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2: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教育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教育学

篇1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风格要稳定。风格犹如个人的脾气,脾气变化太快,会导致课堂效率的降低。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语文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当然,每天让一个人吃同样的套餐,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一到就餐时刻,产生“条件反射”。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教学活(来源:文秘站 )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小学语文教育学》的内容中提到,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而语文教育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随着语文教育学观念的改变,现代的语文教育更偏向于对素质性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存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与现今的教育学观点格格不入。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语文就是背诵,为的是记住没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却没有意识到,语文对一个人在思维的开拓、审美观的形成方面的意义。而在高中阶段,各学科学习的知识新、难度大,语文作为从小接触的学科,便被放在了最后。此外,老师讲课没激情,方法老套,甚至敷衍了事,所讲述的都是之前了解过的知识。

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课堂的形式是: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而语文知识零散的特性,使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以高超的教学手段,新颖的讲课模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欠缺。显然一些老师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始终采用“灌输法”,对学生进行轰炸式地知识灌输,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二、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而要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致,创新语文教师的讲课内容、教学方法具有关键作用。

1. 从学生的角度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首先,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如果说,学习别的课程是为了升学考虑,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作用则要宽泛得多。语文是学生从小就学习的内容,不同时期,语文对学生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对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的内涵,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起着不小的作用。但是很多同学却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看不到这种联系,甚至认为语文占据了大量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使他们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其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耐心。语文的学习不是靠恶补可以取得好的承接的,许多学生不肯花费时间学习语文课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语文课不会像学习历史、政治课那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背诵,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语文知识的提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靠自己的勤奋取得真正地进步,许多学生对这种日积月累的学习方式没耐性,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高中学生学习压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对所学的每一门课都心怀压力、战战兢兢,生怕出现偏科情况,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总会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在学习语文课时,有些学生上课积极听讲,课下认真做笔记,成绩却始终得不到提高,于是便开始自暴自弃,对语文丧失了兴趣,甚至信心。殊不知,语文课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都应该是艺术性的,不像其他课程,学习只是为了得到新知识,掌握了内容就学到了全部。语文课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理解,现在的教育学上,主张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理解,解释所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这非常契合语文课的学习,每个人,对文章、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不同,所学习到的也应是千差万别的,需要学生放轻松心情,根据教师的引导,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学习状态下的效果,远比背负着沉重的心情,死记硬背考试点效果要好得多。

2.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外,还有义务将这个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学生乐于接受。这是现在的教育学观点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既要帮助学生克服因语文课无聊而产生的消极怠学的心态;又要防止学生因语文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同时很还要注意控制自满情绪,以为自己有十几年的学习积累,语文课不用学也可以取得好成绩。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正确方式是积累。

篇3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

我们拿大学语文与其他的专业性的语文教育来进行比较,发现大学语文目前仍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的状态之下。目前大学语文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学科所具有的一些一般的条件,但是如果大学语文想要发展成为一个自主而且完整的学科,必须要建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大学语文与其相比的确存在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普及性上的差别。

(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当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对于学科的价值评价以及研究的过程不是从教育最为本质的学生和教学来进行出发,而是以教师以及科研作为主要的研究出发点,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及提高无疑是非常的不利的。目前在我国的人文教学当中,我们真正缺乏的恰恰是对于人本身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面,我们要更加地注意对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然后要充分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的不同特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面对的就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最为注重的就应该是常识性的教育。作为一门一般的人文学科,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核心知识的个性化、基础知识的标准化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元化。

(二)做好学科设置的独立性与综合性

二十世纪末期,曾经掀起了一阵通识教育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热潮,各个相关高校纷纷地开始进行机构以及课程的设置,一时间成为最热点的话题。但是,由于其根源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说劣根性,我们很难避免对于功利性和其制度痼疾的追逐,因此这段“热潮”也很快地就散去。在此“热潮”退去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对于这阵所谓的“热潮”来进行反思,这当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来进行关注:首先是,教育采用运动的方式绝对不能实现其功能性;然后,素质教育并不能进行“拼盘化”。由于这场所谓的素质教育运动热潮,本身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受到这些功利性的驱使,也就是说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因此,在其推动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所谓的功利性的设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之间常识性的补课。其中还为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众多的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课程,从而把本身是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方式,转变成了进行“调料”和“拼盘”的配置过程。在这次的“热潮”之中,大学语文被选做了首选的工具。但是,由于其对大学语文的功能性进行了碎片化,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具有功利性的知识分解,势必会给大学语文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的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大学语文本身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在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除了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来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专业的中文教育普遍的存在被过分的理论化、学院化以及学术化的趋向,我们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思想和知识拓展性的提高。目前很多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都会采用一些让人不易懂的学术性语言,以此来向人们展示其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这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理性,这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本性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时间性的要求而且要明显地加强对于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由以上可知,我们对于大学语文学科性的确立,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内容的扩大上面,更应该积极地扩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说要想做好一个大学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功能性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定位

大学语文教育不能重蹈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覆辙,应该对其功能和地位进行适当定位,弥补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且,有时候把一件事理解得纯粹一些可能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大学语文的功能必须恪尽职守,保持特性。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不用之用”才是其本色,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分外的工作。如果将其视为同其他思想理论课,反而淡化了其特殊性。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从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思想评价和作家的政治立场评价,转向审美评价和文学史价值评价上来。

篇4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重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既可造应当前教育选拔考试的需求,又可造应将来造应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离开老师,升入高等学府,出身社会仍然可以继续学语文,用语文,获得终身学习,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本。“教是为不教”我认为这才是为师之尊、为师之德、为师之本。

学生学习任务重,思想压力大,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呵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设法精教、趣教,使语文学习变得轻负担、有趣味,让学生爱上语文,迷上语文。这样语文学习或许就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学科了。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与点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实践表明,这种办法非常有效,我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

篇5

会议期间,围绕两大主题,组织了两类多场次的大会报告与学术研讨活动。

第一类活动是大会报告,以“纪念建会30周年”为主题。周庆元会长《奋斗的历程,辉煌的成就――纪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建会30周年》的报告主题是回顾历史。他全面总结了学会建会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思想启迪,指出“办好一个学会,必须弘扬五种精神,即学术至上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王松泉主任以《继往开来,重铸辉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建会30周年献言》为题观照现实。他从定性、定向、定责、定位4个层面展开阐述,指出,“学术研究是学术组织的根本使命,人才培养是专业教师的立足之本,社会服务是科研人员的光荣任务,组织建设是学术地位的重要保证”。并由此概括出学术成果要体现科学性、学术研讨要体现群众性、学科建设要体现先进性三大学术研究经验。倪文锦副会长则以《展望与希冀》为题前瞻未来,对学会的未来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推进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创新以提高未来教师培养质量、实施“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提高信息素养以适应语文课程的语言形态变化等主张。常务理事、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社长魏振水用《携手同行》的题目,阐述了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成果发表等重要问题。

篇6

引言

探索语文教育与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途径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升华,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我们需要积极地发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发掘语文教育背后的人文魅力,从语文教育的知识层面、理论层面、道德层面启发大学生对于人性中真善美的思考,促进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我们将从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出发,结合语文教育的理论知识,探索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结合途径。

一、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和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具备美感的全面人才、发掘语文教育中的真善美的本质,分别表现在:首先是为了捍卫语文学科的尊严,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忽视了大学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发掘语文教育在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力, 是捍卫语文学科尊严的途径之一。但是当前缺乏对于语文教育的这一研究,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支撑,语文教育对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影响还不够,为此我们必须探索相关的融合途径改善这一问题;其次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需求,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全面性,克服对语文教育的狭隘认识,无论是语言、文章、文学等语文方面的研究综合到“语文教育真善美探讨”的根本上来,这是一个关乎修养和心灵的改善过程,从语文教育的基础教育过程来提高受教育者的修养,无论是从加强“德”的修养,还是知识面“智”的加强,或者对技能的提高“才”的改善,都是语文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修养的提高。

二、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具体思路

(一)知识层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相融合

语文教育与真善美教育的融合方式首先是通过知识层面展开的,毕竟知识是语文教育中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知识、文学知识等的探索和发现来寻求和真善美教育的结合。所谓“真”,我们可以理解为真诚或者对真理的追求,就语文教育的过程本身而言也是对真理的求知过程,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及相关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工作,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文字理解能力,另一反面能够帮助被教育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表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大学生真善美教育中“真”的结合,求真是语文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对于被教育者的人格养成和创造型人才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帮助。对此,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分别是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智力。文知识包含了很多,主要的内容是以语文为主体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总括,系统地来说有语音、文字、词汇、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语文教育要想通过知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发展,就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应该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的阶段中,语文能力是一种利用语言来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沟通等方面。文教育想要健全人格和塑造创造型的人才就必须注重语文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知识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语文智力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通过知识的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二)理论层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

从教育学理论层面探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即只要通过语文德育的角度来思考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影响。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使得被教育者能够从语文教育中获取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种对于被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从教育学的理论层面证明了语文德育教育对被教育者思想层面的影响。文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对被教育者的人文修养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理论支撑。

语文教育中很多课文和文学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多的课文和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爱国主义、革命理想、道德理想等元素。这些都是语文教育积极的引人向善的特点,承担着对于塑造创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使命,是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相结合的完美做证。具体的融合过程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充分地考虑到语文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节操、品德三个方面的考量。通过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三者的培养过程改善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效果。其中人的思想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所谓大学生真善美的培育最为主要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即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富有责任感等积极可贵的思想品质,语文教育要想通过教育学理论的观点塑造创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同时思想境界的提升也能反过来影响到其语文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语文德育教育的理念能够透过教育学的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培养大学生情操的逐步养成,透过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大学生情操陶冶的目的。所谓德行,指的是人在日常处事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一种坚韧的性格特点。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追溯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探索、谦逊谨慎等珍贵德行的养成。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地研读理论,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教育学理论的相关特征和语文教育的德育效果,培养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发掘人性中真善美的能力。

(三)美育学的角度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语文教育从美育学的角度而言指的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审美意识的提高,语文教育能够通过美育学的思想改善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心灵的构建,即通过美育的过程促进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即使得大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认识到什么是美,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崇尚美。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这就需要从大学生本身的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审美能力出发。其中审美意识是指人类思想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审美观点、审美倾向、审美标准等;对于语文教育的过程而言,这种审美标准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理解和感知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创新型的人才有着审美能力的支撑,具体到实际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将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纳入教学的重点考虑,通过语文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意识的效果。

(四)语文教学体系的角度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构建一个以美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至为重要,通过这个以美学宏观角度完善语文教学的系统构建,全面地促进语文教育中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培育过程。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够对以“美”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有深入的理解,构建这种语文教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智力教育,更不能笼统地认为是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而要将语文作为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充分地渗透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文章、文学三个教育重点,充分地挖掘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通过语言、文章、文学三者的相互促进和补充,完成适应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但是这个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极其复杂和宏大的,它既要考虑到东西方美学的特征,又要考虑到马克思美学的逻辑和总结作用,通过美学的观点充分地发掘语文教育中语言、文章、文学的独特魅力,从而从智育、德育、美育的提高完成大学生真、善、美的品质塑造。进而实现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那么这种美学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过程怎样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真善美教育呢?首先是“求真”,求真是从认知的角度开发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智力、创新技能等能力的养成,这是一个对真理的求知过程;其次是“向善”,即通过美学的语文教育,积极地通过文章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向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是美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崇美”,即从美学的角度思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对语文中文章、作品、语句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们健全自己的心灵构建。

结语

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全新思想和途径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全新发展方向,也是较为理想的语文教育理念。为此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理论、语文教育中美育学特征、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四个方面的具体特征,通过对这些角度的思考,发掘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潘纪平,柯华桥.语文审美教育原理略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篇7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元文化交互影响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新文化。无论是中外文化,还是古今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都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校长培训的中心,更是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和研究中心。所以,教师进修学校中语文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养和教育水平。而且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如果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语文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本文论述了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语文教育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来提升其教育效果和质量,以期相关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当前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

教师进修学校自设立至今,在培训中小学教师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的形成,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完成新时期的培训目标。

(1)缺乏文化冲突上培训。对于我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语文教育上,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尤其是信息网络下的文化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虽然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等传统文化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独立、创新、竞争等现代文化也需要进行强化。此外,对于当前社会中充斥的腐朽、暴力等消极文化,语文教育也需要培养教师的甄别能力。但是以上内容并没有在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得到体现,造成不少教师在文化冲突上陷入到迷惘的地步,从而不能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原有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正在向高学历发展。教师不断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也是需要不断强化的素质。也就是说,教师虽然精通某些知识,但是不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也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这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加强语文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教育学分支学科随着其学术地位的提升,其分支学科也在不但增加。对于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而言,过去的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一般是模仿高等师范的语文课程体系建立的,造成语文教育的内容长期没有较大的变化,在具体分支课程上仍然沿袭传统。这种课程教学体系虽然满足了过去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培养情况,但是对于一些短期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对语文教育有着特殊目的的进修教师而言,该课程体系往往缺少变通,不能达到语文教育培训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的目的。

(3)语文教育缺乏实践性。在教师进修的语文教育中,过于课程体系以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灌输,并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强化理论知识。虽然这种课程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语文教育的理论教育,不过由于没有在课程设计上针对现实中的文化问题,而且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提炼,造成语文教育不仅缺乏实践性,而且过于枯燥,很容易导致进修教师产生疲倦。而且,在语文教育中也没有深入推进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尤其是语文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没有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从而造成语文教育和现实情况相脱节,尤其是和文化语境想脱离。

二、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1)基本理论模块。针对多元化的文化语境,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应当适当扩展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的基本理论外。文化冲突、融合等相关理论也需要适当引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入,有助于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提供保障。同时,在基本理论模块构建上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比如英国在教师进修上,就将基本理论分成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并且注重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相区别,也就是更多的向进修教师介绍先进的语文理论知识。

(2)实践模块课程。对于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模块,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语文问题,这就需要构建语文知识和不同学科知识的连接。不但在语文教育课程中来课程内容予以生活化处理,还要在课程实施中联通教师的日常生活经验,推动语文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注重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尤其是解决教师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面临的问题,比如在网络文化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对待信息技术等问题,通过对现实中问题的解决来提升进修教师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

(3) 开放课程模块。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相对封闭,其课程体系缺乏自我更新的机制,造成语文教育容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此,在语文教育模块构建上,应当跳出狭隘的语文范畴,本着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在模块主题设立上部局限于语文知识。同时,开放模块主要是将语文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里,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对于各种文化知识的传统性和继承性予以充分的考虑,注重文化环境与教师专业知识的联系性,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重视专题化、即时性课程的开展,比如微博、微信等新文化载体的出现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的专题内容,通过专题内容的开放学习,充分提升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相关人员应当结合教师进修学校和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其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不断提升。

篇8

1.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

我国以“临床教育学”为命题要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以译介性内容为主,较有影响的有两篇:刘燕红、周琴发表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8期上的《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述评》,钟启泉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9期上的《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前者概述美国2009年以来临床教育学应用与发展,重点介绍“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背景、研制思路、主要内容等,对我国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钟先生的访谈文章涉及理论视野较深广,其中介绍临床教育学三基轴概念:“现场性、实践性”,聚焦医学中“实地”特征;“病理性、问题性”,聚焦医学中针对“病人”个别性;“发现性、批判性”,基于“临床”的引申义。此三基轴构成彼此独立的三维空间,虽然逻辑关系不甚清晰,但基本揭示了近年来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及特色,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鸟瞰临床教育学整体面貌的工具,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国外体现为“在实践中”“指向实践”“为了实践”的教育模式,以英、法、日、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国内聚焦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获得途径的研究,钟启泉、陈向明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领性影响。我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现场性、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病理性、问题性”现象的关注;有些研究即使涉及学校存在的“教育的病理”或“病理的教育”领域,也多数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中“已然”的“问题”“病理”进行归类、总结,为之寻找“治疗”手段,并形成带有共性特征的诊疗方案。而临床教育学则注重教育教学问题的个性化内涵研究:如果时间、地点和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诸多教育因素不同,则其“现场性、实践性”内涵必然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病理”也将各有不同。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对中小学生行为、心灵的“病理”有一定的敏感度;善于预测或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逃学、欺凌”等不当行为,以及校园“轻生案”“案”等,对此能够适时寻求恰当的引导、教育等规避策略和方法。总之,师范教育不可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师只有增强反思能力、发展教育智慧,才能妥善解决复杂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旁逸斜出”或“突发事件”。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发展新趋势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指向研究,以裴娣娜、倪文锦、王荣生等学者及大批语文教改一线专家为代表,其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语文建设》2013年首期发表《聚龙宣言》,开启了大规模的“真语文大讨论”,全国语文人针对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假大空杂”的积弊,进行了全面反思和重构。2014年以来,《语文建设》又相继推出系列讨论专题,如“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本”“文本解读应以文本为本”“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之本”“继承并弘扬古代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等,并且集中刊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前期成果,包括语文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任翔)、语文教育语用观的核心理念(曹明海)、语文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李宇明等),还有语文教育评价(倪文锦)、语文教师教育(靳彤)、语文教材改革(顾之川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语文建设》2014年第6期、第7期、第8期)。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前沿成果,无疑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重要元素。

3.“临床教育学”视域下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研究的意义

临床教育学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其隐喻意义在于:临床医生在决定治疗病人时,一般运用艺术的、非形式的、质性的方略,是不能量化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理论视野,优化学科教学论课程,将使高效开展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工作拥有源头活水。当前,业内人士已经关注“临床性”,普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打造,但往往强调了可操作性,却淡化了学术性;流于急功近利的机械训练、低效模仿,解决的都是“已然”“应然”问题;侧重于打造知道“怎样教”,却淡化了要理解“为什么这样教”,忽略了要反思“还可以怎样教”。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突出对“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教育环境的复杂对教师的新要求。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殊性质,在人终身发展中奠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高度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境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同时,母语教育对于“立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任重道远的使命,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因而,开展临床教育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更具特殊意义。2013年国家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志最近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因此,进行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对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实效性、时效性,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目标定位及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三个基本理念;以“回到原点”为突破口,着力研究“学科”“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发展”几方面的原点问题,以语文学科为凭借和依托,以语文教学事实为基础,以提升语文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和教育智慧为旨归。

2.主要内容

(1)遵循“实践取向”理念,突出“现场性、实践性”特征,研究当代语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特征及获得途径和策略,聚焦于“语文教师知识”,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语文教学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学实践的主要原料和依据;知识与能力,是教学实践的两个基本支点;语文教师知识首先应该指向“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即学校教育课程中的语文课程学科知识,由文字、语言、文学、文章等多门学科综合改造、遴选、提取而来,这些知识力求精要、好懂、有用,以适应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后来被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称为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并列,构成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双基”。语文课程知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从关注“教学层面”走向关注“课程层面”,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课程的整体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语文课程知识,即把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知识,其基础内容仍然是语文学科知识,但又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对它们进行加工、重整、变更,使其形成课程知识,即指向语文教学目标、在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习,而且是可以教、可以学,值得教、值得学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内容指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什么目标”,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知识;二是“拿什么来实现此目标”,指向为了实现此教学目标,要运用哪些语文知识;三是“怎样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此目标”,指向将采取哪些方法、策略来呈现、传递这些语文知识,使其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何以知晓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指向如何通过检测、评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的效度。语文教学知识。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S.Shulman)提出“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由七个组成部分构成:学科内容的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习及其性质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最受重视,它是“学科的科学内容与教学论的合金”: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由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具有专业独特性、个体发展性、多元整合性、实践生成性等特征,因此,该部分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知识(PCK)如何获得,难点是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和语文教学设计个性化。理想的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目标内容化(国家)———课程内容教材化(专门机构)———教材内容教学化(教材编者、教师)———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师)。我国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属于“能力型”标准,缺乏课程内容;而当前的教材基本属于“文选型”教材,在“教材内容教学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必然增加语文教师“备课”的难度。据业内研究者粗略统计,70%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是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多处在弄不明白究竟要“教什么”。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材内容教学化”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教什么”“学什么”比“怎样教”“怎样学”更重要,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原理之一。

(2)坚持“育人为本”理念,注重“病理性、问题性”特征,改变一味重视“已然”“应然”问题的研究惯习,重视语文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形成语文教育智慧。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教师教育必须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反思性实践家的成长”,课程实施需要由“定型化教学”走向“情境化教学”,教学研究需要由“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由“教育理论实践化”走向“教育实践理论化”,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必须在此前提下进行。要广泛吸纳“真语文”大讨论的研究成果,探索怎样建构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教育智慧的形成。特别要研究怎样锻造教师的“专业品性”,引导语文教师形塑自我角色,恪守专业伦理,习得专业知能,养成实践智慧,促使其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或然”和“将然”的“问题”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增强驾驭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进行自我角色的形塑,了解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善于通过母语文化的熏陶浸润,促成儿童心智的良好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品性,才能避免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怠惰心理,甚至出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逃避行为;教师“不愿做”比“不会做”更亵渎“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本,更有损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拥有优秀专业品性的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不仅具有敏锐度,还具有责任感;他们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够使日常“保健”“预防”与“临床治疗”合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传承母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更加责无旁贷。

篇9

【分类号】G633.3

一、 职业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近几年的媒体不断报道大学生生活能力差、心理素质太低。另外未成年人犯罪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教育。试想国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培养出的人才,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还没有为社会做贡献就被社会所抛弃,这是莫大的悲哀。由此可见,我的教育在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优雅的气质、宽大的气度、卓越的胆识和博大的心胸,即重视人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他们不仅要学会技术,还要学会做人,学会与人沟通。这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语文正是担负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以及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中缺乏人文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多学校都实行操行评定管理细则的办法。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依据条条框框对学生的言行加以制约,或加分或减分,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他们很可能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一旦产生这样的后果,对学生的教育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正是因为本种量化管理模式过于冰冷,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许多学生选择职校并不是为了学习技术,而是由于没考入高中,流入社会年龄又太小的缘故。他们在初中时不仅成绩低而且存在着种种问题,往往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厌倦了旧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原来的学校吃够了“白眼”,职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可到了职校,他们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早已习以为常,适应环境后,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学习成绩差,对前途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不去考虑。过一天混一天。这种浑浑噩噩、缺乏上进心的学生,早已不在乎分数,处分更是无关痛痒,基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违反纪律的同学层出不穷。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在德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在旧有的量化管理模式中加入人性化管理,在进行量化管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变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人文教育不能等学生犯了错误才实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而语文教学正是实施人文教育的理想平台。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思想源泉。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如果做到将基础知识与人文教育适当结合并采取各种形式表式出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就接受着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三、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人文教育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职教语文教材是固定的,教学内容也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然而职校生良莠不齐,基础知识薄弱,选择职校是为学习一技之长,对数语文等基础课不感兴趣,以为上职校只学技术就行了。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他们对大众流传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比如我教《诗经》时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学生早就知道这两句,一起饶有兴致的跟读,然而他们仅仅觉得这两句有趣,却将窈窕(y?o ti?o)读成yáo tiáo。将好逑(h?o qiú)读成hào qiú。一边读还一边摇头晃脑,多次纠正,仍不断有人读错。

篇10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当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美感。虽然说他们就像是固有的细胞一直存在着,但是即便是存在着还是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他们的美。所以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运用美学原理教育学生发现美、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看待世界、创造这个世界。而且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小学教育不在单纯的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和审美的意识看待这个世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身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小学教学大纲中的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任务。这必然会成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教育中必然有美的存在,只有这样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学内容会涉及到很多种版本的文体、会涉及到很多样的艺术形象、比如一些比较优美的句子,比如说一些比较有意境的佳话等,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但是因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生活阅历太低,对于这些比较优美的句子、文章等理解的还不够深入。所以说,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文字的阅读中感受生活中的美,形成鉴赏美的能力。

在进行教材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创立一定的情景模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在《白杨》一文中,“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不仅仅只是说出了白杨的特点和白杨的美感,而且也表达出了他们父亲的内心想法。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将其主人公内心的那种对生活不畏惧、不退缩的坚韧所表现出来,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动力的那种阳光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懂得生活的美感,生活是积极向上的,是美不胜收的,是希望所环绕的。

三、将小学语文教育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语文来说更是如此。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语文。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夕照》一文当中,就很好地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场景。“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 的树梢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 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很明显,这雀跃着的“波纹”是夕阳得意的杰作。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它踩碎的吗?啊,它和我们一样调皮!”难道说这样的文字不美吗?要我说,简直美极了,美不胜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眼中所描述的夕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可以让学生就着夕阳这一话题,自己回家创作。当学生们亲眼目睹夕阳的时候,一定会被它的温柔、妩媚所征服,这就是生活中的美,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美。

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当中所应用的现代教育手段,它能够以其强大的信息量,丰富的信息内容,直观有效的信息展现方式,深深的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所以说,在小学审美教育教学当中,一定要结合关于自然界美好的文章,从而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到相关的歌曲和图片,制作相对应的flash,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文章所描述出来的景色和事物、能够真正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对自然产生一定的赞美之情。

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制作出一组四季的美景图,从而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感,生活的美感。

四、将古诗词和语文教育结合在一起

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将古诗词的内容和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地提升学校的审美教育。

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这样简短的这句话就呈现给我们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这难道不是小学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吗?这首诗歌使用夸张又自然的手法,新奇又真实的理念,从而掀起了整片诗歌的热浪,使得整个形象变得丰富多彩。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诗歌,教师可以将其拿出来,然后分享给学生,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好感,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一定要将审美教育和文章结合在一起,和自然结合在一起,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和古代的诗词歌赋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生活的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篇11

一、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语文教育是一门特别能够培养学生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的学科。我国语文历史发展悠久,涌现出了一批至今仍对我国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学者,他们在文学界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导致了当今语文教育模式的约束性与滞后性,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它是构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力量。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在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历练之后,已经有了属于自身特有的模式与理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教育以及其他课外特长课程的培养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科对于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刚刚接触社会的小学生来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语文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应当提到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议程。

二、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墨守陈规只会导致落后。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所以,为了可以和世界同步前行,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从而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他所掌握的知识需要在其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加工和改良,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然后再将其传授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深层次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之下,不断学习和改进在教学中的手段。更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价值通过语文这一载体传达给学生。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应当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从而优化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更能够吸引尚处于多动期间的儿童。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学习是相通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被提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纲领上来,就是因为其内在文化对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将素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之中,必将为小学语文教育添加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重要的前提因素,尤其是对于生理以及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必须通过创新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

三、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体系当中,小学语文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学校要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严格把关。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有超出一般教师的耐心,只有这样全方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够在教育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发挥出超常的功效。这也要求教师职能随之转变,也就是说教师要在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下,改变为教育过程的辅助者与参与者。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只有与时展的脚步吻合,才能够在小学语文教育不断革新的局势之下找到自身的立足之处。目前来看,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与新科技时代下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小学语文教育要与时展紧紧结合。利用先进的科技产物辅助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又一发展趋势,可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高科技产物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与立体感。这样的课堂教育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通过教学引导的模式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前景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跃华 小学语文教育学教材比较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01-104。

[2]郑方平 郑婷婷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317-318。

[3]濮坤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