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测量汇报材料

测量汇报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16 15:16: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测量汇报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测量汇报材料

篇1

测量是一项相对独立、内外业并重的工作;工作主要如下:

一、洞内控制测量

高程贯通误差影响隧道的纵坡,用电子水准仪按二等水准要求测量,限差较容易达到要求。横向贯通误差的精度至关重要,倘若横向贯通误差较大不能满足测量规范要求,就会引起隧道中线几何线形的改变,严重者会使衬砌部分侵入到建筑限界内,影响施工质量,造成经济损失。洞内导线测量与地面导线测量方法相同,但由于洞内环境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证测量精度:

1.首先是对洞内导线进行优化设计,估算预期的误差、确定导线的等级,制定测量方案;并对测量仪器进行鉴定和自检。

2.洞口内外两个测站离贯通面最远且洞内外温差较大,而且折光影响明显,因此这两个测站的测角我们选择在阴天进行观测。

3.在测量环境允许范围内布设成等边长直伸型导线,尽可能选择长边,由于洞内导线边长较短,仪器对中和目标偏心对测角的影响较大,测回之间仪器和目标均重新对中,同一目标观测两次以减弱此项误差的影响。

4.隧道开挖到一定长度增设基本导线点,并进行角度闭合;指导开挖的临时点一般布设2~3个并经常进行复核。

二、施工测量

对线路的平顺性、舒适性要求很高,施工测量精度要保持在毫米级的范围以内,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证测量精度以满足施工需求:

1.高程测量我们采用电子水准仪在每座桥或路基合适位置布设水准点,桥梁支承顶面高程允许偏差-10~0mm,为了保证垫石高程的准确性,用电子水准仪在每个墩顶引设水准点。在放样过程中测量三维坐标对高程进行检核,避免错误。

2.平面位置施工测量

墩台平面误差要求在10mm以内,我们用全站仪坐标法进行各部结构放样,当模板固定后对模板尺寸、位置进行测量放样、复核,各部几何尺寸用钢尺进行复核。

三、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是个技术工作,更是个管理工作。技术上实施容易,管理上实施困难;

篇2

实习的第一天,由贺跃光教授给我们做了实习的动员大会。在动员会上,贺教授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工程管理专业,在专业要求上我们要通过工程测量实习的过程,认真对待怎样从选点,到实测再到碎部控制,最后到放样等等,做到能够看得懂工程图纸并会基本的测绘,以便更好的掌控施工过程。贺教授还给大家分析了十三号教学楼地理条件较复杂及建筑物密集等因素给本次实习带来的困难。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本次实习。还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脚架、经纬仪,以及全站仪。当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室外的测量工作。

在这里得感谢和我同组的赵健,张瑶,邓强,熊子才。测量工作的成功完成和大家的密切合作分不开。还要感谢贺跃光教授,他在我们实习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以及研究生小吴老师。

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重点掌握内业外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角度测量包括水平角,竖直角。高程测量,虽不测量等等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掌握角度计算,坐标计算,导线计算等。

(3)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4)掌握熟悉正经-反经折中法。

(5)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施工放样工作的能力,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职业道德。

(6)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实习内容:

测绘目标伟学校第十三号教学楼以及周边的地物地貌,并在制定范围内采集数据绘制等高线。根据k1点的坐标,高程以及k1-k6的方位角,通过角度测量,算出k2—k6点各点的方位角。通过水准测量,算出各控制点的高程,全站仪测出个控制点间的距离。

然后在各控制点进行碎部测量。得到原始数据算出各被测点的高程,坐标并在图上画出。通过这些测点绘制图纸。特别要提到的是在k4点进行碎部是,由于控制范围较广,地形地物较为丰富,必须加上k7,k8两个控制点才能清楚地测得所需的数据。

实习心得:

年月1日早上8点由贺老师给我们做了工程测量实习动员大会,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同学在在贺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十三号教学楼进行为期两周的工程测量实习。我们班共有32人,分6个小组。赵健,张瑶,邓强,熊子才和我是第一小组。

现在,为期两周的实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的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由于是在夏季,又加上这些天刚好赶上高温天气,烈日当头,但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协作精神。不畏酷暑,甚至废寝忘食。白天测数据,晚上加紧描点等。密切合作,互相互学。很认真地进行了测绘工作,并较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

通过测量实习,也有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测量学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习工程测量这一门课程的过程中,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在于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为了尽快尽质的完成任务,我们每一天都在加班的努力,尽管很累,很辛苦,可我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同时我们也在实习中感觉到了充实,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这样更好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在仪器精度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机械回转等方法消除误差。

(2)提高自身的工程测量水平,掌握正确的方法,规范操作。降低误差水平。

篇3

互动展学――清除课堂思维障碍的良方,活跃学生思维的策略 。

思维能够“看得见”吗?思维有规则可以遵循吗?思维可以教吗?在卓越课堂里,答案是肯定的。思维可以有形化,也有规律甚至步骤可以遵循,是可以“教授”、可以“学会”的。卓越课堂是问题导学型的课堂,从教学理念到操作策略再到实践反馈,完整地向我们呈现了“构建思考的课堂”的全过程,并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思维策略。其中,对学生而言,同伴助学、互动展学――它们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信念,活跃学生思维,带领他们走上“成功的螺旋”,并学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在面对未来人生时,能思考得更周密、更有远见,并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见到可喜的变化,本次课堂模式改革的核心“六学课堂”(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实践研学、网络拓学)已经渗透到学校每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在这“六学”当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互动展学”这一环节,下面就结合我在平日课堂上的做法,谈谈我对“互动展学”这个环节的一些个人体验。

我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展示的环节基本上都是让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将优秀的案例(作品)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述或展示,尽可能使其达到以优秀引领来带动其他学生的效果,不可否认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单向的知识性或技能的传递,往往会忽略了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

现在的“六学”课堂,在“互动展学”这一环节中,带给我的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六学”课堂的“互动展学”是指学习发生在阐释之中。学习者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和解释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理解与建构,才真正发生了学习、体验了学习,因而享受了学习。同时,在“展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成就感、自信心都得到了有效培养。而“展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对话和学习共同体文化。而且,在互动中能够开放内容、关注差异、指导关键点、生成新目标,能够碰撞思想、发现问题、启发思维,还能够沟通激励、引申拓展。

在我的课堂中“互动展学”环节我是这样实施的,每次需要进行汇报或进行展示时,我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所有成员一起上台,由其中一位学生代表将小组的内容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汇报,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汇报,汇报完成后要接受班上任何学生的评价和提问。如:在三年级科学课的一次比较材料柔韧性的实验中,其中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首先由汇报组内的1号学生进行汇报,汇报完后班上的同学对该小组同学进行提问:

学生提问:“我不同意你们组的实验结果,你们组得到的结果是塑料条的柔韧性比木条的柔韧性好,我的实验结果刚好跟你们的结果相反,原因可能是什么呢,请问你们组能解释一下吗?”

汇报小组的2号学生补充回答:“我觉得原因可能是你在测量这两种材料时,没有选取相同的长度进行测量比较,假如木条的长度比塑料条的长度长很多时,结果将会是木条的柔韧性比塑料条的柔韧性好。”

汇报小组的3号学生补充回答:“还有有可能是你压在这两种材料上的力的大小不相同。”

提问:“如果长度一样,那么我们怎么能确保压在这两个材料的力都是一样大小的呢?你们的方法是什么?”

汇报小组的4号学生补充回答:“为了保证作用在两种材料上的力都是一样大小的,我们的方法是在材料上挂上相同的重物,这样就能确保受力大小一样了”

……

通过这样不断的提问和交流探讨,学生们很快就清晰掌握了材料的柔韧性受材料的长度、粗细、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又表现得非常积极,更可贵的是这样的展示让那些学生一节课从头至尾都表现得很有兴趣。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会把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其他同学,在这样的分析交流的过程中会使他思考更严密,表达更条理,自信心不断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也会随着不断提高;接受新知较慢的学生也会在与同学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豁然开朗。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当自己观点与别人不同时,或者自己的构思别人暂时还没有想到时,能在他人展示时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学会相互质疑、接纳、赞赏、分享,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分析别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一旦发现自己的探究结果有问题,又学会勇于承认、放弃或修改,尽量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来完善和改进自己思维,这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由上述可以看出:六学课堂中的“互动展学”模式能很好地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能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我们应继续往这条路大步走下去,争取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篇4

1.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就利用了刻度尺,学生对利用刻度尺有肤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基础。

2.知识基础

学生对正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3.心理特点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这种好奇心需要在物理课堂进一步刺激,

4,思维特点

思维简单、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片面性、通过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持,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要重视展现物理表象的作用,

5,思维误区

学生在小学就认识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随意性和简单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忘记估读,漏写单位,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的模式下探究刻度尺的使用,学习这一节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所以本堂课主要从生活引入测量的必要性,利用课本和同伴一起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技能,最后利用所学的方法去完成一些生活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4,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米尺30根,80 cm左右木板一块,

教学实录

(一)生活引入

当你做衣服,要量腰围和胸围;体检要量身高;建房要量建筑面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长度需要测量,长度是很重要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度测量的相关知识,(板书标题)

(二)协进新课

师:让我们所有的同学对你的课桌的长、宽、高的长度进行估测,看看谁的估测能力强?比较它们的长度,按照从长到短的次序填写在下面,

生:从长到短的次序为——、——、——,

师:在你目测结果的基础上,想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如果不用尺,该怎么做?(各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

师:物理上把公认的标准量叫什么?

生:单位。

师:什么是测量,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是什么?及各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怎样?学生自习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你了解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

(2)各进率关系:—一

生:汇报自习结果。

师:板书:测量的定义:

测量的单位: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厘米(cm)微米(um)

纳米(砌)。

进率:

师:对于进率关系一根数轴帮助记忆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完成下列题目单位换算练习:

(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过程是

A,2,5 m=2,5 m×100=250cm

B.2.5m=2.5×100cm=250cm

C.2.5m=2.5 m×100cm=250CEll

(2)2mill=——cm,

学生汇报:(1)B,总结方法:数字不动,进率换算,

(2)10-(3)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阅读课本P107页的相关内容,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生:看书。

师:我们思想上对自然界中这些物体的长度可能没有多大的概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用的几个单位长度,请你借助老师给你的米尺从自己身体上找出1m、1dm、1cm的长度,小组活动。

生汇报:1cm的长度——小指甲宽

1dm的长度——手掌的宽度

1m的长度———手劈的长度加肩的宽度

师:根据你对1m、1dm、1cm的认识在下列题目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窗户的高度约2——;

(2)乒乓球的直径为4——;

(3)小明的身高为17——;

生:(1)m

(2)cm

(3)dm

师:如果要知道物理课本的具体长度是多少,该怎么办呢?

生:量。

师:用什么量?

生:测量工具。

师:出示: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给学生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实验室一种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它是什么呢?

生:刻度尺。

师:板书,(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师:取出老师发给大家的刻度尺,仔细观察,你从这把刻度尺中填写下列特征。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mm。

师:请你再看看下面尺子的量程和分度值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cm

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108页的方法,同时完成下列内容:

1.测量前:观察刻度尺的——和——,(看)

2.测量时:使刻度尺——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

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放)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读)

4.记录时: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准确值和估计值)和单位,(记)

生:(1)量程分度值;(2)刻度线零刻度;(3)垂直下一位

师板书:测量方法:看放读记

师:针对第3点,请完成下列一道题,写出测量时的读数,准确值——,估计值——,物体的长度为——cm,

生:(1)准确值:13mm;估计值0.5mna;物体的长度

1.35cm,

(2)准确值:13mm;估计值0.0 mm;物体的长度1.30cm(对)

第(2)题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的长度1.3cm(错)

师:估计值就是把最小分度值分成十等份,看占十分之几,如果是十分之一,就是0.1个分度值,如果是十分之零,就是0.0个分度值,(0不能少)

师:对于刻度尺的使用,通过学生的自习和读书的练习,现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吧,现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测量木块的长度,同时请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最后汇报木块的长度。

生:实验:测量木块的长度。

师生:点评操作成功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下面请所有的同学拿起你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注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4点。

生:同学们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

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小结本节内容。

生:汇报内容,

师:补充。

(四)知识应用

师:我们来做做看,查一查你们学得怎样,完成下列题目。

1.一只钢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A.1m B.1dm C.1cmD.1m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3.2km=——m(2)36cm=——m

3.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分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示意图,

(1)甲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2)乙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4.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看看你能找几处?

师:要求学生汇报完成结果,

生:汇报,

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

1.测量的定义,

2.长度的单位:

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mm)

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

篇5

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是指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或最低气温连续5d稳定在- 3℃以下时,混凝土工程即进入冬季施工。在冬季施工中,如何避免混凝土受冻,对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

(1)技术措施。粗细骨料保温加热措施采用了表面覆盖塑料布和土工膜,并将其表面的冻结层、冰块等进行清除,保证骨料温度能够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为了减少混凝土冻害,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降低至最低限度,采取的措施是严格控制坍落度,加入高效减水剂。(2)混凝土运输和浇筑保温加热措施。一是混凝土的运输过程是热量损失的关键阶段,对混凝土运输罐车外包裹保温材料,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和距离,减少热量的散失。二是混凝土浇筑前,保证良好的和易性并需现场测温,应保证入模温度不小于5℃。三是在混凝土浇筑时,尽量加快浇筑速度,防止热量散失过多,以便利用混凝土的水化热,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加。四是分层进行浇筑时,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以防止出现冷缝影响工程质量。(3)混凝土的养护。一是冬季浇筑的混凝土,由正温转入负温养护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0% ,对于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小于5MPa。二是采用的保温材料(草袋,麻袋)应保持干燥。三是在模板外部保温时,除基础可随浇筑随保温外,其它结构必须在设置保温材料后方可浇筑混凝土。四是保温材料不宜直接覆盖在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层上,可先覆盖塑料薄膜,上部再覆盖草袋、麻袋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为:一般情况下0℃以上铺1层;0℃以下铺2~3层。五是拆模后的混凝土也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降而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管理措施

(1)试验人员负责每天天气预报的收听和气象记录,掌握近期气温变化情况,并及时传达和汇报气象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付气温骤变;(2)在施工中,安排专人定时测量日大气最高和最低温度时的混凝土出机口和摊铺阶段的温度;(3)为了验证冬季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情况,要求每班制作一组同建筑物相同养护条件的试件;(4)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日夜轮流值班,并不定期检查施工情况。

篇6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传感器;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81-02

一、引言

《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是我校物理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主要讨论工程领域传感与测试技术中的传感器、测试电路和记录显示分析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应用,测量系统的静、动态特性、测量信号的描述、分析和处理以及常用物理量的传感与测试方法。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传感器基本原理与技术的讲解,使得学生对传感器的常用术语、材料、信号分析、精确评定、检验标定、光电、光纤、CCD、红外、激光、压电、压磁、压阻、电化学、生物、气敏、湿敏、热敏、电容电感、涡流、谐振、半导体等多种传感器的特性、工作原理有正确的理解,同时将传感器与工程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掌握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及时正确地获取各种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解决工程生产等各种传感与测试问题。该课程内容涉及力学、磁学、光学、化学等学科;整个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与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实践结合尤其突出;课程基础知识要求高,同时每一章节的传感器的转换机理及应用内容又有相对独立。这些特点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课程内容既要讲解基本知识还要介绍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多年以来,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和被动完成课后作业与实验。课程内容多是在教室的课堂上来完成,教师以传感器转换原理和相应检测测量电路的讲授为主,少量的实验学时也是验证性的实验。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不利于充分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培养工程应用人才有一定的距离。近两年来我们在实施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将传感知识内容与具体工程相结合,重新整理课程内容体系。以完成工程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将原有课程章节内容分为若个任务,如速度检测、位移检测、压力的检测、液位的检测、温度的检测、气体浓度检测等,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知识点和相关技能融入到各个具体任务之中。

二、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运用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积累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和创新能力。在《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的课堂教学中,以传感器能实现的功能为主线,提出若干个任务,比如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分为实现长度测量、位移测量、速度测量、温度测量、电压测量、电阻测量、浓度测量、湿度测量等物理量测试。在各个具体任务分解中提出若干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测量长度的传感器有哪些,这些传感器测试长度的量程、精度为多少,测量的误差有哪些因素,如何消除误差,目前这些传感器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在哪里。这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按照各个任务去学习和深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课堂教学时,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任务的设计。任务的设计是在学生能自我完成的前提下实现的。任务的设计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每一章涉及传感器原理部分的内容在上课之前以问题形式布置给学生,比如应变式传感器分类有哪些?其传感原理是什么?如何通过应力变化转化成电压(或电阻)的输出?测试的电路为何采用电桥电路?该电路的输出误差如何引入,如何消除?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交流电路还是直流电路?两种电路的区别在哪里?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和归纳,可以凭借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电路知识完全可以完成此项任务。

2.明确任务,教师指点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和技能。比如找现长度测量的传感器哪些?各种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如何实现,误差如何引入的,如何消除误差,目前该种传感器的发展进程,瓶颈在哪里?

3.学生完成任务,自主查询资料相互讨论,写课题报告,做PPT准备。

4.汇报、总结、评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个任务后,接着安排课堂汇报,每一组进行6分钟的PPT内容展示汇报,汇报结束后接受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在提问、回答环节,老师要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和分析,如“应变传感器的接线与安装”、“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误差、零点残余及补偿”、“应变传感器在大桥、管道、水平衡中”的实际应用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在自学、讨论、实施阶段容易忽略或讨论不够深入的问题。教师同时对完成任务所学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共同确定学生任务执行的效果。效果主要从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分析和归纳问题、协作开发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几方面评价,这项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三、任务驱动法的特色和优点

通过任务驱动法在《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的实践,可以实现以下几点。

1.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任务的确定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确立主题,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2.有利于学生参与竞争,共同合作。任务的完成形式通过PPT形式向同学和老师汇报,教师把同一个主题的汇报安排在同一时段进行,汇报时同学之间就有比较,还可以相互提问、质疑,并作出评价打分。如①基于光电传感器的烟雾报警装置;②电感式接近传感器在飞机上的应用;③相位对焦中光电传感器的应用;④RFID系统在图书馆中的应用;⑤光纤传感器在学校安防中的应用;⑥智能车灯调节系统;⑦微波传感器在非接触式IC卡中的应用;⑧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停车收费系统;⑨基于红外光电传感器的智能车自动寻迹,这些同学立项的涉光电传感方向的课题汇报安排在同一时段进行。通过PPT汇报,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工程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研究发现问题、自我构思设计、自我实践。教师通过对任务完成的肯定和同学们对问题的满意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获取了新的知识,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中设计好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课堂实践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完成任务,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扎实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篇8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常见现象。

2.科学知识:了解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自制温度计,用归纳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准备】

带胶塞的烧瓶(口服液小瓶)、细塑料管、热水、冷水、烧杯、酱油、酒精、食醋、水槽、温度计、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我们就曾经用过温度计,谁想把你了解到的温度计告诉大家?

2.学生自由汇报

生1:我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

生2:我知道温度计由三部分组成,分为刻度、液柱、液泡。

生3:我知道有体温计、干湿温度计、水温计;

……

3.师:你们真是科学小博士,知道得可真多啊。老师在这里补充一点,温度计内部液体有红色的,有银色的。一般情况下红色的为酒精,银色的是水银。

4.教师小结:小小的温度计里竟然藏有这么多的秘密。就让我们带上胆大和心细一起探究温度计的秘密吧。(板书课题:温度计的秘密)

5.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两杯水,请快速测量水的温度,注意在测量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分组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会上升和下降?)

【设计意图: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学生对温度计有哪些了解,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复习了温度计的构造。有目的性地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渗透给学生。】

二、猜想假设

1.师:大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请根据刚才的现象,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2.学生说猜想

生1:我认为温度高液柱就上升,温度低液柱就下降;

生2:我觉得是温度计内部的液体有了变化。

……

3.教师:是啊,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为你们喝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和设想,培养了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质疑精神,另外老师有激励性的评价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点燃了火花。】

三、实施探究

活动一:做个水温度计

1.教师:要想研究温度计的秘密,我们必须有什么?(温度计)对,如果不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温度计,该怎么办?(做一个)好!那就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小伙伴们一起制作一个水温度计吧。(每个小组都有冷水、热水、口服液小瓶等实验器材,请各小组自行选择器材,制作一个水温度计。)

2.教师:动手制作的前提是有一个可行的、合理的方案,现在请在小组内讨论,你们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温度计,选择好材料后怎么做。

3.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适时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制造简单的模拟温度计,并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

(实验时,要把水装满瓶子,用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塞住瓶口,使玻璃管中有一段液柱。把模拟的水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观察液面的变化。待液柱静止后,做好标记,并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将水温度计放入冷水,观察液面的变化。注意:用橡皮筋标记液面位置。)

5.教师:你们的方案想得可真周到,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生1:要注意安全,防止热水烫伤。

生2:要做好记录。

教师:谢谢你们对大家的提醒,请同学们注意安全,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做好记录。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动起手来吧!

6.学生分组实验

把制作好的水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水槽,观察液柱的变化。(记录温度计的液柱是在什么条件下升降的)

7.思考:瓶中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液柱却上升或下降,这是怎么回事?

8.学生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水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液柱上升。水受冷体积缩小,所以液柱下降了,水的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做自己喜欢的液体温度计

1.教师:水是液体,其他的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聪明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2.小组自由选择不同材料做实验。(如酱油、牛奶、醋等液体)

3.小组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附表一:观察实验记录表

4.教师: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很重要的,请整理好实验器材和记录单的小组坐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中思考,进一步得出结论。)

学生1:我们对酒精、醋进行加热,发现这几种液体受热时体积都变大了,遇冷时体积都变小了。

学生2:我们小组选择了牛奶和酱油,发现它们在受热时体积变大,遇冷时体积变小。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缩小性质。

……

5.教师小结:多么了不起的发现,你们精彩的汇报证实了你们的能力。真为你们高兴!我们把液体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的这种性质,叫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般情况下,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板书: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我把制作温度计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制作水温度计,二是制作其他液体的温度计,实验由我们常见的液体水扩展到其他的液体,层层深入,让学生用归纳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四、拓展应用

1.课内拓展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热胀冷缩现象,请开动小脑筋,快速思考,看谁发现得最多。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汇报。(用水壶烧开水时,如果装得太满,水还没有开就溢出来了。……)

篇9

教学目标: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提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分组实验,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组年月日

物体名称

物体的体积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质量控制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ncrete works; winter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是指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或最低气温连续5d稳定在- 3℃以下时,混凝土工程即进入冬季施工。在冬季施工中,如何避免混凝土受冻,对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

1. 1技术措施

粗细骨料保温加热措施采用了表面覆盖塑料布和土工膜,并将其表面的冻结层、冰块等进行清除,保证骨料温度能够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采用加热水箱的方法进行拌合用水的升温,一般将水温控制在50℃左右。为了减少混凝土冻害,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降低至最低限度,采取的措施是严格控制坍落度,加入高效减水剂。

1. 2混凝土运输和浇筑保温加热措施

1)混凝土的运输过程是热量损失的关键阶段,对混凝土运输罐车外包裹保温材料,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和距离,减少热量的散失。

2)混凝土浇筑前,保证良好的和易性并需现场测温,应保证入模温度不小于5℃。

3)在混凝土浇筑时,尽量加快浇筑速度,防止热量散失过多,以便利用混凝土的水化热,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加。

4)分层进行浇筑时,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以防止出现冷缝影响工程质量。

1. 3混凝土的养护

1)冬季浇筑的混凝土,由正温转入负温养护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0% ,对于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小于5MPa。

2)采用的保温材料(草袋,麻袋)应保持干燥。

3)在模板外部保温时,除基础可随浇筑随保温外,其它结构必须在设置保温材料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4)保温材料不宜直接覆盖在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层上,可先覆盖塑料薄膜,上部再覆盖草袋、麻袋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为:一般情况下0℃以上铺1层; 0℃以下铺2~3层。

5)拆模后的混凝土也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降而产生裂缝。

2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管理措施

对现场测温工作统一安排部署,责任落实到人,成立混凝土冬季施工小组,加强人员组织和施工管理,确保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具体措施有: ①试验人员负责每天天气预报的收听和气象记录,掌握近期气温变化情况,并及时传达和汇报气象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付气温骤变; ②在施工中,安排专人定时测量日大气最高和最低温度时混凝土出机口和摊铺阶段的温度; ③为了验证冬季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情况,要求每班制作一组同建筑物相同养护条件的试件; ④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日夜轮流值班,并不定期检查施工情况。

3工程实例分析

3. 1工程概况

某地区酒店公寓项目建筑为框架结构,楼层28层,高度99m,主体工程按施工进度两次进入冬季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制定了冬季施工的方案。

3. 2冬季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措施本工程混凝土采用搅拌站送料,混凝土中加入防冻剂1% ,早强剂1‰,加入热水搅拌,保证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在15℃以上。混凝土中防冻剂等外加剂质量(有无沉淀及杂质等)和浓度由搅拌站控制。施工措施有: ①冬季施工浇筑混凝土前,先清理模板和钢筋上的污垢。浇筑时要及时振捣,振捣时要密实不留死角,保证混凝土能充分填满模板的各个角落; ②设专职人员在浇筑现场随浇筑随取样制作试块,试块为150mm ×150mm ×150mm的立方体,请监理工程师监督执行。试块的留置符合规范规定,与结构在同条件下养护,项目工地为试验人员提拱一切便利条件。养护28d后将试块送交实验室进行强度检验。

2)施工测温在整个工地上选取了③轴、⑨轴、lx轴3个有代表性的位置,将测温孔编号,绘制出测温孔位置图,专人负责测温工作,按“测温安排表”进行测温工作。对浇筑混凝土完毕后的前3天每2h测量一次,以后每昼夜测量4 次,每次测量采集2: 00、8: 00、14: 00、20: 00等4个时间点的大气环境温度和混凝土温度。在测温管理中,必须做到: ①每天将测温记录报给工长与技术管理人员,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汇报有关领导及技术负责人; ②测温人员在每层或每段停止测温时交一次测温记录,平时发现问题及时向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③测温人员每天24h都应有人上岗,并执行严格的交接班制度; ④测量记录要交给技术人员归档备查。

3)保温措施每天砌筑后,用草帘对砌筑表面进行覆盖保温。梁板混凝土浇筑完后,在上部及时覆盖草帘子,搭接长度100mm,草帘应该压牢。柱子采取以草帘子包裹和绑固的方法。

3. 3效果分析

1)温度数据统计分析该工程所在地区温度,在施工过程中冬季室外平均- 3℃,夜间最低温度- 8℃,由于采用了充分的保温措施,工程测温的温度记录显示养护期间混凝土的温度能够达到5℃~9℃,符合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要求。

篇1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目前备受老师们的青睐,并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现笔者从平时深入课堂听课及参加一些研讨课中,撷取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段,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教学片段一:(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可能性” 执教:曾谊如老师)

1. 实验准备,明确要求

(1)提供实验材料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面分别装有红色和黑色的小球. (盒子中的球的颜色分别是4红1黑,2红2黑,8红1黑,2红4黑等. )

(2)明确实验要求. ①摸球时不能用眼睛看,也不能打开盒子. ②每次只能摸一个球,然后把球放回盒子用力摇一摇,方可进行下一次摸球. ③每次把摸到的球的颜色记录在表格中. ④每组各摸20次,摸完即止.

(3)商量实验方案

师:这个实验需要小组中的每名同学合作来完成,怎样分工呢?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进行分工的.生:我们小组安排×××负责摇盒子,×××负责报小球颜色,×××负责摸球,我负责记录填表. 师:这个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摸球的,有摇盒子的,有报颜色的,有负责记录的,其他小组可以向他们学习.

2. 合作实验,探索规律

(1)各小组实验,教师参与到小组实验,并及时给予指导. (课堂气氛热烈,随着一次次摸球,学生发出阵阵叫声和笑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

(2)各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略)

数学思考:本课执教者精心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精彩纷呈,效果良好. 首先, 教师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 只有在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强烈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才是最佳时机. 学生在进行摸球的活动中,意识到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任务的,从而产生小组合作的需要. 这样,紧紧抓住了合作的契机,充分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同时指导学生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确保合作探究的有序进行,从而真正避免了“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假象. 最后,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及时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观察各小组的实验活动,并适时进行指导.

教学片段二:(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执教:林小梅老师)

1. 大胆猜想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关于圆的周长,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生: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那你们先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2. 小组合作,实验探索

(1)测量、计算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好,那我们就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开始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从实验报告单上看,下面我们应做好哪些工作?

生:我们要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计算出两者的比值. 师:好,就请各个小组合作测量出每个组中圆形物品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计算出两者的比值,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活动中,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参与实验,并及时对学生做出指导)

(2)讨论交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