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共选修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6: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选修课论文

篇1

学校即便有的少量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宁可搞科研、挣外快,也不愿开设公共选修课。出于无奈,公共艺术选修课只能由新进人员、青年教师、甚至业余艺术类教师开设,教学效果差,引发学生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大都由名师讲授,面向不同层次的高校,囊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课程,其他精品网络课程也是种类繁多。为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要求,只要视频课程名称与艺术类相符即可引进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但往往难以符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如何选择适合本校的高质量课源成为教学管理的第一难题。

1.2网络运行环境难以保障

视频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师生联系起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使学生观看流畅的视频,学校需要配置服务器以及无线网络。为解决网络技术问题,须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负责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网络技术问题。目前学校没有完全覆盖无线网,学生需要去机房或者自己花钱上网,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辅助教师不一定是网络技术人员,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1.3教学管理及考核质量方式需要完善

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目前,视频公共艺术选修课由教务处组织选课,辅助教师负责批改作业,考核由观看视频比例、作业成绩、讨论成绩、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由于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进行学习,教师无法监控与掌握真实的学习情况,难以对教学质量监控做出规范的要求,教学管理的程序化也无法实现。

2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管理路径探索

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拉开了视频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一些世界名校随后也陆续开放课程。从2010年开始,像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公开课在网络上非常火爆,我国2011年也在网上公开了名校的课程。专业课的视频网络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由于视频网络课程的特点,作为学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很有优势。

2.1选择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视频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精品课程视频、视频公开课、“微课”、网络课程等适合教学用的资源“铺天盖地”地放在网络上。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选择教学资源。网络视频的内容应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活力为标准。选择的视频网络教学资源时长不应过长或过短,要与课堂教学总课时能对应起来,以便于折算学生选修课学分。视频网络教学资源分为教学资源平台和后台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上应有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料、交流平台、文件传输、课程评价等模块。教学基本资料包括:课程大纲、考核大纲、课程简介、课外作业等;交流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与辅助教师的在线交流及留言功能;文件传输是为了便于学生提交作业,每段视频相关的作业可以及时提交给辅助教师;课程评价模块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对本课程及时评价。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视频课程,学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严格把关,选择高质量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用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补充课源。

2.2明确教学目标,严格管理教学过程

公共艺术选修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应该严格管理教学过程,首先应建立辅助教师制度,网络视频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视频进行,网络视频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学校要保证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时,在固定的时间段能通过网络联系到辅助教师。每一集视频网络课程对应于一节课,为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监督学生学习,学生每看完一段视频,都有相应的视频的作业可做。可以通过系统设定,只有做完作业才有权限观看下一集视频。辅助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看到学生所提的问题,在后台管理系统中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提交问题的次数。对于学习进度慢或者未及时提交作业的学生名单应及时公布于网上,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课程。课程结束前一周,辅助教师把课程考试内容放于网上,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考试,最后根据学生上网学习情况、作业提交情况、讨论交流以及考试得分给出本门课程的成绩。

2.3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网络视频公共艺术课程的特殊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对辅助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课程资源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分为课程内容和平台的网络技术性两个评价指标。课程内容可以从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性、艺术性来评价,网络技术性可以从画面的清晰度、流畅性、界面设计结构来评价。对辅助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务部门的检查和对学生的调查完成。教务部门可以不定期的检查辅助教师通知、作业、和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务网上对辅助教师进行评价,教务部门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则得出对辅导教师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评价则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交流讨论情况以及最终考试情况来进行评价。教务部门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公共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原则和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及时双向反馈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一个回路,促进公共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篇2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篇3

我国的公共选修课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各高校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设的课程,高职院校的选修课更是在近些年才兴起。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这样的共识: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专业课和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教育部也于2011年提出《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公共选修课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选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现状

( 一) 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兴趣严重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都是学校根据教师申报来确定课程,而很少征求学生意见。这就导致了课程与学生兴趣的严重脱节。学校为了给学提供足够多的学分以供选课,不得不让一些本来不具备开设选修课能力的教师开课,导致一些不适合作为选修课的课程也出现在选课目录中。

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40人,专任教师306人,达到双师比率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9%。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在公共选修课设置上竟然只有27人申报,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5%,选修课的类型也少的可怜,不足30门课程,这对于全院10000余名学生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 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

许多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不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要求设置课程,加之缺乏对学生选课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课程选择上的盲目。学校一般在学生选课之前, 只是简要地介绍所开设课程名称、学分以及教师的姓名、部门、职称等, 让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不知所措。笔者在一项关于选修课的调查中,有近 80% 的学生认为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 有 50%的学生对绝大部分课程无兴趣; 只有 1% 的学生认为对公共选修课中的大部分感兴趣。于是,大部分学生为了达到学分的要求,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课程。高职院校的许多选修课,成了名副其实的选逃课,出勤率已经普遍的让人担忧。

( 三)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学校开课前一般只是大致规定了开课时数, 而开设什么课程则没有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形下,一部分教师往往把自己熟悉的专业课内容稍加修改后即作为公共选修课开出。再加上管理层面上对教师提交的公共选修课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把关不够严格, 导致公共选修课程设计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2学期27门的公共选修课为例, 学校往往把所开设的课程按学科大类堆放, 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内容和价值上几乎没有分工协调, 从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四)公共选修课考核的单一化

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选择课程论文的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导致抄袭成风。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网络上各类型的论文资料应有尽有,很多学生的课程论文是在网络上或拼贴剪切,或甚至整篇照抄。 教师虽然想出各种方法防止、打击抄袭,但往往防不胜防、困苦不堪且收效甚微。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为例,400人的网络小说创作中,往往只有90% 的学生提交,在提交的300多分作业中,竟然有10位学生是几乎一字不差地照抄《仰望的僵尸》。

(五)师资力量匮乏、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选修课授课往往是一些经验不足、比较年轻的教师担任,选修课的课程资源、队伍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质量。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的开设,近80%是由青年教师担任。教师执教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各选修课质量的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对选修课的管理和监控也不到位。无论是课程的申报审批、开设还是上课的过程,都缺少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出现了开设、上课、考核都随意的现象,选修课变成了无人管理的空白地带,冷清无比。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设置的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所设专业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公共选修课计划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之中。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应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鉴吸收相关学校的课程开设经验,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开设课程,课程体系一旦确立,不得随意更改,而且还要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更新完善。

(一) 教师课程设置多样化

选修课人数普遍较多,“众口难调”这就要求教师课程设置多样化。为此,我院可以借鉴广东地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如中山大学开设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中南大学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等。这些课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向。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授课也可以为选修课助威,它可以很好地展示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有些选修课则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职业指导”等类型的课程,就可以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招聘会”、“模拟创业”等形式,使学生切身实地感受就业的氛围。

因此,学校在确定公共选修课程时,要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在对学生需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这样才会让学生都有机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为例,就是结合大学生很多都喜欢看网络小说的实际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小说,并指导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网络小说的创作。

( 二) 学生选课的透明化

学生选课环节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至关重要。据调查研究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加上他们对课程本身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在选课时难免出现盲目性。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2学期27门公选课中,大多数课程连最基本的课程简介都没有,更不用说任课老师的一些相应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学院应通过校园网站,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系统,向学生介绍所有的公共选修课,使他们了解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再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学习导师,指导学生选课。

( 三) 教学内容的时代化

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诉求。 教师也要参考要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开发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此外,许多公共选修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教师应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每年中国网络作家福布斯排行榜,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程设置优胜劣汰的机制化

针对公共选修课数量仍显不足,尤其是学生喜爱的课程明显不足的状况, 高职院校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尤其是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尤其是对那些教学效果好, 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可以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适当调整教学班规模或开设平行班;对那些成体系、有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学校也可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 鼓励教师将其建设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力求使公共选修课实现“质”的突破。与此同时,对那些反应不太好的选修课,跟学生和老师沟通后,责令限期整改,如果反应还是不太满意,则可以考撤销该门选修课。

(五)公共选修课设置的社会化

如果学校师资水平达不到开设某些专业性强的选修课而学生需求量又大时,应建立起聘请能社会优秀人士开设选修课的机制。 高职院校鼓还可以鼓励具备相应文化的技术骨干纳入到兼职教师的系列中为学生上课或邀请社会优秀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性的选修课。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铁道运营等专业,都可以采取此等模式,进行创新。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升选修课的广度、深度,多层次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是应新时期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生的。要使选修课达到真正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处优秀的人才,让学生和社会满意,让学校和教师自豪。

参考文献:

[1]郭. 高等艺术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4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困境

(1)公共选修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根据对重庆市某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选修课的满意度较低。调查数据显示,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去参加选修的学生仅占35%,并且占到60%以上的同学是为了拿学分。课堂出勤率低,仅有不足30%的学生出勤率在70%以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方面,有55%的同学认为“较差”和“很差”。认为公共选修课有作用的只占不到40%,甚至还有约8%的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完全没有作用。

从访谈结果看,多数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比较感兴趣,学习动机积极,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在实际开设选修课过程中,由于在选课之前,缺乏有效的选课指导,对公共选修课了解不够,出现了盲目选课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选课,在课程选择上存在着功利性的倾向,选择容易合格的课程,以求为自己能够顺利毕业。这些与公共选修课所开设的目的相去甚远,与学生参与公共选修课的初衷相违背,导致了学生为学分而选修的情况,导致了学生消极应付的情况,甚至怀疑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一是学生课程参与权的缺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内容讲授、教学方法的决策权等通常属于学校和授课老师的权力。公共选修课开设流程一般为:教师申请课程、教务处审批课程,最后通过网络选课平台供学生选课。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只是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名称及上年级学长学姐的推荐来选课,造成了选课的盲目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权力参与课程设置,没有权力决定课程内容,更没有权力选择授课教师。课程参与权的缺失导致学生提不起足够的兴趣参与课程。二是,学生对选修课意义价值理解不到位导致行动上的消极应付。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开设过程中对学生征求意见不够,并且,学生对课程本身了解不够。作为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容器,学生需要的不单是知识的拓展和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心理、情感、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满足自己的需求。选修课管理中,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就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公共选修课数量不足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公共选修课才能够顺利毕业。其中,至少包括两门以上的选修课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公共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学科专业分布不均衡的情况,难以满足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多样化选择的需求,学生选课余地不大。多数高职院校利用晚上或双休日开设选修课,导致老师开课难,申报选修课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科专业不齐的高职院校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导致开课门类偏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学习兴趣不足,只选不读现象严重。

(3)公共选修课监控难的现象较突出。其一,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开设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相对较晚,课程目录、课程标准、考试考核等缺少统一的要求,缺少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对其效果和课程质量评价做出规范性的要求,选修课开课质量难以有效保障。其二,公共选修课开课时间多选择在晚上和双休日,日常教学管理难度较大。

二、改进策略

(1)保障学生课程参与权,加强公共选修课选课指导。在公共选修课开设中,应该积极考虑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课程内容的制定上,应该建立信息收集的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在教师选择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网络评教,及时跟踪学生对课程评价的情况。从公共选修课开设、授课、考核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保障学生的课程参与权。

(2)完善配套政策,多举措丰富选修课课程体系。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课,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加大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尽可能多的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针对教学内容优质、教学质量较高、学生评价较好的选修课,应该给予奖励和扶持,通过公共选修课课件比赛、教案比赛、公开课比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完善。

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在课程建设平台中,增加选修课的内容,积极发挥网络化的便捷优势,实现公共选修课课程信息化。

(3)加强管理,构建公共选修课的质量保障体系。将公共选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课程规范化管理。教务处加强对公选课的遴选程序,将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公共选修课的评教系统、精品公选课等内容,综合纳入网络平台,进行甄选。

公选课管理部门应该牢牢把控选修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关,定期组织督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课堂秩序进行检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且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对教师批改试卷或课程结业论文进行抽样检查,杜绝草率批改的试卷或学生课程论文。每学期根据综合考评,评选出精品选修课、在建精品选修课课程库,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监控。严格制定课堂出勤制度、课堂作业制度、课堂提问制度、开卷考试制度。针对选修课出勤率较低的情况取消其考试资格,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考试标准,促使学生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篇5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通识教育”教学管理 改进策略

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及教学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提到,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高等学校必须使课程设置多元化。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是使课程种类多样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为达到“通识教育”这一目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为主兼顾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为辅的教育课程,其主旨在于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促进学生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公共选修课在学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大都按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等领域来分类。基本做法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跨学科、跨专业选修5~6门课程,每门课程20~30学时,占1~2个学分,平均每学期一至两门公共选修课,(注要确切信息)要求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文理交融。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包括专业计划的审定、课程结构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征求、选课管理的运行、成绩的审核和报送等五个重要的环节。公选修课开设的主要程序为:先由教师自愿申报,再到学校主管教学校长和教务处的教学主管领导审核,整合全校教学资源,确定开课的课程,并向全校学生开放,最后由学生在教学网络点击选修。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教学使学生提增强了能力、高了综合素质,上基本达到了“通识教育”的目的。但由于许多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近年来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

一方面,目前本校公共选修课共开设文、理、艺术、体育四大类共218门,学校公共选修课数量少,公共选修课开课门类相对不足,学生选择余地有限。公共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有的甚至达不到总学时的10%。,各个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不稳定,有些选修课程不是学生所期望的,特别是技能型的课程仍较为欠缺,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

另一方面,公共选修课师资不足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资深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自身又面临业务进修、科研工作的要求,影响其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选修课教学环境不够理想

一方面,学生选课缺乏合理指导。有些学生随意选课,给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还有学生选修的课程较为功利,大多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或者是比较轻松易学的课程,但是,对一些真正具有“通识”意义的课程,学生因缺乏兴趣而不愿选,以至于不少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因为学生选修人数不够而缩小开课规模甚至停开。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公共选修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敷衍了事。他们认为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影响不大,也有的教师开设选修课仅仅是为了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选修课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另外,选修课不能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等铃声的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也有待改进和加强。

(三)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灵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这直接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带来困难。

有的学院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等要求未能做到严格审查。有些公共选修课没有选用适合教学的教材,一般是由教师随意选用教材,或直接用专业教材,这些做法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有些公共选修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未能做到对所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提高素质、传授学生技能的目的。另外公共选修课课程考核形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考核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并且不够严格规范,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大多课程考核以学期论文作为考试题来评定考核。

三、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选修课设置机制

合理安排选修课的开设,完善公共选修课设置,以优化选修课资源的配置。对那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比如文化、国学、科学史、科学动态等课程要积极扶持。还要合理配置有助于就业和创业的选修课程,使其走出校门时,有能力、有准备面临择业的挑战。

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学校对其进行人文修养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形成他们完善的人格,同时辅之必要的就业和创业教育,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展的合格毕业生,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尽快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二)学校应优化公共选修课教学环境

一方面,师生共同做好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公共选修课的任课教师应当兼顾学生兴趣、特长、专业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选修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指导。在每学期进行公共选修课选课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设法使学生了解关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相关知识,同时对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方向加以介绍,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实际需要选课,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生也应根据自己的道德修养、人文修养、就业现实等一系列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切合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地选修公共选修课。

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学校应适当鼓励文科学生选修对自己专业有益的理科类课程,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些对自己专业有益的文科类课程,做到“文选理、理选文、文理选技能、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选修课教学中加强自律,努力上好选修课。与必修课教学相比,上选修课的教师相对比较宽松。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学校方面有效的监管、监督外,要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教学行为是否自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自律,要尽职尽责地担负起选修课教学使命。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选修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教学手段要创新,教学媒体应尽量向选修课的学生开放。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座谈、戏剧、调查、实践都可以作为选修课的教学手段,而且许多选修课正会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会更吸引学生,例如,选文学的同学可以排演话剧《雷雨》,选科学的可参与收光线导电实验。学校也应向选修课的同学开放教学媒体,让参加选修同学能体会专业学生相同的授课效果。

(三)加强监控,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学校不能忽视对选修课的纪律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有效地约束学生学习,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和考核,考核形式要多样化,笔试、口试、论文、调查报告、学生在选课期间取得的相关发明创造及获奖都可作为该选修课的成绩。

学校的质量评估部门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以了解和掌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

学校还可以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停开。选修课也应像必修课那样,把教师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师教学档案,考试、成绩等学生学习档案,都纳入到日常规范管理中来,建立起详细的档案体系。

四、结论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尽管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状况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教师和学生端正态度,对公共选修课加以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大教学质量监管力度,严格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规范,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保证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进而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

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公选课”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宣亚南,颜进.我国高校现行选修课制度的利弊及对策.教育教学管理.2004(5).

[2]杨从军.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黑龙江教育.2008(7、8):118.

[3]郭学勤.关于高校选修课课程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5(1).

[4]黄巧萍.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2).

篇6

一、关于江西警察学院学生对待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综述

本次课题调查以15级公安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专业分布包括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经济犯罪侦查。问卷共发放150份,总共收回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89.26%。另外,以口头的方式对其中5名学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以收集更为客观的事实佐证。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选修课“一高一低”是目前最突出的现状。“一高”指的是出勤率高。问卷中从不缺席者占40%,缺席1-2次者占43%,而缺席5次以上的仅占7%,由此可见学员选修课出勤率比较高,这归咎于课堂点名机制。“一低”指的是课堂效率低。34%的学员上选修课时玩手机、听音乐、聊天 、睡觉,28%的学员选择看课外书或者做自己的作业,认真听课并做笔记的占22%,课堂效率低是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学员出勤率高达83%,但上课认真听讲者约占五分之一。这强烈反应出勤率只是“假想乐观”,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出现疲软滞胀现象,“选而不学”“出勤不出力”情况严重。公选课走向畸化发展方向:课堂资源浪费,学生虚度课堂时光,老师疲于授课,这已然违背创始者本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员对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总体评价十分满意、满意分别占13%、33%,一般、不满意的合占54%。而造成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讲课死板提不起兴趣,还有17%学员认为上选修课简直是浪费时间。访谈中也有学员反应: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纯理论教学实在枯燥,部分老师的授课态度需端正,上课过于散漫,全程放视频未免过分草率。诚然,学院公选课管理机制亟需规整。绝大数课程以小论文的形式结课考试,只要出勤率高分数都不会低,正因如此,滋长了学员“混学分”的心理。教学方式呆板,结课考试流于形式,老师教学评估管理程序和学生课堂纪律规制亟需完善。

二、学生对公选课“选而不修”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选课难

选课难一方面体现在选课期间服务器常常呈崩溃状态,进不了教务系统,几经周折仍刷不出选课页面,同学们的耐心一点点瓦解殆尽,最终放之任之,选择自己并不中意的课程。另一方面是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类别较为单一,优质课程缺乏。我院通识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共30种,主要有书法、英语文学欣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器乐作品赏析、现代社交礼仪等三十种,多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关于艺术与体育类、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外语学习等广泛的领域没有涉及,不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思想认识不足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从公共选修课中汲取专业课程之外的知识,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部分同学对自身知识结构定位单一,将成才目标仅限于通过公务员考试上,学习目的倾于功利性,在繁重的学业任务和高压式警务化管理下易将公选课当作“娱乐课”、“减压课”,加之校方也不够重视,最终导致“选而不学”之风愈演愈烈。就老师而言,教师在学生培养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课程传授方式、课堂氛围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囿于行政工作、科研项目、必修课教学等,忽略校方较弱关注的公共选修课,对于公选课内容的教学常常“照本宣科”,如此一来便给予学生们消极的心理暗示,更加弱化了选修课的地位。

(三)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专业课程的监督管理是学院的工作重心,按期进行教学评估、学生反馈调查,督导员巡查考试现场。但鉴于公共选修课种类跨度大,学科性质不同,考试难以集中组织,结课考试形式都由任课老师决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大部分老师都无视课堂纪律或者已经“习惯”学生不听课,几乎所有老师都以上交小论文为期末考试内容,且只要出勤率高结课成绩都不低。正因如此,更是滋长了学生“混学分”的心理。综上,公选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缺乏校方规范管理,亟需相关管理规制的完善。

三、对待公共选修课“选而不修”态度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当下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警察的职业意识,警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具有与警察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术技能。同时公安高校也要以公安特色教育作为公安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方面是法律课程和公安业务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人文和科学技术选修课程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学警们的需求有备考公务员相关课程的指导,如申论,行测的学习;也有对艺术与体育,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向往与追求,我们应立足于公安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警需求来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让学生爱学,让老师乐教。

(一)加强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优化课程结构

公共选修课是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公安人才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更应重视加强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人文科学技术模块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都应有所涉及,比如世界警察、警察心理学、国际犯罪、中国古代建筑史、排球、茶道等。

(二)引进moocs教学模式

篇7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099-02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校从1998、2003年教学计划到2007、2009、2010年的培养方案,公共选修课由原来的限定选修课和自主选修课程的开设,逐步从必修课程中剥离出来而形成选修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开课门数,扩大人文和科学素养课程,提高选修课程质量,按照学生大类专业开设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提高选修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例等,使选修课程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意愿和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校多年来不断摸索选修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已取得满意效果。笔者现结合本校的一些作法,对中医药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作一探讨。

1 优化选修课结构,注重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

加强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与建设。可从职业生涯设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文学艺术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知识及历史观教育等方面合理设计人文素质选修课,增加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门类;提倡开设通识教育类选修课,适量开设需要一定专业基础才能听懂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心智。

以苗族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体系是本校的办学特色,在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得到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认可。为了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本校把苗医苗药的教学内容纳入选修课程教学建设中,现已开设《苗医药发展史》、《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文化》、《苗医基础》、《苗族药物临床运用》等选修课程。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定,有些实验内容不可能进行得很深入,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点也各有不同,为此,我们采取开设选修课的方法给予补充,既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也进一步拓展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如针灸推拿学院课程组陆续开设《针灸各家学说》、《耳穴治疗学》、《针灸美容》、《针灸技能操作》和《常见病针灸治疗》等选修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开设技能实训选修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向医学生开设《护理技能操作》。

2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选课的引导教育

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门课平均不超过每周2学

基金项目:贵阳中医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医教发[2008]38号)

通讯作者:崔瑾,E-mail:

时。由于公共选课不局限于既定的教学大纲和学时数,教学内容与方法灵活多样,利于教学改革和探索性研究,这将为必修课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角色互换法为主的学习方式,如选取教材中合适的章节,预先分组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讨论的形式,也可采取学生自行备课、上课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最后教师点评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科学学习,最终达到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同步提高。学校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的方式推动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方法改革。

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针对学生不能客观、全面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与知识结构,选课仅凭兴趣和主观臆测,盲目性大的情况,通过教务管理网络平台提供每门课程的信息,对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学分、教材以及主讲教师等内容作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信息,避免选课的随意性;同时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作用,通过辅导员及班主任进行信息反馈以及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选课前对拟开选修课公示1周以上,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内容。延长选课的时间,网上选课时间避免在上课时间和夜晚开放。选修课上课时间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之外,学生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校作了一些改革,如将每周的周二或周三专门安排公共选修课;还有一些学校将公共选修课固定安排在每周二、三、四的第5~6节课[1]。这些措施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加强公共选修课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教学管理软件进行高效的管理。目前,除了纳入培养方案外,为了增加课程数量,本校部分公共选修课由教师自愿开设,每个学期向教务处递交申请表。教师递交申请之后,一般情况下同意试开课,学校下发开课通知书给教师;对连续开出两期的课程,审核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公共选修课的质量逐年提高。将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反之则予取消。设定公共选修的面向对象(如年级、专业等),对选课不足40人的课给予取消,要求校区之间均衡开课等。经过2年来的不断摸索,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公共选修课管理模式。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可从多方面展开。首先,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进行合理的评分。其次,督导专家组组织专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检查和督导, 监督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听课不仅是对教师平时教学效果的随机检查,同时也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发现很多网上评教难以发现的问题。再次,所有选修课全部为考查课。平时成绩可以采用论文、练习、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做好平时成绩记载;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各次考核记录结合出勤情况评出最终成绩,并在网上登录成绩。选修课考核以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不足60分者不记入学生成绩,视为未选。同时,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和考核。

4 小结

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中医院校开设前沿专业选修课,有利于深化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开设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学科交叉,造就创新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经济、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就业市场变化,要求中医药人才具备广阔的知识背景、多种专业技能及较高的综合素质[2]。中医院校应充分认识选修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针对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加强选修课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类、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外语类、心理类、医学与生命科学类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广东药学院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公共选修课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公共选修课设置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及医药生物特色类五大板块,每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80—100门。全校在校普通本科生2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三个校区。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始修读公共选修课,在校期间必须修够l0个学分以上,规定每学期选课数量不得超过3门。公共选修课开课数与需求数之间呈供不应求的状况,影响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如何在增加数量的同时确保开课质量,真正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现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加以分析。

1.1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我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开课教师当中存在开课积极性不高、开课不稳定、授课质量不尽人意、马虎应付等情况:部分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而修读,甚至抱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思想;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宏观设计不够重视,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对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这一系列情况严重影响了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教风学风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1.2宏观设计缺失.开课指导不到位。

我院公共选修课目前分为上述五大板块,要求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间修够1O个学分,并规定在每一板块中至少修够1学分。这样的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我院对于各个板块的开课数量并未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对各个板块缺乏宏观设计,没有出台一些开课的指导性意见来引导各类课程板块的发展,各板块课程数量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出现一些类似课程重复开设的情况.开课数量仍未满足在校普通本科生的需求。

1.3课程建设质量欠佳。教学管理监控不到位。

我院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教学大纲。教研室及二级学院领导审批,然后报学校教务处审批,需要提交教学大纲。主讲教师要求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或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工作一年以上),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开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够高。教务处作为最终审批部门,大多只是审核其开课资格,而对教师教学大纲的制定质量并未作出严格审核。也未组织专家对该课程是否纳入公共选修课进行评议及组织教师试讲.开课程序过于简单,质量把控不到位。在课程正式开出后,课程的质量监控措施不够,力度不足。对教师的教案、讲稿、课件疏于检查,教师当中存在课件制作随意,甚至没有撰写过讲稿等情况,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巡视、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的次数太少。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课堂出勤率较低,考核过于随意,导致公共选修课整体水平不高。

1.4学生选课盲目,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做得不到位,大多是宣传选课的规定:学院对选修课的教学秩序管理不够严格;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纪律要求不严:部分学生选课抱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对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不屑一顾,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公共选修课课堂出勤率远不如必修课,逃课、迟到、早退的学生大有人在,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存在考试代考的情况。

2.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2.1加强宏观设计与管理,优化课程体系

宏观设计是公共选修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我院应该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结合全院开设的专业布局情况,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论证,并重新修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应明确公共选修课中各板块或类别的设置,对开课总数及每一类别课程的数量应有明确规定并能根据每一学年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课程内容应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结构应真正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我院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课,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对于学院无法开出又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应由教务处负责外聘符合任课资格的教师。

2.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公共选修课中的课程建设质量目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课程堂堂爆满,有些课程却门可罗雀。出勤率低除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课程吸引不了学生。我院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及采用一系列措施,一是予以政策扶持,比如对一些普遍反应良好的课程予以立项及经费支持,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又如对于选课人数多、授课水平高的课程增加课时费,再如针对中山校区开课教师少、开课不稳定情况进一步提高课酬标准,提高教师开课的积极性;二是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对于选课人数少。授课质量差的课程逐步淘汰。此外,可以通过经常性举办公共选修课授课比赛、评选最受欢迎公共选修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2.3注重日常教学管理.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一是从源头抓起,做好开课的管理,应做好开课教师资格审核及教学大纲的审核工作。要求开课教师除提供申请表、教学大纲外还必须提供全套的教案、讲稿、教学进程等材料。成立专家组,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新开课程进行论证,并要求开课教师试讲,对不符合要求的课程坚决不予开出。二是注重日常的教学检查。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教研室和课堂,检查教学档案并随机听课,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的资格条件,并坚持职称评聘中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而且要与教师的课酬挂钩。

篇9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目标,而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顺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这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但不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经过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自我申请,虽然最后校方也会进行最终审核,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课程的开出没有系统性、目标性,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个人的情况。尤其是一些老师,在思想方面,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还不够明确,只是粗浅的意识到开设选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却很少思考如何将选修课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为了开设而开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开出一门面向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高质量的公选课,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调查表明,教师教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教学设备落后(29%)、班容量大(25%)、缺乏时间和精力(21%)、自身教学水平有限(14%)等。这些原因,导致选修课在一开始就先天不足。

以校际选修课为例,虽然校际选修课原则上应是各校的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一般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真正凸显出各校的特色与优势。

2.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选定哪门课程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学分的比重、课时的长短、课程的难易程度或口耳相传的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报过程中相当盲目,仅仅根据课程名称及简单介绍来猜测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性质,但有的课程名称很大,很难猜测到具体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顺利取得学分而选择选修课,喜欢“轻轻松松上课,顺顺利利‘过关’”。如果听闻某一位老师对学生考评严格、所教科目不能蒙混过关。那么即使这几位教师所开设的课程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会因为担心考试无法通过而不选修他们的课程。于是,学生选课就喜欢选择一些学的比较轻松的文体类、欣赏类课程,甚至任课老师的课堂考勤、考试要求是否严格也成了选课与否的理由。这种盲目性的选课,造成选修课“冷热失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严格,质量不高

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是许多高校选修课的通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方面,由于教学缺乏规范,备课不足,上课或照本宣科,或夸夸其谈,甚至直接放下载的教育影片,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不能给学生提供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也不能给学生以应有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到的知识太少。

学生方面,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上选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对选修课的认识也相对不足,理科学生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对人文类的公选课抱着混学分的想法,而文科学生对自然学科课程,由于缺乏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听课常常是云里雾里,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学分才选修的,没有太大意义,对自己作用不大。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制度方面,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方面,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考核制度的缺陷。选修课课程考核不规范,大多数考核方式是以论文为考题,或者是开卷式考试,而教师为了让大部分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选修课考核制度中的宽松做法,导致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目的和一样无法很好的完成和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似使得教学管理上也有了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对策

1.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体系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而目前,就我校学生情况来看,选修课仅仅只占学分中较少的比例,以生物与环境学院为例,学生完成的选修课学分仅为10-12个学分,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仅占7%左右。选修课课程比例偏低,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实践能力。所以,建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创新型社会建设目标的人才。

其次,在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公共选修课的同时,应完善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规范和评价标准,对公共选修课的开除,应根据教学规范的体系设置,并且应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对开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开课的必要性进行审核评估,以杜绝随意性。除此之外,应积极整合资源,杜绝重复开课,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及门类的全面和均衡,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利用校际间的合作,拓展学生选课的空间。

2.转变观念,提升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

高校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梯队,是保证开出高质量选修课的关键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首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其次,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再次,应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通过经济杠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自己的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加强选修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要按照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去准备选修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剔除选修课只是为了混学分之类的消极想法,并能够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努力探索。

3.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拓宽选修渠道

由于学生选课往往受制于某种兴趣、动机的需要,同时,很多低年纪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这就让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凭的只是一眼感觉,不会从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专业辅助等方面去考虑,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来充实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是实行选修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克服盲目选课的弊端,建议建立和健全选修课导师制度,导师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进程做出合理安排,以及在学习方法的改进方面给予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制定学习和选课规划,帮忙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切实将选修课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课堂。

4.严格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选修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关键在于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选修课考核的不重视。针对公共选修课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建议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加强考试考查制度,双管齐下,共同发展。

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相同或类似课程,由多位教师申请,并提供试讲视听,让学生选择老师选择课程,优者胜出。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听到高水平教师的讲课,有比较才有进步,这也会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停开。

在公共选修课课堂上,部分学生出现“选而不修”、“挂名选修”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选修课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所以要严格课堂和考试管理,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辅以课堂考勤、必要的点名和随堂回答问题等方式督促学生的到课率;同时多推行闭卷考试方式,少采取论文和开卷的形式,减少给学生提供混学分的可能性。坚决禁止考前泄题,加强考试监控,严格考场纪律。一旦选修课象必修课一样,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坚持严格的考试考查制度,学生到课率底的现象必然会有所改观,这对学校整体的学习学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因此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是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只要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像关注必修课的教学一样关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把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10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1、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目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品性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型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日益综合化的趋势,这样更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结果。

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又有重点地了解到一些非常实用的社会经济、生活知识。通过开设大批丰富、优秀的公共选修课,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理想、道德和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种种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毕业生,这正是各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所在。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等都应该在他的视野内。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当今信息社会的新知识点,关心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全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和现象,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科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抓好公共选修课管理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现实意义。

3、高校要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散置性、随意性现状,有效利用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起一个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条件开设公共选修课,防止课程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知识要新颖,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4、严格制定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标准,确保教学质量

(1)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为保证开设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学校及院(系)应多方面重视,对于办理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要严格把关,要求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申报公共选修课。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前需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课程大纲,经院(系)审核后报教务处审批。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不超过32学时,如超过32学时的,申报时必须说明其理由。教务处同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应编制相应的课程代码。新开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试讲,双语授课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

(2)课程实行调整和淘汰制。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落后,与现实社会发展及需要相脱节的课程,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申请开课。公共选修课表排好后应录入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选课人数不足却开班的课程,教务处应给任课教师下发公共选修课停课通知书。

(3)鼓励教师多开、开好公共选修课。由于每学期有3万多人次参加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保证充足的课堂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学校应鼓励教师每学期多开、新开公共选修课,同一门课程开设多个课堂,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每个课堂要求接收学生不少于180人。学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选课人数挂钩。上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师上课要严格按课表进行,任课教师因病(事)等原因需办理书面调课手续的,经教师所在院(系)同意,报经教务处批准后调整。教师补课需提前向教务处申请教室。

公共选修课开课第一、二周内所有课程有专人检查,落实教师上课和学生到课情况,并且不定期到课堂检查到课率。学校教学顾问组通过抽查听课、学生网上对教师进行课堂评分等方式,检查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每学期对十门左右课程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和变化

合校十年来,我校专业更加齐全,公共选修课覆盖的学科范围更加广泛,增加了不少内容丰富、知识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开出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促进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刚合校,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赏析与技巧、语言、自然科学及其他五大类,2000年开设163门、200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17122人次参加了选修。现在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三大类,涉及文化与哲学、语言与文学、历史、法学、管理、艺术及其他、科学基础和科技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能源动力与环境科学、新技术制造与电子技术及应用、管理科学与经济、医学等方面的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管理、艺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定为一般课程,其余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综合类课程定为核心课程。2010年学校开设386门、549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57681人次参加了选修。

2004年前公共选修课采取学生根据选课指南和课表到课堂试听,确定后找教师登记选课,2004年后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计算机网上选课,极大方便了学生选课、成绩登录、课堂管理等。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人数增长很快,因此,为了补充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校每年都不断开出一批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现在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担任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一批知名教授和学者。选修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教师们精心准备,内容新颖,讲课生动风趣,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致使许多课堂选课人数爆满。随着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不断重视,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业绩评定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认真投入,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教师申请到省级教改项目,还有的教师因为公共选修课上得好,被学生评为“魅力教师”。

三、深化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初步设想

1、完善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的体系要本着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程的门类,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更新。课程的设置可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增设一些涉及文理边缘学科以及新型学科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引导学生对当前低碳生活、网络文化、知识产权、理财规划、传统文化等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还可开设如运动及技巧、社交与礼仪、实用性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结合本校特点、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挖掘出一批人文、科技、艺术、拓展类的课程,近一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当代文化热点研究、人性与人际关系、路桥与美学、中国民居民俗等课程。

2、课程内容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不能因人而设课,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思索中碰撞出火花。为达到培养师资、追赶学科前沿和发展交叉学科的目的,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指派专人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课程不能取决于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与教师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对教材的使用、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应重视,避免出现公共选修课开课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可能广泛涉及,这样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教学来说,其具有相对灵活性、方法多样性、内容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广泛查阅中外文献,课程结束写出论文;教师结合实际开出若干专题讲课,通过课堂分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来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可组织模拟法庭开展辩论,也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观赏,作市场和社会调查,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把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公共选修课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季羡林: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5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篇11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1、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目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品性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型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日益综合化的趋势,这样更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结果。

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又有重点地了解到一些非常实用的社会经济、生活知识。通过开设大批丰富、优秀的公共选修课,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理想、道德和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种种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毕业生,这正是各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所在。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等都应该在他的视野内。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当今信息社会的新知识点,关心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全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和现象,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科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抓好公共选修课管理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现实意义。

3、高校要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散置性、随意性现状,有效利用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起一个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条件开设公共选修课,防止课程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知识要新颖,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4、严格制定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标准,确保教学质量

(1)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为保证开设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学校及院(系)应多方面重视,对于办理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要严格把关,要求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申报公共选修课。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前需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课程大纲,经院(系)审核后报教务处审批。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不超过32学时,如超过32学时的,申报时必须说明其理由。教务处同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应编制相应的课程代码。新开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试讲,双语授课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

(2)课程实行调整和淘汰制。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落后,与现实社会发展及需要相脱节的课程,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申请开课。公共选修课表排好后应录入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选课人数不足却开班的课程,教务处应给任课教师下发公共选修课停课通知书。

(3)鼓励教师多开、开好公共选修课。由于每学期有3万多人次参加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保证充足的课堂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学校应鼓励教师每学期多开、新开公共选修课,同一门课程开设多个课堂,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每个课堂要求接收学生不少于180人。学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选课人数挂钩。上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师上课要严格按课表进行,任课教师因病(事)等原因需办理书面调课手续的,经教师所在院(系)同意,报经教务处批准后调整。教师补课需提前向教务处申请教室。

公共选修课开课第一、二周内所有课程有专人检查,落实教师上课和学生到课情况,并且不定期到课堂检查到课率。学校教学顾问组通过抽查听课、学生网上对教师进行课堂评分等方式,检查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每学期对十门左右课程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和变化

合校十年来,我校专业更加齐全,公共选修课覆盖的学科范围更加广泛,增加了不少内容丰富、知识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开出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促进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刚合校,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赏析与技巧、语言、自然科学及其他五大类,2000年开设163门、200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17122人次参加了选修。现在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三大类,涉及文化与哲学、语言与文学、历史、法学、管理、艺术及其他、科学基础和科技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能源动力与环境科学、新技术制造与电子技术及应用、管理科学与经济、医学等方面的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管理、艺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定为一般课程,其余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综合类课程定为核心课程。2010年学校开设386门、549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57681人次参加了选修。

2004年前公共选修课采取学生根据选课指南和课表到课堂试听,确定后找教师登记选课,2004年后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计算机网上选课,极大方便了学生选课、成绩登录、课堂管理等。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人数增长很快,因此,为了补充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校每年都不断开出一批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现在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担任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一批知名教授和学者。选修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教师们精心准备,内容新颖,讲课生动风趣,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致使许多课堂选课人数爆满。随着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不断重视,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业绩评定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认真投入,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教师申请到省级教改项目,还有的教师因为公共选修课上得好,被学生评为“魅力教师”。

三、深化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初步设想

1、完善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的体系要本着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程的门类,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更新。课程的设置可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增设一些涉及文理边缘学科以及新型学科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引导学生对当前低碳生活、网络文化、知识产权、理财规划、传统文化等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还可开设如运动及技巧、社交与礼仪、实用性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结合本校特点、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挖掘出一批人文、科技、艺术、拓展类的课程,近一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当代文化热点研究、人性与人际关系、路桥与美学、中国民居民俗等课程。

2、课程内容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不能因人而设课,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思索中碰撞出火花。为达到培养师资、追赶学科前沿和发展交叉学科的目的,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指派专人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课程不能取决于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与教师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对教材的使用、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应重视,避免出现公共选修课开课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可能广泛涉及,这样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教学来说,其具有相对灵活性、方法多样性、内容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广泛查阅中外文献,课程结束写出论文;教师结合实际开出若干专题讲课,通过课堂分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来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可组织模拟法庭开展辩论,也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观赏,作市场和社会调查,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把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公共选修课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季羡林: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5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