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文档案论文

水文档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0: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文档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文档案论文

篇1

2电子文件及其特点

1)电子文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与软件。电子文件具有数字性,它的存在需要特定的设备与软件,这个设备与软件将直接影响电子文件的质量。

2)电子文件可以实行共享。电子文档与纸质文档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可以实行数字化的共享,无空间、时间与次数的限制,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3)电子文件具有一定安全隐患。随着网络技术的盛行,电子文档保存存在一定的风险,有可能被盗用、修改,使其档案的安全性受到挑战。

4)电子文件具有一定的寿命。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还存在技术寿命的问题。纸质档案的寿命主要取决于使用的材料和保管条件,其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稳定,而电子文件的载体本身寿命比较长,如光盘,如果保管条件好,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损坏,但由于其离不开特定的软件平台支撑,需要随着技术的升级不断转录,否则不但可能产生信息异化,甚至因文件不可读取而使档案在几年内就寿命终结。

3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意义

1)工作介质发生变化。传统档案工作介质是纸质,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无纸质化办公的兴起,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审核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电子文件形成后可以更新到办公系统中,供相关人员查阅。

2)整理方法发生变化。分类归档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档案可以通过人工输入的方式进行录入,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如扫描等进行快速的录入与整理,极大提高了档案整理的效率。

3)鉴定和利用发生变化。传统的纸质文件材料,其原始性、真实性可通过分析领导签字、用印等进行直观判断,差错概率小;而电子文件则需要通过分析文件生成时间、版本号、操作权限等元数据进行综合判定,稍不注意容易把“半成品”存档,并且容易出现被修改、原始记录难保障的情况。在利用上,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渠道被极大拓宽,时效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信息的保密和保真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4实行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

4.1重视电子档案管理的建设尽管电子文档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已出现,但是在南江水库电子档案的管理尚属空白。因此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电子档案的建设,成立专门电子档案管理领导机构,进行大力的宣传,提高整体人员的认知程度;尤其是要提高直接形成电子文件的部门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只有各部门、各层面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才能做好电子档案的整理与归档。

4.2解决电子档案的技术问题电子档案依赖于电子文件的形成与存储,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应及时做好电子文档资料的收集、录入、整理,保存好相关的原始数据,如负责人的签署手续、移交手续等,再对原始数据进行技术处理,不能轻易改变原始数据的特性,以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因为电子档案的技术处理,将是电子档案有效进行存储的关键环节,南江水库在这块上比较欠缺,相关部门应引进相关技术与技术人员,对档案管理者进行培训,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4.3健全电子档案的管理机制在技术上可行之后,电子档案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有电子档案的归档、电子档案的检查审核、电子档案的保护、电子档案的利用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管理,使整个电子档案的管理能够统一化、有序化。在电子档案各个环节制订一定的规章制度外,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则需要明确责权。目前南江水库设有档案室,里面有文书、财务、科技等档案,但没专人管理。因此在电子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责权、专人负责、协调分工,这样才能有序的进行工作开展。

4.4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形下,档案工作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掌握电子文件管理的技术。档案人员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对诸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网络运行维护技术等的学习,使先进的信息科技成为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更好地为南江水库经济发展服务。

篇2

2加快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档案是企业发展的见证,能够人们了解企业的历史文化。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会用到档案,它能够帮助施工人员查看到原来类似工程建筑的资料,为当前的工程提供依据,进一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下面我们就对如何加快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进行阐述。

2.1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其中涉及到的步骤很多,例如收集信息、编号、归档、保存等等,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每一步工作,否则就会影响到档案管理的质量。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快当前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能力,第一,对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实行科学化管理方法,采取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第二,按照当前的档案管理规范,对不同性质的文档采取不同的归档方法,对一些保密性强的文件,应该做好特殊管理。第三,纸质的档案由于随着时间的增长会逐渐损坏,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些文件进行妥善处理,在接手一批文件时就应该做好验收工作。第四,档案资料中会有竣工工程图,在归档之前要查看各个部门是否都已经加盖公章。第五,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加大档案管理投入,提高档案管理的环境,尽量减少对档案的破坏程度,延长档案归档年限,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能够实现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2.2加快科技档案管理进程

作为水利工程单位,科技文档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加快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一要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网络系统,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管理,形成高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管理系统,达到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的目的,进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二要积极推进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提高档案检索、内容查询功能的实效便捷,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海量化。三要严格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全面收集、安全管理、使档案管理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2.3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1)作为水利工程单位,应该根据国家水利部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有关法规为准绳,制定出本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其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2)建立科技档案统计台帐,做到帐实相符;建立查、阅、借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做到查阅、借阅有登记,利用效果有记载。(3)规范档案业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分类大纲、保管期限,使档案业务工作井然有序。

3科技档案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作用

3.1激发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活力

(1)优化整合。针对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是水利活动真实、完整、准确记载的规律性,根据每个主题要求,收集整理工程资料,通过整理、分类、鉴定、保管、积极挖掘档案内在价值,总结规律,对档案进行提炼,使档案信息不断增值,使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以整合。(2)将整合的资源信息与电子网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科技档案进行现代管理。将整合的资源信息与电子网络相结合,以确保整合后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以有效手段为本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3)加强规划。档案的建立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通过完善和协同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规划好档案的管理方法,制定出合乎当前档案管理的制度,并组织好其他部门和人员参与科技档案的管理中。

3.2强化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服务效能

(1)为了保证档案的及时归档,建立起最全的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在服务方式和内容加以改进,提高催促的力度,积极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档案资源,建立期一个科学的检索方式,方便用户使用。(2)科技档案的建立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工程建设的过程,更大的目标就是能够被其他工程建设服务,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地为建设人员提供档案信息。同时还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的档案管理方式。(3)计算机技术在科技档案管理当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体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面,根据档案的特点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方式,严格控制档案的使用权限,特别是对一些保密的文件,对整个档案使用的过程严格把关。

篇3

(二)为水污染防控、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支撑近年来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污染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而供水档案包括了水量、水质以及所有和水相关的数据,它对水污染防控解决水环境的问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2005年在松花江水污染的事件中,根据相关单位的综合供水档案资料,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反复校核,提出了污染带推移的情况分析,为松花江水污染防控工作指挥决策争取到了主动权。哈尔滨市政府就可以根据这些预测,实行相关的工作措施有效的控制水污染,以及降低水污染给当地市民带来的损失和不便。供水档案信息不仅在保障河流健康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维护人水和谐的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供水档案资料的分析结果,有效的维护河流健康,确保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以及饮水安全,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三)加强培训,建设队伍计算机技术作为供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载体,这就要求了供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供水档案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和构建能够胜任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目前供水档案信息管理的当务之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培训,和培养队伍。第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把供水档案建设和与其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化管理技术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加入指导教学计划,采取相关制度鼓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通过业余进修、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供水档案工作人员管理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铸造一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供水档案信息的工作人员。第二,不断引进与此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及先进技术,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供水档案信息工作人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第三,不断加强对供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相关信息意识的培养,使供水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第四,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增强档案管理发展的原动力。

二、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城市保障能力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城市保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供水管网犹如一个城市的身体血液,只有城市血脉畅通了城市保障力才能够提高。供水系统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之一,是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消防,促进城市建设进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水污染严重,经常出现爆管、漏损、能耗过高等各个方面的供水问题,阻碍了城市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供水系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新趋势,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必须加快提高城市供水系统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实现对城市保障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城市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城市保障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篇4

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之中,档案的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实施的直接人员,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发现,水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并没有过硬的管理技能,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根本无法顺利推进我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后。

(二)信息管理安全威胁大

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必然会遇到信息安全问题。众所周知,现代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很多安全问题,对于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是这样,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之中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是由于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这是造成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其次,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安全防护系统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这同样为我国水利档案信息化的信息安全构成了相关的威胁。

二、促进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进步的措施

(一)加快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相关领导的直接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措施,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对档案资料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再梳理、再利用,工作量巨大,因而,加快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握好方向,充分发挥拼搏进取、务实高效的精神,争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水利档案信息化的体制和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进我国水利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起着直接的作用和价值,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要想推进水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充分的重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素质的培养,实际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有:第一,直接引进具有先进信息化能力的档案管理人才,让他们带动整个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第二,可以组织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让其获得相应的档案管理经验,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建设

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信息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并注意日常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现和避免安全危险的发生,当然企业内部员工都应当树立保护企业信息资产安全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之中的安全问题,保证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篇5

(2)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智能和应用APP已经普及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灌区的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还封闭在各自的档案资料室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还很薄弱,导致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做好档案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工作,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3)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难以适应档案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灌区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的程度很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虽有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但纸质档案没有实现数字化和进入数据库,还按手工方式在进行查找和查阅。

(4)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目前,部分灌区为了节约成本,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兼职人员,很少配备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若是单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此项工作,失误和错误就难以避免,这样的档案也就不足以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完整的依据,必然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影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展开工作。加之,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无法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进行,因此造成档案质量偏低,可参考性和可依据性较差。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可以实现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灌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二是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可以为灌区的综合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网络化服务,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灌区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2)落实相关法规,建立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一是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不仅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符合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投入,使得档案信息化的流程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二是现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度高低,决定了灌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水平,也是灌区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三是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是档案数据库的基础,是有效管理档案系统的基石,是高效调用数字化档案的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我省灌区的实际建设情况,首先应当配备档案信息化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例如,津科JI-110档案管理系统、SQL2000数据库系统、大容量存储系统、高速扫描仪、管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技术支持。同时,应对灌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灌区水利档案管理的部分数字化和局域网网络化管理,大大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资料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保证了灌区水利工程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强环节管理,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从项目开始立项时,搞清楚项目的隶属关系、完成方式以及项目将要形成哪些文档资料,初步确立收集文档资料的内容,做到确保关键性材料的有效控制。接收资料时,参照水利行业工程技术档案的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根据目录来收集,最后检查收集的材料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可适当采用合同约定的方式,预留一定比例的工程合同价款,作为工程档案的保证金。工程参加单位应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档资料,在工程竣工时,经建设单位签发资料交接单后,才支付这笔尾留款项。

(5)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各部门,纳入相关的管理程序和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业档案管理员,有合适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灵魂,通过使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意识的提高,可使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水利工程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争取资金,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各灌区可利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信息化资金,加大对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范围,开展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工作,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使用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对档案的收文管理、行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查询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系统自身维护等功能。另外,可依据灌区自身需求和使用环境,建立档案网络版,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档案的授权共享和调用。

(7)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是定期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促进业务交流。三是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为下一步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使用,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篇6

新形势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调整与落实,其侧重点是对现有文件进行收集与整理,并没有从信息化技术应用、专业化管理、信息资源分类的角度进行维度化管理,进而出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不全面、文件信息丟失的情况。现有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仍然存在资料分类划分不明确、档案存储安全系数不高的情况。虽然承包单位注意到新形势背景下的信息资源利用,但是,水利工程档案的信息收集、整理、采集及存储等方面仍然缺少相应的配套管理方案,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资料信息应用。例如,水利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技术及材料应用、竣工后的质量检验都需要工艺参数、设计图纸、维修技术、施工技术等资料作为依据,但是,部分水利工程的档案资料管理以纸化文件为主,信息技术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应用,进而影响后续的水利工程维护、验收、财务核算工作的落实[2]。

2.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创新的弊端分析

2.1管理体亟待完善

新形势背景下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逐渐向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信息化管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进而影响水利工程档案应用的及时性及全面性[3]。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本身的环节、施工所需技术、材料、设备等方面具有复杂性,这相对增加了档案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的难度,而部分承包单位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处理与管理的过程中,缺少层次性划分,其文件收集及存储缺少系统性,极容易出现档案资料不完整、信息利用率降低的情况。另一方面,承包单位在构建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其制度并没有从档案信息收集、存储、计算机操作、网络数据库安全性等相关细节的角度进行构建,严重影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

2.2管理标准仍需调整

之所以出现档案资料信息利用率降低的情况,其关键性的问题是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标准不完善,并没有针对档案信息的不同环节、信息不同存在方式、应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专项管理标准制定,直接影响水利工程档案信息的管理质量。部分水利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其过于笼统化,并没有针对不同的文件进行管理标准设计,严重影响信息资料的严谨性、全面性。例如,在对工程量计价清单进行信息收集与整理时,工作人员只是针对工程量计价清单的基础信息进行整理,并没有结合工程变动、材料替换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其最终收集的工程量计价清单就会存在失真现象,这是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缺少标准制定的基本表现形式。

2.3管理张弛失度,人性化融入不足

首先,部分承包单位在构建针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制度时,其管理理念仍然以传统档案管理为主,并没有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数据库应用等方面进行专项落实,进而影响数据资源的录入及应用。其次,在管理张弛失度的情况下,档案数据库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忽略档案管理人员本身的技能、工作方式及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制度的专项落实。例如,档案管理人员在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的过程中,其管理层过于注重信息资源的及时性,并没有从实际的信息工作量进行入手,进而出现档案信息收集过于随意,缺少标准化、流程化的情况,影响水利工程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率。最后,管理方式及档案管理理念的欠缺,严重阻碍档案信息无纸化、数字化的转变,也降低了信息化数据库的建设与构建。

3.优化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措施

3.1完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体系

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注重纸质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对档案信息的网络存档、信息筛查等方面进行综合筹划,这对水利工程的档案信息整理、应用等方面的优化有积极作用。在注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体系构建及完善的过程中,其管理体系需要围绕水利工程的不同环节、不同信息资料进行针对性管理,注重档案管理体系的层次化、系统化构建,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应用价值的基础性工作,其管理体系的构建如下所示:

针对水利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文件资料进行分类处理,是实现档案管理落实及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水利工程立项注重的档案资料管理,需要针对工程评估书、财务预算等相关文件资料进行管理,图纸设计及施工阶段,其档案信息管理需要从技术参数、工程规格、工程量计价清单等多项资料入手,以此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收集、存储的全面性。工程验收及维护需要从质量评估、维修方式、验收报告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注重资料归档的方式,完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注重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构建,是从档案资源收集方向的角度,为后续的档案管理标准、管理方式落实等方面提供依据。充分考虑水利工程档案信息的复杂性,并从信息分类、采集、整理、存储等环节进行专项管理,可以相对提高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及系统性。最后,针对不同的施工环节进行信息资源分类与整理,并明确信息化档案库的管理方向,对推动档案信息管理及资料信息应用有积极作用。

3.2完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标准

在注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标准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水利工程本身的环节、工作流程、文件性质等方面进行专项处理,注重维度化工程档案管理标准的构建,是推动信息数据库建设、网站安全防护的关键,其各项档案信息的管理标准如下:

結合水利工程的财务收益、各环节特性及信息化数据库的特点,其档案管理标准需要一全面、准确、及时、安全、科学、规范为主,这对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的细节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方向明确,有积极作用。在注重档案信息管理标准构建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各项标准的落实,可以采用培训与宣传的方式,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资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档案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针对性优化,这对水利工程的档案信息分类、资料安全性提升有积极作用。此外,在注重档案管理指标明确的过程中,还需要从应急预案、工程纠纷、第三方监管平台信息查阅等角度进行调整,利用档案管理标准完善水利工程的档案信息,对承包单位给的工程业务拓展、工程项目开发等方面有推动作用。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自身对水利工程档案的功能及价值分析等方面存在技术差距,其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方面也会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注重针对水利工程各环节文件的档案存储管理标准调整,可以进一步推动影响数据库建设及管理制度的落实。档案管理标准需要细节化、全面化、科学化、维度化调整,进而提高财务信息、工程方案、工艺参数等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价值。

3.3人性化与约束化的管理落实

篇7

一、地方文献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地方文献?根据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采访条例的规定,地方文献是指在内容上具有地方性,同时又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地方文献是特定区域内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总合,它反映了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沿革、发展及其现状。在自然环境方面,它应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所能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地质水文结构、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物种资源等等;而在社会环境方面,它则应反映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地方政治、社会结构、民俗、地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宗教、方言等各个方面。可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只要具备这一特点,文献就具备了被确认为地方文献的基本条件。至于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出版地、出版者乃至文种等等,都不是鉴别地方文献的重要标准。

地方出版物(或称地方著述)和地方文献是两个局部交叉的不同概念,其主要内容未曾涉及到本区域的地方出版物不能视为地方文献。需要在地方文献系统中反映地方出版事业时,可采用地方出版目录的形式。同样,在表现地方文化事业水平的时候,地方人士著述也不必一概收入,而应通过地方人士著述书录的形式予以反映。

地方文献中“地方”的概念基本上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其中地质、水文、气象、资源等个别类目可适当放宽界限。

地方文献采访人员必须清晰地了解地方文献的不同类型。

首先应着眼于文献内容中所含地方信息的密度以及文献价值。专门记述地方事物的文献、我们称之为核心文献。如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以及各种专门的地方史料。这类文献中所含地方信息的密度最大,使用效益也相对好一些。另一类文献,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地方事物,称为辅助文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行政区划上的包容关系,如省志之对于市县级地方文献;一种是专业内容上的包容关系,如《物侯学》或《地方病学》中所涉及到的地方资料。这类文献中所含地方信息的密度相对下降,但由于文献总量大,或是专指性较强,对于使用者来说,其文献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第三类文献,是进行地方研究不可缺少的背景文献(或称基础文献)。如野史和笔记,以及广义的史料汇编等等。这类文献中地方信息的密度更小,但却包含了一些其他文献中不具有的重要内容。并且,将对于地方的研究置之于更广大的领域,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在组织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时候,核心文献、辅助文献和背景文献各占多大比例为宜?各地情况不同。根据北京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来看,在历史悠久,文化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三类文献所占比例似应以4:4:2或3:5:2较为适宜。

当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形式,包括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含气象图、地质图等专业图纸)、影片、照片、幻灯片、录音带、录象带、图册、印谱、拓片、乐谱、谱牒、簿记、日记、书信、证券、商标、戏剧说明书以及专用的参考检索工具书等等。检索工具包括具有地方内容的专业词典、书目索引、年鉴手册、表谱名录,以及反映本地各收藏单位的藏书目录或联合书目。

地方档案也是地方文献的一种典型形式。鉴于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机关团体日常产生的文书档案都有专业的档案机构系统收存,因而在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中可略过那些正式的文书档案,而专门收集谱录、簿记、日记、照片和书信等社会档案和私人档案。 从文献载体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地方文献包括纸本(含写本、抄本、手绘本、拓本、印刷品)、磁记录品(磁带和磁盘)、照片、缩微品和静电复印件,其中,印刷品仍然占有最大的比例,近年来,照片、缩微品和静电复印件所占比例正大幅度地增加。

从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和发行方式来划分,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出版物三个部分。公开出版物内容稳定性较好。易于获得。非公开出版物地域性强,针对性强,信息密度大,在全部地方文献系统中是非常引人瞩目的一类文献,其出版头绪纷繁,全面掌握这部分文献的出版信息具有一定的难度。非出版物又称特种文献,是指不以出版为目的,而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文献。如簿记、日记、文稿、书信,以及文契、证券、商标、戏剧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等。此类文献多系原始记录,内容可靠,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但特种文献的产生、流传、聚散的脉络更难于把握。

二、地方文献来访的基本方法

地方文献藏书系统的建设,无论是新建还是续建,都应有一份尽可能完整的地方文献知见书目作为工作的基本依据, 从而作到心中有数。这种基本目录的制定,实际上是对地方文献源的一个系统调查。当年杜定友先生在收集广东地方文献之初,便先行编制了四种书目索引,即:(1)广东史料索引;(2)乡贤著述索引;(3)人名传目索引;(4)本省刊物索引。北京市昌平县图书馆在筹建地方文献专藏之前,也建立了《昌平地方文献知见书目》和《昌平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根据这种基本目录,采访人员可以对现存地方文献的品种及其收藏地点一目了然,并可进一步去分析、研究、掌握地方文献产生及流传的特点,亦即地方文献的源和流。 从而可以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采访方针和采访条例。同时,便可按图索骥,对地方文献专藏进行最初的,也是最基础的建设。并凭目录对地方文献进行情报控制。 地方文献的专职采访人员,必须了解地方文献产生的源和流。对于当代地方文献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尤其要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唯其如此,才能够运筹帷幄,或据守津要,或朔源而上,既不致发生重大的漏采现象,又不会盲目行动,造成大量无效劳动。

对于公开出版物,通常是依据征订书目,采用定购的方式予以收集,与公共图书馆一般采访工作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采访人员首先要判断某一特定文献是否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如果征订书目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采访人员确认其为地方文献时,应作为存疑问题保留,待文献正式出版后予以确认。

地方出版物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地方文献源。由于地方文献和地方出版物都是地方公共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应争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制定有关地方文献呈交制度的地方法规。有了这样的法规,除地方出版物可全部纳入馆藏外,所有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都将成为依法办事。

对于非公开出版物和出版物的采集,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情报控制。在有关地方文献呈交制度的地方法规制定之前,全凭采访人员去沟通一条条的采访渠道,以建立地方文献的采集网络。采集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对于国家机关团体,多采用无偿征集的方式。如需收取工本费,亦可酌情付给。对于个人手中持有的文献,可采取收购的方式,亦可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当然,无偿捐献,政府予以表扬,这是最理想的方式。对于旧版图书的采访,中国书店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献源。

对于一时采集不到原件的重要文献,可予以复制。整部的局部的文献都可以复制。正史、一统志以及专业论文汇集,尤其是各种丛书和文集中所包含大量的地方文献,都可以局部复制下来,重新编辑,予以入藏。对于一时收集不到的形象资料,更可以通过翻拍复制予以入藏。有条件的馆还可以对各类地方事物进行长期有计划的系统拍摄,结集入藏。

三、采访文档

采访人员应根据地方文献生产和传播的特点,建立一套相关联的采访文档,以便根据文档指定的范畴去收集文献信息和进行采集工作。避免遗漏或重复。

第一种采访文档就是基本目录。其主要功用在于反映和提示那些肯定属于地方文献范畴内,而又一时采集不到,或是文献源相对不稳定的文献。它所反映的文献多是各收藏单位或个人手中收藏的旧文献,而不是在版文献。对于这种文档,一是要注意时时补充新的文献信息,二要注意依据文档提供的文献信息及时去补充文献。它是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一个非常理想的信息来源。

第二种采访文档是公开出版物的订购文档。其作用有三:1、检查某一文献是否已订购。2、反映预计出版日期,3、作为与发行部门交涉的依据,追索漏发图书和退回误发图书。按书名字顺排列。以备,或按预计出版日期排列,以防漏购。一般按出版日期排列为宜。

第三种是报刊登到文档。确认为地方文献公开出版的报刊。其登到文档与公共图书馆一般报刊登到无异。而对非正式出版的报刊在文档中的反映,某内容应包括报刊名称、出版单位、创停刊日期、刊期、联系人、地址、电话等项目。

第四种文档是交换文档,或称征集文档,用以反映非公开出版物的流通渠道与流通状况。文档反映的多是有关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教育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会、协会等文献生产源。以便定期与各单位联系,征集文献。

其余的财产文档、经费文档等与公共图书馆一般采访工作大致相同。

四、地方文献采访人员的职业素质

地方文献专职采访人员的基本职责是通过情报控制、文献采集、文献初加工等业务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建设地方文献典藏中心,以满足各类不同用户的情报需求。应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要求。 地方文献专职采访人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地方文献采访工作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若没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很难守住这个岗位的。

第二,必须具备札实的业务基本功。除应掌握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和图书情报工作的技能外,还要对馆藏地方文献基本的结构、内容和用途的特征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同时,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构成、基本工作方式和特定的情报需求也要有一个基本的分析。

第三,应系统了解地方文献的分类方法,便以从系统的角度对采访工作进行规划,而不致造成文献系统的不完整。

篇8

一、大赛主题

本届大赛围绕“基于问题解决的作文教学”的主题进行。从“我的作文教学观”“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写作。“我的作文教学观”要求立足作文教学发表观点,可以是作文本原思考、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性文章,也可以是作文教学反思、作文教学评价、作文考试等言之有物的文章。“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突出作文教学探索成果的展示,可以是课堂实录,可以是教学设计、校本教材章节摘选、作文教学序列实践探索、作文教学故事、师生写作档案、教研活动纪事,也可以是课题研究报告等具有实践真知的文章。

二、参赛对象

全国各地初中、高中、中等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高等院校语文教师、中学育工作者。

三、论文评审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大赛设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四个奖次,获奖结果将在第三届“三新”作文研讨会现场公布并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单将于大赛结束后在本刊公布。论文评审过程由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理事会专家评审团指导,《新作文》杂志社编辑部执行,并接受读者大众评审团的检验。

四、投稿要求

1.每位参赛者可同时参加“我的作文教学观”“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的写作比赛,每人最多可投两篇。教师下水文及指导的学生优秀作文不参与此次评选。参赛论文严禁抄袭,不可一稿多投,已发表的文章不在参赛之列。字数控制在1000-5000字之间。

2.请将个人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电子邮箱附在文章最后,方便及时联系。

3.本次大赛专用投稿邮箱:。欢迎以电子版的形式投稿,来稿请使用word文档并以附件形式发送。发送主题为:三新参赛+作者姓名+主题(教学观/教学实践)。

4.每篇参赛论文需交评审费用50元。

5.评审费邮寄方法:

(1)邮局汇款。邮寄地址:山西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新作文杂志社;030001 新作文杂志社(收)

(2)账号汇款。汇款户名:《新作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账号:04136501040003117(中国农业银行太原金穗支行)

五、大赛时间

2016年9月1日――2017年3月底

六、其他

1.所有参会者均可获得加盖新作文杂志社和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公章的获奖证书。

2.评奖过程中收到的论文会陆续择优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供全国广大读者品鉴交流。

3.参赛优质论文的作者将有机会在第三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的自由论坛上阐述教学主张。

关于此次大赛更加详细的内容,欢迎关注微信:三新作文(sxzw5610)

QQ 咨询 :279463773

电话咨询 :0351- 4193845

篇9

本科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具有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及管理为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它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着全方位的推动作用[1]。

水文气象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强是水文气象学基础系列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学别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结合。作为亚洲第一所、世界第二所的水文气象学院,国内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借鉴,只能参考相关专业和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探索一条培养水文气象复合人才的教育路子。针对过往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以封闭式实验为主、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缺少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实验教学平台、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的力度不够、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水文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体系上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和管理。

1.“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目标。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才标准的多样性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实践教学的始终。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水文气象学实验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专业特色突出、体系独立完整、管理科学、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实验教学体系。

其次,要搭建平台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实践课程性质和内容分为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实验模块和认知实习训练模块)和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平台(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科技竞赛和创新项目等模块组成)。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间的内容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专业拓展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1.2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1.2.1“一体化”。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即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所有的水文气象实践课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把相关的实验知识、技术和方法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2.2“三层次”。根据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实践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试验。主要是以基础实验课程为主体,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如水力学实验中静水压强和静水总压力的测量、液流流态和液流阻力的测量,水文测验中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测量,气象要素降水、蒸发的观测等。第二层次,综合应用型实验。主要是以综合实验课程为主体,旨在强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常采用启发式教学。如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等,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课本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流程,围绕着理论、程序技术和研究思维三个环节展开进行实验。第三层次,实践创新型实验。主要是以创新类实验项目为主体,为设计、研发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科研创新能力,常采用开放式教学。这里主要指高年级的学生申请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文献检索、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总结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1.2.3“多形式”是指采取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相结合,计划内学时与计划外开放实验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实验操作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等,并将室内试验与实践教学基地和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有机结合;在形式上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开放式等多种形式有机组合的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

“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有机融合的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学生的能力从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到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递进式培养[3-7]。

2.“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2.1优化实验教学,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水文气象学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围绕水文和气象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解决国民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整个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实践课程规划(实验教材、实验大纲和实验项目的设计),优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验性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新实验教学体系。第二,多开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实训网络平台,将网络资源和学习更好地整合,将新的教学理念灌输到实际实践教学中。快速满足教学要求,使实践教学更加优化。第四,加强实习和实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是整个实践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和实际生产实践的联系,同时可以促进教师自身进行自我完善,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8]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实验室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集中实验。这种模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第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实践方案,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分时段,分层次的开放。低年级学生基础性实验实行双休日集中开放模式,以巩固知识和技能为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高操作技能的实验。高年级学生以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采用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主要是学生通过申请学院、学校、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实验项目,经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中期答辩和结题汇报等层层过程,充分利用周末、教学实践周和寒暑假,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并完成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开放的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提出—研究—解决”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从实践上探索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第四,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以自主性为主要特点,充分虑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和目的地设计实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第五,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强本科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院与广西水文局建立了《水文测验》、《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教学实习基地,与安徽省六安市水文局建立了《水利工程》教学实习基地,与天津市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建立了《数值天气预报》、《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基地。这几种实践教学模式要有机配合,促进各类实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2优化管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优化管理主要通过网络化管理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9-10]。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管理:第一,实行网络预约制度,仪器状态实行网络通报制度,提高了仪器使用的效率,也加强了仪器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第二,实验耗材的购买也实行网络管理,购买药品等耗材时,需要网上申请,经管理员批准后统一采购并登记入库、登记领用。通过耗材库查询,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药品,方便互相调用,做到资源共享,节约实验室运行经费,更能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第三,通过考勤系统提高出勤率。网站考勤功能每天记录了每位学生到实验室及离开实验室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第四,以网站展示实验结果加强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实验室网站将学生在实验中取得的良好实验结果、获得的奖励、发表的论文等进行展示,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绩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成就感。网站化管理真实记录了学生完成任务和教师检查指导的及时性,加强了师生的工作责任心,大大提高了许多环节的工作效率。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将其网络化和视频化后,为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仪器提供了一个培训的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码技术构建实验项目库,方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实验室观看实验视频,对将要进行的真实实验进行预习,其效果远远好于浏览讲义文字。从而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第二,网络应用系统的建立,方便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师和学生利用积件库中的CAI课件,视频库中的视听教材,以及校园网上、Internet上的网络资源进行实验教学互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及时查询到实验室的有关信息和教学实验的操作技术,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BBS论坛系统参与实验教学的讨论,使教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网上交流;学生将自己近期的研究计划、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及阶段结果及时上传到各自的科研文档中,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取并进行批阅,提出建议,及时了解某位学生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2.3建立科学的管理及完善的考核体系。

制定并逐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工作条例,明确各级职责,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从实验教材选编、实验大纲制定(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报告的撰写、课程考核方式、实验成绩评定等)和实验项目设计等实验教学多个环节明确目标和要求,作为组织实验教学的依据。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比如建立实验室的文件资料档案,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评估和考评活动;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好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效益。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在实验教材的选编、实验大纲制定和实验项目的设计等等教学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实验评分规则。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它包括平时考核、实验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考试。通过学生和教师两套评价考核体系及多样化的考核模式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结语

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文气象学专业通过借鉴相关专业和兄弟院校的经验,构建了“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的水文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这个体系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优化管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考核体系。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管理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新时期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志东,蒋志勇.加强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87-88.

[2]曹慧东,杨颖,郑伦楚.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47-48.

[3]赵云岭,欧阳津,申秀民,蒋福宾,黄元河.“一体化、三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7(06):55-57.

[4]梁秀玲,李琼生,徐杜,吴黎明,李扬.“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04-307.

[5]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3.

[6]刘长宏,王刚,戚向阳,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三层次十模块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81-82.

[7]王晓明,易兵,徐瑞宇,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8(2):15-16.

[8]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14-117.

篇10

一、*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建立了“*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

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始于“*”期间,首先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引入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利局于*年开始了“*水电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于*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基于DDN帧中继技术的水利综合信息网,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作为覆盖*全市范围的“*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于*年开始筹建,*年12月实现了*市三防信息在因特网上,继而全市各级水利系统先后共投资65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其中*水利局于*年底建成“*防汛指挥系统”,具备提供防汛指挥所需的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对其余各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对我市的水利工作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其中“*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风情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我市三防系统虚拟局域网已连接到*区、*区、*区、*区等区一级水利单位,并与军分区、市直属单位、水文分局等11个主要防汛单位构成虚拟局域网。各区水利局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配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卫星云图接收、大屏幕投影及大型水雨风实时情况自动电子显示牌等,并利用防汛专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加装水位遥测设备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对各辖区各镇进行江河水位的遥测和报送,通过水情遥测软件把实时水位及时。其中,*区、*区、*区的光纤网络已联接各基层水利机构,目前全市49个基层水利单位中已有30个单位联接了光纤,基层水利单位的网络覆盖率达到61%。全市目前建立了近百个水位、雨量遥测站点,综合运用天眼*防汛信息系统、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对水、雨情、气象状况、台风路径进行实时监测,并提供水位、流量、降雨量、水势及台风情况预测。所有水、雨、风等信息均可通过WEB方式进行查询。

2、构建多层次的防汛通讯系统。

在虚拟局域网的基础上,我市利用专用光纤网络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各主要防汛单位进行网上会议、可视通话和网上图、文传输。“*市三防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设有8个会议点,其电视会议管理中心设在市三防指挥部信息中心,下设7个分会场,能同时实现16个点的多点电视会议的召开。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通过该系统向各区水利局、三防办进行视频直播及图文直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会议不仅是全省首个地级市召开的水利信息化的会议,而且也在全省地级市中创下网上视频直播及图文直播的先例,赢得了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初步建成“*市三防IP电话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光纤进行传输,实现网上通话。系统配置100个IP电话,并可根据需要配置各种中继分别与电信公网和现存的PBX交换机连接,方便地实现通讯。

建立了网络技术与移动电话相结合的“移动短信中心系统”,通过“*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的服务器定时向有关领导和水利系统职工发送我市主要水文站的水情及三防信息,有关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点播查询指定站点水情。

3、建立了*市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运用GIS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建立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点击电子地图中的工程设施(如堤围、水闸、船闸、电排站、水库、险段等),即可显示该工程设施的基本参数、有关文字资料、图片及动态图像。通过电子地图,可及时了解出险堤段或水利设施的设计、地质等资料,以及出险堤段、水利设施附近的防汛物资储备情况,为防汛抢险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4、初步建成了相关专业资料数据库。包括水、雨、风情信息库、气象信息库、工情资料库、法律法规库、防汛抢险知识库、历史资料和图片库、行政管理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构成支持决策系统的基础,并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享。

(二)建立了三防、水利信息网站

*市三防、水利信息网于*年12月开通,按照汪恕诚部长提出的“宣传水利,促进发展,增加透明,提高效率,增进沟通,服务社会”的宗旨,经过三次扩充和改版,目前我市的水利信息网已成为内容全面、信息实用、更新及时的水利网站,系统网页包括我市水、雨、风、旱情的最新气象卫星云图、三防紧急通知及我市的水情、风情、旱情等实时资料,为社会各界提供气象、水文、突发天气预报等有关信息。网站采用“TRS网络新闻采编发系统”进行每日新闻更新,开辟了水利新闻、水利专题、水利论坛、法规制度、水资源公布、三防资料等栏目,共登载全球、全国各地的水利新闻及行业行业论文近1.5万条,国家、省、市的水行政法规100多条,水利图片、录像500多张(片)。*市三防、水利信息网为社会各界和有关领导查阅资料,掌握信息提供了快捷有效准确的服务,受到了各界的好评。据记录,*市三防、水利公众网自*年底正式运行以来,已有近33万人次对该网进行浏览,并于*年被授予“市直十佳网站”的称号。我市各区水利局及相关单位均建立了网站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服务,全市水利系统网站的浏览人数累计达到60万人次,这些水利网站已成为面向全社会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和方针政策、普及水利知识和提供水利信息服务的有力工具。

(三)积极推进市局机关办公自动化进程

我市水利局机关的办公自动化从*年的5月份开始试运作。通过宽带城域网(机关专网)和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系统,实现政府系统跨部门、跨平台的资源共享以及政府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的自动化和网络化。该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子系统、公文管理子系统、行政管理子系统、公共信息子系统、个人信息子系统、档案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短信管理等八个子模块。为推广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市水利局及区水利局基本实现每人一台计算机用于日常办公及上网使用,每台机都安装了内外网隔离卡、双硬盘及双操作系统,实现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保证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各级水利工作人员在文档管理、远程通讯、工程设计等日常办公工作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甚至是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全市水利系统机关的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四)建成多个水利工程集群控制试点

我市的水利工程集群控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控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以水闸、船闸、电排站为监控对象,以各街道办(镇)水利会为中心建成一套远距离集中监控系统,将辖区内水(船)闸的日常启闭和管理集中在控制中心进行远程监控操作,实现工程运行控制集中化、管理信息化、日常维护专业化,达到闸(站)无人值守,精简人员。水闸(站)和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采用光缆连接,提供点对点的通信管道,形成专用网为主公共网为辅的通信网络。通过现场操作箱和可编程控制柜,实现水闸(站)接收、执行控制中心发出的遥控命令,也可以手动就地控制,并将现场的状态和数据实时上送控制中心。

*市的首个示范点*区伦教集群监控工程于*年10月实施,*年8月中旬全部完成,工程实现了分布在伦教20公里堤围上的8座水(船)闸的集中监控。继*区实现伦教水闸集群控制后,我市的水利工程集群控制的试点还包括*区官山水系水资源合理调配、自动化控制系统,四乡联围自动化调控系统,以及*区容桂、大良、北滘水利闸站群监控系统。目前,我市的共有6个水利工程集群控制试点实现了水闸、船闸、电排站的集中控制,统一管理,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使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防汛抢险时的联合调度创造了基础。

目前,远程视频工程无线监控系统正在建设之中。该系统可实时监测河道、水坝的水位情况及水库、坝区的周边环境。监控中心能对远程现场的云台和摄象机进行控制,用户还可以通过因特网来浏览各监控点的监控图象。该系统结合了微波技术与远程监控技术。

二、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体会

(一)关键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领导重视

近年来,水利部、国家防总对水利、三防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汪恕诚部长在谈到水利信息化工作时,要求把水利信息化作为推进和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省水利厅也多次召开会议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近期*市也召开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把握机遇,巩固领先优势,加大推进力度,全力以赴建设信息市。结合水利工作思路的转变,我市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水利信息技术将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统一管理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工作和基本手段,水利信息化势在必行,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从上至下提高认识,做到领导重视,积极落实资金,加大水利信息建设的投入,使我市水利信息化得以迅速推进和发展。

(二)高起点规划,精心设计,分步实施。

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时,根据我市三防水行政部门的职能、组织机构、现有系统资源配置及系统信息需求关系等实际情况,确定系统必须以高新技术和高标准为起点,以使用操作方便和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主要目标,以高可靠性和实用性为设计原则,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大纲》、《*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及《*市信息化建设指导书》的建设要求为依据,严格遵循信息工程建设规范,力求实现“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及具备可扩充性”等特点。在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局域网与广域网相结合的技术,在实施中则采用“先建局域网——再联接广域网——不断完善”的分步实施方案。

以培训为基础,应用为目的,大力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一是举办多个“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培训班,通过针对性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提高了全局、及水利系统的职工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二是加大网络终端设备的硬件投入,市水利局和各区水利局已实现每人一台计算机,基层水利单位平均每两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用于日常办公及上网使用;三是在文档处理、远程通讯、工程设计等日常办公工作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市水利局全体工作人员于*年5月份开始全面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区、*区水利局也相继启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过三年多的推广和应用,操作计算机和应用网络已成为我市水利职工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包括领导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了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快了三防、水利信息建设的步伐。

三、三防、水利信息化工作设想

根据水利部、省水利厅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抓好三防、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工作

针对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已编制的《*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指导书》,使各区的水利部门能够在技术标准统一、便于全市联网、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和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稳妥有序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实现六字方针,即“修路、造车、送货”

1、“修路”是基础,就是要修建信息化高速公路。

我们所说的“修路”就是指要完善全市水利系统网络干线建设,争取建成覆盖全市重点防洪地区及基层水利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目前,*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已基本覆盖各区水利局和市直属有关单位,成为*市政府办公网的一部分。但各区辖下的部分基层单位尚未能与市局联网,未能构成覆盖全市重点防洪地区的光纤网络。十五期间我市计划将目前网络光纤的覆盖率由61%提升至100%。构成覆盖全市各级水利机构的通信网络,提高水、雨情测报和传输的及时性、可靠性,实现20分钟内完成全市重点报汛站的水、工、旱、灾情信息收集的目标。同时实现各单位内部和各单位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

2、“造车”是关键,就是要建造我市水利业务应用系统,构建水利信息公用平台。

首先要在市及区级水利机关全面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初步建成具有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接口技术的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信息交换电子化,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开展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工作。包括信息源的开发、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同时加强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继续抓紧制订各类信息的代码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议与规范,初步形成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体系,为平台建设做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第三是建设水利信息化九大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指挥系统(防汛减灾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与管理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九大应用系统。

3、“送货”是重点,所谓送货是指将网络资源通过上述“修路、造车”的有利条件,实现资源的共享,并能进行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送到全市水利系统和社会相关部门,使之成为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全系统要消灭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的现象,使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效益的良性循环,使其成为*水利人的财富。

“修路、造车、送货”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通过实现上述六字方针不断完善我市的三防、水利信息系统。

(三)继续推广水闸(站)群控工程建设

“先进实用”是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经过近几年尝试和实践,我市在水闸(站)群控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防汛抢险的联合调度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我市要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继续逐步推广闸(站)群控建设,更好地发挥工程防洪排涝作用,实现水资源优化调度。

篇11

Abstract: I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subgrad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While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effect of roadbe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y many factors,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subgrade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Key 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roadbe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1路基施工准备阶段

路基施工准备阶段是路基工程施工总体部署、调查作业范围水文地质及工程量、制定施工方案、编排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开工前的人员、机械、材料等方面准备的阶段,该阶段准备充分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路基工程施工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并做好工作。

2路基施工阶段

路基施工阶段是路基施工全面展开、生产出成品的阶段,是按照已制定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进行组织落实阶段,是施工过程中遇见实际问题的阶段,也是对施工计划、施工方案调整、完善的阶段和保证落实工程质量、工期的阶段。要抓好下面几个关键环节。

2.1路基施工试验段

在对路基施工全面展开以前,首先要分别对一般路基基底、坑塘路段、软土路基、路基回填层按照制定的施工方案进行试验段施工,通过试验段的施工检验施工方案是否可行、有效,通过试验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土质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作业段的流程时间是否满足工期要求,工程质量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是否经济,通过对试验段的总结、研究,选择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人机组合,进行下一步的施工,经过工程质量、经济、工期的验证施工方案可行,然后全面进行施工作业。不可盲目不分情况展开大面积作业。

2.2 质量控制

根据试验段总结的施工方案、作业流程及工程质量要求认真进行施工,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分工及施工要求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自检,对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进行返工处理。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责任制是保证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2.3 流水作业

流水作业是我们施工管理人员经常提倡和采用的施工方法,因其施工最经济、最方便、施工进度较快、便于管理,而被广泛用于工程施工。

2.4 工地例会

工地例会是对前一施工时间段的总结,也是对工程质量与进度的总结,对前一段工程质量与进度是否满足合同要求,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如何去调整,都要制定出相应方案,并组织落实。施工过程也是逐步完善、逐步调整的过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与进度问题要及时解决,并要通过工地例会进行解决。同时工地例会也是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广大施工管理人员积极性、制定切实可行方案的会议,工地例会的经常召开更有利于工程质量与进度的保证。

综上所述,影响路基工程施工的因素很多,由于本人施工经验与水平有限,本文只对影响路基工程施工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从事公路建设者们有所帮助。

3 施工质量管理

3.1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过程划分

3.1.1 按施工阶段工程实体形成过程中物质形态的转化划分,可分为对投入的物质、资源质量的管理;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即在使投入的物质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的过程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各环节及中间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对完成的工程产出品质量的控制与验收。前两项工作对于最终产品质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对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五大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其中包括:施工有关人员因素;材料(包括半成品)因素、机械设备(永久性设备及施工设备)因素、施工方法(施工方案;方法及工艺)因素和环境因素。

3.1.2 按工程项目施工层次结构划分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为:工序质量管理、分项工程质量理、分部工程质量管理、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单项工程质量管理。其中单位工程质量管理与单项工程质量管理包括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安装施工质量管理与材料设备质量管理。

3.1.3按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划分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其中事前控制为施工前准备阶段进行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准备工作及影响质量的各因素的质量控制。事中控制为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所有与施工过程有关各方面的质量控制,包括对中间产品(工序产品或分部、分项工程产品)的质量控制。事后控制是指对施工所完成的最终产品(单位工程或整个工程项目)以及有关方面(如质量文档)的质量进行控制。因此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可以理解成对所投入的资源和条件、对生产过程各环节、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检查与控制的一个系统过程。

3.2施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承包商在施工前准备阶段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物质准备、组织准备与施工现场准备。业主委托监理工程师在此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2.1 对承包商做的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与控制。这包括通过资质审查,对施工队伍及人员的质量控制;从采购、加工制造、运输、装卸、进场、存放和使用等方面,对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永久性设备、器材等进行全过程、全面的管理;对施工方法、方案和工艺进行管理,包括对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计划)、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和施工方案等进行审查;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计划)对施工用机械、设备进行审查;审查与控制承包商对施工环境与条件方面的准备工作质量;对测量基准点和参考标高的确认及工程测量放线的质量控制。

3.2.2 做好监控准备工作、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设计图纸的变更及其控制;做好施工现场场地及通道条件的保证;严把开工关等事前质量保证工作。

3.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业主委托监理工程师在此阶段主要执行以下质量管理工作:

3.3.1 对自检系统与工序的质量控制,对施工承包商的质量控制工作的监控。

3.3.2 在施工过程中对承包商各项工程活动进行质量跟踪监控,严格工序间交接检查,建立施工质量跟踪档案等。

3.3.3 审查并组织有关各方对工程变更或图纸修改进行研究。

3.3.4 对工序产品的检查和验收,以及对重要工程部位和工序专业工程等进行试验、技术复核等。

3.3.5 处理已发生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

3.3.6 下达停工指令、控制施工质量等。

3.4 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管理

业主委托监理工程师组织对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组织联动试车或设备的试运转;组织单位工程或整个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等工作。其中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的验收具有三大作用,不可忽视。

3.4.1 保证作用,通过对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可以判断是否有“不合格”的分部、分项工程,把住质量关,使不符合标准的分部、分项工程经过返修达到质量标准后才转人下道工序。

3.4.2 预防作用,通过对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可以预防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不合格的分部、分项工程,即使发现也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得以纠正,从而使工程质量处于稳定状态,起到预防的作用。

3.5 施工质量管理的国际惯例

国际上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与监督是十分严格的,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5.1 承包商的质量自检与质量保证。国外对于质量检查的统-看法是,要保证工程或产品质量,靠外部检查只是一个方面的措施,但更重要的还是依靠企业内部的质量自检与质量保证,企业的自检体系一般较健全,要求较严格。

3.5.2 业主进行的质量监督检查,主要按 FIDIC 合同条件中的规定进行。业主代表或业主指定的设计工程师或业主授权的其他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4 结语

路基作为道路的基础,在公路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它是工程设计蓝图与原地质地貌直接结合部,受自然环境影响因素较多,施工难度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工程造价占总造价的比例相对较少,因此路基工程施工经济效益相对较差。我们必须把握好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等多个环节,才能最终确保路基工程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