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1: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

篇1

一、引言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也是精华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摘要比论文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可能决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学术界认可并广泛传播。大部分作者进行摘要写作时,通常都是先撰写中文摘要,然后将其翻译为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的读者群不同,前者服务于国内的中文学术读者,而后者则服务于国外英文学术读者及国际检索系统的工作者。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较大,行文结构和习惯有所不同,都为摘要英译带来不小的难度。在此,笔者提出增强摘要英译的交际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与重写理论概述

1、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索》中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核心概念,这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语义翻译强调忠实原文,重在翻译原文的表达形式及语义内容,在结构和字词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而交际翻译则强调对读者的效果,注重读者的理解与反应,使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这就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流畅、地道。纽马克还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提出文本功能分类说。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篇文体类型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对于表达功能文本,核心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译者应选择语义翻译为主的手法。对于信息功能文本,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所以译者应选用交际翻译法。对于呼唤功能文本,核心是号召读者去思考、去行动,因此应选用交际翻译法。奈达对此评述说,纽马克关注到了文本的广泛差异性,将两个方法和语篇类型相结合,更彰显其价值。

2、 重写理论

译意是翻译的核心问题,意义的转换方式则是重写。中国著名翻译家思果曾明确提出“翻译不是翻译,是重写”,并认为“翻译是翻译,不是写作”是“学翻译的人走不通的胡同”,并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傅雷则将翻译这门学问比作蚕宝宝造丝,“这蚕要是吃了桑叶进去,尽吐些桑叶渣出来,就完蛋了。吃了桑叶,吐出来的应该是丝嘛。翻译的人应当把原文彻底弄明白了、完全消化了之后,再重新写出来。”由此看来,翻译是基于写作技巧和语言知识上一种重新表达的艺术。此时译者充当的是手艺精巧的人,用不同的形式重新表达文字,为自己的艺术品重新塑形以迎合观众。在此,“重写”的内涵与“改写”不同,“改写”是指对原文内容或意思进行了更改,而“重写”是在忠实于原文意思和内容的基础上仅对原语表达形式的重新组合。

3、 交际翻译视角下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学术论文摘要是以传播信息和知识为主的非文学作品,信息性是其一大特点。因此,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可以指导论文摘要的翻译。交际翻译强调的传递信息,“量体裁衣”,对译文读者的效果,以及表达形式上的摆脱原语结构束缚,重新组织句法等,不论从摘要写作和翻译的目的来说,还是从读者的对象来看,都符合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标准。交际理论重组语言的结构,实际上与“重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我们提出,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运用重写的方法来进行论文摘要的英译是可行的。

三、交际翻译视角下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的策略

1、词语意译, 增强跨文化意识

文史类的摘要常会涉及民族及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可谓是摘要翻译的难点之一。译者应具备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能简单地将词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一笔带过,让读者不明不白。一些重要文化典籍的翻译,如“山海经”,若简单音译为“Shanhai Jing”则大为失色,并不能传达出原文的形象,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其润色,译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或是重写解释为“a work of folk geography in ancient china”。其次译者在深刻理解两种文化间差异的基础上,可以对译语进行重新创作,目的是为了扫清读者理解上可能产生的障碍。如汉语成语“雨后春笋”,用来比喻新生事物大量产生和迅猛发展,若译为“be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由于英语文化中“bamboo”是外来词,是不可能产生相似联想的。而英国受气候影响多产蘑菇,人们对mushroom也赋予了快速蔓延的意思,因此译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更为合适。应当承认,两种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间进行语言沟通交流,有时的确是困难重重,作为译者,有责任尽量使译文与原语意义对等,减少交际损失,提升交际效果,平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

2、句子重组,提高可读性

篇2

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下,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中国也应更多地像其他国家学习。另外,好多新闻媒体都在传递更广泛的新闻信息,如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体,他们报道采用的英语被称为新闻英语。因此,译者应该让读者体验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翻译者要做到分析其源语的语言特征,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及步骤,试图做到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形同的理解。

一、新闻英语的翻译特点

1.词汇上运用大量的新词。作为一种有效的、方便的新闻媒体,许多事件和新思路将首先会登在在报纸上,通过报纸网络传播会出现大量的新词。许多因素会导致新单词的出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新的发明,新的想法出现,新的事件不断涌现。例如:bachelor mother就是单身妈妈的意思;yuppies相当于young urban mobile professionals被译为雅皮士的意思。

2.短词或首字母缩写词。另一个特点是使用词汇时拼写短单词,或使用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特别是在标题中,运用这样的话会使新闻更加有说服力和表达更准确。简写词是指英语新闻中速记拼写短单词的使用形式,例如:(1)World Eyes Mid一East peace Talks翻译为:世界关注中东和平谈判;(2)Australia Makes Bid To Lure Asian Tourists翻译为:澳大利亚力图吸引亚洲游客。将短语中所有词的首字母大写就是缩写,特别是一些组织或职位等都会将首字母大写来表示全称。

3.多采用长句和复合句。由于字数的限制,记者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让报道显得更加简短。因此新闻英语的句子里所要表达的信息会很多,句子的造非常灵活复杂。英语是形合语言,通过各种从句及关键词的相互搭配才能使句子流畅或完整。因此,英语新闻中的语法结构及句子结构就变得极其复杂,而且多采用长句和复合句。例如:An out-of-control dump truck crashed into a five story motel under construction today, causing the building to collapse into a pile of rubble with 30 construction workers inside.

二、新闻英语的交际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沿用了传统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观,要求翻译后要与原文密切对应,并强调翻译要传达原文的意义。要注重目标语读者,而且还要十分重视效果,尽量把目标读者在阅读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进行排除,顺利完成交际,因此本文总结了以下翻译方法。

1.选用直译或意译进行翻译。直译和意译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但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的使用,需根据文体来选择。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当汉语和英语中有对等的表达时,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翻译为: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被彻底打败了。其中的“武装到牙齿”翻译的恰到好处,不仅易懂还很具体。如果是译成“全副武装”,则表达的太过抽象。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当译语中无法用直译表达时,则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French President loses his lady.这是一则新闻的标题。如直译为“法国总统失去了他的女人”,虽然看上去符合原文,但是显得并不是很恰当。如果翻译为“萨科奇,总统情关难过”,不仅表明了事件及人物,又含蓄地表达出总统失去妻子的原因,让读者对全文更加有兴趣。

2.对专业术语要采用释译。使用释译是因为在新闻标题中专业术语或缩写词的频繁出现,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翻译时经常会用释译法。例如:Growing Sino-Rok relations。

Sino代表中国,Rok代表韩国。这则新闻报道的说的是韩国总统访问中国,韩国访问中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加强两国的经济往来,所以应该翻译为为“中韩合作,互利共赢”。

3.采用归化法翻译俗语。俗语的使用可以使新闻标题更吸引读者,但因为中英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归化方法。例如:Cracks in the glass ceiling.

按照字面的意思可译为:“冲破玻璃天花板。”其实这是英语中的固定俗语,被译为“女权运动”,就是女性要争取和男性同样的平等权利。希拉里在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时证明了改俗语的使用方法,因此这句俗语用的恰到好处。标题就翻译为:“希拉里突围参选。”如果她能当选美国总统,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这便是她在选举中的意思,同时也说明了此次竞选的意图。

结语:新闻英语的翻译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新闻英语的翻译可以得到许多新的信息,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的信息。新闻英语翻译很关键也很重要,但这项工作是艰苦的。新闻英语翻译需要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而且要掌握新闻风格独特的翻译手法。因此,新闻英语翻译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还需我们进一步的改进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

篇3

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西安市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公交系统双语服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1JK0389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的加快,来陕进行文化交流、经贸洽谈或旅游管管理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2009年国家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但是,西安市内的各路公交线路却存在着翻译错误、双语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不仅给外籍人士带来很多不便,也给本市居民的出行旅游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西安乃至陕西形象。

一、西安地铁站内英译公示语误译

(一)词汇

例如地铁列车内会有设有专门的爱心椅,这些座位的上面会贴有这样的标识语“请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位”,而它的翻译则是“Please offer the seat for the old、weak、disease、disable 、pregnant passenger and the passenger with baby”。本句公示语是为了提示大家这些作为是为这些不方便乘客所提供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公示语中的“病和残”分别被翻译为了“disease和disable ”。

又如,有一处公示语是在提示乘客小心门缝夹手,然后“小心夹手”仅仅翻译为“Be Careful”,对于初次乘车的外国友人来说,此句仅有“小心”的意思, 但小心什么,不得而知。 所以它就没有起到提示乘客小心注意人身安全的作用。

二、语法

(一)语法有误

在西安地铁站内还有一张公示语是告诫乘客“灯闪铃响 请勿上下”,它的译文是“No boarding while the light is flashing or the bell is ringing”。英译公示语中的“Boarding”并没有完全翻译出句中“上下“的意思。 而且本句话看起来是陈述句,其实是具有警示作用,它原本体现的是公示语的指令功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英汉公示语的不吻合就使公示语的指令功能不明确,从而失去了它的原有功能。

(二)中式英语

通过作者的观察发现,西安地铁站内的站点名称只有中文汉字和拼音,例如, “钟楼”翻译为“ZHONGLOU”,“大明宫”翻译成“DAMINGGONG”.但笔者认为西安是一个文明古都,其地点的命名有些是来自文化习俗,对于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国际友人来说,纯粹的中文汉字和拼音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参照作用。因为“Bell Tower”与“Daming Palace”这样的翻译才能显示出西安的重要性的地方特点。

三、公交车英语翻译问题

(一)词汇-选词不当

部分无人售票车上车的译文是“up”,下车时“down”。例如线路223,18,24,27,512,402。更有甚者,部分无人售票车,例如线路6,215,竟然将“下”翻译成“exit”。根据公共场所公示语译写规范,各类车站出口统一译作Exit。

部分小型中巴,例如线路213的标志“上”被翻译成“up”。

并且某些公交线路,例如线路6在英语播报中,“站”的英文播报是“station”,而不是“stop”。

(二)语法

1、语法有误

例如,车还没到站,语音播报“Now, we get to the Bell Tower Station”, 会令外国友人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这一站不是钟楼,是在开往钟楼。”因而没有下车,结果多坐了一站。再如,6路和5路公交车均用doing的形式进行播报,例如,线路5 we are arriving at Ziwu Road,会让人搞不清究竟是将要到达这一站还是就在这一站。

2、中式英语

受母语表达或思维方式的的影响,未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比如,“看管好私人财物”的标识语被一一对应的译作"Keep Well Your Possessions",地道表达"Be Ware of Theft"。“暂停服务”习惯性说法为"Temporarily Out of Service",但是我们会有"Pause Ministry"的标识语。

3、双语和单独母语同用

6路公交车只有“北门”“南门”“朱雀门”“小南们”“含光路”的英语播报。Now, we’re arriving at North Gate/Zhu Que Gate/Small South Gate. The next station is South Gate/Small South Gate/Han Guang Road.后面的报站方式则母语到底。既然使用双语标识。

四、在“功能对等”及“平行文本”理论下进行公交用语翻译

篇4

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菜名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只是涉及语符之间的转换,而且关乎到文化之间的交融。虽然说语言承载着文化,但是,中国餐饮业的海外发展和壮大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涵括的菜肴名称英译就不再是纯文学意义上的文本翻译行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应属于外宣性质意义上的一种对外传播活动,甚或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完全的对外经济活动,因为菜名的英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驱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就需要在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中运用必要的增译和凸显等翻译手法,确保译名能充分体现出菜肴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1 中国餐饮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1.1 沟通方法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发展,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研究中国菜肴名称的汉译英翻译(汉译英)跨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方法与策略,和国际交流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从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组织。这类跨语言与跨文化交际涉及语言的过渡符号,又是文化的融合。在中国餐饮业工业的海外发展和扩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活动,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不是一个纯文学文本翻译任何更多,虽然这是众所周知的,语言总是进行文化。在一定意义上的对外宣传,对中国的翻译活动菜的名字是一种国际间的交流,更是完全的,它是一种对外经济活动。为什么它说是一种经济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中餐菜名的英译是好还是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和中国餐饮规模在国外发展的,当然,反之亦然,将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所以,在为实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放大和突出一些专业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包括在中国菜的名字。

1.2 菜肴名称的质量翻译

在中国菜名的英译过程中(尤其是艺术菜的名字),无论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传递到英语的目标语言受体或不判断正确或不正确的英文名称翻译中文,源语。对当然,在翻译活动的中国菜的名字的含义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词的内部意义,而不是字面上的词义的词,应该是近似的(接近原文的意思源语言)转移到目标语言中,可以对目标有帮助语言受体对源语的理解。这是基础翻译,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翻译活动通信中的传输或经济有效性。为了真正的转移受体的原意,译者可以利用翻译的方法意译(如解释、说明和补充等)。在过去,它不是作为一种翻译中的大多数中国学者的方法,但在这文章,就作者而言,应分为翻译技能.此外,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技巧,真正转移源语言的原始意义,它将为目标语言受体,有助于获取的义信息和文化信息源语言的。

1.3 菜肴的传播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中国菜的名字不仅带有近似传递的内在意义源语和原始民族文化的完整传播,但也是世界上扩大中国的负担。所以,为了得到所谓的翻译中的对等,零翻译和音译一直被视为最好的翻译方法,这通常是用来保持原来的意义的没有失去或歪曲任何语义的目标语言的源语言信息,不误解源语中的真实文化。所以,提出在翻译中“直译”的方法用汉语拼音,名字也叫“文化移植”,该文的研究内容是在海外市场上对中国菜的象征。尤其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中,这两种翻译方法都适用于中国人的时间。

2 目标语言中的文化。

2.1 直译及创新

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许多英语单词,西方菜肴名称的结构特征,笔者将采用的方法直译(在意义上说,逐字翻译,当然,没有死翻译)在现实的菜的名字翻译为英译;艺术菜的名字,音译和意译都提出了解决文化保护、语义信息传递与艺术美学鉴赏。在一定程度上,翻译的活动是另一种创造不同于原始的文本创作。在翻译过程中已被目标接受的传统的音译菜肴名称受体,我们直接采用他们没有额外的想法改变的形式传统菜肴的名字,但对于其他菜肴的名称与不同的中国特征,特别是包括一些典故、传说或寓言的名字,等等,或不能转移到目标的菜肴名称的意义受体在一个或两个字,译者应履行他或她的主体性,采取翻译方法借谐音译翻译它很容易创造一些美好的菜肴名称的翻译,如gobelive(狗不理),Longkudo(龙虎斗),等。这些谐音音译名称简单的菜,指定的名称,在目标语语境和生动朗朗上口,最重要的是,他们很容易被目标传播和记忆受体。因此,这种创新有助于品牌建设,促进中国菜在世界上的影响。

2.2 翻译的多样性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音译或零翻译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世界,从而促进海外人民了解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独特的美学和社会价值观等。食物被认为是所有人的第一必需品在地球。它是在中国的情况以及在世界。对于中国菜的名字从中文到英文翻译,适当的翻译名称可以帮助目标语言受体把握源语的特点和文化包含在它。在避免歧义和减少目标的前提下受体的阅读困难,最好把视觉的非口头的图片菜到适当的音译菜的名字,这是方便的受体识别的源语言文化的魅力,并有助于使他们在世界上广泛传播。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从语义、语法和社会功能的原始文本的等价性,特别是,目标受众的反映相当于源受众的时候他们读不同的课文。至于中国菜的名字在英语中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包括翻译学的各个方面。

在实际翻译活动中,目标语词汇的贫乏译者将是一个可怕的问题,这将使翻译文本无聊而固执的。因此,任何译者都应该不时地扩大词汇量在头脑中,充分把握目标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源语言。好的行业是不可能有发展和扩张的没有好的宣传。在广泛传播中国美味的食物的过程中世界上,它需要适当的目标名称与美丽的话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保持使用的综合中国菜的名字翻译的目标名称,不要随意改变。

3 结语

菜肴的跨文化交际翻译讲究的是翻译目标的实现,译者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往往就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但就中国菜肴名称的对外传播效果而言,某道菜名的翻译一旦确定下来并已广为国外受众接受后,则不可随意更改和任意替Q。如何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用英语准确生动地翻译好中国菜名值得学者们去努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都必须无条件地确保菜肴的本质及特色能充分再现于译文之中;译语语言的运用也应该在符合译语受众的审美情趣上下工夫,在尊重译语受众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尽量将原语中民族性的语言特征保存到译语中去,让译语受众充分领略中华民族语言的无穷魅力。在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应该尽量做到译名统一,避免一名多译和名称混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29.

[2]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中文菜单英文译法[Z].2008.

[3]陈喜荣.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95-99.

[4]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篇5

王中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摘要: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可根据其文本功能采用对应的翻译方法,对于其信息功能的部分采用对等翻译完整无误的传达信息即可,而对于呼唤功能部分则可采用等效创造的方法,使其译文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最终促使译语文化中的受众获得准确信息并受到译文的吸引和感染,从而购买和使用该商品。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是一项责任性很强的工作,译者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精通英汉语言的结构和表达的特点,熟悉英汉产品说明书规范,通过句法和词义分析,准确无误的充分理解原说明书所要表达的意义,再转换成符合中文产品说明书规范的通顺畅达的等效的科技产品说明书。

关键词:文本分析;理论视角;科技产品说明书;翻译

1 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涉外产品说明书。科技产品说明书也是其中一种,其翻译的目的是让译入语阅读涉及方了解产品的组成材料、性能、存贮方式、注意事项、主要用途等的介绍。译本一般采用说明性文字,使用规范的译语文本格式和专业术语,流畅通顺、忠实无误地传达科技产品说明书原文的内容。对于译者来说,最基本、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准确无误的理解科技产品说明书源文本的含义。翻译成汉语的第一步是从句法和词汇的角度搞好文本分析,准确理解科技产品说明书的内涵。

科技产品说明书的基本作用是解释说明,兼具传播知识、指导消费、宣传企业的作用。科技产品说明书要详细地阐明产品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和注意事项。通常来说,科技产品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产品概况,产品的性能和特点,产品的使用方法,产品的保养与维修,其他事项。其主要功能是向用户介绍产品的用途、性能、构造、使用和维护方法,以增进用户对产品的认识,掌握操作程序、使用和维护方法。所以,其在生产者和用户之间起到的是桥梁作用。

2 从文本分析理论视角看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

纽马克根据文本功能将原语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三类,科技产品说明书就属于信息功能文本。纽马克认为,信息功能类文本的翻译应采用以译语为文本重点的等效翻译;翻译单位大小居于表达功能文本和呼唤功能文本的翻译单位之间,最大的是句子,最小是词组。根据国内学者王宏印对文体类型划分和翻译手法的分类,科技产品说明书属应用文体,其译本要采用规范的译语文本格式和专业术语,流畅通顺、忠实无误地传达科技产品说明书原文的内容,其翻译单位和对应层次主要是在句子层面和词组层面。本文就着重讨论如何从句子层面和词组层面完成翻译的第一步――对原文本的准确理解,然后再转换成符合规范的通顺畅达的科技产品说明书。

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用汉语造句时,中国人在复句中惯用意合法(parataxis),即主句和从句不用连接词的排列。而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hypotaxis),主要靠连词、介词和曲折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义结构。为了表达准确、严密和符合逻辑,英文产品说明书往往充斥着复杂的长句。长句包含的信息量大,其结构和逻辑关系也较复杂,因此需要细致地分析,理清其层次关系,充分理解其中包含的信息,再图翻译。对于长句的分析,可遵循一定的步骤:a) 通过寻找谓语动词和关联词确定主谓结构的数目。若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即为简单句;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谓结构,每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成分完整且为并列关系则为并列句,否则为主从句。然后分析每个主谓结构的主、谓、宾和定、状、补成分。b) 确定多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找出并列连词和主从连词,根据这些连词、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确定各个分句是主从关系还是并列关系。c) 确定从句类型和说明关系,如为主从句,确定主句然后分析多个从句的类型(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补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找出所修饰的词,确定各个从句和主句的关系。d) 然后分析每个主谓结构内部的关系。根据主谓结构中动词词组(谓语)的不同结构形式,英语单句可分为七种最基本的结构:主――动――补(SVC),主――动(SV),主――动――宾(SVO),主――动――宾――宾(SvoO),主――动――宾――补(SVOC),主――动――状(SVA),主――动――宾――状(SVOC)。实质上,所有的主从复合句和简单句都可以简化成这七种基本句型结构之一。

通过解析,句子结构了然于心之后,就可以翻译了。这是正确理解原文的最基本的要求,分不清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则会导致误解,就不能完成其应有的信息功能,也就更谈不上等效,即便翻译得通顺流畅也于事无补。通过语法分析和逻辑推理分清了句子结构,了解了大致语义,下一步就要正确理解和翻译词和词组。

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有一定的专业性,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有些常用词在科技产品说明书中被赋予了专业含义,有些是科技产品特有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如遇到不熟悉的内容,切不可马虎猜测,应尽可能地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内行请教。这样才能保证忠实传达原文信息,使一本科技产品说明书达到功能等效。

译者应掌握科技产品说明书翻译中常见的一些固定词组和缩略语。固定词组一般都有规范固定的汉语对应语,不能望文生义,自造表达方式。缩略词可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必须根据科技产品说明书涉及内容和上下文确定在科技产品说明书中的具体含义。以下列缩略词为例:FAS在现代商务英汉大词典中=free along side(船边交货价),而在航空英语缩写词典里=Federal Aviation Services(联邦航空服务),在英汉综合大词典中=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在英汉地质大词典中=(芬兰科学院或佛罗里达科学院)。

理清了句子结构,又对原文词义有了准确理解与翻译,还得认真校对,切不可有漏译现象,就是一个介词或者副词也不可漏译。因为科技产品说明书中每一个字都有其作用,一旦漏译,可能会丢失或歪曲原义。最后,通读全文,在确保原文内容被准确无误的翻译成汉语之后,看所翻译的科技产品说明书是否符合中文语言规范,是否流畅通顺,是否符合中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规范与格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可根据其文本功能采用对应的翻译方法,对于其信息功能的部分采用对等翻译完整无误的传达信息即可,而对于呼唤功能部分则可采用等效创造的方法,使其译文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最终促使译语文化中的受众获得准确信息并受到译文的吸引和感染,从而购买和使用该商品。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是一项责任性很强的工作,译者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精通英汉语言的结构和表达的特点,熟悉英汉产品说明书规范,通过句法和词义分析,准确无误的充分理解原说明书所要表达的意义,再转换成符合中文产品说明书规范的通顺畅达的等效的科技产品说明书。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e Nord, C. 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第二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8

[2] 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历史综述》,《大家》,2010年第17 期。

[3] Newmark, Peter.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4]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M ]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8.

篇6

一、引言

翻译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概念兴起于德国,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1]。莱斯认为,理论上的翻译应是语篇的对等,即在表达方式、语义和交际功能等方面与原文对等,并不是简单的词句对应。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等值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莱斯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在尤金・A・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上突破创新,打破了传统文本中心论,让更多研究者意识到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近些年,国内学者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评介,并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开展了大量的英汉翻译研究,如:杨英明(2001)[2]详细分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用理论基础;张美芳(2004)[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编译的具体运用及其合理性。

随着当代商贸活动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信函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4],它的重要性在国际商务谈判和交流中日益突出。然而,商务英语信函的译者往往只关注到翻译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忽略了深层次的翻译指导原则,以致于在进行商务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翻译问题,如语法和结构错误、语义表达模糊、篇章衔接不连贯等,使得商务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相脱节[5]。

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中的语言、语篇、语法和词汇翻译除了应遵循专业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等基本原则之外,还应当注重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四大原则,即“目的原则、一致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6],才能更好地将英语信函中的信息表达出来,以最大化地实现商务英语翻译的社交价值。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一致、忠实和忠诚原则来探讨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二、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四原则概述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指出,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中心,文本功能为导向的一种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主张文本翻译是综合性的翻译对等,而不是简单的词句对应。随着西方翻译史的不断发展,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提出了四大翻译指导原则,包括目的原则、一致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四大原则中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四大翻译指导原则的提出对翻译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的原则源于汉斯・费米尔的目的论。他认为译文是原文翻译在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的基础上M行的语言转化。汉斯・费米尔的目的论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心学说,认为翻译对等不是译者进行现实翻译的唯一标准,而是译文能够实现原文所传达的预期目标。1984年,汉斯・费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指出,目的原则是翻译活动中最主要的指导原则,翻译的目的性指导着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在翻译方法和策略上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如在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上,不同的文本翻译类别其目的不同,选择的方法也就不同,即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的最终目的。目的论的提出打破了文本中心论固有的传统模式,对当代的翻译活动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

一致原则也称为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7]。也就是译文需要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8]。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目的原则是目的论中的首要原则,其他的指导原则都需要服从于这一原则。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文本的信息转化需要在语内连贯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完整而准确地向译语接受者传达出原文本的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发挥交际功能。

忠实原则也是费米尔理论中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指译文应该具有原文所具有的功能,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忠实原则隶属于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这里的忠实可以理解为文本的功能以及语篇的对等,但不是简单的词句对应。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从综合的角度出发还原原文的内容。特别是在中西方商贸活动往来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翻译作为特殊的社交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译者及译语接受者对原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和风格的忠实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目的论下的忠实原则是相对的对等,而无法做到等值。

忠诚原则是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在对功能派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则,也称为“功能加忠诚”指导原则。功能指的是对翻译和文本类型进行划分的一种文本功能,而忠诚指的是译文和原文进行翻译转换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要求当发起方、译语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9]。克里斯汀娜・诺德是费米尔的忠实支持者,高度肯定费米尔打破传统文本中心论所提出的目的论。在费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诺德提出在进行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翻译的功能因素,并在原文所预设的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当中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是诺德提出的理想化的翻译理论,虽然此原则具有一定的功能范围上的局限性,但是这种理想化的理论在现实需求中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信函翻译遵循的原则

(一)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信函翻译首要遵循的原则。商务信函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如在外贸询盘中,发起人会直接告知对方本公司的商务贸易需求和条件,这样更加便于接受者对商务英语信函的理解。因此,注重目的明确、简洁明了是商务信函交际谈判的重中之重。在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并言简意赅地用译语传达出原文本的预期目标。如:

(1)We are interested in buying large quantities of steel screws in all sizes.We would be obliged if you would give us a quotation per kilogram C&F Liverpool,England.

可以看出,例(1)这两句话都是发起方向对方表达的具有目的性的请求。译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应该明确重点,还原英语信函的预期目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本公司有意购买各种型号的钢螺钉,如贵公司能给予我方每公斤钢螺钉送抵英国利物浦的成本加运费的报价单,我公司将不胜感激。”应该从目的论的指导原则出发,明确重点并简洁明了地传达出信息,改译成“本公司有意购买各型号钢螺钉,欲知每公斤送抵英国利物浦的成本加运费价格,如蒙惠赐上述报价单,不胜感激”,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一致原则

一致原则是在功能翻译理论基础上,服从于目的原则的一种具有从属性质的指导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翻译过程中,一致原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致原则也称为连贯性原则,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上下文协调一致的标准。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文本翻译过程中的一致性原则,但是这里的一致性并不是指等值的词句翻译,而是认为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词句和语篇的翻译也会不同。也就是译文中词句和段落的翻译要与英语信函的交际语境保持一致,这样才会有助于读者对商务信函的理解。例如:

(2)This offer is subject to our final confirmation.

商务翻译人员进行报盘的时候,通常会将此句译为“该报盘以我方最后确认为准/该报价须经我方最后确认”。可以看出,例(2)中的“is subject to”在商务英语信函中表示“需经过、以……为准”义,如果放在一般的语境下,它表示“受支配,从属于;有……倾向的;常遭受……”义。因此,如果译者不充分考虑交际语境的影响,使用一般语境下的词组含义对该句进行翻译,商务英语信函的内容会遭到破坏,会导致译语接受者无法接收到准确的商务信函信息,造成理解的偏差。

(三)忠实原则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应尽最大的努力还原商务文件的内容和风格。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信函自身的文体特征要求译者在进行信函翻译的同时,应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忠实于商务英语信函的内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如果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没有遵循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那么译文就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真实目的,更无法体现商务英语信函所具有的交际功能。

例如,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当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期盼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表达:

(3)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对于商务英语信函中所具有的语气特征,译者也应该在译文中传达出同样的语气特征,这样才能如实地向接受者反映发起者的态度。对此,我们不能将此句译成“我们盼望着不久能听到你的回音”。因为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应该忠实原文并充分考虑到信函发起者对接受者尊重的态度,所以译成“我们盼望着不久能听到您的回音”。因此,译者在商务信函翻译过程中,不论是进行人称翻译还是专业术语翻译,用词准确并遵循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才能更好地传达出商务信函的情感意义[10]。

(四)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是克里斯汀娜・诺德在对功能派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则。在功能翻译理论下,忠诚原则主要是指翻译人员在发起人、译语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这三方产生文化和利益冲突时,担当调解员的职责以促成三方达成共识。例如,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当三方涉及到文化和利益冲突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实现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社交价值,译者应坚持忠诚原则,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三方的人际关系。例如:

(4)I am afraid you should compensate us by 5% of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contract.

例(4)这句话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对于西方人来说,“I am afraid”表示加强担心的程度,是想提醒对方事情的重要性。而对于译语接受者来说,特别是汉语语境中的接受者,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若将此句等值译成“我恐怕你方需要赔偿我方合同全部金额的百分之五”,会让译语接受者认为此要求具有强制性和偏激性从而无法认同,容易导致贸易往来上的冲突。因此,译者在进行商务信函翻译的过程中,应秉持克里斯汀娜・诺德的忠诚原则,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恰当地处理“I am afraid”这句插入语,将其省略不译,以保证各方关系和谐,使商务信函翻译发挥良好的社交功能。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探讨,笔者认为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一致、忠实和忠诚原则可为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商务英语信函翻译在功能翻译理论四大原则的指导下,能更好地把握和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向译语接受者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交价值,以保证商贸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以广

告翻译为例[J].商业现代化,2007,(8):9-10.

[2]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1,(6):39-42.

[3]张美芳.编译的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95-98.

[4]陈煊,周凝绮.跨文化交际下商务英语函电写作研究[J].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2):121-122.

[5]张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开封教育学

院学报,2015,(3):48-50.

[6]张晓辉.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法律翻译[D].北京: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D].长春:吉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9.

[8]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1):159-161.

[9]李芳.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再解读[J].北方文学,2013,

(2):138-139.

篇7

[2]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6).

[3]冯国华,吴群定.论翻译的原则[J].中国翻译,2001(6).

[4]倪传斌,刘治.标记语的英译原则及实力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1998(2).

[5]倪晶.浅论标示语的翻译[J].河南社会科学,2005.

[6]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7]万正方等.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4(2).

[8]王银泉,陈新仁.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中国翻译,2004(2).

篇8

一、概述

前国际译联主席、索非亚大学教授安娜・利洛娃1985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概要》中为翻译下了定义:“作为一种过程,翻译是口头或笔头的活动,其目的是把一种语言的口头或书写的话语(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并且保持原文内容的稳定和质量以及准确性。”作为翻译活动的结果,译文是原文的类似物。理想的译文是原文的理想类似物,它是在新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中造成的,并在这一现实中发挥作用,不应把这里所说的类似物看成是原文的绝对的、逐字的语言类似和死板的复制,而应理解为原文的整体、系统的类似,即结构功能的类似。也就是说:翻译,形式上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内容上是把原文中表达的意义完全而精确地转移到目标语言,并且使读者从译文中获得和原文相同的信息。

译者都会经意或不经意地基于某种理论进行翻译。翻译理论着重于为最广泛的译文种类提供翻译方法和框架,为译文提供有限的原则和提示,以及对译文进行批判和提供解决问题的背景。也就是说翻译理论的唯一目的是解决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

二战后,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各种翻译模式。西方翻译理论和许多科目有了紧密的联系,如对比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同时,中国翻译理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尤其是和汉英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结合。

语言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翻译以进行交流,同时,语言又较为相似,这使翻译成为可能。所以有必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此领域获得巨大成就的为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

(一)尤金・奈达是著名翻译理论家,他对语言学有广泛的研究,语义学、人力学和交际工程学等。他翻译了《圣经》,研究了很多语言,尤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小语种,1945年起,他撰写了超过140篇翻译理论论文和15本翻译理论专著。

尤金・奈达最著名的翻译理论是“动态对等”,他认为,语言是多功能的交际工具,翻译就是交际,即传递信息。然而交际不是单方面的,没有互动就没有交流。因此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翻译应该面向读者和听众,他基于“效果对等”的基础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理论,即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应该和原文基本相同。

奈达理论对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其理论被引入,中国学者与西方理论有了密切接触并产生了极大兴趣。在此期间奈达的专著和论文被陆续翻译出版,其本人也于广州、上海、武汉和重庆进行数次讲座,他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他的名字也变得家喻户晓。

奈达理论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的20年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4)在《翻译通讯》(中国最权威的翻译丛书之一后更名为〈中国翻译〉)上有8篇文章介绍了奈达理论:谭载喜介绍了奈达的“词汇偶合”(1982:1)和《翻译科学探索》(1982:4),徐文保总结并翻译了“对翻译工作者的基本要求”(1982:6),包振南的“读者反应理论”(1983:5)、劳陇的“翻译的交际理论”(1983:10)、郭建中的“自然对等”(1983:11)、周珏良的“效果对等”(1984:9)以及高厚的“翻译的四种途径”。

第二阶段(1985―1989)19篇文章引自奈达的观点,主要还是聚集在“功能对等”、“等同读者反应论”及翻译的定义等。如:张复星译奈达的“西方翻译史话”。谭载喜提及奈达1947年《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被联邦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威尔斯称为现代译学研究的起源;罗进德介绍了奈达“有关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若干观点”,等等。

第三阶段(1990―1994)有20篇文章引用了奈达的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对等翻译原则”、“功能对等”、“汉英语言差别主要在于形合与意合”、“诗的格律不可译”、“以段落为翻译单位”、“语言共性远远超过其个性”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有文章批评将奈达“等值反应论”评价过高,“其实那只是条理想的翻译的原则”,因为从读者反应批判理论的角度看“对等反应”只是一种幻觉(王守仁,1992:3)。吴义诚认为西方语言学派以“等值”为中心的研究不但不能解释问题,而且会歪曲翻译最基本的问题,因此不应在翻译研究中加以使用(1994:1)。

第四阶段(1995―2000)共有45篇文章引用了奈达的观点,其中翻译的定义引用了7次,关于文化的分类引用了4次。引用的其他观点有,“好的翻译听起来不像是翻译过来的东西”、“高质量的翻译永远是一种艺术”等。而批评奈达理论的文章更多了,如:“批评奈达的译文等效过于理想化”(杨忠、李清和,1995:5)、“‘动态对等’适用于以传教为目的的圣经翻译,却未必适用于别的作品翻译,甚至未必适用于以学术研究或文学欣赏为目的的圣经翻译”(张南峰1995:4)……

从以上四个阶段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奈达理论是最早被系统引进的翻译理论,至今仍受中国翻译界的欢迎。

2.奈达理论十分丰富,中国的翻译家们只是聚集在几个要点上,如翻译的定义、原则(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以及读者反应论。其他方面如符号与意义、符号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则未曾提及。因此,中国的翻译家仍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奈达的理论。

3.第一阶段主要是引入其理论,第二阶段的引入更多,但是明显出现了对“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批判。第三阶段仍然使用奈达理论来解决问题,但对其翻译理论出现了更激烈和深入的批判。我们引入其理论,取其精华,而不囫囵吞枣;批判继承,而不全盘否定。这说明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已逐渐成熟。

(二)1982年Puksmon出版社出版了纽马克的《翻译方法研究》,其中包含了一些翻译研究的文章,纽马克认为这些文章代表了他的主要成就,正如尤金・奈达在序中所说:纽马克的主要贡献在于其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面的详尽讨论。

翻译界中一直存在直译和意译之争,对此,纽马克提出了新的理论:直译倾向于原著语言,忠实于原文,是语义翻译;意译倾向译文语言,具有表达性,是交际翻译。前者意于根据原文意义进行翻译,后者在于使译文在读者身上得到等同于原文的效果。

纽马克的理论是基于两位语言学家Büler和Jacobson的“三重功能”理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效果功能。

每篇文章都包含这些功能,差别在于对其强调程度的不同。文学作品强调表达功能;新闻报道和科技文献强调信息功能;广告和宣言强调效果功能。因此,不论原文是什么类型,翻译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语言应倾向于原文还是译文?

2.翻译的焦点是作者还是读者?

3.目的是劝说读者还是提供信息?

这些问题将引导译者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间最基本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信息的内容且语言较为复杂和精密,更注重于作者的思路而不是写作目的,另外,由于注重细节,可能会出现原文并不存在的意义,导致过度翻译。交际翻译较为通顺、简洁、明了。然而,它会使用盛行的语言文字来代替原文中复杂的文字,从而导致翻译不足。

纽马克是又一位对中国翻译界影响甚远的著名翻译家。在他之前“直译”和“意译”之争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纽马克详细阐述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扩展了“直译”和“意译”的定义。自此,中国翻译界开始尝试从另一角度来看待“直、意”之争。两者并非完全相对立,而是翻译的两个方面,有些文章应当被直译而有些文章只能用意译,而大部分文章应当两种翻译方式都加以使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中国翻译家们开始将两者结合而不是将其对立。因此,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引领中国的翻译理论进入了新的时代。

三、结论

中国的翻译理论始于汉朝的佛经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综观全局,中国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很大特点。

1.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发展时间较长,但并不完善、系统。

2.中国的现代是翻译理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现代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各国可以相互交流学术成就。这使得中国翻译界可以很大程度地引进和发展西方最前沿、权威的翻译理论,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为奈达和纽马克的观点,但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批判地继承并加以吸收利用,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3.中国现代的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语言学为基础的,这些西方先进的语言学成功的引进必将引领中国翻译理论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4.中国的翻译研究呈多元与多极状态,研究的理论框架、方向、层次和内容都不统一,各种观点与方法共存共生,这种包容性有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只有博广,才能精深,只有百花齐放,翻译研究才能欣欣向荣。

5.中国的学术队伍日趋成熟,我国的翻译工作者既能继承我国宝贵丰富的翻译理论,也能用其所长,去其不足,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论;既能借鉴西方的翻译理论,又能根据外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创新,发展适合汉外互译的理论。理论底蕴日益深厚,研究目的日益明确。我们可望在翻译研究领域迅速取得突破性发展,虽然我们路还很长,还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但我们坚信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达到。

参考文献:

[1]申雨平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金堤 & Eugene A.Nida.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4]谭载喜 & Eugene A.Nida.论翻译学的途径.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

[5]金文俊.翻译理论研究基本取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

[6]王宗炎.纽马克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北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翻译通讯,1982,(1).

[7]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翻译通讯,1983,(7-8).

[8]郭建中.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北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翻译通讯,1986,(5).

[9]林小芹.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用翻译.北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翻译,1987,(1).

篇9

引言

针对翻译理论是否是高校翻译课程必要内容的相关讨论,学者们一直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翻译理论研究是学科专家的科研工作,对于尚在课堂中学习的学生不必过多讲授;另一部分认为理论是指导实践工作的有力工具,只有掌握了翻译理论,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实际工作。翻译理论如何有效渗透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让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将影响日后学生在商务翻译活动中的职业胜任力,也反过来证明了翻译课堂上教授翻译理论的必要性。有效渗入的翻译理论,能被学生顺利理解,能很好的指导翻译工作。而无效强加的翻译理论,学生会觉得艰涩难懂,也无法开展翻译工作。本论文拟在证明,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采取科学的理论渗入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和优化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背景

中国入世以来,国际经贸不断发展。伴随着我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对增加经贸、金融等方面知识的要求非常迫切,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语教学重视基本语言知识的传授,全国高校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采用单一的培养模式。21世纪初开始,应对用人市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外语人才被要求具备复合应用能力。也就是说,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还应掌握经济贸易、电子商务、金融财会、媒体广告、酒店餐饮、全球化品牌等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以满足就业及市场需要。由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近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主修课程,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新增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商务人才。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矛盾、商务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商务背景知识缺乏等方面影响,商务英语毕业生很难适应就业市场,职业胜任力不强。因此需要通过适宜的教改探索和优化研究,来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实战能力。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商务英语相关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也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研究报告和新编课程教材也不断涌现。根据权威统计可得,仅本世纪初在国内出版的商务英语翻译方面教材就高达几十余本。从论文方面看,本世纪初期在国内翻译类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及《中国科技翻译》的达到了百余篇。这些论文作者多以北上广的高校外语教师为主,范围集中在商务活动较为活跃的大城市及江浙东南沿海地区。以研究内容方面看,以上三种期刊中,论文以金融,经贸,财会英语及商标广告英语为主。从理论依托方面看,论文中理论接入的角度与深度有着明显差异。论文多数运用语用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对翻译理论中较新的譬如翻译目的论,译者主体性及生态翻译学理论等涉及的不多。如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翻译理论仅以补充的形式简单带入,教师不能将理论与教学渗透,则翻译理论学习将收效甚微,无法高效指导翻译实践。正如翻译学家穆雷所言:“在对待方法论的态度上,虽然大家都认识到方法论对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都非常重要,但在从翻译教学的现状来看,能真正关注并有效建立相关方法论的翻译学者还是少之又少。”

2.2现有商英教材中理论渗入概况

穆雷总结与翻译课程教师的交流和研究后发现,“教师们的意见相对统一,到达本科高年级阶段,此时翻译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了翻译的定义与分类、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并通过相互联系和比较掌握基本翻译技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字数的汉英互译,就达到了教学大纲的标准要求。”而现实中,关于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已在高校翻译教学中逐步开展。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已开始应用部分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翻译学习。尽管一些高校翻译教材的编纂者已认识到翻译理论指导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和实践能更好结合,但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材更多专注于语用学和语言学层面的翻译,而较少有灵活程度较高、实践性较强的翻译理论指导,因此应该对商务英语翻译进行课程优化创新研究。

3.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创新及优化方案

3.1三维翻译教学

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三维即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从事商英翻译教学的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三维”翻译意识,明确渗入翻译理论的教学方案。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从单纯的语言能力培养转变为翻译理论和翻译能力并重。要认识到翻译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化和语法(语言维),更多的是要熟悉翻译理论,掌握翻译技巧,了解文化差异(文化维),熟练交际运用(交际维),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翻译技巧及翻译背景的三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培养重心由过去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型人才,转向培养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反应快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3.2提高翻译意识

在现有翻译专业单一课堂教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模拟翻译现场,增加现场教学内容,即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模拟商务翻译现场,进行相关翻译难点讲解,让学生深切体会翻译现场实际,结合翻译理论指导工具,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的现场英文表达。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各角色进行翻译实战,加强翻译课堂实训,增加听说练习,模拟商务交流及其他相应的翻译活动,可使学生熟悉原本陌生的商务交流细节,提高学生商务翻译意识和能力。

3.3拓展讲义课件

教师应适时增加理论渗透,编写针对性更强的课堂讲义。即商务英语课堂讲义要更好的针对学生翻译双重能力加强锻炼:一是锻炼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二是锻炼学生掌握翻译理论并灵活使用翻译理论的能力。因此,应在现有翻译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讲义中增加与实战商务翻译相关性更强的实践内容。并针对不同商务情景,设计商务角色扮演,逐步渗透商务背景知识,增加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并拓展相应的情景教学翻译讲义。通过以上的实践课程,完善商英课程讲义,增加学生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双重能力,从而实现翻译技能和语言综合素质共同提升的目的。

3.4创新课堂内容

教师可采取多手段、多场景、多角色的多维度教学方式进行翻译课堂创新。理论的渗透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还可以通过翻译实践活动加深对翻译的认识。课堂内容应该增加更多的商务翻译实例,强调商务场景翻译实践,拓宽基于商务背景下的延展性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实践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人才,融理论传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积极渗透以译者主体,文化交际,关联功能为主导的翻译理论,探索潜移默化的理论渗透方式。3.5优化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或单一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的教学方法,根据翻译文本需要,渗透不同的翻译理论技巧,逐步激发学生兴趣及翻译潜能。教师可采取讨论型教学模式,如鼓励学生进行商务角色扮演演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商务情景讨论,以及必要的商务实战活动等。

3.6电子资源使用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图书馆资源,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模拟平台及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积极帮助学生查阅最新理论文献及电子期刊书籍,了解商务英语翻译方向最新研究内容及方向,不断提升学生翻译知识和技巧。3.7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积极谋求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校外实习机会,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对接,从实战的角度实现翻译知识和技能服务加以配套。另一方面,成功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商务型翻译人才,对师资队伍也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现职教师可利用假期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在职培训,学校也可邀请相关商务英语优秀翻译人才来校进行课堂交流及示范教学等校企合作活动,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的商务知识能力,并增加商务英语翻译锻炼。自发组建翻译团队,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翻译比赛及相关实践活动。3.8多元考核标准摒弃以笔译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从多角度进行学生课程考核,即建立包括针对性笔译考核、情景口译考核和模拟现场实践考核三个角度的三维立体考核模式,从而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商务翻译能力,督促学生加强商务翻译练习,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水平。弱化单纯而死板的理论考核,强化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平时分及期末总评。

篇10

Abstract:BothNidaandNewmarkareoutstandingwesterntheoristinthefieldoftranslation.Theyhavemanydifferencesaswellassimilaritiesintermsofthenatureoftranslatio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ormandcontent.Theirconstantefforttodeveloptheirtheoriesdeserveourrespect.

Keywords:translation;dynamicequivalence;semantictranslation;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correlativeapproachtotranslation

尤金·奈达(EugeneA1Nida)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两位翻译理论家,他们在翻译理论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

一、对翻译的认识

对翻译性质的认识,理论界的讨论由来已久。奈达和纽马克都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奈达对翻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倾向于把翻译看作科学到把翻译看作艺术的转化过程。在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他认为,翻译是科学,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的描写。同时他也承认,对翻译的描写可在三个功能层次上进行:科学、技巧和艺术。在奈达逐渐向第三个阶段,即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是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他把原来提出的“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到了上世纪90年代,奈达又提出,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认为:翻译既是艺术,也是科学,也是技艺。

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最初,他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后来他又认为翻译部分是科学,部分是技巧,部分是艺术,部分是个人品位。他对翻译性质的阐释是基于对语言的二元划分。他把语言分为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说翻译是科学,因为标准语言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有规律可循,体现了翻译是科学的一面。如科技术语。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译文也必须得到科学的检验,以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错误,同时要行文自然,符合语言环境要求。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但他不承认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因为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二、理论核心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在各自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理论。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翻译理论也就各成一派。但毕竟每种实践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存在,因此两位的理论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

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if!supportLists]-->1<!--[endif]-->(1)传达信息;

<!--[if!supportLists]-->2<!--[endif]-->(2)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

<!--[if!supportLists]-->3<!--[endif]-->(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if!supportLists]-->4<!--[endif]-->(4)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式对应。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要实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适当,吸引接受者。

为了达到相似的反应,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因此语义翻译较为客观,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重在重现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意图,讲究准确性,倾向于超额翻译,重内容而轻效果。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从定义可以看出这与奈达的动态对等如出一辙。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比,较主观,讲究通顺简朴,合乎习惯,倾向于欠额翻译,重视效果。纽马克强调应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为了达到相似的反应,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于对源语信息一无所知的读者,面对晦涩难懂的翻译腔,就如同看天书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即再现并传递信息,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其在翻译《圣经》过程中总结而来,,那么要有效地检验译文质量,就必须看原文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是否一致。因此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其翻译实践来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一理论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着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

奈达和纽马克相比较,奈达的翻译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可懂性和交际性问题上,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在翻译《圣经》以及类似的以信息或呼唤功能为主的原作时,强调译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学翻译,则势必导致语言的简单化,形式上的非文学化,失去文学应有的魅力。而纽马克在阐述具体使用哪种翻译方法时指出,要视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定。他把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等,其核心是表情达意,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如教科书、学术论文等,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应采用交际法;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如通知、广告等,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应采用交际法。因此不难看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适用范围更广。

三、不断发展的理论

奈达和纽马克是名副其实的理论大家。在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界的评论中,他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着自己的理论。

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为此,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在功能对等中,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包括语言形式。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简单地说,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这几乎是达不到的。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语

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在这两个对等层次之间可以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允许对等有一定范围,就能比较现实地处理不同类型文本之间的差异,扩大了功能对等的适用范围。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基本思想囿于传统的二分法,两种称呼不太理想,容易招致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因此纽马克在此基础上提出“关联翻译法”。他认为过去翻译研究的主题一直是文本类型学、语言学习、篇章语言学等。翻译并不永远只考虑到文本、话语以及作者和读者、源语和译语等二元论范畴,不能完全根据文本来确定翻译法。翻译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词、句的处理上。“关联翻译法”的定义是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他对“重要”的界定是语言表示出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无论是对意义的取舍还是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都要以“重要”为标准。紧贴翻译就是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它要保持词的外延和内涵。不但要保留原词、词语的意义,还要保留其用法。贴切是和准确、对等联系在一起的,紧帖的程度因上下文而异。

为做到紧贴翻译,纽马克提出了七种方法:成分分析法、调整译法、描写对等、功能对等、文化对等、同义和释义。贴切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贴切程度最低的是释义法。紧贴是相对的,紧贴与不紧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缩小了意译派同直译派的分歧。同时消除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使自己的译文更接近对方,间界限分明的区分,这样形成的译文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

四、结语

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都来自实践和他们的潜心研究。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他们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他们对理论研究执着并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值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学习。我们应该把时间用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上,而不是围绕一个老问题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在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我们应不断开拓创新,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蒋天平,唐美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相通性[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3,(4)

篇11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4-03

一、引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翻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科技英语英译汉在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伍锋,何庆机,2008:19)从科技英语实用性和文体特点出发。本文选取某教学法英语学术原著的片断作为翻译对象,将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出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所属的文本类型;2)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以被动语态和定语从旬为倒,详细阐述这两种句型的翻译方法。

二、本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ark)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2004)根据语言学家比勒(BuhleO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语言功能分为6种,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也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但以其中的一种功能为主。以此为依据可将文本分为相应的6种类型。本文着重阐述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用语言描绘、叙述或说明有关事物的情况。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有关科学技术、商业、工业和经济的文本,如教材、新闻报导、论文、备忘录、会议记录等。

纽马克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在“语义翻译法”中,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在“交际翻译法”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许钧,2004:176)。语义翻译法集避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纽马克认为用语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得视原文文本类型、语义单住的重要性和翻译的目的而定。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厦原语言性文奉和文本片段,适宜用交际翻译,如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但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其表述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如自传、私人信件、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应用语义翻译。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论著主要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因此。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适合英语学术论著的翻译。下面具体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