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传播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沟通的作用和环节沟通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把沟通当作一种取得信息的有效方式,通过沟通可以使人视野开阔、信息灵通、反应敏捷、思维方式多样化。农业推广的开展即为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过程,推广工作的效果取决于农业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农业推广工作中取得农民的信任是和农民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从农民的心理着手,和农民交流朴实热情,用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关心农民的生产情况、采用技术情况、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农民建立感情并与其做进一步的交流。让农民接受采纳新技术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最终目的,沟通的第二步便是了解农民的需求是什么?生产中碰见的难题是什么?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与农民可靠的市场信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取得农民的信任和为其排忧解难。
3农业信息与沟通对肇东市农业的影响
3.1肇东市简介
肇东市,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有耕地面积378万亩,2010年肇东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又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2.3%,乡村农业信息站108个,农产品信息协会121个。
3.2农业信息的传播和获取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最终接收者,农民的理解及接受采纳新技术的行为取决于实际的成果。当前中国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科技含量少,农业市场信息闭塞,我们应当加强农业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核心重点。肇东市将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大力发动政府部门、单位对其进行投资,广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及时获取加快了该市的农业信息化步伐。
传播者水平不够农业科技传播者(科技工作者)在牧区主要是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草原部门的工作人员。一项政策或技术的传播,由农牧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再由农牧工作人员或草原部门进行传播、宣传、落实,由于语言的障碍,对信息的准确传播程度直接取决于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传播方式还是依旧延续着世代的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传统传播模式,如没有好的示范,新方法、新技术很难推广下去。传播渠道不畅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在传播渠道研究方面,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电子媒介、纸质媒介、组织和人际传播4种渠道,将农业科技信息翻译成藏文、蒙文,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形式向农牧民传播的大众媒介形式逐渐成为三江源农技推广的主流模式。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的发展,在三江源牧民生活中得到了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查询、下载和阅读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由于受民族语言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都受到了很大制约。语言障碍及文化程度不高限制了传播受众的接受能力对农业科技传播来说,受众是指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者,三江源区的受众就是在这一区域生活的农牧民,是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服务对象。决定传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受传播者,即当地农牧民能够理解和接受信息的多少。草原牧民居住零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是限制农业科技传播的因素,语言问题和文化程度更是农业传播的关键,诸多因素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青海省三江源区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第2篇:吉首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一、选题的依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国家形象,是近年从国际政治学、传播学领域引入文化学电影学的一个新名词,一般认为是指在一个文化交流传播愈益频繁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国际舆论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各个方面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主要通过媒介和舆论传播与表达,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这时候更需要一个真实友好的国家形象。
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原因,中国的国家形象,往往会被拥有优越传播途径与资源的西方媒介所抹黑,甚至扭曲。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国需要创造一种事实上更文明进步富强的中国,呈现一个"现实"的中国形象;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视界融合来尽可能呈现一个相对"正面"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这种文化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而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电影因为其声画合一、动静合一、逼真与虚拟合一,信息传达手段多样、意义丰富、可理解性强、感染力强,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更是具有特殊地位。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大多西方国家都有通过民族电影来塑造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就明确提出,电影是加拿大的眼睛,所以电影应该关注和表述加拿大的历史、现实、政治和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国际化语境下,尤其是对于意识形态比较特殊的中国而言电影绝不仅仅是经济,是票房;更重要的,电影还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安全。我们要研究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差距下突出一种民族个性,从而通过这种独特的文化个别性来确立自己在世界电影中的位置,而这种民族个性又绝不能一味的迎合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不能以落后的、乡土的、闭塞的,意识形态混乱的国家形象为代价而占据市场,应该要在这种民族个性展现出一种充满创新精神、具有生机与活力、具有浓厚民族精神与正确价值观的当代中国形象。
二、研究内容
在论文中,主要对八十年代末至今部分在国际电影节上出彩或是在国际市场上票房成功的部分电影进行研究。研究这些影片获得成功的因素,以及它们在传输民族文化与构建国家形象上的贡献与不足。通过这样的研究与反思,我们试图让中国电影在揣摩和研究西方受众口味的同时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使得中国电影在以后的发展中既能被西方电影市场认同又能更好的传播多彩并正面的国家形象。
1、八十年代末至今,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电影主要是通过哪些因素吸引国际关注赢得国际市场;
2、通过这些因素被认同的中国电影给世界带去了一些怎样的"中国形象";
3、这些影片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上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
4、通过这些反思,在赢得国际市场与构建良好国家形象之间,我们应该吸取哪些长处,避免哪些短处。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全面正确的掌握xxxx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电影在构建国家形象上的状况,再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其中一些案例的分析与反思试图寻找一种正确的国家形象构建策略。
第3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现状:
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xx年"三农"问题提出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人们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要解决现在的"三农"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林毅夫,20xx)。如何解决农民增收困难这一问题呢?有学者认为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也非"三农"问题所能涵盖,而是一个越来越多地和非农就业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的核心就变成了如何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张车伟等,20xx)。
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要通过政策、金融等手段把资金引导到农村,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第四条渠道(徐祥临,20xx)。还有学者认为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王乃学,20xx)。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20xx年9月22日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众多学者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的研究当中,有人强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人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对目前农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国内市场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并不是增加农民收入。有的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总结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宋洪远等,20xx)。
有研究表明,农业结构调整在微观层面上对农民收入产生效应,但在宏观层面则没有效应(王萍萍,20xx)。也有学者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用归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而对整个国家的农业总量扩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张明林等,20xx)。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行政体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发挥(谭秋成,20xx)。另有学者认为,近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农产品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始终保持增长;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李国祥,20xx)。
研究目的和意义: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为跨产业、多领域的科技集成与融合身还不够,至少要回答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来龙去脉,帮助受众理解和消化有关内容;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点明具体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个问题就是阐述该成果的重大意义与应用价值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影响。
以《农民日报》对“麻育秧膜”的报道[2]为例,开篇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垫在我们水稻育秧盘里,不但能保护秧苗,还能保证机插不散秧,特别方便”。然后围绕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立项研究?“在传统的育秧环节中,一直存在着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运秧不便、漏插率高等问题。有时,农民们已经准备好了插秧机,可由于育秧盘不给力,散秧多,只能临时又改用人工插秧。这也成为了制约水稻机插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纤维研制出环保型麻地膜,同时进一步改变配方和工艺,研制出适宜育秧育草的麻纤维育苗基布”,“属于国内外首创”,“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机插秧早插早发高产;同时,育成的秧苗根系发达、白根多、整齐健壮,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机插,易取秧、运输和装秧,省工节本。更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证了插秧机在插秧时易分秧,对秧苗的伤害更轻,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显著提高水稻机插效率和质量”。看完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对“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了。
2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话题
将科技成果与当前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进行报道,可提升成果传播的效果。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的体现。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表面上与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并无关联,但实际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是慧眼识“珠”,找出这种关联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成果进行报道。
以《农民日报》对“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报道[3]为例,原题为“加工所‘GTF的结构解析与功能评价项目’荣获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般受众从题中看不懂“GTF”为何物,也看不出“GTF”与自己有何关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制剂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农民日报》在报道时将获奖成果与大众普遍关注的糖尿病联系起来,取题为“中国农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紧紧围绕该话题展开报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关注。
3 注重从学术论文和会议中挖掘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或进展的一种常见形式,尤其是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论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进展的展示。因此,学术论文本身就具有新闻性,其中包含着“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个问题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转换,就可编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稿。目前,国内对发表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及子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论文进行新闻报道较为重视,对其他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新闻报道相对弱化。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国内与国外存在时差,对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搞清楚对应国内的时间,提前准备好新闻稿,并与杂志出版时间同步发稿,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以《科技日报》对在《科学》杂志发表有关“H7N9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论文的报道[4]为例,由于当年我国内地多地出现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关注,其中该病毒能否在人际间传播是焦点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相关科研人员与《科技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记者密切沟通,在前一天精心准备新闻稿件,几乎与同时见报,并且刊登在头版报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学术会议是相关领域科技专家汇聚一起,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讨的一个学术平台,不仅有科研进展的报告,而且有科技发展的建议,蕴藏着很多科技新闻,但报道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众关注的问题,提炼核心内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亮点。以《光明日报》对“第五届全国蔬菜规模化高效育苗技术经验交流会”的报道[5]为例,会议内容很丰富,既有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又有产业分析与发展建议,《光明日报》报道时聚焦蔬菜育苗产业的制约因素,阐述了这一产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并提出我国蔬菜育苗技术亟待创新的重点,为行业受众尤其是科技人员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节点
农业科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不确定性,但作为农业科研项目又有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因此要全过程跟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并利用阶段性项目推进会、进展汇报会、国内外相关领域研讨会等机会不失时机地报道科研项目的重大进展。同时,在报道时要有所选择,可能细数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点到,应突出其中一项重要进展,并说深说透,否则会给人“零零散散&rdqu o;和“平平淡淡”的感觉,印象不深。以《中国科学报》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实施一年来进展的报道[6]为例,该项目在2012年启动,2013年召开项目推进会,会上6个课题研究团队分别汇报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进展,合计大大小小的成果多达数十个。但《中国科学报》仅选择了其中一项相对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国突发灾害数据库初步建成”作为主题展开报道,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此外,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更有针对性,传播效果也会更好。以《新华社》对“水稻钵苗机插新技术”的报道[7]为例,该技术据称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已在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科研团队利用5月份东北水稻育秧季节,在黑龙江垦区组织召开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邀请《新华社》等媒体观摩报道,介绍该技术的优势及应用前景,让人感到很接地气。
5 融科学性、通俗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农业科技新闻首先姓“科”,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客观、准确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现代农业科技日益复杂与深奥,若仅从专业的角度去报道,恐因专业术语与专业词汇的晦涩难懂而限制一般受众的理解,使得其报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在尊重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力求通俗易懂,变“专业化”为“科普化”,同时为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适当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报道的艺术性,从而使科技新闻的报道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以《光明日报》对“水稻株高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的报道再次,在新闻主体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与专业词汇,并且不同层次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简单化,避免因复杂的机理而造成“云里雾中”,给人理不清头绪,影响传播效果。
总之,通过以上5种不同的视角,可以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及时、充分、有效地报道。当然,形式决定于内容,具体到某项成果,究竟采用哪几种视角进行报道,可根据成果内容的复杂性而定。
参考文献
[1]张军.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重点[J].农村经济,2011(8):3-5.
[2]吴佩.麻育秧膜:让水稻机插育秧更高效[N].农民日报,2013-04-24.
[3]李紫陌.中国农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N]. 农民日报,2013-04-17
[4]瞿剑.H7N9病毒或可人际传播[N].科技日报,2013-07-20.
[5]胡其峰.我国蔬菜育苗产业面临三大问题[N].光明日报,2013-04-10.
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1.文章要求内容具有新意,且立论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文字精练(控制在5 000~8 000字范围内,含图表和英文);照片和图片要规范、清晰,要求用corelDRAW绘图软件绘制,用.tif或.jpg文件格式存盘,文字说明要简洁;表格采用“三线表”。
2.所有论文都要有中文和英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参考文献(至少10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译成英文,英文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作者姓名附汉语拼音,外文大写、小写、正体、斜体、上角标、下角标要分清。作者单位(中外文)用法人单位名称。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出现的顺序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列出,并在文中相应处标记引用参考文献的序号;所列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外文相同)如下。
1)期刊: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超过3名的在第三名后加“等”).文题[J].期刊名称,发表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要求同期刊).专著名称[M].版次(第一版不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专著或论文集中析出文献:作者(要求同期刊).文题[A].编者或主编.所编书名或论文集名称[M]([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文题[D].论文产生地:论文产生单位.论文产生年.
在著录外文参考文献时要特别注意:作者一定要姓在前,名在后,姓用全称,名用缩写,姓名均大写;姓名之后表示学位的MD、PhD……应删去;姓名前的冠词或介词,如Mac?熏Mc,O,de,Le,La……不可删去;父、子、孙共用一个姓名时,为了区别而在姓名后附上的罗马数字Ⅰ(父)、Ⅱ(子)、Ⅲ(孙)或Jr(子或小)、Sr(父或大)等绝不可删去。
3.各种基金资助项目产生的论文应在文稿首页页脚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重点基金项目产生的论文将优先刊登。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要在文稿首页页脚注明出生年份、性别、民族(汉族不注)、籍贯(××省××市、县)、技术职称、学位(学历)、研究方向、联系电话(为方便快递样书,请务必提供手机号码,如不愿公开,杂志上可以不出现)、电子信箱。
4.投稿请登录网站htttp://于网上注册后投稿。审稿时间为15~30天,30天后未收到稿件录用通知的,稿件可自行处理。若文稿已投寄他刊或另有用途,请及时来电(信)说明。
5.本刊根据有关规定收取版面费(含审稿费、发表费、绘图费、英文审校费等),一次交清。版面费最好从银行转账并请注明“湖北农业科学杂志版面费”,转账不方便的可从邮局汇至本杂志社(请勿汇给个人,以免丢失)。收款后即寄回正式发票。稿酬酌付。
甲、乙双方就论文版权转让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1.甲方是所投论文的《》的
(a作者b作者之一c其他作者指定的代表人)。
2.甲方保证该论文为其原创作品并不涉及泄密问题。若发生侵权或泄密,一切责任由甲方承担。
3.甲方自愿将其拥有的对该论文的以下权利转让给乙方:(1)汇编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2)翻译权;(3)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4)网络传播权;(5)发行权。
4.该论文版权转让期限: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到乙方正式出版该论文后第5年的12月31日;适用地域为世界各地。
5.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况外,在本合同第3条中转让的权利,甲方不得再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使用,但甲方本人可以在其后继的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部分内容或将其汇编在甲方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6.除另有约定外,乙方在收到甲方论文稿件后30天内将通知甲方稿件处理情况。若经审理,不符合乙方正刊刊登标准或不能及时刊登,甲方选择(a撤回稿件或b刊登在乙方所出增刊之上)。若超过30天甲方没有收到乙方的任何通知,则甲方可自行处理该稿件,本合同自动终止。
7.该论文在乙方编辑出版的《山西农业大学学报》(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乙方将按以下标准向甲方收取一次性版面费。若乙方再以其他形式出版该论文,将不再收取甲方版面费。
正刊版面费标准:100元/千字;增刊版面费标准:80元/千字。
稿件字数不足500字的以500字计,超过500不足1000字的以1000字计。字数以word软件计空格统计的字数为准。
8.该论文在乙方编辑出版的《山西农业大学学报》(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后,乙方将向甲方支付一次性稿酬,并赠送样刊两本。作者如需要多领,则应按定价支付乙方价款。
正刊稿酬标准:30元/千字(含光盘版及其他稿酬);增刊稿酬标准:10元/千字。
若乙方再以其他形式出版该论文,将不再支付甲方稿酬。
9.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限同本合同第4条规定的该论文版权转让期限。
10.其他未及事宜,若发生问题,双方将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处理。
甲方(代表):乙方: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党的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事业,2012 年11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兴农大会充分肯定了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指出山东农业发展面临着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和支撑黄淮海区域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农业科研创新成果、交流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是农业科研人员表达和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通常,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轨迹,可以从其创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反映。今年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建院110周年,也恰逢《山东农业科学》创刊50周年。作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乃至山东省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宣传和交流窗口,《山东农业科学》见证了山东农业科研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雨历程,在报道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山东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新形势下,提高学术水平、打造品牌栏目、扩大期刊影响力、构建《山东农业科学》核心竞争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强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3年第45卷第1期近代科技期刊在300多年前创始之际,即提出保存文献、学术交流、培养人才三项基本任务,直到今天仍是学术性期刊的基本宗旨,也是今后《山东农业科学》服务农业科研的指南。学术期刊首先在于其能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及时传播科技信息,而高质量的稿源是构建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体现栏目特色,从2013年起《山东农业科学》将进一步创新办刊思路,探索与有关专业研究机构联合组稿实施选题计划,开办特色专栏、缩短出版周期、打造品牌栏目,吸引具有较强前瞻性、原创性、实用性的优秀论文,及时报道、传播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发挥对农业科研创新工作的导向、推动和引领作用。
学术期刊不仅是纪录科技进展和传承科研成果的载体,更是推动学术交流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成功经验,《山东农业科学》今后将通过发动主题征文、开展优秀论文评比、举办学术会议等形式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同时发现学术新秀,培养核心作者群,推动学科骨干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50年栉风沐雨,50年春华秋实。回顾《山东农业科学》5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相关协作单位、期刊管理部门及各位编委的大力帮助。值此创刊50周年之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山东农业科学》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们将不懈努力、开拓进取,不负读者的厚爱,将《山东农业科学》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推向一个新台阶。
一 引 言
渔业资源具有公共池塘特性和负的外部性,必然产生“公地悲剧”问题。当渔业资源向所有渔民开放时,由于渔民捕捞收益的私有化以及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每个渔民都想尽可能地多捕鱼以获取直接利益,而捕捞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由所有渔民共同分摊。个人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行动的非理性,这种“公地悲剧”的博弈导致了渔民们的“囚徒困境”。对在这个两难处境中的每个博弈者来说,“不合作”的策略压倒“合作”的策略。所以,渔民在使用渔业资源时,博弈的结果只能是竭泽而渔,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无暇顾及渔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青岛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农业论文,进行产权制度分析,探讨渔业资源管理制度问题。
二 渔业资源的特性及市场配置
所谓渔业资源是指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1]论文格式模板。渔业资源状况不仅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而且还随栖息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而变动。渔业资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产权界定不同于一般的资源,渔业资源的枯竭性、联系性以及排他性使得产权清晰界定存在困难,造成了市场失灵。
渔业资源的可枯竭性,其虽然丰富,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若不注意保护、合理开发,或超越其再生能力开发都会造成资源枯竭;渔业资源的联系性,渔业资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通过水体这一传播媒介,外部性作用被放大,传播影响的范围更广;渔业资源的不可排他性,属于典型的共有资源,具有较大的不可排他性,在产权上难以界定。比如,渔业资源具有洄游性,这些资源的产权难以用传统的产权理论加以界定,需要通过一些非传统的途径进行产权的界定。
当渔业资源产权清晰时,作为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在市场出清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增加捕捞努力直至AC = MC农业论文,这一捕捞活动量Ee是静态有效可持续捕捞量,利润最大为R(Ee) – C(Ee) = AB,如图1所示。其中,TC为总成本,TR为总收益,AR为平均收益,MR为边际收益,MC 为边际成本,AC为平均成本。
捕捞的总成本和总效益
C
D TC
R (Ee)A
TR
C (Ee)B
P AR
AC = MC
MR
0 EeEm Ec捕捞努力
图 1 渔业资源衰退的经济分析示意图
另一方面,渔业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特别是海洋渔业资源,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所谓产权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一个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和社会关系[2]。在捕鱼开放状态下,有效地捕捞努力水平可以得到利润,吸引更多竞争者进入,使捕鱼竞争趋于激烈,捕鱼努力程度逐渐提高,从而导致成本增加直至消耗了全部利润,总收益TR从 A C D ,到D点时TC = TR,净效益为零。
渔民的作业方式会影响到整个海域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由于不能排除他人利用这种资源,而且也不需要为利用这种资源付出成本,不需要为影响他人而付出成本,所以每个捕鱼人都担心自己在未利用这些公共资源之前就被他人占用甚至用光,因而都不愿等到渔业资源利用的最佳时机才去用农业论文,不给渔业资源休养生息的机会,捕捞强度超过了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从而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资源的日益衰竭[3]。
三 青岛渔业发展现状
渔业作为青岛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青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渔业,积极调整渔业经济结构,促进青岛渔业向高科技、高效益、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利用2004到2008年青岛市的渔业产量、渔业产值等数据,分析青岛渔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一)渔业产量
2004年至2009年,青岛市水产品总产量及养殖产量逐年下降,但总体波动不大。青岛市水产品总产量是由水产品养殖产量和捕捞产量两部分构成,作为水产品总产量构成之一的捕捞产量也是逐年下降
的(图2),其趋势相对养殖产量而已,趋势较明显论文格式模板。 图2 2004—2009年青岛市水产品产量
(二) 渔业产值
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表明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反映的是生产总成果,并不说明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济效益。图3显示,青岛市渔业总产值稳步上升,但是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图3 2004—2009年青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渔业产值
四 结论
渔业作为青岛市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的产值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近年来,青岛市渔业养殖面积、渔业产量和渔业产值等逐年下降,显然,青岛市渔业从加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过渡到过度利用阶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捕捞努力不断增加,总收益逐渐增大,直至TR最大点C时农业论文,边际收益MR逐渐减少为零;超过这一点时,捕捞水平维持在高水平,渔业产量逐渐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导致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趋于枯竭。青岛要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需推行渔业产权改革,完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推行产出控制制度,在一些渔业发达的国家如冰岛、加拿大和美国己经引入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ITQS)制度,在较短的时期内,在削减捕捞能力、提高渔获质量和增加收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ITQS)是一种产出控制管理制度,是指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总可捕量,然后将总可捕量划分成小单元,分配给渔业生产单位和个人,并允许这种配额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被自由买卖、租出或租用的一种管理制度[4]。这种制度明确的产权归属,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可实现渔业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农业大词典编制委员会,《农业大词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著:《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D],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204页。
[3]徐斌,《渔业资源的产权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1.1以提高学术质量为目标,加大选题和约稿力
度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5]。学术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选题的质量。选题不当或失策,即使后续工作环节做得再好,也不能出版社会所需的优质刊物。抓选题日益成为科技期刊工作的重点[6]。科技期刊的选题和组稿,应抓住当前某个学科的发展动向,不失时机地反映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7]。为此,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转变工作方式,不能被动等稿,要主动约稿。《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围绕国家和吉林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选题和报道重点。跟踪校内外农业科学学术研究前沿,拓宽稿源渠道,加大优秀稿件约稿力度。所谓优秀稿件就是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稿件[8]。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来稿质量,优秀稿件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新媒体时代,对优秀稿源的争夺更加激烈[9]。因此,要想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首先就要狠抓优秀稿件,多方式、多渠道地吸纳优秀稿件,充分发挥编委和审稿专家的作用,跟踪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稿源要多向化,不限定内、外稿比例,要面向校内外、国内外组稿。具体做到:(1)瞄准校内研究者承担的省级以上基金课题,追踪研究进展情况,以数字版的形式优先报道其阶段性研究成果。(2)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动态,特别是了解学科带头人的科研状况,把他们正在研究或准备研究的带有方向性、研究价值高、能反映最新成果的课题列为重点,优先组稿。(3)拟定学报论题,有针对性地参加大型学术会议,进行意向性组稿。(4)优稿优酬,奖励优秀论文,充分调动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减少内稿外流。(5)积极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科研成果鉴定会、科技信息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等,参加校外有关科技期刊发展的各种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了解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和组稿,并向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约稿。(6)优化了栏目设置,以提高学术质量为目标,增加了“专家特约稿”栏目,每期学报刊登1~2篇专家特约稿,反映学科最前沿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此外,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稿件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
1.2严格审稿,把好学术质量关
严格执行“三审”制度,从源头把好学术质量关。科技期刊的审稿原则应是:在保证审稿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审稿周期;审稿制度应是“三审”和“双盲”审。坚持“三审”制度,可以严把学术质量关。《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1)组建起由数十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建起由数百位国内外审稿专家组成的数据库,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实现了国际化,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审稿制度(三审制)。(2)使用稿件采编系统进行审稿,稿件通过采编系统进行“三审”,即编辑部收到稿件后首先由编辑对稿件进行初步审读和评价;初审通过的稿件,由2名外审专家复审(双盲审);复审通过的稿件最后由主编终审。审稿中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学术不端检测制度,经检测,重复率超过规定比率的稿件一律退稿。(3)由于高校科技期刊的内向性使编辑和审稿人的学术把关难免不受人际干扰,所以除坚持“三审”和“双盲”审外,还对校内稿件实施了投稿推荐制,这是高校科技期刊论文质量前期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多层制约,加大审稿力度,可减少人情稿,有利于提高学术质量。此外,在“三审”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了《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阅评审读及同行评议制度,由专人负责。审读出版内容、检查出版形式和出版质量,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审读和阅评报告。
1.3加强编辑过程质量控制,提高编校质量
期刊编辑部要重视编辑在稿件加工过程中的再创作。在加工稿件时,根据专家审稿意见和刊发要求,编辑应反复与作者商讨,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加工,突出研究成果的新观点和新进展,使论文的论证更严密,条理更清晰;同时,严格遵守并全面执行最新版本的国家科技期刊编排标准和规范,并将执行标准情况作为编辑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标引到参考文献著录,从公式符号、图表、量与单位、数字的审改到文字使用,其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都要提高,要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为此,《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制定了编辑加工制度、校对制度(五校制)、编辑部工作守则、编辑部人员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稿件的编辑加工实行责任编辑制度,为减少差错,由责任编辑交叉校对、执行编辑专项校对、主编终审终校。此外,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专项校对方法,实践证明,采用专项校对方法进行校对,可以大大提高校对质量和校对效率(关于专项校对方法的使用将另文报道)。
1.4缩短出版周期,提高信息时效性
信息及时更新就是学报刊载论文的时效性,即论文的出版周期。出版周期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科技期刊的传播速度无法与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相比,与互联网的即时相比,以季刊、双月刊、月刊等纸质版形式出版的传统科技期刊,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不可同日而语[11]。目前,科技期刊普遍存在出版时滞过长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同时也是导致一稿多投、优秀稿源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缩短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就应加快编辑出版流程的速度,提高出版效率,将期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双月刊改为月刊、月刊改为半月刊或旬刊等,同时要增加每期期刊的发文量,提高信息密度。针对出版周期偏长的问题,《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1)以审稿质量为第一原则,优化了审稿专家库,使用科技期刊稿件采编系统(Ver2.0)进行审稿,极大地提高了审稿效率,缩短了审稿周期,同时优化了编辑出版流程。(2)利用网络出版发行,即作者所投学报的论文在通过外审、定稿及编辑加工后,能够第一时间以数字版的形式在“中国知网”上先期发表,即优先数字出版。实践证明,优先数字出版有效缩地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信息实效性,使作者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及时得到确认,吸引了众多读者和作者。(3)为尽快有效地传播和展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学报版面由120页增加到128页。版面增加,载文量增多,缩短了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使信息时效性增强。
1.5应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成为了可能。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网站和平台,并使用专业的稿件采编系统[12],以方便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改稿、作者查询稿件处理状况等。期刊编辑部要重视期刊的网站建设,不断充实网站的信息量。通过期刊网站,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可以对本刊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同时借助期刊网站这一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1)创建了网络编辑出版网站和平台,自2006年3月开始使用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科技期刊稿件采编系统(Ver2.0),投稿、审稿、传稿等一系列编辑出版流程都在网上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期刊出版时滞,增强了信息时效性。(2)引入了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使学报发表的论文在数字时代有了唯一的“身份证”号码,有利于本刊论文数字资源的长久保存和唯一识别;通过DOI系统,读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文献检索平台实现引文到全文的链接,从而实现一站式检索和阅读。(3)2015年7月开始启用了IPAD移动阅读平台,满足广大读者、作者及农业科学研究者对学术期刊移动阅读的需要。(4)推出了期刊公众服务号。2015年8月《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微信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该微信服务平台可实现微信阅读当期文章、阅读过刊、阅读推送文章、查稿、审稿提醒、实时消息和公告、压缩版论文传播等功能。⑤实行了优先数字出版和全文免费浏览下载,2015年开始加大了优先数字出版力度,同时建立起与网络出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1.6坚持改革创新,拓宽宣传渠道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任何一种期刊出版后,如果不宣传自己,不推销自己,就很难被广大读者和作者所认可,也就不会被关注[13]。因此,要想扩大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加快国际化进程,期刊编辑就要积极地宣传自己的刊物,并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内外作者、读者了解本刊的特色和报道范围,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进入更多的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一是要向国内外主要图书馆、高校、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和文献检索机构主动赠送自己的当期期刊;二是尽可能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及期刊编辑年会,向与会人员宣传或赠送期刊,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刊的存在和发展;三是通过网络宣传期刊,这是一种快捷、直观且经济的宣传方式[13]。四是充分利用高校科技文献对外交流的渠道,通过学校图书馆与国外的检索系统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来宣传自己的期刊。《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1)创办特色栏目,使有效版面相对集中于优势学科,以局部带动整体,以集中体现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学术优势和地方特色,从而使学报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即品牌。(2)充分利用学报的封二和封三,加大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优秀人才(如长江学者和长白山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以展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风采,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
1.7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培养现代编辑人才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308-02
0引言
众所周知,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编辑出版业遇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愈来愈高。对编辑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和竞争日益增强。对知识结构来说,以前学科知识面单一,而现在懂专业、会管理的人员层出不穷;对工作能力来说,以前的编辑人员注重的是对文稿的编辑处理,而现在的编辑不仅要懂选题策划、会文字处理,还要善经营管理、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因此,对不同时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而言,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能够适应当今出版业的竞争要求。
1从选题策划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1.1 选题策划应有特色农业科技期刊肩负着科教兴农和目前的“三农”服务的重要任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期刊能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研和生产服务。选题策划与期刊质量密切相关,认真选题向来被编辑人员所重视,因此应做认真的研讨。农业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在于稿件的质量和水平,选题策划既要选具备专业特色。有要选具备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稿件。近年来,随着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选题策划中对农业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2 选题要注意实用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农业科技期刊是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服务的,是我国现阶段传播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技术,引导农民依靠科学脱贫致富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在选题上应在服务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实际上下功夫[1]。
1.3 选题应具有及时性当今世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得到迅速的进步。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科研为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科技兴农服务的方向,研究开发出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特别是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当树立推广科技成果的责任感,紧迫感,密切关注科研前沿动态,及时把一些科研成果列入选题计划,以便加速成果的推广和农业生产上的利用[1]。
在国内和国际行业间的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农业科技期刊要创造品牌,就必须精心策划、认真实施,从优秀论文产出的源头抓起。再说,每一份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工作任务和报道范围。如何在众多期刊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则是编辑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选题策划问题。选题策划正确、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优秀的稿件就会源源不断。要想把选题策划工作做好,必须明确本刊的报道重点、学科范围、涉及领域以及这学科、范围、领域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那些专家、学者目前在做这些方面的工作等等。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掌握与本刊相关的多方面的信息[2]。编辑人员还要深入到科研第一线,深入到科研工作的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主动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关心的话题和热点,了解有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和课题进展情况,及时掌握研究动态。同时编辑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定期开展调研,听取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农牧民对农业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建议,选题要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把农业科技期刊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提高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生产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选题策划工作能落到实处、才能富有成效。
农业科技期刊规范化是同样与其他期刊近年来在我国编辑界一直关注的一件大事,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标准。至今,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科技论文编写格式规范化、科技期刊编排格式规范化和开本板式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大家的认识已逐步一致,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贯彻执行,成绩是突出的。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的目的是及时报道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宣传党的“三农”服务政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建设,即使是直接为理论研究服务的纯学术期刊,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规范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增强刊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目标是推动经济建设[3]。农业科技期刊分农业技术类期刊和农业学术类期刊,也有不同的特点:
2.1 办刊宗旨不同,主要服务对象有别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是在推广科技成果、交流生产经验、普及科技知识、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既为农业科研和教学服务,又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服务,还为生产第一线基层干部和农民大众服务,受到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知识青年、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农业技术类期刊的内容大多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有的以普及为主兼顾提高,有的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有的则是普及与提高并重。
农业学术类期刊肩负着传播和交流农业科研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推动科研工作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农业科技实力,代表最高的专业水平,农业学术类期刊以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读者多数是高级和中级农业科技人员及院校师生[3]。
2.2 读者范围不同,文化基础有差异农业技术类期刊的读者面较大,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除一部分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人外,大部分读者是搞农技示范推广的基层技术人员、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劳动者。他们订阅技术类期刊主要是想从中了解新进推广的农业科技知识、农作物优良品种,学习新经验,掌握新技术以及市场供求信息等。
农业学术类期刊的读者,多数是科研人员或院校师生,文化水平较高,科学知识基础也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强,他们阅读期刊主要是为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成果,掌握国内外科研动态,增强知识积累,扩展视野,启迪思维,以便进一步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加快研究进度,或者收集最新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他们希望学术期刊报道的内容新、信息多、学术水平高、参考价值大[3]。
2.3 选题重点及文章写作要求不同农业技术类期刊由于要照顾量大面广的读者群,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在组稿和选稿时就不能过分追求“高”和“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在内地生产力水平较高地区已经普及的农业技术,在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需要花大力气去推广。技术类期刊的文章写作,要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既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还要注重可读性。少讲高深玄妙的理论,多介绍“短、平、快”实用技术;少罗列试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多写点具体操作办法和生动活泼的文字。
农业学术类期刊要尽量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国内农业科研最新信息,多组织发表一些内容先进、学术性强、论点鲜明、富于创新的文章。写作上不仅要求文理通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还要求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强调结论的科学性[3]。农业学术类期刊的基本板式、论文撰写格式、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和注释、图表、公式、计量单位、数字符号、缩略语、名词术语等都是规范化[4]。
实施农业科技期刊规范化无疑为信息部门收集信息、存储信息、编制索引工具和读者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但是,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善于累积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做到熟练和精通。同时,要求编辑人员熟悉国家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方面的法规、法令、规范和标准;熟悉科技期刊的标准化编排格式,做到期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3从编辑手段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及具备以下素质
3.1 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农业科技期刊虽然不像社科类期刊那样政治性强,但也常常碰到一些与政治有关的问题,如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是否有违背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是否有涉及保密、版权、专利、民族、宗教、国界等问题[5]。
3.2 要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同所有编辑一样,要保证刊物成为高质量的精品,编辑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农技推广人员和基层干部服务、甘为他人当辅路石、甘做无名英雄的自我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要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和谐写作的精神[5]。
3.3 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既要不断拓宽、深化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掌握相关学科、新兴学科与本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情况与进展。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发展自己,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5]。
3.4 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社会文化知识编辑工作主要是文字处理工作,一个合格的编辑必有一定的文字修养和编辑加工能力,这样才能将稿件加工成文理通顺、层次清楚、文字简练、标点准确、无病句、无错别字的文稿[5]。
3.5 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科技期刊出版的传统工作方式,影响了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甚至到发行和读者阅读[6]。其一,上网收稿。编辑部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开设电子邮箱或在线投稿。其二,上网审稿。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建立专家数据库或从网上获得审稿专家的信息,包括电子邮箱地址,通过收发电子邮件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稿件,进行网上审稿。其三,网上编排。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编辑人员可以直接参与编辑、排版、绘图、校对等项工作,真正实现科技期刊的编、排、校一体化,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科技期刊的编排质量,实现了编排过程的现代化,实现了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转变[7]。其四,网上检索。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可以随时浏览国际上众多的专业学术期刊,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开阔眼界、扩大视野;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可以直接搜索和查阅网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主要专业性期刊的学术水平,以保证自己编辑出版的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还可以查阅、核准所编发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8]。
总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实现编辑出版过程的现代化。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编辑自身现代化。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掌握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考验。
4从营造和谐工作氛围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4.1 正确认识编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要求。在编辑活动中,涉及编者、作者、审者、读者等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编者是编辑活动的主题,是和谐工作氛围的主要营造着,在多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同时,编者还依赖于作者、审者和读者。编者需要从作者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优质稿件,并且希望拥有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使刊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编者也依赖于审者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编者又依赖于读者,因为读者是科技期刊的社会和经济嫌疑的评判者。作者是编辑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积累、传播的源泉。作者更需要编者、审者的支持与厚爱。因为作者的又蕴含了编者、审者的辛勤劳动[9]。
4.2 正确处理编辑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个编辑群体来说,有不同年龄的人,也有不同学历的人。在这个不同层次的编辑队伍中,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互相信赖、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密切协作,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和按时完成,发挥一个群体的凝聚力[9]。编辑人员要正确行使对文稿的修改。在修改过程中,遵循必改的一定要改,不必改的一定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的原则。编辑人员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经常听取读者、作者、审者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赢得读者的信赖、作者的支持、审者的厚爱[10]。
总之,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只有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深化自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知识,才能适合与时俱进对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创造优秀的作品和优异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王秀蓉,王茂福,许立峰.农业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2]郭爱缨.科技期刊质量的全面控制:以《地球物理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5).
[3]刘星昌.农业技术类期刊与学术类期刊规范要求之异同[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4]张铁莉.高校学报编排规范化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4).
[5]傅克文.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及提高素质的途径[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6]陈力勒.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开放潮2007(8).
[7]李无双.信息网络化与学术期刊编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
首先,在现行的公益机构中,人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基层农技推广新旧力量出现断层,推广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其次,部分农业经营机构缺乏对行业内涵的界定,加之涉农服务行业特殊性导致的人才从业意愿低糜,令机构难以招收符合行业规格的人才,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法律意识;[3]其三,在岗的农业技术从业人员对于农技以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国家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撑。
2、农业推广硕士对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对农业推广战线上的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农业推广技能,致力于农村发展服务,能解决生产、管理及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设立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更应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需求。
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
第一,生源方面。①经费自筹的方式增加了报考者的学习成本,且由于招考对象多为在职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有些潜在生源虽有攻读农推硕士的意愿,却终因力不从心而放弃。②农推硕士招收单位的日益增多,造成争抢生源的现象逐渐激化。③年龄、知识背景以及工作单位性质的差异,令生源的思维能力、对高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参差不齐,就对高校的培养方法与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二,思想认识方面。部分高校对农业推广硕士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推硕士是在职攻读学位,其目的仅在于取得一纸文凭,增加升迁的筹码,因此对其疏于管理,甚至将招收工作当成盈利创收的捷径,从而在思想上降低对学员的要求。第三,培养方案设计方面。部分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仍将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性的案例教学,导致农推硕士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难以得到实现。第四,培养过程方面。①由于生源为在职人员,致使高校的教学安排难以兼顾每位学员,培养计划有时不得不进行变动,甚至出现学时缩水的现象。②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不规范,未制定课程大纲、课件和讲义,考试过程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③因时间和空间等原因,部分校内外导师对农推硕士疏于指导,学员也同样缺乏主动性,导师负责制名存实亡。第五,论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时间精力不足为借口,跳过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直接进行论文撰写,难以保证质量,且在选题时多选择大而空的内容,未结合生产实践,没有现实意义。
三、完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在生源、思想认识、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以及论文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弥补现有的人才缺陷。
1、整合高校、政府资源,保证生源的“量”、“质”
高校应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政府则应以提供学费补贴的方式,为学员以及高校提供一定的求学、办学资金支持;高校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在坚持培养标准及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政府应当同高校订立共同培养农推硕士的办学协议书,将干部培训同农推硕士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干部任职资格、职务晋升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进行挂钩;高校应将主要招收对象定位为农村基层中青年村干部、一线科技推广人员以及服务基层的“村官”。
2、端正高校办学态度,提升学位认同感
针对高校自身、学员以及教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认同感较低的现象,高校应当明确农业推广硕士只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又一种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处于同等地位,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并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严格管理。要加大重视力度,完善培养环节,保证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懂科技、懂应用、懂管理”的人才,逐渐改变师生偏见,提高学位认同感。4.3兼顾理论与实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农业推广硕士的特殊性,决定其教育必然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充分考虑研究生及农业推广部门的实际需求,将培养内容着重放在农业推广理论、现代农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适应农村发展实际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的扩展上;要打破传统的学院式教学培养模式,聘任优秀及推广经验丰富的高级专家担任授课教师,采取“到生产实践中办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3、规范教学过程,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要严格落实学分制,督促在职农推硕士合理安排工学时间;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考勤工作,只有修满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数,方可参加毕业答辩;不断深化任课教师队伍改革,聘任课堂教学成果显著、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采用研讨、报告、案例分析等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实际案例中,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聘富有责任心,从事过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应用研究,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秀教师对其进行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