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院校学生论文

院校学生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1: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院校学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院校学生论文

篇1

一、研究目的及基本假设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对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试图通过考察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年级(高职一年级到三年级)、不同学科(文、理)、不同生源(农村、城镇)及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的高职生在职业兴趣类型上各阶段的特点及职业价值观特点,为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提出建议。基本假设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生源、是否是独生子女的高职生在职业兴趣类型特点上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高职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问卷150份,高职学生150人,男生136人,女生164人。研究使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该测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心目中理想(最感兴趣)的3个职业或专业;第二部分,根据霍兰德6种职业兴趣类型理论编制的《职业兴趣类型量表》,包括6个兴趣分量表,每部分11道题,共66道题,依据每位学生在6种兴趣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低来判断其职业兴趣类型;第三部分,职业价值观的选择,该部分给出10个工作价值标准,从中选择认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因素,从而判断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T一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

根据测量结果,高职生各自在6种职业兴趣分量表上得分最高者作为其职业兴趣类型。根据统计结果,有36.67%的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是艺术型(21.33%)和调查型(13.33%),而企业型、现实型和常规型三类职业兴趣所占比例小,总计28.67%(见图1)。从总体上看,高职生的各种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发展情况由高到低分别为:社会型、艺术型、调查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

2.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男女学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职生在现实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在现实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女生(p<0.001),而女生在艺术型和常规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O1),其他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现实型方面,男生一般擅长于思维、推理、有更强的风险意识,所以更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类的职业。在常规型方面,女生可能更具有顺从、细心、保守、稳重等人格特征,喜欢规范明确、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更倾向于从事秘书、办公室人员、打字员等,这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非常吻合。在艺术型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偏爱,这可能跟女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有关。

3.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年级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高职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P值为0.023,小于0.05,在其他类型上均无显著差异,大一、大二年级之间和大一、大三年级之间学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大二、大三年级间却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039,小于0.05,并且在企业型职业兴趣得分上,呈现出大一、大二基本相同,大三激增的特点。

4.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学科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文科和理科高职学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职生仅在现实型上存在显著学科差异,P值为0.047,小于0.05,而且理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其他类型上均无差异。高职的理科专业更强调培养从事管理和实际操作的实用能力,在研究结果中得到证实。

5.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高职学生6种职业兴趣类型在生源上和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6种类型上全都不存在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与否的显著差异,这可能和现在城市和农村一体化的结果有关,也可能和本研究的样本局限性有关。

6.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简析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通常会考虑一些工作价值标准,从而反映了个体的工作价值观,本研究调查中列出了人们在选择工作时通常会考虑的10种职业价值观,分别为:①工资高、福利好;②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③人际关系好;④工作稳定有保障;⑤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⑥较高的社会地位;⑦工作不太紧张,⑧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⑨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⑩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从高职生认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分布情况来分析其职业价值观。

高职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是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次是工资高、福利好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高职生认为最不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次是工作不太紧张。可能是因为高职生正处于自我探索和成长时期,在对未来职业选择倾向中,非常关注自身兴趣的实现和工作带来的收益回报,但对职业的社会属性还缺乏认识,所以不重视职业的社会地位等,未投身实际工作,因而忽视职业带来的紧张和压力。

四、讨论与结论

高职生在社会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较高,在现实型和常规型上得分较低,可推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生对社会活动的兴趣不断扩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不再像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他们对需要基本技能的基本活动如:机械、农林、维修等活动的兴趣仍然不高,这可能与学校传统上比较重视文化课,忽视技能课有一定关系。同时,高职生对重视程序条理的常规型活动不太感兴趣,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喜欢创新,追求个性独立的心理特征。

目前高职生的职业观念发展还是比较成熟的,他们能在考虑自己的职业目标时不仅结合自己的理想、兴趣和能力,还能从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来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活。由于不同的人,理想不同,知识构架不同,人生观存在差异,价值观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对职业的兴趣就不尽相同,他们的职业兴趣呈现多样化。

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显示为社会型、艺术型、调查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高职生在现实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同年级高职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高职生仅在现实型上存在显著学科差异,在生源上和独生子女与否上均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从职业兴趣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来看,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在空间结构上又将呈现怎样的相关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在这6种具体的类型之下是否还存在着更基本的纬度也需要进行更深人的探索。另外,本研究取样有限,而职业兴趣的分类和结构在各地域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仍有待研究。

五、对高职生职业指导的建议

对于高职生来说,尤其是高职毕业生来说,他们直接面临职业选择和就业压力,可见在高中阶段和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十分必要,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要加强高职生职业兴趣取向的引导

在高职阶段可以邀请专家给学生做职业兴趣分析,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根据其暴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我,特别要注意对无法发展其与专业相符职业兴趣的学生,达到结合兴趣定职业的目的。目前在高职和本科院校一般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发挥相关作用。

2.要建立专业可行的职业指导机制

篇2

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研结果与分析

1.个体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基层创业意愿密切相关

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创业人文环境较差,到农村创业更具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在农村开展种植、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等创业活动有很大的风险性。这要求到农村基层创业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挑战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坚定的学农爱农兴农的信念。而性别、年级因素、专业、心理素质等可能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创业意愿的形成带来深刻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明显,男生有创业意愿的占25.0%,女生占18.0%,男生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不愿意创业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14%(见图1-A)。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更加追求事业成功,风险承担能力更强,更富于冒险精神;另外男生更加相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改变命运,取得创业成功,同时还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追求工作稳定、男性担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有关系。持无所谓态度(观望)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反映男生一方面追求事业成功,同时对创业更加慎重,更显犹豫。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有较大差异,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大三>大一≈大二>大四,其中,大四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大幅低于其他年级,而大三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高于大四学生17.3%)。相应地,不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见图1-B)。大三学生经历过创业憧憬和创业教育成功案例激励后,创业冲动和意愿激增,而大四学生历经了找工作、毕业论文、考研等诸多压力后,变得更加现实,甚至有些消沉和疲惫,创业激情被磨灭,创业意愿大幅下降。依据专业特点,将受访学生分为两大类:传统农科类和非传统农科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传统农科类学生创业愿意(23.5%)明显高于非传统农科学生(14.7%),无创业意愿的传统农科学生比例(45.0%)明显低于非传统农科学生(56.3%)(见图1-C)。其原因可能包括,传统农科学生较多来自农村,受家庭和自身条件限制,就业相对困难,就业质量不高;所学专业比较对口,凭借专业知识更容易自主创业;农科学生由于专业“冷门”,更具危机感,更加懂得努力拼搏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农科毕业校友中成功创业的案例较多,对农科学生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2.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风险承担与挑战

意愿以及事业心等对创业意愿形成有重要影响采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对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样本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即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见表1)。样本的KMO值为0.881,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原变量适合做因子(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0.6作为纳入标准,运用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法提取因子,旋转在7次迭代后收敛,共提取8个因子(见表2),这8个因子共解释了17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77.396%,说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贡献率较高,该分析结果可以接受。最终提取的8个公因子,涵盖了所有17个变量,根据载荷最大的变量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各原始变量的载荷、公因子的命名、解释变量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假设一个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家庭、年级、专业、社会兼职与实习经历、学生干部经历、创业相关经历等不变时,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主要受到8种因素的影响,依据重要程度由高到底依次为:人脉和资金支持(14.081%)、财富与地位的追求(11.502%)、政策了解(10.261%)、自学能力(10.201%)、创业氛围与教育(9.062%)、事业心(7.571%)、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7.494%)以及就业形势感知(7.494%)。将因子分析中所得出的8个因子作为变量,分析其与受访者创业意愿的相关关系。这8个因子与创业意愿的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即所提取的这8个因子与创业意愿极显著相关。为探明各因子对创业意愿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各因子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其中,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创业氛围与教育、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以及事业心这5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概率p值均小于0.05,因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资金和人脉支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强。据此建立回归方程:y(创业意愿)=-0.291+0.398*x1(人脉和资金支持)-0.183*x2(自学能力)+0.286*x3(创业氛围与教育)+0.264*x4(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0.202*x5(事业心)。观察所有个案的残差数据,标准化残差呈正态分布,并且从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标准P-P图(见图2)可以看到,散点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说明变量之间呈线性分布。由此可以推断,回归方程满足线性及方差齐性检验。

3.兼职、创业教育或培训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密切

调查发现,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愿意创业的占28.6%,无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具创业意愿的占20.1%,两者之间相差8.5%;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不愿意创业的比例(40.2%)比无兼职经历学生的比例(53.6%)低13.4%(见图3-A)。表明大学生课余到校外兼职有利于促进创业意愿的形成。积累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社会兼职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提振了创业的信心和愿景。调查结果显示,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创业意愿无明显影响。担任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创业意愿分别为23.5%和22.9%,不愿意创业的比例分别为51.4%和52.2%,均无明显差异(见图3-B)。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兴趣,提升创业意愿。[2]本次调查发现,创业实践和参加创业大赛活动对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参加过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学生其创业意愿(40.6%)比未参加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学生(13.5%)高出27.1%,处于观望状态的比例也高出12%,不愿意创业的比例(19.4%)比未参加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58.5%)低39.1%(见图3-C)。表明通过亲身参加和创业有关的活动,接触与创业相关的事务,对于了解创业、激发创业热情有积极的影响。洛达克(Roudaki)指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和强化有重要作用;[3]李(Li)研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和印度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发现,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创业意愿形成影响很大;[4]大学期间关于创业的学习经历有利于他们提前了解企业如何运作,对他们预测创业能否取得成功,评估是否做出创业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意愿,应该强化创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让学生了解创业,掌握技能,勇于创业,热爱创业。

4.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

家庭创业背景对创业意愿形成有较大影响。本次调查发现,亲友中有成功创业案例的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23.1%)比无亲友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例(14.0%)高9.1%,前者无创业意愿的比例(46.0%)比后者(55.6%)低9.6%(见图4-B)。这可能是因为如果处于亲友经营企业的环境当中,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会有一定了解,或者对企业经营产生兴趣,这样也容易激发创业意愿。这些影响可能在于创业氛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能够激励具有创业潜能的大学生坚定创业理想并朝着创业目标前进,从而提高创业的可能性。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创业氛围对学生创业有重要影响。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必要的资金扶持和贷款优惠,这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显示,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无明显差异,即生源地(城镇或农村)对创业意愿无显著影响。

三、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路径

1.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创业理想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将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农村条件艰苦、就业岗位少、薪酬低,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去农村基层发展。因此,农业院校应站在推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基层创业的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明确创业教育内涵,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类创业活动所必备的挑战精神、自学能力和事业心,核心是要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自觉适应社会需求,将目光转向农村和农业,树立面向农村自主创业的观念。其次,在创业教育中应渗透“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一些农业高校把创业教育视为提高就业率的无奈之举,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把回农村基层创业视为求职不顺之后的选择。学生创业意愿受事业心的追求影响较大,在创业教育中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基层创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价值与地位的提升。农业院校必须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一批立志学农爱农兴农的优秀学子。如袁隆平院士早年读书期间在学校组织的园艺场参观时,对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春华秋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立下了学农爱农的志向。再次,创业教育应与农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农业现代化知识是农科大学生创业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此,要特别注重农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高度结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农科教育为特色,创业教育为龙头,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的融合。既要突出专业知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要加大创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强调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尽量扩大创业教育的受众面,不仅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更要将创业教育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学生,尤其要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普及,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在普及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层次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分类指导,统筹兼顾,保证农科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要求。还可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专门有针对性地研究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探索农科学生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创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重视大学生农事训练与实践,积累创业技能

首先,建立农业院校农事训练与实习基地。调查表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经历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措施和制度还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相对工业类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农业企业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农科学生创业缺乏平台和载体。因此,农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主动与农业企业合作,建立以科技创新、课程实践、就业实习等为目标的农事训练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践。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大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培养了一批立志农村基层创业的学生。另外通过农业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其次,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农业技能实践内容。农业院校要以教育部“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实操能力,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激发其创业意愿。定期举办农业文化节、农业实验技能大赛、农业知识竞赛、生态沙盘制作大赛等活动,强化农业技能和农事实训,畅通科技创新和创业探索的渠道,让学生在参与式的教学中感悟创业。还可尝试举办面向农村的大学生基层创业计划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在比赛中接受农业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整合社会资源指导创业实践。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需要与多个部门发生联系,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农业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其创业教育具有特殊意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师资缺乏。一方面需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规定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必须到企业完成;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也可作为创业教育的师资,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和实践。对愿意在农业领域进行创业的学生,重点开展帮扶和指导,尽量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篇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商品经济的汹涌而上,人们的社会家庭意识与传统家庭观念发生了极大的碰撞。其结果是离婚率升高,出国人员剧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家庭状况的改变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校园特殊学生。他们或者是单亲家庭孩子,或者是留守孩子。

此类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很容易成为特殊的一群。由于他们长期缺乏正常的完整的来自家庭的关爱,心理容易发生种种扭曲,与人交流困难,自我封闭;自卑感强烈;学习积极性极低;性格叛逆;情感脆弱;畸形早熟。这类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容易产生障碍。由于难以沟通,不易教育,师生关系也往往恶劣,在对这一类特殊学生群体中,常常出现恶性循环的状况,即老师越来越反感学生的言行,而学生也反感老师的做法,两相抵触,最后导致教育失败,给学生自己和学校、家庭、社会都带来极大困扰。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室,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邮箱,并有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但是,这一类心理辅导,对于此类学生来说仍然形同虚设。他们或者没有勇气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或者根本对心理辅导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对待此类学生,必须要采用其他的途径和方法,以特殊的心理教育来引导他们找回自我,避免在青春期这样一个人生中的特殊时段出现自我放纵和自我迷失的情况,让他们懂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而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教育呢?我认为:

首先,应注重情感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同时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以某高职院某女生为例,父母离异后,最忌讳别人在其面前提及其父母家庭,也不能容忍别的同学谈及分手等事。对别的同学表现出的家庭幸福的情形非常反感,甚至发展到在校门口看到来探望子女的家长都感到嫉妒痛恨。在学校,由于敏感过度,一次作文题为《我的爸爸妈妈》,她竟然撕掉本子和老师发生冲突。在最初接触到这位女生时,我们尽量避免提及婚姻家庭等她极为敏感的字眼。然后给她播放一些关于同情离异家庭倾向的电影,一起观看。她一开始很容易被激怒,随即哭泣不止,后在我们的劝抚下倾诉了她的内心。在内心被压抑的委屈、愤怒、孤独得到暂时宣泄之后,我们趁热打铁,与其父母联系,让他们明白子女的感受,懂得即便婚姻选择是很个人的事情,也应该在婚姻解散后对孩子担起应有的责任。在心理辅导老师与家长沟通之后,家长逐渐改变了夫妻离异后斗气式的对孩子的不闻不问,开始增加与这名女生的接触,女生的情绪慢慢变得平和。也能平静地接受父母的新生活方式,甚至鼓动父母开始新的生活。2年后,当这名女生毕业时,她的父母已各自组成新的家庭,而她也从两年前的敏感、脆弱、忧郁、易怒,变得沉静宽容,能以己度人,逐渐成熟。

水满则溢,越是封堵此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他们爆发时破坏力越惊人,越容易给人和他们自己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及时合理的宣泄,再加以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为川者决使之导,即是此理。

其次,应抓好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亲人、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支持。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某高职院的一男生,来自山区,父母远在浙江打工,工作非常忙。从小他就缺乏照顾,独立性很强,但性格过于内向,排斥与人的任何正常交际。他拒绝参加一切校内外活动,上课时拒绝发言回答问题,课余总是躲到一边发呆或者自习。他学习认真,但成绩始终徘徊在中下等,我们从班主任的反映中意识到,长此以往,这个男生走上社会就业将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将很难在这个外放、交际型社会里找到立足之地。

篇4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还要有足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训练,向成功的企业家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和练就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业能力,然后再去创业,无疑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就感。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2014年已达到7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但传统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影响深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毕业后创业当作除就业、考研和出国等之外逼不得已的选择,缺乏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的雄心壮志。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便利随机抽样,通过网络直接发放问卷,利用微博、微信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进行相关传播,共收回320份问卷。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67人;大一学生125人,大二学生89人,大三学生69人,大四学生37人。调查主要针对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集中体现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行为特征。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汇总

根据问卷设计,将数据分成四个部分进行汇总和分析。第一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第三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第四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的需求。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1.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320人中220人现在或者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8.75%;而家庭支持的有165人,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81人,分别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1.56%、25.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

2.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期间接受过创业知识培训的占166人,是总体调查对象的51.88%;专业课教学期间接受过专业创业教育的有197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1.56%;课外实践参与过创业大赛或者创业实践有161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0.31%。由以上数据发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院校大学生仅半数对创业有所了解。

3.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占总体人数51.25%的164人了解政府新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形势看法发现88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创业困难,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7.5%,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才22人,仅占6.88%,整体而言,有62%的人认为目前创业困难;在调查创业最大的障碍时,有180人选择知识不足,占总体的56.25%;在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优势中发现有166人认为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是制胜关键,有165人认为艺术类专业特色是获胜法宝,还有167人认为是艺术专业的创新意识,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88%、51.56%和52.19%;但究其至今没有创业的打算的原因,有180人是选择缺乏商业头脑,占总数的56.25%。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商业知识的积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政策扶持需求。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政策扶持需求时,有占61.88%的198人认为政府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机构,有占50.63%的162人、占49.38%的158人和占41.25%的132人认为艺术院校应将商业运营、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建立配套的指导机构和创业网站,并组织或者参加各级商业创业大赛。可见,政府和学校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际。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仅半数对创业有所认识且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市场的特殊性,艺术院校大学生进入存在壁垒

艺术市场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艺术作品出炉后,往往由于知名度不够而无人问津。很多艺术院校缺乏对艺术专业学生艺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后难以适应艺术市场的特殊性。

(二)艺术教育多侧重专业教育,忽视创业教育且缺乏良性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尽管我国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但大多数创业教育研究及应用都是从国外引入的,它要适应中国国情与国内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还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艺术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忽视了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指导、扶持和保护等仍是空白。

(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空间过于狭窄,实操性较差

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与设备有限,校企型的设计实践结构不够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设计实践机会更少。

(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内容空洞

部分艺术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根本没有创业理念,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创业教育课程也仅是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策划书撰写注意事项,亦或是创业团队组建及管理等,所有的授课内容都只是简单介绍或者是案例讲解,均没有从创业本身教学,没有商业运作、经营管理,更没有资本、风险和社会价值等相关知识的接入,造成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没用”。

(五)艺术专业教学无法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艺术专业教学还是采用大课堂、公共教室授课的方法,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在课后去完成,直接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违背了艺术教学的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规律,变成了单纯理论的教学,遏制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四、艺商衔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由此可知,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都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的积累和锻炼。而仅仅当前的创业教育是无法达到的,必须形成完整的科学有效的创业能力培育路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对照国内外艺术院校发展情况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可采取如下路径

(一)开展创业实践训练,形成创业学分制教学模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对课程、师资、硬件等条件进行以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为根本的教学改革。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展创业实践训练,采用创业学分制模式,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学分模式,将创业学分纳入教学过程,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创业比赛等,并通过盈利、获奖等方式获得创业学分。

(二)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

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大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注重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对创业课程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创业教育研究室可以面向社会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政策专家、艺术行业协会成员、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行专家构成。研究室通过对艺术市场的政策分析、法律研究、风险投资等内容研究,指导学生在创意概念、策划方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让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

(三)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

艺术类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的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剖析艺术市场,增进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开设《管理学基础》、《项目管理》和《商业运作》等课程,在课程上可采取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创意并设计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撰写营销策划,并设计出产品推向市场。这种过程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全部内容,增强了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商业运用能力,诠释了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首要条件。

(四)定义概念创新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的创意活动。概念创新集中体现在艺术、装饰、园林、环境和网络等新兴行业,创业者需要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创业欲望,善于观察周边环境、商业机会,在行业市场迅速占据先机,实现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在创业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团队模拟和成功经验分享等课堂实践教学,或带学生去创业企业参观、考察的课外实践教学。如此双轨制教学过程不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者,还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创业者。

(五)积极备战商业竞赛,创建工作室,开展商业运作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商业竞赛活动。艺术院校大学生以自身专业特点或艺术创意参加各种商业竞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其敏锐的艺术视角,独特的创新意识,在各类商业竞赛中获得竞赛奖励,实现创业梦想。

篇5

二、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焦虑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外语课堂口语学习焦虑平均值分别为102.4和103.2,平均值差T为-0.412,显著性检验值为0.723(P〈0.05)。这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性别与英语口语学习焦虑没有直接相关关系。通过对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焦虑的调查研究,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焦虑程度普遍偏高,这与学生的英语学习背景时间相对较晚、质量较薄弱不无关系。学生的性格因素、教师课堂的组织形式以及课堂学习氛围也有很大影响。

三、原因分析

1.学生主观原因

学生自身英语水平较低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生而言,农业院校在招生时分数线往往偏低,导致其英语成绩也相对较低。另外,农业院校的生源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生源。跟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要差一些,尤其是英语水平。他们起始英语学习较晚,口语水平也相应落后。成绩的不理想直接导致了这些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焦虑比较普遍。对于负评价的畏惧也致使学生不愿意主动在课堂上发言。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负评价非常敏感。他们担心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害怕被老师批评,被其他学生嘲笑,所以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口语实践活动中来。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口语学习。性格外向的学生一般都比较自信大方,乐于表达思想,敢于犯口语错误,所以相对来说他们比较愿意回答问题。相反,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易于缺乏自信和冒险精神,他们更容易产生语言焦虑,因此这些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堂口语活动。另外,农村来的学生,因为其当地教育水平有限,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口语学习,导致他们的口语水平较差,语音语调不标准,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很容易招来其他同学的嘲笑。因而,他们会对说英语感到自卑,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焦虑情绪比较明显。

2.外部客观原因

新教学大纲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这更强调了英语口语培养的重要性。但有的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顾自己在前面讲课,忽略了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环节,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进行口语活动。轻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压抑、沉闷的课堂氛围则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焦虑感。教学手段单一、活动方式简单、师生互动少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焦虑情绪。此外,教师的课堂反馈也决定着学生焦虑程度的高低。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之,负面、消极的评价则往往引发学生的沮丧和恐惧。

篇6

二、地方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举措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大学生就业难,是全世界的难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学校开展了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从而自主创业。这一举措普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一般在10%—20%,而美国高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创业教育,他们的创业教育非常成功,其中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实现了自己创办企业,当代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式之一。可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破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应然诉求。

(二)地方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诉求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处于生存与发展的弱势。地方性院校要改变弱者态势,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改革,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生存和竞争力,从而增强地方院校的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速,开展创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总数量以及实现自主创业学生人数的总量出现“双增”的喜人前景。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大学,随后迅速扩大,2005年全国实现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近1.4万人,比2004年增长55.2%。相关统计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1.0%、1.2%、1.5%,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出现上升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地方院校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推动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历经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过去靠拼资源、廉价劳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种高耗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必须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创造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发展第三产业。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改革,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和创业技术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开展创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是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

(一)必备的创业知识体系

创业知识体系是指大学开展创业必备的知识结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想创业,先需要学好知识,而每一种能力的形成所具备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差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养成需要具备下面知识:扎实的行业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行业专业知识,为大学生形成本行业创业能力提供可能。中国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道出不同行业的工作需要具备不同行业的专业性知识,如医学专业的创业与营销专业的创业,这两个行业创业需要的行业专业知识就是风牛马不相关。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包括相关金融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调查与市场营销知识、领导科学知识、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形成。常用的创业社会性知识,包括常用语言、写作、计算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等等方面的知识,工具性的知识起到辅助作用,但是不可缺少。

(二)完善的创业能力体系

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使创业活动顺利完成的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大学创业能力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等多种能力构成的统一体。专业能力是指将大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如计算专业开发软件的能力,土木工程学生专业的设计能力等等,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创业能力体系的核心。经营管理能力指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产品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对员工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对财务的管理能力等等,经营与管理能力是创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开展社会行为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的交往与公关、同其它相关企业的谈判与合作、利用现代媒体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等方面,社会能力为创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良好的创业动力体系

创业的动力体系是指驱动大学生开展创业内在动力的总和。大学生创业动力体系包括创业兴趣、创业动机、创业理想、创业的世界观、创业的意志以及创业的价值观等等。具有良好的创业动力体系的大学生,不但能激起创业的激情,保持激昂的斗志,而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甚至奋不顾身献身于自己的创业。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有必要的知识,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如果没有创业动力体系,即使机会来到其面前也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让创业机遇瞬间消失。

(四)完善的自我体系

创业是开创前人没有过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一个人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根据创业工作的需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勉励、自我学习,从而进行自我不断的完善。因此,大学生创业完善的自我体系主要包括正确的自我认识、自觉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勉励、自我学习体系。

四、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条件,促进学生必备创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1.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地方特色的创业课程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大学生学习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即学习课程知识。大学生掌握课程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潜在能力的发展。因此,地方院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地方特色的创业课程群。地方院校在编写和建构创业教育课程群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其一,科学性原则。课程的编写,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创业能力养成”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模块(行业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常用的社会性知识)进行构建。其二,地方性原则。由于我们地方院校创办历史短,开设创业教育的历史更短,所以在建构创业课程群,既要学习“拿来主义的精神”,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院校的经验,又要突出服务地方,扎根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构建地方特色的课程群,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建立一支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创业课程教学质量。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施教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创业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地方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由分管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或二级院部的副书记担任,师资缺乏专业性,课堂缺乏吸引力;许多学生选创业教育的课程是为了学分,上课时,常常出现逃课或者塑性逃课的现象,课堂教学质量低。因此,地方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两种途径比较有效:其一,立足校内,通过整合校内已有的资源,把其分为创业行业性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常用的社会性知识三大块进行整合与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业师资队伍,同时,让在职教师进修学习,甚至委派到企业第一线学习实践经验,走内涵提高与发展的道路;其二,立足地方,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我们聘用地方成功的创业家,兼任我们创业课教师。师资建设,立足校内是根本,立足地方是补充,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轻重和辩证关系。目前,有些地方高校花高额经费聘请外校专家来为在校生讲授创业课,而对校内教师相当吝啬,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是本末倒置行为。3.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估体系,保证创业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估体系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指导。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都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评估体系。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估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遵循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为地方院校量身定做,评估体系构建要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二)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的形成,能力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也在实践中体现。我们开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创业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打造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练机会。地方高校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创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活动。如有些地方高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兴趣和他们的专业特长,创建团队,开展建筑、广告策划、服装设计创业活动;其二,打造校内创业孵化园,孵化园具有创业教育实践中心与企业孵化器性质,通过校内创业孵化园的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行业能力。相关报道显示:玉林师范学院于2012年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其孵化园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设立50个创业项目,近500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孵化园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地方高校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赢目标;其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构建创业实践基地,派遣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调研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四,开展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利用后两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过有些地方院校,由于管理不到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前两种培养形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践效果比较好,很受学生的欢迎。

(三)加强教育与引导,激发学生创业原动力

创业原动力具有激发、维护、调节创业的功能,创业原动力源于创业者个体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创业深厚的兴趣、强烈的动机和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及其良好的敬业精神。创业需要创业者有扎实的创业知识、超强的创业能力,更要其具有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这种百折不挠精神源于学生的创业动力体系。如何构建学生创业动力体系呢?第一,加强核心价值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国家观、人民观和自我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于创业具有强大的动力,能为创业者保驾护航。第二,激发学生的创业需要、创业兴趣和创业动机。创业需要、创业兴趣和创业动机都能直接激发学生创业动力,推动学生的创业行动。第三,切实利用创业典范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创业信心。相关研究显示:地方性大学学生创业信心不足,很需要充分利用创业典范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创业信心,特别是聘请自己学校培养的而且成功的创业学生,进行现身说法,传授创业经验,效果会更好。第四,创造创业氛围,打造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释放学生的创业潜能。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开设创业项目,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地方院校可以参照英国通用做法,设立相应的创业基金,培养创业项目,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

篇7

首先,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对个人及所选职业的认识,明确自身特点,确立现实中自身的角色,做出正确的选择,完成择业和初步就业。其次,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职业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从而帮助大学生对工作有理性的认识,有更好的个人定位。最后,实践有利于反馈信息,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定位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如何完善、修正职业生涯规划是下一步的主要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实践的帮助

职业规划离不开实践,但仅有规划不实践、反馈、修正,也是纸上谈兵;实践脱离了职业规划,效果不会好,因此,应有规划定向、实践定位的说法。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其次指引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让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审视和评估,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修正计划,为人生的每一阶段创造最大的成就感。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正是这样互相促进的关系,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是盲目的,而没有实践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是空洞的。大学生制订个人规划时,需要通过实践确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和检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用规划指导个人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提高个人的综合技能,与职业实现良好的对接,减少选择职业的盲目性和未来职业工作中的曲折性,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在未来奋斗道路上行进得更加坚定和充满信心。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实践现状

1.实践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

在目前的社会阶段中,实践场地和学生数量相比,是十分有限的,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实践活动的前期大多是寻找场地,而对于实践中的事项无暇顾及,更无法谈及准备工作。

2.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不理想

首先对大学生而言,实践活动不应该是随性而为的活动,而应该按照个人规划进行,是有目的性的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同学进行实践活动时,无法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只能在日常琐碎的打字、复印等工作中消耗时间,达不到学习目的。其次大部分学生都会在实践中出现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实践活动进行。学生由于长时间接触理论知识,又缺乏相应工作经验,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会出现怀疑情绪,从而导致实践时消极懈怠。

3.实践活动后的反馈不到位

大学生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性活动,学生能否认真完成实践报告是实践后检验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实践报告,可见虽然实践报告收取数量很多,但真正具有实质信息还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个人原因

目前学生实践前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谈不上制订出可行的规划,直接导致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存在盲目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参加实践活动,而不是因为自身需要。这种情况下,即使高校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规划,得到的效果一定不会很好。实践前制订出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选定发展方向,使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受教育、长才干。

2.高校原因

目前,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其次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不足;第三对于实践活动缺少整体规划;第四实践活动缺乏规范组织;最后对于实践活动投入不足。这些原因归根结底是独立院校在办学发展中自身定位有问题,同时在师资和经费等方面存在不足现象,这些都是当前急需改进的重要问题。

3.政府和企业的原因

社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层面的帮助,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和企业。当前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支持还不完善,尤其在工作保障方面。而企业对待独立院校学生时,仍带有有色眼镜,无形中给独立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带来困难。

三、完善独立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组织管理机制,这种组织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政府、高校和社会。具体而言,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机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方关系,加强监督检查,从总体上确定大学生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独立院校要建立大学生实践的领导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政策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及实施方法,对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管理、分析和总结;社会,主要指的是可以接受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基层单位或者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其主要任务是执行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支持、营造氛围。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履行职责,大学生实践活动才能健康、顺利地开展。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指导机制

实践活动是包涵面很广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情况是随时变化的,这时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和辅导。首先,完善独立院校辅导工作。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独立院校要在课余多开展一些辅导活动。其次,设立校外指导导师。即聘请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大学生职业导师。由于这类人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了解行业特性和职场情况,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寻找最好的职业发展方向。再次,建立职业咨询小组。由于独立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对现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对一指导还比较困难的情况,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小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并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缓解师资不足的情况。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保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除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之外,更需要多渠道地投入,才能有效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个人多方面共同出力。首先政府层面的投入。在政策、资金和推动企业与独立院校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最大化的帮助。其次院校和企业的投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教育自由地优化组合,同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成长成才。最后学生的投入。端正学习态度,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实践活动后能够很好地完成实践总结,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更进一步地完善。

篇8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到2008年底,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竞争加剧,学生欠费问题却呈越演越烈之势,导致财务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已严重的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对策,以便为学院学生欠费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的概念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二、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现状

1.贫困生未必真贫困

以前贫困学生需持有县市级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这几年政策放宽了,乡政府、村支部、街道办开具贫困证明学校也认。有些未必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其家长利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有关组织出具的证明,骗取国家对贫困生的有关优惠待遇,而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享受到国家的照顾,加上助学贷款不畅,造成贫困生无力缴纳学费而拖欠学费。另外,在院校贫困生认定时,也避免不了包含了学生代表和班主任等老师的“人情”认定。

2.高年级学生欠费明显比低年级多

在我国长期以来智育高居首位,德育次之的状况下,高职生来源不同、素质各异,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所面对的环境都决定了他们交费心理。国家反正没有规定,说不交学费就不能上大学。在学校催得不紧时,能拖就拖,反正对上课、考试没影响。学生逐渐形成了不缴纳学费且心安理得的不良风气。于是就有了“一年级基本不欠费,二年级起逐年递增”,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学院出招,遭遇执行难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比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尽管,学院采取公布“黑名单”、不让学生参加考试、不发毕业证等措施,但是随着近几年来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大的且困难的社会因素影响,许多欠费学生认为毕业证书暂时用不上,同时,毕业证书网络化治理后,毕业证书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有的学生就以毕业证书遗失或“克隆”一个来取得,即使到了验证部门,因为编号等信息都是真的,也不会出问题,反正本领学到手,无证闯天下。所以不要毕业证书也不交学费,导致高职院校收费困难。

三、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原因

1.国家对高校收费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原则上均应缴费”。显而易见,这仅仅明确了高校学生有缴费上学的法定义务,却没有制订出对故意拖欠学费这一行为的处罚措施,因而造成学生缴费不够积极主动。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个人信用征询体制,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偏小,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太强,银行对学生能否如期还贷感到担心,再加上贷款利息低,手续复杂,管理成本高造成银行对贫困生的贷款积极性不高。

2.院校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院校普遍存在学费管理方面相关制度缺失或制度不配套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学费收缴管理机制;加之没有实行领导责任制,部分领导不重视,各部门之间不协调配合,同时学校特困生补助机制和勤工助学机制也尚未成熟,导致学生欠费这一问题愈演愈烈。

3.部分学生诚信缺失

虽然我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但部分学生认为学费早缴与晚缴没有多大区别,缴与不缴对上学也无多大影响。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用于缴纳学费的资金挪作他用,有的任意挥霍,对缴费问题存在侥幸和逃避心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恶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也暴露出不符合实际,只顾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缺乏诚信教育的弊端。

4.学生就业压力大

2008年11月,由于美国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的失业人口剧增,中国的经济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面临国际发达城市的高级技术人才来内地就业的竞争,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很多学生不能找到正式工作,但欠费比例仍不可避免的呈上升趋势。四、治理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对策

1.宏观方面

(1)建立健全高校收费的法律制度。

国家应出台学生交费的法律制度和学生欠费的惩罚措施,完善学费治理工作,使各高校能够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对学生欠费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国家应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1999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但是助学贷款大多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贷款。从《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来看,虽然提到了国家设立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基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单就奖学金而言,全国每年资助名额仅有4.5万名,难免杯水车薪。因此国家应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2.微观方面

(1)完善学院财务管理收费制度和奖罚机制

制定严格完善的高职院校收费管理制度,明确收费流程,是保证学费及时、足额到位的关键。实行亮证收费,并向学生公布收费的项目和标准,以增加收费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及群众的监督检查。让学生交得明白,交得安心。推行校园“一卡通”,规范学院财务管理工作。通过严格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校园卡的网络信息功能,不交学费就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以及其他活动。通过“被动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收回资金,减轻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各部门也可上网随时查询学生缴费情况,实时管理,及时催缴。对学费工作收缴到位的系部、班级、班主任实行奖励,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恶意欠费的学生实行收滞纳金的惩罚措施。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在高职院校中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从学生入校开始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将学生的信誉表现与其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挂钩。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如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专题辩论赛、在校园网上开设专栏宣传、评选“诚信标兵”等,在校园内营造起“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是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础,创业、立业的根本,让学生从思想工作认识到上学缴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自觉履行。

(3)建立贫困生认定机制

第一,新生入学时,学工部就应该根据多方收集的相关信息,做好贫困生档案建档工作,并根据其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实施动态管理。第二,建立有效的帮扶计划,采取有效的“减、免、缓、补、奖、贷、勤”等方式帮助贫困生。第三,各部门分工协作,院系、党政齐抓共管,积极向学生宣传贫困受助是权利、上学交费是义务的政策规定。防止由于腐败现象也渗透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来。

(4)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即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职业教育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激烈紧张甚至残酷的竞争,在竞争中,没有高强的素质是不行,而高强的素质又显然不能简单等于“一技之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利用学校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实习场所。学生的就业与否,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缴费问题,只有学生能够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才有能力偿还欠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教育学生认清形势,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新萍: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浅析[J].?事业会计,?2005年NO.2(总第94期).

篇9

1.学生数量增加而实习岗位较少,实习竞争激烈成为突出矛盾

设计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以文华学院为例,从2004级招生仅为44人到2014级招收学生133人,十年间人数增加至原来的三倍。而实际上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由于之前几年较大的人才输入,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与学生规模不成正比,而且实习学生为实习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单位培养投入的差距较大。考虑到设计作品创意的外泄和人员安全及管理成本增加等因素,大多数单位对招实习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学生很难找到实习单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有效性。

2.学生由于自身的主动性不足和认知局限,参与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本院校环境设计类学生有着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独立人格的发展及追求个性化表现。但有别于一本类院校的学生,其相对竞争意识较弱,学习的主动性、实习的积极性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艺术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相比其他文理科学生而言,学习的主动性较弱,一些学生为了圆大学梦,并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艺术院校。三本院校设计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相对一本学校的学生较弱,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的认知不强,一些学生不清楚自己学习的方向,缺乏对专业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第二,学校所在地的实习单位较少。武汉作为高等学校较为集中的地区,每年的在校学生较多,但是设计院或设计公司发展较好的中心地区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主,大型的设计单位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同时,现在大部分实习单位不提供住宿和实习工资,只提供少量餐补,工作需要经常加班,交通成本也较高,学生从成本考虑,大都会尽量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实习单位,而这样工作岗位少、人员多的矛盾使得竞争相对激烈,实习率偏低。第三,设计艺术类学习成本较高,三本院校的学费也较高,造成设计类学生对经济待遇的要求较高。以学习经验为主要目的的实习和工作本身就有区别,无待遇或待遇低,与学生的预期心理落差大,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偏低。

3.部分学生素质偏低,达不到实习单位的要求

三本院校环境设计类的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或本身素质偏低,不能及时摆正心态,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没有参与过完整的设计方案,自然不能适应设计公司紧张、高强度的工作环境。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本身也是知识涉猎面较广的综合学科。实习的过程是将平时在课堂学习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还要求其有对于突发状况积极应对的能力。设计工作压力较大,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不符合要求而被淘汰。

二、解决对策

根据目前部分三本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实习效果不明显、实习成果不显著的问题,追根溯源,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矛盾,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保障。

1.院校在实习中应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环境设计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除了设计院外,大部分是私营设计单位(规模小的公司居多),这些用人单位盈利目的较强,往往缺乏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和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等方法,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的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较稳定的实习岗位。同时,学院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指导课程和实习工作资讯,完善实习信息体系,邀请用人单位来学院举办招聘会等,为学生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实践创造机会。

2.教师强化教育引导力度,积极帮助、鼓励学生改善自身

环境设计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不可能让全部人员在某一个设计团队内进行集中实习。大学学习区别于之前的学习,不再是以考试、进修为目的的学习,而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才的学习。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对施工现场的掌控能力,以及对工作踏实认真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接触到社会上真实课题的全部设计、施工流程,不仅可以对学习专业的本源有更好的认知,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3.将个性化教育纳入专业实习课程的建设

每位学生有着不同的优势,教师可以据此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实习的专业化培训。不同的工作对专业能力的需求不同,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男生比女生在外出施工上的性别优势明显,女生较男生在设计文案、进行投标介绍上的性别优势明显。除去性别差异,不同的性格也适合不同的工作需求。设计的过程不仅是严谨的设计施工过程,还需要和不同行业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可以根据性格特点选择符合自身的工作实习岗位。

4.不要一味希望去知名的大型设计公司镀金

设计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在很多大中型企业中,这种分工合作区别明显但联系紧密;但是在小型设计单位中,分工可能没有那么明显,而要求一人多用,对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要求更高,对个人专业知识的全面性的考验更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实习岗位,尽量少走弯路。

5.不要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主

环境设计专业学习成本投入较多,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尽快地收获成果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对专业知识在理论上只有初步认知,缺乏设计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工作单位的设计工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它有着较高的施工现场经验要求。学生初到实习单位,因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不能胜任设计工作,在专业上需要“师傅”一对一的教导培养,因而,没有实习工资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在知名企业实习还需要缴纳一定的培训费用。这些和其他学科专业一般认知中的实习有所区别,学生要有心理准备。

篇10

二、缺乏口语交流策略

由于词汇量及语法知识不过关,在交流遇到障碍时,藏族学生缺乏一定的口语交流策略。他们不擅长借助表情、猜测等手段进行理解,不会借助非言语交际策略或交际补偿策略。藏族大学生在口语交流不畅时的补偿策略处于中间位置,说明他们在借助其它方式来理解知识方面的能力处于一般水平[10]。

三、民族院校藏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

(一)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学生重视度不高藏族学生口语练习仅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课下大部分学生用本族语交流,课内所学知识课外几乎得不到巩固。这样的学习习惯及语言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民族院校的口语教学现状是班级过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教学中仍采用单纯地朗读、模仿。有些教师忽略藏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采取任务型或满堂灌等教法,这些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不适合。因为输入不够自然导致输出困难。语言焦虑从根本上说是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11]。教学中忽视学习主体的情感与体验,不发掘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养成过于依赖课堂与老师的习惯。

四、解决策略

(一)考虑学习主体的特殊性“教好外语,前提是了解学习者,了解他们如何学,了解他们把什么带进了外语学习,了解这些东西是如何影响学习的。”[12]因此,研究教学对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民族院校的教学对象是已掌握了“藏汉”双语,养成了固定的汉藏语言习惯的藏族学生,教学中要考虑到他们学语言的特殊性,应采取简单易行、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教法。藏族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语言的接受能力较快,而且其语言觉察能力高于汉族学生,所以,藏族学生有着较好的语言交流能力的潜力,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予以培养和激发[13]。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教学方式要适合民族学生的特点,“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办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尽可能有效地教他们。一旦学生尝到甜头,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14]组织教学时教师多用丰富的语音语调,并辅以体态语,训练时可设计些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文化特点的关系,多数藏族学生有着活跃的性格,口语课上会很活跃,此时老师不必为维持纪律而打击其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要善于引导。

(三)培养交际策略,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交际策略是指人们使用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手段以保持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在交际受阻的情况下,合理地使用交际策略能够使交际继续下去。对于藏族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而无法充分表达思想的现状,我们应把重点放在交际策略的补偿功能上,补偿策略能帮助学生在知识结构仍不完整的情况下,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交流受阻时,可尝试让学生通过猜词,交际中借助非言语行为等进行表达[15]。可教学生采取迂回表达法,是指说话人在想不起或不知道某个词汇或结构该怎样表达时,而对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描述,以求能反映他想表达的意义[16]。如pay可用givemoney代替,实在说不出时鼓励学生用体态语等手段辅助。

(四)重视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听”是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听先于说”是口语训练的一条基本原则,大量的听力训练是学生获取语感,学会正确表达的基本途径。针对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要求学生“边听边读边模仿”,这样不会因听单一材料而厌倦,且听力材料可作为很好的口语材料。课堂可采取听写、看录像等方式将内容先输入给学生,为语言输出做准备。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减少三语转换中的负迁移教师要充分考虑藏族学生受“三语”串扰的特点,教学时可借助体态语、简笔画等辅助手段及多媒体设施,从视觉等感官上为其直接接受语言创造条件,减少语言转码难度。如讲超市购物时,只需将超市的场景及所用词组以图片或短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视听说同一过程更利于培养其英语思维。研究表明:对三语者而言,学习的媒介语不仅影响语言表征,也影响语言间的联系。教学中应尝试将他们的母语作为媒介语,这样学生的母语编码方式就会促进英语学习,学生的母语与英语既能更好地共享语义表征,又能建立语言间的直接联系,英语学习就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尽可能减少汉语中介语对教学的负面作用。民族院校应多聘用懂藏语的英语老师,既能减少三语转换中的负迁移,又利于学生建立藏英间的联系,师生间易产生一定的文化亲和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篇11

现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咨询机构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仅仅依靠几个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咨询和疏导工作,难以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而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两种单一形式的教育方式未能实现应有的成效。因此,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形式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资金投入缺失,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师资队伍已无法适应当代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教育需求。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由德育教师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些教师多是非科班出身,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经过短暂进修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就接受工作任务,导致这些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心理学教师的缺乏成为高职院校心里健康教育研究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认识到位。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院校领导要提高认识,从源头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树立“心理育人”的正确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学生工作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纯依靠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单一形式,要通过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宣传教育工作,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全校学生中传播和普及,引导学生心理正确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及优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