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压花艺术论文

压花艺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1: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压花艺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压花艺术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51-02

一、网络传媒与网络文化

大众传媒正在一个从传统印刷传播方式向电子网络传播方式过渡的转折点上,并且我们可以大胆预言网络传媒取代传统传媒将指日可待。网络传媒相比于传统媒介的优势无疑在于它的载体技术上的先进性,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以高科技为基础,传受空间成为虚拟,传受双方具有交互性,开放和无中心的全球性等。[1]”

正因为这些特征使得网络传媒不仅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媒传播方式,更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网络设备已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并且这仅仅是一个保守的统计,实际运用网络的人数远大于调查数目。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必备的工具。在网络传媒的基础上更是产生了代表着当今大众文化趋势走向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产生得益于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网络文化必须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科学)和硬件的支撑(万维网平台)才得以产生。二是说网络文化是现实与虚拟的交汇,它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也是物质层面上的,虚拟的精神产物必然有其现实的社会层面的依托。根据,我们以为精神属性的文化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产规律随支配的特殊生产活动:“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3]”网络文化的精神层面或者说虚拟性的部分归根结底受到物质生产层面或者说现实社会的实在性的部分的制约的。

但是网络文化与现实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又不简简单单是一句“物质生产决定上层建筑”所能概括的,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作用与反作用。我们必须细致具体地去分析网络文化的具体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文化的走向。

二、从艺术生产理论看网络文化的特点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像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一样,对大众文化予以特别关注。但他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如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对大众文化的持尖利批判的态度不同,他是从技术层面角度分析着手,论证了古典艺术“光晕”的消失以及对用先进现代化技术为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现代艺术的肯定和支持。因此他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无疑可以很好地说明当今网络文化的全新特征。

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the Author as Producer)一文中首次明确阐述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并讨论了艺术生产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本雅明认为,同物质生产一样,文化艺术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生产技术、产品等因素所构成的。在这里,艺术作品的作者就是生产者,他通过一定的生产技术(艺术技巧)产出艺术作品(产品),以此来满足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群体的需要。而文化艺术不断向前进步就是文化艺术生产力与其生产关系二者矛盾作用的结果。“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艺术上的革命,新的艺术技巧就会产生,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把艺术推向前进。[4]”所以,文化艺术生产中的艺术技巧(相当于生产技术)就是艺术生产理论中的决定性因素。而网络之所以能取代传统报纸电视等媒体,就是因为网络文化中的艺术生产技巧要先进于传统媒介。下面笔者试用艺术生产理论来具体分析网络文化所展现出的新特征。

得益于网络媒介作为其基础性的艺术生产技巧,网络文化实现了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融合、作者与读者的统一。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网络文化就不可能出现,而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文化也不可能区别于传统文化。像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其中的艺术生产关系是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与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的互相分离为模式的:我们回想在不久之前,我们还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进行文化交流的。那时,作者只负责艺术创作,集中精力从事于精神生产。然后媒体工作者如记者编辑等去联系作者,得到作者的作品,再通过印刷、录制等方式将作者的精神生产凝固为一种得以传播的作品。最后读者通过阅读报纸杂志,观看电视等手段来“消费”这些艺术产品。整个文化艺术的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割裂为三部分的,即作者的创作阶段、媒体的传播阶段和读者的接受阶段。三个阶段相对的各自独立,互相之间少有影响或联系。这就说明在过去,作者是生产者,读者是消费者,二者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也是固定不变的。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生产关系模式,正如本雅明所说:“如果这个工具能使更多的消费者转变成生产者,即把读者和观察者转变成创作的合作者,这个工具就越佳。[5]”网络正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它使得读者群体开始从消费者慢慢转变为生产者,最终实现了网络文化中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在网络中读者亦不单单是被动的作品接受者,读者可以直接同作者探讨作品甚至参与到创作之中,读者也可以成为作者。可以说此时作者也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二者关系真正成为了一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这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做以解读:

首先是作者与读者层面上的,表现为二者围绕着作品所显现出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是围绕着作品而展开的。因为在过去,作品并非是一个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仅有的沟通就是极少数读者有幸与作者进行书信往来),在作者创作作品时,作品对于读者来说是缺席的,读者不可能知道作者的创作计划;而等作品到了读者手里,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就成了缺席的,作者不能及时了解到读者对作品的反响。而在网络世界里,围绕着作品,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构建,二者以参与性的方式去进行艺术生产。例如现在许多导演都喜欢将自己的拍片计划与进度放在主页上与粉丝分享,并通过与粉丝交流而发现新的灵感重新运用到拍摄之中。另外,现在很多作者的作品也有一种开放式的结局,充分地让读者自行决定作品的走向。这些都是网络使得作者与读者围绕着作品而积极参与的体现。

其次是读者与读者层面上的,表现为读者群体之间的互动性。例如,过去任何一种媒介从来没有像网络这样快捷便利地将各式各样的爱好者不分国度的聚集在一起。在过去,如果你喜欢读书,或许你可以参加某出版社的读者俱乐部,定期领取读物以及参加交流会。

但是现在,你只需在搜索引擎上键入你感兴趣的关键字,就可以迅速键入任何一个兴趣小组,同组员们进行交流讨论。而这种读者与读者在贴吧、论坛或者小组之间的互动性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交流心得体验,它更具有一种创造性,例如小说爱好者之间不仅交流关于某作品的感想,他们也会创作同人小说。因此这种互动性的过程和结果也是进行艺术生产的一种方式,同样会产出文化艺术作品。

正是以上这些新特征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是我们更加确信未来网络文化必然会发展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文化意识形态。但是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三、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电影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迅速取代了以“光晕”为标志的传统艺术[6]。这种新技术下艺术的可复制性,使得艺术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到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艺术经历了从本真的独一无二性向复制性、可修改性,从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从个体性凝神关照向对展示价值的群体性消遣性接受等一系列的转变。[7]”本雅明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支持当代的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取代。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网络媒介上看到代表着精英文化的“光晕”的消失,这是大众文化在网络平台对精英文化的一次胜利。至此,网络平台成为一个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见解的场所,而非像过去一样由精英人士把持着发言权。网络媒介无疑在这方面为实现自由民主、言论自由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如同庞勒在《乌合之众》里所批判的那样,充满个性的个体融入群体之后就容易变成一个“无名氏”,这个集体也容易成为乌合之众。在当今的网络上,大众文化一味地对精英文化的批判与排斥,很容易像葛兰西所批判的那样,形成一种在单一群体操纵下所形成的一种广为公众接受的主宰性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往往是非理性的和排他性的。因此我们要警惕这种新的“文化霸权”的产生。另一方面,就是在看似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我们普通民众似乎是获得自与发言权。可是实际上这种大众文化自由自在的背后早已被消费主义所浸染。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已经同大众文化相结合起来,使得大众的价值观变得更容易物质化和非理性化。消费主义的无孔不入的隐藏性广告会不知不觉间在网络上以自由发言的模式去标榜一种以物质至上为基础的“幸福的”生活模式,以此来操控大众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资本家为了在新的平台上更好的兜售自己的商品,使大众沉浸在消费的狂欢之中的真实目的。这无疑是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总体言之,网络文化还是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主要还是积极向上的,只要我们能够克服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陷阱”,那么网络文化无疑将会是体现普通民众智慧的绚烂多彩的一种先进性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詹恂.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

[2]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畅广元,李西建.文学理论研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篇2

一个从希腊海滨小镇卡拉玛塔来的穷孩子,一个不识谱却在8岁的时候教会自己弹钢琴的穷孩子,一个不会跳舞,不会唱歌,不会写词,不归属任何一种音乐风格,不愿附和流行风潮的穷孩子,能够有多少成功的机会?又能够有多少为世界所广知的可能?这种问题听起来就可笑,因为这种机会和可能性太小太想吃了,然而,可能性的确存在,而且它发生了!他就是NEW AGE MUSIC大师--雅尼。

一、雅尼NEW AGE MUSIC音乐的概括介绍

NEW AGE MUSIC音乐作为20世纪纯音乐的最大发现,其特点具有时代感,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它既不像交响乐那样高高在上,又不像流行音乐那么平庸浮躁,它既有古典音乐的风骨气派;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平易的特点,古典时宁静,激情时奔放,很容易走进生活,和我们亲近,它是真正的平民音乐,大众音乐。通常来说,它们来自于一种可以带来内在平静的审美观点,是一些带着新世纪哲学理念的和谐与非破坏概念的音乐,它们可以鼓舞精神上的超脱和生理上的治疗,其中一些唱片既能给我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又能给我们以精神上的恢复,更有一些音乐家,通过他们特别设计的音波和"无污染构思"音乐理念来使听者的精神境界升华。雅尼便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是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他既可以用乐符营造优雅恬适的氛围引领你陶醉其间,又可以用电声乐器的强烈的节奏和乐感带动你的心灵产生共振,让你情绪激扬,热血沸腾,产生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雅尼创作的作品现在已经有200余首,这些众多音乐作品之中,既有以"Aria"(《咏叹调·拥抱春天》,改编之作)、"Twilight"(《黎明》)等为代表的赞美大自然、赞颂生命的怡情之作,又有以"Tribute"(《致敬》)、"Love is all"(《爱是一切》)等为代表的赞颂人间真善美,歌颂人类伟大精神的用情之作。然而笔者认为更能代表雅尼的音乐精神是"Niki Nana (We're One)"(《我们是一家》)、"World Dance"(《世界共舞》)等为代表的表达天下如一家,四海皆兄弟这一高尚主题的热情之作,以及他那联合国成员般的乐队组合,无不表现出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敬重同一个世界不同民俗的世界大同感,令人们感到我们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不同人类,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使我们的心弦为之深深的共鸣。

二、雅尼反映多元文化的部分代表作的艺术感染力

1986年当得知故乡发生地震后,雅尼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现一个念头,他感到冥冥之中卡拉马塔城一直对他有所期待,为此他感慨万端,特地创作了一首乐曲--"Standing in Motion",以纪念地震中这座哺育了他的美丽城市,歌颂它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急促的鼓点和贝斯的低音营造出强烈的不安定因素,仿佛是地震波由远及近逐步向地面袭来,铜管乐齐奏出地震主题,接着弦乐的短促拨弦,无不向人们展现出大震来临时的紧张气氛,正当人们的心弦被这些音乐元素越绷越紧之时,一声响亮鼓声终于到来,象征着大震终于发生,一个短暂的休止符代表了大地一片沉寂,随之而来是全体齐奏出胜利主题,雄伟而壮阔,展现出勇敢的卡拉马塔人民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英雄气概,也使听众们压抑许久的阴霾一扫而空,尽情释放出人们重建家园的豪迈之情······这首乐曲曲名直译为《在动荡中站立》,按照雅尼的上述意图,亦可译为《巍然屹立》,作为对故乡卡拉马塔的献礼。

在雅尼的1993年希腊雅典卫城音乐会里,第一首开场曲便是他的成名曲《圣托里尼》,该曲整个乐章段落清晰,层次分明,借助希腊风情浓郁的7/8拍节奏,逐一推出圣托里尼小岛一天里旭日东升、海天寥廓、生机盎然的风情画卷。这首气势磅礴、场景恢弘,寄托了雅尼对祖国无限深情的"Santorini",奠定了雅尼音乐的基石,被公认为雅尼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雅尼经典音乐之中的一曲经典。多年来一直作为美网公开赛电视转播的主题曲,还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运动员入场曲,是雅尼音乐中在各种重大庆典场合播出次数最多的一首。

《致敬》(Tribute)是雅尼音乐"最为交响乐"的经典,此类曲目的精华,也是他1997年先后在印度泰姬陵音乐会和北京故宫太庙音乐会上主打曲目。雅尼一直要把他的当代器乐打造成管弦乐的雄浑大气、壮丽辉煌与电声乐的清澈灵动、绚丽俊俏的结合体,而这首音乐就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在弦乐的烘托下,大气磅礴的乐章从一开始就给人们营造出神圣庄严、恢弘壮阔的情景,有礼地支撑起致敬献礼这一崇高主题。交响乐般的曲风,释放着爱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表达了雅尼对同属世界文明古国的两个亚洲国家的敬意和尊崇。这首音乐,在后来他2008年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Yanni Voices"(雅尼之声)演唱会上,被以同样的题目填词赋义,变成了一首歌剧般的美声歌曲。在天才歌手内森·帕切克的演绎下,成为又一首经典的乐章。在这里,雅尼乐团为现场观众和全世界乐迷、"雅迷"奉献了一台具有浓郁拉丁风格,融汇北美和墨西哥本土元素,尽显雅尼一贯音乐理念和多元文化情怀以及个人宽宏仁善美德的精品音乐会。

在中国广为传唱的《夜莺》(Nightingale)是雅尼专为在中国举办"紫禁城个人作品音乐会"而谱写的,里面融进了中国笛子的曲调,虽然用西洋箫演奏,但也极具中国民乐的神韵。聆听这首中西合璧的曲子,舒缓的弦乐由远及近渐起,西洋箫开始从容地奏出夜莺的歌声,钢琴与弦乐简略的合奏、时远时近的西洋箫模仿夜莺的鸣叫,共同合奏出一段柔美、悠远的旋律。微闭 上双眼,用心聆听,那情景,像月夜下漫步在林间小路,听夜莺时断时续的歌唱。西洋箫在钢琴奏完一段后再次响起,如同夜莺在听到些微的响动后,沉寂片刻,继而又开始歌唱,而且这次唱得更加嘹亮,动听。钢琴间略有致的合奏,慢慢的,弦乐也加入进来,和钢琴汇合成了一道洪流,清晰明亮的西洋箫声,时断时续,如夜莺在悠然地歌唱。夜莺的歌声似乎引来了更多的漫步者,有人还发出赞美和感叹。乐曲从高亢嘹亮的峰端突然转入清幽的寂谷,夜莺暂时停止了歌唱,人们屏息静听,心也一下子沉了下来,突然,最华彩的曲子从恬静转向激越,所有的乐器都加入进来,如滚滚洪流,奔涌而来,在奔涌的洪流中似又加入了人声,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大合唱。嘹亮的和声,激扬的旋律,将乐章推向。  

在1997年印度和北京音乐会中的压轴曲目是《我们是一家》(We're  One),这是雅尼根据自己早年的家庭亲情体验而创作,是雅尼和托米.斯特林共同写作歌词的一首火爆热烈的歌曲,也是雅尼音乐中首个加载唱词的曲目。应该是其家庭的亲友欢聚场面,给了雅尼以创作这首歌曲的灵感。这首歌采用了多种语言混合的结构,首先是澳大利亚土著乐器(Didgeridoo)的演奏,然后从希腊语"早上好"( Kalemera)到南非祖鲁族语的"你好"(Sawbona),从南非土著黑人的问候语"你好"(Kunjani)到意大利语的"音乐"(Musica)等等,涵盖了多种东西方语言。仿佛是成功女神与欢乐女神在邀请、鼓动各种种族各种肤色的人们走进狂欢的人群,融入欢乐的海洋。随着音乐的响起,大家走到一起,一边互致问候,一边唱歌跳舞,把"我们就是一大家,我们就是一家人"的音乐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6年的拉斯维加斯现场演奏会上,雅尼虽然减少了管弦乐团成员的数量,但却以类似联合国组成的天才乐队成员们精彩的solo表现,给人们奉献了一场雅尼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中《For All Seasons》是一首快节奏的DJ曲目,同时也是一首solo大集合的曲子。委内瑞拉笛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Pedro Eustache的笛子,美国扬琴演奏家Dan Landrum的扬琴,墨西哥小号演奏家Ramon Flores的小号,波多黎各打击乐Walter Rodriguez的踢踏舞,亚美尼亚小提琴演奏家Samvel Yervinyan和日本小提琴手香月早矢香的小提琴的高手对决,巴拉圭竖琴演奏家Victor Espinola的激情竖琴演奏,还有两位美国女歌手的咏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首《万类合意》乐曲中,鼓乐竞秀、吟唱相和,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呈现了随心所欲、和而不同、自由独立、万类合宜的美好境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世界的美好祝愿。

还是在这场音乐会中,其最后一首《世界共舞》(World Dance)成为压轴曲目,可谓"大团圆"型曲目,全体乐队成员在手舞足蹈的演奏中,使观众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这场难忘的音乐会。在这首曲子里面Yanni一共使用了七件乐器(四把小提琴、笛子、竖琴、扬琴)作solo,象征着七大洲的和谐共舞。从演奏形式上看也很有趣,每件乐器依次演奏4小节,就像在相互聊天一样。这首曲子把整场音乐会的气氛推向。《世界共舞》(World Dance)开场即由丹?兰德鲁姆扬琴领奏,各位乐手竞秀,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Victor Espinola纵情深处竟能把竖琴举起来弹奏!整个乐队呈现了举世欢腾、载歌载舞的欢乐时光。这既是人类友爱正义、万类合宜的欢庆场景,也是雅尼心中的音乐精灵们在艺术世界里济济一堂的欢庆场景,更是雅尼以及雅尼音乐部落精灵们、世界各地雅尼乐迷们的欢庆场景。

三、雅尼对人类音乐的贡献及其意义

雅尼始终视音乐为其生命,艺术风格坚持尊重人类社会的多样化。他要让自己的音乐打破文化隔膜,将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把自己的艺术与另一个国家的风情传统结合起来是自己的职责。他以接纳和宽容的理念构建自己的乐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乐手共同出现在舞台上,用他们不同的种族背景、不同的文化信仰和对世界不同的看法来感动观众的心灵,传递"天下一家亲、四海皆兄弟"的理念,演绎世界多元文化万种风情,让大约与天地和鸣。

雅尼用音乐把个人、祖国和世界融为一体,既奏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也突出了希腊传统的文化元素。雅尼的音乐造诣已经跃升到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使命的新高度。他的音乐真正做到了跨越国度和宗教,使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可思议的、和谐的融合在一体。如今的雅尼仍灵感不断地创作新的作品,用它们去打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心灵,因为他深深理解自己崇拜的著名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一句话:

世界悬于一线,那根线就是人的心灵。(The world hangs on a thin thread, and that thread is the psyche of man.)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