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分组专题汇报促理论学习积极性
目前无线通信系统种类繁多,在有限的学时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结合我校实训条件,选择以TD-SCDMA通信系统为主线进行无线通信系统讲述,并侧重于无线环境分析、系统组成和结构、组网技术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GSM、CDMA2000、WCDMA、WLAN、LTE等其它制式的系统构成和帧结构等内容作为专题任务在开课之初下达。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时间内,学生自由组队(建议每组5~6人),各组就选定的任务课题多方搜集资料进行学习,整理出一份专题研究报告;并推荐1~2位同学作为专题主讲,其余同学辅助回答问题;而专题报告的分数由其余各组组长共同给出,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如此一来,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系统级现网设备训扎实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实验箱和软件仿真都只能针对部分知识点予以强化,跟实际系统级的设备特别是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相距甚远。因此我校加大了对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打破传统的程式化的实验模式,与中兴等国内知名通信公司合作,建设了固网和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室,在建设上要求与职业技能标准和社会培训需求接轨,就硬件配置来说,在广东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基于此平台,可以模拟运营商开局的完整过程,按实际的工作流程开展各子系统任务训练。每一个子任务的完成都必须经过资料的自主学习、设备走线及板卡初始化、数据配置、故障排查等多个步骤。学生在完成所有的子任务后,可以最终实现该系统的无障碍通话和上网业务。这种接近于真实工程训练的过程中,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并不断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中,以理论知识来指导操作,达到培养工程素质的教学目标。
3.多层次实训基地养工程实操经验
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可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数不多的极佳的专业性、综合性项目演练时间。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操经验,我校密切联系本地相关企业,建立有运营商、网络代维商、规划设计院、设备厂商等多层次的校企实训基地,并尊重大四学生的自我职业规划,实行学生企业双向选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集中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对于少数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并且有进一步深造愿望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可以是利用MATLAB、SystemView等工具软件完成某一制式下物理层的信道建模和分析,或者是扩频、调制、信道编译码等某一块电路的具体实现。而对于即将步入通信行业直接就业的学生们来说,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聘请本地运营商或者通宇等设备制造商的高级工程师直接作为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入校参与课题的拟定到实际的论文指导;另外一方面直接将学生送到合作的中兴通讯、爱立信(中国)通信广州分公司以及珠海亿灵通讯等多家企业,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NC助理工程师认证”和“爱立信网络代维及网络调整支撑服务资格认证考试”,使学生在本科毕业时就能够拿到通信行业就业的准入证书,为其今后在通信行业的求职、创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 LTE—Advanced系统中的移动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基于垂直切换的TD―LTE与LTE―FDD异系统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基于异构服务器的动态负载均衡算法 基于任务流的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 基于预测机制的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负载均衡策略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集群负载均衡研究 改进的动态反馈负载均衡算法 几种负载均衡算法 云计算环境中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负载均衡技术 基于垂直频繁模式树带有负载均衡的分布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基于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的移动查勘GIS管理平台 一种基于服务窗口的视频点播负载均衡算法 基于OCTEON的多核平台上数据流量负载均衡算法比较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基于JSESSION_ID算法的营业web服务器负载均衡方案 SOA中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服务查找请求路由算法 基于二元目标优化的多链路负载均衡算法DBCTIA 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簇头重配置算法 基于概率触发的负载均衡区域竞选分簇算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KWAN R,AMOTT R,PATERSON R,et al.On Mobility Load balancing for LTE Systems[C]//IEEE Tra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s.l.]:[s.n],2010: 1-5.
[5] LI Weihao,LI Wenjing.Distributed mobility load balancing with RRM in LTE[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band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2010:457-461.
[6] 赵超, 张厚利. 基于网格划分的投资决策思路[J]. 移动通信,2014(7): 83-87.
[7] 肖清华, 朱东照, 汪丁鼎, 等. 基于AHP和业务需求的TD-LTE时隙配比法TCAS分析[C]//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s.l.]:[s.n.],2012: 22-25.
作者简介:
肖清华(1978),男,江西泰和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优化、工程设计。
LTE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 based on aggregative indicator
Xiao Qinghua
1996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学院的**,早已有了心中的梦想:他想成为一名杰出的网络通信工程师。为了这个梦想,**选择了**移动作为事业的起点,并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旅:
1999年,湖南通信领域首开先河的技术项目——**移动GSM数字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这对于刚参加工作2年的**来说是一次真正的技术创新大挑战。项目创建之初,因无任何经验借鉴,**和同事们陷入了一个“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境地。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始了技术上的“万里”:为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吃住在工作岗位,每天不足6小时的睡眠、每周与家人的见面都成了沙漠中的绿洲可望而不可及。凭着对技术上的钻劲、韧劲,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有效方案并付诸实施,经过半年艰苦卓绝的努力,首战告捷:**全区GSM数字网初具规模,移动信号覆盖80余个乡镇。在随后的工程建设中,**带领他的团队相继开创了**移动的“三个第一”:开通了第一个900M/1800M双频网;开通了第一个GPRS网;第一次在GSM网中使用跳频技术……捷报传来时,人们发现**瘦了,准确地说,他整整掉了一十二斤肉!不过我要骄傲地告诉你的是,**圆了他的第一个梦——技术创新之梦!
作为一名网络工程师,**把学习也视为自己的“责任”。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移动担当着引领“无限通信”新世界发展的先锋,他将始终站立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前沿,而作为一名移动人,一名移动的科技工作者,唯有不断地学习创新,才能担当起责任。**,他要圆自己的第二个梦——学习求索之梦!1998年,他报考了北京邮电学院,并获得了无线电工程和计算机通信工程双学位。近年来,他相继在《移动通信》、《通信世界》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2005年,**带领网优班集体通过了摩托罗拉全球资质认证考试,同年,他们又被授予湖南省优秀QC管理小组称号!可面对这一切,**说,这个梦才刚刚开始,他还要向更高的阶梯攀登!
我们常把客户称作“上帝”,而**说:“我们更要把‘上帝’请进心中,时刻装在心里!”2003年元旦节前夜,岳塘机房一个网元出现故障,因工作无法抽身的他马上派人去处理,并每隔10分钟打电话询问。至到凌晨4点,故障还没有排除,**立即驱车赶往机房。他说:“同志们,现在是凌晨4点,再过2个小时打手机的客户就会越来越多,因此,6点前我们务必排除故障”!说罢,他脱掉外衣加入战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们的汗珠也在一滴一滴往下淌,不一会儿全身都湿透了。故障终于排除了,此时是5点58分,离他限定的时间还提前了2分钟!
说起2004年的“网络大会战”,**总会感到心潮澎湃。因为他们在短短的1个月内,就完成了以往近1年的维护工作量,并在全省精品网络竞赛中荣获三等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创造了奇迹?那是因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小我”,成就了**移动的“大家”。
1999.01~2002.05(因业绩突出,2000.03提为通信室主任)。
2002.06~2011.02副所长(因技术能力强,承担多个集团公司大型重点项目2002.12破格提为高级工程师,其中经过国家统一入学考试,成绩优良,得以进入XX大学XX学院,2003.10~2007.03在XX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为优秀5%)。
2011.03~今,XXXX公司副总工程师。
2011.06,经公司提名任命为兼任XXXX科技有限公司(XXXX控股子公司)XX分公司经理,拓展业务,组建团队,实现从无到有。至2014年将团队规模扩大到XX人,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达到合同XXXX万元,收款XXXX万元,公司各方面走上正轨,实现了自主经营及盈利。
2015年组建XXXX集团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兼任创新中心主任工程师,开始研究适合高端制造业的应用技术,对集团公司智能制造的创新发展,起到了较大地推进作用!
2019年5月,担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任XXXX中心主任工程师,对于BIM技术开发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作为公司主管信息化和知识管理副总工程师,承担了XXXX公司知识管理牵头工作,梳理了公司各类知识模块,向集团公司科技信息部呈报了总体规划、实施计划,制定了内部知识管理工程的规章制度、编码规则、实施方案、平台开发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积极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发展动态,利用工作间隙和业余时间,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展会、论坛、技术交流活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智慧园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赋能行业等最新技术等的深入学习和研讨,并在实际项目中大量创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进取,与智能化系统的新技术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保持公司智能化设计在行业专业领域的技术领先,并进一步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去,形成良性循环和积极互动效应;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向,在前瞻性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不断尝试,不断地进行技术储备和更新,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复杂系统的统筹设计能力。
在智慧工厂领域,重点关注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挖掘、数据应用等智能制造相关技术,逐步形成独有的解决方案;
在智慧园区建设领域,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和总结,形成了独有的体系化专业解决方案;
在智能建筑领域,着眼于顶层设计并较为系统性地掌握了IT&IB技术融合,应用于新智慧建筑的顶层设计技术。重点关注绿色、节能、安全技术,在新技术发展,新产品研发的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通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学习积累,无论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很好的表现,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工作中有思路、有能力、有办法,善于解决技术及非技术难题;有大局观,能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公司利益。
在组织纪律性方面,能时刻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任劳任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在个人素质方面,严格自律,遵守国家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全部能力和精力放在解决技术问题上,不搞歪门邪道;
中图分类号:TP393.07
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保障气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重要性已经为所有气象资料的使用者所公认。各省都在不断加强保障传输气象资料方法的研究。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气象观测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优势,其应用愈加广泛。同时也由于自动气象站资料实时性高、观测内容复杂的特点,其资料的传输质量更显得尤为重。
辽宁省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涵盖了网络监控,故障分析,历史数据分析,数据汇总,趋势分析,重要资源(CPU,RAM,Disk,Space)监控,事件预警和报警,网络设备集中管理配置等一系列故障及性能管理的综合性平台。可以从Windows XP2、Windows XP3和Windows Server SP2任何其他SNMP-enabled的设备中管理,收集和分析数据。以Web方式提供实时及历史状态信息查询。
1 基本概念
1.1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英文缩写:AWS)是一个自动化的气象站,它不仅能够代替人工观测还能设置在偏远的地区收集并自动发送气象数据,大量的节约了气象观测的人力和物力,扩大了观测范围,所以广泛应用在全国气象观测网络中。自动气象站(简称自动站)通过Argos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实现实时传输和实时回报,或将储存的数据延时传送。自动气象站大多布置在供电网络和通讯网络内。但是目前,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移动电话技术使自动气象站能在任何地点,并透过无线传输网络将资料上传。
1.2 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
SNMP是“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的缩写,意思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前身是简单网关监控协议,用来管理通信线路。后来人们对监控协议进行了很多次修改,加入了符合Internet定义的SMI和MIB,这就是现在的SNMP协议。目前SNMP已经更新到了SNMPv3。它是基于TCP/IP的应用层管理协议,使用UDP作为传输层协议,能管理支持进程的网络设备。
2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
辽宁省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主要用于监控辽宁省14个中心自动气象站。建立报警子系统,监控节点、端口和线路实施状态,按照事先设置好规则检测异常状态,并根据实际需求将异常状态信息通过短信,Windows message,监控屏幕和短信等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并将异常情况信息一并发送,帮助相关人员尽快照找到问题的原因,并迅速解决。
平台每30秒检查一次服务器信息,并将信息实时入库,通过对视图的调用,对数据列进行有选择查看,简化数据结构,提高数据库运行效率。使用C#、JAVA等编程语言,将事件信息和告警信息输出到WEB界面和声音报警组件中。WEB界面后台每5分钟刷新一次,监控界面每1分钟刷新一次,服务器信息轮询时间为30秒,故障检验时间为1分钟,这样就确保了故障通告的准确、及时。
3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在辽宁气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辽宁省共有区域中心自动气象站十四个,它们主要负责全省重点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我们将这十四个自动站服务器的信息录入监控平台数据空中,通过SNMP和ICMP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自动监控和报警功能。
数据库中的信息通过各部分功能模块的处理直观的在WEB中反映出来。如上图所示通过页面监控点的颜色变化反应被监控点的实时状态,并在被监控点状态发生变化时发出语音提示。点击这些监控点可以进入到该点的详细信息查看界面,在这里可以看到该点网络连通状态和历史信息记录。包括平均响应时间、丢包率、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和设备相关信息等等。通过这些数据的记录分析和事实状态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些自动站的运行状态和里历史健康状态。为管理和维护自动站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4 结束语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应用,标志着气象自动观测水平和气象观测保障水平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对于提高气象观测数据传输质量和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引言
2015年经过河北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作为院级特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并得到了陶行知基金会的支持。现就建设过程中部分感触较深的创新点提供给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师共勉,大家从而可以少走弯路,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按照国家和社会需要良性快速发展,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尽快提高。
2.课题研究创新
2.1设立突出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课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确立哪些是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和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衔接关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专业在河北科技学院于2003年9月开始招生,历经了将近12年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课题104116自2010年6 月立项 ,2012年8月日顺利结项,自结题至今历经近三年的实践检验,顺利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和实践检验工作,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如表一所示,同时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如社交礼仪、消费心理学、汽车驾驶技术等课程,在汽车检测维修职业能力的养成和素质培养等方面优化了课程体系,实践证明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首肯,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适应社会需求。
2.2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涵盖课内实训、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专业核心课程课内实训、实验约占总课时的25%,实践教学的合理设置奠定了职业能力和素质养成的基础。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2.3.1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学生学习很多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知识和锻炼更多的职业技能很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通过师生切磋、锻炼学生找到研究汽车的方法和手段更为重要。在汽车ABS压力调节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主动拆解,自发使用蓄电池实验回油泵电动机性能,区分进油阀和回油阀;听懂不如学懂,实验室新买来的空调回收充注机,销售人员对如何调试、使用均不能做出正确说明和演示,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小组通力协作、群策群力突击研究说明书和操作面板,对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目前各届学生熟练使用此设备对学院的车辆进行制冷系统进行一系列作业。汽车诊断仪使用方法不是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使用,只打开点火开关ON档,通过执行元件动作测试能既能判断点火线圈、电磁阀等执行元件及其线路是否存在故障,借助学生的好奇感和自信心,再进一步通过故障码调取、清除故障码、数据流分析、波形测试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才能结合诊断仪系统进行汽车故障诊断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3.2自主创新
汽车高新技术的学习,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农用升降机设计与制造、汽车洗车器研发、高空玻璃清洗机设计与制造、理论力学教具研发、电控发动机实训台架研制都是受到汽车技术的启发而研制成功。
2.4 实行“准军校式”学生管理,实现“零距离”办学目标
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按照学院统一要求实行准军校式管理,目的是通过军校式的管理教育模式,按照军人的基本标准来教育、规范和磨练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优良的作风、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树立牢固的时间观念、上下级观念、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
东风日产保定轩宇久久专营店评价2008级吕宵(女)同学在汽车服务顾问岗位上“工作零失误率”。目前校外汽车实训和就业基地达到21家。其中仅河北庞大汽贸集团在全国各地维修企业多达170多家,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也获得高级工证书、军事训练证书、驾驶证等,在技能和综合素质各方面实现了董事长倡导“零距离”办学的目标。
2.5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
2.5.1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
积极倡导在教室中进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室融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试验和实践教学与一体,教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5.2 倡导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倡导案例教学法;在课内实习和综合实训过程中,演练企业工作项目:如免拆清洗燃油供系统;设置故障情景:如电控悬架车辆高度控制失效等。
2.5.3教学评价以能力和素质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掘,对于自学能力强,能够解决汽车疑难杂症、在理论和实践过程有独到见解和特殊贡献的同学,对于课外创新活动小组、开放实验室活动、体育比赛、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加分鼓励。
3.课题研究成果
3.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成效: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汽车维修中央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重新建设的实验室有:汽车电器实验室、汽车电控实验室、发动机原理实验室、自动变速器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新增廊坊东方华明、廊坊燕宝等5家实训基地。
3.2研究报告、教材建设成绩:王志欣教师撰写的汽车维修服务业人才需求分析D-专题报告,于2012年6月荣获河北省教育厅、省高教学会三等奖;《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2013年3月荣获河北省教育厅教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3.3省级精品课建设成果: “电控发动机原理与检修”于2011年4月荣获省级精品课,同时课题组成员对省级精品课"汽车电器结构与检修"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实践检验。
3.4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按照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座和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锻炼相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占85%以上,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人。
3.5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2014年获得陶行知基金会重点建设专业资助,成为院级特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
3.6科研创新:师生研发成功理论学教具、高空玻璃清洗机、本田锋范发动机实训台架。
3.7工程技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实践:课题成果在贺阳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河北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部分专业进行了推广普及,实践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院领导、广大师生的高度肯定。
参考文献:
[1]河北科技学院官方网站;河北科技学院军校式管理规范(试行),2014.3.14;
基金项目:
河北科技W院校级课题“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晨光(1981-),男,黑龙江鹤岗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赵冬娥(1970-),女,山西侯马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山西 太原 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2041)、2012年山西省教改项目“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2012057)、2012年中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73-03
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学生通信基础知识过硬,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然而,我国现行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一直缺乏企业与通信行业的参与。企业界对于通信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标准、综合素质要求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偏差,使得工程教育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乃至培养结果偏离工程教育的本意,导致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
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养模式陈旧(教育学术化、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僵化(专业设置口径窄)、教学手段单一、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缺乏创新环境等。[2]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普遍基础理论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也没有接受产品开发与生产制造的实习锻炼,导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就业率偏低。可见,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3]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机构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得到的创新研究成果。“C”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等方面的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D”是指对研究方案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论证和优化;“I”是指任务的实现,要把设计转化为成果;“O”是指成果的展示、验证和评估。它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抽象概括,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的培养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主线,综合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4-5]这种理念及特点对高校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然而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种通用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加以实施改进,否则必将出现新的人才培养偏差,同时也违背了CDIO真正主旨。因此,本文在深入理解CDIO基础上,根据中北大学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具体应用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必须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理念,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结合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特点和培养条件的实际情况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制定满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6]因此,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的特色,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系统地掌握电子及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参与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
2011年,本专业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修订了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2月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多年来,我们通过走访调研,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和用人部门共同对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认真听取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合作企业的意见,分析通信专业原有方案的不足,与时俱进,理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培养计划中的学习年限、课程组合和时间安排等内容,精心设置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全方位、多角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7]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质在于加强工程教育,改变原有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离、在实施过程中联系不够紧密的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尝试借鉴CDIO理念来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新的课程体系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进行课程安排,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新的课程体系按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设置,体系以通信工程专业导论为起点,6大专业能力拓展提高锻炼项目为支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综合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为第一层次。专业导论通过入学专业认知教育、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人文社科与专业基础知识。通信信号处理、电子线路与系统设计、通信电子仿真与设计、软件设计实践、通信综合设计、创新设计等项目为第二层次,通过对应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锻炼,支撑学生多专业方向的能力培养。
通信工程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第一层次的项目要求贯穿于整个本科培养阶段始终,使学生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方面得到系统的综合训练,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完成。主要任务是:课程教学融入CIO-CDIO理念,以产品开发案例为原型,了解其工作原理及相关核心技术,使学生对课程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本专业课程与产品开发所使用技术的内在联系,从而以未来职业规划为目标,从入学就一直目标明确地学习;同时深入剖析产品研发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体现,以便深入体会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具体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1╱4(专业认知导论),大二学年完成1╱2(产品案例分析讲解),并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期进行,大三学年完成最后1╱4(学生具有一定知识背景下的综合设计应用)。整个实施过程都伴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由本专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资深教授团队授课,同时产品开发案例的剖析及实践训练环节安排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并聘请校外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配合指导完成。
高级阶段在大四学年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环节完成。主要任务是:学生经历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相关实训项目锻炼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工程素质,就可以以产品设计为目标,从产品设计需求开始经历构思、方案设计、具体实现、运行测试等方面,系统地完成一次工程实践过程,使学生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角度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体验并掌握工程中的科学思维与团队协作意识,积累学习兴趣。
(2)第二层次项目以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与培养特色为基础,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项目一般由多名学生合作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交流能力,锻炼创新思维与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第三层次项目为独立的具体课程,课程中也可以根据CDIO教育理念设置一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项目,通过基础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习锻炼,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这种把工程问题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种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以第一层次项目为主线,第二层次项目为支撑,第三层次项目与专业课程为基础,将专业认知与课程传授紧密结合,项目训练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学质量将得到大幅提高。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
本专业通过引入CDIO理念,改革和完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本体系遵循从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能力及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工程教育等方面出发,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对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与重建。在保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面的掌握程度和通信类专业知识模块,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分模块、分层次、分类别的创新性改革,构建了体现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每个层次均从点、面两方面入手,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为便于组织实验教学,我们还根据实验课程的类别,结合以项目为主线的模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CDIO教育理念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学生了解和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专业建设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成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基地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为学生开展大学生训练计划SRT、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投入资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学生定岗实习锻炼,更加有效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
4.基于CDIO教学理念,形成新的学生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效果,改革传统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在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将CDIO人才培养所体现的思维、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要素全面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形成一种以项目驱动为引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因此,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例如:传统笔试、项目总结方案报告、产品等级评定、学生互评等。
同时,应更加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基础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审签与器材检查、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环节的“五环过程管理”;“提高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课题布置与要求、方案论证与设计、原理电路仿真与改进、实际电路安装与调试、学生作品验收与研讨、总结报告写作与评阅等环节的“六环过程管理”;“研究创新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毕设布置、课题论证、开题报告、每周交流、中期检查、限期整改、实物验收、论文答辩、成绩评定、毕设评优等环节的“十环过程管理”。
总之,我们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学生培养环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核心问题。本专业探索性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修订完善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它有助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为CDIO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推广提供了参考。CDIO工程教育模式必将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3-45.
[2]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王丽娜,杨裕亮,金波.基于CDIO理念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14-116.
[4]王玉忠.面向全面工程教育的CDIO教育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1-13.
【 中图分类号 】 TP309.7 【 文献标识码 】 A
1 引言
在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密钥管理系统中,密钥管理过程主要涉及认证和数据保密两方面内容。对于认证,一般依靠鉴别协议和数字签名技术实现;对于数据保密,主要依靠密钥交换和加密技术实现。在鉴别协议和密钥交换过程中,一般需要首先交换和验证公钥证书,这一操作一方面增加了通信双方的交互步骤和交互数据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通信实体的运算量。对于上述问题,组合公钥(CPK)可以提供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简单介绍了CPK,总结了基于CPK设计密钥管理系统应关注的CPK要素和需注意的事项,分析了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的特点,并重点探讨为提高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的应用性可采取的设计方法。
2 CPK简介
CPK是2003年由我国南湘浩教授提出的,并于2013年了V8.0版本,利用基于身份标识的 CPK 技术,可以在本地一次性查找用户公钥,满足了验证的简便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其安全性基于离散对数的难解性,可信度高,且不需要第三方的证明,不需要在线数据库的支持,只要很少的参数就能管理大量的密钥,整个认证过程可以在芯片级实现,极大地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国内外专家对CPK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内专家认为:CPK“解决了基于标识的密钥管理难题”、“实现了无第三方和非在线认证”、“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国外专家评价:“CPK算法将基于标识的加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创造了一种易懂、易行、易普及的系统,能够提供公钥和基于标识的密码体制梦寐以求的所有好处。”
2.1 CPK的基本原理
在基于ECC的CPK体制中,利用ECC所具有的复合特性进行密钥生产,ECC的复合特性是指:任意多对私钥之和与对应的公钥之和构成新的公私钥对。
CPK系统中,密钥的生产、分发和使用流程。
(1)构造密钥矩阵。首先生产一定数量的ECC公私钥对,然后用其作为密钥因子构造两个维数相同的密钥矩阵(私钥矩阵和公钥矩阵)。私钥矩阵和公钥矩阵中相同位置的私钥和公钥一一对应(是由一对公私钥对拆分而成的)。
(2)密钥生产。在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中,根据实体标识进行密钥生产,各实体实际使用的密钥都根据密钥矩阵产生。当需要产生某一实体的密钥时,通过特定的映射算法(可采用杂凑算法)对实体标识做运算,然后再对运算结果做置换操作,根据置换结果选取密钥矩阵中不同位置的多个密钥,最后将选取的多个密钥进行组合(相加),即可得到对应于该实体标识的密钥。
(3)密钥分发和存储。在实际的密钥管理系统中,出于安全考虑,密钥矩阵离线产生。当申请密钥时,提交实体标识给密钥管理系统,密钥管理系统根据实体标识计算实体的私钥,然后将该实体的私钥以及全网相同的公钥矩阵分发给该实体。每个实体都只存储自己的私钥,同时存储全网统一的公钥矩阵。
(4)密钥使用。当一个实体需要跟其它实体进行通信时,只需根据对方的实体标识在本地的公钥矩阵中计算出对方的公钥,即可使用该公钥进行后续操作。
2.2 CPK中的要素
基于CPK构建密钥管理系统时,需关注CPK中的几个要素:(1)私钥矩阵:用于产生实体的私钥;(2)公钥矩阵:用于产生实体的公钥;(3)映射算法:一般为杂凑算法,用于对实体标识做杂凑运算,运算结果作为置换表的输入;(4)映射算法密钥:映射算法的运行参数;(5)置换表:用于对映射结果进行置换,根据置换结果在私钥矩阵和公钥矩阵中选择元素,组合产生实体的私钥和公钥。
2.3 CPK中各要素的使用要求
CPK中的各要素在使用时,应满足几个使用要求:(1)出于安全性考虑,私钥矩阵和公钥矩阵需离线产生;(2)私钥矩阵仅存储在密钥管理系统中,实体端仅存储本实体的私钥,私钥需作为秘密参数存储和使用;(3)公钥矩阵分发到每一个实体,若设计传统的密钥管理系统,公钥矩阵可公开;若设计能抵御量子攻击的密钥管理系统,公钥矩阵也需作为秘密参数存储和使用;(4)映射算法、映射算法密钥、置换表等需作为秘密参数存储和使用。
2.4 CPK的优点
组合公钥从技术上解决了密钥管理中的几大难题。
(1)解决了密钥的规模化生产及管理难题。在密钥管理系统中,密钥通过密钥矩阵产生,产生效率将大大提高。同时,不再需要维护很多组公钥,只需维护好实体的标识即可。
(2)解决了密钥的大规模存储难题。密钥通过密钥矩阵产生,在密钥管理系统中不需要存储每个实体的公钥,在实体端也不需要存储每个互通实体的公钥。
(3)解决了需可信第三方提供身份认证支持的问题。每个实体都有全网统一的公钥矩阵,互通实体的公钥在本地通过对端实体标识计算得到,不再需要从网上传递,因此,不需要可信第三方证明对端实体与其公钥的绑定关系。
(4)降低了资源消耗。在基于CPK构建的系统中,当需要进行认证和密钥交换时,不需要在线交换公钥证书,也不需要验证公钥证书,从而可以减少通信双方的交互步骤、交互数据量和运算量。
3 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的应用性
3.1 系统建设成本
(1)计算性能要求。在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中,CPK公钥和私钥都通过密钥矩阵产生,CPK私钥的产生过程仅涉及整数加法运算;CPK公钥的产生过程仅涉及点加运算,不涉及费时的点乘运算。因此,和传统的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密钥管理系统相比,密钥产生效率将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了对系统硬件设备的计算性能要求,使得不必专门配备高性能硬件设备,可大大降低建设成本。
(2)存储容量要求。在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中,CPK公钥和私钥都通过密钥矩阵产生,不需要存储每个实体的公钥和私钥。因此,和传统的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密钥管理系统相比,密钥存储空间将大大缩小,从而降低了存储容量要求,使得无须配备大容量存储设备,可大大降低建设成本。
3.2 环境适应性
(1)标识的生成和使用。CPK是基于标识工作的,要求每个实体在系统中都有唯一的标识。在实际系统中这种要求是容易满足的,在2G/3G/4G等移动通信网络、PSTN网络、IP网络等网络中,都有可以直接作为标识使用的信息,如电话号码、IP地址等。即使在某些系统中没有可以直接作为标识使用的信息,用户自行规划实体标识,并将其分发给每个实体使用也是简单和可行的。对于可以使用电话号码、IP地址等作为标识使用的系统,可以由密钥管理系统规划标识生成规则并将其分发给每个实体,各实体在通信过程中可不再传递实体标识或不再传递完整的实体标识,从而进一步减少传输的数据量。
(2)跨域通信的实现。当一个实体需要与不同通信域中的实体进行通信时,可以规划域标识,根据实体标识产生实体的基础密钥(中间密钥),再根据域标识产生域密钥(与基础密钥的产生方法相同),然后再用域密钥与实体的基础密钥进一步复合,产生实体正式使用的密钥,从而达到一个实体在不同通信域中使用不同的密钥与其他实体进行通信的目的。若不想因引入域密钥而降低系统的抗合谋攻击能力,可使用不同的密钥矩阵产生基础密钥(中间密钥)和域密钥,相应地,实体端需存储两个公钥矩阵。
3.3 密钥管理方案的可扩展性
(1)参数和密钥的分发方式。CPK参数和密钥既可以采用在线方式分发,也可以采用离线方式分发。若采用在线方式分发,可先离线分发保护密钥,再在线分发使用保护密钥保护的各个CPK参数和密钥。采用在线分发方式,密钥管理系统中需存储公钥矩阵和各实体的私钥,无需存储各实体的公钥。若采用离线方式分发,密钥管理系统中只需存储密钥矩阵,无需存储各实体的私钥和公钥,并且CPK密钥可作为顶层密钥使用。
(2)参数和密钥的更换方式。由于CPK是基于标识工作的,因此,当CPK的几个要素(密钥矩阵、映射算法、映射算法密钥和置换表)固定不变时,相同的实体标识将映射到相同的密钥。若想更换密钥只有更改实体标识或者全网更换一个或几个CPK要素,因此,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和其它基于标识的系统一样,存在密钥更换不便问题,从而对密钥管理系统的密钥更换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
CPK参数和密钥既可以在线更换也可以离线更换,此外,还可以类比跨域通信的实现方法,设计代表时间段的标识,实体实际使用的密钥由基本密钥(中间密钥)复合时间段密钥得到,从而达到在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密钥的目的。
(3)协议设计。对于协议设计来说,CPK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体的公钥不需要在网络中传递,而是由收发双方直接在本地根据实体标识计算得到,同时无需可信第三方证明实体和实体公钥间的绑定关系,除此之外,基于CPK进行协议设计并没有特殊之处,传统的基于公钥算法的协议设计方案都可以套用在基于CPK设计的协议中,只需将协议中的公钥传递步骤修改为标识传递步骤即可。
4 结束语
CPK从到现在已有十余年时间,在这期间,CPK本身得到了不断完善,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其应用主要集中在认证系统中。这里重点分析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的特点,探讨采用哪些设计方法可以解决基于CPK的密钥管理系统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其应用性。后续将对基于CPK改进密码协议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关志,南湘浩.数字签名与密钥交换机制的讨论[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3):46-47.
[2] 赵远,马宇驰,邓依群,李益发.一种新的安全电子商务协议CPK-SET[J].通信技术,2010(8):178-180.
[3] 赵建国.组合公钥(CPK)技术的创新实践[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5):55-57.
[4] 南湘浩.CPK组合公钥体制(V8.0)[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3):39-41,44.
[5] 崔杰克.基于CPK的认证及密钥管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房利国(1977-),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信息安全、通信安全技术、计算机应用。
李丽(1976-),女,学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信息安全、通信安全技术。
郭庆(1978-),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信息安全、通信安全技术、计算机应用。
出人意料的选择
对熟悉他的人来说,于全当选为院士这一消息并不意外,自幼天资聪颖的他,求学与科研之旅可谓一路坦途――
1982年,于全17岁时以九江市高考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成为其母校同文中学和九江市三中的荣光。1986年,本科毕业后又考入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物理系电波传播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6月30日,作为该校唯一入选的国家公费研究生,被派往在欧洲通信界大名鼎鼎的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继续深造。
初到法国,按法国规定必须首先取得攻读法国博士的资格(即DEA),一年后,不服输的他以全优的成绩在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同学中名列前茅。此后3年,在集光纤、通信、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于全苦心修炼,先后取得了多功能光纤传感器、光纤网络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3项重要科研成果,撰写的6篇学术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创造的可调式光纤藕合器获得法国专利,出色的科研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1992年5月11日,于全顺利地通过了博士答辩,《多模光纤效应的研究及在光纤网络CAD中的应用》作为一等论文,被列为里摩日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范本,专家评判“非常出色”。尤为人称道的是,于全在论文中解决了法国巴黎地铁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光纤网络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时间,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外诸多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纷纷邀请于全加盟,他却毅然谢绝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优越条件与丰厚待遇,在1992年6月30日即他出国4周年这一天回到祖国,成为同期70多位留法中国留学生中第一个学成归国的博士。
“4年留学生活,开拓了我的思维,也给了我自信。我受不了西方人居高临下的同情与怜悯,不甘于做发达国家的‘二等公民’,选择回国创业就是希望能在祖国这块土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求一种在科技创新上与西方列强精神平等的途径。”在于全心中,国家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祖国送我出国深造,4年就得花费50多万元人民币,相当于5000个农民1年的农业税,这是人民的血汗钱呀!”留学4年,承载着祖国消息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成为他了解祖国的窗口,这种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已在1400多个日夜中深深浸入他的血液。
彼时,像于全这样的人才,在国内也是“宝贝疙瘩”。在首都机场,于全就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给“预订”了,很快航天部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有意请他加盟的单位络绎不绝。与于全同期回国的学者,不少选择了高等学府,成为了行业领军者,保持着在全世界行走的高度自由。那时,中关村已经出现了收入高达5万元的年薪,像于全这样的“海归”精英,可以拿得更多。
这时,一位好友给他介绍了总参某研究所。所领导和于全促膝长谈,谈的不是条件,不是待遇,而是我军目前的通信现状及其与国外的差距。于全感觉自己的血管里有一股热流在奔涌,他出人意料地谢绝了多个国内知名学府与大型企业的邀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部队。这个选择,意味着月薪300多元,而且,要受到部队高度的组织纪律约束。
在当时,于全的选择太出人意料,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回答为什么回国、入伍这两个问题,只因为好奇、不解的人实在太多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于全含笑谦称:“像我这样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但是有我这样机遇的人不是很多,是部队给我提供了干大事的条件。要说起来,我当时的选择也是一种思维上的创新。那时,国内洋博士不多,军队里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到军队后很受重视。正所谓,别人不太容易想到的,往往是机会最多的;不随大流,机会概率才会高。”
1992年9月4日,于全穿上国防绿,成为总参某研究所通信研究中心工程师,17年间,他历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中心主任、总工程师,2009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之一。
洋博士的自适应
许多人都以为于全在部队顺风顺水,实际上,这位留法4年的“洋博士”曾经经历了一个相当痛苦的自适应过程――
初进军营,部队并不因为于全是一名特殊的新兵,就给他特殊的照顾。几个月封闭的新兵训练,让于全感觉丝毫不比搞科研轻松,但这也锻就了他作为军人的刚毅与坚韧。
在山西完成新兵训练后,于全回到北京。当时各种舆论都将于全“举得很高”,媒体的轮番“轰炸”与重压,让他感觉压力很大。“最痛苦的不是后来睡实验室吃方便面做项目的日子,而是那段找不着北的日子。”
一次与同学聚会时,同学跟于全开玩笑说:“在法国,你好比‘人头马’,是高档货;刚回国,你好比‘五粮液’是抢手货;当了兵,变成了‘二锅头’,是大路货。怎么样,现在你是不是有点想吃后悔药了?”于全表面上嘿嘿一笑,心头却是沉重的,怎样尽可能快地完成自适应过程成为他那段时期重点考虑的问题。
放下“洋博士”身价,虚心向“老人”学习,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原来学的是物理专业,读博时学的是光纤通信,进入总参某研究所后,转攻无线通信。而且,军事通信与民用通信之间存在差异,我对军队的特点、需求完全不了解,因此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学起。”半年时间,他所阅读的书籍与资料,摞起来比人还高。
那段时间,于全每天清晨7时就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去几百米外的食堂打来开水,然后拖地、擦桌子。“我想通过这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告诉大家,洋博士没什么了不起。同时,也想看看,从无拘无束到纪律严明,自己的自适应能力究竟怎样。”就这样坚持了三四个月,于全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所里的“老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脚踏实地的“洋博士”。
这段自适应心得,后来被于全总结为“打扫卫生理论”,成为其所在单位人所周知的信条之一。在于全看来,扫地、拖地、打水、擦桌子,这些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却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处事心态与精神格调,只有脚踏实地干事、真正融入团队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如果只看外表,没人知道他是海归。”于全的战友们说。他经常会穿着作训服,与野战部队最基层的战士们混在一起。“只有这样,我才知道部队需要什么样的通信装备。”于全解释说。
凡是蹲过点的部队,于全都能叫出每一名通信士官的名字。在他的带动下,课题组的同事都爱上了基层蹲点试验,正是在这种深入接触与调研中,于全与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耐得大寂寞,才出大成果
接到第一个课题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了加快项目进度,于全与他的两名助手放弃了休息日,加班加点查资料、编程序,每天都干到深夜,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凑合着在实验室睡一觉,500多个日日夜夜,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计算机程序枯燥而又繁琐,他们反复地编写、修改,再编写、再修改,光编制的程序就达几十万条,打印出来足有几公里长……
1994年12月,于全主持设计的野战通信网计算机仿真系统研制成功,并荣获1995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系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有10多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研制时间之短、质量之高,令专家们惊叹,更让人惊叹的还是它的神奇功效,如今,这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无线通信、保密通信、电子对抗等军事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已成为掌控战场物质和能量流向的关键因素,制信息权成为决定战争胜负新的战略制高点,军队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世界新军革和各国军队转型的核心内容。多年来,协同通信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军队通信畅通的一大难题。这一世界性难题引起了于全的关注和思考。
“软件无线电”这项刚刚萌芽的新技术进入了他的视野。研究所领导全力支持他的大胆设想,筹备60多万元人民币,从全所选调精兵强将,组成一个包括2名博士、5名硕士在内的课题组,协助于全一起攻关。
“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野战电台运行数据来支持,在立项后一年多时间里,于全和他的团队从青藏高原到天涯海角,从辽东半岛到东海之滨,跋山涉水,战严寒,冒酷暑,深入陆海空通信部队,掌握第一手资料,仅搜集、归纳的各类数据就有数百万条。
1998年11月,于全和他的团队以最少的经费和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成功地实现了我军不同频段、不同体制电台的互连互通,较好地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难题,被誉为“自模拟过渡到数字之后无线通信领域的又一场革命”,使我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
荣誉接踵而至,“耐得大寂寞,才出大成果”,为排除干扰,于全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成果不急于报奖,不急于出专著,不接受媒体采访。他淡泊名利,多次在报奖时划去自己的名字,还常把自己所得奖金悉数分给他人。他常说:“泰戈尔说得好啊!鸟儿的翅膀绑上了黄金,怎能飞得远呢?”
正是在这种清醒与淡定下,于全率领他的团队继续瞄准世界军事信息技术发展前沿,马不停蹄地创新,先后完成了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成功研制出我军第一代战术通信网,实现了通信保障模式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7年来,于全刻苦攻关,不断创新,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科技奖一求是工程奖;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全军通信系统优秀科技骨干;总参青年标兵;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总参优秀科技干部;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奖项。一批科研人员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成为我军通信领域的中坚力量,而他自己也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军事通信学科带头人,是当代青年景仰的偶像之一。
文理兼备的“交联”式读书与学习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全来说,惊喜之外,更是责任。“它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今后,我将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与更大的舞台上,为自己所钟爱的军事通信事业而奋斗。”
在一般人眼里,于全是一个传奇,他的人生写满精彩,充满创新。前辈称赞他“思维不拘一格”,学生说他“善于出奇制胜”,而于全自己却谦逊地说这得益于“交联”式的读书与学习。“交联”本是物理和化学领域的一个专业词语,于全借用过来,旨在强调一种互联互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虽然工作繁忙,但他至今依然保持平均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工作再忙,也不能放松学习;不学习,就意味着放弃明天。”这是于全给自己的忠告。
智慧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高端部分,又称智慧服务业。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智慧产业,它是指直接运用人的心智资源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是教育、培训、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科学、法律、会计、新闻、出版等智慧行业的集合。
将智慧产业化,应该是人类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极致。智慧产业的规模和层次,最终决定着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不同。智慧产业具有极其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极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1 背景
根据《关于印发宁波市智慧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甬教[2011]248号)精神,为大力推进智慧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宁波市教育局启动了核心引导课程申报和建设。大型网站构建与实践课程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传统软件开发课程的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师承担,但是校内教师往往缺少大型公司的实践经验,也难以跟踪最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因此教学中往往缺乏新鲜、大型的案例,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而且教学方式一般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给学生提供的研讨表达及团队合作的机会也较少。
作为软件开发方面的课程,我们认为应该有良好的体系结构,采用可复用、跨平台的JAVA面向对象技术。大型网站构建需要用到大型数据库的应用,在应用方面还要有良好的延展性,比如从台式机的应用向移动应用的扩展、Android技术的应用。
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我们认为只由校内教师授课是不够的,要把在前沿从事开发的企业技术主管请进学校,同校内教师联手开展教学;同时教师一边倒的讲解也是不够的,我们要采取研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拓展知识、表达知识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2 课程内容整合与具体实施
2.1 课程内容整合
大型网站构建与实践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广,从体系结构到中间件技术,从企业级应用到SOA技术,从集成环境的应用到基础技术的学习。其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请企业教师走进学校,将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贯穿到新鲜的案例中,而理论知识和具体实现技术由校内教师讲解;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提交论文或报告,让学生对大型网站所用到的体系结构、企业级开发以及新技术进行探究,最后进行评比。
为了适应大型网站构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其课程内容包括:企业级应用、面向对象UML设计、面向对象原则和模式、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架构、Oracle数据库、MyEclipse入门、JAVAEE开发环境的搭建和测试、集成环境下的JDBC编程、Servlet组件开发、JSP组件开发、JAVABean编程和EJB(Enterprise JavaBean)、Android客户端、JAVAEE主流开发框架入门等。教学安排如下:
1)大型网站系统首先要考虑的软件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企业级开发、中间件及SOA等概念。
重点:体系结构概念、企业级开发。
难点:中间件及SOA。
2)大型网站系统的概要和详细分析,基于UML类的关系。
主要内容:UML类图及类或接口之间各种关系的描述和设计。
重点:类图的表示和含义,关联关系、组合关系和泛化关系。
难点:关联关系和聚合关系。
作业:学习基于Visio或rose的类图的绘制,设计现实生活中的类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大型网站系统中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在大型网站设计中,主要把握面向对象的主要原则。
重点:发现变化、封装变化的原则,单一职责和最少知识的原则,开放一封闭原则,子类替换基类的原则及合成复用原则。
难点:单一职责和最少知识原则。
作业:利用某一原则,用JAVA程序说明某一原则的实现。
4)大型网站系统中的设计模式理解和应用。
主要内容:设计模式的概念及在大兴网站设计中的作用。
重点:策略模式、中介者模式和模板方法模式。
难点:模板方法模式。
作业:利用某一模式,使用JAVA语言进行结构上的设计。
5)大型网站系统中的并发和通信,涉及多线程及网络通信。
主要内容:理解什么是多线程,多线程的并发应用。
重点:线程的创建,线程间的数据共享及多线程的同步控制,了解网络通信的流类。
难点:线程的同步控制。
作业:如何在网络通信中利用线程的并发控制。
6)大型网站系统中MVC架构模式中的页面和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学习JAVAEE企业开发环境及Servlet及JSP组件。
主要内容:熟悉分布式企业开发环境JAVAEE的搭建和服务器测试,学习Servlet组件的请求和响应,Cookie编程、会话、上下文、监视器和过滤器等程序设计,JSP页面设计。
重点:请求和响应、会话及上下文及JSP页面设计。
难点:监听器和过滤器。
作业:基于MVC模式实现登录、验证及查看用户信息的页面。
2.2 企业教师请进来,学生走出去
我们需要把项目开发经验穿插应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在课程实施中,首先和3家处于前沿新技术开发的公司进行合作,邀请他们的技术主管给学生讲课,与学生交流。此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小论文竞赛。
把资深的企业项目主管和技术开发人员请进课堂,为学生讲解前沿的技术和鲜活的系统案例,重视大型网站体系结构的构建、企业级开发的特点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应用。
首先,我们请到了某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计算机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兼高级项目经理。该企业项目经理荣获原厂商ARCGIS DBA证书、原厂商ORACLE10G DBA证书、原厂商CISCO网络管理师证书,精通与熟悉VB、C、C++BUILDER、JAVA、DELPHI、ASP/PHP/JSP等多种编程语言与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ORACLE、DB2),具有10年以上的软件开发经验与软件项目管理经验,熟练掌握方案分析设计、分布式的软件体系结构、中间件技术、Web Service开发模式及J2SE、J2EE(JDBC/EJB/SERVERLET)设计模式,对ERP流程、图形图像及CDMA工作原理与实现手段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目前从事宁波市重点工程项目数字房产信息化建设工作已有6年多,有丰富的项目管理与实践经验,负责与主持过大型项目的研发、建设方案、预算、立项、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建设、项目验收等工作,拥有丰富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工作经验。该企业教师以“智慧房产”为项目案例,给学生讲解大型网站的构建与实践。
为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卓有成绩的创业校友,请他们讲解主持开发的项目,包括东蓝甩客平台、挥客客户端的开发,三屏合一项目,够快云存储移动端、Android端,宁波日报远程发稿移动端、Android端等。同时,学校带领有兴趣的学生去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和最新技术应用。
2.3 推动学生课外探究,进行论文和项目比赛
(一)招生从2011年招生的情况看,考生主要来自全军作战部队、总部机关、科研试验部队、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也有少部分地方高校考生。
(二)教学经过近10年的探索,我们在课程教学上摸索并建立了自己的培养体系。在教学环节上,制定了各工程硕士领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比较齐全的教学资料。在课程设置中,既设置了基础理论课程,也设置了工程应用课程,在体现研究生水平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尽可能选用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教材,制作课件,并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在授课教师遴选上,尽量选用具有工程经验和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师。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以上。同时聘请试验部队、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设课程。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上,严格按照工程硕士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并进行严格的考试。在教学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室,针对工程硕士特点实行交互式教学,结合高水平的专题讲座,有效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工程素质。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为一个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教学督导组进行课程教学检查,教学质量全部为优良。经过课程学习,学生提高了理论水平,具备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能力,部队反应良好。
(三)学位论文在学位论文工作方面,实行学校和部队双导师制,论文选题87%为部队工程项目或研究项目,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应用需求。总的来看,学位论文工作比较严格规范,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全军的在职干部,非常重视论文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开题报告认真,答辩程序规范,有部队专家参加,把关严格。从已毕业的学员论文情况看,内容多围绕实际工作展开,技术含量较高,多具有较好的军事应用价值。但在中期检查和预答辩方面,有时受部队试验任务的情况的影响,部分学生开展的不够充分。
(四)管理目前,装备学院实施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各级责任比较明确。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招生、教学、学位档案,并有专人进行管理。为规范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制定了专门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同时,明确要求导师要在工程硕士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界定了院内导师和院外导师职责分工。院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招生录取,与院外导师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与院外导师、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协助院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和答辩,参与研究生的考核考评。院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与院内导师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并与院内导师、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参与或承担研究生部分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和答辩,参与研究生的考核考评。
(五)办学特色与效果装备学院根据任务确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面向试验部队,针对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特征设定专业方向,培养从事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办学特色比较鲜明。毕业生主要从事试验管理、规划、组织、试验技术等岗位,完成的工程项目用于国防试验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100多项已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涌现了一批以全国突出贡献工程硕士陆晋荣为代表的新型杰出人才,部队对装备学院工程硕士的培养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工程硕士培养的几点经验
(一)招生上突破传统的单凭考试成绩的模式,提高复试成绩的比重专业学位的教育不同于学术性学位教育,更着重于工程实践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装备学院在招生上改革了以往主要根据入学考试成绩为主的做法,加大复试成绩所占比重。在学生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国家基本分数线的情况下,重点考虑复试成绩,并组织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的测试。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本领域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复试重点考查学生在从事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改进国防科研试验方法和手段、提高国防科研试验效率中的发展潜能。
(二)正规教学过程,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科学设置专业方向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装备学院认真制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又结合了各工程领域培养特点,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突出特色。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试验部队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学院的教学资源,装备学院与培养单位共同研究确定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使课程的设置既能充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使教学安排既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又不至于影响到试验部队的正常试验任务,必要时学院派教员到部队进行授课。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院工程领域的学科特点和试验部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三)根据专业学位的培养规律,与科学学位区别对待,突出工程硕士特点参加专业学位学习的学生,与攻读科学学位学习的学生相比,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强,而且渴求知识欲望更强。因此,在工程硕士的培养等方面,无论从文献阅读、论文的选题还是学位论文的要求上,都有特别的要求。文献阅读总体上要求量相对少些,但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工程需要至少阅读10篇最新的专业性的中英文文献,并在论文开题前写出不少于三千字的文献阅读综述;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工程实践任务,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可以是工程策划、工程设计、技术改造或技术攻关等项目,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在于充分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也比较灵活,可以是工程设计、研究论文、专题报告等形式,表明作者具有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在学生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提高学院导师与部队导师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定和指导,确保论文质量。
(四)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学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共有两种组织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采取学员“进校不离岗”的方式,经考试被录取为我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后,学生的各种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平时照常上班,第一年两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安排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学院集中学习;第二种形式是采取学院与单位联合培养的形式,双方共同签订培养协议,学生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并不到学院上课,而是学院根据培养单位任务情况和学院教学安排,派教员到培养单位进行授课,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授课。第一种形式一般用于学生数量较少试验任务并不十分繁重的情况,学员进校后,按照学院内其他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要求,共同编班,集中管理。第二种形式一般用于学员数量较多,单位集中,并且试验任务相对较重的情况,这些学员的管理由双方成立联合管理小组来负责,联合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论文研究、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进程,并监督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协商解决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实践证明,成立联合管理小组的做法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导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提高导师自身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装备学院注重加强导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设一支水平较高、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导师群体。尤其重视选拔具有丰富工程、试验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充实到工程硕士导师队伍中。队伍中有国家863、973专家3名,获育才金奖6名,育才银奖36名,全军优秀教师11名。目前在学院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学术队伍。在部队已有导师60余名,主要是试验部队的总师和高级工程师。另外,我们充分利用院内外各方面的优势,聘请有关院校、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全军武器试验研究论证部门、试验基地等单位的教授、专家讲课或举办高水平的专题技术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此项活动,得到学生的欢迎,使他们在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等方面受益匪浅。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受到了部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院的工程硕士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