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7: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篇1

二、问题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适当地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当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又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年龄,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去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然后提出问题,“对于这样肯定的一个命题,同学们认为正确吗?”,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有些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想要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可以对几个典型的三角形进行内角和的测量,分别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观察是否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一致。通过学生仔细的测量和观察能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都是180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命题式的判定题目,自然地就会想到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的生活中,那些数学知识离自己很远,生活中并不需要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根本就没有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拉近学生对数学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篇2

(二)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教师既要精通数学专业知识,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也要有所涉猎,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向学生展现自己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见闻,这样更能增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会激励学生以教师为目标。

(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学生都要表现出满腔的热情与积极的情感,这样才能强化情感的正面效应,换来学生对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往教师与学生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简单说来教师就是指令的者,而学生就是指令的机械执行者,师生处于一种相对紧张而对立的关系,许多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被迫学习。要让学生喜爱上数学学科,就需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自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于相对于心理安全与身体放松状态之中,这样自然能够激起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与热情。

(一)尊重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并不附属任何人。他们虽然年龄小,但是却与教师有着平等的人格与地位,是平等的学习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以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让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统一体。

(二)信任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待挖掘,我们不要包办代替,以教师的主观臆断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即使学生探究活动无法进行,也不要急于否定或是直接指出,而是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启发与指导,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重新鼓起探究的激情,这样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公平对待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个性,他们在基础知识、接受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只爱优生,而将中差生置于角落,要将爱的阳光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阳光下。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样才能拉近师生距离。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而小学生刚刚开始系统学习,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觉得数学过于抽象深奥、枯燥无味,而认为数学难学,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就需要我们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对数学进行包装,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将那些枯燥抽象而静止的字母、符号、公式等寓于直观的画面与悦耳的音乐之中,变单一的语言输出为图文声像的综合呈现,这样不再是单一的感官刺激,而是多方位、多角度、多感官的参与与调动,能够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界面之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

(二)设计数学游戏活动将游戏与数学结合起来,使得数学教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游戏是学生所喜爱的,有效的游戏活动集中了游戏的趣味性与数学的知识性,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如在学完“能被3整除的数”后,我们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一场擂台赛,由教师出示相关的数据,让各小组来竞猜能否被3整除。这样将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训练寓于趣味竞赛游戏中,能够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训练,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论。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数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在各行各业、人类的日常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成功的数学教学必须要打破以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样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的视野从教材引向生活,从教室引向社会。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探究的动力。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与定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x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x.1.1~201x.12.31。检索结果为201x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篇4

一、加强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本身,即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研究成果,至今仍没有人超过他,用国外数学家和同行的话来说,“他是移动了群山才达到这一研究水平的”。这个群山就是现代数学的众多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当然,对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具有专职数学家那样的数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但是从《课标》中所列出的那些数学内容与模块看来,尤其是要开设的那些选修课,有许多都涉及到了近现代的数学分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功底,如何能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数学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何在?更何谈创新与发明?

二、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构成

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的意识、数学语言的运用等四个要素。

(一)数学的认识。

完整准确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对数学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一名教师注重数学的学科结构,他就会自觉地把数学视为模式的科学;如果一名教师注重过程,他就会认为数学是直觉和逻辑的产物;如果一名教师注重社会价值,他又会把数学理解为是一种工具等等。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要注重由绝对主义的静态观向可误主义的动态观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建构专业理念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数学的意识。

数学意识指的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与训练形成的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习惯,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与化归意识。推理意识就是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既包括在数学理论思考中由一个或一些判断导致另一判断,也包括由经验事实引出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判断。抽象意识指的是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整体意识是指全面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的习惯。化归意识则指的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有意识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转化,变为易解或已解的问题。数学的意识,还集中表现在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借助于数学方法使问题获得解决。

(三)数学语言的运用。

数学语言,又叫符号语言,它是一种改进了的自然语言,通过使用字词、符号、图形体现数学思想,反映数学本质,具有精炼、准确、清晰等特点。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互相转换是数学语言表述的最基本的要求。

数学语言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信息载体。没有准确、规范、简约的数学语言作为媒介,很难想象一节数学课是优质的,或是成功的。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做好未来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

除了上述所列三类数学素养,还有诸如对数学史的明了、数学美的悟性、数学论文写作、数学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也是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

培养和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重在抓内因,没有个人认识上的到位,外因起不了多大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从教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在专业知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等基本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些虽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数学教师数学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有比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目标更高的能力水平。

(二)要积极倡导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教师具有了较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一般的数学课外读物都能尝试加以阅读。诸如,张景中院士的《新概念几何》、《数学家的眼光》,李毓佩教授著《奇妙的数王国》,谈祥伯教授等的《数学与文史》、《数学与建筑》、《数学与金融》等。在数学教师中广泛倡导阅读这些数学科普读物,不但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数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中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问题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教学方法不得当,还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用微机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和一些习题。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对策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篇6

一、前言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对于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见解,但是中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已经在现代的教流着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根据相关实践可以得知,将教学规模中小班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以及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我们可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适当推行中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比较缺失,下面我们针对小学数学中小班化教学方式的解决以及教育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

二、现状

三、问题

1、老师不能再教学的过程中随意摧毁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

2、老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当一名组织人员

3、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的意义,

四、对策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适当的课堂上开展实验的环节

3、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并且让他们互相之间产生一种竞争

4、教学的内容要避免枯燥

篇7

问题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学科内容和知识点,有效设计学科教学,坚持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突出教育目标,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1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重要课题。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学科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意义。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教学实践的成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缺乏成熟的设计能力和理论水平。许多教师都是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虽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教学应用上比较牵强,并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呈现的问题和矛盾如下。第一,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较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不予理解和重视。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因而就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凭借过去的教育经验去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的方向性。第二,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教学形式的改变,实施形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呆板,知识点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教学效率极低。第三,教学设计水平低。部分教师能够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但缺乏正确的导引和方向。例如:教学目标概念含糊,设计方案空泛模糊,文本研读不仔细,情景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等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和学习,设计能力止步不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问题的改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态度是一个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应秉承对职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喜欢和对教育的欲望去工作,探究数学教学的方向、目标和本质,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相互探究,形成数学的逻辑意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量一量》时,教师全面发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践数据为积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动手测量、合作帮助、分组交流、总结规律等几个环节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量一量”这一数学思维,找出问题的本源: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提出问题、设计方法、动手实践、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的整个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学习,通过细致详实的教案文本阅读,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等,不断调整、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应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的系统性,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实现课堂教育内容的延展。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制定出课堂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概念知识目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达到能力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建起了日常生活中体积单位的常识意义和实践经验,最后实现情感目标——可以顺利地用这些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领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元素,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创新的分析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写相应的练习,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感,内容更简洁鲜明。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关注思维的拓展。例如,在编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论点展开设计,循序展开、逐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这一知识点。教师先让同学观察图形,找到特殊平面图形的特点、规律,推断结果。将由等长线段组成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置于同一个平面,让学生理解这些等长的线段3条、4条、5条……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想象将所有的正多边形站成一列,第一个是正三角形,第二个是正方形,第三个是正五边形……由此分析得出结论——圆是最终极的那个图形。这样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实现教学的趣味性。

4结语

教学设计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对促进教学改革、培养优质人才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数学教师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既要有一定的开拓创新,也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玉雅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联和小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其重要环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课堂提问既是一种催化剂,也是一项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轻松自如。

在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大部分数学教师中“一言堂”式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使得课堂提问大部分缺乏合理性,随意性强,产生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较低。因此,积极加强课堂教学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产生的弊端

1.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少,教师提问多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的提问方式,很少出现学生主动提问情况,因此通常由教师主宰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式”“对话式”的问答行为缺乏。在眼下课堂提问中学生主动提问现象普遍不存在,突出表现为小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

2.教师提问的次数偏多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导致提问无效性的情况出现。因问题较多,答案缺乏灵活性,而且思考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部分教师总怕小学生没有听明白问题,从而对问题总是频繁地重复,导致学生误导性理解问题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甚至为了拖延时间借助重复问题。 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极大的降低,而且会让学生错误的觉得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从而对其他的问题不再关注。

3.教师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情况存在

教师提问的难度难以对所有学生都加以兼顾,无法按照问题的难度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为了让课堂问答能够顺利进行,与不举手的小学生比较来讲,教师对举手的学生比较偏向于选择其回答问题;与成绩差的学生比较来讲,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偏向其回答问题。另外,齐声回答的时候也比较多,这些现象容易养成学生 “混水摸鱼”的思维习惯。

4.教师评价学生的答题过于平淡、单一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通常分为四种情况:消极性反馈、启发性评价、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很多教师给予学生的回答多是鼓励性评价和判断性评价,然而缺乏针对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一些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对”“错”“很好”“棒极了”和“非常好”等,显得比较单一。另外,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够进行积极追问,使问题缺乏扩展性和延伸性,对学生 “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二、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断加强

1.问题类型要具有指向性和宽泛性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是那种一问一答的、答案显而易见的,应尽量“大气”。问题首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程度上有一定的现实性,问题比较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其次,问题的提出要根据教学要求,指向明确,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重点,与学生以前的认知结构相符合。

2.提问内容尽可能具有趣味性

一堂课的提问如果都是平平淡淡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引起,课堂教学效果也无疑受到影响。所以,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对问题的趣味性就应注意到。 课堂提问的内容富有吸引力和情趣,新颖别致,会让学生感到愉快而有趣,可以在快乐中进行学习。

3.选择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情景相同的情况下,提出不同的问题,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把握好“度”,难易要适中,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材料为目的。

4.提问时机要准确把握

选择最佳的时间是提问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完整的教学时间里,最佳的提时间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表情,善于察言观色,把这些最佳时刻及时抓住。

通常来说,教师提问分为课前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提问、课间引导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没有确定一节课中提问次数,但提问时机必须把握好,不可以过多,一般课前应设计好什么时后提问及提问内容,问题还要提到点子上。

例在刚开始讲课时,学生还停留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时回忆性问题可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唤醒并激发;当学生思维由向低潮转入时,一些非教学性、强调性、巩固性问题可多提一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以重新激发;当学生思维在高度活跃情况下,提的问题应该多一些评价性、说明性、分析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学习兴趣得以进一步提高,并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积极的状态。

5.适当提出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就是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以后,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 对教师来说使用探询性问题难度较高,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握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探询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绪方式、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诱发新的学习兴趣。

在节奏快的课堂上,有些含糊而简短的回答有可能会对部分正确答案进行了掩饰。当无法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后面,其理解程度有多少时,要通过探询性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澄清,利用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当表现出理解知识有一定的程度或得到的回答是部分正确后,通过探询性问题能够把新的学习信息诱发出来。通过对探询性问题方式的使用可以在思维向新的方向转变,设定新的情境给后续学习。

6.处理问答结果要有效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一旦无法回答,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粗暴地换人、罚站、坐下,而要使心态保持良好,对学生尊重是前提条件,因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答题有误,对学生的错误也要善待,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不能误解为容忍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应当甄别错误的程度和性质,引导学生发现产生错误的症结和错误中的合理成分。

错误本身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产生的过程应开展更多的分析,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讨论和质疑,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走向结论;如果学生答题正确,教师不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简单地重复,而应分析学生的回答,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向另一个层次提升。有些名师的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就在于他们能恰当地、有效地、风趣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7.尽可能兼顾所有学生,合理统筹提问对象

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要注意全面了解,掌握全班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和不同问题,合理安排答问顺序,选择答问对象。

在教学中,教师提问不能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或者先提名再提问,这样有的学生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出现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或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这样其他学生会有消极情绪;总叫“差生”回答问题也不可以,这样花费时间会很多,教学节奏也会很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通常可以先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问题,并提醒“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试着叫“差生”回答,也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逐步提高他们。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不同的层次,使每一个学生平均都有提问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

参考文献:

[1]施晓娟.初探如何让课堂提问变得有效.新课程(下).2011(06).

[2]周晓燕.提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篇9

一、尊重鼓励学生的创见

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见”,有的似乎与学习关系不甚密切,有的表面看来,甚至有悖于课例所要阐述的道理,但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闪光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多给激励评价

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他们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老师赞扬和认可。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应采用否定的评价方式,应给学生多点鼓励,提倡学生“擦出”一些美丽的“智慧”火花。

2.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就要有冒险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使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地向各个方面发展,养成遇到问题爱求异思考的习惯。

3.注意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多次的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当学生尝试成功的同时,创新学习的意识就会增强,发挥学生们聪明的天赋。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再创造”意识受到了保护,转化成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这样,学生获取成功后,对于学数学更有动力了,从而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生活世界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来源,其中心是人。人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世界是人生存的空间,人生存的空间才是美丽的生活世界。教育是以人在生活世界中生存为前提的,以使人生更美好为目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应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大量、频繁地与生活接近的问题,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世界中存在。

1.游戏活动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喜欢新奇,富于想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重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我在教学“分类”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做“分一分”“摆一摆”的游戏;在教学“6和7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石头做“猜一猜”的猜拳游戏。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为能使数学知识得以广泛应用,就应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的知识后,我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问题:五年级师生利用双休日去旅行,学生一共96人,教师一共5人。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大客车有42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200元,面包车有18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100元。如果派你去联系,该怎样租车?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为方案研制组,两天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方案,并进行最佳方案的评选。学生经过社会调查、访车站、问司机,有的与家长、同学、教师反复讨论后,找到了各自认为最佳的方案.即使有些方案未必可行,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远比做几道数学题强千万倍。

3.动手操作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自然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

俗语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未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来。

1.激励学生自学,拓宽思路

自学能力是依照一定的基础对新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借助于忘记,联想、想象、分析、综合等进行加工,得出新的结论和方法,达到无师自通的能力。

这一点,我主要是发挥“引探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和“反馈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优势,不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始,在指导学生看书时,只要求学生知道第二天教学的内容就行了。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带着问题去学习。再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能够掌握基本内容。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看书习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得以明显提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我的条件

心理学表明,人都想表现自我。特别是小学生更想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得到同学或长辈的称赞与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

如讲完小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商店购物,然后自己进行运算、交款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测量门窗和墙壁的面积。通过这样的引导,同学们各抒已见,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尽可能的表现了自己的智慧,从而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屯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帮忙算一算在银行存储500元钱6个月可以拿到多少利息。

参考文献:

篇10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篇11

我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经俨然由过去的“以教师单纯授课为中心”逐步迈入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提问、引导、解答以及评价,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下更得备足功课,艺术性的设置一些提问,引导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力求达到对正确答案的呼之欲出之效果。如此,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度过每一节课。

教师这个职业同医生一样,也是一门需要职业技能的工作,而提问技能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我认为,要想做到提问的有效性,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提问技能的有效性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有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 这一环节中应注意提问的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换言之,就是仿佛在教给学生面对一道道闸门的钥匙一样,即一方面是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则是搭一个思维跳跃的阶梯,而且,需注意的是,教师要对自己学生的学情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出应该在那里设问,且要注意提问的准确性,不要让学生感到茫然,不清楚你的问题之所指,所以,这一点对教师的语言的准确性,精炼性都提出了要求。

第二,时机原则,课堂提问必须找准时机,若还没有点到就贸然提问,则全班几乎没有学生可以答得出来,势必会打消其积极性,直接导致你好不容易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可能荡然无存;反之,若等你讲的答案已置于桌面了,再去提问,则学生们会觉得意义不大,有索然无味之感,已错过了呼之欲出的最佳时机,也无法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所以瞅准时机,适时引导,聪明的学生固然不用说,而大多学生则可以瞬间有醍醐灌顶之感,焉能不理解,不突破,不牢记!

第三,层次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层次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道理很简单,比如你一般在课前做一个课前检测,往往会提问几个基本的问题,这时,你可以选取班里面的中等生或差等生去提问,这样势必会巩固他们的基础;而对一些开放性试题,你可以找一些优秀生来回答,当然,这也是不拘一格的,也不能扼杀其它学生的积极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联系实际。数学课好多内容都很枯燥,但不要忘记,生活中很多事都涉及到数学,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联系实际,则可能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排列组合时,可以引进一届世界杯到底有多少场比赛,又如,在讲平面解析几何时,类比于发电场的大烟囱是抛物线的更深层次的应用,还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类比多米诺骨牌等等。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是针对易错点。精选例题,设置 “陷阱”,提高学生的防错意识。如学生对解不等式的题目一个不小心就会出错,例:不等式 的解集学生易错答为 或 ,正解为那是学生忽视了 前边的系数为负,注意到这一点就很难出错了,也给学生在以后做此类题时提一个醒,不要忽视二次项系数。又如常对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求值域时区间开闭对值域开闭的影响弄混了,如函数 ,定义域为 ,值域为 ,但学生易错答为 ,这是因为与区间在对称轴的同一侧时求解方法混淆了。通过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 当然,也可以通过找别人的差错,提高自身的改错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解并告诉学生:“老师也可能会做错题.看看你们上课时能否及时发现,并能指出加以改进。”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的习惯,让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是发动学生自主性,自主总结规律。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好奇心,都有一定的自主探索、总结规律的天然兴趣,如若数学教师能够做适当的铺垫,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再施以一定鼓励,适当引导,那么,学生们便可以尝试着自己推导出公式,定理,或是自己总结出解题的规律,那么相信他对该定理理解的更为深刻,运用起来就更为自如了。而这里面,对于教师提问技能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便是你如何做这个铺垫又如何引导。

三、数学课堂提问技能的具体实施

一定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好在课前仔细备课,另外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根据问题的难易,要给学生留出恰当的思考时间,有些思考是必须的,你更不能稍等一会,便不耐烦了,结果精心设计的提问却有流于形式之嫌。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提问技能的修养十分重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在重点处设计提问,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在难点处精心设置提问,则是学生们思维突破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