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6: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崔常艳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YETP1939。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如
何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指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典型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以期帮助有志创
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
条有效途径,日益受到社会与学校的关注与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非常普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就业
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业者不但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还主动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创业则是狭义范围的创业,即大学生如何创办企业。
即大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现状,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要求,通过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发现和捕捉市场商机、创造出新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
值的过程。通俗地讲,大学生创业即大学生自谋职业,将知识产品推向市场,开办企业、开创事业的活动。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大学生创
业有“三高”特征:高难度、高风险、高不确定性,这“三高”合为“一高”就是:高失败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
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及政府政策的原因。
(一)只想不做,缺乏创业勇气
近年来,为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大学生在接受采
访时都流露出创业的意图,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创业者数量明显偏少。面对就业压力,多数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希望通过
自主创业来体现自身价值,可面对风险,又缺乏足够的勇气走上创业之路。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生毕业时想的还是如何进入
机关、 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 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往往在家待业。
(二)创业心态浮躁
有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 但是对创业期望值过高, 好高骛远。想到一个自认为可以发展得很好的项目,就渴望马上能带来很大
的收益,大学生创业者的心态较为浮躁。这种浮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资本的要求高、偏乐观;二是没有准备好就开始创
业。有些大学生对社会和个人乃至家庭都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务实精神相对缺乏;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足,没有过多的心理
准备去承受挫折, 遇到困难就放弃, 没有足够的韧劲去坚持创业。
(三)创业资金缺乏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的门槛不仅在于个人能力,还在于它需要投入
资金以启动项目。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缺乏资金积累、创业经验不足、信用程度受限等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创业资金
不充分,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限制条件。
(四)创业经验不足
有关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5%,远低于发达国家 20%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 2%—3%。我
国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之所以呈现“双低”态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风险过大,导致创业失败。而根据创业风
险的分类,主观创业风险即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而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
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经验不足一是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市场意识。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
生,市场观念淡薄,容易忽视市场的需求。二是表现为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虽然很多大学生在校都担任过学生干部,管理过一
些团队,但是企业和学校不同,如果把学生时代的管理经验运用在管理企业上,则明显不适用。此外,大学生执行力尚待提高,
实践经验不足,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导致管理混乱。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的途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创
业难题。
(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职能是要秉承“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制定鼓励创业和支持创业的公
共政策。政府要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涉及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政、金融等诸多部门,
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制定统一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还可以联合各方面力量拓展大
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从而使大学生创业融资多元化,解决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缺乏的难题。
(二)高校层面
高校要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应该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完善。各高校一方面需要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另
一方面,应该因地制宜,以各自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新的应用型的创业人才的培育模式,如加强校企联合模式,学科工
作室模式,参赛项目模式等,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要勇于承担风险。要有勇气通
过创业实现理想与价值。大学生创业还要以良好心态为基础,从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创业
过程中认清形势,冷静面对,控制好风险,争取成功。
1.社会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在高校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其在整个支撑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责任与梦想的追逐。如果说,仅仅只是时下有些人臆断地讲就业难,大学生就不去积极寻求创业目标,是不合理的。实际情况是大学生不仅有创业的想法而且有理想的创业领域。可以看出,大学生去创业,并不是仅仅为了就业。第二,完善创业的引导机制。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导入机制。大学生在创业的前期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包括创业领域资讯、创业政策解读、创业前景分析、创业业务指导等。大学生创业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社会给大学生提供引导机制也是把大学生引入社会的一个必经环节。如果缺少这样的环境,大学生创业时乱碰乱撞可能会给社会相应的领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这层意义上讲,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引导和支持是一种双赢手段。第三,社会成功人士的帮助。社会是由单个人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成社会关系的产生。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与广大的社会人士交往。如果社会人士能够支持帮助刚刚创业的大学生,那么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成长意义非凡。社会人士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创业不久的大学生:一是经验,二是资金,三是人际关系。这样看来,每一个有创业热情的社会人士,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大学生在创业时要充分利用这层资源。
2.优化和完善社会支撑体系
首先,社会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传统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传媒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广大电视媒体开设创业方面的节目,积极营造一种创业光荣的文化氛围,培养全社会全民族的创业精神。其次,应该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大学生毕业面临的不仅仅只有选择就业、考研、出国。社会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以此将转变社会传统的教育观点作为创业教育首要的任务。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再次,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扶持机制。自主创业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创业者必须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的支持,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可以帮助创业者提供市场分析、营销策划、技术指导、投资分析等方面问题的咨询和服务指南。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学校支撑体系
1.学校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是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对于学生创业方面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者。目前来看,中国高校还没有完善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面对当前创业教育紧迫性的局面,高校急需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在教师资源、教学经验上有扎实的基础,因此高校责无旁贷地成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者。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学的形式可以多元化,教学可以是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际问题研究解决等内容。高校是创业教育主要改进或完善者。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完善,检验者是社会,反思者应该是高校。
2.高校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更新教育理念,创业的意识要逐步培养,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临近毕业不知所措。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提升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环节中去,师生应改变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只需把专业课学好就可以的观念。完善教育机制。高校应加强师资培养,重点帮扶,实行一对一创业指导,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可以给大学生创造创业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外面的社会,参与到创业的具体工作中去。选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任课。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应该是并重的。高校也可以聘请在社会中创业成绩优秀又热心教育的创业成功者进入课堂传道授业。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使大学生能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现实,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使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一、创业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认识不足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创业教育是处于“正规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业余教育”。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更深层的原因是,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环节不能靠开设几门课来解决问题,它涉及教学的系统改革,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创业管理教育对教师综合教学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还要求其有一定的实际的企业运营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兼具这两种素质的老师非常少[2]。由于高校内部人才来源和培养大部分来自教育系统之内,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产业)运营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创业学实际教学中只能注重理论教学。同时,由于大多数讲授创业管理的教师自身缺乏创业实践背景,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都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与一般基础学科知识传授不同,我国大多数高校所进行的创业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科、专业的学生的,成为素质拓展的一部分。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多采取开选修课的方式,没有设置独立的“创业专业”,且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单一。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仅限于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教育》等选修课。各高校大多没有科学统一的教材,多由代课教师自行指定。一些学校只有一门类似《创业管理》的课程,课程内容多为创业基本原理的综述,这可能导致大学生只学习到与创业有关的一些零碎的经验和片段的知识。同时因为很多教学资料、案例是从外国拷贝过来的,引入国内后,很多教师不了解真实创业者的环境和规律,导致水土不服。
(四)创业管理实践教育方法简单
体现大学创业管理教育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通过调查编写创业案例、教师讲解和分析案例、创业小组编写创业计划书、学校组织创业大赛等。由于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缺乏,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基地、实践研究室少甚至没有,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与运营的认识仅停留在创业管理教育的书本和案例分析上。大多数校方没有固定合作的实习和实践单位,实习单位实际能接纳的人数也有限,且创业教育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单一,这些条件限制和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管理教育实践环节的效果。
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重视培训和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建设,鼓励专业、专职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能力[3]。高校应该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同时选派教师到外校进行研修交流,并就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进行交流分享,以期开拓工作视野、提高工作水平、带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相关法律人士等各类专家担任创业管理教学的兼职导师,打造一批“双师型”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二)构建以创业管理为价值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因此,在创业教育目标设计上应该着眼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创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为具有创业兴趣和潜质的学生提供全面和综合的课程学习,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思维[4]。大专院校教学与素质培养部门要不断地进行创业管理教育改革,构建适合大学生创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以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类课程、创业相关知识类课程、创业体验类课程为四大模块,挑选4门到5门精品核心课程起步,整个课程以创业计划书为主线展开。
(三)尝试创业教育课程动态教学模式
结合案例,学生可以对该学科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为了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增加基本教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本土创业案例,分析其中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矫正创业计划中的出现的错误、调整创业的战略思想。教师还可将学生分成创业小组,对现有企业进行调研,编写调研报告,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和点评,对创业项目调研报告进行分析,编写创业管理案例,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管理的本质认识。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加创业情景模拟和实践锻炼。创业教育情景模拟可以通过电脑模拟设计、角色扮演等手段使学生对模拟企业有清晰的认识[5]。实践教学,即指教师密切关注行业的动态,关注新兴的创业模式,并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实体企业中见习,使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去理解和感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目的。
学校应经常开办“创业论坛”“创业者系列讲座”,或邀请杰出创业者、优秀企业家来学校现身说法,用他们自身的亲身经验来阐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使理论丰富化、鲜活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与创业者对话,激发学生的创业信心。
(四)扩充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单一的校园环境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能手。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跟当地工厂、商场、酒店、公司等挂钩,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那里见习、劳动,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让学生从中了解、学习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社会知识, 获取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宝贵经验, 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投身创业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进取心。
参考文献:
[1]戴育滨,蔡茂华,张木明.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9).
[2]徐庆军.论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7).
[3]欧阳琰,观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程琪.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5]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对策
尽管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良好,但根据最新的数据资料显示,现在大学生创业占整体毕业生的比重并不高,创业的效果目前来看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失败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在创业时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有所裨益。
一、 大学生创业融资现象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这几种:家庭亲戚朋友借款、银行信贷资金、风险投资等。
首先,家庭借款是大学生在创业中最先选择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次,是通过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但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家庭借款对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都是杯水车薪,而此时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所起的作用很小,并且风险投资在我国基本处于发育阶段,这些都是融资的巨大阻力。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融资方面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二、 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尽管各省市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相关组织和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创业资金、税款、场地、咨询、指导、实训等方面的优惠、照顾和培养,有的高校还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开设保留学籍的绿灯,但是,还存在一些实施性细节漏洞和人为设置的门槛。如无息贷款和税费减免程序繁杂,让不少学生畏难却步;宣传不到位,好多学生对相关政策已一无所知。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困难。
2、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融资渠道制约着融资方式,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融资方式是人脉借款,真正从事创业的大多是家庭条件差的没有背景的学生,而他们从家庭和亲朋好友处获得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目前国家虽然设立了小额创业贷款,其数量和支持对象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两种方式都带有强烈的援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业者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却带来了更大的经营风险资金供给数量的限制,遏制了创业企业的成长步伐。
3、大学生有关融资的自身准备不足
从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融资的预期成效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大学生也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他们大多数并未做好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的思想准备,只是一味想着最后的成功对创业融资的预期成效要求过高,会加大他们在创业中遇到难题时的挫败感从而打击其坚持奋斗的决心一部分大学生对创业融资预期成效要求过低,这使得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容易因为一些小的成果满足,进而安于现状,错失良机。
4、所创办的企业规模小,信誉等级低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时所办的企业一般都是小微型企业。而小微型企业由于本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也不大可能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再者,小微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重通常较小 ,金融机构出于对于风险的考虑,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1、逐步完善制度供给
政府社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国家和政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融资,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出台符合实际的创业融资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合理优化政府优惠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在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在加大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合理性,以避免过度地支持导致大学生进入公平市场竞争的环境出现高度的不适应性,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创业资金的贡献度在提供贷款时,尽可能简化程序,完善制度,树立一定的标准。
2、提升大学生所创立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对于创业主体来讲,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是解决融资困难最主要的手段。首先,创业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财务体系,有条件的企业,应该逐渐从做账转为由专业财务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并力求能够在申请贷款时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以提供给贷款机构参考,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赢得银行信任,获取贷款;同时,企业应该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积极配合贷款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且切不可将贷款用于放贷机构允许一味的投资项目,唯有与银行等相关贷款机构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才可能降低企业负债融资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最后,创业企业管理者也必须意识到过多的应收账款会占用企业本就紧张的流动资金,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即控制赊销比例,并加大催收账款等工作的力度来为企业争取现金流入,从而减少自身的资金缺口。
3、寻求合作伙伴,共同解决资金和经验问题
大学生要创业光靠自己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合作的团队才能做出骄人的业绩。古往今来.许多人的成功都是众人合作的结果。大学生创业在资金筹集方面需要他人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自身财力十分有限,需要有能力的合作者来弥补财力的不足;二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挫折,需要合作者的亲朋好友等外界支持以渡过难关;三是自己有弱点。需要互补型的合作者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4、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强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现行的绝大多数学校的有关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还是比较关注于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往往疏忽了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果学校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无疑能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47-03
当前,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报告提出:“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培训课程。”[1]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一、高职院校女生创业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2]。创业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源自于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即创业需要。创业信念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精神支柱,它使创业者的个性发展方向、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把创业目标视为奋斗目标。
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展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女大学生的特点。分析研究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正确地了解她们,引导她们扬长避短、成功就业,而且有助于弥补高职院校在女性创业教育、女性创业研究方面的不足,为相近层次的高等院校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从而推动女性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采取课堂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萍乡市的三所高职院校三年级的300名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率为95%,有效答卷为91%。现就女性创业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创业特点进行个小结。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积极因素
1.创业兴趣比较高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大学生创业”意愿这个问题,72%的女生表示自己感兴趣。仅8%的女生表示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多数女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梦想和激情。但是在问到“你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有什么了解?”这个问题时,回答了解的只占3%,回答不太了解占57%,回答不了解的占了40%。说明她们对创业政策和创业管理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
2.创业动机更加务实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为何选择创业”这一选项时,为了“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占38%,而为了改变命运,实现赚钱的高达62%,与此相比较的是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两个选项分别是48%和28%。通过数据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的女生比其他院校女大学生更容易因为生计问题而去创业。在个别访谈中发现,高职院校女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城市贫困家庭,为了摆脱目前面临的就业困境,更容易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自主创业赚钱致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状况。
3.挫折忍受力较高
由于身为女性的角色,再加上高考分数低,上的是高职院校,使得地方高职院校的女生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女生在就业中更加处于劣势地位。然而正是这些不利的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女生学会了坚韧,学会了自尊、自爱和自强。比其他高校女生甚至比男生更能忍受生活的压力,挫折忍受力更高。
(二)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消极因素
1.缺乏创业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女生创业整体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据调查表明,68%的女生只会在合适的工作难于找到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去创业,如果有较好的单位可供就业,很少有女生考虑去自我创业。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总希望孩子有份稳定工作,找一位如意郎君,相夫教子,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且自我创业是有风险的,因此对孩子创业不够支持,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女生自身缺乏一种探究和主动学习的精神。部分高职院校的女生安于现状,不愿冒险;有些女生虽然学习刻苦,但是由于基础比较差,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死啃书本,完全是为了文凭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读书,没有培养起一种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这是无法适应创业的竞争需要,因此她们对自我创业当然有种说不出的恐惧。
2.创业的自信心不足
尽管高职院校大多数女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识,一方面她们渴望尝试创业,快速发财,急功近利。但在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时,回答“很有信心”的只占5.3%,而回答信心不足的占了48%。表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和对自己的创业能力表现的不大自信。一方面原因是高职院校女生的自卑心态。由于高考的失败,使得她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在其他高校的女生面前自惭形秽,不敢竞争。另一方面原因是学校对女性创业教育环节薄弱,再加上社会上女性创业成功例子很少,使得他们对创业风险和困难看得过重,对自己的创业前景把握不定,信心不足。
3.创业教育的缺失
在对萍乡市的三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没有一所学校成立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也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有的高职院校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才会涉及,比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或者是就业专题讲座中介绍一点有关创业的内容。对于专门为女生开设性别创业指导就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没有把创业教育提到就业的高度上来。一方面原因是领导不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教育和创业性的教师缺乏。在所调查的3所高职院校中,有创业理论又有创业经验的指导教师是少之又少。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地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缺失。
4.创业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者均为白手起家或初次创业,创业资源匮乏,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各方面支持,然而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给予相关的支持,尤其是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倾斜政策基本没有。另外由于传统性别歧视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问题的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女生并没有获得很好的优惠,无法确实满足她们对创业贷款融资的需要,这些都成为制约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院校女生的创业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创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创业方式和创业结果。如上所述,由于受社会、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创业盲目性、从众性和依赖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传授创业的技巧。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新型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3]。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我国高职院校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因此不仅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而且高职院校本身对自己教育目标和模式也模糊不清,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教育,致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需失衡。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上来,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使他们走上创业之路。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实施创业教育是依法执教的客观要求。
(二)改革课程整体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
与普通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高职院校侧重于“专才”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自然成了学校课程设置的重点。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社会成员,也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应该成为高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拥有良好的创业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争取在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真实创业项目贯穿始终,以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更加真实的舞台。同时通过选聘熟悉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企业家组成创业导师团队,对高职生开展“一对一”的创业咨询和跟踪指导服务,让企业家“手把手”地教学生创业, 从而增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另外,为了加大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妇联和劳动部门组织开发一些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给她们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帮助她们成功创业。
(三)为女生提供创业指导。
《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4]《职业教育法》中把职业指导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法律上确定下来。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对其就业创业观念、创业技能和创业心态进行培训,要为女大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更适合的、专业性更强的指导,有助于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成长。对于那些已经选择了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指导老师应该进行跟踪支持和指导服务,不仅要把她们“扶上马”,还要“送上一程”。同时,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女企业家进校园现身说法,用她们自己的创业经历,启发女大学生把握机遇,从基层做起来,从小事做起,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事业天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而各高职院校教师都面临缺乏创业实践经历的尴尬。创业能力培养又偏偏注重创业实务,没有亲身经历,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使学生领悟创业的精髓和实质。这就导致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比如:实行教师企业脱产实践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相关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并提高其职业能力;学校和政府部门还可以制定政策或制度来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创业,也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采用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和创业工作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以强化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力量。
(五)要加强优惠政策宣传,帮助女大学生用好政策资源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帮助毕业生正确解读政策,用足好政策,充分享受政策的支持,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对于政策具体操作过程中,处于弱示地位的女大学生,高职院校要主动帮助她们争取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比如为了解决女大学生创业初期遇到的资金困难,学校可以帮助她们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政策;也可以为女大学生寻求由政府或者学校担保的贴息贷款……帮助女大学生用好政策资源。
三、结语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自我实现,有利于缓解她们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经济繁荣;即便没有创业的女大学生也既实现了自我的提升,又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广大高职院应主动克服目前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种种困难和瓶颈,强化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她们的创业品质、建设具备创业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女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吴贻谷.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9-3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75-02
一、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及网络教学平台多元化
培养市场营销“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市场营销学是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践课老师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才能有力的增强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一,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高校做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参与拟订学科发展计划和实验室建设,联合进行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承担部分教学科研任务。其二,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二、校内实践教育多元化
1.建立高仿真性的职业环境实验实训。校内实训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需要,通过校内实训可以就某一技能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生产经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企业的经营环境,供模拟参与者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教学和训练的方式。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验室里就有机会运用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从事企业整体运作的经营决策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进市场营销软件,如世格SimMarketing 营销模拟系统、用友沙盘教学系统、因纳特营销模拟系统等。
2.依托第二三课堂,拓展学生科研和创业能力。学生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依托第二课堂,训练专业技能;创建第三课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以学术节为平台,开展多姿多采的学术活动。学校现有CI策划协会、“挑战杯”团队等学术社团,每学期举办学术节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CI设计、我行我销、商业策划、企业营销诊断、ERP、管理模拟决策大赛等学术性活动,构成了培养本科生探索性学习能力、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课外学习体系。营销理论与实战经验论坛。将实战企业家和学院派知名学者请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通过介绍营销理论前沿为学生提供理论和营销实践经验。
三、校外实践教育多元化
1.校外实习:校企合作形式多元化。学校的空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招生数逐年增加,绝大多数高校校内资源满足不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要求。所以应该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国家、省、市高科技园区的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校与研究院的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企业或者社会需求选题,这样不仅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发挥大学科技人才的优势,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可采用以顶岗操作、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2.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方式及考核方式多元化。在实习方式上高校应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2003年系统提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将该专业按照“一训两段三模块”将“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三类学生实习分别安排。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学院制订周密实习计划与实习指导书,明确了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顺利有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式多元化。学生毕业论文形式由传统的单一的学术型论文,拓展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营销诊断、案例分析、管理设计五种形式供学生选择。对学生论文的评价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指导老师的评分占40%,评阅老师的评分占30%,但评阅老师可以否决毕业论文,这样毕业论文就必须修改,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三者加总的分数为毕业论文的最后得分。
3.社会实践多元化。(1)认知实训。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大型商贸中心现场观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2)专业调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策划练习,在组织时建议调研主题要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在课程进行中布置一定的案例调研,让学生走到熟悉的公共服务企业,如超市、商场、快餐店等观察体验,将调研成果渗入课堂的专题案例研讨中。(3)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事各项工作,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际操作项目;企业负责打分和方案的应用,并提出运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应聘营销职位,进入企业考察与实践积累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真正成为在各级工商企业、管理部门和各类营销岗位上从事市场营销、市场管理、市场策划、市场开拓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5)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周边设立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能为全校师生服务。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这样做法,建立移动式跳蚤市场,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基础条件,在学校开辟一条商业街,面向学生招商。为帮助同学稳步经营,学院配备指导老师。(6)建立商业实体。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业园相结合。帮助指导学生成立营销创业园,将有助于学生在创业中学习成长。典型形式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业务为纽带的“学生营销公司”,并以该公司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建立商业实体、创业园,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产权及可接纳的学生数量等问题。
四、营造创业环境,培养创业精神,手段多元化
1.共同形成一个优越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政策环境、法规保障系统。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全社会基本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创业文化,激励大学生创业行为。
2.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结合社会经济形势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创业过程。通过写调查报告、专题讨论和出墙报等,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设置弹性创业教育学分制,使其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以此来强化创业教育。
3.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级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学生创业基金上进行了大批的资金投入,社会企业有的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扶持学生创业团队成功创业;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政府、社会、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提供一定比例的支持,并不是为其提供全部的资金支持,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
五、职业技能认证多元化
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认证一体化。构建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1 +N”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文凭+多个证书)。
营销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历史并不久,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与职业技能认证挂钩。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市场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认证后,即可享受市场营销学会的会员推荐,为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多元化改革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集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毕业论文以及教学管理等综合改革、整体优化于一体,着力于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着重已有成果的集成和应用,在已有改革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继承创新。该成果解决了管理类专业,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管理类专业办学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创了新途径。这项改革,将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目标产生明显效果,并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5]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44.
注 释
[1]人民网河南分网: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 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摘 要:鼓励大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调查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创业胜任力分析,构建出创业胜任力主要特征模型。并提出了通过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完善创业课程培训改革、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倡导政府创业政策扶持等途径及措施,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0
作者简介:谭军华(1978-),女,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学等。
收稿日期:2015-04-16
自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以来,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为了缓解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以及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然而,当前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但对创业理解还不够透彻,缺乏创业所必备的创新精神、市场知识、企业运营等核心能力。据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在1%左右,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为10%。究其原因,创业胜任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和深化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 国内外创业胜任力的研究综述
1.1 国外创业胜任力的研究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发表的文章中,他把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此后学术界对胜任力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由于胜任力的理念和方法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成为前沿的科学管理理念。
在胜任力研究基础之上,1993年Chandler和Hanks将胜任力引入创业研究中,提出了创业胜任力的概念,他们将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定义为创业胜任力,并认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核心竞争能力。此后很多学者对创业胜任力进行了深入地研究。Bird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系列行为和可观察的特征,它受创业者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Murray将创新史、创业经验、商业经验、挫折应对能力、社会地位、与风投的接触经验等特征界定为创业胜任力特征。Pary在1998年提出胜任力是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最主要因素,它可以用标准来衡量,根据衡量标准可以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高胜任力。Thomas等认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者为成功完成角色任务而必须具备的技能、知识以及能力的总和。他所提出的六维创业者胜任力特征结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Priyanto等对247位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通过创业学习可以使管理者的创业胜任力得到提高。
1.2 国内创业胜任力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创业胜任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刘帮成等于2003年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层面对创业胜任力进行界定,并基于仿真技术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模型。张炜等在Thomas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12家中小型企业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构建了八个维度的创业胜任力模型。王等探讨了科技企业家的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的关系,发现科技企业家的创业胜任力主要包括8个维度。木志荣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提出不同阶段、环境、任务下,不同的创业者群体应具备的创业胜任力是不完全相同的。王沛等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创业者做了调查,发现大学生胜任力包括创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商业洞察力等六个方面的特征。蒲清平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李明章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与学校的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模型
笔者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创业胜任力”为
关键词 ,搜索到2005~2013年国内有关创业胜任力方面的学术论文共39篇,可见,目前国内对创业胜任力方面的研究较少;此外,还以“大学生创业”为关键字,核心期刊为限制搜索到若干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论文,经过筛选,最后保留涉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的学术论文128篇。以这些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文献,经过数据统计,这些文献中一共提到93种与创业胜任力有关的素质特征,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一般能力,专业技能,创业基础知识、个性品质及创业动机等方面。其中词频出现较高的10种特征分别为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创业意愿、乐观进取精神、机遇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冒险敢为精神、诚实守信、责任心。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参照了陈子彤、李娟研究时所用的《胜任特征核检表》以及封伟令、梁迎春采用的《当代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调查问卷》,编制了《创业胜任力特征核检表》,经过初步筛选,选取了58项创业胜任力特征。在进行胜任力调查前,首先对4所高校不同年级学生做了关于“是否有意愿进行自主创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一有意愿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大一总人数的38.50%,大二、大三、大四有意愿自主创业人数占各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5.54%,36.26%和31.44%;在有意愿自主创业的人数中,大一学生占27.5%的比例,大二占18.2%的比例,大三、大四分别比例分别为28.4%和25.9%。针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对其发放编制好的《创业胜任力特征核检表》,共发放2 400份,有效回收2 076份,有效回收率为86.50%,其中大一517份,大二542份,大三523份,大四494份。将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创意和创新力(83.4%);专业技能(81.5%);人际沟通能力(77.4%);团队建设能力(74.2%);管理技能(71.5%);市场洞察力和营销能力(67.3%);资源整合能力(65.4%)。此外,心理素质、个人性格、学习能力、机遇把握能力、决策能力、责任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身体素质等特征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在对32位成功的青年创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得知,他们认为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按照重要性排序如下:社会阅历,创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机遇把握能力,市场洞察力,团队管理能力,企业营运能力,抗压能力,执着精神。
最后,邀请了从事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的部分高校专家,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总结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对照,根据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删除了部分次重要特征,保留了最重要的几项创业胜任力特征,得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模型(见图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途径与措施
3.1 大学生注重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目前,很多大学生受到传统就业观点的影响,对于创业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对自身发展及实现自我的价值。对此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变传统的就业观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困境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切,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对创业持消极态度。大学生要学会总结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立场坚定、思维独立、情操高尚、智能结构健全的品质,通过参加校内外举办的科研活动、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活动获取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基础是学习能力,创业需要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运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为创业夯实理论基础。大学生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门课程,还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水平,从而完善自身的创业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创业环境。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科技创新、假期实践等活动,在实际锻炼中增强抗压能力,提高交际能力,磨练意志品质,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各类人群接触,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从而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拓宽获取信息渠道,建立起交际网络,为以后创业储备社交资源。此外,大学生要参加创业交流,创业讲座,创业模拟竞赛等与创业有关的专题活动,时刻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创业警觉性和商业敏感性,从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发掘和捕捉创业机遇。
3.2 高校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营造创业文化的氛围
(1)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等课程的改革与完善同时,还要重视创业教育,并将其纳入常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高校应从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胜任力方面入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科学的设置创业课程,课程模块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了解创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对于有创业兴趣和热情的同学,可开设选修课进行重点培养,要加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向学生传递国内外最前沿的信息,启发学生思考,普及如创业基础、创业学、大学生KAB创业、SYB创业培训等已经成熟并取得较好效果的课程。其次,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引进创业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组建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层次合理、胜任创业教育指导工作的师资团队。最后还应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评价,对创业教育进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创业教育。
(2)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传统课堂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向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观转变。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学内容,从而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胜任力。
(3)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立创业基金,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让他们在竞赛中亲身体验创业情境,在锻炼中提高创业胜任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拓宽大学生创业资源渠道,首先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联合开展创业教育,如理工科院校可以与财经类院校开展合作,根据各自优势构建知识互补体系,共同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此外,高校要与政府及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基地进行创业实践,使他们对企业运营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创业技能。
3.3 政府加大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1)健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地方政府部门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并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并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政策,尽量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资金、租赁用地、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创业走上法制化道路。此外,政府要搭建起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充分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如金融服务机构、保险公司等,构建覆盖大学生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与服务。
(2)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舆论氛围。目前,大学生创业在大学生个人、家长以及社会中依旧存在着一些偏见。因此需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和谐氛围。一方面媒体要客观宣传,通过报道一些杰出创业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使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舞大学生创业,激励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对于大学生创业失败,应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尊重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增强大学生创业勇气,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优惠政策方针,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健康和谐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M].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 Chandler G.N, Hanks S.H.. Founder Competence, the Environment,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3)
3 Bird J.B. Time and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5(2)
4 Parry S.B..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J]. Training, 1998(6)
5 Sony Heru Priyanto, Iman Sandjojo.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Venture Success: Empirical Study on S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5(6)
6 José C Sánchez. University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ts Impact on Intention of Venture Cre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2011(2)
7 刘帮成,唐宁玉,陶祁. 基于仿真的公司创业胜任力评估技术模型[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3)
8 张炜,王重鸣. 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特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3)
9 冯华,杜红. 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 2005(6)
10 王,陈劲. 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7(1)
11 木志荣. 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一、研究区域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相互衔接,依托沿海厦门、福州、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的地域分工明确、经济联系紧密、市场体系统一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笔者走访了海西各重点高校、创业活动相关的部门,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问卷分析
(一)创业环境方面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在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据访谈了解,许多创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搭建成功创业者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带动创业氛围,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5.38%;2、对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被调查着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可见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利用政策的人较少,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创业政策的普及。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
(二)创业实践方面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学校构建的制度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2、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可见家庭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获取资源来源,相对产生影响较小;3、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在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家庭网络在遇到创业的资金危机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方面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搭建的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创业教育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许多受调查大学生希望通过引入创业导师这个平台,拓展大学生创业理论指导的社会网络,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一)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政府提供的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创业优惠政策的普及,引入创业导师机制,在社会资源层面上,为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政策性帮助。
(二)拓展关系网络,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更是达到660万人。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措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由少数高校的践行逐渐成为社会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的指向。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主体性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转型,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从注重知识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主体性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国高校由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但毫无疑义,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其内在的共性,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紧随着国内外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注重以生为本,即从只注重传授课程基础理论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来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主体性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潜能,勇于将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出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内容,但从学生主体性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借鉴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尝试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发展模式,并逐渐在其他一些高校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名无实”,创业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还没有融合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忽视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一些笼统的“就业教育”课程知识取代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系统的指导,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工作,找出路的阶段。
2.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不强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从众心理较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冒险与开拓精神。同时受多年来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只要遵守校纪班规,各门专业课程考试合格,顺利拿到学位与毕业文凭,走出校门后能够在理想的城市找到一份待遇适合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读大学的使命。只有眼高手低,到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想着去创业。大学生群体中的这种把自己定位为求职者,而不是工作岗位创造者的从众心态,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思进取,不注重主动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自主创业缺少自信,缺乏强烈的主体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
3.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滞后
主体视野下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创业课程来实现,创业课程的设计也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现在我国还没有在所有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仅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简单的理解为就业指导层面上,只是利用就业指导课来进行创业教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就业指导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和经验,不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在教学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是一群没有创业经历的人在指导一群没有创业欲望的人”,课程教学对学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的高校偏重于在创业技能上做文章,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脱节,使得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科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由于人的创造性不像具体技能那样靠经验传授,没有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很难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也无法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
4.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缺乏
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等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成绩,而非普遍性的创业教育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因为诸多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极大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目前,我国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构建起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评价体系、师资激励措施尚未向创业教育倾斜,加之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风险,学校看不到预期效果,更难以从资金和场地上给予支持。对于政府层面,虽在工商和税务方面对高校创业大学生有一些优惠,但各地在人事制度、投资融资制度、企业管理上对大学生出台的特殊政策还很有限。社会文化传统依然是首先就业,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待业,从没想到自己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有这些现实的情况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良好的环境。
三、主体性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主体性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不仅是连贯和系统的,而且其在个体主体性的维系、巩固和强化方面也有特殊的价值”。针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业素质。
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为育人目标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观念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育人”为目标的全新的创业教育定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存在重灌输,轻探索;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等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抑制了好奇心和创造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想象力贫乏。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正视创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风险,通过主体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设创业师资,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创业课程建设落实的关键,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对高校现有的创业或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大培养力度,注重教师创造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更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实践指导能力。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兼任创业教师,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与成才之路指导大学生创业。
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亦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顺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年级学生特点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构建由浅入深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培养融入到大学教学规划中。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规划,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和教学的综合性,注意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还要求研究者对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有一定的了解,将“创业挑战赛”,“创业计划”,“创业案例模拟”等活动灵活穿插,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课程设计,更多的是在主体视野下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
3.培养创业能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没有万能的模式与方法,多样化的探索才是创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用实践教学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主体教育理论下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在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中首先要搭建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活动,举办创业论坛,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相结合。其次,在校园外则可通过学校多渠道联系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创业基地,建立创业教育服务网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在资金、场地、设备等设施上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扶持,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5-02
大学生创业难吗?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何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张卫民为大学生创业量身定制的力作――《大学生创业方法》全面回答了上述问题。张卫民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同时,还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学基础研究”。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操作的实践对策。因此,该书既是一本少见的研究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难得的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书。
2014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金融危机时期。但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复苏显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迫切要求中国经济把握战略方向,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减缓经济增速,压缩产能过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后备力量,必将成为创新驱动促发展的生力军,正如于2015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的: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笔者极力推介《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就是要大学生理性地应对与适应“大众创业”的时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人类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失,也可能在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大学生实现创业是有条件的,是需要适应环境的。创业当然需要借鉴他人的创业经验,但是创业是不能复制的。因此,创业更需要积累知识、方法与技能,创业更需要特殊的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全民创业的浪潮不断涌现,“创业”已经成为有志青年趋之若鹜的理想。早在十报告中,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做出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笔者2014年在《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文中建议“大学应该实行规定学制下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允许部分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途暂时休学,进行创业或实践尝试,获得对社会、对自身的深刻认知”。各地各高校也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和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方针的引导,地方政策的支撑成为大学生选择是否创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为高校毕业生们摆脱就业压力,为创业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49万人,加上2014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著作不断面世。然而,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从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创业机会识别,“手把手”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著作还很少见。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常常为找不到一本适合自己创业的指导书而苦恼,《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许正是为他们而写!
纵观国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
一、从学术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的成果较少,创业方法研究过于宏观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到的创业方法也比较单一,多倾向于对一些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经验的介绍和推广,创业方法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仍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方法体系。
二、从高校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指导的师资不足,教材匮乏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起步较晚,教授大学生创业方法的主要是两类教师: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大学中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备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行的教师严重不足。在创业方法专业教材方面,多为《创业学》《创业基础》等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的教材,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从大学生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方法的著作少之又少。
鉴于上文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创业意义重大,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道路非常艰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指导仍然是隔靴搔痒。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大约为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是20%~30%,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3%,浙江省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有4%,与全球20% 的“生平均创业成功率”相差甚远。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现状,《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无疑给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带来宝贵的指导和参考。作者张卫民是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创业实训师,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第一线,外加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理论和实战经验非常丰富。该书基本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结合多年来在就业、创业、管理、用人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精心撰写,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会给大学生们开启智慧之门,让大学生们在创业的路途上少走弯路。笔者相信,《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面世,会影响更多大学生,激励更多大学生!该书中蕴藏的创业精神种子必将种在当代大学生们的心坎上。如若将来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队伍,那么实现“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主要特色有:
1.模块清晰,可操作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入手,分模块(创业选择、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撰写、市场导向、知识创业、创业营销、创业融资、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管理)逐一阐述,以解决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障碍,模块环环相扣,论述清楚、生动、具体。从内容呈现看,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困惑入手,在指导读者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认清自我的基础上,阐述了创业机会识别方法与技巧,并给予读者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具体方法与要点。该书花了较大篇幅分析大学生创业及企业运作的一般原则与保障条件。书中的内容完全是“手把手”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创想转换为行动,让他们学会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内外部环境,学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科研项目、学校科研平台、身边的生活、产业分析等识别创业机会;教他们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把握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和特色及注意事项,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选择好目标;教他们怎样善于抓住市场,对创业营销、创业融资及新企业管理中所要强调的重点及大学生在这几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阐述。作者希望用自己多年来反复实践总结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排除他们创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2.贴近实际,参考性强。该书在创业案例选择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挑选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小”案例,举出的都是大学生耳熟能详或能感同身受的事件。例如,湖南师范大学一学生因酷爱轮滑运动创立的“风火轮滑”专卖店,目前已拥有三家连锁店,为大学生们熟知;长沙理工大学七名大学生读书阶段参加了创业计划大赛,虽结果不理想,但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经营了“久创科技”电脑服务公司;还有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卖土特产,毕业后进军电子产品市场的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张宗华;由学习外语启发灵感,提倡“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国内最大外语学习门户网站――沪江网的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的伏彩瑞等。这些身边成功的“低”起点的平台,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创业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用书中提供的工具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性。
3.内容全面,系统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开始分析,涵盖了大学生自我评估方法、创业机会识别方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创业的市场导向法、创业营销的方法、创业融资方法、新创企业管理方法、创业风险管理方法等大学生创业的方方面面。作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优势是知识创业,创业成功的根本是市场导向,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创业营销,创业成功的助推器是创业融资,创业成功的组织基础是新创企业管理,内容系统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