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6: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xxxx学校xxxxxxx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三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三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三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报答他们!爸妈,我爱你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诗句。就用这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
大学论文致谢词
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M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大学论文致谢词
本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大学,###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
大学论文致谢词
二、开辟新渠道,促进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
科研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实践活动作为渗透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化,教育形式趣味化,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阅读历史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阅读励志书,强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阅读文学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平台管理把自己当作平台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东阳光集团、宜化集团、人福药业、神农架聚能药业等企业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严谨、务实、多思的良好品德,增强对国家的使命感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
(4)开展主体实践活动,催生个性成熟:将科技创新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点实验室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有目的要求学生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挑战杯”活动的方式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发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5)注重毕业实习指导,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本科毕业实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德育教育最佳整合期,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科技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而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科研平台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机制
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期间的表现,从科研、管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实验室实施科学精神与德育素质培养效果。科研上,学生的科研的成果为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对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进行考核,指标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成本、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仪器设备和低值耐用品使用的完好率、团队协作精神等。管理上,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验室公共财产管理、安全卫生管理、考勤管理和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等。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的效果等。实验室对学生的考核改变单纯通过理论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模式,以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引入社会考核内容,对在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学生,通过对其社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调查,评价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通过100份问卷调查,我们科研平台推行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融合的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毕业学生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2.5%,毕业生对培养模式满意度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实验室毕业的学生评价为优秀的包括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评价客观反映了科研平台将德育素质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四、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近3年来,我们通过“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38人,有7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2篇;接受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17个,培养科技创新学生45人,培育出科技创新团队8个;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北省人福科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大赛、三峡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诸多奖项;学生参与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申报专利5项。协助完成课题鉴定3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通过主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社会各岗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2.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3.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4.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5.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6.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变量分析——基于越轨社会学主流话语的理论整合
7.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8.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
10.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11.当代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学分析
12.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学探析
13.健康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宅族”健康问题研究——基于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1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研究
15.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6.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7.大学生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8.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19.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调查的社会学分析
20.大学生社团社会学角度之考察
2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22.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23.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24.大学生就业难:一个社会学的审视
25.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26.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27.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社会学审视
28.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29.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30.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31.大学生犯罪原因之社会学浅析及预防对策
3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社会学浅析——以江苏地区大学生为例
3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34.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发生要素及发育过程——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释读
35.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解读
36.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7.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38.消费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
39.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的社会学分析
40.大学生“偷菜”热的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
41.大学生兼职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42.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43.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44.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45.大学生消费新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46.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
47.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48.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9.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特征分析与引导策略
50.对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
51.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透析
52.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53.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54.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时期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
55.网络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研究
56.关于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57.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管窥
58.越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59.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60.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学探析
61.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62.横向学历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对2010级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研究
63.论兼职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份及其特殊保护——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64.在社会学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
65.大学生医学社会学问题问卷调查与分析
66.大学生社会使命感状况浅析——基于社会学公选课的调查
67.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
68.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69.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0.社会学视域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71.法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对机制
7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
73.大学生“毕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74.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探析大学生观念教育
75.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
76.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77.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78.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79.关于当前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
80.大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基于角色扮演的社会学分析
81.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与预防策略
8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猝死问题的思考
83.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8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及培养对策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社会学为例
85.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86.高校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工作社会学探析
87.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88.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89.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90.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91.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92.社会学视野:大学生心理障碍剖析
93.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社会学分析
94.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5.以社会学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关注贫困生成长,从“心”开始
96.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社会学解析
97.贫困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社会学透视
98.社会学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
99.从消费社会学看《布拉格的大学生》中人的异化
10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01.论强化大学生社会调查内容的教学——基于《社会学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10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03.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学校预防——以社会学为视角
104.当代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
105.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106.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理性的社会学透视
107.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思政课逃课——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分析
108.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109.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样本的分析
110.大学生自杀成因的社会学透视
111.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
112.90后眼中的网络——90后大学生网络偏好的社会学成因质性分析
1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学解读
114.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115.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社会学探析
116.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117.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
118.社会学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119.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120.边缘人与漂浮者:关于大学生社会位置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21.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学分析
12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23.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对大学生党员角色的社会学解读
124.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125.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126.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127.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社会学调查分析
感谢负责答辩的老师。在我也不明白所写为何物的情况下,他们只问了我两个问题------都知道写的什么吗?知道。参考文献都看了吗?看了。之后便让我通过了答辩。他们是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他们是如此善解人意的老师,他们是如此平易近人的老师。
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这些日子,他们和我一块努力奋斗共同进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你帮我找我帮你找,互通有无,及时沟通,以免出现论文撞车事件。我们是如此的团结友爱,从未出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我们总是相互开导着: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白抄谁不抄?不抄一大傻!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激励下,我那一点点抄公的羞耻感也便见了上帝,而我的论文也得以完成并顺利通过。
硕士论文致谢词
首先诚挚的感谢指导教授罗伊博士及穆博士,两位老师悉心的教导使我得以一窥炼金术领域的深奥,不时的讨论并指点我正确的方向,使我在这些年中获益匪浅。老师对学问的严谨更是我辈学习的典范。
本论文的完成另外亦得感谢涩谷psychic research的涉谷一也所长大力协助,及星杯骑士团凯文神父的支持、原昆仑琼华派云天青师兄在硬件及软件上支持,以及s交响乐团千秋真一总指挥和新撰组冲田总司队长对我研究上的指教评点。因为有你们的体谅及帮忙,使得本论文能够更完整而严谨。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2000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生活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先来谈谈个人礼仪吧。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个电话说: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请你明天九点到我们公司来接授面试。第二天,他八点半就到了,和总台服务员聊了一会,服务员打了一个电话,说"王总,王小姐到了",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给她打电话的就是王总呀!在这之前她还把这个人当成小人物呢?因为一般打电话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员工做的事。所以她进去面试时,说了你好!王总。你想想假如她说,你好,王浩!王总会怎么个想法,"王总"叫了几年了,都已经叫习惯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够习惯吗?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2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在梳理了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历程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多种途径,对我国部分高校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进行了归纳:
(1)课堂实践教学方面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文科课程的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一成不变的在讲台上讲,学生机械的在下面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的姿态甚至语音语调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学生往往就是睡觉的睡觉,逃课的逃课,玩手机的在玩手机,老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互动,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文科课程在大学里面被学生称为是最枯燥可听可不听的课程,当然有部分课程会采取“模拟演练”、“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真正得到锻炼。
(2)实习实践教学方面
为了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我国高校都会安排毕业生参加实习工作。实习不单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目前高校的实习却与毕业相联系,作为必修课,但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实习往往是应付流程,收不到好的效果。毕业论文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科论文的选题往往是老师指派,围绕理论谈理论,缺乏创新。
(3)课外实践方面
文科课程内容相对于理工科内容来说容易理解,文科生只需要提前预习就可以轻松掌握课程内容,所以文科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多余精力,这也给文科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实际中,我们却发现大部分的文科生都有课外兼职,比如做家教、做礼仪、做销售等等,却都是已赚钱为目的,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优势并无多大关联,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做那种报酬少但却真正可以得到锻炼的兼职工作。
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有很多,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各种方法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需要互相结合使用。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难免会在研究中“误入歧途”。所以,从事科学研究必须重视科学思维的具体方法。
一、基本的逻辑方法
人们的理性思维有共通性,做任何研究,总离不开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逻辑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思维活动的基本环节和方法,它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体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科学研究更加符合实际。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突出出来,即把复杂事物的整体分为若干简单的要素进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把握其本质规律,须将其暂时分解开来,对各个要素进行研究,找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其基本特征,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属于整体的组成部分或组成方面分离出来,就像人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一个活动分解为个别动作等等。分析也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属于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同性分离出来。例如,把花的色、香、味分出来;把音乐的个别旋律分出来等都属于分析的方法。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者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的思维方法,把具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把事物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例如:把把各个情节连成完整的故事;把各种线条色彩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综合是把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规律与外部形态相结合,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从思维事物的内部本质出发,去认识事物的外部表现及其整体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彼此孤立地存在,但又是彼此联系着不可分割的一组思维方法。如果只着眼于对事物的部分分析,会出现以偏慨全、以点概面的错误做法,从而割裂事物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如果没有对事物的个别和部分的准确分析,综合又无从谈起,没有依据。
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性在于分析是从整体开始的(最初的综合),分析(对它部分、方面、特征、过程的分解)又是达到认识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通过分析进而对整体认识得更深入和充分(再次的综合)。
归纳和演绎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是两种基本方法,在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的方法。分类的过程可以促成观点的形成,例如: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的作者进行分类,像研究北宋江西文人群体的创作,进而发现与地域性有关的一些特征或规律,用的就是归纳的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知识、原则出发,引起个别性、特殊性的结论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即从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的属性、本质来推断该类个别事物中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方法。《论语·述而》中所提倡的“举一反三”就是演绎推理的方法。演绎的前提是一般知识和个别结论的凝聚。演绎的结论蕴含在前提之中,不能超出前提的范围。演绎的思维方向是从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象。演绎的结论正确与否,既决定于作为出发点的一般性知识和结论是否正确,又取决于所选择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否正确。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王力先生在《谈谈写论文》这篇文章中说:“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所谓分析,是要以归纳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归纳就做分析,那么结论常常是错误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也会有例外,例外少倒不怕,多了就不行。例外多了,你的结论就得推翻。”[1]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归纳必须有一个原则作为依据,那么这个原则就是已经被演绎出来的结论。可见,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二、文科论文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
相对于基本的逻辑方法,在进行研究时还有一些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的研究方法。下面就适用于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做以介绍。
(一)考证法
考证是中国传统学术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经过分析材料,得出一定的结论的方法。当代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像我们中国这样长,由古至今五千年一脉相承、延绵不绝。其他国家不是这样,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曾经是中心,那些地方的国家却是有古无今。唯有黄河和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没有中断过。”[2]我国历代学者十分懂得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遗产,撰写了大量鸿文巨制,200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收缪荃孙、孙治让、章炳麟、王国维等160多家的考证文章,共350万字。考证就是求是,就是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千百年来的考证成果其作用都使我们趋向真理,逼近真理。考证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例如,语言学研究中对于某一个字词的读音、语义的产生、发展、流变的研究也是用的考证法;文学、文献学研究中对于某一个作家生平经历、某一部作品版本流传等的整理求证也是用的考证法。考证是为了辨明真伪,最大程度得还原历史真实。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许多研究得以进展的基础和保证。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在一定的分类基础上,根据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相同、相异而得出结论。比较和分类互为前提,互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可广泛采取比较的方法。只要是在某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的多个事物有一定的相似性,就都可以进行比较。国与国、人与人、作品与作品、形象与形象,甚至方法与方法、特点与特点……
选择比较法时,一定要注意不同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有比较的必要,是否会显得牵强。我国两千年前的周代有了《易经》。《易经》不仅推动了德国莱布尼兹发明二进位制,还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某些相近的观念,例如:万事万物都有相对的特性。
比较法按照方式的分类,可以分为横向的同时比较和纵向的历时比较。横向的同时比较是指选择某一特定时期,选取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具有一定相同特征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以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研究方法。例如“关于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对比研究”,就是选取盛唐这一特定时期中的两位诗人,以他们的边塞题材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位诗人的共性与个性。纵向的历时比较则是选取某一个或某一类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期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例如,选题“从‘为艺术而艺术’到‘革命’论述——论创造社文学观的变迁”就是以创造社这一文学团体文学观的前后变化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观念变迁的文学史意义。
(三)量化分析法
王兆鹏先生的《唐宋词史论》中对唐宋时期的词人、词作进行了数字统计、量化分析的内容。他通过对这些词人存世作品的数量、被后人引用评价的次数、词作被收录刊行的次数等方面,对唐宋词人做了一番数字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与人们千百年来从词作内容和艺术成就角度对前代词人的评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种通过计量的方法来辅助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是量化分析法。量化分析可以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但是量化分析也必须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才最有说服力。量化分析多用图标来进行标示,数学是研究事物量的科学,历史由无数复杂的数量关系组成,量化分析的方法也必然可以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但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量化分析不宜过分强调精确,过分强调量得精确,会导致混乱。例如对文学作品分期的研究,把某一个时间作为阶段性的分界点是可以的,但并不绝对。在这个时间前后的作者、作品的具体情况都应做具体分析。不能过分强调泾渭分明。承认量化分析中的模糊性,就是要承认人文科学的复杂性、多元性、过渡性,可以避免机械化、绝对化。
文科论文研究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研究课题,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才能对前期搜集到的诸多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进而得出相对准确合理的结论。掌握文科论文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对于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进一步深入专业知识,进行具有创新意义及社会价值的科学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
注释: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在如图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主要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决定,这跟个人的生活积累、气质类型等有密切的关系,由学生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决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环境需求、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应该说,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三者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对个体而言,要达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职业的吻合、兴趣和职业的吻合、能力和职业的吻合、气质和职业的吻合;对社会和家庭而言,要能为社会和家庭所用,能对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完美的职业决策能使所选择的职业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能达到工作成效、社会成效和个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几类学生往往无法做出选择或做出正确选择:第一类学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对自己的各种选择也很了解,但常常会做出错误的职业决定,他们总是不断地尝试“纠正”错误,而不懂如何减少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和知识,也没有对自我的能力、兴趣取向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第二类学生,他们做了大量的测验去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决策,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做出选择或正确的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对职业缺乏了解;第三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取向、兴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们盲目地相信周边权威人物的决定,往往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没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无法进行评估;第四类学生对自我和职业都比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关系网”“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适的工作”“就业市场我没有选择他人的权利,只能被他人选择”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消极退缩,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导致其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可见,大量的职业信息、有效的自我评估、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科学职业决策的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因此,在这四类学生中,社会实践经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现有的生涯理论,得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
1.加强“人境互动”,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认知的基础,根据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结构里,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共同构成职业决策的基础。决策时,信息的来源很广,从大方面讲,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外界环境和个体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隐藏了许多信息,被个体吸收成为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知识经验又时常影响个体怎样搜索信息、搜索怎样的信息,这些都不完全能被个体知觉到。
可见,信息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职业决策必须以信息和认知为基础。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生活环境和个体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生活经验缺乏,没有对自我和社会形成有效认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撑和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想当然的多,科学决策的少,职业决策也成了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如果大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阅历,给自我各种平台,丰富自我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就能改变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就能尽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就能为明确自我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会取向打下良好基础,才有可能顺利地找到和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2.做好信息整理,准确评估自我。根据SWOT分析法,有效决策的基础是准确评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择己所长。准确评估就要求高校毕业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的职业和工作。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摒弃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工作理念,放弃那些毕业生非常讨厌的或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
要能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要做好信息的区分、梳理和判断工作,这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信息分类梳理,通过老师、朋友、亲人的帮助,能首先准确区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做好个体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信息的分类梳理工作。机会取向是大学生目前最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先做好兴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与分层工作,将有效缩小职业信息的收集范围,确定职业信息的收集重点。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访谈、咨询有丰富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对该领域有研究的咨询机构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信息进一步整理、收集、分层工作。
3.调整情绪,重视个人现实。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毕业生掌握的职业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现实,而非共同现实。最常见的毕业生择业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个人的知觉,认为家长或其他的权威人士有较强判断能力,应该值得信任。另一种是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往往容易焦虑、迷惑、抑郁,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大学生也往往很难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从而让权威人士和亲密人士代为决策。
毕生职业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加工信息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做出决策。这说明个体应该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觉、信念,并以一种降低压力和增加动机的方式来对待决策,而不是害怕改变。共同现实往往考虑社会因素的比较多,而忽略个体人格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这些和毕生职业理论体现个体的重要性和主动性是相违背的。根据“共同现实”做出的决定也许社会认可度很高,但是当事人不一定会满意。这往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频繁跳槽、职业人内心冲突剧烈、职业上升空间狭窄等问题。〔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基本思路、常遇困惑和原因及现有的生涯规划理论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应该遵循的准则。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准则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在如图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主要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决定,这跟个人的生活积累、气质类型等有密切的关系,由学生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决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环境需求、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应该说,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三者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对个体而言,要达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职业的吻合、兴趣和职业的吻合、能力和职业的吻合、气质和职业的吻合;对社会和家庭而言,要能为社会和家庭所用,能对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完美的职业决策能使所选择的职业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能达到工作成效、社会成效和个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几类学生往往无法做出选择或做出正确选择:第一类学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对自己的各种选择也很了解,但常常会做出错误的职业决定,他们总是不断地尝试“纠正”错误,而不懂如何减少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和知识,也没有对自我的能力、兴趣取向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第二类学生,他们做了大量的测验去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决策,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做出选择或正确的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对职业缺乏了解;第三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取向、兴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们盲目地相信周边权威人物的决定,往往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没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无法进行评估;第四类学生对自我和职业都比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关系网”“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适的工作”“就业市场我没有选择他人的权利,只能被他人选择”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消极退缩,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导致其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可见,大量的职业信息、有效的自我评估、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科学职业决策的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因此,在这四类学生中,社会实践经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现有的生涯理论,得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
1.加强“人境互动”,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认知的基础,根据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结构里,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共同构成职业决策的基础。决策时,信息的来源很广,从大方面讲,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外界环境和个体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隐藏了许多信息,被个体吸收成为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知识经验又时常影响个体怎样搜索信息、搜索怎样的信息,这些都不完全能被个体知觉到。
可见,信息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职业决策必须以信息和认知为基础。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生活环境和个体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生活经验缺乏,没有对自我和社会形成有效认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撑和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想当然的多,科学决策的少,职业决策也成了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如果大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阅历,给自我各种平台,丰富自我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就能改变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就能尽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就能为明确自我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会取向打下良好基础,才有可能顺利地找到和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2.做好信息整理,准确评估自我。根据SWOT分析法,有效决策的基础是准确评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择己所长。准确评估就要求高校毕业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的职业和工作。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摒弃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工作理念,放弃那些毕业生非常讨厌的或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
要能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要做好信息的区分、梳理和判断工作,这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信息分类梳理,通过老师、朋友、亲人的帮助,能首先准确区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做好个体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信息的分类梳理工作。机会取向是大学生目前最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先做好兴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与分层工作,将有效缩小职业信息的收集范围,确定职业信息的收集重点。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访谈、咨询有丰富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对该领域有研究的咨询机构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信息进一步整理、收集、分层工作。
3.调整情绪,重视个人现实。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毕业生掌握的职业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现实,而非共同现实。最常见的毕业生择业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个人的知觉,认为家长或其他的权威人士有较强判断能力,应该值得信任。另一种是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往往容易焦虑、迷惑、抑郁,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大学生也往往很难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从而让权威人士和亲密人士代为决策。
毕生职业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加工信息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做出决策。这说明个体应该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觉、信念,并以一种降低压力和增加动机的方式来对待决策,而不是害怕改变。共同现实往往考虑社会因素的比较多,而忽略个体人格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这些和毕生职业理论体现个体的重要性和主动性是相违背的。根据“共同现实”做出的决定也许社会认可度很高,但是当事人不一定会满意。这往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频繁跳槽、职业人内心冲突剧烈、职业上升空间狭窄等问题。
4.重视社会支撑,选择对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的职业。由于大学生原有的社会角色比较单一,需承担的家庭、社会责任较少,对社会运作规律、运作成本、运作方式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同时,大学生对认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娴熟。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将来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不加考虑或考虑甚少,对职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甚至世界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的甚少,而过多地考虑现有职业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因素,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评估二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依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将会对个体的社会角色起到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是事业和生活双丰收的重要基石。个体在社会中必定要承担多种社会角色,其中最重要也是每个个体都无可回避、必须拥有的社会角色是国家公民和家庭成员。一个职业人,只有选择对家庭和国家发展都有利的职业,才能给个体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才能使个体的情绪、技能、需求平衡发展,才能让个体以愉悦、平静的心理开展工作,才能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激情,个体的职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也才会不断扩大。
以上的一些关于职业决策过程、准则的思考,需要大学生能够有较好的日常积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握决策的准则,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相信不但对高校的就业层次、就业率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国家人才储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端正大学生就业思想
1.现状。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定位存在着较严重问题,在观念、价值等方面与酒店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好高鹜远的择业心态,缺乏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缺少积累实践经验的思想准备,致使大量具有培养前途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流向酒店以外的企业与公司。相反,非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抢占酒店就业市场,导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的下降。无形中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低的现象。原因分析:作者通过多年来在酒店的实际工作经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深深体会到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存在如下主要的问题。
(1)缺乏对酒店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的理解。酒店业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更应该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对就业的岗位和待遇期望值过高。当前在酒店业内,绝大部分管理人员是首先从服务员做起,积累起经验后逐级晋升为管理人员的,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酒店成功经营的根本。因此,不从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经验,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难以在酒店中立足。
(2)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因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吸引,许多人涌入酒店行业。但是随着对酒店职业特征的深入了解,加之对外国人及涉外行业神秘感的消失,酒店业从业人员曾有的职业优越感随之减弱,从而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缺乏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由于大学生到酒店后,同职高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样工作和工资),大学生在一线操作方面与职高生相比,其技能略逊一筹,造成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使自己失去继续工作的信心。
(4)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一些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专业技能操作课上下功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5)由于中国现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酒店业的正确认识。当大学生对酒店工作有一定了解后,产生了专业与意愿的背离,从而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流失。
2.解决方法。
(1)要教育学生端正自己的择业动机和择业心态。大学生应该树立从基层做起的思想,要认识到进入酒店工作后,不首先从服务员做起,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基层工作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应该克服怕苦心理,要有耐性,避免产生急于升迁的焦躁情绪,树立从零开始的理念,培养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
(2)大学生对自己应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认识。不仅应考虑“我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且更要用“我能干什么”,“酒店需要什么”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审视自己。大学生应该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捕捉成功机遇。确定适当的期望值,及时协调个人志愿与酒店业需要的关系,合理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以得到业内的认可,从而获得求职择业的成功。
(3)应该教育学生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训练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是遇到挫折后,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苟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从工作的成就中去寻找乐趣。(4)大学生要不断为自己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以激发自我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才能成为当代酒店业所需要的管理型人才。
二、完善酒店人事管理体系
1.现状。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纷纷登陆中国酒店业的市场,例如香格里拉(Shangri-La)、喜来登(Sheraton)、希尔顿(Hilton)、洲际(Inter-Continental)、雅高(Accor)、凯悦(Hyatt)等。这些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世界一流的管理和品牌,实行本土化人才策略,挖掘中国酒店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由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导致国内酒店业管理人才的流动,使酒店业争夺管理人才的竞争加剧。管理人才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中、低层,还发生在高层,例如在中国北部的五家香格里拉酒店中,就有两家香格里拉酒店(长春和青岛)是中国人当总经理,外国人则做副总经理。这意味着,中国的现代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酒店改革了过去由中等技术职业学校为主的人员结构,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呈逐步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认为“本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紧迫的问题是提高人员素质的占79.57%”,回答“招聘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寻找本地受到良好训练的员工的占72.3%”。由此可见,中国酒店业急需高素质的人才,而酒店招收的大学生难以立足该行业的现象有增无减。这说明酒店在使用大学生时,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2.原因分析。(1)酒店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对所需大学生员工岗位缺少正确的设计和分析。有些酒店尽管每年通过各种招聘会招进了一些大学生,但对大学生员工没有明确的培养与使用目标,抱着一种“使用了再看”的想法。其结果是,要么因“人才高消费”,进来的大学生员工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要么因使用不当造成“招进来,留不住”。(2)酒店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僵化性。酒店仍然遵循大学生与职高生同一起跑线的做法,而且提升制度并不倾斜大学生,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一有机会就纷纷跳槽。(3)国际酒店进入中国已有20年了,目前酒店业已渐入成熟阶段,提升机会相对减少,且现有的中层管理人员年龄较轻。尽管酒店的高层领导认识到酒店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后备人才,很希望能招聘和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员工,以此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但相当数量酒店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么因为不重视而忽视对大学生员工的使用和培养,要么因为自身的生存利益,对大学生员工的发展设置障碍。
3.解决方法。要有效控制大学生员工流失,酒店必须从完善人事管理体系入手,完善大学生员工的使用和管理体系。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制定岗位任职资格。岗位任职资格是一份关于完成某一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个人资格、技能及素质的说明。酒店要以适用性为原则,制定合理的学历比例,确定大学生的招聘需求,使招聘的大学生能与酒店职位“匹配”,避免“人才高消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2)建立吸引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酒店应该为大学生员工或与大学生员工一起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计划,使他们明确自己在酒店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酒店只有真正重视大学生员工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中突出“人本”思想,建立独特的旅游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酒店应该想办法减弱大学生因缺乏表达自己思想而产生的孤独感,使大学生能早日融入酒店并与酒店建立一种亲密关系。
(4)授予大学生员工一定的权限。酒店管理部门在授权大学生员工之前,应该保证,酒店组织重视他们的意见,相信他们的能力,支持大学生员工做出的努力。
三、更新旅游院校的教育模式
1.现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快速,近年来不论是在系院和专业的设置上,还是在办学规模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旅游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旅游高等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协作能力上的缺陷。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自身就业的困难,并导致酒店人才缺乏的双重窘境。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提高及酒店管理人才的流失是我国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兴衰。
2.原因分析。我国高等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互相脱节。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分,这就导致有些高等学校的教学设置与当代酒店业需求脱离,专业设置、学生录取、教学管理、学生就业及学生毕业后是否学以致用、是否适应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均缺乏整体的规划。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性,有些旅游院校仍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业率低;而酒店急需的中层管理人才又得不到满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以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变供需脱节现象。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根据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围绕酒店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机制,这是现代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3.解决方法。(1)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全面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与教学模式,包括:市场调研、教学组合、教育实施、质量评估等4个阶段。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即旅游院校通过对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通过对人才市场信息的了解和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获取较全面的有关旅游人才市场的资料。针对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高等教育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要。(2)旅游院校必须加强与酒店的协作。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旅游院校只有加强与酒店的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组合,才能有效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以弥补我国旅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大纲,它既要体现高等学校教学宗旨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适应酒店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在教学环节上必须处理好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实习的关系,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基础课、理论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比例。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4)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应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超级秘书网
四、结论
总之,要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的问题,大学生本身必须端正自己的择业动机,树立首先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发扬勤奋敬业的精神;酒店应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在酒店中的地位,为大学生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旅游院校应更新教育模式,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培养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人才。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国酒店业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稳定的专业管理人才,更好地推动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早日实现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