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教育论文

网络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5: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教育论文

篇1

二、解决成人网络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全新定位网络教育教师

在我们国家向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老师一直处在很高的社会地位,是能够为人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先哲,自古就很受人尊敬,有些老师就养成了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的习惯,这在现在的网络教学环境中显然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面对成人群体时,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性格秉性各异,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下,面对复杂的学生群体,这样的教师定位必须被颠覆。针对现在特殊的网络环境,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人们无论年龄、职业都有着平等的交往地位,这也是网络社交最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所以现代的网络教育就要吸收这一特点,将成人网络教育的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网络学习的引导者。成人网络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围绕问题的探究展开,由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引导思路,由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地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去,老师并不是旁观者或者是决断者,而是讨论组的一员,或者是讨论组的组长角色,充分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学习中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共享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和教师各抒己见,或许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乐于学习,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究,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缓和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务管理教师要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地为学生考虑。各种相关信息的上传要及时,特别是课程安排、考试计划、成绩公布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要尽早上传,让学生对学校的安排能够心中有数,提前安排自己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教学站教师的工作更是要做到细处,充分地与学生沟通,综合地利用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电话等媒体与学生沟通,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校的安排要及时地告知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成人网络教学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动机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仔细地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姑且不论促使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动机是什么,或是他们学习的动机是否纯洁,重要的是把握学生动机,并在教学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提供对应动机的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师生关系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一些只为了文凭才来学习的成人学生,他们对于自己学习内容的选择和以怎样的方法进行学习也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讲授的内容和工作生活实际没有什么关系,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师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付考试,每天只是重复一些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传授一些应试技巧,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而且还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轻视的情绪,出现平常授课时不认真学习、到考试之前才进行突击的现象。所以,老师在课程的设计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大都不是专门的成人教育教师,他们是高等院校的在职教师,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除却成人网络学校的工作之外他们都还有着很多的科研工作要去做。他们的时间精力状况不同,个性和好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学生的期望高低也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也不一样。不管具体情况如何,成人网络教育的宗旨都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教师团队要从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技术支持的每个方面入手,全心全意地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切实为学生考虑,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断地改善学生和学校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2

1交互形式的完整性

交互形式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同伴交流和师生交流。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通常是指学习者阅读、分析学习内容,并且网站能够给予学习者关于学习内容的反馈信息的过程;同伴交流则主要是通过论坛讨论来实现的;而师生交流往往是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视频交互、语音通话、文字交流等方式实现的。具有两种交互形式的网站所占比例比较高,三种交互形式同时具备的课程网站却较少,数据计算得出中学课程网站中没有任何交互形式的占有1.7%。由此可以得出,除了个别课程网站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交互的形式外,其他的课程网站大都考虑得比较多,但是这些考虑并不完整。

2交互技术的丰富性

本次调研的交互工具手段包括咨询同伴,咨询教师,虚拟现实工具,链接外部资源,链接站内相关资源,实时数据收集和连接外部数据库。咨询同伴是指向其他学习者咨询;咨询教师是指向专家或教师咨询;虚拟现实工具是指可以在网站里面的软件虚拟环境中进行试验操作的工具;链接外部资源理解为可以链接到其他与该课程有关的网站;链接站内相关资源理解为可以链接到站内其它支持该学习的资源;实时数据收集就是实时跟踪和保存学习者的活动情况,当该学习者下次进入该网站的时候,可以查看自己以前的学习活动情况;连接外部数据库指从外部网站导入数据,即将其他网站的数据导入到该网站的数据库中,如可以将QQ空间中的照片导入到人人网中。小学课程网站中包含四种及四种以上交互工具手段的占16.3%,中学课程网站占32%,大学网络课程占38.6%,成人课程网站占40%。其中,小学所占的比例最低,原因可能是设计者考虑到小学生对课程网站的教学技术掌握能力有限,无法很顺畅地使用所有的教学技术。但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者往往对有限的教学技术容易产生疲惫感,因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内容呈现的多样性

网络教育平台通过不同载体将教学信息作用于学习者,其呈现方式包括视音频,纯文本,图文以及多媒体。多媒体教材是指结合了许多种类型的媒体元素,包括声音、动画、影片以及文字的教材。多样的内容呈现方式能够促进环境类要素与个体类要素以及环境类要素与行为类要素之间的交互,使得学习者在交互中更加快乐地学习。小学的课程网站中包含三种或四种内容呈现方式的网站仅占26%,中学占20.4%,大学占21%,成人占46%。很明显,成人课程网站中的内容呈现方式相对于其他三个目标人群的网站来说更加丰富。而小学、中学和成人课程网站在内容呈现方式方面比较单一。

篇3

摘要:网络教育传统教育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新问题摘要: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新问题略作探索。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征摘要: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和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天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喜好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熟悉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探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功能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熟悉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和。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布置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三)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一)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定、分析和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索、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假如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篇4

1.2远程网络教育意义

1.2.1优化教育资源一是网络媒介促使各种教育资源摆脱了地域、时间的限制,可以优化配置,使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走出校门,向有需要的受教育者、教育者辐射,从而形成开放式教育.二是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良的教育资源传播出去,加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1.2.2形成自主学习网络技术促使传统教育逐渐向远程网络教育靠拢,学生的被动学习、独立学习和机械学习也开始不断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要选择教师、学习地点、时间、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了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目标.

1.2.3形成交互式学习绝大部分学校教育还只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互动阶段,而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育则将学生与教师、与其他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们进一步沟通过与交流创造了条件,这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1.2.4因材施教远程网络环境,系统可以有效识别每个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并及时对每个学员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并为每个学员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另外,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统领天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育教学方法.

1.2.5教学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平台具有自动管理、远程互动的功能,这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远程网络教育.学员咨询、报名、学习、检测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这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成本,提高了教学管理效果.

2中国网校的类别及特点

远程网络教育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大量网络学校(简称网校)的形成与发展.而每一种网校又各具特色.

2.1同步式网校这种网校主要是与中小学课堂教学同步的,也是基础教育的一种有效延伸.对于中小学教师、学生来说,这种网校发展迅速、受众广、符合教与学的各种需求.目前,较为著名的同步式网校有101网校、五中网校、联想网校等.

2.2课外活动类网校作为正常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适当的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课外活动类网校应运而生.这些网校以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吸引师生注意力,并借此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相关技能,促使教育教学活动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目前,以四方智通教育中心为代表的课外活动类网校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焦点.但是,这类网校因起步晚、底子薄,还没有形成体系.

2.3学历类高等教育网校这类网校不仅考虑了成人受教育的局限性,还着重设置了严格的课程体系、管理体制以及考试标准,同时又颁布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并通过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著名院校来宣传和推广,所以,到目前为止,这类网校发展最为迅速、规模最为庞大.

2.4职业技术培训网校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公司或企业也开始创办旨在大力培养学生某一项或某几项专业技能的远程网络教育学校,例如,思科网络学员,这些网校所开设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职业化特点.但是,受教育观念和市场的影响,这类网校还没有形成规模,其发展规模也还很不成熟.

3中国远程网络教育思考

3.1教育理念方面传统学校教育教学历史悠久,发展模式相当成熟,突出强调教师、学校及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而远程网络教育发展还不到一百年,其教育体制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即使许多成人急切渴望通过相应方式获得与他人同样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是没有完全得到承认的远程网络教育又令他们望而却步.所以,能否树立正确的远程网络教育理念、变更教育组织模式,已经成为网络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2课程开发方面一方面,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课件、考核都需要重点设计和反复验证,否则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就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远程网络教育课程也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和变化.

3.3网络技术方面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虚拟教学需要相应的网络技术作为支持,而学生也需要通过传输音像、动画等操作来完成远程网络学习,所以,如何解决快速传输较大容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合理整理已经成为远程网络的头等问题.

3.4学历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网络教育评价的限制,网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以致于远程网络教育发展还不尽如人意.所以,远程网络教育不仅需要需求政府的相关政策作为支持,还需要建立健全网络教育制度,促使全社会认可网络教育相关学历.

4中国未来远程网络教育探讨

4.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用于探索,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大力发展远程网络教育.

4.2推动网校产业化发展一是正本清源,重新回归教育的本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远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即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所以,无论远程网络教育在教育资源、教育媒体、教育方法上发生怎样的变化,都需要以一定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基础,才能不断推动网校向前发展.二是发展多种类型的网校,让全社会都参与网校建设与发展.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网校.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更多远程网络教育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根据师生互动情况,合理设计教育教学系统,提高远程网络教育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远程网络教育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广度和深度.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还需要熟悉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快速操作网络媒介的各项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定期举办一些教育技术讲座,让教师参与教学演练,不断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形成专业自我.

篇5

过去的网络教育一般指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类似在线教育、远程课堂、网络培训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校园网的逐步成形,在传统课堂中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也逐步归入网络教学的范畴中来。网络教育有基础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网络职业认证培训、网络教育服务、网络企业培训等多个类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有资源利用率高、不受时空拘束、教育管理自动化、教育模式丰富等诸多优势。在我国,高等网络教育群落正在逐步成型,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2.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

移动设备也被称为行动装置,比较典型的移动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游戏机等。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移动设备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日趋完善,功能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以更加大众化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功能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移动设备已经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存储、记忆、获取和传播资源的能力。相信在未来,移动设备将会出现更好的产品,并一定会有更加具有革命性的发展。

二、移动设备与网络教育的互惠互赢

1.移动设备的交互特点有利于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

当今移动设备平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多少种移动设备平台的存在,人机交互、注重用户体验的原则不会改变。如今,移动设备的触摸性、互动性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一目了然的视图模式,简而易见的视图样式,方便快捷的操作手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愈加丰富的程序填充在移动设备中,成为了人机互动的枢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利用移动设备的这种特点,才能使网络教育获得了更好的互动平台,有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人机互动使网络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原本生涩的教育因为加入了人的互动参与而变的有趣,这不仅对于基础的面向儿童的网络教育具有推动作用,也同样使高等网络教育摆脱了桎梏;其次,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进行展开,网络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程序载体来达到教化目的,丰富了网络教育的受众。不仅如此,网络教育的优秀资源也由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分享与传播。

2.移动设备的便利性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开展与传播

移动设备与之前的固定电子设备,如电视、台式电脑相比有更加良好的移动性、便利性,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与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不谋而合。移动设备基于强大的网络架构,加上当今移动产品的强大的功能完全可以取代陈旧的固定电子设备成为网络教育的主体。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进行阅读、学习的特点使得网络教育的开展突破了地域限制,支持了网络教育的传播,人们不再像以前需要在电脑前进行学习,更多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游戏机在车上、地铁上进行学习。移动设备的便利也同时使得网络教育突破了人群的限制,人们不需要抽出大量时间来参与到网络课堂中,只需抽出零星的空余时间也能完成学习,这样支持了更多人参与到网络教育当中来,也为更多希望学习却没有完整的时间的人提供了帮助。

篇6

2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地方都将云技术应用在各种网络平台中,但是目前高校采用云技术网络教学平台还相当有限。在很多地方的调研中可以看到:云服务教学平台需要进行客户身份识别的手段还不完善;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客户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及课堂评价不高的问题在云平台环境下依然存在。不过相比这些,传统的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2.1网络教学缺乏互动性

目前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和学的互动性较差的问题。这一问题无论是在MIT、OCW这种国内教学质量很好的精品课程中,还是在大众教学平台中都存在。传统网络教学普遍的教学模式是采用文稿演讲以及课堂视频的方式向学习者进行知识性的灌输,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信息的单向输出,学习者无法将问题与教师进行同步。另外众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不统一,而传统网络教学平台无法满足学习者学习方式多样性的要求。

2.2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缺乏客观性

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置和实施过程还不能科学地对学习者的学习质量进行评测。通常来说,对学习者的测试包括正式测试、非正式测试、选择性测试。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网速和硬件的关系,大部分教学者很难观察到学习者真实的学习状况,也无法观察到学习者是否独立完成了课后测试。

2.3学习方式缺乏灵活性

随着我国移动网络的大力发展,各地的3G网络已日渐普及,这给学习者带来了随时登陆上网进行在线学习的机会。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上网终端进行学习,例如在上班、上学的路上。但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无法支持移动终端的网络教学。

3基于云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

云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利用现成的高校开放课程平台,创建一套以学习者为核心的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并利用云技术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移动上网设备进行课程学习。在平台开发的过程中,该文以最终实践为目的,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该平台能够实现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公共课教学以及就业辅导教学等。该系统是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平台,使用者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可以登录平台进行完全开放式教学。该平台能够同时超过2万名用户浏览,超过1000人同时进行学习的大型综合教学平台。

3.1基于云服务的系统架构

由于在设计中考虑到了云计算的安全性,因此该平台以私有形式的云服务平台来搭建。该平台分成三大层面。首先是实时服务的平台,在实施服务的平台上,用户可以完成教学内容的读取、存储、传输的操作,而且在该平台上可以访问其他互联网站。其次是内容管理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实施服务的平台进行资源管理、课件设置等服务,主要为内容管理平台提供服务。最后是终端用户层,功能是连接不同种类的客户端,即通过网络连接终端用户层,再将客户信息递交到内容管理平台,以实现互动教学。实施服务功能模块主要包括:

1)云点播服务。

由于云平台的存储容量非常庞大,理论上可以存储超过1000T容量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层次点击由教学老师制作的学习课件,这些学习课件分类成若干,学习者只需找到自身的学习进度课件即可。

2)云直播服务。

教学者可以事先在云平台直播信息,公开教学课程直播时间表,学习者在指定时间内即可登录平台进行在线直播教学。

3.2实时服务平台

1)互动协作平台。

该平台的操作流程是客户使用终端打开浏览器(最好是IE)即可进行登录。登录后通过网站的各栏目就可以看到教师准备的多种不同格式的教学视频、音频和作业布置。此外,客户在指定时间内还可以在线和教师进行学习互动,可以在线和教师讨论学习上的问题。该平台通过互动协作模块利用多层安全模型用于该平台的数据保护,安全模型通过128位的传输层安全性和256位的高级加密标准加密,此外,还有多种方式的安全策略可供选择。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多媒体的共享、高品质视频电话会议、以及在线分组讨论,还具有独特的在线上机功能,该功能相当于QQ模块的远程协助,通过在线上机功能实现用户异地操作远程计算机的要求。不仅如此,互动协作平台还支持在线聊天、多种形式的在线学习测试以及24小时在线小秘书以及新颖的注意力指示器等功能,这些功能让使用者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

2)插播互动。

这种基于云架构的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实现插播互动。即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测试成绩以及评价的浏览、共享以及点评,就跟真实的课堂教学一样,学生做完测试可以马上跟教师沟通讨论,这种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用户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在线学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插播互动的模块设计,主要由评价系统、互动公告审核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播出控制等模块组成。

4平台关键技术

4.1教学节目单管理

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学节目单的设计是整个设计中的关键一个模块,它和常规的教学平台的音频表、音频表同样都是整个教学平台中的基本要素。教学节目单不仅可以清晰的告知用户整个平台的节目预告,方便用户掌握教学时间,而且还可以利用整个平台的教学搜索引擎方便查询历史教学节目。

4.2协作平台的实现

在整个基于云技术架构的网络教学设计中,协作平台是整个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整套跨平台的即时通信方案,是一种基于H.264视频标准以及网络P2P技术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由客户端以及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客户端用来实现语音、视频的交互使用;服务器端用于平台的业务层和第三方平台协作控制。该协作平台具有广泛的可扩展性,支持C++、ASP、.Net以及Delpli等语言开发。

4.3版权保护措施

由于国内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很强的同质化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本平台的独一性,因此进行了平台视频内容版权的保护措施,即进行了实时干扰以及防盗链设计来保护教学内容的版权,这样就可以避免非注册用户浏览教学视频和相关资料。此外,对于注册用户也进行了一定限制,例如仅可在线观看,不能进行下载,这样就避免了用户下载后用作其他用途。

5系统适用情景

基于云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适用于高校的选修课、讲座、职业培训、考研教学等,同时还可以进行MBA、MPA课程的学习辅导以及高校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的学习。通过本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这样用户就可以不再需要通过校内网进行登录操作,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利用电脑或者移动网络终端都可以进行在线学习。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途径就变的非常广泛,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多种形式的设备进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该平台随时对学生的问题以及作业进行批阅,在上班路上、时间闲余、家里都可以登录该平台和学生实现互动,同时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基于云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还具有很好的模块扩展性,不仅可以适用于高校的教学应用,对于社会教学机构以及网络教学培训同样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通过该平台即可实现各种行业的行业培训、考试,还可以作为一种免费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资源内建大家较为感兴趣的计算机培训资料、教学等。同时,还可以成为网站嵌入的一部分,成为网站的教学栏目,可以对广大网友在线进行各种类型的直播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吸引网站流量,而且对于网站的社会效应以及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6云技架构网络技术平台的意义

6.1成本降低、资源共享

云计算是用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硬件配置进行运行,这对于传统的大型服务器而言,成本降低了4/5,并且作用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资源共享的范围和共享速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6.2提升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

云计算利用储藏在网络空间的庞大的数据资源,为众多的师生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各种快速访问和使用,这对于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7

2学习方式缺乏灵活性

随着我国移动网络的大力发展,各地的3G网络已日渐普及,这给学习者带来了随时登陆上网进行在线学习的机会。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上网终端进行学习,例如在上班、上学的路上。但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无法支持移动终端的网络教学。

3基于云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

云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利用现成的高校开放课程平台,创建一套以学习者为核心的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并利用云技术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移动上网设备进行课程学习。在平台开发的过程中,该文以最终实践为目的,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该平台能够实现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公共课教学以及就业辅导教学等。该系统是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平台,使用者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可以登录平台进行完全开放式教学。该平台能够同时超过2万名用户浏览,超过1000人同时进行学习的大型综合教学平台。

3.1基于云服务的系统架构

由于在设计中考虑到了云计算的安全性,因此该平台以私有形式的云服务平台来搭建。该平台分成三大层面。首先是实时服务的平台,在实施服务的平台上,用户可以完成教学内容的读取、存储、传输的操作,而且在该平台上可以访问其他互联网站。其次是内容管理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实施服务的平台进行资源管理、课件设置等服务,主要为内容管理平台提供服务。最后是终端用户层,功能是连接不同种类的客户端,即通过网络连接终端用户层,再将客户信息递交到内容管理平台,以实现互动教学。实施服务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云点播服务。由于云平台的存储容量非常庞大,理论上可以存储超过1000T容量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层次点击由教学老师制作的学习课件,这些学习课件分类成若干,学习者只需找到自身的学习进度课件即可。2)云直播服务。教学者可以事先在云平台直播信息,公开教学课程直播时间表,学习者在指定时间内即可登录平台进行在线直播教学。

3.2实时服务平台

1)互动协作平台。该平台的操作流程是客户使用终端打开浏览器(最好是IE)即可进行登录。登录后通过网站的各栏目就可以看到教师准备的多种不同格式的教学视频、音频和作业布置。此外,客户在指定时间内还可以在线和教师进行学习互动,可以在线和教师讨论学习上的问题。该平台通过互动协作模块利用多层安全模型用于该平台的数据保护,安全模型通过128位的传输层安全性和256位的高级加密标准加密,此外,还有多种方式的安全策略可供选择。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多媒体的共享、高品质视频电话会议、以及在线分组讨论,还具有独特的在线上机功能,该功能相当于QQ模块的远程协助,通过在线上机功能实现用户异地操作远程计算机的要求。不仅如此,互动协作平台还支持在线聊天、多种形式的在线学习测试以及24小时在线小秘书以及新颖的注意力指示器等功能,这些功能让使用者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2)插播互动。这种基于云架构的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实现插播互动。即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测试成绩以及评价的浏览、共享以及点评,就跟真实的课堂教学一样,学生做完测试可以马上跟教师沟通讨论,这种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用户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在线学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插播互动的模块设计,主要由评价系统、互动公告审核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播出控制等模块组成。

4平台关键技术

4.1教学节目单管理

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学节目单的设计是整个设计中的关键一个模块,它和常规的教学平台的音频表、音频表同样都是整个教学平台中的基本要素。教学节目单不仅可以清晰的告知用户整个平台的节目预告,方便用户掌握教学时间,而且还可以利用整个平台的教学搜索引擎方便查询历史教学节目。

4.2协作平台的实现

在整个基于云技术架构的网络教学设计中,协作平台是整个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整套跨平台的即时通信方案,是一种基于H.264视频标准以及网络P2P技术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由客户端以及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客户端用来实现语音、视频的交互使用;服务器端用于平台的业务层和第三方平台协作控制。该协作平台具有广泛的可扩展性,支持C++、ASP、.Net以及Delpli等语言开发。

4.3版权保护措施

由于国内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很强的同质化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本平台的独一性,因此进行了平台视频内容版权的保护措施,即进行了实时干扰以及防盗链设计来保护教学内容的版权,这样就可以避免非注册用户浏览教学视频和相关资料。此外,对于注册用户也进行了一定限制,例如仅可在线观看,不能进行下载,这样就避免了用户下载后用作其他用途。

5系统适用情景

基于云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适用于高校的选修课、讲座、职业培训、考研教学等,同时还可以进行MBA、MPA课程的学习辅导以及高校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的学习。通过本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这样用户就可以不再需要通过校内网进行登录操作,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利用电脑或者移动网络终端都可以进行在线学习。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途径就变的非常广泛,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多种形式的设备进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该平台随时对学生的问题以及作业进行批阅,在上班路上、时间闲余、家里都可以登录该平台和学生实现互动,同时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基于云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还具有很好的模块扩展性,不仅可以适用于高校的教学应用,对于社会教学机构以及网络教学培训同样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通过该平台即可实现各种行业的行业培训、考试,还可以作为一种免费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资源内建大家较为感兴趣的计算机培训资料、教学等。同时,还可以成为网站嵌入的一部分,成为网站的教学栏目,可以对广大网友在线进行各种类型的直播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吸引网站流量,而且对于网站的社会效应以及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6云技架构网络技术平台的意义

6.1成本降低、资源共享

云计算是用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硬件配置进行运行,这对于传统的大型服务器而言,成本降低了4/5,并且作用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资源共享的范围和共享速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6.2提升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

云计算利用储藏在网络空间的庞大的数据资源,为众多的师生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各种快速访问和使用,这对于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8

1.项目组织、管理和服务与技术的融合

搭建集各类用户组织,项目宣传,文化环境创设,学习体验的虚拟网络校园环境,向教育受众传递项目的价值与服务,使他们获得信任感、激发潜在用户的需求。

2.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学习任务的单元,转变内容学习的手段,需将教学活动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依托教学活动将内容转变为任务。如何保障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可监控可评价,需要加强教学活动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从媒体的形式,交互的机制与方式、学习的环境等方面加以支撑。

3.从共性到个性,从被动到主动

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与技术的融合完整的网络教育需要构建满足学习者从学习咨询、报读、入学、学习、结业、考试到毕业一个完整过程的共性的数字化组织与支持服务支撑体系;同时提供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与特征的学习者主动的个性化辅导服务以及个性化的情感支持服务体系。

4.转变教师角色

与技术的融合网络教育中,要求教师改变工作习惯与模式,具备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与数据管理的能力,能准确、高效的定位教学问题,包括学习者学习成效以及教学内容的评价改进,并进一步的利用网络教育互动工具开展“面对面”的网络教学。

二、探索高品质网络教育的实践方法

目前,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网络教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绿色教育、教育均衡、促进就业、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为目标,持续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第四代的网络教育集建、管、督、教、学一体化、智能化的模式:基于学习应用,确立学有所用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基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目标的高效实现,打造教学内容;基于学习者个性学习需求的,开展智能的、主动的教学辅助服务;基于互联网新的体验技术构建学习者喜爱的网络教育交互体验。

1.确立“有用”的教育项目确立项目的原则

以学习者应用需求为导向,满足迫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技能的提升,健康多元的子女教育,以及关注人的自我完善综合素养的教育需求。响应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提出的人才建设需要,并配套相应的标准要求、管理机制、政策、监控措施。确立项目的方法与组织:面对学习型社会众多学习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确立有用的教育项目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是遵循科学、规范的项目确立原则与标准,采用多种调研手段,分析学习型社会及学习者需求并构建项目模型。组织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汇聚权威的专家团队,包括来自于著名院校的学科学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一线实战专家。

2.开发“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需求下,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实用、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重点要突破“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具有以下关键要素:(1)教学目标明确并且可验证。数字化教育项目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由互相作用的标准的教学活动的类型、内容、考核评价构成。教学内容的目标确立不仅明确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需明确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考核标准与考核指标,教学结果是可验证可量化的。(2)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专项技能能力、综合素养提升等针对性、实用性的目标,更要对知识信息进行提炼、让学习者更高效的掌握精髓;既要注重符合教学大纲标准的课程内容建设,更要注重满足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辅导内容的建设。(3)网络课程是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技术体验的重要载体。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基于知识点化的标准学习活动,由专家引领每一步的学习并进行学习成效检测,课程内容采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情景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教育的直观学习成效与能力指导,学习的方式采用游戏通关化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4)组织开发网络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融合的保障。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发以院校学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教育一线实战专家构成的主题专家团队为主,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指导教学方向、规划教学体系、监控开发过程与教学质量;由精通网络教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担任教学设计师,负责与授课专家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确定,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确定;由教育专业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的数字化教育项目经理,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统筹与管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中心建立了专业的网络资源开发保障体系,打造标准化的“学工厂”,设置10多个不同的资源开发专业工种,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的管理,配备了6个虚拟高清教学演播、标清演播室等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同时建立资源开发流程与质量规范,形成标准化的、专业化的资源开发,保障优质、规模化资源开发。

3.开展“主动”的网络教学服务

网络教育更多的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自我约束力,而在快节奏的今天,如何让学习者能高效率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辅助教学是关键。在国际远程教育领域,网络辅助教学被公认为是学习支持服务的主要环节,也是网络学习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网络辅助教学”通常指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支持、管理和评价。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围绕学习者对学习有效的需求、情感需求、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求等,以及学习者面临的自学习咨询、报读、入学、学习、结业、考试、毕业、就业、发展等一系列过程,通过网络教学服务与各地学习中心,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其中,学习者在有效的选择其报读的项目后,如何令其更高效、更有效的开展网络学习,网络辅助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专家、督学、助学、导学四个层次的个性化主动教学服务保障,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规范与制度,师资遴选、确立、培训、上岗的标准与管理制度,教学效果评价管理规范,以保障教学服务的顺利开展。(1)专家引领与教学专家制订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习者可以根据专家的学习建议开展自主学习。专家制订科学的学习进度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自学计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评测引导基于教学活动流实施过程性评价,每一个标准的教学活动相互作用,并由专家讲授内容,学习过程中通过智能化的专家引领的学习活动学情分析结果,引导学员如何继续学习,或采取何种措施继续学习。(2)督学实施教学管理督学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督导与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教学实施管理、教研与发展工作,负责组织、培训、评价、指导助学开展工作。(3)助学管理学习效果设立专业的学习指导师助学机制为学习者提供基于智能学情数据分析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系统为每一位学习者记录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的数据,形成该学习者的学习数据模型,即个性化、可视化的智能学情分析,同步反馈给学习指导师。学习指导师可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可视化的跟踪并以此诊断学员学习成效,制定个性辅导方案,通过专业的辅导教学支持工具,包括短消息、短信、邮件、等离线工具,即时通讯、电子白板交互、直播辅导等在线教学工具,有策略地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4)导学管理学习进度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由于时空分离,学习者感到孤独无助,往往缺乏学习的持续性。为学员创建网络班级,班级设置专门的班级导学顾问,组织班级活动,开展学生工作。

4.注重“体验”的支持平台

支持数字化教育项目运行的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满足项目组织、设计、开发、教学、服务的需求,更要具有未来前瞻性、满足学习者个性化时尚学习体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的具体特点,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自主创新研发了核心系统第四代教学系统LAMV1.0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型教育组织与教学需求模式的不同打造了ee高教通,ee职教通,ee小教通,ee生活通四种解决方案,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特征:建立了平台是自数字化教育项目确立之时即介入的原则,构建教育项目的实施环境;是基于大规模开展高品质网络教育用户组织、项目宣传、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的完善的先进平台;是符合多种教学模式的集数字化教育项目建设、教、学、管于一体的以先进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平台;核心教学系统具备过程性的学习社区形成、游戏化学习方式的特点;可服务于多教育机构开展自主教学组织的开放式平台;可支持PC、平板电脑、手机多终端进行学习。

三、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先后在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四大教育领域开拓创新数字化终身教育应用,引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1.开展数字化高等学历教育实践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普通高校联合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以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专业与新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教育模式,打造一批新专业。项目的确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教学活动:以“练”为中心,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支持服务:“时时”、“处处”名师个性化辅导学习体验:简约而不简单。设计和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时,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及感受出发,保持教学界面的简约、美观,强化人与人的交流能力、人与机的互动功能。

2.职业教育数字化项目

案例实践促进就业、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体系设置,既要满足针对知识理论类型的教学要求、又要满足技能训练指导,同时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考核要求。为保障学习者真正获得有效的培训效果及训练考试能力,专家引领基于知识点化的案例式、情景化学习活动,以练为中心,以过程性考核为辅助。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广东职业教育网络学院重点开展企业管理类、IT数码类、传统服务类、现代服务类、外语类、汽车类等100多个数字化职业培训。

篇9

2.对学习过程缺乏监控和反馈。有些网络课程侧重提供学习资源,页面设计和学习内容的组织安排,而忽略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与传统面授教育不同,网络学习具有高度自主性。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提高对学习者自主学习效绩的评价。教师和教学团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风格,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指导答疑等支持服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依照测试的结果,为学习者划定等级、不同阶段或难易程度的学习资源。

3.缺乏有意义的交互。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必须学会与网络界面、工具、其他学习者、教师进行信息和认知的交互。各种数字技术都是为促进它们之间有意义交互而服务的。网络教育不应该仅仅侧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应以技术为工具,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交互学习活动,使个人知识通过分享形成团体可用的知识。网上虚拟社区的建立正是加强学习者与环境、工具、他人交互与协作的积极尝试。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

(一)分布式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分布式认知理论中有几个核心概念需要理解,比如媒介(media)、表征(representation)、交互(inter-action)和人工制品(mediatedartifact)。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认知活动可以被看成是在媒介间传递表征状态的一种过程。媒介可以是内部的(比如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外部的(比如说地图、图表、计算机数据库等)。人工制品指的是工具、参考数据库、计算机、心智模式、方法、语言、文化等。人工制品是表征和表征状态转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赫钦斯还认为人与人、工具、环境的交互是分布式认知的必备条件。交互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操作交互、工具交互、信息交互和认知交互。操作交互指的是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交互,其效果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对媒体界面和功能的熟悉程度。工具交互主要指学习通信系统对信息和资源的有效传输程度,主要体现在传输的速度和质量上。信息交互指的是学习者与学习资源、教师、社会成员等整个教学教育的交互。认知交互指的是个人知识通过与他人分享成为团体可用的信息,体现在学习者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在线讨论、各种音频视频等进行学习的过程。

(二)分布式认知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特征

1.传统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人认知,而分布式认知考虑到的是参与认知活动的整体因素,分布式认知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单元———功能系统(func-tionalsystem),这个系统包括参与者全体、人工制品和他们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个新分析单元以共同参与认知加工的各元素间的功能性关系为基础,把表征媒介相互协调在一起。新的分析单元的提出使我们可以从更宽的角度研究认知加工机制,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解决问题。

2.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分布性,既分布于个体中,也分布在媒介中、文化中、社会中和时间上。这样,以前由人类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在不同个体和文化/认知之间设定的传统界限被消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得到了广泛关注。

3.分布式认知理论分析工作产生了环境、表征媒体、个体间相互作用以及个体与工具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活动包罗了个体行为、个体与设备之间的交互、个体与其他成员的交互、个体与工具的交互等等。赫钦斯认为分布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要相互依赖以完成任务。

4.分布式认知关注系统中不同参与者间知识传播方式和协作中所需要信息如何通过表征状态系统进行传播。因此,“哪些信息被外部表征,以及如何表征,均对问题解决有影响”。最后,分布式认知强调人工制品的地位,因为它是表征和表征状态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制品对任务进行了转换。具体表现在人们可以把一些认知工作转移到制品上,自身则转向较高水平的深层次信息处理。比如说,一些简单的计算或者记忆任务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人工制品可以帮助学习者产生记忆留存。比如某种教学软件教授学习者如何进行商务信函的写作,即使以后学习者不采用这一软件也能够熟练进行写作,因为写作方式、规范和语言已经被内化。人工制品可以减轻认知负荷。当代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人们必然对知识的获取有所选择,因此从事远程教育的人员也迫切需要开发设计人工制品,尤其是智能制品,来适合新型教育形式的需要。综上所述,分布式认知系统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事物新的分析单元。分布式认知注重个体、环境及人文三者间的交互,它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成长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交互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分布式认知系统要取得成功,要在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有意义的途径,共享信息,使许多单个知识成果结合,相互作用,产生更强的新型的知识成果,使个体能共享新的、增强的知识成果。

三、分布式认知下的网络学习特征

基于分布式认识论的网络学习观具备下列特征:非正式性、社会性、情境性、非线性、微型性。网络学习是一种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掌控自我学习。学习被放置于社会环境中成为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脱离情景的逻辑推理过程。学习的社会性体现在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与交流活动,并且存在于教师、学习者、专家和其他社会成员之中。学习资源呈现出泛中心化的趋势,学习突破了传统物理和时间位置的限制,一切有利于学习发生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资源,比如说教师、学习者同伴、数字图书馆、各种媒体、学习资料等等。而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中心可以跨越时空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学习同伴进行交流沟通。传统教学模式的多对一结构也逐步向一个学习者对应多个教师专家的模式演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超媒体系统等为学习者提供了“超链式”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复杂和非线性的实质。微型化学习则是实现对微型内容(一个文本或图片图像、一段音频或小片段、一个小Flash或一个链接)结构化联结,使得学习者能够利用短暂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四、分布式认知理论对当代网络教育的启示

第一,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需要认识到在网络教育时代,学习应该从个体知识的掌握到协作的绩效,通过多种媒介创造一个学习共同体并逐步生成一个分布式的专业知识网络。这就要求变革传统教学理论,从“独白”走向“对话”,从“个体学习”走向“合作学习”。学习活动应该围绕这种理念来组织,鼓励学习者与教师、同伴、人工制品和移动学习工具在互动中进行学习、分享智慧。第二,计算机技术在帮助人们整合各种认知资源和减轻认知难度方面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高度交互的通讯工具为分布式认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持。基于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网络学习不应该把移动通讯技术与互联网产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应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营造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应该可以支持“认知网络连接与共享、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个方面”。第三,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尤其是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也面临着传统角色的转变。他们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引导者,并且探究多种方式来营造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教学环境以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顺应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比如说在尝试使网上学习更为人性化的探索中,学习管理系统和相应的服务都开始融入了一些录音功能,使得网上学习能够更加自然,接近于面对面的学习。Canvas在文本中加入了声音录制,白板能够直接将录音上传到UTube中。媒体制作和分享已经潜入到了免费的、容易采用的社会媒体平台,比如Vimeo、Instagram和Vine平台。越来越多的教师们制作视频,不仅是用来讲课,也用来介绍自己,发通知,为作业提供简单的背景和案例。第四,在分布认知学习观下建立虚拟社区和学习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何让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成人学习者适应并且内化这种新型学习交互方式也成为网络教育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虚拟社区作用主要是呈现教学内容和搭建沟通平台。新型的虚拟社区应该不仅仅是把课堂讨论交流或者教学内容直接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应该关注虚拟社区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加强对社区内知识的有效管理,鼓励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加强情感沟通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第五,当前一些网络平台在提供网络资源方面仅限于提供连接和资源说明的形式,因此,在整合网络学习资源方面还有待改进。网络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基于web的社会书签,如Digg,del.ici0.us,fickr等。利用这些网络书签,不仅可以让用户在线收藏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还可以利用它是一个社会化工具的特性来发现网络上其它收藏这个资源的用户。这正体现了认识的分布性与交互性,也使认知交互在更大层面和范围内发挥作用。

篇10

二、网络教育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我国学者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都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我国的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研究,一是侧重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二是对关注二者的整合、互补。在差异性分析方面,田溪、邓凡(2009)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研究》一文通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观点上的比较,得出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他们认为网络教育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形式的,二者是共存并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庞天祥(2007)《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是对立还是统一》运用了教育学的基本思想,从实施方式的角度对二者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的是互补性,二者在各自的方向上逐步靠近并且统一。朱书强、刘明祥(2001)的《共存与互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中指出: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的方式,网络教育以其优越性,对传统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他们对网络教育将使学校、图书馆、书籍成为历史这个观点进行了驳斥,但同时也指出了网络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与其他学者一样,朱书强等学者也认为在当前的国情下,网路教育是不能取代传统教育的,但是可以对传统教育产生一个很好的促进和补充的作用。在这个观点的贯彻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刘胜强(2005)《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动与共存》中指出,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文从网络教育的特点,传统教育的优势以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和共存发展等方面加以阐释,指出了二者都有优势和不足,不能够相互取代,应该彼此相互补充以达成和谐的发展与进步。倪政林(201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一文在阐明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策略之后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可行有效的策略。杨建军;杨改学(2005)《保证质量,实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文首先肯定了网络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教育具有使优秀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共享,在新技术的辅助下扩大教育范围,适应了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终身化的需求,因此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指出了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习标准、评价标准在网络教育中是四个重要的指标。应该时刻受到重视。程艳林(2004)《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探讨》一文从网络教育的概念、特点、本质等基础性的信息角度出发,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时空性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该文对两种教育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网络教育能促使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实现创造性的学习。洪彬彬(2002)《展望网络教育》一文对网络教育会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这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网络教育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性,网络教育要与传统教育相融合,从而实现虚拟学校与现实学校的一体化发展。总结起来,学者对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二者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将网络教育的优点应用于传统教育,是传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立足点。网络教育的互动性、自动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都是超越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层次、教育对象、教学领域和教学目的上各有分工,在网络时代,更应该把握好网络教育的主动权,让网络教育成为发展传统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存在差别

网路教育提倡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采取自学性的方式,自动自觉的接受新知识,因为网络教育的课程存在于服务器中,这就需要考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的进行自我测评等,通过学生的自学加强构建知识的能力。而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授的方式进行辅导,无论从学习计划到学习内容都是由教师进行安排,这就减少了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对学校和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网络教育提倡采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网络课程的内容是及其丰富的,网络平台中的多媒体信息都可以被学生所利用,例如:文本、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实时的交流与互动等都是网络教育中所独有的。这些优点是网络技术所赋予的,现今的传统教育中也借鉴了网络教育的这一优越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包括录音、视频、电影、电视剧、网络评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起枯燥单一的“课本教育”,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教育依托于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个学员的个人信息资料、个性提点、学习流程、薄弱环节、阶段状况等信息都能进行实时记录与跟进,同时系统能够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目标和计划,指导学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些繁琐的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无疑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记录工作、学习特点、薄弱环节和学习阶段等信息的记录工作全部是由教师完成,这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别

网络教育采取的是试听、距离、交流三个平面相结合的方式,虽然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师生是分离的,但是视听效果和实时交流弥补了这个缺陷,网络教育利用视频会议进行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在各个终端上课的学生,而同时在各个终端上课的同学也可以在视频里看见教师的形象,教师上课所呈现的文本、音频和完整的授课流程,教师可以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和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见,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模仿中而改进的,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面对面的讲授传授知识,但是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受到人数的限制,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既有试听结合的良好效果,又能达到现场交互的良好效果,并且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没有限制,与传统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传统教育自形成以来,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方式,首先,传统教育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集中在一起的,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一定面积的教学场地即学校、教室、课桌、实验室、教学器具、器材等,大部分学校采取全日制的教学形式,因此要有相应的后勤服务,学校应该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其次,传统教育的班级在师资配备上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某一部分特定的班级是由特定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年龄上相仿,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甚至智力发展水平上都不相上下,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小,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三是教学工作由教师进行主导,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衡量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考试是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且几乎唯一的标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育确实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在我国,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的年龄基本上是在6岁到21岁之间,在这个期间,学生们通过传统教育完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级中学的九年义务教育,一部分学生继续进行了4年或者5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仅需要基础知识的学习,也需要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阶段的传统教育使得他们认识了世界,认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集中且效果更好。通过与班级同学的接触,初步的培养了自己的集体意识,养成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最强的接受和吸收的能力,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信息能够进行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掌握和理解,总结来讲,传统教育更加适合思想意识都尚未成熟的6岁———21岁人群。因此,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传统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具有相仿的年龄与知识积累,而网络教育的受众在年龄和知识积累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求网络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传统学校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网络教育除了对基础知识的加强,由于选择这种教育方式的受众往往目的性比较强,且具有自主自动的特点,因此会更加自觉的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最后,传统的学校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即在有限的学制能完成全部的学习计划,并且通过了相应的考核,就能够获得学历证书,而远程教育在获取了学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将所学转化为专业的技能,所学的内容能否快速的应用到实践中来。因此远程教育往往是结合社会所需制定学习内容和计划。

篇11

二、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可行性

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虽然同属大职业教育范畴,但作为不同教育形式,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和互补性。首先,共性方面。在培养层次方面,主体均为大专层次;在培养目标上,都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宗旨;在专业设置上,都以社会需求为原则,紧跟产业转型升级,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其次,个性方面。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基础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面授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学生自主选择性上,学生对课程选择和教材使用没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没有太多的自主决定权;在入学方式上,高职教育的学生都是参加国家统一或自主招生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才能入学。网络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面授辅导与自主远程网络学习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远程教学;在学生自主选择性上,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入学方式上,网络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再次,互补性方面。高职教育强调专业对应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课程突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学训结合,同时,职业院校具有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实习所需的设施和装备条件完善。网络教育则可利用其学训结合的教学资源以及实践性教学的设施和装备,弥补课程内容偏重知识性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的不足。网络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数字化通信网,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构建开放式的教学平台,通过教育资源开发、调度、管理、共享平台开展交互式教学的教育方式,能够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最优化。高职教育可借鉴其灵活的学习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等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延伸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综上分析,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个性、共性和互补性,决定了两者可以相互沟通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同时,这也为两者之间开展学分互认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三、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制约性

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虽然具有学分互认的可行性,但是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学分互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不统一。两种教育形式间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不统一,会出现课程同名不同内容、同名不同课时、同名不同教材;专业毕业学分、总学时差异太大,课程不同名、内容交叉等。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不统一,就使得学习内容、学习量的比较换算,不在统一的标准之下,学校间实现课程比较和学分互认有一定困难。二是学分认定标准不同。国内学分的认定无统一的标准,各院校课程安排不同,学分设置上有差异,进行学分认定时,缺乏统一的学分转换标准体系。学分认定过程中,存在着课程名称不同、课程名称相同但学时学分不同,同一课程包含的实践环节不同,几门课程涵盖某一门课程的相同内容等诸多情况,造成学分认定时的困难。三是教学制度有差异。教学制度的差异导致学生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不同。其中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各占比例不同;学生留级、重修、重考、重读手续不同;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延缓毕业,所需具备条件不同;学分收费标准不同;学分折算的原则和标准不同。四是教学模式不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远程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分制下的学分认定与换算的复杂程度提高,而学分互换互认制的实施跨越多个学校,更增加了学分互认的难度。五是政策配套不够。学分互认在我国是一项需政府主导并提供相关配套政策的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项目,是对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冲击。目前,政府层面还没有配套政策和专门机构指导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进行学分互认的实施实践。

四、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原则性

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既有可行性,也有其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暂时还不可能进行完全的可以自由获取对方学历文凭的学分互认,而只能是不完全的,局限于部分课程的学分互认。同时,因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不统一,哪些课程可以互认,哪些不可以,就需要制定一定的原则,这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内容。经过研究,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这种不完全的学分互认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同位性原则。所谓同位性,就是学分互认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相同的课程地位,比如公共基础课,两种教育形式间,都会设置政治理论课程、素质课程,这些课程的学时学分可能不同,但教学内容一致性较强,可以实现学分互换。二是同质性原则。所谓同质,就是学分互认课程具有相同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相似度高。同质可以保证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培养目标下符合知识结构或能力结构要求。学生申请用以学分互换的课程,只要在课程内容相似度高,在课程内容相同部分的学分可以互换。三是有效性原则。学分互认通常表现为“课程对课程”,而课程不仅是知识点、技能点的组合,还包含了对于各个知识点、技能点掌握程度的要求。因此,只有学生取得了某一课程的学分,才具备学分互认的条件。四是主体性原则。学分互认以取得某一学校的学历文凭为目的,其学习成果(学分)必须归属于文凭主体院校的专业规则。

五、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技术路线

1.实施学分互认的学校要签订学分互认协议

学分互认协议是两个学校之间进行学分互认的依据和基础,协议双方允许学生互选课程,明确学分互认的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执行学分互认的规则。

2.组建专家队伍,研究制定学分互认的相关规则、标准以及管理办法等

学分互认的学校间,通过共同组建专家队伍,制定学分互认的规则,分析专业及课程,采集双方教学计划中相似或相近的教学内容,确定比对要素及互认标准,制定工作流程、管理办法,确定专门受理机构。比对要素一般为课程类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文字教材和考核方式,这六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要素的互认标准应考虑:一是课程类别,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地位相当;二是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相同或部分相同;三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运用专业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等方面目标指向一致;四是教学实施,教学过程基本吻合;五是文字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基本一致;六是考核方式:考核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应用3个层次的内容、难易程度,命题原则、知识覆盖面等基本一致。学分互认的规则一般为:一是等量互换,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各个要素比对均一致,则这两门课程在两种教育形式之间可以相互替代,采取学分等量互换。二是当量互换,A课程只涵盖了B课程的部分内容,A、B两门课程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则可以采取当量互换。在A课程互换B课程学分时,学分须乘以一定的比例系数。A课程与B课程如果部分内容相互重合,但并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则可以采取相互当量转换,互换学分均乘以一定的比例系数。(A课程与B课程如果内容完全重合,实质上则成为等量互换,其系数为1)三是打包互换,某种教育形式下的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合并才与另一种教育形式下的一门课程相当,则这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打包后才能互换另一门课程的学分。

3.公布学分互认课程信息

通过专门平台或由老师向学生公布可供选择的学分互认课程,告知学生这些课程的学分互认规则及申请途径和方法。

4.学生提出申请

根据要求填写相关申请表格,报专门机构审批备案,审批备案后方可跨校选课学习。

5.建立学生学习成果档案

学生跨校选择课程后,提供课程资源校要建立该生的学习成绩档案。当学生结束学习取得相应学习成果后,提供课程校要将学生成绩记录单发送到学生的母校,母校负责为学生进行学分认证与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