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哲学硕士论文

哲学硕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1: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哲学硕士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哲学硕士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11-01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评价叶芝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敢说,他也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

国内研究叶芝诗歌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尔兰主题 作为英裔爱尔兰人,叶芝对英国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他返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寻找灵感,创作转向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题材。这方面的论文有:涂年根的硕士论文《梦想仙境的人――爱尔兰民间故事对叶芝诗歌的影响》、董红缨的硕士论文《叶芝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张莉,马佳佳《矛盾的爱尔兰歌者――叶芝的民族主义思想分析》、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等;二、面具理论 对叶芝而言,面具既是伪装和防护,同时也是自我克制和超越;它不仅展现了叶芝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反映了叶芝式的民族主义立场。这方面的论文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张文会的硕士论文《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On Feminine Masks in W.B.Yeats’s Poetry》、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毅的硕士论文《叶芝的三副面具》、李静《叶芝的“面具说”》等;三、神秘主义与东方因素 傅浩《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杜平《超越自我的二元对立――评叶芝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接受与误读》、柳青《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董洋《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等;四、象征主义 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陈遐《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着西方现代主义大学》、杨晨音《从摹仿到构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转向》、李超《象征:介入还是逃逸――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等;五、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 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陈伟娜《叶芝性别意识研究》、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王林英《父权制的囚徒――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李婷《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蕴含的追求母题》等;六、对《当你老了》的解读 龙琳《真爱不会老去――叶芝赏析》、李小均《诗人不幸诗名幸――叶芝名诗中的张力美》、张烨《恒爱之境――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和他的诗》等;七、对《因尼斯弗里岛The Lake Isle of lnnisfree(1888)》的解读 傅浩《身在尘嚣 心向净土――叶芝赏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诗琼《迷失・遐忆――对叶芝诗的历史主义误读》;八、拜占庭 李潮《――叶芝精神归宿的象征之路》、郭月霞《叶芝赏析》、刘治良《生命之春在艺术 艺术之美在永恒――叶芝与济慈主题之比较》、方杰《叶芝“拜占庭”诗中的再生母题》;九、悲剧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惠锋《黑暗中的狂欢―一叶芝所创悲剧世界之研究》、张浩《艺术的异质空间与快乐的悲剧精神――评叶芝的》等等;十、生态观 甘文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张明兰《叶芝诗歌生态观解读》等等;十、意象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静《在韵律和舞姿之间――叶芝的抒情诗与舞蹈意象探幽》、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甘文婷《W.B.叶芝爱情诗歌意象研究》。

叶芝不仅在文学备受瞩目,在其他领域亦被人推崇;比如一些歌曲或直接以他的诗歌为歌词,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妻子、意大利歌手卡拉・布鲁尼・萨科齐的专辑《No Promises》中有一首《Before This World Was Made》,这首歌中的歌词就是叶芝的组诗《一个年轻又年老的女人》中的第二首《创世之前》。我国流行音乐组合水木年华那首经典歌曲《一生有你》就来源于叶芝的《当你老了》 。来自爱尔兰的摇滚乐队The Cranberries (卡百利乐队)是带领爱尔兰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专辑《No Need To Argue》中有一首Yeat's Grave。叶芝逝世后葬在斯莱戈的Drumcliff墓园。由韩国第一化妆品集团AmorePacific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潜心研制的自然主义化妆品Innisfree悦诗风吟,由来于叶芝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心灵小岛的品牌名称。

参考文献:

[1]傅浩著.叶芝[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2]百度百科:卡拉・布鲁尼.

篇2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芳,魏京红.企业风险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2011,(01)

[2]湛武.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知网: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苟骏.风险成本论[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林万祥,苟骏.论风险与风险成本管理[J].四川会计,2003,(2)

[5]李亚琴.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成本控制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哈里·马柯维茨.资产组合选择[J].原载:金融学杂志,1952,(1):77-79

[7]ScottE·Harrington,Gregory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8]苟骏.风险成本--成本研究的新领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9]林万祥.试论风险成本的本质与特征[J].财会月刊,2005,(07)

[10]李素红,阚德梅.浅谈风险成本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武汉市经济干部管理学报,2004,(S1).

[11]刘芳芳,魏京红.企业风险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2011,(01)

[12]湛武.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知网: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李亚琴.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成本控制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徐中杰.对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现实思考(J〕.商业会计,2005,(1).

[16]李红.企业财务集中管[J].科技创业月刊,2008,(4).

[17]郦晨斐.浅谈财务集中核算对现代企业的意义[J].北方经济,2008,(11).

[18]杜建华.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J].财务与会计.2006.

[19]朱幼风.论保险业信息化的财务集中管理(J).价值工程,2005,(5).

[20]张薇薇、于文凯.我国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6.

[2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3]陆正飞,高级财务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4]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4.

[2]杨家新,李琴.企业年金会计问题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4(13).

[3]郭荟.企业年金会计处理若千问题的理论探讨与适用分析[J].财会通讯.2005(6).

[4]刘爱东,王慧.对养老金会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2(10).

[5]吴红英.企业年金会计问题浅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6).

[6]吴祥云.养老金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

[7]刘有责,蒋年云.委托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6(1).

[8]郭席四.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优惠问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9).

[9]田娟.年金会计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2).

[10]董英.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师.2014(7).

[11]姜灵敏.网络财务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4:49-51

[12]万希宁,郭炜等.会计信息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7-113

[13]陈宏.我国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2)

[14]王凡林,周国刚.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302-308

[15]潘上永.会计电算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91-195

[16]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6:90-165

[17]徐晓鹏.浅议企业ERP财务软件体系的结构“],会计之友,2005(05):79

[18]薛化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60

[19]周钢,赵永军,方小伟.Powerbuilder项目开发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370

[20]陈福军,孙芳.会计信息系统实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5

[21]史宗鹏,陈洪辉.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3(7)

[22]夏翔.Powerbuilder商场零售系统实例开发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447-454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潘文轩.营改增十点钟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解疑[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1).

[2]张云,匡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江西三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1).

[3]王桂英.我国预算会计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风,2012(23).

篇3

硕士学位论文封面、书脊要求如下:

(1)论文题目:不超过26个字,可分两行排列,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论文作者本人导师。未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遴选且在研究生处备案的合作指导教师,不得在学位论文上署名;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 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应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5)日期:学位论文完成时间。

(6) 论文封面颜色由专业点自定,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附于学位论文摘要之前,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

中文摘要

硕士论文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和结论,应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语言精炼。摘要应当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论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

英文摘要

与中文摘要对应。

目录

篇4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篇5

一、引言

幽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起着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谈话气氛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个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受语言学界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指示语等语用原则与要素。本文拟从语用预设(前提)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来解读言语幽默。

二、预设与预设性质

1、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presupposition)被译为“前提”、“先设”等,是源于哲学研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佛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先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预设:

张三会唱歌。

这句话的预设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张三这个人。如果这句话被否定或被质疑,仍以原句的预设为预设,这是预设的一个特征。(徐盛桓,1993)

即:张三不会唱歌。

与:张三会唱歌吗?

仍>>存在张三这个人。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语义角度,即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何自然、陈新仁,2002:140),而语用学范畴下对预设(前提)的理解和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前提是说话者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作的设定”;第二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第三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何自然,2002:141)语用预设是从语用(使用语句的语境及说话人的身份、知识背景等)上分析预设。它包括这样三个要素:说话人a通过话语s预设命题s’。

2、预设的性质

(1)预设的共识性。共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

(2)预设的合适性。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为了使预设能被交际者所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他们之间的亲缘、地位关系,涉及者的状况以及其他的客观背景,等等。

(3)预设的可撤销性。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

(4)语用预设的非规约性。非规约性指的是语用含义并不是话语包含的语词本身所体现的意义,或者它并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特定的话语环境推导出来的意义。

三、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1、取消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产生幽默

共识性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假如言语交际双方具有共有知识,那么预设对于听话人具有可接受性;反之,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顺利传达,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导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产生幽默效果。如:

小张邀请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饭,好友答应如果不去看女友就来。傍晚,小张打电话给好友:“在干吗?”“准备出发”“好,快点,我们都在等你”“不,我出发去看女朋友。”

此处幽默效果的诱发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预设共识性,小张理解的“准备出发”是去他家,而好友指的是出发去看女朋友。

2、取消预设的合适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合适性要和语境相连,如果忽视语境原因,故意使用错误的预设,就可以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某种交际目的。比如:

“台上的唐太宗怎么戴块手表?”

“人家是皇上,弄块手表还不容易?”

——转引自康佳珑《语用生幽默,预设出神力》

在这段幽默中,答语预设了唐代是有手表存在的,这个预设极其可笑。在几千年前的唐朝,言语的发出者处于对舞台表演细节上疏忽的不满而故意使用了错误的预设,即产生了幽默效果,又有力地达到了嘲讽的效果。

3、利用预设可撤销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可撤销性指含有预设的话语在前面出现后,发话人后来又补充否定了这个预设,导致预设的废止。发话人有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这种悬念性预设,然后通过预设的否定或与预设相冲突的话语,制造幽默。

看下面一个著名小品中的片段:

一个访客到交警家里送礼,结果只有领导的爸爸在家,访客说:“大伯,那么这东西就交给您了!”老父亲回答:“不能要,绝对不能要。我告诉你,我儿子在家也不能收,这点我相信,他比较随根,我从来就没收过礼。也没人送啊!”

——赵本山小品《门神》

这里,有人给老人的儿子送礼,老人坚决不收,他自己说就从来没有收过礼物,这就预设着有人给他送过礼,“从来”这个预设触发语预设这样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发生,这样的预设给人们心理上传达的信息是:老人也是个不小的领导,经常遇到给他送礼的事情,可他公正廉洁,不收受贿赂,正当人们得到这样的信息而对老人敬佩和期待他说出什么豪言壮语时,老人却说了一句“没有人给我送啊!”让前边的预设撤销,人们根据预设而来的所有心理期待扑空,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做了无用功,所有的不和谐都变成了理所当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声大笑了。

四、运用语用预设鉴赏言语幽默

幽默语言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是综合的语言艺术。

幽默言语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曲折而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自然环境。因此理解和欣赏幽默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则幽默时,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幽默的发出(预设)——分析推理过程——幽默的接受(与事实相符与否),其中这分析推理过程也是人们利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来理解的过程,包括我们分析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可撤销性、合适性等。

五、结语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幽默,生活平淡无趣,作为现代人有幽默感、有欣赏幽默的能力很重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预设的其他角度来讨论幽默现象的产生。例如:焦点转移、语义模糊等现象都可能影响预设而产生出幽默话语。本文试图为幽默与语用预设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觉,与读者共享。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兆雄. 新编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范姗姗. 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D]. 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菀情.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机制的诠释[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刘银霞. 幽默笑话中的预设生成[D]. 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篇6

一、商务语境的原则

经济全球化发展,商务语境体现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

1.商务语境的话语效应与社会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贸热”,作为中国一个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逐步形成。我国商务语境的构建,具有广泛的基础,表现了我们对国际市场极大热情和信念,构成了我国大众对现代经济体系的强烈愿望。我们看到商务语境的广泛性、世俗性、社会性;商务语境在建立商务空间和文化策略上,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哈贝马斯在构建其话语伦理学时,提出“理想的话语环境”概念。商务英语是一种交际行为,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一般交际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进行的,语境控制是按照商务情景进行选择、调控,最终取得最优交际效果的过程。商务语境的控制包括了认知控制、商务控制、文化控制,他们在商务活动中的语境生成和调适表现为公司之间、商户之间、品牌文化之间的语境结构的有效设定与能动调适。跨文化商务关系,重在引导和促进商务通道中流动的信息产生语境传播效应,通过话语信息的语境转换,增加交流活动中的语境信息量,是实现商务信息协调配置和有效传通的重要途径。

2.坚持开放的现代商务情境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商务英语已经由单纯的商务英语实务而逐步拓宽到更为广阔的经济贸易领域。这就为英语认知语境建立了全球化商务的“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与“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前者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后者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情景”。在这里,商务语境被视为一个商务文化结构体,而不是交际场合中种种外在要素。固守语言内部的做法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内外结合”的语境构建,也就是英语的语境构建凸现的巨大作用。

3.商务文化必须具有最大的社会包容性,无论在商务语境,还是商务活动,都可以容纳多元的,多种组织形式的,以及不同所有制的形态。 商务英语的产生和理解要求公司之间、商户之间、品牌文化之间的互动,即商务认知体验。仅仅依靠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商务语境的核心问题是语境的文化控制。因此,研究商务活动中的语境,包括认知语境、商务语境、文化控制三个范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在文化发展中能有效担负各种交际功能是不争的事实,从古到今各国的友好往来就是明证,国际商务上演了跨国的、全球的、世界的文化策略,通过交流共享、相互融合,通过文化,建构公共场域、表达场域,语境创设,使世界重新审视中国商务的价值体系。

二、商务语境构建和取径

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框架下,就商务英语写作的礼貌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词、时态、语态和句法等语言角度,分析了四种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手段和实现形式,分析的重点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

认知语境从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出发,把商务语境分类的语用功能和他的文化控制结合起来,比如,信函类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并探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在四类信函中的分布状况。四类信函的文化控制是有差异性的,积极地控制和消极控制对商务活动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商务文化广泛引起全球的响应,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商务语境创设具有了国际文化场域,实现了各国商务文化语境共建,这已经成为当代商务的主旋律。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跨国的、全球的、世界的市场贸易空间。

继语言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语境和语境分类后,语境的研究和构建一直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新载体、新途径、新内涵。随着国际对话的升级、国际协作的深入、大众体系的完善,语境的研究走向体系构建的实际性阶段,尤其是商务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带来的语境对话、解释,更是提升了英语语境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控制。

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而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所以,我们把商务语境取径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策略行为,它以交际为目的。第二种是行为者是通过与别人共同分有对共同处境的理解的文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04)

[2]罗明礼:商务英语写作语用特点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7, (25)

篇7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为调查对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英语母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的词块,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对“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明显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关键词 : 词块;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310.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用以阐释单个信息集结成块的过程[1]。这个“组块”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就有了“词块”的概念[2][3]。词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预制语言单位[4]。词块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际时语言表达的地道性、连贯性和生动性。词块的学习能够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语块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外语言学界对词块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国内对词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对词块在二语习得或教学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经笔者综合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词块研究的文章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至今,研究文献迅速增加。国内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对词块的研究囊括了词块的定义、分类、识别,词块与语言水平(听、说、读、写)的相关性研究,二语学习者词块(口语、笔语词块)使用特点,词块教学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探究又包含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数十年的词块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提出了以词汇语法为其一,以词块为另一内容的语言习得二重模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然而,综观国内外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对比研究二语学者和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鲜有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对比研究。针对该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探讨中外学生词块使用的异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两个总字数约100万的学习者语料库,分别命名为语料库A和语料库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撰写的30篇硕士论文组成,后者则由2011至2013年英语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硕士论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避免体裁和学科差异造成的词块使用方面的差异,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的文章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接着,用AntConc 3.3.5w软件提取符合条件的四词词块。本研究选择Cortes[6]较保守的20次/每百万词的提取频点,并要求所提取词块至少分布在5个文本中。最后,根据Hyland[7][8]的四词词块结构及功能分类(分别见表1和表2)对两个语料库中的目标词块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四词词块使用的异同点。

2 结果及讨论

本小节将通过考察语料库A和B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及功能分布,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词块使用情况。根据统计,语料库A共有字数约521,330,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222,形符总数为4,325;语料库B共有字数约528,344,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177,形符总数为3,55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多数量的四词词块,对词块依赖程度更大。

表1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结构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以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1,在两个语料库中,结构为“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词词块使用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种类,在语料库B中占22.6%,在语料库A中则多达26.1%。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如Hyland[7]发现,硕士论文前50个高频四词词块中,“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最常见。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更偏好介词短语词块。在语料库B中,介词短语词块种类数的比例(“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比例之和)高达31.7%,而在语料库A中仅为20.7%。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类型的词块“on the other hand”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频的词块,在语料库A、B中的标准频次分别为205、214次/每百万词,说明英语本族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对“on the other hand”词块依赖性很大。

表1显示,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中“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四词词块明显多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具体而言,语料库A中被动结构的四词词块种类占9.9%,语料库B中该比例为6.2%。这一现象似乎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Wei & Lei[9]也曾指出,同专家作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明显使用了更多的“被动动词+短语片段”词块。由表1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词块在语料库A中占到3.6%,在语料库B中稍微高一点,占到4.5%。Wei & Lei[9]发现学习者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的频率明显低于学者型作家,因而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该结构词块的使用能力有待发展。“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性词块虽然数量和类型较少,但是此类词块可以为作者表达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态度提供很好的话语资源。

从总体上看,语料库A和B中短语类词块(主要包括“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其他名词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的种类都比句子片段类词块的种类多,该特点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学术英语词块更偏短语化[9][10]。

表2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功能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2统计数据,两个语料库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比例从“研究主导的词块”到“文本主导的词块”再到“参与者主导的词块”呈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与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学术写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过对于研究材料、研究过程等的清晰表达而非通过话语资源来证实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本研究中选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中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主导的词块”的高频使用。根据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专家学者,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该结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据此,中国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者都应当提高本文意识,同时注重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导的词块”的五个小分类中,语料库A和B都使用了很多类型的“描述词块”,该类四词词块种类数在语料库A中占到22.7%,在语料库B中占到19.8%,远高于“时间、地点词块”、“过程词块”、“量化词块”及“和研究话题有关的词块”的比例。这说明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都特别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体现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该类词块的使用。语料库A和B中“文本主导的词块”比例差不多,分别是22.5%和21.5%,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小类的数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但是中国学生“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种类数明显低于英语母语学生,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观点、态度词块”的使用上。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丰富的词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中国学生2011-2013年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比同时期的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同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2011-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是“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明显较多,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一样,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观点、态度词块”明确自己的立场、凸显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词块功能小类上,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描述词块”的运用,来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强调自己研究的客观性。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较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

中国学生在词块使用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议外语教师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词块。

注释:

①结构类别8是本研究加进去的。

参考文献:

[1]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0(5):34-41.

[2]蒋宇红.词块教学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的实证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6-90.

[3]董丽云.语言哲学视域下语块对二语学习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篇8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篇9

我国对就业质量的关注与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将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上提出这样的一句口号,首次在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就业质量”一次;2010年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让劳动者体面就业”;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在新时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质量一次次的出现在国家每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中,足以说明其在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是衡量某一群体及社会就业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研究者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角度与学科背景,对就业质量内涵的理解也有所差异。“从广义上说,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就业人员的质量,包括劳动者的技能、资历、素质等;其次是就业岗位的质量,包括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岗位、劳动条件、工资水平等;再次就是就业工作质量,包括工作水平、服务水平等。”[1]

从就业质量概念的狭义上讲,国内学者普遍认可刘素华(2005年)提出的就业质量概念: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这个概念其中既存在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优劣程度的区分就难以排除主观判断的因素。[2]彭世武(2008年)认为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3]刘世峰(2013年)认为就业质量就是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并取得一定收入的具体情况的好坏状况。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状况的一种衡量。[4]张桂宁(2007年)明确指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的优劣和是否满意的综合性概念。[5]这就说明劳动者个人对于自身就业状况的主观满意程度在评价就业质量中的重要性。

就业质量的核心就是劳动者的报酬。截至目前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都会将劳动收入作为衡量一个劳动者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就业质量从微观层面来讲就是劳动者个体在劳动过程中与工作状况相关的因素,比如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这些相关因素可以从客观方面反映一个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如何;劳动者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应该构成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主观方面。从宏观层面即某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也就是某个国家、地区、行业的劳动者的就业质量,通常会采用一些关于劳动状况的统计数据来表示,比如平均劳动时间、平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

2 就业质量的内容及测量

使评价更客观的基础就是构建一个可以测量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综观目前学界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选取评价指标和研究侧重点上均不统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来看。

2.1 宏观层面

最具代表性的是刘素华(2005年)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不同地区、行业、部门的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一级评价指标(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和十七个二级评价指标。然后设计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就业质量的量化评分表。[6]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2011年)依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包括六个一级评价指标(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二十个二级评价指标和五十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7年及2008年的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测算。[7]高兴艺(2012年)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基本质量、安全质量、归属感、受尊重和自我实现)和十六个二级评价指标。得出我国在1990年到2009年间的就业质量是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增长率在3%-5%之间,平均增长速度是4.02%,远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8]

2.2 微观层面

李军峰采用就业稳定性指数、工作质量指数、劳资关系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和职业发展指数这五个指数对就业质量进行综合测评。[9]

3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

刘世峰(2013年)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就业率、就业水平、创业、职业胜任和满意度)和十七个二级评价指标。[10]李菲菲(2012年)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工作满意度)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11]柯羽(2010年)从建立了一套包含三个客观性指标(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和三个主观性指标(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解决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问题。[12]张卫枚(2013年)依托201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在湖南省长沙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从工作状况(就职行业、工作时长、劳动报酬、社保状况和发展机会)、工作环境(物理环境、安全环境和人际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就业稳定性和职代会参与率)和就业满意度四个方面得出新生代农工整体就业质量低下。[13]杨何清、李佳(2007年)提出了相对比较系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适用全国各地区大学毕业生总体以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群体的就业质量的状况。该指标体系包含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工作条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和十二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然后将得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转化为就业质量评分表。[14]

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可分为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两个层面,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劳动者的主观满意度,比如对薪酬的满意度、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等。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指数加权平均法和综合评价法两种方法评价就业质量,李军峰和刘素华分别是这两种方法的代表性学者。

4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李菲菲(2012年)从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高校扩招及培养方式、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及用人方式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四个方面分析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15] 从高校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与现有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方丽(2003年)指出,我国的学科专业结构源自前苏联,注重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人才培养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与产业变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16]林宝灯(2012年)研究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得出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地低度相关关系,其中男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显著中度相关关系,女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十分微弱的相关性,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男生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女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不受就业能力的影响,还会有其它就业心态层面相关联的因素影响。[17]

肖琳(2013年)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情绪智力在微观层面上影响其就业质量,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从宏观层面上影响其就业质量。[18]马男、魏凤(2014年)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陕西省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得出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公共因子是社会扶持、人格特质、亲友帮助、就业能力和求职行为,社会扶持因子对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大,就业能力的直接作用居次要地位,人格特质的间接作用居次要地位,求职行为对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均很小。[19]

赖德胜、石丹淅(2013年)从经济发展方式、劳动力市场分割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就业质量偏低。我国当前主要依靠资本驱动且偏好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个体(尤其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长远发展不利,劳动报酬和技能发展是评价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当前我国的就业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多元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强化了区域、城乡、行业、部门、职业间的分割收益,造成扭曲的劳动力配置,从而整体就业质量水平不高。[20]张勉(2006年)从制度性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层面来分析如何影响城市贫困群体就业质量。制度性因素主要从就业促进制度、劳动者权益保护、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三个方面影响其就业质量;个体因素主要从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方面影响其就业质量,并指出目前中国,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已经基本上是正相关关系。

5 结论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大学生和劳动者就业质量进行了界定,就业质量是关系毕业学生和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收入是评价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其高低、分配结构等既影响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又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林:《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质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载《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7期.

[3]彭世武:《构建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载《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4]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5]张桂宁:《论劳资关系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载《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6期.

[7]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8]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2009》,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9]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6期.

[10]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1]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以青岛某高校为例》,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2]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载《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13]张卫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分析与提升对策――基于长沙市的调查数据》,载《经济与社会》,2013年第3期.

[14]杨何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载《中国人才》,2007年第15期.

[15]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以青岛某高校为例》,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6]方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机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17]林宝灯:《经理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研究――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2012界毕业生为例》,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1-02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研究和撰写提炼,是一项系统的科研工作。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本文对硕士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匆忙,开题把关不严。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出现选题过大,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缺乏实质内涵,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实验数据缺乏,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忙,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会出现较大区别,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进行选题管理,分批开题,严把开题关。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首先,要求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盲审意见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篇11

一、引言

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s)作为转述语(citation)的一个重要信号,是指论文作者引用或论及前人所做研究时使用的动词(Swales,1990)。学术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作者转述或概括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评价,在实现这一交际目的中,作者往往通过转述动词表明对被转述人或被转述信息的态度,从而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转述动词是学术论文中最清晰的评价手段之一。Hunston(1993)认为转述动词的恰当选择有助于学者清晰地表述所研究的主体,并表明所引用的内容能否得到认可。

关于转述动词,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研究。首先研究了转述动词的分类,不同时期的学者尝试对转述动词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Thompson&Ye(1991)根据学术话语中英语涉及的行为把转述动词分为语篇动词、心理动词和研究动词;Hyland(2000)对此分类进行了进一步修正,提出了研究动词、认知动词和语篇动词三类转述动词;贺灿文(2001)等仿照Thompson的分类方法,把转述动词分为现实类、语篇类、思维类和状态类四大类;唐青叶(2004)把转述动词区分为表示作者转述行为和被转述者言语行为,又根据评价潜势将其分为表作者立场和被引述者立场;张荣建(2007)通过话语和思维性质的分析将转述动词分成转述话语和引述思想两大类。此外,还有关于中外英语硕士生转述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对比研究。在转述动词时态方面,中国学生的论文中一般现在时占绝对统治地位,关于转述动词语态方面,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所作的文献综述中被动语态使用的频率明显高于中国学生。王慧(2011)通过语料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学生相比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还不能熟练和灵活地使用转述动词,表现在他们使用的转述动词数量较少、动词类别不够丰富、时态惯例和知识匮乏、对被动语态的功能认识不足等方面。中国学者使用转述语缺乏对他人研究的批判性评价。近些年来还有关于转述动词的认知语用研究:姚毅(2012)认为转述动词是认知思维与言语行为的融合,隐藏着作者对转述内容和观点的态度。英语书面文体语篇的转述既是一种言语行为,又是作者行为,是认知主体意向性的扩散和统一。

转述动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对象主要是英语转述动词以及中外英语硕士生英语转述动词的对比研究,缺少对汉语转述动词的研究以及汉语转述动词和英语转述动词的对比研究。对于转述动词的分类研究成果是最丰富的,但大多都是基于Hyland(2000)的转述动词的框架进行的定量分析,研究的结果大都是中国学习者在英语转述动词方面的使用情况以及不足之处。Thompson(1991)、贾中恒(2000)和张荣建(2007)指出,论文作者在综述过程中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的话语,而是转述其总体含义,在转述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了论文作者对他人话语及可能意图的理解,因此不可避免地加进了综述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即对综述内容作出一定的评价。根据Thompson等(1991)的定义,评价性是指综述作者对引述内容正确性、肯定性、可能性等方面的理解。

二、研究框架

本研究主要采用语料库和定量研究方法,收集了中国知网(CNKI)期刊上近十年(2005~2015)在知名外语期刊上的10篇中国学者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类论文,对转述动词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本文所研究的转述动词是指论文作者引用或论及前人研究时使用的动词,如“认为、指出、发现”等,不包括自我转述动词。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三种。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表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见闻和作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这三者构成及物系统中有意义的语法单位“小句”(clause)。及物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王寅,2010):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示“是”和“属于”关系过程的何种关系;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是典型的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行为,介于物质和心理过程之间,具有物质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言语过程指一类广义上“说”的信息交流过程;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

按照Hyland的评价法,将转述动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表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其中第三类转述动词可以分为四小类:(1)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2)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3)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4)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者的立场和态度,对汉语转述动词及物性过程分析所表现的倾向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作者的观点,提高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

三、语料分析

本研究着重分析中国学者的汉语转述动词使用情况,包括汉语转述动词使用的频率、汉语转述动词的及物性分析以及汉语转述动词及物性过程分析所表现出的评价倾向等三个方面。

本研究对10篇高水平学术型文章中的汉语转述动词做了统计,在10篇中国学者的文章中,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312个转述动词,平均每篇有31次使用转述动词,这说明高水平的中国学者有较高的引用意识,善于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从表1还可以看出中国学者使用的转述动词大多表示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较少,这说明中国学者的思维习惯,往往喜欢用一种迂回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述思想或评价,而心理动词正好可以帮助达到这一目的,委婉地表述观点而不用直接承担责任。(胡志清、蒋岳春,2007)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在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中使用转述动词的数量和类别比较丰富,表心理过程的转述动词有41个,表言语过程的转述动词有34个。其中汉语转述动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六位分别是:认为(67)、指出(36)、提出(23)、分析(18)、探讨(12)、发现(10)。转述人的转述行为是一种重复,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原著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转述动词是转述语的核心,通过转述动词导入被转述人的声音,被转述的内容被思维化或言语化。这表明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并且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可以“投射”,由转述动词所引领的分句可以转述被引者的话语。因此,转述动词多表现为及物性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这些转述动词不仅反映了转述者对被转述者的认知评判,而且具有预示和支配语篇意义的语用功能。

由表3可以看出:引者更倾向于使用表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的转述动词来表明被引者以肯定或中立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相比于表示不接受态度的转述动词中国学者更多地使用表示肯定态度的转述动词,更多地通过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这说明就汉语转述动词的语义分类,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中立的的转述动词转引他人的论述,在评论他人的观点时倾向于选择温和的语气,这样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余地(张军民,2012)。本文认为这种倾向不仅源于中国学者的中庸思想,而且表明了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

四、结语

本文从汉语转述动词入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和转述动词及物性过程评价倾向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转述动词大多表示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中国学者的转述意识比较强;中国学者善于利用转述动词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倾向于使用他人的观点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术篇进行分析,未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也未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英语转述动词进行及物性以及评价倾向的分析,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对此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

[3]Thompson,G&Ye.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J].Applied Linguistics,1991,(4).

[4]贺灿文,周江林.英语科研论文中综述性动词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学刊,2001,(4).

[5]胡志清,蒋岳春.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7,(3).

[6]贾中恒.转述语及其语用功能初探[J].外国语,2000,(2).

[7]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

[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9]王慧.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J].外语言文学研究,2011.

[10]王寅.也析《青花瓷》――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1]姚毅.语言转述中转述动词的认知语用解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