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品质管理论文

品质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6: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品质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品质管理论文

篇1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如何搞好这方面的训练呢?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

(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

(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

(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

篇2

教育时机主要分为客观时机和主观时机。客观时机是指外在的客观的事物对教育学生是有利的机会。例如社会上出现一些英雄模范人物,这是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的好机会;在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在学雷锋活动月,这是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的好时机。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抓住客观时机的敏感性,对于一些利于教育学生的新事物,新动态,新形势等要留心观察,只要是有利于教育学生就抓住不放。

主观时机主要是学生主观的情况出现了接受教育的好时机。对于这一点老师要具有敏感性抓住时机,善于发现苗头,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如犯错误,开始内疚时;有成绩需要表扬时,都要及时教育,把可能发生的错误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如果事过境迁,使良好的行为得不到表扬,不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抑制。在教育教学中,我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师应以身立教。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以身立教,“是无声的教员”。由于青少年求知欲强,富于幻想,缺乏分析能力,难辩是非,但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愿意接受好的影响,常常模仿他们心目中有威信的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是学生最喜欢模仿的人。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严于律已,处处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记得有一次劳动,到足球场边去拔草,草生长得很茂盛,而且地方大,任务艰巨,许多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动手,累得满头大汗,但有几个平时比较懒散的学生不愿干,只是装模作样,当老师不在意时,又在谈笑,我想要是把他们骂一顿,收效不大,于是,我就走到他们那边去,和其他同学起劲地干起来,他们看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动手了。古人说得对:其身正,不令则行。作为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老师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树立学高为师的新形象,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塑造自己的良好个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当前,某些学生由于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马虎,诸如:上课精神不集中,打瞌睡、迟到、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把学习当作负担,失去求知欲望,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的进步。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其目的性,抓住教育时机进行说服教育,明确新世纪知识的重要性,在循循善诱的教育中使他转变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一次,上数学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总是低着头写东西,我用眼神看了几次也没发觉,于是我不动声色地走到他的面前,只见他聚精会神地画画,当时正想发怒,但细心一想,这样不但阻碍教学进度,也不一定有收效,于是,我平静地说:收起它。课后找他进行教育,说明画画是好事,但要分析应该什么时候进行,这样会影响数学的成绩,反而适得其反。后来,他说准备把这幅画画完拿去参加比赛,本想老师发现后会大发雷霆,把画撕烂。通过教育后,上课时间都能专心听课了。另外,在班中制定班规公约,使之成为全班同学遵守的行为规则,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严要求,勤督促,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要学生积极地面对学习,老师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形成“我要学”的良好状态。

二.在心理激励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有信心才会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但往往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产生自卑的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自我意识中的障碍,其关键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进步。因此,要抓住教育时机,恰如其分地运用心理激励,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是教学中取得最佳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要消除学生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首先让其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又要使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组织竞赛和各类活动让众多同学去参与,让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潜能和优势,树立自尊和信心引导学生把成功的感觉迁移到学习来。例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学习态度和成绩都较差,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他篮球打得很好,在一次篮球比赛中发挥出色,使该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抓住时机,在班会课公开表扬他,激励他把篮球场上的拼搏精神用于学习上,使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并非一无是处,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后他的学习积极性显著地提高了,成绩也进步了。所以,对学生应多进行正面教育,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和鼓励,并且灌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态,对学生多讲“你能行”等激励性的话语,使学生抱着乐观、愉快、轻松、幸福的心境进行学习。总之,心理激励是自信心的营养剂,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坚定的信心,激起奋发进取的精神,才会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中。

三.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抗挫折的心理品质。

在人生的旅程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随时会遇到挫折,作为学生也一样,如果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必须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的心理品质的教育。

篇3

前言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位的上升,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甚至是“情感的交流”,这也使产品设计向多元化、个性化的纵深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产品设计存在着一些缺陷与盲点,大多数企业以引进为主,对国外同类型产品进行模仿,造成设计理念上的失衡与同类型产品的同化。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系统进行分析,有利于全方位的提高产品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

产品设计中的价值层面已渗透到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产品循环体系,要涉及到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合理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坚持经济、人文、社会三位一体的设计观念,致力于人类生命环境的改善与发展,使产品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1、产品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工工艺,以最省的用料在短时间内生产制造出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即以最低的成本费用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循环系统中,设计要涉及到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商品的销售,是以经济性作为保障的。当产品的综合质量好而价格过高时,大部分消费者不敢问津;当产品价格低、质量差时更不会赢得消费者。因此,如何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何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取利益和满足消费者使用的双向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工业设计融合运用价值工程的新的理念。

价值工程VE(ValueEngineering)是工业管理领域的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在应用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独特研究方法过程中,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Cost)可靠的实现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产品的功能分析,对产品性能、生命周期、可靠性等各个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平衡,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分配各种原材料,探求和采用新的、成本低的变体,节约各种物化劳动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

功能与成本两个迥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构筑了价值工程的基本框架,为提高产品价值的终极目的奠定了基础,深刻地反映了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高,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增加了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现有的生产及技术条件下,提高功能与降低成本具有二元对立性。在工业化进程的每一时间段内,二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和谐格局。但科学技术是一个流变的概念,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运用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这种表面的、暂时的、不稳定的和谐格局会随之而改变,生产同一种产品,在技术较先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里,功能与成本的系数比高于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因此,工业设计师应遵循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尽可能的满足二者的动态平衡,建立成本及功能的共同的精神指归——“以人为目的”,形成为用户服务的现代设计理念。

2、产品设计中注入的人文理念

设计的任务是解决“人——机——环境——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其设计的出发点是人,旨在通过生产技术手段把人的创造思维转变为实体的产品,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人文理念,探讨产品所蕴含的人性化设计观念和根植于时代特性和地理特性的文化价值观念,能为产品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使产品更合乎人性,使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更为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所具有的人性的意义就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人性化的设计观念是合乎时展要求的。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中,产品与文化又是紧密相关的——产品是文化理念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产品内涵的延续。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的生活的文化氛围,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现代设计师要善于通过适当的物质材料,借用一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某种符号系统,创造某种同构性的艺术形式,来唤起受众身心结构上的类似反应,从而形成和传递现实的设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能够把握社会文化结构需求的趋势与变迁,使相应的产品与之相契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2.1人性化设计观念

人性化的设计观是工业设计经导入期、发展期、成长期发展到现在的成熟期以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它反对像过去那样,设计师只重视产品的功能与造型,而是要求设计师积极考虑经过设计的产品将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设计应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用主动、积极的方式去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用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把需求、人机工程学、美学及环境因素等有机地融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立产品设计的目标。

产品设计不仅设计了产品本身,而且设计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设计了人的生活方式。技术的进步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信息的快捷方便了人类生活。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如人的孤独感、造型的失落感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本质原因并不在于物质技术的本身,而正是人类总体设计上的失衡,没有把人性化的理念系统的贯穿了人类的一切创造和设计活动中所形成的恶果。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2产品设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文化根植于人类社会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但又因其地域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文化是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有形的物理环境和无形的文化环境都对产品设计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使产品在无形中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媒介。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来临,使得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知识、文化价值。因此,设计应符合文化的时代及全球信息化的特性,展示不同文化传承下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念。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所说:“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高情感,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

同时,文化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是隐性的,如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就是如此。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

3、产品设计中彰显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产品作为“工具”,已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象征物。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转化中,产品作为设计师思维物化的产物,作为传达给受众的一种使用符号,使得设计活动在这种转化中起到了纵向联系和横向承接的作用。无数的设计实践证明,在如火如荼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产品的设计进程中有着无法量化的社会价值。

3.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在获得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对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相互疏离。甚至西方国家在20世纪还推出了“有计划的废止”的一次性消费观念,在设计上竭尽所能,不断推陈出新,以产品的快速更新来刺激消费,创造市场,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正是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最终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造成了今日全球性问题,使全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大量的资源被过度消耗,大量的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产品创新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准则已深入人心,环保消费已蔚然成风。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几个主要的设计思想,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等设计理念,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交互。

3.2科学技术的物化

任何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是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或地域的社会观念及经济技术基础的总和,以及人们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的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产品设计的全面更新,引导产品创新跨向新的平台,而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又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又引发了科学技术的变革,二者形成了有机的互动。

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但是,人类要接受这一种巨大的资源,把这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价值,还需要某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设计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巨额的资本投入,都需要经过这“媒介”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与制造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设计使新技术的“可能”转变为现实,使设计观念和设计语言进一步演进,使艺术畅想进一步摆脱了物质条件的束缚,使人类的创造、想象和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综上所述,站在价值系统的角度研究产品设计有助于综合的考虑设计、制造与生产等各个周期的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社会因素,促使新生代的设计师在理性层次上思考产品创新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使创造出来的产品更能引起使用者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没有顾客就没有品牌

通常人们把品牌或商标看作是一种无形资产。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品牌竞争正是这种意识的体现。一段时期里,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卷入“名牌战略”工程,各类“省优、部优、国优”品牌涌现出来。相对于只埋头生产,或只顾低价倾销的企业行为而言,这种品牌造势是一种进步,是企业希望被市场认知,向目标顾客靠拢的一种进步。然而,现实是,有些“名牌”商品无人问津,“名牌”企业无人光顾,有些曾经耀眼的品牌不久就一文不值。在这种状况下,品牌资产又从何谈起?

品牌到底是什么?在对品牌概念的认识上,许多经营者把品牌看成是一种商标权,是一种与竞争者相区别的标识,却常常忽视了顾客在其中的地位。实际上,品牌首先应该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概念,没有目标顾客即无需品牌,也就没有品牌。因此,认识品牌必须从目标顾客和经营者两个角度来看。

对于目标顾客而言,品牌是一种信息,是经营者与自己沟通的手段,是认识商品的途径。顾客相信了经营者在品牌宣传中的承诺,便会产生认牌购买行为,其目的是减少选择商品时所需花费的心力、体力,并降低购买风险。

对于经营者而言,脱离了与目标顾客的关系,品牌只是自己商品或服务的名称和标识,只有获得了目标顾客的认同,品牌才具有了鉴别和保护商品的作用,同时也便于自己在广告、推销和促销方面的目标顺利实现。通过目标顾客的认同,经营者可以培养目标市场对品牌的偏好,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创造出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实行差别定价的机会。

由此看来,一个被顾客认同的品牌才能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无形资产,才能成为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因而,在企业的品牌战略中,其核心是与顾客沟通,让顾客认同。

品牌价值源于顾客忠诚

品牌既然是资产,就该有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价值维系在商品或服务与顾客的关系上。如果说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那么其价值便来自于目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基础上产生的购买行为。国外有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对一个品牌来说,忠诚顾客的价值是非忠诚顾客价值的9倍;相当大的一部分品牌商品的销售量来自于一小部分对品牌高度忠诚的顾客;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企业的品牌利润就会随之有明显的增长。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品牌的价值不等于企业为树立品牌地位而进行的先期投入,目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才是决定品牌价值的关键。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生存,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要保持一定的市场优势,就必须把与目标顾客进行交易的观念转化为与目标顾客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的意识,应该掌握赢得顾客忠诚,使之长久保持购买欲望的技术与艺术。

开展品牌忠诚营销应该是提高品牌资产价值的惟一途径,品牌忠诚营销的目标是争取并且维护品牌忠诚顾客。从品牌忠诚营销的角度看,销售并不是营销的最终目标,而是与顾客之间建立持久的和有益的品牌关系的开始,也是建立品牌忠诚,把品牌购买者转化为企业品牌忠诚者的机会。

重点是提高顾客满意度

随着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展与扩大,一些企业发现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利润的同方向变化,2000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彩电业全行业销售额和利润额下降,甚至亏损的现实就是突出例证。显然,企业营销的重点应该由对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追求转向对更高的市场忠诚率的追求,即创立和巩固品牌地位、培养目标顾客对品牌的认同和对品牌的忠诚。

品牌忠诚是顾客对品牌感情的量度,是指顾客从一个品牌转向另一个品牌的可能程度。尤其是当某种品牌的商品或服务要么在价格上、要么在品质特性上与其他品牌商品形成竞争局面时,目标顾客的品牌信念是否动摇是检验品牌忠诚度的关键时期。随着对商品品牌忠诚度的提高,目标顾客受到竞争行为的影响便会随之降低。此外,目标顾客在某一时期忠诚于一个品牌,并不是意味着他会永远对这个品牌忠诚,而不转向另外一个品牌。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一切可能的办法来识别、吸引、维护和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培育最有价值的目标顾客。

首先,经营者不仅要重视对目标顾客购买前的品牌忠诚培养,而且要在其购买后强化忠诚意识,如通过提供满意甚至超乎其满意程度的售后服务突出品牌概念,强化目标顾客对品牌的好感。在品牌忠诚营销中,销售不是目的,而是建立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开始,是一个企业把众多的品牌购买者转化为品牌忠诚者的机会。

篇5

一、品德形成滞后的原因

1.品德形成的过程性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相互作用,和谐发展,达于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稳定的统一。只要三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三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导致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统一,品德就必然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说,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内容。

从三个系统考察,学生获得知识,即使是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不等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当学生用知识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主张时,知识才融入学生的思想,或曰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想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产生的,问题本身和主体的价值关系不是纯然单一的,正价关系和负价关系同时存在,使主体产生肯定性的、否定性的双重思想,因而思想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和思想相联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也同样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然而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稳定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主体获得不同体验,通过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比较和对认知与行为的调节,逐步走向集中和稳定形成信念。信念不是别的什么,信念就是坚信不疑的思想。信念具有集中性和稳定性,和信念相联系的情意和行为同样具有稳定性和集中性,这样主体的主观特征和自身的行为系统稳定地统一起来,主体便形成了特定的品德。

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决定了品德的形成落后于知识的掌握,使品德形成具有滞后性。这是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内部原因,即根本原因。

2.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对同一对象往往产生彼此不同的评价,甚至很难发现两个个体的价值观念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当然,只要社会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也就必然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对于这个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因而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国际交往,经济上彼此渗入,产生了诸多“接轨”现象,不同的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使重视传统的国家努力昂扬民族精神。然而价值观念多元化业已成为现实。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使学生本来就分散、不稳定的思想,更加难以集中、稳定而形成信念。这是产生品德形成滞后性的外部原因。忽视或过分强调这个方面的原因,都会贻误德育工作。

3.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

任何品德的形成,都要经过实践炉火的冶炼,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因为教学是以知识为认识客体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学习知识来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目的。因此,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殊环境。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将自身和社会大环境相对脱离开来,否则,教学就无法存在。因而在我们的教学里也就必然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这样在教学中,一方面是品德认识的迅速积累,另一方面是品德行为的“匮乏”,结果是坐而论道。品德是在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又是通过行为表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没有品德的形成。只有使学生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行为系统相互作用,才能和谐发展,才能达于稳定的统一。在德育工作中,要克服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弊端,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的原则。

如果说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是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一般原因,那么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则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特殊原因。

二、合理地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

1.品德形成的“滞后期”

品德形成的“滞后期”是指从学生获得品德认识始直到品德形成的时期。从认知系统的发展来看,“滞后期”包括知识转化思想和思想转化为信念的时间之和。

研究品德形成的滞后性,不只是为了使教育者在理性高度上承认滞后的必然性,更不是为德育工作中的“无可奈何”的心态寻找理论根据,而是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合理地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品德形成的“滞后期”的长短,是一个弹性很大的量。首先表现在不同个体形成同一品德的过程长短不同;其次还表现在同一个体形成不同品德的过程长短不同。

“滞后期”作为一个弹性过程,向我们证明了如下结论:品德形成的“滞后期”是可以缩短的;但“滞后期”本身是不能消除的。

2.努力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

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品德形成的“滞后期”的缩短,意味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实现德育目标,意味着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但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又是有条件的。

第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要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德育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有献身于德育工作的热忱,有透视、研究种种德育现象和把握本质的能力,能处理好一元导向和观念多元化这一矛盾的认识准备,有勇于创造,开拓新局面的探索精神,否则,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至多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第二,克服软化德育工作的不良倾向

在升学机制的作用下,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被严重软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人们对德育软化的通俗概括。在德育严重软化的氛围中,德育机构形同虚设,德育活动也只是走过场和应付上级检查,德育工作总结也有一套应变之术,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典型事例”都作为德育工作成果的佐证。

用“累累硕果”掩盖了软化德育的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只会延长,而难以缩短。“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克服软化德育的倾向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应当努力实现这一转变。

第三,把握品德的三维结构

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是形成品德的三维结构。我们的德育过程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过程,就必须符合三维结构特征的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一德育实践的三维性正确地反映了品德形成的三维性。但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偏爱认知,片面强调品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必要的行为引导,甚至忽视情感的激发。坐而论道,也许能培养出品德的鉴赏者,但很难培养出品德的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二是忽视认识引导,简单规范行为。学生在没有对行为意义产生内心体验时,就不得不接受行为要求,时常产生一种被教师强迫的感觉。这很难培养出自觉的品德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两种倾向虽各执一端,但它们之间是能够彼此互补的,然而由于教育内容不同、组织系统不同,往往班主任不知任德育课程的老师在讲什么,德育课程教师也不知班主任在干什么,即使彼此沟通,也难以充分互补。只有克服上述现象,德育实践结构才能符合品德形成结构的要求。

篇6

1.2质量方针的实施为GSP管理指出前进的方向因质量方针指出了经营企业的GSP管理发展的方向,而质量目标作为企业质量方针的追求目标,是企业、各管理部门所追求的主要任务,对质量方针的实现步骤予以体现、落实,质量方针是质量目标制定、评价的架构和基础。

2质量方针在GSP管理机制中的意义和价值

2.1质量方针制订参照在GSP管理中的价值体现质量方针的制订是药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GSP是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对于GSP而言,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各部门规范要求和国家标准,软硬件设备状况以及工作现场情况和人员组织等;公司在质量方针制订时,除了考虑GSP外,还应考虑质量管理规范、原理以及方法和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以及药品市场的特点、趋势等;作为质量管理方针,其在制订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包含GSP及国家药事法律规制,并将其作为参考依据。

2.2质量方针的制订方法在GSP管理中的重要性药品经营企业在制订质量方针时,企业高层参与程度高。因GSP管理的实施牵涉诸多资源的动用,企业领导者往往亲力亲为,非常重视。从操作层面来看,在质量方针制订过程中,应注意与GSP文件的制订一致性,积极发动企业员工参与其中,基于GSP标准,优化筛选、整理和归纳,最终由企业决策层、组织管理人员通过会议的形式,对所拟订的方针展开讨论、及时修订。这样,既能体现领导者对企业质量管理目标的意图执行和落实,又对企业质量方针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与修改,同时还融入了GSP管理理念,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将原本比较抽象的方针与具体的GSP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员工质量观的再教育。

3实施质量方针对GSP管理的作用分析

3.1GSP管理实践中质量方针的执行GSP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征是每项管理都要有管理操作规程,并且完成这些操作规程都要进行记录和评估。相同,质量方针自制订、审批到最后的与执行,都应建立一套标准化操作规程,而且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与GSP工作有机结合,将其体现在GSP管理实践中,才能确保日常管理、组织以及协调工作落实到位,持续开展各项工作。

3.2GSP管理中质量方针的实施组织在GSP实施过程中,药品经营企业可分为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体系,又可分为更多的小体系。实践中可以看到,这些体系都以GSP管理要求为基础,建立健全各项技术管理规范、标准和要求。而质量方针在实现要求上述体系编制过程中,有较为系统的规划方案和质量目标。两项程序就在同一系统之中,将质量方针在GSP规程文件、作业指导书中得以全面体现;同时将质量方针有效地落实到企业员工思想观念中,并体现在实际行为中,使其成为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

3.3GSP管理中质量方针的实施评价根据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要求,企业质量方针的执行结果应定期进行评价,主要通过内审的形式,及时发现企业质量方针存在的问题,在结合发展现状、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以保证其能够落实到位;在此过程中,必要时还需对质量方针进行适当修订,以确保其能够适应当前环境变化的要求。在企业GSP管理内审中,通过严格考核质量方针使评价更加灵活、具体。同时,如果企业GSP内审过程中,能够有效结合企业质量方针评价方案,则可使GSP在内审时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在GSP内审时若能引入质量方针的实施评价机制,则可使上述工作相得益彰,并能体现出质量方针在GSP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篇7

1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与食品安全概述

对于任何产品而言,质量标准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同时,质量标准在产品生产、加工、检验、定价等环节中,具有导向性作用,是一种潜在性的规范与准则[1]。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的支持。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技术体系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农产品生产已经从传统模式过渡到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大规模、集约化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其质量达到要求,就必须形成一套质量标准,并以质量标准对生产行为进行引导及约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这样才能得到质量可靠的农产品。农产品质量标准化还关乎到食品安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不可避免。但是,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个体生产户在农药使用过程中未按规范操作,存在滥用、乱用的情况,导致农药残留[2]。这不仅会影响到农产品本身的质量,还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所以,要通过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标准也是门槛,为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无法达到标准的产品,严禁其流入市场,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市场秩序,保证食品安全,为老百姓安全健康饮食提供保障。

2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保障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的象征,它体现了农产品的特异性。或者说,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的标签。这个标签是农产品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也是消费者的一种信任,更是不同竞争者的竞争手段。通过创建农产品品牌,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并促使农产品企业实现自我监督。同时,农产品品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在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标准化管理的支持[3]。(1)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也就意味着能够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换句话说,质量标准化为品牌成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动力。正是由于质量标准的约束,才能够实现农产品各环节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为产品质量注入了重要的基因。(2)农产品品牌口碑的累积,关键在于质量诚信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任何品牌农产品而言,品牌就是它的标签与招牌。品牌的发展及消费者的认可,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创建农产品品牌,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同时,一个品牌口碑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累积。正是由于产品质量的可靠,才让品牌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才能逐渐积累品牌的口碑。换句话说,质量是造就品牌口碑的基石。如果一个品牌丧失了质量基础,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品牌效应,甚至会给品牌本身带来负面效应,其产品也就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将标准化质量管理与品牌联系起来,能够让产品始终维持稳定的质量水平,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促进农产品品牌的重塑及升华[4]。(3)农产品品牌本身就是质量标准的累积。创建一个农产品品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经过市场及消费者的重重考验,才能沉淀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才能为产品品牌注入活力,使其逐渐产生品牌效应。对于农产品企业而言,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虽然品牌具备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实现标准化质量管理,正是消除品牌风险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场动态及发展变化,不断优化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质量门槛,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市场要求,才能让产品扎根于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3加强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相关建议

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标准化质量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打造出一个受市场及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就必须要求农产品企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管理。

3.1深化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意识

在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相关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农产品品牌开发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质量标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均纳入标准化轨道。同时,要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及配套细则,保证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在相关标准制定过程中,要融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及安全。同时,还要加强标准化质量管理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媒介途径,如传统纸媒、电视、广播或新兴网络等,加大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宣传力度,从而形成农产品标准化的氛围,进一步促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5]。在这种氛围下,广大农户及农产品企业应进一步约束自身的生产行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3.2以质量标准为中心促进品牌建设

相关部门要完善农业质量标准的修订,包括产品品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各类标准、生产工艺标准、产品加工标准等。逐渐形成一个健全、完善、可靠的质量标准体系,促使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产品品牌成长提供动力。同时,质量标准建设还应遵循系统化原则。在相关标准制定和策划过程中,要以整体效果为目标,对所有的产品质量因素进行综合性处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内容要尽可能具体,使标准化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3.3加强相关政策扶持

要全面落实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还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并不仅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要求,还关乎到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要继续加强法制建设,并加大执法力度,对假冒、劣质产品予以严厉打击,为农产品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品牌产品企业的合法权益。要鼓励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政府引导,打造出一批龙头示范企业,为整个行业树立标杆,以此来推广标准化质量管理。

4结语

无论是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农产品企业的发展,都应重视标准化质量管理。通过实现标准化质量管理,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以此来积累品牌口碑,赢得市场及消费者的认可,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

作者:舒欣婷 陈燕 胡盛红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李里特.农产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基础.标准科学,2009,(01):18~21

[2]崔宏伟,冯伟田,王立冬.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及对策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0,(04):165~167

篇8

商砼使用前的质量控制

所谓的优质的商砼首先是砼的强度得到保证。砼配合比是进行生产的依据,直接关系到砼的性能和生产成本,是砼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砼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砼的耐久性,及工程的结构部位、运输距离、施工方式等来确定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及拌和物的坍落度等性能。砼配置强度必须超过设计强度的标准值,以满足强度的保证率的需要。商砼在运输过程中,既离开了生产地,又未到达施工现场,处在动态失控之中,期间受到运输机械、人员素质、道路状况、气候、外部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最让人头疼的是运输机械,目前国内砼搅拌车运输过程的砼离析情况并不少见,这不仅影响砼的质量及出料,更重要的是影响工程质量。砼运输罐的后锥有搅拌和出料两种功能,砼的装载量达到1/2以上,过搅拌会造成出料口部分粗骨料多,对于和易性差的砼尤为严重;砼搅拌车装料前应将拌筒内的积水排净,装料完毕,允许用不超过3~5kg的水清洗接料口,途中控制2~4r/min的慢速进行搅拌,砼的装载量约为搅拌筒几何容量的2/3。商砼送到施工现场后,应将搅拌车身处于水平位置,中、高速旋转20~30秒砼滚筒,使砼进一步均匀,当拌筒停稳后才能出料,并要加强观察,是否有离析现象。商砼水灰比调整应由商砼生产厂家进行,在现场严禁任意加水。对于见运输时间限制的控制,见表1。

浇筑时的科学操作

商砼的施工由施工单位完成,但是为了及时地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保证商砼的质量,商砼公司有必要在技术上协助施工单位,同时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及时地反馈施工现场的情况。商砼应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应在下层砼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上层砼。机械振捣浇筑厚度不大于30cm。商砼的浇筑振动棒操作人员应安排有操作经验的人员担任,熟练振动棒的操作方法。作到“快插慢拔”每个插入点的振捣时间应由现场确定表面出现少量砂浆,无气泡逸出为止,一般10秒左右,插入点之间距离控制在振动器作业半径的1.5倍;振动棒的插入深度应至少插入下层砼5~10cm,消除上下层砼之间的缝隙。严格遵循振捣的4不原则:1不得漏振;2不得过振;3不得用振动棒赶浆;4不得振动钢筋和模板。因商砼的坍落度一般较大,初凝时间较长,石子粒径偏小,浇筑速度快,张力和冲力大,易发生胀模、漏浆,所以对模板支撑的牢固和严密程度要求更高,浇筑过程中更应不间断地加强检查和加固补救,同时浇筑后的砼表面易发生龟裂现象,最好待表面初凝后用木抹子毛抹一遍,并加强对砼的养护。3砼的养护砼的养护目的,一是创造各种条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砼硬化,二是防止砼成型后暴晒、风吹、寒冷等条件而出现的不正常收缩、裂缝等破损现象。下面我们来探讨下自然养护的实施:为了使砼能够正常的水化、硬化,在砼成型后一定时间里进行养护,使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温度湿度,以保证砼的强度、耐久性。自然养护是目前现浇砼工程中常用的养护方式,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采用适当的措施维持一定的潮湿环境进行砼养护。自然养护期间应对砼采用适当的吸水保温材料如草垫、麻袋、塑料薄膜等进行覆盖,并适当洒水,使砼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足够的润湿状态。砼的洒水养护在浇注完毕,终凝后开始。对于塑性砼应不迟于成型后6~12小时,但在炎热、大风天气,应不迟于2~3小时。为了保证在养护期间内保持湿润,还应每天不断浇水,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还应储水养护,浇水次数取决与气候条件、覆盖物保湿能力。以保持砼处于湿润状态为原则,在一般气温15~20℃,浇注以后3天内,每间隔2~3小时浇水一次,同时夜间不少于2次。3天以后洒水次数根据气温不同按照下表进行确定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昼夜,对于有抗渗要求的砼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前3天浇水间隔不大于3小时,晚上不少于3次。总之,商砼的质量应从质量责任制抓起,从施工人员的操作质量抓起,从每道工序抓起,从影响质量的源头抓起。因此,使用前的质量控制,浇筑时的科学操作及后期的合理养护,是保证实现优质结构工程目标的关键。

本文作者:张国辉工作单位:黄骅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篇9

高中学生心理正处于由稚嫩到成熟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更需要对他们及时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实验版中有许多这样的可供利用的因素。将其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勤奋向上的教育。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渴望探索外部世界,渴望了解未知的东西。在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中,勤奋是必不可少的。且不说所有的名人大家都是经过不懈的勤奋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就让我们看一看那些直接劝人努力学习,用勤奋用汗水求得进步的文章吧!《墨池记》中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而后世之人莫能及也”;《送东阳马生序》中“我”“执经叩问,行深山巨谷中,不嗜衣饰豪华”终有所为;荀子的《劝学》一文就是劝勉大家要勤奋学习,锲而不舍,以量变求质变的。

2、谦虚谨慎的教育。谦虚使人进步,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胸怀,才会更容易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进步。《伶官传》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提倡谦虚的精神。《石钟山记》中作者考察了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么如何面对新事物呢?是象《断魂抢》中的沙子龙不肯传艺,只在回忆中生活呢?还是象《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那样,战战兢兢,怕出乱子,顽固地维护旧事物呢?还是象《宽容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对新事物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呢?

4、增强意志力的教育。只有决心而没有毅力,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勤奋+决心+意志力=成功。古人登山“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他们乘风雪,登滑石,攀高峰,终于领略雪中泰山之趣味。这些都启示我们:拥有非凡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心,就有可能收获到更多更好的麦穗。

5、心理承受力的教育。要教育青年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正视失败。在困难面前,不能丧失信心,而应该勇敢地在失败中崛起。这时,一颗能够承受挫折,坚强的心灵就极为重要了。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数次被陷害,罢官,放逐,但他仍旧不改初衷,提倡“美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司马迁在受腐刑之后完成的;《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十八次面临危险境遇,仍矢志不移:这些都是直面惨淡人生的范例。

6、正确人生观的教育。高中学生已经在思考人生目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大有裨益。《项链》中玛提尔德的人生观是不可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使之“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呢?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

1、背景分析法。了解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艰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思想的理解。许多名篇巨著往往是“不平则鸣”“忧愤”的产物。“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写出这段名言的作者司马迁学习了前辈们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创作了《史记》,这是一部令史学界和文学界都震惊的奇书。可是其创作过程异常艰难,许多学生都想象不到。

这时,教师可用饱含感情的语调介绍他的由来:当年,司马迁接受父亲遗愿,经过几十年精心准备,专注于创作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受腐刑,打入大狱。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忍受着身体的折磨,心灵的考验,坚强地活了下来,完成了《史记》。一部《史记》既是司马迁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面对挫折的抗争史的见证。很多学生听了这些之后,对司马迁肃然起敬,他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2、拓展法。主要是讲清文意,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而言。只有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以此为辐射点,进行联想。如:《伶官传序》中论述了人事的作用,所谓的人事就是人的主观努力。文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意都是说要谦虚谨慎,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此文意,让学生联想还有哪些名言阐述了此道理。经过思考,学生列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为治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等名言警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明白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当学生明白命运的咽喉在自己手中时,就会抓住机遇,用行动改变未来。

3、比较法。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既可以同类课文中比较,也可在不同课文中比较。既可以比较相同处,也可以比较不同处。《送东阳马生序》中可比较“我”与“诸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结果的不同,让学生明白勤奋的重要性。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和《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比较,学生很快就发现他们实际上是一种人:在新事物面前固步自封,胆小怕事,沙子龙还有点慨叹自己的武艺过时;别里科夫则一味维护旧事物。这两种态度都到会不可取的,正确的作法是要适应时展,尽快接受新事物。轻松的比较中,学生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辩证分析法。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辩证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为客观的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在教授《项链》时,对于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学生最初形成了两种极端化思想:一种认为她无可厚非,另一种认为她太不值得了。在同学们的争论中,我引导大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评论她。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可以理解她的虚荣心,毕竟人往高处走,但她那种人生来就是享乐的观点是不对的,人生还应有更崇高的追求;肯定了她靠自己诚实的劳动偿还债务的能力,认识到了她在面对不幸时性格坚强果断的一面。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认识了玛蒂尔德这个人,而且也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享乐,明白了要通过正当手段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篇10

2聚酯装置对变频调速系统的要求

聚酯生产是连续的过程,原料在管道内连续地流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其中某个环节突然中断,一旦发生较长时间的中断可能导致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有可能的部位,管道设计成两个通路,每个通路设有传动装置,可以互为备用,也可同时工作。后缩聚反应器搅拌器出入口电机对连续工作的要求更高,由于该部位电机本身无法备份,对变频器的可靠性要求就大大提高,因此一般要求变频器设置二套互为备用,在运行变频器出现故障情况下备用变频器应能尽快投入运行,保证连续生产的需要。

3变频器的选型

由于聚酯生产装置对传动系统可靠性的较高要求,选择变频器必须非常小心。变频器必须具备如下的特点:(1)、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应选用在国内外具有较长时间考验的成熟品牌变频器;(2)、变频器应具有成熟可靠的电机在线启动功能;(3)、具有重载启动的良好性能;(4)、具有较强的通讯功能扩展性,以便于工厂自动化的实现。

根据上述要求,我们选择了西门子公司6SE70系列工程型变频调速装置。该型变频器采用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可应用于高动态性能传动系统的频率控制、转速控制和转矩控制。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式可以达到同直流传动方式相媲美的动态性能。

6SE70系列变频器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有丰富的软硬件选件功能,如:进线电抗器、无线电干扰抑制电抗器、输出滤波电抗器、整流回馈单元、制动单元、工艺扩展板(T100、T300、T400)、工艺控制软件、通讯板、接口板、扩展板等。

(2)丰富的通讯接口,便于实现与工厂自动化系统的联网。变频器标准配置RS232、RS485接口,可选PROFIBUS-DP、CAN、USS等通讯卡。

(3)具有卓越的动、静态转矩控制性能,能提供强大的启动转矩,允许电机重载启动,具有完美的旋转电机带载再启动功能。

(4)完善的电机保护措施,带有电机热电偶(热电阻)保护接口,或启用内置的标准电子热继电器保护电机。

(5)自动识别电机参数,达到最佳控制性能。

4变频调速系统的构成

由于一套装置中采用了较多的变频器,因此变频器产生的谐波问题就比较突出。为此在变频器输入侧和输出侧均安装了交流电抗器。输入电抗器主要起抑制谐波对电网的污染并有效地改善功率因数的作用。输出侧电抗器则主要起抑制高次谐波的作用。变频器输出电压中包含的高次谐波有两个不利的影响:一是干扰弱点控制系统,二是在较长的电缆中产生漏电流,这个漏电流有时足以使变频器无法运行。在没有输出滤波电抗器情况下,电机与变频器之间的最大允许导线长度在100m左右,而使用输出滤波电抗器时这个长度可以达到600~800m。由于聚酯生产装置往往比较庞大,电机与变频器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所以为了保险起见需加装电抗器。另外,输出电抗器对保护电机绝缘也有好处。

上述一次线路构成使用于浆料输送泵、预聚物输送泵、熔体输送泵、消光剂输送泵、预聚反应器搅拌器电机等的变频驱动。对于后缩聚反应器搅拌器出/入口电机的变频驱动来说,由于电机无法备用设备,为了提高可靠性,采用两套变频器互为备用的方式,其一次线路图如图2所示。

5控制方案

(1)变频器运行/停止控制

聚酯生产过程是由一套DCS系统来控制的,因此对于不同传动部位的运行/停止控制是由DCS系统来监控的。另外在传动部位现场设置有起/停操作柱,可以现场起停变频装置。为了保证在电网瞬停故障情况下变频器的正常操作,变频器起停信号保持电源由UPS提供。另外,为了延长变频器主要元件的使用寿命,变频器不运行时其输入侧接触器时断开的,即变频器在接收到运行指令后才启动输入接触器。

(2)频率设定(转速设定)信号的给定

DCS操作人员根据生产需要,在DCS操作室给出频率(转速)设定值(DC4~20mA),该给定值经装置于变频柜内的信号隔离变换器转变为DC0~10V信号并送入变频器。

(3)变频器运行状态的监视

变频器的运行状态包括开关量和模拟量两种,开关量有:变频器运行(RUN)、故障(FAULT)等;模拟量有:变频器运行频率、电机电流、电机转矩等。

开关量以干接点的形式送往DCS,模拟量则经信号隔离变换器转变为4~20mADC标准信号送给DCS系统。如图3所示。

(4)变频器备用的控制

对于后缩聚反应器搅拌器电机,由于有2台变频器需要控制,并且要求在一台变频器运行中发生故障时能迅速切换到另一台备用变频器继续运行,涉及的控制比较复杂,为此设置一套PLC系统来承担控制任务。PLC实时监测两台变频器的状况,在运行变频器出故障时,根据预设的控制程序自动启动备用变频器,同时切换相应的开关量和模拟量。为了保证PLC故障情况下能起用变频器,另设置应急开关一套,此开关允许启动主机或备机,但不具备自动切换功能。

6结束语

上述聚酯装置变频调速系统已先后在辽化聚酯厂、浙化聚酯装置中成功应用,运行情况良好。完全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与成套引进的系统相比较,具有如下明显优点:(1)造价大为降低。成套引进同类设备的价格在我们自行设计制造设备价格的2~5倍左右;(2)可维护性大大提高。成套引进的设备往往备件价格极其昂贵,售后服务费用很高,而且很难及时周到。由于我们选用的变频器及其元件均是国内市场上很容易采购到的,因而可大大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综上所述,国产化的聚酯变频调速系统完全可取代进口产品,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对策

一、案例概况

A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主要以研制、生产、销售医药、农药为主,B是A在中国的子公司。随着生产业务的扩大以及对生产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开发,2000年初,分公司总经理想在生产部门设立一个处理人事事务的职位,工作主要是负责生产部与人力资源部的协调,并希望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寻找人才。

于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建华开始设计了两个方案:方案一,在本行业专业媒体中做专业人员招聘,费用为3500元,好处是:招聘成本低;不利条件:企业宣传力度小;方案二,在大众媒体上做招聘,费用为8500元;好处是:企业影响力度很大;不利条件:非专业人才的比例很高,前期筛选工作量大,招聘成本高。最终总经理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企业的机会,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且制定了招聘广告,具体内容如下:您的就业机会在A化学有限公司下属的B公司,诚邀对于希望发展迅速的新行业的生产部人力资源主管,主要负责主管生产部和人力资源部两部门协调性工作。抓住机会!充满信心!请把简历寄到:B公司人力资源部收。

最终人力资源部经理建华和生产部门经理于欣经过反复考虑后,达成共识,一致录用王智勇,原因是两位负责人对王智勇面谈表现都有很好的印象。但是,当王智勇来到公司工作了六个月,结果发现王智勇的工作不如期望得好,指定的工作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胜任其工作的行为,所以引起了管理层的抱怨,显然他对此职位不适合,必须加以处理。然而,王智勇也很委屈,在来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招聘所描述的公司环境和各方面情况与实际情况并不一样。原来谈好的薪酬待遇在进入公司后又有所减少。工作的性质和面试时所描述的也有所不同,也没有正规的工作说明书作为岗位工作的基础依据。看完这个案例,我们不禁会问,这究竟是谁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

1、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

一般情况下,企业出现的问题是由于没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造成的。例如:企业经常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企业经营战略计划经常因为人员到位不及时而推迟或改变计划,企业现有人员因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造成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多滞留,导致企业信誉度下降,从而使企业经营能力减弱。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无法进行适当的规划,企业将被迫在一些将发生的事件发生后,而不是之前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将不是选动性反应,所以这将是不被预防的。

2、缺少工作分析

看了B公司招聘广告词的描述方式,使人有一种应聘的冲动,但冲动不能代表其它。求职者需要了解详细的信息时,不知道本岗位是做什么的,公司没有向求职者提到岗位的详尽描述和胜任本岗位的所需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方面要求。同时在公司人员面试、筛选、评估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工具作为考评人员素质、水平、技术和业务实力评测手段,面试人的主观看法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科学的评测方式。由于缺少工作分析,在人员录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录用依据,所以造成入职人员与岗位要求的差距,甚至造成应聘者与岗位完全不相符的尴尬情景。

3、基础环节不扎实

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情形:人力资源部埋怨用人部门对所需人员缺乏清晰明确的要求;用人部门埋怨人力资源部不能及时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财务部门埋怨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太快;用人部门埋怨人手不够工作无法按时完成;人力资源部埋怨企业想要淘汰的人流不出去而想要保留的人又留不住……

4、招聘程序不合理

从招聘程序来看,本案例也存在许多失误,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招聘前应该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的资格能力要求。明确岗位职责主要是使应聘者明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避免出现“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我们只是接受任务,一天到晚埋头干活,干得不明不白的,无从了解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什么”的情况。明确岗位资格能力要求,有利于企业合理筹划人才调配,也为科学评估岗位价值、确定薪酬福利水平提供了依据,使得企业薪酬水平具有必要的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其次,在招聘时企业应该将公司的相关政策,尤其是薪酬福利、绩效管理办法等向应聘者明确,避免“搭错车”、“选错郎”,防止王智勇这种情形的出现。

三、解决对策

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把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转化成人力资本的需求,以企业整体的超前和量化的角度分析和指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的结果能够使管理者了解什么样的人应该被招聘进来填补什么样的岗位空缺。

2、进行正确的工作分析

美国著名学者怀特先生说:“当今企业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建立在工作分析这个基础上的,不可缺少。一个企业的工作分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正是如此,所以一个企业更有必要进行工作分析。仅从一个方面来说,工作分析的好坏与否,是招聘选择录用的前提。试想,如果招聘者不知道胜任某项工作所必须的资格条件,那么员工的招聘、选择和录用工作将是漫无目的的;如果缺少适当的工作说明书,就会在没有一个清楚的指导性文件的情况下去招聘、选择和录用员工,而这样做的结果将会是非常糟糕的。

3、进一步完善招聘、选拔及录用的程序

由于一个成功的招聘活动,将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的竞争优势:一是低的招聘成本;二是吸引合格的候选人;三是降低员工进入后的流失率。所以企业无论是运作步骤操作,还是每一步骤的具体实施细节,都应该参照一定的规范实施。尤其在面试选拔期间,科学性的做法对人员的筛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面试者与求职者的正式交谈,笔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技能测试、知识测试等方面,达到客观了解求职者的业务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求职动机、表达能力、逻辑性思维等项情况,并对是否采用作出判断与决策。要想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就必须做到招聘程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在录用选拔中应注重效度和信度的问题。因为这两个指标能帮助企业了解求职者更准确、细致的信息。

4、招聘适合企业组织的最优人才

在企业中,一旦出现工作岗位空缺,从招聘成本上来看,首先是看一下企业内部是否具有合适的人员来填补空缺,通过内部招聘渠道来寻找合适的候选人。由于内部员工对企业的环境更熟悉,不存在磨合期,在组织结构协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所以企业组织中绝大多数的工作岗位的空缺是由本企业的内部员工来填充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杜绝人情,要按照人力资源的规划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冉斌编著,海天出版社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