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0: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资本运营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产品运作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通过简单扩大再生产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已经不再是有效的手段了。从资本积聚到资本集中,从实业经营转向资本经营,几乎是所有民营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途径。通过资本运营,企业资产规模有可能以几何级数膨胀,从而实现企业的超前发展,奠定其产业基础和资本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因此在中国经济的近10年之中,我们看见了众多民营企业试水资本市场,渐渐成为资本经营的主体。
德隆这个昔日的新疆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如此庞大的企业帝国,公司从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发展成为涉及农业、加工业等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形成农业及相关产业、汽车领配件、旅游以及资本经营四大支柱产业,投资领域扩展到房地产开发、仓储货运、物业与酒店业、文化娱乐、新技术等多种行业。通过企业兼并和资本扩张,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形成多产业融合、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的控股集团公司体制,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与统分结合高效管理的集团组织制度,创造了大集团规模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1)其通过“借壳”的途径,即通过受让已经上市的公司的国家股或法人股的方式,介入股市。在连续的资本运作中,开始控制多家上市公司,逐步形成所谓的德隆“系”。凭借这种方式,德隆公司的产品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融资能力不断加强,公司总市值高速增长。
(2)德隆系斥资非上市公司,利用自己资源进行产业整合——IPO融资——出台系列方案、措施——增资扩股融资收购。或利用自己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无法IPO融资,置换进现有上市公司——作为现有上市公司增资扩股融资的因素。这也就是“三驾马车”接连能够实现增资扩股的原因。
(3)其参股金融业,利用金融机构集资的功能,一方面大量集资为其主营业务扩大市场规模及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发挥协同效应,利用金融优势提高集团业务和产品竞争力。
无论是在1997年到1999年的大熊市,还是从2001年开始的大熊市中,素有“股市第一庄”、“中国第一强庄”等美誉的德隆一直以常青树的形象支撑着庄股在市场上的一方天地。然而,在股市回暖的2004年,德隆“三驾马车”却逆市下跌,直至跳水,毫无疑问,其资金链完全断裂。
分析德隆帝国崩溃之原因,固然有宏观大背景下的一系列原因,比如:国家融资政策一惯向国有企业倾斜,以致于民营企业融资难;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健全、完善,相关运作规则还未成体系,致使民营企业资本运作难以进行;资本运营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相对滞后,难以解决了出现的新问题;金融、证券等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民营企业整体信用缺失,再加上2004年初,由于中央政府担心投资过热,在金融政策上采取收缩银根政策,直接减少对企业的贷款。国家限制几大过热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房地产和煤炭等。德隆涉及的几个主要行业,恰恰名列其中。由于这一系列外因的出现,促进了德隆资金链断裂,使德隆的一张张多米诺骨牌被。
但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德隆内部的原因。首先,德隆系涉足实业和金融两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德隆进一步细分,实业方面,包括番茄酱、水泥、汽车零配件、电动工具、重型卡车、种子、矿业等;金融方面,则信托、证券、商业银行、租赁等兼收并蓄。所谓是场面铺得过宽过大,各产业之间又相关系数甚小,并且还没有自己的核心产业,产业整合也只是做到了貌合神离,这些导致了德隆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没有核心产业迟早将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应该认识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想继续壮大就要进行资本经营,不能仅靠自身的积累,基金融资上市融资等各渠道的拓宽,为资本运作提供了基础。融资完成是前提,但资本如何利用更成为企业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应该慎防多元化陷阱和谨慎对待产业整合。世界经济500强中,没有几个企业是靠多元化经营立身安命的。统计数据表明,70年代美国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是4.3个,而到了90年代,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只有1.2个。一些企业之所以产生多元化的想法,主要是对于自已赖以起家的主业产生“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虑。巨人如是,太阳神亦如是。太阳神成立于1988年,在1988年至1993年期间,他们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年产值由1988年的750万,一路攀升至1993年的13亿。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企业内部对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前途产生了动摇,提出了寻找“多角支撑点”的方针,结果集团内部搞了近20个项目公司,广泛涉足酒店、饮食、汔车、化妆品、边贸等行业。太阳神不仅在多元化经营上颗粒未收,而且错失了主业稳固建设的良机,其后果最终在近年反映出来。次之,根据监管部门自2002年末以来的调查,德隆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贷款额高达200亿-300亿元。如果加上股权抵押、委托理财、证券公司三方委托贷款等,德隆占压的银行资金更多。这些贷款大量被用于德隆的股权收购,其收购公司的做法粗糙而简单,大小好烂通吃,对被收购公司质量把关松懈,在收购时没有仔细考虑现金回报的时间安排,在投资节奏方面的安排,即长、中、短期投资的比例上也不合理,长期投资比重过大,影响资产流动性,更多看到富有“利润”的投资机会和产业整合机遇,不管公司高速成长带来的潜在风险。德隆大量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但这些项目投资没有配合短期项目,以理顺资金回流,这是第一个风险。对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也没有拉开投资时间,不能保证资金顺利回收,以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是第二个风险。短融长投最终拉断了德隆的资金链,把高速扩张形成的庞大资产建立在高负债的沙堆上,德隆的脆弱由此注定。德隆的产业整合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少量的初始资本几经变化控制了巨量的产业资本,而新整合的产业大多数不能实现现金流的正常运转,只好依赖银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贷款越来越多。一旦产业整合不利,银行紧缩贷款,那么德隆的一切产业规划就成为空中楼阁,股价崩溃是其必然。
再者,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缺失,这么一个庞大的德隆仍然是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这显然不能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必然会导致决策性失误。同时,德隆多元化战略目标与其内部实力不符,即公司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支撑其硕大的战略梦想,以致于到了后期,德隆的违规操作与资金紧张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状态,越是资金紧张越违规操作融资,而越违规操作融资,其资金缺口就越大,直至资金链完全断裂,昔日帝国灰飞烟灭。
我们应该意识到,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和要素实现最佳组合,而资本是市场上最活跃的要素之一。资本运营是企业继生产经营、商品经营之后,以所拥有的资本为对象,通过资本更大范围的流动,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活动,它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产业整合如何进行,应该从宏观环境和自身两个方面着手。
在宏观条件上,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突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再之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应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起到规范民营企业行为的作用;第三,金融、证券等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并且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并建立相应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同时民营企业也要加强自身整体素质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誉度;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监督、控制各管理层人员违法违纪操作;应该建立其核心产业,并以产业经营为目的,资本运营为手段。同时还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1)要高度重视资本运营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民营企业都是从产业经营起步的,这是立足市场的前提和必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单一的产业经营将会束缚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经营就成为必经之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资源融入更大范围的资源之中,进行优化重组,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本运营,充分发挥资源的最佳运营效益,实现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从这点说,企业从产业经营到资本经营的结合,是创业期之后的深化和飞跃。
(2)要弄清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关键。资本运营应该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灵活的体制和创新能力,而并非资本运营的能力,因此企业不能像“投资控股”型企业那样,先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然后再去整合企业或相关产业,谋取回报。应当围绕企业已有的产品和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有意识地选择目标公司。换句话说,民营企业是为了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进行资本运营,而不是为了资本运营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应从企业的实力出发进行资本运营。这里所指的实力包括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等。固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进行资本运营是必然之路,但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进行资本运营,却会让企业“噎死”。
成功的资本运营必须以成功的产品运作为基础。有人讲产品运作是加法,资本运营是乘法,资本运营是比产品运作更高级的形式。但是进行资本运营,没有成功的产品运作是不可能取得长远效果的,如果离开产品运作而大搞资本运营,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资本泡沫”中,最终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3)必须强调企业文化在整合中的作用。资本运营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资本更快、更好地增值。因此收购、兼并、重组之后的整合,是决定资本运营效果的关键。而整合的效果又往往取决于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能否兼容,应该培养具有企业凝聚力、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
(4)不断发现培养专业人才。
从一些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缺乏资本运营的意识,羁绊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缺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这是民营企业最致命的弱点,人力资源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应该从内部培训为主、外部招聘为辅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建立合理的工资报酬激励机制,来解决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
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如何引入智力资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造,建立现代公司制,并通过运用资本等工具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还是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实践的领域。关键词:市场经济;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产业整合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中国民营企业要想迅速发展壮大,资本运营可谓是必然选择。然而资本运营有其内在规律,中国民营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它、并遵循其规律运作,才能通过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和合理利用,促进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以产带融、以融促产的发展道路。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纷纷试水资本市场,同时各种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其中德隆集团可谓是典型,从德隆案例剖析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和产业整合之间如何进行的一些经验教训,希望能给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一些启示。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产品运作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通过简单扩大再生产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已经不再是有效的手段了。从资本积聚到资本集中,从实业经营转向资本经营,几乎是所有民营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途径。通过资本运营,企业资产规模有可能以几何级数膨胀,从而实现企业的超前发展,奠定其产业基础和资本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因此在中国经济的近10年之中,我们看见了众多民营企业试水资本市场,渐渐成为资本经营的主体。
德隆这个昔日的新疆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如此庞大的企业帝国,公司从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发展成为涉及农业、加工业等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形成农业及相关产业、汽车领配件、旅游以及资本经营四大支柱产业,投资领域扩展到房地产开发、仓储货运、物业与酒店业、文化娱乐、新技术等多种行业。通过企业兼并和资本扩张,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形成多产业融合、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的控股集团公司体制,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与统分结合高效管理的集团组织制度,创造了大集团规模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1)其通过“借壳”的途径,即通过受让已经上市的公司的国家股或法人股的方式,介入股市。在连续的资本运作中,开始控制多家上市公司,逐步形成所谓的德隆“系”。凭借这种方式,德隆公司的产品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融资能力不断加强,公司总市值高速增长。
(2)德隆系斥资非上市公司,利用自己资源进行产业整合——IPO融资——出台系列方案、措施——增资扩股融资收购。或利用自己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无法IPO融资,置换进现有上市公司——作为现有上市公司增资扩股融资的因素。这也就是“三驾马车”接连能够实现增资扩股的原因。
(3)其参股金融业,利用金融机构集资的功能,一方面大量集资为其主营业务扩大市场规模及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发挥协同效应,利用金融优势提高集团业务和产品竞争力。
无论是在1997年到1999年的大熊市,还是从2001年开始的大熊市中,素有“股市第一庄”、“中国第一强庄”等美誉的德隆一直以常青树的形象支撑着庄股在市场上的一方天地。然而,在股市回暖的2004年,德隆“三驾马车”却逆市下跌,直至跳水,毫无疑问,其资金链完全断裂。
分析德隆帝国崩溃之原因,固然有宏观大背景下的一系列原因,比如:国家融资政策一惯向国有企业倾斜,以致于民营企业融资难;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健全、完善,相关运作规则还未成体系,致使民营企业资本运作难以进行;资本运营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相对滞后,难以解决了出现的新问题;金融、证券等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民营企业整体信用缺失,再加上2004年初,由于中央政府担心投资过热,在金融政策上采取收缩银根政策,直接减少对企业的贷款。国家限制几大过热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房地产和煤炭等。德隆涉及的几个主要行业,恰恰名列其中。由于这一系列外因的出现,促进了德隆资金链断裂,使德隆的一张张多米诺骨牌被。
但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德隆内部的原因。首先,德隆系涉足实业和金融两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德隆进一步细分,实业方面,包括番茄酱、水泥、汽车零配件、电动工具、重型卡车、种子、矿业等;金融方面,则信托、证券、商业银行、租赁等兼收并蓄。所谓是场面铺得过宽过大,各产业之间又相关系数甚小,并且还没有自己的核心产业,产业整合也只是做到了貌合神离,这些导致了德隆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没有核心产业迟早将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应该认识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想继续壮大就要进行资本经营,不能仅靠自身的积累,基金融资上市融资等各渠道的拓宽,为资本运作提供了基础。融资完成是前提,但资本如何利用更成为企业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应该慎防多元化陷阱和谨慎对待产业整合。世界经济500强中,没有几个企业是靠多元化经营立身安命的。统计数据表明,70年代美国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是4.3个,而到了90年代,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只有1.2个。一些企业之所以产生多元化的想法,主要是对于自已赖以起家的主业产生“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虑。巨人如是,太阳神亦如是。太阳神成立于1988年,在1988年至1993年期间,他们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年产值由1988年的750万,一路攀升至1993年的13亿。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企业内部对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前途产生了动摇,提出了寻找“多角支撑点”的方针,结果集团内部搞了近20个项目公司,广泛涉足酒店、饮食、汔车、化妆品、边贸等行业。太阳神不仅在多元化经营上颗粒未收,而且错失了主业稳固建设的良机,其后果最终在近年反映出来。次之,根据监管部门自2002年末以来的调查,德隆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贷款额高达200亿-300亿元。如果加上股权抵押、委托理财、证券公司三方委托贷款等,德隆占压的银行资金更多。这些贷款大量被用于德隆的股权收购,其收购公司的做法粗糙而简单,大小好烂通吃,对被收购公司质量把关松懈,在收购时没有仔细考虑现金回报的时间安排,在投资节奏方面的安排,即长、中、短期投资的比例上也不合理,长期投资比重过大,影响资产流动性,更多看到富有“利润”的投资机会和产业整合机遇,不管公司高速成长带来的潜在风险。德隆大量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但这些项目投资没有配合短期项目,以理顺资金回流,这是第一个风险。对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也没有拉开投资时间,不能保证资金顺利回收,以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是第二个风险。短融长投最终拉断了德隆的资金链,把高速扩张形成的庞大资产建立在高负债的沙堆上,德隆的脆弱由此注定。德隆的产业整合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少量的初始资本几经变化控制了巨量的产业资本,而新整合的产业大多数不能实现现金流的正常运转,只好依赖银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贷款越来越多。一旦产业整合不利,银行紧缩贷款,那么德隆的一切产业规划就成为空中楼阁,股价崩溃是其必然。
再者,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缺失,这么一个庞大的德隆仍然是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这显然不能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必然会导致决策性失误。同时,德隆多元化战略目标与其内部实力不符,即公司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支撑其硕大的战略梦想,以致于到了后期,德隆的违规操作与资金紧张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状态,越是资金紧张越违规操作融资,而越违规操作融资,其资金缺口就越大,直至资金链完全断裂,昔日帝国灰飞烟灭。
我们应该意识到,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和要素实现最佳组合,而资本是市场上最活跃的要素之一。资本运营是企业继生产经营、商品经营之后,以所拥有的资本为对象,通过资本更大范围的流动,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活动,它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产业整合如何进行,应该从宏观环境和自身两个方面着手。
在宏观条件上,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突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再之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应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起到规范民营企业行为的作用;第三,金融、证券等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并且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并建立相应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同时民营企业也要加强自身整体素质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誉度;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监督、控制各管理层人员违法违纪操作;应该建立其核心产业,并以产业经营为目的,资本运营为手段。同时还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1)要高度重视资本运营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民营企业都是从产业经营起步的,这是立足市场的前提和必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单一的产业经营将会束缚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经营就成为必经之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资源融入更大范围的资源之中,进行优化重组,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本运营,充分发挥资源的最佳运营效益,实现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从这点说,企业从产业经营到资本经营的结合,是创业期之后的深化和飞跃。
(2)要弄清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关键。资本运营应该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灵活的体制和创新能力,而并非资本运营的能力,因此企业不能像“投资控股”型企业那样,先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然后再去整合企业或相关产业,谋取回报。应当围绕企业已有的产品和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有意识地选择目标公司。换句话说,民营企业是为了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进行资本运营,而不是为了资本运营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应从企业的实力出发进行资本运营。这里所指的实力包括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等。固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进行资本运营是必然之路,但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进行资本运营,却会让企业“噎死”。
成功的资本运营必须以成功的产品运作为基础。有人讲产品运作是加法,资本运营是乘法,资本运营是比产品运作更高级的形式。但是进行资本运营,没有成功的产品运作是不可能取得长远效果的,如果离开产品运作而大搞资本运营,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资本泡沫”中,最终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3)必须强调企业文化在整合中的作用。资本运营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资本更快、更好地增值。因此收购、兼并、重组之后的整合,是决定资本运营效果的关键。而整合的效果又往往取决于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能否兼容,应该培养具有企业凝聚力、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
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2.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供需分析、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职业计划、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发展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使企业拥有能长期保持高值的人力资本和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本激励使用这个本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
3.人力资本整合。所谓“整合”(integration),是指基于放大组织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功能及效应,而对组织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重组、调整及磨合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本系统1+1>2的整体功能的过程。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人力资本整合实质上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人力资本存量最大化地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以取得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在企业重组和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传统、管理传统、文化传统的冲突,从而面临着技术整合、管理整合与文化整合的任务。一般认为,企业重组和整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规模效益:一是人力资本整合后物质资源集约化运营的优势;二是人力资本整合后人员集约使用的优势。因此,企业重组和整合既是物力资本重组更是人力资本整合,既是物力资本整合更是人力资本的整合。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4.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本扩张是通过人力资本运作,实现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处延的扩大,在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值,实现人力资本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本扩张是人力资本张力的外在表现。人力资本张力即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它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能量,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凝聚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结晶,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人力资本价值是人力资本存量在最理想运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的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值愈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愈大。因此,静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是在指人力资本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力资本价值;动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指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人力资本贬值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其结果使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走到一起,并成为同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的成员,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因此,公司人力资本人文性质的多元化、多样化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员工来源和构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人文性质的人力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企业组织运作和总体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如果没有有效地凝聚人心,保持和整合人力资本的政策策略和技术措施,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搞好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企业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一)并购策略
企业并购包括合并和收购两税方式,它是国有企业资本营运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对于任何一个要实施并购行为的企业来说,都应该选择适当的并购策略,以保证并购行为能够取得成功。企业并购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向并购策略。即对生产或经营相同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这种并购有助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或销售市场;双方还可以在技术力量、品牌及销售网络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增长。
2、纵向并购策略。它是指对企业原材料的供应企业或自身产品的销售企业实施兼并行为,以获得稳定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成本供应来源或产品销售市场,产生综合经济效益。
3、混合并购策略。即对与本企业目前经营的产品没有多大关联的企业实施并购的一种策略。对于打算实行多角化经营的企业来说,有意识地兼并一些与目前经营业务没有关联、但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企业,有利于实现低成本进入其他行业或产品的目标。
(二)增资减债策略
1、股票上市。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并通过上市股票的流动性,有效地实施资本营运。这种方式是资本营运的高级形式,有条件的企业都应积极争取运用这种形式。
2、发行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指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这一方式受制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作用力有限。
3、外资嫁接。有企业与外商合资主要包括整体合资、特区式合资、先引进后合资、单项合资和易地新建等多种形式。
4、债务重组。目前对国有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常见的方式是“债权变股权”。
(三)产权多元化策略
1、股份制改组。国有独资企业通过吸收其他企业或个人入股的方式引入新的投资者,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是国有企业资本营运和改制的主要方向。一般的做法有以下几种:(1)将经营性的净资产折为国家股,同时吸收社会法人、自然人和企业内部职工人股;(2)将待改制企业部分净资产出售,但由于净资产较大末能被全部认购或片于其他考虑而保留一部分净资产折为国家股;(3)将改制企业全部净资产出让给社会,不保留国有股权。
2、股份合作制。就是由企业职工出资,通过合法形式,一次性将企业净资产全部或部分买过来,持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将改制与筹资统一起来。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四)资本紧缩策略
1、分离重组。就是将原有企业的一部分资产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然后再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的企业。分离重组的关键是重组,重组的结果是产生一个新的企业。
2、企业出售。将国有企业的产权整体或部分予以出售,使之转变为非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彻底改变企业的产权结构,从根本上转变企业机制。实际中可以采用内部出售、协议转让、竟价拍卖和招标出售等多种方式。
3、资产转让。企业转让资产(包括持股权)的目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变现资金;二是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三是剥离劣质资产,优化资产结构。
4、无偿划拨。江苏无锡市将全国大型企业无锡柴油机厂无偿划拨给一汽集团,将资产总额4.4亿元的石化总厂奉送给甘肃石化集团。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又可以解决职工的就业问题,还为地方增加了税收。
(五)经营权转让策略
1、托管经营。这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1)海南模式——把托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国有产权管理方式;(2)黑龙江模式——把托管作为“能人救厂”的一种经营方式;(3)江西模式——把托管作为企业兼并的一种过渡形式。
2、租赁经营。通过租赁的形式让渡生产资料和货币资金的使用权,即通过经营权的有偿让渡,让所有权同经营权相分离。承租者通过缴纳租金而获得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并获得经营报酬。
队承包经营。在坚持产权性质和产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依据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由承包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经营企业。承包经营根据承包主体不同分为个人承包、合伙承包、全员承包和企业承包四种情况;根据承包收入解缴方式不同,有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定额包干、上缴利润超收比例分成和减亏包干等几种形式。
(六)破产重组策略
破产重组不同于破产清算,破产重组是企业最后一次资产重组机会,如果企业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重组整顿,能够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应当终结对该破产企业的破产程序。破产重组给那些濒临破产但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一次新生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企业因真正破产而引起的企业解体、资产拍卖、职工失业等社会动荡。因此,我们的政策是鼓励“多兼并,少破产”。实践中破产重组一般有以下几种做法:(1)先破产后兼并;(2)先代管后兼并;(3)先承包后兼并;(4)先租后破再兼并。
二、国有企业资本营运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一)非竞争领域国有企业的资本营运策略
非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如公路、机场、码头和水利等社会公共需要上。对这些行业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规模还非常有限,单靠财政投资必然制约其发展进程。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应积极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道路,促进更新改造固定资产,引进先进的技术,改善管理水平。这类国有企业的资本营运适宜采用股份制改组、股票上市、并购联合和外资嫁接等方式。
(二)竞争行业国有企业的资本营运策略
1、优势企业的资本营运策略。总体上讲,优势企业的资本营运宜采用实质性相对控制策略。目前应重点加强优势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优势企业除采用直接出口、间接出口和补偿贸易等初级形式实施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外,可充分发挥实施资本营运策略,更多的采用合资经营、独立经营、跨国并购和海外上市等国际化经营的新形式,在海外投资办厂,成立公司,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和生产要素,从资本营运的高度营运国际资本,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优而无势企业的资本营运策略。优而无势企业是指其条件不及优势企业,但产
品适销对路,技术设备较好,所存在的弱势在于规模小、负担重、债务多、资本短缺。这类企业的资本营运宜采用参股联合、股份合作、利用外资嫁接、二级市场产权转让、无形资产资本化和债务重组等形式。
3、劣势企业资本营运策略。劣势企业资产状况不良,生产经营一般。但这类企业也可通过资本营运解决产品经营中难以解决的难题,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经营模式。劣势企业也可充当资本营运的主体,而且有其进行资本营运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可采用租赁、
承包、托管、投靠转让、转让闲置的厂房和设备及房地产置换等形式摆脱困境。
(1)产权资本运营是进行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使资本不断增值,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当企业的目标受到市场、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所有者无法获得预期的利益,反而要承担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时,企业所有者就会将企业的产权出售,获取另一种产权形式——货币产权,以重新选择投资方向,满足获利动机。产权资本运营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资源重组方式和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财团公司经常进行企业产权的交易,以追求更高的效益。企业的产权交易,促进了企业的新陈代谢,使企业充满了生机和竞争活力。
(2)产权资本运营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本运营战略。企业的资本运营战略是在企业对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的资本运营目标而做出的长远的谋划。企业的产权资本运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作指导。
(3)产权资本运营可以增强企业实力。企业通过产权资本运营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实力。企业通过控制股权,可以使分散的资金聚合,使生产形成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通过产权资本运营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获得科学技术上的优势,有效地占领市场。
(4)通过对闲置资产的产权转让,可以盘活闲置资产,使凝固的资产向市场流动,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有助于压缩长线产品,使资金流向短线产品,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5)产权资本运营可以打破行业进入壁垒,实现部门和行业转移。企业要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投资或要素转移,首先要打破进入壁垒,如规模、资金、技术等壁垒。与直接投资和转产相比,通过产权交易方式突破进入壁垒更为迅速和有效。
产权资本运营的主要形式
产权资本运营的基本方式是产权交易,即在不同法定主体之间进行产权体系即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置权的全部或部分的转移,以完成资本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从我国目前企业产权交易的内容看,产权资本运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产权转让按照交易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企业产权整体交易、企业产权分割交易和企业产权分期交易。
1.企业产权整体交易
企业产权整体交易是指企业所有权发生转移,生产要素整体流动,产权价格一次性付费的企业产权交易形式。企业产权整体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兼并、合并、拍卖等。
2.企业产权分割交易
企业产权分割交易,是指把企业产权分割为所有权、占有权和经营权分别进行交易,从而实现产权转移的一种产权交易形式。其特点是:
(1)企业产权的分割性。产权的分割不是指产权实体的分割,而是产权权能的分割;
(2)企业产权的分离性。以企业财产所有权、占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并且,企业产权的各种权能能够单独转移;
(3)企业产权分割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参股和控股等。
3.企业产权分期交易
企业产权分期交易,是指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经营权在一定时期内有偿转让的一种产权交易形式。其特点是:
(1)企业法人财产的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是分离的,承包者和承租者获得的只是企业财产的经营权,而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则在发包者和出租者手中;
(2)企业法人财产的经营权是分期转让,而非一次性转让,转让的期限有交易双方签约决定;
(3)企业经营权的交易采用合同的形式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产权分期交易的主要形式有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
产权资本运营的意义和主要形式相关文章:
1.企业资本运营类型有哪些
2.知识资本运营是什么
3.资本运营的目标是什么
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资本所有者及其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产权资本,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具体活动有:第一、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资本扩张,如通过合资实现扩张;第二、通过投资活动形成资本性权益,如企业设立若干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该企业有权对其所属的子公司产权进行运作;第三、通过对产权的转让或收购,分散风险,保证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另一层面的含义是指企业经营者依据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经营企业的法人资产,以实现企业法人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该层面活动包括:第一、通过资产交易使资产从实物形态变为货币形态,或者从货币形态转变为实物形态,资产交易的结果是改变了不同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第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第三、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兼并、收购、参股、租赁等。
产权资本运营的特性
1.产权资本运营是进行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和手段。
2.产权资本运营可以增强企业实力。
3.通过对闲置资产的产权处理,可以盘活闲置资产。
4.产权资本运营可以打破行业进入壁垒,实现部门和行业转移。
产权资本运营的前提条件
(1)产权的界定。产权界定与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代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产权界定明确,运用市场机制的代价就小,反之,将导致交易成本巨大,资源配置困难。人们通过比较交易成本的大小来选择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或者说,选择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是在对财产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和处置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产权主体的地位、行为权利、责任、相互关系加以规范的法律制度。在合理的产权制度下,能够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与监督机制,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促使资源优化配置。产权资本运营的制度基础是公司制。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确立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实现了出资者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现代公司制的典型形式是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和执行机构等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和运作,明确划分责、权、利,形成了调节所有者、公司法人、经营者和职工之间关系的制衡和约束机制。
(2)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是产权交易的场所,是企业产权交易关系的总和。产权交易市场是产权交易/顷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企业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优化配置。同时,交易市场使货源配置的成本降低。从微观形态来看,产权市场具有提供交易场所,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以及各种服务和组织协调等功能。在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包括股票交易所、产权交易所(中心)、资产调剂市场、承包市场或租赁市场,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等以企业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买卖或有偿让渡为内容的交易场所等。
(3)完善的法律、法规。产权交易必须规范进行,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因产权转让市场不发育而造成的存量资产流不动的问题,使产权交易活动有章可循。
产权资本运营的内涵和特性相关文章:
1.企业资本运营类型有哪些
2.有关资本运营的论文
3.资本运作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76-01
王鑫亮(1990-),男,吉林通化人,长春工业大学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企业为实现加大对外扩张和重组整合,就需要充分运用资本运营这一有效手段,使企业迈入良性循环之中。
一、做好资本运营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随着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成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发展方式单一,企业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以吉林省为例,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要方式,缺乏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传统产业比重相对占比重较大,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不足,难以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最大限度实现资本增值的目标。而资本运营恰恰是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必须通过灵活的资本运营方式,盘活存量资本,提高资本动作的效率和资产证券化水平,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企业应大力开展并购重组、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工作,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和跨越式发展。
二、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的途径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增强资本支持力度
一是企业应合理安排资金需要,确保巩固、有效的资金链条。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对资金的使用科学规划,量入为出,严格审核,在保证生产经营需求的同时,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资本利用率。二是企业应加强财务监管力度,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审核财务报表、审计决算等手段加强对财务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促进企业资本运营的协调运转。三是应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确保企业投资的安全性,促进现有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资本运营质量。
(二)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并购重组
企业应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发展趋势和倾向,特别是资本市场股权流通机制和资本运营策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重组和并购平台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在推进重组并购的过程中,要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规避潜在的风险,预设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企业资本运营的安全。企业要清理内部低效、无效资产和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对外并购,通过投资控股、债务重组等方式,积极开展区域内和域外资源合作开发。同时,企业要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杜绝虚假披露、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等问题,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
(三)拓展融资渠道,做好重大融资工作
企业应在资本市场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做好融资规划,利用出让股权、转让股转、发行债券等形式,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特别要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来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要与银行、信托、证券公司等金融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大项目的资金供应链条和供应水平,避免资金链断裂。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合规经营意识,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水平,切实控制好信用风险,实现有效、低成本融资。
(四)加大资本运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要加强资本运营工作,企业就必须拥有一支有能力、有经验、懂操作、会管理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是要加大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资本运营实务的培养,互相交流经验,提高资本运营的能力。企业必须重视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把提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学习培训中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挖掘上升渠道,大胆创新,为提高企业运营质量提供优秀的内部人力资源支持。
同期开展与其他公司的联合培养,提高资本运营人员参与并购重组的实务水平,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二是加强对资本运营人才的引进。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国内外资本运营、投资咨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务工作水平过硬的高层次资本运营人才和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市场动态、掌握国际谈判技巧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实行协议薪酬、短期租赁等方式进行引进,切实提高企业资本运营人才队伍的层次和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珍.提高资本运营质量 确保企业高效发展.中国科技信息,2009(11).
企业战略重组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能力的变化,通过制定和实施业务重组、组织重组及财务重组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实现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更新,以实现战略变革或战略转型,使组织与环境获得动态最佳匹配,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化的、动态的战略行为。战略重组按内容可划分为业务重组、财务重组和组织结构重组。
综观现有的企业战略重组理论,多是从经济学、法学或管理层面进行研究,如核心竞争力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边界理论等等。而从财务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很少,且已有的文献只是从财务角度的某个方面研究单个企业或者单个行业的某一种重组行为,系统的研究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本文尝试从财务视角研究企业战略重组,以期能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战略重组理论。
一、企业战略重组的手段—资本运营
企业要进行战略重组,必须进行资本运营活动。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企业战略重组按资本运作方式可以分为:(1)扩张型资本运营,如并购、收购资产或股份、合资或联营等;(2)调整型资本运营,如股权置换、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等;(3)产权转移型资本运营,如股权转让、股权无偿划拨、股份回购和股权托管等。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的特点是产权主体或其授权方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对具有运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保值和增值。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资本运营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经济、调整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治理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要想获得高速和长远发展,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战略性飞跃。当前,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实现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二、企业故略,组的目标—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是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后产生的委托问题,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自公司治理这一概念首次被英国经济学家Tricker. R.!在其所著的《公司治理》一书中提出后,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定义了公司治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组织结构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涉及股东、董事、高层管理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Karpoff and Rice(1989),Karpoff and Malatesta.(1989)分别对公司采用特殊的组织结构反收购以及并购行为的法律约束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采取反收购措施的公司的治理结构较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运营可以促使公司改善治理结构。Karpoff and Rice( 1989)以13个按照美国1971年法规建立起来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公司有着不同一般的组织限制,股票不能交易,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免除了被收购的危险。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业绩差,公司政策有争议,董事和经理更换频繁。这些事实都说明,资本运营作为一种外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制约经理行为,改善公司治理。
秦军(2004)研究显示:资本运营有效地改善了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对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大有益处,并且通过数据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状况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必要通过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活动,促使上市公司股权合理化,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三、企业战略,组的效果—协同效应
一般认为,协同效应是指通过重组实现双方企业资源、业务之间的共享和互补,达到重组后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重组前各自独立经营时价值的简单相加的效果,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个方面。而所谓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在财务方面产生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它包括由于税法、会计处理规则及证券交易带来的内在规定作用所产生的货币效应,还包括由于企业资金运转的内部化、对外投资的内部化等作用所带来的财务运作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财务协同效应最终是在重组企业整合中得到的。企业进行战略重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调整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获取财务协同效应,从而建立起能支持企业不断发展的财务能力,进而使企业保持长期良好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财务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使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重组后企业扩大了规模,或是优化了资源,相应地降低了破产的风险,提高了偿债能力,容易成为股市中的热门企业,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整体改观,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筹集资本成本的较低。
二是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当企业存在大盆的自由现金流量或自有现金流量不足时,都可能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困难,而通过战略重组,可以有效合理地配置现金流量,优化内部资金的时间分布,以投向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
三是获得预期效应,推动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预期效应是指由于重组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当企业发生重组时,被认为向人们传达了该企业的价值将会改变和该企业的管理层将采取更有效率的管理活动的信息。因此,当重组消息传出,必然引起企业股票价格的巨大波动。如果企业重组的是那些市盈率较低,但每股收益又较高的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和业务,可以使企业的每股收益不断上升,股价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从而推动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
重组整合后财务协同效应可以通过具体的财务指标反映。林颖羽中(2005)研究认为财务能力的改善可以反映在融资能力、投资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比率趋势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财务协同效应取得与否。吴芹(2003)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反映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在重组前后时期的变动,来反映协同效应的实现与否。为此,本文在评价重组的效果以及重组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时,通过对企业战略重组的绩效评价来反映。
四、企业战略,组的结果—,组绷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原理,选用恰当全面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战略重组完成之后,重组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在重组整合后产生协同效应,这些都是企业在战略重组之后要考虑的问题。较好的途径是选取一种好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企业战略重组的绩效予以评价,以期为企业的后续决策提供指导。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必须能对企业重组绩效作全面综合的评价。本文根据企业所披露的年报信息,依据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2个财务指标作为企业重组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及计算过程见表1。
(二)评价方法
由于企业战略重组涉及多指标的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评价方法从整体上反映被评价事物的整体情况,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法等,评价过程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即评价指标信息重叠或某些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使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为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来评价企业战略重组绩效。
因子分析法来评价战略重组绩效的基本思想是:在收集和整理现有重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较少的主因子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避免评价指标存在相关性而造成的信息重叠问题,根据主因子和综合因子得分情况,判断企业战略重组绩效变化问题。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如下:
设有k个观测变量Xt,X2,..., Xk,将这些变量进行标准化,使得标准化后的变量的均值为O,方差为1。记原公共因子变量为f,,fz, ..., fm,经标准化后的公共因子为F‑ Fz, ..., Fm,(m
因子分析模型为:
其具体步骤如下。
1.逆指标的同向化
在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中,包含一些逆指标,需要对其进行处理。本文采用倒数化对逆指标进行同向处理,即x;=1 /x。
2.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了对变量进行比较,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其处理方法如下: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R可以发现各测评指标间的相关情况,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筛选测评指标。
4.确定m个公共因子
解特征方程旧一TE卜0,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T,若T,入2)八)入m〕。,则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一般取值在85%以上)确定因子个数m。
5.求m个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A
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并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进行旋转,一般采用方差极大(VARIMAX)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解B。
6.计算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
因子变量确定后,就可以计算每一样本的m个公共因子得分;同时还可以按照公式
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值。
一、引言
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因此,创新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尤为重要。通过大量整理阅读文献和调查访问发现,对资本运营风险的评价很难找到具体的定量指标进行衡量,大多是定性指标;再加之创新型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其资本运营风险更加复杂化,具有主观性较强和风险模糊性的特点。本文选择模糊BP神经网络法对资本运营风险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具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和模糊数学定量化的能力。在对风险指标量化的基础上通过BP神经网络对给定训练样本的学习,建立符合预期误差的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再用测试样本对其进行验证,最终得出一个符合逻辑具有较强可信性的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
二、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识别和评价
所谓创新型资本运营风险是指创新型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客观上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观上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使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或导致资本运营失败。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特定的风险,而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的风险。因此,对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完整性原则,同时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风险进行分类。
从不同侧面对风险指标进行分类,可分为客观风险指标、系统性风险指标和特质风险指标(或称非系统风险)。客观风险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资本运营活动复杂性和企业自身客观环境引起的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所有从事该项资本运营活动的企业都会存在的风险,具有普遍性,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政策及经济风险;而特质风险,是专门对创新型企业而言的,根据创新型企业的特征识别出来的创新型企业特有的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有创新风险、技术风险和时滞风险。本文在3大类一级风险指标下设9类二级风险指标,又通过调查走访,通过与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项目负责人沟通和参考创新型企业研究领域权威专家的意见,识别出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成败的主要影响指标,并总结出29个三级风险指标用于以下模型的建立,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
三、建立创新型企业BP神经网络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
(一)模糊BP神经网络的特点
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在近些年逐渐发展成熟,它结合了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的优点,与模糊逻辑的不确定性问题处理能力,使得其在商业及经济估算、专家系统、语音处理、优化问题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因此本文采用模糊BP神经网络对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进行评价。构建一个包含输入层、模糊化层、模糊推理层和输出层四个层次的模糊神经网络,输入层的每一个节点是一个风险指标,其作为输入层的输入变量;模糊化层将输入变量进行模糊化;模糊推理层又叫隐含层,该层可以实现神经网络由输入层到输出层的映射;输出层是神经网络模糊评价的结果,反复训练以期达到输出值与训练信号之间的误差在预期误差允许范围内。如图2所示。
(二)数据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中认定的三批黑龙江省国家级创新型企业7家(其中第一批2家、第二批2家、第三批3家),及选取黑龙江省2012、2013年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为3家和7家,共计黑龙江省17家创新型及创新型(试点)企业,涉及到25个资本运营的创新型项目的研究调查。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两位数分类,17家企业中医药制造业有6家,占比35.2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家,占比17.65%;还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金属冶炼工业、软件业等多个行业,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
围绕前述的29个资本运营风险指标,根据风险程度的5个等级(低、较低、中等、较高、高)设计了针对25个创新项目评价的调查问卷,进行为期2个月的创新型学者专家走访、黑龙江省内创新型企业调查。面向黑龙江省创新型企业以电子邮件、实地考察、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收集到32份调查问卷,对收回来的问卷进行筛选,有4份不合格问卷,最后形成28份有效问卷,涉及到黑龙江省17家创新型及试点企业25个创新型项目。
对27份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将25个创新项目分别标号为项目1、项目2、……、项目25,随机抽取2个项目(项目7和项目13)作为测试样本,其余的23个项目作为训练样本。同时对调查问卷中的风险等级分别赋以模糊分值,赋值情况。
将23个训练样本29个风险指标组成23×29阶矩阵作为模糊BP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
(三)样本模糊处理
(四)BP神经网络训练
将经过模糊化处理的数据集23×145阶矩阵作为输入数据,进行模糊BP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根据实际的不断学习情况,确定模糊推理层的节点个数和层数,并适当选择映射函数,最终实现输入到输出的映射。输出层为1个节点,直接输出风险值,可以根据输出值与5个风险等级数值进行比较(即0.1、0.3、0.5、0.7、0.9),最终得到被评估项目的风险系数。
应用Matlab软件对模糊化后的23个训练样本进行BP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学习率为0.1,精度为0.001,最大训练步数为3 000,通过反复的学习训练,发现当BP网络模糊推理层节点(神经元)为50,训练1 442次后,均方误差达到了精度0.001的要求,学习效果比较成功。学习收敛图如图4。
(五)模型检验
将预先抽出的用于模型检验的2个测试样本按风险指标分值输入已经建立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得出测试样本的测试结果见表3。
从表3的测试结果比较中可以看出,模糊BP神经网络输出值与专家给出的预期实际值非常接近。充分说明了建立的模糊BP神经网络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有效性和实用性较强、性能较好。
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模糊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已经通过反复的学习训练建立并测试完成,该模型可以作为评价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客观的、有效的工具。
四、模型应用及结论
对黑龙江省一家创新型企业的一个创新型项目进行资本运营风险考察(高效中药精炼)。根据前文建立的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模糊BP神经网络模型,相关专家和公司风险部门主管按照上述各个风险指标分别给出对风险等级的主观衡量,即各指标属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风险的主观判断,再对风险等级分别赋值以便代入模型。专家和公司主管商榷后得到的风险指标的风险程度赋值如表4。
运用上面已经建立好的模糊BP神经网络模型,对该创新型企业的高效中药精炼项目的资本运营风险进行风险指标输入;该创新型企业创新项目的网络输出值为0.5063,与专家和公司风险部门主管对该项目商讨后的评估结果(0.5)非常接近,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的输出值与专家评估的结论一致,即该创新型企业高效中药精炼创新项目资本运营风险为中等水平。由此即可判断该创新项目资本运营风险可以接受。
由此可见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的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方法是准确可行的,而且由于具有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的优点和模糊逻辑的不确定性问题处理能力,该方法能够大大降低对于专家的依赖以及数据处理的难度。对于风险指标较多的创新型企业风险评估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而且从对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指标的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创新型企业作为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它自身的特点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其资本运营风险。J
参考文献:
1.周寄中,卢涛,汤超颖.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估与案例[J].中国软科学,2013,(1): 115-124.
2.张林.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蒋玉涛,李纪珍,曾路.创新型企业成长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29-37.
4.王慧,蔡春凤,李印海.基于FNN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225-228.
5.吴鸣飞.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及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3,(2).
6.林少煌.云计算技术应用下的企业风险应对探析――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J].财务与会计,2013,(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