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Google推出的免费学术搜索引擎,可以帮助快速寻找学术资料,如专家评审文献、论文、书籍、预印本、摘要以及技术报告。其免费的优势对那些并不富裕或没有相关学术图书馆资源的个人,意义重大。
2、SCIRUS
Scirus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全面、综合性最强的科技文献门户网站之一,Scirus引擎的信息源主要是两部分:网页和期刊。Scirus覆盖的学科范围包括:农业与生物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与化工,计算机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经济、金融与管理科学,工程、能源与技术,环境科学,语言学,法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医学,神经系统科学,药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与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它以自身拥有的资源为主体,对网上具有科学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集聚了带有科学内容的网站及与科学相关的网页上的科学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业文献、预印本等。其目的是力求在科学领域内做到对信息全面深入的收集,以统一的检索模式面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
3、Sciseek(科学探索网)
SciSeek专注于科学搜索引擎与目录,还包括一些科学杂志以及其他的工具等。
4、Find Articles(论文搜索网)
论文搜索网提供多种顶极刊物的上百万篇论文,涵盖艺术与娱乐、汽车、商业与经融、计算机与技术、健康与健身、新闻与社会、科学教育、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大部分为免费全文资料,检索操作简单。
5. Intute
由英国高等教育资助理事会下的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JISC和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开发建立,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的网络资源。所收录的信息资源都是经过行业专家选择和评审的,从而保证了其质量。目前数据库信息已达120060条。Intute共设四大领域: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下又包含诸多学科,以科学与技术类为例,覆盖了天文、化学、物理、工程、计算、地理、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以及交叉学科,信息达33806条。
6、Information Bridge
Information Bridge是由美国能源部DOE下属的科学与技术信息办公室OSTI开发维护的搜索工具,提供美国能源部1994年以来研究成果的全文文献和目录索引,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环境科学、能源技术、工程、计算机与情报科学和可再生能源等。检索功能有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
7、OAIster
OAIster是密歇根大学开发维护的一个优秀的开放存取搜索引擎,收集了来自536家学术机构的590万篇文档,包括开放使用期刊的文章、工作论文、讨论文章、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可按关键词、题名、创作者、主题或资源类型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含资源描述和该资源链接。
8、Base-Search
BASE是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大学图书馆开发的一个多学科的学术搜索引擎,提供对全球异构学术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它整合了Bielefeld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目录和大约160个开放资源(超过200万个文档)的数据。
9、Vascoda
Vascoda是一个交叉学科门户网站的原型,它注重特定主题的聚合,集成了图书馆的收藏、文献数据库和附加的学术内容。
10、百度文档搜索
Information百度文档搜索可以查找以Word、PowerPoint、PDF等格式存在的研究报告、论文、课件等各类文件。它支持对Office文档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dobe PDF文档、RTF文档进行了全文搜索。搜索时,在检索词后面加一个“filetype:”来限定文档类型。“filetype:”后面可以跟以下文件格式:DOC、XLS、PPT、PDF、RTF、ALL。其中,ALL表示搜索所有这些文件类型。在搜索结果页面,点击结果标题,可以直接下载该文档,也可以点击标题后的“html版”快速查看该文档的网页格式内容。
11、百度国学
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隐含在语言后面的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强人意。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但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对于要肩负中小学英语教学重任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必须要有意识地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树立跨文化意识理念,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一、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任何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它不仅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不为西方社会价值观所认同?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实际上就是文化差异问题。
(三)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和学生,只有树立了跨文化意识理念,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消除跨文化的冲突,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体交往。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学会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相反,没有建立跨文化意识的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文化。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了解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得体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际。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如:用How oldateyou?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你已经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时,有人通常会用“Yourarelfatteringme(过奖)”来回答,弄得对方很是尴尬。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难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年来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进行相应的转变。强调语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文化意识对各级别的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加强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和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总体规划,明确开设西方文化课程以及相关课外活动的要求,其次,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开设西方文化课程
通过系统、扼要地介绍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社会在文化、思想、社会与政治制度、宗教、艺术、文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概况,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课程开设一个学期,由外教担任主讲教师,教材以英文版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为主。在了解和扩大有关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的背景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课文以及相关的配套练习,使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阅读能力,达到提高英语总体水平的目的。在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的同时,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能进一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熏陶。
(二)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外籍教师本身就是异国文化的承载着,不仅语言地道,其课堂教学方式、待人接物和行为举止都显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在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感性传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好外籍教师的作用是优化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院的外籍教师主要承担英语口语、西方文化和听力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国的教师,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给我院的英语教学增添了活力。学生受到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的熏陶与影响,这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会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士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我院外籍教师除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小品编演等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中外籍教师的努力.学生的专业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增强,这为他们今后不管是从事英语教学,还是到外资企业工作或到国外留学、谋职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英语影视欣赏的作用
英语影视以其直观的特点.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和逼真的情景,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社会概况的了解,深受学生的欢迎。近年来,西方影视欣赏课程逐渐受到重视,有些高校已在英语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并被视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也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四)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1.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大部分内容选材地道,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信息。例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Unit2“CulturalDifferencesinInternationalMarket—ing”中提到一个美国设计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香水到南美洲国家销售,结果血本无归,原因是该香水广告强调了茶花香味,而茶花在很多南美洲国家是用于葬礼的。教师可就该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涉及文化差异的例子向全班汇报,最后教师总结。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多有涉及.教师可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可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异同。如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2.发掘词汇内蕴.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词汇作为英语语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锐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如在西方国家,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Everydoghasitsday”:而在汉语中“狗”带有贬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
又如颜色词的差异,汉英颜色词语普遍存在含义不对等的情况: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但在英语里“red”有“处于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之意,如“redlfag”(引人生气的事)。“inred”为“亏欠,有赤字”之意。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blackcoffee”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green”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而“Sheisfeelingratherbluetoday.”的意思是“Sheisfeelingrathersadtoday”。
另外,英语中的习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英语语言的精粹,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goDutch”(各人付各人的帐),“to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toeatnOifsh”(忠诚)等,不了解其起源就难于真正掌握其含义。
总之,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3.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
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首先要理解本族文化。由于本族人是无意识地使用本族文化的,往往无法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因而也就无法发现两国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将中西文化在称呼、问候语、感谢、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和领会。中国人如果不了解美国人的坦率习惯,或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误解了。听到别人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有些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再比如,你和英美人打招呼时说,“上哪儿去?”“吃了吗?”他们可能会感到很不舒服。因为问这种问题对英美人来说可以理解为干涉人家的私事,但是在中国.这是十分恰当的打招呼用语。在实施“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时,文化背景差异对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化中,邀请他人等于借用了别人的时间,因此对别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尊重,时间则是双方协同的结果。例如:
A:I’d 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have dinner?
B:Fine.when areyou free?
A:How aboutSaturday?
B:I’m afraidIhaveameeting.
A:Let’SmakeitMonday.butithastobefaterone.
B:That’SOkey.one—iffteen?
A:Fine.I’11writeitdown.
而在我们的习惯中,被邀请者把邀请看作一种荣誉,时间通常由主人一方确定。这还反映在语言上尽量说些程式化的客套话。
又如:对“firstlady”的理解,请看以下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T:Haveyoureadtoday’Spaper?
S:Notyet.Anythinginteresting?
T:The FirstLady wentto the orphanage to see the poor children.Look atthis picture.She is verybeautifu1.
S:Wh0isthefisrtlady?
T:ewifeofthePresident.
S:Isee.ThatmeansthePresidenthasmorethanonewife.
显然.在这个对话中,学生对FirstLady产生了误解。认为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第三夫人,从而得出结论:总统有好几个夫人。其实,FirstLady是对美国总统夫人的特定称谓,这已是个常识问题。
关键词: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海外华人基督徒;现状研究;述评
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群体以及海外华人基督徒,或者处于传统的弱势地位而为人所忽略,或者处于政治性敏感地位而为人顾忌,或者居于海外而为人难以触及,他们成了一群特殊的基督徒群体。本文试图对此三类中国式特殊基督徒群体十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评述,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妇女基督徒现状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未见有妇女基督徒现状研究的专著。不过,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倒有数篇值得称道。陈玉英的博士论文《基督教信仰对妇女婚姻满意感之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11)采用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妇女基督徒的婚姻满意感,发现:基督徒妇女信教年数越长婚姻满意感越高,基督教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婚姻满意感越低,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显著高于非基督徒妇女,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最低的相关因素是冲突处理、休闲娱乐和性关系。信教10年以上的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却在六个维度上显著提高,包括男女角色、子女教养、姻亲关系、金钱管理、冲突处理和感受关爱,原因是妇女信教后在认知层面发生改变,或者深层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婚姻满意感提高。
王邦虎的硕士论文《乡村妇女的“天堂之路”》(安徽大学,2010)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安徽怀远新河地区的妇女基督徒进行了田野调查,认为妇女归信的直接诱因是疾病与家庭苦难,信教妇女在仪式中释放压力得到解脱,同时在祖先崇拜、丧葬仪式中坚持不跪拜的基督教原则,但最后又不得不参与其中,表现了基督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折中。刘延飞的硕士论文《一个农村女性的基督教信仰研究》(中南大学,2011)通过对一个农村妇女基督徒的生活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发现农村妇女选择基督信仰深受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时,信教以后的农村妇女有着向亲戚、朋友、邻居甚至陌生人传教的相当热情,这成为农村基督教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瑾瑾的硕士论文《女性宗教认同研究》(郑州大学,2007)对郑州市佛教女信徒与基督教女信徒在宗教认同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许春燕的硕士论文《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压力知觉及社会支持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通过心理学的专业测量,发现男女基督徒在心理幸福感、社会支持、压力知觉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基督徒的心理幸福感、社会支持、内倾宗教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基督徒的压力知觉、外倾宗教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基督徒。常薇的硕士论文《中国基督教宗教性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发现在基督徒和慕道友中,女性的宗教性总分显著高于男性,且女性在宗教性上比较趋同,而男性的个体差异较大。另外,也有学者对农村妇女信徒总体情况、某一地区的妇女基督徒的调查、残疾妇女基督徒见证叙事以及基督教关于妇女的观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花传国,易水霞,2011;赵银侠,2000;张蓬,尹宏,1988;林连华,2009;王晓春,1991;王美秀,1995)。
二、教职人员现状研究
李峰的《乡村基督教教职人员的社会阶层分析――以浙南Y县X镇基督教为个案》(晋阳学刊,2006年第3期)以浙南X镇为个案,参照陆学艺教授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阶层划分的成果,考察并发现了该地教职人员的阶层分布:基本遍及乡村社会的各阶层,尤以家庭小工厂主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雇工以及私营企业管理者此五阶层为最,作者认为乡村教会存在着形式开放性和实质封闭性等特征。
刘建忠的硕士论文《论宗教教职人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新疆师范大学,2011)将教职人员与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认为宗教教职人员是沟通人神及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关系的“双重桥梁”。他们不仅支撑着宗教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通过日常的讲解经活动和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周围的信教群众,从而对信教群众的思想言行、各宗教间以及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的关系发生影响。宗教教职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然优势,协助党和政府开展基层工作、倡导并先行对陈旧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教义教规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时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宗教教职人员在带领信教群众发展经济、开展国际民间交往从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海外华人基督徒现状研究
关于海外华人基督徒的现状研究,至今大陆还未见有专著出现,仅见美籍华人杨凤岗的《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一书。该书通过对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华人教堂的田野考察,发现,美国华人基督徒既没有放弃族群认同被动地接受同化,也没有拒绝融合而简单地固守其族群认同,而是同时圆润地建构和重构美国人认同、华人认同和宗教认同(叠合认同)。在叠合认同模式之外,杨凤岗还发现另外两种不成功的或适应不良的认同模式:碎片融和、融化融合。
一、引言
2007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同时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
在这一要求指引下,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更高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求,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应课程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为更高层次的大学英语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的拓展课程。如南京林业大学就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概论》、《英美文化概况》、《商务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改拓展课程。中国矿业大学也开设了实用科技英语翻译《高级英语口语》、《高级英语应用文写作》、《中国文化概况(英文)》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温州大学也于2010年开设了《美国社会与文化》、《电影口语》、《口译》等拓展课程。
二、开设拓展课程的必要性
刘润清教授(1999)曾预示我国今后大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将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英语长期贯彻的“以应试为目的”,“以语言技能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及教学理念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现行英语教育语言、内容教学割裂,单纯语言技能训练过多,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容课程安排单一化,及其导致的学生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欠缺、思辨能力偏弱、综合素质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凸显。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做出如下改革:(一)更新语言教学理念,改革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在不改变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时限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改变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模式,实现内容课程——语言课程的融合,为学生开设可供选择的、丰富多样的拓展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二)开发课程自身潜力,把内容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以英语为媒介,系统教授拓展知识内容;以拓展课程内容为依托,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提高语言技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全面提高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课堂展示、多媒体手段等行之有效的活动与学科内容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理论依据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内容依托教学理念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CBI教学理念抛弃了人为地将外语教学孤立起来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倡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它把教学的重点从语言学习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从而达到内容和语言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提高的目的。 转贴于
CBI教学理念已在世界各地的外语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85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学校进行了各种类型的CBI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较短的时间内,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得到迅速传播,如在奥地利、芬兰、德国、荷兰等国家都实施了CBI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教学环境有专业目的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及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等。上世纪80年代,多种教学方法被大量引进我国,CBI教学理念也随之进入了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国内不少与CBI相关的论文相继发表,对CBI的定义、理论基础、特征、模式作了详细介绍。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开始有意识地把CBI与中国的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近年来,CBI教学理念也开始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如魏哲峰(2003)探讨了CBI教学模式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运用。CBI被定义为“内容教学与语言教学目标的融合”,或者说,语言课程围绕学生的学术需要和兴趣,即内容材料支配下的一系列语言介绍与学习;被归纳有主题式语言教学(Theme-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保护式内容教学(Sheltered content instruction)和附加式语言教学(Adjunct language instruction) 三种元教学模式(常俊跃、刘莉,2009:81)。这些元教学模式根据需要交换使用,但主题式语言教学更加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CBI以任务式教学、体验式学习、建构主义、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的用法,更要学习语言在现实环境中的使用,以及第二语言习得有关学习者在上下文的语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习得语言等观点为理论基础,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脚手架(scaffolding)英语教学框架和语境,使语言学习者能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语言习得产生(袁平华,2008)。
四、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 .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前不久,美国的一些 金融 巨头,媒体大腕,以及文化产业的大鳌鱼.包括好莱坞几家大公司的头脑们,以及媒体,信息和传播界的知名人物,在美国联邦人文基金会和联邦 艺术 基金会的支持下,召开一次大型秘密会议就当前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民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精心策划根据一些参加会议的学者们的汇报,本人仅将有关重点 总结 整理.以供国内有关人士和部门 参考 借鉴
z}世纪:断技术时代的美国文化产业
正如美国一些学者指出那样,当今21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被马克思理论化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而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型的阶段即技术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金融,资本. 科学 技术,同信息一娱乐业结合在一起,彻底地改变 现代 人生活的环境,方式与习俗等从马克思的 政治 经济 学的理论来讲,目前的后 工业 技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导致了两个相互对立的结果政府传统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衰减和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影响力的扩大.跨国公司和统治集团结盟之后的势力/实力的加强,与民族国家及其附属机构的势力/实力的削减麦克斯霍克海姆的话:“任何人要讨论资本主义.就必须讨论全球化r如果不讨论资本主义的重构,就不得不要对资本全球化进行设计’技术和文化已经成为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作用已经发展到全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技术与文化形成了当今最大的和最活跃的文化工业与产业,
按照美国某些学者的定义,新技术指的是充斥于工作、 教育 、有效、社会交际、政治与文化中的信息与娱乐相结合体的各种表现形式不能仅仅认为它单单局限在信息技术.实际上它包括传播、新媒体和多媒体、娱乐、知识、信息等多种文化范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于人类劳动与休闲方式的重新建构等。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新技术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在文化产业上。而文化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 %-20 l的速度递增发展,按照这次会议的统计、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的收入已经占据美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5 } -28.高达每年4000-4800亿美元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报告,美国每个家庭的文化娱乐消费,包括看电影和其它表演,购买书籍和音像产品,以及儿童玩具和游戏制品等年消费额在}ss}年为1813美元,到2005年.上升为2200-2500美元,由于地区和州的差价等因素.这个数额基本上等同于美国家庭在医疗保险上的消费。这种文化消费尚不包括外出 旅游 、观看 体育 比赛等户外娱乐消费按照美国财政部和华尔街的统计,美国家庭的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值率是通货膨胀率的三倍
才艳.洪按由斤我们身在美已目俄生采考摄
媒体和文化娱乐业的 发展 ,也影响到美国 教育 的发展和重新设计按照美国2005年高等教育的统计,美国大学专业的设置,从2000年已经发生变化。2006年,美国的毕业生,有相当多的比例从事与上述行业有关的工作美国过去十年来在文化公业与产业等领域工作的人数以每年8%的比率增长此外.过去+年来前总统克林顿主张的鼓励中小型即个体户行业的发展的政策.也鼓励美国文化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的独立制片公司增长为1995年的+倍,而根据美国独立电影 艺术 家协会的最新统计,该会会员已经发展到将近4000多名.而美国的私家动u公司目前已经有500多家—这是指有动画产品上币的公司、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_美国义化业和娱乐业,在国际开发和合作卜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口前,美国国内的商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中的三分之一已经靠美国国人制作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已经在世界各地的160多个国家,以s。多种语言放映,好莱坞的国外收入己f_z达到其在国内收入的3一4倍
(绝洪按_据我们雇因内的朋友告知,中已的电哪作品雇国际上t}无以同好莱鸡相比据视出产优诱大片‘《英雄》《满城基带黄金甲》等已奴戒50多个已家上映并放枷译成75 20余个语种。这将技ka我国优秀电哪艺术家叔极开发国际电彩市场.也套鼓ka我目的炙化辛止特别是书视止的硕导和负责人.打开思谁解放思息.叔极开展旧p#合作和发展固际市场)
把握时机;加强全球化策略:积极发展美国的文化产业二
实际上从21世纪来临时起,美国媒休业,娱乐业,乃至 金融 业的精英们就开始设计zj世纪文化业的发展他们派出了成百上千的专家和精英,到世界各地考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这次会议上.很多人都提出不少优秀的建议和计划报告其中既有从战略高度的发展计划也有具体的小型的个休发展建议.总体来讲,有不少高深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按照美国某些专家的估计.到zalo年.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有的学者估计.到201。年,全世界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将是2005年的三到四倍.美国国内的总值会达到7000-7500多亿美元,而全世界的总产值会达到120001-500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预计占有60%左右
开放获取期刊即Open Access Journal(以下简称OAJ),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学术自由与信息共享无阻碍的出版理念而产生的期刊。OAJ使作者的学术论文借助互联网免费被读者使用,自由传播,唯一限制是要使作者著作权被充分保护。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期刊是否为开放获取期刊:一是出版作品是否可以被免费、自由使用,包括下载、打印、索引,甚至印制成册;第二个方面是,它是否以一种统一格式保存在至少一种由政府、科研机构等管理运行的仓储中。目前,OAJ大致可以分为5种类型:①完全免费型,即由研究机构、大学等负担所有费用,著者、读者不付任何费用;②著者付费、读者免费型,即由著者支付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读者免费获取;③混合型,即期刊整体为订阅期刊且由作者付费,但作者可以选择论文是否开放获取;④定期免费型,即一定时间内付费,一定时间后完全免费;⑤电子免费型,即纸质期刊为订阅型期刊,而电子版完全免费获取。
1.国外OAJ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
从1994年由作者付费、读者免费的美国佛罗里达《Florida Entomologist》开始至今,OAJ正好有20年历史。根据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的数据,到2014年10月OAJ期刊数已达10048种,OAJ数量不断增长;增长部分中有新创办的,也有从传统期刊转型来的。专门从事OA(Open Access)的出版社在2000年后出现,BioMed Central就是在2000年创立。2003年PLOS社创办了《PLOS Biology》,2006年创办《PLOS ONE》。Bentham、Hindawi也创办有多个开放获取期刊。以荷兰Elsevier出版集团为例,该集团在2014年创立8种OAJ;2013年为19种,2012年为12种。根据Thomson Reuters的数据,自然科学各领域以WoS(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为研究对象,2003年到2012这十年间,OAJ增长最快的是物理学与生命科学领域,其次是地球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可见,科研越活跃的领域,创办OAJ量越多,且欧美大型出版社创办OAJ较多。不同国家OAJ数量有较大不同。以ISI(ISI包含SSCI、SCI、SCIE与A&HCI)引文数据库收录的OAJ为例,截至2013年9月,不同国家OAJ数量差距非常大。美国OAJ数量最高,为53。巴西、南非与印度,分别为50、17与14。一个国家的科研是否有活力,是否充分流通与融合以及是否受其他因素的过多影响与该国OAJ数量密切相关。此外,科研人员数量与相应国家的语种对OAJ数量也有影响。
目前OAJ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欧美国家,二是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欧美国家OAJ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优质稿件。巴西、印度等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支持OAJ发展。以印度为例,印度OAJ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它要求全部或部分受政府资助项目的研究论文电子版在OAJ上发表。同时,OAJ发表的论文作者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OAJ的发展与其科技水平、政策支持以及学术研究环境是否开放、宽松有关。OAJ论文先出版后评价,而且是作者付费,这难免让人对刊载文章质量产生疑问。事实上无论从哪个国家来看,与传统期刊相比,目前OAJ刊载论文总体质量较低。
最近OAJ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一是增长速度较快,且有影响的期刊开始完全开放获取。从DOAJ网站数据看,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OAJ增数为912;而Nature Communications从2014年10月20日起完全开放获取。二是更多出版社加入OAJ创办行列,如Nature创办 Scientific Reports,Springer创办的SpringerPlus等。由于OAJ不受页码与刊期的限制,刊载文章的数量增长很快,覆盖领域越来越广。三是完全免费OAJ数量增加且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英国在2012年、日本在2013年推出资助政策,以促进完全免费的OAJ发展。四是刊文量越来越大,覆盖领域越来越广,影响因子也逐渐增加。英国专家预测未来OAJ发展的趋势:资助机构推动的强制OA使完全免费OAJ增加;收费被严格限制;作者既是付费阅读者又是作者;OAJ倾向于使用更加统一的技术标准。
2.我国OAJ发展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我国CSSCI 收录的533种期刊中,OAJ 120种。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的数据,在总数782种OAJ中除去社科期刊,2013年我国科技类OAJ数量总数为712种。我国在2013年正式出版的期刊中,自然科学类4080种,社会科学类2145种,英文期刊179种。已有文献都较难对我国OAJ进行总体性研究:并不只是层次高的期刊在OA。从广义上说,我国OAJ的数量并不小。不少期刊以自办网站的形式将刊发的论文在网上供读者免费下载,相应期刊扩展了影响力,而这又能得到作者同意。这些期刊在OA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据Nature向我国投稿作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有18%的作者不知何为OA,而这一数字在其他国家仅为6%。我国期刊OA多是各自为战。不少出版社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战略眼光,基本上没有像Elsevier出版集团那样一年创办OAJ达十几种的出版社。我国要推动出版单位整合与重组,必须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版单位能否形成资源集聚决定我国OAJ能否健康成长。与OAJ密切相关的是OAR,即开放仓储。由于OAJ分散,我国OAR现状不容乐观。数据保存缺少统一平台,不能实现长期有效保存,分类管理层次混乱。已有存储平台稳定性差,访问速度慢,有的根本无法访问。我国传统期刊所占比例很大而且生存压力小,因此进行OA的动力不足。另外,作者担心OAJ自由下载、免费使用会侵害自己的著作权。在我国著作权保护现况下,作者的担心并不多余。
3.我国OAJ发展策略
(1)要借助信息技术,更新办刊理念
OAJ以互联网作为出版终端,数据保存以电子形式;编辑出版模式与传统期刊有很大区别。互联网不再是传统编辑出版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编辑出版的基本平台。OAJ出版模式已经显示了强大生命力:高效率、低能耗、大容量。以《PLOS ONE》为例,它是先出版后评价,即科研成果由同行评议。另外,OA办刊模式借助数字与网络技术,把论文借助网站快速推送。我国期刊要借助信息技术,更新办刊理念,实现跨越发展。只有超常规发展才能实现追赶与超越。
(2)要有统一平台
目前较有影响的OAJ都由大型出版社创办,“散、小、弱”的出版主体显然不具有OAJ发展的人力与技术储备,更缺乏影响力,即使勉强办OAJ也可能无人问津。我国应借助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出版主体,争取出现一批大型出版集团。行业协会应该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与较大的出版集团整合成统一平台。这一平台要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推动OAJ创办;二是推动传统期刊转型并与OAJ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发挥评价作用,使OAJ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行业与社会认可度,保证OAJ质量;四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有待改进的环境下充分保护作者著作权。行业协会与较大的出版集团整合实现难度不大且可操作性强,容易打造形成统一平台。
(3)要有政策强力支持
OAJ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美国2007年推出一项议案,要求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资助的科研项目必须开放获取。这一政策无疑大大推动OAJ的创办与发展。我国全国所有制性质的大学、科研机构众多,由国家和公立基金支持的项目也应该开放获取。一个好的OAJ对国家科技文化进步的作用巨大,鉴于国外完全免费OAJ在加速发展,我国要推动免费型OAJ的发展。此外,我国要有评价政策,以政策的形式对OAJ发表的科研论文以定性或定量方式与传统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折算,以提高作者在OAJ的积极性。从国外情况来看,OAJ总体质量偏低,与传统期刊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有监督,从政策层面确保OAJ论文质量。
(4)区分对内对外两个层次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三、结语
凡是有交际目的、交际需求、交际对象的语言应用都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因此交互式的教学课堂能够令英美文化教与学事半功倍,而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了语言技巧与功能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令教学课堂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读”的输入,“说”甚至是“写”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再借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影视视频,创造一个浸入式的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和游戏策略,能够开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社科学报 品牌栏目 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与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近年来相继评选出一批“名栏”“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等品牌栏目。这些已获得社会认同并产生广泛学术影响的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社科学报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影响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既是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样也是高校社科学报及其品牌栏目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
众所周知,学术质量是学报及其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与学术生命之所在,而学术质量取决于所刊论文的质量,论文质量又来自作者的水平。因此,围绕品牌栏目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就十分重要。因为一个栏目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久立足于学界的关键在于作者的学养以及由此而来的稿件质量。
一方面,要广开门路吸纳海内外知名学者的优质稿件,这是栏目保持学术生命强力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掘青年才俊的新说力作,这是栏目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两个方面是许多学报努力的方向,例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栏目,自1984年创立至2011年的20多年里发文547篇,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成为其稳定的作者群。这些作者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著名甲骨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资源环境”栏目的作者群,包括100多位中外著名学者,其中有国务院总理、工程院院士刘洪亮、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环境经济学家潘家华、环境法学家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家汪劲、美国自然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王立德等。这些著名学者覆盖了环境资源法领域近90%的高端作者。而整个作者队伍则涵盖了“20后”到“80后”不同年龄段,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栏目,1984年创设至今发文903篇,作者中的海内外著名专家有张岱年、任继愈等几十位以及他们培养扶持的学术新人如当年的李申、李炳海、杨国荣等年轻学人,如今都已成为孔子、儒学和齐鲁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不少已是教授、博导或知名专家。栏目与作者群之间应该形成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栏目办得好影响大就会吸引有影响力的名流大家,而高端作者群又反过来提高栏目的影响力,二者互动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学报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在作者群的建构方面,社科学报要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全球的气度,努力做到名流与新锐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这样,栏目就能保持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吸引作者将高质量的论文投给某家学报的某个“品牌栏目”?学报界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其一,建立优稿优酬机制。虽然真正的学者追求的是学术境界,但优厚的稿酬毕竟是对其学问的社会价值的认可,对其或多或少地会有些潜在的吸引力,这样,能最大限度调动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因为做学问着实不容易,其中甘苦味,得失唯自知。江西财经大学《当代财经》的“理论经济”栏目的名优稿件的稿酬是1000-2000元;《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的特稿特酬最高是3000元;《郑州大学学报》的“美学・环境美学”栏目面向国内外征集10篇左右对环境美学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的重要稿件,每篇稿酬5000元。其二,设立论文评奖制度。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设立“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优秀论文奖”,重奖有学术创建和贡献的优秀论文;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拟设立年度学术论文奖,对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的优秀论文予以奖励。其三,实施栏目名家主持人制。为了高起点和高质量,许多社科学报的品牌栏目都设有主持人,均为著名学者。名家主持人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其在学界较为丰富的资源、人脉和关系,吸纳优秀稿件,确保栏目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续性运作。其四,建立“栏目核心作者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有益于及时跟踪学者们的研究课题,把握学界最新发展动态。
二、依托优势学科与研究机构
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向校外、省外、国外寻求优秀稿件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本校的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做到“向外”延伸与“向内”挖潜相结合。每所大学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及其相关研究机构,学报栏目的设置一定要依托本校的这些学科资源优势、学科研究优势与研究队伍资源优势,这是栏目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强力保障。
华南师大拥有教育学、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有心理学和教育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心理学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栏目秉承“学术性、权威性、应用性”的办栏宗旨,紧紧依靠学校的强势学科。东南大学“艺术学”是其特色专业,目前是唯一的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学报》“艺术学研究”栏目,也是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这些大学的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创新平台等,是其学报品牌栏目发展壮大的坚实后盾。
品牌栏目与优势学科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否则品牌栏目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问题化与专题化的运作方式
品牌栏目若想不断做大做强,一定要采取并坚持“专题化”和“问题化”的操作方式,即在问题意识的统领下,突出组稿的主题和重点,每期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或重点,形成专题特征,切忌如有些学报栏目的杂芜、散乱,处于低层的自然和自发状态。
清华大学《装饰》的“特别策划”栏目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装饰》的办刊宗旨是“立足当代,关注本土”。其“特别策划”栏目不以学科分类为标志,而以问题和专题为主导,从2007年第4期至2011年第12期,共推出57个热点话题,特色鲜明。诸如设计伦理、中国制造、奥运设计、国家形象、哥特艺术、看世博、厨房的变迁、何为奢侈、玻璃青年、青瓷今生、城市细节等专题策划,跟踪热点,提出问题,影响很大。
当然,专题化与问题化选题获得稿件的时间周期长,组稿难度大,但相应的学术价值也大,影响力也大,因为它会产生强大的“集束效应”。社科学报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而专题化与问题化的运作方式无疑会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高校社科学报质量高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则来自编辑主体的水平。可以说,编辑的文化意识、主体意识与综合业务能力是决定学报质量的关键。因此,培养和塑造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综合业务素质的“文化学术型”编辑队伍,是社科学报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名刊要有名栏,名栏要有名编,而“名编”起码应该是“学术型”专家与“文化型”杂家的结合。
一方面,编辑一定要努力成为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的“学术型”专家,并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经验;另一方面,编辑还要尽可能成为博览群书的“文化型”杂家。今日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和文化知识的喷发时期,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文化信息挑战知识者的阅读盲区。因此,编辑要立足东方、放眼世界,不但要具有传统的文化知识,也要及时吸纳相对新兴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学术高地,凸显主体意识,引领学术方向,才能慧眼识珠,发现并刊登有价值的高质量社科学术论文,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
五、学术研讨与文集出版的常态化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主旨在于加强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建设,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高校社科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此,全国高校社科学报都积极朝着“名栏”方向努力,纷纷采取切实可行的方略,成效显著。其中,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出版栏目文集便是常见的举措。但学术研讨和出版文集不能带有非学术性的功利目的,并且要做到常态化。
一些社科学报围绕各自的品牌栏目积极筹划,主办、联办或协办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推动品牌栏目的持久建设。譬如《齐鲁学刊》为使“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栏目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常与其他学术团体联办研讨会,如1989年的“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1995年的“儒家伦理与21世纪社会道德”讨论会;2006年的“儒学与现代化问题”、“儒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学术会议不仅能扩大栏目的国内外影响力,还可以为栏目提供优质稿源。
在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实力较强的特点与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国际化的载体与方式,在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有益的实践,设立了中国学(China Studies)专业。
中国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由浙江大学自主设置的、以外国留学生为招生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学硕士点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该专业有在校外国留学生85位,已毕业25位。
一、设立中国学专业的背景与现实需求
中国学主要是为适应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海外学生的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而拟新设立的一门综合学科。
1.人文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教育已明显呈现国际化趋势,招收外国学生从事中国学研究与学习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回顾一百余年来,无数英才跨出国门,远涉重洋,求取新知识、吸纳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吸收引进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在国际交流层面提供精神与思想资源,在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应缺乏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招收外国学生攻读中国学学位,可以扩大学科影响力、提升学术声望和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国际化办学进程,有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2.海外学生的需求
中国数千年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海外人士历来有强烈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人渴望走进中国、理解中国,想到中国来深造。他们既希望较好地掌握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又希望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目前,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总数已近23万人。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学生流动最重要的目的地国之一。而我国目前的专业方向和学位体制主要是针对国内学生设置的,不完全符合海外求学者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不能满足海外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学科分类复杂,海外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有些领域太偏太深,大多数海外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等。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某些大学都根据求学者的需要相继建立了“美国学”、“德国学”、“韩国学”等研究本国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了解研究中国,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到中国来学习,而国内高校恰恰都没有设置中国学这一学科,因此海外求学者都期待我国大学的学科体系能作出适当调整,开设出适应其特点、满足其需要的中国学专业。
3.学科发展的要求
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就是在继续进行各种学科专精研究的同时,努力创造各种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通过学科汇聚和各种知识的碰撞实现创新。中国学学科的设立符合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它继承和借鉴了已有的传统“国学”、海外“汉学”以及海外“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术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根据现代学术演进的趋势和中国本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特定条件而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传统“国学”与海外“汉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而近来兴起的海外“中国研究”则多以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问题。浙江大学所设立的中国学是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一门综合学科,既包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既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它将有利于沟通历史与现实,打通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艺术、经济、管理、教育等不同学科,运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手段和多维视角,实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研究者(包括教授和研究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定能形成新的学术理念和视角,取得新的成果。
二、浙江大学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
1.招生培养
(1)招生模式。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的招收对象是具有本科学历,有较好的汉语基础,有志于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海内外人士,以外籍学生为主要对象。中国学硕士专业的招生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个人申请、招考入学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泰国、韩国等亚欧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柏林工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都灵大学、基尔大学等学校留学生。
(2)培养目标。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训练,使国际学生熟悉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问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合作与交流、知华友华的复合型、职业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学专业知识训练,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意识,既可以在海外从事中国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参与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工作。
(3)学制与学分。学制2年,要求修满24个学分;其中中外合作培养的留学生在浙江大学学习时间至少一年,至少修满16学分,其余学分可由学生个人提出学分转换申请,认可后予以免修。
(4)研究方向。根据中国学专业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现当代问题研究两大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
中国学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设置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学研究、中国思想资源与和谐文化、中华文明发展源流、中国艺术与东方审美意识4个专业方向;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面,设置中国社会与政策、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特色课程四个模块。
(5)奖学金。中外合作办学的留学生可根据对等原则收费或者减免学费。其他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国家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大学奖学金。奖学金涵盖国际学生在华期间的住宿、学费、医疗保险和基本生活费。
(6)学位授予。学生在修满学分后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后进入答辩程序(论文可以用所在国文字撰写,但须提供中文文本)。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进入答辩程序,通过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被授予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硕士学位。
2.课程教学
中国学专业构建了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其中既有按宽口径设置的平台课,又有按方向设置的专业课程模块。
(1)双语教学和英语授课并存。为适应国际留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除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以外,还提供了系列的英文课程,部分课程还可以使用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进行教学。总体上,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国学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在PPT、课件和课后交流时可以采用英语的双语教学。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辅以一年汉语课程的学习。
(2)探索数字化教学。针对外国留学生思想活跃而语言能力一般的特点,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准备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国留学生听力相对一般与课程内容较深之间的矛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准备制作教学录像,通过互联网,供学生自我学习之用。
(3)不同课程分别要求。对新增的学位课程,要求初步形成专业教材大纲,为任课教师配备助手,协助一些录像、搜集同学意见、组织讨论等具体工作。对原有的学位课程,针对授课对象的改变,要求课程教材以文本为主、以原著为主,减少通论式内容,增加可以具体感知的篇章内容。
(4)加强教学实习。针对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缺乏直观深入的体察与了解的情况,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新昌大佛寺等寺庙,体验寺院的一日生活,参加早课、过堂、坐禅等活动;再如在讲授中国音乐时,组织他们参加中国传统音乐赏读会,从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5)强化师资队伍。目前中国学专业教师均为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外学习(访学)一年以上经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的比例占60%以上。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调研和讨论活动,每学期举行“中国学教师沙龙”,开展研讨。
3.学生管理
为使留学生尽快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学,更好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除加强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联系与沟通外,在完善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专门为中国学硕士点留学生配备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由留学日本且有丰富留学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并不定期与留学生谈心;组建班委,设立班长和副班长,不定期召开班会。二是通过开学典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留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听取留学生对课程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等的意见与建议。三是给每个留学生结对中国学生,在生活、学习、语言交流上进行指导与帮助等。四是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尽量营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及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