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7: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会学习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考察学生多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还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对高职财会专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立足于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本文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措施。
1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1.1选题过大
根据对本届高职财会学生的调研发现,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选题过大的现象,例如“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选题,这些选题涉及的范围往往很广,甚至类似的选题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存在一定难度,超出学生能力的选题自然会为学生的写作带来负面影响,最后为了应付任务,很多学生为了只能将论文进行简单的罗列拼凑,最终导致论文的质量下降。1.2选题重复除了选题过大,选题重复的现象也很常见,例如,有关企业盈亏管理或者职业道德方面的选题比重较大,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同小异,对于新时期的高职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很多学生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接触的知识比较少,很多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而且很多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校学习,很少到社会中进行接触调研,所以学生能够利用的论文资料仅仅局限于第二手资料,这也是毕业设计内容出现雷同的重要原因。
1.3选题的时代性不强
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具备了解时事的素质和能力,可是很多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方面,存在着选题时代性不强的问题。学生选题的时代性不强的另一层面的重要原因是很多时事的研究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时代性较强的资料可参考的文献很少,所以很多同学为了避免找不到资料,往往倾向于前人研究过的课题。
2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设计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2.1研究思路老套
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义务教育的限制,思维的发散程度有待提高,从我们的实际调研结果来看,很多同学的毕业设计都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的,这种思路虽然不会出现技术性的问题,但是,对于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这样的研究思路未免过于呆板,中规中矩、没有新意的研究方式终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研究成果来说也并不是很好的现象。
2.2实证研究不够
根据我们对本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案例研究,真正提出研究假设的同学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自己学习的理论,对现有案例进行叙述和分析。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很多研究假设对于学生来说并非难事,财会专业的学生本可以综合运用财务管理、统计学和计算机的知识,对实践中的取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但是很多同学并没有尝试,所以造成了很多毕业设计实证研究不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打动老师。没有实证研究支撑的毕业设计往往会论文口号式的作品。
3新时代影响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3.1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职学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独立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知识在接受程式化的训练,而并没有做到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转或为较强的写作能力。况且,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很多学生无法因此掌握真正的专业知识,加之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开设专门的毕业设计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方面难免有些生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大段抄袭的现象,要么需要指导老师单独指导。
3.2就业压力大,分散了学生精力是造成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之际,往往也是考虑就业的重要时期,以至于很多同学无法较好的处理两者的管理,特别是今年来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层面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同学往往大部分的经历花费在求职就业上,忽视了毕业设计的研究和写作,最后采用消极的态度完成毕业设计,当然这也是是普遍存在于高职学生当中的态度问题。
3.3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除却学生自身的为题,负责指导学生的老师,也存在一定为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有些教师对理论教学十分精通,但是缺少实践的经验,这也是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重要,所以在教学的安排上,并没有将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环节,很多毕业设计将会因此沦为交稿的形式主义,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没有接受到相应的指导。
4新时期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建议
4.1确定论文选题时要考虑周全
面临新时期的要求,我们在毕业设计等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在论文选题方面,很多教师要对此考虑周全。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和本专业密切结合,充分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论文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实际,在论文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充分衡量论文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在进行学生选题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平衡,避免选题过于集中;最后,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和实际相符合,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特点,做到与时俱进。
4.2论文的写作应注重规范
研究和实证究的相互结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会计问题。目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重要问题是很多毕业设计过于理论化,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意义不大,所以当少数学生提出结合自己的实习单位的实际来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并悉心指导。学生在实习工作单位遇到的问题是学生搜集到的第一手数据,往往也是最具实际意义的选题,并且和学生实际从事的工作相关,也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内,所以学生的完成度会相对高一些,其研究成果也更具实践意义。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和其工作或实习的某一部分联系起来,能够明显提高论文质量。
4.3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
首先,高职学校需要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予以充分重视,组织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来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全面提升校内教师资源,注重实践性老师的培养,并且加强青年老师的实践锻炼;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引进校外高级专业人员为毕业生提供指导。
4.4加强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一,制定严格的毕业设计内容标准,在程序生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有序进行。在论文规范层面为教师节省出大量时间,将教师的能力和精力充分运用到学生问题解决和学生工作的指导中来,而不是耗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学生毕业设计的字体和段落细节问题。第二,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监督和考核。在学生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其完成进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学成完成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答辩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至关重要。为此,教师需成立答辩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学生情绪紧张,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答辩小组要秉持公正,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分数。答辩是毕业设计考核环节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客观评价,做到严格的质量把关。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79-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的最终考核,各高校对这一最后的教学环节也制定了繁多的规范条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每况愈下却令人高度担忧。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近年来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我校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以我校财会专业(包括财务管理、会计专业)近几年的毕业论文为例,问题主要集中在选题和论文写作两个领域:(1)选题领域不均,缺乏应用研究。选题较集中在以理论分析为主的财务领域,如独立董事问题、预算管理问题、内部控制问题,即使是以新会计准则为主题的会计类选择,也多存在选题重复、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较少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创新设计。(2)写作缺乏学术论文应有的严谨和规范。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层次较低的学位论文,其性质依然是学位论文,依然要求选题新颖;数据处理恰当、分析论证合乎逻辑;对所分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独到行和自己的见解;在论文书写方面要求表达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及图表准确清晰无误、格式符合要求;外文摘要要求语句通顺、能正确表达文章观点、语法正确。然而,学生所写论文原创性不高、抄袭现象严重;基本理论及概念的阐释不清晰;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显;文字表述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对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如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说明、字体行间距的标准不熟悉;对英语掌握程度的再检验的英文摘要多存在由电脑软件在线翻译生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多重成因:(1)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的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下学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研压力,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论文的选题工作,学校在就业率的压力下,很少以毕业论文质量来度量学生毕业的标准,指导教师在缺乏相应考核机制的氛围下,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很少严格把关,答辩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视同形式,即使进入二答的学生也知道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而影响到毕业。如此,强烈的负面效应产生了,学生很难对毕业论文的写作重视起来。(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流于形式。虽然学校制定了从选题、文献综述、论文的质量、英文摘要等系列的规范条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论文的质量监控缺乏严格执行的控制点。如开题这个环节直接涉及到选题是否合适,论文的写作是否有意义,一方面,严格的开题形式有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多位教师的审核判定也有助于论文写作的下一步开展,但实际执行中往往是指导教师同意即可开题,失去了这个环节应有的硬性约束。形式上的质量监控控制点,如论文格式的规范、任务书及开题报告的一致等,并不能替代对真正影响论文质量的内容的实质性审核。(3)学生方面的因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重视,一方面是基于上述的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主观上的不努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学期间增强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不了解导致其选题缺乏应有的新颖性,即使选定了题目,文章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分析缺乏严谨性,文章的篇章结构层次不分明,研究重点不突出,论文的写作没有深度。而且,由于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文章的文字表述不流畅,口语化严重,甚至缺乏基本的写作格式。
二、财会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改进建议
1.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新定位。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初级的学术研究行为,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该环节,一方面是达到对学生科学研究进行初步训练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发掘实际问题并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论文的写作过程由选题、收集资料文献综述、资料数据分析、文字写作、答辩等密切联系的各环节组成,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的侧重点考核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所考核的内容是学生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结果。因而,单独由本科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及有论文指导教师一人来承担这个考核任务,显然是不合理的。可以考虑在应用型财会专业要求建立“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专业培养模式下,加强专业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目前财会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阶段具体的科研训练项目所形成的实践训练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具体来说,是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群的建设,在专业导论课程、计算机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加入科研训练入门、网络使用训练、初步科研训练、财务专题训练、科研综合训练等具体训练项目的内容。
2.强化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系统训练。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单凭一个学期、一位指导教师在短期内想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是不可行的,可以考虑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以笔者讲授的《高级财务管理》为例,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核心宗旨,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我们提出的“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过相关案例引出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应掌握的知识点后,根据各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同时,将“任务”的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科研方法的训练与指导,结合财务专业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选题技巧、技术路线制定和资料收集等事项。在教学方式方面围绕着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力求多样性。首先,坚持理论导读。在课程授课外指定学生阅读每个专题的经典理论文献,深化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其次,突出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案例,通过案例的介绍、集体研讨等形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更为深刻;再次,突出实训教学。根据课内实验安排的相关材料,在现实中跟踪某些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课内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内容突出了技术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现了在财务管理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的设计理念。
3.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目前毕业论文时间设置与学生求职冲突,可考虑提前做论文,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准备论文,促进师生充分交流,在引起学生对论文重视的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因人而异。对于考研、保研的学生,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兴趣和文字能力,鼓励其对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尽可能地用统计软件进行大样本验证,以为后续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教师的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学生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同时,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缺乏应有的物质奖励,使得正向的引导作用缺失。因此,一方面,应强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的认定,包括每学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或一定科研经费的获取,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包括优秀论文、进入二答论文的指导情况,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刘冰花,徐莉萍.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共生与互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1).
[3]李锋.科研训练在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商业会计,2010,(12).
一是对财务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的内容
目前我国处于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各项制度正处于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会计制度或准则在实务中经常存在执行障碍。
实务工作者特别容易发现这些问题,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财会人员碰到这些问题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理解与思考,对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形成的文章会有新的观点,可以成为知识创新型的文章。
二是对财务知识普及与理解方面的内容
在实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财务问题,不同的财会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但因为财会制度和准则的内容比较深奥,很多内容还需要利用自身的职业判断,而财会人员会出现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理解会与制度或者准则相偏差。
通过分析不同财会人员的做法,可以找出较为妥当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也有利于相关财务制度或者准则的执行。
另外,应用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经验总结,这都属于知识普及型的文章,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宣传财务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如对基建会计制度的会计基础进行思考,就可以针对基建实务操作中对工程进度款确认入账时两种不同做法的原因,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是调查研究类的文章
财会人员每年都要对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平时也要对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报。这些都是财会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由财务会计转为管理会计的重要体现。
为写好相关材料,财会人员经常需要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等问题进行调研,根据原因提出对策,以供决策参考。
财会人员把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报告进行完善提升,可以形成调查研究类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现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现如今国际交易频繁发生,不论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还是税务咨询等岗位对具有英语背景的财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不断输出就业人才的砥柱力量,肩负着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而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基于自身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随着国际市场开放,就业市场对财会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求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熟练地英语使用能力。民办高校面对这一就业市场变化,在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的同时,应该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财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结合了英语知识与财会专业知识,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应该重视财会英语课程教学,其中包括财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分类、教材选择、师资水平以及成果体现。对此,笔者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的部分理论知识探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
一、ESP理论概述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例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包括了语域分析阶段、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巧策略分析阶段以及以学习为中心阶段[1]。与ESP(专门用途英语)相对应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就是我们日常所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所教授的“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领域又可分为EST(科技英语)、EBE(经贸英语)以及ESS(社会科学英语)。本文所讨论的财会英语即是经贸英语,它需要遵循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教学的独特性。
二、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现状
现如今,民办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未受到相应重视,导致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理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无法产生对专业英语课程兴趣,导致不能把所学专业英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财会英语师资匮乏,教师学习背景单一:民办高校教学力量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在某些情况下兼职师资多于专职师资。在师资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聘请具有财会知识背景和英语教学能力双重学习背景的合格教师成为民办高校师资聘请的难题。教学内容不分类,教材使用无针对性:民办高校未能根据专业特色、知识构成、就业岗位需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致使教学内容尚未根据需求进行分类,大部分专业学生所学财会英语课程内容一致,人才培养无差异性。教学成果不理想,教学过程不能结合实际需求: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利用财会英语知识提高就业平台;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利用已学财会英语知识进行正确的论文摘要翻译。
三、ESP理论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涉及到若干问题,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财会英语课程设置、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以及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等方面探讨ESP理论应用。
1、财会英语课程设置
财会英语课程设置应注意两点,分别是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以及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
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一般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往往设置于高年级阶段,目的在于学生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英语知识,民办高校财会英语课程自然也遵守这一设置特点毋庸置疑。但是,根据自有学生学习水平及所学知识深度,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必要时调整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授课比例,设置适合本校学生的会计英语课程。
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公共英语是财会英语的基础,财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延伸。根据李春兰于2008年发表文章《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一文中所述,首先,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仍然属于“普通英语”的语言系统;其次,固然财会英语有很多专业术语, 它的基本词汇都是普通英语所具有的;最后,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独立的词法和句法, 所使用的语法构造与普通英语所使用的是一致的。据李春兰文章统计,在一本财会英语书里普通词汇占 80- 90%;财会英语中约有 80%的专业词来源于基本词汇[2]。在此分析基础上,民办高校应加强公共英语课程重视程度,在财会英语授课过程中融合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例如,财会英语中多出现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教师应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结合公共英语语法知识,明确句中结构成分,抓住关键词语,从分析公共英语的简单句入手,从而分析语句意义。
2、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
ESP课程具体内容的制定在于对目的语的真实使用情况(Target Language Use)的分析,从而确定课程的任务内容,因此,ESP的课程内容应建立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3]。而行业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岗位就业需求。由于财会行业需求及就业岗位不同,财会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未来就业方向亦有不同,可能从事的岗位包括会计核算类、财务管理类、审计、税务咨询类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民办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专业贴合度较高的财会英语课程。例如,从事会计核算岗位的学生开设的财会英语课程应贴合企业会计实务,教师应着重讲解企业从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建账到最终编制会计报表整个财务流程,其中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增加英文模拟训练完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务操练。
3、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
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指出了在ESP教学过程中使用ES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语言的来源;其二,可作为学习的指出;其三,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4]。财会英语教材的选择是财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来源,需要和具体分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它需要结合授课对象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高校趋向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旨在使学生接触第一手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财会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学习难度大、生词较多,如果民办高校直接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会削弱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一定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在此,民办高校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国内知名出版社或会计专业人员编写发行的中英文对照教材,这不仅较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复习,达到财会英语学习从简入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4、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
Hutchinson和Waters(1987:163)认为,ESP教学并不侧重于专业教学而是属于语言教学,ESP教师应该是由语言教师发展而来。宁天舒认为,ESP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属于语言课程,ESP教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基础英语老师。而我国目前ESP教师教育专业空缺,专业英语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ESP教师队伍不稳定[5]。实际上,民办高校由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兼职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师资团队不稳定,师资背景无法保障。同样地,民办高校也面临缺乏能够有机结合财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合格老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不得不选择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财会英语授课任务。不论是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专业课老师缺乏英语教学经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只能基于自身专业知识理解语篇内容,从而进行课程翻译。而英语老师欠缺专业知识,只能做到直面释义,无法扩展专业知识,形成知识关联性与完整性,甚至造成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语法语句分析课。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努力培养双语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课老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或培养外语教师考取国际会计执业证书,例如ACCA、AICPA、CMA等。
5、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
根据Widdowson提出的“目标定位”需求,即学生想从课程中获取什么和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6]。民办高校应该以反观的角度重新思考财会英语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或者成果,而不是仅仅授课结束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别从毕业论文摘要和就业岗位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毕业论文摘要,阶段学习成果体现。据笔者统计陕西地区某民办高校2013年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发现,80%的学生英文摘要采取机器翻译,句中多出现无主语,结构混乱,用词不当的现象。论文作为大学生阶段学习成果体现,英文摘要可以被看作学生财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果体现,不能在现阶段学习的汇报中体现财会英语学习成果,应该引起民办高校及财会英语教师的深思。
就业岗位需求,面试环节的加分项。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毕业生需要体现出自身的就业价值,拥有熟练地英语表达能力无疑成为就业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水平能够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平台。对此,民办高校应加强会计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引导,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添加授课内容,例如,论文摘要翻译、专业英语面试模拟训练等。
四、结论
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需要迎合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引导学生财会英语课程学习,合理设置财会英语课程,使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的财会英语学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成果,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
【注 释】
[1] 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
[2] 李春兰.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8.3.30.
[3] 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一是对财务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的内容
目前我国处于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各项制度正处于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会计制度或准则在实务中经常存在执行障碍。
实务工作者特别容易发现这些问题,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财会人员碰到这些问题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理解与思考,对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形成的文章会有新的观点,可以成为知识创新型的文章。
二是对财务知识普及与理解方面的内容
在实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财务问题,不同的财会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但因为财会制度和准则的内容比较深奥,很多内容还需要利用自身的职业判断,而财会人员会出现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理解会与制度或者准则相偏差。
通过分析不同财会人员的做法,可以找出较为妥当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也有利于相关财务制度或者准则的执行。
另外,应用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经验总结,这都属于知识普及型的文章,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宣传财务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如对基建会计制度的会计基础进行思考,就可以针对基建实务操作中对工程进度款确认入账时两种不同做法的原因,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是调查研究类的文章
财会人员每年都要对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平时也要对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报。这些都是财会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由财务会计转为管理会计的重要体现。
为写好相关材料,财会人员经常需要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等问题进行调研,根据原因提出对策,以供决策参考。
财会人员把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报告进行完善提升,可以形成调查研究类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现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影响着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创新性的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方式的逐渐改变,现有的毕业论文选题及其指导方法存在针对性不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从现有毕业生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有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和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当前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针对性不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本科生中继续读研的比例越来越高,原有的仅以流程训练为主的毕业论文选题,已经不能适应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一部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其后续的专业知识需求也与所学专业有较大出入。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2.选题与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
虽然现在部分院系对毕业论文已经进行了分类,允许一些研究型的论文题目,但这些题目中不乏有些重复性、强理论性,以及虚拟性题目。从事这些题目的研究,对于学校来讲是一种资源浪费,对于本科生来讲也很难达到有效的训练效果。
3.教师指导不到位
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指导不到位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学校扩招和承担科研项目,使教师指导每个学生的有效时间降低,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下降。除此之外,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题目理论性太强等也会导致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4.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要求不严格
临近毕业,择业、补考以及其它事情使得学生从事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迟到、早退甚至不到场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学生甚至数周不与指导老师联系,以致部分学生不能按照论文进度要求完成论文任务,出现抄袭现象。这与指导教师的要求关系很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现有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和教师指导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一些建议供以讨论。
1.合理选择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毕业论文关键的第一步。选题必须兼顾毕业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计划,同时还需要结合一定的研究性题目,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选择还必须注重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特别是与科研项目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解决实际问题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统一、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做到学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加强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是学生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最有利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指导,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加强指导:
(1)强相关性论文题目。可以采用集体指导方法,制定详细、明确的授课内容进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有效提高指导效率。
(2)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通过多参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问题讨论和解决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对研究和进行创新的兴趣。
(3)加强时间管理。建立比较严格工作时间制度,让学生熟悉在日后工作岗位上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保障了进行毕业论文的时间。
3.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和监督
需要做到毕业论文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及监督,根据毕业论文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质量控制,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论文)考核办法是非常必要的。毕业论文过程需要落实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检查,主要是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本文针对现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总之,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素质训练。
总之,毕业论文教学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之事,而应该是落实和贯彻在整个本科教育期间的全程性论文写作教学,要彻底改变毕业论文教学与平时的专业课教学脱节的局面。不能只将毕业论文写作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要看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的价值,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素质训练。我们应抓住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通过转变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毕业论文教学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新形势下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建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使财会专业的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010110)研究成果)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 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 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 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 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 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2003年12期.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进行有序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主开展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活动,并进行相关的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水平,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市场需要高校财会专业培养能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人才,这对财会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除了应教授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外,更应注重对学生财务思想、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以致用,以此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具有综合性
财务管理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边缘科学,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它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量大,系统性强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资金运动过程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包含着有机联系的三个基本内容: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使用;资金收入和分配。财务管理内容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三)理论性与务实性强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务实性。财务管理的务实性主要表现在该学科属于应用学科,用以解决具体的财务问题、金融问题。如:如何进行筹资,如何进行投资等。财务管理学产生至今一百多年来教育学论文,其理论总是伴随这企业理财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是财会专业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1.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往往需要通过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堂的案例、讨论、习题以及校内实验课,校外则主要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论文开题报告。由于建设条件的限制,校内模拟实验室在硬件上很难仿真企业的理财环境,因此,大多数学校财务管理实验课开课率不足或者根本没有校内实验课;与企业结合也不紧密,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企业具体管理的机会更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感性的认知和了解,更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不能真正了解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仅重视本课程的教材、教案以及本课程的讲授,而忽视本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在实际教学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是两门课程,其内容却有许多重复的现象,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的财务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方法等。这样浪费不少时间,同时由于时间有限,对两门课程都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1.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不足
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课堂讲授采取板书的方式,形式呆板,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传达的信息量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教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师,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多数也把ppt课件制作成教案的电子版,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甚至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传输量大,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反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及时消化吸收课程知识,致使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上通常都采用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学生练习来展开,教师通过讲授将大量的理论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虽然注重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学论文,但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枯燥。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和意图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不易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教师布置的复习思考题和习题,往往只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虽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逐渐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动手能力很弱,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进入社会,难以学以致用,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考核方法单一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关键词解释题、简答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题等,大部分题目学生只能考记忆解决,题型死板僵化。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要考前背笔记、恶补专业知识就可以过关。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准确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转变教学观念主要是财务管理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体”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练为辅。学生被动参与到教学中,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掌握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解疑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不应当把学习过程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构建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大多数学生习惯使用的网络工具,建立课程博客、开设空间、聊天群等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将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好的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学生惯用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协调与相关课程关系
财会专业的三门核心专业课——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诸多研究者为此一直争论不休。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所导致的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下等情况?在每学期授课前,财务管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中各门专业课的开课顺序教育学论文,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合理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例如,部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开课学期在管理会计之前,就可以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当中的相同内容,包括财务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方法、财务预算方法等放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同时增加财务管理课程的课时。如果管理会计开课学期在财务管理之前,就可以根据由易入难的规律,在管理会计中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在适当增加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同时,各课程授课教师应通过专题讨论、座谈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课程重复之处进行分配,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课程信息量大、应用性强,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教师板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也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良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知识,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力求满足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课件的总体设计上力求美观、简洁、图文并茂,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对于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及难点采用图解说明,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表格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突出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在课件制作上还应该增加教学案例分析内容,增加例题和习题的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集成,各种工具和方法的每一种新的组合,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目前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复案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摘要求。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案例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其次,建立财务管理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财务管理各章节内容衔接紧密,系统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通过模拟实习教育学论文,一方面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为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和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首先,课程总成绩可以由笔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笔试成绩重点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实践成绩取决于实验课、实习调查报告等。其次,学期内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考核方式。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理论、财务决策、财务专题三个部分。基本理论可主要采取闭卷加笔试方式,财务决策可采取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如面试、案例分析等,财务专题则可通过调研报告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学期内可以分阶段测试。分阶段测试可以与课程内容进程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将总学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与基本理论内容结合,基本理论部分按百分制占课程内容总分值的20-30%(可由教师灵活掌握),在学时进行到第一阶段末时进行一次测验,期末将其换算到总成绩中即可。这种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避免学生边学边忘;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考核工作分散到学期内进行,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压力和教师期末出卷改卷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韩志丽.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7)
[2]胡爱荣.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5,(04)
[3]林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2)
[4]张前.论“学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7)
[5]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6]何云亭.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1)
[7]温如春.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01)
1.1确立市场竞争观念
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快好省的办学新路子,使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确立效益观念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育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以提高办学效益为教学工作的重心。为了解决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市场需要短期性的矛盾,必须按照市场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展办学形式,优化办学质量,提升财会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3确立质量观念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学质量。人才这种“产品”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仅仅提供使用价值,它本身也能创造价值。而人才的能力取决于人才的素质。从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从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大处入手,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通晓财会法律法规、会顶岗操作的应用型人才。
2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
高职校财会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的财经人才。在调整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现阶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来抓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会计、财税、金融和会计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而高职院校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熟练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为数不多,如不抓紧培养提高这支队伍将难以担负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制定规划,加紧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水平高好、业务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2拓宽专业设置的覆盖面,体现专业的通用性
具体模式有两种:一是在确定学生主专业的同时,开设具有弹性的第二专业,试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通用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上,拓宽实习渠道,按专业特色实施教学,使学生一专多能。
2.3课程设置要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于一体
要以共性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体现财会基本技能为特点,建立复合性、应用性的学科体系。
2.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将各学科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财经政策、法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2.5多渠道筹集资金配备现代化的电化教育设备和财会模拟实习设备及文献图书资料,以教学设备现代化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3以应用型、外向型能力训练为主体实现教学方法现代化
针对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以应用型、技能型能力训练为主的特点,一方面应增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对不同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1强调基础课和政治课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要改变高职与中职雷同的教学方法,注意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精讲多练、少精精炼。要加强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财经英语、财会数学等科目的技能训练,夯实财会技能训练的基础。
3.2专业理论课以选讲、精讲为主
对重要的应用理论采用讨论、尝试运用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其应用能力。专业理论课只讲那些“用得着、夯基础、相关联”的内容,不枝不蔓,不面面俱到。
3.3专业技能课应大力提倡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在讲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实际业务或典型案例,边讲边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或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健全教学方法研究制度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学习优秀教师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学习反映高职教改和财会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文章;组织教师就应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通过研究讨论得出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结论。为了提高质量,专业组每学期要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和课堂教学竞赛,教研室每学期要组织一至两次教学研究课。此外,还应选送教师到省、市有关院校进修,请专家作学术报告,组织校际交流和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财政、税务部门和企业实战学习,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4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
高职财会专业是否能培养出新世纪合格财经人才取决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教与学的成效如何则有赖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我们应加强和改革教学管理,以教学管理现代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1优化学校教师结构
应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和财会专业发展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搞好定编、定员、定岗,加快实施教师聘任制,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原则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又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4.2加强财会专业教学计划管理,保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
4.3加强课程规范化管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统编教材、习题、试题库要配套齐全。
4.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师德教育
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师德水平为目标,建立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每学期对全体专任、兼任教师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工作纪律、教学常规、职业技能、教学效果等六方面按指标实行全面量化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做到奖罚分明,落到实处。
4.5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考核奖惩制,提高超工作量课时津贴标准,课时津贴与质量等级挂钩,同时设立若干单项奖;教学效果优秀奖、优秀教研论文奖、优秀科研论文奖等,对学生则实行主辅修制、奖学金制、竞赛奖等。
4.6运用计算机加强教学管理,提升软件建设质量,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一、在审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审计是财会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审计课程的内容相对财会类其他课程来讲,说教性、规范性内容较多,使得教师在教学技术上很难把握。审计课程内容综合性又极强,而且涉及面又广,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仅是知道而且要精确,不仅要掌握财务基础知识和基本审计理论,还要对法律等知识均有所知,审计业务的锻炼需要很多的实践活动。所以,审计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从而突出其社会实践性。科技论文。现行审计课教学中基本上局限于审计理论的讲解,内容枯燥抽象。学生从事具体审计工作时无所适从,一头雾水。项目教学法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途径,最终得到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项目提前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择审计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审计项目和一些参考资料,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教学项目。
2.确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