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7: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诚信的议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

篇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新学生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现今社会,大力倡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学校方面却存在着“两种教育的矛盾依然难解”,“许多教育变革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的严重情祝,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正确实践新学生观,已经成为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课题。

一、新学生观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特殊意义

1.有助于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育观与学生观是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前者是对学校角色性质的认定,后者是对学生角色性质的认定。实践证明,无论课程如何设计,不同的学生观决定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教育又必然造就不同的学生,因而,要端正教育观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塑造”的对象。不仅无视学生的鲜活生命,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还用种种预先设置的程序来束缚他们的手足。排斥其思想情感的参与。学生的这种被动处境,使一切教学改革黯然失色,最终使这个本来应该引领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的教育,背离了初衷,蜕变为语文应试教育。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只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主动’‘学习和发展”为唯一标准。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语文素养”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和宽广外延的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人一个新的境界的综合体现,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又囊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个性人格等人文素质。就广度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深度看,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新课程的这个定位,是正确的。既深刻揭示了语文教育的功用和意义,又恰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领提而毛顺”,立足于此,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2.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实质改善

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虽然,学习是学生通过读书、听课、实践、探索等方式以获取社会历史经验和生存发展本领的全部过程,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代表,其作用只是“外因”,但是,由于角色不同,师生之间各种差异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管教”的对象。一方面,“唯师为尊”,放任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种种神圣的理由,大搞“教学专制”,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依据。不仅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潜能,而且,还给师生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它必然助长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滋生和泛滥,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师生的冲突和对立。对于这种情况,虽然人们一直试图改变它,如提倡“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和订立“师德规范”、“实行教学民主”等,但是,由于学生观没有改变,师生矛盾一直未处理好。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在新课程中,教师最适当的角色就是代表学校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好的服务。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沟通、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学生必须一改“受管教”的态度,振作精神,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必须一改居高临下的作风,规范行为,做学生学习的向导、伙伴、榜样和顾问。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教学活动必然成为师生在特定情景中,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的过程,成为一段最能够激发生命活力、张扬个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和创造力的美好经历。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在这种情景中,师生之间还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

3有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造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关键要素。二者的品质及其在教学目的下契合的程度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质量。由于二者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学生观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要把理想的教学目的变成现实的教学效果,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学什么”,“怎么学”,全由课本定调,教师“主导”。加上材、统一要求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语文教学逐渐丧失了“人文性”和“语文味”,成为远离社会生活、不顾学科特点、排斥学生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的“填鸭式的灌输”,异化为“教师辛苦,学生受苦”的“时间加汗水”的考试训练。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课程教学的基础就是“学习本位”。其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是民族的价值系统和思维系统,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汉语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综合性,祖国语文表达着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精微美妙的义理和感觉,而学习是无可替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读书、听课、实践、探索等方式以获取社会历史经验和生存发展本领的全部过程,所以,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决不是“考试范围”,或者“记问之学”,也不只是“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而是要与生活相联系,以实践为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挥好“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决不是教师“独白”式的“咬文嚼字,句读剖析”,或者“题海战术”,也不只是“读、问、议、讲、练、看”的随机组合,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语文课程就得以跳出课本和课堂教学的狭窄范围而进人生活与实践、学习与创新的广阔天地,为教师、学生个人聪明才智和生命潜能的尽情释放提供了大好时机。有了这种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叮过:程”。这样,“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人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作为教学责任人,教师必然会在正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全盘检讨和重建,并且,通过教育创造,使之成为更加完美的教育劳动形式,在每一次新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造。

4.有助于课程目标的最大实现

课程目标体现着课程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要求,是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由于其成效要由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来反映,既包括同一学生本学段的状况,和此前各学段状况的累积,又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所有学生的相应状况,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风气和学习质量,所以,要争取课程的最大效益,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考试的“工具”,不仅想方设法使课程目标与语文考试“接轨”,还用“定升学指标”、“分层次上课”、“按考分搞奖惩”等手段,逼着学校和教师把所有学生都往升学的“独木桥”上赶。结果,只能以牺牲多数学生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所培养的学生,即使优秀者,也难以全面发展。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对每位学生负责。因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于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关乎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大业,而“语文课程的多重功用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所以,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就特别注重基础,讲求实效:一是实行.‘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二是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了“阶段目标”和“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同时,注意“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地方、学校和广大师生,根据教学情景的实际对课程建设的全面参与和自我调节。这样,既有利于摆脱“以课堂为中心”而造成的脱离实际、自我封闭,走向联系生活实践、自主创新,又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的民主化、现代化、适应性,建立语文课程健康运行、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这样,必然促使不同岗位的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因地制宜地利用课程资源,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成为学校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千方百计地辅助每位学生争取最大的学习收获,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异曲同工地满足“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只是些点缀风景的“大树”,而是壮丽的“森林”了。

二实践新学生观的现实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行者。没有广大教师的正确实践,再理想的教育设计,只能是一纸空文。在现今教育’‘转轨”的过渡阶段,实践新学生观与实施语文新课标紧密关联,做教师的,主要宜采取以下策略。

1.强化角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角色意识是个体在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作用与价值的认识上产生的一种直接影响角色行为的思维定势。实践新学生观,必须强化角色意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教师进人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的角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才可能轻松自如地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成功地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每位学生主观意愿的自由倾吐和个人潜能的尽情释放,学生才可能正常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是要蹲下身子,让出位子。要坚决摈弃“唯师独尊”的观念,不在潜意识里视学生为“被管教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权、思想情感表达权、行为方式选择权、学习时间支配权和兴趣爱好发展权等学习自主权,放手让学生做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人。

二是要启发良知,长善救失。启发良知,要从立志抓起,即启迪、激发学生“有志于学”的心理需要。要善于借助语文材料,通过正确认识人生、社会与“学习和发展”规律等途径,引导学生将自己正当的心理需要发展为坚定的成才志向,进而转换成一种为实现志向而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自我教育机制,一种源源生长的自动力。长善救失,要贯穿师生交往的全过程。即不失时机地教导学生增长其优点,补救其不足。要时时处处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要有长善救失的教育智慧和本领,达到“知其心”的程度和“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要正视差异,互教互学。要正确看待师生之间的差异。要明白,这种差异是自然的,也是变化的。从自然性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变化性看,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新陈代谢,后来居上。现今学生通过家庭、社会、同伴和书报、电视、网络等媒体所获得的知识,早就超过了语文课本,只有师生互教互学,教学活动才可能正常进行。

2.张扬学科优势,激励学生的成才志趣

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营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承传文明、启迪思维、浸润心灵、濡染世风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张扬这种优势,使之成为激励学生成才志趣的有效手段,是实践新学生观的重要途径。

一是“目标”激励。目标,是人们所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预定目标,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渴望进步,憧憬未来,追求成功的心理,结合教学情景,适时提出诸如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以及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近期目标,激励学生产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锤炼学习本领的内趋力。

二是“信任”激励。相互信任,是师生交往的宝贵情感。教师的信任和赏识,对学生是一种最好激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是十分关爱和信任的,他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教师真诚期盼和由衷赞赏的,从而产生尊重感、荣誉感、责任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是“环境”激励。教学中的环境,特指由物质条件、精神状况、活动方式等形成的教育情景和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要善于利用有助于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奋发向上精神的语文材料,将学习语文的志趣,转化为提高语文素养、打好成才基础的优良学风。

四是“示范”激励。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直接受教师人格和教学示范影响。如果教师品格平庸、语文功底浅薄,将教学工作搞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只能损害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教师品格高尚、语文素养深厚,将教学工作搞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的博大内涵和无穷魅力,体会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愉悦的精神享受和特殊的价值功用,促使他们产生像追求幸福一样地向往着能够在这门功课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强烈欲望,那么,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阻碍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呢?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要通过学习能力来反映,而这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是要结合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力争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效。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语文游戏、演讲论辩、作文竞赛、调查访问、专题研讨、创新设计等活动,直接从实践与生活中获取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本领,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要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交流、总结学习经验等途径,帮助学生将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步转变为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多次重复相同或相似的有效做法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势,是一种不用随时想起、永远不会忘记的学习能力,所以,教育家一致主张,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新课标也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列入了课程的“总目标”。

一是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推出某种习惯的养成活动,要做好计划,选准时机。宜先将其作为学习常规,继而在“实行—规范—再实行—再规范”的培训中,逐步习以为常。二是要持之以恒,吐故纳新。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减而就,必须坚韧推行,方能成功。任何事物都在变化,学习习惯也需要不断完善,适时调整。

4.搞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创新,是信息时代人才重要的优秀品质,“是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或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新课标特别将“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写入了“教学建议”。

由于语文富含人文性、审美性和思辨性,语文教学具有多元性、模糊性和体验性,由于新课程卸除了束缚教师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栓桔,提供了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的创造空间,所以,强化创新教育,大有可为。

一是培养创新品质。着重培养充满自信的品质、广泛关注的品质、独立思考的品质、求是求真的品质、标新立异的品质、勇于探索的品质、敢为人先的品质、坚韧不拔的品质、自我控制的品质,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莫定人格基础。

二是培养创新意识。着重培养科学意识、民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变革意识、审美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成功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树立精神支柱。

篇2

一.抬头细看,铭记在心

看什么――看“墙”:文化墙、标语墙、板报墙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且,这些内容大多处于校园显眼的位置,你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只须稍加留心便可“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能分门别类归纳整理,那更是“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诚信”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全国大纲卷“契约精神”的材料作文。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奉献。――白求恩

以上名言警句可用于写“时间与人生价值”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江苏高考“青春与永恒”的材料作文。

二.埋头精读,借鉴在手

写作的很多“优美的原料”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那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名人事迹……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点石为金,才是问题的关键。会运用,朽木也会化作栋梁;不会运用,即便是楠木梓树,也是一堆废料。

譬如《劝学》(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来阐释“捕捉机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径”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广东高考“接受捐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还可服务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盐卤而改变命运”的材料作文。

《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3),课文节选了老渔夫桑迪亚哥捕到了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与鲨鱼殊死搏斗。五个回合过去,老人未能占上风,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最终带回的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会被打败”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来”的材料作文。

又如《陈情表》(人教版必修5),文章讲述了李密在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征为太子冼马。他上书恳请晋武帝准许他暂不就职,在家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拜汉中太守。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感恩”、“孝道”、“进与退”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湖南高考“守护”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阅读,记录在册

积累丰富、新鲜的议论文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课外阅读搜集素材的触角可以伸向语文测试或练习作业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文本。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94-01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一种方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通过平时学生的写作和教师分析议论文来看,这种看是最简单的论证方法,在运用时,学生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事例不够典型,缺乏代表性和真实性。事例有雷同,重复率高,多数学生喜欢举爱迪生、司马迁、屈原等事例。还有事例叙述拖沓冗长。部分教师对举例论证分析不到位,不透彻,缺乏论证分析。如上《懒惰的智慧》一文,某位教师的公开课就提出“请同学们找出在本文中作者举了哪些例?”说实话,本篇文章举例的地方很多很多,学生很容易找出来,课堂上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回答体现在哪些地方。而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举例有什么作用,没有对这些大量的例子进行归纳分析。没有让学生举出其他例子。本文举家务劳动和职业劳动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疲惫不堪;用社会发展中的例子证明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面对单调乏味的劳作。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字规则论证了精神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这些事例有一定的广度,代表性。按照一定的时间,社会的发展来举的。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我们所提倡的懒惰,是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人类进步。如果就是纯粹的找找例子,不做深入分析。那么对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就很难了。

所以我们要注意运用好举例论证。首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应选用能够在单个事例中体现普遍规律的事例,而不宜使用只具有偶然性、私有性、传奇色彩的事例。曾有位学生论证“人要讲诚信”,就举《期行》中的元方,其实文中的元方是批评那个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不是元方正面所具有的诚信事例,这是不具有典型性的,没有说服力的。如换成《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中的蔡勉旃就好了。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举例喜欢举身边的人、物。寝室里、教室里、村里面呀,像这些事例没有代表性的,不典型。平时学生的积累素材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学生积累要加强。其次要注意事例是真实的、准确的。不可依赖于旁门左道,如《吴汉何尝杀妻》一文,作者为了论明吴汉没有杀妻,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举出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在《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生平记载,《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家庭关系的记载,以及吴汉的为人记载都没有吴汉杀妻的事实。作者所举的《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说服力,与其他史料比较,准确性要强得多。

所举的事例要新颖而丰富。避开重复使用率高的事例,注意新近发生的事情,事例的时代、地域分布范围愈广,愈能体现事例的丰富性。另外注意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不把议论文记叙文化和散文化,平时练就较强的文体感,学会规范地写议论文。平时对优秀的议论文进行仔细阅读剖析,牢记写作目的,找出其中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体会叙述的简明和议论精到。《谈语言》一文中,作者举“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 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段简明的叙述,让我们懂得写文章的书面语,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不能脱离口语,正如朱自清先生晚年作品那样“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其实就是讲究口语化。

篇4

诚信的议论文1“诚”是一种品质,“信”是一种评价。诚信可以体现出每个人的品格,也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资本。诚信时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它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

生活中,只有讲诚信的人,才能广泛的交友;学习中,诚实的人他的成绩才会踏踏实实地上升;工作中,只有诚实的人,才会事业有成。

生活实践中,我经常答应别人的要求,我也经常能做到,我是一个非常重视诚信的人。我讨厌不诚实的行为。初三的假期中,老师答应带我们出去郊游。我们很高心。三天之后在学校集合。但是,就在那天,下着倾盆大雨,我们都没有去,只有我们的班主任,他一个人去了,我们都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将老师一人留在学校等我们。足足等了三个多小时,这让我们十分惭愧,又十分地敬仰,中够我们敬仰一生。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及其守诚信的人。无论什么事,只要他答应,就能办到。这次活动,我悟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做人要做一个守诚信的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做人之本。

诚信在生活中既显得平凡又显得普通,它不像金钱那样有诱惑力。也没有多么的娇媚。诚信是一种品质,当自己做错事时,能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就是诚信的表现。

我国古代,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话,讲的也是诚信。鼎盛唐朝,康乾盛世,还有今日的中国,能在世界中举世瞩目,其原因就是应为守“诚信”,我国正是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才使我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在日本的公司中,诚信经营是每个公司的经营理念。日本的餐馆也一样,餐具每用一次,都要洗七遍,是日本餐馆中的规定。他们都是非常注重“诚信”二字的。

当今世界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更应该注重“诚信”二字。因为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立足之本,我们更应该注重诚信二字。我们也因该时刻铭记着罗曼罗兰所说的“有了诚信,人生的小船才不会被金钱荣誉的大海所吞没。”

让诚信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作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诚信而更加美丽。

诚信的议论文2“吴静,100分,第一名!”当老师喊出这句话时,我心里很高兴:原来同学说的是真的!今天第一节课,我们进行数学考试。考试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周围的同学对起了答案。可没对几道,洋溢在我脸上的笑容就一下子僵住了:怎么能忘画直角符号哪?这下可完了,唾手可得的100分又要和我说再见了!

课间操上,我还在埋怨自己的粗心大意。可不久,却听到一个学生嚷嚷道:“吴静是班里的第一名,的100分!”这个消息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一声声“祝贺”声中,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老师没看出错误,给了满分?错误那么明显,不可能!

上午第三节是品德课。我心不在焉地翻着书,心里反反复复想着这件“好事”该怎么办?想了一节课,头都想疼了,可还是没有想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希望那个同学看错了。

可到了下午第一节课,我最后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我拿着100分的卷子不知所措地到座位上。当我仔细地查着卷子时,发现错题旁画着鲜艳的红钩钩。老师果然没有发现我的错误。

100分就握在自己的手上。只要我动动笔,在那个不起眼的地方描一下,把错误改过来,这个梦想就可以实现了,而且没有人会怀疑。有了100分,回家就可以实现任何愿望,更重要的是我的虚荣心会得到满足。

可是,这100分根本不该属于我呀!如果我拥有了它,那和作弊又有什么两样?荣誉的光环固然美丽,可想到是“偷”来的荣誉,倒让我感觉像是失去了什么似的,心里空荡荡的……终于,当老师再次表扬我时,我鼓足勇气,捧起那“珍贵”的100分,向讲台走去……

那天放学,我前所未有地激动,因为在诚信和荣誉面前,虽然有过矛盾,可很庆幸,我最终选择了前者,心里是那样坦然和轻松。

诚信的议论文3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将龙的传人的那些优良传统埋没,而是历久弥新,薪尽火传,古人推崇诚信者,今人厚爱诚信者,历史选择诚信者。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者,发乎礼,义者,发乎情,止乎心,正乎身。在儒家看来,行仁施义的先决条件为内心的向善,所谓勤心诚意者也。心中信守诚信,方能宁静安心,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义者亦应以诚信为本。义之所存,诚信存之也,读《大学》《中庸》,一字以蔽之,诚也,诚包罗万象,诚信是它的具体体现。

在滚滚而来,浩荡而去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诚信者比比皆是,荆轲于“风萧萧兮易水寒”中作别太子丹,壮士一去,只为报知遇之恩,虽蹈死地亦无怨无悔。伍子胥逃离楚国,得吴王重用,答应替他报仇,从此伍子胥尽心辅佐,纵然之后受猜忌可仍然不改忠心。陶朱公荡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秘诀便是诚信经商,后世徽商,晋商皆履行了这一原则,才有了商行的繁荣昌盛。

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屈原被发行呤泽畔时,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恋阙,心系国家,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他便要对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创造了“贞观之治”……凡此种种,皆言诚信为人立身之本,天道酬诚信。

因此,传承民族的美好品质,将诚信贯穿在身心中,用诚信指导我们为人处事,则人生得以绚烂,事业得以辉煌!

谨记,天道酬诚信,诚信伴我一路前行。

诚信的议论文4古语常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沉淀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忠孝是成人首责,那么诚信就是为人之本。一个时常失信的人,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失败的人生。

生命中不可丢弃的财富就是诚信,没有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有一则寓言中的年轻人在海中遇难,他以一样精神换取上帝的帮助。如愿,他平安到达了一个经济繁华的城市,开始了他的事业,却久久没人和他交易——因为他抛弃了诚信。在许多人看来诚信并没财富来得重要,但他们忘了,没有诚信,即便现下财富再多,欺骗会把它压榨的一分不剩。丢弃了诚信,就像本该属于天空的雄鹰放弃自己翅膀,等待它的只有死亡。因为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试想,濒临倒闭的海尔公司,如果没有厂长张瑞敏举着沉重的铁锤用诚信砸毁76台冰箱带给顾客的欺骗,怎会有海尔现今的成功。如若他们没有秉着“真诚到永远”的信念,诚信对待每一位顾客,怎会有这般具影响力的傲人佳绩。是诚信创写了历史佳绩,是诚信树立了张瑞敏的厂长威严!有如此诚信之人,但也不乏可笑的愚昧之徒,为搏美人一笑,周幽王以国家为赌注,以诚信为笑料,数次烽火戏诸侯,终落得国破人亡的结果。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来自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而人铮铮铁骨能傲然独立,靠的就是诚信这根脊梁的支撑!

一支泠泠金步摇,可将一头乌丝装饰得金光闪耀;一抹浓厚胭脂粉,可将一脸岁月沧桑掩盖得光鲜艳丽;一袭华丽金缕衣,可将一身单调点缀得花枝招展。可光艳的外表永远只能表于外,无法成为自身内在的魅力。人们自信的认为,外表的华丽定能夺得他人青睐的目光,而内在的美与丑无伤大雅,然而一味的做足“面子”工程,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最终得来的结论只有一个——中看不中用!诚信于人是渗透人的灵魂的美德,是为人之本。人生本就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任你在其中挥毫泼墨,欺骗就是败笔的斑斑墨迹,可将一幅画卷毁坏,因为当木已成舟,就无物可遮掩它的瑕疵了。

诚信的议论文5大家都知道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而诚信就是社会的支撑点,是社会的生命之灯。

孔子早在古时就说过:“民无信不立。”可见,“诚信”二字早在古时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固然,诚信的缺失对于一个人而言更是一种人性之莫大悲哀。人要讲信义,说一是一,说二就是二,俗语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程颐也曾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对事情要负责与对人守信是统一的。对人守信落实到行动上,就是一种对事负责的态度。对事负责是对人守信的具体表现,只有对人守信的人,才能对事负责;只有做到对事负责,才使对人守信得以真正落实,而不是一句空话。拉罗什富科说过“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出尔反尔的事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少了,信任没了,诚实还有何用呢?于是,信少,诚少,诚信自然也就少了。

篇5

一、对材料不流连、不依赖。

不流连、不依赖,就是审题时不要在材料上过多的动脑筋。

第一,如果你读一遍材料和话题,知道了话题是什么意思,这时你就没有必要去读第二遍。当然前提是你理解了话题。如果话题还不理解,你还是有必要读二遍。

第二,一般情况下更宜把材料拿到文章里来分析。要分析的应该是话题而不是材料。材料不等于话题。材料的内涵大于话题,分析材料就有非常容易离题。材料是堆土,土里有无数颗可生长文章之树的种子。你流连他、依赖他,你就会在里面自寻种子,但是话题作文的命题者没有给你自寻种子的自由(话题作文有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自选的三自原则,但也只有三自原则而没有四自原则)。你在材料之土里自寻种子就是自寻烦恼、自寻没趣、自寻痛苦。你寻找的可能是梨,而命题人要你栽培的桃。本次作文,你从材料中寻找出“选择”,而命题者要你写的却是“拒绝与获得”。

又如,一个话题作文命题;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无辜烧死。试以“善待生命”为话题作文,有人可能就老想,这个碗怎么放,装上水蚂蚁就爬不上去了吗?弘一法师是不是不懂科学?——这种想法就是对材料的流连、依赖导致了钻牛角尖。——不管你分析的多么有道理,但如果与命题者给定的话题无关,就是做无用功。

第三、即使要把材料作为文章生成的例证,也应点到为止。如吕洞宾拒绝了点石成金,却获得了成仙。切忌大篇幅的引用出题人给的材料。这样做有写不出文字用材料凑字数之嫌。因为这个材料展现在考卷上,是人人皆知东西,你照搬它就显得你贫乏。这种照搬要么导致文章的疤痕感。

第四、如果材料中确实有很有意思的内容,如格言警句般的话,可以写入题记。

二、题目最好包含话题。

流连、依赖材料往往导致偷换话题。对于议论性文章,题目包含话题可以有效避免离题。话题字数较少的,在话题前加关于,在话题后加断想、联想、沉思等。如《关于诚信》、《选择断想》、《水的联想》。话题字数较长的可以直接用话题作题目,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与认知》。

题目是一双眼,是一个航标。我们写作时有本能的关注题目的习惯。所以题目包含话题有望提醒我们在自由驰骋时不能信马由缰,在沉醉时不忘题目这理性之光照耀。请听以下题目:奋斗,收获,近利与远算——他们与拒绝和获得有没距离?如果你还拿不准,听听一个开头: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以来,许多君王都败于享繁荣。他们不去奋斗探索创造,所以被下一个王朝代替。——这是文章的开头,它的话题什么?显然不的拒绝与收获,而是安乐与忧患的话题。

三、开头的第一段要展现话题。即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应试作文最稳妥最经典的开头

四、文章生成过程中要分析话题。

五、回答话题:对主要问题进行强调。这是文章结构上“合”的需要,也是明确中心的必要。

篇6

高三家风议论文1000字1车还在盘旋的山路上开着,我打开车窗,看着瞳孔前飞速而过的警戒线,耳边偶尔有着车轮翻滚着、碾压着柏油路碎粒的“咯嗞”声。爸爸从驾驶座前探过头:“还有十五分钟就到矾山!”

刚下车,便看见坐在屋檐下、摇着竹扇的爷爷。此时,阳光足以强烈地射在屋檐下的每一个角落,爷爷的瞳孔很浑浊,但却依旧和温暖,闪着光,是泪水还是享受?我微微眯着眼睛:“爷爷,太阳这么刺眼,你还出来等啊?”爷爷抚了抚下颌,沟壑纵横的脸上浮出一丝浅浅的笑容。

“开心,你们来了!”奶奶在烟雾缭绕的厨房中吆喝道。桌上有我喜欢的九层糕、牛肉羹、手打面、糖醋排骨……我在吃饭,而奶奶总是在厨房里炒菜,她有时候会转过来看看我,微眯的眼中总是闪着几束光,是泪水还是幸福?

午间,阳光正好。或同爷爷在院中摘拔番薯,心灵浸入泥土芬芳;或在门边的“古董”书架上看几本连环画,细数旧时光与泛黄纸页上的年轮;或在楼梯口与奶奶闲聊一些琐事,看看奶奶已发白的发根;或站在我的小房间,往外眺望,门前便是自家栽的桂花树……

上车,倚着车窗,按下扶手边的按钮,便将厚厚的玻璃往下拉。爸爸则转动方向盘,我不经意转身,眼角的余光便瞥见虚掩着的门里,有两个匆忙下楼的身影,尽管屋内的光线很暗,但在余辉的映照之下,爷爷奶奶的身影逐渐清晰,他们胡乱地将脚塞进门口的鞋,一脸着急向我们招手。

记忆中,奶奶的脚有患病。只见奶奶提着两三袋肉燕、牛肉羹,左右摇晃着跑来,跑得很吃力,和可笑,可眼神中依旧藏着几分淡淡的笑意。

“喏,开心最爱吃的,我到老街买嘀!”奶奶喘着气,颤颤巍巍地把手中的袋子递给我。她发白的头发稀稀落落地在夕阳中镶上金框,轻闭的眼很浑浊,依旧有这么几束光,是泪水还是思念?我闭眼想了想,老街离这高垟路还远着,奶奶是怎么走过去、返回来的……微微抬头,奶奶仍然一脸慈祥,我摆摆手:“拜拜,奶奶你进去吧!”

爸爸已经把车开向公路,我趴在车窗,瞳孔前的桂花已碎了一地,忽然想起《成都》中的一段歌词:“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而在桂花树后,是爷爷奶奶朝我挥手的模样,三百度的近视却依旧让我看见爷爷奶奶脚上一红一绿、一黑一白的“鸳鸯鞋”,还有亦忘不去那深深的眼神渗透出的浓浓的美好,那眼中的微光,是泪水还是不舍?我一直回头,直到在拐角,他们的身影渐渐模糊。

还有愈传愈远苍白的声音:“记得吃肉燕和牛肉羹,下次没时间……就上来了……”后面,似带有些哽咽。

终有一日,是父母用苍老声音,在路口目送我。

终有一日,是我伴两鬓苍颜白发,在街头目送我。

回头,那悠悠黄昏中,街角的目送会留在心底,这是家风吧……

高三家风议论文1000字2“诚朴、向上,尊老爱幼;勤劳、调和,家和万事兴”——走进马鞍山乡民张龙兴的家,案角这块特别的“家训牌”很是有目共睹。这些年,杨王村乡民鼓起的“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的做法,已在奉贤蔚成风气。

跟着媒体的宣扬和报导,家风这个词不经意间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尽管大家对家风并不生疏,可是终究啥是家风?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家风即是诚信做人,也有人说家风即是尊老爱幼;有人说家风即是勤劳仁慈,也有人说家风即是节省文明。尽管家风有着文字上的界说,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家风其实有着不一样的内在。

从前史渊源看,家风起源于农耕社会的古代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家风仍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齐家”在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须得有好家风,家风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

年代在开展,家风的内在也在不断改写,变得愈加丰厚,多了些现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颜色,这也是前史的前进。可是咱们也大概看到,在产品经济年代,大家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再加上因为遭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无视品德,不讲诚信,或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为了自己意图不择手段。尽管这些仅仅法令或品德层面的表象,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家风损坏、家教缺失的成果。

从表面上看,家风仅仅一个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也与国家无关,其实不然。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家风对一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家庭具有好家风才干为社会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风刻画的官员更能变成公民的好公仆。

从广义上说,家风不只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而家庭又是社会的根本组成单位,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力力气,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力风貌,一起也是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详细表现。因而只要家风正,才干民俗正,结尾才干政风清、党风端。

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调和、推进社会的开展、推进中国梦的提前完成。

高三家风议论文1000字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我家的家风是:勤劳善良,诚实守信,孝顺长辈。

爸爸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家庭,爷爷奶奶从小就教导他做人一定要勤劳。爸爸小时候农忙时,一家人总是全体出动,收麦子、掰棒子、刨花生、摘棉花等等都干过,虽然很累,有时汗流浃背,但家人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丰收的硕果,看在眼里,美在心头,开心的总是不得了,这就是我家勤劳的家风,从小便让爸爸懂得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爸爸也一直这样教导着我。

奶奶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奶奶在生活中也一直为我们做着榜样,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与街坊邻居分享。借了邻居的东西用,总要及时完好的归还人家。奶奶说:“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一种融洽快乐的氛围。”我想就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爸爸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生活、工作环境,我想我们也都在享受着这份幸福。

诚实守信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会让人瞧不起,失去朋友,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诚信给人带来温暖,有时很难做到,有时却很容易做到,有时甚至身边的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是一份诚信;一句简单的话语就是一份诚信;一个淡淡的微笑就是一份诚信。只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守住自己的那份诚信,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无比的美好。

爷爷就经常对爸爸说:“一个人要知足,要知道感恩,孝顺长辈回报他人。”爸爸自打懂事起,就听爷爷说远在青海西宁有一个好祖爷爷,如果没有祖爷爷我们家早就家破人亡了。爷爷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总是祖爷爷给寄钱来救济,有了大病总是接去西宁给治好。我家条件好了以后,尤其是有了电话之后,爷爷总是电话问候祖爷爷,过年了送去亲人的祝福。终于,在祖爷爷退休之后,连续两年从西宁回到老家,爷爷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祖爷爷非常的开心,满足了老人家离家几十年能回来看看的愿望。爷爷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我们更要知恩感恩。”

今天,我的爷爷奶奶也已上了岁数,在他们的教导下,爸爸长大成人,虽不在爷爷奶奶身边,但爸爸愿多电话问候,每周回到爷爷奶奶身边,多陪陪爷爷奶奶,常回家看看。

如今爸爸也有了我,他们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到我。愿爸爸妈妈与我共同成长,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我愿成为勤劳善良、诚实守信、孝顺长辈的好孩子!

高三家风议论文1000字4好家风胜似一缕微风,慢慢轻拂烦躁不安的心底,又如股股山泉,潺潺滋养凋谢的嫩苗。我沉浸于在其中,通常获益然后忍不住要承传它。

“付出就有回报,方为人上人”——这话好像融来到长辈的内心深处,而她们也依靠这话创出了自身的一片天。或许是经历过过多的艰难努力,又或者看遍了人情淡薄,任劳任怨的品行早已融入了她们这老一辈人的骨血当中。我的长辈分外把握现在有着的小工厂,每天抹黑动工,夜已深下班,一切事必躬亲,要保证是。年轻的母亲以便照料我们这一家老小,也是勤勤恳恳:黎明即起,洒扫庭宇,从专车接送到饮食搭配,及到工厂许许多多的事······莫不让她日夜兼程,却又解决恰当。而我的父亲也是把这类家风传承来到完美。

无论严冬炎热,父亲必须为工厂的尺寸恶性事件奔忙疲劳,毫无怨言。还记得前不久哪个烈日当空的夏季,暑热腾腾地笼住路面,仅有喧闹的蝉鸣声伴着压抑感的气体持续逃散。我的父亲就立在酷热下,手头上一刻不停地繁忙着,封袋装包,顺畅而当然。汗液弄湿了他额头的秀发,润透了他的每寸皮肤,而他只在工作中空闲用力随意的抹一把,留有浓淡不一的黑痕。干了好长时间,他总算慢下来锤锤弯身长时间而肌肉僵硬的背,随手捞出歇息处的纯净水,抬着头就喝,一下子就能喝下半罐。总算歇息一会儿。他又好像想到了哪些,头都不回地迅速离开,我看见父亲慢慢缩小的身影,忽然搞清楚吃苦耐劳为什么东西,一时征愣,迅速摆脱了空调房间。

我窂窂记牢任劳任怨的家风家训,结合实际持续承传它。它不但归属于我们家,也是千千万万温州市家中。十几年前,假真皮皮鞋恶性事件越来越强大,“中国鞋都”温州市因而大伤元气,一时之间成千上万的生产厂家知名度打扫立即破产倒闭,大家温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大受打击。殊不知大家温州人并沒有一蹶不振,以便更改任何人的“温州市印像”,大家根据多少个曰曰夜夜的持续勤奋去改进真皮皮鞋的品质。在这个全过程经历了提出质疑,经历感慨万千,可是大家温州人义无反顾,继续保持着任劳任怨的品行,一步步慢慢的来,总算温州市以“走也去,走入去,踏入去”的战略方针迈向了全球。如今提到温州市,最先想起的标识便是富有与勤快,这不可或缺温州市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呀。

我来我是温州人而自豪、引以为豪,也更为清晰自身的身上所担负的承传每日任务。一种家风家训一座城,一曲弘扬一首承传。

高三家风议论文1000字5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一头连着党风政风、一头连着社风民风。在总结以往廉政教育成效、分析本地腐败案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紧密结合莒南县实际,以“清廉家风建设”为主题开展廉政教育系列活动,在“不偏、不虚、不空”上下功夫,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并在社会上引发关于家风建设大讨论,在全县范围内营造起知廉、守廉、助廉的浓厚氛围。

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工作方法,确保“不偏”。在干部廉政教育中,我们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工作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突出重点。召集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家庭成员参加县里统一组织的清廉家风建设活动。这些干部在单位是骨干,在社会上容易成为关注焦点,通过廉政讲座、警示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促使他们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二,兼顾全局。普通干部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县里统一要求,抓节点、分批次,整体推进全县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实际情况,县清廉家风建设活动办公室建立了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其家属信息台账,不仅方便了与家属及时沟通、联系,听取干部及家属意见建议,同时为今后推进干部监督工作、规范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篇7

[2] 截止2014年12月17日的搜索结果,在知网以“助学金”为关键字的论文共有13213篇,遍及硕博论文、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多种研究层次.

[3] 方宁.高校大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要加强诚信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 胡道安.关于我国高校助学金评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5] 杜焕君.当前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法律思考[J].时代人物,2008(3).

[6] 马宁.A高校助学金项目的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7] 张玉堂.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产生与变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8] 赵姝.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初步探索[D].复旦大学,2010.

[9] 李先军,程世新.美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实施办法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篇8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各地考查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复习时好像摸不着边际,对“阅读”的复习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困惑甚至茫然。

一、研究中考阅读规律,制定复习策略。

对阅读的考查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和阅读考查都有较多的陈述,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等,这些都应看作是中考“阅读”考查选材和拟题的原则。

选材原则:三种基本文体,四种文学体裁;篇幅千字文;时代背景,内容理解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又能考察阅读能力;材料典范,并且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选择阅读材料注意到考生对材料的认知程度,考虑到阅读材料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选择一些关于老师、关于父母、关于情感、关于学问、关于美德、关于习惯、关于成长、关于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贴近生活,具有亲近感,很多紧扣时展,有时代气息,具有新鲜感,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于阅读能力的考察。

考点与题型:近几年“阅读”更注重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试题一般改变了前些年只注重“咬文嚼字”而造成的对材料支离破碎之感的弊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试题已基本告别了客观性试题,而取而代之的大都是简答、举例、主观表达题,并且出现了不少有利于考生发挥和展示个性风采的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不要求答案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都体现了对考生能力和考查。

近两年现代文阅读考查注重情感体验。现在的试题越来越多地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段以后,对文中的事件、事物和情境作出自己的情感判断,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类阅读材料出现的形式以记叙文和议论性散文居多,这类选文一般人文内涵内富,富有教育的审美价值,大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爱,有的表达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有的褒奖诚信、赞扬坚贞;有的赞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的提倡思想解放、更新观念;有的关注自然,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等。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

具体到三种基本文体上,重点有不同体现:

1、记叙文与散文。要求: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品思路,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表现手法;理解品析词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以及渗透的思想感情;准确识别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感情基调,理解表达方式,基本写法与表现手法;感悟作品,个性解读,表达自身的感悟体会,并且能够迁移模仿。

2、说明文。要求:找准说明对象,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主要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理出文章的基本思路,了解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针对相关知识进行质疑、探究。

3、议论文。要求:概括论点;概括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并且能够补充论据;识别基本类型;指出论证方法,说明论证的内容;领会语言的严密性;并且附带考察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个性解读,对材料的观点有独到的认识。

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1、以课本为宗,指导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课文是基础、是根本,中考阅读题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课堂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注意重点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贯穿始终,比如:整体阅读怎么按步骤进行;比较性阅读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求同还是求异;说明文速读方法与技巧;议论文怎样找论点;如何找关键语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进行旁批……而且一堂课教师讲多少并不是目的,而学生掌握多少才是关键。注意及时反馈。讲、练结合,争取当天讲评,不要拖延。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阅读体验与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我们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学生有阅读的享受,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充分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才会有积极的个性的解读,才会有深刻的情感的体验。读书受益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向学生分配任务,使阅读变成一种负担。

3、以活动为契机,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前说话训练、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读书笔记展评、办手抄小报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随时展示读书的成果,交流读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行为。

4、拓展阅读空间,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从初一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能力。

5、以训练为主线,让实践出成绩

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训练、实践、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个性技能。精选阅读材料,坚持每课设置2—3篇阅读训练文章,使用好《语文报》、《阅读黑马》《课外名著阅读》等资料,课堂配置巩固活页阅读训练题。我们坚信只有实践,才能形成能力,才能取得成绩。

中考复习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1、时间安排:为期三周,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个专项。各为一周。

2、选择材料:《指南针》、《冲向满分》相关练习,配有专项阅读训练题。

3、方法指导:每个阅读专项先明确考点,讲解解题方法与技巧,当堂进行片段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然后布置课后作业。每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及时批阅练习、试卷,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辅导。

4、语文复习的时间保证:每天至少每班两节课,周六、周日每班每天三节,晚自习一节辅导。学生必须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

5、模拟考试组织严密,答卷要求与中考看齐(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答案追求尽善尽美,语言简明、得体,层次分明)。每次模拟后都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反馈,查漏补缺。

篇9

从命题内容来看,所有作文题都指向了新课程规定的人文话题三个向度,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纵观江苏卷的命题内容,命题者始终坚持开放性与人文精神并举的原则,力争最大限度地拓展考生的写作空间,多角度展示学生的写作才能,引导他们关注生命、情感、精神、价值。

从命题侧重点来看,(2004)和谐人生(2005)事业人生(2006)人生之路(2007)精神空间(2008)内心世界(2009)时代潮流(2010)时代与内心共生。近几年命题人在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学生适应性方面,把握得不够准确和精细,总是习惯性地在两极摇摆不定,但2010年的作文题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这个趋势来看,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仍然应当在“社会现实”方面或在“内心回归”即谈人生方面动脑筋。但不管侧重哪一方面,作文题目都应该在概念上经得起推敲,在逻辑上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要有一个深层次的东西,容量要大,方向要多。只有这样才适合于高考。

二、2011年江苏卷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从高考作文及各地模拟卷的作文导向看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蕴含在其中的几个显性的考查主题和倾向应当予以关注:

1.生活

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经历和思考,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每个人在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是不一样的,生活带给每一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高考作文对于区分学生的认识和思想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可以写自己听到的事情,当然也可以评论身边发生的事情。但要注意:①故事中可以没有“我”,但文章必须有“我”,如果不是发生自己身上的事情,就应该写出故事对你的影响、感悟。②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可纯属胡编乱造,③要在故事中流露出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④故事要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无关痛痒的小事不可入题,要写那些难忘的、有启迪和教育意义的事情。

2.理性

理性在高考作文中的体现就是看问题深刻,由表象深入本质;还指看待问题理智,不冲动,不感情用事。现在高考作文对考生这一素养的考查日渐突出。比如江西卷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中,蔡铭超拍下文物而拒不付款事件,社会舆论褒贬不一。作文要求“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因此在行文中谈的就是对蔡铭超行为的观点,其他问题都不应成为文章的中心。对此应该理性看待,不可盲目苟同。蔡铭超高价拍下文物的行为,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和爱国之情,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但拒付拍卖款行为却有失诚信,违背了拍卖规则。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认识与看法来谈,但观点应该展现理性色彩,这是体现一个考生认识水准的关键。

3.真性情

真性情就是展示真实的个性,说真话,讲真事,表达真情实感。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上也作了“感情真挚”的相应具体要求。要在行文中多一点感性,少一点冷漠,自己没有流泪的就不要在作文中写自己流泪。

4.考场应对策略:

写记叙文,要注意对文章主题意义的发掘,注意对叙事文采的提升,注意选材要相对集中并且与众不同。

写议论文要注意不盲目套用“三段论”等固定结构模式,注意观点的鲜明和论证的深刻,注意论证的方法要灵活多变,语言要简洁明快而不失睿智。

篇10

【秘笈速览】

如何做到用词贴切?首先,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比如表示“看”的词语就有很多――瞧、望、眺、见、觑、盯、睹、瞄、打量、凝视等,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此类词语,才能在表达的时候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对象,挑选最贴切的词语。其次,要锻炼自己对词语的敏锐感觉。平时要多读名著佳作,对其中用得好的词语多作揣摩,通过比较、辨析,体味它们的精微之处。还有,要养成推敲自己文章词语的习惯。

如何做到句式灵活?首先,要避免句式单一。不要单纯使用肯定句,不妨穿插一两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不要只是使用主动句,不妨穿插一些被动句;不要总是使用顺装句,不妨穿插一些倒装句;不要全使用陈述句,不妨穿插些许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不要全盘使用短句,不妨穿插几句长句,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其次,要善于整散结合。文章一般以散句(没有句式、结构方面的约束,随意而为的句子)为主,但适当地穿插一些整句(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反复等句式、结构比较工整的句子),往往会使语言显得既活泼、参差,又严谨、工整,读来有一种洒脱与精致的结合美,如朱自清《绿》:“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如何做到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借代、反语等,其中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的使用频率较高。比喻,可以增添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在使用时,不妨形式多样一些,既用明喻,又用暗喻和借喻;也可连用几个比喻,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拟人,可以增添文章的情趣性、亲切性,可一句用之,也可一段用之,还可全篇用之(即采用童话形式)。排比,可以增添文章的气势和情感,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适当在文中使用排比,可以达到文采自现的效果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说服力和丰富性,在议论文中旁征博引,会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而富有文采,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如何做到文句有表现力?文句的含意有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两个层面,前者更多地强调读者的感受,给人的往往是表层的意义;后者则更多地注重表达者的主观意愿,给人的往往是深层的意蕴。有经验的同学总能把表层意义与深层意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富有表现力,如“薄如蝉翼的阳关洒在身上,百灵鸟在啼唱,生命走在路上,一路芬芳”。

【满分再现】

忧与爱(记叙文范例)

江苏一考生

一如既往地,母亲一头扎进厨房,弯着背,双手不停地在水池与锅铲间来回移动。见我过来,便习惯性地抛出一个微笑。

可我分明看到,在今日的微笑中,夹杂着些许特殊的神情。那倦怠的眼神,仿佛向我透露出一个不眠的夜晚。那飘挂在耳边的零乱头发,也似乎一直拨动着我的心弦。

或许是因为今日与众不同,母亲往日里十分熟练的动作在今日看来却显得十分笨拙。

是因为紧张吗?我竟不知道,一向稳重平和的母亲会这般忘东忘西。连刷牙的工夫,母亲也不忘跑过去看一眼时间。死死地盯着那秒针,这时的母亲,像是一位监测员,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今日的交通,也像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我拿起书看着,可眼神却时常飘向母亲的脸庞。那几缕头发,依旧坚守着它们的阵地。

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才肯作罢。“今天的车有点堵,不过没事儿,来得及。”母亲转过头,此时,我与母亲的眼神交汇了。那道深深的沟壑像是从未出现过一般,猛地消失了,留下的,却是母亲那浅浅的微笑。

一辆大巴不守规矩,几次三番拦着道路,母亲看着时间,手不停地打着方向盘。

红灯亮起,车辆霎时全部停止,我刚开口抱怨大巴司机的无礼,只见母亲拉开车门,径直冲到了大巴车门口,猛力地敲着车门,可是车门紧闭,只听母亲大吼:“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守规矩,我们家孩子急着去高考,要是迟到了你负得起责任吗……”

到绿灯亮起时,母亲才作罢回到车上。远远望去,我依稀看到,那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待人柔善的女人,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

我笑了,夸母亲勇敢,可我分明感觉到一股暖流正汹涌地冲出我略微弯曲的眼睛。我打开车窗,望着窗外,尽量抑制着那股暖流的汹涌气势。

丝丝的雨轻柔地打在我的脸上,我的视线变得模糊。是细雨模糊了我的视线吗?我不得而知。

微风夹带着些许寒意,可我却分明感觉到一阵温暖。

此时我伏案笔耕,我知道母亲的心全然在我这里。

母亲,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头遥望着我?我仿佛又见到你那缕飘扬的头发了……

[写作借鉴】

应该说,本文完全符合“有文采”的每一项标准。首先,本文用词贴切,比如“一头扎进厨房,弯着背,双手不停地在水池与锅铲间来回移动”,一个个动词非常准确、传神,突出了母亲忙碌的形象,透出浓浓的爱意。其次,本文句式灵活,行文富于变化,虽然总体为陈述语气,但在陈述的过程中贯穿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夹杂着一些疑问句,如:“是因为紧张吗?”“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头遥望着我?”再次,本文修辞手法比较丰富,像“死死地盯着那秒针,这时的母亲,像是一位监测员”、“今日的交通,也像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等句子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像“那几缕头发,依旧坚守着它们的阵地”、“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才肯作罢”使用了生动别致的拟人。至于本文的文句,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句简洁有力,对母亲的神态、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充满行文的始终,母亲的形象鲜活而又可爱。

自律之美源于感化(议论文范例)

广西一考生

你是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像那天真的小孩子,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不,你是一位天真的孩子,像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世界的一切都对你充满希望。你绽放着青春的美丽!

你在出租车上捡拾了一部手机,手机里面的爱心感动了你,于是,你主动把手机交还到尚先生手中。你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尚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温暖了灾区同胞.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心灵固然美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美丽了你的美丽,他感动了你的感动。是他的感化让你的灵魂美丽起来,是他的感化让你的人格健全起来。你主动归还手机,心灵的光环何尝不闪现着青春的美丽?是的,这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感化之后造就的自律美!

什么是自律美呢?自律,就是严于律己,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的意识。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能否严于律己当做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你达到了美的标准。虽然起初你不愿意归还手机,但是,受到尚先生的爱心感化后,就化为一种完全自觉的行动,没有谁施加压力,没有谁劝说一句,是你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主观的、能动的约束意识。

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很复杂,充满新奇和诱惑。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些纷纭复杂的问题,主要还是靠自律。德国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能够审视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就是自律。

只有能够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有自知之明。才能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必须拒绝。凡事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说穿了,能够有这样的意识,就是一种意识美;而一旦我们做错了,该怎么办?要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行为美。不论多么高尚的人,也难免会犯或大或小的过错,而直面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会让他变得更加高尚。斯威夫特说过,公开认过有益于灵魂。是的,一个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变得更加豁达。古语云: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能够具备这样的认错态度,则是气度美!

做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吧,绽放青春,因为你青春的生命里充满了自律美!

[写作借鉴】

议论文写得如此有文采,委实少见。作者大胆地采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使哲理的表达别具亲切感。文章首尾呼应,都使用了充满诗意的句子,既引人入胜,又让人回味无穷。文中句式多变,在一般的陈述句中穿插着不少疑问句、感叹句,语气富于变化。很多句子表达新奇,富有表现力,如“他美丽了你的美丽,他感动了你的感动。是他的感化让你的灵魂美丽起来,是他的感化让你的人格健全起来”。从修辞的角度看,本文比喻新鲜,引用精当,设问有启发性。

【素材积累】

①化抽象为形象具体。例如:“农民说,诚信是一粒种子,为了大地的丰收,就要在烈日下成长;工人说,诚信是一座熔炉,为了祖国的建设,就要把生铁炼成好钢;军人说,诚信是一个哨位,为了人民的重托,要守住边疆;学生说,诚信是一棵小树,为了园丁的哺育,要成为栋梁。”这种用他们的言论和具体的工作岗位、成绩、愿望等取代“诚信是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的枯燥解释,就是语言的文采。又如:“诚信不是容貌,但它使狡诈的郑袖黯然失色。”“诚信不是知识,但它胜过张仪的学富五车。”这样写,就比说“诚信是最宝贵的人生品格,它比什么都重要”要高出一筹。

②引用名句。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言警句,如果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能使文章增添文采。例如:“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段话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列举祖国的名山大川,远远胜过这样一句枯燥的叙述:“我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黄河长江,还有泰山庐山等”。

③活用修辞。有考生这样写道:“闻一多,不朽的名字!用生命写成了一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他的名字早已刻进我的心扉,他的精神早已溶入我的血脉,他的品格早已成为我终生的追求。我聆听着他的《最后一次演讲》慢慢长大;在《红烛》的灼灼火焰里,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国主义情感;从一潭《死水》里,我窥见了一座喷浆吐焰的火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诗人的人品和文品不正是我的首选目标吗?”这一段文字,用了呼告、比喻、排比、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对闻一多的敬仰和对其作品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和文采。

篇11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同事高考阅卷归来,带回阅卷现场信息和满分高分作文,教研组组织交流研讨,满耳便是这样的言语。是啊,高三作文教学的困惑本来就不少,而今耳闻阅卷现场、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静想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这两大问题,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前一问题,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于是乎,对教师来说,“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当然,“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据我们研究,就有随意型(训练不作规划)、分块型(或按传统的块,或按作文题型,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高深型(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见风型(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话题型(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远离写作本真的“家”,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

高考作文题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转换到《考试说明》,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倡导“真写作”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课程标准》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课程标准》第1条),就是对写作本真问题的表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思想和情感体验,是“真写作”的应有之义。忽视这一条,我们是否就该说这样的写作是“伪写作”。《萌芽》主编赵长天大声呼吁“学生作文应正本清源”,就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伪写作”而发的。

“真写作”是生活的表达,“真写作”需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第2条)。高三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理会写作的本原意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学会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赵长天语)。当然,由于两个文本的纲领性质,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们不可能据此做出训练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为教师自己应明白,并通过渗透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达,拒绝假大空、八股文,这是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坚持的。

二.把握命题趋势,为选择训练题型、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高三作文教学,其终点是现实的,那就是高考。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追问命题趋势,无可非议。把握命题趋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而相应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题形式的把握,可为我们选择训练题型作参考

这是最为直观的趋势把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依次出现四种类型:命题作文(含新命题作文,即材料+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题意作文(或称新材料作文)。各种题型各有长短,猜对明年考什么题型,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围绕题型的训练,不可能作为主体。

但把握命题形式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训练题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我们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题型是命题作文、题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的新命题作文外,其他均为题意作文。为此,高三作文教学,就不该选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训练,但也不能依据2012年对“命题作文”的冷遇,就放弃命题作文的训练。注意,新命题作文、题意作文均出现“材料”,需要加强材料阅读与审题立意的训练。

2.命题内容的把握,可为我们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对于命题内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本地选用试卷的作文命题内容趋势。从全国整体看,其趋势有:(1)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3)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重视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材料的阅读和审题难度在加大。

有鉴于此,复习训练中,要重视观察周围人和事,关注人类和世界,思考社会和人生。尽管学生年龄轻,其生活阅历有限,多数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其生活积累不丰厚,但十七八的成长经历,不能说没有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训练,提要钩沉。

从考场作文看,这正是近年来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所说:“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为此,可将积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让高三写作拥有快乐的寻找、哲理的回顾和畅意的表达。

三.明确文体类别,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据近年来高考阅卷反馈看,“四不像”作文泛滥。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体特征并不鲜明,且高分作文均为空泛的议论、抒情秀,怪不得师生齐声感叹“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此足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导向、高三作文教学的“高危漏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这与高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有关,这一导向的“误读”,使中学六年忽视基础文体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文体的表述过于笼统而又缺乏必要的专家解读有关。

1.《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文体表述的缺失

“文体”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章的体裁”,按此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体”还可以是“文学的体裁”的简称,按我国的传统划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从文体学这一角度看,《课程标准》的表述并不明确。在“课程目标”部分,“阅读与鉴赏”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表达与交流”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都是大类的文体概念,不足以指导写作教学,不利于作文复习的安排。

《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要求之二为“符合文体要求”。那么可写哪些文体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总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文体表述还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试说明》则表述为“能写实用类(包括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2011、2012年表述为“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与《课程标准》一致,而带给师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选文体的辨定

进一步分析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一般认为,实用类文体包括传记、新闻、通讯(含特写、报告文学等)、科普文章及应用文(如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等,论述类文体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学类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将三大类文体拆分,文体种类是明确了,但这样的分类颇不利于写作复习训练,要解决作文“四不像”必将徒劳。为此,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我们将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文体分为:记叙文(写人叙事)、抒情文(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说明文”的命题、写作难度都较大,一般多不选用。

为此,在考场只要熟悉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就可以,这与《考试说明》不矛盾,足以应对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样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

3.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种方法,鲁迅先生称之为“实物教授法”。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提供足为“文体特征鲜明”的样例。我们不主张以考场高分作文作为样例,更不主张采用书市上“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高考满分作文秘诀”中的“范文”,正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能够作为学生作文样例的,最佳的还是教材内外的名家作品,个中之理无需赘述。在阅读复习、教材重温时,教师做些点拨,引导学生写作中借鉴之。在基础文体训练时,可以印发(并可点评)典型的样例给学生学习、揣摩,如:

记叙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张纸》。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归有光《项脊轩志》。

哲理文:(1)劳伦斯《鸟啼》;(2)曹文轩《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议论文:(1)《谈骨气》;(2)鲁迅《拿来主义》;(3)苏洵《六国论》。

如此明白高考可选的文体,通过针对性训练,补好文体这一“短板”。

四.引入评分规则,建立操作流程,强调读者意识

荣维东博士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1)基于写作就是“写文章”的“结果—文本”取向写作教学;(2)基于写作就是“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取向写作教学;(3)基于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交流—读者”取向写作教学。他由此认为,应构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写作课程。高三作文教学,确乎需要三种范式的介入。

1.关注写作的结果(文本),引入评分规则

这就是依据好作文的标准,评判某次习作的优劣。但是,传统采用教师评改法,在教学任务紧张、班额较大的今天,细批细改实不简单,更何况,学生对细批细改也并不领情。根据《课程标准》“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的要求,我们采用自改、互改和师批结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自改、互改和师批在同一套话语体系(标准)下对话呢?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为四种基本文体制订评分量表,如记叙文可从“故事”(10分)、“叙述”(15分)、“情感”(15分)、“语言”(10分)和“常规”(10分)等五项分等评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可参考笔者发表于2012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的《评分规则: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2.关注写作的过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时,学生能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为60-7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为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操作流程。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训练,可以采用集中训练(1-2次)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分散训练可与基础文体训练结合进行。

3.关注写作的语境,强调读者意识

第三种范式是“交流一读者”范式,即基于与读者交流的写作,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话题、目的、读者、角色。这四个要素构成的语境决定着文章的中心、内容、选材、详略、文体和语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纪曾介绍日本文章学家五十岚力氏的“六W说”。所谓六W者,就是写作当思考六个问题:(1)为什么做这文(why)?(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谁在作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where)?(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when)?(6)怎样作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学,如能摆脱功利,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也许可以引入这种范式,至少一点,就是强调作文的读者意识。“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缺陷。

五.切入写作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持

现在的学生写作学情如何,这是我们组织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收集学情,并依据学情寻找对策呢?以我们的实践,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来自考场作文的阅卷反馈;二是教师日常观察(包括问题征询、月考阅卷等);三是个性化诊断(面批作文、问卷调查)。这里重点说说后两条途径。

1.师生日常训练所遭遇的问题

从对我校重点中学的学生访谈得到的信息看,学生觉得作文之难,难在五个“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离题,总不能深入把握题意,提炼作文的主题;(2)不知道写什么,每看到作文题,大脑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体裁,一写就被指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不知道往哪儿用劲,以提高高三写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层是表达能力的欠缺,深层则是思想、情感的贫乏。这与当今浅阅读(即使是教材中理当精读的文章也偏向浅阅读)有关,也与学生缺乏“闲心”观察和思考生活有关,与中学阶段写作训练量不足(《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有关。

对此,高三复习阶段,我们认为:(1)用好教材,会考复习不要放弃教材重温,重温时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素材、语言等方面的积累;(2)用好阅读训练的材料,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阅读训练时,不要只是做训练题,要善于点拨可资借鉴的写作内容;(3)组织学生每周写一点随笔,鼓励学生记录高三的生活也为了“拳不离手”;(4)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次写作训练,要力求有收获,那种重复、低效的训练要少做。

2.学生个体写作情况的调查

就写作来说,人各有短长。朱自清曾这样分析自己:“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允许学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原因所在。有选择的自由,相伴的是选择的艰难。高三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长与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儿用劲”,对这部分学生做个体诊断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规方式外,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通过一系列问题,调查三个方面:(1)擅写什么(话题与素材);(2)擅怎么写(表达方式与文体);(3)如何写出个性(发展等级的追求)。连用五年,颇受好评,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赘述。

六.基于原点思考的宏观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阐述了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决之策。现在,需要统整这些对策,为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作出可行的宏观安排。我们将整个宏观安排切分为6个模块:基础认知模块、写作积累模块、文体训练模块、写作流程模块、个性写作模块、限时训练模块。

1.基础认知模块。做任何事情,大处着眼,都可以从“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发问,高三作文教学,教师、学生都需要明白“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这个模块,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1)了解《课程标准》《高考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2)了解写作复习最核心的知识背景(题型、文体、题材);(3)填写《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的调查问卷;(4)确立自己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行动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题趋势,题型、文体、题材等基础知识),二是知己(素材优势,擅长文体,发展追求)。可以安排1-2课时的时间,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知己知彼”。当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诊断和一点点的改进。

2.写作积累模块。写作积累不仅仅是“素材积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远不仅是“素材”问题,诸多复习用书所附的写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丰富”背后的“苍白”。因此,我们认为,写作的积累当包括:

(1)积累内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积累;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2)积累途径:必修和选修课本;阅读训练;你的生活;你的课外阅读。

(3)积累方法:摘录和记录,定期整理,适时重温,写作训练时快速调用。

积累是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没有时间为积累而积累。积累除了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之外,都可与阅读训练、课外阅读等相伴而行。

3.文体训练模块。前文已述,需要训练的文体类型主要就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而且提供他们经典例文学习揣摩。学生学习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某种文体怎样算好的,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再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4.写作流程模块。可分建立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点的环节,如审题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或分散进行。更多则通过基础文体训练、月考作文、自选题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5.个性写作模块。在四种基础文体训练的基础上,从“写什么”“用什么文体写”两方面,培育自己的写作个性,做到既能写四种基本文体,又能在某一种文体上别有擅场。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中,结合流程训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