空中长廊”,而另一侧则作为自由的休闲活动区域。一个整体的坡道连接两块活动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中心的空间感和通达性,同时还可以遮挡来自市区方向的视线干扰。同时也将两个不同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在不同标高基面还应该设置立体化的绿地系统,与人行系统立体空间相互交织、重叠、迂回,形成了复杂的多维空间体系,将多种复杂的空间、功能和活动整合为一体。

2 文化中心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的发展从来就是动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极大,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分期建设,城市发展的变化还需要不断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的文化中心需要在现在和将来建立一种弹性的关系。如果过于饱满和对称的对这一地区进行设计,那么这样的设计无疑会缺少对发展和变化的城市的适应能力。

而在时间对所设计的空间本身的影响方面,自然景观经过时间的洗练,叠加了无法计算的信息,所以也就有了无法计算的丰富资源。这其中包含了阳光,风力,湿度,等等要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不停留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每一个要素本身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再作用在空间上. 在本次论文阐述中,文化中心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静态的效果,而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单体建筑的风格不断变化,整体形象逐步清晰,不断成长,从而使文化中心得以延续和发展。

3 空间与公众的交流

公共空间需要人和人需要公共空间一样,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城市文化中心的结构性基础不仅仅是它所包含的建筑和街道,还包括在这些硬件网络下所生长起来的人际关系网。需要有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在公共空间中与公众之间发生感性的联系,[3]只有它在满足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休闲空间体系的时候,它的核心性才会被公众更好的体会。

假设一种在空间与人之间探寻新的互动,文化中心与周边城市建筑的接线处是很模糊的,尽最大可能的与周边城市街区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格局布置以透彻的环境研究为动力。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带来了流动和多样化的空间。区域为文化中心街区和周边相邻街区提供了设施。只有这样,文化中心在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运动、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休闲空间的时候,它才在居民生活中建立其本身的特性,承载起与公众的互动作用。

将基础设施与围绕文化中心的休闲区域联系在一起,加强空间中心性的新设施,这样文化中心就可以吸引到大量的使用者。通过将文化中心内的各个元素连接起来,在这些元素交接或重合的地方,高密度和复杂性的区域将出现。如果同时把公共空间的道路与文化中心外的城市步行道联系起来,优化重构公众空间与文化中心交互关系,创造一种人们能够享受参与文化中心活动的休闲空间。

4 空间的文化地域性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设置不同的人文景点,营造城市文化中心的文化气息。使得各个不同功能分区既统一又各有特色。[4]设计要让公众能在公共空间中发现当地的历史和对城市文脉的延续。这样才能体现出场地的价值取向和特征符号。想要设计出最有特色、最重要的地域文化,具体地说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同时又不失地域特色。以此来感悟城市文化中心的历史和城市的文脉。

5 结语

在这次的城市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解读设计中,我整合了以往设计的经验,在论文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基于景观学角度的理解,与建筑、生态和经济等各自的语汇相结合,就构成了文化中心的整体框架。并考虑环境可持续性、城市连通性和社会活力及公众参与等众多目标,希望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日本建筑学会(日).《空间要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