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链体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识别与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Bing(1999)的研究,按照风险的来源,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三类:一是联营体内部的风险,这是联营体所特有的风险,是因联营体内部各成员公司间发生矛盾而产生的,如选择了错误的合作伙伴,内部管理混乱,责权利界定不明等;二是项目特定的风险,这是由项目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如项目过于复杂造成工期延误或成本超支,或较高的融资成本导致施工费用拖欠,以及已完工程未达到设计要求等;三是联营体外部的风险,是指联营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受政治及司法环境、经济和行业条件、社会条件及特殊自然条件的影响。
Shen等人(2001)依据风险涉及的不同内容,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五种,依次是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政治风险,并进一步划分出58个风险因素。Gale与Luo(2004)依据联营体的生命周期,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的风险、联营阶段的风险和项目结束联营体解散阶段的风险。
本文使用的风险分类方法基本沿用Bing(1999)的分类法,略有改动,并借助层次分析法(AnalyicalHierarchyProcess,AHP),对国际工程联营体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风险评价的层次递阶结构,给出各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项目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和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三、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评价模型
在Bing划分的三类国际过程联营体的风险基础上,对每一类风险进行更详细的划分。联营体内部的风险细分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合作伙伴的资质背景两个子类;项目特定的风险包括项目的特点和项目的配套资源两个子类;联营体外部的风险则分为政府因素和市场条件两个子类。其中,每个子类均包括多种风险因素,最终共可分解出25种风险因素。
对这25种风险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可构建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的层次递阶结构,如图1所示。在图1中,对联营体风险的整体评价处于目标层,Bing识别出的三大类风险处于约束层,每一大类下的风险子类作为准则层,更详细的风险因素处于方案层。
建立了风险评价的层次递阶结构后,即可由项目经理或有关专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对每一层的元素进行两两比对,构造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出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和相对重要性排序。针对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可构造10个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表1的每一矩阵中的字母A及A-1、A-1-1等分别代表图1中所示的各种风险类别,各矩阵中的具体数据来源于Sung-LinHsueh等人所做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另外,每个矩阵的最后一行表示的是该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权重。
表1各判断矩阵中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指标可进行汇总计算,如表2所示。
表2带*的项目为相对重要性所占比重较大的十种风险因素,分别是:项目工期、联营体协议、工程合同、谈判难易度、良好的关系、政策变化、现金流的要求、当前实施的项目、遵守法律法规和公正性。
四、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管理措施与建议
从表2中相对重要性比重较大的十种风险因素可以看出,联营合作伙伴、联营体协议、工程合同以及良好的公共关系等是国际工程联营体的主要风险,国际工程联营体应当予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
对于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外承包公司组建的任何联营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承揽国际工程项目,我国工程承包企业都必须在选择合作伙伴、投标、签约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认真研究相关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风险以减少损失。国际工程联营体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联营伙伴的选择是建立联营体的基础,选择恰当的合作对象是联营体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应当考虑对方的信誉、经验及财务、设施、人员及融资等实力,事先调查其优势和不足,力求与己方达成互补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以便利用其关系网络疏通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承包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选择与己方经营理念相契合,或者对外来企业文化持理解态度的联营伙伴,对于整个联营体的顺利经营、流畅运作也是一份强有力的保障。
(二)签订权责利明晰的联营体协议
在签订国际工程的联营体协议时,尽量采用英语作为书面语言,做到内容完整、定义准确、措辞严谨,按照整体风险最小化原则清晰划定合作各方的权责利,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各人员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综合;以联营体这一系统的高效率作为主要目标,从而减少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与方进行风险控制和履约的积极性。
(三)签订公平的工程合同
工程合同是连接业主和联营体的法律纽带,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划分联营体和业主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尤其需要对容易产生风险的工程合同的支付、调价、变更、索赔、不可抗力等条款做出明确规定。
(四)选择恰当的分包商/供应商
为了弥补联营体合作伙伴的不足,选择合适的分包商/供应商来承担部分工程不失为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国际工程联营体在选择分包商/供应商时,同样需要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实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和经验,并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联营体及分包商/供应商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五)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国际工程联营体除了需要维持好内部各成员间的关系外,更重要的还要营造并维持好与当地政府机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联营体“本土化”,得到当地社会的信任、认可和支持。另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3期外,建立各种渠道与项目的利益相关方进行良好沟通,并确保这些交流渠道及时通畅也是很重要的维护公共关系的措施。
二、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识别与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Bing(1999)的研究,按照风险的来源,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三类:一是联营体内部的风险,这是联营体所特有的风险,是因联营体内部各成员公司间发生矛盾而产生的,如选择了错误的合作伙伴,内部管理混乱,责权利界定不明等;二是项目特定的风险,这是由项目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如项目过于复杂造成工期延误或成本超支,或较高的融资成本导致施工费用拖欠,以及已完工程未达到设计要求等;三是联营体外部的风险,是指联营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受政治及司法环境、经济和行业条件、社会条件及特殊自然条件的影响。
Shen等人(2001)依据风险涉及的不同内容,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五种,依次是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政治风险,并进一步划分出58个风险因素。Gale与Luo(2004)依据联营体的生命周期,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的风险、联营阶段的风险和项目结束联营体解散阶段的风险。
本文使用的风险分类方法基本沿用Bing(1999)的分类法,略有改动,并借助层次分析法(AnalyicalHierarchyProcess,AHP),对国际工程联营体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风险评价的层次递阶结构,给出各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项目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和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三、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评价模型
在Bing划分的三类国际过程联营体的风险基础上,对每一类风险进行更详细的划分。联营体内部的风险细分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合作伙伴的资质背景两个子类;项目特定的风险包括项目的特点和项目的配套资源两个子类;联营体外部的风险则分为政府因素和市场条件两个子类。其中,每个子类均包括多种风险因素,最终共可分解出25种风险因素。
对这25种风险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可构建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的层次递阶结构,如图1所示。在图1中,对联营体风险的整体评价处于目标层,Bing识别出的三大类风险处于约束层,每一大类下的风险子类作为准则层,更详细的风险因素处于方案层。
建立了风险评价的层次递阶结构后,即可由项目经理或有关专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对每一层的元素进行两两比对,构造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出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和相对重要性排序。针对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可构造10个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表1的每一矩阵中的字母A及A-1、A-1-1等分别代表图1中所示的各种风险类别,各矩阵中的具体数据来源于Sung-LinHsueh等人所做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另外,每个矩阵的最后一行表示的是该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权重。
表1各判断矩阵中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指标可进行汇总计算,如表2所示。
表2带*的项目为相对重要性所占比重较大的十种风险因素,分别是:项目工期、联营体协议、工程合同、谈判难易度、良好的关系、政策变化、现金流的要求、当前实施的项目、遵守法律法规和公正性。
四、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管理措施与建议
从表2中相对重要性比重较大的十种风险因素可以看出,联营合作伙伴、联营体协议、工程合同以及良好的公共关系等是国际工程联营体的主要风险,国际工程联营体应当予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
对于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外承包公司组建的任何联营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承揽国际工程项目,我国工程承包企业都必须在选择合作伙伴、投标、签约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认真研究相关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风险以减少损失。国际工程联营体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联营伙伴的选择是建立联营体的基础,选择恰当的合作对象是联营体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应当考虑对方的信誉、经验及财务、设施、人员及融资等实力,事先调查其优势和不足,力求与己方达成互补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以便利用其关系网络疏通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承包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选择与己方经营理念相契合,或者对外来企业文化持理解态度的联营伙伴,对于整个联营体的顺利经营、流畅运作也是一份强有力的保障。
(二)签订权责利明晰的联营体协议
在签订国际工程的联营体协议时,尽量采用英语作为书面语言,做到内容完整、定义准确、措辞严谨,按照整体风险最小化原则清晰划定合作各方的权责利,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各人员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综合;以联营体这一系统的高效率作为主要目标,从而减少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与方进行风险控制和履约的积极性。
(三)签订公平的工程合同
工程合同是连接业主和联营体的法律纽带,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划分联营体和业主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尤其需要对容易产生风险的工程合同的支付、调价、变更、索赔、不可抗力等条款做出明确规定。
(四)选择恰当的分包商/供应商
为了弥补联营体合作伙伴的不足,选择合适的分包商/供应商来承担部分工程不失为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国际工程联营体在选择分包商/供应商时,同样需要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实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和经验,并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联营体及分包商/供应商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五)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国际工程联营体除了需要维持好内部各成员间的关系外,更重要的还要营造并维持好与当地政府机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联营体“本土化”,得到当地社会的信任、认可和支持。另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3期外,建立各种渠道与项目的利益相关方进行良好沟通,并确保这些交流渠道及时通畅也是很重要的维护公共关系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59-01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供应链概念的诞生,市场竞争己不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供应链融资作为解决供应链中企业资金筹集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就应运而生。但是供应链融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探索还在继续,供应链融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它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维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按照资金来源这个维度可以划分为自尝性贸易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融资困难,即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资金需求数额少,要得急,频率高,风险高;2.自有资本金偏少,抵押担保落实难;3.融资方式单一,以借贷融资为主,先天不足,缺少直接融资途径;4.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重负;5.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融资难度;6.以民间借贷为主,自我融资发展壮大。
三、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供应链金融运作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和风险:
(一)尚未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虽然各金融机构已不再局限于企业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借助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力量和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有所缓和。但是,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仍然还未建立。虽然供应链融资能有效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
(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虽然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供应链融资服务也日益完善。但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三)供应链自身风险
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混乱和不确定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需求波动加剧,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引入竞争性产品使生命周期更加难以预测,供应链产生大量的混乱。与此同时,企业不仅受到诸如自然灾害、罢工和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样也会遇到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这些改变都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四、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国家要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随着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对相关法律法规也有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还未能跟上供应链融资发展的步伐,阻碍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首先国家有责任在不断进行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于供应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以规范供应链融资中的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其次鼓励各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积极参与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去,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供应链融资业务
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缓解了其的资金压力,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三)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更好地利用供应链融资缓解其资金压力
国内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从银行获取普通形式的长期贷款,对供应链融资这些金融工具缺乏认识,因而失去了许多融资机会。而且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举债意识强烈,偿债意识不足。因此,各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和综合素质,将供应链内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与融资业务结合起来,针对自身情况及供应链的特点,合理利用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更有效地缓解其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黄丽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31.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3-5807-03
Research Model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LIU Wei-hua1, JIAO He-ju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1191,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strategy,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enterprises,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one-sided pursuit of economic profit by the business. Considering the index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eneral supply chain and green environment index, the paper put forward an index syste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nt above, the paper completes a model which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green supply chain by Fuzzy AHP. The model can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reen supply chain.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rrection are tested by an application case.
Key words: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uzzy AHP
当今社会,工业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提高企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性,成为企业和社会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与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
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仅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并没有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研究。本文借鉴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从新视角更全面完整地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绿色供应链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该模型比较客观、准确的度量了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旨在为企业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引导性的框架。最后,论文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绿色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绿色供应链是对传统供应链的扩展,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更是一种“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信息流中,大量流动的是有关绿色制造的“绿色”信息;在管理内容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的开环结构,增加了回收商的角色,形成物流“闭环”。也就是说,影响绿色供应链绩效不仅有传统供应链的因素,其核心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体现于环境绩效,这使得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更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性覆盖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时,必须保证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及服务、废弃物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性。2)绿色供应链更加突出了信息的价值。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直接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生产进度、减少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度,还将有助于快速建立和重组绿色供应链。3)对业务流程的实时评价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追求。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侧重事后评价,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实时评价分析,导致供应链上的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经营偏差,采取有效补救措施。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必须克服这一局限,切实起到实时决策。4)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一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节省并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
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参考供应链绩效指标和环保指标,结合实际,笔者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经济效益指标、运营绩效指标和环保绩效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并从上述三个方面选出2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三级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为经济效益指标、运营绩效指标,环保绩效指标,其中一级指标经济效益包含的二级指标为:采购绿色材料的成本,能源消耗成本,废物处理成本,废物排放成本,回收再生成本;运营绩效包含的二级指标为:顾客满意度,交货柔性,库存,设备时间利用率,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净资产利用率,社会责任;环境绩效包含的二级指标为:原材料及能源利用率,清洁生产,消费者对产品的绿色认同度,产品回收率,产品回收收益率,包装或容器回收率,废水排放率,废气排放率,固体废物排放率。
2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难以定量化或量化成本比较高,只能借助模糊定性的语言描述。单纯的层次分析法很难对定性指标进行正确描述,而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的隶属函数与隶属度正是针对定性因素,以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定性或不确定因素的方法,因此,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可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方法。 其计算步骤如下:
1) 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级指标体系。设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集合U={U1,U2,U3},设一级指标Ui(i=1,2,3,4)各有Cj个二级指标,其中Uij表示Ui的第j个二级指标.
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集。建立评价集V={V1,V2,V3, V4, V5},设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中选用{优、良、中、差、劣}这五个等级并数量化为{100、80、60、40、20}。
3) 确定权重。本绩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每一层次上按照其上一层的某个因素对该层因素两两比较确定判断矩阵,然后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该层因素对于该准则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最后计算因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到不同因素权重的优劣权值。
4) 找出评判矩阵。评判矩阵是对评价项目集内诸评价因素评价的一种模糊映射,也即各因素对应评语集中各项的可能得分。A单因素模糊评判。设评判对象按因素集中第K个元素Uk进行评价,对评价集中第J个元素Sj的隶属度为Rij,由各单因素评判集组成的矩阵即为由因素集Ui到评价集S的模糊关系矩阵Ri。评价因素集Uk的评价矩阵为Rk,与权重系数向量Wk相乘作模糊变换,则得到:模糊评价矩阵:Bk =Wk Rk。B多因素综合评判。将每个单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Bij综合在一起,构成高一级的综合评价矩阵Ri,采用相同的方法将Ri与权重系数矩阵Wi相乘,求出第i个评价因素集的综合评价结果Bi,由Bi构成更高一级的矩阵R,最后求得综合评价矩阵B。
5) 最后计算综合评分。综合评分S=BYT式中S为绩效的综合评分值,B为最终综合评价矩阵,Y为评价等级分的行向量,YT为Y 的转置矩阵。S值得大小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的综合绩效。
2.2 应用示例
笔者以X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为背景,给出了算法示例,作为上述评价模型的应用。为了获得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获得判断矩阵,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综合给出评估结果。现给出各指标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W=(0.32,0.3,0.38) (数据表示三个一级指标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相加为1)。W1=(0.25,0.2,0.25,0.2,0.1)表示一级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中五个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给出另两个一级指标运营绩效指标,环保绩效指标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W2=(0.12,0.1,0.15,0.11,0.15,0.1,0.12,0.15),
W3=(0.1,0.09,0.13,0.11,0.1,0.17,0.11,0.07)给出各指标对评语集V的隶属度,如表1-表3所示。
同理可得B2,B3; B1,B2,B3构成了一个三级指标的评价矩阵R=(B1,B2,B3)T
由此可得出总评价矩阵:
X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水平为:
此计算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值反映的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后的运营情况,结合给定的评价等级分,认为:①如果S>70,表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绩效。②如果S
3 结论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只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绩效评价结果,才能对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做出准确决策。因此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可了解整个绿色供应链运行的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因此其绩效评价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笔者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最后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卫保璐,戴锋,王超.基于ANP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探讨[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0(4):488-492.
[2] 刘彬,朱庆华.绿色采购实践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150-155.
[3] 谢红燕.基于ANP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探讨[J].北方经贸,2010(1):29-30.
[4] 董雅丽,薛磊.基于ANP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8(11):56-63.
一、 引言
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经营的物流环节,以契约方式委托给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第三方物流企业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规模不大,效果不明显,但是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数目众多,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寻求利润源和发展机会时出现了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的新动向。这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将能够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供应链服务是生产流通过程中,涉及将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免费论文参考网。而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给过程,是由物流行业内一系列的企业相互供应而完成。按现行市场来说,一条完整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应该是包含功能性物流服务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以工商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功能型物流企业的供应,第三方物流企业才有可能最终提供客户所需的完整物流服务。
二、第三方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的动力和可能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化程度的提高,2005年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在设施、设备和技术上投入的增加,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又导致物流服务收费普遍降低,因此2005年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利润率普遍下降。为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物流企业的服务日趋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市场按照行业、地域、产品不断细分。专业化趋势、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求、行业整体利润下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向的主要动力。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都拥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较强的物流管理能力和运作经验,可以依靠自身这些优势,整合功能型物流企业的可用资源,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在转型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能达到物流全程过程控制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相对完善健全的物流运输网络;高度系统化、集成化的现代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系统、操作管理系统、组织协调系统、业务承揽谈判管理系统等一整套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高素质的物流专门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特殊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支撑转型的有利条件。
三、供应链服务商的类型和业务内容
按照物流服务的不同层次,物流服务供应链上也有着不同的内容。
1、一体化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对单一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免费论文参考网。该过程一般均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在整合基本物流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做好利用强大的信息系统提供由基本物流服务延伸出来的延伸物流服务或增值服务如货物跟踪、信息查询。同时要利用丰富的物流管理知识,提供含有一定管理优化技术的增值服务,如库存控制、线路设计及优化。
2、一体化物流方案的设计
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客户的物流战略、物流设施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物流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赢得客户。
3、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
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与一体化物流方案的设计有交集,但有所不同。提供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接到订单后,首先要对订单产品制造过程进行分解,分别选择合适的制造商加工制造,其次还有原材料的采购。这两个过程都是需要在相当宽泛的地域内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所以供应链管理企业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选择和评估功能型物流服务商,并且依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对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进行协调和整合。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的方法和可能路径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其作用是为物流服务需求放提供全方位一揽子物流服务。其产生背景则是专业化和趋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围绕供应、计划、物流、需求等开展。免费论文参考网。服务供应链的管理目标要满足既定的服务水平,系统总成本最小,并且包括业务集成、信息集成、关系集成以及激励机制的集成。
结合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和特点,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进行战略转型存在以下可能路径:
1、技术跳跃式方式
技术跳跃式方式是指企业通过采用企业自身已经拥有的物流核心技术,以此技术为先导,在战略转型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能够依靠高端物流技术直接在一个较高的整合水平上进行转型。如企业可以把资源集中于某一关键技术上,以此带动其他增值服务的发展,或者以此为主要联结纽带,建立战略联盟,提供系统的物流服务,促进转型。简言之,企业可以利用较高的技术平台,渐渐跳跃转型,最终能够转向供应链服务商。
2、分布迂回推进方式
在转型战略目标下,根据企业的实际和环境的要求,由易到难地进行,并且以战略目标为主,不纠缠眼前的得失,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可以牺牲部分眼前利益,在具体方法上是迂回的而不是直接的。采取分步迂回推进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暂时绕开自己无法直接进行的业务或暂时无法克服的内部障碍,而将业务逐步推展开。通过供应链逐个业务的开展不断地克服内部障碍,而达到目标,实现转型。
3、全面综合推进方式
企业按既定战略内容和目标全面展开,同时迅速实现转化。对于业务来源有保证又具有良好基础和实力的大企业,可采取全面综合式推进方式,以迅速占领市场,取得优势和竞争力。提前赢得整体供应链服务的市场,实现专业化和竞争力提升。例如宝供等第三方物流,采取的就是全面综合推进的方式,直接从第三方物流瞄准供应链服务市场。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方式,使得企业能够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
五、结论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迅速变化,催生了物流产业的诸多业态。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行业利润走低、专业化趋势和核心竞争力要求的动力下,开始寻求供应链服务商角色,开辟新蓝海。虽然转型是一个漫长甚至关系企业是否存活的关键过程,但不谋求变化,企业同样遭遇红海的血腥竞争。物流行业从来就是先谋生存,再谋发展,第三方物流瞄准供应链,应该是向前迈进一大步,能否转型成功,能够接近国际先进供应链水平,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杜培枫、韦福祥,类物流企业的战略化转型研究,天津商学院学报[J],2005
[2] 刘飞燕,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的实施问题探讨,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J],2006
一、供应链贸易融资产生背景
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为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处在核心企业上下游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往往是一些依赖其生存的中小企业。
首先,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讲,一方面希望从供应链企业中得到更多资源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不希望供应链企业因为资金链条断裂而终止合作;其次,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及买卖双方合作关系的变化,无纸化交易越来越多,赊销已经代替信用证成为主流,处于弱势地位供应商在交易中要承担更大风险,加剧了对营运资本的需求,也影响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再次,次贷危机以及其他业务领域贷款所造成的损失和核销,使一批国际性银行大伤元气;最后对策措施,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及新型融资方式,可以实现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加速资金流动,增加银行收入,降低了融资风险,而且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自已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供应链贸易融资促进了企业间战略协同关系的建立,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实现银企的战略双赢。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
(一)传统的贸易融资
根据《巴塞尔协议》(2004年6月版)第244条,国示贸易融资也可以定义为: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如原油、金属、谷物等)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贸易融资经历了由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到国际性的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
国内商业银行现在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是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为主打产品,即企业通常通过提供抵押品取得银行的贷款,或者通过取得应收账款的债权后,通过债权转移来取得融资。主要业务包括进口开证、进出口信用证押汇、打包贷款、提货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等。近年来,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如福费廷、应收账款融资、进出口保理等开始出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目录上。相对一般流动资金贷款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在风险区间、还款来源、有效监督和保证方式等方面优于一般流动流动资金贷款,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贷款方式论文提纲格式。但是,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业务仍然采用传统的授信方法,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使贸易融资是作为国际结算的附属性资产产品存在,以国际结算业务带动贸易融资是主要的运作方式;业务创新速度较慢,未能顺应国际结算方式转变产生的新的融资需求;技术还不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撑等。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
随着产业供应链的形成及供应链之间竞争的需求,受《巴塞尔协议》中贸易融资的启发,银行以供应链融资业务找到了进入供应链的突破口。供应链贸易融资就是指银行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及其对供应链管理程度掌握的基础上,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对处于一个贸易供应链的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上下游配套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它不再局限于对存货等实体物质进行融资,而是在分析整个贸易周期中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实时追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通过灵活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策措施,为客户降低交易风险,协助客户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帮助各成员实现价值最大化。
在国内,深发展银行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1+N”贸易融资的概念。所谓“1”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N”则是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从“N”开始,用“N”来包围“1”也就是说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对象从供应链中的大企业转到中小企业。供应链贸易融资的有效运转,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融资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运作方式
为确保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顺利开展,银行首先应对价值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识别找出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而这个核心企业往往是银行的重点客户;其次,运用新的信贷分析及风险控制机制对目标企业进行业务状况分析并评估;再次,决定是否向供应链上的多个或者全部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最后,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在确保对核心企业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具体到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也保障了供应链的平衡,实现了进一步扩展业务的多赢局面。具体运作如下图:
假设,W是采用全球战略的某著名汽车制造商,在供应链中属于核心企业。我国的A企业通过竞标,与其签订了长期供应高性价比配件的合同,在供应链中属于供应商,为了稳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意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D是W公司的经销商,为了获得销售权,需要以货款换取汽车销售。在实际业务中,面对W公司日益扩大的订单,A公司因自身信用度低无法取得融资,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同样,D公司也面临资金断缺的风险。Z是商业银行,为A核定有较大的授信额度对策措施,而D在银行没有授信额度或额度不足。
① A向Z提交融资业务申请;
② Z向A确定授信额度;
③ A向Z开具转让债权书;
④ Z向W请求确认债权转移;
⑤ W向Z确认债权转移;
⑥ Z向A提供融资;
⑦ A发货后,W向Z回购债权。
以上的运作流程是基于W对A的信用等级开展的。同样,贸易链中的经销商D也可将预购的货物作为抵押向Z银行申请资金融通。供应链贸易融资跳出了“一对一”及单个环节的融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多”及多环节、多层次、多产品混合的融资模式,为提高产业供应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策措施
(一)建立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管理系统
在国际贸易产业供应链上,一个核心企业会拥有众多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分支复杂,范围广范,供应链在国际贸易项下的延展性强,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风险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包括由于供应链涉及的企业数量多,来源多样性,除了追求供应链平衡的共同目标外,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复杂性的竞争论文提纲格式。同样,供应链贸易及融资都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系列因素的变化,要求银行必须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实施科学管理,一是不能片面强调授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不能简单依据对授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而是应当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对风险的实际控制效用;二是针对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各类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贷前或贷时审查,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控制风险的途径。如,为了实现对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银行开发或整合升级满足国际贸易融资条件的个性化、专门化信息平台与管理理系统。英国的劳合银行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易服务LOTS系统,将信用证服务、进出口单据处理、保函等业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上,顾客可以实时跟踪贸易单据的处理状态,掌握各项业务进展情况。荷兰银行的MaxTrad管理系统,通过提供24小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帐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创新供应链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供应链融资作为基于贸易供应链的全过程融资方式,在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又多局限在国内贸易上,很少涉猎到国际贸易领域。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额连年稳步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众多企业也成为了国际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需求来看,传统“单一环节”的“只管一段”国际贸易融资也同样不能适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对策措施,我国银行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及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不仅要继续注重传统的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将供应链融资模式与国际贸易融资模式有效结合,推动了供应链的(国际)贸易融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供应链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体系
由于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因此,应尽快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及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
(四)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概述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现迅猛增长。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对应,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发展过程依赖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资源供应,日常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企业外部资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承担着资源转换的功能,即输入资源并输出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对于企业来讲其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输入的资源的质量优劣,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对企业自身所不能够控制的外部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不少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在所有方面都管理到位,只需要将关键环节――价值增值核心部分管理到位即可,只要在关键的价值增值环节具备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这些观念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应用背景。尽管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但是就我国企业来讲实践过程相对滞后,其对于科学化管理的提升作用仍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外延,扩展了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同时也对供应链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电子商务信息的整合运用,提升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成为研究的新课题。在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成员应当密切协作,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益。通过合作管理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同步化,促进企业供应资金及物流的合理高效流动。与此同时,网上零售渠道的扩展等相关发展问题也对新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机遇和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需求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应链管理涉及了供应链的四个环节,即计划、采购、生产以及产品配送等,包含了供应商、客户等一系列主体,也包含了产品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供应、产品配送等环节。这些既表明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同时也表明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涉及了多个企业、跨多个部门环节的综合管理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就是企业在电子商务、信息化背景下,有效集成、整合整个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企业服务和产品质量,跨部门、跨企业的整体优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企业的采购活动、生产活动以及销售活动等都不再是相互孤立的环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管理者也应当突破相关的界限束缚,有效地将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等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关联,并将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通过协调、整合各个主体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将各个组织有效整合、集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企业以及组织就能够结合成为供应链的有机整体,实现良好衔接、渗透、依存以及互动,形成供应链网络,整个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实现共赢。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合作共赢,这一双赢的关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网络中各个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发展的基础上的,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转化为整个链条群体的整体活动。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和丰富,正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而且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供应链管理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在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供应链概念,这其中就包含了企业资源的内部集成与企业资源的外部集成思想,并且在企业中初步实践,这都说明在初级阶段供应链管理模式基本成型。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成员尽管跨域部门,但是相互协调已经成为共识。不过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传递不顺畅、信息失真或者是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利用供应链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效率。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新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供应链管理处于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新的供应链管理技术不断出现,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原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流动方式和流动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例如协同预测补给策略、供应商库存管理、协同计划预测补给等相关技术。上述创新管理技术能够起到促进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企业相互衔接、有效配合,积极适应市场变动,提升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联合管理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作为商业贸易领域的新兴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对贸易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是一种动态的商务模式,它将传统的经营理念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将市场的时间形态、空间形态以及虚拟形态等有效整合、能够把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汇集在一起,将市场作为连接纽带,以期发挥最佳效用、收获最大效益。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都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因此企业应当将优化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合理流动,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同步性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效结合电子商务的营销方式,研究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明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持续有效运转提供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应商选择与原材料采购、信息共享、分销管理、生产定制以及决策技术的开发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企业原材料的采购等相关问题是由电子商务拍卖市场所引发的研究课题。其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可以接受的风险条件下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这一环境下,供应商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形成供应商联盟,这能够有效降低供应企业之间的交流成本,继而强化供应商的市场地位。
信息共享则是供应链环节中各个企业有效沟通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如果缺乏信息沟通或者信息沟通不真实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发生目标冲突。如果是处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组织属于同一家企业,则会导致企业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在未来的需求预测上发生信息冲突,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加大了生产管理成本。
供应链各环节的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电子商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活动包含了消费者行为、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三部分内容,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可以实现网上购物,并把自身的特定需求和个性化要求及时发送给供应商,同时各个供应商之间也可以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换,实现协作共赢。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获得更多、更具有个性户的消费需求,但是也不能够摆脱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依旧需要缓冲库存来降低自身风险水平。另外,在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要积极引进电子商务平台,强化自身行业地位。
本文总结供应链不同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以期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有效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成本,不仅能够有效强化企业信息搜集和决策能力,同时也会使得企业决策更加可靠。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效益及运营效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式就是实现了网上销售,可以采取网上零售及网上直销方式,扩展传统的供应渠道,实现网络营销商品价格的最优定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营销渠道的运营成本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企业在获取精准市场消息时成本更低,这提供了决策技术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决策技术的实用性。决策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供应链管理者及时发现需求及供应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总的来讲,生产定制、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手段的使用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及研究,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演臣.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孙德建.HT公司基于ERP的电子商务整合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王庆礼.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娄葱飞.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流采购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一、引言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深刻影响,现在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城市的居民吃着“不放心”的蔬菜;农村的农民买着大量伪劣产品等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层出不穷。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普遍存在农产品价格成倍上涨,农民在网上购物却不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农产品、农资流通缺乏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农村流通渠道、流通信息不畅和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所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流通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流通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也对流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和手段,它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挑战,大大促进了商务理念和商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为流通领域带来了积极深刻的影响,使流通真正实现社会化成为可能。它导致流通费用的减少,提高流通渠道效率,改变现有流通模式与流通格局。
二、关于农村流通供应链研究现状
关于农村流通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夏英、宋伯生(2001)提出,我国农产品在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加上激素的滥用等,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隐患。为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达到ISO9000以及HACCP 认证标准,如何落实和执行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是关键,这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刘从九(2004)在《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组织重构》中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提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重构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刘美远(2006)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中提出对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模型并提出了建议。倪燕逾、燕翔在《农产品流通中第四方物流组织结构及其运作》中将第四方物流引入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第四方物流的结构框架,对农产品了流通五个层次进行整体协同运作,以提供一个综合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解决方案。俞海宏在其博士论文《基于服务供应链契约协调机制的农村流通供应链运作优化研究》,他是基于服务型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理论来研究农村流通供应链的优化。鉴于此,本文从农村物流的角度对农村流通供应链进行优化研究。
三、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现状
我国现在的农村流通供应链模式如下图1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存在如下问题:(1)技术设施薄弱,销售网点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2)中间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的农村流通企业。(3)农产品流通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4)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与体制。(5)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监管成本高。(6)农村流通企业融资难度大,保险难度也比较大。
四、农村物流改善
1.农村物流组织。农村物流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规模物流企业的参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居民分散是阻碍物流企业进驻农村的关键因素。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实力普遍不强也是造成其进去农村市场的主要原因。中国邮政有着百年品牌历史,多年来在每一位百姓生活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受农民信任;特别是设立在农村的代办员,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同时在拓展市场以及大用户发展、新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邮政完善的网络体系,覆盖面广的实物投递网、信息通畅的信息网和方便快捷的金融网三网合一,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顺畅。所以,农村物流组织可以考虑利用“邮政+第三方物流”的模式。
2.农村配送中心建设。农村配送是一个区域配送的概念,是相对于城市配送而言的。同样按照配送的一般概念,可以认为农村配送是以农村经济生活消费为目的,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一种既包含集货、储存、拣货、配货、装货等一系列狭义的物流活动,也包括输送、送达、验货等以送货上门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供应链环节。配送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配送体系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然存在组织设置分散、实力较弱;配送渠道少、环节较多;配送技术水平低;配送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这方面主要研究在农村连锁经验配送模式下如何构建农村配送网络体系,主要包括配送网络的规划,配送中心选址和配送中心运营三个方面。在配送方式也可以考虑先到镇,再到村的配送二级模式。
3.农村信息技术建设。在技术方面,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Internet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国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无论是生产企业,政府监控部门,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可以通过Internet相关信息。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前提。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农村流通供应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方面主要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构建出一个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农村信息系统。
五、农村物流改善后农村流通供应链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改善后的农村物流优化后的农村流通供应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六、结论
本文提供了一种从物流的组织、配送中心建设和信息技术建设三个方面对农村物流进行改善的思路,并建立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物流改善后农村流通供应链的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农村物流改善和建设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 考 文 献
[1]李建军,苏庆艳,曲慧梅.电子商务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牛东来.流通业供应来年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杜文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8(2)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加入WTO,取消了对国外服务业企业的业务限制、地域限制及客户限制,放宽了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服务业的经营许可限制,并将在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开放,由此导致国内服务业的竞争更加激烈[1]。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服务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任何一个服务业企业都不能包纳服务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市场的竞争是在企业与其合作伙伴所组成的供应链与其竞争对手之间展开的,而且在供应链内部合作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是事关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服务供应链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国内缺乏对服务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探讨,特别是迄今为止国内尚没有将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同顾客满意及企业经营绩效等变量联系起来的相关研究。服务供应链是一条完全由顾客需求拉动、对时间敏感、须对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且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将其与顾客需求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
1 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及服务流程
所谓服务供应链,是指从接受顾客需求开始,通过需求分析和协同运作,服务集成商以服务解决方案的形式将自身及服务供应商的服务传递给顾客,最终满足顾客需求,由顾客、服务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组成的环式功能结构[1]。也就是说,服务供应链是以服务为主导的集成供应链,当下游客户向服务集成商提出服务请求,服务集成商立刻响应客户请求,这样从客户的服务请求出发,通过处于不同服务地位的服务提供者对客户请求逐级分解,由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彼此合作,构成一种供应关系,同时服务集成商承担各种服务要素、环节的整合和全程管理。
服务供应链在时间要求上非常高,因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的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服务供应链中客户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得到服务,如果超过了客户可以接受的时间,服务产品的价值很可能将不复存在。同时由于服务的易逝性,服务若在提供的时候没有被消费,便再也无法消费,从而导致了服务的浪费。在这种客户对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的环境下,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重要,服务产品个性化也更加重要。服务供应链的控制对象为客户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任务是服务,服务企业通过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增值,所以服务流中的物流不是重点。但是服务供应链中,由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和不同客户产生不同类型的服务需求,使得服务需求信息难以预测[2]。服务供应链可以灵活的安排合作,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使服务企业能够形成灵活的经营机制,从而与迅速发展的技术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保持同步,可以降低交易的风险。
服务供应链一般只包括客户、服务企业、服务提供商三个层级。首先由服务集成商接收最终顾客的服务订单,即服务需求。接着对顾客发出的需求进行分解,然后根据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做出服务能力评估,从而建立顾客需求的分配机制,制定顾客需求的分配策略,最终产生服务能力计划,即最终的顾客需求分配方案,这就是服务供应链中的服务流程[3]。在这个过程中,服务集成商负责提出服务解决方案,而各个服务供应商则是服务集成商服务策略与服务思想的具体实施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服务系统。服务集成商作为服务供应链的枢纽,集成了多个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
2 服务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服务能力分析
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能力本身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新概念,它依附在服务企业的组织、技术、资源、知识、文化和管理等各个层面中,这导致研究者对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对于其内涵界定并不统一[4]。本文认为,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能力,是指服务供应链从顾客发出服务需求开始,通过服务集成商分析服务需求、协同服务供应商,最终将服务产品交付给顾客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服务成本、处理应急能力、协同运作水平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服务系统完成顾客服务需求的一种综合评价。
服务能力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单个服务业企业,其服务能力基本是由企业的有形资源(如设施、设备、人员)来决定的,因此主要受限于企业有形服务设施、服务员工的数量、技能以及有效服务时间等因素。对于由多个服务业企业组成的服务系统,其服务能力会受到服务集成商管控能力、服务集成商的供应商的经营实力、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系统以及信息系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服务集成商是服务系统内的核心企业,作为服务系统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掌握与管理服务系统全部的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其对服务响应时间和服务资源的分配关系到服务系统内基于服务能力约束的计划与排产问题。在服务供应链运作中,整合资源和供应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集成式综合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需要服务集成商具有稀缺的、有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不易复制的资源,还需要服务集成商具有良好的供应和服务传递能力,实现价值传递的目标,从而降低与下游企业合作的风险。这就要求集成服务具有较高的流程整合化程度和技术应用整合程度,以实现所有权成本以及优化客户的技术流程。而服务供应商作为服务集成商服务策略与服务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其服务能力的大小也是影响服务供应链响应时间和服务成本的关键因素。如果服务供应商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服务集成商分配的任务,服务集成商就是分配的再合理也会造成服务资源的浪费,使服务系统无法按时向顾客交付服务产品,影响顾客满意度。
由于服务集成商与服务供应商在服务供应链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服务集成商管控能力、服务集成商的供应商的经营实力、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系统以及信息系统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满足客户企业的复杂性需要, 降低双方合作风险并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往往会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完成资源的提供和传递,实现服务传递并达到价值传递的目标。
3 基于服务能力的服务供应链决策制定
当前,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方式逐渐从强调规模经济和批量化生产转向以设计、方案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客户定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技术进步又强化了企业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同时单一的任何一个服务企业不可能包纳服务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这种状况下,本文制定了在供需之间实施有效的战略性互动和协同运作的决策,不仅能保证成员企业的基本独立性,避免了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弊端,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并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供需之间的战略互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客户概念、互动反应能力、客户授权和客户价值管理。在服务供应链中,客户概念指企业在提供供应链服务时,能清晰地与客户沟通,把握整体价值需求,从而在洞悉客户的潜在利益以及相互沟通的状态下,共同解决问题或提供服务。互动反应能力反映的是服务集成商能从特定客户或其他客户以前的反应中不断调整和提品、服务以及关系能力的程度,这一要素反映了服务提供商能够根据差异化的客户和不同的时间点定制提供服务的能力。客户授权反映了服务集成商为客户提供了一种通道,使客户能有效地与服务提供者形成连接,产生交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相互分享有关产品、服务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批评、建议和思想。客户价值管理测度的是服务提供商能根据预期的每个客户的反应提供差别化服务,并且使这种服务产生的效益最大化[5]。在服务供应链环境下,客户企业通常无法获取经营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而服务集成商刚好拥有客户企业所需要的这部分稀缺资源,与服务集成商进行战略互动是客户企业生存、发展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服务集成商可以通过与客户、服务提供者互动,提供差别化服务。服务集成商的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战略互动从服务集成商那里得到自身无法掌握的全面的隐性资源以及自身组织协调的交易成本太大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加强自身的灵活性,可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模式,逐渐从与供应商之间的简单交易转向基于隐性资源和能力规制的互动合作行为,促使相互之间产生一种长期的依存关系,最终使企业价值得以实现。
在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集成商负责制定服务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则根据服务集成商提出的服务解决方案负责向顾客提供服务产品。而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产品的消费过程必须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服务产品的交付过程和服务产品的接受过程必须同时发生。为了及时满足顾客需求,服务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必须协同运作并且保证顾客的高度参与和信息支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应以顾客为中心,整条服务供应链的运转是完全由顾客服务需求驱动的。服务集成商根据顾客的需求以及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将服务分配给各个不同的服务供应商,为保证这些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的通畅,必须依赖完善的协同信息系统。凭借完善的信息系统,服务系统中的服务集成商与服务供应商能够与顾客进行实时联系,服务集成商能够及时把握顾客需求,并对未来的需求做出预测,及时调整服务系统的服务能力。此外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服务集成商对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分配,以及对服务需求的预测和对服务过程的控制。
4 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供应链的发展对策
通过上述研究得知服务供应链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服务供应链与一般产品供应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很多方面具有其特殊性,所以一些适合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措施并不完全适合服务供应链。本文对文章中提出的战略性互动和协同运作模式提出一些有助于服务供应链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合法的伙伴关系。服务供应链体系中,伙伴关系合法性是衡量服务集成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当服务集成商与客户企业不断地进行战略上的互动,同时又具有维系上下游关系的价值资源和综合服务能力等必要条件,才能使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形成长远的、制度上的合法性。尤其对于重要客户,企业可以通过获得在关系网络中的合法性,来实现长远价值。建立伙伴关系的合法性不仅对组织产生约束,同时也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往[5]。
4.2 积极推行服务供应链的标准化及科学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推行服务供应链的标准化需要与建立科学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相结合。服务集成商可以和服务供应商进行协商,在服务系统内建立科学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完善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在服务系统内对各方在响应时间、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约束,规范服务系统内各方的行为,产生服务供应链的协同效应。服务供应链的标准化则主要基于服务传递系统的标准化。服务传递系统的标准化,包括服务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服务产品传递的标准化等方面。在服务供应链协同运作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服务传递系统的低效率问题。实现服务传递系统的标准化,有助于合理组织整个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系统,解决服务传递系统的低效率问题,保证服务集成商的协同计划能够顺利推行。
4.3 对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进行合理计划与管理并重视服务供应商建设。服务集成商作为服务供应链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的枢纽,应对服务系统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服务集成商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需求计划和服务能力计划,实现服务系统内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的最大效益的利用。服务供应链上还有少量的关键服务企业,与其它众多服务企业相关联,这些少量的服务企业只要能正常运行,就能保证整个服务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服务集成商特别重视这少数几家服务供应商的建设[1]。
4.4 保证与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与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服务集成商顺利进行协同计划的先决条件。由于服务集成商与顾客在对服务需求的理解上会产生差异,包括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服务企业对顾客服务质量期望的理解上的差异,以及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与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的差异。为了避免这些差异的存在,服务集成商应对顾客需求进行足够调查,并经常与顾客进行沟通,以充分了解顾客真实的需求意向。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服务供应链过程的高效性以及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4.5 建立完善的协同信息平台,注重信息质量,加强信息共享。信息系统是服务供应链能够有效进行协同运作的充分条件之一。完善的协同信息系统,能够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丧失率与错误率降为最低,使顾客的真实服务需求能够及时地传输到服务集成商的决策层,以及服务集成商的供应商,从而及时地做出有效的决策。通过服务供应链信息共享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供应链合作关系,使上下游关系的服务企业之间更容易建立起连接,实现网络化优化资源配置[2]。
参考文献:
[1] 王文博. 服务供应链协同计划运作模式及决策模型研究[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王振锋. 服务供应链合作关系与利益分配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刘迅(1980-),男,湖北荆州人,湖北经济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供应链融资等。Email:47602048@qqcom
(1湖北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供应链融资是现今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对金融机构来说,如何评价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能力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把供应链的因素划入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能力进行了更切合实际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以往只考虑融资企业资质的情况,从供应链视角审视的企业融资能力有相当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融资能力;模糊灰色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5008806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1]。
由于和传统融资相比,供应链融资具有很大优势,所以,自从其出现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大多数都推出了各自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在国外,供应链融资发展则更为迅速,不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且大的物流公司如APMoller-Maersk、UPS等也纷纷开展物流金融(供应链融资的一种)服务。本文要探究的问题是: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时如何相对科学地评价那些带有鲜明供应链特征企业的融资能力?
一、文献综述
对金融机构来说,企业的融资能力的高低集中体现为其信用水平的高低。学者们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融资能力)早已展开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
在企业信用水平(融资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成果来主要自于世界三大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认为以下的几个方面是评价企业信用水平的基本要素:行业趋势、国家政策和监管环境、管理质量、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公司结构、财务状况、母公司保证和保持协议、特别事件风险。标准普尔认为信用水平是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平衡的结果,经营风险应该主要从行业特征、竞争地位及管理三个方面测量;财务风险应该主要从企业的财务特征、财务政策、收益性、资本结构、现金流保护和财务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衡量。惠誉认为企业的信用水平评价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的组成要素有现金流量、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及杠杆比率等等;定性的组成因素有行业风险、公司管理、市场竞争地位及经营环境等等。
在企业信用水平(融资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上,自1968年,美国的Altman教授采用22个相关财务比率创建Z评分模型(Z-Score Model)以来,多元判别分析(MDA)模型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该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经不断修改发展成为Zeta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又发展出很多著名的信用水平度量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KMV公司开发的以Credit Monitor模型为代表的一类KMV模型、JPMorgan等公司联合开发的Credit Metries模型、瑞士信贷金融公司的Credit Risk+模型、Wilson开发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信孚金融机构的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tial模型以及KPMG公司的贷款分析体系和Mortality Rate模型等等。同时,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也被引入到对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中,如陈中华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了评价研究[2],史修海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企业的信用评级进行了研究[3],刘秀英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4]。
笔者发现,上述成果普遍地把评估企业融资能力的重点放在企业本身的资质上,忽略了企业的供应链特征,特别是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到供应链的因素,在企业供应链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供应链特征,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评估企业的融资能力。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不仅要包括企业本身的资质因素,还要包括供应链的因素,如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情况、和上下游企业交易的稳定性等等。
二、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属性多样、结构复杂的对象,一般需要建立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模糊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模糊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都是不确定性系统研究的理论,其研究对象都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两者是有差别的。模糊数学着重研究“认知不确定”问题,其研究对象具有“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特点,其研究手段主要凭经验借助于隶属函数进行处理,其研究宗旨强调先验信息和研究经验认知的表达规律。灰色系统理论这种研究“少数据不确定”的问题,其研究对象具有“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特点,其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数据生成处理得出结论,其研究宗旨强调信息优化和研究现实规律[5]。
由于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能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因素带有模糊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因此,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评价既是一个模糊评价问题也是一个灰色评价问题。模糊评价一般能对客观世界中具有不确定和模糊特征的事物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可以得到对这些事物较为切合实际、客观和正确的评价,进而解决这些带有模糊特征的现实问题。模糊评价的特点在于它结合了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把难以数量化的定性分析定量化。灰色评价的典型特征是依据贫信息(信息不完全)来处理问题。现实世界绝大多数问题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对决策者来说,它们既不是完全的“黑箱”,也不是完全的“白箱”,而是“灰箱”,要解决这些灰色问题,常规的数学理论和模式是难以有用武之地的。如果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应对之,常会使得问题得以简化且能提升解决问题的精准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评价,如果仅仅采用模糊评价,会造成既有信息利用不充分或者信息丢失的后果,如果单单采用灰色评价,则会忽视问题本身的模糊特质,因此,单独采用一种评价方法,都会导致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的结果和其实际融资能力的偏差。鉴于此,笔者采用有机地结合了这两者优点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进行评价。
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建立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指标集(详见本文第三部分)。假如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X由k个影响因素构成,而每一个因素又由若干个二级因素构成,笔者把一级指标设为x1,x2,…,xi,…,xk,二级指标设为xi1,xi2,…,xii,…,xik 。当然,二级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步:确定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各因素(指标)的权重。在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时,如何确定指标的权重,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指标权重值的变动会导致被评价对象最终评价量值的变动,从而直接影响综合评判的结果。在实践中,有很多确定权重的方法,通常分为两大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是根据决策者主观的经验及判断,用某些特定规则计算权重的办法,比如,相对比较法、专家咨询法和连环比法等;客观赋权法是根据指标本身提供的客观数据,用某些特定规则计算权重的办法,比如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主要依靠决策者的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决策者计算权重结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客观赋权法主要依靠指标提供的数据,但指标数据收集的时候可能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两类方法都有其缺陷(也各有其优点)。所以,实际运用中,最好把这两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本文采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是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6]。
第三步:确定评价的等级与标准,建立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矩阵。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中的指标按其优劣等级统一划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种标准,其分值分别为(5、4、3、2、1)五种分值,指标等级介于相邻等级之间,相应评分为(45、35、25、15)4 种分值[7]。有了评价的等级和标准之后,就可以建立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矩阵D,其任意一元素记为d(根据最后一级指标数来确定其下标,如果最后一级评价指标数是3,则任意一元素记为dimn,下文均以最后一级是三级为例阐释)。
第四步:确定评价的灰类。评价矩阵D中指标值本质上是一个灰数的白化值。确定评价灰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加准确的描述评价指标归属与某类别的程度,其任务主要是把评价灰类的等级数确定、把灰类的灰数确定以及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确定。确定评价灰类是要依实际情况而定的。本文把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灰类取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级,灰类的等级序号用e=5,4,3,2,1表示。本文采用的白化函数是三角白化函数,具体设计如下:
①当e=5时,灰类为“低”,灰数5∈[0,1,2] ,其白化函数为:
g5=1dimn∈[0,1]
(2-dimn)/1dimn∈[1,2]
0dimn[1,2]
②当e=4时,灰类为“较低”,灰数4∈[0,2,4] ,其白化函数为:
g4=dimn/2dimn∈[0,2]
(4-dimn)/2dimn∈[2,4]
0dimn[0,4]
③当e=3时,灰类为“一般”,灰数3∈[0,3,6] ,其白化函数为:
g3=dimn/3dimn∈[0,3]
(6-dimn)/3dimn∈[3,6]
0dimn[0,6]
④当e=2时,灰类为“较高”,灰数2∈[0,4,8] ,其白化函数为:
g2=dimn/4dimn∈[0,4]
(8-dimn)/4dimn∈[4,8]
0dimn[0,8]
⑤当e=1时,灰类为“高”,灰数1∈[0,5,10] ,其白化函数为:
g1=dimn/5dimn∈[0,5]
1dimn∈[5,10]
0dimn[0,10]
第五步:计算灰色评价系数、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权矩阵。对于最后一级评价指标uimn,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记为pimne,则pimne=∑5h=1ge(dimn),总灰色评价系数记为pimn,则pimn=∑5e=1pimne。就评价指标uimn,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记为rimne,则rimne=pimne/pimn,灰色评价权向量rimn=[rimn1,rimn2,rimn3,rimn4,rimn5],灰色评价权矩阵Rim=[rim1,rimn2,…,rimn]T;依据第二步得到的权重矩阵,逐步向上,分别可以求得第二级和第一级指标的灰色评价的权向量和权矩阵。
第六步: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记其评价结果为Z,根据第二步得到的权重及第一级指标的灰色评价权矩阵,可以计算出结果。如果将各评级灰类按照灰水平的阈值赋予数值,则可以得到各评价灰类等级的数量化向量C=[高,较高,一般,较差,差],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百分制C=[100,80,60,40,20]来将评价的结果数量化。据此,可以得到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量化值V=ZCT=V[100,80,60,40,20]T。
三、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1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供应融资能力的因素是很多的,根据本文要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笔者从三个方面对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图1所示。图1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图
1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在遵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原则(科学性和客观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笔者着手构建了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指标体系。
(1) 指标的初选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及本文要研究的目的,同时依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了初选指标,先作具体说明如下:
在宏观层面(企业外部环境):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只对特殊企业的客观信用风险水平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建立一般指标体系可以忽略(如果专门要对此类企业分析,可专门在指标体系中加入自然环境因素的指标)。社会环境虽然对所有企业的客观信用风险水平均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非直接的,要通过其他的因素才发生作用,也是可以忽略的。②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政治环境中的政策和法律,经济环境中的经济周期、行业环境中的行业发展状况都对企业发生直接的重要影响,指标体系内必须要有反映这些因素的指标。
在中观层面(融资企业所在供应链):①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状况。供应链整体状况是供应链融资企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平台,此平台对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客观信用风险水平有重要的影响。②供应链主体企业状况。供应链主体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核心和灵魂,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在供应链中是支柱,它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状况。③与融资企业有交易关系的厂商状况。供应链融资能影响客观信用风险水平的关键之一就是交易的真实性,与融资企业有交易的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的情况必须在指标上有反映。
在微观层面(融资企业自身素质):①融资企业的基本状况。供应链融资企业是其客观信用风险水平高低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必须要对融资企业本身进行考察。②交易状况。融资企业与其交易厂商交易的真实性是供应链融资重要的基础。
初选指标的结果如下:
宏观层面: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指标:无(特殊企业可以考虑增加指标)②政治环境。指标:产业政策、相关法律等。③经济环境。指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等。④行业环境。指标:行业发展潜力、产品销售潜力。
中观层面:①供应链整体状况。保障层供应链保障层是保障供应链能发挥应有作用的相关基础条件。主要有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条件。指标:供应链制度的存在及执行、供应链信息系统完备程度、供应链信息的共享程度、供应链成员交易合作程度及信息沟通程度等;结果层供应链结果层是指供应链最终体现的成果和能力。指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供应链客户满意度、供应链总资产报酬率、供应链总利润率、供应链总库存周转率、供应链总销售增长率、供应链客户响应速度、供应链准时交货等。②供应链主体企业状况。指标:供应链主体企业信用状况、主体企业产品成本、主体企业利润增长率、主体企业的产需率、主体企业市场覆盖率、主体企业产品生产循环周期、主体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程度、主体企业与融资企业的合作程度等。③与融资企业有交易的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状况。财务状况指标: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信用状况指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在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贷款按期支付率等。
微观层面:①自身基础素质。指标:融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领导者素质、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责任感、财务报表质量等。②盈利能力。指标:融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报酬率等。③经营创新能力。指标:融资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比重等。④偿债能力。指标:融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股东权益比等。⑤成长潜力。指标:融资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等。⑥交易与信用状况。指标:交易的真实程度、交易的频率、交易履约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在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贷款按期支付率等。
(2)指标的筛选
对于供应链融资能力定性方面的指标,本文筛选的原则是:凡超过80%的专业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定性指标有所凝练,指标范围有所缩小。对于定量方面的指标,根据上文的分析,数量非常多,这些指标之间有的高度相关,有的难以收集,因此需要进行筛选。筛选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通过调研得到多家供应链中小企业的相关定量指标的数据,其次用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中,要选取相关系数小的指标,指标间相关系数越大,表明指标所包含信息越少,反之包含的信息越多,应该选择相关系数小的指标,当然,相关系数小到何种程度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一个临界值,如果两个指标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大于该临界值,那么就剔除其中的一个指标;反之,如果两个指标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小于该临界值,那么两个指标都予保留。本文选择的临界值是平均相关系数值为045。评价相关系数等于每列相关系数之和除以项数。和方差(标准差)分析,方差(标准差)分析中,在指标间相关系数无法区分的情况下,要选取方差(标准差)较大的那个指标。其原因是变动率较大的指标包含的信息量较大。最后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定量指标。
指标筛选的具体步骤为(我们以成长潜力指标的筛选为例):首先把选取的多家样本公司的成长潜力指标数据输入Eviews51软件中,其次计算成长潜力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和评价相关系数、方差,最后按照指标选择筛选的标准选取指标。如在表1中,供应链融资企业的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收入增长率的评价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45,所以要剔除两个指标,剔除的标准就看哪两个的方差小,按照要求,剔除主营利润增长率和主营收入增长率两个指标,保留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同样的道理,保留股东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指标。
表1成长潜力指标相关性及方差分析表主营利润
增长率股东权益
增长率总资产
增长率净利润
增长率主营收入
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1-010004097090股东权益增长率-0101-002-020-018总资产增长率004-0021-003-013净利润增长率097-020-0031084主营收入增长率090-018-0130841方差002005002012001
根据上述的筛选步骤,对前面的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并结合后文要提到AHP的要求构建指标体系,目标层X,一级规则层xi,二级规则层xim,三级具体指标层ximn,最后的筛选结果如表2―表5所示。
表2一级规则层目标层X: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一级规则层宏观层面x1中观层面x2微观层面x3融资企业的
外部环境融资企业所在
的供应链融资企业的
自身素质
表3宏观层面指标筛选结果表二级规则层三级具体指标政治环境x11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条件x111经济环境x12宏观经济发展状况x121行业环境x13行业发展潜力x131、产品销售潜力x132
表4中观层面指标筛选结果表二级规则层三级具体指标供应链整体状况x21供应链信息系统完备程度x211、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x212、供应链客户满意度x213、供应链客户响应速度x214、供应链整体竞争力x215供应链主体企业x22主体企业信用状况x221、主体企业的市场覆盖能力x222、主体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程度x223、主体企业与融资企业的合作程度x224与融资企业交易的供
应链上下游厂商x23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x231、贷款按期支付率x232
表5微观层面指标筛选结果表二级规则层三级具体指标自身基础素质x31企业制度x311、领导者素质x312、公司治理结构x313盈利能力x32销售利润率x321、成本费用利润率x322经营创新能力x33存货周转率x331、应收账款周转率x332、研发投入强度x333偿债能力x34现金流动负债比率x341、股东权益比x342、流动比率x343成长潜力x35净利润增长率x351、股东权益增长率x352、总资产增长率x353交易与信用状况x36交易的真实程度x361、交易履约率x362、贷款按期支付率x363
2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用AHP来确定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用此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步骤是:首先要创构待解决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根据递阶层次结构创建两两判(目标层除外);最后求得权重向量并且要通过一致性检验。本文求解权向量的方法是和法[8]。根据笔者的收集的问卷调查资料,依次方法,求得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各指标的权重(如表6所示)。
表6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各指标权重表一级权重二级权重三级具体指标权重目
标
层
Xx1
015x2
037x3
048x11:012x111:1x12:029x121:1x13:059x131 :043;x132:057x21:017x211:008;x212:019;x213:018;x214:030;x215:024x22:047x221:020;x222:011;x223:014;x224:056x23:036x231:045;x232:055x31:006x311:031;x312:033;x313:035x32:019x321:043;x322:057x33:018x331:040;x332:040;x333:019x34:023x341:042;x342:025;x343:034x35:013x351:038;x352:033;x353:029x36:021x361:027;x362:035;x363:038
四、算例分析
笔者以湖北某制造企业为例,用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来测算其供应链融资能力。为对比分析,分别对考虑到该企业所处供应链和不考虑该企业所处供应链两种情况下的融资能力进行了计算。
1考虑供应链情况下的企业融资能力
依据前文建立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指标体系和确定的评价等级准则,本研究共请5类20位专业人员(每类4位,分别是企业管理人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行业分析师、供应链研究学者和金融监管人员)对该企业的融资能力评分,得到评价样本矩阵(每类专业人员的评分取平均值):
(1)评价样本矩阵
①宏观层面x1的三级具体指标评价样本矩阵
x11x11135424434
x12x1213232343135
x13x13118221918
x132151421817
②中观层面x2的三级具体指标评价样本矩阵
x21x211494754847
x21239383844
x2134545444446
x2144245434444
x2154946454546
x22x22154849495
x2224745454648
x2234543444345
x2244646434448
x23x231424344141
x232414342424
③微观层面x3的三级具体指标评价样本矩阵
x31x3113235383434
x312354393737
x31333133432
x32x32119192221
x32131313313
x33x3314545484845
x3324646474547
x333252532224
x34x3414849454546
x342222191921
x34333343434
x35x3512625262526
x3521717181817
x3531212121111
x36x36112111111
x36232829331
x3633233333232
(2)计算各级灰色评价系数及权矩阵
按照本文第二部分的第五步,计算出灰色评估系数和权矩阵(限于篇幅,不列计算过程),得到了权矩阵后,结合本文第三部分算出的指标权重,可以对三级具体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同理,可以对二级规则层和一级规则层进行综合评价。
模糊评价的最终结果向量Z=[029031026013003],如果采用的百分制C=[10080604020]来将评价的结果数量化。可以得到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量化值V=ZCT=Z[10080604020]T=7408。
2不考虑供应链情况下的企业融资能力
由于剔除了企业所在供应链的因素,在第一级规则层中只剩下x1 和x2层,此时有必要重新调整它们之间的权重,还是采用AHP法确定这两者的权重,求出x1层的权重是01,x2层的权重是09,x1 和x2层其下的二级和三级权重保持不变。
按照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过程,可以求得Z=[024027027018004],转换为百分制可得V=6904。
对比两种情况下的测算结果,考虑供应链情况下的企业融资能力比不考虑供应链情况下的企业融资能力高5个点左右。这也表明如果把企业所处供应链的因素考量进来,是可以相对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的。因此,企业应该主动参加供应链,和供应链中上下游成员充分协作,这样既可以扩展业务,享受融入供应链的好处,还可以间接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同时,金融机构在开展融资业务时,不仅要考核企业本身的资信状况,而且要扩展视野,从供应链的角度评估企业的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刘迅供应链融资[J]企业管理,2009,(4):72-74
[2]陈中华层次分析法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史修海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刘秀英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6]刘迅供应链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分析:金融机构的视角[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王素义,朱传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拓展[J]生产力研究,2009,(11):180-181
[10]刘广斌,郭富贵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构建与筛选[J]工业技术经济,2009,(8):51-54
[11]谢科进现代企业信用和信用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11)
[12]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黎日荣,周怀峰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6)
[14]彭宏超供应链银企联盟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的作用[J]经济与管理,2011,(5)
[15]于淼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16]李晓华价值链的片断化及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5)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5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苏北地区属农业主产区,粮食、棉花、油料、瓜果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质量问题。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法是通过对农产品来源与加工过程监控来实现的,忽视了物流控制这一有效手段。封闭供应链体系是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高级形式,是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基础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苏北地区物流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苏南、苏中地区。本文结合苏北地区特点,分析构建封闭供应链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构建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理论综述
关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封闭供应链的概念由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于2006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具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具有可追溯性的供应链系统。陈恭和(2007)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详细描述了其系统的概念、功能、数据结构和开发框架。针对三鹿奶粉事件,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其产生的质量问题,并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1)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2)强调供应链运行标准的一致性;(3)强调成员的门槛性。王多宏(2008)认为,研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首先应进行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本理论与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研究,然后开发基于JIT的配送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以及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的研究,最后实现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焦志伦(2009)在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封闭供应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食品封闭供应链的设计要素,并从这些设计要素出发,尝试从理论上构建不同类型核心企业主导的四种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包括生产核心、分销核心、加工核心和销售核心封闭供应链系统。彭剑(2009)认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可以较好地解决湖南省当前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较好地体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
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的研究仍然强调在封闭供应链内涵探讨等方面,尚缺乏针对性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为此,本文将着力于针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构建。
三、苏北地区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必要性
(一)苏北地区物流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管理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尽管苏北农产品物流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目前的物流系统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由于缺乏共同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包装标准与运输实施标准不配套;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不仅如此,苏北农产品供应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开放的供应链体系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节约和价值增值。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就是在管理、技术以及运行上实行统一的标准和技术集成,通过供应链各级节点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达到高度一致的默契,从而实现消费者需求快速响应和即时准确供货,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目前,苏北地区供应链技术环节落后,难以保证物流过程中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整个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还十分简陋,技术手段落后。整个物流过程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为主,农产品在配送、运输、储存过程中保鲜技术缺乏,农产品损耗大。据统计,苏北地区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被控制在5%以下。因此,构建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迫在眉睫。
(三)降低成本的需要。苏北地区的供应链模式是环节开放式经营结构,不利于成本降低。食品经营企业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以价格为主要评判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反复的筛选、替换,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致使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混迹其中,危害消费者。同时,供应链的环节过多,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四、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积极培育苏北地区农产品核心企业,根据不同农产品和不同流通环节的特点,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以及部分农产品连锁超市等农产品流通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封闭供应链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围绕核心企业进行农产品供应链设计时应坚持流程简洁性、能力(资源)互补性、运行协调性、响应敏捷性原则,这样才能尽可能吸取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合理因素,同时又有利于根据企业的综合能力和优势加以创新。
具体思路是:1、依据苏北地区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基本情况,对各个企业的资源进行评估,明确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根据各个节点竞争实力的强弱,确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这个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销售商或者是农产品加工制造商;2、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节点企业重组。通过企业重组、技术改造等方法来改善资源状况,对于符合标准的企业尽量吸收入供应链,对负担性企业进行重组,以此整合优秀的上下游企业;3、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评估、选择企业之外的配套资源或合作者;4、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供应链运行的技术平台;5、根据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的性能条件、物流渠道、营销渠道和产品销售情况等因素来优化供应链结构。
(二)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主要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准入制度,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管理等。1、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企业准入许可体系。首先,开展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状况的日常监督检测和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及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等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其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在主体资格、程序、监管、法律适用上的一致性;再次,实施贴食品市场准入QS标志管理,实行产地标识制度和无公害标识制度,加强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查处和惩罚。最后,做好产地认证,对本地农产品和外来农产品的主产地实行安全农产品认证录,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加强生产基地环境监测;2、农产品安全监控与管理体系。为了确保农产品跟踪追溯系统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及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无疑是有效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是多边共赢的关系,各阶段企业不能仅以自身的利益为重,而应该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充分合作,形成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机制。整个供应链就像是一个虚拟的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目标,通过功能整合、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合成整合式农产品物流增值链结构体系,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四)发挥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服务作用。政府应出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规划指导意见,通过规划来合理引导封闭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针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出台各种支持和鼓励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