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呈现出个别素质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失衡、总体素质偏差等突出问题。说明高师艺术院校在学生管教方面还缺乏一个相对规范且科学的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从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双重特征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艺术生难管”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维特征:艺术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考虑问题过于感性,易冲动、欠理性,忽视现实基础。
学习特征: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严重,这几乎是艺术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
心理特征:艺术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强,缺乏现实考虑,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不容忽视。
针对高师艺术生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思考,仔细观察,擅于发现艺术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艺术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的带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开展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师艺术院校采用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大多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立下汗马功劳。
3.辩证的认识论,是建立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体系模式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不穷。这就是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的全过程。高师艺术院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去粗取精,吸取精华,上升为理论,大胆探索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模式,以指导和加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需求。
三、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师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礼、理、情”
高师艺术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与对策,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导位置。针对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特征,通过“礼、理、情”的思教理念,将思政教育着眼于礼,寄情于理,情理结合。与学生交流应注重以礼相待,疏导为本,创造和谐自然的谈话环境和交流平台。彻底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不成熟和错误认识,做到耐心细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攻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
2.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学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同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艺术类课程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3.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替国造士,为民求知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石,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深化艺术类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将诚信责任、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渗透在职业理想教育中,是保证师范生成才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4.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构建和谐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一支高速发展的队伍,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艺术生自身敏感、脆弱、多虑的个性特征,是大学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并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办法是“事”与“器”的关系,而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还需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勇于提问,勇于指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勇于向权威说“不”。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设问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研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提出疑问,课本在编写进程中,思考到学生的接纳潜力,有些含义、规律并不严谨;对各种媒体实行疑问,有些报刊杂志常常犯一些科学差错,有意识让学生发掘并改正;在习题讲解中提问,此题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等等。如此一来,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培育其创新精神。
2在新课程理念下因实践探寻真知
物理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掘。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养成依靠他人的习惯,思考潜力产生障碍,教师需把教学的触点延展到学生的生活范围,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成长。例如:过去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此类习题时,通常感到非常困难,因此,就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研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只,导线若干,并构成电路。需要学生或运用电流表或运用电压表或运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能找出坏灯泡并说明一种正确的办法,就给予“电气工程师”奖杯。学生对此兴趣非常高,当学生采取自己研究寻求到一种或多种办法时,都会非常欢喜,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采取实践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采用动手获得了内化,并在其脑海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3在新课程理念下因合作交流拓展思维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是教学中交流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的沟通、协作促进学生在反复争论、评估和论证中获取真知。合适的生生协作通过和师生的相互沟通通常能够把问题引入深处。例如:在教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先复习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然后告诉学生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难道他不知道地球有多重吗?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接着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有了方向和目的,对知识理解自然会加深很多。同时,也营造学生提问并回答的学习氛围。
1.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职业院校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很重要的方面是对创新重视程度不同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速度与效率的竞争。职业教育正是提高人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挖掘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内教育相较于国外教育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差距。如何提高教育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拟从职业教育中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2.院校应给予实践课程教学各方面的保障与支持。学院应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保证实践课程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在实训经费、物资、设备使用上,可由实训室主任统一负责,学院应给予充分地保障与支持。另外可结合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信息化平台,提供学校、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做好各种关于实践课程教学、实训室开放、课程竞赛、创新立项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等的安排。学院必须要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技能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应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新的规划,要求教师每学期到相应的企业去培训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掌握最先进的技术;鼓励专业教师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相关行业也应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教师的技能操作竞赛。只有教师的实践技能与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才有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每个学院用心设计并合理安排的,应遵循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律,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二、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应根据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规律,并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情况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并对体系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由浅入深地进行合理安排。
1.注重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完成基础性训练。①充分做好课前设计与准备。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每次实训前教师必须根据课堂分组的要求,精心组织,保证学生实训井然有序。准备工作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虽然占用了学生的一些课余时间,但经过长期的教学发现,这样做上课效果较好。②认真讲授试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可根据实训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可借助准备好的半成品、实物演示或视频等进行试验内容的讲解。教师课前如能多思考,都能找到一个较好的讲授方式。尽量提高学生分组率,让大家都动手。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教师在分工时,责任到组长,组长再进行其组员的分工,这样便于管理,实践证明,效果较好。还可以利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法:引进表扬机制;开展小组竞赛;每次给每个小组进行测评。这样在操作的整个过程,学生都能一丝不苟。③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训总结。操作完成后,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训情况的总结,针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教师备课中预留的问题进行一个10分钟左右的互动,实践证明,这样效果较好。④认真批阅学生试验报告,指出问题。试验报告是学生的实训成果,对于实训结果的成功与否,学生非常关注,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可以小组为单位当场批阅,当面指出问题所在,这样效果较好;时间紧可带回办公室批改,教师在实训报告批改时要注明出错的地方,要求学生订正。
2.加强实训室课外开放,学生完成自主性训练与提高。实训室的开放对象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完成自主性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实训室的课外开放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也应列出相应的指导计划,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①合理安排实训室的课外开放时间,开放的实训项目与实践课程教学同步。根据学院或系部教学计划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开放相应实训室。如果有条件,可以全天开放,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同时鼓励和支持实训室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向学生开放。实训室的开放时间与训练项目应有计划,学生能够及时浏览相关信息。实训项目应尽量与实践课程教学同步,并尽量联系工程或生产实际展开。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人数合理分组,要求每组完成一份实训报告。②加强实训室的管理。对于实训室原材料的准备、设备的调试等由实训室统一负责。实训室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要求,将原材料分类、标记,将仪器设备进行标定、调试。实训室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一目了然,保证学生有秩序的进行训练。③实践教学内容分模块,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轮流参于指导。大量开放实训室,对于教师来说工作量还是不可忽视的。学院与实训室要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师的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分配指导教师。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轮流参于指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个教师同时指导两个或多个相关实训室。
3.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学生完成强化性训练。技能竞赛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大力开展实践课程技能竞赛,并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省部级、国家级等的技能竞赛。本文讲的技能竞赛为前者,即校内实践课程的技能竞赛,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每学期可组织1~2次技能竞赛。课程学习的中间或结束,可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竞赛,每位学生可抽签选取1~2个项目进行竞赛,有些操作时间长、准备量大的项目,实践教师可提前设计。竞赛时要给每位学生打分,评分教师要在表格上注明扣分的原因,并让学生知道自己操作与分析中的不足。学院及实训室应制定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技能竞赛从人员组织、材料、设备、资料等的准备,以及对学生操作打分等方面,工作量是较大的,这就需要学院、实训室、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完成。为了激励学生,可评出奖项。竞赛成绩可作为最后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也可通过竞赛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界定主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进行。从质的维度上看,主要是看学生的行为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级规定。从量的维度看,主要是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否经常发生;问题行为的强度是否影响了课堂纪律或他人学习;问题行为的持续时间有多长。②
在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过程中,有一点必须强调,即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的限制,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不能以此作为学生优良、好坏的判断标准。
二、内隐理论
内隐是指相对于外显而言的、为常人所难以关注到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它难以为人所察觉,却真真实实存在着,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内隐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是包含了内隐智力理论、内隐个性理论、内隐压力理论、内隐领导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理论的理论体系。Ross(1989)在研究内隐理论和个人成长历史建构关系时认为,内隐理论是类似于图式的一种认知结构,包括对事件特征的内隐特性的具体信念,以及对时间特征稳定与变化条件的一系列原则。③
最早的内隐概念是Polany在1958年的《人的研究》中提出的内隐知识的概念。他将知识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内隐的知识是指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而难以用言语表达、传授的知识,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1985年,Sternberg也提出了内隐知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下获得,它帮助个体达到他们个人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内隐知识具有自动性、粗糙性、抗干扰性,外显知识根植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的积累、理解及应用都依赖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被意识到的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外显知识的根源。
本文所提及的内隐理论并不是内隐智力、内隐个性、内隐领导等内隐理论体系的子理论,而是从心理的角度关注个体情感、意志、兴趣等易被常人所忽略的因素来分析问题的思维倾向。
三、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个体的心理特点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心理因素。行为主义倾向的学者在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的时候,会从刺激、强化等角度思考问题。因而会得出,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当,从而给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强化,促使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然而,从小学生内隐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会有不同的解释,具有如下特点。
(一)渴望被关注。
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尊重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小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主要由父母承担,因此这两项在正常情况下能得到满足。而更高级层面的爱与尊重的需求则需要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到满足。小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渴望被关注。在我们对某位学生的访谈中,有一位同学这样跟我们说:“老师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从来都不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这反映出,这位学生极其渴望被老师关注,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二)意志品质薄弱。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特点,意志品质尚未发展完善,易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等课堂问题行为。在我们的观察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上课时东张西望、不看课本、发呆等,这些情况在我们发放的问卷中却并没有反映。在对“老师上课时,你会怎么做?”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中,96%的学生选择了“认真听讲”的选项。在分析这个差距的原因中,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还不能意识到自己上课的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处在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向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思维方式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思维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这个提升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平衡的,很多学生思维的抽象水平及意志品质并不是很完善。
(三)兴趣不稳定。
小学生年龄特点在兴趣上表现为极易对某一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极易被其他信念刺激所转移。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每当将做某个游戏或者看某个视频的时候,学生普遍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或者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其他方面了。在我们的问卷中,对于“你喜欢哪个科目?”问题的回答上,70%以上的同学都选了3~4个科目,只有少部分同学选了1~2个科目。这表示他们自己本身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而且兴趣不稳定,极易改变。
四、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从小学生情感、意志、兴趣等内隐心理品质的特点,我们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的小学班级规模普遍是30人以上的大班化管理模式。因此,教师在精力分配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倾向于点成绩好的同学发言,每堂课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近40人的课堂,真正与教师对话的学生10个都不到。这样不均衡的课堂互动方式,导致教师的精力在学生的分配上不均衡。那些经常没被点到的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老师不会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不关注我。学生被关注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代偿“渴望关注”需求的缺失。
(二)生理发展不平衡,意识品质薄弱。
虽然小学高年龄段的学生可能已经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深度。但是就整体而言,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在意志方面还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分心。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经常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其实,这种现象是那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表现。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应该对其经行批评、指责,而应该积极引导,在课堂上与不同的学生的加强互动,用丰富的刺激(故事、图像、互动等)吸引其集中注意力于课堂。
(三)兴趣多样而不稳定。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极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因此他们的兴趣随时可能产生;又由于其兴趣具有不稳定性,这种兴趣常常又会稍纵即逝。因此,即便一些年轻的老师通过视频、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但还会有部分学生会分心,做其他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做的是选择游戏、视频、图像等新鲜刺激方式吸引学生时,要注意这些刺激的本身的变化性。就是要选择本身具有变化性的刺激来吸引学生,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扩大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这种生生间的交流会将课堂的新鲜刺激成几何级放大,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结语
从内隐理论理论的视角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可以发现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不是教师管理方式不善,而是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在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教师需要对小学生阶段性的心理特点特殊处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其心理特点的角度因势利导地选择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策略,才能达到改善课堂秩序的目的。
注释: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85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疑须有疑”,有疑才会有思,“思”使“有疑变无疑”,学习才有收获。笔者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论述了“问题”的生成与解决方法。
一、激发,给“问”以动力引擎,使“无疑”到“有疑”
课堂之“问”需要激发,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打破思维定势,营建需求失衡等方式实现。
如教学《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矛头指向”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具体如下:
学生在生成材料的过程中会发现,“启蒙运动”要同时反对教会神权和世俗王权两股封建势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便是由生成的材料创设出的新情境激发而来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引导,给“问”以探究过程,使“有疑”到“无疑”
引导,即把“问”引向深入,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是问题的解决过程,是“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即是思考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的关键所在。
比如,教师展示有关14―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状态的材料,如下:
材料一: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各自独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人教版必修3第26页
材料二: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
――人教版必修2第30页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三场运动在反封建方式和程度方面的不同,并引发学生思考阶级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逐渐摆脱了复兴希罗古典文化的旗帜和宗教的外衣,直接面对教会神权和世俗王权两股封建势力。
引导使“问”变成了讨论探究,书本上知识就变成了“活”的知识,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去探究,学习就不仅仅是感知的范畴,而是经由思考逐步走向理性的范畴。
三、指导,给“问”以技术支撑,使“有疑”与“无疑”不断回返往复
“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维模式的全新构建,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和转变了学习方式的重要标志。
(一)由课堂直接口头发问转向课前预习笔头发问
课前预习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维时间,笔头发问可以使问题的逻辑性更强,并且由个人单独发问转向集体讨论研究发问,集体讨论研究发现的问题更具典型性,更有思维含量。这两个转变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前学生预习后写出尚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然后在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部分问题,剩下的问题可写在黑板上交给全班学生讨论解决。比如,《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一课中,学生小组讨论后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启蒙运动的原因?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启蒙思想的代表作是如何体现理性精神的?举例说明启蒙运动的影响?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何不同?
(二)学生评论、比较,教师示范、建议
学生之间的问题可以进行互相评论和比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示范,或建议,这样,“问”就更具方法性。如在比较“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时,学生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比较的角度,要求学生遵循同类相比的原则,并可结合具体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加以比较。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将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逐一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了中西思想的两大区别:一是西方启蒙思想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提出了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构想,中国则没有提出;二是西方启蒙思想体现了法治理念,中国则是人治理念。通过比较,学生也理解了以黄宗羲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局限。
通过课前预习、笔头发问,学生产生了大量疑问;经过课堂集体讨论、相互,学生解决了部分问题,又留有部分问题;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学习就是在“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中不断回返往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转变了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过渡到了主动探究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绪贵.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5).
[2] 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3] 周安会.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2015(8).
一、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来巩固越南语基础知识,为形成技能打下扎实基础
首先,学习一门语言,语音是最基础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尤其是越南语,因为越南语是由声母和韵母加声调形成的文字,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读出来,而且中国人学越南语非常有优势,在越南语中有一种词叫汉语借词,也叫汉越语词,发音与汉语接近,意思也相同或相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成为越南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越南语的各个领域里。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对于进一步学习、积累越南语词汇量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语法,只有正确的掌握语法才能掌握语言规则和句子结构,进而逐渐发展语言能力。众所周知,语法是一门语言中最为难学的部分,而在越南语的学习当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汉语和越南语的句子结构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越南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补语(越南语的补语相当于汉语的宾语)。越南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是一致的,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越南语称为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除了这个主谓宾的基本句型相同,越南语里的连动式和汉语里的连谓句句型相同,汉越两种语言里的兼语句也是相同的句子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越南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分析汉语和越南语语法之间的共同点来指导学生,在学习越南语语法的时候不盲目地去记,不靠死记硬背,相反地能够和汉语的语法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利用对母语语法的熟悉掌握进而提高自己对越南语语法的认识,相信对后面语言技能的形成能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是提高越南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
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但如何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实践技能应用是一个难点,外语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一些可以进行设备操作的专业技能培养不同,就目前的中职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主要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无形的,它没有设备操作,只能靠口头来表达,所以技能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就比其它专业更加辛苦。
中职学校的越南语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新生入学没有任何基础,从语音学起,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学完语音,剩下的三个学期就进行基础、会话和听力等知识的综合学习实践,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训练形成技巧,只靠单一的越南语课堂教学是很难引导学生去实现技能目标的。很多越南语老师也一直想方设法要改革教学,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只从越语教材,教学手法上来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越语知识,但却不知道运用技巧去表达,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越南语教师在课堂上都只是过分强调了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记忆,使得学生也过分地埋头苦记,虽然也有成效,但过程比较辛苦且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个启示,学生其实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越南语知识,只是缺了一些应用技巧。因为学习越南语的时间较短,所以直接用越南语来编辑语言的能力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能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作为指导,结合越南语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创新越南语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相信会事半功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吸收、归纳、整理、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要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又是相当重要的。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交谈的过程,首先就要学会倾听,才能理解吸收别人的意思,然后进行即时性的归纳整理进而回答,在归纳整理回答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使用到记叙、介绍、说明、复述等技能,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运用越南语表达之前都掌握了以上技能,那么转换成越南语的时候也就得心应手多了。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大胆地从课堂教学形式上开始改革,把语文课堂和越南语课堂组织在一起进行实践训练,先由语文老师把实训的操练技能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去做,然后再由越南语老师指导进行实践训练,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练习从而达到技能形成的目标。
三、丰富的语文知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学习一门外语,翻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外语人才的工作能力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翻译能力上。相对于其他语种,越南语和汉语之间的对译较为容易,因为在语法和发音上都有很大相同之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还是发现,很多中职越南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从越文翻译成中文)还是出现词穷的现象,这一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语文知识的贫乏。根据很多学生的反馈,其实学生潜意思里都能明白越语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组织成句,这里又要回到那个老问题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很多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对于很多中文的习惯用语,一些相对书面的词语和句子非常陌生,平时也不注重积累,所以在需要用的时候就拿不出来。其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丰富的语言知识,但是往往因为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讲语文知识,越南语教师只讲越语知识,而没能把两门学科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应用于翻译训练,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应用。语文知识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必须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语文知识对于翻译技能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培养中职学生累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一个中职学生要形成越语语言技能,只依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达到技能要求的,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实践语言技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利用中职语文教学来帮助指导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用学生相对容易理解掌握的语文知识来作为形成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参考指导,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越南语,从而进一步转换成实用技能。教师们今后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尝试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信可以更好地利用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来帮助指导中职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越南语语言技能。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探究、比较的方法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音乐欣赏、图片观察与分析、课外探究等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播放《健康歌》来导入新课,为以下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出课题后,我并不急于往下进行,而是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哪些病会传染?怎样预防传染病?”
这样由教师设疑转到学生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将提问的机会也留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供了动力。
二、观察对比、表达交流、归纳概括,创设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观察对比幻灯片中狂犬病和近视眼的图片,并说出二者病因有何不同、与健康人接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表达交流、归纳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接着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分析资料,讨论探究
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概念之后,急切想知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教材69页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来讨论探究: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此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分析时间,并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流感是如何传染的,给学生播放动画(课件),最后通过班级交流探究结果,由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点拨、补充。然后马上播放动画:你能分别说出流感、肝炎、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吗?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吗?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来预防传染病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些常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提示下,归纳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并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麻疹、乙脑,要预防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肝炎、淋病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使学生明白,预防传染病,要做到综合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四、运用知识,关注社会
1、新流感:简单介绍新流感(因近期流行,学生很熟悉),让学生说出防治方法,然后再出示相关防治图片。
2、“非典”:“非典”曾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3、艾滋病:艾滋病作为世纪顽症,目前科学界对它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它对人类的危害极其严重。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引起了我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给学生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十分必要,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学生在歌曲《爱的奉献》的熏陶下,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来播放影视资料,包括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患者图片、“红丝带”(防治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正确地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了如何与艾滋病患者相处的问题。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体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转入巩固练习,以一个具体病例分析不同的处理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再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六、课堂延伸,巩固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