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0: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三峡工程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是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联合资助和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研究。所谓“应用基础”实际是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经过5年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已于1999年6月在三峡坝区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此项研究涉及三峡工程的几个关键问题,侧重于从应用基础理论上解决工程疑点和难点,在研究中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所获成果,对三峡工程有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有的需要在工程进展中加以验证。从专家意见中反映出,这些研究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工程应用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一些技术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水利水电工程上去。现将研究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按以下五个课题予以介绍:
1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三峡枢纽上游年输沙量大,枢纽建成后,大量泥沙将在水库内淤积,坝下游河道则发生冲涮,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将影响水库寿命和枢纽效益的充分发挥。本课题研究了以下内容。
1.1几个泥沙基础问题
主要有:淤积物的密实度及干容重变化研究;泥沙起动规律研究;推移质运动特性和输沙率研究;底层泥沙交换、状态概率及推悬比研究;水流挟沙力研究。
1.2坝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河道演变
内容有: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研究;电站引水防沙措施研究;河道床面粗化研究;河道床面形态和阻力;坝下游河道演变及河型转化。
1.3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技术研究
进行了模型沙特性研究;实体模型变率研究;实体模型图像分析系统;长系列试验方法比较;数学模型试验中a系数研究;回流区泥沙淤积计算。
关于泥沙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水库淤积物密实过程、泥沙起动规律、冲积河道阻力和床面粗化、推移质运动特性、底层泥沙交换和水流挟沙力等问题上都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于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防淤清淤措施、电站的引水防沙方案已为设计部门所采用。对于实体模型中的模型沙特性研究、模型变率的影响、长系列试验方法以及数学模型中不平衡输沙恢复饱和系数,回流区泥沙淤积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澄清三峡工程泥沙科研中长期存在的不同认识,本课题中建立的实体模型图象分析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量测大面积水域的流场,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新技术。
2通航建筑物的应用基础研究
本课题对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船闸水力学、船舶运行仿真模型和船舶技术应用中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2.1枢纽泄洪对坝区通航条件的影响
从枢纽泄洪对上下游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电站调峰非恒定流对通航条件的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航行判据的研究表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船闸与电站的运行方式,可以达到坝区通航条件的要求。
2.2船闸输水系统和闸阀门水力学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1)输水系统水力学:三峡永久船闸输水系统采用了4区段8支管,顶支孔出水,盖板消能的动力平衡系统,它可使水流均匀分布于整个闸室平面,从而可减少闸室输水所导致的非恒定流水面波动和局部水流紊动。通过试验及计算分析得出,支孔形状、廊道雷诺数、廊道阻力、支孔高宽比、支孔总面积与廊道面积比等,是影响出流的一些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2)船闸阀门水动力学特性。
(3)阀门空化特性及控制空化措施。
(4)阀门流激振动特性及减振措施。
(5)船闸人字闸门运行动水阻力。
(6)船闸水工模型试验缩尺效应。
2.3船闸运行过程仿真模拟试验
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对船闸输水及船舶过闸过程进行模拟,其优点是经济、快速、宜于长期保留,预演过程整体性强。主要模拟过程有:船闸输水过程仿真、航行条件的快时模拟、船舶航行条件实时模拟器的研究、船闸运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超高水头大流量的阀门水力学、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和船舶试验技术研究等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于非恒定流减压模型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的研制、阀门段廊道流态特征和急变分离流机理、门楣通气减少空蚀的综合措施、分散输水系统中出水支孔流量分配规律、泄洪产生引航道往复流的机理、小尺度船模的相似性等研究成果都已应用于三峡工程设计,并据此修改了《船闸设计规范》中的输水系统部分条文,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3三峡船闸高边坡若干基础理论研究
此轮高边坡研究基本上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三峡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内容侧重于工程岩体力学的应用基础理论。由于研究工作与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平行进行,因此研究成果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于指导反馈设计和施工以外,大部分成果对我国高边坡工程,特别是卸荷高边坡工程,可为设计提供理论武器和较先进的分析手段。
3.1关于岩体力学性质的研究
三峡坝区的闪云斜长花岗岩属性良质优的岩体。由于建闸开挖体坡高(170m)、体长(1610m)、堑深(67m);由于山体下部诱发的地应力释放;由于风化和岩体结构面的发育发展;导致岩体宏观力学性质与按常规试验获得的力学数值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开挖后会有性质弱化的趋势。
通过研究,在试验与调查基础上,建立了岩体宏观力学参数模拟理论,提供能较真实反映现场岩体性质的参数值。如岩体的变形模量,微新岩体可取为20~30GPa。研究表明,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卸围压可导致岩石的开裂。开挖后的高边坡,岩体同时存在加载和卸荷,卸荷效应会引起岩性区域的重新划分,从坡表至深层出现程度不同地岩体变形、松动和开裂。研究认为区内花岗岩体存在着卸荷流变效应,此种流变可通过正、反分析予以界定。
3.2高边坡岩体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在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的岩体破坏机理研究分析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高边坡的稳定进行了分析计算。以反映变形规律和变形量。
分析使用的方法不同于过去较明显的是,在计算模型中较多地运用了脆性理论。如有的引进、开发、应用“断裂损伤介质分析系统”,对高边坡进行了断裂损伤弹塑性与流变分析;有的针对三峡船闸高边坡建立了脆弹粘性理论分析的计算模型;亦有数家单位采用其它方法试图解释三峡船闸高边坡卸荷岩体的变形和非连续性问题,如离散元法(DEM)、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数值流形方法及卸荷非线性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在三峡船闸高边坡不同断面的特征点上,在垂直于船闸轴线方向上,最大水平位移大都不超过50mm。清华大学用断裂损伤流变模型计算的位移量在坡顶最大,为100~300mm,其它部位为50mm左右。给出的流变量,即开挖结束后继续随时间发展的位移量为5mm,收敛期为一年。
此外,有的运用潘家挣塑性力学的上下限理论,用组合塌滑体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给出高边坡整体稳定问题中沿最大可能滑动面滑动的边坡体稳定安全系数大于5。
完成的其它成果有:对渗流水荷载、爆破动力荷载的分析研究;用锚固模型的流变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锚固机理等。
4三峡工程混凝土原材料研究
本课题结合三峡工程的需要,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为中心,研究混凝土的配合成份,配置出高性能混凝土、抗冲耐磨混凝土、微膨胀水泥和灌浆改性超细水泥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其中改性超细水泥灌浆已在三峡工程中试用。研究成果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
4.1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坏机理
本课题侧重研究混凝土自身因素对耐久性的影响。对混凝土原材料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不利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从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性能来达到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大坝混凝土的耐久性。
(1)对大坝混凝土所用水泥及粉煤灰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三峡大坝所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性能测试分析,均符合国家规定指标。中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0.55%(熟料小于0.5%),低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1.0%的指标。对粉煤灰品质、水化速度和贫钙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粉煤灰在拌制混凝土时有三种效应并产生三种势能:形态效应产生减水势能;火山灰活性效应,使粉煤灰具有受激活反应的势能;微集料效应造成致密势能。粉煤灰的水化速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且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混凝土在20C下,粉煤灰在3~4年中仍在水化,只是水化速率缓慢,因而强度也是在缓慢增加。
(2)三峡大坝混凝土必须使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在确定高掺一级粉煤灰的前提下,必须选用与粉煤灰相适应的高效减水剂至关重要,两者配合应用,在降低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方面,能产生叠加效应。能使总减水率达到20%~30%。掺入引气剂后能使混凝土抗冻性能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混凝土韧性和抗折强度。
(3)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研究试验得出:①水胶比对孔隙率和孔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水胶比大,孔隙率就高,大于100nm的孔增加;②每m3混凝土用水量降至100kg以下,总孔隙率大大降低;③掺入30%、50%、70%的一级粉煤灰,浆体总孔隙率随掺量增加而增加,但孔径大于100nm的有害孔仍较少,小于20nm的无害孔增加。
水泥浆体于集料界面存在富水层,较多的SO3溶解于此,造成人Aft富集和Ca(OH)2晶体的择优取向生长,构成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当水胶比降低,对界面结构有所改善;掺加20%或者40%粉煤灰及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后,改善了界面结构,但粉煤灰应低于50%。
4.2微膨胀型中热和低热水泥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已研制出微膨胀型中热及低热水泥;第二,对两种膨胀源氧化镁及钙钒石的膨胀机理,微膨胀中热和低热水泥的膨胀机理有了了解。
4.3高掺粉煤灰大坝混凝土
由于优质粉煤灰的大量掺入,其需水量比为90%左右,加之高效减水剂联合使用,产生叠加效应,使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20%~30%,由于用水量降低加上高掺粉煤灰,就使得水泥用量可以大大降低,得到质量较好的混凝土。
4.4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研究
三峡工程特种混凝土原设计是采用C40抗冲磨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曾用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特殊部位。本课题研究出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它的特点是限制水泥浆体积在混凝土中的总含量,掺入高活性掺合料-硅粉和优质粉煤灰取代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与之相匹配的高效减水剂及膨胀剂,使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至330kg,掺合料的总重量达37%。用铁矿石粗骨料制备的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可以达到89.6MPa,抗冲磨失重率又比C60低40%,抗冲击韧性提高1.8倍,但单价较C60高。
研究表明抗冲磨混凝土的改性机理是由于大量极细的活性掺合料水化后生成得C-S-H凝胶改善了集料与
水泥胶体的界面结构,使总孔隙率减少25%,有害孔减少,使混凝土密实性大大提高。
4.5大坝基础处理水泥灌浆材料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三峡大坝防渗帐幕设计标准要求ω≤0.01L/(min·m·m),在细微裂隙发育的大坝基岩,用普通水泥灌浆无法灌入的地段。采用超细磨水泥灌浆能达到设计要求且不污染环境。
1)超细磨水泥主要性能如下:
①细度D95≤16μm,平均中值粒径小于4μm。
②浆材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当W/C=1.0时,析水率小于5%。
③强度:3d为52.5MPa,28d为72.5MPa。
④膨胀率:3d不小于0.15%,28d不大于0.60%。
(2)X光衍射分析现场灌浆情况,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水泥熟料已水化成C-S-H凝胶、Ca(OH)2和钙矾石
(Aft),仅有少数石英(SiO2)及碳化的CaCO3,所以水泥结石强度高,无体积收缩。
5三峡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与反馈设计
本课题分五个专题: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安全监测高
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测系统,混凝土坝施工期仿真计算与温控反馈设计,开放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等。
5.1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研究
三峡工程包括永久船闸、升船机、左岸大坝及厂房、泄洪坝段、右岸大坝及厂房、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
物的监测系统,另外还有专项监测、地质环境及其他监测,其中仅永久性测点就有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安全监测系统。为此,对总体结构、监测仪器布置和变形监测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优化研究。
(1)总体结构优化针对三峡工程大坝特点及安全分析、评价和监控的要求,对安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依据信息可靠、有序采集、保存、查询、调用等原则,应用优化理论,将原设计大坝三级监控(建筑物、分区和工程监测中心)改为二级监控(建筑物,监测中心),从而减少了结构层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节约了费用。
(2)监测仪器布置优化结合技术设计和招标设计,依据少而精等原则,对监测仪器的布置进行优化研究。经优化后,变形和渗流监测仪器、设备数量减少约1/2,应力应变监测减少约2/3,水力学和动力监测减少约1/2,监测费用减少1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3)变形监测网络化对变形控制网和倒垂等进行优化研究,突破常用的模拟法,提出用解析法的优化方
案,构成目标函数。以精确、可靠、灵敏度和费用等作为约束条件,形成一个二次规划模型,并以此编制变形监测网自动化分析软件。应用这一个优化软件,对升船机及临时船闸高边坡水平监测网进行了优化设计。
5.2安全监测信息分析新理论和新方法
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反分析,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作出综合分析、安全评价和监控。为此,针对三峡主要水工建筑物在施工期、蓄水期和运行期的不同特点,吸收国内外安全检测领域的最新信息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分三大类:
(1)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判及其相结合、突变理论、多级灰关联分析、可靠度理论等方法和理论,依据实测资料对大坝的实测性态进行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应用可靠度理论方法,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大坝安全风险评估的框架。
(2)结合已建工程和三峡大坝的典型坝段(泄洪2号坝段等),建立了施工期的特殊监控模型,时空分布的确定性模型及反分析模型,多测点监控模型因子集分析模型,另外还提出用数学滤波法分离时效分量,采用回归与时序模型,用瑞利分布研究监控模型中环境量对效应量的滞后效应等。
(3)拟定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用结构分析法和数学监控模型拟定监控指标。
5.3安全监测高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控系统
鉴于三峡工程的特殊要求,决不允许中断监测和采集数据,这就要求安全监测系统能精确、稳定、可靠、长期而又实时地采集数据。为此,在吸收目前国内外传感器(主要是变形、裂缝等)及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研制精度高、稳定可靠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和设备,对稳定性检查,对监测系统的构成和选型提出优化方案等。
5.4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
混凝土高坝,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施工和自然条件复杂,使设计与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别。为此,开展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的研究,对优化设计和施工,提高混凝土坝的设计施工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此进行下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①提出了一整套混凝土高坝的仿真计算新方法;②研究了通仓浇筑重力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特点和规律及其与常规柱状浇筑重力坝的差别;③编制了混凝土坝和基础温度场、渗流场和位移场反分析软件;④研制了混凝土高坝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软件。⑤对三峡大坝进行系统仿真计算,提出了合理的温控措施。
5.5开发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
1概述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自1992年底至2000年8月在三峡工程中与业主签订各类工程承包合同282项,合同总金额94.2亿元。主要承揽了一期左、右岸工程、大江截流及二期围堰工程、泄洪坝段及左厂11~14#坝段工程等控制性重点工程项目。
三峡工程建设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工期长、质量要求高、投资额巨大。标块划分较细,合同数量多,额度大小、标价“肥瘦”、施工难度不一,专业覆盖面广,时间跨度较大等。工程项目的单件性、一次性、多样性、复杂性,必然导致项目管理模式的多样化。根据上述特点,集团公司组建了派出机构——三峡指挥部,代表集团公司对三峡工程各阶段施工项目行使集中统一管理,并全面执行合同履约、市场开拓、成本核算、利润回报等职能。指挥部按照实际情况和合同要求,采用多种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管理,探索和实践符合企业和项目实际的管理模式与方式;着力理顺生产关系,使企业生产力诸要素在项目上充分发挥作用,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工期。
2项目管理模式多样化
2.1切块分包模式
一期工程和厂坝二期工程前期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特点是指挥部将合同任务,以单项工程或切块的方式分配给二级施工单位;二级施工单位在指挥部的计划指导和统一调度下,负责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指挥部负责总体协调和形象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的监督控制及对外对内结算与变更索赔,,由于二级施工单位均为集团公司所属子(分)公司的派出单位,因此在行政上它接受指挥部和所属公司的双重领导;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此形成两级核算、三级管理的格局,项目生产关系比较复杂。该模式有利于指挥部实施统一指挥,发挥整体优势,实施大兵团作战。在一期工程和一期向二期转移过程施工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示了葛洲坝集团能打硬仗的整体实力与风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该模式暴露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多重性,不适应专业化较强的二期工程大规模混凝土浇筑的需要。
2.2联营模式
如大江截流和二期围堰施工项目。集团公司牵头与天津基础局、山东岩土工程公司组成联营体联合投标。指挥部成立二期围堰项目处,专门负责技术方案、经济合同的归口统一管理,项目独立核算;对防渗工程指挥部与联营单位组成联合办公室对其实施全过程控制与协调。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联营各方技术与管理优势,增强整体实力,确保质量与工期。尽管它是一种松散的联营方式,但仍切合该项目实际,为大江截流和二期围堰创立优质工程功不可没。
2.3托管模式
如永久船闸机电安装与调试项目,临时船闸与升船机项目采用这种模式。即由指挥部全面委托集团公司所属机电建设公司和清江施工局,以指挥部名义成立项目部,代行指挥部项目管理的职能和职责。指挥部只负责内外结算和资金使用的宏观监督控制,具体施工组织、内、外协调、计划、进度、质量、安全以及合同变更索赔业务,均由指挥部授权施工单位负责管理。被受托的施工单位是工程项目实质性责任主体,该模式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单项工程合同施工管理,管理层次少,责权利明确,有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不足是指挥部对项目合同的监控管理职能有所弱化。
2.4直管模式
如79项目部。按照对大型混凝土浇筑系统设备实行专业化集中管理、有利于简化管理层次和优化资源配置,将79拌和系统、1~4#塔带机及其供料线集中起来,实行指挥部二级管理、一级核算,作业人员全部实行劳务。79项目部代表指挥部对该系统生产经营实行全过程管理,承担项目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责任。项目部人员原则上从原单位成建制择优聘用,分不同档次向原在峡单位结算劳务费。人员实行能进能出的弹性管理制,未录用和辞退人员一律由原单位接受。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项目生产关系比较顺畅,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不足的是项目部整合时机构人员变动大,有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后方大本营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配合。3厂坝二期工程实行直管模式
厂坝二期混凝土浇筑(包括泄洪坝段、导墙坝段和左导墙、左厂11#-14#坝段),合同总金额达37.7亿元,混凝土浇筑775.88万m3,占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总量的60%。
该项目前期仍采用切块分包的模式,混凝土浇筑分别由所属—公司、二公司、六公司和清江施工局三峡指挥部承担施工。今年8月下旬,在业主的关心支持下,集团公司和三峡指挥部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地对厂坝二期项目管理体制实施改革,将其全部纳入指挥部直接管理,理顺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其具体组织运作方式是:
(1)将厂坝二期工程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施工项目,成立由三峡指挥部直管的三个项目部。即厂坝项目管理一部、二部和三部。对其实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指挥部主要负责经营管理职能,对项目进行宏观控制,对成本控制负全责。项目部负责项目生产经营管理,严格按照定额组织生产,对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文明施工负全责。
(2)项目经理部根据项目施工需要,没置机构,配置人员。新聘用的项目部领导成员,不再担任原单位职务;人事关系不在指挥部的即调入,并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项目部下设若干作业队(厂),作业人员原则上成建制从原单位选聘,全部实行劳务并动态管理。
(3)劳务费用和劳务由指挥部根据不同工种、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劳动强度及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核定并控制项目部的劳务总量。项目部根据项目施工和劳务使用情况,按合同与相关单位办理劳务结算。
(4)项目经理部负有旁站盯仓和质量过程控制的职责,实行项目部内部班组自检、作业队(厂)复检和项目部终检的三级质检制。指挥部机关行使质量监督和宏观管理职能,负责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质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等。提高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项目经理部负责编制项目生产计划和项目生产要素配置方案,经指挥部审批后组织实施。“三材”加工厂,设备管理,机械维修全部纳入集中统一管理。指挥部负责由业主供应六大材的供应与核销管理工作,其它主要物资材料由项目经理部向指挥部报送计划,经指挥部审批后统一组织采购并向项目经理部供应。
(6)集团各子公司的三峡指挥部从厂坝二期工程施工中撤出,作为在三峡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承接或分包其他施工任务,负责本单位承建的在建工程的管理;代表本单位输出、输入劳务,负责劳务费结算、设备租赁等业务;处理债权债务等经济遗留问题。
4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4.1要辩证地理解与运用项目管理模式
就某种管理模式而言,不存在最优和最好的问题,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每个企业和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运用中一定要透彻地分析企业与项目实际,决定对管理模式的优选;一定要弄清楚运用什么模式解决什么矛盾,扬抑得当,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建立与生产力要素的配置相适应,才能迸发出强大的推动力。
4.2企业内部改革必须围绕项目转
三峡工程是世界级的巨型工程,专业门类多、技术复杂、信息管理工作量巨大,必须使用MIS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统计、分析、制表。目前,参建各单位的MIS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如长江三峡工程开发公司的TGPMIS系统、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三峡建设承包公司的“施工档案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功能较强、涉及面较广,但不可能覆盖信息管理的方方面画,还需要桌面数据库系统来补充。由于桌面数据库的简单易学,因而有着巨大的用户群。用桌面数据库开发出功能较强的系统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1995~1997年三峡工地使用的“统计系统”、国家电力公司开发的概预算软件等。
在桌面数据库方面,几年来,我们先后用FOXBASE、FOXPRO编制了《工资管理系统》、《土石方工程量计算程序》、《工程支付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混凝土强度统计分析程序》等小型桌面系统。在编程过程中,经历了从低级平台(DBASE)到高级平台(FOXPRO)、从字符界面(DOS)到图形用户界面(WINDOWS)的转化,从中总结出了一些应用经验。如:在WINDOWS中继续使用“字符型报表”、充分利用BROWSE快速制作录入界面、利用“表达式生成器”建立查询、利用FOXGRAPH建立直观的柱状图、饼图等等。
1项目管理器
项目管理器引入项目概念后,使开发人员从应用系统中各类文件繁琐的管理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模块开发:项目管理器有如下优点:(1)只要将应用系统的主控模块(通常是菜单)放入项目管理器中,在生成项目时,能将应用系统中几乎所有的文件都纳入其中,方便程序模块的修改、调试;(2)通过其可以方便地创建可执行文件,并且在编译时具有自动更新项目中各组成部分的版本的功能。
在使用项目管理器时应注意:(1)尽可能地使用“原”文件(MNX、SCX等),而不使用由生成器转换以后的程序文件(MPR、SPR等),以便在菜单、屏幕等更新后,执行项目管理器中的“BUILD”按钮时能自动作相应的转换;在程序中调用菜单或屏幕时,调用扩展名为MPX或SPX的文件而不是扩展名为MPR或SPR的文件。(2)若一个应用中的大部分模块都已定型,只是个别模块在使用中变化。如我们编制的《工资管理系统》中的统计模块,该模块的修改(二次开发)较简单,系统的使用人员也可以胜任。这要求在编译的可执行文件中不含该模块,实现的方法是:利用FOXPRO“PROJECT”菜单中的“EXCLUDE”菜单条对项目管理器中的该模块作标记,然后执行“PROJECT”菜单中的“PACK”功能,再重新编译项目即可。外部模块是FXP类型的文件,在安装时,注意将外部模块文件放在应用系统EXE文件所在的目录中。
2FOXPRO程序的龙头——菜单
程序通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可以通过屏幕中排列的一系列按钮等对象来调用这些模块,但通常用菜单将各功能模块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为此,我们用DELPHI编制了这种菜单的自动生成器。
FOXPRO中提供了与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一致的条形菜单、弹出菜单,并提供了相应的自动生成工具(GENMENU.FXP)。这种菜单的特点是:菜单容许是多层次的;运行时菜单可以动态变化;功能模块可以直接含在菜单中,使得由一个菜单程序构成一个应用系统成为可能;可以直接使用一些通用功能,如新建文件、复制、粘贴等。这种形式的菜单,初次使用时往往会产生只运行一次就退出菜单的情况,可以用以下的办法解决:
(1)在菜单开始(SETUP)代码最后加入如图1所示循环起始语句:
dowhile.t.
(2)菜单的清楚(CLEANUP)代码如下所示:
readvalid.f.
enddo
(3)退出菜单程序的代码如下所示:
closedatabase
clearall
setsysmenutodefault
cancel
应用系统中常常要用应用的名称代替FOXPROW主窗口中的标题“microsoftfoxprow”,实现方法是在菜单开始(SETUP)代码的前面加入类似如下所示代码:
modifywindowscreenat4,6size36,147;
title“物资材料管理程序”
font“mssansserif”,8floatcloseminimize
movewindowscreencenter
zoomwindowscreenmax
FOXBASE的下拉菜单(meunbar.……readmenuto)是一种单任务性质的,在执行一个具体的模块时,菜单隐去,控制权在所执行的模块,不会发生模块的重复执行。而FOXPRO的条形菜单具有多任务的性质,同一模块,可重复执行,有时需要利用这一功能,但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的,这是因为同一模块或同时活动的多个模块经常处理的是同一类数据库或表,这样可能会因产生冲突而出错。因此,通常要求在执行一个模块时,不容许使用相同数据库文件的其他模块执行。这可以通过在菜单开始(SETUP)代码引入若干逻辑型内存变量,在菜单条中使用SKIP属性来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模块之间产生关联。
3应用程序的信息输入
(1)屏幕生成器
屏幕和菜单类似,都有开始(SETUP)、清除(CLEANUP)两个代码段,通过他们可以设置相应的环境或在屏幕(或菜单)退出时恢复环境。虽可以通过屏幕生成器中的“ENVIRON-MEXT”按钮中的“SAVE”功能保存开发时的环境,但此功能有限,不便于进行复杂的设置,且其保存的开发时的环境可能与运行时不同,导致程序运行时出错。所以,建议编程人员不要用此功能,而使用前者。
屏幕中编写代码时,有两个层次,即屏幕层和屏幕中的对象层。通常的处理均可在对象层次中解决。屏幕层次中通常只使用开始(SETUP)、清除(CLEANUP)两个代码段,其他的代码段通常在多窗体、多屏幕中用到。在对象层次中,通常也只需要编写“VALID”代码。
(2)功能强大的BROWSE
使用过EXCEL的人都习惯对纵横表进行操作,这样操作直观、自然。在FOXPROW中,用BROWSE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若要用BROWSE对表进行任意操作,用下面简单的命令即可:
use
browsetitle
这样的操作,表中的数据是不安全的,有必要对表的浏览操作加以限制。如在BROWSE命令中有选择性的加入NODE-LETE、NOAPPEND、NOMODIFY,就可以对“加删除标志”或“追加记录”或“修改记录”加以限制。
borwsetitilenodeletenoappendnomodity
(注:这条命令只能显示表的内容,不容许对表进行修改)
有时,表的字段名是西文字段名,或虽是中文字段,但表达的意思不易理解时,在浏览时需要给出易于识别的表头,这时就需要使用“:H=”的字段名修饰如下所示:
browsefieldname:h=“姓名”
(注:这里name是西文字段名,在显示时用“姓名”替换)
在BROWSE命令中加入NOMODIFY将锁定所有的字段,不容许修改。但通常的情况只要求锁定关键字段、关联字段,这时就不能用NOMODIFY,而要用“:W=.F.”字段名修饰功能。如下所示:
browsefieldname:h=“姓名”:w=.f.,
basic:h=“BASIC成绩”
(注:name字段不让修改
BROWSE的功能非常强大,读者可参看BROWSE的帮助提示。灵活应用BROWSE的子句以及一些修饰功能,可以实现极其强大的数据库的录入、编辑、修改功能。
4应用程序的检索的实现
(1)按例关系查询
在开发环境或命令环境中,进行查询采用功能强大的RQBE是最优的选择,用他建立单表或多表查询均比较简单,介绍这方面内容的资料较多,在此,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由于在运行库中未集成RQBE特性,在开发应用时,请不要包含该特性。但用RQBE功能生成的SQL语句可用于应用系统中,减少编制查询模块占用的时间。将SQL语句中的字句的内容设置成变量,用“宏替换”功能可以构成某种程度上的通用查询模块。
(2)表达式生成器
在运行时能用表达式生成器(调用方法是GETEXPRTO)生成过滤条件,将查询的记录过滤出来,在浏览窗口或报表中显示输出。
(3)定制查询屏幕
按例关系查询以及表达式生成器均需要用户有一定的FOXPRO运用基础。对于普通用户,需要构造出傻瓜是样的查询屏幕,用户填几个字符串或数值等,就可以找出相应的记录。
5应用程序的结果输出
(1)BROWSE
BROWSE功能强大,即既可用于信息的录入,又可作为信息输出的载体。
(2)报表
FOXPRO的报表与FOXBASE中的报表相比增加了表格线的功能,更符合中文报表的习惯,制作报表较方便。但报表中的对象的定位稍显麻烦,编制—个报表所花的时间较多,并且,所定制的报表是相刘于某种大小的纸张的,纸张大小改变后不能自适应。
在FOXBASE以及在DOS下的FOXPRO中,要打印报表,通常是用“@.……SAY.……”语句编制程序实现,所生成的报表为文字型的报表。这种报表可以直接送往打印机输出,也可以存入一文本文件中,经其他字处理程序处理后输出。在早期,编制程序生成报表是非常麻烦的,系统开发中,大量的时间是用来编制报表程序。为了加快报表程序的编制,我们在实践中用DELPHI编制了自动生字符报表程序的工具。这些工具中,既有简单报表的快速生成接口,也有生成复杂纵横表头报表程序的工具。
由于CCED2000使得在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输出字符型的报表非常方便,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工具生成文字制表符型的报表的速度要比FOXPRO生成的图形报表的速度快得多,所以即便是现在,我们大量的报表仍采用的是字符型的报表。若文字报表已存入文件AUTOPRN.PRN中,用CCED2000打开文字报表的方法如下所示:
filename=sys(5)+sys(2003)+“\autoprn.prn”
runc:\cced2000\cced2000&filename
(3)图表
在FOXPROW中,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柱状图、饼图等图表。方法是用COPY命令将图表中要用到的字段复制到一个临时数据库中,然后调用FOXGRAPH向导即可。例如数据库ABC.DBF中含有“月份”、“产值”等10个字段,要求用“月份”、“产值”字段的值生成一柱状图。完成要求所需的代码如下所示:
useabc
copytotemp.dbffield月份,产值
usetemp
do(-foxgraph)
(4)用EXCEL生成报表
EXCEL可以直接打开FOXPROW2.5B的数据库进行后处理。要在FOXPRO中能调用EXCEL,要求在DOS的PATH路径中有EXCEL的搜索路径。例如用EXCEL打开数据库ABC.DBF(要求在FOXPRO中,先关闭该数据库)的代码如下:
filename=sys(5)+sys(2003)+“\abc.dbf”
结合三峡工程对库区以及长江流域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方面的影响,对三峡工程的整体效益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基本的阐述和简单的评价,并根据前人的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方法,制定出适用于三峡工程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对三峡工程的进一步的评价和研究。
1. 三峡库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概况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据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三峡库区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生态环境基底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库区和乌江下游地区是重庆市的滑坡高危地区。地质灾害给该区的工程建设和社会生活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根据三峡工程的建设方向和建造方式,三峡工程的建设很有可能扩大地质灾害的发生面积,如果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该区脆弱的地质特征将会受到进一步的破坏,同时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库区的水土流失状况。
从水质上来说,三峡库区主要由长江、嘉陵江、乌江构成。这些大江大河由于流量大,流速快,水质变化不是很大,然而库区的次级河流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次级河流直接流入三峡水库,较差的水质和泥沙含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的水质状况、泥沙淤积状况,并对三峡水库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三峡库区户籍总人口2055.25万人,人口密度244人/km2。库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粮食为主。库区工业以食品加工、轻纺等民用工业为主,其次有机械、化学、煤炭、建材等,以万县和涪陵两市最为集中。
库区水力、矿产和土特产资源丰富。三峡两岸曾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山川秀丽,古迹众多。三峡蓄水之后,三峡水面变得平坦开阔,一部分水下文物保存完好,仍供游客参观游览,而一部分精美的石刻壁画永存水底,和险峻的三峡风光一起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2. 三峡工程带来的生态经济影响
自古三峡地区就是一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整体上来看,虽然三峡工程在布局方面有着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加重隐患,但从结果来说,其兴建间接地促进了库区水土保持及植被建设,具有一定正面影响。
从陆地水生生态系统来看,三峡水库建成之后,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库区鸟类区系的组成和数量,尤其是在淹没区及其邻接地带。库区11种傍水栖息类型鸟类总体数量在蓄水前后出现明显波动,下降明显。而库区的水域形成了类似深水湖泊的湖库环境,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而鱼类则呈现出明显减少随后缓慢增长的趋势。
三峡工程的主要建设目的目标为防洪、发电、通航,在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的多项研究表明,三峡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供电总量方面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率较高,且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好。
3. 三峡工程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对于三峡工程这样举世瞩目的浩大项目,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当复杂,不仅牵涉到大量的参数和变量,而且系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大量的事物和现象具有“随机的”和“模糊的”的性质,影响的利和弊交织在一起。因而定性的总结和研究只能给出较为笼统的简单结论,或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得失评判。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整个三峡工程进行生态经济评价,需要用到定量分析的方法。
综合前人研究的实例,大多针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使用的指标体系是基于已有的生态经济评价权值或是德尔菲专家赋值法。前者由于参考文献和具体评价体系的不同,在权重赋值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后者由于针对三峡工程本身的争论就较大,不同专家为指标体系进行的赋值可能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因而在研究上也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查阅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方法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之后,采用AHP层次分析的方法构建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此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在权值确定上的误差
3.1方法说明
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灵活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法。通过整理决策判断的目标、实现目标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按照目标、实现功能的差异,将系统分为几个层次。通过举证运算等数学方法,对于每一个层级的相关元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给与恰当的赋值。最后根据权重结果,对整个模型的好坏进行判断和分析。
3.2要素选择和层级构建
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主要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工程潜在风险四个层面出发。根据此种分类方式,我们可以构建出以下的指标递阶层级:
目标层:三峡工程的生态经济状况
准则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工程潜在风险
子准则层:(社会效益下属)项目收益范围、区域内优势发展程度、工程对区域提供的就业机会、工程对区域社会稳定的贡献、工程对电力系统做出的社会贡献、工程对防洪通航做出的社会贡献
(生态效益下属)局地气候、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水质状况
(经济效益下属)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外汇净值、经济换汇成本、工程投资回收期、财务内部收益年、财务净现值
(风险下属)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风险、军事工程风险
在搜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平均值和方差的计算对各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矩阵计算的方法,对以上21个指标赋予合适的权重,从而构建出适宜三峡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合理指标体系。
小结
从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经济概况以及三峡工程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影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峡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完善全国电网系统,缓解供电压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虽然三峡工程对当地的水土保持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完善性有着较大的破坏;同时经水利专家的多方论证,三峡工程有着河道淤积、大坝负荷过大、溃坝后果严重等极大的安全隐患。要细化总结三峡工程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生态收益所带来的整体效益需要用到量化分析的方法。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在此仅给出了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式和要素层级构建选择,亟待在后续的研究中给出进一步的分析和测算。
参考文献:
[1] 罗怀良、罗泽华.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1. 46-47.
[2] 邱忠恩.对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再认识 [J].三峡工程. 2009. 2. 117-120
[3] 王波.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S].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4] 黄万里.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续) [J].水力发电学报. 1995. 1. 86-97.
[5] 崔如波.三峡库区移民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6. 4. 54-58.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系统资源理论对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配置资源的特性、过程、建构方式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系统资源的配置在传播系统内可以说是最头疼也是最简单的事情,关键取决于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的方式是什么。而实际上,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又是在整合配置与突破中纠结的。
系统本应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进行运作,但由于三峡工程的特殊性,该系统的传播资源主要被系统主力垄断,在政治和经济的合力作用下,将注意力资源、渠道资源、内容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将大部分资源控制在系统主力手中。但另一方面,新兴的系统力量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地曲线挖掘系统主力无法控制的资源,为突破垄断进行着艰难但有意义的努力。按照自组织的原则,系统资源的配置最好采用无为而治的理想配置方式,但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产生、发展到稳态运行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这样的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这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实际上,该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整合与整合突破中纠结的。而中国式垄断与西方式垄断不同,中国式垄断多为政策性垄断,一纸“红头文件”就可以垄断一个系统,一个行业。而西方的所有竞争对手在市场决斗中搏杀,最后留下的那几个赢家才是垄断者。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可见逐利是垄断的目的,无论这个利益是代表一个政党或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中国传媒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化,但与欧美比较还有很大差异。李良荣教授把中国大众传媒模式称为“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模式”。①以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为例,其整合特征也非常明显。第一,系统的协调部门几乎是与政府机关并行的部门,其下大部分的媒体是没有或少有民间投资(或外资)的,从生存的基础来说是依附于政府的。第二,媒体大多数不是独立的,媒体采集和发送的信息,都必须经过政策审查,特别是重大新闻报道,一律采用某一渠道的“通稿”。第三,媒体表面上是商业化运作,但“后台老板”是政府宣传部门。
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发展中因不同利益的角逐,系统内出现了垄断力量与非垄断力量的较量,在局部也出现了整合的突破,甚至突破后又形成了新的整合,循环往复,整合与突破总是相伴而行。
注意力资源的明争暗夺
注意力实质上是对受众的影响力,受众由于持续注意于施控者给予的某些问题上,而常常被无意地重构其头脑和行为。注意力被框定的人更容易改变客观的判断,而且更容易依照注意力焦点传达的价值讯息而影响其行为。这样相对集中的注意力资源在系统资源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是系统争夺的主要对象。
如何聚焦受众的注意力,这是系统竞争的制胜法宝。“谁控制了渠道,谁就控制了天下”,渠道资源在注意力稀缺的系统环境下尤为重要。施拉姆提出:“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率等于信息的报偿率与获得信息的难度之商”,控制渠道等于缩小这个经典传播公式的分母,从而聚焦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力。
主力获得的优先渠道
对于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而言,系统主力在协调部门的强大政治护航下,几乎不用担心传播渠道的问题。三峡工程作为国家工程,代表国家形象,系统的协调部门又与国家政府的机构高度重合,使得该系统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按照国家意志干预系统的输出。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就是该系统的最庞大的主力媒体,这个媒体掌控着国内最重要的传播平台和最主要的对外传播渠道。面对国家重大题材——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像记录时,毅然肩负起了这个重大的责任,并确实履行了它的义务。可以说关于三峡工程,央视是事必躬亲、任劳任怨,甚至拿出最宝贵的黄金时段播出三峡工程的大型纪录片,一播就是十几集,几乎不考虑收视率的问题。
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大江截流前夕更是不惜血本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三峡纵横》、《大三峡》等长篇纪录片,在进入12天倒计时时又连续播出了12集《三峡备忘录》。在合龙前10天还拿出广告时段播出了长度为30秒至3分钟不等的“特别报道”的广告片。在日常的传播中,央视也是不遗余力地为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传播大开绿灯。2002年央视西部频道曾在8:30~9:00的黄金时间播出了《三峡九问》共26集。2003年央视又播出15集大型纪录片《守望三峡》,每集30分钟。
在对外传播上,渠道垄断更为明显。中央电视台4频道在124个国家落地,央视9套②(英语频道)更全部以英语播报③。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十几年间,央视可谓全程记录三峡工程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
另外,作为同一作品也可以利用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例如《三峡梦》一片就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传播的。首先新影厂利用与世界60多个国家建立的影片交流和展播平台,对外输出。同时利用其隶属于中央电视台的优势,由央视开辟通道安排播出。另外,还利用地方台选播促进进一步传播,并推荐给全国各地方电影院,利用院线进行展播。
其他各力量的由远及近
国际上,纪实影像的发行和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分别是影剧院播映、非院性发行出租以及电视台播出。而在我国,纪实影像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电视媒体。然而由于系统主力几乎掌控了纪实影像电视、电影传播的所有重要渠道,而其他非主力系统生产的产品,要想受到观众的注意,就只能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先出去再回来”,或者是“从下而上”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的传播路线。例如许多有关三峡工程的纪录片也是通过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或参加中外交流研讨活动,或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甚至利用海外既有网络和平台先“借船出海”再“凯旋”。
除了获奖后回流以外,一般媒体生产的产品还有另一个渠道广泛传播,那就是网络。数字时代以前,由于电影电视等影像传播渠道和技术只掌握在国家手中,广大受众所能做的只是打开开关,等待收看,或消极地用遥控板选看内容,大众直接参与影像传播的程度较低,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垄断的传播渠道。而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打破了纪实影像传播的垄断局面,使传受失衡的传播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变。受众除了通过电视频道和电影院线能看到该系统生产的作品外,还能通过网络或在线收看相关影像。
如百度视频可获得的关于三峡工程(其中包括关键词为三峡大坝、三峡移民、三峡库区)的视频链接就多达6000多个。又如Google中文网站视频上的相关链接也有4000多个。
另外,在国外的英文视频网站上,我们仍然可以大量获取关于三峡工程的视频信息④,例如笔者同样统计了Google英文网站,视频也可搜索到上千个。同样国外最大的专业视频网站youtube.com上直接上载的视频就多达500多个,甚至比国内的专业视频网站还要多,而且点击率也比国内的高。
信息时代受众更为主动地参与传播过程,其内在需求得到了释放,在这个相对自由互动的渠道内,一向受到严控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生产和传播同时获得了渠道解放带来的机遇。特别是大量民间业余影像从其产生起就开始了方式各异的传播过程,但由于传播价值大小的差异,多数民间影像只进行简单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少数进入大众传播媒体。或者上传至网络,通过公共网站进行,或者获得电视网的征用。那些本不可能被大多数人看到的自拍画面、DV视像作品或不符合播出规格的独立影像作品成为网民热议的对象,成为小众群体收看小众影像的渠道。例如,2002年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就以大学生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反映实现三峡地区环境与变迁的纪录片。⑤
那些散落在系统各处的产品通常用两种形式播出,一是以成片的形式独立播出,这并不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因为这对影像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还必须符合媒体规定的规格和时长。另一种是以素材的形式进入节目,以三峡风光、突发事件等为内容的记录性影像素材或简易短片形式进入。专业的电视从业人员再将这些素材和短片进一步加工、制作,用于专业制作的节目中。
信息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渠道优先的控制能力仍然是锁定有限的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即使是在网络突破渠道垄断的欢呼下,作为研究者还是要看到在网络渠道的背后仍然有着控制注意力资源的垄断行为。“监控”更加“严格”,对网络媒体而言,中国现在“拥有一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网络警察队伍,其网络屏蔽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⑥更何况传统传播渠道正在向新兴的传播渠道挺进,传统渠道的资源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新兴渠道(例如手机视频)也是无法超越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各个媒体都在不断地聚合分裂,重新组织力量,因此对渠道资源的争夺将是长期的,是不断形成垄断,垄断又不断地被打破。
内容资源的垄断与整合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最大的内容资源便是真实的,可被镜头摄录的影像,纪实影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别在于必须要靠对现实事物的影像捕捉来完成基本表达元素的获取,它不能靠虚构的演出或模型的演说来将就使用,一旦内容资源成为有限的稀缺资源,各个媒体就必然要想方设法地去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者想办法挖掘新的可用资源作为内容的突破。
对内容的导向控制
有人说,“三峡”无小事。该题材作为重大题材是产生纪实影像精品的沃土,是各个媒体或栏目争先恐后抢夺的重要内容资源,是媒体和纪实影像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可以名利双收的内容资源。对于系统的内容资源配置,协调部门把握着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权力,通过独占和审查两种形式把关内容,对内容的导向甚至具体画面都有严格控制。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最核心的内容资源就是三峡坝区的影像。三峡总公司作为业主单位理直气壮地独家占有三峡坝区的拍摄主权,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十几年间,几乎所有的工程影像的记录都是由该公司自有的影视部拍摄并作为档案留存或使用的⑦。该公司直接负责管理的新闻中心就规定了“影、视、图片档案资料是总公司有关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收集齐全,规范整理,由新闻中心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⑧
如果其他媒体主动要求前来采访拍摄,其拍摄的内容是有严格限制的。三峡工程最核心的部分都在三峡坝区,而坝区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实行全封闭管理,由武警部队把守,拍摄者要想进入坝区拍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国内外记者如要采访拍摄必须经过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的审查资质,报党委通过。如遇外国记者来访还需要当地外事办通过,并且拍摄三峡坝区只能在几个规定地点拍摄,拍摄者的所有器材必须经过专门部门审查,拍摄过程中还有专人陪同,如遇不能拍摄或敏感的地点,陪同人员还要委婉地拒绝。记者在拍摄后还需要将母带交与业主审查,理由是三峡工程的所有资料都属于国家保密范围。⑨
除此之外,对于媒体的内容资源配置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大江截流的直播现场,不同媒体有不同的内容获取资格,系统协调部门是通过发放有效的分类证件规定记者能涉足的范围来分配资源的。同样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的直播采访拍摄过程中,不同媒体获取的内容也因资源配发的范围不同而相去甚远。在截流前海内外40多家媒体、400多名记者就提前进入了拍摄状态。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报道团,对导流明渠截流进行全方位报道。凡是进入大堤采访的记者必须出示特别通行证,戴安全帽,穿救生衣,以确保工地秩序井然。然而有资格进入核心区采访的记者名额却只有50个。最后协调部门还是基本按照惯例分为ABC三种,A证是中央警卫部门发的,B证和C证是新闻中心管理的,发B证的是三峡总公司邀请的,其他未邀请但主动来访的就发了一个C证。A证是可以上主席台核心区的,B证除了核心区都可以去。不同的地点决定了不同的拍摄内容,决定了内容资源获取的多少。
如果说三峡坝区是因为严格的涉密管理使得拍摄内容成为独占的资源,那么照理说涉及湖北和重庆的广大的三峡库区的内容资源应该没有独占的可能性。虽然反映三峡库区的移民、迁建等内容无法实现坝区的封闭性垄断,但是库区所在地的湖北省(特别是宜昌市)和重庆市的电视台,照样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该项内容资源实现自然垄断,获得独家使用或“优惠”使用的权利。因此从最终的成品来看,在移民和库区建设上以重庆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优质,重庆电视台及其辖区内的电视台常常因拍摄三峡移民和三峡库区建设的作品而获奖。在有关三峡工程的建设内容上,湖北和宜昌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直接(主要因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纪实新闻报道是通过“宜昌——湖北——中央”的选播机制出去的)。湖北电视台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还赢得了许多与三峡总公司直接合作拍片的机会,独家的资源优势使得他们获得了拍出精品的机会。
尝鲜新内容与深度开发旧题材
当然,事物永远是变化着的,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找到突破口,找到在既有垄断局面下获得开发新资源的机会。例如,央视西部频道在央视的各个频道中是个“年轻人”,实力不算强,但在建立不久就开始涉足三峡工程题材生产并产出了一部有突破性的精品《三峡九问》。该片将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梳理成九问并逐一回答。其中包括了几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比如战争安全、大坝裂缝、溃坝、水库诱发地震、危险物品的清理等,有些内容还一直被视为军事禁区。他们拍摄了以前别人没有拍到的东西,题材揭秘是这个作品的最大卖点。
在《三峡九问》中,第一次涉及了大坝的裂缝问题;第一次公开播出了20多年前三峡工程进行核效应试验的纪实影像;第一次拍摄了溃坝试验现场;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了溃坝洪水的行洪演进路线;第一次详细直观地介绍了清库过程中危险品的处理问题和生物病毒问题。该片努力获得的宝贵的第一手影像材料,是三峡工程建设历史上珍贵的影像资料,填补了过去影像记录无人敢轻易触碰的灰色地带。⑩
另外,作为其他媒体常常也是在内容题材的选取上,或者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解读上有了新意而获得认同的。他们在核心内容资源获取不易的情况下,多渠道终难选取一般大型纪录片无法关注到的局部现象和专题类问题,甚至小到个体问题予以反映,用多角度解读弥补核心内容的缺失。例如,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就从经济内容的角度制作了《三峡:200亿涵盖不了的工程》;央视《见证》栏目还推出了《纤夫老李》、《宋公麟的旅馆》以及《李世文进城》等描述三峡移民最细小的个体在大变动来临时,如何积极地做出选择,面对未来。又如山东电视台从人物采访的角度制作了《数风流人物——亲历三峡工程》,记录了多位三峡建设者的故事。央视《致富经》节目播放了移民王雄搬家致富的故事。
除了对角度的选取不一,系统内还出现了从深度开始挖掘的作品。在系统发展的前期,很难有挖掘基础深度的片子,这些东西是被遮蔽掉的,是画面上缺失的东西,“我们很难发现大量的、关于田野和社会底层所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和状况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随着纪实影像的发展,许多人因此萌生了触摸真实社会的强烈冲动,但多数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借斑窥豹的泛化观察,重心是“关注”、“展示”和“呈现”,而不是具有专业深度的研究,更非“看”之后的行动。但有幸的是,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内确实出现了深度挖掘的种种尝试。例如庄韶孔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水漫三峡》就是从学术角度开发了系统内资源的潜能,提升了内容的品质、价值和文化水准。这些新题材的开发在总体上丰富了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内容资源。(项目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地区文化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的开发》,项目编号:06XZX014)
注 释:
①李良荣:《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新闻大学》,2000(冬)。
②这两个频道是央视主要的日常输出渠道。还有例如五洲传播中心的专职对外传播的机构也为系统输出提供了渠道。
③彼得·卢德思[德]主编,刘志敏译:《视像的霸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④其中包括关键词three gorges project、three gorges dam、three gorges Immigrant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⑤⑥《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要拍三峡纪录片》,人民网http://people.com.cn/GB/huanbao/55/20020723/782904.html,2002年7月23日。
⑦这里所称的影视资料指反映与总公司发展和三峡工程建设、金沙江开发等直接相关的电影、电视、摄影资料及利用该类资料再度创作的专题作品、新闻报道作品、艺术作品。
⑧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图片资料归档集中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长江水利委员会1990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对洞庭湖区提出了开发治理意见,1997年编制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报告》为三峡工程建成前洞庭湖区的治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防洪建设引起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治理江湖认识水平的提升,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在新的形势下,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认识如下
1客观认识洞庭湖区的变化
洞庭湖区的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既有 自然 因素、也有人类活动因素,既有外部条件的变化,也有内部条件的变化。洞庭湖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沙条件发生变化
水沙条件的变化是洞庭湖变化的直接原因,而长江水沙变化是主要原因。
(1)长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分沙减少尤其明显。长江三口(调弦口于1958年冬封堵)分流自20世纪5o~6o年代为25%一30%,70—80年代减少到15%.一加%,目前基本上保持在12%.一15%;分沙5o.一60年代为30%一35%,70—80年代20%左右,目前基本上为15%一加%。虽然最近几年分沙比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江上游输沙量减少,因此,绝对值减小很多。1951—1998年,三口年均分沙1.47亿t,三峡蓄水前1999 2002年,减少到5600多万吨,而2003、2o04、2005年,由于上游来沙减少加之三峡水库拦沙,三口分沙量仅有1400 2400万t。而三口分流量1951—1998年年均为1020亿m3,三峡蓄水前19992002年为625亿m3,2003 2005年与三峡蓄水前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600亿m3左右。
(2)2o世纪三口断流时间增加。5o、60年代,松滋vj两个分支新江口、沙道观没有发生断流,7o年代东支沙道观发生断流,时问约2个半月,从8o年代开始达到150d左右,5个月时间;太平口在5o、60年代仅有几年断流,平均不到20d,70年代年均断流2个月,8o年代后基本上为150d;藕池口东支是主支,管家铺在5o、60年代有断流,但时间短,大约40d,到了7o、8o年代断流时间达到5 6个月,西支康家岗从50年代至今,断流时间都比较长,大约240d,8个月。2006年由于是长江比较枯的年份,宜昌最大流量出现在7月10日,仅31600rn3/s。所以2006年四口流量小,断流时间长,如藕池西支康家岗河过流只有1个月,最大流量仅56/s。
1.2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发生变化
调蓄能力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洞庭湖面积、容积的变化;洞庭湖面积1949年为4350,1995年减少到2625km2,容积由1949年的293亿m3减少到1995年的167亿m3,1998年大洪水后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扩大了水面,洞庭湖新的水下地形已经测完,正在进行量算,成果还要进一步分析。
1.3洞庭湖防洪形势发生变化
洞庭湖防洪形势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了’洞庭湖的防洪能力,如堤防的加高加固,河道治理、分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等;三峡工程目前已经蓄水到156m,有110亿的防洪库容,可对荆江、洞庭湖的防洪起到重要作用。达到正常运行时,有221.5亿的防洪库容,荆江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洞庭湖防洪形势也有较大改善,荆江防洪的根本性改变为洞庭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江湖关系又要经历新的调整。体现在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淤积减少以及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等方面。
目前,三峡工程运行了3a多,这3a的变化有这样几个方面:三口分流、分沙比都有所减少;其中分流比变化较分沙比大。分流由18.8%减少到16.6%,分沙比由19.1%减少到18.1%,分流减少2.2%,分沙比减少1%。松滋口由10%减少到9.6%,太平门由3.7%减少到3.2%,藕池口相对减少较多,由5.1%减少到3.8%。近一段时期,上游来沙减少明显,加之三峡水库淤积,水库下游含沙量明显减少。199l 2002年,宜昌年平均输沙量由此前的多年平均5.21亿t减少到3.91亿t.特别是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水库入库沙量总计仅6.28亿t,出库沙量2.51亿t,水库淤积3.77亿t,淤积60%,出库40%(与以往预测基本一致)。在径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输沙量大幅减少,导致下游含沙量减少显著。下游河道的冲刷的程度比预测的稍大,冲刷的历时比预测的早。荆江河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3a冲刷3.02亿,年均1亿,以往预测约0.8亿;以往认为前几年荆江河段冲,城陵矶至汉口河段耍发生淤积,而这3a,城汉河段平滩河床冲刷0.7亿。由于水沙变化,河道发生冲刷,荆江河段的崩岸较以往有所增加。
1.4洞庭湖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发生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除要关注洞庭湖的防洪问题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要引起关注…体来说洞庭湖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四口洪道由于断流时问增加,工农业、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湖区1000多万人,就有350万人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污染、血吸虫、湿地保护等牛态环境也存在问题。
2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思路
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内容包括防洪、治涝、供水、航运、水产、水利血防、 旅游 、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但规划主线应是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与生态安全。
2.1总体思路
把洞庭湖作为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规划。树立健康洞庭、和谐洞庭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目标,洞庭湖除了解决重点问题即防洪保安外,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净化功能等都要一并进行总体考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客观制定外部条件
要对洞庭湖正确定位,充分考虑j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客观认识江湖关系的变化,确定洞庭湖区的一些外部条件,包括: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作用;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方式,应持对城陵矶进行补偿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河道的影响、对干流蓄泄关系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洪水组成、洞庭湖淤积、四口洪道变化;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四口建闸、城陵矶防洪榨制水位、篇州裁弯等进行研究拟定。
2.3重点研究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问题
2.3.1 科学 制定防洪标准与防洪总体布局
洞庭湖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区整体防洪标准按照1954年洪水进行防御,对于局部地区经论证后可区别对待。对于四水应按照《防洪标准》确定。防洪标准要恰当,并不是标准越高越好。
对于防洪标准的实现要考虑综合防洪体系的作用,特别是对四水尾间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要有所提高,但必须要综合考虑水库、分蓄洪的作用,同时也应考虑上下游关系。湖区洪水由四口与四水组成,因此,在正确处理江湖关系的同时要处理好河湖关系,注意防止单纯依赖堤防确定城市防洪设计水位的做法。
在防洪总体布局中要坚持人水协调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坚持给洪水以出路.充分考虑三峡水库的作用及影响,在加固堤防的同时,要继续加强水库建设、分蓄洪区建设、洪道整治以及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措施。在总体布局中还要研究遇超标准洪水的对策与措施。
2.3.2明确划定防洪区
根据《防洪法》的要求,防洪区是指受洪水泛滥所涉及的地区,洞庭湖平原区都是防洪区。防洪区又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与防洪保护区。目前的防洪保护区基本是重点垸,蓄滞洪区的概念比较清楚,在规划中,对于洞庭湖区目前的一般垸,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一般垸的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有县城、铁路,有的主要是农田,且大小不一,对于这些要区别对待,是升为重点还是继续定为行洪区要充分论证,有所交代,予以明确。另外防洪保护区也应根据保护人口、保护对象的重要性考虑不同的风险
2.3.3分蓄洪区分类建设
洞庭湖分蓄洪区建设任务重,对于分蓄洪区的安排要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变化,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对分蓄洪区进行分类。当前正在开展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规划工作,对洞庭湖分蓄洪区也进行了分类。分类包括重点、一般与保留3类,初步把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分为重点蓄洪垸10个,蓄洪量86亿m3,一般3个,26亿m3,保留l1个,蓄洪量51亿。各类可按不同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对于重点分蓄洪区要建设好,能够有计划使用,分蓄洪区安全建设模式可结合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进行。
2.3.4河道综合整治
河道整治的重点是洞庭湖四口洪道,四口洪道总长985krn,问题是淤积严重、水流紊乱、交叉串河多,特别是松滋、藕池水系。洪道整治一方面要进行疏浚;另一方面可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口分流、分沙的变化,适当采取堵支并流或控制、理顺水系,水系调整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与排水功能,即供水、灌溉与治涝、水质保护等,避免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对于调弦河要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调弦河在1958年冬封堵,当时规定当监利水位达到36.57m时,湖南、湖北两省协议打开,而1998、1999年监利水位分别达到38.31、38.30m,都没有打开,因为无法分流1440rn3/s,因此,在规划中要对调弦河的功能重新进行定位,是否以解决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如水污染治理、血吸虫防治)为主,把分洪任务降为其次或取消。
2.3.5大力开展水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75(2006)-01-0012-06
三峡水库区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2000年,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委员会审批,正式将1087处文物点列入保护规划,其中,地下文物点723处(湖北217处,重庆506处),地面文物点364处(湖北118处,重庆246处)。经过全国数千名专业考古人员历时10年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至2003年4月,135米蓄水区域的680项文物考工工程全部通过验收,至此,20世纪全世界最大的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①。众多的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三峡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赋存和新的开发思路。
以前在探讨库区建成后三峡旅游的新格局时,往往只重视空间的平面延伸(由干流向支流腹地扩展)和垂直变化(水位上升后两岸的景观变化),如吕斌教授提出:三峡旅游将从“一轴”转变为“双核”模式、水陆分化模式、空间掠夺与“边缘回头”模式,形成“两极、三轴、三区、四带”的空间结构骨架和空间拓展模式②。此外,张立明③、田世政④、李国平⑤、王顺克等⑥,都对三峡旅游的空间变化提出了设想。但以上成果最大的薄弱点是单纯从空间形态去分析三峡旅游格局,对三峡文物的新发现、新成果分析重视不够,如果离开三峡文物古迹去论证三峡旅游,无疑是“形而下”的观察角度,尤其是水位上升后,自然景观遭到一定破坏,文物古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离开旅游产品去研究旅游空间结构,是十分片面的。并且,三峡人文景观经过长期的叠加积淀,形成了有机延续的“遗产廊道”,无论水位如何变化,这条完整的“遗产廊道”是三峡旅游的永恒主题。
对三峡文物旅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李秀清针对不同类型文物的特点,提出了文物与旅游协调发展的构想⑦;李丽从三峡旅游景观“人文化成”的角度,论述了旅游景观对象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人文基础⑧;罗玲对三峡古镇旅游开发进行了调查研究⑨;笔者对三峡历史时期的盐业遗址进行考察,对手工业遗产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⑩;笔者还结合游记、志记、咏记对三峡历史旅游景观复原研究进行了探讨[11]。但是,以上研究成果都没有吸收135米蓄水区域考古工作的最新的系统成果。本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三峡考古新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演绎了人文景观的历史剖面和空间分布规律,为三峡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三峡淹没区内文物的空间分布及其保护方式
三峡淹没区内的文物大致分为以下6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窟寺,石刻及其他,现代遗址及纪念建筑物,古遗址,古墓葬。根据国家文物局普查资料,主要分布在以下沿江区域(见表1)。
资料来源:李秀清.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概况.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1998(1):7679.
在三峡的考古发现中,许多重大的地下文物惊现于世,为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有力佐证;同时,地面文物的保护与迁移又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笔者整理了有影响的文物考古成果如下(见表2):
资料来源:李秀清.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概况.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1998(1):7679.
文物考古部门对三峡库区文物古迹的处理主要有以下方式:
1.原地保护
对于淹没区的地面文物,尽可能原地保护,保持其原真性和唯一性。目前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水下博物馆建设(白鹤梁水下碑林);二是围堰式加固保护(石宝寨);三是直接修复保护,许多民居建筑在三峡建设中得到修复,与现代工程交相辉映。如杨家湾老屋就是坝区最大、最完整的民居修复工程。
2.易地搬迁及复制
易地搬迁及复制包括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搬迁地点又分为后靠搬迁与异地搬迁。三峡文物的异地搬迁主要类型[13]:
民居建筑:民居建筑反映了长江流域居民的生活环境,在搬迁时要考虑整体格局及风貌的保存,包括建筑元件和粘合剂的处理。在选址时应注意所选地址的环境风貌与迁入文物原有的环境风貌相似。巫山大昌民居、新滩民居、楠木园民居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寺观祠庙建筑:寺观祠庙是历史时期的精神坐标,祭祀内容除了佛教、道教诸神外,更多的是反映地方性英烈人物、地方原始神灵以及和水运相关的祭祀内容。在搬迁时与城镇景观协调,成为点状文化景观坐标。
石刻造像:长江两岸的石刻造像题材广泛,涵盖了宗教、水文、礼仪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搬迁时一般后靠迁移。如瞿唐峡题刻,从南宋的“中兴圣德颂”碑到抗战时期的“打走倭寇”的誓言,极大的扩展了“夔门天下雄”的文化内涵。官渡口镇青龙山上的“楚蜀鸿沟”更是历史疆界的分界标志。
3.整理及展示
对三峡文物的整理展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留取资料展示,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居民采访、摄影测绘、照片记录、摄像记录等方式,将三峡众多的文物古迹进行科学的整理,最后形成数字化的资料库;二是文物的修复、整理和展示,通过建立博物馆陈列,集中展示三峡考古的出土文物。
二、三峡文物旅游资源的转化途径
1.新旅游景观的产生
根据三峡库区蓄水和文物被淹没的程度,文物作出了相应的保护处理办法。搬迁或原地保护的景点形成了新的旅游人文景观,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第一,岸景垂直高度的变化和腹地游线的延伸。水位上升后,三峡的雄奇景观受到一定影响,以瞿唐峡的入口夔门为例,北岸崖高约200―360m,南岸高约为160―230m,蓄水后南岸崖壁仅仅剩下50m左右的崖岸,江面宽度由原来的90―150m变成蓄水后的175―250m,万水汇夔门,“夔门天下雄”的壮观在相当程度上被减弱。所以,峡江两岸的题刻内涵需重新演绎。但是,水位上升使得大宁河、香溪等支流的游览空间大大扩展,尤其是大宁河。宁厂古镇是极具价值的手工业城镇,以前的水路游览只能到达巫溪县城,蓄水后的游线可直接延伸至此,使宁厂盐业手工业城镇和宁河栈道得以全面展示。
第二,景观地理坐标的变化。随着文物的异地搬迁,人文景观的地理坐标发生相应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长江南北的迁移和沿江迁移。比如:丰都县城从长江以北搬迁至长江以南,以前的码头―县城―鬼城游览格局演变成隔江相望的格局,形成人间(南岸新县城)―鬼神世界(北岸平都山)的鲜明对比。云阳张飞庙随着县城向西迁移至双江新址,依旧保持了县城―庙对应的格局,地理坐标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县城与修旧如旧的张飞庙景观对比十分强烈。在异地搬迁保护的时候,除了整体搬迁外,还采取了相对集中的办法,使许多零散的文物集中布局,形成新的旅游景区。如秭归县将24处地面文物集中迁入茅坪新县城,打造凤凰山观光旅游区。
第三,景观环境的变化。对于部分淹没区,采取了环境整治、加固保护的处理方式,使原有人文景观环境发生变化,以前依山而建的石宝寨、丰都鬼城和白帝城均变成了三面环水的半岛型景区。使这些军事城堡、宗教圣地和历史遗迹的景观环境更增添了神秘性,从游线设计到解说系统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2.三峡文化的旅游人类学思考
在三峡文物的普查与考古发掘中,上至新石器土著文化,下至抗战的陪都文化都有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大量的巴文化遗址为揭示三峡地区人类原生状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为后来历史文化的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旅游开发角度讲,巴文化是三峡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但长期以来从文化理念到旅游载体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相比邻近地区的楚文化和蜀文化的旅游开发,明显滞后。三峡考古成果为巴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旅游载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域文化理念的全面演绎和旅游化识别。三峡地区各风景点连绵不断,但是以往在游客的心目中都是断续的点,缺乏文化序列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原点,支撑和演绎了三峡文化的脉络。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于巴文化的记载很少,考古发现的涪陵小田溪墓群、云阳李家坝遗址、开县余家坝战国墓地等,为巴国王朝提供了有形的证明。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具有忠义尚武、崇鬼尚巫的民族特点,历来有“巴为将,蜀为相”的说法。这些文化特质可形成三峡人文景观的基点,顺江而下,从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开县故居―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延伸至湖北楚文化地域内的屈原祠、秋风亭(为纪念寇准而建)等景点,都有巴文化精神理念的体现。
第二,为沿途的旅游冷点地区提供了资源赋存。三峡地区景点众多,级别普遍很高,许多城市位于这条黄金旅游线上,却处于旅游的阴影区中,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旅游开发方式,比如忠县,以前仅仅有石宝寨作为沿途游船眺望景点,旅游开发十分落后。中坝遗址的发掘使忠县成为三峡文物第一大县,中坝遗址文化层最厚超过12米,从新石器至近现代,延续不断,文化信息的蕴含量难以估计,被考古界称为“五千年无字史书”。县城内还有巴蔓子将军墓地、严颜将军故里等遗迹、汉代三阙(丁房阙、无名阙、巫杨阙)文物等。笔者认为:忠县的旅游开发以“巴国故都,忠义之邦”为品牌,将形成三峡旅游的新亮点。景观展示从先秦文物(文明起源)―巴蔓子将军墓地(春秋战国巴国将军刎颈谢国,义薄云天)―汉代三阙(精美的汉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盛,并随着地方势力的崛起,形成全国唯一的“三巴”行政区划格局)―严颜将军故里(三国大将,忠义之士)―石宝寨(明末抗亲女将秦良玉)。而且,忠县原名临江,得名源于唐太宗感慨该地多忠义之士,赐名“忠县”,是唯一性的旅游文化品牌。
第三,手工业遗址旅游―三峡经济的支撑和场景再现。千百年来三峡地区的经济支撑依靠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运输,农业生产遗迹很难通过旅游再现,但手工业遗址不仅保存了传统的作坊经营手段,而且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进而形成古镇的文化精神空间,凸显了三峡河谷地区独特的手工业城镇意象。以宁厂古镇为例,自然盐泉的开采可上溯至巴人的传说时代,延续至明清的场镇兴盛。作为手工业遗址的旅游开发,将生产环节(原料采集―工艺制作―产品―运输方式),转换成旅游景观的三个层次: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景观解读,既反映了自然的人文化过程,又演绎了“手工业史”历程(见表3)。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博物馆旅游――世界最大文物基地的文物展示
三峡是本世纪最大的文物考古基地,对出土文物的收集、整理、展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既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相应的旅游经济效益。博物馆的建设,是三峡文物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不能搬迁的文物遗址,采取现场博物馆的方式,比如白鹤梁碑刻遗迹,反映了上千年来长江水位的变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尽管将全部淹没至水下,国家还是投巨资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下博物馆。不仅完整地保留其科学性,同时形成了三峡最为独特的景观。
为了给三峡文物提供全面展示的空间,在重庆将修建三峡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家跨地域命名的博物馆,也将成为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三峡博物馆与重庆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形成三位一体的建筑群,将三峡文化和城市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峡旅游起点上的重要文化景观。
三、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的概念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分布有明显的经济中心,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以及娱乐及环境的大力改善[14]。目前,全世界有三条“廊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法国的Canal du Midi南运河 (1996),西班牙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 朝圣通道(1998)和奥地利的Sermmering 铁路 (1998)[15]。由于遗产廊道的空间规模巨大,文化积淀深厚,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三峡是丰厚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延续的“遗产廊道”,割裂了文化传承的空间分析都会使三峡旅游的研究走入误区。长江三峡与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遗产廊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丝绸之路、大运河正在积极进行跨区域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但研究工作明显滞后。对遗产廊道的理论研究有两篇论文值得借鉴。王志芳介绍了美国遗产廊道的文化内涵、保护管理方法、选择标准和旅游开发启示。拢6!@钗啊⒂峥准崽岢隽艘挪廊道的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拢7!
笔者认为,遗产廊道是跨区域的历史地理现象,是历史剖面不断叠加和地理空间延伸的产物,景观的时空演替是遗产廊道的核心。三峡遗产廊道的旅游研究由以下3个层次组成:文化基因――人类迁移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旅游品牌的形成。
1.三峡遗产廊道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文明起源的空间奠定了文化的原始基因,并形成了旅游开发的基点坐标
作为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如河口、河流阶地等)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点(如盐、铁、渔业等)或者重要山川防御要地,形成了三峡早期文明的源头。虽然许多考古遗址不能开发成观赏性的旅游景点,但是构成了三峡游线的文化坐标。如小田溪墓群(乌江长江交汇处)、巫山人遗址(大宁河长江交汇处)、大溪遗址(大溪长江交汇处)、中坝遗址(盐业产地)、宁厂古镇(盐业产地)、白帝城(夔门要塞)等。这些文化地理坐标给三峡遗产廊道提供了物质与非物质交流融合的旅游文化理念。
2.三峡遗产廊道人类重要的迁徙通道,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叠加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一版的《行动指南》认为。拢保釜#骸耙挪廊道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三峡廊道中主要的的迁徙过程和主要历史事件有:
(1)春秋战国时期巴楚之争,随着楚国势力的西进,巴国不断向西退守至嘉陵江支流,形成巴国古都的空间迁移,从平都(今丰都)――枳(今涪陵)――江州(今重庆)――垫江(今合川)――阆中。
中图分类号:P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2-0020-04
1引言
洞庭湖是北承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而具有蓄泄功能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主要由水面、洲滩、荻、湖草等实体元素构成,形成交错镶嵌的格局[1,2],具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形成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在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抵御洪水、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开展洞庭湖湿地系统研究,对研究湿地结构变化、功能退化、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人类活动影响有重要意义。
2洞庭湖区湿地结构与功能研究
2.1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
湿地资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形态,承载着土地、水体、生物、泥炭等资源类型及其相互作用,这种独特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产、优越的生态环境、便捷的水运交通及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董明辉针对洞庭湖湿地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洞庭湖湿地资源特征,并提出了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建立湿地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途径[4]。从单项资源来看,庄大昌等侧重于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湖泊河汊区开发模式、平原区资源开发模式与环湖低丘岗地区开发模式,任勃等研究了洞庭湖区自然恢复、种植荻和种植杨树等3种退田还湖模式下的植被特征,结果表明,种植杨树模式的群落生产力最高,植荻模式的多样性水平最低,而自然恢复模式为最优恢复模式[6]。袁正科等根据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的自觉、半自觉、未自觉3种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过渡发展荻、芦苇,盲目地在低位洲滩栽种杨树等利用的局限性与危害性[7]。李姣研究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作用,发现认为农业直接依赖水体、土地等单项湿地资源,第三产业直接依赖湿地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8]。侯志勇等研究了洞庭湖区湿地植物种类组成与利用现状,认为湿地原有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被打破,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并提出了将植物资源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特种水生蔬菜和药材加工业等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9]。
2.2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完备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一个由湿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功能单元。对于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湿地生态功能价值。庄大昌运用生态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特点,对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即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10]。江波等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入手,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现有研究在管理层面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DPER框架[11]。毛德华等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提出了外生态恢复与内生态恢复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恢复对策[12]。
(2)湿地生态安全与健康。毛德华等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洪涝灾害、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主要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复合叠加作用、湿地资源衰退、生态平衡遭破坏等因素有关[13]。许振宇等评价了洞庭湖生态灾害应急能力,灾害应急能力良好,但通过注重恢复、补偿与保护、建设,完善生态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4]。廖丹霞等研究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演变动态,2003年以前处于下降趋势,其后随着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健康状况逐步回升,但人类干扰等压力对湿地健康状态的影响存在时滞性[1]。
(3)湿地生态补偿。熊鹰等采用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提出了征收生态补偿费与生态补偿税、政府补偿补贴、推广优惠信贷、流域范围内补偿等补偿机制与实现途径[16]。杨芳将社区参与理念的渗透进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中,社区集体与居民等多方参与,真正成为补偿主体,构建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17]。
2.3洞庭湖湿地景观结构
近年来,湖区土地利用格局改变了湿地水文环境,影响湖滩湿地发育演化,形成了洞庭湖趋于复杂化的湿地景观。评价湿地景观现状与格局,分析各种湿地类型的转移方向、数量、速度与湿地景观变化的区域差异成为研究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主要内容。郑建蕊等[18]运用洞庭湖区湿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湿地景观信息及特征,总结了湿地具有景观类型比例不均、水田与湖泊景观优势显著的特征。石军南等研究了湿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变化,湖泊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呈逐渐上升,水田正在逐渐降低,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度增大[19]。梁守真揭示了20年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总变化趋势,研究认为,洞庭湖区湿地景观面积在呈下降的趋势,逐渐从以小斑块、多种景观类型共同控制的景观格局向大斑块、类型较单一的景观格局演变,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剧烈,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除水体外,泥滩地、草滩地、芦苇滩地等其他湿地自然湿地景观有不同程度的增大[20]。杨利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前、建设后洞庭湖湿地景观变化,湿地斑块数逐年增加,景观破碎化逐渐加大,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景观形状经历了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的过程[21]。
3洞庭湖区湿地动态的驱动因素研究
3.1三峡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作为治理与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运行后对长江下游径流量在年内发生明显变化,对洞庭湖区的湿地资源与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三峡工程运行与洞庭湖区水位及湖洲滩面积变化的作用,邹邵林等研究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预测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露天数变化将影响湖区滩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与动植物种群的演变[22]。周北达等[23]通过建立洞庭湖和长江的水力模拟模型,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洪水水位的影响,主要从影响三口入流与影响洞庭湖出口城陵矶处的长江水位两个方面来影响洞庭湖的入流与出流,从而影响洞庭湖水位。顾庆福等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中洞庭湖区3种典型来水组合的防洪作用差异,阐明了三峡工程建成后不能完全解除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24],谢永宏等[2]从水位变化、极端水位及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植被发生逆向演替的影响。赖锡军等运用水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不同调节流量下湖泊水位与流量的变化特征,三峡工程建成将改变洞庭湖的水文过程,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相对来说,受三峡水库调节影响大的是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东部和西洞庭湖北部,而西洞庭湖南部影响较小[26]。黄群等研究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中、低位洲滩提前出露,淹水历时缩短,对芦苇的分布界限影响很小,导致湖草分布界限向下延伸[27]。
3.2湖区的人为干扰
人为干扰改变了湖区水文条件和泥沙输移规律[28],是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最大的人为干扰是人工裁湾,导致区域河段水位降低、河床冲刷加剧,长江三口分流入湖的水量、沙量减少[29],但随下荆江流量沙量增加,原本应沉积于洞庭湖的泥沙则游积到汉口-螺山段,下游河床抬高增加了城陵矶出湖泥沙的压力[30]。湖区人口增加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湖区湖水污染,激化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31]。围湖造田满足了人口的土地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围湖垦殖加快了洞庭湖湖面的减少,洲滩面积逐渐增多[32],给湖区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1998年以后,洞庭湖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退田还湖[33],主要有单退与双退2种实施方式。退田还湖工程效果明显,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保护,但天然湿地整体上仍处于退化状态[34,3]。退田还湖能扩大洞庭湖的蓄洪能力、改善湖泊局地气候和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6]。陶卫春等通过评价退田还湖前后的生态承载力,发现退田还湖在提高洪泛区生态承载力方面作用明显, 但减轻环境承载力的作用要大于资源承载力的降低[37]。
4洞庭湖区湿地研究的技方法术
4.13技术
由于洞庭湖湿地内部通行条件限制,3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在湿地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38]。在3技术运用中,GP技术是作为野外调查的主要工具,GI技术是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最多的为遥感资料作为数据源。袁正科等利用3技术绘制植被类型分布图分析洞庭湖湿地植被动态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9]。在湿地分类方面,遥感影像处理的应用最多,邵家驹等[40]利用Landsat M 数据进行分类,邓帆等[41]、王红娟等[42]根据植被群落以及泥滩、水体等地物的光谱特征及其在不同时相影像上的光谱差异提取分类规则,进行决策树分类。徐怡波等利用ENVIA AAR数据进行了洞庭湖植被分类研究[43],黄进良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分类两种方法分别对洞庭湖多期影像进行湿地分类和面积提取[44]。宋仁飞等运用BP神经网络、马氏距离分类法、Bayes分类法、Fisher分类法、AM、VM等6种方法的湿地植被识别方法比较,AM的精度最高[4]。在基于MODI数据应用方面,杜涛等人统计洞庭湖区水体面积,结合相应日期的水文站点,建立洞庭湖区面积-水位相关关系拟合公式[46];梁婕采取对MODI13Q1数据的NDVI和NIR波段分别设定阈值的方法提取水面洞庭湖水体,通过分析,洞庭湖区湿地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主要是三口、四水来水减少、降雨减少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7];毛先成等人以MO-1b/ME R为数据源,得出了水体深度探测模型[48]。
4.2数学建模方法
张晴等采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及影子工程法来对洞庭湖湿地进行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洞庭湖湿地生产力价值很高,但是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科研价值仅占直接使用价值的22%,调节气候价值占间接使用价值的64%[49]。蒋卫国等采用了OECD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简称 P--R)模型探讨外界干扰的区域响应变化,研究表明东洞庭湖区湿地最大,南洞庭湖区湿地次之,西洞庭湖区湿地最小[0]。廖丹霞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选取评价指标,结合洞庭湖湿地的特点,建立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1]。李姣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等,从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分析了湿地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反映湿地为区域发展提供的机会与约束[8]。
4.3景观生态学方法
洞庭湖湿地运用了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分析方法。郑建蕊等对提取的湿地信息,结合景观生态学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湿地景观指数,分析湿地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特征[18]。刘妍针对各个时段的各景观类型的基础资料,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斑块特征与动态变化的驱动力[2]。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湿地环境的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湿地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湿地功能减弱、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对湿地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系统性等基础研究及基础支撑的不足,导致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机制。湿地保护已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惠民的重要领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正在积极探索,但湿地保护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完善,构建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利用的法律、政策体系与动态监测、健康评估及预警管理支撑体系,成为未来湿地研究的重要方面。由于区域湿地水文过程、生态过程、地球化学等相关过程的复杂性与时空尺度性,卫星雷达观测与水文模型、生化模型相结合是未来研究难点。在全面实施“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中,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湿地的“绿色海绵研究成为热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心胜,谢永宏,李峰,等.洞庭湖封闭河口区与湖心区的基本生态特征――以六门闹至小西湖样带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 (): 02~07.
[2]tephan U, enql M, chmid B . ediment retention in constructed wetland ponds a lab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ience and ealth, 200(40):141~1430.
[3]姜加虎,黄群.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J].生态环境,2004,13(2):277~280.
[4]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水利经济,200,23(2):12~16.
[5]庄大昌,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1):73~76.
[6]任勃,李峰,谢永宏,等.洞庭湖区不同退田还湖模式下湿地植被恢复特征的比较[J].湖泊科学,2011,23(3):389~394.
[7]袁正科,袁穗波.洞庭湖湿地野生植物资源种类与开发利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43~46.
[8]李姣,张灿明,马丰丰,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与依赖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9):10~17.
[9]侯志勇,谢永宏,赵启鸿,等.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81~18.
[10]庄大昌.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经济地理,2004,24(3):391~393.
[11]江波,李红清,李志军,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1(3):46~0.
[12]毛德华,吴锋,李景保,等.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生态恢复对策[J].湿地科学,2007,(1):39~44.
[13]毛德华,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2002,24(4):444~41.
[14]许振宇,贺建林,张邵和.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评价[J].灾害学,2007,22 (3):120~124.
[15]廖丹霞,谢谦,杨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演变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6):112~116 .
[16]熊鹰,王克林,蓝万炼,等.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9():772~780.
[17]杨芳.基于社区参与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2):172~17.
[18]郑建蕊,蒋卫国,周廷刚.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指数选取与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3):30~609.
[19]石军南,徐永新,刘清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6):18~2.
[20]梁守真,李仁东,许国鹏.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6):171~174.
[21]杨利,谢炳庚,秦建新,等.三峡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2):2068~2079.
[22]邹邵林,刘晓清,刘新平,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4~29.
[23]周北达,刘永华.三峡运行后对洞庭湖洪水水位的影响[J].湖南水利水电,2003(1):27~29.
[24]顾庆福,王建家.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典型洪水的防洪作用分析[J].人民长江,2004,3(2):9~12.
[25]谢永宏,陈心胜.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684~687.
[26]赖锡军,姜加虎,黄群.三峡水库调节典型时段对洞庭湖湿地水情特征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2):167~172.
[27]黄群,姜加虎,赖锡军,等.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以及三峡工程蓄水对其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922~927.
[28]王秀英,邓金运,孙昭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60~6.
[29]方子云,邹家祥.长江地区环境对策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31~38.
[30]卞鸿翔,袭循礼.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40(2):131~139.
[31]杨珊,胡利梅,高瑞,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8):111~113.
[32]贾慧聪,潘东华,张万昌.洞庭湖区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26~128.
[33]李景保,钟赛香,杨燕,等.泥沙沉积与围垦对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3(2):179~182.
[34]张健康,周金星,张怀清,等.退田还湖工程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0(4):68~73.
[35]张怀清,朱晓荣,周金星,等.退田还湖工程前后洞庭湖区湿地变化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3):309~314.
[36]张光贵.退田还湖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3,22(3):94~96.
[37]陶卫春,王克林,陈洪松,等.退田还湖工程对洞庭湖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3):1~160.
[38]张继贤,林宗坚,孟文莉,等.4D技术的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C]//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372~376.
[39]袁正科,李星照,田大伦,等.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109~116.
[40]邵家驹,黎申恺.应用陆地卫星图象识别洞庭湖区洲滩钉螺孳生环境的初步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198( 2):17~18.
[41]邓帆,王学雷,厉恩华,等.1993~2010年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J].湖泊科学,2012,24(4):71~76.
[42]王红娟,姜加虎,黄群.基于知识的洞庭湖湿地遥感分类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3):370~373.
[43]徐怡波,赖锡军,周春国.基于ENVIA AAR数据的东洞庭湖湿地植被遥感监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4):42~49.
[44]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 3):297~303.
[45]宋仁飞,林辉,臧卓,等.东洞庭湖湿地植被高光谱数据变换及识别[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1):13~139.
[46]杜涛,熊立华,易放辉,等.基于MODI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多站点水位相关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6):76~76.
[47]梁婕,蔡青,郭生练,等.基于MODI的洞庭湖湿地面积对水文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2,32(21):6628~663.
[48]毛先成,熊靓辉,高岛,等.基于MO-1b/MER的洪灾遥感监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2 (6):68~690.
[49]张晴,孙彦骊.湿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以洞庭湖湿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9):100~103.
②粘度很低,有些浆材粘度甚至接近水;
③固化或胶凝时间可人为控制;
④可用泵灌入裂缝,充填裂隙,堵截渗漏水,具有原位修复止水结构或单独构建防渗帷幕之功能,特别适用于地下隐蔽工程;
⑤固化或胶凝时体积收缩很小;
⑥固化物或胶凝体本身不渗水;
⑦固化物或胶凝体耐久性良好.上述特点和功能是我们通常熟习的防水建筑材料所不具备也无法替代的,正因如此,化学灌浆材料在防水工程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并以此成为防水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2.常用化灌浆材的分类
目前国内常用的化学灌浆材料按其性能与用途大致分为两大类,六大品种系列,上百种品牌.第一类是防渗止水型,这包括水玻璃、丙烯酸盐、聚氨酯和木质素浆材四大品种系列.第二类是补强加固型,这包括环氧树脂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浆材两大品种系列.其中水玻璃浆材又可分碱性与酸性两大品种,聚氨酯浆材又可分油溶性、水溶性与弹性三大品种,环氧树脂浆材又可分为非活性稀释剂、活性稀释剂及呋喃树脂三大品种.必须指出,在第一类型中的水玻璃浆材也能用于补强加固工程,只是强度较低;在第二类型中的环氧树脂浆材也能用于防渗止水工程,只是单价偏高.现将国内用量较大的环氧树脂和聚氨酯浆材品牌及研发单位列于下表1和表2.
表1.国内常用环氧浆材品牌及研发单位
浆材品牌SK-1JXHK中化-798CW
研发单位中国水科院天津基础公司杭州华东院科研所广州中科院化学所长江科学院
表2.国内常用聚氨酯浆材品牌及研发单位
浆材品牌
PMLWHWTZS发单位天津大学华东院科研所华东院科研所上海隧道公司
3.主要用途及应用部门
由于化灌浆材具有前述七大特性,故化学灌浆浆材和技术特别适用于工程建设中的堵漏止水、帷幕防渗、基础加固和裂缝修补四个方面.从现在来看,化学灌浆的应用领域主要在水电、建筑、采矿和交通四个行业,具体应用领域大体如下
①大坝、水库、涵闸等基础防渗帷幕和基础加固;
②大堤、渠道、渡槽等的防渗堵漏及加固;
③核电站等的封闭止水防渗[1]和基础加固;
④地下建筑物(如地铁、人防、隧道等)的防渗、堵漏止水、基础加固和裂缝的补强加固;
⑤矿山、工厂有毒废渣、废水和城市垃圾场等截渗工程的防渗帷幕;
⑥矿井建设中的涌水堵漏、流沙治理及对软弱地层加固、稳定的预灌浆;
⑦石油钻井开采中的堵漏止水、钻孔护壁加固和驱油;
⑧桥基加固及桥体裂缝补强;
⑨机场跑道和停机坪、公路和铁路特殊路段的软弱地层加固、防渗和混凝土裂缝补强加固;
⑩江河海港港工建筑物(如码头、船闸、防波堤等)的基础防渗和加固
4.国内化灌浆材应用概况
化学灌浆材料在防水材料中虽属小品种,但随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应用量在逐年增加,年用量己远超万吨,现仅根据2004年沿海八城市12个企业或公司粗略统计的用量就有6635T,见表3.同时,在各部门中化学灌浆材料的应用也因工程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所选
表3.沿海八城市12家企业或公司2004年用浆量粗略统计
浆材种类水玻璃聚氨酯环氧丙烯酸盐
用量(T)/年4000220042015
择差别.如地下建筑业及地铁建筑防水多选用聚氨酯浆材;采矿部门止水和交通部门修复路基多选用廉价的水玻璃浆材;水电部门修筑大坝多选用丙烯酸盐做防渗帷幕和选用环氧浆材加固坝基;文物保护部门则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浆材来修复文物建筑等.化学灌浆材料在大型工程中应用量是很大的.葛洲坝电站一期工程护坦止水系统渗漏事故的修复,一次用弹性聚氨酯浆材20余吨;上海地铁4号线塌方冒水事故仅止水一项用聚氨酯浆材就达102吨;三峡工程近几年防渗堵漏和地基加固应用各种化学灌浆材料570多吨,见表4;广东一家化灌企业
表4.三峡工程化灌浆材应用概况
浆材名称CW环氧LW+HW聚氨酯丙烯酸盐
主要用途地基加固止水堵漏防渗帷幕
浆材用量(T)32018070
去年仅在桂、粤、湘公路修复工程的路基加固防渗中就用了水玻璃浆材2000吨以上,由此可见一斑
5.国内化灌浆材研究概况
我国化学灌浆事业是解放后开创的,经50余年发展,成绩斐然[2].这与一些产业部门和部份大专院校培养了一批从事化学灌浆技术的研究队伍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防水化灌浆材应用量逐年上升,浆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多.以近五年为例,在科技期刊杂志库捡索中化学灌浆的研究论文约有323篇,其中浆材研究与应用占240篇,见表5.由
表5.近五年国内化灌浆材研究与应用捡索概况
浆材环氧聚氨酯水玻璃丙烯酸盐丙凝甲凝木质素篇数1127327111052
%46.730.411.24.64.22.10.8
表5可见,从研究论文数量排序讲,前三位是环氧树脂浆材、聚氨酯浆材和水玻璃浆材,而
实际应用中则正相反,水玻璃浆材多于聚氨酯浆材,而聚氨酯浆材又多于环氧树脂浆材.从研究与应用所获成果水平来看也较高,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化学灌浆的成果就是例子.该工程在
①应用国内研制的无毒丙烯酸盐浆材,替代有毒并有致癌可疑的丙凝浆材,首次建造大坝化学防渗帷幕[3];
②选用CW环氧浆材和水泥—化学复合灌浆技术,加固软弱泥化断层破碎带;和
③采用包括化学浆材在内的五层防渗止水措施,处理好泄水闸迎水面多条混凝土活缝上[4]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其中三峡工程的高水头混凝土活缝处理,一直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6.化灌浆材与环境保护
化学材料中常含少量有毒害的化合物,用于防水的化学灌浆材料也不例外,因此研究与应用化灌浆材的人员一定要提高环保意识,做好防止污染的工作.积多年从事研究与应用防水化灌浆材工作的经验,特提出如下选择与应用化灌浆材,防止污染的四条原则[5]:
①能用水泥浆材解决工程防渗加固问题的绝不用化灌浆材;
②在满足工程防水设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化灌浆材应首选无环境污染的水玻璃浆材;
其实在这个时候,原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博士所作博士论文《基于健康理论的洞庭湖生态系统评价、预测和重建技术研究》中,指出“从2003年起三峡工程蓄水,三口来水减少,洞庭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也是这个意思,不久在他的讲话中就将其概括为“季节性缺水”。但当时赞成者不多,直到2008年才成为各界共识,之后不少学者、公务员陆续提出了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的方案,或作为省、全国政协和人大两会的提案。2012年笔者对其收集整理,截至2011年年底有32人(部门)次提出,分为“引江济湖”、“蓄水补枯”、“三峡水库提前蓄水”三大类14项。
洞庭湖的水作为一种资源是解决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所需用水,据湖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关专家研究,2000年的总用水量为67.6亿立方米,尚不缺水,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是三峡工程运行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因为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故洞庭湖季节性缺水将趋于严重,预计到2020年,按90%的保证率将缺水24.6亿立方米。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1902
1水环境概况
2008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完成了蓄水175 m水位的最后工期并投入运行,形成了长约600余 km,水域面积达1084 km2,蓄水量达393亿 m3的特大型水库。三峡库区跨越大巴山及鄂西山地,位于北纬28°31′~31°44′,东经105°44′~111°39′之间,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0个县区,幅员面积为5.665万 km2。三峡水库内除长江外,还有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竺溪河、蓬溪河、梅溪河、神农溪、香溪等次级河流400多条,水库库线共达5711 km。三峡库区作为全国淡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库区水环境保护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1]。
2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重庆市库区干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但由于水文、河道等发生变化,水流速度减缓,自净能力下降,部分支流水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富营养化迹象频发。以万州区为例:2014年,虽然长江干流水质满足Ⅲ类水质标准,但次级河流五桥河未达到水域功能要求,苎溪河回水区呈现中度富营养化[2];2013年3月,苎溪河回水区“水藻疯长”事件更是被新闻媒体广泛关注。这都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随着蓄水后出现的新情况,库区的水环境保护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库区水环境保护压力极大。
2.1库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峡库区是全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库区内20个县、市、区中有1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数县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2.2工业废水污染严重
以万州区为例:根据重庆市万州区环境统计报表[3],2014年万州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241万 t,外排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年排放总量分别为3910 t、594 t,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水体,对水环境质量带来极大危害
2.3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监测数据:三峡库区土地侵蚀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约88 %,水土流失面积达到总幅员面积约82.9 %。库区年入江泥沙总量为3826万t,平均输沙模数为713 t/km2・年[4]。水土流失又导致了土壤退化,库区中度以上退化土壤占70.1 %,无明显退化的仅占6.3 %。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库区化肥、农药、农膜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化肥及农药中的氮、磷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2.4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目前库区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存在“建不起,更用不起”的现象。以万州区为例:万州城区现有人口83万人,只有3个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垃圾填埋场也即将达到设计使用年限。除万州城区外,万州所辖41个乡镇,只有10个集镇建有污水处理厂,3个集镇建有垃圾填埋场。未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集镇及广大农村污水直接排放,垃圾自然堆放,对环境特别是水体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
2.5水库消落区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在水库库岸带145~175 m水位之间形成一个落差达30 m的季节消落区,面积达348.93 km2。消落区易出现泥沙淤积和污染物、水面漂浮物等滞留地及腐败型沼泽地带,导致蚊蝇大量滋生、水源性流行性疾病发病率增高以至爆发,危害人群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5]。
3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3.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库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合理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按功能分区提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名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切实做好库区特色工业园区规划,鼓励企业进驻园区集约发展,加强园区污染集中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和运营管理。
3.2防治工业废水污染
第一,要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加大重点污染源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完善对排污企业的现场检查和巡查制度,加大监测频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严格要求企业整改,确保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第二,集中治理工业园区水污染。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第三,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积极采用污染物治理新工艺、新技术,对运行时间较长、处理效率低的各类废水处理设施应予以更新,提高污染物治理效率。
3.3综合治理水土,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一方面积极推进库区长江防护林、小流域水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生态工程、防治噪音、空气等“蓝天绿水青山工程”;另一方面,需大力推进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第一,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库区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通过建设沼气池或粪尿集中处理设施、养殖废弃物还田、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途径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治理。第二,推进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控制化肥、农药污染。第三,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先在库区自然村开展乡村清洁工程试点。
3.4加强城镇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确保项目发挥效益
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的运营管理。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运营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国家除了加大投入外,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政策,开放库区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特许经营,促进企业多元化和有序竞争,提高污水收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降低运行成本,确保已建成的项目充分发挥环境效益。
3.5实施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针对消落区所面临的生态系统破坏、水陆交叉污染、水土流失、疫病诱发、地质隐患等主要问题,抓紧编制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并对重点区段的重大整治工程提前开展可行性研究,尽早启动实施。
参考文献:
[1]
梁福庆,郑根保,张平.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经济开发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发展[J].水利经济,2004:(2):54~58.
[2]重庆市万州区环保局.重庆市万州区环境质量报告书[R].重庆:重庆市万州区环境保护局,2014.
[3]重庆市万州区环保局.重庆市万州区环境统计报表[R].重庆:重庆市万州区环境保护局,2014.
[4]陈济生.三峡工程泥沙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5]杨庆媛,董世琳.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C]∥中国土地学会.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土地学会,2006:34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