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印刷工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印刷机型的确定
印刷机一般分为单张纸印刷机和轮转印刷机,一般包装、精装书籍采用单张纸印刷机,而轮转印刷机多用于报纸杂志印刷。在设计时,单张纸印刷机要考虑咬口,通常咬口距离预留10mm;轮转印刷机要考虑到定位销、辊间隙、套准标记和对润版引起纸张伸长的横向套准补偿。在选择机型时,一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既经济又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完成印刷,一般来说能用大机型就不用小机型。
2.印刷方式的确定
常见的印刷拼版方式有自翻版、正反版两种。自翻版是指将正反面的内容拼到一块印版上,纸张在印完一面后,在不更换印版的情况下,纸张翻面完成另一面印刷,自翻版印刷需要一套版;正反版是指正反面的内容不同,在印完一面后,纸张翻面的同时还需要更换印版印刷,正反版印刷需要两套版印刷。自翻版根据纸张翻面方式又可分为天地翻和左右翻两种。
3.印刷成品的装订方式
爬移和铣背是印刷成品装订方式中要注意的关键点,爬移是指在印后加工过程中,由于纸张存在厚度,在书贴已多次折叠后,其最内层页面和最外层页面位置不一致的现象。铣背相对于爬移来说简单很多,指用铣刀或锯刀将书芯后背铣开或铣成沟槽状,便于胶液渗透的一道工序,在拼版时,要在书脊线上预留3mm的铣背量。而对于爬移的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位置的移动来实现,另一种是通过比例的变换来实现。位置的移动是指在爬移过程中图文信息的尺寸不发生变化,只是绝对位置上作变化。它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内爬移,是指最外面不动,而将最内页的图文信息向订口方向移动;第二种方式为外爬移,是指最内页不动,而将最外页的图文向切口方向移动;第三种方法为同时进行内外爬移,内页向订口爬移而外页向切口爬移。而通过比例变化来实现爬移的方法则是根据页面的位置通过缩放的方式进行页面爬移,也有内缩和外放两种方式。两种方法相比而言,位置爬移的方法对于跨页会有很大的影响,但通过比例爬移的方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拼大版软件中的关键技术点
拼大版软件非常多,一般常用的有Apogee(爱克发)、Impose(巴可)、Signastation(海德堡)和Brisque-Impose(赛天使)等,但是所有的功能模块都大致相同,其中的技术关键点也相差不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手工拼版、自动拼版或自由拼
手工拼版一般用在页面数目确定的情况下,通过选择不同的折页方案组合来完成指定页面的拼版方法。与自动拼版相比,它不会自动添加和删除印张。当用一个折页方案不能处理页面总量时,可以采用手工拼版的方式来完成。自动拼版是使用软件自带的折手模版,任意数量的页面会自动进行拼合,无须定义页面数目,页面根据指定的折手模版进行自动生成。在这种模式下,不能将不同的折页方案混用。这种方式比较简单,适合做一些简单、固定格式的期刊、杂志等。自由拼是一种特殊的格式,它没有固定的折手样式,允许自由编辑拼版页面,可将不同性质的对象组合在同一张印版上进行印刷。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明信片、小标签、门票、名片等的印刷。
2.规范页面在折手文件中的物理位置
由于印前制作软件的多样性,PDF文件的文档物理结构是不同的,有的PDF文件物理结构非常规范,有的则无物理结构,甚至PDF页面的尺寸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拼大版之前,一定要对文件物理结构进行规范化,一般只需要对成品框和出血框的准确定义。在拼大版时,可根据文件物理结构进行页面的准确位置定义,第一可将页面置入到拼大版软件中后就进行一个相对位置的位移,位移量取决于页面在设计时的出血值,以达到页面中的成品框(未定义)与拼大版软件中的Trimbox完全一致;第二在定位时可以Trimbox为准,拼大版软件自动进行页面位置的准确定义。
3.折手方案的设定
在拼大版软件中,折手方案可通过自己创建或系统提供的方式来获取。根据纸张大小及印刷模式,系统一般会自动提供相应的折手方案供选择。在选择时,可根据实际的折页方式选择相应的方案,但有两类方案要作正确的区分,即头对头的拼法和脚对脚的拼法。
另一方面,乘客坐在地铁上时,隧道漆黑一片,车外缺少可以看到的稳定的画面,即使有照明,车外也没有什么可以看到的内容,旅客只能沉闷的在车厢里等待到站。根据有关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建设规模将达到2580公里左右,总投资12350亿元左右。预计至2020年,我国大陆将有40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总里程7000公里左右。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线,高速快捷,客流量高,广告市场价值巨大,按照2012年5月的市场数据,仅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平面广告媒体经营项目10年经营权,就拍出了7.05亿元,可以测算出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线广告市场巨大。如果能研究出适合地铁隧道等的新型广告技术,并实施产品化,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开创出车体外动态广告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2.解决方案
本文采用的的技术,原理如同电影院里播放电影一样,一格一格的胶片是不动的,但是每一格的图像是不同的,放映机以合适的帧频播放(大约每秒12帧图片),观众眼前就产生了清晰稳定的动态电影效果。利用这一动画技术的原理,采用数码印刷技术,根据交通工具的移动速度,结合图片的尺寸和图案内容变化,沿地铁隧道线制作一幅幅经过处理的图片,利用人们眼睛的视觉残留作用,把交通工具转化成播放器,从而使乘客眼前的图像广告产生运动的效果,并且清晰稳定。要完成上述的工作,需要采取以下的步骤:
①广告设计。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出将来需要呈现的动态图像广告内容。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先录像或者拍摄好广告内容,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分解,使之成为一个一个独立的图片。也可以直接绘制出一系列内容有机连续结合的图片。在广告内容的选择中,要注意结合本技术的特点,内容精确简短,要点突出,不适宜过长的广告内容。
②图片分解。实际测算轻轨地铁的运行速度,并寻找其速度稳定的运行区域,为动态画面提供数据支持,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分解,举例如软件kmplayer,这实际是一款播放器,打开广告影片后找到起始位置,按ctrl+G键连续捕捉,可以方便的设定帧数,开始捕捉后开始播放就行了,另外保存时建议用bmp格式。或者在kmplayer播放器中,这个播放器点右键里有将视频转化为图片,可以设置一秒转化为12帧还是24帧。这样,图片分解工作就完成了,制作出了符合人眼视觉残留原理的图像。
③数码印刷。将分解制成的图片,根据广告安装的大小尺寸,设置正确的分别率,采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印制完成,然后把这些图像按先后顺序及正确的间隔距离,悬挂在灯箱或光柱显示器外面,通过印刷品背后的灯光照射使图片在黑暗的地铁隧道中能够被明亮的看到。为什么要采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因为批量少,属于个性化印刷的范畴。数码印刷的发展,为较大幅面,色彩逼真的图文印刷提供了技术可能。这样的广告制作,形式新颖,具有相当长的宣传时间,影响大,受众面广,宣传效果好;本技术由于是针对地铁隧道内,不用考虑防风雨等因素,只着重从使用方便、节能环保方面考虑,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有效的优点;使地铁广告在利用性、经济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上有显著提高。可以借鉴的另一种方法是,首先根据需要拍摄广告内容,然后把拍摄的广告内容通过相关的软件分解成固定帧频的连贯性图像,并将这些图像拼接成连续画面,接着通过控制中心的计算机,将画面显示于LED显示屏,不再采用数码印刷的方式,而是将LED显示屏作为图像最终的显示终端。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都需要在实践中改进。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是对现有地铁隧道广告技术的重要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02-03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印刷业正在高速发展并伴随着印刷业的结构巨大转变。印刷行业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1]。在规划中指出了印刷行业的发展目标,并指出了行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创意人才等的缺乏及加强人才培养来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的急切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以之作指导,积极进行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要。
一、确定新形势下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者对所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又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实践。它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3]。
我校的印刷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厚,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及印刷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我校印刷工程系对印刷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印刷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擅长图文信息处理及印刷复制技术,熟悉印刷设备、印刷质量检测技术、印后加工工艺,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能在印刷及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从事印刷工艺设计、生产操作、质量管理、组织管理、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印刷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印刷及相关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时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印刷工程专业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印刷、制版等工艺、印刷设备维护、印刷质量检测、印刷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3.具有印前图文信息的编排处理以及电子出版物的策划、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具有印刷复制工艺的策划、设计、操作和印刷产品质量的检测、测试以及印刷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印刷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测试和使用以及印刷复制工程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等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印刷以及相关传媒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印刷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理论前沿。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关系到人才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本专业从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各知识层次、各教学环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避免分割过细、简单拼凑、知识脱节和内容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措施,减少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以多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调研、讨论,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经过调整之后,本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数为2356,实践教学环节为43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的理论教学学时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优化,且扩大了选修课程的范围,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全面发展。具体调整如下。
1.通识类与大类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8%,以突出厚基础的要求,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
2.通识课程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形势与政策》等职业素质类及身心健康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促进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3.加大了通识类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分别从原来的6学分增加到10学分和8学分,进行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更好的个性发展。
4.新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了优化综合,综合考虑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讲授,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衔接,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原《大学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合并成《印刷化学基础》,将《网络印刷出版技术》合并到《印刷多媒体技术A》中;对《印刷设备电路与控制》合并到《印刷设备》等。为了适应印刷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印前知识及数字印刷等技术方面知识的培养,对部分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5.为了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和理解印刷专业的性质及内涵,第二学期就开有专业基础课程,且专业课几乎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为了使课程之间衔接得更好,将一些课程的先后顺序做了一些调整,如将印刷概论、印刷色彩学、印刷信息记录材料等课程提前一学期开出;而电子出版技术由第五学期改在第六学期开出等。
三、层次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印刷工程专业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为了适应市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势在必行。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思路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设有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工程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几个层次,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我校印刷工程专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建有计算机房、印刷测试、制版、激光、印刷设备、印前图像处理中心、CTP、印刷材料等实验室;建立了株洲外贸包装厂、长沙金沙利、长沙晚报及以东莞包装印刷基地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的实习基地,能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条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国家、地方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教”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重视校内实验平台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具体措施有以下两方面。
1.运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平台,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由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校外企业先进设备、管理到位等优势,将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到企业中去,通过顶岗实习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择业、就业及毕业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培养能力,并可为毕业设计积累素材。鉴于企业及学生择业的要求,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毕业课题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这样可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践教学、生产应用、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2.整合专业实验室,使实验室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教师引领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学科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产学研教”合作,吸引企业为教师、学生提供科研、教学的平台。
四、构建一支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要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具备印刷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坚定的基础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建设好一支科研团队、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搞好本专业的根本保证,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进取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压担子,使之能承担较大的教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出较高水平的成果,上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根据学科、专业和办学发展需要,大力引进人才,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教学和科研梯队。
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切实营造学术氛围,加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进修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进行专题进修和课题研究。组建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印刷工艺技术、印刷材料等科研小组,打造科研品牌,不断提高印刷工程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3.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专业进修、培训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符合规定条件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派各方面素质好的教师到学校、企业进修提高。大力倡导贴近市场,加强产、学、研、教的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进修、培训,充分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师资培养。
五、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导教与学的重要导向。本专业已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通过笔试、报告、作品制作、论文、胶印及柔印模拟系统综合考核等形式,使考核内容更全面、更系统、客观和科学,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核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等。考核后做到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老师,便于纠正教与学的偏差,以促进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工作。
印刷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迫切需要印刷工程专业的人才。在此从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发,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探索。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结合社会、行业需求,为把湖南工业大学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11,(17):22-24.
[2]龙志军,等.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27-32.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1 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2 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 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 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 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 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 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 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 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1.2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2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2.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2.2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2.3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3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4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5]刘全香.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
不同于其他产品,图书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书籍最重要的价值是让人来阅读的,如果书籍设计不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那么设计本身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书籍设计如何传达图书的特性,笔者认为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图书的特性,包括图书的类别、图书的内容梗概,在掌握图书特性并与编辑、作者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大的设计构思。大的设计构思形成以后,再通过设计创意表达、用纸材料选择和印刷工艺运用等方式,表达出书籍独特的气质和美感。
本文将以笔者设计的《匠心随笔――牛腿》(获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为例,重点从设计总体构思、设计创意表达两方面,论述书籍设计如何传达图书特性。
设计总体构思
要做好一本书的设计,设计师需要懂书。懂书不只是能够读得懂书,还需要对图书有独到的理解。设计师在进行书籍设计之前,需要了解所设计图书属于哪一类图书,读者定位和读者群范围。
科技类图书一般分为工具书、应用类图书、学术专著、教科书,这几类图书设计要求是不一样的。工具书主要面向行业从业人员,版式设计要求信息密集,便于查阅检索,通俗地说就是翻开就要找到答案。应用类图书主要面向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士,版式设计要求编排逻辑清晰,图文表相互穿插,便于专业人士通过图形和表格直观获得相关信息。学术专著主要面向专业研究工作者,内容较有深度,版式设计要求严谨文气,并从各级标题到脚注等,都符合学术论文规范。教材主要面向大中专院校师生,版式设计要求各级标题区分清晰,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便于初学者阅读。
在掌握所设计图书的大致分类以后,设计师重要的工作是充分挖掘图书的特性,形成大的设计总体构思。好的设计总体构思,就像为一本书的书籍设计注入灵魂,可以充分彰显图书的特性。需要根据图书不同的内容领域、不同的图书主题,挖掘出设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的“中心思想”。
《匠心随笔――牛腿》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陈炜研究牛腿时所绘的钢笔速写画,以及作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心情文字记录。牛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柱子上部顶着屋架的斜撑,是汉族古建筑中雕画装饰的重点,形如牛的大腿而得此名。本书取名《匠心随笔――牛腿》,“匠心”主要指古代工匠为契合建筑特色和主人气质,通过“牛腿”这一古建筑构件的造型和雕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匠心。“随笔”是作者陈炜研究牛腿时所绘的钢笔速写画,和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心情文字记录。
《匠心随笔――牛腿》主要介绍牛腿这一独特的古建筑构件,作者没有采用研究方式来介绍牛腿,而是用钢笔画方式来进行表达,但本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钢笔画集,还有作者在绘画现场的心情随笔文字。这样一本书,分量并不“重”,表达内容虽然传统,但钢笔画和心情文字的表达方式却很现代,因此在确定这本书的设计总体构思就是增强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用传统宣纸、竖向文字、大幅飞白等传统设计手法,和裸背锁线、线形构图等现代设计手法结合,将本书设计成个性雅致、气质独特的笔记本。这样有别于其他古建筑类书籍设计的特点,使这本书传统韵味中透出现代设计的简洁直率,从而在对古书籍设计特点的过度模仿和完全无视传统的两种设计方式之外,找到更契合本书特点的另一种风格――新中式风格。用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演绎传统设计手法,使传统设计手法通过新技术新形式传达出新的特点。
笔记本的形式,主要是根据书稿内容确定的,本书不是一本“照本宣科”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完全体现作者绘画技艺的钢笔画集。本书除了钢笔画以外,还有与“牛腿”不甚相关的心情文字,为了增加图书的实用性,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最终征求作者意见后,笔者将本书设计成一个个性雅致、气质独特的笔记本。传统韵味中透出现代的闲适自然,古朴端庄与闲适自然兼具。笔记本的形式,增加了书籍的实用性,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可以在不经意间翻阅图书,并随时在本子上画画写写,画上自己的所看所感,记上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也就形成了这本书大的设计总体构思。
设计创意表达
好的设计创意和构思,离不开好的表达手法。本文论述的创意表达主要包括书籍的设计风格表达、用纸选择和印刷工艺运用两种方式。
1.设计风格表达
设计风格表达主要通过封面和内文的设计来实现。封面和内文设计作为一个总体,通过构图设计、字体设置、色彩表达,可以很好地表达一本图书的风格特点和情感效果,赋予一本书的独特性、唯一性和标识性,使读者从茫茫书海中很快地发现这本图书,并赋予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为实现对传统书籍装帧设计手法的现代演绎,《匠心随笔――牛腿》一书的设计风格表达主要通过构图设计、字体设计、色彩表达三个方面来完成。
(1)构图设计
构图设计主要采取简洁的现代线形设计的编排方式,把文字和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构图,内文版面大量飞白,并有节奏有韵律地穿插白页。牛腿柱的钢笔画和精炼的心情随笔文字,作为一种装饰符号在书籍中自然有机地穿插点缀其间。
(2)字体设置
封面书名“匠心随笔”的字体采用康熙体,“牛腿”和著者姓名采用纤细的方正宋体;正文也采用方正宋体,用不同字号来区分图名图注、随笔文字、绘写日期。字体设置和摆放看似简单,但其中错落有致的竖向摆放,每一段文字都经过反复的推敲和调整,以表现出传统书籍设计中的现代感。
(3)色彩表达
封二与环衬用色采用中国古代书籍常用的铁蓝色,用牛腿柱图案镇守一角,留白处意味隽永。装帧形式采用朴拙的线装书形式,稳重鲜活的蓝色穿心而过。色彩选择虽然简单,但蓝色点缀其间,符合整本书用现代设计手法演绎传统书籍的风格特点。
2.用纸材料选择和印刷工艺运用
用纸材料选择和印刷工艺运用是设计师实现书籍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纸张材料选择适当,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体验,并且很好地表达图书的特性。印刷工艺和程序的熟悉,可以为实现良好的设计提供条件。
内文用纸采用书法中常用的宣纸,通过宣纸纤细的肌理,表达出牛腿钢笔画久远的历史感,以及随笔心情文字的精致和情感。封面用纸采用防水防撕的特种纸,可以很好地保护内页,增强了笔记本的功能性。
A近年来,湖北印刷业发展较好,印刷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1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212亿元,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湖北印刷业突出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包装业发展迅猛,2005年湖北有418家包装印刷企业、32亿元产值,2011年已发展成为542家企业、125亿元产值;二是报纸印刷产值稳定,2005年产值为7.5亿元,2011年产值为7.8亿元;三是书刊印刷相对萎缩,2005年产值为39亿元,2011年仅为36.71亿元。此外,“其他印刷”板块产值从2005年的12.5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36.17亿元,增长势头良好;数字印刷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各年度产值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Q从整个湖北省来看,重点的印刷业聚集地有哪些城市?在业务发展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就数字印刷而言,发展现状如何?
A湖北印刷业重点聚集地有武汉、孝感、襄阳、宜昌、咸宁等城市。其中,武汉地区印刷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报纸印刷、烟包印刷和数字印刷发展较快;宜昌酒类包装呈良好发展趋势;咸宁、襄阳在书刊印刷市场表现突出;孝感则以包装业为代表。
目前湖北省数字印刷企业以相册、台历、挂历、画册、论文、招标书等个性化快速印刷为主营业务,形成了三种较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
网上订单经营模式。武汉印易得数码印刷有限公司利用网上接单的手段,为企业带来了效益。
连锁经营模式。以武汉彩峰数码图文快速输出有限公司为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目前连锁店分布于上海、武汉、深圳等多个城市。
合作经营模式。湖北新新城际数字出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数字印刷管理办法》出台后办理的第一家数字印刷企业,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后,为其提供印制样书、图书补量差以及短版图书生产服务。为方便服务出版社,新新城际将公司设在出版社所在大楼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反应时间,保证随来随印。
Q近年来有哪些大型印刷、包装企业入驻湖北?发展情况如何?为了迎接产业转移的企业,湖北省有哪些配套的承接措施?
A近年入驻湖北的大型企业有:中粮包装(武汉)有限公司、武汉雅都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湖北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湖北合兴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等。这些“转移”而来的企业规模都在不断增大、设备逐渐增多,年工业总产值均在3.9亿元以上。
外地企业的进驻,对湖北本土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带来了很大影响,让本土企业在更大的压力中锻造更强的竞争力。未来,湖北省还将不断加强组织招商,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同时积极建园,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并发挥政府督导作用,通过简化审批时间和手续、积极开展培训工作、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等多种手段,吸引外地企业入驻。
Q湖北印刷包装业发展面临着哪些难题? A目前,湖北省印刷业发展面临着六大矛盾:
一是印刷产值总量偏低,在全国印刷业中仅位居“第三军团”。
二是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目前,不计“三印”企业,湖北省有2400多家印刷企业,10万名职工,总体上来看散、小、差、乱局面没有改变,整体素质低。多数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尚未形成规模骨干企业群。
三是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投入不足。
除少数骨干企业技术配备较好之外,多数企业还比较落后。
四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印刷业市场服务面很广,但目前仍属于被动的委托加工型,缺乏自主开发能力。
五是行业总体素质较低。在面临网络新技术全面融合的形势下,印刷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印刷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标准、员工培训机制以及资质认证体系尚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发展。
六是印刷工价偏低。在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印刷工价反而持续下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Q如何看待湖北印刷、包装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A《湖北省印刷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全省印刷业发展的蓝图:全省印刷业总产值年增长15%,“十二五”期末印刷总产值超过300亿元;每年完成10亿元的招商任务;建成1~2个国家级印刷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骨干印刷企业,培育产值超过20亿元的印刷企业或印刷企业集团1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印刷企业超过5家;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全省印刷企业总数的30%;数字印刷在全省印刷总产值中的占比超过20%。
这一目标对于前进中的湖北省印刷业来讲,是“跳起来摘桃子”,是负重前行。但也要看到,良好的产业基础与政策环境为湖北印刷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动力。另外,根据湖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湖北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元,力争3万亿元,这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市场。因此,“十二五”时期,湖北更需要珍惜机遇,乘势而上。
为加快战略转型,湖北印刷业要加快“四大转变”。
一是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进一步利用印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字资源,构建印刷企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开拓印刷数字资源传播与营销新业务,挖掘新的价值增长点。
中图分类号: TK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直接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器件。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工艺原理
选择性发射极的制作原理就是通过在浅结低浓度的硅片表面按照丝网设计图形印刷上一层特殊的物质,即硅墨,硅墨在后续的扩散工艺中会在印刷有该物质的地方形成重掺杂区,即高浓度深 P-N区,形成的高浓度深 P-N区会在后面的烧结过程中与电子浆料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但浅结低浓度区则不会与电子浆料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原因是现有的电子浆料只适合高浓度的磷掺杂区,对于低浓度的区域,会形成差的欧姆接触,即造成电池的串联电阻Rs的上升及填充因子FF的降低,最终导致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下降。如下图:
实验过程
准备同一硅块的连续切割的硅片400片(180微米厚度,2.0Ω.cm电阻率),按奇偶数平均分成两批。
经过第一道工序制绒工序后,我们得到了腐蚀深度在4-6微米的绒面,此绒面可以将硅片表面的对光的反射率从25%降低到20%左右。之后按照上面提到的硅墨印刷工序的步骤将硅墨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刷到硅片上,这个过程完成了硅墨在硅片上的印刷和附着,印刷副栅线宽度约300微米。下面的工序是扩散工序,将印有硅墨的硅片在900℃的高温下和含有三氯氧磷的气氛中约半个小时,形成0.5微米左右深度的N型层,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P-N结。在周边刻蚀中我们是将硅片四周的N型层通过硝酸和氢氟酸的混合物的腐蚀刻蚀掉,其主要作用是将P-N结的上下部分绝缘。然后进行的是PECVD工序,在该工序中是在硅片的表面形成已成90纳米厚度的蓝色的氮化硅膜,其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将硅片表面的反射率进一步降低到15%左右。最后一道工序是印刷烧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将硅片以背银印刷、铝浆印刷和正银印刷的顺序进行,同时在正银印刷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银浆栅线和前面硅墨印刷栅线的重合对准工作,一般情况下正银印刷宽度为100微米左右。在这个印刷过程完成后硅片在传送带的作用下进入烧结炉进行烧结过程,在900℃高温下银浆穿过表面的氮化硅层进入硅片并与之相结合形成电极,这样,我们的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就制作完成了。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通工艺电池除没有硅墨印刷工序外,其他工艺步骤和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电池制作工艺相同。完成电池的制作之后,最后的工作就是进行电性能测试了。
试验结果和分析
1.试验结果
经过严格的试验对比后,得到如下表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由于降低了电池受光部分的磷表面浓度,减少了死层对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其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Isc都有所提升;同时,由于在与银浆接触的电极处是表面浓度很高的磷扩散层,故能与银浆在烧结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故其填充因子FF并未下降,而且有一定的提升。因此,体现到最终电池转化效率上,选择性发射极线电池比普通工艺电池有0.2个百分点以上的效率提升。
2.实验结果分析
在表面活性区形成低掺杂浅扩散区,就复合机理而言,表面复合主要是通过复合中心的复合,而表面复合速度也与电池表面的掺杂浓度有关系。表面掺杂浓度越高,复合速度越严重,因此,要获得较低的表面复合速度,应采用较低的表面杂志浓度。 因此,在此区低掺杂可以降低少数载流子的体复合几率,且可以进行较好的表面钝化,降低少数载流子的表面复合几率,从而减小电池的反向饱和电流,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Isc。另外,因越靠近太阳电池的表面,光生载流子的产生率越高,而越靠近扩散结光生载流子的收集率越高,故浅扩散结可以在高载流子产生率的区域获得高的收集率,提高电池的短路电流Isc。
新型结构电池的提高电池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电池基体的寿命,降低表面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提供短路电流。在常规电池的中的表面层内一般杂质浓度比较高,各种复合相当严重,该层内所产生的光生载流子很快就会被复合掉,而使得这一区域失去了效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死层”。该表面层往往是无杂质掺杂梯度的区域,所以通常称为“扩散死层”。很显然,扩散层得到的扩散浓度越高,得到的扩散死层就越厚。此外,掺杂浓度过高还会严重损坏晶格结构,引入高浓度的复合中心,而产生严重的通过复合中心的复合,而且会产生严重的禁带收缩,增加少子的跃迁几率,从而降低该区域的少子寿命。总之,“死层”内的少子寿命是非常低的。“死层”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太阳电池的对阳光的短波吸收主要是在很薄的表面区域内完成的。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就是通过降低电池表面的P浓度,减少由于P浓度过高而产生的死层。并且通过丝网设计上的优化及氮化硅膜的设计优化相结合以更好的电池表面的钝化效果。
从上图的两种电池的光谱响应看,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相对常规工艺电池有效的提高了电池的短波响应,其根本原因是降低了电池受光区的表面P浓度,从而在短波光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区域降低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速率,从而增加了电子-空穴对到达P-N结的数量,因此增强了电池的短波响应。
四、结论
试验证明使用喷墨的方法在硅片表面形成高低浓度扩散成而制作的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多晶)提高了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降低了串联电阻,提高了填充因子,从而提高电池效率0.2个百分点以上。
因为喷墨的方法技术的可操作性强,且容易实现工业化,所以,硅墨选择性发射极技术是实现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本实验采用的做标记和硅墨栅线印宽的方法有效得解决了二次印刷时对准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大硅墨生产时的成品率。
与其他的实现选择性发射极电池的方法相比,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的制作方法只增加了一个工艺步骤,同时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的硅墨也实现了量产的可能性,所以该方法更适于在生产中应用,并实现大规模量产。
参考文献
[1] 郭洁,丁丽,刘向阳.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许昌学院学报,2006,(2):9
[2] 毛爱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2,(1):23
[3] 刘祖明,李杰慧,张忠文,等.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技术发展[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6):51-54
[4] 刘祖明.晶体硅太阳电池及其电子辐照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2:60-61
一、性能
1.物理性能
(1)物理稳定性:产品无论是施工还是销售,都存在一个物理稳定性的问题。给产品在精选原料时十分重视悬浮性能采用特殊助剂做以调节,使各分子间有效链接,完全结合,做到了产品在储存及运输过程中不沉淀、不分层,易于储存,保质期长。
(2)施工稳定性:该产品的施工对粘度有一定要求。粘度是部分液体在该液体的另一部分上面运动时所受阻力的量度,是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
粘度是液体壁纸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也是涂料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工艺参数。通过调整粘度,可以控制涂层厚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涂层外观效果。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原料控制粘度,使其更加稳定统一,从而达到产品与效果的完美过渡。
2.化学性能
(1)绿色环保:无毒环保在研制涂料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该产品通过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CNAS L104g/B0585》检测,各项指标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有害物质限量。
(2)产品品质:该产品的最初开发定位即是“品质优异、绿色环保、工艺简单、施工快捷、效果超群”。产品以水为分散介质,采用超耐候性原料为主要成膜物质,加以多种配套助剂精制而成。有极强的耐老化性能、透气性好、抗碱防霉、耐水擦洗、不起皮、不开裂、不褪色,其优异品质确保使用20年以上。
二、特点
特点1:无缝连接、拒绝褪色、从不起皮、绝不开裂、高度自洁、便于清理能墙纸所不能,为涂料所不为,让您的客户一朝拥有液体壁纸永“酷”到底。
特点2:卓越的装饰效果丰富多彩的基色和图案花型搭配,极大地提高了墙面的装饰效果,同时由于不同的折光效果,让单调的墙体充满了立体感和流动感。
特点3:丰富的色彩效果由于该产品运用高科技加工工艺,并利用光干涉原理,让同一种入射光产生不同色相的反射光,所以色彩可因底涂、光源、角度不同而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幻效果。
特点4:看得见的新环保由于壁纸漆的主要原料均采用高分子聚合物与进口珠光颜料,粘合剂也选用无毒、无害的有机胶体,所以是真正天然的、环保的。
特点5:个性化的图案设计除了风格各异的花型图案外,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其订做各种个性化的图案,如各大公司的品牌标识,商标图案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个性化需要,同时也创造了无限商机。
特点6:多彩的系列产品利用不同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分为印花壁纸漆、滚花壁纸漆、立体壁纸漆、夜光壁纸漆、梦幻壁纸漆.达到不同的装饰效果,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也可搭配使用,可达到令人称奇的效果。
特点7:经营优势明显产品多达千种的装饰效果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它虽不是墙纸,但它的理化性能优于墙纸,可以做到无缝连接、不会褪色、起皮、开裂。不仅可以做到高度自洁,还能方便清理,能墙纸所不能,为涂料所不为。加之产品绿色环保,墙面装饰效果高贵华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视觉冲击力。据我们了解,现在市场上的装修工程,乳胶漆的装修价格(包工包料)在10元以上/平方米,而如采用本产品进行装饰,只在每平方增加5~8元的成本(包工包料),高贵典雅的装饰效果即刻就会显现出来,其装饰档次会成倍得到提升。
三、使用方法
施工步骤:搅拌。加料、刮涂一收料*对花。补花,具体过程叙述如下:
1.搅拌:在产品刮涂前将产品打开盖子,用搅拌棒将涂料进行充分的搅拌,如果有气泡请将产品静置十分钟左右,待气泡消失。
2.加料:将适当的涂料放于印刷工具的内框上。
3,刮涂:将印刷工具置于墙角处,印刷模具的模面紧贴墙面,然后用刮板进行涂刮。
4.收料:将每一个花型刮好后,收尽模具上多余的涂料,提起模具时候请垂直于墙面起落。
5.对花:套模时候根据花型的列距和行距使横、竖、斜都成一条线就可以。以模具外框贴近已经印好花型的最外缘,找到参照点后涂刮,并依此类推至整个墙面,可以通过模具的外框找到参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