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1: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机械科技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

篇1

1.1受季节影响大闲置时间长

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时间主要在春季、秋季这两2个季节,主要进行春播和秋收作业,其他季节一般处于闲置状态,由此导致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总体使用效率不高。但是,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的特点,即使不使用也要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从而增加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成本。

1.2工作环境条件差

使用管理混乱农业机械设备一般在农村使用,工作环境条件普遍比较差,而且在使用时间上又相对集中,从而造成其零部件早期严重损伤,大大影响其使用可靠性、质量稳定性,致使农业机械设备老化速度加快。同时,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在春季、秋季这2个农忙季节,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却得不到有序的管理,一方面处于高强度的使用之中,另一方面缺乏及时的、必要的维护保养,从而影响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1.3技术培训不到位维护保养不及时

一方面,有些农业机械设备没有详尽的技术指导手册,驾驶操作人员得不到必要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驾驶操作人员大多不认真阅读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指导手册,不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在作业中存在“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不能及时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1.4维护保养费用高

整体使用效益受影响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一定时间以后,会频繁发生故障。由于农业机械设备的零配件价格较高,维护保养费用较高,频繁的维护和保养会增加其使用成本,降低其整体使用效益。

2科学管理农业机械设备的对策和措施

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农业机械设备的自身特点,要想实现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减少农业机械设备故障的发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避免疲劳使用要充分认识到合理安排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重要性,针对农业机械设备在春秋季节作业时间相对集中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优化,制定具体的使用计划,既要使其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要保证其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建议采用轮流作业和间歇作业的方式,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强度,避免疲劳使用给农业机械设备带来损伤。

2.2科学合理配置

实现物尽其用要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业机械设备,增加其功能,尽量选择多功能的农业机械设备,使其在农闲时间能够从事其他农业生产项目,保证其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整体使用效益。

2.3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人员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设备种类逐渐增多且更新很快,相应的使用保养技术知识和故障类型也不断增加。为此,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对不同农业机械装备的了解和研究。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从技术层面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以提升对农业机械设备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的水平。

3正确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要点

3.1科学合理操作

农业机械设备故障大部分是由不科学的操作造成的。因此,规范农业机械设备操作行为是避免农业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有效途径。科学操作农业机械设备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柴油机、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在购置以后,必须进行磨合,加注符合要求的油、燃油、冷却水等;使用中,驾驶操作人员应注意检查油、燃油、冷却水是否充足,一旦发现不足,就应及时添加;启动后,应进行预热(在冬季,预热更为重要)。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在其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范围内运转,并注意负荷的增加应均匀,以此降低零部件的磨损,延长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3.2认真细致检查

农业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时,驾驶操作人员应对各项仪表进行严密的监视,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就应立即检查、排除故障。农业机械设备部件之间存在间隙的位置很多,如活塞和气缸套配合间隙、气门间隙等,平时维修中应选择对应规格的零部件,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安装,认真调试零部件之间的间隙,最终保证农机处于最佳的性能状态。农业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时,不同机型对零部件之间的间隙有不同要求,只有保证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3.3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预防农业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最佳途径是定期对其进行维护保养。柴油机、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的清洁、清扫和整理,定期清洗油道、更换滤芯,定期传动系统,更换油,对农机内外部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更换出现问题的部件。另外,选择优质的燃油,并保证其具备良好的滤清性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机械摩擦表面,从而达到降低机械磨损的目的,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性能。驾驶操作人员必须明白维护保养对于保持农业机械设备良好技术状况的重要性,努力提高维护保养技能。

篇2

2、模型、挂图、想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现象,导致在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兴趣,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而农业机械化课程作为农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们一开学就要接触,肯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模型、挂图、想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多动脑、做思考。比如在讲授“内燃机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先给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内燃机的结构,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黑板上,教师可以一遍引导学生们看图片,一边讲解内燃机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再让学生们自己在脑海里想象内燃机的模型,并结合图挂画出来。结合模型或者图挂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的更具体、生动,一方面利于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一方面也提高了农业机械化课程的实效性。

3、实物教学法

传统的农业机械化的教学只能依靠图片、模型结合教材内容来教学。而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机械设备操作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的图片或模型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不能全面展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利用实物教学法,让同学们在观察和操作实物中学习教材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实物来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们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学生们通过在课堂上对实物的观察,将抽象的知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转化成具体的实物,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利用实物教学法来讲授农业机械化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触摸、体感实物。比如说,在讲授“二冲程内燃机”这部分知识时,由于二冲程内燃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较抽象,如果紧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们的想象,教师很难清除的表达教学内容,学生们也很难完全掌握教学知识,而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如果教师不结合实物在讲授这节课时,只有30%的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其中还不乏似懂非懂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首先给同学们展示实物,让同学们对二冲程内燃机有一个系统的感性认识,然后在讲解有关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等理论性的知识,这样学生们通过对二冲程内燃机的实物观察和体验,就能比较容易的理解相关理论了。数据表明,利用实物教学法来讲课,70%的学生基本能掌握教学内容。

篇3

2农机化科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2.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反映农机领域科学前沿动态的课题,这些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很多是从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学生通过参与课题,能够初步地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对于今后的工作、科研都大有裨益。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有利于缩短毕业后的就业培训期,从而尽快投入工作,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有利于农机化前沿技术的推广。对于进入科研院所或读研的学生来说,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后,可以更快地投入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缩短与团队人员之间专业知识的差距,增强研究生教育期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信心。东北农业大学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农机科技和管理人才,各单位反馈意见良好,这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约翰迪尔等著名农机企业主动将其先进农机具捐赠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宣传企业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的效果。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东北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热情较高,几乎全部具有科研工作经验。目前学院承担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7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10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教师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确处理,可以加速推动科技和本科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工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指导教师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的获得过程,进而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另外,学院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开办学术讲座,带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听讲的学生随时质疑辩论,从而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信息,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自身创新思维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讨论与建议

3.1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不充分,农机化科技成果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受到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成果,还要有必要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强大的后盾和资助才能完成,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等单位,通过对接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教学与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

农业院校的农机化教学既要符合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又要体现出农机化教学的特色。面对农机化教学与科研任务均很繁重的局面,只有正确处理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能实现培养农机化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拔尖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科研压力。而如何挖掘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关系,使其相互促进,是当前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个课题。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大学生的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3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问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增加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会带来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的增加,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应当努力获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投入应达到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平均水平,提供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各职能部门,应当立足长远,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科研承担者需要做好预算,调整科技活动的投入比例,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合理地分配使用。

篇4

由于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开办时间较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能较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因此,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1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式与管理制度构建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背景及社会实践的不同进行归类,并按照国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培养、管理到学位授予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导师要求相对较高。高校教师大多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但生产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构建多样化的导师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尤为重要。一方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即一名研究生由高校导师和校外研究员共同负责,其中校外导师以辅助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践条件以及在学位论文选题和指导中能够切中现实生产问题,从而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4]。

2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及专业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拓宽基础,突出应用,同时可以开设多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发挥学分制的作用[5-7]。此外,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和办学特色,注重创新;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能够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切合高校农学建设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广泛地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听取农业推广委员会与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已毕业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等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订出适合的培养方案。比如,在公共课程构建方面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并注重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公共选修课可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农业技术推广的经典案例,农业推广项目的评价以及科技论文写作、推广口才与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构建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科前沿和交叉知识的传授,还要适时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业领域学术研讨及科技前沿讲座等多样化形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可与校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和实习岗位。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是确保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4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如图1所示的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研究生、导师、专家的配合到位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4]。论文选题需要研究生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可以在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中选题,也可以从校外导师的生产实践中选题,还可以自行选择课题。提倡选题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自选课题。

篇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但现有的农机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对于保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一)农机培训领域不宽,办学不活。教育培训面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上,由于拖拉机培训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时变动,其培训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制约着农机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再教育缺乏。目前学校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满足不了农机培训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的进修,对新式农业机械状况知之甚少,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

(三)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投入偏少。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机校缺少必要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无培训基地,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较差。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现有教材、教具、教模不能满足培训需要,电教设备落后,利用率低。

(四)农机系统人才的文化结构偏低,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机系统人才资源的区域分部结构不平衡。

(五)拖拉机驾驶员接受培训的自觉性较差。

二、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对象

一是精心组织普及性的培训工作。结合地区的重点工作和重点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好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推广鉴定、农机维修、安全监理、质量投诉、农机认证、科技攻关和农机化信息等培训活动,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并结合实际做好推广技术的培训工作,培训人员总数要实现20%以上的增长。

二是深入开展农机管理人员培训。针对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的需要,深入开展对各级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免费论文参考网。培训农机管理人员普及率100%,培训以乡级以上农机管理人员为主,培训内容是国家惠农政策、农机化法律法规、购机补贴管理办法等内容。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是加快农机技术人员培训步伐。针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的需要,加快对农机科研推广等技术人员的培训步伐。全年培训农机技术人员80万人次,培训对象为农机科研、推广、监理、鉴定、教育培训等人员,培训内容是结合当前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试验鉴定技术及安全监理技术等内容。

四是加大农机作业服务人员培训力度。针对快速增长的新型职业农民对驾驶操作维修技能的迫切需求,加大农机驾驶、维修等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购买新农机的农民,培训他们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同时结合技术推广项目,培训重点推广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三、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1、开展好农机系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作,重点抓好计算机应用、世贸组织相关知识和外语培训。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农机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结合农机推广项目,开展农机新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开展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的发放,利用召开的作业现场会,聘请厂家技术人员搞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

3、各相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农机培训工作。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机化事业的基础,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农机培训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机驾驶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且影响到农民的经营效益和安全生产。因此,对农机培训事业要在方面多给予支持。

4、抓好教师培训树立现代教学理念。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已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的三个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要求,给农机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新的任务。要看得远,要有预见性,加强对农机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加强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教师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备课,制作电子教案,下载教学资料,制作网页和课件等,已成当务之急。

篇6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32-01

引言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农业发展迅速,主要在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当地农民普遍对农业机械设备懂得简单操作,却没有将设备的实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运行效率,就要创新推广模式,以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质量,促进当地农业生产。

1 农业机械推广模式要力求多元化

农业机械推广模式要打破原有的宣传教育的单一模式,而是要注重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并进入到生产现场进行指导性推广,以使得农业机械推广具有针对性,才能够发挥实效性。

首先,在进行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推广形式对当地农民的吸引力,将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兴趣激发起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同,所选择用的设备也会有所不同。在进行农业机械设备推广的过程中,要根据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推广设备,突出设备的使用功能和所能够发挥的性能,指导农民进行设备操作。还要教会农民辨别农业机械设备的质量,包括机械设备是否经过检验合格,是否运行可靠,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以及灵敏度等等都要通过现场操作演示给农民,让农民从自身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价值予以定位。

其次,在进行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要进入到生产现场进行指导。对于购进的新设备,要对设备进行检验合格,确保各项性能指标合格之后才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现场,以确保农业机械设备安全可靠。为了让农户对农业机械设备表示认可,对设备的调试需要现场进行。对于设备的安装,可以让农民适当地参与,使他们对设备有所认识,提高他们对设备的接受程度,当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就可以优先选择这种设备,使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2 调整农业机械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濉溪县虽然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结构,但要进一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就需要对农业机械结构做出调整,以促进农业特色化发展。调整农业机械结构要根据濉溪县的农业发展实际,以通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使得农业生产从原有的粮油作物全方位转向,以通过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实现农业特色化。农业机械结构的调整中,要以调整增量促进存量优化,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进行农业机械调整的过程中,要以当地的重点农作物为核心展开,积极地采用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做到农业机械化生产具有高科技含量,资金投入少,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 农业机械化推广要实施制度化管理

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广,要对项目合作制度不断完善。虽然濉溪县的农民对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是接受和支持的,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操作机械设备,对促进农业生产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结果导致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缺乏积极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完善项目合作制度,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实现各项资源的整合,以将农业机械设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当地的农民体验到农业机械设备的优势。随着农业机械设备在区域内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就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有效推广。

农业机械化推广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要做到专业技术制度和资金制度相结合,形成技术合作组织,将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更好调动推广农业机械化,以达到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特别是大型的项目,不仅项目规模大,而且需要系统化展开,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使得农业机械发挥规模化的农业效益,让农民对农业机械化充满信心。

4 对农业机械设备现场展示展销

现在的农户对农业机械设备质量非常重视,主要是检查农业机械设备是否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是否有质量合格证书,以保证农业作业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了让农户体验到农业机械设备的性能,农技站可以组织农业机械设备现场作业展示,让农民能够看到质量验证证书、各项指标都明示,同时还现场操作,让农民看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状况,给农民留下直观的印象。农民通过对农业机械运行状况的了解,查看了相关的证书,就会对设备初步认可,并予以关注。

5 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有所提高

农业机械推广人员要切实地履行职责,提高推广效率,就要不断地创新农业机械的推广模式,@就需要农技站的农业机械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能够为当地农民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农业机械推广模式要力求多元化,农业机械推广内容要多种多样,做到多渠道宣传。农机站可以与高等院校的农机专业合作,让农机站的工作人员有机会深造,接受在职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利用信息网络为工作人员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知识,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用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农技市场,制定推广策略,以强化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模式进行创新,以促使农业机械化切实地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为当地的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刘士东,任艳秋,刘纪雪等.浅析知何加快农机推广信息化的发展[J].吉林农业(c版),2022,22(22):267―267.

篇7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模式。下文对3种方式分别如下阐述。

1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1.1大规模机械化模式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农场的各个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

1.2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模式

以荷兰为例,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

1.3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规模虽小,但机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分别达到98%和99%。日本有着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2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2.1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

2.2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篇8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具体表现在:农业机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方法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所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先进技术和作业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农业机械有利于防灾减灾,从老天爷手中夺粮。在灾害天气下利用机械可以完成抢种抢收。农业机械有利于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同时,土地向大部分种粮大户集中,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离不开机械化。农业机械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高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运用好政策性补贴加快农机化发展。大部分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大在、年利用时间短、资金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增强,农机拥有量增加,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大提高。

2、强力扶持农机大户与农机服务组织加快农机化的发展。农机大户的发展对加快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有很大的示范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其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方面应给予帮助,鼓励农机大户为农户提供耕、种、收、植保、灌溉一条龙作业服务,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方式,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篇9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37

1 中国农业机械节能减排现状

目前的中国农村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农业机械数量增加,且以小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居多。与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相比,小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仅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不如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而且很多的小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已经超过了使用期限,造成资源消耗量和能源消耗量大。

中国的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土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且中国农村的土地分布位置分散,且中国的大部分农业耕地地势复杂。这种农业耕地环境不适宜使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因此而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参与到田间劳作中,对田地进行精耕细作。这种密集型的农业劳动就必然会因人工次数多而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有效利用[1]。

2 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的节能减排技术

2.1 喷油器和喷油泵的调试技术

为了将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就要做好喷油器和喷油泵的调试工作。按照规定的维修方法,在维修喷油泵的时候,要确定好喷油泵的每一个缸中需要输入的油的位置,检查供油量以及喷油泵的封闭性是否良好。对喷油泵的各个部件进行测试,如果存在问题,就要进行调整。检查喷油泵的喷油压力、雾化质量等等。

2.2 喷油泵的标准油量传递技术

喷油泵的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就是指调整喷油泵的标准油量,经由标准系统传递给喷油泵的维修企业。其中所涵盖的技术内容还包括标准油量的传递方法、标准油量的调整工艺、试验台用标准原件法、标准油量传递的网络设置以及根据网点分布情况进行规划等等[2]。

2.3 降低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技术

农业机械设备主要使用柴油发动机,运转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而污染空气环境。对农业机械设备所排放的这些污染气体进行技术处理以使其达到可排放标准,这就需要净化农业机械设备的内容。由于农业机械设备所排放的污染气体的成本不同,所需要采用的技术为微粒过滤收集技术、氮氧化物转化技术以及氧化催化转化技术等等,使所排放的气体能够及时净化后再排放到环境中,由此而降低了污染率。

3 农业机械维修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

3.1 将农业机械维修制度建立起来

农业机械维修节能减排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主要的问题在于农业机械维修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使得各项相关工作没有做到位。因此,要确保农业机械维修节能减排技术得以推广,就要将农机维修制度逐步完善,以确保后期的维修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且提高工作效率。要确保农业机械设备持续地处于高质量运行状态,有必要将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体系构建起来[3]。目前,中国的农村机械化作业正向着标准化方向发展,但是,没有将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体系建立起来,就会影响农业机械的服务水平。

3.2 注重农业机械设备的节能技术转化工作

农业机械设备现代化,除了要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机械设备人员的操作能力之外,还需要农业机械服务单位与农机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符合中国农业作业环境的机械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这些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将各个环节的工作一次性完成。其中,农业机械设备的节能技术转化工作非常重要。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还要强化农业机械相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以确保农业机械设备的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

4 结语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做好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的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就要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综合素质,特别是技术操作能力,更需要高度重视。由于目前的农业机械设备使用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问题,就需要做好农业机械保养维修工作,提高相关的服务水平,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4

1 引 言

2016年2月9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近五年的发展规划,要求打赢河北省脱贫攻坚战。但河北省还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相比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最低的。河北省拥有发展第一产业的绝对资源优势,“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园区建设。所以利用“十三五”规划倡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契机,探索出一条河北省农业发展的新出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焦晓松(2010)指出河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是还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契机下,河北省的农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胡月梅(2011)指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等是农业产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张海洋(2016)在对长治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科技投入的指标。发现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科技投入成正比、与务农人数成反比。

2 实证分析

2.1 模型设定

本论文采取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搜集到的是2007―2013年河北省11个市与第一产业发展有关变量的面板数据,使用的是Stata计量经济学软件。本论文实证研究提出的假设是:第一产业建设项目投资(单位: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万千瓦)、粮食产量(单位:万吨)与第一产业产值(单位:亿元)呈正相关的关系,非农业就业人员总数(单位:万人)与第一产业产值呈负相关。我们的实证模型是公式(1),变量描述见表1。

2.3 实证结果分析

从Hausman检验结果来看,统计量χ2的值为29.13,P值为0.000。所以我们拒绝原假设,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单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报告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的t检验、F检验全部通过,并且解释变量系数的正负以及显著性基本一致,我们选择报告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四个解释变量全部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第一产业投资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就增加0.095%;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389%;粮食产量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554%;非农业就业人口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317%。非农业就业人员总数与第一产业产值呈正相关,主要因为随着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北省的农业发展正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转变,所以农业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减少。另外对第一产业产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起到巨大的乘数效应。

3 政策建议

以下是有关河北省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契机发展第一产业的几点建议:首先,利用京津冀地区高校和京津地区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进行技术的引进。河北省政府应鼓励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可以采取试点基地和绩效公开的方式推广农业产业化;其次,发展农业对于京津来说沉没成本太高,河北省应向京津地区进行农业投资招标,让河北农业进入更大的市场;再次,应该培养河北省各地区的主要的品牌农产品,达到各地区的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最后,河北省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对农村剩余人口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发展的有效劳动比率。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鼓励其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的整体规模的扩大。“两会”和“十三五”规划表明,河北省目前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政府的有利政策,从京津地区获取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农业发展推动力,利用自己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基础产业。

参考文献:

篇11

1.1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的创新实践平台

1.1.1实践平台资源的整合按照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与特色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平台建设与特色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与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原则,将现有的学科平台、科研平台、实验室平台进行科学整合、优化组合,从而搭建起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公共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内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改善本科生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条件,丰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1.1.2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创新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设备条件相对落后,要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平台的作用,必须对平台的条件进行改善。平台在完成本科实验、实践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起到培育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因此,需多渠道进行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首先,利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购买必要的大型设备。其次,通过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共享部分设备。最后,创新实践平台的实施过程是丰富和补充实践条件的最好途径,平台进行的各项项目,其研究成果均可补充相关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这对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作用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1.3实践平台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突出综合与创新的特色。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该平台建设充分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同时体现学科的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以及交叉融合。在实践教学平台为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按照学科特点,平台将实践项目分成不同的类型:科研项目型、实训任务型、探索问题型、工程训练型、生产体验型、典型案例型和综合型等。在内容上,重点构建以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平台的正常运行,我们在项目执行中制作了20个实验平台及10余套专业实验室专有机具。

1.2创新实践平台运行与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1.2.1实现双向开放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是创新实践平台得以正常运转并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基础,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运行模式。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创新采用“双向开放运行”的模式,从实践的时间、空间、工具、内容等几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开放。平台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只要选修过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生都可进入平台学习。平台建设虽然主要针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鼓励相近专业及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选择性地开展研究,尤其鼓励以研究团队的形式进行实验,同时重点实行以老带新的合作模式。平台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以专题讲座、技术交流的形式与教师及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1.2.2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践平台的日常事务。教师主动参与创新实践,通过报告、座谈、指导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信息,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学生自发创办创新协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创新活动成果展等活动。在实验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自主学习。通过立项和研究小组的方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项目申请、资料检索、材料购买、产品调试等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互动”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基地形成了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吸引勤学好思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1.3以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项目培养计划

1.3.1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1)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同时注重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模式,强化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积极推进工程训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2)重新制定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课程设计题目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内容必须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指导教师实行跟踪式指导,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重新制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通过开题、中期检查、二次答辩、内外审等措施,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为提高选题质量,实行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申报与审查制度,题目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内容要体现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3.2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以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结合学校SRTP项目、专业课教师科研项目,多渠道申请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申请者为已修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基础课和主导专业课的全日制本科生,以团队形式申报,鼓励学科交叉、年级交叉。立项范围包括科技创作、科学试验、工程应用、创新设计、模拟仿真等,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竞赛的前期研究项目,同时兼顾其他具有创新思维和研究价值的各种实践项目。该培养计划与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立项的每个项目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研究能力。无论是制作类元件或材料选型、方案设计、加工制造、样机装配,还是实验类的实验方案制定、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实验报告撰写,导师仅给予宏观指导与建议,其他工作完全由项目组独立完成。

1.4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重点,构建3个层面的课外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依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创新实践平台,我们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课外创新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是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与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3个层面:(1)在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2)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建立学校、学院、农机系三级联合承办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竞赛项目,每年组织一次竞赛活动。如开展“CAD创新设计大赛”,积极组织“小型农机具操作及修理大赛”等,鼓励学院相近专业的学生参加。(3)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围绕三维创新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等省级以上大赛,建立创新实践平台重点支持、培养与奖励的长效机制。针对3个层面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促进创新实践平台的良性发展。

1.5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加强“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

(1)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针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我院有层次、有计划地在全日制本科生中逐年推行专业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导师制与学分制的并行,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培养计划与学习进度。专业教师在前两年主要指导学生完成基础阶段的选课,督促其努力完成学分。对于具备创新潜质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导师的科研或创新实践平台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同时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最后,导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其完成与以上项目相关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2)加强“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与实施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敬业精神,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实践平台的仪器与设备是实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保障,优良的师资则是软件保证。因此,要更好地发挥创新实践平台的作用,须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努力加强青年教师“双师型”能力的培养,我院规定,新教师必须经历一年的工程实践。同时,建立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教学基本业务考核制度、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建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与考核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