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7: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鹤城区林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作法与经验
很长一个时期,鹤城区在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直较为滞后。自2008年鹤城区林业机构改革以来,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如职称晋升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5人,占技术人员的41%。
1.1加强人才培训工作
(1)抓学历培训,鹤城区林业局制定了参加继续培训的鼓励政策,先后有多人获得大专、本科、硕士生学历,目前仍有10余人在参加学历培训;(2)抓业务培训,结合各类业务工作和林改工作的开展,对林业专业技术员进行技术培训,尤其是在调绘地形图和营林技术上强化业务培训工作。特别是2008年林改以来,每年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达4期以上,受训人员每年达200余人次。同时,选派多名技术骨干外出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以确保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开展调研和撰写论文活动,自2008年来,每年组织各股室开展调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撰写各种调研文章和论文20余篇;(4)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每年分期分批组织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3~4次,学习外地最新经验和先进做法,拓宽鹤城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思路。
1.2实行党政干部竞争上岗机制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以公开选拔为突破口,引入公平竞争择优机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从技术人员中公开推荐黄费生、王志爱、唐慧燕等多名副科级干部,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1.3关心技术人才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通过增加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用房条件、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身体健康。
1.4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机制
(1)严格落实国家现有的职称津贴等激励机制。(2)对在国家、省、市区级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各类涉林文章和论文,按照不同档次进行奖励。(3)对在基层林业站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鹤城区林业局每年按照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实有人数拨出人头办公经费,保障基层林业站的正常工作开支,稳定基层专业技术队伍。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林业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较强的工作,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至少应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而鹤城区目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只有85人,仅占林业系统总人数的36%。而且,在这36%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在实践操作中,能真正掌握全程技术操作的人员则更少。(2)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3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8人,仅占21%,而35岁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则有67人,占77%。(3)基层专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全区11个基层林业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6人,仅占31%。(4)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匮乏。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3人,仅占15%,而具有高级职称的仅3人,占4%。(5)现有职称与实践操作能力不甚相符。从鹤城区目前拥有的专业技术职称来看,虽然具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有85人,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掌握林业专业技术操作的人员仅占70%左右。尤其是调绘地形图和营林技术设计方面的人才更少,估计不到一半。(6)创先争优激励机制不健全。奖惩机制和责任风险制度尚未完善,工资分配形式不够科学合理,严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原因
(1)过去对林业工作的专业技术性认识不足,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思考不多,营造人才环境氛围不浓。尤其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缺乏实质性措施。对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薄待遇的问题,故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再加之行业培训落后,造成专业技术知识更新不快,其人才价值体现显得极不充分。(2)受客观条件限制,引进人才困难。受机构编制、人事政策等因素制约,鹤城区难以引进林业专业人才。(3)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是责任风险制度存在漏洞,无法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4)人才自我提高意识不强。技术人才对单位的依赖性较高,主观竞争意识不强,自我学习、自我修养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够,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适应不了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5)有部分人才缺少事业心。一些人受“一切向钱看”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私营经济上,对技术任务只是被动地应付,谈不上技术创新。
3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严重制约鹤城区林业项目建设和影响林业工程质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林业技术人才紧缺这一瓶颈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按照现代林业建设要求更新人才观念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鹤城区现代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愈来愈高,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而,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人才就是第一资源、人才就是先进生产力”的理念;在人才工作的地位作用上,要树立“人才队伍建设就是打基础保长远”的理念;在为人才服务上,要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理念,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2创造较好的人才工作内外部环境
(1)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完善岗位设置,落实好技术人员,严格管理,提高福利待遇,稳定林业基层技术人员队伍。(2)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3)创造行业环境。积极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增强行业凝聚力,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保障鹤城区现代林业建设健康顺利发展。
3.3建立更具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
(1)建立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责任风险制度。特别要在关键技术岗位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打破常规,革除论资排辈和只认文凭及职称的观念,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价值新观念;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制度,促进关键技术岗位的奖励补助和一般性的岗位奖励补助拉开距离。同时,完善责任风险制度,堵塞漏洞。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责任风险制度,才能有效地调动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2)结合艰苦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充分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林业技术工作,防止和避免林业专业技术人才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3)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鹤城区林业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克服平均主义,引导收入分配向专业技术岗位、关键岗位和艰苦岗位倾斜,适当拉开分配档次,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的价值。
3.4切实提升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林业领域,其统计指标一般而言,多指在遇到一定的林业经济现象的时候,从其整体而言显示出来的某一特征的数值概念或者是其可以量化的具体数值。在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过程中,相对而言,林业的经济现象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总体,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因而在其统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复杂情况,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做好各种指标的统计,就必须建立起一个统计指标明确,层次齐全,覆盖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因而,在进行林业的经济现象统计过程中个,要结合林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结合我国的统计制度和统计科学的发展状况来综合考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大胆革新,对各种统计指标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是重新构造统计指标。如此,可以让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好的服务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科学分类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想
明确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根据林业经济理论与实践以及国民经济的不同要求适时搜集整理林业经济现象的数量,以满足其不同的需要。是改革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出发点。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应有多种。
1.从林业统计指标的层次上划分,可分为全国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地区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全国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指用于反映和分析全国林业经济的各个方面现象的数量表现时所采用的统计指标总体系。 按林业统计指标的内容分,可把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分为林业生产要素指标体系、林业生产过程指标体系和林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
(一)林业生产要素统计指标体系也叫生产条件指标体系,它包括林业经营对象和手段,可用于投入的人、财、物,已形成的环境与条件等的统计,这些指标可以说明林业生产的规模、技术条件和发展潜力等;
(二)林业生产过程统计指标体系也叫林业投入统计指标体系,是指根据林业生产经营的工艺要求、管理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它包括使用和占用生产要素、消耗人力、物力等的统计,这些指标可以说明林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经营方式、作业方式和管理方式;
(三)林业生产的成果统计指标体系也叫林业产出指标体系。如有林地面积的增加量、森林蓄积增加量、活立木资产增加值等。这些指标与林业投入和占用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相应的林业效益指标和其他相对指标。按这种分类法所设置的指标体系便于投入产出分析,便于比较分析林业发展状况,指标用途明确,易于通过适当变化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2.按林业统计的专业性质分,可把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分为:营林统计指标体系,森工统计指标体系,林产加工统计指标体系,森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木材流通统计指标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综合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等。这些指标体系有的已建立并形成统计制度,有的虽建立但不完善,有的仍然是空白,有待于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这种分类,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林业经济现象的某方面特征,能为林业经济研究,为社会其他行业提供不同方面的专门统计资料。
三.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设想
1.要坚持林业统计指标改革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严格遵守其改革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的林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立足我国的国情,要坚持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我国市场经济的理论做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次,做好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要能够让革新后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能够更为全面和广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最后,要在林业统计指标革新过程中,能够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实际状况出发,并做到灵活应变,使得其统计指标体系能够更好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具体情况相适应。
2.做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做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作出严格科学的分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具有高效性,同时要能够带来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此过程中,要能够突出第一统计指标的重要性,明确第一指标的作用,比如,可以严格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全国范围,地区范围内,基层范围等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坚持统一分类内容。主要而言是要从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林业生产环节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及林业运营产值或是结果的统计指标体系,既可以让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更为系统全面,具有良好的层次性,也能够让分类更为具体详实,进一步让林业统计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更方便林业数据的使用者以此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
3.要坚持核心统计指标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或者是中央级别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必须做宏观上作为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的改革核心,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必须要在坚持这一核心的基础上进行,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具体的内容作出丰富和创新。要坚持核心指标的作用,要将一些核心指标规范,固定下来,让核心指标从宏观上可以更好的反映全国范围内的林业总体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数据做出参考,各个地区和各个基层可以坚持公正,客观,真实,有偿的原则,将一些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决策团体或者是个人,如果有特别的需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题统计数据指标系统,如此,可以让统计指标体系适用的范围大为扩展。
四.结束语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市场行情的客观需求,也是针对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作出的重要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加强对林业统计指标的改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庞大的工作量,复杂的程序,牵涉的多种利益主体,都使得这一过程更为艰难复杂,因而需要各个部门的全面配合协作,在坚持全国统计制度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调整,改革,完善,丰富统计指标体系,让统计指标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翁贤忠 方荣杭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探讨[期刊论文] 《林业经济问题》 PKU -2002年4期
[2]申艳宏 国内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探究 [期刊论文] 《北方经济》 -2012年10期
[3]漆继明 叶福生 构建新时期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期刊论文] 《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 -2001年10期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44-01
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状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生态文明建设仍需要加大力度,而林业建设作为自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自然生态建设的发展状况。就目前来看,国内传统的林业生产技术仍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给林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不便。另外,在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推进我国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林业推广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林业技术推广政策还不完善,主要是林业部门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够重视,相关的林业制度政策制定较缓慢,造成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相关基层林业服务部门缺乏专职技术人员,导致技术推广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技术保障作用;林业院校与林业部门不能加强合作,新技术更新较慢,不能形成技术完备的推广网络和体系[1]。
1.2 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科研工作缓慢
现有的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技术信息知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福利与职称评定不是注重科研成果的大范围推广,而是偏重于推广人员的论文数量、成果等级等,挫败了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推广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流于形式;林业科研工作支撑力量薄弱,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缺少关键技术研发,造成林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科研工作缓慢。
1.3 林农文化素质低
虽然我国教育改革成果明显,但在林业生产地区林农受教育状况仍然不足,受教育程度低下。林区教学条件恶劣,教育相对落后,林农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不足,因此很难将林业先进技术广泛推广;林区经济条件落后,林农经济收入低,基层林区建设投入力量薄弱,这也给林业技术推广带来严重困难[2]。
1.4 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地区,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技术设备落后,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依然沿用传统工作方式和手段;基层技术推广缺乏专项经费,阻碍了推广人员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1.5 缺乏先进技术,科研成果不易形成
一些林业科研技术成果质量较低,不能满足林业生产需求,或者推广成本高,经济上难以实现;林业技术基层体制不健全,导致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实际的技术成果,而林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难以解决;林业生长周期过长,造成优良树木品种的选育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耗费大量财力、人力。
2 加强林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由有关林业领导部门领导,建立由上至下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基层工作实绩纳入技术推广人员职称考核和工资待遇,提倡技术人员基层服务。在进行林业成果考核时,要对绿化面积、植苗数量、造林的成活率、日常养护等进行综合考核,确保林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各级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好信息沟通,切实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3]。
2.2 加强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基层技术推广人员是林业技术推广的关键部分。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讲座并进行实地演示,及时做好技术人员信息补充,同时扩大林业科技下乡规模,加强技术人员与林区农民的知识衔接。积极联系当地林业院校,适时做好林业技术支持。适当开展并鼓励林农接受基础教育,并加强林农专业技术训练,提高其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
2.3 加大林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
为保障林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技术推广投入体制。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林业技术研发,增加林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开展从政府部门至技术推广基层部门完善的资金保障渠道,积极拓展社会基金注入,筹集林业技术推广专项专用基金[4]。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资金监管,严惩私自挪用或截留的行为,保障技术推广顺利开展。
2.4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必须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发展市场化、经济化,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优质林业产业结构应该包括:市场导向型的新型林业农业,积极拓展市场需求,开发经济林、优质林,满足社会建设需要;形成林业产品深加工的林业工业模式,研发新技术,促进林业产品加工工艺更新,引导林业产品面向深加工、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在林业生态效益开发拓展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经济效益,多思路推广山区产品,促进林业产业多模式协作发展。
3 结语
林业技术的推广不仅是林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林业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于林业生产的重要纽带。面对林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要尽快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地加强林业基层推广人员技术培训,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技术推广投入体制,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稳定有序进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科技化、现代化发展,创造巨大的效益。
4 参考文献
[1] 林尤奋,陈杰,张晓凡.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岛东林场林业技术推广为视角[J].热带林业,2012,37(2):13-14.
[2] 郑春艳,阎立波.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林业科技管理,2011(1):52-53.
,服务林业产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二是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三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一、在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市林学会将围绕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和壮大林业行业经济的中心任务,做好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以总结建市20周年林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册。根据省人事厅的林业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条件和有关文件及市人事局近几年有关文件的最新规定,组织有关人员
编订本市林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指导林业评委开展职称评审初评工作。
三、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一是加强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计划*年3月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全市林业学术会议,评选、宣读优秀论文,为技术人员申报
、晋升技术职称提供条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交流,即组织学员到外地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以及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科学考察、指导和交流。
四、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努力探讨解决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存在问题办法,为加快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进程出谋划策。
五、继续加强林业科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南药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
私营林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增强凝聚力。鼓励会员对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撰写科学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并切实做好科技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度也逐渐增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是目前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那样的有效机制,总体工作力度不够。因此,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农必须要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此前提下,进行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转贴于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中图分类号:F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81-01
一、绪论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向自然大量索取资源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威胁。在党的十以后,我国正式将“生态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发展国策当中,将“生态建设”摆在更加凸显位置。尤其,我国在“生态建设”过程当中,重点把“林业建设”做为最重要的建设目标,而林业建设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沙漠化治理的好坏、关系到湿地治理的好坏、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好坏等,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林业建设,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做为第一生产力,而林业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科研延伸,更是林业生产的不断深化,所以,大力推广林业技术既可以促使林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又可以提升林业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对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然而,我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林业技术的时侯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林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造福百姓。
“林业技术推广”是指“在国内当前现有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把林业新型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和经营,帮助更多的林农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进行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二、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林农整体的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林农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技能上,整体素质均偏低,导致对新科技、新知识的接受较慢、接受时间较长,或者是理解不到位,实施的时侯差错连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林业建设的发展。此外,林区内大部分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条件不优越,造成人们在林业建设方面的投入不多。
(二)认识和落实不到位
大多数人们对推广林业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和重视,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导致林业技术下到基层推广之后,人们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口头与文件上,并没有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得到贯彻落实。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业技术推广员进行推广的积极性。此外,懂林业技术的人多数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自身技术过硬,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乐于搞科研,因而导致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
(三)投入到技术推广的资金较少
在推广林业技术的过程当中,不但需要投入资金对林农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而且需要资金投入到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当中,这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保障。如果缺少了资金,那么对林农的科普、培训则无法大范围普及,而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则会停滞不前。此外,由于一些基层推广站缺乏资金,导致设备不足,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
(四)技术推广和林业生产相脱节
当前,国内林业技术的推广跟林业的生产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尚存在着一定障碍:一方面是林业技术的推广和林业的建设尚没有构建起协调的对接机制,林业的经营还比较粗放、效益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很多林业科技的推广没有真真正正的落实到林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导致一些十分重要的技术没有能够及时的运用到林农中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林业技术推广运用的成效。
(五)推广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基层的推广站普遍存在人员知识不高、人员年龄偏老、资金困难、设备陈旧落后等现象,导致自身水平与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了基层推广站的推广服务水平,尤其对部分林农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答,从而影响了林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三、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建设中所遇问题的对策
(一)需要健全完善“技术推广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林业即时生产力能力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经济效益。
一是需健全完善林业技术推广的网络体系。在林业技术推广这张庞大的“网”中,乡镇推广站做为这张“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乡镇的林业技术推广员跟广大林农最近,技术推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技术推广是否成功,所以应当建立起“市、县、镇”三级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尤其要以乡镇一级做为技术推广的主体,建立起工作联系站点,并实施“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对在技术推广过程当中遇到的经费问题及时落实,确保稳步提升与改善基层技术推广站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促进基层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是需建立林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成生产力的机制。为了将林业科技成果高效的转化成为林业建设的生产能力,必须把技术推广、林业建设、市场需求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要由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节供需关系,促使林业技术转化成使用的技术,主推林业大丰收。
三是需搭建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能够及时为广大林农提供第一手准确、权威的林业信息、政策、科技等,必须搭建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打破林业系统内部原有的封闭格局,大力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源源不断的参与到新技术的推广中来。
(二)需要大力推动林业技术体制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氛围
一是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大力鼓励、倡导林业实用技术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一方面需要加大在林业科研当中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涉林技术运用到林业生产中,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在推广方面的投入,让科技普及到广大领域。此外,可对在科研和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激发他们投身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推广员的技术和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林农。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县、镇”三级联网管理方式,加强各级技术员以及推广员的指导,并且为下一级派送专业的技术员和推广员到下级进行培训和指导,为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技术推广,改变以往单一的推广模式,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推广方式,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科技下乡”“科技月”“接对子”“服务三农”等活动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提倡科技承包,技术入股,服务与承包、合作与推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推广。
(三)需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建设,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进一步拓宽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增强林业技术推广的能力。改变以往单靠推广员进行推广的单一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传帮”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林农的需求而确定推广的内容,提升服务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实用性。
二是强化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林业技术推广点的设备水平。根据当地林业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林业科技数据库、业种植资源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市、县、镇”三级网络机制,搭建林业科技服务平台,进行林业成果展览以及林业技术产品交易会,为林业建设创建良好的条件。
三是强化对林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以此辐射,扩大辐射面。建立起高效的现代化林业示范基地,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林业技术推广的知名度和减轻推广的难度,同时为今后的林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林业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科研延伸,更是林业生产的不断深化,所以,大力推广林业技术既可以促使林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又可以提升林业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对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然而,我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林业技术的时侯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林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15-02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战线上的重要宣传手段和科技推广的重要工具,它于1983年创刊,经过几代编辑人的努力,从一本不起眼的杂志,发展成为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集可读性、科技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发行辐射全国的期刊,期刊于2004年度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评为自然科学类期刊一级期刊。2006年《森林防火》期刊编辑部被了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评为“2004~2006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防火》创刊已27年,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赢得了行业的认可,笔者现对《森林防火》的办刊实践进行总结,为更好的发展期刊,促进森林防火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服务森林防火事业为己任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
《森林防火》创刊伊始就确立“宣传森林防火方针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识,交流森林防火管理经验,推广先进的防扑火技术、介绍国内外森林防火管理技术”的办刊宗旨。这个宗旨明晰了刊物的市场定位,期刊编辑部始终认真贯彻落实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森林防火第一线的办刊方针,刊发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生物防火工程建设、扑救森林火灾技战术和国外林火管理等一系列针对性强、与国家林业局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工作重心相一致的论文和经验性文章。
(二)坚持以宣传党的森林防火政策为重要任务
国家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每年的春季、秋季,国家林业局都会召开全国性的森林防火工作,部署森林防火工作,时间与《森林防火》第一期与第三期的编辑出版时间相吻合,《森林防火》大力宣传会议精神,使全国森林防火工作者明明白白了解当前形势下,国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要求。2009年1月4日,我国新的《森林防火条例》开始实行,国家林业局把“认真实施新《条例》”,作为2009 年森林防火工作重点之一,《森林防火》2009年第一期全文刊登了《森林防火条例》,使森林防火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森林防火法规、政策。
(三)坚持以服务于森林防火工作者为中心
《森林防火》是一本行业期刊,与其他行业期刊一样,发行对象为特定行业人群中有特定特征的读者。它的核心读者群是全国各地的森林防火工作者,读者对象比较明确,读者群也相对比较集中和稳定。《森林防火》从期刊的内容编排上考虑到读者大多是基层森林防火者,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很强,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所以期刊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读懂看懂;发行方面,有些地方偏远,在寄送杂志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现象,我们有专职人员负责杂志的发行工作,尽可能及时补寄,也为每年的杂志征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些读者收到杂志,看到某篇文章有新颖观点想与作者联系,杂志社也是热心帮忙,特别是新的《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后,有些读者对新《条例》有些条文存在疑议,《森林防火》借助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法律教研室给予解释答疑,使读者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用心经营期刊,拓展期刊的生存空间
(一)开展广告业务,为企业做宣传,扩大期刊知名度
近年来,期刊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特别是林业期刊, 各家期刊社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防火》在抓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探索增收的渠道。随着国家林业建设的发展,对森林防火的日益重视,与森林防火相关的一些产品也应运而生,如防火服、防火监测系统、防火工具等厂家也开始增多。《森林防火》一行人,开始积极与这些厂家接触,通过电话联系和走访,将刊物介绍给这些厂家,吸引他们到《森林防火》上做广告。《森林防火》经历了从无广告,到刊登一两个广告,并逐年增多的过程,现已发展到有20多家企业与《森林防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期刊通过广告,既宣传了企业,也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2010年11月,森林消防产品展销会在北京召开,《森林防火》期刊编辑部领导参加了展销会,借此机会向更多的厂家宣传杂志,吸引其在《森林防火》做广告。
(二)借鉴杂志社优势,做好增刊和相关论文集的编辑工作
“盛世兴林,防火为先”,这是原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提出来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与森林防火相关的科研也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开展起来。航空护林以其机动灵活性和“发现早,行动快,灭在小“的优势,在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中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森林防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的服务森林防火工作,各航空护林单位进行了从机型到航空防火机具的探索。《森林防火》及时组织稿件,2003年形成“航空护林”专刊,扩大对航空护林的宣传力度,获得了航空护林单位的认可。各地森林防火工作者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要求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宣传,《森林防火》主动请缨,2004年形成增刊。
此外,从2006年起,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每年对我国发生的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森林防火》对各地送来的材料进行梳理,编辑,形成森林火灾扑救案例分析,至此已编辑了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森林火灾扑救案例分析。《森林防火》对我国森林火灾扑救战术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通过增刊和相关森林防火论文集的编撰,使《森林防火》编辑工作者增加了掌握森林防火新动态的途径,也是向主管部门展现实力的有利机会。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可,同样是期刊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举办各种森林防火培训班
随着森林防火事业的发展,森林防火工作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我国基层森林防火工作者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单位转行过来的,可以说是“门外汉”,还有很多森林防火工作者相关知识已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急需进行森林防火知识的学习、补充,鉴于此,《森林防火》开始举办森林防火培训班,借助杂志广泛的人力资源,邀请森林防火专家进行现场讲课,并及时进行调研,对课程进行修改,力求与森林防火工作者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培训班,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并在培训班上,免费发送杂志,很多参加培训班的森林防火工作者由读者转变为作者,扩大了作者队伍,同时也使《森林防火》为基层服务这一办刊宗旨落实到实处。
三、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森林防火》编辑出版环节
(一)做好《森林防火》选题策划工作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战线的重要宣传窗口,有着广泛的受众群,做好选题策划,对有针对性的开展杂志的编辑出版十分重要。每年的12月份,编辑部领导根据自己的调研,读者的反馈,防火战线上的森林防火专家、领导意见,经过充分论证研究确定第二年的工作计划,做到全年目标明确,期期有看点。并把工作计划下放到编辑部个人,使编辑人员可以及时组织稿件,做到有的放矢。在计划中又穿插着一些变化,保持捕捉森林防火领域里新事物的灵敏度。
比如,2006年我国开始在一些省份试点森林火灾保险制度,我们及时与试点省份福建省进行联系,及时报道,并关注试点的后续情况。森林火灾保险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只有火灾发生后,才能进行补偿。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个新生事物,与福建省保持密切联系,2009年刊载《顺昌县森林火灾保险机制的探讨》一文,对各地开展森林火灾保险提供了参考。
(二)耐心细致的做好编校工作
在编校流程中,《森林防火》严格按照三审制的要求,实行责任编辑负责制,作者的来稿责任编辑在3个月内给与答复,保证了稿件的时效性。在校对环节中实行责任编辑一校,二校、三校交叉校对,编辑部主任统校,主编总把关,另外还聘请有校对经验的专家外校把关。这些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森林防火》的差错率。编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责任编辑的责任心、编校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本刊编辑人员的编辑水平,《森林防火》编辑部领导十分重视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派相关人员参加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编辑培训班,这对提高编辑水平,向优秀期刊编辑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森林防火》还订阅了很多林业类核心期刊及编辑类期刊,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我们就查阅相关期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按时完成出版,准时完成《森林防火》的寄送工作
期刊的要求就是按期按时出版。我刊为准时完成出版,订立了详细的日程安排表,并坚决执行。为了不误期,我刊总是提前交稿,校稿,提前10天印刷,印刷后及时对新刊进行检查,确保正确无误后将《森林防火》寄送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手中。
①生态方面:如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森林健康水平提高,森林数量增加,森林质量提高等。
②资源节约方面:在林业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中,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资源浪费和消耗,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
③林产品质量方面:在林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保障。
④市场化方面:能够合理简化林产品的品种规格,促进林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市场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加强与国际技术合作交流。
⑤科学技术方面:推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⑥经济效益方面: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经济效益的对比情况,是否对林区发展和林农增收有利,能否提高当地的劳动生产率,改善林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等。社会效益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对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林农素质、文化生活、科技水平、经济活力以及林农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生态效益评价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包括对森林资源、环境质量以及林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等的影响。
1.1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采用系统评价技术,建立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分解为生态、经济、社会和保障4个截面,称“功能层”,它标志着现代林业的内部功能差异;第2层次是对第1层次生态、经济、社会3个截面的进一步分解和描述,称“指数层”,它针对现代林业四大服务功能,予以本质上的识别;第3层次是对第2层次所表述的指标综合,称“指标层”,这是进行定标、量化、动态实时调控的单元和要素,也是度量现代林业建设发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基层的元素。
1.2核心评价指标
在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96个候选指标中,筛选出60个可统计的核心指标,分属17个指数,构成了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核心指标体系。
(1)森林资源质量指数。包括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水平、混交林比例、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其中,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并贮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汇计算方法如下:N=N(t)-N(t-1)N(t)=∑{[(NA(t)+NB(t)]i×Ai)}NA(t)=T(t)×0.5T(t)=SV(t)×BEF×WDNB(t)=T(t)×R×0.5式中:N—每年碳贮存量的变化;N(t)—第t年碳贮存量;NA(t)—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的第t年地上部的生物量(t/hm2);NB(t)—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的第t年地下部的生物量(t/hm2);Ai—第i层所占的面积(hm2);T(t)—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第t年地上部的干材重量(t/hm2);0.5—木材干重转换成木材碳贮存量的转换系数;SV(t)—第t年每公顷面积上的木材贮积量(m3/hm2);WD—树干密度(t/m3);BEF—去皮木材贮积量转变到整株蓄积量的生物量转换因子;R—根的生物量/枝的生物量的比率。森林碳密度是指单位森林面积中森林碳总储量(森林碳密度=碳总贮量/森林面积)。固碳是增加温室气体汇(吸收)、减缓气候变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履行国际公约将起到重要作用。
(2)国土质量指数。包括土地荒漠化率、水土流失率、国土质量动态指数。
(3)森林资源持续指数。包括森林资源消耗指数、森林资源永续指数。这里的森林资源不仅仅是指木材,包括森林内可调查统计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和林地资源。
(4)森林健康指数。包括森林健康水平、森林健康指数、森林灾害预测能力、森林灾害治理能力。其中:森林灾害水平计算方法为:森林灾害健康水平=Σni=1Σmj=1第i级第j级森林灾害发生面积×i有林地总面积×Σni=1i①也可以采用简化计算方式:森林健康水平=森林灾害发生面积有林地总面积森林健康指数用森林健康综合构成指数模型(THI,foresthealthintegratedcomposeindex)表示,计算方法为:FHI=ln(∑IV×CAV×B×R)②式中:IV为森林分层重要值,表示森林群落中林冠分层的水平(重要值=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简化为:IV=ΣKij,Kij表示森林中第i层第j种树木的株树,i=1,2,3,4分别代表主林层、亚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CAV为顶级适应值,它是根据某一乔木树种在群落中的枯立木株树、优势树种达到自然成熟的年龄大小、林内伴生情况、优势树种耐阴性、先锋性及稳定性等多个因子综合判定,表示该乔木距离顶级树种的差距,取值为1~10,有专家系统评分赋值。B通过样地调查获取,B=a×(D2H)b,D为胸径,H为树高,a、b为参数。R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适应性),R=(1-P)×100,(0≤R≤100)。P为森林生态系统有害生物危害强度,P=∑aipij,pij为第i种有害生物第j级危害强度,ai为第i种有害生物权重即经济重要性或风险性。Pi=∑zj×jzi×n,pi为有害生物虫口密度指数(有害生物危害强度),zj为第i种有害生物第j级受害株数,j为第i种有害生物危害级数,一般情况下j=0,1,2,3,4,5,n为第i种有害生物的最高危害级数,一般情况下n≤5,zj为调查第i种有害生物所统计的总株数。森林灾害预测能力计算方法为:森林灾害预测能力=Σni=1Σmj=1μij×i∑ni=1i③式中,μij=[(1-第i级第j种林森灾害预测面积-第i级第j种森林灾害实际发生面积)/第i级第j种森林灾害实际发生面积],μij≤0时,令μij=0。
(5)生态保护指数。包括生态公益林比例、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平原农田林网率、野生动物种类保护率、野生植物种类保护率。
(6)产业效益指数。包括投入产出比、林业产业贡献率、林业产业劳动生产力、林业土地生产力。
(7)产业结构指数。包括产业结构比、资源对外依存度、林业高技术产业率。
(8)产业环保指数。包括单位产值资源消耗量、单位产值废物排放量、单位产值能耗。
(9)社会效益指数。包括林业就业贡献率、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10)生态家园指数。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乡村绿化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森林文化指数。包括森林旅游人气指数和森林文化产业指数表示。森林文化,在广义上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与森林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指与森林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在文化结构上,分为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4个层次。其具体结构如下:王冰: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技术研究森林文化的外延产品,即森林物质产品、森林技术等在产业标准和生态标准中得到了反映,森林文化主要通过对森林文化的具体应用来表示,主要可以用可以调查统计的、能表示森林文化贡献力的森林文化产业产值和森林陆游人数的相对值来表示。由于森林文化渗透到整个林业产业,甚至于其他行业,在这里森林文化产业只能是生产、经营狭义的森林文化产品的产业,可以包括森林旅游业和森林艺术作品产业等。
(12)林业能力指数。包括林业生态服务能力、林业总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
(13)资金保障指数。包括单位面积生态建设投入、生态建设财政投入比重。
(14)管理水平指数。包括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知识水平。
(15)人力素质指数。包括人力资源能力指数、林业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总指数、科技与管理岗位能力水平指数、工人能力水平指数。
(16)科技保障指数。包括科技成果推广利用率、科技人员人均专利数、科技人员人均成果数、科技人员人均论文数、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林业科技投入比例、万人均科普专职人员。
(17)标准化水平指数。包括绿色林产品市场占有率,森林认证率,林业行政能力指数,林业技术能力指数。其中:林业行政能力=[(1-错案数总案件数)+结案数总案件数]÷2式中,错案包括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林业行政、刑事诉讼案件中败诉案件,行政复议中撤销、变更、责令重新作出处罚等案件,以及由监督机关、社会监督等发现的处理不当的林业案件。结案率是指林业案件、事件等的办结率。林业技术能力指数=[(1-违反技术规程操作造成的损失林业总产值)+林业高新技术增加产值林业总产值]÷2其中,林业高新技术增加产值包括林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非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增加的产值。
2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基础数据计算
林业标准化评价基础数据计算理论与方法直接源于森林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林业活动进行全面计量,为实现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2.1森林资源存量核算
主要是对林地和林木总拥有量及其变化进行核算,首先是实物量核算,进而通过估价实现林地林木价值核算。
2.2森林产出核算
主要针对当期从森林获得的林产品、生态服务进行核算。其中,森林产品核算着眼于森林提供的实物产品,包括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首先是实物量核算,进而是价值核算。森林生态服务核算则主要着眼森林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按照当期提供的服务流量进行核算,包括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固土保肥、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和景观游憩等,反映其为人类和经济体系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2.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生态保护支出核算
主要针对经济体系为森林管理和生态保护所投入的经济资源进行核算,以反映为森林维护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具体包括森林资源管理支出核算和生态保护支出核算2个部分。
2.4林业投入产出核算
主要针对森林产品采集、森林培育和保护、林产品加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核算。其中,产出用各种产品表示,投入则区分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最初投入)2个部分。
2.5森林资源综合核算
主要目的是要将上述核算结果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总量指标联系起来,体现将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结果。具体包括林地林木存量及变动价值与国民财富的联系,森林产出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
3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数据合成
3.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2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不能直接加总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再加总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数据标准化方法有多种,归结起来主要有直线型方法、折线型方法和曲线型方法三大类。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2004年8月,江西省开始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正在跟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了林农的市场主体地位。林农自主经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林业生产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为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先后深入江西省林业基层单位、乡村和农户中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容
林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林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林业发展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林业生产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林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服务、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林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林地林木流转服务、筹资融资(信用担保、抵押贷款)服务、提供优质种苗等必要生产资料二是产中服务,包括林地规划设计,造林抚育设计。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间伐、林地更新的技术指导,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灾预防,林地林木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林木采伐等服务。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提供的服务。
2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基本情况
2006年8月到2007年9月,笔者和课题组成员按山区、丘陵、滨湖平原选择了江西省14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另外6个县开展农户问卷调查。调研中,共召开由政府和部门领导、林业技术管理干部、乡村干部、林农、林业大户组成的现场座谈会42场,实地考察调研乡村、基层林业工作站、产权流转中心、“三防”协会、造林公司、国营林场、林业生产基地等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的单位和部门45个。调查问卷分干部调查问卷和林农调查问卷两类,发放干部调查问卷230份,收回180份;发放林农调查问卷305份,收回229份,合计收回调研问卷409份。通过调研,取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3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3.1林农从事林业生产要素稀缺性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缺的是什么?”,如林农缺少某项要素则按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劳务、其它5项填写。在全省调查了23个村229户林农,结果有225户农户缺少一项或几项生产要素,占调查农户的98.3%。其中,缺少资金的124户,缺少技术91户、缺少市场信息51户、缺少劳力32户,缺少其它如林地、管理等6户,它们分别占缺少生产要素户数的55%、40%、23%、14%和3%。林农主要缺的是资金,其次是技术和市场信息,劳动力和其它要素不是主要问题。5项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比例结构如图1。
然而,在山区、丘陵或平原地区林农生产要素稀缺性表现不同:在山区乡村,63%的农户缺乏资金,33%的农户缺少技术,26%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10%的农户缺少劳力;而在丘陵或平原乡村,45%的农户缺乏资金,51%的农户缺少技术,20%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21%的农户缺少劳力。按农户生产要素稀缺性从大到小排序,山区顺序是:资金一技术一信息一劳力,丘陵或平原顺序是:技术一资金一劳力一信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林业经营的传统和习惯不同。农户在经济上对林业依赖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也不同。山区林农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同时林地面积大,资金成为经营林业最大障碍;丘陵或平原地区农户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务林不是传统产业,缺乏林业经营经验和技术,技术则成为第一需求。因而,不同区域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农民的林业生产需求。
同时,在对林业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的调查中。也能印证上述结果。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当前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迫切程度按顺序填写:A为政策、B为资金、C为技术、D为信息、E为中介服务、F为市场、G为产业发展)”。排列在前3位的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了14个县(市)林业局、乡镇、行政村干部和科技工作者180人,填写的有效票140张,按前3位的问题统计得票数:填写政策问题117票。资金问题105票、技术问题59票、信息问题34票。即林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前3位问题中。84%的人认为是政策问题、75%的人认为是资金问题、42%的人认为是技术问题、24%的人认为是信息问题,资金、技术、信息3类问题是仅次于政策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用票数结构比例表示。则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产业发展票数分别占总票的33%、29%、16%、9%、2%、7%和4%(图2)。
由此可见,无论从林农的需求,还是从林业管理干部、乡村基层干部、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除政策问题外,资金、技术、信息问题是当前林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核心是尽力帮助林农和林业经营者解决上述问题。
3.2林农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意愿调查分析
如前所述,资金缺乏成为林农投资林业的第一制约因素。农村小额贷款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但点多面广,贷款风险大。银行不愿意进行小额贷款,那么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否可行?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能实行森林抵押货款?”时,69%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24%的农户无所谓,只有7%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而林业和乡村干部的判断是: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0%,一般的占55%,很少的占15%;在问到是否需要开展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时,干部认为需要的占80%。不需要的占10%,无所谓的占10%。两者认识基本一致,同样足以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林农和林业发展所必需。就不同地域而言,山区县76%的林农希望能抵押货款。16%的农户无所谓,只有8%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丘陵、平原县中,58%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37%的农户无所谓。只有5%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山区与丘陵平原县比较,农户希望森林抵押货款人数比率相差18%,说明山区更希望能开展林业抵押贷款。这与干部调查判断基本一致:在山区县调查,林业和乡村干部认为当地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7%,一般的占46%,很少的占15%;而在丘陵平原县调查,当地林业干部认为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11%。一般的占67%,很少的占22%。以上结论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重点应放在山区林区。
3.3林农从事林业经营风险调查分析
从事林业会面临着各种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但林农真正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呢?最害怕的事一般是风险最大的事。调查组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怕的是什么?”让林农问答。在229户调查农户中,227户回答了该问题,其中:怕政策不稳(A)的132票,怕不赚钱(B)的45票,怕发火灾、病虫害(C)的93票,怕林木被偷盗(D)的37票,其它(E)的4票;分别占有效票的58%、20%、41%、16%和2%。分区域统计表明:山区村农户63%的人怕政策不稳、17%的人怕不赚钱、40%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23%的人怕林木被偷盗;而在丘陵平原地区51%的人怕政策不稳、24%的人怕不赚钱、42%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7%的人怕林木被偷盗。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山区农户依靠山林生存,更担心林业政策的稳定性;而丘陵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用火多,防火意识不强。更担心发生山林火灾(图3)。
调查结果表明。从事林业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其次是火灾、病虫害风险,再次是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调查结果揭示一个事实,因林业生产周期长,政策稳定性是关键,“三防”建设是重点。经济效益是动因。因此,制定有利于林业发展政策,特别是产权政策长期稳定,同时组建有效率的“三防”体系,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3.4森林资源保险意愿调查分析
林业经营风险大,林农是否有林业保险需求呢?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时,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占调查户数的71%,无所谓的占21%,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8%,可见林农有森林资源保险的潜在需求。在山区,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17%,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26%,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3%。从调查结果看,农户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意愿在不同地区变幅很小。
在林业部门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调查的180人中有171人进行了问卷回答,认为有森林保险必要的有127人,不必要的16人,无所谓的2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5%、9%、16%。同样可以说明森林保险的必要性。
3.5法律咨询服务调查分析
林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或者农业,除林木生长周期长等本身特征外。它的外部经济性很强,涉及到国土安全、国际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与参与的热点领域。同时,务林不同于务农,林业上的造林整地、抚育间伐、防火防虫、采伐运输都要受到林业法律的诸多刚性约束。林农只有了解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既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且不至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林农不可能全面熟悉有关林业政策法律知识。因此,需要在普法的基础上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那么服务需求到底如何?对林业部门、乡村干部和林农的调查表明,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0%,需要的占69%,二者合计人数比例达99%。其中,山区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3%,需要的占66%;而丘陵平原农民迫切需要的占21%。需要的占77%。山区林农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显得更为迫切。
当问到林农“您觉得法律对林农来说有没有帮助?”时。回答很有帮助的占53%,有一定帮助40%,没有帮助的占7%。在山区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55%,有一定帮助34%,没有帮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49%,有一定帮助49%,没有帮助的占2%。两者在法律的运用方面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别。
因此,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是林农经营林业的需要。也是促进林业发展、维护林区稳定、达到森林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
3.6林业科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调研中。在问到“您是否希望有人对您进行林业科技指导?”时。87%的农户需要林业科技指导,13%的农户无所谓。而没有农户回答不需要林业科技指导。林业和乡村干部也认为: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迫切需要的占36%,需要的占6o%,共占人数的96%。不需要和不知道的仅占4%。
调研统计中还发现,林农最缺的林业实用技术是毛竹培育技术、果树培育技术、用材林丰产培育技术和茶叶栽培技术。而现有的林业技术从何而来?问卷统计表明:22%的人是祖辈传下来的(A),16%的人从当地能人处学来的(B),14%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获得的(C),13%的人是技术人员推广得到的(C),20%的人是林业技术培训获得的(E),15%的人是从学校(F)和其它途径(G)获得的(见图4)。新晨
以上调研说明,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起来,林业科技推广部门、林业院校、林业科研院所等还未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满足基层和林农对林业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
3.7社会中介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林业社会中介服务包括森林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服务、调查设计等可市场化的领域,是林业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对于森林资产评估需求而言,在调研中,林业部门、乡村干部认为林农迫切需要的占25%。需要的占68%,共占总人数的93%。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9%,需要的占67%。合计占总人数的96%;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5%,需要的占68%,合计占总人数的83%。而对木竹检量服务需求而言。认为迫切需要20%。需要的占71%。合计占总人数的91%。分区统计结果是: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4%,需要的占69%。合计占总人数的93%;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1%,需要的占76%,合计占总人数的87%。
以上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社会中介服务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区域不同森林资产评估需求不完全一致,山区的需求比丘陵平原更旺盛。因此,在山林分户经营后,由于股份合作经营、家庭联合经营等经营形式日益多样化,森林资源产权流转速度加快。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在逐步推行,专业技术性强的中介服务需求必然日益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