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校后勤论文

学校后勤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7: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校后勤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校后勤论文

篇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理》规定,将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和会计核算健全与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并规定了不同纳税人的适用税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的纳税人简单的认为一般纳税人税负轻或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轻,于是,千方百计地进行纳税人身份置换,尤其是后勤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经营实体。其实,仅税负轻重而言,并不简单的取决于纳税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纳税人所经营的商品的增值率、商品成本项目构成等要素。现就高校后勤实际工作中关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确认和对税负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增值税的“增值额”所包含的内容及税负

增值税使对在我国境内(除台、港、澳以外)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对一般纳税人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看,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所以叫做“增值税”。但在增值税的实际操作上采用间接计算方法,即根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含增值税),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税款,一般纳税人从中扣除上一道环节已纳增值税款,其余额即为应纳增值税额。即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或=(商品不含税销售额-外购原材料或商品不含税进价额)×实用税率;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即应纳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或=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实用税率。

根据不同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增值额”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1)商品流通型的后勤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增值额”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就是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商品销售毛利。(2)生产型的后勤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增值额”为商品的售价额与生产该商品外购原材料、动力之间的差额,即增值额=商品售价-该商品的原材料、动力成本。从增值额构成的要素来看,包括产品销售(主营业务)利润、产品销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产品生产成本中的人工费,折旧费等加工费用。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增值税的“增值额”不单包括了商品和应税劳务的实际增值额,还包括了商品和应税劳务的部分成本。(3)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由于按6%或4%的税率采用销售额×税率的简易方法计算应纳税额,其销售额(扣除6%或4%的增值税)就可视同为“增值额”。

二、不同纳税人税负的比较方法

由于不同的纳税人计税方法和税率不同,在购进货物和商品销售价格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应纳税额往往是有差别的。

例1:某高校后勤是属于一般纳税人的生产型企业,以含税117万元购进原材料,其中增值税进项税17万元,全部加工生产成商品,以含税292.5万元的价格销售,其中增值税销项税42.5万元,应纳税额为25.5万元(42.5-17)。同等条件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则为16.56万元[(292.5/1+6%)×6%]。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多8.94万元(高35%)。

例2:某高校后勤是属于一般纳税人商业企业,以含税105.3万元购进商品,其中增值税进项税15.3万元,以含税117万元的价格销售,其中增值税销项税17万元,应纳税额为1.7万元(17-15.3)。同等条件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则为4.5万元[(117/1+4%)×4%],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多2.8万元(高164.7%)。

那么,如何确定高校后勤中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等于小规模的应纳税额这个平衡点的呢?这要从商品销售价款与商品、货物购进价款之间的差额入手。从理论上讲,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商品销售价款-商品、货物购进价款)×适用税率,商品销售价款和商品、货物购进价款均为不含税价,如果将“商品销售价款-商品、货物购进价款”称为进销差价额,将“进销差价额/商品销售价格”称为进销差价率,则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商品销售价款×进销差价率×适用税率。小规模的应纳税额=[商品含税售价/(1+适用税率)]×适用税率。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的平衡点为:商品销售价款×进销差价率×一般纳税人使用税率=〔商品含税售价/(1+小(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税率,将此公式整理得: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销项税额。当实际进销差价率高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时,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反之,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低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前面所举例1,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16.56/42.5=38.96%,实际进销差价率=(250-100)/250=60%,高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所以,一般纳税人的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8.94万元;前面所举例2,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4.5/17=26.47%,实际进销差价率=(100-90)/100=10%,低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所以,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低2.8万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一般纳税人只有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货物)购进价格时才产生应纳税额,而小规模纳税人无论商品销售价格是否高于商品(货物)购进价格,都会产生应纳税额;(2)当实际进销差价率高于平衡的进销差价率时,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反之,则低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3)工业企业产品成本中,外购原材料费用占成本比较低的(如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应纳税额高于外购原材料费用占成本比例较高的企业;(4)增值税应纳税额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附加费也不同,进而会对所得税产生影响;(5)由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外购原材料成本和商品销售价格的计算方法不同,会对所得税产生影响。

三、强化高校后勤税法培训

对高校后勤财务人员的税法培训刻不容缓,尤其在税务税法、财务政策、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强化培训:(1)要培养会计人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集团可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和经验技术交流等形式,使集团财务人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以适应高校后勤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2)要建立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的后续教育机制,随着社会法制健全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则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税法等法规学习,为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更大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服务。(3)要建立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信息化会计后续教育新模式,当前对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信息技术,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后勤整体的发展也要跟随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而进步,后勤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同样也要建立信息化下的新模式。

总之,后勤企业的财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学习新业务。充分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税法及相关条文进行后勤企业纳税筹划,在不违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依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较合适的方案,正确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准确界定兼营行为,分别核算,为高校后勤企业合理避税,均衡税负、减少支出成本。

参考文献

篇2

二、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成本管理意识

在初中后勤管理方面应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后勤管理人员形成创先争优的意识,依靠智力因素增强管理效果。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才聘用、干部选拔等方面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从而不断优化后勤管理队伍,建构起规范化、民主化的后勤人事管理机制。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后勤管理内容如电费、水费、材料设备的购置与维修、卫生绿化的维护等是其资金开支的重要方面,学校在讲求“开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节流”的作用,应增强后勤人员管理成本的控制意识,树立降本增效的管理理念,防止效益流失。学校应严格控制后勤人员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等不良现象,全面优化学校建设及维修的用工方案,使人工成本逐步降低。同时应重视教学能耗管理,不断完善计量手段,开展成本核算,有原则地降低教学费用,达到完善后勤管理的目的。

三、坚持绩效原则,创新管理体制

初中后勤管理工作琐事较多,需要工作人员细心留意、真抓实干。学校主管领导班子应该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绩效化的考察,改变以往学校注重教育教学,而忽视后勤管理的现象,通过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方式,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划分与效果评估,从而制定出确切可行的劳动报酬标准,以发挥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整个后勤管理体系中需要建立一种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将后勤各项事务一一下分到人,遵循权、责、礼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破除大锅饭、均摊责任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营服务型的管理体制。在后勤管理干部的选配上应选拔那些组织管理能力强,有献身服务精神,选拔热爱后勤工作的教师担任领导工作。

四、增强集体凝聚力,追求后勤管理艺术

一个秩序井然的学校,后勤管理应该细致入微、张弛有度。第一,管理应该严格但不能僵硬,也就是说后勤管理工作必须有灵活性,广开言路,倾听师生的意见与呼声,不断调整后勤管理工作的方式,积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第二,后勤部门应树立服务理念,时刻以学校发展与师生利益为工作宗旨,不怕辛苦,深入到学校环境中,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第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后勤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师生意愿,设身处地为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着想,以热情带动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提升后勤队伍素质,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为此,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身素质。第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学习,掌握后勤专业知识;第二,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把后勤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中,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措施并辅以实施。通过培训使全体后勤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能全面提高后勤人员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有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第三,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考核制度,奖勤罚懒,不断探索和提高后勤科学化管理水平。

篇3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师生生活环境

有了一支好的后勤队伍还不够,还必须有好的生活设施和环境,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近几年,学校在红安县教育局的关怀下,一是引入县能源办20万元资金新建学生食堂九间;二是再次得到后期援助资金30万元,新建一栋学生宿舍楼;三是政府投入100万元,扩建学生餐厅250平方米,装备了食堂所有的设备;四是新建门卫室,实施门卫管理制度,保障了师生在校的安全;五是校园实现全部硬化、绿化、美化,现在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生生活其间,乐在其间。

三、加强后勤制度建设,规范后勤工作

后勤工作具有复杂性、琐碎性的特点,要想把后勤工作真正抓好,必须加强后勤制度建设,让制度管人、管事,让制度规范后勤工作。首先,学校制定了食堂从业人员管理的“三个制度”。一是岗位责任制。根据后勤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岗,并安排岗位培训,每个后勤人员各负其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二是服务承诺制。后勤人员签订服务承诺书,主要是对师生生活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保证。每个学期结束,师生代表对后勤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扬、奖励,对成绩不足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调岗。三是责任追究制。学校实行“一岗双责”,对后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违反操作程序、、脱岗等行为,给学校和师生造成重大损失的,既要追究岗位责任人的经济和法纪责任,又要追究后勤管理者的领导责任。其次,制定后勤各项相关管理制度。如《门卫室管理制度》《领导、教师值日制度》《学校24小时巡查制度》《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卫生管理制度》《预防传染病管理措施》等,保障师生在校的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食堂财务管理制度》《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学校财产管理制度》等,保障师生个人利益和福利待遇不受损害,使学校经费支出更加合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向前发展;《值日领导、教师陪餐制》要求领导、教师同学生一起用餐,既保证了饮食质量,又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各项制度的建设,真正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处处有服务、责任有落实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服务质量

在食堂卫生安全管理方面,重点抓三个环节,即“三查一教一罚”。三查是:一查个人卫生,要求人人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工作服。二查环境及炊具卫生,环境卫生采取“四定”的办法,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用具实行“四过关”,即洗过关,刷过关,冲过关,消毒过关,同时要求用具摆放整齐。三查食品卫生,从原料采购、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着手,杜绝有毒、有害、变质、过期食品进入校园。一教一罚,就是每日进行三查记录,对违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然后按规定进行处罚。同时,学校还做到“五坚持”“五不准”。“五坚持”,一是坚持校委会值周领导和值日老师陪餐制。每次开饭前,校委会领导和值日老师试餐确认无误后方可食用。二是坚持开启“放心一周”评比活动。三是坚持时时保洁制,每顿进餐后,食堂值班人员迅速将食堂彻底清扫一次,时时刻刻确保清洁。四是坚持每周一次消毒。五是坚持食堂工作人员每学期集体学习一次《食堂卫生管理》《菜肴烹饪知识》,确保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五不准”,一是严把进货关,不准购买无证商贩的原材料和劣质菜。二是坚持生熟分开,不准把生食和熟食放在一起。三是不准未经过培训的人员上岗。四是不准未体检人员及教师进操作间。五是不准食用剩饭剩菜。此外,严格把握食堂“五关”。一是严把采购关,凡是食堂供货商必须提供正规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二是严把食品入库、出库验收关,凡是证件不齐的商家坚决拒绝,凡腐败变质的食品一律不得进操作间。三是严把蔬菜摘洗浸泡关,凡植物类蔬菜必须按要求浸泡且反复清洗。四是严把食品烹饪关,只要是动植物食品必须煮熟烧透方可销售。五是严把食品出售关,确保餐具彻底清洗,确保工作人员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

五、加强财务廉政监督,树立勤俭办学思想,推动学校工作向前发展

后勤管理涉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坚持勤俭办学是学校后勤工作的方针。学校加强财务管理,从实际出发,处处精打细算,做到合理开支。积极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后勤廉政监督,让每个后勤人员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用制度和程序来强化勤廉意识,规范办事行为。牢固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道德观,发扬勤俭节约、勤俭办学的优良作风,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68-02

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探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规律,不仅对于促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学校管理工作乃至整个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许多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其滞后性不言而喻。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其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学校后勤工作的范围也往往模糊不清,其任务和要求并不明确;学校后勤工作如何着手,也常常是从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出发。由此看来,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实施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认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认识学校后勤工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对后勤管理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必须改变“后勤工作可有可无”、“后勤工作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对于确立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勤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加强后勤管理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

2.要进一步强化后勤管理的育人功能

学校后勤工作关系到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成长环境的优化,关系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后勤管理在实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项“民心工程”、“爱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3.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提高综合办学水平的需要

坚持为教学和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按改革的思路,遵循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有利于提高后勤工作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稳定和发展,保证学校管理机制的良好运行,挖掘学校人、财、物等要素的潜能,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对于后勤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坚持正确的后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为目标,以加强食堂、宿舍、校园管理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组织管理为保证,以寄宿制学校为重点,努力开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

学校后勤管理要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要紧紧围绕食堂、宿舍、校园管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勤工俭学活动、教育资产监管和风险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在后勤管理服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勤俭节约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

3.建立健全各项后勤管理规章制度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学校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把学校安全管理放到后勤管理的重中之重,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落到实处。

4.落实学校后勤工作的具体要求

学校后勤管理要把握服务育人的宗旨,坚持为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根本。坚持学校后勤服务公益性、教育性的原则。后勤管理要做到科学规范,要求严谨,追求精细,提高质量。

5.推进后勤管理的改革创新

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后勤管理规律,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落实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后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切实提高学校食堂、宿舍和校园管理的水平

学校食堂、宿舍和校园管理是整个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中心工作。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实际上就是提高学校的食堂、宿舍和校园管理。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加强食堂管理

坚持学校食堂公益性原则,坚持服务宗旨,办学生满意的食堂。严格食堂准入制度,对引入社会企业和个人经营的食堂,要在严格资质审定的基础上实行公开招标。抓好食堂的伙食质量,实行成本核算,搞好营养配餐。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要利用校园地通过种菜,实施“菜篮子”工程,降低成本,减轻学生及家庭经济负担。健全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坚持日常检查制度,加大对食堂和食品卫生、质量、价格、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食堂和食品安全卫生。

2.加强宿舍管理

抓好以学生宿舍为重点的学校物业管理。制定和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落实用电、用水、防火、防盗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宿舍管理制度,使学生在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加强校园管理

强化校园设施管理,保证校园安全;美化绿化校园,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规划管理,推动校园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窗口。

四、重视学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后勤管理要靠人,因此,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就是要提高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后勤管理水平。只有重视学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后勤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我们认为学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优化学校后勤管理人力资源配置

按照学校人员编制比例,配备足够的后勤工作人员。选派懂经营、会管理、素质好和能力强的人员到后勤管理岗位上,并保持后勤队伍的相对稳定。

2.建立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

分级开展对后勤管理各类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不断增强后勤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树立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后勤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3.鼓励学校后勤人员爱岗敬业

篇5

后勤员工为学生及老师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与审美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智能,从而扩大知识面。教学设备的配备,符合科学标准,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例如,干净的教室、卫生整洁的食堂以及规范的卫生制度等等。所以,良好的后勤工作服务也同样可以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

2.优化后勤管理工作可以调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

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老师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对教育也有很大意义。做好老师的后勤工作,有助于老师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上,这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老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3.优化后勤管理工作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高的效益

后勤管理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使其充分发挥增值效果,从而为办好一流的学校提供服务。

二、如何优化后勤管理工作

1.加强设施建设,优化学习和生活环境

后勤工作的管理大多依赖于一定的硬件设施,所以,硬件设施的好坏往往是后勤管理工作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例如,学生的学习环境、居住环境、饮食环境等因素,都会涉及后勤工作的管理,每一项工作都会涉及多方面的细节因素。首先是学习环境,教学楼的设施、水电是否足够安全,应急通道是否畅通等问题;其次就是居住环境,床位的安排是否妥当,水电的供应是否充足;再次就是饮食环境,餐具及桌椅是否齐备,饭菜是否可口等等。这些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小事也是需要专人去负责的,这些细微之处就反映了后勤工作是否做得完善,是否真正把学生的需要落到实处。所以,在住宿制小学,应该注意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每个细节,保证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2.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手段

后勤工作的管理手段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硬件设施,但是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是必需的。因此,高效的执行力和科学的管理是保证学校后勤管理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类似于教学中所使用的电脑、多媒体、教具以及课桌椅等,学生宿舍水电的维修检查,这对后勤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教室断电情况的发生,后勤人员能否在第一时间寻找原因并进行检修;宿舍的停水问题,维修人员也需要及时处理……这些都关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后勤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完善。效率和质量是后勤工作所强调的,责任到个人,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及向上级反映的渠道问题都需要相关制度进行严格约束。

篇6

二、合格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人才的构成要素

培养合格的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人才,是院校教育的落脚点。首先要认清士官是官中之兵,兵中之官。具有“官”的标准,兵的本色。既是义务兵的行政长官,也是军队最基层单位的指挥官,更是第一线的教官,被喻为技术的“能手”,军官的“助手”,官兵的“抓手”,管理的“中坚”,教学的“骨干”等。其次就是要紧紧围绕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任职岗位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活动,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构成“合格士官”基本要素的培养,完成其角色转换,为部队输送高素质的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人才。

第一,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基层后勤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军事基础理论知识、部队基层后勤管理基础知识、军事高技术基础知识、军兵种知识及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等。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才能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迁移,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装备器材尤其是新型装备器材的变化及基层后勤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二,熟练的技术技能。熟练的技术技能是基层后勤管理士官本身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使其后勤保障和勤务保障活动更具权威性,保障效果更具有效性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为部队开展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必备要素之一。作为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军事基本技能,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要能熟练地操作使用本专业范围内的各种装备器材,对新配发的也应比部属更快更好地掌握其性能、操作和使用。

第三,较强的教学水平。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是部属的行政管理者,同时也是部属学习技术技能的“技师”。因此,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部属的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本单位的整体后勤保障和勤务保障能力。否则,仅仅自身技能过硬,而不会组织教学活动,教不会徒弟,只能算是技术能手。

第四,良好的管理能力。“管理靠士官”,士官承担了大部分军官的管理职能。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基层后勤管理士官较好地行使管理职能的必备要素,是其必修课。管理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部队日常工作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部队整体战斗能力的增强。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军各部队的装备器材也处于快速更新换代中,因此要求其必须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带领部属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篇7

一、目前高校后勤员工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员工文化素质较低,自主学习意识差。目前我过高校后勤员工学历偏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业务能力偏低,业务技术人员偏少,不利于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流动性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校后勤员工中,临时工和正式工相互混杂。正式工岗位相对稳定,流动性差,有的员工甚至十几年、几十年都在同一岗位上;而临时工没有编制,待遇较低,流动性又异常频繁。多数高校后勤员工的主要来源是本校职工家属和精简下来的下岗职工,年龄躲在40岁以上。这些情况导致了后勤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后勤服务工作质量不高,人事不匹配,影响了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甚至阻碍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后勤员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后勤员工自身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后勤员工认为后勤工作主要是服务行的,仅凭借工作经验即可,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和太多的专业技术即可胜任,因而知识积累少,学历层次得不到提高,更意识不到应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以丰富和更新知识结构。员工之间沟通较少,专业技术知识得不到交流,也给后勤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造成不少障碍。

(二)对后勤工作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一方面,后勤员工自身在时间、精力及经济上投入不足,不钻研业务,另一方面,学校在财力、物力及时间上对后勤工作投入不够,对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级业务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员工没有接受培训的机会,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线工人,他们文化水平较低,不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要提高个人技能十分困难,致使后勤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水准。

(三)员工选聘机制不完善。“我国高校后勤企业,以前是通过有计划的分配,或者通过调动和其他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配置方式,而不是通过人才市场的方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后勤人事管理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但受此前计划分配、调动体制的影响,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只注重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却忽视了人的个体因素。

三、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有利于规范后勤整体管理,进一步提高后勤竞争能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员工的质量意识、思想认识、业务水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服务质量,制约着后勤的整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水平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

四、规范高校后勤员工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树立员工正确的学习理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现代化的后勤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因而后勤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系统,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后勤保障水准。同时,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综合性较强,这就为后勤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涉猎并理解不同专业、不同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二)建立竞争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十分庞大,结构严重失衡,对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竞争上岗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尽其用。同时,应裁汰冗员,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对员工实行有效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使他们发挥潜力。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应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或者只强调精神激励而使物质激励缺失,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应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正确、客观的看待员工的正当需求。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提高后勤员工素质。加大提高后勤员工素质方面的投入,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使员工通过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适应工作需要,提高服务水平。

篇8

 

一、目前高校后勤员工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员工文化素质较低,自主学习意识差。目前我过高校后勤员工学历偏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业务能力偏低,业务技术人员偏少,不利于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流动性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校后勤员工中,临时工和正式工相互混杂。正式工岗位相对稳定,流动性差,有的员工甚至十几年、几十年都在同一岗位上;而临时工没有编制,待遇较低,流动性又异常频繁。多数高校后勤员工的主要来源是本校职工家属和精简下来的下岗职工,年龄躲在40岁以上。这些情况导致了后勤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后勤服务工作质量不高,人事不匹配,影响了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甚至阻碍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后勤员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后勤员工自身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后勤员工认为后勤工作主要是服务行的,仅凭借工作经验即可,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和太多的专业技术即可胜任,因而知识积累少,学历层次得不到提高,更意识不到应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以丰富和更新知识结构。员工之间沟通较少,专业技术知识得不到交流,也给后勤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造成不少障碍。 

(二)对后勤工作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一方面,后勤员工自身在时间、精力及经济上投入不足,不钻研业务,另一方面,学校在财力、物力及时间上对后勤工作投入不够,对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级业务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员工没有接受培训的机会,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线工人,他们文化水平较低,不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要提高个人技能十分困难,致使后勤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水准。 

(三)员工选聘机制不完善。“我国高校后勤企业,以前是通过有计划的分配,或者通过调动和其他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配置方式,而不是通过人才市场的方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后勤人事管理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但受此前计划分配、调动体制的影响,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只注重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却忽视了人的个体因素。 

三、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有利于规范后勤整体管理,进一步提高后勤竞争能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员工的质量意识、思想认识、业务水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服务质量,制约着后勤的整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水平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 

四、规范高校后勤员工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树立员工正确的学习理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现代化的后勤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因而后勤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系统,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后勤保障水准。同时,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综合性较强,这就为后勤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涉猎并理解不同专业、不同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二)建立竞争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十分庞大,结构严重失衡,对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竞争上岗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尽其用。同时,应裁汰冗员,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对员工实行有效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使他们发挥潜力。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应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或者只强调精神激励而使物质激励缺失,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应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正确、客观的看待员工的正当需求。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提高后勤员工素质。加大提高后勤员工素质方面的投入,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使员工通过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适应工作需要,提高服务水平。 

(四)完善后勤员工选聘机制。为了适应后勤社会化和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应着力完善后勤员工选聘机制,不局限于编制的限制,转变用人观念。可以通过内部选拔,竞争上岗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充实后勤人才队伍,也可以直接向社会招聘,引进有专业特长、思想前卫、高学历的年轻力量,改善后勤员工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篇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校大学生人数激剧增加,致使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的压力不断增大。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中的龙头产业,在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基本饮食保障的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与和科研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随着校内食堂的增多,物价持续的上涨,学生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使高校食堂也面临经营思路的严峻挑战。

一、高校食堂经营现状

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大部分院校都采用了对外承包的经营方法。由于学生的扩招,各个院校都逐年提高承包费用,把学生当作提高经济效益的主体,使得经营户利润大大减少,甚至亏本。从而导致饭菜质量下降、价格上涨,加之学生饮食结构的变化(如大部分学生不吃早餐或喝一小袋牛奶代替);学校周边餐饮店的快速增多(每个学校周边都有许多小饭馆);市场物价上涨(米、面、油、菜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快);用人工资成本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逐渐提高)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学生外出就餐较多,经营户无利可图、管理者束手无策,学生满意度降低的想象。

二、高校食堂管理经营方法的探索

后勤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后勤服务无止境。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的信念是:“我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这句话对应到高校里就是只有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高校的教职员工们才专心到学习和教学当中,所以关于食堂经营的探索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工作

改进学校食堂管理和运营机制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后勤部门应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要从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堂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校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始终是学校与后勤管理部门的责任。

(二)增加食堂数量引入竞争机制

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高校后勤集团,学生食堂由后勤集团统一管理,使得高校食堂不仅缺乏必要的竞争性,反而成了独家买卖,生意焉能不异常火暴?只不过这样的“火暴”,是一种建立在垄断经营基础上的火暴,学生无论乐意与否,到时候还得端着饭碗乖乖去食堂,因为相对于社会而言,高校属于比较封闭的特殊地方,有那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可以说他们每天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想打破这种垄断的局面只有加速食堂社会化的进程,完善食堂准入、退出机制,才有竞标的方法增加高校食堂的数量。

(三)提供特色化的服务

消费行为本质:消费者总是倾向于购买他们能够负担得起的最佳物品。然而在经济上负担得起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偏好,偏好带有主观色彩。可作如下基本假定:偏好是完全的;偏好是可以传递的。改善高校食堂经营管理的一个方法就是要满足学生们个性化的需求。虽然学生不是高消费的群体,但传统的“一刀切”式的食堂餐饮标准显然已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从饮食习惯上说,清真食堂、快餐店在高校的出现就是注重被服务者需求的结果。在传统集约化、大规模的饭厅不断出现特色窗口的同时,许多规模小而个性显著的餐厅也在高校渐露头角。

篇10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的好与坏,对于高校学生及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思想现状

高校后勤职工的主体是在第一线从事服务的人员,相对来讲,他们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加之历史的缘故,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事业型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等、靠、要”思想严重,基本上不具有市场能力、社会能力,更缺少创业经历和市场竞争的锤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化企业管理对后勤社会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后勤现有干部职工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后勤社会化改革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此外,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社会文化传统及观念也束缚着高校后勤人力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源管理的改革,如:传统观念上,人不能作为交易对象,不能成为企业的资本;另传统文化上重义轻利、小富即安、和谐中庸等思想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经济的要求进行调整转变,赋予新的内容。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后勤企业队伍人力资源在年龄、职称、学历、知识、工种结构等方面不尽合理。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构成现状:一是过去学校安置的教职工家属、子女,二是土征用合同制工人,三是部队转业军人及少量“农转非”安置职工,四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富余人员向后勤的流动,五是近年来学校引进人才所带家属工向后勤的流动,六是长期来计划体制下外聘的农民临时工,七是通过各种关系挤进学校的社会事、企业单位下岗人员等。大部分高校后勤集团事业编制职工年龄大多在40一55岁之间,他们长期工作在后勤第一线,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但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只能作一般性工作;缺少学历高有专业特长安心后勤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这种情况制约了后勤集团从学历结构来看,高层次学历人员偏少,低学历人员多,其学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从专业技术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少,能够指导生产和经营的专业人员更是匾乏;从年龄结构构看,40岁以上的人占了一半以上,因为各个高校不会再在后勤招入正式编制人员,再过10年将有一半的人退休,后勤的管理方式必须有前瞻性,在编人员越来越少与外聘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后勤社会化体制改革,很多学校也组建了高校后勤实体,实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由于高校后勤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事业型管理模式的影响,从事后勤服务管理的人员却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一方面原有事业编制人员过多而无法予以安置,或即使全部安置也使后勤背上沉重的“老人”包袱,并造成素质低下技术不高、年龄偏大人员比例过高的结果,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那些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又明显短缺。后勤集团的管理模式虽然已实行企业化运作,但政策和措施却仍按计划模式实施,待遇和福利相对下降,因此造成一些本应是后勤企业发展中坚力量的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都难以留住,纷纷要求向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流动,高校后勤现有机制的不灵活、企业文化的相对滞后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的不到位,又引发了事业编制的人才不愿意屈就干后勤。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不明确

目标决定了运行的方向,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目前后勤企业尚未建立利益追逐机制,即未能按市场法则确定企业目标,因此作为企业管理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难以按市场要求运行。造成高校后勤目标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利益结构安排。

(1)从学校利益角度,要求高校后勤承担改革的主要成本。包括:为保证学校稳定,要承担大量社会负担和冗员,要为学校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等等。因而,学校对后勤要求目标是多元化的,实现利润只是其中目标之一。

(2)从后勤企业利益角度,一方面,高校后勤无法摆脱与学校的千丝万缕联系,后勤业按学校的要求运行,实现学校的目标,则可获取更多政策支持、资金方便等,这是高校后勤生存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后勤承受着市场化和社会化竞争的双重压力,改革任务艰巨,解决沉重的冗员负担,整合原有的混乱管理组织都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为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只能以稳定等为主要目标,难于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

(3)从后勤企业经营者角度,由于目前高校后勤领导实行任命制,加上激励机制不完善,从利益角度,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企业经营状况,而是上级领导的评价。企业效益好坏与管理者利益并无太多的直接联系,而相反若与上级领导关系处理不好或企业职工思想不稳定,在上级要求的方面出了差错,则经营者可能要断送自己的前程,从而造成企业经营者缺乏冒险、创新动机,企业无法形成追求利益的动力。

(4)从后勤企业职工利益角度,在企业转型时期也是利益调整时期,因而造成了职工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从道义上讲也不能要求职工个体此时过多地考虑企业长远发展问题,因而职工实际追求更多的是自身短期的利益,而不是企业的长期利益。

(二)用工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用工需求不是增长需要型而是就业需要型,职工与高校后勤长期形成一种默认的契约,即高校后勤职工接受低工资及福利待遇换取不被解雇的权力。实际上这种合约制定者是政府和学校,合约的安排最终体现职工与学校的关系,而学校为履行承诺,对职工承担着无限责任。随着《劳动法》的实施,高校后勤对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原有的固定用工制度有所松动。然而改革用工制度并不容易,首先,这种变化难以为广大职工接受,“高校后勤职工”身份体现着职工过去对社会的贡献,包含着职工与学校因体制造成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对重新确立劳动关系抱着消极态度。一些学校后勤部门在实施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难以起到全面改革用工制度的作用。其次,实行合同用工本质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决定职工数量和结构,并进行动态管理。而实践中从社会公开招聘职工效果不理想:想招的人要不到,不想要的人却通过备种渠道千方百计挤进来。再次,解除劳动合同不易,除非职工有严重违纪或违法行为,否则企业辞退职工将会遇上很多的困难。相反,职工不愿留在企业则可随时不辞而别,可能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此外,目前对劳动合同管理不完善,职工通过工会与企业集体谈判确定工资或签订劳动合同,其实合同内容是由企业(政府)单方面确定,职工并无协商余地,当入权力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履行。因此,可以认为,目前高校后勤劳动合同“形式重于内容”,用工制度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策略

(一)树立一个兼顾多方的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使得后勤的职能正在逐步从学校分离出来。高校普遍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模拟企业运行,有些高校的后勤实体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实现了与学校的彻底分离。虽然如此,但是要想高校后勤完全实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追逐机制仍需要一段时间,加上高校后勤是一个具有众多利益群体的实体,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目标,使得各个群体的利益结构得到合理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双重性质:经济性与教育性并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属于高校的一方面,所以也具备了服务高校性质的功能,一方面要辅助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一方面也要为高校提供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所以人力资源要想发挥真正的作用就要树立一个多方兼顾的目标,运用多重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事情,在兼顾提高服务质量、输送优质人才给社会的同时,也要为高校后勤培养更适合的员工,节约人才成本的同时达到效率的更优。

(二)逐步实施统一标准的用工制度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对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新的用工制度必然走入员工的视线。由于原先的用工制度根深蒂固,一些员工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所以一些学校后勤部门在实施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折中的办法。这种办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事实证明收效不明显,它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员工之间容易产生比较,公平性欠缺,高校后勤要想改变原先的用工制度就必须下决心,制订一套统一的标准。这是一个总体的原则,不能丢,但是实施的时候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先拟定一个制度,进行评估检测效度和信度;第二步,在实行制度之前要提前公布、培训;第三步,实施;第四步,制定一个绩效评估,及时总结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一开始实行的力度可以适当减弱一些,让员工有一个适应和过渡的时间,接着逐步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朝着最终目标作适当的改进,就这样一步步地改进,逐步实施统一标准的用工制度。

(三)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后勤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及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种转变,企业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统筹规划,构造完整的人力资源再造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把包括“识人、育人、用人、留人”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连结整理成有机整体,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挥资源管理的整体巨大能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强大的驱动力,最终帮助企业重新获得竞争势力。

[参考文献]

[1]顾正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高振民.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及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周劲松.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11.

[4]方创胜. 对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20-21.

[5]肖立民.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199-200

[6]应红波. 高校后勤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的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63-65.

[7]缪春华.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其规制策略[J].高校建设,2010(7):242-243.

[8]宁小玲. 高校后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02):1-5.

篇11

全国各地都在制订“十一五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北京也刚刚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落实这一标准,是《2000-2010年首都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标准的编制,体现了“以人为本,均衡发展,适度超前,环境文明”等原则。在实施中,注重“整体优化,资源统筹,因地制宜,使用便利”。按照这一标准,西城区还将做以下工作:为各中小学装备教学仪器类的各种设备,保证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有效地提高理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实验室的现代化教育水平,配齐专业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使科学课教学扩大教育信息量,增加课堂容量,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实中学理科实验准备室设备。充实各类文科教学教具及软件,保证教学的需要;建设中小学探究式学习的科学实验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实验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达到市教委要求的计算机配备标准;充实学校图书馆建设。

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加强生活服务管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突出抓好财务管理,发挥教育经费效益,实行部门预算制。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强化各项资金管理。

提高后勤管理干部素质,推进后勤科研工作。召开总务工作的表彰会,制订“后勤工作日”制度,规范后勤队伍培训工作;举办校长、后勤主任等领导干部学习班,结合各项工作,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进行后勤科研,通过总结新鲜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指导我们的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的后勤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做好后勤工作,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校园内的具体体现。作为后勤工作者,同时应是教育工作者。

在理论上,学校将逐步建设开放性的后勤体系。体现关心人、尊重人、服务育人。例如,微机教室、语音室、理化生自然的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都可以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在决策上,注意向学生公布方案,征集学生意见;在管理中,学生可以参与:如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班级水电管理、学生住宿管理、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学生食堂管理。学生可以承担一部分管理职能;在管理手段上,采用奖励、评比等方式,激励学生自觉遵守规定。

在实践上,后勤育人也是可行的。组织学生认养校园一棵树。要求认养树木的学生能说出树的学名、品种、树龄、生长特性、树高、树围、用途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就受到了教育:爱护校园、环境保护、关爱生命、无私奉献。

由此可见,我们说的后勤育人,是实实在在的。育人的目标就是: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做人;关心集体,热爱校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三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应该充分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

后勤工作改革要体现在数字化、社会化、规范化三个层面上。

建立数字化后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财务管理,已经在全区实行了财务电算化;财产管理中运用“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进行资产管理。遵照市教委的统一部署,运用微机实施管理,通过软件的统计、分类、分析更好地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

后勤社会化,学校后勤服务领域涉及内容广泛,有些内容专业性很强。全部由学校实施后勤管理,造成了后勤管理队伍的过于庞大。引进社会化的服务,保证后勤服务质量,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后勤社会化基本上是三种模式:一是后勤实体依托学校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打通学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形成“社会参与学校后勤,学校面向社会、选择后勤”的模式;三是在政府的统筹安排和主导下,以区域为单位,由辖区内若干学校共同组建区域性集团公司,联办后勤。北京大部分试点学校推行第二种模式。我区中、小学、幼儿园各单位已开始实施学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项目有:学校保洁、保安、绿化、场馆维修和营养餐。

加强后勤规范化管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为推进学校后勤工作规范化,建立后勤工作制度,编印了《学校后勤制度选编》,发放到各校,指导学校贯彻执行。同时,进行了执行制度的情况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后勤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后勤工作日”制度;确立后勤激励机制,抓好两年一次的先进表彰活动;推动后勤改革的科研活动。我们为了指导学校的后勤工作科研,在网上了“后勤工作科研课题”,请各校认真研究。

二、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近年来,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充实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创设教育环境,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率,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注重教学装备的使用效益,采用的方法是多样的。我建议在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尝试。

1.全面规划学校布局,提高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益

作好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应用教育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逐步实施,对原有学校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布局,整合后的学校将普遍达到一定的规模,从而使各类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例如,西城区有些学校原来的占地面积较小,学生人数由于近年来计划生育、拆迁房屋而减少。我们又必须按照教学标准补充、配备各类教学装备,造成教育效益不高,教育资源浪费。因此,我们看到,整合学校、实行规模办学是充分发挥教学装备作用的首要途径,是成效最为显著的途径。

在资源配置上,实行资源共享也是提高使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有的地区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在一所小学投资建立了生物标本室,向其他各小学展示,并为区内外的学校提供了实验标本;在一所中学建立了图书资料中心,向周边的十几所学校提供资料,节约资金,提高资料利用率;投资一所中学的软件资料,为周边学校提供服务;支持社区教育集团,建立能集中使用的环境教育基地,为社区内的学校服务。尤其是,要加大力度、集中投资,建立和加强那些服务、指导全区各类教学的“教育中心”,如“教育研究中心”、“劳动技术中心”、“国防教育中心”等,使其装备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2.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充分重视教育装备的使用问题

各级教委每年都开专题会议,向学校校长、主管校长及总务主任宣讲普及实验教学、提高装备利用率的重要意义,指导学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明确提出学校要从几个环节抓好使用率:一是要求学校在购置设备时,从实际出发,既要体现其科技先进性,也要坚持实事求是,防止盲目攀高、不切实际;二是要求学校在计划购置教学设备时,既要重视硬件设备又要充实软件资料,以免设备闲置;三是要求学校的领导对本校设备使用率、生均设备占有率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经常检查,定期分析使用情况。

3.规范管理,运用设备为教育服务

为了推进教学装备的应用,我建议对学校的设备管理提出一些具体的工作规范。例如,教委的装备部门与教研部门要共同抓好“开课率”,通过《中学物理学科实验情况汇总表》、《小学自然观察实验操作统计表》、《小学自然学科实验情况汇总表》等,掌握学校实验完成情况,督促学校开齐实验课。

坚持每年对全区中小学的实验情况逐一输机、存档,发现实验完成情况不好的学校及时了解情况,属于固定资产问题部分,教委要及时帮助解决。属于其他方面的问题,督促学校完成实验。如,根据自然课教材适当调整仪器的配备重点;开办实验操作讲座;发挥继续教育学习班的作用,培训一些实验操作技巧,保证实验开出率。又如,图书资料的使用要积极为教育教学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的学校,经常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内容健康、知识性、专业性强的好书,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借阅有关参考读物,通过读书节中的书评、书展、读者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爱书、读书、知书、用书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宏观管理上,教委要制定《中小学图书管理规定》,使学校图书资料工作有章可循。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各类账目:总扩账、登录账、注销账等;制定各类制度:图书借阅制度、赔偿制度、岗位工作细则(编目工作细则、资料室工作细则等)。科学的管理,才能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保证他们的教学需要。在管理上还注重图书管理的评估工作,我们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评估标准》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对学校读者的问卷调查中,试点学校反映出图书馆工作的质量较好,水平较高。

总之,通过各中小学校图书馆老师们努力工作,定期向读者提供系列书目、系列资料、系列信息,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培训,使学生们学会了读书方法,提高了图书的使用效率,使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4.培训教师及设备管理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设备的实际应用

我们认真抓好各类设备的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使学校的设备能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效益。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为中心,对管理中的账物相符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组织了“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经验交流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请组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示范,年轻教师学习,通过活动使一批年轻老师掌握仪器的使用,从而推动全区教学仪器的使用。

举办实验教师继续教育进修班,提高实验教师的实验管理和业务能力,掌握科研的方法,激发科研兴趣。通过培训,使实验教师们了解和掌握新设备的性能、使用、维护、维修及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室设备能够及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为推动新型实验教室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请专业人员对产品特点、使用方法、维护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同时介绍了设备的扩展升级及发展趋势,并制定加强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使用经验交流会,请教师介绍如何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实验室来实现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根据学校的需要,组织专题培训班,如,召开仪器发放现场会,请厂家现场讲明仪器的使用保养知识,当场辅导使用等,这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

5.加强教育科研,指导学校充分利用装备提高教学水平

把管理设备的各方面的专职教师或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开展教育科研。教育学会设置“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图书信息资料管理专业委员会”,并开展了多项活动,包括:研究工作、制定规范、参观考察、评选论文、分类指导、组织培训。

把图书管理人员组织起来,进行研讨和交流,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图书使用率。

开展自制教具工作,既是教育装备科研的重要方面,又是装备部门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可以有效地鼓励实验教师积极设计、制作教学仪器,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6.重视提高设备完好率,是提高使用率的基础性工作

在仪器完好率方面,我们开办维修仪器的讲座,如显微镜、秒钟、低压电源的维护知识等,使广大实验教师掌握了仪器维修保养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保证完好率的提高;平时严格管理,推出较好的经验,向全区各校宣传。

开办仪器维修讲座和实验技巧讲座。有效地培养实验教师的维修和保养教学仪器的能力,使广大实验教师掌握常用教学仪器的维修、保养和改造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仪器的完好率,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及时为学校补充教学仪器,提高现有仪器的质量,改善仪器的构成。及时为学校补充部分更先进的教学仪器。

加强日常工作中的严格管理。如,有的学校将显微镜和实验桌统一编号,学生对号入座,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检查;各校每学期都对显微镜之类的重点仪器进行一次检修保养。

十分重视图书完好率的工作,通过对中小学校的调查,了解学校现有藏书质量情况,目前,学校中多有无保存价值、长期无人借阅或严重破损的图书。针对这种情况,为每校配备必备图书,逐年补充新书,使得学校图书馆藏书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在提高完好率的工作上,我们注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建立了为学校服务的集中修理教学设备的机构,又鼓励指导学校自己动手,修旧利废。

总之,我们在抓好各类装备的“建设”、“配备”、“管理”的同时,认真推进使用这一环节上的工作,我们认为,这是装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考查我们装备工作水平的尺度,只有充分重视、认真实践,才能使教育装备发挥最大的效益,发挥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三、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发挥教育经费效益,是增强教育后勤效能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前提下,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学校普遍抓住了几个关键的环节,强化预算意识,强调“一支笔”审批,重视财务支出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监督;遵守财务的法规、制度,严格国有资产的管理。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使教育经费发挥较高效益。增收节支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装备中心对我区中小学增收节支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是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机制改革的逐步实现以及政府采购工作的逐步强化;另一方面是各级领导充分重视增收节支工作,注重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使“艰苦奋斗、勤俭建校”蔚然成风,修旧利废、自制设备、修缮房屋、节约支出等工作不断推进。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求中小学在大资金投入方面开展效益论证;要把增收节支精神纳入素质教育,积极宣传,广泛开展。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应形成工作流程,包括:西城区每年召开增收节支工作会,对中小学节支工作进行总结、表彰;每年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印制经验集;每年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当前,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西城区开展了“征集校园内节约建议”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全区很多学校调动了全校师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了各种宣传,收集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板报进行宣传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如,“节约措施”:提倡一水多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议老师节约用粉笔,尽量把一根使完,再使用新的,不要浪费;可回收废品一定送去回收,处理再生利用,不可回收的废物也要妥善处理,以免污染环境;严格控制纸质文件的印刷数量,坚持网上无纸办公,减少纸张的使用;绿化方面坚持自养、培植;冬季室内通风换气后及时关窗,保持室温,节约燃料;充分利用、努力开发现有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提高使用率和使用实效;为节约资源,尽量不使用各类一次性物品。电器不用时尽量切断电源,节约能源。洗手用肥皂时,先把水龙头关上。打水时,喝多少打多少。暑天空调的使用,室温不低于26度;冬季取暖时,室温不高于20度,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办公用品在保证教育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有计划购买,实现库存无积压。又如,“计算机节能”:长时间不使用的电脑,应将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屏关闭。短暂休息期间,尽量使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这种低能耗模式可以将能源使用量降低到一半以下。关机以后,要将插头拔出,否则电脑会有约4.8瓦的能耗;选择合适的电脑配置和外界设备。显示器的选择要适当,因为显示器越大,消耗的能源越多。一般而言,笔记本电脑比台式电脑能耗低得多;喷墨打印机使用的能源比激光打印机少90%;打印机与复印机联网,可以减少空闲时间,效率更高。“节约建议”:关于学生营养餐,无论是外送的还是本校食堂的,浪费现象普遍,有的教师提出能否改为“自助式”,学生吃多少自己打多少,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建议建立循环使用教材库,实现教材的循环使用,这样既为家长省了一笔可观的开支,还节约了纸张。关于学校文件打印,在非正式文件里,可适当缩小页边距和行间距,缩小字号,以看清为宜,反正两面使用,这样可节省一半的打印纸。尽量用薄些的打印纸。打印时,能不加粗、不用黑体的就尽量不用,也能节省油墨或铅粉;建议加强通讯管理,降低通讯支出。根据工作需要,正确选择电话、移动电话和邮件等通讯方式;提倡言简意赅,缩短通话时间,可发文字短信的尽量不通话,尽可能减少使用长途电话。

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提高后勤工作水平的核心,也是保证后勤效能发挥的基础

当前,后勤职工亟待开展学习与交流,以加强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管理理念,获取大量科技信息,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此,北京市西城区创设了“总务工作活动日”。活动日的内容丰富,组织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宣传各项法规,推介教学新产品,参观先进地区的学校。特别是,鉴于中小学有相当数量的总务主任及财产管理员的职称是隶属于教师系列,西城区已经将“总务工作活动日”纳入继续教育课程,参加学习的同志每年可获得4学分。

西城区开展了学校总务工作先进单位表彰活动,对学校后勤管理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表彰活动充分肯定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成绩,广泛激发了后勤队伍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后勤工作的发展。

为了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提高财产管理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管理水平,对中小学财产管理员进行了培训,历时3个月,经考试结业后取得证书,此举为今后总务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注重后勤制度建设,有效地推行规范化管理。应广大学校后勤工作者的迫切要求,西城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出版了《学校后勤管理制度选编》。此举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提高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水平;有利于加强后勤工作中的政策观念与法律意识;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有利于各项后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现在各学校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管理要求、人员情况、工作管理范围等制定了总务工作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并收集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