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0: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篇1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影响着每一个学的在德智体美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道路。然而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更是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教会做人的道理。让他们知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记得卡尔·亚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教师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要以自身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工作中用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德育人,以德治教。教师在监督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观察着老师。老师的认真严谨,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小学阶段的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学生良好的品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作为班主任更是要肩负学生的成长重任,在德育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一、加强常规训练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规范训练。首先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书本的摆放。有问题要举手提问,规定的举手姿势,发言时要声音洪亮。其次对学生读书和书写的姿势训练,读课文时告诉他们口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写作业时提醒正确坐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

此外,学习能力的训练也是重要的事情,让学生能够在书写作业时独立思考问题,对父母不依赖。能够做到每天坚持自己记录作业,完成作业后能够认真检查,然后整理书桌收拾学习用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但培养好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老师的合作,只要我们找对方法便能事半功倍。

二、耐心教育,用爱感化

把学生当孩子看待,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犯错是必然的,每个错误的产生都将是进步的开始,作为班主任应该宽容他们,容忍他们的错误,采用谈话式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认识错误。当有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我会单独和他交流,让他去自己思考:“你觉得你的行为如何?”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外,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铃声过后,仍然有同学在说话,我不会去批评他们,而是去表扬已经准备好的同学,那么其他人就会效仿。常常的去表扬行为好的学生,会对行为较差的有所影响,表面上是在表扬某些好习惯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在批评后进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这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对学生有爱,并不是一味地放纵,爱他们的同时也要结合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教师的爱和理解教师。

三、赞美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缕阳光

低学段的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而老师的评价便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安某是我们班写字最差的学生,有一次她的交上来的生字有很大的进步,我直接当着全班同学赞美她:“这次你写的真棒,照这样下去,你会成为同学们的榜样。”从那以后,她写字开始很认真,有时也会主动问我她写的如何?我都会鼓励他,并且提出意见修改生字,这无形中让她愿意把字写好。

篇2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学生将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老师的作用则是引导。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了主要的教学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巨大变革,情境教学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的精髓在于写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创作的源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来,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课堂上创造出与课文相关联的情境并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制作相关道具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理解虚拟的事物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课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但在学生看来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时候,教师拿出相应的道具,让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美好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过音符展现出美丽的画卷。科学研究表明,舒缓的音乐有助于记忆,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符合课文情境的音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精力集中于课文上,更能加深其记忆,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设情境,让学生做课文的主角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让其参与的活动往往更能引发其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导演一部由学生主演的课文情景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表演的同时,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且自主地去学习课文,自发地去探寻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篇3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篇4

有效教学是指师生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或物力投入,实现了尽可能多的预期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2.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关注什么

2.1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我们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句话虽然听的遍数太多了,但你不一定就认真落实了。我这个年纪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到我自己当老师的很多年,基本上全是老师唱独角戏的年代!记忆中,老师进教室就开讲,那是口若悬河、自得其乐、甚至是自我陶醉,为压住学生的声音使劲吼,嗓子憋多粗,下课嗓子哑着、一嘴白沫走了(我很心疼我的地理和物理启蒙老师)。学生在干什么、听懂了没有、有啥问题,都不关他的事,只要不打架不压着他的声音就行。大家应该明白,这是失败的教学,低效的教学,早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一定程度的存在,我们一定要把它纠正过来。

2.2 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多化时间多出效率”。应该是,花一点时间都有充分价值效益,尽可能最高效益。形象的说,光熬油不打铁不对,多熬油多打铁也不对,我们要的是少熬油打好铁,减负又能出效益。

篇5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呢?有人主张重在读背,能读能背即可;有人主张重在理解字词,了解表面意思;有人主张重在思想教育,发掘思想内涵。无可否认,这些方面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更要特别注意进行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影响人的气质、性格、情操、心理、信念、意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坚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美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在求知、析义、明理、动情的过程中,在善与美、情与理、言与行的统一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与熏陶,日积月累,就能使他们的心田得到滋润,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从而促进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足以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一般都是传统的名家名作,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荟萃。这些古诗的内容丰富多采,思想健康积极,形象生动多姿,情感充沛真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理解与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认识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的性情美与心灵美,就能够既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各种素质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在讲解理趣中领悟古诗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古诗蕴含哲理。如《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教学这些古诗,除了引导学生读懂基本意思以外,还要根据实际讲清诗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初步领悟诗的哲理美。古诗中的哲理,一般是以议论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议论的诗句,是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说教。因此,讲解这些哲理诗句,不能与诗的描写或者叙述脱节。如《锄禾》,诗先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劳动的情境,然后紧接着抒发作者的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吃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勤血汗凝聚而成。教学《锄禾》,只有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农民劳动辛苦的情况下,才可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才可能使他们在领悟诗中哲理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一、实现交际话题的多元化,开发资源、整合教材

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满月上大办宴席。于是,我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学生更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

二、实现学生交际动机的激发,创设情境、优化课堂

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1、实物展示法。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从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3、模拟社会生活实例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购物讲价》中,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在农村缺乏课件的情况下,模拟社会生活实例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实现学生交际语言的发展,加强实践、突出互动

在农村,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1、师生互动,重在引指、规范语言。"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先介绍预防秋噪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

2、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它有其长效性。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购物讲价》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出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注重过程,实现交际信心的激励。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篇7

小学语文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精美的记叙文、散文、新体诗、神话、寓言,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有中国作家的文学精品,也有外国作家的传世之作。从美的形态来看,有的表现了自然美,有的表现了社会美,而文章本身都具有一种艺术美。从美的范畴来看,有的侧重于表现优美,有的则侧理于表现壮美,有的侧重于表现悲剧美,有的则侧重于表现喜剧美。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切实把握,并在教学中通过讲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我种多样的,下面试举几种。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

1、利用朗读实施美育。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优美和谐。通过朗读,就能充分表现这种音乐美。如古诗教学,通过朗读,就能把古诗的节奏美、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此外,在朗读过程中,感情表达的恰当、情态摹仿的真切,能使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也能大大增强文章的美感。如教《狼和小羊》一课,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狼和小羊各自不同的情态,这样,就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在字词句教学中实施美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让学生透过这些词句,想象出具体的文学形象,从而感受到这种形象的美。如教《燕子》,就要抓住“乌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等词句,让学生根据这些词句进行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燕子的美丽形象和春天的美丽景象。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实施美育。美的形态及范畴与文章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而,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和把握到美的种种形态,如社会美(包括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自然美、艺术美;也可使学生感爱和把握美的范畴,如优美、壮美、悲剧美或喜剧美等。如教《将相和》一课,教师要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蔺相如那种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以及廉颇那种知错就改的优良品德,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的感受和识别能力。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要通过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充分地感受到这种悲剧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力量。教《观潮》一课,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容、描摹,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爱钱塘江大潮那种千军万马、势不可当的磅礴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4.利用电教手段实施美育。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以播放哀婉的音乐,配合表情朗读。这样,学生就公被这种哀婉悲壮的气氛所感染,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二)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好的文章在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美的特点。因而,作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审美创造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作文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从而使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创造出文章的美。这样,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结合作文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能力。如通过看图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绘画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听音乐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写游记的方式训练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等等。

(三)在作业过程中实施美育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也可以体现美育的要求。如教《火烧云》、《可爱的草塘》、《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可设计这样的作业:xx美不美?为什么美?也可采取读文作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作图。这样,学生在将文字“翻译”成图画的过程中,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美育

课外活动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学生不但是审美鉴赏的主体,而且能充当审美创造的主体。因此,学生往往对此兴趣很浓。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一)组织课外阅读

许多课外读物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文艺作品、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之类的读物,或是审美创造的产物,或是介绍审美鉴赏知识的。这类读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组织他们开展一些讨论会,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辅导他们写一写读书笔记。

(二)结合作文组织专题课外活动

如游览名胜景点、夏令营活动、听模范人物的报告、听音乐会、参观美术展览等,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走进艺术的殿堂,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美在生活中的作用,直接感受到各种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三)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举办文艺活动

如组织文学社、举办文艺作品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文学和文艺活动都是一种美的创造,作者和表演者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形象,从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创造力,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就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重视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数学文化的深奥以及强大的实用性使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数学不只是教学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载体。要更加注重小学数学文化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对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

数学是人类用其独有的理性的思想不断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的高层次抽象的创造活动,所以,数学文化体现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文化的培养,让学生领会到数学中所特有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数学的形成与发展。广泛地说,数学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是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1.在小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

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对小学学生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让学生从繁重的数学文化的教育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的奥秘,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堂数学文化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对数字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对数字进行整理,通过有趣的课件让学生了解数学,从中学到数学的相关知识,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在小学课堂外延伸对数学文化的教育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应发挥学生在课堂外对数学文化的感悟,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文化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9

素质教育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旨在尊重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在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必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在一种互相接纳、互相理解的友好的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学习,会感到轻松愉快、毫无压力,会全身心地投入,并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可以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给学生编排小组,小组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的依据。于是,小组内的学生彼此鼓励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习能力强的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会了关心和理解别人,增进了同伴间的友谊。

二、创设合作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并留有充分合作交流的时间,使每一位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对教师来说,创设合作情境,包括组织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成员组合上,可采用“组内异质,互补互助”的办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成为一个小组,目的在于优势互补。要使讨论富有成效,交与学生讨论的问题首先必须有讨论的价值,其次必须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比如《新型玻璃》,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新型玻璃,你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特点来推销自己?”这个问题容量大,几乎覆盖了全文,理解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全文的内容。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当然也就存在着讨论的价值;而且这个问题会让学生有话好说,小组的每个同学都可以从课文的不同段落举出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它能够体现小组集体的力量,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合理安排小组学习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兴趣和信心

常用的小组组建,是以邻桌的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分组时老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一般会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搭配,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当。在使用这样的小组形式让学生学习时,教师一般要选取探讨一些比较浅显但是答案又可以是多样的问题。如《荔枝》的教学中,找出体现作者非常喜欢荔枝的句子。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还可以让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弥补不足之处。另外的一种分组形式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划分,这种小组人数不限,志同道合即可。当教师要对若干问题同时进行探究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赏析句子说说喜欢某句句子的原因,大家志同道合,在小组内就会侃侃而谈,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出创新灵感。即使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基础相同,也会做一个专心的听众,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还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远比把观点各不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品析句子要来得更具有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学生在自学中弄懂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学不懂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可以交流。

四、把握合作时机,安排合作时间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作用,应将小组讨论用在刀刃上。在以下的环境中,我们认为适当展开学习讨论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了使讨论得到充分展开,在时间上应根据学习任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目前,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存在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了大家的讨论,致使当前的许多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小组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小组讨论的深入展开。所以,即便受40分钟的限制,即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永远是为讨论而讨论的形而上学。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不妨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辨。

篇10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但是,由于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语言的运用也和现代汉语有差别,怎样培养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增氧学生的诗词修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阶段正在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总结了几点建议,组织成文。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二、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三、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主要的诗歌中心我还会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将这首诗和《慈母吟》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总之,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小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记忆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的手段,穿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诗歌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篇11

1引言

近几年,随着课改不断地普遍化和大众化,绝大部分地区已经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渐转换成素质教育,在这过程中,情感教学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情感教学不仅仅在学生的学习上充当了先行官,也很好的将知识情感和学生认知情感有效结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

2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从大的角度上来看,情感是区别于人与动物的最大的不同,情感是人类发展5000年的文明结晶,是我们不断进化、不断突破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的角度上来看,情感又是情感教学,乃至教学最根本的方法和路径,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小学时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洗礼的神圣的教学环境,小学又是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最初增加和学习认知的地方,所以采用情感教学方式在小学中能吸引其学习欲望,这种方法是设身处地的为孩子们能更好的接受知识,并让孩子们感同身受的体会语文乐趣。

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传统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是单调的,是平白无味的,缺少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往往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下却鸦雀无声。相比之下,情感教学在语文中的作用就很好的改善了这个情况,情境教学的课堂上,这种教育方式将学生和语文知识、故事联系到一起,深深的吸引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传统的被动性,同时这种方式也助于学生对整个语文知识的把握,因为在其深入其中的过程上,也将他们自己和知识情境连为一体,起到了学以致用的精髓。所以这种新型的语文教育方式,应该得到教育学者的足够重视。

3情感教学应秉承的方法和路径

第一、建造良好的创设情景环境和意境。情感教学中,如何设置情景是关键,老师作为实现语文情景教学的首要因素,应该发挥自身最大的硬件条件,为教学提供良好的设施,更深的发觉授课内容的感情氛围,充分利用情景布置的环节烘托这种感情,这样方能在意境上吸引学生求知的欲望。在这些方面,作为教育者,特别是面对祖国年少的花朵,应当坚持以情感教育为主,本着以投入热情、真实的情感去言传身教,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大多数文章都为名家名篇,文章本身就融合作者太多的感情和感悟,这些思想中心是文章的精华,我们就要积极准备,加强环境感染力,丰富语言吸引力,将学生们的感情投入到整个语文意境中,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很好的把握教学方向。

第二、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学生互动为出发点。从教育者的角度上探析师生关系对情感教学的必要性,作为传道授业的触发者,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师生直接关系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感,比如说,在一般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但是如果学生喜欢或者被老师的教学魅力吸引,他们就会发自内心的主动增加学习的渴望和动力,用自己的热情和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真正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尊敬。从学生的角度上探究这个问题,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希望和老师是一种学习上的平等关系,是和蔼可亲的教与学的真诚关系,良好的心态是学习的关键,因为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能起到一种愉悦的求知状态,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把课堂当做家一样的温馨,把老师当做慈母般相处,这样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驰骋。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语文情境学习上,应当坚持学生互动为出发点才能体现学生的主置。具体的有效路径如下几点,首先,可以实行角度互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当情境设置的环节上,让他们也体会做课堂上的主人的感觉,探析他们的学习思维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为以后教学找到突破口,有利于今后的改革和学习。其次,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再现方式,将授课内容以情境的模式,重现在课堂上,比如说例如《闰土》这篇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模拟闰土当时捕鸟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当时的感情彻底的领悟和理解文章的感情,不失为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三、以发散思维为主,扩展学生感悟的同时必须以老师引导为根本。语文情感教学是改革后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扩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开拓视野,其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目标,倡导学生揉入课堂,走进知识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扩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把握。一方面,教师利用情感感染了学生,另一方面,老师应在情感教学中占据引导地位,虽然语文情感教学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但是坚持老师的引导地位也不容动摇,因为在学生独立自主或者扩散思维的同时,由于经验和阅历的浅显,对一些问题认识的和错误理解,作为老师应当在加强情感教育的同时,在对学生出现的不良思维和错误定式及时纠正和引导其走向正确的学习之路。固然要坚持老师引导为根本。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实行的是刻不容缓的,其重要意义和优势不言而喻,当今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前进,年代的差异加快了改革,代代人的学习方式的不同,乃至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只有不断坚持,不断创新的新的情感教学才能有效的将学生和老师联系在一起,情境教学也是知识和学生间紧密的桥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情感,让学生深处其中,做到了,想学习语文,爱学习语文,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