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学原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整体语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调整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目前,大多独立学院只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英语课程。而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阅读为主的综合课。这种教学状态偏向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听、说、写的能力训练。因此,独立学院在英语教学课程中,不仅仅只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锻炼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同时,独立学院需充分运用院内的教学资源,及时了解学生的要求,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能力而开设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
(二)灵活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目前,大学独立学院主要向学生提供的英语教材形式包括主教材、辅教材、配套电子资料(电子资料库)、教学网站等。此类教材的形式包括纸质教材、电子音频教材等。因此,教师需根据此类教材的特征,充分发挥其教学意义。
(三)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整体教学中是极其重要作用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注重以探究式、任务型、合作型联合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目前,多媒体教学法发展迅速,教师应充分应用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实现多元化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是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中,其提倡以整体与非传统形式的评估与测试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状况,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从中了解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进而在后期努力改进。
院长林靖东长期负责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亲自实践、见证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开拓、改革和发展历程。是国际知名职教专家。目前新加坡现有5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有3个院校的院长是南洋理工学院学院培养的,是南洋理工学院原来的副院长。
(二)学院的发展、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小,只有区区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资源匮乏,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任何事情、任何工程、任何产业都要精心筹划,资源利用率高,各种资源都经不起浪费,包括教育资源。所以各个院校、院系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规模大小都要经过教育部的审批,招生规模严格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就是比较热门、报考率高的专业也要按照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原则上不能突破,并且原则上不准学生调专业。
(三)各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先是引入日本精工科技和德国的双元制,经过实践后发现都不太适合新加坡国情,后进行改进,最后创新发展出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就是在校内引入企业生产工厂或者把校内实训场地建成企业工厂化的模式。“教学工厂”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工矿企业、机械工程企业、电子信息、IT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工厂,也可以理解为相关的科研中心、科技公司等科研项目研发机构。
二、启示
不断创新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模式———不提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学生毕业后,转岗的机会比较多,经过长期研究、实践,他们认为:从长远看、从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应面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
(一)理念创新
“无界化校园”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在院校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当我们接受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项目)的时候,单靠某一个专业(学科)或者某一个部门(院系)的人往往难以完成,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是跨学科、不分界限的。这就需要学校内不同专业(学科)或者不同部门(院系)之间的人打破界限观念,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同时共享资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集中大家的智慧,融合大家的才智,共同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项目)。“无界化”理念的核心是团队协调合作和资源充分共享。学院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实训资源实行校内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无界化管理,各个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校内教师资源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合理调动。
(二)管理创新
南洋理工学院从领导到员工普遍认为专业教师是学院的第一财富,只有好的专业教师才能办好好的专业、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教师是学院从事教学的主导,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科研开发的技术能手,还要是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的多面手,总之,高职教育需要产教研样样精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此南洋理工学院下大力气开展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进修和提高。首先,学院每年拿出学院年度经费的4~6%(约$1000万元左右)用于全院教师的培养、进修和提高,每人每年不低于18天(实际实施是23天)。其次,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提高专业教师的产教研水平,学院每年选派出1/3的教师带领3年级的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和学院校内的“教学工厂”进行顶岗实习和技术、产品研发,另外2/3的教师在校内从事1、2年级的专业教学工作,教师每年进行轮换。其三,大量的高薪从企业、科研机构招聘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到学院当专业教师。学院教工采用年薪制,人均年薪约$1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待遇留人。其四,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已经建成了智慧化校园,校内各种信息、控制实现了一卡通。南洋理工学院从学校的建筑与各项设施到学校的管理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参观考察时发现,学校内的各种指示标识清晰简洁明了,作为一个多雨的国家,学校内的所有建筑物可以实现不淋雨通行,校园内任何地方均可免费无线高速上网,学生可以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笔记本电脑台上方便地使用电脑,电源插座和网线接口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如校内花园的休息桌椅下方都安装有电源插座),无不体现学院处处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资料室无需管理员,可以自助借阅,电子学习间、小组研讨室等场所只要在网上预订即可使用,开放式音乐剧场学生随时可以去自己组织活动。总之,学院在专业教师的管理上,一是使用,根据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合理使用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培养,通过每年的专业教师培养、进修和提高,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科研开发水平不仅不会降低,而且会每年都有所提升。使学院的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与他(她)进入学院前相比都得到提升,实现了学院专业教师价值的保值增值。这样以来,假如有一天学院的教师调出学院,在社会上依然会有很高的竞争力,可以实现顺利就业。
(三)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全面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双轨制,南洋理工学院各专业学制为3年,第一、第二学年为专业宽基础理论培训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第三学年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把学生分成A、B两组,第一学期A组(相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做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B组开展专向培训(即学习专业课),第二学期再对调。整个教学过程全面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工作而开展的教学过程。它可以激发并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做项目的过程,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提升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1)课时安排设计新颖独特: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和理论充分融合,加大实训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南洋理工学院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模式,课时比例为1:1:2。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授课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15学时,辅导课学时为15学时,实训课学时为30学时。理论课为大班课,80~120人。辅导课和实训课为小班课,20~24人。
2)课程内容设置高度综合:核心课程教学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高度综合上。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其内容融合了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也就是国内的PLC技术类课程)、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内容。国内通常将它分为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等3门课程来讲授这些内容,使得学生缺乏系统的概念、缺乏相关科技领域间的横向联系。
3)教室、实训室布置实用:当我们走入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区时,第一感觉是很难区分哪里是理论教学区,哪里是实践教学区。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当你推开一扇门,或者穿过一条走廊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从一个理论教学教室进入了实训室。尤其是在工程系参观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室让你根本无法判断这是一个理论课教室还是一个实训室。课堂上教师正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则是坐在各种各样的实训仪器设备中间,认真的听取老师的讲解。课堂搬到了实训室,形成了教学工厂,这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了起来,真正的做到了理实一体化。
(四)教学创新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实施专业教学的“教学工厂”模式,校内专业教学工厂化。“教学工厂”理念是南洋理工学院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它是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环境有效融合。其中,企业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的重要载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在教师指导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研发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五)科技创新
学院在政策、薪酬方面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科研开发方面的进修和提升,支持专业教师搞科研、搞技术开发,联系企业拿生产、开发项目,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科研开发氛围、环境和局面,目前,该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技术开发获得的技术专利已达200多项。其中不乏高科技科研开发项目。
(六)资源共享
在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体会就是资源共享,真方便。为了充分发挥学院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院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学院建立了全学院的资源共享平台,尽可能的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共享、实训资源共享、电子化管理制度共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作业、考试试题、课程综合实训、科研开发项目成果、技能竞赛技术成果、社会实践活动安排、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迎新工作安排、学生毕业典礼安排等各种共享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权限内实现学院教工、学生的共享利用。
三、建议
1、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级学院的制度大多源于校本部制度,与二级学院的民营机制间存在矛盾,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制度的落实。有些制度与二级学院的管理特点不吻合,解决方案不合理,严重影响管理的效果。很多二级学院只是摘取了本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全面,管理不规范。例如:校本部的一些档案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与科研制度等都与二级学院有加大差异,如果克隆这样的制度,对于二级学院的管理将是不科学、不规范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于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建设督察验收不够,也是导致二级学院管理不规范的一个原因。
2、内部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二级学院的管理是个综合性工作,部门之间分工不分家,工作的协调性是高效管理的基础。当前,高校二级学院还处于发展的起步期间,很多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协调工作不科学、运行不成熟。部门间分工不明确,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很多现象如:“利益目前部门争夺不休,难题面前部门互相推诿,管理人员不管学生学习,教学部门不问学生管理”等问题非常普遍,而这些工问题的原因在于部门分工职责不清。同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与领导、辅导员与领导之间“自扫门前雪”,缺乏高效的部门之间的反馈机制。导致部门工作脱节,管理工作效率低,执行力不到位。
3、高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由于高效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很难把一些非常优秀的人员任命到二级学院中,导致学院管理队伍素质不专业。很多行政干部是老师出生,对行政管理不熟悉,有的还要承担课务,精力不够用;一些具体工作人员是受到学校照顾的职工家属,学历低,能力差;有些是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弱病残教师;有些是刚分来大学生,没有管理经验。随着高校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发展,这些管理与工作人员难以适应高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工作,如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研管理、德育管理工作等。例如:政治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日益增多的心理焦虑和障碍最理想的教育主体,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但目前的辅导员队伍大部分是刚毕业留校的学生,缺乏经验,工资待遇低,这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
4、学生管理制度的落实严重不到位
不健全的制度还面临着不到位的落实问题。当前很多二级学院对于学生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成为形式,最后不了了之。例如:学生上课接打手机、吃零食、去厕所,做实验的时候不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等,这些现象在原来的学校本部情况不严重、不突出,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但在二级学院,这个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但是如果老师与管理者还是用以前的思维来对待这样的现象,则会让不良习气急速蔓延,严重影响学校形象。同时,二级学院学生考试不及格、逃课、迟到、打架等现象发生频率高,而学校对于这些现象的处理有制度却落实,导致这些现象长期得不得遏制。
二.高校二级学院管理工作改进的措施
针对当前二级学院管理工作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应该对其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进行新的优化,建立具有二级学院特色的新管理模式。以提高学生为根本目标,构建体制健全、科学民主、高效通达的学校管理体制与体系。
1、建立具有二级学院特色的科学管理体系
二级学院要针对本院学生特点、学校规模、运营模式等,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管理模式与管理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学校本部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特质,把握好学校本部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保证二级学院的管理文化传承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包括学校共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等,这些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二级学院必须继承的部分,以确保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要在基础本部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基础其基本精神与思维方式,对于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制度要结合二级学院的特点进行改造,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侧重点重新定位,形成最有效的管理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管理文化的基础。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同样要健全,制度必须涵盖到管理的各个层面,管理要求要全面,消除管理的盲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实验管理。实践管理。野外实习管理、学生学习习惯管理、学生思想德育管理、安全管理、宿舍管理、就餐管理、水电管理、档案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等,这些管理制度都要在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予以健全。同时,要注意二级学院的特点,要加强实践活动的管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
2、打造具有高度执行力的管理机构
首先,二级学院要在发展的起步期做好职能机构设置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工作,使二级学院在新一轮高校办学模式竞争中赢得一个有利的位置。要按照学院管理工作的要求,对职能部门进行科学分割,明确其职责与功能。同时,要注意二级学院的职能部分与学校本部的管理部门之家的上下级业务指导关系的维护,这样既能保证二级学院管理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又能保证二级学院延续学校的管理文化,把二级学院的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体管理系统之中。当前,很多二级学校成为学校的独立学院,这样的说法与做法已经脱离了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二级学院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其民营机制的尝试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民主管理的盲区。实行民营机制管理的二级学院要发挥民营机制的优势,做好“服务帐”,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建立选择监督机制与绩效管理机制,实行教代会与学代会的共同组成的决策监督机构,对部门决策进行评估监督,领导适当放权,还权于部门。推行问责制度,对于一些决策与实施中的错误进行问责,与职务晋升与岗位待遇挂钩,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实施绩效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价管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成本效益、满意率、成长指数等各个方面进行积分评价,促进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改进。再次,要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优化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逐步避免部门职责不清导致的矛盾与混乱现象,提高制度与决策的执行力。当前,很多大学在办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学校的机构设置基本不变,新职能由旧机构接纳,随着学校发展不时进行修修补补。很少学校进行一次重新的洗牌,问题在发展中积压,形成学校发展的巨大包袱,改革势在必行。未来,学校的管理方式应该由以往的增加管理层次转变为增加管理幅度,使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各个部门密切联系,统一协作,集权与分权相统一,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者角色混同问题,实行层级管理体制,合理分配权力,建立一个高校的层级管理制度与结构。建立一种扁平式的网络化的层级管理运行模式,让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互相联系、有效运作。
3、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管理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各类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机会。其次,加强行政管理干部与职工的学习培训与督查。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作风与方法的改变。建立学习制度、反思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督查评价制度,让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满意的基础上。再次,实施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专业化工程,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领导任命必须确保懂得专业管理。减少一些教书不行、学术落后、一心做官的教师“退”入行政管理部门,减低了行政管理的水准。同时,引进一些专业人员到具体岗位中来,提高职工的素质。同时,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收益。
4、加强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
一、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为了赶上日本企业,美国的很多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谋求提高竞争力。重组虽然有时势在必行,能够使企业“变小”以改善短期绩效,但这只是在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创立未来的市场。一些精明的企业,在认识到重组企业是条死胡同后,转而进行再造工程。再造尽管能够使企业“变好”,但并无与众不同,只不过是个优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意义
1、它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企业的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结果,而被看作是企业深层次的物质——一种以企业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大批量消费者难以想象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最关键因素,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并把其运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和行为。因而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超乎寻常的战略意义。
2、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核心能力理论超越了企业之间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战略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能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核心能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短视。同时,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能力的建设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方面,由于建设核心能力的投资风险和时间超过业务部门的资源和耐心,这个方面的明确追求可以促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超越部门利益的局限,更多的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及早把握未来市场的需求,并及早投入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中。
3、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应围绕核心能力来进行:多角化战略作为企业寻求快速扩张的一种战略被广为使用,许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涉足众多行业,但效果不佳。八十年代以来,企业界又兴起“回归主业”的潮流,众多大企业纷纷把与主业不相关的业务剥离出去,而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求发展。这一切迫使人们去思考企业经营的边界在那里?以及如何决定企业多角化经营的范围?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则可以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解释。
三、核心能力的特征
尽管对于核心能力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它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在企业资源积累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能力,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归结起来,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有价值性: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用户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用户价值的来源。
独特性: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难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还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业务领域。
动态性:企业的核心能力虽是其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
综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四、核心能力的识别准则
如何来判断什么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有如下四个准则:
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够使公司为用户提供根本性利益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核心能力。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它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正是基于这种区别,我们可以把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称为核心能力,而把其处理同经销商关系的能力看作是次要能力。核心能力必须对用户所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用户能够看到或很容易就理解到这种核心能力。用户所看到的是享有的好处,如显著的可靠性(汽车、摄像与录象机),形象的清晰度(摄像与录象机),使用的方便性(计算机)等等,而不是提供这些好处的技术细节。
2、独特性:可合格地定为“核心”的能力,必须具有竞争上的“独一无二”性,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效用,而不是在产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它必须是公司层次的、持续优异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例如,本田汽车公司的汽车发动机,明显地优异于其他汽车公司的同类产品,其独特性的形成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努力,不是在短短的1-2年或几年中所能形成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人员发现某种能力极其重要,在行业中尚未引起重视和发展,则可以把它定为“潜在”的核心能力,予以规划和开发。
3、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过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是算得上核心能力,经得起用户价值和特殊竞争力的考验,但是,如果无法想象能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那么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例如,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上的独特能力,使它能进入各种不同的产品——市场。
4、难以模仿和替代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积累起来的,是许多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交易性,因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
五、核心能力管理
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管理的基础在于核心能力具有生命周期。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产生,从企业内部而言是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和知识的创新周期的互动关联所引致的;从企业外部而言,是由外部环境的演化所制约的。核心能力的管理工作包括很多方面,这里着重扼要地阐明核心能力管理中的四项关键工作。它们是:核心能力的选择;核心能力的建立;核心能力的部署;核心能力的保护。
1.核心能力的选择
核心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现有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决定着企业创造未来商机的能力,因而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公司在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力时必须同时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种能力是否能给顾客带来新的利益;另一方面是这种能力是否比现有能力向顾客提供利益来得更加有效。在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力时,应关注于在增加客户价值方面赢得领先地位,而不仅仅是某种特殊产品或“经营计划”。例如,索尼提出“口袋型”,导致了随身听(Walkman)、移动式CD放映机和“口袋型”电视的发明和创新。由此可见,为未来建立何种能力,先要考虑公司要提供和控制哪一类的顾客利益。在这里,首要的是为顾客提供哪种特有的利益,然后再是考虑其技术上的可行性。
2.核心能力的建立
首先,建立核心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综合。为了有效地进行这种综合工作,必须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联系,因而建立和发展联系与沟通的网络,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条件。
其次,需要有掌握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这种人才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比这“专才”更加重要。譬如说一个汽车公司要在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必须把广泛的各个技术领域,包括燃烧工程、材料科学、电子学、流体力学等的有关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传动链。在这里综合的能力,和发明与创造同等重要。
再者,建立核心能力同样需要讲求效率与效益。虽说建立核心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经年累月的工作,但如何更迅速、更经济地把核心能力建立起来,是建立核心能力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要把“内外结合”这点牢牢掌握好。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内部力量作为建立核心能力的主力军,在作“自制”和“外购”的决策选择时,要注意怎样能更有利于本身“核心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经济、节约和迅速”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利用外部资源,包括:小规模的有目标的并、
购;特许证合约;合资经营;建立同盟;等等。不论何种方式,目标在于经济地从外源(包括竞争对手那里)“借用”尽可能多的构成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
另外,建立核心能力,需要有长期的战略伙伴(联盟)。当今,技术与人力资源的全球市场已经建立,为更好利用外部资源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运用“外力”方面,建立密切的长期战略伙伴(联盟),是当今世界各大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战略措施。例如,法国的消费电子公司同日本JVC建立伙伴,从那里学习日本的先进制造技术。这里必须指出的,在快速发展能力方面来说,从别人处学习与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是同发明创新同样重要的。因为,采用“角色”和“榜样”的模式来建立新的能力,既可缩短时间,又可减少风险。
3.核心能力的部署
为了使公司核心能力得到充分运用,或是在公司所属的各部门或经营单位(SBU)间共享,或是进入新的市场,这就常常需要在公司内部重新部署核心能力,将它从一个部门或一个经营单位转入另一个部门或单位。在这方面有的公司做得好,有些做得差,从而使它们的竞争能力和效益出现很大差异。有的企业虽然拥有很强的核心能力,具有许多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但却不善于依靠和运用他们进入新的市场和机会,使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效益差;相反,另有一些企业虽然拥有的核心能力不如上述那些企业强,但是却能充分利用这种能力,把核心能力的载体适时从一个部门或单位转入另一个急需此种人才和能力的单位,获得了更多进入新市场、新领域的机会,使企业的效益大幅度的提高、发展速度成倍增长。因而要充分发挥既有核心能力的作用,必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上建立有效人才应用机制和制度。在思想认识上,要使人们认识到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之争、市场之争、资源之争、机会之争,而是各企业之间能力的竞争。不仅是拥有能力之争而且是使用能力之争。竞争对手之间,谁能充分利用好拥有核心能力的人才,谁将是竞争中之胜者。
4.核心能力的保护
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坚持不懈地防止公司核心能力不被消蚀和散失。核心能力的积累、形成是需要多年苦心经营、培植的,但若不精心管理和保护,核心能力的消蚀和散失是很容易的。因而保护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造成核心能力领先地位丢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高层管理对保护企业核心能力健康地成长认识不足,掉以轻心;由于注入资金不足而使核心能力枯竭;由于部门细分时把核心能力分散,以致无人负责对核心能力的统一照顾和管理;在同战略伙伴合作过程中,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核心能力交给了对方;或是在分出部分机构时,不经心地把核心能力也划给了(或卖给了)对方。转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能力,公司必须学会区别开不良经营业务和蕴藏在这个业务部门中的潜在的核心能力。正确评价核心科技人才的业绩,并能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应有的报酬和精神激励,也是保护和培植核心能力的重要措施。
六、以往研究评述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奖项数量基本呈逐年增加态势,特别是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更是大幅度增加,共有1320个项目获奖。其次,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将受益领域扩展为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受益人数是第六届的2倍,受益区域涵盖了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参谋部等。再次,前几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主体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占99.46%。而其他类型单位的获奖数量仅为0.5%。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基础教育417项、职业教育451项、高等教育452项,这体现了鼓励特色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仅就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计来看,东部地区占60%左右,中部地区占25%左右,西部地区占15%左右。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相对落后。西部地区新疆、宁夏、贵州、青海、相对落后。
(二)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但对一线普通教师关注不足
在历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或者同时兼职行政领导,这种现象在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尤为明显。许多学校的第一承担人是校级领导亲自挂帅,如校长(副校长)或者院长(副院长),基本没有由普通教师甚至是系(教研室)主任担任的。仅就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来看,89%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第一承担人为行政领导。换句话说,有校级领导或者知名学者(同时担任领导职务)带头、获得国家级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机率最大。一方面,突出了管理者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初衷之一即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对第一教学战线的普通教师关注不够。而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教学成果的评选应重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果构成要素突出社会效益,更加强调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
成果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和社会效益证明四个要素。从第七届国家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统计数据来看,成果构成模式主要是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社会效益证明,这占到了总奖项的50%以上。所有获奖成果的构成要素必然包括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主报告为参评的基本材料,而社会效益证明则体现了教学成果奖的社会效益导向,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另一个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产生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即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促进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四)获奖成果出现跨单位联合模式,参与人数众多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高教类有34项获奖成果是由2个及以上单位联合申报。高教类特等奖2项,其中第一项参与人数为18人,参与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五所高校强强联合。一等奖第二项的参与高校为跨地区的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六所高校强强联合。职教类特等奖一项,参与人数16人。一等奖第一项完成人数为18人,参与单位为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种本区域高校甚至企业联合申报的模式在高职类和高教类里特别明显。在高教类里甚至出现了跨区域的高校联合模式。这种参与单位、参与人的跨部门、跨区域联合形成了强大的参评优势,效果明显。
二、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困境: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
(一)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冲突:独立学院的内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通缩压力时,“大学扩招被看作是扩大内需的可行之策”,“扩招作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决策基本上不是基于教育的发展来的,而是基于我们要扩大内需”。独立学院是扩招生下的蛋,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大学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汹涌突增的学生数量,独立学院应运而生,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92所,在校生达到275万,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独立学院功不可没,但问题多多。其实大部分问题并不是独立学院本身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急速转型衍生出来的问题。独立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客观存在营利性的问题。因为法律限制,没有一所登记为营利性组织。企业认为进入教育领域应该获得合理回报。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全国292所独立学院近七成由房地产等投资资本掌控,一些地产商利用教育用地的优惠政策牟利、企业用投资的理念办学等问题很突出。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着市场规律而不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发展,其结果就是促进了教育的市场化而牺牲了教育本身,独立学院本身更像一个民营企业。
(二)丛林法则与天空法则:独立学院的外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资本天性就是逐利性,否则就其不成为资本,企业家的天性亦是如此。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进入的,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受到国家政策扶植的独立学院以一种“方便面”的方式应运而生。学校出场地、校舍,社会出资金,还可以挂上211大学响亮的名声换取招生优势,发放母体院校的文凭。在创办初期,由于需求量巨大,生源充足。独立学院“校中校”、假独立、招生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办学责权利不清晰等等问题全部被掩盖着。然而,发展的稳健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与民营经济的命运类似,独立学院经历了一个由“丛林法则”向“天空法则”转型的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2009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工作方案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4个方向,截至2014年上半年,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的为40余所,而2014年6月份教育部网站显示,当前共有283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过渡产物与长期存在:独立学院华丽转身亦或黯然落幕之困
独立学院究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过渡产物,还是长期存在?一些人认为它一定是过渡的,过渡性就是权宜之计,意味着独立学院自出生之日起就在时刻准备关停。也有人认为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机制将长期存在。自独立学院产生以来,社会与独立学院内部都充满纠结。产生独立学院这个怪胎的母体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仅盯着“怪胎”而无视其母体的问题,就只能得到片面的结论。在这个母体中捐赠办学没有生长的空间,为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才出现了投资办学,投资办学的回报与投资者的期望不相符才有了通过房地产或其他产业运作的手段出现。依照投资的观念去办学最终是办不好的,所以,对于280余所独立学院来说,当下进入一个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
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导向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方向
面对转型的抉择,独立学院既要适应市场规律,也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来办学,坚持内涵式、特色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存立地的根本。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导向来看,生存下来的独立学院未来之路应当明晰。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校级领导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并加强评奖机制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的宏观层面定位为: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定位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样才能克服独立学院长期以来资金与学术分割的致命顽症,吸引有见识的学人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所。这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捐赠等途径把大学办成名校,中国企业总想扩张,用投资的理念去办学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校领导应当十分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加强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机制的研究。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获奖成果的第一承担人要么是行政领导,要么是知名学者,或者二者兼备。2009年,创办了10多年、并且以应用型培养为特色、占全国高校学生1/3的独立学院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仅占2席,少得可怜。这说明四个问题,一是校级领导不重视;二是独立学院的创新性不够;三是参与性不强;四是对评价机制不了解。实际上,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效益,而这一点本来应该是独立学院的强项。
(二)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
国家教学成果奖自成立以来,旨在鼓励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与当初独立学院的设立初衷完全一致: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二是探索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质取胜,是生存的根本之道。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凡是能够存活下来发展良好的独立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因为外延式、粗放式的“从林法则”已经成为过去,规范化将是必然。独立院校高校应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校地互动、产学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特别还要强调的是必须不遗余力、不惜成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是大师荟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
(三)突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产教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独立学院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当全国高校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部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明确,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与母体院校趋同、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科类趋同和增设专业趋同,特色不鲜明,给学生培养与就业带来很大隐患。以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为例,2014年共开设专业次数467个,主要以大文科(文、管、经、法、艺、教)为主,占66%,工学占29.7%,管理学占27.9%。专业同质度大于60%的有:工科的计算机科技与技术100%,文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100%,其次是财务管理94%,会计学88%,其他的就是市场营销、日语、物流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作为在夹缝中生存和专业同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要从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规划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办学思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著名大学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曾有一个建筑学院,在美国大学的建筑学院分专业排名中名列第十,为使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学校毅然决定把建筑学院取消。独立学院转设后要扬长避短,避开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
二、高职院校思修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的溶于案例内容。一般在高校的第一学期给学生开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在帮助学生增强“四信”意识、树立科学“三观”、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正确做人和正确做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培养作用”。[1]现实中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和认识的升华。通过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地溶于案例内容,案例教学法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于这个世界。”[2](二)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丰富的理论底蕴润物无声地传播给学生。由于思修课本本身作为教学工具,其中的文本内容因为带有法定概念工具书色彩所以较为单调不生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思修给人的一贯单一、枯燥的印象。一方面将较为书面化的知识以生动的形式再现改变教学内容的生硬;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法,不再是老师全程单独的讲授。教师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解释讲授者、答疑者和学生对案例参与过程中的判决者。在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案例自我认知、自我思考、最后归纳总结。(三)案例教学法能将丰富的实用价值和课程魅力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社会化的指导书,教材的编撰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项法律法规、人文修养,是极具有丰富实用性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完全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学生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修人生一课。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一)通过案例教学法,解决目前思修课缺少时间、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自教学内容到方法乃至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不但丰富了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资源,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采用2010年版的教材,该教材本身内容、知识点较多、课时量少,所以部分学生在翻看课本的时候更觉得枯燥。通过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达到一个案例汇集多个知识点,内容丰富不单一。(二)更适合高职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解读、探讨、辩论,甚至只是单纯的记忆模仿都对教学是有帮助的。通过案例教学对概念的基础解读,案例中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能让高职的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检查和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通过自我反省后道德品质也能够进一步升华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展示更直观、更通俗易懂也更适合高职生的学生特点,
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人,隐喻不再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或美化手段,而是被看做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4]下面笔者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和《英语听说》教材为例来分析如何挖掘隐喻语言的魅力。精读第二册第2单元课文A,文章标题为LessonsfromJefferson,文章主要介绍了Jefferson的对年轻人有启发的思想,其中一条是:“相信未来,相信年轻的一代。”该段引用Jefferson的观点“Isteermyshipwithhope,leavingfearbehind.”此句可译为“我满怀希望的驾驶这自己的航船,将恐惧抛在脑后。”显然“steer”的本义就是“驾驶”“ship”的本义是“船”,但这里作者将人生比作航海,在航海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危险与挑战,同样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坎坷与不顺。可是Jefferson告诉我们,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乐观,我们应该充满希望,用无所畏惧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人生。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于“Whatislife?”这个话题进行演讲。九后学生基本不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开放性演讲应该对于一些同学会有触动。又如该教材第二册第8单元B课文,课文主题为“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强调了做人必须正直。文章最后一句话“Itwilltakeyouintothe21stcenturywithouthavingtocheckyourtracksinarearviewmirror.”此句可译为,“诚实正直将引领你心安理得地进入21世纪,而无需通过后视镜检测你的人生轨迹”。“Rearviewmirror”本义是“汽车后视镜”,在这里指“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人生”。中国当代社会存在很多不诚实不正直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材中,介绍食物相关话题时,饮料七喜的翻译是7-Up,“喜”为什么会翻译成“up”?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隐喻语言“Happyisup,sadisdown.”人们在高兴的时候往往抬头挺胸,显示出春风得意的感觉,心情低落时往往垂头丧气。又如“Appleofsb’seye”,用来比喻珍爱之人或物。如深受九后学生喜欢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英文翻译就是“YouAretheAppleofmyEye”。以上总结了隐喻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使用情况。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尤其是隐喻的应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语言表达的艺术。
二、英文电影与人文主义教育
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不少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但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仅限于分数上,这样的传统理念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盲目攀比,幼儿家长在进行聊天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认多少字了、能够背诵多少诗词了,他们认为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够体现出孩子的聪颖,也为自己争光,长久以来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也就更加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成因。
2.师资力量问题
幼儿园的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年轻的女老师造成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老龄化教师,一般在工作上没有创新性,知识结构也相对较陈旧,只能对幼儿进行识字、算数等教学。而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尊重幼儿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引导他们去从生活中认识世界,只能采取相对简单的“读书、写字”方式来教导幼儿。此外,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种种因素造成了幼儿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小学化。
3.教育部门的失责
我国对幼儿园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起步较晚,也没有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其次,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缺乏一定的考核和审批制度的标准,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得以在幼儿园中长期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才造成许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缺乏幼儿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失范行为也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监管。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表现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产生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事实上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使幼儿强制性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抑制了幼儿的童年乐趣。在幼儿阶段应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情感态度,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小学化的教育,却正是遏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扭曲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在小学化倾向的推动下,影响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有些教师本按照游戏的方式来当做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去其他幼儿园进行观摩时,也会受到示范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从而按照小学化模式进行幼儿教育。而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虽然能够得到理解,但长久以来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幼儿。小学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大,所以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可以按时上下课,而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玩耍的年纪,他们精力不足,因此根本不能长时间听课。因此不能将小学的规章制度拿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将二者划为等号。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化。许多的幼儿园为了配合家长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的特长班,占用了幼儿本该玩耍的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但却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常识。
三、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误区的相关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与成人一样应该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幼儿时期的教育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政府要积极的宣传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和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原有的教育观点和看法,避免出现忽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化”教育现象。
2.优化教师团队
首先应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组织全方位的考核来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幼儿园教师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3.和资源配置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并在课程上作出一些调整,可以让大班或学前班的孩子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作息时间上更贴近小学的阶段,而对小班的孩子注意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40-1
加德纳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把人的智能分为七种,这七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后来加德纳又加了一种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样总共有八种智能,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不同的智能分别存在。因此,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智能或某几方面的只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
一、多元智能理论给予教学的启示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以及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 。
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有八种智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因此,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深度掘出学生潜在的才能,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爱满天下,爱生如子。”不要因某些学生功课差些,就以“差生、劣生”对待。
2.教师应树立整体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 。
加德纳多元智能的提出使人们可以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人的智能表现和特征,促使教育将影响范畴定位在更加全面的教育上。同时,就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的,随着每个人的每种智能水平及其组合方式的不相同,个人对问题所产生的理解及处理方式不相同,这就是个性化的体现,学科教学对不同智能的开发允许有不同程度,但要力求最大化的开发。
3.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 。
加德纳认为每个主体都具有某些智能,也就是每个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因此,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了解授课的内容,比如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上王菲所演唱的歌曲,那么具有音乐智能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记住了这首词。
二、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1.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对传统教学中的先生讲、学生听,视学生为“容器”的现象,陶行知先生早就深恶痛绝,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十分尊重儿童,他说:“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小孩子是民国的小主人。”他还特地写了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上面提到的“六大解放”也充分体现了他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相信儿童的教育思想。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教师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存在学习语文的兴趣下,学习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其次,要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在课堂上课时,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备课为主,而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一部分知识点。在课堂提问时,诱导学生提问,通过对学生提问的半开放式解答,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应该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的制度环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思考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老师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2.小学语文应开展分层教学。
在多元智能理论下,每个主体所具有的只能是不相同的,这样就需要按照教学的基本流程,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小学语文采用分层教学。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不同,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各个层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上课重点和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适用分层教学,首先要对每个学生都有所了解,这是分层的基础。其次应该建立分层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长期学习机制。把教学目标便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的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特点,比如有些学生用看书背书可以很好的记忆,而有些学生需要有写的或者需要图文相结合等,这样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后应及时调整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得进步,教师需要重新制定新的分层目标。
3.小学语文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固定的教学方法肯定会使学生厌倦,只有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才可以使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①多媒体教学: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景模式,是学生深入到课本中去,而且具有图像、声音等辅助工具,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②晨读: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我国传统的优良手段也不能丢。晨读在我国已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晨读对于学习语文具有很好的效果,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③小组讨论:在教授小学语文课程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踊跃发言。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陶行知教师思想与教育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开展真人教育,反对封闭式的教育,主张真实的教育;反对硬性灌输的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教育;反对压抑学生个性的教育,主张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教育。
[参考文献]
2自主学习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过程的影响
2.1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理论引领下的现代远程教育要求学习者具备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能力,学习者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情况自己安排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者具有目标意识。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更倾向于设置具体的、近期的、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效能感。
2.2强烈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环境要设法让学习者自己主动“想学”。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自主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包括内归因倾向、自我效能感、兴趣、价值意识等。自主学习理论引领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意以多种形式展现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设置清晰的导航系统,能够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行自主探索、思考。
2.3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过程和学习计划。学习者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从多渠道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3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
3.1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具备较好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对于远程教育学习者来说,他们大多没经过系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在自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严密的计划,学习进度掌握不好,抓不住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指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回答学习者的各种提问,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帮助等。学习者通过这一体系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教学管理平台等设施,接受各种教学信息服务。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交流意识,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每天固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发表观点、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这种服务体系的创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自主学习会更有效。
3.2依据自主学习理论设计和制作网络课程
目前大部分远程教育仍强调任课教员的“教”,突出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在呈现形式上多以“文字+视频”的方式,面对单调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样化的呈现学习内容,以此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将教材内容用图形、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展现,同时注意练习库、案例库、试题库的建设,建设一批优质的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在增加课程形式上的美感的同时,减少学习者的视觉疲劳,在多种感官共同刺激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1.职业学校中普通存在的现象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稳定;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同,教学计划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教学的硬件投入不多,设备陈旧、简陋、落后;不积极派教师出去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等等。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制约着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发展。2.教材不能适应学生的层次和水平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分为两种:一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及技校出来的学生;二是高考落榜者。前者经过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后者经过初高中六年的英语学习,并且参加过高考,英语基础要稍好些。所以考生知识层次和结构各不相同,有的差别很大,如果全部用一套教材对教学与教学效果难免会产生不良影响。3.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讲单词、语法、课文,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没有认真地去拓展知识面,没有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接受知识的环境,没有很好地去研究知识的内涵和传授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潜力无法得到有效挖掘。4.学生自身情况由于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没有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去思考,只是仅仅依赖老师上课教授的内容,自己也不花时间和力气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没有上进心、对知识没有一颗渴求心。这样的局面必然导致英语教学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不抓紧改变这种状况,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