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8: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篇1

(一)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

虽然国家不断的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中高考已经成为了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因而许多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更多还是关注于分数和成绩。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就使得分数已经成为了评判一个教师或者是一个学生的教与学是否具有成效,是否是一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评判机制和体系之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就局限在了对于字词句法的讲解,学生们的学习也被限制在了片面的背诵和记忆方面。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许多学生不仅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抵触的情绪,同时还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和教条化,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也不能够满足现今对于素质教育和人才全面发展和培养的需求。

(二)忽视了朗诵的潜在意义

就目前初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来看,基本都是由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讲解,而学生们在课堂当中则是一种疯狂笔记,课后则是疯狂背诵的状态。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中,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人们都更加讲求速度,但是仅仅注重速度的提升而不关注于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升只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对于古诗词学习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古诗词当中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和美感。而通过朗诵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一过程当中,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作者情感和态度的感受和体会。就我们经常所谈到的熟能成诵,实际上并不是要求学生机械进行很多遍的快读,而是通过一种朗读的方式来使学生在脑海当中创设出相应的意境和情境,从这个角度而言,朗诵比死记硬背更加具有记忆成效。

二、初高中语文古诗词混合教学的方式

(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是目前许多教师乐于采用,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当中却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要么就是混合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因而并不能够达到混合教学的实际效果,要么就是混合的方式和过于复杂,内容过于庞杂,从而导致了教学无法有效推进。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实际上就是最早提出的混合教学的概念和方式,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g进步而不断生发出来的。将现代化网络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两者互补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谈一谈他们事先查询到的相关资料,之后再由教师对其背景、主要内容和勾勒出来的意境进行总结和概括。在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补充发言或者是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们欣赏网络上据此古诗词创作出来的图画,也可以痛过配乐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更多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的,通过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通过感官的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基于学习目标进行混合

篇2

初、高中语文课堂中离不开古典诗词教学,但是通过对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课堂进行仔细研究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初中和高中阶段虽然都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和重难点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只有明确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差异性,才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古典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真正的价值光芒。

一、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差异分析的必要性

(一)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衔接的需要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循序渐进性的熏陶,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古典诗词学习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词。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典诗词在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才能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实现完美的衔接。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感情、节奏韵律,重点在读读背背,了解诗词内容,而对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则不需要重点掌握。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则不仅要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鉴赏古典诗词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提高古典诗词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初、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重理性而轻意境;诗词分析程度不适宜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在课堂上笼统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地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标。可见,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初高中诗词教学中差异性的探究和理解。

二、导致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初、高中学生理解能力不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初、高中生学习这样底蕴厚重的知识点时,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参与。然而,初高中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高中生感知能力的深刻。从思维能力上看,初中生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不强;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总之,对于古典诗词而言,高中生的理解力比初中生的理解力要好,并且高中生对古典诗词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程度也要强于初中生。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初中生还很难理解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因为古典诗词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更易对眼前的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是具有超前理念的新奇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虽然,很多古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缺乏探究古典诗词深层次之美的好奇心加上初中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因而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不过,高中时期的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评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主动地分析问题。当高中生们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有富有诗意和美感的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陶醉于古典诗词中那特有的意境之中。可见,初高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同也是不同学段诗词教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适合理解简单的古典诗词,对于意蕴丰富的诗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古典诗词存在着理解障碍。然而,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个性品质趋于成熟,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对于古典诗词的分析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鉴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考虑到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差异性表现

(一)初中重在“诵读”,高中重在“理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古典诗词教学注重诵读,教师既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搜集名家的朗诵来作为范读的版本,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也可以自己给学生范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含感情,根据诗词内容抑或温柔低沉,抑或嘹亮激昂,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相信初中生经过耳濡目染也会激起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细节方面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有关诗词的节奏、停顿、音律方面简单地知识,更好地完成诵读教学。

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学则应该是积累性学习向鉴赏性学习的转变,教学重难点侧重于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及情感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中生读懂并理解诗作有重要意义。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解读文本。对于高中诗词课堂而言,对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必须立足于“知人论世”。总之,初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在诵读,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理解。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从而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完美衔接。

(二)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意境分析的程度不同

初中学生也学习有关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但不需要很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诗歌。只需要对意象意境有个初步地了解即可。例如:杨柳、梅花等意象多代表送别;梧桐、明月为思乡的代名词;丁香、猿猴多为愁怨类诗歌的意象。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深远绵邈的意境。初中生只需要对一些常见意象、意境熟悉即可,从而进行零散的知识积累。高中教学对于意象的分析则不像初中只重视零散的意象积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性地积累。同时,在意象的积累过程中还要注意多重意象的掌握,意象具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同

初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希望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赏析古典诗词的水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诗歌体验,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品味文学语言,感受古典诗词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帮助学生培养古代诗歌的语感,提高思维层次。在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下积极探索个人价值,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与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慨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地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如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9-01

2010年12月曾在石家庄41中观摩《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教学,上课的流程大致为读——解——赏这几个环节。对 “解”这一环节,我感觉比较实用。“解”其实就是解释古诗词的含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结合注解,还要求学生运用增、删、补等方法来进行难句的学习。有了释词解句这一环节,学生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便比较顺利了。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古诗词不用解释,或者说不能解释,好像一解释就落伍了。但是如果忽视这一环节,学生连古诗词的意思都没有弄清,那么对诗词的品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初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并提示学生按照文言文解词译句的一般方法,扫清词句障碍,达到对诗句含义的把握,以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以《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望风烟五津)一句为例,结合注解,经过必要的点拨,再调换词序,学生便能将字面意思解释清楚了:遥望你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如果没有必要的释词解句,那么对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哲理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断章取义,更谈不上对作者虽悲凉却不悲观的豁达情怀的感悟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上述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养成边读原文、边看注释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近年来各省中考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古诗词阅读考题,考查内容大多涉及理解名句内涵、赏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古诗词的考查力度,在原来仅考查古诗词默写的基础上,增加了10首古诗词阅读考查篇目,扩大了考查范围和难度,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阅读题目成为当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最大的亮点。而2011年古诗词考查篇目增加为20首, 2012年更是增加到34首。由此,在必要的诵读之外,日常的古诗词教学要想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打好释词解句、理解大意这一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篇5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宋词,无一不给历史的发展添上华丽的一笔,构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文化长廊。学习古诗词有助于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激发少年奋发图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践里将最美的韵律铭记在心,体会古诗的广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积累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美育教学作为培育学生树立,发展正确审美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生人格塑造,培育情趣,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能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以特定阶级,时代作为审美标准,以感情为核心,形象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的教育,通过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格,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而美育的实质正是情感的教育,包括德育和智育,是将二者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情感教育融在道德和知识中间,有着比智育和德育更为复杂的规律。总的来说,德育,美育和智育三者共同影响,互相渗透,智育是基础,德育是方向,美育则是动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情感,语言,内容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因素,是初中生美育的绝佳素材。

美育具有娱乐性,自由性,形象和普遍性四个特点。娱乐性是美育中重要的特点,贺拉斯曾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提倡通过欣赏艺术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并从艺术中得到知识和启迪。美育的自由性指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自愿自觉的方式进行,而不像德育和智育多少需要使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形象性是美育教育中显著的特点,美育正是从观察,欣赏美的形象开始,美固然有其内在涵养,但脱离了形象就难以感受了,学生正是通过对美形象的领悟来感受其内在涵养,不管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离不开形象。美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与美育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美育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教育和生活教育,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等。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的必要性

1.初中古诗词问题呼唤美育

随着可改变的推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语文课本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珍贵的美育资材,但在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教师容易将古诗文教学和文言文混为一谈,喜欢拆字逐一分解,到最后势必要将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接着再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这种教学方式较之过去虽有下降,但一些年长固执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后,还是习惯简单传授而不思考,没有与时俱进的觉悟,就形成了重复,简单的模式,把美妙的诗词拆分的支离破碎,美感顿失,意境全无,学生除了反复背诵,理解大意外对诗词的精华和意境没有丝毫感悟。此外,很多初中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过于重视理性的分析,重视挖掘诗歌中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做法较为普遍。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重要性,但操作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知难而退。比如在讲解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经典名句时,常会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往往讲不出其中的奥妙,也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那种寂寞,孤独,萧瑟的意境。这就需要美育教育的介入,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2.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下降

现在初中生是伴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喜欢上网冲浪,各种实事,娱乐新闻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去品味,拼读一首诗歌。很多学生都觉得古诗词已经落后,不值得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比埋头沉吟古诗更为重要。手机的普及让他们再难体会鸿雁传书的情谊,高速的交通工具也让他们难以体会山长水阔的距离,相思的红豆,话别的长亭,清冷的残月已经逐渐掩埋于科技信息的浪潮里。为了寻回学生那种单纯,美好的情怀,体会古诗中的点点滴滴,不正需要美育的介入嘛?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策略

1.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在古代不仅是文字的记述,还可以浅吟低唱,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强调古诗词的韵律,只有重视诗词的节奏才能在朗朗上口中体会诗歌音律美。古诗文一般按表音节来划分多,表意节奏划分少,七言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的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五言有二一二和二二一的节奏,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韵脚需响亮稍长,读出韵味来。此外,在古诗词朗诵中还要注意诗歌情感基调的变化,如缠绵悱恻的《无题》,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忧国忧民的《春望》等。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育中的重要内容,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体验,想象在经过加工,提炼后和生活图景融合的一种境界。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是诗人有意或无意的营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5]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要做到两点。①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己的动情来影响,激发学生的动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节奏感受进入诗词内部,感受诗词感伤或欢快的情感。在讲解中教师应让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都充满感情,而不是板着脸,自说自话。②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来安排情感。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情感基调,也要注意诗词定词句的情感表达。如在《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全局体会诗人如何借江雪,咏垂钓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和清高,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也要把握对灭,绝,独钓,孤舟等词的细细体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用词和情感的精妙。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由景引情,由声体会真情,由美导情的综合运用,不能顾此失彼。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大的比重,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美育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只有将二者巧妙的连接起来,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童心乃初心,只有学生喜欢上诗歌,古诗词才能焕发生命,而美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翠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M].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 李洋.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3] 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 寻找美的踪迹——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J].科学教育.2010(4)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1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古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地位日渐显著。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逐步由一般性识记和理解转向以赏析为重点。古诗词赏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掌握并熟知一些古诗文知识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学生受学业考试影响,普遍学业压力较大,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兴趣较低,阅读面较狭窄,未能真正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各种艺术美。第二,古诗词并不像现代文那样浅显易懂。古诗词的语言较为含蓄凝练,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等载体来表达。这样就给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第三,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缺乏鉴赏方法指导,使学生审美趣味逐渐下降,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加上学生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平的局限,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针对这种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 看作者,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意思是说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够在一个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从浅到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意图。

以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和《武陵春》为例,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之作,但词中所体现的愁情却大不相同。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早年的李清照过的是美满富裕的家庭生活,她在写《醉花阴》时的愁情更多的是思念丈夫的闺怨;晚年的她遭遇国破、家亡、夫死三重打击,过的是孤苦无依的生活,在写《武陵春》时的愁苦更多的应是家国之恨。因此,了解作家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和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 审标题,读懂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是我们理解诗词思想内容的钥匙,透过题目,往往能初步感知诗词大意,或能感知作者情感,大致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等。

有的标题概括了诗词的主要内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从题目我们可以想象出作者游览西湖旖旎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有些标题指明了诗的题材,如标题中出现“赠、送、别”这类字眼,表明是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赠汪伦》《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抒写离情别绪的送别诗。标题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征战诗,往往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出现“怀古”“咏怀”,表明是怀古诗,这类诗词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苏轼的《赤壁怀古》。

有的标题指明了诗词的体裁,如标题中出现“说”,表明体裁是议论文。“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标题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审清题目即审清鉴赏提示,有助于学生把握鉴赏方向,把握作品内容。

三、 找诗(词)眼,把握基调

文有文眼,诗(词)有诗(词)眼。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一句诗包含丰富的内容。诗(词)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鉴赏诗词应引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入手,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词)眼,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诗词的意蕴,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例如解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只要能抓住词眼“愁”,就不难理解词的感情基调。词中作者用“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将看不见、摸不著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因此在鉴赏诗词语言时,我们要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诗(词)眼,就可以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四、 品语言,赏析技巧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中的内容、情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语言作具体的、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诗词的炼字、炼句及表达技巧。

第一,解读含义深刻的语句(这些语句多是抒情议论句),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例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诗人想替君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的美名。从“可怜白发生”这句诗,我们可以解读到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第二,品味那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饱含感彩的形容词,具有特殊含义的名词、副词,既要理解其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其深层意义。如《武陵春》中“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两句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从“倦”字,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此时的倦不单是对妆容的倦怠,更是身心疲倦的表现。词人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正好写出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情景下内心难以排遣的苦闷。

第三,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表达巧妙、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过谐音、比喻、用典、互文、拟人或者借代等方式来表达。例如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从表达方式来看,主要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例如陶渊明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主观感情,这种情景交融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再如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二句用典。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希望自己像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助圣明之君,做一番大事业,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可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品味语言,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抓意象,领悟意境

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借助景或物来抒感,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N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在分析诗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明月”是意象,诗人借明月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诗人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是意象,诗人将花和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在赏析诗词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借助诗词中具体的物象,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同时还应将意象进行归纳和总结,辨别不同诗词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的不同,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意象进行辨析,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意境美,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教学时,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并给予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69

一、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殊性

我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和社会传统影响的社会,尊师重道是每个中国人民最基本的常识,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被视作是知识的权威,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于是,自打一上学起,家长、教师就以在课堂上是否“听话”、“乖巧”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慢慢地,学生就养成了崇尚权威、迷信专家的思维习惯。

然而,初中生在生理上、心理上迅速走向成熟,尤其现在很多孩子无论在身高、体格等方面都出现了所谓“早熟”现象。

这种“早熟”首先表现在其心理水平呈现成熟的同时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成熟,存在着很大的幼稚性心理,这种成熟与幼稚使得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次表现为初中生的逆向反抗心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恋”和“逆反”,这是因为初中生渐渐趋于成熟,对于家长教师的教育、批评产生厌恶感,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反抗”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以上两种思维心理,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很不平衡,容易造成挫折感,并随之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目的及内容

1. 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目的:写此篇论文之际,翻看了王云刚先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目标维度研究》一文,王云刚先生对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划分为“能力和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笔者认为,王云刚先生的划分是极为恰当的。

2. 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内容:(1)阅读教学要教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这里主要是指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又分为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曲阅读。测试内容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其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是基础部分,而古诗词曲阅读部分则属于提升部分,前者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文意理解的考查,后者更侧重于对诗词、意境、意象等内容的赏析,需要学生在作者的角度之下理解诗意、概括诗意。并且,古诗词曲阅读开放性的试题居多,注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理解,充分体现课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2)现代文阅读。大致可以分为文学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三个阅读板块。同古诗词曲阅读开放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不一样的是,现代文阅读主要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创造性理解等。考查的是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算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而只能是一种方法的培养,课堂上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去理解、探讨文章的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不可分离、同时存在的,是彼此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它是由教学者、文本和读者构成的交互系统,它们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因此,教师要避免把自己视为真理的独占者和判断者,将自己视为权威,而正确的做法则是:将自己的立场同学生放在一起,自己同学生一样是一位读者,而且只能是一位读者,一位比学生有更多阅读方法的读者。

2. 阅读教学要及时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教学反思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教学反思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学反思的作用是双向的,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有益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这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篇8

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由于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的原因,学生很难自觉发现语文课程特点的变化,并自觉调整学习方法来适应新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一阶段,尤其是高一第一学期,要向学生简要介绍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的不同,指导学生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除了夯实背诵、默写基本学习环节,还要将学习重点转移到理解诗词描绘的情景、表达的情感上,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理解初次接触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逐渐改变学生在初中养成的“以本为本”的学习习惯。在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改变以朗读为预习方式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默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思考。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议论文的论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标出来,并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对于文章中重点字词和语句要及时进行标注和深度理解,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逐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学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初中语文学习的习惯,从文章内容、情节、表达方式、人物心情、主题思想入手去解析文章,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产生时代、创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等较深层次去理解文章,解读文章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和时代思想,从而更加准确滴把握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3、教学方法要与学习内容一致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模式,尤其是初中学习更是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为主。初中语文学习更适合课改后的模式,因为记忆性学习和形象思维的发展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检测和互相触发。经过初中三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已经习惯了“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学习模式。但是,高中语文学习中需要学生不断发展逻辑思维,无论是哪个版块的学习都需要深度、缜密的思维,反复的比较和鉴别。这个过程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和安静的环境,学生随时打断别人的思考,会影响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适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在预习或者课堂阅读阶段,不许随便与周围人交流意见或者向别人询问,有不理解的内容先标注出来。当学生有了初步的学习结果时,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以提高课堂学校效率。当然,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另一个显著不同,是学生要养成开发课外课程资源的习惯。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相对较深,涉及面也很广,不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全部解决的,也不是课堂上能全部能够涉及到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利用工具书、网络资源或者身边的人力资源,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疑惑,从而促使学习更加深入。

篇9

语文课无论是从其工具性还是从其人文性出发,都要求学习者作为主体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体味、辨别和欣赏。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为其创设情境,彻底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诵读课和阅读课

语文教材的中的范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阅读、欣赏与语文需要的满足,它要提供给学生一种思维、思想和理想,对学生进行一种生命的启迪、审美的陶冶和诗意的解放。诵读即是吟诵、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素养。诵读是一种文学再加工,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因此要少齐读多个体诵读,教师应指导诵读,关注学生对重音的把握,对主题的把握。现行语文教材中对古诗词都非常重视,其中编选了不少著名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用语精炼,表意含蓄,再加上学生的生活阅历肤浅,导致学习时倍感枯燥,难于理解。因此,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不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实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领悟和理解,注意诗歌的情感把握,自然能读出自己的领悟,能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阅读课则是指广泛的课外阅读,教师要注重文章的推荐,经验的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可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上几节阅读经验交流课,可提高学生对世界名著的兴趣和理解,彼此在交流中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口语课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落落大方地表他自己的思想,不也是其文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吗?所以,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他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训练。注重榜样的作用,让善于语言表达的同学先发言,对其精彩之处加以赞美,对其他同学也就形成一种影响,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美丽的外衣能让自己整个人都熠熠生辉,从敢说到会说。然后再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组织新闻会等活动。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内容内化为现实性的生存技能,经过学生心灵化的体验和顿悟,个性化的整合和转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积淀。

三、文学讲座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命运。而收入语文教材的仅仅是其中的零星和片段,不够系统,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依照大学里的做法,根据《中国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再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的支离的知识系统化,这样对学生眼界的拓宽会大有裨益。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02-02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的学习中也会更加积极的主动,有助于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的进步。下面就情境创设策略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1.比赛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比赛情境开展教学工作。所谓的比赛情境主要就是指,教师模拟实际的比赛场景,要求学生在进入到比赛状态中,而在比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的参加比赛,能够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1]。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古诗词背诵比赛、作文比赛、阅读比赛等等,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规模的比赛,模拟相应的比赛场景,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像,在古诗词背诵比赛中,教师教授完古诗之后,给予学生十分钟的记忆时间,然后将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哪个小组学生背诵的越好视为胜利。通过创设比赛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更加快乐,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

2.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具有较大的趣味性,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充分的结合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将其有效的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情境具体的创设过程如下:教师对本堂课要教授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并且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效率[3]。在游戏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一点,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要简单易懂,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如果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难度较大,将会影响到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游戏情境创设的一定要科学和合理。

3.口语交际情境

由于汉语是一门语言,是用来交流之用的。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也无法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影响到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也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4]。针对于此种情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口语交际任务,并且2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教师为学生语言描述一个与口语交际任务相符的情境,促进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加积极和主动,进而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有助于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确保学生的长远发展[5]。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降低语文教学的难度,学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能将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当中,进而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富.创设教学情景 提高教学效应--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 2007,14(04):153-154.

[2] 黎奕贵,李娜.对初中语文加强朗读教学的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2009,10(08):118-119.

篇11

她始终在不断地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教学科教学成绩显著,她的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中连续好几年第一。

为了管理好班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凝聚力,她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的班会课每周一个主题,内容丰富:理想、勤奋、团结、安全、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些主题班会课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方法,增强了凝聚力。她还以小组为单位办了班级小报《清风小河报》,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她不仅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管理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2012年,棋盘井中学参加了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她是我校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带领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实现少教多学,课堂高效,她向年轻教师一样,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学习,参加公开课教学展示,与同行切磋,相互学习。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我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沉吟集》《中学生必备古诗词》《棋盘井中学优秀作文集》,她创建了我校首个文学社团——"春晖"文学社,并且出了六期社报,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她负责编写了《少教多学论文反思集》《少教多学案例集》《少教多学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她热心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她待人诚恳,为人谦虚耿直,捧着一颗教育热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仍能以满腔的热情从事一线教学,从不懈怠,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相信张炜老师会在将后的教育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主要业绩:

2002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旗级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荣获内蒙古首届"文星杯"青少年作文大优秀组织奖;

2004年教学案例《月亮上的足迹》获国家级一等奖;

2004年论文《课改让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表在出版的《新课改理论与实践》上;

2004年鄂旗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三等奖。

2005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6年课件《大雁归来》被自治区评为"辽教杯"教学软件二等奖;

2007论文《诵读课之我见》获国家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方法》杂志第三期上;

2008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师称号;

2008年教学录像课《三国演义导读》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初探》荣获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第三届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8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沉吟集》;

2009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教师称号;

2009年被旗教育局授予鄂托克旗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一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四《寻梦》。

2010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园丁称号;

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荣获初中组"读书百杰"奖;

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第五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初中语文教学能手;

2010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二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三《寻梦》;

2011年所带班级107班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

2012年编写了棋盘井中学校本教材《中学生必备古诗词》;

2012年教学案例《三国演义》导读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

2012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主持课题研究;

2012年先进事迹在鄂托克旗电视台桃李芬芳栏目中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201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评为优秀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