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与职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此相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转换角色,才能真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新形势下教师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必然使教师要完成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中我们不再强调课程理论体
系的完整,不再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是强调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这种变化打破了多年来教师习惯的教育教学目的,况且对于知识体系的界定是明确的和较为简单的,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具体职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估却是相对模糊和困难的,这使许多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师为适应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引导者和训练师。
二、新形势下教师面对的需求权益者
在以往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直接面对的权益者是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学校培养的唯一指向。但是在今天,社会的发展更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本人对自身的能力结构设计和就业取向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面对企业和学生这两个需求权益者,学校、教师要做的是充分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客观的传达给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其将来面临的职业环境进行尽量客观的描述,帮助他们了解将来就业的市场环境、就业条件、能力需求等,使他们尽量合理的制定个人职业教育目标,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
三、教师角色转换
(一)计划课程的设计体现角色转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当今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法则已被否定,新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要求和个人技能是一种开放式的对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动态适应的过程。基于这种形势,在职业技术教育计划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设计者,而首先应当是一位学习者。教师要不断认识和解读职业领域中的需求变化,判断这种变化给就业者职业能力带来的新要求,思考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应。
教师在计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主观的设计者,而应当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协助者,是在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一个协调者,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所作的那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一个相对多样的,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方案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服务。
(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应当首先从教师的角色观念作起,从课程结构与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变革,具体包括:
课程结构与管理方面:改变过去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做法,以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改变过去一元化、专业化的倾向,向多元化和均衡性的管理转化;改变过去教学过程管理的同一性与指令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灵活的,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性与自觉自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中,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习惯,代之以职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心;改变过去课程组织强调系统与规范的做法,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减少过去课程组织中原理与经典知识,增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与技术政策问题;变旧有课程教学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将过去教学过程的概念、法则、练习的渐进模式变为经验、思考和应用模式;将过去的教学重心从注重结论、获得知识转移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通过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使教学从一个单向的授递过程变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内容与教材设计发生以上变化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者。
(三)教育评价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教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价。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是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的,通过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过程中应以评“学”为主,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被动地位,多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精神与学习收获的总结评价。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少给定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其次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多采用论文、答辩和制作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此从评价考核的内容出发,减少知识掌握的测试,加强技能、技巧、参与性、多元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以此种评价的指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能力。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评价的直接对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便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种起组织、帮助、沟通的作用,积极启发学生寻找和搜集学习资料、进行检视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专长与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问题与困惑,挫折与失败,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做出评价,在民主的互动种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教学是一个共同体。
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指路者,而应当成为人们职业发展的加油站,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企业提供由我们设计的就业者,而是时刻准备着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劳动者个人对职业技能发展提高的需要,我们应当是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强大的支持系统。教师此时就是这个支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系统能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问题,使系统运转的更有效和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进程。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面向市场进行就业,每个地区的职业教育都要面向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培养人才的方向也是围绕当地经济展开的。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进程,尤其是区域经济的结构,具体到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等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层次、质量和规模。大量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职业教育也会比较发达。
2.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源为三类:土地、劳动和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人类资源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种除上述三种资源以外独立的资源。可见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不断兴起,现代农业逐渐代替了传统农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普通教育相比,培养人才的方向更倾向于技术和技能,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职业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和信息资源基地,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5]。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其发展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越多,无形中也就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因此职业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体制不完善、缺乏市场机制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和协调力度。
1.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结合度低。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于学校本身和当地的经济结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与区域经济结构结合度低的问题。首先,某些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从性、随意性,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不了解区域经济结构,造成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考虑较多的是专业的师资条件和资金的投入问题,往往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市场的变化是很快的,如专业的设置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也就不能与区域的经济结构相融合。
2.职业学校自身地位模糊,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存在自身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如办学理念缺乏个性,办学方向没有考虑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小而全”,忽视“特色”的倾向,模式趋同,为地方服务观念不明确[6]。同时,由于职业学校还包括职业培训,而职业培训的内容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技术培训需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要求,如失业人员、农民工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而现在一些职业培训项目简单、培训对象单一,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发展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复杂多变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应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两者呈现正相关性,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也应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好坏首先影响的是学校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自身定位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培训程度都起到关键作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学校的职业设置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家长心中的地位。职业教育得到认可,就无形中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只有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就业才有了保障,就业得到保证,生源就更加广泛了,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动力和活力。
2.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在影响学校的同时也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还为区域下岗再就业的人员提供培训基地。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密集型劳动力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劳动力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职业教育正是这种人才的主要来源。同时,职业学院一般都拥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和实验设备,如果它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则会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
1.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资源。
职业教育应向着以政府为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政府可将社会力量、企业行业、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力量有机组合,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定位,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同时,政府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的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
2.加强职业学校的质量内涵。
职业学校的质量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张名片、一种信誉。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质量内涵的打造是最关键的。由于目前职业教育参差不齐,专业设置差距很大,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这就很难取得社会的认可,因此只有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才能提升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声誉。同时,职业教育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培训,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加强重点专业的培训,加强与用人单位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和与用人单位和合作,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在特殊小学接受教育的小孩,由于年纪较小且存在一定的生理或智力障碍,较之于普通小学生有其特殊之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隐患。首先,在日常教学方面,对于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来说,教学课程较为不同,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备课和准备。同时,在教授时,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让孩子们理解。其次,在日常生活方面,对于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孩子,教师往往需要更加专注的陪护,并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且有时只能采取非常规处理,这些都要求教师有非常的体力和能力。最后,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当教师受到委屈时也只能自己承受,很难采取正当的手段维权。
2.社会认可度低
对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来说,父母和社会往往只期待孩子在学业上能出类拔萃,在生活上则显得力所能及,较为忽视。但是作为特殊学校的教师,生活方面的困难往往更甚。家庭和社会希望这些生来有缺陷的孩子能在特殊学校学会基础常识的情况下,还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掌握相同的生存技能。但现实情况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这些就都是社会期待与实际情况的出入,也让教师倍感职业压力,更甚者,产生职业倦怠感,更加无法专注于教学工作。同时,社会上很多人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认为他们与普通教师完全不同,因此也容易产生更高的社会期待。
3.薪资水平低
虽然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之普通学校只会更甚,但是我国的教师编制则有些不同。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较普通学校教师低,且社会地位较低,福利水平及制度不完善,这些都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繁重的工作量却并不理想的经济收入,难免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难以继续保持工作状态,从而也无法获得工作的心理满足感。
二、措施
1.减轻教师负担
在特殊教师行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都应增加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切实做到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压力和倦怠问题。首先,从学校层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教师减压,例如,相应减少每个教师所分配工作量,在教学之余组织轻松有趣的文娱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等,都有利于减缓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感;再如,从社会和家庭层面,家长可以和教师多进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协助教师解决,这样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也可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难处,更易获得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
2.降低社会期望值
由于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较高期待,从现实角度考虑,应将社会期待合理化。从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公众更多的了解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知道教师的辛勤付出与能力和精力有限等情况,从而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期望值,争取在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的同时,也符合社会新的期待值。同时,从教师自身层面,也应在工作之余,努力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有效技能,以适应实际需要。
3.加大经济投入
小学教师的社会社会认可度低,收入水平不理想的问题一直存在,相较于高校教师薪资体系等的相对完善,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显得不尽人意。为了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减少由于薪资等引起的职业倦怠感,教育部门应合理规划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子女入学问题、养老保险金问题等,从实际入手,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和保障,加强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认同感。
美国田纳西州实施的STAR计划涉及80多个学校的近400个班级,包含城区、贫民区和农村地区,研究发现小班教学后破坏行为和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加,留级现象和辍学现象明显降低,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日本三重大学实施小班教学后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上海小班教学的试行发现小班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以上世界各地教育学者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实施小班教学确实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性方面有所帮助;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课堂纪律以及道德水平有显著成效。有助于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小班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可行性的深入分析
政策方面: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主席做出重要指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总理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大有可为。这无疑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会议还决定全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让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学历问题得到解决。政策方面的利好,无疑会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支持和帮助会加大,为小班教学的实施铺好了道路。社会方面:现代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性,甚至岗位性。拥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和高级技工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大班教学在实施分岗位教学上很困难,然而小班教学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问题。小班教学可以做到:与企业合作培养定向型人才,着重培养岗位技能,做到所学必精、所学必用。
师资方面: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导致师资资源富余,并且随着小班教学观念的普及,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教师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并且已经产生了很多小班教学具体实施的想法和建议。
学生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素质、行为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中职毕业生的社会接受度不高。但是在小班教学的环境下他们却可能成为优秀的中职毕业生。笔者针对以下几类学生做出分析。第一类: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缺乏自信,但是思想活跃,头脑灵活。这类学生由于成绩上的暂时失利,并缺少老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成绩下滑,形成恶性循环,从而被打上“差等生”的标签。这类学生能力并不差,只是容易受到打击,心理脆弱,只要能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他们一样可以很优秀。小班教学班级人数的减少,意味着每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关注、指导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相对增多,此类学生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类:调皮捣乱,纪律性不高,但是动手能力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能力多样化。这类学生很适合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比普高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教育资源、教育时间以及专业不够细化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竞争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小班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师生交流时间,更多的新奇想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机会,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加专业化,甚至根据学生特点施行定向教育,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第三类:自卑、自闭、焦虑、性格孤僻、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对社会存在偏见。这类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属于家长管不了或者没有时间管,于是放到学校,渴望孩子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得到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疲于备课和传授知识,无暇分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便班级纪律差,也只是采取强制性措施,压制住孩子们的负面心理和行为,这无疑是“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小班教学由于生师比的降低,老师可以从繁重的教务中解脱,投入更多的精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到改善,行为问题也会相应减少,教学环境也会随之提高,教师的管理也会更加轻松,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类: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乏一些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小班教学的实施可以给他们提供更便捷、更广阔、更合理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达成他们的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或学习知识,或掌握技能,或勇于创新,或品德高尚,小班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就业质量和社会素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
传统的职业教育肩负人才培养、一定的科研研究及社会服务三种职能于一身。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这三者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后一种职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履行好前一种职能,也就是说这三种职能不能同时发展。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将三种职能有机结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加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将取得的成果运用到社会服务中,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地努力学习、工作,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较强社会主义责任感并具备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教学结构的优化
2012年国务院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突出了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各种岗位的基本通用能力,例如语言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数学能力。笔者曾对所供职的某职业学校商务管理专业2009年至2013年共462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抽取的120名毕业生中有67名学生反映除了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外,语文和英语与数学这些基础课程对他们的工作有较大帮助,这一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的55.8%。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语文、英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日常文书,从容地处理一定的涉外工作,而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以及经济学原理。鉴于此,职业教育应该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合理配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重。不仅要广泛地适应就业岗位,更要适应市场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出现。
1.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职业院校学生践行核心价值的前提是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即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判断标准。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者应该广泛宣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激发学生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关心国家兴衰,做一个正直、诚实、充满信心的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凝聚学生的向心力为将来实现中国梦、实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2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职教育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激发学生自身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学内容陈旧。有许多毕业生反映到了工作岗位发现所学的知识有些已经明显滞后,必须在工作中从头继续学习。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地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1优化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知识瞬息万变,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对既有知识的传承,这样空洞、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这样陈旧的教学内容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制定教学内容,依据科学发展的相互交融特点综合规划课程体系。例如在文科专业应该增强文理结合,加强文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内容,在不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合理安排知识结构的组合。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还应该增加实践课的分量,增加企业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
2.2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许多老师一直沿袭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丰富多彩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针对某些信息技术依赖较高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还可以选用混合学习法、翻转课堂法等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生水平。
2.3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以往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考评模式大多是以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在以实现中国梦为导向的新的高职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下,考核制度不仅要包含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评,更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例如文献检索、调查设计、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考核形式上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课堂试卷测试。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撰写调查报告、考取某项具体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考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加强人文教育,改革与创新校园文化
近期发生的复旦博士毒杀舍友的事件震惊了整个教育界。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位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名校博士生为什么会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将同学残忍毒死,我想答案恐怕就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无论哪种教育它所面对的对象都是人。人除了需要学习一定的生存技能、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外,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实现中国梦需要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需要我们的学校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为之宣传,为师生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
首先,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它的办学软实力,反映的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以及目标,它更是一种隐性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催人奋进。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创设环境、塑造典型等方式,以物理环境、演讲、晚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更加轻松地接受这种校园文化。此外,回归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目标,这样能切实加强职业院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德才学识与教学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广大教师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会更加敬业爱岗,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言传身教带动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学风是学生行为的集中体现。学生则将在这种浓郁的人文校园文化影响下将中华民族“人性美”的传统发扬光大,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而校风则是教风与学风的有机结合,有了优秀的教风与学风我们的校园也一定会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校企之间的需求供给关系不均衡。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对珠宝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相对于本科的学历教育而言,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本科的学生更接近市场的需求,更符合就业单位对第一线员工的要求。但是,就实际来看,职业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由于忽视珠宝营销方面课程的设置,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珠宝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些脱节。目前珠宝市场中珠宝鉴定与设计的人才基本饱和,其他专业人才相对较为匮乏,例如珠宝营销、品牌策划、电子销售、消费者关系管理等方面鲜有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同时,对许多珠宝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珠宝的门店营销是他们的首个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大多以珠宝鉴定、首饰设计、宝石加工为主干专业课程,对珠宝的营销与管理的知识仅仅涉及皮毛,以至于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同时也不利于珠宝企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的珠宝行业的公司规模并不大,单靠公司内部的培训机制,毕业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珠宝企业的要求。因此,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可以有效弥补校企之间的需求供应差,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
2.珠宝营销的课程设置不全面。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于目前珠宝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围绕《宝石学基础》、《宝石学》、《宝石鉴赏》等课程,鲜有安排珠宝销售和珠宝经营管理学等营销管理类的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制较短,相对于本科的四年学制,高职学生的学制为三年。除去第一年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公共课程(如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以及第三年准备毕业设计和就业,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的有效学习时间所剩无几。故而,为了利用较少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以宝石鉴定和设计为主,少开甚至不开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的课程。由于校方对珠宝营销与管理的忽视,也造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偏见。长此以往,珠宝营销越来越偏离珠宝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辅修”。其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可能导致所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实际教学过程中珠宝营销与管理大多数以理论介绍为主,缺乏实地市场考察的过程。事实上,高职院校珠宝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就是珠宝营销。一般而言,珠宝的学历教育重视的是循序渐进、系统进行。学生首先学习基本的地质知识,接下来便是宝石学等相关理论的学习,最终应当进修到宝石行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因此,先强调理论,再重视实践,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主要观念,也是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教育的一个优势。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狭窄,珠宝营销方面的实践学习往往是虎头蛇尾。而且,缺乏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局限于书本知识,这是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通病。这都阻碍了学生学习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课程覆盖可能忽视了文化素质培养。珠宝行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宝石本身质量成色方面“朴素”的知识,更与消费者的心理、品牌认同感和文化价值等有关的“价值符号”息息相关。珠宝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对珠宝厂商的盈利情况与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珠宝行业的公司来说,产品本身的质量竞争只是行业的初级竞争。随着珠宝行业的不断升级,公司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走向品牌竞争与企业文化竞争。故而,珠宝的高职教育需要关注与宝石相关的文化素质培养。总之,珠宝营销与管理的教育工作亟待加强。营销与管理的课程安排与设计,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珠宝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强化珠宝的营销管理职业教育
珠宝的营销管理的高职教育任重道远。对于如何强化营销与管理课程,从以下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1.明确培养目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得受教者获得职业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职业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培养适合就业单位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院校应当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高职教育最容易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也最应当做到校企合作。对于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内容学习,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组织学生参观珠宝公司销售门店,了解企业的实际营销经验。另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减少对理论部分枯燥的讲解,增加对国内外优秀珠宝公司营销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珠宝公司的运营,要求学生对各种珠宝首饰产品进行营销策划,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探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摘要:
1.把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探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探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目前状况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和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非凡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非凡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使之和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和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熟悉,把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把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练习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2)语文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能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那么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就同时得到了提高,变得清晰、准确、严密了。因此,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那就应该从小培养语言的能力。
(3)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类是群居动物,相互之间需要不断的传递信息,语言就应运而生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只要有社会生活,人们就需要通过语言交流。如果一个人能流畅准确的使用语言,无形中就能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因为语言比文字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感,更容易渗透着情感的因素。语文知识的学习,能让我们的语言交流更加通顺、流畅,彰显我们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提高我们的交流质量。
(4)语文是社会成员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一个人不论学习哪类学科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通过语言。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语文学好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也提高了。如果语文学科的基础不稳固,那学习其他学科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语文学习是专业技术学习的载体,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专业职业技能,这是大家共识的。语文学科之所以被列入了文化基础课范围,像数学、外语一样,是为了突出学科的工具性,目的是让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现在学校很多设立的专业都要很好地掌握,语文学科便承载着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作用。例如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就要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导游专业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2浪漫的人文性——培养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通俗的说就是人与文化的融合,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性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不同。人们不是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魅力无穷。
(2)语文学科能砥砺品德,完美人格。语文学科的学习从很多方面可以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领悟和感知,“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健康乐观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
1概述
人才是国家IT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IT企业和人才市场却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一边是IT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却发现有很多大学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而不是一时技术技能的训练;②教材体系的改革难以适应IT技术的发展;高校教材对实际IT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指导性,仅仅在教学总纲上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而且高校教材没有做到统一,各个学校和各个老师仍然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如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和实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1目前IT学历教育的现状
首先,一部分大学生在从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还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切换身份。其中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造成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结果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已经具备了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其次,IT学历教育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大学教学体系不能随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时,大学学历教育周期长,专科三年,本科四年,无论三年还是四年时间对于I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规律是每18个月就有一次新的变革,软件行业的变革也不会超过两年。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大学四年学到的某些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为了找到工作,必须重新学习当前市场最新的技术。有报道称,到国内某知名IT培训机构来培训的学员中,70%是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了三四年计算机,却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IT学历教育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主导思想的,并不是以就业率作为第一指导方向,而是更侧重于大众化、基础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方向。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到2005年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周济同时指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历教育的这个主导思想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出现: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有针对性进行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那么就难免面临毕业后就业难的现状。
1.2正确处理与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9岁的杨先生在深圳一家国内知名IT企业担任部门主管,他告诉我们:招聘人才企业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能说学历完全没有用,但是在IT行业,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何况IT业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行业,“我们平均一个月就要接受一次培训,才能跟上步伐,适应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上面这个例子肯定不是所有学历教育的普遍现象,但却折射出了学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学历教育期间,学习的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去实践、钻研和领悟。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生在学历教育期间,无法得到好的引导,很难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因此到了大学毕业时,知识体系就已经落伍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很难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也就很难受到招聘企业方的青睐。这是造成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而且给已经在职的公司职员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是多么大,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解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开始着手。
2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分析
目前国内对大学的定位有各种分类原则,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中国1400所高等学校中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分别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29%和65.10%。这样的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科研型人才为主。这些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来说偏重理论化教育,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不到1%,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学历教育的目标和国内主要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在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从应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95%以上的人是为了应用而学习的,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人才。也就是说,IT技能教育培训的学生,学生目标非常一致:学以致用,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满意的工作。所以学习的劲头比较足,目标明确。
3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IT职业教育能够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其实与其本身紧跟市场,面向就业等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3.1课程体系版本更新紧跟市场需求
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一般每两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新的版本。而且同一IT教育品牌往往采用统一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学员掌握相关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使得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讲更加实用。
3.2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始终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并且着重突出两者的综合教学。其实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多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众多企业甚至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专业技术技能更新快,通过短期的培训可以强化,但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职业素质也是决定人才未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综合以上,企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学历高的人才。IT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疑比IT学历教育更好地迎合了这一点。
3.3教育方法符合IT学习习惯
IT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非常符合IT学习的习惯,其可以说基本颠覆了传统的IT学历教育的方法。大学学历教育中,IT相关专业的上机和实验的时间远少于理论课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理论相对清楚,但是不会动手使用。与之对比,IT职业教育采取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平行安排,一般先理论后上机,能够及时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还有专门的上机实验课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4周期一般比较短
IT职业教育的周期一般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多,最多不会超过两年。周期短而学员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IT技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气氛相对紧张,学习节奏相对较快,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也强化了技能。这种短期IT技能强化培训也正符合了IT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也保证了学员学到的技能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
4解决方法
4.1调整IT学历教育的导向
IT学历教育可效仿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并及时修改教学体系。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大学计算机学院更多的自利,使得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的体系结构,拟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具专业针对性、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受招聘企业方青睐的大学毕业生。
4.2调整IT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大学里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考试更多的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考试导向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弄清书本上讲的知识点,就等于掌握了这门课程”的想法。老师在教学上也势必会出现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轻视了实践环节。所以,学校可以在加大对上机实践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实际编程经验。
4.3改善IT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
面对市场的争夺,学历教育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一问题。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技术研究就是寻求突破的途径之一。在北京大学,与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实验室就为信息学院在读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际操作平台。北大一位在校博士生说道:“这里与外面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参与各种项目开发与技术研究,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拥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毕竟寻找一位合作伙伴并非易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资源匮乏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逐年递增的本科生。所以,寻找与高校合作的合适企业,改善实验室环境都成为了改善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解决途径。
4.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做到教学内容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清楚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有实战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实际的项目经验。所以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不仅仅只是以能上课作为衡量标准,还要强化实际项目经验的培养和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核心。
4.5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的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应用熟练?”这些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来回答更具有说服力。最近,上海某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
二、职业教育对象:面向特定类型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
普洛瑟和杜威都赞成在公立学校中开展职业教育,并且相信职业教育具有使公共教育更加民主的潜力。但在职业教育对象上,二者存在分歧。
(一)普洛瑟:“人与教育匹配”的职业教育对象观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它能够使每个个体利用他的兴趣、能力和内在智力可能达到的最大化程度有关”。因此,他认为,如果教给年轻人一种他们不喜欢或者他缺少特质和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的知识,或者个体认为他的天分太低达不到学习要求的知识,那么这是对金钱和教学努力的一种浪费。他还认为,普通学校背后的假设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否则一无所获。而职业教育正好相反,因为职业教育是具有针对性的,只有那些能真正从中获得技能和知识,使得这种培训具有社会价值的人才能接受。因此,普洛斯职业教育理念中第五条明确指出,“对于任何职业,不管是呼叫、贸易,还是其他职业或工作,有效的职业教育只能给予那些有这种需求的、愿意从事该职业的和有能力从中获益的特定人群”。[7]他认为,很多学校中教职人员没有意识到教育一个学生使其达到大学的学分要求和同时对其培训使其适合从事某一职业这是无效的,很明显,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使用了不能使用也不应该使用的公共教学经费。普洛瑟宣扬“社会效率主义”或者“工具主义”哲学,这种思想重视特定学生群体和特定教育类型的匹配。
(二)杜威:教育应通过职业进行,面向全体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者认为,所有年龄阶段和所有不同能力的人都能从职业教育经验中受益,任何人都应该被给予参与职业教育或具有职业选择的实验。此外,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职业教育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学校或教育机构来提供,职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通过刻板的学校来满足这些要求。[9]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必须给全体成员以平等和宽厚的条件求得知识的机会”,“必须教育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10]杜威认为,教育是为个体参与民主社会事务做准备,应“在事实上减轻经济不平等的影响,使全国青少年为他们将来的事业受到同等的教育,使所有青年能继续在教育影响之下成为他们自己经济和社会的前途的主人”。因此,杜威看来,所有人都需要职业教育,而不仅仅是普洛瑟所说的特定人群,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职业的方式教授学科科目,而不是教授职业。简言之,教育,通过职业的方式进行,应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三、职业教育体系:二元还是统一
职业教育早期的倡导者们认为职业教育是美国公共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应该由谁来管理这一项目,应该在什么样的组织设置下,这是20世纪早期很多职业教育学者和其他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普洛瑟和杜威各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普洛瑟: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普洛瑟与其老师斯尼登一样,都认为应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开的双元管理体系,职业教育应该自治。他认为,为了最大化服务于个体和州,国家、州和地方管理机构非常有必要将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对普通教育的管理分开,使职业教育独立出来。其中的原因包括:首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分别建立在旧的官能心理学(facultypsychology)和新的习惯心理学(habitpsychology)基础上,职业教育的管理应该是灵活、富有弹性的,而非标准和僵硬的。工业界的管理方法可以用于职业教育的管理。普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在职业教育管理问题上经验不丰富,会降低职业教育的效率。其次,目前的普通学校机构已经任务繁多,无法兼顾这种新成长和新发展起来、具有很多新问题和难题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置于同一个管理系统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第三,需要保护职业教育,以免普通教育过分强调为文化而教育而不是为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由那些能够认同职业教育的目的并充分重视其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机构来管理。第四,将职业教育管理独立出来有利于为职业教育项目筹集经费和资金支持,以免多数经费流入普通教育中。
(二)杜威:统一的教育体系杜威反对将职业教育管理独立出来,他认为,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分开会导致大量、昂贵的楼房、设备设施及教师、管理者等的复制,造成管理机器的复制,普通教育管理者具有丰富的经验,能管理好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置于统一管理机构下会更经济,将两种教育管理分开会将接受这两种不同教育的学生分隔开,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权利被经济或州的需求所取代,导致文化和职业的分开这种不想要的结果。建立双元的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作为单独机构独立于其他教育体系进行管理这是不民主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将来民主社会的一个担忧,良好发展的职业教育会比其他任何措施更能促进民主,但发展不好的职业教育会形成和加深学校内和学校外的阶级分化,因此会强化不民主倾向。杜威认为与通过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隔开使教育沿着不民主的线路发展相比,使职业教育暂时地忍受当前教育系统的缺陷反而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杜威看到了职业教育给当时公共教育体系带来正面积极改变的潜力,这种改变不但包括使教育民主化,而且包括使教育更切合实际。杜威认为,通过引进手工活动、工业活动和社会活动,教育正在意识到将所有青年人培养成为有用的公民的责任。但将普遍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割开来会阻碍当下普通教育改进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普洛瑟虽然倾向于将职业学校独立出来,但他也愿意接受将有效的职业教育作为综合学校一部分的可能。普洛瑟认为将来的教育将是单一体制的,最终将可能会由一个统一的地方机构为所有现代民主社会的人提供任何一种其所需要的充足的培训和教育。
四、职业教育教师:作为所教职业领域的专家
还是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建立在各自职业教育目的和本质观基础上,普洛瑟和杜威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特征、职责、扮演的角色以及资格要求方面持不同观点。
(一)普洛瑟:所教职业领域内知识和技能专家的教师观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教师是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职业智能(occup-ationalintelligence)的人,承担着主要教学职责……而教学则是通过有效的职业教育获得社会发展成果的最重要因素”。[14]普洛瑟所提出的16条职业教育原则中有2条与职业学校教师有关,分别是第7条和第11条。第7条提出“职业教育的有效性程度与教师所具有的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他所教授领域的操作过程和程序中去的成功经验成正比”。第11条指出,“某一职业领域具体培训内容的唯一可靠来源是该领域内优秀实践者的经验”[15]。普洛瑟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有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师资格要求的方面,“如果职业学校教师沿用与普通教育教师相同的教师资格标准,那么我们将很难获得这一领域中熟练技术”。他认为教学效率(E)取决于职业学校教师对所教职业内容(C)和教学技能(T)的掌握程度。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能作为所教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专家,为此,他非常强调职业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业界经验,职业学校教师在教授职业教育各专业之前,需要具备在相应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经历。而这背后是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哲学理念是:“教授一个工业技术人员如何教学远比教授一个(将来的)教师成为一个技术人员简单得多。”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业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相关联,教师的工业经验越丰富,学生的学习结果越好。而相比之下,大学水平的教育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期望条件也并非是重要的。
(二)杜威: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教师观杜威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足够胜任在学生当前水平下开展教育的活动,应该使学生进入某一行业或职业领域做好准备。此外,教师应该能发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天赋才能的发展组织相应活动,乐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机推动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相信做中学,通过经验学习。目标是给学习者提供包括心理、物质和社会方面的经验,以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提供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学习是通过使活动与过去经验、当前兴趣和实际应用建立联系来实现的。这种学习经常是通过问题解决和运用技能,尤其是通过科学方法揭示我们永无止境的世界的本质来实现的。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学习是个终身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帮助个体学习者获得当前最适宜的特殊经验。教师应强调世界变化的本质,强调每一个体需要与不断变动的世界互动的需要。杜威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在有意义的问题呈现中扮演一个指导者角色,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而不是已有知识和固定不变的事实的传递者。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还要具有多方面才能。
五、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