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6: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课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教育恰恰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目标,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谐教育正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语文老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握课改实质,寻找最佳切入点,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总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探索。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对话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交往呢?如何才能使课堂变得和谐,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呢?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一切教学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才能被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质量就越高。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怎么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认识水平,灵活巧妙地设计提问,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使教学效果更加优化。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要围绕教学目标,以语言学习为中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沟通,达到缩小或者消除师生对教学目标认识差异的目的。老师除了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以互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恩格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精辟地指出:“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思维,知识不断更新和扩充,也促使思维不断创新,让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更加鲜艳夺目。
(二)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形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要形成课堂上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关系,还必须摒弃师生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理解,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的新型关系。马克思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但这里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的话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实现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产生”出“自己的观念、思想”,这是唯一正确的途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思想观念的确立,都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师生交往过程中的内容和形式如果脱离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教学民主就难以形成,学生也难以成为“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师生双方和积极性得到和谐发展、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
二、教学过程的和谐――流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它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因此,笔者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而学生能不能“活”起来,则取决于老师愿不愿、敢不敢“放”和变不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摸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做到“五还”:
①还学生学习的“时间”。每节语文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压缩课堂上老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
②还学生学习的“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③还学生学习“工具”。这里工具不是指学具,主要指教学内容和结构,要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和掌握、运用结构,具备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
④还学生“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二、实践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语文实践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在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立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如果有较强趣味性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知”的目的,所以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效果,才能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其智力。怎样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践课堂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巧妙设计多种形式,如表演式、游戏式、辩论式等。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材范围来设计,力求灵活多变。
三、实践的层次具有阶梯性
在语文实践课的内容设置上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发展,不能跨度较大,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有一种跳一跳可摘到果子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会因为难度偏小而乏味,也不会因实践的跨度太大而失去信心。如教学《找春天》,分别设计“找春”、“赏春”、“颂春”的多媒体片段,逐层深入,具有层次性,使学生保持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绪,消除了学生注力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实践气氛要保持和谐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实践课堂效果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往往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一个表情严肃、面孔冷漠的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寓教于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温馨愉悦的乐土,把干巴无味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质问变成真挚的叮咛,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的心门。如何创设实践课的和谐氛围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期望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活动,而高年级学生则喜欢老师在平等的位置引导他们活动。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方案,给学生充分的自立表现机会。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与其他学科不同。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探讨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孰轻孰重也各有道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活动。”这一指导思想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化的“场”?
毕业初始,满腔热情,带着一丝的书匠气,只有在做足了准备,确保了万无一失,才敢站上讲台,更不敢轻易跳出自己设计好的框框。那时面对的学生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学生愿意学,把你所讲的奉若神灵,他们涉猎的也多,在很多方面总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之后,工作了,面对的群体发生了变化,他们是中职生,课堂的感觉也明显发生了大逆转。一开始,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相比之前更像是老师的一言堂,个人表演。反观学生,似乎只能用无趣来说明。面对的对象不一样了,我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我的具体教学方式?毕竟,课堂不应该是沉闷的。
面对这些没有了考试和升学压力的个性学生,我应该从何处着手?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更偏重于人文性是我之后所采取的方式。当然也不是说工具性就避之不谈了,学生作文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比比皆是,错别字现象普遍,语句不通顺,方言、口语夹杂其中,表达能力欠佳,等等。比如在讲到《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候,提问“六月”所告知读者的信息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时间,进一步问是什么时间?学生就回答荔枝能吃的时间。毫无疑问,学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却不会用语言表达。对这方面的训练是一直强调的,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上进行语言表达、概括、提炼能力的培养,虽然收效缓慢,但仍应坚持。
一、多媒体
多媒体以其图、文、形、声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因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显著作用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可以使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内容,无疑是一大创举。
二、表演
有效表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课文中有一段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细细体会句子后,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
三、讨论
改革了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讲越来越少,学生的动越来越多,讨论就是其中之一。讨论可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但为了避免讨论变为聊天,正确的讨论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
1.精用讨论,该讨论的则讨论,不该讨论的千万不要粗糙滥用。
2.充足的时间,既然让学生讨论,就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地去讨论,以发挥讨论的实效。
3.教师要注意巡视引导,以避免讨论变成借机闲谈、聊天。
四、朗读
应该说,一节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能算是好课,朗读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朗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教学大体思路应该是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赏。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传统,但是使用起来仍很有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人文性是我比较注重的一个方面。语文课人文传承的最好平台。一节好的民主的开放的语文课堂的实质在于:不仅在乎课上解决了多少问题,更在乎引出了多少问题、留下了多少问题,学生有多浓的兴趣反复地玩味、品评、尝试、实践于课下。愚笨之人想笨法,聪明之人想巧法,只要他能想得到。课上是为了课下,学校是为了社会,现在是为了将来。
教育,与其说是驯化,不如说是对生命的爱的具体体现,是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未来人生的关怀。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的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心路历程、生存状态,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安全、发展与命运等。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健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奠定了“精神的底子”,也树立了人类观照自身、批判自身、不断完善自身的精神标准。
中职教育似乎有点个性教育的味道,90后的学生有其共性――依赖性强、自私、过于随便,思想也很幼稚、不成熟。这些思想的扭转如果等到问题出现的话再去教育就有一些为时过晚,为了防患于未然,更多的穿插在课堂上进行思索和感悟会来得更加自然。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还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放手让学生大胆选择课文补充材料。科学地补充教学内容,准确地加工教学内容,便能更好地构筑学生个性学习、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
放手让学生大胆选择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时代,课堂已不是学习的惟一渠道。教师更应该尽可能地拓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如学完《雨中登泰山》一课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山美丽神奇的景象,并补充介绍了另一些情况,随后趁机引导:欣赏了泰山的美丽景色、民俗风情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怎样把这美好的一切留住呢?学生们有的说,我要写一首赞美诗来歌颂它;有的说,我要编一首合适的歌儿赞美它;有的说我要画一幅画来留住它;有的说我要当一回导游……接着,我便让学生们自主实践,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放手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自由质疑”,以主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机制。
耐心释放学生“心声”。耐心等待,给予学生自悟自得的时间。学生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常常人云亦云,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的学习。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没有耐心等待。教师时常为了赶进度而无视需要真正关心的“弱势”群体,让部分优秀生成了课堂教学永恒的主角。作为教者,我们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学生怎么想、怎么做都由他个人决定,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有感而发,有疑而注,这样才能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迟延评价,开放学生自我评价的空间。“迟延评价原理”是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孩子们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不必过早对孩子的设想进行评价,以便使他们能够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更多的设想。
1.2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如同我国现时代整个的社会文化一样,德育文化处于既有德育文化趋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构的文化转型阶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过程实质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究竟怎样看待传统道德与德育呢?传统道德与德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现代因子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能够纳入正在建构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为与现实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二、德育学科建设
德育学自80年代初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始终受到这样一种非议,即认为它缺乏理论,没有科学的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勇敢地面对这种非议,视之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站在使德育学更为完善的维度上,就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德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书的体系编排等问题作了研讨;与此同时,运用整体辩证思维、系统论、现代全息论等现代的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学理论及体系。
究竟怎样认识德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在这种观点看来,德育学是从德育的现实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质问题,并运用从实践中总结来的德育规律去指导实践,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是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的学科群,包含众多具体的德育学科,比如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工艺学等,不同的具体学科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高效全面发展,全面达到“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能。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每个环节和善于教学反思的精神,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打造精品课堂,提高课堂效能。
一、精心设计“三维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的课程目标,这个立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以知识和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经”,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纬”。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在掌握文本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培养,又有对学科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更有情感的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在制订学习目标时教师应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是比较单一的,对语文知识的教学目标明确,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却比较笼统,导致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水土流失”。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学习目标的制订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要具体化,应细化到认知、技能、情感等领域各项目标,避免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那就是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二要实际化,应在了解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力量讲清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三要分层化,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教师必须以个体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二、“以导诱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出发点
高效课堂要求从传统的师本位回归到生本位,课堂是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侧重于“导”,变讲为导,适时引导、以导代教、以导诱思;学生应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从中掌握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青少年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思维开阔、见解独特、感官敏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给学生的感官以新的刺激,使其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搞清楚哪些知识适合视觉冲击,哪些知识适合听觉感受,哪些知识适合动手实践。为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重内容和方式两方面:从内容上衡量,提问应选准切入点。例如教师应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质量;应在教学难点处设问,以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应在教学生长点处设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从方式上衡量,提问应注意艺术性。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总之,教师的指导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探究,恰到好处的指导不仅需要,而且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科学的作业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书面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达标;习题要适度加以拓展和延伸,要有启发性、探究性,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作业的量和教学的质并非成正比关系,只有科学、合理、适量的作业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否则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应是作业的层次性。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一是体现在作业的目的上,应使其既顾及知识深化层面,又涵盖方法训练层面,还要考虑到学生能力提高层面;二是体现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使其既有必要性,又有典型性,从而达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目的,三是体现在作业的要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作业,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做深浅适宜的习题,以便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评价每个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来量化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四、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源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反的做法,进行自我解剖,而且予以更正,逐步完善教学行为,使往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成长的焦点身份”。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主要浸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必备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如今很多教师都会从教学实践中来反思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源泉。
本体观是指学科之“存在”,反映了学科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性在实践层面上的意义。苏格拉底引导式的追问,单凭对话的方式获取本体性知识存在着片面性,唯经验性的归纳是不够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以超经验的世界树立“理念”为本体性知识的内在依然存在偏激。毫无疑问,民族教育学科应探索出内在发展的研究逻辑,以此作为起点来实现学科的应然价值。对于学科建设这一命题来说,存在着三个重要问题:什么是民族教育学?学科建设应该做什么?如何进行科学的学科建设?这三个问题可以衍生出其他细小的问题,诸如当前我国民族教育实践面临的困境、主要范畴和基本规律问题、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以本体观作为突破口,遵循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方可挖掘出民族教育学科发展的创新点,完善其本体性知识。
(二)对象观
民族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研究方法可通过“目的-手段”关系发现其核心问题和边缘问题,这也是凸显民族教育学功能最富有成效的维度。“任何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特殊的对象,每一个领域的对象又都有自己特殊的性质,正是这两个‘特殊’,决定了各学科之间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民族教育学应当以民族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同时兼顾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小样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更形象、更具体;而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民族教育学则应当以教育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同时兼顾民族学的基本理论,比较偏好将大样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笔者认为,民族教育学应从教育的微观领域去把握,探讨民族地区的多民族教育现象。它以不同民族群体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生活为研究对象阐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教育规律,学科体系包含一切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比如宁夏回族教育的研究,一方面特指宁夏区域内的回族教育,另一方面也“包括回族地区各民族的教育,不仅限于宁夏回族的教育”,既要着眼于民族教育的共性,又要研究其个性特征。
(三)价值观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成熟要以专业化的努力实现学科内在的价值,完成学科体系的科学化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广义的民族教育学指的是全国人民的教育;从狭义角度来讲,民族教育学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下自成体系的各民族教育,比如民族学前教育、民族中等教育等,表明民族教育学科层次清晰。这些学科的分类以民族历史文化为依托,通过民族课程的实施,培养民族人才、传递民族文化传统,繁荣民族发展。民族教育学科一定要有科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学科研究的内在逻辑,解决民族教育中的实践性难题。现代社会情境下,个人对社会的认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认同都是通过互动方式产生的。民族主义情感是认同的一部分,而民族教育提供给民族个体整合的机制以期望达到自己归属于某一民族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共同体。民族教育学应肩负起社会责任,由内在的“为己”意识转向为外在的“为他”情怀,传承共同民族文化和培养共同体成员的文化适应性。
二、多元化研究方法:民族教育学科实践的根基
方法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共通的桥梁。民族教育学科最终的目的是走向民族实践,丰富民族生活。在研究方法上,兼通民族学或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我国学者苏国勋指出:“社会理论广义上关系到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内容上则涵盖和跨越社会学和社会哲学,而不专属某一学科领域”。从认识论层面来说,民族教育学理应拥有多学科的属性,因为民族教育学的研究涉及到多门学科。所有的社会研究必然包含文化的、民族志的或者说是人类学研究的视角。民族教育学坚守来源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田野考察法和教育研究中诸多方法的综合使用。比如参与式观察、民族志、访谈法和实物收集与整理,这些方法强调现场的进入与观察,“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多维度地展现民族教育的现实和民族共同体真实的教育生活。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田野”二字被解读为本义上的原初、自然、本真和真实的再现;从民族学角度来看,“田野”则是指研究者进入现场,后来聚焦成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教育场域,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走进教育的“田野”,意味着走向教育实践、体验教育生活的本真,开展真实的民族文化实践研究。民族学的田野考察法实际上具有既注重深入实际调查、体验生活,又强调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得出自己的理论研究构架,秉承自下而上地得出研究结论的学术传统,要求“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方式”。田野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有效的实践行为。当然民族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方式,除过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之外,教育学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可以采用的,比如说“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考量研究方法科学化的同时,还应注重其他诸如教育叙事研究、比较研究法等。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应用促进了民族教育学科不断走向实践、趋向成熟。
三、民族教育学科的实践模式
(一)功能建设
如前所述,民族教育学的一大功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探寻民族教育生活的过程和规律,注重文化性、区域性和多元性特点。民族教育学科建设的功能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价值。为什么需要民族教育学?在理论层面,民族教育学要树立学科自信,追寻民族教育的个性化。基于多元化需求、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差异化发展等因素,民族教育学理应破解个人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遵从研究的本土化取向。实践层面,民族教育学坚持文化多样性,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活动,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比如民族地区建立文化学习交流中心、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民族优秀的文化,增强民族的包容性;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作品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民族共同体在融入现代社会情境中彰显民族特色。一门学科的价值,当站在为人类全面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角度去考量时才能获得对学科价值更科学的解释。民族教育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始终以民族教育发展为己任,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构化整合;始终以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目的,自觉深入民族地区教育的内涵、重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加强与多学科的共同合作研究,为民族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建议,它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育民族认同感,发展民族族群自身;另一方面传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民族教育学研究不断自觉地介入民族地区,促进民族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建设
学术生产力的创造来源于良好的制度建设。民族教育学科的生产力一方面来源于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开展田野调查研究,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实践成果的理论回归,以便科学地指导民族教育实践。这两方面都需要规范的制度来支撑,促使民族教育学研究工作常态化、自觉化。民族地区高校应尝试成立专门的民族教育研究基地,制定研究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多方面筹措研究经费,开展有价值的本土化研究。不断与民族定点地区学校实施一系列的深度合作研究,加强与民族基础教育的联系和互动。不间断地深入民族农村地区,贴近民族教育的现实,探究民族教育前沿性课题。总之,制定好各种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民族教育的相关论坛、培养好学术研究梯队,加强国内学术机构和国际学术平台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推动学科实践的科学化。
(三)创新建设
民族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跨文化、区域化的综合性研究。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滋生的土壤。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以民族文化为基因。教育因文化的发展而产生,而文化又因教育而得以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是构成民族教育特色的客观基础。教育就是一种天然的文化现象,民族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更是民族教育的过程。因此,民族教育学的文化创新建设是其实践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旨在鼓励学生利用民族文化知识、先前的经验、思维结构和表达风格,建立与学习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民族文化学习的有效性。可以合理设置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比如民族语言、民族艺术和体育、民族风俗等课程;创设独特的民族文化校园环境,在积极渗透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民族教育学科的创新要立身于民族文化,注重学科的顶层设计,使学科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融合的视域。同时关注民族教育学微观方面的实践,例如双语教育有效性的探索等,都离不开创新性实践模式的导引。
(四)人才培养
第一,人才培养要兼顾民族学和教育学的培养方案,做到人才培养模式相互补充和互动,这样有利于学科领域的拓宽。两种培养方案的结合既能够使民族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特色更加鲜明,又能使人才培养结构多样化。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民族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厚重的民族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民族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教育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要做到教育阶段的相互衔接,据此来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厘清培养机制的基本技术路线,掌握人才培养的现状,整合学科建设的外部环境和人的社会发展的内在目标,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和应用性。第二,人才培养要坚持多元文化理念,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富有民族特色、内容丰富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不同文化群体学生的教育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形成正确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多元化教学目标,一方面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审视文化多样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另外,整合民族学和教育学的基础课和选修课,进一步探索、优化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突出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整合到相应的课程中。第三,学校职能部门制定出具体的保障措施。譬如人才培养目标、结构、评价等体系,通过相关的管理制度来监控、评估、反馈,产生民族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协调增益”之效。通过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化管理,做到不断优化整合和反思改进学科教学,从而科学地拓宽研究视野。提高民族教育学科的研究水平,要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绩效考核以及培养质量改进等因素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和再改进的循环性过程。
2、危机期(1993-2007)这一时期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埋藏已久的问题终于爆发,身份危机第一次被摆上台面,从此,比较教育学界一直引以为豪的为外界重视的所有成就感都趋向消亡,学者们更加关注自己的价值能否实现,以及自己在在该领域的地位,他们更加关注寻找能使本学科内在统一的相关理论依据。对国外的比较教育学界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开始更多的批判和反思,而不是仅仅简单的介绍,更加趋于理性。
二、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困境
1、没有正确的“他者”观,导致误读研判或贬低“他者”当前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中面临着为比较而比较,为借鉴而借鉴,为引进而引进的困境。没有形成良好的他者眼光并借此建构自己的教育学,要想拥有真正的他者眼光而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凭空创造的,就必须要有真正的他者作为参照对象。将自己当作他者亲身体会国外教育,既能发现教育改革中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又能领会国外教育的精髓。成为他者的意义之一是以求知为动机去认识他人,走进他人的世界,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标或其他功利性需求去认识他人;另一种意义的他者是有新的认同感的他者,而不是按照他者的形象来所造。缺乏他者眼光,不仅难以站在他者的角度上关注本国教育发展情况,而且还难以深刻体会国外教育,包活教育改革、教育背景等。
2、比较方法的不合理在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中有两种方法容易混淆,即比附而不是比较。比较和比附不同之处在于比较更趋向于异而不是同,强调的是思想的整体性,比如看人面相,单看某个器官很难分辨,而看整个面相则能十分轻易分辨。与比较相反的是比附不看重整体或是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它超越了当前情境,单纯求同,盲目随国外教育改革的大流。因此比附既不能让我么对国外教育方面的改革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也不能对本国国情进行深入思考,空洞的信息加上模棱两可现象的单纯组合,给人盲目的感觉。
3、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意识缺乏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意识注重的是整体认识,而不是对部分或某个领域的局部看法。学科意识的出现意味着该学科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一门学科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发展历程和目前处境以及内部机制,才能主动探求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加强自控能力,进入自为的理想状态才可避免走弯路。比较教育学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之处就在于:其他学科将比较当作一种工具,而后者则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考察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而形成的一种广泛视野。
三、比较教育学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1、民族学方向比较教育学不能受限于不同国家的比较,而可以细分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等的比较。如果将国家作为单位去进行比较,那么就会忽视其国内的少数民族,然而国家间的差异往往取决于民族间的差异,这导致国家间的比较过程中弱势民族的需求和特点很难受到重视。由于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必将成为国内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举足轻重的领域。
2、人类学方向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寻求自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于依赖西方教育学经验,往往忽视了本国的文化根脉,因此,比较教育学要想文化人类学方向转变,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影响改变,文化的产生和创新离不开个人创造力,这是从文化方面来说的;每个人起初被文化所影响,然后才有希望成为文化创造着。
3、现象学方向在国际教育的交流过程中经常出现误读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因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以及接受教育不同,从而导致思维方式迥异,看问题的视角也就大不相同,用自己的文化来解读他国文化,这自然而然会产生偏差。当前比较教育学也深受“科学主义”困扰,以为科学化的比较教育学才是未来建设方向,然而它的局限性难以应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生活,因此有必要向“面向事实本身”转变。
二、立足于学生特点,建设“真真好少年”校本课程
“真真”是学校“好少年”的形象标识,是一个文明、健康、进取的美丽天使,是学校的一个育人目标,是全体学生成长的追求目标,“真真好少年”是我校一个着力建设的德育品牌。针对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如小学生的好奇喜胜、好动喜赛、好孩子定向等特点,我校立足于学生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大力建设“真真”校本德育课程。一是构建“真真小当家”校本课程。我校依据小学生好奇喜胜的心理特点,依托少先队组织,大力开展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三自”德育模式为特色的活动,大力构建“真真小当家”校本德育课程,并作为一项深化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常规内容,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课程在培育“真真好少年”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构建“真真英雄会”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好动喜赛的特点,我校构建“真真英雄会”校本德育课程,设置了25个学生喜闻乐见的个性竞赛项目,通过“真真英雄会”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营造了校园你追我赶的喜人氛围。三是构建“真真在飞翔”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好孩子定向”的心理特点,我校结合雏鹰小队活动,设置了“真真好少年”的学习、科技、健体、文艺、友爱五个大大的奖章,构建“真真在飞翔”校本德育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三、立足于社区人文,建设乡土校本课程
我校所处位置优越,周边德育资源丰富,依托这些活动便利、触手可及的优质社区人文资源,我校大力进行德育课程改革,构建了乡土校本德育课程。一是依托香山景区,建设香山文化校本课程。我校紧紧围绕香山景区,大力开展香山文化的传承弘扬教育。开展春、秋游香山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香山的美丽,倾听香山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适时开展香山美丽传说的故事比赛、香山手抄报、中队板报、摄影等比赛活动,掀起校园香山文化学习、了解、传承的热潮,极大地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二是依托香山陵,建设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我校依托香山陵这个红色圣地,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清明祭扫革命烈士活动,深情缅怀革命先烈,接受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净化。同时开展了追寻香山陵革命烈士足迹的活动,让学生收集家乡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开展征文、演讲等比赛,让学生受到红色教育。学校还编写《香山陵革命烈士故事集》的红色教材,让红色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内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激情。三是依托长江村,建设新农村校本课程。我校紧密运用长江村这一乡土教材,建设校本德育课程。组织学生赴长江村,参观村史馆,激发学生对党的敬爱之情;走进长江村的工业区、社区老年活动室等地,深入了解长江村的社情民意,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爱之情;学校组织的小记者进行参观采访,并用他们拍的照片举办图片展览,让学生观看,展望美好的未来。丰富的校本德育课程,为真真好少年的良好习惯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走出了一条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路,取得了育人新成效。今后我们将不懈探索,开拓创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丰富的校本课程中。
1.2分出不同要点教师预设的课堂锻炼流程,惯常选取精讲的路径,再搭配上成套属性的动作。同学领悟出总括的动作要点后,就应把课件含有的多样动作,变更成自身熟识的框架。由此可见,在制备CAI类别的课件时,应选用很通俗的话语,并预设很规范的关联示范。分出多样的锻炼项目,凸显课件含有的侧重点。例如:在制备跳高用到的示范类课件时,可经由主界面的新颖划分,去整合出成套类的动作、分解得来的步骤、新近的关联资料等。若同学要查看某一类别的内涵,就可点击预设按钮,让需要的那些信息,显示在课件凸显位置上;同时,让不带有关联性的那些信息,隐蔽到某个屏幕角落内。这样的做法,可协助同学,去集中现有的注意。陈旧的课件,含有过多的特有界面信息,预设了不够协调的多样颜色,这就限缩了同学的听课成效。
1.3延展同学视野把CAI类别的课件,整合到体育授课这一流程内,有必要借助微机带有的交互属性和存储属性,去查验和选取适宜信息;在有限时段内,让同学接纳更多信息。例如:在解析跳高技巧时,可借助预设的录像带,以便凝练原有的复杂动作,同时设定出场景,延展同学的体育认知。选用课件这种形式,去提升体育课含有的交互属性。在演示完某一类别的场景后,同学可点击预设的返回按钮,以便查看设定出的主界面,然后选取另外的认知项目。
2可用的制备路径
首先,要预设出总括的课件框架。制备出的课件水准,会决定于预设框架的适宜性。在制备时,要注重这样的框架,解析课本含有的所有内容。这样以后,就明晰了授课侧重点,从原理这样的层级内,解析了根本讲解任务、合规的动作范式、授课用到的总括方法、惯常见到的误差动作、辨识误差的路径、纠偏所用的路径等。这就定下了课件的总风格。组织授课内涵,应依循微机的多样性能,供应出交互属性凸显的认知环境,不要单调去复制课本含有的内容。具体而言,可依循制备教案所用的办法,去解析教材,结合起新颖的CAI优势。侧重鼓励同学去想象,采纳图像及搭配性文字,这就便利了后续时段的制备工作。
其次,要存留可用的制备素材。制备课件时,应预先去搜集、归整和存留素材。体育这一科目,含有足量筛选用到的素材。可依托录像机等设施,整合起授课实践,去搜集到可用素材。再次,要着手去编辑这种课件。惯常用到的课件制备文字,可分出一般类别的文字、带有动画属性的文字、特有型号的艺术字。在筛选制备用到的图像时,应经由扫描仪,去产出图像文件,然后预设修剪流程。选取出视频含有的精彩片段,当成图像去存留,并选用到预设的课件以内。可筛选出很多优美乐曲,搭配上制备的课件;在这之后,用预设的超链接,衔接起每页这样的课件。
最后,要归整并完善制备出的课件。要查验制备的CAI类别课件,经由润色及归整,纠正课件含有的误差。让很专业的教师,去评判课件含有的多个层面,依循修正建议,去辨识课件的可用性。在确认课件合规后,就应打包,以便供应给班内同学去观看。
通过我院自制的调查量表分别调查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两个调查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得分在60分以上的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好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及对护理服务不满意。
2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表明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护理结束后,在对照组中,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好的患者有31例,为差的患者有23例,对照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57.4%。在观察组中,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好的患者有52例,为差的患者有2例,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96.3%。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有41例,对护理服务不满意的患者有13例,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75.9%。在观察组中,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有54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