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韩国饮食文化论文

韩国饮食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8: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韩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韩国饮食文化论文

篇1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篇2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篇3

基本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必须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师在加强语言训练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这些都已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广泛共识。中文中蕴含着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因素,如何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更好地揭示隐藏在汉语背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授给留学生,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也是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热议的问题之一,下文是我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随机渗透法

随机教育是指在计划之外的,根据客观提供的教育时机而临时组织的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随时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发现并捕捉其中隐含的教育资源,并主动利用这些资源来调整教学。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外汉语老师可以充分采用随机教育法,敏锐判断课堂的教育情景,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地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在留学生初级班,教师教授完“你好”这个中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语后,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练习,用“你好”相互问候。这时留学生刚刚接触中文,非常有新鲜感,往往跃跃欲试,活学活用,不仅相互间用“你好”互问,而且经常试图用“你好”和教师打招呼。这时,对外汉语教师就可以适时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告诉他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长幼尊卑,强调尊老敬老等,在与年老位尊者打招呼时,需要说“您好”而非“你好”。这样的随机渗透法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喜酒”、“新婚”等词汇时可以导入中国礼俗文化,在教授“铁饭碗”、“大锅饭”等词汇的引申义时可导入中国历史文化,在教授《端午节》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类的课文时可导入中国节庆礼俗文化,等等,甚至可以随机接受留学生们的提问,就他们关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问题作出回答。这样的随机渗透导入,既能充分调动留学生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原本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鲜活灵动起来,又能增加教学信息量,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间的良性互动。

2.专题讲座法

张占一先生曾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划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大范畴,他说:“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涉及交际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用随机渗透等方法,增加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介绍,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使用交际中的障碍。但对部分中文程度较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学习中国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部分,这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机渗透法已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留学生来说,“专题讲座法”,即按专题组织教学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留生们普遍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灵活开设专题讲座,如专题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礼俗文化、传统服饰、园林文化、文房四宝等;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播放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片等。专题讲座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就某些专题展开深入讨论,让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人某些方面。该教学法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3.跨文化实践法

汉语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有意识地充分合理利用好留学生们的课外时间,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机会,将课堂教学自然延伸至课外,以帮助留学生消化、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所学内容。比如可以鼓励留学生多交中国朋友,更深入地走入中国人的生活,等等。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实施的“1+1”项目即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给每位在我校学习的留学生介绍至少1名以上的中国学生作为学习伙伴,在课外时间结成对子互助学习。这些中国学生不仅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而且可以为人地生疏的留学生提供生活指导,更是他们课外跨文化语言实践练习的主要对象。当然,跨文化实践法也可以通过组织留学生游览、参观本地的一些博物馆、展览馆、风景名胜地、名人故居等活动来实现,以便让留学生更多、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较之单纯的课堂教学,跨文化实践法将课堂上的自觉学习和课下自然习得结合起来,既为留学生提供了更为鲜活纯正的汉语语言环境,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汉语实际交际和运用能力,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4.专题研究法

专题研究法是指引导或鼓励留学生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专题展开独立的专门研究,并撰写论文。该法对那些中文基础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又喜欢独立思考的留学生尤为适用。我们曾在我校“2+2”中外合作办学②留学生毕业班中实施过这一办法,成效比较显著。2009年5月,我校第一届“2+2”中外联合办学项目班留学生面临着毕业论文选题。该班同学的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且已在韩国高校和我校分别学习了2年汉语,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都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指导他们做毕业论文选题时,积极鼓励他们利用精通中、韩双语的优势,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中、韩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最终,有5名留学生做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选题,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就中韩饮食文化、节日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做比较研究,或探析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在韩国的流传及其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发现,这种专题研究法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动性。留学生通过专题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用中文完成了约5000字的本科毕业论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当前,国内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依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或专业将留学生划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不同班级间汉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现实,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充分顾及留学生个体间汉语水平的差异,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初级班、中级班的同学,可以多采用随机渗透法或跨文化实践法,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介绍交际性文化,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语,学好汉语,扫清语言交际障碍。而对于高级班或学历班的同学,则可多采用专题讲座法或专题研究法,注意增加文化课教学的比重,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部分,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其次,同一个留学生班级里的学生可能会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个体之间也有着差异。教师应注意到这种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水平。

2.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符合人的基本认识规律,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是有层次的,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也是有层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导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交际文化到知识文化,循序渐进,逐渐扩展文化的范围和深度。比如,一般来说,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刚刚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对他们来说,如何实现跨文化环境中的无障碍交流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此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需求,在教学中重点导入交际性文化,增加背景文化介绍,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可多介绍一些像去商店买东西、打电话、就餐、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的文化背景,多介绍中国人的习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而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到中、高级阶段,教师就需要逐渐增加教学中知识文化的内容和比重,增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开设专题讲座,介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习惯、历史文化等,甚至直接鼓励留学生作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研究。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不可能是绝对有效的。所谓“教无定法”,只有时刻保持警觉,在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中,注意捕捉和创造教育机会,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灵活选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释:

篇4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以及韩国影视作品的不断升温,韩国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韩语教学中。多年的课堂经验,发现运用韩国影视作品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巧妙合理地将韩国影视作品应用到高职高专的韩语教学中成为关注的问题。

一、影视作品应用到韩语教学中的优势

1.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韩国的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深受中国年轻人喜爱,

很多韩语专业学生因喜爱韩国的电影电视剧或者歌曲娱乐节目而选择了学习韩国语。另一方面,因此将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巧妙地运用到韩语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质量。

2.能够有效地提高听力、口语能力。

影视作品集视、听、说于一体,语速是韩国人说话的正常速度,课堂中经常将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并能采取恰当方法让学生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对白能够有效地提高听力、口语能力。

3.能够学到地道的表达。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外语学习者极其容易按照母语的语言习惯组织外语句子,因此出现了中式英语、中式韩语等,而韩国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中的语言是韩国人实际生活中用的真实语言,通过影视作品中语言的学习能够学到韩国人的语言思维方式、模仿韩国人的语言表达,从而说出更表达地道的韩国语。

4.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韩国文化。

韩国影视作品再现韩国人的真实生活景象,处处充斥着各种韩国文化,选取适当的关于韩国文化的影视作品片段,将关于韩国文化的片段应用于韩语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直观真实地了解韩国文化、并能了解体验韩国文化。例如,电视剧《购物网路易》第二中关于汗蒸房的体验片段就能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汗蒸房的相关信息。

二、韩国影视作品在韩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韩国影视作品应用于韩语教学中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如何将影视作品合理巧妙地应用到韩语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之前有直接用影视作品片段作为主体教学资源的论文,本文建议将视频片段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材,下面将从适于运用影视作品的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运用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韩国影视作品在韩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适于运用韩国影视作品的教学内容。

1)场景对话。

场景对话是外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掌握场景对话能够快速提高韩语应用能力。诸多场景对话在韩国影视作品中时有体现,例如购物场景对话、点餐场景对话等,利用好相应的影视片段能够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快速掌握场景对话。

2)语法。

组织句子离不开语法,韩国影视作品词对白中使用的语法更自然、更好地体现语法的实际用法。因此韩国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对白作为讲授某个语法时的例句使用,能够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法的使用方法。例如,《太阳的后裔》的对白中有很多中级语法,可以作为大二学生的学习资源。

3)韩国文化。

如前文所提到的,韩国影视作品是韩国文化的载体,将韩国影视作品作为韩国文化的学习资料是讲授韩国文化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例如,韩国的婚礼、祭祀、饮食文化等都可以运用韩国影视作品。

2.影视作品运用于韩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1)教师根据讲解内容选定适当影视作品片段后,可将影视作品片段用作课堂导入部分,先播放影视作品片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后再进行课程讲解;也可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后播放影视作品片段,进一步巩固或补充。

2)以填空、提问问题等形式掌握影视作品视频片段中的台词或知识点。观看影视作品视频片段后教师可以填空、提问问题的形式对台词对话进行确认、或者进行确认使学生掌握进行相应讲解。

3)为影视作品片段配音。掌握所观看的影视作品片段的台词后,可将视频中声音去掉,让学生模仿演员的语调进行配音,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学生配音录制后,教师进行评比。配音练习能使学生的韩国语发音标准、语调纯正。

4)表演原影视作品片段或改编后表演。与配音练习相似,可采用学生分组表演并进行评比的方法。表演原影视作品片段要求学生记住台词以及台词的语调,而改编影视作品片段并表演则要求学生合理O计故事情节,正确组织语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

5)复述影视作品片段台词的大体内容或者说明影视作品片段呈现的主要信息。比如,前文提到《购物王路易》中有关于汗蒸房的片段,此片段并没有台词,观看此片段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看的内容进行说明。

综上所述,将影视作品应用到高职高专韩语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听力、口语能力,同时,也能更直观地了解韩国文化;场景对话、语法、韩国文化的学习均可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运用影视作品进行韩语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讲解知识点和播放影视作品的顺序,可以填空、提问问题等形式掌握台词,通过配音、表演以及复述的方法巩固影视作品的内容,提高韩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02-02

韩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随着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贸易往来日渐频繁,近些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也日益增加。面对庞大的中国游客团体,数量有限的本土汉语导游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语言交流更是进一步开拓韩国观光旅游市场的重要因素。

在旅游过程中,影响旅游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导游是游客衡量旅游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韩国的本土导游能否用流利的汉语介绍景点情况,能否与中国游客顺利地交流沟通,能否了解中国游客的需求并提供周到地服务等是衡量导游的几项重要标准。韩国政府有专门培训本土汉语导游的学校,并针对学员情况而开设专门性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要求学员对韩国历史、法律、资源、观光概论等知识有所了解;要求学员可以用流利地汉语介绍韩国的概况,景点,美食、传统节日等。笔者在教授《韩国观光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结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韩国观光课程》基本课程安排及学员情况调查

(一)《韩国观光课程》基本课程安排

汉语翻译引导员的资格证考试分为韩语笔试和汉语面试两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针对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做了相应的教学安排。笔试部分的培训为韩语授课,面试部分的培训为汉语授课。

笔试部分主要包括韩国历史课、韩国资源课、观光概论课、韩国观光法规课和观光特讲课。韩国历史课是介绍从古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日帝强占期到现代历史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要求学员韩国历史有较全面、较系统的了解。韩国资源课主要学习21个国立公园的观光特色、名胜古迹的特点、民间习俗、各地独特的饮食习惯、各地的传统文化活动、寺庙的建筑特点、庆典活动等;要求学员能够将韩国现有的旅游资源熟练地介绍给游客。观光概论课主要学习观光的概念、观光资源的开发、观光事业的经营、住宿业、旅游业、航空业、观光会议、观光市场等等;要求学员对观光业现状有所了解并对观光业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韩国观光法规课主要学习观光基本法,观光振兴法,观光开发基金法和国际会议法;要求学员对观光基本法规有所了解,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够做出相应的判断并运用相应法律解决问题。观光特讲课包括医疗观光特讲,目前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特讲,韩国史与中国史的关系特讲等等。

口试部分主要包括韩国观光汉语口语课和观光实习课。

韩国观光汉语口语课主要培养应试者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能够用较为熟练的汉语介绍韩国的文化、历史、旅游胜地等。要求学生能够听懂面试官的提问,用较为正确的发音,基本正确的语法,较为自然的汉语口语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自我介绍的能力。观光实习课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韩国各大景点进行实地景点介绍,要求学生能够在景点现场用较为流利的汉语进行解说并在景点现场对突况进行相应地处理,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韩国观光课程》学员情况调查

笔者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学习者共90人,调查结果如下:

(1)年龄

(2)性别

(3)汉语水平

(4)学习时间

(5)是否有中国留学经历

(6)目前是否做与汉语相关的工作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学员大多为已婚家庭主妇,家里没有经济负担,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来学校学习并从事导游工作,少数几位男士都做过与汉语相关的工作。学员们汉语水平较高,可以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并无太大障碍。少部分学员有过中国留学或生活经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比较了解,大部分学员没去过中国。

二、《韩国观光课程》汉语教学内容简介

(一)韩国基本情况简介:主要包括韩国地理位置、面积、气候、语言、传统服饰、传统舞蹈、国旗、国花、城市、交通情况、历史年代、通用货币等。

(二)韩国美食简介:主要包括传统食品、节日食品、街边小吃、酒类。简介泡菜、紫菜包饭、烤肉、炒米肠、拌饭,参鸡汤、冷面、年糕汤、松饼等做法。

(三)传统节日简介:主要包括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开天节、3.1节等。

(四)观光景点简介:

(1)首尔景点:主要有朝鲜的五大宫即景福宫、昌德宫、庆熙宫、昌庆宫、德寿宫,还有宗庙、青瓦台、汉江公园、仁寺洞、南山公园、南山韩屋村、东大门、明洞、狎鸥亭、梨泰院、乐天世界、63大厦、首尔世界杯体育场、北汉山国立公园、韩国民俗村、爱宝乐园、加勒比海湾、首尔乐园等。

(2)济州岛景点:城山日出峰、汉拿山、民俗村、龙头岩、独立岩、天地渊瀑布、翰林公园等。

(3)釜山景点:龙头山公园、梵鱼寺、海云台海水浴场、釜山海关博物馆、海东龙宫寺、通度寺、釜山水族馆、太宗台游园地、海云台迎月路等。

(4)庆州景点:佛国寺、石窟庵、南山、皇龙寺、国立庆州博物馆、大陵苑(天马冢)、雁鸭池、瞻星台、五陵、古坟公园等。

(5)全州景点:全州韩屋村、庆基殿、全州传统酒博物馆、全州历史博物馆、全州传统文化中心、养士斋,白羊寺、全州世界杯体育场、殿洞圣堂等。

(6)江原道景点:雪岳山、新兴寺、千佛洞溪谷、太白山公园、画岩洞窟、武陵溪、雉岳山国家公园、五台山国家公园、龙平滑雪场、五色温泉、洪川温泉等。

以上内容学员需要用汉语做简要介绍并能回答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并且都需要用汉语介绍,这对于学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有一定的难度。

三、《韩国观光课程》汉语教学建议

(一)注重自我介绍的准备与练习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自我介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官对学员的第一印象。确定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应兼顾实际情况与面试需求,并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切不可一概而论。自我介绍是“汉语翻译引导员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面试环节,时间为两分钟。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学员应有选择性地进行介绍,比如学习汉语的原因,经历,目前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家人是否支持,是否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学习和工作,是否有中国留学经历,是否了解中国文化,是否做过与汉语相关的工作,选择当汉语翻译引导员的动机,个人性格,团队精神等等。介绍时应扬长避短,像考官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体现自己与本工作的符合性。如果想要自我介绍脱颖而出,吸引面试官的眼球,那么教师和学员需要在自我介绍内容上提前做好准备,反复修改自我介绍内容,充分展示学员的优势,每位学员要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并能够用汉语自然地表达出来。自我介绍内容确定下来后需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教师帮助学员把自我介绍内容进行录音,学员模仿教师发音及节奏,每天进行模仿朗读练习,以期达到流利、自然的表达效果。

(二)注重汉韩文化的比较

中韩两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虽然二者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颇多。如果韩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那他们在与中国人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并且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人的做法,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是应该提醒中国游客注意的或者介绍给中国游客的。所以了解并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中韩文化的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中国和韩国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地域辽阔,“菜系”各具特色。中国人一般为一日三餐,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和晚上,就餐主要用竹制的筷子,习惯将所有的菜摆于餐桌上大家共同享用。而韩国人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喜欢凉辣。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餐桌上的素菜多,一般有汤。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铁制勺和筷子。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份饭和汤,其他所有的小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很多中国人到了韩国不能习惯韩国的饮食,韩国辛辣的菜居多。导游如果适当了解中国的饮食特点就可以给中国游客做相应的介绍和建议,喜欢不同口味的游客可以选择相对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品。韩国这种每人一份的分餐制吃法与中国不同,导游可以给中国游客做简要的介绍,游客语言不通,如果不了解韩国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那么在单独用餐或者自由活动外出用餐时就会带来麻烦。教师在教授韩国的文化、习俗过程中,也可适当介绍中国文化及中韩文化差异的比较,为学员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三)增加户外实习机会

户外实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韩国各大景点进行实地景点介绍,要求学生能够在景点现场用流利地汉语进行解说并对突况进行相应地处理,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通过户外实习,学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已学理论的理解,并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人相处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对于学员来说,平时在书本上学过的和练习过的内容,如果想在实习现场用准确的汉语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一门外语本来就很紧张,学员需要表达的内容又较难,其中有很多是专有名词,较难记忆,而且需要表达得流利、自然。如果不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良好表现的。对学员来说,户外现场的这种实际操练,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汉语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学员在每次实地训练之后,汉语表达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对于记忆的内容也更加深刻。当然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韩国那么多景点都走遍,都练习一遍,但是这个练习的过程,学生可以积累部分实践经验,并且由于对练习的内容记忆比较深刻,在面试时不会出现由于过分紧张而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给大家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某一位学员当导游时,其他的学员就扮演游客的角色,可根据景点的情况进行提问,导游学员当场回答,如果有不清楚或表达不好的地方,教师给予指导,并与学员们共同讨论。学员们轮流扮演导游的角色,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是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学效果显著。

四、结语

随着中国人来韩旅游的不断升温,韩国政府专门为培养韩国本土汉语导游而开设了专门课程,培养本土的汉语翻译引导员。本文简介了汉语翻译引导员培训的教学安排及内容,结合学员的基本情况,了解目前韩国本土汉语翻译引导员培训现状。笔者在教授《韩国观光课程》汉语口语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上课反应出的问题,着重提出了注重自我介绍的练习;加强汉韩文化比较教学;增加户外实习机会这三点教学建议。根据韩国目前的汉语翻译导游员的汉语教学现状,我们可以与国内汉语观光课程相比较,取其长处,应用到国内的观光汉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吕丽红.以旅游观光为例浅谈基于任务的汉语课外实践教学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2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35-03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是图们江三角洲及东北亚区域的中心。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功能优良的朝鲜族传统食品,成为我国民族食品的瑰宝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朝鲜族传统食品加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所在[1,2]。近年来,随着韩流席卷中国,中韩文化的交流日趋密切,再加上受延边地区特有地域文化影响,韩国料理馆、韩国烤肉馆、韩国拌饭馆等韩食料理产业如雨后春笋在延边地区得到快速推广和发展,社会对韩食料理的关注也迅速增强[3,4]。

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一直将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的教学和科研作为专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发扬地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承担着为国内朝鲜族传统食品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的重任。2000年起,学校在本科生中开设《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必修课,在2013级培养方案中又增设了专业必修课《韩食料理》,成为国内首次开设这两门特色课程的高等院校。围绕地域性文化特色和优势开设的两门特色课程作为我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特色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域性特色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这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根据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定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特色课程建设和改革。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主要讲授辣白菜、大酱、辣椒酱、冷面、烤肉、米酒、打糕和糕点等朝鲜族传统食品的加工方法、风味、营养功效及其饮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地方特色食品加工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朝鲜族传统食品企业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等工作奠定基础。《韩食料理》主要讲授韩国的饮食文化,韩食料理加工基础,主食类、副食类、甜点类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和营养价值,使学生掌握标准化的韩食料理的制作方法、加工原理和营养价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和创业渠道。

新的培养方案制定后,根据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产业发展情况,加强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新颖、先进、科学,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了课堂教学,补充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素材,使课程内容既符合专业教学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特色。结合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地方特色,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使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产业生产相结合,使理论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能更加紧密的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时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加强了教学素材库建设、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了优秀教改成果。围绕特色课程建设,近三年已经获批吉林省教育厅教研重点项目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3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1项和延边大学教研项目3项;在国内期刊发表了5篇教研论文,获得1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以《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为核心课程,建立了特色课程的课程群,以课程群为单位进行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群由8人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 3名、讲师2名、实验师1名,大部分教师具备汉语和朝鲜语双语教学的能力。特色课程的开展给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除了要了解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关注地方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更要了解传统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适应地区食品产业对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近几年学校先后派教师赴韩国食品研究院、韩国农村振兴院、韩国忠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到地方食品企业进行调研和接受锻炼,还多次聘请著名韩食料理专家到校进行培训,学习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多途径搜集教学素材;组织开展观摩教学和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农学院教学论坛”、“中青年教师教学课堂能力培训”,提高了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教材建设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是我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中首次开设的课程,没有对应的教材,参考书也几乎找不到。为了改变学生无教材可依的现状,我系启动了特色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成立了特色教材编写委员会,将近几年的教学科研成果整合起来,又从韩国购入参考书籍,并与朝鲜族传统食品企业、朝鲜族传统饮食协会、韩食财团、中国朝鲜族民族食品会馆等企业和团体合作,多途径搜集教学素材和资料,制作了教学图片。《朝鲜族传统食品学》教材已经完稿即将出版,《韩食料理》的教材正处在编写阶段,已经完成了实践操作图片的制作。

四、实验实践教学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课程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时数分别为16学时和32学时。每门实验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每组实验人数、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保证了实验的实效性。

通过申请吉林省高等教育专项基金、延边大学教育专项基金等途径,根据课程实验教学需要,购置了相应仪器设备,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聘请了韩国著名韩食料理专家亲自给学生讲授韩食料理的基础技能、料理技术、韩食餐饮业创业教育,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

高等学校如果仅靠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需要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5]。多年来与地区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延边金刚山食品有限公司、延边可利亚食品有限公司、延边德兴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延边高丽酿造、延边悟德酱酒有限公司等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生在教学实习、暑期学校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到这些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和专业培训。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学习辣白菜、大酱等传统食品产业化生产的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和品质控制等技术,从而巩固和加深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独立操作和思考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高等院校往往拥有的是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生产企业不仅向学校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而且他们自身也有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所以学校应与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协作与联合开发,集中智力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在合作中得到双赢,高校与企业的联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6]。近几年定期召开了校企合作论坛,加强了科研合作,为人才培养、社会调查、开展理论教学与成果转化等构建了产学合作平台,同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近几年开展了朝鲜族传统食品的优良资源收集与多样性研究,乳酸菌代谢调控研究与工业性状定向设计,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传统食品产业链质量安全因素影响分析和质量控制,朝鲜族传统食品现代化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企业以及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针对朝鲜族传统食品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延边大学食品科学系与企业及政府合作制定了朝鲜族辣白菜地方标准。大酱生产企业存在的提高发酵剂菌种安全稳定性方面,也通过科研合作为生产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在与生产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解到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开拓了创新意识,为实践技能的培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特色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就业压力尤显突出,国家政策在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中所涉及的领域大部分可以实现小型化和多样化生产,投资成本较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地域特色讲授特色食品加工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创业所需具备知识的衔接,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养,培养学生复合型职业能力,实现由单纯的专业技能拓展向综合职业素养提高的转变[7,8]。每年开展大学生专业文化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申报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将《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工艺的设计、产品的制作、产品品质评定及成本核算等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还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地方传统食品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积累了创业实践经验。

七、结语

总体围绕地域特色和优势,开设了《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特色课程,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地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了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和韩式料理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地方食品企业的就业率也明显提高,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特色课程已经形成了专业特色,今后将特色课程的教学体系优化与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努力把我专业建设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及优势的专业,继续开展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产业的安全监测、加工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践,为地方食品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朝鲜族传统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和地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永光.延边朝鲜族传统食品工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9.

[2]张吃.延边地区食品工业整合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

[3]尹文英.延边地区民族特色餐饮业发展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

[4]刘文.浅论韩国料理特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8):82-83.

[5]于海峰.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东化工,2015,(16):237-238.

[6]金清,李官浩,梁成云,等.地方民族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536-4538.

[7]刁小琴,关海宁,王鹏,等.围绕地域特色改革地方院校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1,(146):139-140.

[8]黄群,杨万根,麻成金,等.浅谈食品类专业大学生食品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0-52.

Establishment of Featured Course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Superior Resources in Ethnic Areas

JIN Qing,JIN Tie*,LI Guan-hao,CUI Tai-hua,XU Hong-yan

篇7

韩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韩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政府注重对教育的投资,教育的投入每年约占财政总支出15%―20%,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使韩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了战争带来的贫困,走向了未来之路。在韩国,上至政府下至国民,对教育都付诸了极大的热情,而这种精神也成为新时代韩国国民实力发展的力量源泉。教育可以说是摆在韩国公民前最为重要的事务之一,而音乐及音乐教育在韩国的发展则显得更为重要。

韩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音乐和舞蹈已成为韩国人社会生活、学习的一部分。韩国的现代音乐教育大致可分为“民族音乐教育”和“西洋音乐教育”。而韩国的音乐教育,也迫切认识到,必须将韩国传统音乐教育与西方音乐文化及多元化文化之间紧密相连。

一、音乐教育的普及

韩国音乐教育基本上进入到一个普及的阶段。80%的中小学生都学习钢琴,而其目的仅是一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韩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对于西方音乐的关注度较高,但是传统音乐却一直未有间断。

在韩国,传统音乐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为此,韩国兴起了很多专门从事幼儿音乐启蒙的机构(如国乐游戏研究所),有条件的幼儿园都在进行韩国传统音乐教育。(如长鼓、“四物”游戏和弦乐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开始,音乐教育以传承传统音乐为主,占课程内容的33%。教学中以民族特有的节奏及旋律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小学唱民歌,唤起民族自豪感。从小学音乐教材的民谣、音乐家演唱会保留的曲目、富于特色的饮食文化及独具特色的长鼓舞、扇子舞、农乐舞等,韩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都明显存在传统音乐的特点,可以说,这是音乐教育民族性的结果。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也为音乐教育在韩国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由于这样的民族性,韩国的音乐教育才处于亚洲的前列。

二、国家教育主管机构的大力推进

韩国的教育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学校分布比较合理,大致可分为:1.一到三年的学前班与幼儿园;2.六年制小学(这~阶段属义务教育);3. 三年制初中(部分属义务教育);4.三年制高中;5.2―3年的专科和职业学院、四年制学院与大学教育,大学有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阶段学习课程。其中幼儿园和小学、初中可以归入基础性教育;高中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普通高中以学生考入大学为主要目的,职业高中则主要学习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这一阶段属于分类培养教育;大学教育:近年来两类高中综合入学率已达约78%,大学教育在韩国正迈向大众化普及型教育;硕博教育属精英型教育,培养尖端的文化与科技人才。

而韩国的艺术教育分别是由教育人力资源部和文化观光部负责。2003年7月23日,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和文化观光部共同提案了“透过建构地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和联系体制的文化艺术教育活性化推动计划”,其中明确指明韩国文化艺术教育活性化事业推动方向,详细阐明其推动过程和推动计划。该项文化艺术教育活性化事业推动目标在于:提高国民个人享有文化艺术的水准,开发其对于艺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培养能够适应当今知识文化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加强提高其在接受学习文化中的涵养。加强国家及社会各部分对文化艺术间的联系,以此提高文化艺术的亲密感和渗透力。

三、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音乐院校

早在七世纪时,韩国国家全部课程中,音乐就被认定是包括在10门基础学校教育学科当中的。这说明在很早,韩国就已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教育。

在韩国,音乐院校及高校中的音乐系一般开设管弦乐、声乐、钢琴、作曲、传统音乐。而进入这样的专业院校的流程和中国也是有区别的。在韩国,学生(高中毕业生)先参加高考(11月、12月),等文化课成绩出来后再参加专业考试。韩国的专业院校分为A、B、C三个等级,各个等级的学校是分时间段来进行招生考试的,考生可以申请考试。

进入学校后,具有不同程度音乐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来学习音乐。1.公共院校:韩国政府使用其教学系统作为主要的教育管辖基地。其音乐课程的内容包括音乐 “理论”和“活动”。“理论”中又包含了7种音乐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音色、速度和曲式。“活动”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歌唱、器乐演奏、作曲和音乐欣赏。公共院校的音乐课程是以螺旋式课程理念为基础而体现的。西方音乐、韩国传统音乐,以及一些亚洲地区的民歌成为了韩国公共院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2.专业艺术院校:学校是为学生专心集中于艺术学习而设立的。学习内容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史、视唱练耳、专业课、室内音乐、管弦乐、表演实践、电脑音乐和音乐欣赏。3.另类学校:另类学校是指除了公立私立之外出现的一些新型的学校,它是把公立和私立结合起来,既不完全是公立,也不完全是私立,这也是一个韩国文化多元化的体现。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为:民族音乐课、乐队、唱诗班、摇滚乐队等,在韩国为学生们所需要。4.私人音乐培训机构:韩国的私人音乐机构是十分活跃的。大多数父母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把孩子送到这些私人音乐机构去学习音乐,例如学习乐器来滋生孩子的情感成长、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审美的感受能力等等。在私人音乐机构,各种各样的乐器可以被教授,主要包括有:钢琴、长笛、小提琴、单簧管、danso(韩国的一种用竹子制作的垂直的乐器)、kayakeum(韩国的传统12弦拉弦乐器)、演唱训练等等。私人音乐机构会根据个人的需要提供教学辅导。因此,所提供的专业教学方法是个别的教学课程和以选定的教学法为基础的小组教学方式。

四、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及教学方法

韩国各大音乐院校中,在职教师一般都必须具备硕士、博士学位,并且是音乐界著名音乐家、学术带头人。韩国音乐院校教师岗位是很有限的,除了固定、必备的几位著名的专职教授以外,其余不足部分由兼职教授担任或代课讲师担任。在韩国院校的任教资格标准中,首先看重教师的学术成果、毕业论文的质量及履历,并要求教师必须在国外学习10年以上,在其他国家已经是著名教授或是演奏家等资格者优先谋取韩国教授职位。这些著名教授要把自己的简历、学术简历、学术成果、特长公布给学生,学生按照自己所追求目的选择老师。韩国艺术院校课程设置一般按照教学大纲范围来制定,每年每学期向校方申请下一学期的课程安排,经教务部门审批后印刷下一学期课程一览表再由学生选择。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认为老师讲的不如意,可以申请换科目。对于老师而言,退课人数超过规定以下,就有被停课的危险。因此,韩国音乐教师的岗位竞争激烈,在西欧留学并取得硕博学位的艺术人才回国后也很难谋到职位。据韩国官方报导,有近5万名左右的国外及国内毕业的博士、硕士在韩国找不到相应的职位。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教师竞争机制的良性循环发展。

韩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世界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艺术院校积极引进外教专家与欧美的音乐教学体制。韩国音乐学院集合了欧美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将欧洲音乐院校的学习演奏、合奏、重奏及美国的毕业论文规程搬过来,如器乐专业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举办音乐会,期末开始曲目是交响乐片段或者是室内乐重奏音乐会。两首音乐作品的背奏,并且将考试曲目复印给每位打分教授参考。研究生除了演奏、参加合奏、重奏、交响乐队考试,还必须面向社会举办音乐会,有社会知名音乐家组团考试,通过才能毕业。还要求学习音乐理论课,写答辩论文,这样才可以取得学位,所以学生学习负担较重。

五、音乐专业学生就业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国力或私立交响乐团,国力或私立合唱团,国家歌剧表演中心,国乐艺术中心等。国立交响乐团包括代表国家级和代表道级(相当于中国的省),私立交响乐团和私立合唱团也很多。即便在韩国音乐学院毕业了,还要到欧美实习工作或研修深造几年后才能回国工作。然而这种风气已经普遍了。由此可见,韩国艺术院校对于师资的要求从理论到教育实践水平,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统一,从而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体系。

六、活跃的音乐社团及配套齐全的演出设施

韩国音乐社团最初创办成立于1961年,从那时就开始寻求和探索发展和提高韩国音乐之路,并且通过国际音乐和文化交流活动来提升韩国音乐家们的社会地位和对音乐事业的兴趣爱好。这个社团的最初起源要追溯到由该会会长Je Myung Hyun在1932年所创办的音乐家协会,之后1949年就改名成为了大韩音乐家协会。随即朝鲜战争爆发,音乐活动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但是仍然还有有两个社团在坚持着,也就是由韩国年轻一代的音乐家发起的音乐社团和音乐家协会。自1958年参加国际音乐理事会后,这两个社团就于1961年被合并成为了韩国的一个完整的音乐社团。这个社团已经逐渐成长为能够容纳整个韩国范围内的爱好音乐的成员的团体,并且它投入了不断地努力在国际音乐交流活动上,从1958年至今,他们出席和参与了诸如“国际音乐理事会”“国际音乐联合大会”以及每年一度的“汉城音乐节”“海外音乐研习学生比赛”“韩国音乐发展研讨会”“韩国国民的音乐比赛节”,还有一年两次的“汉城国际音乐节”等等活动,借此才得以将韩国的文化和音乐生活介绍给世界,同时可以从与国外音乐活动的交流中学到很多。

韩国的音乐演出场所也是设施齐全,如国家大剧院、世宗文化中心,首尔艺术中心,这些都是韩国国家主要的表演艺术中心。首尔艺术中心是韩国国家最大的艺术表演综合性场馆,建有一个专为交响乐团演出和吟诵的独立音乐厅。它还建有一个歌剧院,是韩国传统艺术表演的国家中心地。另外,还有其他的艺术场馆设施,如展示书法的美术馆和剧院。这些都为韩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活动场所和艺术展示的平台。

七、结语

通过以上对韩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概况的简要阐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韩国在音乐院校建设、师资团队建设、音乐院校管理体制、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民族性等诸多方面的长处,在肯定韩国音乐先进教育体制的同时,为我所用,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徐承美.《韩国传统音乐小考》.当代韩国(文化研

究) 2002年夏季号

【2】曹月.《漫谈韩国音乐与韩国文化》.艺术百家

2002年第2期

【3】朴长天.《科学、先进的韩国音乐教育》.乐器

2003年4月

【4】金顺爱.《培养传统文化的记忆――韩国基础音乐教

育掠影》.人民音乐2010年第1期

【5】Ki-Beom Jang Ph.D.“The Realities of Music

Education in Korea and A Cas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Musical Abilities upon Math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al Trait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Korea”

篇8

鉴于此,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的汉文化意识培养成为摆在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构建起新的文化意识体系,克服跨语系所带来的语言学习障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和留学生自身等三方面对此问题做出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管理工作者在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打破画地为牢的居住管理模式,给留学生提供更为开放自由的生活空间,鼓励留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为了避免由于文化与生活习惯不同所带来的冲突,校方通常的做法是为留学生提供单独住宿区域。留学生与留学生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团体,其相互之间所使用的交际语言顺序为:母语――英语――汉语。留学生虽然处于汉语言环境,但自身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汉语言环境之内的小母语圈中。管理工作者应尽量打破这个对学生学习汉语不利的语言圈,尽量安排不同国别学生混合搭配的居住环境,人为减少留学生使用母语交流的机会。

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文化课比重。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可以开设一些课堂语言使用较少、学生多看多动的文化课程,如文化欣赏课,授课内容包括中国风景名胜欣赏、中国民间歌舞欣赏(民歌、民族乐器、民间舞蹈)、中国饮食文化欣赏(饮食习惯、地方菜肴、饮茶)、民间手工艺术欣赏、书法绘画欣赏等,该课程重在展示,解说词可借助英文,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初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的兴趣。针对中级学生应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性认识,激发他们进一步解读中国文化的探知欲望。因此,该阶段应开设中国国情、书法、学汉语谈文化等课程。

教材选择应注重文化含量,避免单纯的语言知识教育,选择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教材,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加大学习内容的文化信息含量,帮助学生完成对中国文化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与由表面到内涵的过渡。

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符合学生全方面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在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地形气候等。俄罗斯地形多为平原与丘陵,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国的崇山峻岭充满好奇与探求的渴望,管理者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到泰山、华山等文化名山及长城、孔庙等文化圣地旅游来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独联体国家为东正教国家,与中国迥异,通过了解中国宗教文化可以逐步理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及为人处世之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汉文化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管理者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中国生活的参观访问活动,如博物馆、展览会等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悟汉文化的魅力。

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的诠释。一位合格的语言教师应掌握或熟知学习者的母语,养成将学习者母语与汉语相比较的备课习惯,只有准确地了解学习者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空缺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帮助学习者填补和修正其意识中的语言单位图式,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指导原则,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此方面,“后方法时代”中库马拉维迪维路的十条“宏观策略”框架可以给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其中八条策略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留学生的汉文化意识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八条策略分别为:(1)最大限度地增加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机会;(2)促进课堂中学习者之间的协商互动;(3)尽量减少师生之间感知方面的差距;(4)鼓励学习者用直觉去感知探索语言文化知识;(5)积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尽力做到使语言输入语境化;(6)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7)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的相关性;(8)注重提升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这些策略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可直接用之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

在语言要素教学中,词汇教学因其凝聚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成为教师培养留学生汉文化意识最有利的平台,其中词汇教学尤以文化词汇为重。在文化词汇教学中,图式理论对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图式(schema)”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在自己的著作《记忆》中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人们对过去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在任何一种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中,图式都会发挥作用”。汉语文化词汇在与俄语词汇对比中多为空缺图式词汇,教师应在从初级到高级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完成该词汇从初始图式到初级图式,然后再到高级图式的完整建立与完善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级的完整建筑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学生文化知识点的掌握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任务。

三、留学生融入汉文化生活的主动性与策略

语言障碍会使学习者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独联体国家的留学生与汉语语言文化圈内的学生(韩国、印尼、泰国、新加坡等)相比,与中国人的交往表现得更为羞涩与拘谨,融入中国社会环境的速度要慢得多。究其根源,语言、文化、生活观念、宗教观念等是主要阻碍因素。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方方面面都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表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积极乐观地探索新世界,一种是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为自己营造一个平静不受打扰的小世界,如此一来,融入目的语环境的主动性大打折扣,不利于语言学习。

因此,初来中国学习的独联体国家留学生不妨采用“借助法”来完成初步融入汉文化语境的过程,即寻找中国俄语学习者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建立自己首个汉文化背景社交圈,完成进入汉文化环境的第一步,这样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语言障碍对文化了解带来的不利因素。第二条有效策略为“游历法”,独联体国家留学生初到中国可抱着“游历中国、了解中国”的目的开始自己的汉语学习之旅,观察中国、思考中国,在解题的模式下逐步建立起对汉文化的兴趣,培养自己的汉文化意识。

诚然,一种文化意识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但如果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都能够注意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那么这种文化意识形成的步伐就会极大地加快。

参考文献:

[1]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篇9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海外电视剧不断涌入中国影视市场,尤其是韩剧在中国的热播,甚至掀起了一股被称作“韩流”的热浪。而且,从早期的电视定期传播,到最近的网络视频同步更新,中国观众能越来越方便地收看韩剧。其中,以网络为主要接触媒介的大学生,更成为观看韩剧的重要群体之一,同时,这也使得中国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充满“韩流”气息的大学生。

传播效果理论之一的“涵化”假说认为,媒介内容通常不以说教而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塑造或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般认为,在各种传播手段中,影视作品的“涵化”效果最为突出。传者将想要表达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植入影视作品中,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受众欣赏美学表现和叙事曲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其思想和观念。因此,韩剧为韩国文化的传播和韩国形象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已有成果看,韩剧对中国大学生心理、行为层面的影响,尚缺乏实证研究,更未见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为此,本研究试图以中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比较韩剧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有哪些影响,包括满足度、审美观、爱情观、消费行为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期对影视传播、尤其是跨文化影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研究有所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韩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滚雪球”方式,一共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读中国大学生和韩国大学生各100名。问卷设计里,包括了大学生对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对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影响等内容。在完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抽取其中20名(中韩大学生各10名)作为深度访谈对象,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提高研究的效度。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参见表1:

三、研究发现

1、大学生观看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

受众是影视剧的传播对象,也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界就提出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差异性和主动性。卡茨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个人对大众媒介的使用》中,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逻辑,即: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期望,即对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了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的其他活动),结果是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其他或许大多是无意的结果。①

在韩剧的传播过程中,制作方十分重视韩国文化的传播,往往在剧中加入大量具有韩国特色的元素,特别是演员服饰、拍摄场地、饮食文化及科技产品等,试图让受众在关注情节的同时,注意到一些具有韩国特色的事物,由此产生更加广泛的经济效益。

为此,我们就中韩大学生对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1)了解韩国风光,2)感受韩国特色文化,3)看到喜欢的明星,4)自我励志,5)追赶时尚潮流,6)看到韩国最新的科技产品,7)放松娱乐,共七个方面,从“不能满足、不大满足、一般、大半满足、能满足”五个维度分析,通过比较中韩大学生对这七个方面的满意度均值,我们发现:韩国大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在3.5左右,而中国大学生约为4,即后者更加满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韩国特色文化,2)放松娱乐、看到喜欢的明星(并列),3)了解韩国风光,而韩国大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韩国特色文化,2)了解韩国风光,3)放松娱乐、可以看到韩国最新的科技产品(并列)。

可见,中国大学生对韩剧的整体满意程度高于韩国大学生。而且,经卡方检验发现,在“放松娱乐”、“看到喜欢的明星”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

2、韩剧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975年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文化规范”论,强调以传播媒介作为出发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接收对象发生种种变化。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的间接和长期的效果。②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态,同样也会对受众产生相应的效果,即促使受众发生种种变化。

根据实施问卷调查前的预调查得知,中韩大学生认为,他们观看韩剧后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容的态度,2)关注韩剧中出现的物品,3)关注韩剧的拍摄地点,4)成为某位演员的粉丝,5)对爱情的态度。因此,实施问卷调查时,我们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考察韩剧对中韩大学生的影响。

(1)对整容的态度。韩国的整容业闻名遐迩,韩国明星的整容率居世界首位,韩国民众对整容也普遍持认可的态度。面对“看过韩剧后,您是否有整容的想法?”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中,87.2%表示“从未有过”,仅12.8%表示“有过”,而韩国大学生中,79%表示“有过”,仅21%表示“从未有过”。可究其深层原因,应与韩国整个社会风潮密切相关。

(2)关注韩剧中出现的物品。在了解“看过韩剧后,您是否购买过电视剧中出现的物品,诸如食品、服装、饰品或电子产品”时,回答“买过”的中国大学生为27.6%,而韩国大学生为69%,后者远高于前者。不过,反过来看,在回答“想购买,但目前还未买过”的样本中,中国大学生的比例(60.9%)远超过韩国大学生(27%)。也就是说,前者主要表现为“心动”,后者主要表现为“行动”。

或许,与韩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购买相关物品的迫切性、便利性都弱一些,但不管怎样,韩剧在引起受众消费欲望和行为方面的能量不容小觑,至少可以说,韩剧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引发了欣赏、消费韩国产品的潜在购买态度。

(3)关注韩剧中的拍摄地点。我们针对中韩大学生提问“看过韩剧后,是否想去韩国旅游或是去韩剧相关拍摄地点旅游?”经卡方检验发现,P=0,即中韩大学生在观看韩剧后的旅游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韩剧中出现的旅游地点,韩国大学生表示“去过”的比例高达69%,而中国大学生仅为14.8%,考虑到双方的客观条件,这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具体地看,中国大学生中,表示“想去,但还未去过”的比例超过八成,仅1.1%对此“没有兴趣”,而韩国大学生中,表示“想去,但尚未去过”的比例为31%,无一人表示“没有兴趣”。

由此可见,韩剧中表现的韩国风景和拍摄地点,对中韩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十分成功地构成了引导中国大学生赴韩国旅游的潜在的巨大商机。

(4)成为某位演员的粉丝。韩国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对演员的严格训练,以及他们的美好相貌、优良素质。通常,韩国男演员帅气高大,女演员活泼可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为此,我们考察了中韩两国大学生对韩剧明星的态度:“看过韩剧后,您是否会喜欢韩剧中的某个演员?”中国大学生中,表示“会”的比例为73%,而韩国大学生中,更高达94%。

总的来说,韩剧演员给中韩两国大学生都留下了的正面、积极的印象。

(5)对爱情的态度。韩剧以爱情题材著称,因此,我们从恋爱观的角度,考察了韩剧对中韩两国大学生的影响,询问“看过爱情题材的韩剧后看,是否会影响到您个人的恋爱观?”在此,恋爱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恋爱对象的态度,二是处理恋爱关系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中,50%表示“有点影响,但不明显”,39.8%表示“有明显影响”,合计近九成,而韩国大学生持这两种观点的比例总和,略高于中国大学生,超出九成,比中国大学生高出约7个百分点。同时,中韩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会被影响”的比例都非常低,分别为约10%、3%。

由此可见,韩剧对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恋爱观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语

综上,韩剧对中韩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恋爱观、消费行为上具有较强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特别之处,即韩剧对韩国大学生在以上几方面的影响力只略强于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整体的受影响程度基本相当,也就是说,韩剧对中国和韩国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恋爱观和消费行为的综合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见,中韩大学生在影视文化的认知上存在共通性,这对于促进中韩两国影视文化的交流,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一大有利之处。

参考文献

①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0

篇10

不经意间在一家中等偏上规模的书店徜徉,发现仅仅“励志”类的书籍就不下千种,“烹饪”类的书籍不下600种,“养生”类的书籍不下500种,“育儿”类的书籍也有500余种。这肯定是不完全统计,可就是这“不完全统计”也足以折射出图书出版的“欣欣向荣”。

但是,透过表层的繁荣,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以“大而全”、“大杂烩”和“大拼盘”为主体所构成的“豆腐渣”现象。“励志”类的图书令年轻人无从人手:气场、成功、信念、秘笈、奋斗、谋略、责任、密码、感恩、思维、修养、潜能、思考、智慧、关爱、心理、规划、意志、取舍、性格、梦想、礼仪、沟通、幸福观、淡定、职场、厚黑、悟性、手段、心计、拯救、假设、生存、目标、心境、魅力、幽默、人脉、交往、习惯……五花八门。“烹饪”类的图书令家庭主妇无从下手:既有地方菜,也有家常菜;既有季节菜,也有下饭菜;既有男性菜,也有女性菜;既有养生菜,也有儿童菜;既有蒸菜,也有煮菜;既有日本菜,也有韩国菜;既有药膳,也有糕点;既有主食,也有煲汤;既有电脑族的菜,也有肥胖族的菜;既有吸尘族的菜,也有吸烟族的菜;既有学习族的菜,也有用嗓族的菜;既有应考族的菜,也有熬夜族的菜,亦有开车族的菜……包罗万象。“养生”类的图书令中老年人无从动手,以“长寿”为宗旨的各种养生无所不包:食疗、食补、养气、养骨、自然养生、脾胃养生、中医养生、季节养生、智慧养生、男人养生、女人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低碳养生、排毒养生、《易经》养生、补血养生……应有尽有。“育儿”类的图书令年轻母亲无从着手,怀孕、保胎、早教、分娩、喂养、护理、智力、游戏,从孕妇保养到产後保养,从产妇饮食到产後保健,从婴儿营养到婴儿培育……尽收书中。又是“大全”,又是“宝典”,又是“全集”,该有的内容,书中都有了。不该有的内容,书中也有了。该思考的内容,书中思考了。不该思考的内容,书中也思考了。

如同物质上的食粮一样,精神上的食粮也要合理搭配。过剩的营养不是营养,消化不良的营养也不是营养。这种繁杂的、良莠不一的、全面到不能再全面的书籍铺天盖地奔向读者的腰包,向读者索求回报的时候,可否顾及过读者的选择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无法选择的时候就不去选择了,无法接受的理论就不去接受了,无法理解的内容就不去理解了,无法消化的东西就只能排出体外了。排出来的东西就如同豆腐渣一样,只能做喂猪的廉价饲料。而一本书只有读者参与阅读了才会产生价值,否则就是一堆带有印刷符号的废纸。

走进书店,翻阅各种相同类别的图书,一定会发现很多书千孔一面,书中的很多知识大同小异。它们或雷同,或重复,或改头换面,或挂羊头卖狗肉。励志类的图书中,以“卡耐基”为关键词的就有数十种。除了以“卡耐基成功学”命名的“教程”、“全集”、“经典”、“大全”等书籍外,光《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就有十余种。养生类的图书中,雷同的内容最多,重复的次数最多的就是“老年长寿”、“老年保健”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类的书籍。问题不在卡耐基本人,问题也不在这些延年益寿的保健知识本身,问题在于这些如此雷同的书籍究竟有多少是原创的?有多少是有创新点的?有多少是重复了又重复的?

我们每每在很多图书的声明中看到这种情况: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权威的,都说自己书的作者是行业领域内的专家,都说自己的书有专业机构的认证,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新的、最全的。然而,都是其实就意味着都不是。笔者并不怀疑这些雷同的书籍中确实有权威的,有专业机构认证的,但它们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很快就会被湮没在雷同化所导致的“豆腐渣”书籍中。而“豆腐渣”书籍的泛滥化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就不能不使得励志书庸俗化,育儿书多国化,保健书一窝蜂,烹饪书大杂烩。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速成”的快餐时代。图书的出版也极大地顺应了时代的“速成”吁求。书架上琳琅满目,书店里人头攒动,但人们所热切捧读并不是催人深层思考的人文类图书,而绝大多数都是“快餐”类图书。“埋头苦干,扎扎实实,水滴石穿,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等励志名言早已被丢弃在布满灰尘的角落里,人们急于从书中寻觅不是如何通过刻苦的学习,艰苦的劳动,十年磨一剑,而是如何不择手段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因此,很多被冠以“励志”头衔的书籍有时给予年轻人的不是励志,而是心计、谋略和手段,这就极大地稀释、淡化、甚至扭曲了励志所应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内涵。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加速了人们从生存到生活的脚步。告别了大鱼大肉,人们想生活得健康一点、绿色一点、环保一点、低碳一点均无可厚非。因此,保健养生便成为生活的诉求,养生保健类图书、烹饪类图书也在近几年泛滥成灾,直至成为“豆腐渣”。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很多养生书的内容却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有的出现错误的健康导向,有的说法自相矛盾,有的教给人们错误的养生知识,有的所传达的是非健康的理念,有的仅仅是一家之言,有的是伪生命科学,有的根本不着边际,有的是江湖郎中在招摇撞骗。其实,养生也好,烹饪也罢,大多集中在“吃”上,这鲜明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如同人们急于在励志类图书中找到一夜成名的秘笈一样,人们也幻想通过“吃”或控制“吃”一夜间就苗条起来,健康起来,一夜间通过“吃”就将疾病赶走。殊不知真正的养生是文化养生,心态养生。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没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心理,想寻求健康和长寿是很难的。殊不知“快餐”的真正内涵是好吃没营养。快餐文化和快餐书籍也带有这样一种特质,读着很流畅,感觉很过瘾,但对人格的塑成,心灵的培育却并无益处。吃过了,可口了,排泄掉了,在体内没有留下丝毫的营养。可惜的是,在“速成”占主流的“快餐”社会中,是不会有人理会这些的。快餐如此,快餐文化亦如此,快餐类图书也不例外,说它们是“豆腐渣”就不足为奇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追逐时尚、追逐名人的“跟风”时代。一个人的成名,一个名人的离开,一些名人的举动,往往都会成为大众传媒的炒作点,这些当然也不会逃过出版界的视野。2011年,国际上最大的名人事件应该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离去。于是,有关乔布斯的图书便顷刻间成为图书出版的热点。短短时间内,以乔布斯冠名的图书就出现了数十种之多。“传记”、“传奇”、“之父”、“哲学”、“启示”、“创新”、“演讲”、“忠告”等书籍扎堆似地拥堵在书店的最显要位置,其中光“传记”就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份额。类似的名人图书的“一窝蜂”现象还表现在郎咸平、李书福、马云、任志强、王石等中国经济界大腕的身上。如前所述,问题不在这些名人本身,也不在他们的理论和贡献本身,问题在于出版界的疯狂“跟风”,在于这种“跟风”所导致的“雷同”和“重复”。面对近10个版本的《乔布斯传》,说它们在内容上不雷同,没有重复是不会有人相信的。乔布斯是伟大的,是跟风带来的扎堆出版使类似的书籍贬值为豆腐渣。乔布斯是不朽的,是豆腐渣类的图书使它们自身降格为快餐而营养消失。

这种“一窝蜂”式的扎堆出版现象在其他种类的图书中也多有表现,尤其是那些“不断增长的生活类图书没能起到对生活、健康、保健观念作科学引导的作用,反而为社会营造了一窝蜂讲美食,一窝蜂做瑜伽,一窝蜂谈养生,一窝蜂排毒,一窝蜂找穴位,一窝蜂寻经络,一窝蜂看大便,一窝蜂看手揉脚的不正常现象。”(李金慧:《当代图书出版对社会文化心理的负面影响》,见《出版科学》2010年第4期,第55页。)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源于追求短期效应的“豆腐渣”心理。是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出版的短视和平庸,是这种短视和平庸拼凑成大杂烩,演绎成雷同和跟风。其结果是读者的迷失和茫然。想想看,“烹饪”类图书中为“电脑族、肥胖族、吸尘族、吸烟族、学习族、用嗓族、应考族、熬夜族和开车族”所开列的菜谱,如果从个体来看会觉得有些道理。倘若一个人既是电脑族又是肥胖族,既是吸尘族又是吸烟族,既是学习族又是用嗓族,既是应考族又是熬夜族和开车族的话,他该选择什么样的菜谱呢?如前所言,无法选择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选择。一旦读者放弃了选择,这些图书除了成为废纸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还有,当同一种类型的书被不断地重复时,就会在读者的心中酿成一种信任危机,产生对此类图书和出版界信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对这类图书的弃绝。被弃的图书除了送造纸厂还能作何用途呢?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还源于阅读上的“豆腐渣”心理。社会上的急功近利之风导致了图书出版的急功近利。阅读方的急功近利使利益最大化的出版业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平台。什么快出什么,什么热点出什么,什么好卖出什么。大而全也好,雷同也罢;重复也好,跟风也罢,只要有市场需求,有卖点,“豆腐渣”与否就无从思考了。阅读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如果豆腐渣书籍传播了豆腐渣知识,读了豆腐渣书的人便滋养了豆腐渣心理,那么带有这些心理的人走向社会所创造出来财富除了豆腐渣,是不会有别的东西的。

篇11

中图分类号:G 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110-04

高校学报是我国期刊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报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千刊一面”,个性与特色的缺乏,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学报的发展。

特色是学报的生命,是学报的灵魂。邹韬奋先生早就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如何彰显学报的个性与特色,已成为学报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报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报应“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2004年,教育部在推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之后,又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这一举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在全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引入以形成个性与特色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机制,使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在竞争中获得生存的空间。

“将特色栏目办成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影响的品牌栏目,进而使特色栏目带动整个刊物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声誉的扩大”已成为学报界的共识。建设特色栏目,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这是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形成自己特色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谁具有自己的特色,谁就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各高校学报都尝试设置特色栏目,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涌现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社会影响的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通过这些栏目的设立和打造,使学报有了鲜明的特色。

与学报改革大潮相适应,《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置了一些特色栏目,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区域经济新论”、“女性文学多棱镜”等,“扬州文化研究”亦是其中之一。“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打造正适应了教育部名栏工程对于学报特色的要求,其意义就在于通过特色栏目的设置,促进整个刊物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品位,既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够体现学科优势,从而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学校领导与校内外广大作者、读者的关心支持下,1997~2011年,连续14年推出专栏共39期,发表近百篇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06年、2010年连续两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评选为“优秀栏目”。

“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打造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举措:

一、准确定位,彰显地域特色

定位,是设置特色栏目的首要工作。所谓定位,就是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栏目应具有什么样的特色,栏目的意义何在?栏目的优势在哪里?它要向人们传播什么样的信息?

“扬州文化研究”栏目首先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所有的研究都与扬州有着密切的关联。首批人选教育部名栏工程的16家学报名栏中,有4家是研究地域文化的,它们是: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人类学研究”和《内蒙古大学学报》的“蒙古学研究”。由此可见,突出地域特色,是打造特色栏目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扬州有着2 500年的悠久历史,扬州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广泛,涉及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经济、工艺、美术、建筑、园林、音乐、戏剧、饮食、旅游诸多方面。有关扬州文化的遗迹随处可见,例如有位作者在《红楼梦》里便发现了“扬州音乐元素”。可以说,扬州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宝藏,能够给广大作者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

扬州文化的影响又不仅仅局限于地域的范围,研究扬州文化,还应该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的范围中进行考量。扬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古代扬州滨江临海,大运河依城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曾经历了汉代、隋唐和清前期三度经济繁荣、三度辉煌,经济文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尤其在唐代,更有着“扬一益二”的美誉。扬州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峰,“得益于它对四面八方人才与文化的吸纳,得益于扬州文化兼容并包的博襟。在家族聚居的传统乡土社会,封闭保守是其文化特征,兼容并包并不是很容易做到。但是扬州正是以交流融合为其文化特长,它就像吸纳百川的大海,源源不断地吸收各地的文化资源,加以融会冶炼,从没有中断和消亡,使之传承、发展、弘扬,彰显个性,而独树一帜”。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文化品质,扬州成为“唤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

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开展对于扬州文化的研究,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文化的现代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在2l世纪全球范围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人们日益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成了一个很具有时代与历史意义的课题。“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扬州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建设队伍。依托学科支撑

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稳定的作者队伍作为支撑,扬州大学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便成为重要的保证。我校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旅游烹饪学院、艺术学院有很多专家、学者、教师对于扬州文化的某一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例如,文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扬州诗词、扬州戏曲、扬州评话、泰州学派就很有研究;社会发展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扬州学派、太谷学派的研究有所积累;旅游烹饪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扬州盐商和饮食文化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艺术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扬州音乐、扬州民歌、扬州绘画作了有益的探讨。扬州大学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学术团队,而且与校外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联系,有他们作为支撑,作者队伍便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此外,扬州地方的文化界、学术界亦有不少从事扬州文化研究的学者;扬州以外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扬州文化有着长期的研究。及时地与校内外专家

学者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研究成果,请他们关心支持“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建设,就使栏目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保障,避免了“等米下锅”的尴尬;而且可以保持栏目的高学术水平,并确保栏目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

此外,关注并参加校内外相关学术研讨会,也是建设作者队伍的一项重要内容。参加学术研讨会,不仅能够加深与作者的交流,而且能够发现并获得新的研究成果。笔者2010年年底曾参加在浙江嵊泗召开的“鉴真东渡与嵊泗列岛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介绍“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鉴真东渡专题”,结识了不少的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杨曾文先生便欣然同意在本刊“扬州文化研究”的“鉴真东渡专题”栏目发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鉴真大和尚东渡与日本律宗》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三、聚焦专题。拓展栏目内涵

如前所述,扬州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我们有意识地推出了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推出,能够更好地体现栏目特色,让作者和读者知道“扬州文化研究”栏目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同时,也体现了本校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亮点。如“太谷学派”、“泰州学派”、“扬州盐商”等便是有关学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

专题研究的面既不能太宽,太宽了体现不出特色;也不能太窄,太窄了,稿源得不到充分保证。本着这个思路,我们先后开设了“学术学派专题”、“扬州儒商专题”、“鉴真东渡专题”、“文化遗产专题”等,每一个专题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比如“学术学派专题”涵盖了历史上与扬州有关的学术流派,如扬州学派、泰州学派、太谷学派等。再如“文化遗产专题”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内容就有一定的广泛性,如扬州历史上的名胜古迹,文学和音乐作品中的扬州元素,扬州评话、扬州名菜名点,等等,都可以包括进去。专题研究的推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鉴真东渡专题”的大多数论文,都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而且在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日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一期都有日本学者的文章发表,每一期都要赠送几本给日本的专家学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将积极推出新的专题研究,如“家族与人物专题”、“扬州画派专题”等等,使“扬州文化研究”栏目涵盖的面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

四、联系实践,服务地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