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个别定制性
所谓的个别定制,就是指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专属的服务。换句话说,该服务是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专门设置,并在客户提出要求后开始和结束。因此,针对个别定制,要做到对客户的需求做及时的处理和反应。而制造企业里制造行为是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的。制造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计划的制定方面,必须充分的考虑到顾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其考虑的则往往是共同的需求。这些需求的获取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而不是对顾客购买的需求。
2.情感性
酒店服务行为的服务对象是顾客本身,而人有感情需求,而且顾客越来越重视这种感情需求。所以酒店服务行为必须融入情感成分,以便增加顾客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而制造企业的制造行为的服务对象是物品,因此它更关注的是物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标。
3.艺术表演性
顾客对酒店服务行为的需求除了追求基本的效用外,往往还关注酒店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人们把这种服务经济称为体验经济。体验经济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心灵情感需要的活动。这种体验,消费者印象深刻,不易忘记。而这些体验活动主要是酒店仪式性的艺术表演。实际上,酒店服务行为中的艺术表演本身就是酒店服务行为的一部分。北京的腾格里塔拉餐馆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腾格里塔拉在蒙语里就是天上草原的意思。该餐馆把演出和餐饮很好的结合。顾客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欣赏演出。演出完了,穿着盛装的女演员们为大家敬酒、献哈达,一切按照蒙古人的风俗礼节进行。
根据上述酒店服务产品特征和酒店服务行为特征的阐述,我们不难得出酒店人才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固然重要,但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更重要。为此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由于酒店服务的对象是顾客,为了让顾客得到美的享受,要求我们服务的提供者展示给顾客面前的是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服务者必须自身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学习能力和服务意识强,乐于与人交流,为人处事大方得体等等。而这些恰好被我们学校教育所忽视,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成长中的致命缺陷。如何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
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需要长期参加各项活动才能形成,绝不是某门课程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把课内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通过参加、组织校园的文化艺术节以及一些诸如酒店风采礼仪大赛、酒店公关策划大赛等“二课活动”可以锻炼自。
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2.1真实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一般教学性实训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真实性,这里不再是“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等单一项目训练,老师和学生所服务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顾客,所有的产品、服务、经营环境都是真实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员工”,师生以“教师———经理”、“学生———主管、领班、员工”的双重身份进入各个真实的工作岗位,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与锻炼。
2.2生产性
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个实际经营场所,面对的是真实的顾客,因此,基地需要面对顾客进行各类产品的生产,实训内容需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也就是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相应经济效益,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实训过程中的“做”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以顾客的满意度和货币投票作为教学和经营效果的评价标准。这就需要在实训过程中所有人员以真实生产的标准要求自己,基地管理也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组织规范、严格的组织纪律。
2.3教学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校外生产性实训最大优势是其主体功能的教学性特点。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往往是一些高星级酒店,如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喜达屋和洲际集团。酒店需要保证对客服务质量,维护酒店的经营利益,短期的实习生往往面临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实习生较难有机会多角度地了解酒店运作,也较少有机会独当一面,自主处理对客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性的特点则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其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度体验企业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化管理,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建
3.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筹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筹建是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必要条件,筹建资金可以是学校独资,也可以由学校、政府、行业及企业多方共同出资建设。但一个现代化的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日常物品材料投入、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仅靠学校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是解决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的资金引入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和管理压力,另一方面,融入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更有利于把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酒店”,保证实训质量。
3.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员配置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虽然是以学生为主力,由学生全面参与实训基地日常的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但是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保证实训基地产品的质量,必须要由酒店管理专业委派相关教师担任实训指导老师,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因此,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保障。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呈现高学历但缺乏行业经验的特征,不利于对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指导效果。对于这个问题,建议通过以下两种路径解决:一是“送出去”,即专业教师进酒店挂职锻炼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使得教师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酒店经营管理的能手;二是“请进来”,即引进企业名师进行全程指导,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人事制度,适当放宽学历限制、偏重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聘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改革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相关的课内实践和专业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运营需要教学和实训模式的改革,需要专业领导和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新的实训任务,使学生的实训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酒店生产过程。即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一项项具体的、形象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实训基地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工作、自我管理,在实训中逐渐成长、深刻领悟,从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真正成为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有效补充。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矛盾
4.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大利益群体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常涉及企业、教师和学生三大利益群体,这三大利益群体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企业在筹建和运营中起到投资、管理等重要作用,并且其主要目标指向经济效益;教师是学生实训的直接指导者和管理者,并且借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强化了职业素质,能够更好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直接的受益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大量岗位由学生负责,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直观地认识酒店管理这个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而且其创造性和潜能也被极大地激发。
4.2教学与经营的矛盾
如上所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真实的经营场所,其经营权往往归属企业或承包者,运营中往往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经营利润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参与者和使用者,由于角色身份的原因,老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往往更倾向于从教学需要方面考虑实训内容和程序。可见,教学和经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集两者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便不可避免地在运营过程中产生某些矛盾和冲突,如经营方为保证产品质量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对学生的实训环节产生或多或少的限制;初上岗位的学生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才能保质保量地提供对客服务等。这就需要校方在整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筹建和运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作用,明确基地的实训性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训为主要内容的原则,并将相关细则落实到合同文本。
4.3规范管理
要使教学和经营两者能够避开矛盾,相互促进,除了如上所说进行细则的书面约定外,还应进行日常的规范管理。第一,要组织各方团队力量共同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见并给出常规的应对措施;第二,要针对人员、设备、物品、资金等各种资源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做到人人知晓、人人遵守;第三,以规范化为前提,以系统化为保证,以数据化为标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从而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总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规范管理,使教学与经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实训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教学教改
1.本专业在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增加“柔性模块”化教学方式即根据行业各岗位能力群的要求,配设相应得课程群,学校以“适用和够用”为原则,课程改革突出“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学以致用”、“增加教材使用弹性”、“现实感和趣味性结合”、“贴近学生专业”、“教法学法融合”等。从而实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2.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设计理念: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导向为课程设计主旨。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法为载体,本着循序渐进为原则。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拓展任务四个环节实施教学。在人人参与、充分动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中做,做中学)
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特色:一个目标、二个需要、三个零距离、三个满意、一个道路。一个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根本,以服务社会就业需要为办学目标;二个需要:一是社会岗位需要。二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三个零距离:一是教学与市场需求“零距离”。二是实训与岗位“零距离”。三是教室与实训现场“零距离”;三个满意:一是以学生满意。二是以企业满意。三是以家长满意。一个道路:以教、科、研为主导,开发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力开发校企实训基地建设,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论的著名观点就是“教学做合一”,因此,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学生由实践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从而掌握基本技能,再运用基本技能去创造生活。
4.以教学方法多样化来保证教学效果教无定法,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积极地去体验和表现。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中,采用“我讲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我来纠正你”的“四我”方法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团结合作,是集体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作为酒店的从业人员,一个人再怎么优秀,力量也是有限的,必须集合团队的力量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做好各项工作。因此,要注重团队的打造,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能干的个人与群体的结合才能显示其优势。而我们的学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比较多,个人主义比较强,而且逆反心理比较强,不喜欢与人合作,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团结合作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可采取小组任务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教学中学生则学会了团结、相互合作,同学们也学会了分工,与此同时同学之间也加强了团结合作意识。此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热情主动的合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环境,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应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学会与人为善,学会宽容。我们可以以寝室、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竞技活动,在趣味游戏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在活动中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相处。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准确定位,部分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酒店管理者。培养高级酒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从业务方面来看,高级酒店管理者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经历,培训者的眼光和阅历要有足够的说服力,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很缺乏这种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在校三年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岗位精英,已经是不错的成就。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将酒店的管理人员分成五个层次:基层服务人员、初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依目前的教学和实践水平来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初级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上,扎扎实实培养一至五级员工。从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用来看,课程的种类繁杂,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教材的状况,照本宣科难以避免。不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甚至存在着因教师设课的现象。就单个课程来看,尽管我们开发了很多教材,也翻译了部分国外优秀的教材,但敢于采用国外优秀教材的教师仍不多。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在专业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框架体系不统一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大多数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主任的行业水准。每个学校都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自己设计课程、自己指定考核标准,看似都取得了相当的专业开发的成果。
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用人单位的反映是: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直接反馈是:所学与行业严重脱节。即使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聘请了相关专家,这样的专家是否代表当今酒店管理行业的最高行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我国的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管理集团之间还有着相当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
3.教师是制约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实际的从业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缺乏行业和政府的宏观支持很难深入开展。这主要与现行的学校的质量评估体系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有关。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方面对于教师的企业背景,并没有给予待遇方面的重视,导致这一相当重要的指标,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的人才学历普遍偏低,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由于学历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机会到高职院校任教。即使将来可以放开,但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很难吸引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但无职称、学历低的高级管理人才来校任教。
4.偏重学历教育,忽视岗位技能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等方面依然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实践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形式进行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技术、规则等因素的制约,建设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培训认证体系的标准,有没有通过相关行业的评审验收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相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标准严格按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
(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业标准)执行的话,取得学历证书就意味着技能的掌握。而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学历教育由教育部负责,酒店管理职业技能证书是由旅游局颁发,导致教学计划很难贴近行业要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想1.管理与教学体制的创新———“双证合一”行业的发展要求完善酒店管理体制。从概念上来讲,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隶属于旅游管理方向。而在国外,酒店业是接待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职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其规模、数量以及专业化的程度,都要求我们成立独立的酒店管理、认证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酒店,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外方管理酒店,其市场销售份额中旅游散客与团队仅占市场的20%左右,绝大部分是会务和商务散客。饭店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也应做相应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应有自己独立的能力培养体系,而不只是几门旅游专业课程的更改。技能证书的考评应与学历相结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参考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体系,获得学历证书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避免出现餐饮资格证、酒店英语合格证、客房资格证等“多头”现象的出现。
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应当“双证合一”。
2.开发标准化的酒店管理教学包产品现代国际著名的酒店集团高速扩张,但酒店的服务质量却相对稳定,靠的就是服务的标准与程序。把“培训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喜来登日常的工作格言之一。酒店高质量服务水准得益于培训的规范和统一,这里我们不多探讨培训体制如何形成,就培训的规范性来看,国际品牌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包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行业标准化出发,需要社会专家组的参与、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需要有相应的由政府牵头的专家评估组的鉴定。酒店管理培训包要跟上酒店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确定有效的生命周期。
建立酒店培训包的目的:可以集中财力和物力,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单干,提高教学质量,规范行业水准。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有效地解决行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管理人才。3.教材建设要围绕能力目标块,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高职院校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形式不应仅仅以课本为主,应该是依照某项工作流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料的综合,如教材中应规定场地的选择、资料的准备、操作过程的模块的控制、每个模块的时间安排等,教材应建立在能力模块的基础之上。例如,酒店前台收银员这一环节,传统教材把它划归为“饭店前厅管理”这一章,只是一个概念的阐述。至于收银员必备的能力模块,如外币知识、退房、收银员的报告等并未涉及,每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工作标准与程序,如退房工作的具体操作标准与程序,也没有明确的阐述,而这些恰恰是将来学生工作中如何操作所必需的。以“退房”为例,我校教学安排如下表:
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酒店管理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同时,酒店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的稍加演示,实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考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相结合的考评体制,做到公平、公正、客观。4.建立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加快合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制约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来高职院校任教的障碍之一就是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尤其是后者。目前,酒店乃至整个服务行业缺乏相应的技术职称评定体系,相当部分的酒店管理人员尽管有着较高的职位和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但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转评体系与之对应。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建立起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高职院校也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出发,在评定体系还不完善情况下,进行政策倾斜。针对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的现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势在必行。教育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保障,组织和邀请行业相关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
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把教师输送到一流的酒店实地兼职,加深对培训包的理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行业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订单式”培养中要求和效果相脱节的问题。
5.加强与跨国连锁酒店集团的合作,确保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酒店管理专业的日趋成熟,校企合作日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小集团或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单个企业和小集团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有限,学校与之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和请酒店管理人员辅助教学的可能性不大。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跨国连锁酒店集团可以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整的培训。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持续稳定的特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澳大利亚TAFE制度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2]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5,(10).
[3]刘艳华.旅游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4]周丽洁.对培养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基本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5).
[5]在竞争与发展中创新高职教育论坛[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6]孙天福.“订单教育”刍议[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我国现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普通“2+1”“2.5+0.5”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外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普通“2+1”“2.5+0.5”工学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了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集中实习时间较长,学校管理容易流于形式,校企双方沟通不畅,酒店配合积极性不高,管理难度增强,同时,学生也容易形成内部竞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门培养合作酒店所需人才,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订单”的形式,密切学校与酒店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工学结合等形式分别在学校和酒店进行教学和实践,从而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面向固定酒店培养人才易导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局限化,相对于开放式教学,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受限,学生就业选择面较窄。中外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指国内与国外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课程互认等形式,共同培养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此模式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应用,实习单位重劳力、轻教育,易产生“供需错位”等现象,人才培养出现“管理知识”边缘化趋势。三种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完全满足酒店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多年“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促进产学深度融合,实现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员互兼互聘、双师共同考核、学生共同评价和监督等方面深层次合作;以师徒关系为纽带链接职业教育与培训,保证职业教育规划和与岗位对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学生在获取毕业证的同时,应通过企业培训认证和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认证。
一、培养目标
在保证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必需、够用为度,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1]培养目标同时,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体现专业性,即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培养学生具有面向社会的职业通用能力、面向岗位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岗位关键能力、面向行业的综合能力和知识与岗位迁徙能力,使之成为应用型、职业型的创业者。
二、培养方式
1.培养机制
酒店管理专业与多家知名酒店合作,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励志助学班”,实行“招生即招工”,即学生一入学即入酒店学习;“先招工后入学”,即酒店在岗员工通过单招考试注册学校学籍;“旺工淡学、工学交替”,即结合海南旅游淡旺季,大一、大二、大三每年寒假设置为实践学期三种模式。学生入学进行学前教育之后即与酒店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员工和学生“双身份”;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双轨道”,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学校与酒店共同安排与指导实践工作[2],学生全程在酒店工作,学校送教上门,每周2天时间集中在酒店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与考核。
2.双导师制
学生全程在酒店工作,酒店配备一定学历(或职务)的技能能手为“师傅”,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进行指导和考核,每学期初,学院组织酒店兼职教师集体备课,由于与多家酒店合作,极大程度上实现了酒店兼职教师资源共享;同时,学校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双导师”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实现对学生作为“职业人”的培养。酒店“师傅”的配备,需要结合酒店以及所在省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同时,酒店建立兼职教师档案,赋予兼职教师相应的职责权限并进行考核,形成专门的晋升机制。学校也为兼职教师提供定期培训,使其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奠定基础[3]。
3.双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符合教育部理论实践比例要求基础上,综合考虑酒店课程与学校课程两个体系,保证课程设置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酒店课程以实践为主,学生要在前厅、客房、餐饮三个主要部门轮岗实践,学校课程要以酒店课程为基础,促进理论与实践螺旋上升、循序渐进。三、培养过程学生的实践学习都是在酒店进行,以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三大主要部门为主,兼顾其他相关岗位;理论学习以在酒店为主,也可以根据需要回到学校进行集中授课。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课程体系开发基于行业情况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等内容,前三个阶段属于职业资格研究,后两个阶段属于具体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综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遵循学生的岗位实际[4],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促进产学深度融合。
作者:张静李国昌单位: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凤霞.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5(1):135-137.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近8年的顶岗实习改革基础上,与企业多方商谈,最后与嘉兴隆聚餐饮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于2009年6月从旅游、酒店、英语、日语、外贸类专业2008级学生中选拔学生组成订单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首批订单班学生共26人,单独编班组织教学。在首批订单班成功组建的基础上,在后来的2009级、2010级学生中都组建了相应的订单班。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内容
1.企业资助学费,毕业后定向就业酒店管理订单班从大二开始订单培养,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一年(含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就读期间隆聚餐饮集团每年给予学生学费资助,实习期间按照企业薪酬管理规定发放实习工资。另外,订单班每年评选优秀学生并按照一等800元、二等600元、三等300元的标准发放奖学金,奖学金获奖面额占50%。同时企业还会提供部分资金资助学生开展班级春节晚会、春游、拓展训练等班级活动。学生毕业后全部到订单企业就业。
2.校企联合开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酒店管理专业隆聚2008级订单班成立后,企业积极与分院协商召开研讨会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鉴于餐饮业是企业的主业和核心业务,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术课中删除了星级酒店的《现代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增加了《餐饮实务》课程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并根据企业运营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增设《厨房管理》、《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突出企业主业特征,将《酒店市场营销》更名为《餐饮市场营销》,同时增设《形体礼仪》课程。
3.校企共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结合企业工作流程和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校企双方共同重构了酒店管理订单班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大致分类两大类四种类型。一大类主要由学院和企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和实施,分为认识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情况。认识实习在第三学期正式开学前组织,时间为2周,其中1周为集中理论授课,1周为分散技能训练,全部安排在企业进行,由企业选派优秀技师,按照企业文化和服务标准进行教学。综合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第二大类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不定期参加实践,主要在企业有大型活动或较大规模接待任务时到企业去顶岗。对于这种情况,学校不组织也没有具体安排,但要求企业在每次活动前通知学院并派车辆接送,以保证学生安全。企业按照学生工作情况按小时发放实习补贴。
4.校企共享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课程、教材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餐饮实务》的课程教学中增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由企业总裁和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监亲自到校主讲授课,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中。《形体礼仪》、《餐饮市场营销》课程,企业都派人参与课程建设和部分内容的教学,部分内容到企业进行了现场教学。《厨房管理》、《营养与配餐》课程,全部由企业派出技术骨干授课,《厨房管理》由企业总部厨务部经理授课,《营养与配餐》由企业下属分店楼层经理授课,上述教师全部进入专业兼职教师库。同时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有3人,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了增加企业服务体系编制、顾客满意度测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培训服务。
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显著提高。第一届2008级隆聚班25名订单学生,到企业就业的有17名,定向就业率达到72%,这充分说明酒店管理专业不是简单的“实习订单”,而是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2008级隆聚班订单项目也成为了嘉兴欣禾职教集团2011年优秀产学合作项目,隆聚集团2009年创新项目;集体和个人获得企业多项表彰。一名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获得嘉兴市优秀服务员称号,两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晋升为见习主管,毕业半年左右订单班累计有7名学生晋升为主管,成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晋升时间远远小于非订单班学生。
(二)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多次得到相关媒体的报道,专业知名度大大提升,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第十四届浙江省运动会在嘉兴市举办期间,为了做好开幕式招待晚宴服务工作,组委会特意邀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参加接待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省领导和嘉兴市主要领导所在的主桌服务工作全部由订单班学生承担。学生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出色的服务工作赢得了贵宾的赞扬。订单班学生在企业中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年酒店管理培训达到200人次,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7项,多名骨干教师被企业常年聘为技术顾问和技术革新咨询师,在行业、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三)形成了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酒店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支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水平“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到学院工作期间,工作任务由学院提出,通过企业安排人员来实施,薪酬由企业发放。这样兼职教师到校教学从教师个人行为变成了承担企业工作任务的企业行为,形成了兼职教师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学院也根据教师承担的课程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了3名专业教师到订单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其中1名教师全职脱产挂职。挂职教师在订单企业全职挂职期间,通过短暂的培训,担任了订单企业下属金悦港湾大酒店楼面部经理的职务,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获得企业高度赞扬。
(四)“企中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打破了传统的实践训练仅限于校内的观念,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实训场所搬到了校外合作企业,即“企中校”。酒店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面向的服务对象是需求各异的客人,因此,在合作单位的真实顶岗中才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将学生的硬性技能培训放在校内实训场所;而涉及和人打交道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知识,如学生的沟通能力、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自律自理能力等软性的技能则放在合作企业进行完善;同时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量身定做不同的培训课程,个人与团队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服务质量管理等培训课程及拓展训练对提高学生综合管理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与思考
(一)有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更是高度重视,全面启动实施“四个一工程”,支持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应该讲,领导重视和制度保障是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建议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的调节,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加速推进“订单班”人才培养的进程。
(二)选准一个合适的合作酒店
高职院校要选择合适的酒店作为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必须选择那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有发展潜力,员工容量大,重视员工培养的企业,才能有效保障订单培养的质量。实行订单培养的首要条件就是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层支持并且认同订单培养教学模式。酒店提供的工作岗位要明确,订单培养教学是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展开的。合作企业隆聚餐饮集团是嘉兴最大的餐饮企业,董事长非常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隆聚的合作能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可是说,酒店管理层的高度支持是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条件。
(三)应坚持“实质合作、深度融合、互利多赢”的原则
当澳方老师来到黄河水院进行教学时,也希望中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对应的专业教学。但是,黄河水院并不具备与布里斯班北部职业技术学院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包括学校开设的对公众营业的餐厅、酒吧等商业场所,这也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与本专业服务相关的角色扮演练习显得十分必要。
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不过,在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时,以下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酒店管理课程都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只能选择那些实际操作性强的课程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
2)角色扮演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分析角色,并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
3)酒店中的角色种类繁多、重要程度各异,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参与表演的机会不能完全均等,而且不一定刚好能选择到自己所擅长的角色。因此,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做好安排。
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施和考核评价
1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施
1.1角色分配
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条件以及黄河水院所具备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在使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时,可以扮演的角色有迎宾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顾客及酒店管理人员等其他角色。应在角色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配。
(1)迎宾员。迎宾员是顾客到达酒店后遇到的第一位员工,代表着酒店的形象,可以说是酒店的“门面”。在角色扮演法教学中,其角色定位为酒店管理机构的代表,是酒店内部矛盾的调和者以及对外形象的宣传者,能够对酒店客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有效地予以妥善解决。迎宾员的主要岗位职责是迎接顾客入门、安排就座、送别顾客,这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经营情况。其工作职责及具体细节要求都应在分配角色时讲清楚,并要求扮演者深切体会。
(2)餐饮服务员。餐厅是酒店除客房外盈利最多的部门之一,而餐饮服务员是酒店中占员工比例最大的工作人员之一。其主要岗位职责是:在领班带领下,按照酒店服务标准和程序,为客人提供餐饮服务,包括摆台,清洁保养设备工具、准备和调制含酒类及饮料,并积极收集客人对本酒店和本餐厅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3)客房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是酒店入住顾客接触最多的酒店服务人员。其岗位职责包括保持所负责辖区域和客房的清洁、整理、恢复工作;准时保质保量提供可出租的房间;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并做好详细记录,完成上一班未完成的工作;掌握所辖楼层和客房状况,为顾客提供准确、快捷、周到、安全、舒适的个性化服务,等等。这些岗位职责及具体细节要求在分配角色时应当讲解透彻,并要求扮演者心领神会。
(4)顾客。顾客是酒店服务的对象,顾客的满意是酒店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评价酒店服务质量的标准。但是酒店中的顾客形形,去不同部门购买商品享受服务的角色背景也不同。因此在进行顾客角色扮演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分配,不同性格的人表演方式不同,创造出的矛盾大小、等级也不尽相同。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他的面部表情以及说话时的语音语调都能将顾客的想法很恰当的表现出来,而比较腼腆的同学在表演时则无法较好的表现出难缠的顾客的无理取闹等状况。所以,教师在分配顾客角色时,应提前给出相关的背景资料,比如场景、时间、矛盾持续的时间长短、顾客的要求是什么等。
(5)其他角色。其他角色主要指酒店中其他部门的服务人员,包括权力较高的管理层员工(如餐厅领班和各部门经理等)及游泳池服务员、俱乐部服务员等。这些角色目前在我校的实训室里还没有条件进行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但管理层人员和顾客之间有互动的角色扮演还是可以进行的。因此,在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时,应为学生设定明确的相关背景资料,比如矛盾产生的背景、顾客的背景资料、员工的权限和解决矛盾的条件、要求等。
1.2角色扮演
表演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关键要素。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应做到分组安排学生参与表演,尽量做到全员(包括老师)参与表演,正确把握、指导表演,表演结束后,组织讨论,评议本次角色扮演是否成功、有何问题、矛盾解决成功与否等。真实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参与者都应当把角色所处的环境当成真实情景来对待,所以端正态度是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参与者在第一次饰演角色时,都会出现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或胆怯等现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过于僵硬、模式化、做作。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应时刻牢记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准确、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角色扮演法的价值和目的,使其更加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扮演、更加投入。在端正学生态度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扮演需求。如,在进行酒店服务员推荐预订包间扮演教学时,应当对学生提出做好班前准备、预订可行性掌握、询问客人预订要求、推荐房间、征询客人意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按照要求上岗,做好交接班,准备好各种用品;掌握当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可预定的包间数量、类型、位置和价格等情况;询问客人的具体预定要求;根据客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包间;推荐后询问客人是否满意等。在学生选好各自所要扮演的角色之后,应做好实景布局,模拟演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入戏”。
在学生表演的过程当中,教师应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表演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观看表演时,教师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既要认真地看,又要在适当时候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方法来表达对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而不能抱着挑剔的眼光去看,更不应心存偏见。对学生表演上的小失误,教师不应在表演过程中当场指出、打断学生的表演,而应该在表演结束之后,通过恰当的途径、运用适当的语言指出,从而让学生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切实意识到自己在角色表达上的不足。如果表演未能顺利完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那么可以让其余小组重新表演,或对人员进行调整、交换角色进行表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一些表演欲望强烈且想法独特的学生自己安排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让渴望通过表演来表现自己才华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表演过程中,对于未能参与表演的同学,教师应要求他们对表演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并且发现扮演者的瑕疵。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将表演者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还能让其他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同学进行集体讨论,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先后顺序是什么,怎么做能不失偏颇,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问题对引导学生思考有着现实意义。
2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考核与评价
2.1考核与评价的内容
通过观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评价其角色把握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团队合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指标。
与此同时,应结合学生扮演的角色的岗位职责、具体服务程序和标准进行考核,比如在扮演餐饮服务员时,应当对所扮演角色的职能、说话方式,以及专业技能熟悉程度进行逐一考核,给每个考核项目定出具体要求和分值,以及所占比重,以此来对扮演者的表现进行打分。比如,在对餐饮服务员摆台进行考核时,其内容包括摆台前的物品准备是否符合酒店规定,有无遵守职业健康安全卫生要求(员工个人卫生是否达标,摆台所用物品是否干净、无瑕疵、无污渍);摆台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酒店规定佩戴手套、使用托盘,没有对餐具造成二次污染;摆台流程是否符合酒店规定和流程(刀叉摆放的顺序,餐具、餐盘和玻璃器皿之间距离是否符合酒店要求);摆台结束后有无再次确认台面整洁、整理桌椅等(澳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操考核时,通常会根据该职位所需服务知识及技能等具体要素制作出一个表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逐个打钩,所有要素都达标者才算符合要求,给予通过的考核评价)。同时,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应在评价时多做肯定评价、多说鼓励的话,同时也要从表演中看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表演中的不足适时进行指正,为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考核与评价的方式
实施角色扮演法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由于这种模式不再以获得书本知识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技能操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传统的课业评价方法(如课堂测验、期末考试等)已经不适应于对这一学习过程的考查。在整个酒店管理中,员工的技巧都是柔性的,而非硬性知识点。而不同的角色扮演类型要求也不尽相同,其采用的评价方法也不同。对于课堂即兴角色扮演,只需根据学生表演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对于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角色扮演,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就像澳方考核一样,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格,对参加角色扮演的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采取平时检查、课堂观察、个别谈话和典型行为测评等真实性评价方法,来考核学生经过角色扮演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进步。
基金项目:本文是新疆财经大学2012年批准的教学改革课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等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和工作能力,从而适应行业以及职业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是保证酒店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沟通能力,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服务于酒店的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酒店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中,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各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体现高校酒店管理教育的特色。这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酒店行业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出现酒店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
1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问题
1.1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尽管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几种实践教学分类,但由于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实践教学被等同于实践技能操作的培训,日常教学中的认知实习和专业课程实习的时间常常不能得到保障,许多实验都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或是对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综合性实习也多成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单一,很少能接触到中高级岗位的管理实习。其次, 很多高校由于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备,实践单位难落实,实习基地不巩固,无法有组织地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学校只好让学生自行联系酒店实习单位,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难以落实,实践效果和成绩也无法客观科学的评定,实践教学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学校虽然也委派指导教师,但由于实习生所在的单位地理分布广,多而杂,学校鞭长莫及,无法开展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指导也往往成了空谈。这种模式虽然使学校获得了某种“解脱”,但必然导致学生实习质量不高等不良后果。
1.2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大部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具有专门教材,但是由于市场和旅游企业对实践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没能很好地体现到教材中去,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在实用性上仍存在些许问题。如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是由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教材改编而成,内容较多、理论知识偏深、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严重不足。因此,内容比较陈旧,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内容的操作性不强,难以满足酒店岗位需求。
1.3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否搞好,其师资队伍十分关键。从事实践性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酒店理论知识和突出的业务能力。而目前高校旅游院校从事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由其他学科转向研究酒店管理相关课题,或者是科班出身毕业后即从事酒店管理相关教学工作,这样的工作经历往往导致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但酒店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从而导致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和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所以,他们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长处,但在无形之中就违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养要求。
1.4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设置不合理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紧密联系起来不能只停留在抽象概念和定义层面上。有些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课时比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够合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环节脱节。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占总课时的比重一般不能低于 40%。然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课时设置上占到 15-30%的却有半数以上,能够落实 40%甚至以上的高等院校相对来说还是较少的。
2 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2.1 进一步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化,所以,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深厚的酒店服务理论知识、较强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必须结合酒店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当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
2.2 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和管理机制
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学校应成立统一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从总体上对实践教学进行组织、监督与控制。实验室应配备相应的实验和实训管理人员,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度,统一负责管理、监督学校的实践教学过程,处理日常的管理、监督和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组织与调配。同时各院系还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制定实验操作规程,逐步形成较为完整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
2.3 合理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和编写过程中要邀请星级酒店行业有资历的从业人员参与,依据酒店行业颁布的最新标准编写出具有较强行业性,顺应酒店行业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其次,按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校外实习渠道。
校外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各高校均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和规范化,高校必须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促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真正实现互惠互利、校企共赢。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配合企业做一些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战锻炼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聘请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授课等措施密切校企关系,确保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酒店业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才,而酒店管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酒店理论教育,更需要酒店实践的训练,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及酒店管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科研指导
一、导言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美国有近十二所大学在这个研究领域设置了博士学位点。相比其它发展成熟的学科,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术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但在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教育实体,无论是其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其在科研方面的培养模式,都已日趋稳定和统一,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将系统介绍美国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在旅游酒店管理领域内的研究生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研究生教育一般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学位层次。本文重点介绍美国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的情况。高校在旅游酒店管理领域设置博士学位点是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在以研究为主的大学以及研究型机构中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在这个总体目标下,博士阶段的教学不仅要拓展博士研究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同时要培养博士研究生今后在旅游酒店管理的特定领域中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旅游酒店管理博士学位点都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统计学基础和研究设计能力。当学生最终取得博士学位时,他们的个人简历上应该体现出他们的教学经验、在研究性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以及向企业型和研究型组织作报告的记录。
研究生教育有两大核心组成部分:课程计划和科研培训(Gumport,2005)。本文着重介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具体来说,本文将从程序和体系两个角度介绍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同时也将介绍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的一些具体做法。
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点要求申请入学者具备硕士学位,申请者的本科或者硕士学位必须是在和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领域内取得的。此外,申请者至少需要具备一到两年的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须在其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通过参加企业实习来获得工作经验。从博士生录取的这些必要条件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应用型研究领域,旅游酒店管理与企业密切相关,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企业。从这一角度出发,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不仅能保证将来投身旅游酒店管理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更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后的科研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
1 程序
通常情况下,旅游酒店管理博士学位点要求学生在博士点所在地完成为期三年或者四年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的项目为:递交博士课程计划、通过预备(候选)资格考核及综合考核,以及最后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学生需要在两学期结束后,也就是第一学年末,完成课程计划初稿。与此同时,学生需要选择导师以及其他两位成员组成预备(候选)资格考核的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立以后,学生就着手准备预备(候选)资格考核。此项考核的具体时间由学生的导师与其他两位委员会成员商讨决定。按照惯例,学生应该在预期毕业时间的前一年通过资格考核成为博士候选人。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考核答辩委员会成员决定。学生通过考核以后,其博士候选人资格便正式得到研究生院的认可。与此同时,研究生院要求学生在其课程计划初稿中加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并最终定稿。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以及成员在原则上应该与资格考核委员会保持一致。当然,如果学生需要,可以在此期间吸纳新成员加入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
预备(候选)资格考核只是综合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综合考核还包括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口试)。通过口试,学生与答辩委员会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进程上达成一致后,学生便通过了综合考核(预备资格考核以及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通过综合考核的学生俗称“ABD”(AllBut Dissertation,意即:“万事俱备,只欠论文”)。当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及撰写,并且提交给委员会成员审阅后,学生需要参加最终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在论文答辩中,学生为其论文辩护并向答辩委员会证明自己具有取得博士学位的资格。学生只有在满足取得博士学位的其它所有必要条件后才可以进行论文答辩。
2 体系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实体没有一套标准的模式可供遵循。然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却保持着一定的统一性(Gumport,2005)。具体来说,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遵循一个统一的结构体系:课程的修习、各项学位考核达标,以及在论文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并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此外,科研培训也是博士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Clark,1995)。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学课程有五大基本组成部分:综合(核心)必修课、统计和定量研究方法、具体学科课程、外系指定领域的课程以及博士毕业论文。一般来讲,在取得学位之前,学生需要修满70个学分,其中包括12个学分的核心必修课,(至少)12个学分的数据分析方法课程,(至少)18个学分的具体学科课程,(至少)12个学分的指定领域课程和(至少)16个学分的论文。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美国的旅游酒店管理博士生课程非常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所有的课程中,仅仅研究方法学和定量方法学的课程就占了几乎一半的课时。从内容上来看,这些课程可以划分为几大类,比如基础研究论、研究设计方法论,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基础研究论的课程(探讨从事研究时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比如科学原理、推理方法、一般的因果演绎和测量原理)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调查打好基础。研究设计方面的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科研。例如,在本文第一作者所修的研究生课程中,这类课程包括实验设计论以及非量化研究方法。统计和量化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多种数据分析的技巧和方法。统计课程一般包括统计学入门、抽样方法、回归法、方差分析、多元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离散数据分析等等。此外,统计课程还涵盖了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一些高级统计方法,比如结构方程式模型和等级线性模型。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从旅游酒店管理系、统计系,以及其它外系学术领域中选修这些数据分析课程。
三、科研指导
除了系统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教育的 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指导。Johnson(2007)将“科研指导”定义为“一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惠关系”(p.20)。在这一关系中,经验丰富的教职人员(通常是年长者)会为经验不足的学生或者教职人员担当起向导、模范、老师,以及资助者的角色。科研指导者辅助学生积累知识,为学生提供建议,充当咨询顾问,激励学生努力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全面人才。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里,教授和学生之间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都是研究生学习经历中相当关键的一部分,科研指导对研究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研究生教育中的其它元素(Edem&Ozen,2003;Mullen,2005;Russel&Adams,1997;Shivy et a1,2003)。从近期在普渡大学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开展的一项“自我评估”调查所得的数据来看,教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影响学生择校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科研指导的有效性(Ellis,1992)。一种积极良好的指导关系可以提高学术成绩、促进人际关系、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信心、推进个性发展和心理调节(Johnson,2007)。从在研究生中开展的一项调查中不难看出,那些与教授保持良好的科研指导关系的研究生对其所在的博士点和研究机构表示出更高的满意度(Clark,Harden,&Johnson,2000;Cronan-Hillix et a1,1 986;Tenenbaum et a1,2001)。科研指导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1 建立科研指导师生关系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入学时通常会被指定一名顾问老师,但是顾问老师不一定是研究生今后的指导老师。研究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了解系里的教授以及他们的研究方向,然后最终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Johnson,2007)。科研指导的师生关系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术导师可以促进学生在求学之路上的每一步进展,同时也是学生与其他教授之间的主要联络人(Weil,2001)。
博士生主要致力于和导师之间的合作,但是其他教授也是一笔重要的人才资源,必要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科研指导。当博士生组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时,除了系内教授,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系外教授也在博士生的考虑范围之内。博士生可以从其它学术领域挑选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感兴趣的教授,或挑选相应研究方法上的专家加入自己的答辩委员会。有些大学的博士点已把这一做法制度化,即要求博士生至少选择一名“外来成员”(外系教授)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答辩委员会成员来监督论文质量。
2 通过助研助教的方式进行科研指导
近几十年来,助研助教工作成为美国研究生获得经济资助的一个主要来源(Gumport,2005)。不可否认,这个做法的一个负面影响是,作为助研助教的学生在学术上被放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上(Sanford,1976)。然而,从科研培训的角度来看,聘用研究生作为助研助教已经制度化。助研助教的合作方式提高了师生关系的互动性及互惠性。助研助教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在导师的密切指导下探讨研究课题的宝贵机会。此外,学生将会在科研活动的一系列环节中积累经验,包括发掘研究课题、综述文献、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和撰写文稿等等。聘用研究生作为助研助教的做法会在指导老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制度化的联系。在这一联系中,指导老师和学生在固定的时间面谈,讨论研究进展。助研助教的合作性决定了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几乎是平等的关系。随着学生和指导老师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会逐步担当起合作研究者和合作作者的角色。因此研究生助教助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领域积累实践动手经验,并加强学生今后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时的信心。
3 对独立研究的指导
学生除了通过助教助研参加研究项目之外,还有机会在教授的指导下准备研究议程并开展独立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选修教授的独立研究课并获得学分。当学生和老师对课程达成共识后,学生通常会注册1到4个学分。独立研究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在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经验。在这门课中,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引导下探索全新的和有发表潜力的课题。对于博士生来说,这门课可以为其今后的博士毕业论准备。通过自主研究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科研经验。
4 对论文进程的指导
研究表明,研究生对个人论文发展进程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导师的满意度(Johnson,2007)。在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领域中,指导老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最终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导师与学生建立起专业上和人际上的紧密联系,并且担当多种角色。作为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导师会密切参与学生的论文设计,为其提供及时和有建设性的回馈。同时,导师还是论文研究进程的协调者,帮助学生与其他老师取得联系和沟通,鼓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与答辩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保持联系。此外,导师会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使其在研究进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对研究充满热情。
5 对会议报告的指导
科研培训的另一形式是参加学术会议并展示自己的研究项目。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应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会议并争取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些学术机构要求学生在取得学位之前,必须至少参加一次会议并报告研究成果。在旅游酒店管理领域,两个参与率最高的会议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生年会(http://www,hrm,uh,edu/cnhc/graduateconference/)和酒店餐饮业国际委员会年会(I-CHRIE:http://WWW,chrie,org)。一般情况下系里会为学生提供参加会议的部分经费。通过参加会议,学生有机会在正式场合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并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研究报告是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参加会议并报告研究时,学生接受挑战,将自己的研究交给公众审视。由此,学生可以培养多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如简洁明了地报告研究成果、高效专业地回答现场提问等。除此之外,会议还为研究生提供社交的机会,帮助其在今后开展合作研究和寻找工作机会。
6 对发表文章的指导
发表文章对于那些有志于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初学者对如何发表文章通常感到困惑和神秘,因此,给予博士生在发表文章方面的指导对其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一些学术机构要求博士生在最终的毕业答辩之前,至少向专业期刊投稿一次。导师在指导学生发表文章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发表文章,在哪里发表,以及发表什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适应学术 领域的工作氛围,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如有时审稿人的评论会很苛刻,并且要求学生作出大幅度的改动,即使学生作出改动并重新投稿,其结果仍是个未知数。在这些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修改文章并再次提交。
7 研究领域以外的指导
尽管师生之间指导关系的着重点是研究,但导师也给予研究领域之外的指导。如在指导研究的过程中,指导老师会不可避免地与学生交流授课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授课技能。学术导师在与学生相处中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示范如何兼顾工作和生活。指导老师更可以在多方面作为学生的行为模范,例如职业行为、重要的科研技能以及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平衡(Johnson,2007)。指导老师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助其一臂之力。更重要的一点是指导老师可以为学生在精神上带来不可估量的支持。总而言之,导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辅导和与其建立起来的友谊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深远的意义。
四、建议及启示
在旅游酒店管理领域,申请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数目稳定增长。与前一代在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中国学生相比较,文化差异的冲击对当代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准备相对缺乏。基于本文作者对美国和中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了解,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并希望有意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硕士研究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 本文建议研究生课程体系从单一强调内容的厚重逐步转到重视科研方法上。中国研究生教育遵循传统的师生模式,把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在这一课程体系下,专业研究领域的课程有余,研究方法学的课程设置不足。这样可能造成研究生方法学基础薄弱,会潜在地限制其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加大方法学和数据分析学的课程比重,这对帮助学生成为未来的研究者至关重要。一些基础方法学科,像科学原理、逻辑学,甚至学术写作,都应该被纳入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此外,有关研究设计和定量研究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具体的方法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在如何建立师生间的指导关系这一问题上,本文推荐双向选择的指导制度。依据传统的指导制度,学生在人系之际会被分配一名导师,该导师将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自始至终地提供支持。然而,研究证明,双向选择指导制更强调老师对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师生双方的职责意识,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并最终使双方长期受益(e,g,Fagenson-Eland,Marks&Amendola,1997)。指导关系的稳定程度与师生双方是否同时具有选择对方并承担义务履行职责的意愿密切相关。
3 建议学生参加多种层次的科研培训。选择一个以治学为主的职业生涯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地加强科研培训,例如寻找助教助研的机会、开展独立研究、与教授合作研究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准备博士毕业论文等等。一些学术机构已将上述这些活动纳入学生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要求所有的博士生不仅要在毕业之前做三次会议演讲,还必须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向学术期刊投稿至少两次。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一转变的基础是大量新建本科院校的涌现。这一转变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开始,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1年4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5.49%。[1]到2014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02所。虽然从总量来看数量可观,但在办学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即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在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对现有的教育体系纷纷开展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基本都认为应该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渴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等纷纷加入应用型高校的队伍,力图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运用客观规律使其产生综合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根据其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应用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和创造应用型人才。操作应用型人才是指专业技能娴熟,毕业后能直接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依靠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校来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准确理解理论知识及客观规律,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社会产品,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其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来培养。创造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能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其主要由重点大学及一流高校来培养。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并不是低人一等的人才,相反,是具有巨大活力且不可或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分布于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并承担相应的任务。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应地定位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即熟悉并理解酒店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创造产品以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人才。这要求该类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熟悉行业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较好地与学术型人才对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思路
1.以专业为导向,体现行业特点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理解是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2012年,酒店管理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地位被正式确立。[3]酒店管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升格为与旅游管理平等的旅游大类的专业,足以证明其行业的发展性及其与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首先,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马勇提出要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理论创新,打破酒店管理专业低技术、低门槛的印象,转变大众观念,塑造酒店管理专业高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品质内涵的崭新理念。[4]因此,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办学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把实践的内容从传统常规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向信息技术、网络服务等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扩展,避免实践内容低层次的重复化。其次,关注酒店管理的延展性。如果仅仅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解为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培养人才就过于狭隘,可向住宿业和旅游业两个方向延展。随着人们个性化的发展,酒店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的住宿业相继出现,对酒店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酒店管理专业不仅要学习酒店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其他住宿业发展规律。酒店与旅游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曾有学者提出要将酒店从旅游中剔除,但遭到其他学者的反对。事实上,酒店与旅游早已融合,完全割裂并不现实。在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适当向住宿业和旅游业延展,有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2.以理论为基础,提升实践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不重要或位于次要地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文教空间2016年第17期总第446期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其前提是对理论及客观规律有深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运用。因此,注重理论课程设置是提升实践内涵的重要途径。理论课程应分为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两部分,前者是指支撑本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后者是指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基础学科理论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主干学科无须多言,语言学包括中文和外语,语言是沟通的载体,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应该高于其他专业,除了英语还应基本掌握第二外语。文学作为奠定学生基本素质的学科应该受到重视,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基本知识。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学基础教育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及想象能力,笔者大力提倡增加文学类基础课程或相应加大比例。专业理论包括基础专业理论和特色专业理论。前者主要指酒店营销、酒店心理学等这些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开设的课程,特色专业理论则根据该院校特点、师资、培养方向等方面来设置。总而言之,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
3.以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根据社会需求,其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各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又分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拓展实践操作能力。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技能,拓展实践操作技能包括会展、导游、景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服务技能。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比如,导游词创作、主题宴会设计等能力。拓展能力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全部需要,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堂之外或毕业之后向社会主动学习,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途径共同培养。围绕上述能力体系,课程设置中也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含素质课程和平台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课程则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可以拓展视野的课程。
4.以课外为补充,打造第二课堂
重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培养计划以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包括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等。第二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包括专业认知、系列讲座等。高校应将社会认知纳入学分系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充分接触社会,在完成规定时间的认知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由专业认知和非专业认知两部分构成,专业认知限于酒店行业,非专业认知则涵盖旅游业、餐饮业、营销业等其他行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系列讲座是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为了完成讲座任务,只注重讲座数量,忽视讲座质量,既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了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讲座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规划。酒店管理专业讲座平台应涉及行业及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视野拓宽知识三大方面,既可以邀请其他高校专家主讲,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介绍,无论是主讲者还是主讲内容都应有层次和梯度,避免低水平讲座及无益的重复。另一类是纳入学分体制但不是必须完成的学分。比如,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奖项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但比赛并不限制于专业竞赛,也鼓励学生参加非专业竞赛。又如,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可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活力。积极鼓励酒店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创业,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各种硬件及软件条件帮助学生创业。第三类是不纳入学分的各种社团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第二课堂,社团是学生自己成立自己组织管理的组织,也是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的重要平台。可成立专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开展对内及对外服务工作。
5.重视毕业论文,理论实践结合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撰写毕业论文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将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校毕业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重于理论分析的毕业论文,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操作的毕业设计。应用型高校应要求毕业论文围绕企业或行业实际,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研讨,限制空而泛的陈旧问题的探讨。同时,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控制撰写理论性论文的比例,鼓励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减少在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低水平重复。
三、健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另一种是民办本科高校。部分教师积淀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两方面同时出发。通过派教师赴高校进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其理论素养,通过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实践素养。此外,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充实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体制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把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5]
2.教学设施保障
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酒店管理本科实训室分为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基础实训室包括礼仪、网络、英语等实训室,主要开展基础实践技能的教学;专业实训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茶艺等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综合实训室主要围绕智慧酒店建立高水平且紧跟时展的实训室。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按照标准严格遴选,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选取部分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实训基地与高校的双赢。再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校为主体建设兼具教学与经营的实体。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类高校较为成功的办学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鉴其经验开设酒吧、酒店、健身房、茶吧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学生参与经营与服务,使学生综合掌握相关服务及管理技能。
3.时间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课内及课外时间做保障,适量的学分既能保证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又能保障课外实践时间。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总体学分一般控制在170学分左右。如前所述,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认知、创业实训等方面的练习,过多的学分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实践。相较于学分的整体控制,实践类学分比例的控制也很重要。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50%。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6]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5%,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宋欢 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2]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07-210.
[3]宋欢.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4(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