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09: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艺术心理学论文

篇1

2运用心理学艺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早就有论述。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我曾私下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语成绩好的学生约90%以上对外语很感兴趣,而成绩差的多数对外语不感兴趣,存有厌烦畏难情绪。既然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有如此大的调节作用,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运用心理学艺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考虑。

2.1教师方面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情感,所以,在我们学生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他们喜欢哪位老师时,也往往喜欢该老师所任课的学科。根据他们这种心理特点,我们教师必须在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使学生喜爱和爱戴的好老师。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关系融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有良好高尚的师德。只有“师爱生”,才会“生爱师”,才会迸发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必须加强业务修养。外语教师如能具备纯正的语音语调,一口流利地道的口语,交际化的教学手段,广博的知识面,无疑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从而产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的个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充满活力,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公平坦荡,必然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喜爱;反之,如果教师沉默呆板,态度生硬,对学生讽刺挖苦,漫不经心,必然会失去学生们的好感,造成学生们的心理负担,是师生关系不协调,压抑阻碍课堂教学。不少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就是由于他们喜欢这一学科的任课教师,不但敬佩老师的学识,而且喜欢老师的风度和气质,谁会拒绝,排斥自己的崇拜者呢?

2.2学生方面

我校学生仍处于青少年阶段,凭兴趣学习的成份较大,他们喜欢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以往封闭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使他们感到沉闷和压抑,影响学习情绪。所以,应首先考虑他们这种心理需要,努力创设出一个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几年的外语教学中,我力求使外语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气氛轻松愉快。课前,学生用外语进行值日报告,故事演讲,以丰富学生们的语言信息;空闲时间安排freetalk(口语角),学生可用外语随意聊天,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非常兴奋,越来越积极投入。对于最枯燥的单词记忆,采取竞赛式,或“满负荷工作式”,使学生在枯燥的单词记忆中全心投入,效率极高。此外,针对学生爱唱爱跳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唱英文歌曲,或用英文改唱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都非常受到他们的欢迎。

3利用心理学艺术,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不受损害

篇2

在与病人进行医学护理过程中,医学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谈话表情、姿势、语调、动作等方面的重视,这是由于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通过这些良好的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得到莫大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心理医学护理得到良好实施的前提和关键。医学护理人员应当热情大方、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的对待病人,并应当关心和体贴病人,在交谈过程中对于沟通的技巧和语言艺术要非常注意,同时要尽量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对患者进行解释时需要耐心细致,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能够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由此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术前主动详细的将术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向老年患者进行介绍,并向患者肯定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心中有数,思想负担得到减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术后主动向老人询问其切口是否疼痛,并协助患者转换舒适。对于疑心较强的患者,应当注意在病房中对于其病情需要慎言守密,不能够进行议论。在对患者提问进行回答的时候,绝对不可露出不耐烦或嫌弃之感,应当做到耐心细致。使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主动交流,以便能够正确的掌握患者对手术既渴望又惧怕的复杂心理。对患者术前焦虑有效的降低,对于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十分有利,同时可使术后并发症得到进一步的降低,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2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

为进一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室内温度维持调整在18~20℃,湿度50%~60%;病房内避免大声喧哗,在开关门窗时应当动作轻柔;患者睡觉前给予一杯热牛奶,避免咖啡、浓茶,并对晚间引水水量进行限制;睡前嘱患者使用热水泡脚;由于音乐对于心血管、腺体分泌系统以及肌肉的紧张度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系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使患者的血压、心率得到进一步的稳定,身心得到松弛,心境更加稳定平和,情绪也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并可达到镇静、缓解焦虑的效果,故可给予老年病人轻音乐;在术前晚给予患者镇静药苯巴比妥口服。

篇3

二、从上面的观念可以看出

一个符合生态心理学的环境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活动的完结,而是另外一个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开始。因为它存在于自然生态的开放空间中,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觉艺术展示,来激活它所存在的环境中的其他创意元素。一个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设计作品将是一个带动城市复兴的新举动。在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逐渐被植入到了应对城市环境缺失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当中,并己被许多环境规划和环境艺术工程项目所广泛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心理学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它追求社会的意义,它希望在社会公众的参与中进入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一切看似很重要的艺术技巧、手法和材料、样式等等问题,其实都是在为表达某种观念服务。设计师们在充分研究了公众的多种需求后,应该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背景作为基本的框架,以便从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创造性的发挥,然后再使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艺术表达方案去积极地影响公众。

篇4

艺术类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方式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显著不同,个性很突出,生活自由散漫,缺乏自律能力。不同于普通专业类学生的专业背景使得大多数艺术生始终奉行“不走寻常路”的人生格言,他们乐于张扬个性,习惯于挑战常规,在个人形象和言谈举止上极力表现的与其他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得玩世不恭,在逆反心理非常严重。为了张扬个性,她们大胆挑战社会公德和集体观念。并且,有些艺术生可以模仿学长学姐或专业教师的“个性”特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1.2文化基础课薄弱,专业课程不够扎实

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通过艺术专业招生考试和文化课笔试成绩来录取艺术生。而近几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引导下,学生素质呈现显著下滑趋势,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文化基础更显薄弱。高职院校录取的艺术类学生有一部分是自幼爱好艺术,并经历过长期的艺术训练,学习艺术专业知识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有的艺术生是由于文化成绩不过关,不得以作为艺术生通过艺考进入理想的学校。可见,大多数艺术生都缺少扎实的文化底子。

1.3注重物质利益,社会服务意识较差

由于学习艺术专业,大多数艺术类高职学生都有去各地实践锻炼的机会。有的高校开办项目化教学,基于实践项目培养专业技能,有的专业教师会让学生参与自己的项目,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实际的本领,因此独立意识、社会经验比普通学生要强些。但是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过早进入社会难免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比如,一部分学生受拜金思潮的影响,过于看重物质,而忽略了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的目标。

2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现状

学校所制定的专业训练方案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艺术欣赏等核心能力建设。有的学校的确开设了培养核心能力的专业课,但只有形式,并无实际内容。而且有的专业讲师职业素养达不到教科要求,讲学时照本宣科,无法讲出实质内容,使得学生对核心能力缺乏客观认知,欠缺核心能力。

2.1单项能力较差

对于艺术生来说,能力训练是必要的课程。但是不得不说,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和讲学方式过于强调专业理论,而忽视了核心能力的训练,并且教师也无法从专业角度给出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意见,只能是学生自己领会。这就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零散、单一,单项能力薄弱。

2.2能力结构不完整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方案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核心能力的训练较少,导致学生的能力结构不完整,在课堂上很少和老师互动的学生,在生活中鲜于交际。有的学生吃苦耐劳和自律意识也有欠缺;不善于化解矛盾,容易造成冲突;缺乏集体观念;自我意识过强,不喜欢说教和被管理;注重个人利益,往往容易过度维权等。这种专业能力强、核心能力弱的结构形式,非常不利于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发展。

2.3能力的整体效用发挥欠佳

核心能力中的每一项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各项能力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只有各项能力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使各项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整体效力,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艺术类高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懂得如何处理各种信息,不习惯利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

3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水平不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原因。

3.1学生自身意识淡薄

目前在校的90后大学生,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都是整个家庭的“宠儿”,是从小被溺爱长大的。由于被父母宠爱,习惯于父母的安排、照顾,因此独立意识较差,容易形成独断专行的性格,不习惯和别人分享,也不善于和别人沟通。在与人合作上也存在着障碍,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显薄弱。同时,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不会自己想办法去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高职院校面临学生就业的严重压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每年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排名公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为了提升就业率,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加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专业技能、轻核心技能的做法短期来看似乎有效果,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尽管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改进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但由于尚处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成效显微。

3.3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一招鲜,吃遍天”,长期以来形成的唯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的社会风气,对社会和学生本人影响甚重。人们都普遍认为学生到高职院校就是去学技术的,掌握了技术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但对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简单的掌握一门技术的理念,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这种只重视技术的观念深深影响了高职学生,导致其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意识逐渐淡薄。失去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4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提升途径

4.1提升学生对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可以通过讲座、报告、宣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对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各种学生组织,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组织能力。

4.2制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要明确确定核心能力的培养,注意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加快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又有利于提升核心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掌握了核心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会很强,可以随时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终生学习,终生受用。

4.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大艺术类“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和培养力度,利用他们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指出未来在从事艺术类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拓展学生的提升空间。同时提高艺术类实训指导教师所占的比例,增加艺术类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核心能力。拓宽对教师的培养渠道和力度,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核心能力。可以安排教师到高水平学校或机构参加业务进修或培训,也可以到相关的艺术行业挂职锻炼,还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专业相近的单位业务学习,为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09-01

当代美国哲学家认为:一切科学讨论都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之所以从问题开始,因为问题能促进科学的产生。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同样是问题(未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科学理论的过程,所以也同样从问题开始。新的课程理念为问题教学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而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创新。

新课程理念中化学探究学习认为,科学性问题应该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体和事件提出的,问题要与学习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作出解释的活动。可见,科学、系统的课堂问题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材控制问题难度。既不能使问题太难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使所提问题太简单而使学生有所放松和懈怠,对学习产生自满情绪。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每一堂化学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应该突出怎样的重点?突破怎样的难点?如何突出、突破?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应予以明确。理所当然地,课堂提问也就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才能实现问题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跨越。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浓溶液和饱和溶液的区别,使学生不对其产生混淆而设问,使其牢固而明确地认识到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而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因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对课堂教学而言,提问是为了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因此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细节设计问题,使提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控制教学进程。

二、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

应该明确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即要求考虑现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课堂提问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怎样确定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呢?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正确分析学生的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又仅凭已有知识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启发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心里萌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把学生注意、记忆、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三、分析学生经验设计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同样要使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获得感知,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与化学知识发生共振,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罗列式讲解,而以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学校灶房的炉坑里要装一个鼓风机吗?”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生互动,既传授了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讲硬水的软化时,提问:“水壶为什么易结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讲盐类水解时,提问:“泡沫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讲解磷的性质时,让学生解释一下荒郊野外墓地上的磷火等等。把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王国的无限魅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正如杜威所说:“应该使学生通过熟悉社会上每天应用的各种物品,来学习科学的教材,并初步掌握教材中的种种事实和定律,这是一条正确的教育原则。”

四、抓住“兴趣点”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学习材料的趣味性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习材料,抓住趣味点吸引学生的注意。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在对碱金属钠的教学中,钠与水的反应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兴趣点。教师可以在做演示实验前设问:

1.钠投入水后形状有什么变化?钠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为什么?

2.反应过程中滴有酚酞试剂的溶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让学生自行预测结论再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分析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教师再总结归纳。师生共同完成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浩.中学化学创新教法.45分钟优化设计[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121

篇6

近几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的确,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

在中职学生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群体――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他们在外在容貌、气质形象上普遍优于同龄人,具有艺术特长。他们既有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等优点,也有控制力差、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等不足。他们喜欢自己的专业,有一技之长,但也有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缺陷。笔者对所在的学校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应届毕业学生连续几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表现

(一)自负心理

有些毕业生自恃自己所具有的艺术特长、专业优势或者外在容貌的优势,过高地估计自己,定位过高,在心理上产生了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你毕业后,所期望的月薪是多少?”笔者曾对我校2011届的毕业深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9.4%的学生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4000元以上。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显示,2011年广东省本科生的实际薪酬主要集中在2000-2500元/月范围内,可见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看出毕业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在现实面前就会因过高地估计自己而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过高估计自己的结果导致在现实受挫后超出个产生失落感和悲观心理。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卑的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有的毕业生则因为在校表现平平,专业成绩和各方面能力都不近人意,在面试时没有竞争实力;有的是因为容貌和身高的略逊于其他同同学而内心自觉低人一等;有的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社会背景,而有些学生并不及自己,但他有良好的家庭资源,不用努力就可以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比较,觉得自己很自卑。甚至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首次面试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

(三)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是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在就业的敏感性上强于一般的群体,这是因为,他们大多自小受过相关艺术教育,且在中职教育阶段学费较高,付出的前期成本较高,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都想得到回报。根据笔者连续几年对我校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毕业的调查显示,有26.4%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名模、明星,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定位为社会精英。

择业功利心理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尤其是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的想法,有8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城市工作。

(四)一步到位心理

一些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在就业时的择业心理就是想一步到位,追求工作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这表现在学校毕业洽谈会上,机场、银行、大型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门庭若市。即使选择其他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毕业生除了有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这一心理之外,还有当工作不如自己意愿时,不是想到去努力适应,而是通过跳槽或继续求学等方式来摆脱原有的环境的想法。一步到位的心理说到底还是怕苦,怕不稳定。他们没有考虑到现今的工作哪有什么永远稳定的。不迎接挑战,不努力学习,就要被淘汰。

(五)盲从心理

盲从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有一部分毕业生,自己没有主张,看到同学去哪里面试,就去哪里面试,听到同学们说哪家单位好就“一窝峰”式地涌向某一单位,在择业时完全受父母或家人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毫无目的的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书;二是在选择单位方面,是人云亦云,一家又一家的去面试,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到什么单位就业。三是,有些同学听说参加艺术类高考,读大学更好,就准备考试,但又看到同学们每天在忙着面试,又想就业,举棋不定。择业盲从心理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而造成的。

(六)过度悲观心理

由于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专业对口的比例较低,尤其是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毕业生“舞台艺术生命”比较短暂。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前途也产生了悲观心理,特别是在该专业的男生由于市场对男模需求较女模低,中职毕业的男模在年龄段上不占优势(男模的黄金年龄在25岁以后),且由于学历底竞争力不强,在就业中处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容易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毕业就是失业。

(七)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艺术类中职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嫉妒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不利和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以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主要表现有:有时会出现个别的毕业生嫉妒已有单位的同学或即将签约的同学,轻者恶语伤人,重者落井下石;一些毕业生看到一些好的招聘信息广告就赶快撕掉,让就业信息自己独享,其嫉妒心理已经影响到个人的品质问题;有些毕业生甚至采取背后拆台等手段。嫉妒的后果是严重伤害同学间感情,使同学关系恶化,阻碍同学择业。嫉妒还会使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这又更加重本人的内心痛苦和烦恼,以至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八)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具体表现为在就业中表现被动,依赖他人,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目前艺术类中职学生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家庭环境较好,因此他们把择业的期望寄托于家人、亲戚或朋友,拉关系,走后门等,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他们整天呆在家里或学校“待业”,在“等待”中错失很多就业的好机会,甚至个别学生成为“啃老”一族。

二、艺术类中职学生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艺术类中职学生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的。艺术类中职学生学生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能力、学识、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了客观实际的分析,对现实生活有了正确的领悟,尽管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令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事情,也不会因一时的挫伤而失去对生活中美好意境的追求,就会置身于一个充满积极感情的世界之中。客观地认识自我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即学生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艺术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由于我国人口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艺术生也因为专业的局限性,就业形势较其他学生严峻。尤其是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一次找到理想的岗位并不容易。因此,面对以上情况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因专业不对口或期望值过高造成的难以就业的问题,也能为学生减轻因无法就业带来的种种压力,调整和排除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艺术类中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

艺术类中职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要学会正确面对就业失败。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同时,艺术类中职学生也应该看到:当前,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艺术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逐年增大,艺术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艺术类中职学生应尽早了解职业世界、了解自己、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一年级应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重点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侧重自我认知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二年级应根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需求,拓宽知识面,发展多方面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三年级要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掌握面试求职的具体技巧,有效预防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四)大胆尝试,勇于创业

艺术类中职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太多的约束和管制,注重实现个人价值。但他们能真正实现个人理想,成为艺术家的很少。通过对我校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放弃了传统的被动就业方式,而是主动创业,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他们的艺术特长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是自主创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是短板。创业需要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艺术类中职学生要及早树立创业意识,注意积累实战经验。可喜的是一些组织和机构已经开始行动,比如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已经设立启动基金,为一些有发展潜质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咨询、指导服务。国家鼓励也毕业生自主创业,甚至课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综上所述,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艺术类中职学生就业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篇7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2.009

Abstract Guangming Net is “one of a few keys”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its “theory” and “academic” column is a sample of the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this column, this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needs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the supply side reform boosters the ascension of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quality.

Keywords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upply side reform. Problem consciousness. Guangming Net.

0 引言

“光明网”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一样,都是中国社会科学主流媒体中的“关键”媒体,其中,备受中国人文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学界也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两个专栏“理论”与“学术”具有三大特点:①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是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坚强的思想阵地。②具有强大的学术力量,代表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高的学术水平。③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依托“母媒体”强大的技术力量。所以,它们可作为考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优质样本[1]。这两个专栏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研究起着学术“标杆”“旗帜”与“灯塔”的作用。

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时代,“光明网的精神”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的精神,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光明网”创新理论文章的阅读分析、比对以及数据处理,我们认为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领会“关键”媒体的精神,即图书馆学“领头羊”要有供给侧改革的学术思想准备与实践:图书馆学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2)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诸如制度建设、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宣传、研究课题动向的把握与评价体系的跟进,将大有作为,并给图书馆学界的“把关人”“关键少数”以及一般的理论研究者提出“精准”的要求,不会给太多试错机会,否则,必定带来社会争议,如“试座惹争议”[2]。因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面临着公众的监督,不能给以太多“试水”,要有“精准”设计。(3)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最大的“刺激”是:问题意识的品质必须提升。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进行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的之一。问题意识品质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形上概念”。图书馆学界应抓住这个机会,真正起到引领“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关键作用。

1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理论创新只能保持一定范围与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张力”,但不能大范围或长期处在“无序”“自由”钐。任何“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学术争鸣”“学术试错”要基于一定的限度与原则。在这个限度与原则下,任何一个学科很难弃绝它的传统,很难抛弃固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包含着宝贵的文化传统,也隐含着束缚人民心智手脚的陈规陋习。

当今的图书馆人处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格局,面对着“不确定的世界”,面对着社会群体对图书馆学界提出的“精准”要求,当今的图书馆学界在时代的洪流下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也必然是时代的选择,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当前图书馆学需要更加灵活,更加紧扣时代主题,更能反映社会需求,在学术经营上更加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学不可以“按兵不动”或沿袭以前的习惯与传统。如果当今的图书馆学界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论述诸如“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等问题上,在供给侧方面不作为,图书馆学界仍将在“黑暗中徘徊”,仍将守持着陈规陋习。如果图书馆学不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行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几代图书馆学人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将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图书馆学科只能停留于“自生与自灭”的状态,甚至停留在“落后”的状态,或者走向“反方向”。

2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学术追求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占领图书馆学的“制高点”,抓准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学供给侧不改革,图书馆学科将付出沉重的“机会成本”。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本中,图书馆学利益诉求这一“机会成本”是图书馆学发展最大的成本。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互联网+”时代,探讨图书馆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我们需要论证的是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阐述在网络时代、社会转型期,社会更需要图书馆学这把“交椅”。在理论创新研究中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学合法性的进一步证明包括图书馆学在“互联网+”“大数据”“社会转型期”“业务外包”时代的逻辑支撑、发展价值、新境界开拓等的问题探讨、逻辑与实践证明。在当下或未来,中国图书馆学界需要把图书馆学的“责任田”耕好,需要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危害,并坚决与“去图书馆学”作斗争。

(2)在社会转型期,增强图书馆学的合法性资源。我们需要探讨在大学教育、期刊建设、理论实践等方面增强图书馆学资源的必要性,大力培养理论创新性人才和图书馆网络管理人才,从“做大做强”图书馆事业的角度出发,增强图书馆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探讨。

(3)增强图书馆学的社会性作用,以得到社会认同。图书馆学界要厚植于中国国情,汇聚磅礴的力量,重视图书馆学在社会各界的学术话语权,增强公信力,加大学术关注度,让全社会认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学界要事半功倍地讲好图书馆故事”,把图书馆事业这个“蛋糕”做大,让人民群众普遍尝到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甜头”,增强图书馆学创新理论指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成就感,这样才能在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让普通公民增强汲取文化的获得感。

当前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攻坚点在于:(1)不断推动本学科的理论创新,完善理论创新体系。(2)结合时代背景,加强图书馆学科的专业特色建设。(3)推动理论话语权到传播话语权以及教材话语权到课堂话语权的转化。这三个方面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剑指”。图书馆学界并非无事可做,相反任重道远。要从理论到实践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行不通,在社会转型期中探讨图书馆学存在意义、学术资源丰富以及如何提高公信力、话语权等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反方向”最大的危害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发展机会,其中最大损失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机会,俗称“找不着北”。

3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创新过程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

要坚决反对意识形态的泛化与过度化现象再度发生。在图书馆学中,有的专业领域与意识形态存在直接关系。有的离技术较近,渴望汲取西方优秀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精髓。虽然西方的人文学与社会学成果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做好甄别、批判与消化工作。事实证明,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比如公共图书馆学理论、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等。但这些成绩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超越、发展,尤其要在人文学与社会学主体领域多下功夫。

但作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科学技术学科“混合体”的图书馆学理论,其主体实质上是社会科学,不存在绝对自由。理论创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不存在“要不要把握政治方向问题”,存在的只是“政治方向是否正确问题”[3]。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今状况可以用“命运共同体”进行概括,是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真实与客观的写照(见表一)。所有社会科学在“命运共同体”中都要“一荣俱荣”,中国图书馆学人难以逃脱这一“宿命”。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们通常把科研队伍分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类三类。从学科性质角度看,中国图书馆学的主体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问题集”。本文着重探讨图书馆学界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问题。在这里和其它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一样也必须探讨生存与发展问题,比如学科是这样[4],经济学、历史学、史学也是这样。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类问题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不可能与其它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脱轨”,比如图书馆学不能与政治学、经济学“脱轨”。我们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科学大环境中去考察。

4 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注定要消亡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的“压舱石”,是图书馆学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这一“压舱石”的基本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它的灵魂就是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等等[5]。

首先,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注定要做“时尚的囚徒”。从总的趋势与发展来看,中国图书馆学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存在阶段性问题,甚至存在很严重的极端性问题。“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这句话从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来看是对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个时期,图书馆学如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出现了“信马难,行马更难”的阶段性现象。在某个时段,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有更多机会进行“渗透”。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形容当今图书馆学某个时段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比如,在整理图书馆学中的学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图书馆学中的学派重大成果较少[1]。基于光明网“理论专栏”与“学术专栏”的阅读分析,笔者认为,从学术研究行为角度来看,靠“粘贴”“嵌入”“偷运”的模式发展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必然走向末路。这些错误的思想包括:不认为是图书馆学理论学派的指导思想;否认图书馆学理论思维的价值。

其次,没有创新的图书馆学没有前途可言,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注定要消亡,就容易做“时尚的囚徒”。这些时尚的“囚徒”包括:(1)西方人文主义的“囚徒”。例如,有的学者做了库恩“世界三”的囚徒,认为“世界三可作为图书馆学的哲学思想”,妄想用“信息”概念的“奇异性”与“歧义性”来对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x;有的学者做了西方“人权”“女权”“平等”学术思想的奴隶,用这些概念来诠释与指导当今图书馆事业,“创新”出“自由图书馆学”。这些时髦的学说在某些时段很有市场。有的学者“中毒”西方人文思想太深,对中国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持“悲观论”。(2)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囚徒”。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图书馆学所有的问题。作为过程的技术很有必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如果不顾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精确”“数字化”“量化”,过一段时间,那些靠“记忆”与“师傅带徒弟”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将因学术体制问题而面临着消亡,比如古籍整理专业。(3)的“囚徒”。我们不能用“电子阅览室的消亡”来否定电子阅览室的历史功绩。(4)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囚徒”。这些理论看似时髦,但往往因为“割裂”与“孤立”的看问题,注定包含着不为图书馆事业的实践所接受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网络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公共体中”,仍将是图书馆学的“压舱石”,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6 供给侧改革能够助推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

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供给侧思维”,“供给侧改革”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思维和理论。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仅仅有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需方法论的创新。“供给侧改革”为图书馆学方法论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综述上文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的主流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基于这样的认知,那么,可以认为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要达到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贯彻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主流学术思想灵魂,并具有时代意识、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意识;二是丰富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发展的学术流变史,并全面提升学术思想层面的品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高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创新水平,强化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瑜.《新华文摘》关注的图书馆学学派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6):98-108.

[ 2 ] 李攀.南京大学图书馆“试水”微信预约选座惹争议[N].中国青年报,2016-04-17(2).

篇8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33-01

1.应有一定的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2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美术教师一定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还要通晓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因为美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是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交叉学科,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交往是双向互动的。面对新时代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师生共同面对互联网,完全是开放的、平等的信息资源,教师所起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要有一定的指导,避免迷失方向、浪费精力,又要避免学生对信息的过分依赖,滋长惰性,抹杀创造力。

美术教育最能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一个懂得艺术心理学的教师,一定不会忽视美术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把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通过感性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内在兴趣,发展知、情、意。有效把握学生在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让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既不能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滞后,没有新鲜感,同样会没有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的内容较以往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展开教学,但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心理有更多的认识。

3.应有学术修养和团结协作精神

学术精神促进美术教师成长。学术精神包括学习精神、敏锐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学习精神对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有限的师范教育学习跨入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是众多的信息资源和视觉文化,一个教师必须学会终生学习,在美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中继续深入的研究,才能给自己补充新鲜给养,把握住时代的脉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美术教师要有创造精神。美术本身是极富创造力的科学,新课程标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创造空间,要求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和资源,如何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新的知识,是富有挑战性的。

篇9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10-01

一、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在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感觉和知觉、变现和思想、情绪和情感、爱好和能力、需要和兴趣、意志品质和性格特点等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总是有规律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那么,声乐也不例外,同样也受到各种心理状态的支配和影响。

二、声乐心理学的概念性质

(一)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声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声乐艺术和心理学互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在声乐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声乐心理学的性质

声乐心理学的性质,是有人们在声乐艺术中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要正确理解人脑与心理的关系,声乐艺术与心理的关系,就必须在自然科学方面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地弄清心理与声乐艺术客观现实的关系,还必须从社会科学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探讨都不容忽视,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的声乐艺术活动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声乐心理学主要从心里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与情感能力及思维原理等诸多方面,解释了歌唱与发声内在的艺术规律,从而将会产生一些科学的声乐教授法及学习方法。声乐心理学所包括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下面我仅从艺术表现方面加以分析。

歌唱艺术的魅力在于用人的声音表现人性、抒发人情的直接性。歌唱中直接以音乐和语言传递信息,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一个成功的演唱者应能唱情、唱意境、唱韵味,这是我国传统声乐美学的基本准则。

1.歌唱艺术的灵魂――情

情在歌唱中起主导和统帅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和砥柱。人的声音是内在感情激发的结果,内在感情是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反映。只有当感情表达和声音同样完美时,才能称之为艺术,他不应是即兴而发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所得到的声情并茂的艺术结晶。歌唱是一种心理创造。歌唱是用歌声塑造艺术形象的,他的艺术魅力美感效果取决于歌声的内涵,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情动、传神、达境,进而使歌唱的品格升华。

2.歌唱艺术的核心――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作出来的,应该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歌唱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创造的核心是艺术形象,是歌者以语言与音乐有机融合的歌声为媒体,通过一定艺术手段的渲染,创造出具有艺术美的集体情况。

(四)声乐心理学的意义

掌握声乐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能帮助声乐工作者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品质,发扬优良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因素。

现代声乐比赛,在选手间技术、艺术水平十分接近的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取胜关键,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获得。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心理训练将成为歌唱着学习的必要环节,而心理训练正是声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歌唱者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为技术学习、延长、比赛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从而达到自己的最佳歌唱状态,取得优异演唱成绩。

三、声乐学习心理

(一)如何声乐学习

声乐教学简称声乐学习,主要属于技能和熟练学习的类型,兼有知识的学习。它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发声练习,让与人体歌唱机能密切联系的肌肉受到训练的学习。这种类型的学习不仅和歌唱器官、肌肉活动的灵敏协调、强度有关,也和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声乐学习的原则积极主动,就是在声乐学习中要发挥心理的能动作用,使全部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积极状态。

(三)循序渐进,是指声乐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练声时间的安排顺序,都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步深化不断提高,切不可急于求成,幻想一步登天。持之以恒,正确的歌唱生理机能状态的建立,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声乐学习要发扬客户训练精神,并且把苦练和巧练结合起来,把顽强意志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锻炼提高噪音的发音能力和嗓音保健结合起来。勤动脑筋,学习声乐技巧不能只用嗓子,而且要用脑子。应该多思考、勤总结,努力促进声乐听觉的发展。

声乐学习方法

1.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正确,对完成能否学习任务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如:身体方面,声乐基础和智力水平,教师教学,性格,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的,而要综合分析,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2.声乐心理训练怎样保持最佳歌唱状态,这是每一个歌唱者最关心的问题,根据声乐艺术的特点,最佳歌唱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临场能否进入最佳歌唱状态。

四、心理学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在声乐学习中,首先要进行心理的调控。所谓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可以随我们的意志去调控、指挥活动。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全身的肌肉与神经才不会僵硬,使得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之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歌唱时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观察,这些器官都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心里有负担就要影响发声与歌唱。在歌唱前就做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做到“想”在歌唱之前,只有将声音的正确标准想清楚,才有可能指挥和协调好歌唱器官的活动。

五、结论

声乐的学习、演唱过程是一种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过程。声乐技术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却不是唯一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声乐技术技巧的掌握过程,自始至终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控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将会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声乐作为认得一种高度主体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更是和人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西]马努爱尔.加尔西亚.歌唱艺术论文大全(子).黑龙江出版社,1988年.

[2][苏]N.H.那查连科编著.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3]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3年.

[4]中国音乐.声乐学习中的辩证关系研究.2004年13期.

[5]李华著.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和教学中的作用.

[6]蔡薇著.歌唱心理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对于演唱者来说,演唱前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演唱的效果。如果,演唱前演唱者的心理状态过于平静,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那么演唱的歌曲会因为缺乏激情和自信,而显得平淡无味。这种过于平静的心理状态,也是紧张的表现。根据学习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将演唱前的紧张心理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种:

(1)有的演唱者担心自己在舞台上或考试中发挥不当,到时会使自己处于及其尴尬的地位。所以,一想到自己要演唱,就试图寻找种种理由放弃演唱。

(2)有的演唱者表演经验不足,不知在演唱时应该如何把自己的水平和才艺展示给观众,在演唱前不是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而是先使自己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怪圈。

(3)有的演唱者在演唱前对自己的评判标准不适当,用声乐大师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水平与自己进行比较,深感自愧不如。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给演唱者的前期准备造成了不利影响。容易使演唱者心态消极,情绪低落。

(4)较为严重的,是有的演唱者在演唱前过度自卑和胆怯,在轮到自己演唱时,迟迟不敢走上舞台或考场,而是被老师或他人推上去的。

二、 演唱时的紧张心理表现

演唱时,是歌唱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能体现出演唱者的声乐基本功底和演唱技巧,还能体现出演唱者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和诠释作品形象的表现能力。这种种能力的体现,都需要演唱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随机应变的思维。如果在演唱时出现紧张心理,那么就会给演唱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情绪过度兴奋,没有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所演唱的歌曲需要的艺术氛围当中去,而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不恰当的理解,对所演唱的作品进行二度艺术氛围创作,最后给自己造成了无可自控的局面,产生极度紧张的心理。使自己在舞台上给观众的感觉是目光呆滞、面部紧张、身体僵硬、双手及双腿不知所措。整首歌曲演唱下来,让人觉得肢体动作与演唱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不协调。严重的,会引起台下观众的哄堂大笑,使演出场面出现混乱。

三、结论

综上所述,演唱者如果想要学会如何去克服歌唱紧张心理,那么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紧张心理以及歌唱紧张心理出现的原因和状态,再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归纳和总结。当发现自己在演唱时有紧张心理这个毛病时,不要盲目的着急,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时间的,应睿智、客观的找出原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出来.要及时的将这种办法运用到平时的歌唱中,在经过反复的磨练之后,心境便会有所平静,精神便会有所松弛,紧张心理也就随之减轻了,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之后,歌唱紧张心理就可能完全的被消除了。到那时,演唱者就可以让自己的声音成为舞台上的主宰。

参考文献:

[1]骆 正.情绪控制的理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薛 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4]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5]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轮.[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曹理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法.[M].广州新时代音像公司.2004.

[8]张 蓉.声乐教学中有关心理学原理的应用.[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6).

[9]马巧梅.如何克服学生演唱时的紧张心理.[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6.2.

[10]赵丽萍.谈演唱者的最高境界.[J].杭州医学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4.6.3.

[11]文 雯.自如的歌唱----浅析如何消除舞台演唱中的紧张心理.[J].音乐探索.2005.3.

[12]车绍留 张贵仙.如何培养演唱者的心理素质.[J].保山师院学报.2005.6.3.

[13]Bnent.Reimer.音乐教育的哲学.[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致 谢

尊敬的贺晓明老师:

您好!

本篇论文的成功完成,与您不厌其烦的辛苦指导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写作的完成,您都不辞辛苦的给予我指导,在写作的过程中还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书籍,使我扩大了自身的知识面,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论文的写作。在此,我对您表示深深的感谢。

篇11

在接受者与作品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机制,依靠该机制,接受者才有可能对作品进行角度、层面以及思维方向的选择,才有可能因其选择的某种程度的稳定性而形成其接受风格。

一、什么是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二、景观建筑学“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作为现代科学理论的一部分,景观建筑首先在视觉上给予人们冲击力,在满足人类的视觉享受之后,再言其他。对于其使用者、观赏者,即指服务的对象,要充分考虑其在观看并使用此景观建筑时代感受。这样的感受不仅仅是视觉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的便捷性更决定了此项设计的成败。因此,与建筑学相同的是,景观建筑也应当功能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三、艺术接受心理理论特性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特性

1.考虑环境中人的行为特征

设计心理学的观点是要了解人的行为习性,考虑人和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及规律,对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小路和游步道时会充分考虑人的行走习惯,避免绿地中那些人为踩踏出来的道路等等,逐步对症下药,减少环境设计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2.强调可参与性

环境创造是为了人的活动。设计心理学认为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使用环境,环境设计师经过自己的体验,在创作意向中为公众注入许多实用的环境要素,但这只是诱发环境参与的先导,重要的是为使用过程中群众再创造留有较大的余地,而如果在创作过程中能发挥使用者和群体的创作智慧,将会使环境设计更具有弹性和艺术魅力。

3.重视地方性的原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环境特征,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也是当今不同区域形成自己特色的主要条件和历史积淀。评价一个具体的环境设计成功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特色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  (二)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基于使用者对于空间的接受心理进行设计

对于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这一点可以说是生活习惯而学到了的。穿鞋到外面去时,有一种紧张感,脱了鞋就会有一种好不容易的到解放、舒心地回到家里的感觉。

人们总是特别相信自己的眼睛,通过视知觉感受到的事物最容易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但是通过对其功能需求的满足,对设计实际的感受,其实是能够更深地影响接受者的判断和好恶。“内部”和“外部”看似是通过视觉来分辨, 但实际还是根据其功能分区界定的。

2.基于使用者的尺度感官进行设计

宽与高之比(D/H)

当D/H

当D/H=1时,会产生空间匀称之感,显然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

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的感觉。

3.基于格式塔心理学进行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它强调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合,强调图与底的关系。

园林景观设计平面图中,通常视图形为造景的要素,如建筑,水体等.在这里,我们将它变成背景.景观设计中各元素在平面图中外轮廓线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功能,景观序列等因素,还应该基于图底两者对立统一的背景转换关系-图底倒置关系。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反应与被反应/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协调,共同创造美好景观的关系,体现一种整体性。在一幅黑白的平面构成中,当你欣赏黑色的部分时,它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可当你去掉黑色的部分,流下的白色部分依然是一幅美观的图案。

四、结语

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设计正在走向一个更新的未来。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迫切的需求而产生的环境设计,是以各种自然、人工环境加以组织、改造、利用,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并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一门新学科。其本质是创造,是人的生命力的体现,设计师用挖掘人类最本能的生命力与原动力的开发相结合作为设计的创作来源,以构成各种形式的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思想交流,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魏志芬,王玉洁.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园林,2000(8).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高庆年.造型艺术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