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5: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顶层设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年来,改革继续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推进。同时由于改革尚不到位,某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苗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遭遇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致使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难度加大。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着力突破改革瓶颈,既是过去攻坚克难的成功经验,也是继续深化改革的有效方法。
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同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探索相结合。政策的生命力总是源于实践。从安徽小岗村村民探索“大包干”到深刻变革农村经济格局的,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改革、经济体制转轨等重大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活力,关键在于改革领导者对群众意愿的深度关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基层探索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大胆探索,重视基层鲜活实践,是确保“顶层设计”符合实际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智慧之根、活力之源。
我国政府对住宅建设十分关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近期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居民消费热点,因此,积极开展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宅商品化,为广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十分大。因此农村居民住房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住宅建筑中多层房屋结构最为适合农村及中小城市的使用。所以多层宅在我国农村新建或正在建造的住宅中占90%以上。
多层房屋结构的广泛使用的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多层房屋结构的稳定性。若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那么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安全隐患。
一、多层建筑结构的概述
住宅建筑按其层数分为:低层(l~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l0层以上)四类。
从80年代开始至今,是我国多层房屋建筑在设计使用及施工建筑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阶段,各中等城市以及广大农村都普遍兴起建造以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加筋砌体等多层建筑。
多层住宅为4~6层高的住宅,借助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其优点在于:①它比低层住宅占地少,比高层住宅建设工期短,一般开工一年内即可竣工;②公摊面积少,无需像高层住宅需要增加公共走道、电梯、高压水泵等方面的投资,物业费也较低,整体的性能价格比高;③结构设计成熟,建材可就地大量工业化、标准化地生产。因此,多层住宅造价较低,售价适中,易于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由于宁波市所辖地区有很多城乡结合地区,因此都存在很大部分的农村自留地。因宁波是石灰岩地质环境、地下溶洞较多的情况,高层建筑对自留地拥有者来说又投资太大,所以宁波的自留地建筑物主要是以3~6层的多层为主。多层建筑在宁波的广泛使用,不但能够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水平,而且通过房屋的出租提高群众的收入。所以多层房屋在宁波推广的比较普及。
二、设计对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1.多层建筑的基础
多层房屋建筑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2.多层建筑的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做法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曲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降低了构造柱的拉结和约束作用,一旦遭遇地震,构造柱位置因应力集中首先破坏。
3.多层建筑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横向框架而忽视纵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同等重要。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于非抗震设计,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4.多层建筑的悬挑梁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5.多层建筑的连续梁按单梁进行设计
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为图受力分析方便,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边梁按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边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加载后梁支座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引起梁上的拦板出现竖向裂缝。
6.多层建筑的楼板设计常见题
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它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递到墙或梁,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影响梁、墙、柱等构件安全。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容易出现质量隐患。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1)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计算板承受线荷载的弯矩时,常常将该部分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另外,在板的设计中没考虑板上砌墙的影响,在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3)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计算时应考虑两个方向的弯矩,取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有的设计者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取两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总之,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
三、抗震设计对稳定性的影响
1.抗震措施
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己得到普遍的认可。
2.多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参考文献:
水泥稳定级配混合料是当今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半刚性基层材料,其中又以水泥稳定碎石性能最为优异,使用范围较广泛。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由水泥、级配砂砾、填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拌和、摊铺、碾压并养护而成的一种结构层。它具有较高的强度,有一定的板体性和较好的稳定性。骨架密实结构同传统悬浮密实结构相比,具有能够形成有效的骨架嵌挤结构、提高抗压强度、降低水泥用量、有效减少路面裂缝的发生等突出特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设计理念下沥青路面底基层、基层病害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1 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1.1水泥 要求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32.5 MPa;水泥细度、安定性等应符合规范要求;使用缓凝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禁止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同时要求水泥初凝时间3h以上,终凝时间不小于6 h。若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了解其出炉天数,刚出炉的水泥,要停放7 d,且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
夏季高温作业时,散装水泥入罐温度不能高于50 ℃,高于这个温度,又必须使用时,应采用降温措施;冬季施工,水泥进入拌缸温度不应低于10 ℃。
1.2砂砾 砂砾取自施工所在地的泾河中,保证材料均匀和含泥量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在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控制两个方面:①砂砾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 mm;②4.75 mm以上砾石含量不应低于60 %。
1.3水 一般采用人畜能饮用的水。
2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设计方法
2.1主骨料级配确定
2.1.1确定骨料规格D0(一般选取2~4 cm料),将一定质量的此粒径的骨料分三次放入击实筒中,每次按重型击实98次后量测其击实后的高度,计算其击实密度,算出空隙率。
2.1.2以D0用量为100,D0的下一级为l/2 D0(1~2 cm),以D0用量的5 %为步长,将D1逐次掺入D0中,每次掺入后,击实,测定击实密度,建立填充数量与击实密度关系曲线。
2.1.3选择D1的合理用量,测得最佳的填隙率。以此类推,进行二、三、四、五级填充,最后分别得到各级粒径的最佳填充比例,即主骨料的级配。
2.2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2.2.1组成设计原则:①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级配应达到骨架密实结构,集料粒径大于4.75 mm的骨料含量宜在65 %以上,大于2.36 mm的集料含量宜大于80 %,小于0.075 mm颗粒含量宜接近0,最大不应超过3%;②在达到强度的前提下,采用较小水泥剂量,但应考虑施工的不均匀性;③改善集料级配,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2 %。
2.2.2水泥剂量的配制可采用:2.5 %、3 %、3.5 %、4 %、4.5 %五种剂量。
2.2.3每种剂量的试件制取13个(最小数量)。
2.2.4试件必须在规定的温度(20±2 ℃)保湿养生6 d,浸水养生1 d后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偏差系数,并计算RX(1-1.645Cv)是否大于Rd(设计强度)。
2.2.5根据设计剂量做水泥延迟时间对混合料强度的影响试验,并通过试验确定应该控制的延迟时间。
2.2.6骨架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砂砾(碎石)建议级配。
2.3配合比验证结果
2.3.1根据确定的最佳含水量,拌制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按要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97 %)制备混合料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6 d浸水24 h后取出,做无侧限抗压强度。
2.3.2最终确定的生产配合比为:37.5~19 mm砾石:19~4.75 mm砾石:4.75~0 mm石屑=(28 %:37 %:35 %)。按此配合比生产的混合料骨架结构好,集料依次从大到小的逐级填充,颗粒与颗粒之间紧锁嵌挤,基本能满足骨架密实结构的要求。
2.3.3在生产控制中严格控制混合料中4.75 mm以上砾石含量,控制在65 %~70 %之间,从而能保证整体结构中骨架的良好形成。
2.3.4室内浸水7d无侧限抗压强度,R0.95大于3.5 Mpa。一般在3.5Mpa~4Mpa之间。水泥剂量为3.5 %~4 %之间。
2.4现场取芯质量情况 在正常施工季节中项目的底基层一般在3~5 d内钻芯取样完整、密实,3 d及7 d 150 mm芯样无侧限强度能达到2.5 Mpa及4 Mpa以上,从芯样压裂程度来看强度主要来自结构中各集料骨架强度。
3 配合比设计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铁通高速公路,设计路面底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砂砾。级配组成采用骨架密实结构进行设计施工,设计强度为2.5MPa。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对骨架密实结构级配进行试验分析,选择合理的级配组成配比;另一方面,从填料、结合料入手,改变传统观念,摸索出了一些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水泥用量,同时减少裂缝的途径。
3.1级配组成 采用骨架密实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参照《铁通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细则》的建议级配,经工地试验室的反复试验,最终选定的级配如下:
3.2水泥用量
根据规范水泥用量设计方法确定水泥用量。
3.2.1减少砂砾料的含泥量 针对大多数地区砂砾含泥量均较大的情况,建议采用砂砾分级或通过5 mm筛孔控制集料中细料的含量和塑性指数,以减少水稳集料中的粘土含量。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三、计算机专业所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五、毕业论文中正文的写法和注意事项
六、结束语的写法
七、参考文献 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中主要参考书籍
八、附录的写法
九、论文评分的能用标准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确定系统目标,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数据词典、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3)论文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前言、各个具体步骤的叙述和分析、结语、参考文献和有关附录)
(4)提供软件系统的可执行盘片及操作说明书
(5)参考资料(列出必要的参考资料)
四、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注意: 1.每个步骤都要有文字说明和论述 2.各个步骤必须是有机的组合,不可以支离破碎不成一体。
一、封面
二、摘要 用约200-400字简要介绍一下论文中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主题词 用一、二个词点明论文所述内容的性质。(二和三要在同一页面上)
四、目录 一般采用三级目录结构。 例如第三章 系统设计3.1系统概念结构 3.1.1概念模型
五、正文
第一章 前言
简要介绍: 组织机构概况、项目开发背景、信息系统目标、开发方法概述、项目开发计划等。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本章应包含:
(1)现行业务系统描述
包括业务流程分析,给出业务流程图。
具体要求:业务流程图必须有文字说明,图要完整、一定要有业务传递的流程。
(2)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指出薄弱环节、指出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确保新系统更好,指出关键的成功因素。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4)可行性分析和抉择
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营运可行性分析和抉择。
第三章 新系统逻辑方案
针对用户需求,全面、系统、准确、详细地描述新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数据流程分析
最主要的是给出数据流程图,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A.数据流程图必须包括系统关联图、系统顶层图、第一层分解图和第二层分解图组成。B.系统关联图确定了从外部项到系统的数据流和从系统向外部项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在其它层次的数据流中不允许减少,也不允许增加。各层次内部的数据流不受关联图的限制。 C. 数据流应有名字。 D. 外部项和数据存储之间不得出现未经加工的数据流。 E. 数据流程图的分解中,必须保持每个分层同其上层加工中的外部项和输入输出流相一致。 F. 各加工之间一般不应出现未经数据存储的数据流。 G. 数
据存储之间不得出现未经加工的数据流。 H. 数据存储可以分解。 I. 若有查询处理,应在数据流程图中表达。 J. 统计和打印报表不在数据流图中表达。
(2) 数据词典描述
可采用图表格式或较紧凑的记录格式描述 A、若采用图表格式,可只写出数据流、数据元素、加工、数据存储和外部项各一个表。 B、若采用紧凑的记录格式,则应列出全部成分。如数据元素: 编号 名称 存在于 数据结构 备注 E1 入库数
据 F1/F3/F11/F15 入库单号 日期 货号 数量 E2 出库数据 F1/F3/F11/F15 出库单号 日期 货号 数量 C、据流程图中系统顶层图的数据加工都必须详尽写出。
(3) 基本加工小说明
可采用结构化语言、数学公式等描述各个基本加工。
第四章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 软件模块结构设计 A、系统软件模块结构图,并由此导出功能分解图及层次式菜单结构。 B、系统的模块结构应与数据流程图的顶层图的加工一致。
(2)数据库设计 A、应按下列次序阐述各个元素:实体、实体的属性、实体间联系、E-R图、转换规则、关系模式。 B、在介绍实体的属性时,不应包括联系属性,联系属性直至关系模式中才出现。 C、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个数据存储可隐含于E-R图中的多个实体。 D、 E-R图中的实体要与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存储相对应。每个实体要指出实体的标识码(主码)。对每个实体或联系应列出其应有的属性(用列举的方法)。 E、E-R图中至少要有一个多对多的联系。 F、必须严格按照转换规则从E-R图产生数据关系模式集,需要时作必要的优化,并说明理由。 G、对于一对一的联系,只应把任一个实体的主码放在另一个实体中作为外码。 H、一对多联系也可以产生新的关系模式,如要这样做,必须说明理由。 I、多对多联系,或三元联系必须产生新的关系模式。 J、关系模式的个数和名字要与E-R图中的实体和联系相一致。 K.、每个关系模式中要用下横线标出主码,后随的符号“#”标出外码。 L、若有代码对照表可在最后列出,需另加说明。
(3) 计算机系统配置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给出硬件配置,系统软件配置,网络通信系统配置(可选)等内容。
(4) 系统总体安全性、可靠性方案与措施。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
(1)代码设计 基本数据项的代码格式。
(2)人机界面设计 给出人机界面视图(输入输出接口,屏幕格式设计等)
(3)模块处理过程 根据软件环境做不同处理。 可采用脚本、程序流程图、结构化的PDL语言等。
第六章 实施概况
(1)实施环境和工具的比较选择
(2)编程环境、工具、实现与数据准备概况
(3)系统测试概况 主要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记录。
(4)系统转换方案及实现概况
(5)系统运行与维护概况
六、结束语
(1)系统特色、局限与展望
(2)实施中遇到的挫折、创新、体会与致谢
七、参考文献 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中主要参考书籍
序号、书名或文章名、作者名、出版社或杂志名、出版日期或杂志期号。
八、附录
(1) 列出部分有一定代表性的程序代码段
(2) 操作说明书
九、论文评分标准
1、A等
系统正确无误,系统功能完善,设计步骤完整正确,实用性强,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结构严谨,表述流畅。
2、B等
系统基本正确,系统功能基本完善,设计步骤基本完整正确,有一定的实用性,论文结构良好,表述基本流畅。
3、C等
系统有少量错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设计步骤欠完整,基本上没有实用性,论文结构一般,表述基本清楚。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实践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从近10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围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这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讨论:(1)对现有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补充与完善(潘兆光,2010;张伟杰,2008;徐元俊,2011);(2)针对各类别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不足的对策与建议(兰慧、李斌、马林,2013;郝永林,2011;罗玉龙、胡江霞、黄贻培、徐艳英,2012);(3)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如何创新(首珩,2005;许敏华,2010;何玉宏、谢逢春,2011)等。二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讨论:(1)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邵检江,2013;刘亚峰,2010;胡尚杰,2014);(2)信息系统的使用与创新(张兰、姚明霞,2012;蒋学,2015;孔令春,2012;欧阳潘,2014);(3)互联网时代下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刘兆媛,2010;潘平、赵小兵、王君,2003;王勤明,2006)等。三是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不同办学特色背景下的管理机制创新(仪淑丽,2013;李照清,2014;宋嵘嵘,2014);(2)基于不同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探索(贺颖,2015;邱吉,2011;乔维德,2010)等;(3)此外还有关于科研管理服务定位的研究(李倩、魏俊峰,2010;张俊海,2009等)、科研管理经费类的研究(于艳,2014)。从上,学者们的研究都是从具体一个科研管理的操作层面或背后推因着手,讨论如何提高科研管理的作用与意义,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顶层设计理念的结合
1、明确学校办校特征是二者结合的重要前提与条件高职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区分点就在于高职类院校办学目标是针对企业或行业的特定性需要而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其院校学科的专业性建设有“覆盖面较窄,潜力挖掘较深”的特点。明确学校的办校特征,关系到顶层设计的流畅性和适用性;有利于预先判断出顶层设计中可能遇上的障碍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予以规避。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文化产业普通高校,着力培养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从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传承与保护到文化博览业的创新与发展,从文化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到文化传媒界新鲜血液的输送,该校所设专业与学科以及联合办学项目均围绕文化产业领域展开。也就是说“人文社科性”是该校开展各类科研课题、教学研究的一大特性。这也就决定了该校的各类教学与科研工作须主要围绕着人文社科类主题开展。那么,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人文社科类科研信息”会成为信息抓取与吸收的关键词。同时,这一办校特点,也容易使非文化产业类科研工作者感觉到“科研需求旺盛但科研途径狭窄”的矛盾,那么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这一类问题,该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预判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平衡。
2、认清本校科研现状是二者结合的扎实基础和着手点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于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科研内容的问题不突出、科研定位不明确、科研规范性不强、科研团队少、科研经费投入少这几个方面。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科研的要求不高,把科研当作评职称的垫脚石,而不是长足发展的敲门砖,因此对发论文以及科研项目申报集中突袭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之前。另外,教师自身的专业学术知识更新性不强,不能较好地把握住当前研究动态和时下社科热点难点,关注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不足。教师科研能力的欠缺和科研态度的偏差导致了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能清晰地突出研究重心,使得科研成果不显著,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偏低,论文的被引用量偏低,从而进一步致使教师申请校外科研项目的难度增大。要想打破“无职称不科研”的瓶颈,就需要学校宏观地从政策、资金扶持双管齐下,用发展的眼光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激情,挖掘其潜在的科研力量。只有认清各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现状,抓住科研问题产生的原始动因,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科研管理顶层设计,方可有力有效地推动学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3、充分调研、大胆实践是两者结合的现实路径与方法高职类院校有相似的属性与特征,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与经验的借鉴有助于减少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时间与资金成本。顶层设计的初探与建设,必然会因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偏离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校际之间的科研管理经验借鉴与帮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初探
因科研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性,故本模式的搭建,拟基于EA方法论(EnterpriseArchitecture),采用美国的FEA模型(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deraIEnterpriseArchitecture),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活动视为容发展战略、项目管理、信息动态匹配为一体的结构化机制,参考上海与福建既有的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模式修改而成(见图1)。以学校发展与教师科研需求为导向,包含了业务模型、服务构件模型、数据模型、技术模型和绩效模型。以业务为重点,从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的划分与定义出发,从而发展到对工作分解、技术辅助、数据共享、绩效考评等层次。该总图构架,以数据模型为辅助,从下到上按照数据(信息资源层)、技术(基础设施层)、服务(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绩效(服务交互层)的组合方式,对部门内外各类科研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了全面便捷地对教师科研及学校发展提供各类其需要的信息与服务。以下将对部分向量进行解释。
1、绩效模型(科研管理部门整体效能的评定指标)绩效模型的搭建,基于“服务效能为主,服务品质为辅”的出发点,从客户感知情况,科研对学校的助推作用,科研成果的辐射影响程度以及科研投入与产出这4个层面进行部门工作考评。教师满意度:是指全校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需求的教师,对本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信息公开、科研经费规范等情况的一个具体的满意度反馈情况汇总。本项考评,可利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数据采集与结果计算。学校提升:对学校的推动作用,本项绩效衡量,主要是围绕“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帮扶教师成长”的层面展开,通过科研平台搭建举办的科研活动的质量、成功吸引企业投资学校科研项目的资金量、本校教师科研成果质量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科研效益:指的是科研部门对学校科研成果的实物转化、成果获奖、企业应用、政府采纳、经济收入等情况的一个纵向统计。科研投入与产出:此处着重是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本校的相应政策配套,对本校的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成果奖励、科研活动等人力、财力的投入,以及本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反馈、科研人才聚集力的影响等人力、科研成果的产出之间的平衡判断。
2、业务模型(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的相关指导)服务对象:校内专家学者,此处不再赘述;校外专家学者,是指若本校有相应的学报、各类研究中心等科研服务平台,那么其校外所有业务涵盖对象,均为服务对象。科研评价:包括但不仅限于(1)服务对象职业发展所需的科研成果评定;(2)科研激励机制所覆盖的,需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科研成果评定内容;(3)评价内容需结合考量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学校推动等内容。
3、数据模型(科研信息电子化操作)科研信息的接受与共享直接反应了科研管理的动态灵活程度。主要是如何保证科研信息在校内工作者之间传递的畅通性和准确性,并确保校内科研资源的宏观掌握与机动调配的需要。本框架每一个面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设定相关文件和具体操作办法,将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在既定的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从部门管理服务内容出发,以业务为准,表现在“必要支撑—业务流程—业务服务”多层体系。
(四)本框架的不足本框架拟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但在具体实践上,可能会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框架的搭建,建立在科研管理的需要上,宏观搭建在校内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上,比如财务部门、教务部门,以及校外业务合作部门之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
2、本框架的搭建需要随时同学校的发展保持步调一致性,政策的保证是这个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结合,是本框架健康发展的特点与保障。那么如何在既有管理体系下,完善充实该框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准确信息内容的分类,是提供科研服务管理的一大重要前提。各类信息进入这个模型后,信息梳理的标准,信息处理的紧急程度,统一信息可多重分类等情况,需要提前搭建好,本框架没有明确表现出相关信息,有待具体操作中进一步思考。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
目录: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沙漠区修建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是岩土工程师们面临的又一新的任务,而风积沙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土体,以其结构松散、级配不良为主要特征,积极探索这些地区的路基施工技术,对充分利用当地的现有资源,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以下介绍一下风积沙的湿压法、干压法及在施工控制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1 风积沙的湿压法施工和控制要点
由于风积沙在天然条件下呈松散状态、内聚力几乎为零,抗剪能力很差,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移动,在当地强大的风蚀作用下路基必将被破坏。因此,一般采用低液限粘土或粉砂土进行包边,风积沙填芯的做法。科技论文。
1.1 包边土及风积沙的湿压法施工步骤
(1)先指挥汽车或装载机在检验合格的土基上按一定间距倒粘土,再按设计要求挂线放样,由人工铲平,并修整包边土。
(2)指挥车辆在修好的包边土路槽内倾倒所需的风积沙。
(3)用推土机粗平,并借助推土机履带碾压2遍~3遍后,用洒水车,透彻洒水,再用平地机挂平。
(4)先用压路机将风积沙连同包边土一起从路基边缘向中间静压一遍,振动碾压数遍,直到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5)检测合格后,循环以上四项施工步骤进行下一层的施工,到达路基顶层后,再用胶轮压路机碾压2遍~3遍,收光表面。
1.2 施工中控制的要点
(1)要求拣除包边土里的草根,剔除大土块。
(2)要求经人工修整后的包边土位置适当,内边缘线平顺、内坡度平整。
(3)按试验路确定松铺系数,严格控制包边土的松铺厚度,确保包边土的压实厚度不超过30cm。
(4)风积沙必须透彻洒水,最好控制风积沙的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的2%~3%,以补偿施工中水分的下渗和蒸发,并按要求进行碾压。另外风积沙对振动很敏感,再最佳含水量时,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压实效果好,压实度容易达到。科技论文。如果洒水不足,将会出现松沙壅积,造成压路机打滑以至于深陷沙层中的现象。
(5)要重视路基顶层胶轮压路机的表面收光。振动光轮压路机碾压后风积沙表面的5cm~8cm较松散,检测弯沉时,贝克曼梁伸入轮隙间的触头再车轮的振动等因素的作用下会慢慢陷入沙里,致使弯沉值较大,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用胶轮压路机碾压2遍~3遍,使路基顶层形成平整、密度的表面,弯沉检测才可能达到设计要求。如果来不及继续上料,表面收光还可有效减少水分蒸发。
(6)由于沙漠地区一般空气流动快、气温高,水分的蒸发特别快,且风积沙路基表面再来往车辆的碾压下易松散。因此,路基验收合格后应及时上路面基层材料覆盖。
2 风积沙的干压法施工及控制的要点
在用水特别困难的地方可采用风积沙的干压法施工。干压法就是风积沙在不加水的天然含水量状态下进行压实的过程。
2.1风积沙的干压法施工步骤
(1)分层初压:填筑一层风积沙后,用推土机大致粗平,借助推土机履带碾压4遍~6遍,然后上第二层料,初压直到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为止。
(2)调平复压:采用铲运机进行调平,并利用铲运机自重+内装的10m 3 左右的风积沙,总重45t~50t的宽体轮胎复压2遍~3遍。
(3) 振动碾压:调平复压后用振动压路机高频低振幅碾压2遍~3遍。
(4)表面碾压:在路基顶铺好编织布后上砂砾基层,在铺好的砂砾基层上,静压4遍~6遍,振动3遍~4遍,使表面松散的风积沙完全密实。
2.2施工中控制的要点
(1) 每层风积沙的厚度控制在30cm~40cm,以保证充分压实。
(2)干压法每一步的碾压工序必须到位,要求现场的施工人员作好碾压记录,现场监理人员要随时检查。
(3)由于风积沙表面较松散,路基顶层的标高很难控制,条件许可,建议在风积沙干压法第(2)步之后,在路基表面适量洒水,按设计标高进行找平后再进行第(3) (4)步的施工。
3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在施工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包边土施工,要防止细粒土团块混入风积沙内,因为风积沙是透水性材料,细粒土团块会吸收风积沙中的水分,而又难以及时排出,这将会造成路基松软,冬季会引起冻胀,严重影响路基的质量。为保证路基包边土的密实度和包边效果,包边土宽度应大于15cm,且两侧各加宽30cm,最后修坡时,将其清除。
(2)施工中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量的选择。最大干密度是控制压实度的关键指标,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准确性。由于风积沙的击实曲线是多峰值曲线,而风积沙只有在最佳含水量时,才能达到最好的压实效果,但实际往往土的天然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相差很多,同时风积沙含沙量大,粉土颗粒少,孔隙率大,渗透能力强,水分蒸发快。科技论文。所以,在选择最大干密度时,在密实度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选取对应含水量接近天然含水量的值,这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使路基在施工与运营的自然环境一致。
(3)风积沙的运输。因为风积沙粘结力低,风积沙易剪切破坏,因此在施工上土过程中应注意施工中运输线路的设计。以翼侧开始,两侧取土可以用挖掘机直接倒运至路基上,远一些,可以用推土机配合,作业段不宜过长,这样既避免自卸汽车配合挖掘机,风积沙作业段一般控制在150m~200m,并且留车辆进出口,随着路基加高修成进出口坡道,运输的爬坡道要建在路基之外,并随路基填筑增高而加高。如果两个构造物之间不超过300m,中间不必开口,但要一头为进口,一头为出口,不能只留一个口。自卸汽车,最好是双桥驱动,可以防止汽车在风积沙上打滑。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前一层压实合格的土层不被上土车辆碾开,所以要避免重载车在下层土上高速行驶、急刹车、转弯调头等,并对上层土所压的土层经常洒水、整平、碾压,以免造成压实层松散,否则应重新整平、补水和碾压。
(4)压实度检测。检测应采用灌砂法和核子密度仪,用核子密度仪快捷,但要先进行标定,与灌砂法做对比试验。根据现场情况,自检选择压实度差的地方来检测,而不应当随机选点,避免不合格点漏掉,但在验收时,为了反映路基真实的压实质量还是应该随机选点进行检测。由于土源地理位置不同,土体存在空间变异性,风积沙的内在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用核子密度仪检测时输入数据不接近,不够准确指导施工时会产生误导。因此,转换土源必须重新做土的试验,不能一次试验代替全面。
4结束语
由于风积沙低粘聚性,级配很差,击实曲线的多值性,施工较为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充分认识和利用风积沙的各种特性,精心组织、认真施工,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就能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引言
EDA是(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的缩写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IP核(IntellectualProperty)。IP核是一段具有特定电路功能的硬件描述语言程序,具有可移植性,并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完成用户需要的,不同的,特定的功能,可以任意使用在各种嵌入式微控制系统中。嵌入式IP核的应用,大幅降低了设计成本,缩短了设计周期,成为当今SOC的重要设计手段。在EDA技术和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系统介绍
本文的设计工具是Altera公司的QuartusII,用VHDL语言进行描述,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MC8051IPCore顶层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中指示了mc8051_core的顶层结构以及与三个存储模块的连接关系,同时显示了顶层的输入输出I/O口。定时器/计数器和串行接口单元对应于图1中的mc8051_tmrctr和mc8051_siu模块,数量是可选择的,在图中用虚线表示。MC8051IPCore核心由定时器/计数器、ALU、串行接口和控制单元各模块组成。ROM和RAM模块不包括于核心内,处于设计的顶层,方便于不同的应用设计及仿真。
图1MC8051IPCore顶层结构图
3系统实现
3.1可编程时间间隔定时/计数器8254的设计
任何微型计算机系统中都存在定时控制问题,可编程时间间隔定时/计数器8254的设计是在使用软件控制下的精确时间延迟,这样可以解决定时控制问题。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
图28254内部结构图
3.28259的设计
分析8259A的功能和内部结构可知,本单元应分成五个部分三个模块来实现,模块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图38259层次关系图
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数据缓冲模块:对8259A数据缓冲和暂存。
读写控制模块:负责8259A的所有初始化工作及读写操作。
中断请求模块:负责中断询求、中断信号的产生及判优。
中断控制模块:完成中断应答功能,中断向量的生成,级联选通,主从功能设置等这一系列功能。
优先级控制模块:设定实现不同的优先级判别方式。
3.3MCS-51IP核的设计
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整个系统分为:控制模块、定时/计数模块、算术逻辑模块ALU、串行通信模块四个功能模块,而RAM和ROM在使用时,只根据需要进行定制。系统核心由定时器/计数器、ALU、串行接口和控制单元各模块组成。ROM和RAM模块为方便各种应用设计和仿真,处于设计的顶层。在本设计中控制单元主要完成操作指令译码、时序逻辑控制、中断响应优先顺序处理和微操作控制等功能。它分为中断的响应及指令的译码子模块和微操作控制模块两个子模块。其中,ontrol_fsm模块产生各指令的控制信号并主要实现MCS-51中断的响应,ontrol_fsm模块产生微操作信号的具体操作过程,控制RAM存储器的读写地址及数据传输、PC寄存器的赋值、串口与定时器的中断信号处理、中断的查询、SFR的读写等功能。在定时/计数器单元,本设计能保证计数速率为1/12个振荡器频率。计数脉冲在选择计数器工作模式时在来自相应的外部输入引脚T0或Tl。对外部输入信号的占空比这一电平至少要保持一个机器周期,因为必须确保某一给定的电平在变化之前至少被采样一次。算术逻辑运算模块设计调试以优化后综合后产生的模块符号图如图4所示,该工程项目文件可在其它逻辑电路设计中直接调用。
图4ALU模块符号图
通过前面的模块设计和综合后生成MSC-51单片机系统,如图5所示:
图5mc8051最终图形
4.结束语
EDA技术近年来发展速度令人惊奇,它作为当下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子系统设计中。
本文创新点:1.采用完全同步设计,即整个SOC系统都是在统一工作时钟的协调下工作的。内部采用锁相环进行分频得到其它工作频率。2.指令集和标准8051微控制器完全兼容。3.优化的CPU时序使得完成一条指令最多只需1~4个时钟周期,执行性能优于标准8051微控制器8倍左右,提高其运算速度。4.用户可选择定时器/计数器、串行接口单元的数量。5.新增了特殊功能寄存器用于选择不同的定时器/计数器、串行接口单元。6.可选择是否使用乘法器(乘法指令MUL)。7.可选择是否使用除法器(除法指令DIV)。8.可选择是否使用十进制调整功能(十进制调整指令DA)。9.I/O口不复用。10.内部带256BytesRAM。11.最多可扩展至64Kbytes的ROM和64Kbytes的RAM。12.最多可扩展至64Kbytes的ROM和64Kbytes的RAM。
参考文献
1 唐颖.EDA技术与单片机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02,11(3):31-32.
2 谭会生,张昌凡.EDA技术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15-18.
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要求全国各高校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在《规划》的指导下,全国高校迅速开展了依托教育信息化的课程改革。《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以下简称“文检课”)与信息技术关系密切,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程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文检课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各高校亟需面对的问题。本文拟从课程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探讨文检课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国家、高校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顶层设计
文检课在全国高校的顺利开设得益于教育部三个文件的下发,分别是《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有数据显示,至90年代中期,该课程开设高校已达700多所。【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门课程很多方面显得滞后,必须重新进行顶层设计。
首先,《要求》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用手工检索方式和计算机检索方式从文献中获取知识情报的能力”【3】。课程目标强调的是检索的过程,对学生通过信息检索培养个人的信息分析、处理、利用能力没有要求,这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所以,课程教学目标应及时修改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熟练掌握网络、数据库及光盘检索系统的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可利用信息检索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及科技开发。【4】
文检课开设三十多年来,教育部一直没有下发统一的教学大纲,这直接导致了各高校在开课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各自为政,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教育部应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各高校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设置情况适当灵活设置授课内容。
欲使文检课得到根本的改革,教育部的重视是一方面,各高校领导也应从思想深处重视该课程。目前,很多高校仍然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有的条件差的学校依然以讲座的形式开设。高校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设立专门的文检课教研室。同时,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专门划拨经费连续订购检索工具书,完善诸如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购置DIALOG系统模拟软件保证学生网上实习的完成。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学者葛冠雄曾对全国各高校使用的84种不同版本的文检课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六种涉及到了情报利用的内容。【5】在教材的指导下,文检课教师在授课时普遍走入了重“检索”轻“利用”的误区,教师在授课内容方面应向培养学生的文献利用能力倾斜。
目前,很多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在新生入学后以图书馆讲座的形式囫囵吞枣地讲一遍,大部分高校作为选修课在固定时间开设,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课程可大胆尝试三阶段开设法。第一阶段主讲内容为“了解图书馆”,主要介绍本校及其他有影响的图书馆的馆藏、布局、使用方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信息意识,开课时间可选择新生初入校之后,由图书馆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即可。
第二阶段为文检课中级教育阶段,主要内容是信息意识与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的方法分为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两种,信息时代,计算机检索已经成为文检课重点讲授的内容,教师此阶段可传授学生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万方、中国知网等光盘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讲授OCLC等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第二阶段建议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W期开课,因为此阶段学生的英语、计算机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并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对与专业有关的信息检索学习兴趣较高。
第三阶段为课程的高级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利用能力,此阶段宜选在学生大四上学期开设。教师可重点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检索写作文献综述及专业论文的技能。
三.探究适应时展的教学手段
文检课传统的教学手段是“1+1+1”模式,即一位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介绍检索方法,学生听,且教师主要介绍的是工具书检索的方法。当前,计算机检索内容已经成为主流,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手段,压缩手工检索的课时。在文检课的教学实践中,涉及到工具书的检索方法时,因不同类型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大同小异,建议教师选择一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工具书作重点讲解,其他工具书点到为止。目前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工具书实验室,这一模块的教学可大胆尝试放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进行,教师一遍讲解,学生一遍实践检索方法。此部分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的比例至少为1:1。
计算机检索的部分,理论讲解与上机实践的比例至少为1:2。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机房讲解此部分内容,针对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教师可以拟定一个课题先将检索过程演示一遍,讲解与操作同步进行。然后根据学生专业布置一些课题进行实习,要求学生最终提交实习报告。如果学校不具备计算机及相应的数据库资源,可由教师提前将数据库的检索过程进行录制,再将录制内容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同学们播放,演示效果较为生动。
传统文检课的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往往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差。教师应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如探究式、启发式等,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教育信息化为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文检课教师可尝试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上传授课视频、课件、课后作业等教学文件,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仍可以与教师实现实时性互动沟通,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文检课的考核多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施行,有的学校在试卷成绩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学生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测试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只要认真记诵教材都能有不错的成绩,但这种考核方式完全没有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笔者认为,如果该课程的教学能实现分阶段教学,课程的考核也可以尝试分阶段进行,最终三阶段成绩按一定权重相加算出最终成绩。
第一阶段“了解图书馆”部分建议采用作业的方式,如有的高校要求学生在校图书馆的网站上分别检索出两本与本人姓名相同或相近的作者的著作,并登陆图书馆系统写下对书籍的评论,最终提供检索页面与评论页面的截图即可。
第二阶段的课程因信息检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均有涉及,此部分的考核成绩应由卷面成绩+综合实习成绩组成。闭卷考核侧重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建议这部分占分30%。综合实习考核由教师事先拟定或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自主拟定题目,让学生对课题进行全面检索,写出检索所用数据库名称,具体的检索策略,认真阅读索取的文献原文,写出规定字数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切实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第三阶段大多学生已经开始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准备工作,故可结合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学生可根据个人论文选题,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进行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获得需要的文献,在对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将考核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结合,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不增加毕业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加强文检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意见》指出:“鉴于教学中必须使用各类文献资料,最好以图书馆作基地来组织教学。”【6】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截止目前,有数据显示,95%的文检课教师依然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兼任,专职教师的数量少之又少,【6】这些兼职教师日常大部分的精力要投入图书馆的工作中,在备课、科研方面难免力不从心。加之很多学校对文检课不重视,这部分教师在学校往往处于边缘地带,待遇、职称很难落实,教学积极性不高。
图书馆工作人员往往情报学、图书馆知识储备较好,擅长讲授基本理论知识板块,传统的工具书检索方法也是他们的特长,但在英语、计算机检索技能方面普遍薄弱,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信息时代的到来呼唤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专职文检课教师队伍。这批教师首先应具备计算机操作及应用技能,有较好的基础英语、计算机英语、专业英语的水平,这支队伍的专业知识应能覆盖学校的主要学科。文检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扎实过硬,否则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很难深入,只能泛泛而谈,而专业知识扎实的老师则能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授课游刃有余。
目前情况下,迅速组建一支专职教师队伍是不现实的,只能逐步吸收专职教师加入。固有兼队伍借助定期培训来提高其英语、计算机水平,教师也应积极自我提升,更新旧有知识结构,满足课程需要。
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文检课欲取得健康、长远的发展,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但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懈的探索与反复的实践才能完成,但我们相信,只要国家、高校充分重视,文检课必定能担负起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2012-03-13
[2][4]许建华,张素芳.彻底改革“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结构之我见[J].津图学刊1999(2):14-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Z].1992-05-05.
[5]吕明.论新环境下“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改革[J].合肥学院学报2004(2):84-86.
【中图分类号】G647.38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高校就业工作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工作,从管理创新角度进行反思,重新思考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方法和体系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前置服务,改善就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前置服务的内涵
就业工作的前置服务,指的是高校就业有政府、学校、教师全面参与,就业教育覆盖教育全过程,遵循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所提前开展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过程控制达到有效就业的管理工作。就业工作前置服务,属于就业工作管理范畴,在内涵上扩大了管理学意义上的事前控制的内容,将服务概念中“售后服务”、质量管理中“事后控制”的概念进行“整合”,作为前置化的就业服务管理就是要让就业服务的内容更加细化、人性化、流程化,包括就业服务能力、就业服务手段、就业服务方法、就业服务设计、就业服务流程再造等前置,进行提前考虑、重视、做出预案、实施变革,而M可能的减少就业服务过程中出现因不知所为的矛盾,使得服务过程更加科学化,过程保障其结果可控制化,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管理的有效性。
2.前置服务的内容
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指的是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即在大学生入学前,从小学开始,伴随学业成长开展职业认知、自我探索、个人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从小开始认知职业理想、价值观、道德品质、职业动机、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个人因素,同时,认知其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模糊到清晰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可以有效提高专业选择能力、就业稳定率和就业满意度。
2.2就业指导前置
就业指导前置不仅仅是开设课程由毕业前提前到大一,而且必须编制各高校学生的本土化就业指导资料和就业指南,同时探索全程教育模式,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即大一重点引导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尝试,确定职业目标;大二、大三主要以职业素质训练为主;大四(高职为大三)主要以就业指导、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增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引入自主创业成功人士、校友、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代表到学校,现身说法,同时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适应职场。
2.3就业工作前置
就业工作前置不仅仅是提前进行求职训练,加大招聘会力度,而是包括更多内容:其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二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双轨制、定单班、双元制、顶岗实习等形式从源头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开发教材,互训师资,共同教学,共同开发产品;其三是对跨专业或非对口专业的就业学生离校前进行相关职业训练。
2.4创业教育前置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前置不仅仅是指提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而是包括:其一优化创业环境,提前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配备一对一导师;其二塑造创业典型,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同时把创业与创新结合,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其三是政策保障,资金、项目、场地扶持大学生创业;其四是提前开展创业培训,培育企业家精神,开设创业过程分析、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分析、创业计划撰写,学习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创业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业企业成长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正确社会导向。
3.前置服务的实施
3.1顶层前置:实现制度化
政府,特别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行前置式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是关键措施,顶层设计,改革就业指导不仅仅在高校阶段实施。其一,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置到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伴随学生基础教育,逐步提高职业认知,科学思考职业规划。其二,通过政府政策层面,促使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引导教育投资的流向和规模,从教育机制改革入手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
3.2中层前置:实现全程化
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程化设计,在大学招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就业为导向原则,开发配套教材,培养专业师资,实现全程就业服务和指导。如招生前引入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从源头保障学生明确个人教育目标,保障因材施教。同时,高校不能专业要专,办学特色要突出。前置服务全程化是高校教育层面的顶层设计,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也有参考意义。
3.3下层前置:实现专业化
教师,是实施服务工作前置的执行者和落实人,首先要培养一批具备执业资格的就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队伍,做到专家执教。其次是建构有高级职业指导师、中级职业指导师、初级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团队,做到个性化服务。第三是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有职业咨询室,并配套相应的职业咨询软件。没有专业化的队伍和软硬件支持,就业服务工作前置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实现。特别是利用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服务,为学生提供其他便利、高效、动态的帮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发的信息服务,比如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另一方面与政府和社会上的公共职业服务机构设立的专门网站连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动态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期刊论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9)
[2]李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化新路探析[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它是在pal、gal、pld等可编程器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fpga既解决了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讲,fpga能完成任何数字器件的功能,上至高性能cpu,下至简单的74电路,都可以用fpga来实现。利用fpga进行设计,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而且能使系统的速度更快、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小,满足现代电子发展的要求。
vhdl(vhsic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语言是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硬件描述语言。由于vhdl所具有的通用性,它已成为可支持不同层次设计者需求的标准语言。使用vhdl,可以快速地描述和综合电路设计。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尚需解决的问题
fpga是一种将门阵列的通用结构与pld的现场可编程特性结合于一体的新型器件,具有集成度高、通用性好、设计灵活、编程方便、产品上市快等多方面的优点。目前,fpga的容量已经跨过了百万门级,生产厂家已由最初的一家增加到十多家,产品日益丰富,性能不断提高,成为最受欢迎的器件之一。随着深亚微米工艺技术的发展,fpga单片规模大大提高,系统运行速度不断提高,相对功耗不断下降,价格也大幅调低,使得fpga器件从一个功能辅助型的现场集成器件,发展成系统级现场集成器件,应用面和使用量大大扩展,从而使“工艺集成技术”和“现场集成技术”成为现代集成电路技术并驾齐驱的两翼。
本课题研究方向为硬盘驱动器中信道调制码的编译码器的设计,包括总体方案的设计、个部分功能单元的设计、顶层文件的时序仿真,从而实现基于fpga的硬盘编译码。
首先设计总体方案,解决不定长编码中如何识别信源字和和速度匹配问题
然后是状态机设计,状态机用来实现信源字的识别,并将其相应的存储地址传给存有编码规则的rom。
第三是缓存控制模块读取存于rom中的编码,置于缓存中,当缓存中的数据达到一定数量(足以避免出现空挡)即开始对外串行输出编码。rom采用maxplus2中的可调参数宏模块lpm_rom,既充分利用片内资源又减少编程量。最后完成顶层文件波形仿真,观察输出序列。
三、根据任务提出解决办法或设计方案
1、首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fpga原理和vhdl编程 及其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2、学会max+plus ii软件。
3、设计用于变长编码的有限状态机(fms),用状态机判断各信源字间的状态转移,并设计出各状态。
4、完成缓存控制器设计和lpm_rom的配置,考虑到要存储一些暂时的变量,这里采用16位缓存,在缓存达到8位时开始输出。调用lpm_rom将rom配置成异步方式。
5、用maxplus2进行顶层文件波形仿真,查看各信号和变量的波形,以便更好了解整个系统的时序关系。
四、大体计划和进度
第一周:查阅资料,了解vhdl设计方法,了解fpga发展历史;
第三周:学习max+plus ii软件,了解其编程原理,学会简单的程序编写;
第五周:利用max+plus ii软件进行简单的仿真实验,掌握其一般的编程原理和仿真方法;
第九周: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及综述的编写;
第十一周:进行中期检查;
第十二周:在十二周之前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第十三周:在7-10天之内完成毕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编写,打印;
第十四周:准备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进行毕业答辩。
参考资料:
1、胡华.信息存储中的通道检测与调制编码技术.记录媒体技术,X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