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7 00:56: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区域活动教研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篇1

关键词:整体推进;区域教研;四级联动;学期方案;实施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48-03

区域教研是指区域及区域内各校际间的教研,是以本区域内学科、学校、学生、教师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进行的教研,这种教研形式能有效整合区域内各校的优质教学、活动、训练、竞赛、教研等资源,用以充实、完善、提升本区域内各校的教学、活动、训练、竞赛、教研等工作,以达到上下贯通、校际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推进、合作共赢之目的。而区域学期教研方案则对区域教研活动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纲领性的助推作用。因此,制订出目标明确、科学有序、步骤清晰、切实可行的区域教研方案是第一要务。铜山区和许多兄弟区域一样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教育意志、紧扣课标、贴紧地方、切合实际、融入基层、注重实效、形成制度、整体推进的“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模式,实践证明,大显成效。本文以铜山区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为例文呈现,进行研讨,旨在为各地制订区域学期教研方案提供参照。

一、区域学期教研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按照全区各校上半年工作实际(中学上半年中考、高考等各级各类考试较多,相对不宜安排较多的大型活动),结合季节特点、时间节点、工作侧重点,以整体推进、全面执行课程、全员参与课程为载体,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升师生健康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为目标,以“育体、育人”为核心理念,以“教对、学会”运动技能为主线,以“一校一品”为亮点,确保全区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方向正、定位准、目标明、质量优、效果好。

二、区域学期教研方案的工作目标

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及扎实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为:整体推进全区学校体育教学、大课间、课余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及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效度性。

三、区域学期教研方案安排表

为使全区及各校、镇、片明晰本学期区域教研的主题、目标、形式、时间节点及要求,经调研制订出了切实可行的教研方案,详见表1。

四、区域学期教研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要求

1.制订对接方案

各校、镇、片要认真学习区教育局下发的整体推进区域“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本校、镇、片实际,从学科、学生、学校、教师发展的可行性角度制订上下贯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2.抓牢课程保障

抓牢课程建设,开足开齐体育课,把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排入课表,严格按照区教研室对电子备课提出的圈、画、标、删、增、补等要求,其中复备内容不能少于150~200字,小结不少于200~300字,此两项一定为手写,否则视为不合格,要切实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杜绝挤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象,区教研室联席督导室将对各校课程开设情况做督查性调研,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3.注重实施过程

落实整体推进区域教研方案的保障措施要简明、具体,要成立校、镇、片教研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到事,校、镇、片教研活动的时间节点依次为每月的15、20、25日,区级教研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依据各片的时间节点另行通知。每一次教研都要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策略,细化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活动结束后要将过程性资料(照片、反思、经验、不足、建议等成文),做到每月小结,双月中结,学期总结,最后立题成文,并以活动主题命名,上传到铜山区教育局网站阳光体育专栏,借助网络平台研讨、跟帖、交流,从而即时、及时的提升、生成、出彩,并作为区教研室年终评选优秀教研工作者、优秀教研单位的主要依据。

4.强化总结提升

总结不仅仅是对一次教研活动的整体回顾,而应是对一次教研活动方案、计划、策略、过程、成效的深入反省和系统剖析,要从研究视角客观分析存在问题、取得成效,理性梳理出结论、建议及发展趋向,提升对其规律性的认知,为下一次教研的高效打好底色,也为制订下学期打通教研最后一公里的短兵相接的教研方案勾勒“图像”。

篇2

教研员交流指导开学准备工作:(康乐—责任区)

九月份

1、教研员常规交流指导工作:(康乐—责任区)

卫生保健、安全管理、一日活动合理安排工作等交流指导。

2、园际片区集体教研:(责任区—康乐)

①环境交流:班级环境、区域创设观摩。

②集体教研:主题环境与区域的关系     (19日)

十月份

1、常规工作指导:(康乐—责任区)

集体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组织

2、园际片区集体教研:(责任区—康乐)

①集体活动:户外游戏 同课异构

②集体教研:户外游戏的开发与组织       (24日)

十一月份:

1、常规工作指导:(康乐—责任区)

区域游戏活动

2、集体教研:(责任区—康乐)

①区域活动观摩       

②集体教研:区域游戏活动创设与材料投放 (21日)              

十二月份

1、 教师培训、集体经验交流:

园际优秀教师经验交流学习

篇3

我们是市级教研部门,所以在开展工作时,先与各县区进行了协调沟通,分别确定了四所城镇中学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城镇基地校,确定了四所农村中学为农村区域研修点校。

二、制定方案,开展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我们开展了以“教师专业素质情况”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活动采用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成绩。

普遍调查采取情况统计分析的办法,抽样调查是深入四所农村点校,采取问卷、座谈和深入教学教研活动等方式,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

1.教师的基本情况调研。

制订详细的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下发到各校。具体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第一学历及专业、最后学历及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级别等。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就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课堂教学现状调研。

各学科教研员深入四个农村点校课堂,通过听课、看教案、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了解各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教学能力等。教研员在听课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专业指导,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调研结束后分学科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最后汇总提升,形成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3.教研活动现状调研。

在每个农村点校参加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与这个教研组的教师座谈,了解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形成农村初中教研活动情况报告。

4.问卷调研。

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设计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问卷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了解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并分块形成调研报告。

5.与校领导座谈。

通过设计好的座谈提纲,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及教育教学质量情况。

6.总结反馈。

在完成上述活动后,教研员将听课情况及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向所在学校领导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我们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整理,并撰写了“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调研报告,确定了农村区域研修的方向,制定了研修规划。

三、立足实际,开展活动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区域研修工作的基本思路为:抓住一条主线,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促进四个发展,即学校学习化、教师专业化、教研员专家化、教学高质量化;采用四种途径:专业指导、示范引领、主题研讨、资源共享;达到一个目标: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任务包括: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包括领导、管理、引领等组织机构;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包括计划、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同伴合作、自主研修的氛围,使研究学习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养成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法及经验;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学校及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1.成立组织,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

(1)成立农村区域研修管理指导组织。

具体分为三级:市学院建立市农村区域研修领导小组:由市学院分管领导和学科教研员组成,负责区域研修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领导。各县区建立研修管理指导小组:由县区组长和学科组长组成,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初中教研的业务校长为组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员为本区域学科研修的组长,在区域研修校中按学科选出一名副组长。各区域建立研修领导小组:由区域研修点校校长任组长,成员校校长任组员。

(2)组建学习型组织。

各区域研修组织根据需要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研修团队。学习型组织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组织:一是学校学科教研组,主要由本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由学校学科教研组长负责,进行日常教学研究;二是校际联合的区域学科教研组,要求每个区域每个学科组建成一个区域研修学科教研组,由区域研修体学校的学科教师组成,由进修学校和区域研修学校共同协商确定学科研修教研组长,主要进行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研修指导由市、县教研员共同负责。

2.指导引领,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序进行。

(1)定方案,送指导,助推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制定区域研修方案。在2014年与确定的区域研修点校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撰写“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的调研报告,制定初中部农村区域研修方案。

二是进行培训指导。首先,对农村区域研修校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区域研修点校建设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其次,指导基地校制定区域研修方案。最后,指导点校开展研修活动。要发挥省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示范校的经验、做法指导和带动点校的发展。通过抓基地、抓点校,以强扶弱、以点带面,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助推薄弱校的进步和发展,引领和推动整个区域教研的发展和提升。

(2)定主题,抓教研,助推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各县、区学科教研员负责指导本学科教师分析教师素质和教学现状,找准薄弱点,确定研修主题,制定研修方案。市学院教研员提出年度研修主题,供各学区参考。

确定研修主题时要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3)给任务,压担子,推动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一是任务驱动。通过制定区域研修方案,给基地校和点校任务。各点校制定自己的研修方案,研修计划,校际间的区域性学科教研组按照学院要求,定期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学校学科教研组要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校际联合的区域教研组要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组要每月上交一次教研活动纪实,市县学科教研员要对活动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各学科教研员要定期给点校及研修成员校教师任务,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课题拉动。各学科根据各县区域研修校的教研活动主题及调研情况,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要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三是城乡联动。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的作用,学院初中部为城镇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与农村研修点校结对,通过拜师、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将示范校的经验和做法辐射给区域研修校,在榜样的带动下发展提高。

篇4

当前的区域教研至少存在着两方面不足,一者是教研员一言堂,一线教师只是机械地受教,参与教研的力度不足,无法较好地激发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而出现区域教研活动敷衍了事的现象;另者是听课后的集体评议多是空话、套话,且由于只是一轮讲课评课,任课教师根据评议建议改进教学的动力不足,听课教师也未引发更多的思考,

针对上述区域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研活动中逐渐摸索了一套反复研讨式区域教研模式,尝试总结与探讨如下。

2反复研讨式区域教研模式理论与案例探讨

集体听课评课是当前各地区域教研活动常见的形式,一般采用下面的流程:任课教师教学设计——上课——集体评课,思考上述三大环节,教学设计环节基本上由任课教师独自完成,参与区域教研活动的听课教师并未参与关于教学设计的讨论与思考,显然,以未经深入思考的状态进行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听课的效果有所折扣,在课后的集体评课环节,当前常见的形式是首先由各位听课教师简单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研员进行总结,然而,评课环节往往是以赞扬的话为主,且不少属于泛泛而谈,关于改进之处轻描淡写甚至不提,对于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而言,这种较为表层的评议受益并不多,此外,即便听到部分改进建议,但因为只有一轮公开课便结束,因此任课教师往往忙于其他事务而较少再去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较好地发挥到听课评课帮助教师职业成长的价值。

针对当前区域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各环节存在的不足,笔者立足多年的教研经验与相关教育理论,提出了“基于教研员引领的反复研讨式区域教研模式”,该模式采用两轮甚至三轮听课评课的形式,针对一位教师的某一节课反复研讨与改进,教研员则在听课教师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升华,点拨这一类课型的一般性教学策略,该教研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笔者结合一次高三复习《电场的性质》试卷讲评课为例,一一阐释该模式对应的各个阶段。

阶段一:第一轮教学设计与课前研讨

在阶段一初始,教研员首先确定此次区域教研活动的主题,例如物理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并选取学校与任课教师,其中学校与教师的选取并非集中于名校名师,而是尽量照顾到教研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教龄的教师以及不同的授课年级,尤其偏向中青年教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职业发展。

例如,物理试卷讲评是高三阶段常见的教学活动,笔者以此为主题,在广州荔湾区选取了一所中等略偏上的学校。在高三年级选取了一位青年教师M,选取了高三年级两个平行班A班和B班,请M教师进行两轮高三年级物理试卷讲评公开课,过去的公开课往往都是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等形式较为活泼、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的课型,而作为高三教学主体的讲评课几乎不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实际上这类课型的研讨却是一线教师更期待的,因此,由教师灵活选择的此次教研活动消息公布后,广州荔湾区各校不同年级的物理教师都纷纷放下手头的事务赶赴此次研讨,这也是多次教研活动后教师们感到受益带来的可持续的发展,参与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自发的一种行为而非任务。

选取了课型、学校、任课教师与上课内容后,由任课教师独自进行教学设计,而后在上课前教研员召集听课教师围绕如何上好这一节课进行课前研讨,研讨时先由任课教师简单介绍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教学流程及教学特色,接着听课教师对任课教师的介绍进行评议,并阐述各自对于上好这一节课的若干思考,最后教研员进行点评与总结,任课教师听取意见后对原教学设计进行轻微的调整,准备上课。

篇5

在联片教研活动中,片区的每个学校既是基地校又是成员

校,每月以基地校为核心,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首先,成立联片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片教研基地校校长担任,成员由相关成员校领导共同组成,全面负责组织、安

排、协调本片组的联片教研活动;成立联片教研工作实施小组(片区教研室),主任由联片教研基地校主管副校长或主任担任,成员由各学校中心教研室、教导处主任组成,具体负责联片教研实施工作;片区教研室下设各学科教研组,具体落实本学科研讨的内容、方式和措施,组长由各学校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担任。

其次,每学年初,联片教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联络组内成员校,共同研究、制订学年联片教研活动计划,并根据全年教研工作计划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在指定基地学校提前做好实施计划后安排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包括优质课、研究论文、课题成果等),并注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总结交流提供依据。

最后,学期末,各成员校应将活动所取得的经验成果整理成

文,并写出学期活动总结;领导小组对发现的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和课题教研成果,组织考核评奖、推广扩散等。

二、明确工作目标,丰富活动内容

1.合作开展常规教研,解决教学问题

开展包括教学计划制订、教材分析研究、复习备考研讨等在内的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备课活动,开展基于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视听、教学交流、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养成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的习惯,解决区域内教学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

2.认真抓好校本培训,推动专业发展

通过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帮带、骨干教师示范引路,落实同伴互助;搭建平台,组织片区内课堂教学“同课异构”观摩交流研讨活动,组织片区内“教师论坛”“名师课堂”等专题活动,组织教学设计比赛、综合素质和技能大比武等,积极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教师学习热情,激励教师追求专业发展;聘请专家、名师来校专题讲座、教学咨询、课例会诊,组织学术沙龙,开展优秀教研成果交流展示等,形成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

3.联合组织校本活动,促进质量提升

(1)积极引进外片、外地以研促教先进经验,组织区、校际教学管理互访互学活动,充分发挥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合作开展聚焦课堂的教学教研督查,以点带面,校际互动,实现联片区域内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2)联合实施教法学法研讨、教学案例交流、学业评价研讨等,达成共识。(3)统一组织片区教学质量检测及统计,分析成绩,诊断问题,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4)开展课外辅导活动研讨,形成培优促特合作,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4.协作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1)尝试在片区内联合开展各个级别的立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在片区内开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教学专题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效果即结果”的教研思想,开展基于教育、教学、教研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研究。(4)以“彰显学科教研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需求为立足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效率为着力点,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科特色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联合开发,共同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三、落实管理措施,优化活动过程

篇6

联片教研工作是伊宁市教研培训中心针对我市乡镇场小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时效性不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于2008年9月正式提出,同时在巴彦岱镇、达达木图乡、英牙尔乡三个乡镇开始试点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联片教研这一工作按照教研培训中心的意图,我理解为是以乡(镇、场)为片区,以中心小学为龙头,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渠道,以教研员的积极参与为基本模式,以此带动片区各学校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联片教研工作实施这几年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的开展,教研员的作用和价值在这里得以有效的体现,各片区教师们也从各活动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联片教研工作目前已经成为教研培训中心和乡镇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和主要内容。

一、 基本情况

伊宁市有10个乡镇场,这当中汉宾乡、塔什库勒克乡、喀尔墩乡这3个乡是在城乡结合部,托克拉克乡、园艺场、克伯克于孜乡这3个乡场只有中心校,从开展联片教研工作的本意上来看,能开展联片教研工作的也只有巴彦岱镇、达达木图乡、英牙尔乡和潘津乡这4个乡镇。目前,我市在巴彦岱镇、达达木图乡、英牙尔乡开展联片教研试点工作,就当前实施情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需求,联片教研工作还需要审时度势,依据区域特点和优势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来。

二、 区域特点

(一) 城乡结合部区域特点

城乡结合部的汉宾乡有4所小学,塔什库勒克乡有4所小学,喀尔墩乡有5所小学,这3个乡在开展联片教研工作上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一是,学校数量符合联片教研的基本要求。以乡为单位,以文教办为协调和管理,以各校为基本单元开展联片教研工作,顺应了区域联片教研工作的开展和发展要求。

二是,学校地域结构符合联片教研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这些学校相距在一个乡里,相互间路程不太远又互相了解,开展连片教研活动比较方便;其次是她们离市区又很近,在参加乡级的联片教研活动的同时,又可以参加由教研员组织的市级各类教研活动。其实,在未开展连片教研之前,这些乡的教研活动都是以参加由教研员组织的市级各类教研活动。

三是,这些年来,这些乡跟着教研员参加活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论是活动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开展联片教研的基础,同时,在约请教研员、确定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他乡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是,这些乡的教师相对其他乡比较稳定,流动性不大,各学科教师数量适中,对开展各项工作有持久性,联系起来比较方便,开展工作比较便利。

五是,结合区域特点开展联片教研工作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摸清区域特色开展好教研活动也是教研员义不容辞的义务。办特色学校,拓区域特点理应成为地方教育的时代要求。

六是,各级部门,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办特色学校,拓区域特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历史的必然。

(二) 试点乡镇区域特点

试点学校的特点之一:有中心校做基地,有乡文教办做后盾,有乡党委、乡政府鼎力支持,这是开展好联片教研工作的有力保证。这在落实资金,器材,人员等方面的得到保证。

中心校处在乡中心位置,是乡村级学校的必经之路,也是村级学校教师向往之地,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优势。“以县为主”本来就要求中心校要代替乡文教办的职能,其中心校的职能还未能真正实现,中心校的作用必将伴随的连片教研工作也必将有一明显的彻底改观。

试点学校的特点之二:有五年来的实践经验这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联片教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开展联片教研的收获。

五年来,实施联片教研确实让教师们受益匪浅。不论是组织形式上还是活动内容上,各联片点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联片教研工作的深入与发展,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整体教研水平,无疑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同时,在这几年中,各学科教研员几乎放下了手中的其他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联片教研工作中去,用自身的经验和专业引领联片教研工作的发展方向,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让教师真正感到开展联片教研带来的实惠。

篇7

网络教研作为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新尝试,有别于现实教学研究活动。它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开展的跨时空远程教研活动,从全新的视角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从而促使教研活动更加科学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网络教研已经成为强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成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的开发和使用 ,打破了传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局限性、专家引领的偶然性、自我反思的狭隘性。

一、有效网络研修模式研究 让网络教研成为行走方式

网络教研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教研方式不是否定其他教研方式,而是对教研的又一视角探索,对教研方式的又一种补充与完备,对教研现有职能的扩大化,所以其来源于实际工作,服务于实际工作,对形式的选取,对形式的选取,应不脱离原有的教研,紧密结合现有形式。

以人员、技能保证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以平台、成果交流个体促进网络教研的开展,以学科整合、校际整合推进网络教研的开展。

以任务驱动式网络教研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以问题式网络教研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使自下而上形成的问题和自上而下形成的问题得到有机的整合,最终形成网络教研文化;以主题式网络教研提升教师群体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反思式网络教研促进教师良好教学反思和自我教学经验总结习惯的养成,从而使教研员研修活动更真实有效。

二、凸显网络教研优势 提高教研工作实效性

作为省级教研部门在做好传统教研的同时,着力构建区域网络教研活动新的体系、有效模式和实用方法。以网络为媒介,借助于即时通讯软件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加快网络教研资源建设,进而培育一批区域和学校典型,以此推动教研方式革新,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通过网络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水平,促进我省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发展。

1.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网络教研工作目标及评比制度。以制度建设入手,强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对现实条件下开展网络教研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计划性工作方案,从内部建设入手制定管理制度、管理职责等多项网络教研工作制度,并通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应该将教研员开展网络教研情况纳入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内容之一,促使其广泛开展和应用比较成熟的网络教研模式,使网络教研成为常规教研方式。

2.拓宽渠道,建立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载体。突破时空地域限制,使教研活动的空间得到扩展。要把网络UC教研平台和教研员网络工作室有机整合起来,把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整合起来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让不同区域不同地点不同学校的人互相协作,高效地完成任务。作为教研员,应该试图通过网络教研,争取使所有教师都有可能参与到区域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变“此时此地”的讨论为“异步异地”的交流。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研究、共享成果,解决众多基层教师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的问题,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

3.促进成长,不断提高研培引领能力。网络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与教研平台,也为教研员提供了一个提高自我和张是自我的舞台。在教研工作中关注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的成长,提高新课程指导力。建立教研员兼职网上工作室,对其进行展示交流提高教研实效性。突出教研员岗位提高,突出课题立项研究和开放式教研活动开展,有效提升教研员的教研行动力。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名校对口帮扶、网络教研合作体、区县连片教研、名优教师进驻等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开展网络教研、加快区域内区域间研究型团队建设等工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篇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它的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引导,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地方管理和引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关键所在。

(一)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措施

1.统一规划,出台政策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教材无课标,待审的课程指导纲要只给出了课程基本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评价等。为便于学校以校为本开发与实施,应从区域层面制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规划好本地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我们出台了《创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等文件,发动创建,表彰一批,带动一批。同时,还出台了《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意见》《印发中小学课程建设示范学校(园)评估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在政策和制度上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教师层面的活动指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均衡推进。

2.落实人员,构建研究管理机构

为提高实施效率,实现“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全方位发掘区域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先行、研讨带动、交流共享,最大限度为课程资源整合优化、课程实施铺平道路”的区域课程建设目标,我们初步搭建了“教育局教研室―实验学校”垂直的研究课程管理体系和“教育局总课题组―科研协作区―实验学校子课题组”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对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规划调控。

3.加强督导,评估与指导交互进行

2005年起,我区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纳入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归属一级指标学校管理、二级指标依法办学和课程改革中。区教研室每年对课程实施情况作一次专门调研,在调研中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展示成果,搭建交流平台

自2007年起,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评、义务段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科技节各类项目竞赛这三个区级展示平台覆盖全区小学、初中和高中。通过区级展示,促进校际交流,提升活动质量。在此策略的引导下,各样本学校也相应搭建了校内成果展示平台。

(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1.有效途径――“联动共享”

我们采用“联动共享”策略,即样本学校在共同组织的统一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合作,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施方式。在实验学校探索的基础上,组织校际经验交流,共享研究成果。该策略从区域统一规划调控着手,不但避免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而且,由于校有专攻,有利于深度开发和精细化实施,体现学校个性特色,更起到了典型引路、共同前进的作用。

2.有力保障――“立体管理”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的“立体化管理”是指将课程目标、支撑体系(教师、课程资源、组织系统)和指导策略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和三个关键影响因素。不仅关注“该做什么”,而且关注“如何去做”“怎么做更好”。因此,学校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时,兼顾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制定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挖掘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内容。各校在校中层(或以上)领导层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负责人,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指导教师1~2名,要求各科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接受学生聘请成为活动指导教师,进行团体协同指导,探讨活动的相关指导策略。课程目标、支撑体系和指导策略抓住了重点和关键,保证了课程的实施。

二、教研拉动机制――协作层面的专业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要常态、有效地实施起来,还得解决方法上的问题,即“怎么做”,这就需要得力的教研拉动机制,发挥教研专业引领作用。我们通过区级教研活动,进行集中培训,内容涉及学校课程方案制定、课程制度建立等;主题教研解决各类主题活动设计、探索各环节课堂指导课型等;现场教研策划让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联手展示课堂指导……区级教研的辐射拉动了教研协作群、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法策略上逐个引领、解决、提高。

三、自主驱动机制――学校层面的深化实施

各样本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资源,制定了基于特色资源的课程实施方案,并不断总结优化活动指导方法。

(一)制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样本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将课程的总目标具体化,根据目标,结合学校课程资源,融合四大领域三条主线,统筹安排课程内容,探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模式。

从学校传统活动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蔚斗小学,围绕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开发了如《我的毕业典礼》《我是蔚斗小导游》《过中秋》《走进春节》《让图书漂流》等经典主题,丰富了课程资源,提升了活动品质。

寻找载体整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淮河小学基于“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和“阳光城”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创新了课程建设的载体,确立了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浙江教育信息报》《人民教育》相继对其进行了报道,享誉全国。

传承学校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区实验小学传承童诗教学特色,结合读书节、采风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张扬学校“书香、诗香、翰香”三香校园文化和特色品牌。大小学结合学校科普特色,利用校园科普十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不同于学科教学,它的有效开发与实施离不开行政推动、教研带动和学校行动。为此,我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着力于构建“三级互动”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区域行政推动、层级教研拉动、学校自主驱动,研究探索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措施和策略,总结优化活动指导策略,打造学校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之协调运行并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有力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行政推动机制的运作――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它的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引导,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地方管理和引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关键所在。

(一)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措施

1.统一规划,出台政策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教材无课标,待审的课程指导纲要只给出了课程基本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评价等。为便于学校以校为本开发与实施,应从区域层面制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规划好本地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我们出台了《创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等文件,发动创建,表彰一批,带动一批。同时,还出台了《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意见》《印发中小学课程建设示范学校(园)评估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在政策和制度上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教师层面的活动指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均衡推进。

2.落实人员,构建研究管理机构

为提高实施效率,实现“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全方位发掘区域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先行、研讨带动、交流共享,最大限度为课程资源整合优化、课程实施铺平道路”的区域课程建设目标,我们初步搭建了“教育局教研室―实验学校”垂直的研究课程管理体系和“教育局总课题组―科研协作区―实验学校子课题组”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对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规划调控。

3.加强督导,评估与指导交互进行

2005年起,我区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纳入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归属一级指标学校管理、二级指标依法办学和课程改革中。区教研室每年对课程实施情况作一次专门调研,在调研中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展示成果,搭建交流平台

自2007年起,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评、义务段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科技节各类项目竞赛这三个区级展示平台覆盖全区小学、初中和高中。通过区级展示,促进校际交流,提升活动质量。在此策略的引导下,各样本学校也相应搭建了校内成果展示平台。

(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1.有效途径――“联动共享”

我们采用“联动共享”策略,即样本学校在共同组织的统一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合作,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施方式。在实验学校探索的基础上,组织校际经验交流,共享研究成果。该策略从区域统一规划调控着手,不但避免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而且,由于校有专攻,有利于深度开发和精细化实施,体现学校个性特色,更起到了典型引路、共同前进的作用。

2.有力保障――“立体管理”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的“立体化管理”是指将课程目标、支撑体系(教师、课程资源、组织系统)和指导策略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和三个关键影响因素。不仅关注“该做什么”,而且关注“如何去做”“怎么做更好”。因此,学校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时,兼顾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制定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挖掘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内容。各校在校中层(或以上)领导层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负责人,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指导教师1~2名,要求各科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接受学生聘请成为活动指导教师,进行团体协同指导,探讨活动的相关指导策略。课程目标、支撑体系和指导策略抓住了重点和关键,保证了课程的实施。

二、教研拉动机制――协作层面的专业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要常态、有效地实施起来,还得解决方法上的问题,即“怎么做”,这就需要得力的教研拉动机制,发挥教研专业引领作用。我们通过区级教研活动,进行集中培训,内容涉及学校课程方案制定、课程制度建立等;主题教研解决各类主题活动设计、探索各环节课堂指导课型等;现场教研策划让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联手展示课堂指导……区级教研的辐射拉动了教研协作群、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法策略上逐个引领、解决、提高。

三、自主驱动机制――学校层面的深化实施

各样本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资源,制定了基于特色资源的课程实施方案,并不断总结优化活动指导方法。

(一)制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样本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将课程的总目标具体化,根据目标,结合学校课程资源,融合四大领域三条主线,统筹安排课程内容,探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模式。

篇9

2000年,河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为河东区教育中心,下设教研室、科研室和培训处等部门,十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三个部门的工作职能逐渐完善。2004年,陈静调到教育中心担任小幼教研主任,因为是从学校成长起来的干部,陈静知道学校的教研需求,知道怎样的教研工作效率高,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她对下校教研活动进行了改革:一是把整日下校活动改为半日,快节奏,提高效率;二是要求教研员早晨7:50到校,全体教研员列队,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参加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等,尽可能多地融入学校生活中,了解情况;三是教育中心教研员下校教研前,要主动和教育局其他科室进行沟通,整合安排,发挥团队作用,减轻学校负担。这些举措的实施树立了教研队伍新形象,教研团队增强了凝聚力。在现代化学校达标检查中,陈静带领教研员们和局督导室、小学科的领导一起到区所属的所有小学进行专访,特别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专项调研。下校教研时,陈静还按学校需求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教学辅导,培养指导了多名青年教师的近百节(次)课参加市级及其以上教学评比获奖。

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教研文化,提升教育研究水平,这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教研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围绕全面提升河东区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总目标,河东区教育局把教研工作摆在优先发展、优先突破的位置,教研被视为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抓手,局领导的工作精力向教研倾斜,定期听取教育中心的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陈静也在工作实践中研究着、思考着、探索着,本着“学生是教学与研究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需要”的教育理念,追寻“基于问题,改进策略,促进专业发展”的教研发展之路,构建“两环三段四步五提”教学模式,形成了“三位一体”区域教研特色。他们的教研工作从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因地制宜立足本区、本职、本岗,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行动研究与教师培训、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不同层面的“三位一体”,教研是教师主要的专业存在,是科研、培训的重要载体和生成点;科研是教研和培训的高位把握,能开掘教研的深度,提升培训的高度;培训是教学与研究实施的策略和手段,能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提高“教”与“研”的质量,三者互补互促,共赢共好,使教学、教研、科研的研究内容形成三位一体,而每位教研员都身兼数职,既是教研员,又是课题承担人和培训教师,在职能上形成三位一体。

经过一番实践探索后,陈静对问题的理解更为透彻、深入,她总结道:“‘三位一体’区域教研,强调教师对问题的关注、教师的参与、已有经验的利用和提升,遵循确立课题—制定计划—组织教研—总结反思的基本流程,校本教研是基础,区域教研是重点。个体研修、个体实践、个体反思、个体成果融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研究成果之中,教研员和教师携手走在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之路上,在备、上、听、评等基础性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科研拉动、师训服务、教研落实’的理念,三方合力,形成一体,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均衡。‘三位一体’区域教研模式能发挥区域教育中心专业支持作用,大面积推进校本研训,有效促进学校和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篇10

城区为英语教师搭建各种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发展。

1.全面培训,全员参与

组织城区英语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特别是“攀登英语项目组”召开的课题培训会,使全体项目实施的一线教师能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和互动。

2.实地考察,学习取经

我们还组织各校英语教师到北京实验学校考察,对课题项目的实施做深入的了解。这种把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做法引入城区学校的方式,促进了区域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进步。

3.专家座谈,思维碰撞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广西高等学校的博士为城区英语教师举办讲座,进行特别的指导和解答课题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英语教学之路。教师与专家实时互动,对小学英语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骨干引领,多层结对

充分发挥区域内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区域内先后建立“三名工程”(名校、名校长、名师)和“首席教师”制度,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内全体教师的成长。有特长互补或有相同需要的教师之间建立师徒或结对子关系,结成学习伙伴。

5.校内学习,完善制度

城区教研室督促各个学校开展定期例会活动,组织一线教师,特别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学习《 课堂用语100句 》《 攀登英语教师指南 》等实用内容。建立健全教研学习制度,如例会制度、组内听评课制度、家校协同制度等,设计具有本校特点的课堂观察表,教研员不定期下到各校参与指导教研活动。

二、建设区域教研型教师团队,高质量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教学研究中为“考而研”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较少进行真正的专业反思,主体意识缺失,教研主题和组织的活动不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确立“因应需求,激扬活力;教研并举,教管并重;有效主题,有效活动”的原则。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因此我们组织教研活动时,首先考虑教师的需要来设计主题,深入学校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开展问卷调查和分析,了解和掌握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实际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教研活动的主题,使教研活动更具有现实性和民意性,赋予教师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为学校课题组的教研活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我们还为教师搭建了主题连片式教研、校际连动式教研等活动平台。通过促成临近若干所学校的教研联合体,或根据学校发展水平组建教研联合体,来开展经常性的教学交流,采取现场观摩、视频转播、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课例研究。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入手,找准切入点,实现集体备课和集体攻关,达到有效教研这一目的。我们开展主题式教研,通过“自主备课―集体议课―课例展示―问题交流―改进设计―总结提升”这样的流程进行团队合作研讨,使集体与个人钻研相结合,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团队为一个整体开展课题研究,主持主题教研活动,进行团队研修汇报和展示,是我们区域教研的一个创新,它将每个孤立的教师个体组织起来,形成凝聚力,有助于团队中所有成员的专业发展,体现了“城区教研室―实验学校―英语课题组― 一线英语教师”自上而下的管理、指导体系。同时把一线教师的个体能力凝聚为教研团队,而教研团队能力的提升和成长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研水准,形成“一线英语教师―英语课题组―实验学校―城区教研室”这样自下而上的影响力。

1.校际会课,交流研讨

开展区域小学英语中心组的研讨活动,主要通过“课”的形式来交流和互相学习,探讨课堂问题的解决。以“上课―反思―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流程展开。教师通过对具体课例的研讨,结合理论学习,逐步向教研型教师转变。例如,我们在一所小学开展区域“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小组合作学习”主题连片教研活动,活动深入研究了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有效整合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热点、难点问题,英语团队进行了课题研讨展示、课例展示,与会的英语教师课后互动研讨,积极交流。

2.教学互访,相互开放

各校英语教研组之间相互邀请,主动走访,形成智慧共享。通过学校开放日、展示周等互相参与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不断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观课文化。

3.跨域研讨,开拓眼界

在北京师范大学“攀登英语项目组”的组织下,我城区多次参与项目组网络远程教研活动,还与全国其他试验区、学校开展互动交流,开拓了区域英语教师的眼界,在共同的研究主题下了解到各兄弟学校的具体做法,取长补短,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通过以上努力,教师个体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形成了合力,一些教师个体在学习研讨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教师,一些学校的教研团队走向成熟,成为区域教研示范团队。

三、建设区域科研型教师团队,基于子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1.专家引领,指导课题研究

我们积极为一线教师搭桥引路,在我城区英语实验项目子课题开题答辩会上,邀请了柳州高等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为开题答辩点评,各实验学校课题组均参加了这次课题开题答辩。各位专家对每所学校的课题申请书进行了分析点评,切中要害,建议中肯,对实验校课题的申报和开展作了指导和点拨。

2.跟踪进展,以科研促教学

2012年11月,我们迎来了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到学校调查研究。结合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以课题“攀登日常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主题联片教研形式开展活动。本着“带题授课”的原则,即将课题研究的研究命题带进具体的课堂,进行课题课例的展示。某小学英语课题组的展示课大胆创新,根据所授内容对攀登英语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了调整,更便于学生运用本单元语言知识进行替换和创编。针对展示课,城区英语教师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每个学校的发言代表纷纷提出对这节课的评价和看法,并提出感到困惑的问题与大家共同研讨,与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深度对话,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

在2012年的教育特色展示周活动中,我区攀登英语课题组向柳州市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进行了展示,介绍了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箭盘山小学英语课题组围绕课题“攀登英语与常规英语课堂评价的有效整合”进行了一年级攀登英语1级A Unit 12输出课的团队研修汇报及课例展示。展示了该小学英语团队通过参加这一项目研究后教师教学能力的蜕变和成长。随后,各校观课教师也对课例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城区实验教师共同的努力。

3.加强管理,推动评价机制改革

篇11

教科研训一体:顶层设计形成体系

教科研训一体是江干教育一直以来的工作路线,就是将教研、科研与培训融为一体,由江干区教师发展研究院统一布署和管理,由各学科教研员统筹规划和设计本学科的研训工作,按学年制订研训计划,每学期组织丰富的研训活动,在江干教育网上研训通知与活动报道,期末进行研训工作的总结交流。

在江干信息技术区域研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以“构建研究团队,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本着“面向全体,培养骨干,跟踪新人”的原则,构建了多层级立体化的研训组织,形成了区域教研大组、区片联动式协作组、校际联盟式教研组、专题研究工作室以及牵手行动共同体,以区域课题为引领,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训活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2013年,区域课题《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与系统实践,构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如图1),该项研究荣获2015年杭州市第30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分层发展策略:体验成功绽放精彩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普及,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骨干教师、适应期教师和三年内新教师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兴趣、能力、基础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从2006年起就提出了“教师分层发展”策略,在区域研训中坚持“以师为本,需求为先”,兼顾不同层面的教师,制订分层发展目标。其中,骨干教师要“引领示范,追求特色”,适应期教师要“实践创新,寻求突破”,新教师要“注重基础,形成规范”。在区域研训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下页表1),力求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目前,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包括市、区教坛新秀在内的骨干教师人数已占41.2%,五年内年轻教师占31.9%,针对这种情况,开展牵手行动,将二三层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牵手结对,全面指导,携手同行,相互促进。

当我们从区域层面提供了机会,创设了情境,搭建了平台之后,教师在区域研训中发展了自己的强项特长,在课堂教学、教科研、专业技术、学生竞赛辅导等各方面都展现了各自的精彩。2001年至今,有13位教师获“杭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位获二等奖;有4位教师获“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特等奖和一等奖,2位教师上示范课,5位教师荣获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区域课题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主动撰写案例、论文与课题,每年都有很多教师在区市乃至全国获奖。教学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工作室研训:构建专题研修团队

近两年,微课、机器人、Scratch、3D打印、APP程序设计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互联网+”、智慧教育、创客教育接踵而来,区域研训应引领信息技术教师走在技术推动变革的最前沿,探索新技术,实践新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但新兴技术这么多,我们应该学哪个?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同时学习各种技术,这就需要进行选择。因此,我们组织教研大组和骨干教师一起协商讨论,引入了“选课”机制,创立了“专题工作室”研训这一新型研训形式,并纳入到已有的区域研训组织结构中(如图2)。从2014年起,先后开设了微课、Scratch、Robot、Moodle、3D打印和APP工作室。本学期,微课和Moodle工作室经过系统学习之后转为实践运用,有些教师自由组合开发精品微课程,已有十多项微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微课程;有些学校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日常教学和在线学习等。本学期有三位教师因学校准备购置3D打印机而转到了3D打印工作室,还有三位教师转到了机器人工作室,动态调整的方式满足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工作室研训通过需求调查,统一规划、项目运作、分项活动、总结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外请专家指导,与公司合作,培养区域主讲教师,打造不同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各个工作室成员志同道合,一起学习感兴趣的技术,共同开展教学实践,大家积极在网上交流讨论,开设了社团拓展课,撰写了教学论文,申报了研究课题。调查显示,专题工作室研训已成为我区信息技术教师最喜欢的研训方式。

互联网+研训:迈向智慧研训之路

我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在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培养研究型教师到构建研究型团队,从规范教学设计到利用课堂观察,重点一直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和教学研究能人,形成了具有江干特色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科研氛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云课堂、在线课程等正在推动着新的一轮教学变革,因此,我们也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拓展区域研训的时空界限,开展泛在研训,研究移动学习。

我们搭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从区域角度为不同层面的教师设计网络研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精品课例”等课程主要面向新教师,让新教师在线学习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学案例,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90课时培训”是专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将线下学习的资源有序地分类存放,方便教师随时随地使用。此外,教师的研修心得和培训作业也上传到网络平台的相应区域,便于统一管理。此外,江干教育网也是区域研训的一个宣传通道。

两年前,又申请了“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其二维码如图3所示。在研训活动前后及时相关信息与报道,开辟栏目一些前沿动态,为移动学习提供资源。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也陆续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学习课程,如采荷第二小学的“LC创客工作室”“PrintDream工作室”,天成教育集团的“电脑娃娃工作室”、采荷第一小学的“chyxrobot”、濮家小学的“Robot工作室”、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的“DS创客工作室”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了解新兴技术。

提起2015年底的那场江干信息专题工作室研训总结会,教师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活动现场的高科技元素、高颜值主持、高精度总结、高气场论坛以及融入工作室特色的汇演,各种精彩high翻全场。“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连续了六个工作室的总结,“江干E教育”推出了微信专题,浙江教育网络电视台以“用信息技术玩转信息学科年度总结”为题进行了报道。“融通技术・智慧分享”,区域研训让江干信息人团结奋进,凝聚合力,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