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肉牛养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宋重境.奶牛犊牛的饲养管理[J].大理州服务三农畜牧兽医,2012:1-1
[2]李妍,戚建允.犊牛早起断奶的饲养管理[J].科学养牛,2011:1-3
[3]张建林.初生犊牛护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1-1
[4]陈传强.犊牛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1
[5]于广成,周晓秋,王洪宝,等.中国荷斯坦奶犊牛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4
[6]王云洲.犊牛培育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125
[7]邱怀.全国高等农业学院校教材,牛生产学[M].1995,(5):181—190
[8]覃国森,丁洪涛.养牛与牛病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4—130
[9]李国江.动物普通病[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215—221
[10]解春亭.畜牧概论[M].科学出版社,1983,(12):186—190
参考文献
[1]桑润滋.从冀、鲁、豫肉牛业发展,看我国肉牛业发展潜力──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初见成效[J].黄牛杂志,2000,(5):17-20.
[2]夏广奎,王作武,李斌.如何提高北方地区肉用母牛的受胎率[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7,(6):21-27.
[3]禚度鹏.母牛的鉴定及提高繁殖率的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0,(6):33-35.
[4]程贵忠,秦宏伟,程之渊,唐朝忠,程培涛,唐中伟.提高肉牛繁殖率技术的研究报告[J].畜禽业,2002,(7):44-46.
[5]孙宏新,崔丽.提高受胎率是提高黄牛繁殖率的关键[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7):18-21.[6]原平贵,王欣,王海玲,王小国.把握最佳配种时机,提高肉牛情期受胎率[J].中国牛业科学,2009,(4):33-36.
参考文献
[1]季华员,李省辉.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07.第21期
[2]杨公社.猪生产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7
[3]蔡尚文.猪场高效益管理技术.[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8~119
[4]刘振生.农村高效养猪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131~132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21-01
近些年来,对我国养牛业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蛀牙包括牛流行热、结核病、口蹄疫、巴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恶性水肿、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等,传染性牛疾病具有传播广、流行快以及发病急等等特点,一般情况下,病区发病率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之间,牛犊的死亡率很高,危害十分严重。规模化养牛场的疫病防治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不管是经营管理,还是疾病防治、饲养方式方法、饲养管理技术、人员配置、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布局、场址选定,都必须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收获到良好防治效果。下面,笔者就探讨规模牛场疫病防治。
一、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防疫苗的使用
规模化养牛场在防疫过程中使用疫苗或者菌苗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原因就在于疫苗以及菌苗是防疫用生物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供应的渠道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由我国的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实施统一的管理。疫苗以及菌苗属于防疫和免疫注射的种类,因此,必须要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山西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统一的部署,不能够擅自将其增加或者减少,尤其是重大的动物疫病防治所用的疫苗或者菌苗,必须要坚持免疫注射到位,除了要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措施之外,还必须要实施动物防疫驻场的监督制度,更加要做好预防免疫接种的相关工作,从本质上增强动物群体的抗病能力。
规模化牛场对于一些类似于牛瘟以及口蹄疫等等十分重大的传染病必须要实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对于类似于牛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犊牛红痢、犊牛黄白痢、气喘病等疫病,必须要根据山西省自身规模牛场实际的情况以及山西省疫病流行的情况,将规模牛养殖场疫病流行规律以及种类明确,根据规模牛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以及疫病发生特点,结合牛疫病临床发病的情况,借助实验诊断室来对病源进行分离检测以及分离鉴定工作,对于发病畜禽以及感染畜禽必须要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明确牛场存在继发性感染疫病以及原发性感染疫病种类,具有重点地实施免疫接种,并且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免疫方式方法。
二、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使用保健品
当前形势下,在新发生的牛传染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病毒所引起,针对这些病毒性的牛传染病,并没有特效治疗的药物,只有根据山西省养牛场牛群所处于的不同饲养的阶段,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病原菌敏感药物的选择,有效预防牛群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细菌性的感染,将牛病死率以及牛发病率减少,有效提升牛的出栏率以及牛的成活率,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以及饲养效益。因此,不管是中成药制剂、化学药品制剂还是升生化制剂的保健药品,不管是抗生素类药品还是消毒类药品,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牛防病和治病起到保健的作用,但是,牛食用这些保健品以后都会在身体里面存在一定的残留,直接影响到了牛产品的质量以及牛防疫的效果。在规模化养牛场中应用保健药品,必须要按照休药期长短以及剂量来进行使用,那些不需要的药品、禁用的药品以及淘汰的药品坚决不能使用。
三、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消除技术上的误区
在山西省很多规模养牛场都对疫苗以及药物进行过分依赖,遵循重治疗轻预防的原则,对山西省规模牛场日常饲养管理进行轻视,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规模牛场环境控制以及饲养管理都成为了规模化牛场疫病控制十分关键的因素,生产上往往会因为卫生条件差以及饲养管理差导致发生很多疾病。免疫接种以及药物治疗都成为了对疫病进行控制十分有效的手段,但并不是万能的手段,再加上有些疫苗自身并不具备很高的免疫保护率,而且大多数疫病都是病毒性疾病继发感染,并不存在特效药,辖区药物治疗的收效十分微小。想要从本质上防治规模牛场的疫病,必须要从饲养管理以及卫生消毒方面下功夫,坚持防重于治以及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防疫苗的使用、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使用保健品以及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消除技术上的误区这三个方面对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巫亮.李金博.李爱华.温万.Wu Liang.Li Jinbo.Li Aihua.Wen Wan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繁殖性能调查[期刊论文]-农业科学研究2009,30(4).
(一)主要成效
——畜牧生产发展态势强劲,存出栏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预计实现肉类总产23.2万吨,畜牧业产值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0%。生猪存栏216.57万头,肉猪出栏225.38万头、猪肉产量19.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4%;、 7.4%和11.78%。牛存栏60.08万头,牛出栏14.05万头,牛肉产量1.9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5%、8.16%和16.57%;羊存栏40.63万只,羊出栏23.86万只、羊肉产量0.54万吨,存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栏和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62%和12.5%。家禽存栏539.62万只、家禽出栏760万只、禽肉产量1.69万吨,禽蛋产量9727.8吨,同比分别增长5.49%、10.8%、8.3%和2.42%。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之一。
——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发展后劲增强。2009年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5家;民营种畜禽场18家,新增12家;规模化养殖场(大户)快速发展到78户;养殖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稳步发展,示范村165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11个,养牛小区9个。XX年-2009年,中央财政投资的1310万元,扶持78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6000万元;全市72个乡镇883个行政村动物防疫配备了冷藏设备。随着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我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防疫冷链体系初步得到了健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为加快全市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畜禽养殖模式有创新,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畜牧部门的协调下,农村信用社通过“找路子、出点子、送票子”支持尹家坝养殖小区以“信用社+养猪协会+农户”养殖模式发展生猪生产取得成功。信贷支持规模养殖新模式得到了省委白恩培书记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腾冲县推行“正大畜禽一条龙”养殖模式,2009年3户养鸡示范户实现销售收入210万元,纯收达12.3万元。按照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出台的《关于加强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加快全省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意见》的要求,市县(区)畜牧局正在寻求与正大集团更大范围的合作。
——挖掘培育了全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品种,扩大了**猪的选育,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2009年,我市加强了与省农大的技术合作,以市种猪场为载体,以遗传资源保种场项目建设为支撑,扩大了**猪的选育。目前该场已选育纯种**猪408头(能繁母猪386头、公猪22头),共九个家系;已向社会提供纯种**猪216头,优质二元杂母猪1217头。同时加强了奶水牛业基地建设,通过选育扩繁及相关试验研究等工作,“槟榔江水牛”于2009年8月25日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公告,结束了我国无河流型水牛的历史。目前在腾冲县建立了500头以上的养殖场2个,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2个,100头以上的养殖示范村6个,水牛奶产量2009年有望突破XX吨。通过挖掘培育全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腾冲槟榔江水牛”品种,扩大地方优质猪种“**猪”的选育,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部门服务职能增强。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局积极推进基层兽医体制改革。五县区的兽医体制改革工作年底前可全部结束,基本建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技术支持、执法监督三大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为全方位搞好服务提供了保障。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全市畜牧业发展。一是落实兑现能繁母猪补贴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能繁母猪补贴(按100元/头的标准)已下达各县区,可望在11月底以前兑现结束。二是XX年年完成母猪保险19.55万头,参保率达90%以上,2009年度的母猪保险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中。三是落实生猪良种补贴政策。指导施甸县按照省厅的要求,组织实施了160万元的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四是落实了腾冲、昌宁两县奶水牛良种补贴项目。五是落实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扶持政策,XX年—2009年度投入1310万元。通过落实兑现中央、省、市等一系列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2、抓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推进了全市畜牧产业化进程。截至11月底共争取到中央、省畜牧兽医专项扶持资金3402.32万元。其中:①省级畜禽商品基地、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项目资金215万元。②2009年施甸县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项目资金300万元;③2009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10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批复;④2009—2009年中央扶持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250万元;⑤中央财政扶持低温冰雪灾害恢复畜牧业生产资金100万元; ⑥省级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91万元;⑦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195.32万元;⑧中央省市2009年度能繁母猪补贴1741万元。通过上述畜牧兽医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与国际小母牛组织、正大集团等的合作,有力地推进了畜牧产业化进程。共3页,当前第1页1
3、抓好畜牧科技术推广,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为规范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的选址、规划、猪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污物处理等建设标准,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制并下发了《**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结合“科技帮扶”工程的实施,采取结对帮扶、驻点指导等形式,重点开展了以生猪标准化养殖、奶牛科学饲养、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牛的冻精改良、猪的人工授精等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引进推广良种猪21545头(其中:良种母猪20925头,良种公猪620头); 开展牛冻精改良30681窝(其中:黄牛改良10527窝、水牛改良19344窝、奶牛810窝);开展生猪改良43.56万窝,其中人工授精改良28.3万窝;完成农田种草11.08万亩;推广青贮饲料49.72万吨,氨化饲料11.66万吨;辖区饲料企业生产配合饲料7500吨,推广配合饲料18.52万吨;派出科技人员200名,重点挂钩帮扶30个新建科学养畜示范村,500户养畜专业户,20户龙头企业。
4、抓好疫病防控工作,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兽医工作方针,抓好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的畜禽强制免疫工作,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据统计,全市春秋防期间累计免疫猪瘟1350.58万头、猪蓝耳病293.5万头、猪牛羊口蹄疫免疫472.15万头只、禽流感599.82万只。平均免疫密度达85.85%、71.86%、78.93%、67.29%。二是认真对基层春秋动物防疫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督促检查落实保政办发[2009]64号文件精神,层层签了防疫责任状。三是根据市政府对动物疫情测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在五县区建立了周边动物疫情测报网点,适时掌握市外疫情动态,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堵。今年获取重大疫情信息四起,收到了提前防范的明显效果。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2009年共完成疫情检测3089份,完成免疫效果检测4144份,完成病原学监测采样送检527份,完成专项病监测采样送检172份。五是配合市人大农环委到五县区对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自去年9月以来,已连续15个月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5、抓市场监管工作,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监管。今年全市共开展畜禽产地检疫149.38万头只羽,检出病畜308头;畜禽屠宰检疫45.67万头只羽,交通运输监督检查生猪5225车次、20.51万头,牛1220车次、1.21万头。二是切实加大饲料、兽药安全使用等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今年,全市共组织出动执法人员1184人次,对32个生猪定点屠宰加工厂、82个肉类销售市场、72个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进行检查,共检查兽药、饲料经营户562户,整顿市场297个次。三是组织开展了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2009年共完成兽药质量抽检120批,检验120批,合格66批,合格率为55%;完成饲料产品抽样送检80批,检测120批(含德宏州送检40批);对23户养殖大户、重点户使用的饲料进行库房内抽取饲料样品,进行违禁药物抽样送检30批;动物性饲料产品抽检5批;饲料标签抽查109个,猪尿中盐酸克伦特罗及莱克多巴胺检测200份,圆满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四是及时开展生鲜牛奶生产、鲜奶收购加工、饲料生产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按照市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厅的部署要求,我局高度重视,迅速反应,全力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检查面达到100%,取得了专项整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保证了全市生鲜牛奶和奶制品的安全,保障了牛奶市场的平稳供应和奶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五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今年全市共查处各类畜产品流通经营违法案件52起,罚款123738元。通过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对畜禽贩运户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保障了畜产品交易顺畅流通。
6、抓其它工作,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积极协助省农业厅、省奶协会在腾冲召开“云南奶水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市向大会提供交流论文5篇,展现了中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资源;协助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在腾冲召开“槟榔江水牛现场审定会议”。6月14日腾冲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初审,7月11日正式通过国家审定。二是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在系统内认真组织开展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三是以推进机关“三力”建设为切入点,严格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四项制度”;使机关作风有了明显好转。四是认真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献爱心活动。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局党组及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解囊相助,踊跃捐款,全局系统共筹得救灾款和特殊党费63392元,为灾区的灾后重建尽了一份力。11月份又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及时将2050元善款送到扶贫点的贫困户手中。共3页,当前第2页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全市畜牧业虽然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一些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畜禽养殖方式总体上落后,畜禽养殖仍是一家一户散养为主,科学饲养水平偏低;二是畜禽品种多乱杂,畜禽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对路,效益差;三是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讲还比较薄弱,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四是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加之畜牧养殖用地难解决,以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速度缓慢;五是市内现有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 产品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畜产品仍然以活畜外销为主,畜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二、2009年畜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十一五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的区域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走以加工带养殖、以龙头连基地、以品牌拓市场的发展路子。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为发展模式,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培育优质肉猪、肉牛、肉羊、奶水牛四个商品基地;突出抓好动物防疫、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畜产品安全和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五大工程,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发展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实现畜牧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09年力争畜牧业产值(当年价)达到32.5亿元,肉类总产量25万吨,比2009年预计数分别增长8.3%和8%;出栏肉猪245万头,出栏率达109%,猪肉产量达20.35万吨,增长8%,农民人均出栏肉猪1头以上;牛存栏60万头,出栏16.8万头,增10%;羊存栏42万只,增长5%,出栏26.5万只,增长11.8%;禽存栏570万只,出栏750万只,增长10.3%;牛、羊、禽肉产量4.65万吨,增13.4%。抓好科技措施的落实,抽派科技人员185人,挂钩帮扶450户专业大户、20户龙头企业,建设猪牛羊养殖示范村30个,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5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个),新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20个,努力完成肉牛冻精改良配种3万头,生猪杂交改良33万窝,推广青贮饲料50万吨,农田种草10万亩。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确保生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免疫率、以及上市动物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使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0%、1.5%、2%和6%以内。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的实现,2009年着力抓好五项重点工作,推动畜牧业科学发展。
1、坚持不懈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安全健康发展。对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施强制免疫、计划免疫、程序免疫。一是严防麻痹松劲思想,坚持采取疫情监测、市场监控、依法监管、签订防疫责任制等综合措施,确保防控工作取得新成效。二是全面落实市二届人大十七次常委会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的四点意见。加强领导,加大对《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加大投入,完善冷链体;健全动物免疫反应死亡赔偿机制;增加村防检员补贴,稳定基层队伍。三是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特别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注射,重点防范,确保防疫密度达100%。
2、继续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取得新突破。一是抓好2009年度中央立项扶持的39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建设验收。二是督促指导隆阳、腾冲、昌宁实施好中央预算内投资150万元扶持的奶牛养殖小区项目建设以及中央财政扶持施甸县300万元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生猪产业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正大畜禽一条龙”养殖模式推广力度,争取2-3个基地县。四是抓住腾冲槟榔江水牛进入国家保种名录和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机遇,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奶水牛供种基地。
近几年,在省市的重视支持下,我们淘汰了全市的所有劣种公猪,绝大部份劣种母猪也被淘汰,全市生猪品质跃上一个新台阶。据调查,×××年的出栏生猪中二元杂交猪和三元杂交猪分别达××%和××0%,瘦肉型猪比重超过70%,生猪品改效应明显体现。去年,我们着重加强了牛、羊的品改工作,全市建设了××多个基层品改站,先后培训技术人员×××多人,牛羊冷配达××万头次以上,大大提高了牛羊的品质。此外,我们依照《种畜禽管理条例》规范全市种畜禽场的生产和经营秩序。由省统一部署,全面完成了全市××个种畜禽场的验收换证工作,从源头环节确保了主要畜禽产品的质量优势与市场优势。
二、狠抓养殖结构调整,种草养畜成为富农产业。
发展草食牲畜是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但具体工作是由我们承办的。××年,我们依托“双百万”工程的实施。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借助资金政策优势,加强技术培训,实行人工种草、秸杆氨化等科学饲养方法,全年发展牛羊大户达×××户,促进了草食牲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民致富。市发展草食动物领导小组甘当“服务员”,积极帮助以×××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先后成功争取到×××二期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建设×××万头肉牛加工生产线、优质牧草栽培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项目。目前,×××投资1.98亿的一期工程已全部投产,必将继续影响、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种草养畜产业的兴旺发达。
三、狠抓名特水产开发,渔业生产持续稳步推进。
××年,全市各项渔业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在做好大面常规渔业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我们突出抓了名优、特、奇、新品种的开发,积极推动渔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全年名特水产养殖面积超过80万亩,其中河蟹放养面积20万亩,湘云鲫(鲤)放养面积超15万亩,网箱养鳝超过×××万口网箱,珍珠放养超过8万亩,名特水产产值已占渔业总产值的××%以上。另外,继成立渔业检测中心后,作为全年养殖业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全面实施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至年底,我们共发证××万亩,占应发面积80%,以较快的进度出色完成了省定任务,渔业生产的行业管理逐步迈入正轨,为全市渔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产品质量安全,省市实事任务圆满完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已日益受社会关注。××年无公害畜禽水产品认定认证工作也首次被纳入年度省市实事考核范畴,要求我市分别认定认证×××万头无公害生猪,×××万亩无公害养殖水面。作为全市养殖业主管部门,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一重任,并将其作为“关系民生,顺乎民意”的大事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全力推进认定认证工作。全年共认定出栏无公害生猪×××万头,认证无公害养殖水面×××万亩,分别超过省定任务的18%和×××%,有效提升了全市畜禽水产品品质,也为我们今后推动无公害化养殖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市场“瘦肉精”检出率一直低于省控2%标准,肉品的安全优质得到了保证,维护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五、狠抓动物防疫保安,体系建设获历史性突破。
动物防疫历来是养殖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们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加强查毒灭源和疫情管理,做到有序扑疫,全面夺取了禽流感阻击战的胜利,确保了全市养殖业健康发展。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全面落实基础免疫工作,全年共免疫猪牛羊×××多万头,禽类3337万羽,犬只×××万只,免疫密度达×××0%,防范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并强化动物检疫,全年共检猪牛羊近×××万头,城区定点屠宰率和肉品鲜销合格率达99%以上,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加强防检工作的同时,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被提上议事议程。我们按省市要求,积极组建乡镇动物防疫站。目前,全市×××个乡镇动物疫站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基础设施、养老保险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解决,市、县两级站的工作环境和状况也在逐步改善。大部分县级站由财政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六、狠抓渔政执法为民,渔业资源保护得到加强。
×××水域面积大,水情复杂,渔政管理难度大。去年我们以行政执法为手段,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稳步推进了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一是举全力搞好春禁工作。××××××年是长江流域实施春禁的第二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和统一指挥下,抓组织健全、措施落实、责任到位,春禁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全年不间断地重点打击害业捕捞和超强度乱捕滥捞,查处污染渔业水域案件,起到了保护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渔民利益,切实做好渔民禁渔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渔民纳入“低保”,不合条件的予以救济,减轻了渔民生活负担,确保了渔区一方平安。三是不断完善渔业资源保护装备和基础设施。去年×××月,一艘×××吨位的公务执法船下水,充实了我市渔政管理服务力量。渔港完成了2个码头建设,配备了一艘趸船和钢质浮桥等救生设施,有力地保障了渔业生产安全,全年无重大事故发生。8月份,船检办证中心投入使用,极大便利了渔民生产生活。此外,我们还努力加强对各类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江豚保护区项目已上报农业部争取立项。项目一旦实施,必将对×××的生态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七、狠抓饲料兽药监管,市场生产经营井然有序。
饲料、兽药作为主要的养殖投入品,安全与否、质量优劣都关系重大。去年,我们以接管饲料管理职能和新的《兽药管理条例》颁布为契机,加强对饲料、兽药行业监管,市场生产经营更加规范有序。
从饲料方面看,×年×月5日,饲料工业办挂牌办公后,我们迅速行动,很快摸清了全市饲料业的基本情况,为企业办理了相关手续,创造了履行管理职能的必要条件。7月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市饲料生产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依法查处了39家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抓监管同时,我们坚持为企业服务,先后召开了全市饲料全安全监管会议,举办了饲料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帮助管理者和生产者提高了法律意识、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年,我们还为×××余家饲料企业办理了免征增值税的手续,预计将为全市饲料企业节支9亿元,有效支持了企业发展。
兽药药政方面。×××年××月,新的《兽药管理条例》生效后,我们积极组织学习、广泛宣传新《条例》,基本上做到执法者、生产者、经销者、养殖者、服务者人手一册,在社会上形成了知法、守法、执法的浓郁氛围,并依法依规在全市集中开展了2次兽药大检查,加大兽药打假力度,整肃了市场,维护了养殖户的根本权益。
八、狠抓培训服务工作,科教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年,养殖业科教管理服从服务于全局中心任务,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畜牧水产科研项目的管理。完成编制了《×××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书,成功申报了《×××黄颡鱼人繁及养殖技术推广》、《×××野猪养殖技术研究》及《×××名贵鱼类系列开发》等项目,争取经费×××万元,并完成省地方标准制定一个。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去年,我们在七县(市)区完成了×××人的技能鉴定,超额完成省任务,受省局好评。三是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我们充分发挥畜牧水产学会的功能,组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技术咨询、科技交流、科技下乡等活动,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近百期,受训上万人次,其中局科技科与各部门合作举办培训班7次,培训达×××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源×××余份。通过培训宣传,增长了农民的科学知识,为科技兴养,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作用。
九、狠抓各项保障措施,工作氛围更加和谐奋发。
××年,我们紧贴时代脉搏,坚持机关工作服务大面生产,保障总体工作的原则,按《机关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机关工作呈现稳定和谐局面。我们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打击取缔地下“”赌博活动,局直系统没有因参与地下“”而被捕、刑拘、劳教判刑人员,办公场所基本杜绝了议码、买码现象。局代管×××因×××二期建设受损而求赔偿的问题,在局领导亲自出面斡旋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没有发生职工集体闹事或越级上访现象,渔场生产正常进行,去年又夺得高产。财务管理上积极开源节流,努力争取项目投资和扶助资金,全年立项×××余个,争取资金×××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水产工作。后勤服务优质高效,较好地解决了机关办公区和生活区水电路等方面一些难题,干部职工称之为“民心工程”。通过充分准备、周密部署,我们安全顺利、衔接流畅地实现了局机关及下属三个单位办公场所搬迁,没有对全局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局领导情系群众,购置了上下班专车,大大激发了全局人员求×××、干事业、谋发展的积极性。
十、党政工卫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年,我们从党风廉政建设入手,抓教育防范,抓制度约束和行为监督,努力搞好作风建设与机关党建工作。组织了对两个《条例》和向先进典型的学习,保证了队伍的纯洁性。全年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1名,发展新党员×××名。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双联”工作责任制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局领导主动联系困难家庭8户,干部共捐款××多元,为企业提供解困资金2万余元。加大对×××村建整扶贫力度,全年局领导下扶贫点8次,投资20余万元,为村里兴建沼气池×××余口,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结合“四五”普法教育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行政的教育,明显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人事、编制、劳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按上级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免除了大多数职工的后顾之忧。切实落实老干部各项待遇,使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顺心、舒心、开心。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全年局机关没有违反计生政策的现象。全面迎接了全省卫生城市复检工作,局机关、宿舍区及渔政、防检等窗口单位因措施得力,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为我们做好×××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去年的生产和工作是发展前进的,这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畜牧水产行政管理部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从生产角度看,真正把养殖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致富农民的大产业来抓,部份领导、群众,甚至是我们自己一些人,都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没有认真规划养殖业的发展,生产性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是由个人投资、社会融资、招商引资来解决。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
二、狠抓养殖结构调整,种草养畜成为富农产业。
发展草食牲畜是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但具体工作是由我们承办的。××年,我们依托“双百万”工程的实施。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借助资金政策优势,加强技术培训,实行人工种草、秸杆氨化等科学饲养方法,全年发展牛羊大户达×××户,促进了草食牲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民致富。市发展草食动物领导小组甘当“服务员”,积极帮助以×××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先后成功争取到×××二期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建设×××万头肉牛加工生产线、优质牧草栽培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项目。目前,×××投资1.98亿的一期工程已全部投产,必将继续影响、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种草养畜产业的兴旺发达。
三、狠抓名特水产开发,渔业生产持续稳步推进。
××年,全市各项渔业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在做好大面常规渔业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我们突出抓了名优、特、奇、新品种的开发,积极推动渔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全年名特水产养殖面积超过80万亩,其中河蟹放养面积20万亩,湘云鲫(鲤)放养面积超15万亩,网箱养鳝超过×××万口网箱,珍珠放养超过8万亩,名特水产产值已占渔业总产值的××%以上。另外,继成立渔业检测中心后,作为全年养殖业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全面实施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至年底,我们共发证××万亩,占应发面积80%,以较快的进度出色完成了省定任务,渔业生产的行业管理逐步迈入正轨,为全市渔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产品质量安全,省市实事任务圆满完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已日益受社会关注。××年无公害畜禽水产品认定认证工作也首次被纳入年度省市实事考核范畴,要求我市分别认定认证×××万头无公害生猪,×××万亩无公害养殖水面。作为全市养殖业主管部门,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一重任,并将其作为“关系民生,顺乎民意”的大事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全力推进认定认证工作。全年共认定出栏无公害生猪×××万头,认证无公害养殖水面×××万亩,分别超过省定任务的18%和×××%,有效提升了全市畜禽水产品品质,也为我们今后推动无公害化养殖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市场“瘦肉精”检出率一直低于省控2%标准,肉品的安全优质得到了保证,维护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五、狠抓动物防疫保安,体系建设获历史性突破。
动物防疫历来是养殖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们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加强查毒灭源和疫情管理,做到有序扑疫,全面夺取了禽流感阻击战的胜利,确保了全市养殖业健康发展。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全面落实基础免疫工作,全年共免疫猪牛羊×××多万头,禽类3337万羽,犬只×××万只,免疫密度达×××0%,防范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并强化动物检疫,全年共检猪牛羊近×××万头,城区定点屠宰率和肉品鲜销合格率达99%以上,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加强防检工作的同时,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被提上议事议程。我们按省市要求,积极组建乡镇动物防疫站。目前,全市×××个乡镇动物疫站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基础设施、养老保险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解决,市、县两级站的工作环境和状况也在逐步改善。大部分县级站由财政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六、狠抓渔政执法为民,渔业资源保护得到加强。
×××水域面积大,水情复杂,渔政管理难度大。去年我们以行政执法为手段,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稳步推进了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一是举全力搞好春禁工作。××××××年是长江流域实施春禁的第二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和统一指挥下,抓组织健全、措施落实、责任到位,春禁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全年不间断地重点打击害业捕捞和超强度乱捕滥捞,查处污染渔业水域案件,起到了保护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渔民利益,切实做好渔民禁渔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渔民纳入“低保”,不合条件的予以救济,减轻了渔民生活负担,确保了渔区一方平安。三是不断完善渔业资源保护装备和基础设施。去年×××月,一艘×××吨位的公务执法船下水,充实了我市渔政管理服务力量。渔港完成了2个码头建设,配备了一艘趸船和钢质浮桥等救生设施,有力地保障了渔业生产安全,全年无重大事故发生。8月份,船检办证中心投入使用,极大便利了渔民生产生活。此外,我们还努力加强对各类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江豚保护区项目已上报农业部争取立项。项目一旦实施,必将对×××的生态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七、狠抓饲料兽药监管,市场生产经营井然有序。
饲料、兽药作为主要的养殖投入品,安全与否、质量优劣都关系重大。去年,我们以接管饲料管理职能和新的《兽药管理条例》颁布为契机,加强对饲料、兽药行业监管,市场生产经营更加规范有序。
从饲料方面看,×年×月5日,饲料工业办挂牌办公后,我们迅速行动,很快摸清了全市饲料业的基本情况,为企业办理了相关手续,创造了履行管理职能的必要条件。7月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市饲料生产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依法查处了39家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抓监管同时,我们坚持为企业服务,先后召开了全市饲料全安全监管会议,举办了饲料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帮助管理者和生产者提高了法律意识、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年,我们还为×××余家饲料企业办理了免征增值税的手续,预计将为全市饲料企业节支9亿元,有效支持了企业发展。
兽药药政方面。×××年××月,新的《兽药管理条例》生效后,我们积极组织学习、广泛宣传新《条例》,基本上做到执法者、生产者、经销者、养殖者、服务者人手一册,在社会上形成了知法、守法、执法的浓郁氛围,并依法依规在全市集中开展了2次兽药大检查,加大兽药打假力度,整肃了市场,维护了养殖户的根本权益。
八、狠抓培训服务工作,科教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年,养殖业科教管理服从服务于全局中心任务,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畜牧水产科研项目的管理。完成编制了《×××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书,成功申报了《×××黄颡鱼人繁及养殖技术推广》、《×××野猪养殖技术研究》及《×××名贵鱼类系列开发》等项目,争取经费×××万元,并完成省地方标准制定一个。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去年,我们在七县(市)区完成了×××人的技能鉴定,超额完成省任务,受省局好评。三是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我们充分发挥畜牧水产学会的功能,组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技术咨询、科技交流、科技下乡等活动,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近百期,受训上万人次,其中局科技科与各部门合作举办培训班7次,培训达×××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源×××余份。通过培训宣传,增长了农民的科学知识,为科技兴养,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作用。
九、狠抓各项保障措施,工作氛围更加和谐奋发。
××年,我们紧贴时代脉搏,坚持机关工作服务大面生产,保障总体工作的原则,按《机关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机关工作呈现稳定和谐局面。我们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打击取缔地下“”赌博活动,局直系统没有因参与地下“”而被捕、刑拘、劳教判刑人员,办公场所基本杜绝了议码、买码现象。局代管×××因×××二期建设受损而求赔偿的问题,在局领导亲自出面斡旋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没有发生职工集体闹事或越级上访现象,渔场生产正常进行,去年又夺得高产。财务管理上积极开源节流,努力争取项目投资和扶助资金,全年立项×××余个,争取资金×××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水产工作。后勤服务优质高效,较好地解决了机关办公区和生活区水电路等方面一些难题,干部职工称之为“民心工程”。通过充分准备、周密部署,我们安全顺利、衔接流畅地实现了局机关及下属三个单位办公场所搬迁,没有对全局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局领导情系群众,购置了上下班专车,大大激发了全局人员求×××、干事业、谋发展的积极性。
十、党政工卫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年,我们从党风廉政建设入手,抓教育防范,抓制度约束和行为监督,努力搞好作风建设与机关党建工作。组织了对两个《条例》和向先进典型的学习,保证了队伍的纯洁性。全年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1名,发展新党员×××名。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双联”工作责任制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局领导主动联系困难家庭8户,干部共捐款××多元,为企业提供解困资金2万余元。加大对×××村建整扶贫力度,全年局领导下扶贫点8次,投资20余万元,为村里兴建沼气池×××余口,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结合“四五”普法教育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行政的教育,明显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人事、编制、劳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按上级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免除了大多数职工的后顾之忧。切实落实老干部各项待遇,使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顺心、舒心、开心。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全年局机关没有违反计生政策的现象。全面迎接了全省卫生城市复检工作,局机关、宿舍区及渔政、防检等窗口单位因措施得力,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为我们做好×××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去年的生产和工作是发展前进的,这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畜牧水产行政管理部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从生产角度看,真正把养殖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致富农民的大产业来抓,部份领导、群众,甚至是我们自己一些人,都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没有认真规划养殖业的发展,生产性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是由个人投资、社会融资、招商引资来解决。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
一、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减贫、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从建体系、抓重点、求创新、强基础四个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并提出要持续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增加农保险种、有效提升覆盖面,科学确定保费补贴机制,增加财政补贴种类,探索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甘肃省作为脱贫攻坚难度较大的省份,2020年已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但仍然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恶化作为重点工作。因此,加强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覆盖情况
近年来,甘肃省农业保险整体发展情况良好,各项指标稳步上升,覆盖率逐年增加。保费收入从2013年的5.73亿增长到2020年的19.13亿;保费赔付额从2013年的3.07亿增加到2020年的15.72亿;赔付率从2013年的53.56%增加到2020年的79.68%;保险密度从2013年的37.06元提高到2020年的131.52元;保险深度从2013年的0.095%增加到2020年的0.219%。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近三年甘肃省累计签单保费44.5亿元,共赔付28.3亿元,其中直接受益农户301.5万户次,有力支持了农户的稳定增收和特色产业的良好发展。但据甘肃省2020年农户参保户数计划表显示,全省申报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村居民7203939人、1830158户,[1]仅占全年农村居民20460133人、5055097户的35.21%和36.20%,也反映出甘肃省农业保险的普及率还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农业保险因农业的弱质性而具有收益外部性、高风险性、高赔付率、高技术要求等特点,被界定为半公共商品,世界各国对其发展也都采用“市场+政府”“自愿+强制”的双向引导。我国自2004年试行“有政府补贴的商业化农业保险”,2007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推行。甘肃省农业保险亦采取“市场+政府”的经营模式,即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人保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国寿财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黄河财险等12家保险公司都担负着甘肃省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并且“每县经办机构原则上2家,不超过3家”,经办期限3年,通过竞争性磋商等简易程序确定服务地区,进而与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推进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助力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在中央保费补贴支持下,2007年开始逐步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如2007年在甘州、安定等地试点能繁母猪险种,2008年试办奶牛保险,2010年试办玉米制种保险,2012年在天水、庆阳、平凉等地开办森林保险等;同时,也开发了啤酒花、藏羚羊、牦牛、青稞、马铃薯、中药材等甘肃农业特色险种。目前,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已多达105个,覆盖羊、牛、薯、药、果、蔬六大主导产业[3]。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时空差异的资源禀赋结构导致甘肃省乡村发展的差异化分布,也使农业保险发展兼具背景性的共性问题与特性问题。
(一)甘肃省经济水平落后制约了农业保险发展
农业保险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有充足的保险保障资金,该资金一部分来自保费收入,一部分来自投资收入。目前,为引导和支持农民参加农业保险,通常由政府财政为投保农户提供保费补贴,这就意味着地方经济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甘肃省而言,近年来,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大,长期以来经济体量位居全国末端梯队。2020年,全省GDP实现9016.7亿元,实际增速3.9%,总量仅高于海南、宁夏、青海、四省区;全省人均GDP约3.41万元,不及全国同期人均GDP水平一半。与此对应,全省财政收入亦有限,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4.5亿元,仅为广东省的6.77%、浙江省的12.07%。实体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投入农业保险的财政资金不够充足,严重制约了全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落后意味着农民收入低,限制了农业保险购买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3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了7.4%,但仅占全国平均水平17131元的六成,居全国各省排名最低位次。这种农村居民的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加上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过于浓厚,对农业保险认知不充分,致使农村居民主动投保意识弱,直接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供给力度有待增强
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国家旨在保护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但农业产业固有的低收益、高风险、高赔付率使农业保险盈利性较差,与保险公司的商业逐利目标矛盾。为此,国家自2010年起推出多项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如2010年5月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保险公司为种、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保险机构从事农牧保险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营业税及后续对应的增值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2017年财政部的《关于延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再次延期至2019年底。此外,还允许经营政府给予保费补贴农业险种的保险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巨灾风险准备金,具体按补贴保险保费收入的25%计提。甘肃省贯彻执行,即使这样,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成本和低保费收入下的优惠政策之比仍不及盈利效应,甘肃省还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农保赔付率更高一些。这些明显抑制了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发展建设的积极性,整个市场政府主导力量明显,市场自发调节力度弱。与此同时,省内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导致承保农作物的方位、面积等数据不准确,农业指标监测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承保工作的进行。各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保险特色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也不足。目前,甘肃省农业保险覆盖了包含主粮作物、藏系养殖、森林在内的主要农产品,以及包含果树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蔬菜种植等在内的特色种养殖产品,但大多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缺少市场竞争。同时,随着新型经营主体和特色经济林果类产品种植规模的增加,逐步开展了针对苹果、玉米的“保险+期货”试点,增开高原夏菜、羊肚菌、枸杞、李广杏、茶树、湖羊、绒山羊、黑山羊等11类品种的天气、价格指数保险;以及红花椒、核桃、油橄榄、藜麦、金银花、设施蔬菜、中药材等9类产品的收入保险。这些创新型险种总计20余种,仅占全部农业保险品种的18%,并且很多尚处于试点环节,未大规模推行,创新力度明显不足,理赔标准和理赔方式上的较大差异也影响了相关产品的信服度与普及率。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规模种养殖大户越来越多的对理赔提出高要求,传统的成本保险已经无法满足农户化解风险的需求。与现有物价匹配的产值保险、收入保险成为主要需求,但现有产品表面创新多、质变节点少,尚未涉及到深层改革,这些都从供给层面影响着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为依托,要想获得甘肃省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点解决财政补贴、需求提升和供给增强三大问题。
(一)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增强财政补贴力度
经济有效增长是带动农业保险良好发展的动力,而农业保险的良好发展又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甘肃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顺应国家双循环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发展契机,积极推动省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优化财政资源统筹,增加对乡村振兴等重要领域的财政支出比例,确保并逐步提升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另一方面,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利用效率。作为经济欠发达省区,甘肃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高。2010-2019年,全省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均值仅为0.463%,而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均值却达到1.658%,全省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值从2010年的4.153倍增加到2019年的4.654倍。[4]财政部数据也显示,2013-2018年,中央对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总量(不包含税收返还)从0.16万亿增加到0.2万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已成为甘肃省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农业保险在甘肃省试点以来,中央、省级、市县三级财政补贴比例分别约占40%、25%、15%,2007-2019年,累计政府保费补贴61.23亿元,占保费收入的83%,其中,中央、省级、市县级各自累计补贴额为25.66亿元、21.69亿元、13.89亿元,[5]中央补贴是主要构成。2020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9.13亿元,按照“财政补贴资金计划”,中央补贴3.49亿元,省级补贴5.04亿元,分别占保费收入的18.24%和26.35%。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在甘肃省加快经济发展同时,资金缺口仍需中央政府补贴,因此,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转移补贴,还要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督,避免寻租、资金缺位错位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用在最主要的地方。此外,一些特色性、经济价值高的果蔬类农产品,农民投保需求受到地方财政压力和省政府保险任务计划限制,只能部分投保,保险覆盖率较低,亟需财政补贴的持续增加。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推进“一县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关农业保险则因产品特色多处于创新试点环节,并由县级财政主要补贴,而省内高贫困率意味着多数县级政府地方财政有限,无法承担高额保费补贴,保障规模有限;农民的低收入也制约了自缴保费比例不能太高,这就导致“全而弱”的恶性循环。从长远发展来看,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仍需中央财政的大力扶持。
(二)提升农民需求
提升农民需求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根本。按照目前甘肃省农业保险中确定的中央补贴品种,除育肥猪实行“成本+目标价格”保险、由农户承担20%的保费以外,其他实行成本保险,农户承担保费占比5%-30%不等。其中,承担比例最低的是公益林,农户仅分摊5%;商品林分摊比例最高,需分摊30%;马铃薯、能繁母猪农户分摊20%,玉米、棉花、冬小麦为15%,青稞、藏系羊、奶牛为10%。苹果、中药材、肉牛、肉羊、蔬菜、鸡等省级补贴品种则区分农户贫困程度,贫困户承担10%,非贫困户承担20%。与此同时,作为成本保险,相关补贴品种的保额根据开办时的物化成本确定,从300元到10000元不等,费率从2%到6%不等。据统计,2007年,全省农户自筹保费546万元,占总保费收入13%;2019年,自筹保费33380万元,占比20%;2007-2019年间,农户累计自筹保费12.02亿元,仅占保费收入的16.3%[6]。传统补贴品种保额与现行物价增长速度的脱节,使农户享受低费率同时,又认为成本投入和保险赔付之间有差距,尤其是设施投入大的高经济价值农产品,更因保障程度不高而降低了农户投保意愿。这就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脱贫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产业振兴,提升农户手工技能,增加稳定的从业工资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从而可持续地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在现有消费基础上满足农业保险费用开支的增长,从根源上缓解甘肃省农业保险投保率低的现状。此外,还需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改善农户传统“认栽”观念。在偏远农村地区,保险普及力度并不乐观,一些农户只知道社保,对农业保险知之甚少。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政策环境下,乡村干部以及农业、保险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深入村社,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普及宣讲会,为农户们讲解农业保险的专业知识和理赔案例,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农户意识到“以小换大”的风险防范重要性,了解农业保险的功能,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顺利开展,增强参保积极主动性。同时,利用“抖音”、“快手”等民间流行并易于接受的短视频方式,找当地已参加农业保险并获益的农户做代言,多做产品介绍和优惠政策宣传,从而提高农业保险投保率。
(三)提高保险公司供给积极性
1.继续推行并落实财政部规定的有关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税收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鼓励并吸引保险公司主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提供更多的农业保险服务,积极协助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2.引入更完善的竞争机制,建立多元主体的农业保险市场。截至目前,甘肃省尚未有专业性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开展服务,农业保险由综合性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并只占各经营主体业务的小部分,这就使服务专业性欠缺,在产品设计和费率厘定及条款制定上专业性不强,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劣于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未来可以在提升经济发展、确保并增加地方补贴的基础上,吸引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来甘肃拓展业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服务质量。3.规范保险经营管理,提高理赔效率和精准度。《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财政情况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引导保险机构到农村基层网点,下沉服务重心,开拓新型农业保险产品试点范围。因此,一是甘肃省政府要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科学确定保费补贴机制,推动“以奖代补”政策的试点;二是现有从事农业保险的各家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农险业务的重视,积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类型,增加对乡村振兴中“一村一品”的高经济价值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障,明确理赔范围,做到精、准、细。在现有成本保险为主,试点产量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产值保险、“保险+期货(权)”等产品形式的格局中,根据保障对象的特殊性,试点成熟后逐步推广普及。三是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及时赔付,增强保险信誉度,提升农户投保热情。四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农业保险的产品宣传、开发创新,完善省内“互联网+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保险承保的电子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计划的通知
[2]甘肃省保险行业协会.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农业保险工作联席会议[OL/ED].
[3]王曼丽.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2021年甘肃农业大学硕士论文,第18页;
[4]李永海、潘菊霞.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21(5):33-37;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15th French Conference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SMTV)
Jean-Fran?ois HOCQUETTE1,2
(1.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RA), Clermont-Ferrand 63122, France;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Clermont-Ferrand, Clermont-Ferrand 63000, France)
Abstract: The 15th French Conference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SMTV) was held in 2014 and attended by 240 people, of which 20% are businessmen and 18% come from countries other than France. A delegation from the Sino-Fren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Beef Cattle also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Considering the multiple challanges (environmental issues, animal and human health, and equal access to food) faced by the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this conference was focused on the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eat production, the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eat consumption, and how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eat industry. From a nutritional point of view, meat consumed in reasonable amounts is safe for human health. Regarding the efficiency of meat cutting, processing and quality grading, the focus of research i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s and marketing and sales strategies in the meat industry.
Key words: meat industr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environmental impact; human nutrition; meat quality; cutting
中图分类号:TS2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5)02-0001-04
doi: 10.7506/rlyj1001-8123-201502001
30多年来,法国肉类科技大会(JSMTV)一直作为法语国家肉类行业研究和开发从业人员汇集和交流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法国和其他法语国家各类基础和应用研究机构每两年聚会一次,交流肉类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初的5届肉类科技大会(1977、1983、1985、1988、1990)都是在巴黎举行,1992年由于在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rand)举办国际肉类科技大会(ICoMST)而暂停一次(注:2015年国际肉类科技大会将再次在克莱蒙弗朗举办)。自1996年以来,法国肉类科技大会一直在克莱蒙费朗市举办,最初的主办单位是法国肉类和肉产品科技组织(GIS MVPC,https://www6.inra.fr/gis-viande)。本届和以前各届大会的论文都在《肉类与肉产品》杂志以增刊形式出版(viandesetproduitscarnes.fr/),并可从互联网上下载(http:///archives.htm)。本届法国肉类科技大会受到了众多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赞助(http:///index.php/sponsors-partenaires),超过40 条与大会有关的新闻在合作机构的网站上登载(Facebook、linkedin、Viadeo等)。来自中国的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参会,为大会增加了国际影响。本文从肉类生产的环境影响、肉类行业的经济竞争力和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对本届法国肉类科技大会的主要议题进行总结。
1 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议程安排
本次大会在克莱蒙费朗大学农学院(VetAgro Sup)举办,大会受到了多家科研机构(如INRA、Polytech、VetAgro Sup)和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如法国肉类工业发展协会、法国畜牧研究院、法国养猪业研究院、法国家禽研究院、法国农产品贮藏技术中心、法国肉类信息中心)的支持。本次大会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首先是促进了研发机构和肉类产业的交流和讨论,回应了产业需求。大会以《肉类产业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为主题开展多场学术报告,讨论了“肉产品环境影响”、“肉类产业的经济竞争力”、“肉与人类营养”、“屠宰、分割与加工效率及品质”、“肉类品质多样化”和“肉类与社会”等议题。每个议题都由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发表产业观点,在“肉类与社会”议题环节还专门举行了一个圆桌会议。大会共计发表了80 篇报告,其中33 篇以口头报告形式发表,其他以学术海报形式张贴发表。超过240 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专业人员参加了大会,其中包括50多位法国肉类产业从业人员,有18%参会者来自国外,除了传统的法语国家(比利时、瑞士、北非国家)代表团外,还包括中国代表团的专家和企业家。
从对参会者的问卷调查来看,大家对议程的安排总体满意(73%~94%回答“优秀”,其余回答为“满意”或“一般”)。参会者认为,大会内容促进了大家对各项议题有透彻(45%~68%)或部分(31%~53%)了解,也促进了肉类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很少参会者选择“差”这一选项,也有8%的问卷对“促进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一评价表示不满意,可能是由于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在学术方面,报告人的权威性获得了广大参会人员的认可(96%认为“优秀”),口头报告和学术海报的质量还有提升空间(有76%认为“优秀”)。大会组织工作得到了广泛好评(92%~95% 认为“优秀”),而提问环节的质量有待提高(只有63%~83% 认为“优秀”)。实际上,向产业开放的科技学术会议组织难度很大,很难两头同时兼顾。一些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可能没有被大会主题所覆盖。另外,为了尽量让更多的成果在大会发表使得大会议程相对紧凑,茶歇时间较短,学术海报阅览时间不足。总体上,产业人员的参与和在每个主题开端引入产业观点得到了广泛好评。美中不足是缺少消费者群体的观点。
2 可以将环境问题和经济竞争力结合起来吗?
联合国粮农组织Anne Mottet女士在开幕式报告中提出了“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三大挑战:健康(动物和人类)、公平性和环境问题”。目前存在3 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如果肉类供应不足,就要提高产量或降低消费量并减少污染,也就是说提高生产效率,且降低以生产每千克产品为单位计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第2种观点认为,要减少肉类消费量以保护地球,这样就要计算分摊到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第3种观点认为,应该先解决获取食物权利的公平性问题,这需要通过政策或制度来解决。Anne Mottet指出,为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合这3种观点。
面对这些复杂性问题,法国肉类与畜牧业跨行业组织(INTERBEV)专家Dominique Daul认为,研究人员和产业界要团结一致,以科学成果夺回“权威意见”的地位。此外,产业人员还期待“便于操作的工具来评价肉类产业的经济、技术和环境表现”。为此,科学家需要继续在国际讲坛上讨论环境问题。概括地说,研发需要与产业相结合,建立更多更准确的畜牧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Jo?l Aubin在报告中介绍了评价影响肉类生产环境的方法及重要性[1]。他引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数据指出,只有14.5%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畜牧生产,而不是媒体常引用的18%这个数据。他认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整合了综合知识和复杂生产体系”,从更广阔的视角改变了大家对肉类生产环境影响的认识。但是这些方法还需要更细化、更标准化,同时兼顾数据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Jo?l Aubin还强调,在评价肉类生产环境影响的同时,也要考虑畜牧生产对食品生产的贡献,以及畜牧业在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用地中的作用。
法国农业部农业和渔业管理局(France Agri Mer)专家Yves Trégaro指出,畜牧产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他将这个竞争力定义为“一个产业对竞争的支持力度”。他指出,法国肉类产业立足的关键是要经得起竞争,通过提高附加值来促进养殖业和产业设备的现代化,通过持续创新来拓宽市场并满足国内外顾客的需求。法国养猪业研究院(IFIP)专家Michel Rieu [2]、法国禽类研究院(ITAVI)专家Pascale Magdelaine和法国畜牧研究院(IDLE)专家Philippe Chotteau等[3]都强调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对法国肉类产业的潜在危害,并指出目前已经出现一些生产退步和地区集中化的趋势。地区集中化虽然有促进产业上下游组织衔接的作用,但也增加了对环境影响的压力。欧洲其余国家正以企业整合和国际部署作为肉类产业的王牌,法国肉类同行急需出台新的对策。他们认为,生产成本控制、养殖和加工阶段的投资、新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满足消费者期待(特别是对减轻环境影响的期待),都是肉类产业当前面临的挑战。
3 可以调和消费者相互矛盾的要求吗?
由SOCOPAG 新闻社Bruno Carlhian主持的圆桌会议着重讨论了肉类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学问题。Yves Trégaro首先指出,肉类购买行为的经济学问题与非经济学问题存在连接点。对于低价产品来说,价格的杠杆作用很重要。而对于高价产品来说,享乐和便捷性的重要程度更高。另外对娱乐性、健康和动物福利等的要求也是影响消费支配的重要因素[4]。比利时根特大学科学家
Wim Verbeke进一步肯定了肉类消费趋势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者品味和喜好的改变。据调查,只有18%的法国人认为肉类生产是可持续的,33%法国人认为肉类生产对环境造成了危害,这可能就是现在肉类消费量下降的原因。这些研究还指出,法国肉类生产的环境影响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也有认知的问题,这就是说交流和推广工作做的还不够。
Dominique Daul介绍了产业界所做的交流和推广工作,强调了和社会各界(例如一些非政府组织)对话的重要性。图卢兹商学院专家Geneviève Cazes-Valette认为,肉类消费者对吃肉产生的健康担忧导致了肉类消费量的下降。Wim Verbeke和Genevière Cazes-Valette支持加强产业透明度以及同消费者的对话,但需要拿捏有度。因为过度掩盖畜牧养殖和生产过程会导致不当猜测,但过度曝光也会引起社会焦虑,如过度介绍屠宰厂宰杀家畜的过程会给消费者带来不适感[5]。
法国Convivial肉品公司的Jean Meunier强调,法国具有设计完备且技术在世界领先的卫生监测措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的可追溯系统,但由于信息不透明导致了产业形象受损。他还指出,新产品的开发也是肉类成功的关键。会场听众还特别指出从业人员敬业爱岗的重要性:“失去一个养殖者,也就意味着失去一个肉店老板”。Denis Lerouge介绍了牛肉、小牛肉和羊肉切的新命名方法,以便于消费者能在没有专业人士的超市柜台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这些新的命名方法以不同烹饪方式(如煎、烤、炖)分类,通过星级来显示肉块品质。由于目前消费者对肉类切块的了解越来越少,新的切块命名满足了大家的切实需求。然而,也有参会人员认为,对仅凭肉类切块的信息并不能准确预测肉的品质,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
法国肉类信息中心专家Christèle Duchêne介绍了产业界对肉类营养价值的观点。产品卫生安全当然是首要问题。此外,营养学家认为,肉类与其他食品应当一视同仁。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专家们在分析数据时总是很谨慎的全盘考虑饮食因素,而不是单看一种食品的影响。营养师致力于提供营养搭配的建议,以避免出现营养不良或过剩的情况。而大众关注的新问题(环境影响、宗教习惯、农业支持政策、区域经济、素食主义等)引发了探寻新型蛋白质食品、考虑不吃肉类、优先本地产品和减少浪费等新诉求。对于集体食堂来说,用餐成本、嫩度、营养价值和分量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对于肉类工业来说,提供营养价值说明、持续创新和重视老年群体的需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营养学部Lecerf教授介绍了营养学的研究结果[6],他认为,导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病(肥胖、代谢症候群和糖尿病)的原因,应该是不健康的吃肉习惯,而不是吃肉导致的问题。过量吃肉,特别是在烹饪不当的情况下直接食用,确实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而一些遗传学和营养学相关因素可降低这些风险。总的来说,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适量吃肉,并采取合理的烹饪方式,对于健康饮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肉类作为营养丰富的食品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只是同任何其他食品一样,吃肉的量要得到合理的控制。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肉类生产带来的环境影响,二来也降低患病的风险。
在肉类品质方面,出现了用来测定胴体成分(脂肪、肌肉和骨的比例)的X射线断面扫描技术,用来测定脂肪和肌肉厚度的可见光摄像机以及近红外光谱等新技术[7]。法国养猪业研究院的Gilles Nassy对此作了概括的综述。这些技术可以快速测定,且减少了由操作者造成的偏差,直接提高了肉类加工业的生产表现和经济表现。肉产业工业技术研究所Alain Peyron认为,在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压力下,肉类企业需要加强创新和增加融资[8]。他支持Michel Rieu关于屠宰和加工机械现代化的主张[9]。另外,他对Gilles Nassy关于肉类加工业生产线设备更新的主张也表示赞同[9]。Alain Peyron再次强调了降低环境影响和扭转肉类“营养健康”形象的必要性。此外,对公司管理着眼长期规划的整改以新产品开发也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法国西部农学院Stéphane Gouin教授介绍了消费者对肉类品质的评价标准,指出除了卫生品质以外,消费者还应注重品牌、品质标识、产品形象和适用性。仅增加生产透明度、可靠性和生产技术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要促进销售就就要吸引消费者,也就是说,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方案[4]。肉类产业的这些工作目前做的还不够。
4 结 语
法国第15届肉类科技大会展现了向产业开放、向国际开放的趋势。鉴于本次参会者人数众多、反馈积极,今后大会应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另外,也要注意适当控制报告的数量、科研成果的质量、严格遵守时间安排和保障由足够的交流时间。肉类研究的课题错综复杂,要兼顾所有目标并非易事。比如,肉类产业需要新的融资和新的市场策略来保持竞争力,但同时又要回应诸如保护环境之类的社会需求。肉类消费量的降低也是一个复杂问题,同时取决于经济学和社会学因素。正因如此,大会组织者才邀请了产业界人士参加以促进相互交流,并指出肉产品对于平衡饮食营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独立加强开发满足消费者期待的新产品以及发展真正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AUBIN J. Empreinte environnementale de la viande et des produits carnés [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2.
[2] RIEU M, ROUSSILLON M A, LEGENDRE V. La filière porcine fran?aise, une compétitivité à reconquérir[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3.
[3] CHOTTEAU P. La filière viande bovine fran?aise[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4.
[4] GOUIN S. Qualité des produits carnés: quelle démarche marketing pour créer de la valeur ajoutée?[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8.
[5] HOCQUETTE J F. Actes des 15èmes Journées des sciences du muscles et technologies des viandes[C]. Clermont-Ferrand, November 4-5, 2014.
[6] LECERF J M. La place de la viande dans la nutrition humaine[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5.
[7] MOTTET A. Les filières viande face à leurs défis : quelle vision pour demain?[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1.
一.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涉农专业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占地面积64亩,总建筑面积1. 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824人,现开设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校对口单招、果蔬花卉栽培、禽畜养殖等专业,专业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职教特色鲜明。学校坐落在合阳县城凤凰东路,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8人,省、市级教学能手7人,高级教师27人,本科以上学历98人,双师型教师36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注重因材施教,积极钻研现代教学理论,编写教材、教参,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探讨和实践各类课型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面向市场,定向培养,精心铸造“洽川技工”品牌,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走出了一条具有“宽、实、活”特色的办学之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合阳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对我校办学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台达电子厂(东莞)有限责任公司合阳技工培训基地”,“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陕西省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定向培训基地”。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与开设涉农专业的必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谋划发展方略,以建设“西部果畜强县、煤炭工业重县、生态旅游名县、品牌教育大县、文明和谐新县”的五县战略为目标,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为农服务经济,为农民增收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与培训,夯实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为满足我县优势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县委、县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和谐合阳的重点战略之一。在全县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基础上,以大手笔办大职教,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成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工程,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县委书记樊存弟、县长陈振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县科级干部会上大讲职业教育,统一全县党政干部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明确了“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点。为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成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由副县长冯西英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措施,明确将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畅通专业教师引进渠道,落实了教师保障措施。从2008年开始,按照“政府给编、财政出钱、学校选人”原则,由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自主选聘非师范类应届
毕业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2008年引进专业教师5人,2009年引进专业教师4人,2011年计划引进专业教师5人。近三年来,我校挖掘办学潜力,发挥职教职能,先后开展了“人人技能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及再就业培训工程,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三、办学的质量效益与特色
涉农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5人;专职教师中专业技术类教师5名,文化辅导教师2名,基本达到省示范农校具备的条件,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培训、示范、推广”的模式服务“三农”,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立足本地实际,以“培训、推广”为重点,发挥涉农专业的服务作用。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农民本人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按需施教,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农民学习的实用性。2009年到2010年,我们举办了果树栽培、奶牛养殖、奶羊养殖等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了2240多人次,通过培训种养专业户掌握和提高了种养技术,并成功地带动了本乡16个行政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我们还举办了生猪养殖、药材栽培、花卉种植等培训班25期。农技服务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免费为农民提供科技图书,通过培训及上门服务,农民普遍受益,避免了农民因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让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
2.抓重点项目,发挥涉农专业的示范作用。
为达到培训效果,扩大影响,带动农民致富,促进本县经济发展,学校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建设生猪养殖场、肉牛养殖场、自辟示范菜园。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300头以上,年创收3万元以上。巩固并扩大了原有的香菇生产场地,依据本县特色,兴建了红提葡萄示范园地,每年正月技术人员对葡萄苗的培植进行现场示范,中途对葡萄管理和施肥进行指导,保证了葡农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了全县农民的积极性,使全县种植面积上升到目前的2100亩,种植户128户,亩收入由以前的1000元上升至1600元以上,其他示范园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充分发展,农民仅此一项增收达100万元以上。
此外,我们还结合本县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对务工农民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为本乡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争创省示范性涉农专业,办农民满意的学校。
几年来,合阳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深地感到,对照学校建设的要求,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将涉农专业做大做强,使之更好地满足本县农民日益增长的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我们经研究决定,申请开设涉农专业。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强调实施科教兴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这个关键时期,农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合阳职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合阳职教中心一定能成为一所全县农民满意的名副其实的县级示范性农校。
综上所述,现申请开设涉农专业,敬请批复。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的转型期。畜牧业生物资产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既直接为人类提供农畜产品,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对促进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有效管理,保证其交易和流转的顺畅,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与会计、审计相关的部门及农业金融、保险活动也对畜牧业生物资产可靠的价值信息表现出强烈的需求。畜牧业生物资产种类较多,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物转化功能各不相同,资产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恰当估值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财会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评估人员对于其价值评估的认知与实践远落后于其他类别的资产。
国内外学者对于畜牧业生物资产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会计领域中的确认与计量,对畜牧业生物资产估值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外学者中,Delali B.K. Dovie,Charlie M.Shackletonb和Witkowskia(2006)提出牲畜的价值依赖于产权归属、畜产品(肉和奶)的质量、牲畜养殖的规模。M.Siegmund-Schultze,B. Rischkowsky,J.B.da Veiga和J.M.King(2007)认为现金流是决定牲畜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定折现率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Ratnayake和Ajith(2010)提出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不能可靠确认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公允价值,其中关键问题就是要合理地确定折现率。Elad Charles和Herbohn Kathleen(2011)提出生物资产估值的核心问题是确定与风险相称的未来净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在国内学者中,王伟、许守澄(2008)对奶牛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成母牛和后备母牛的价值评估方法。笔者(2008)根据IAS41的标准对畜牧业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给出了具体的选择方案。范文娟(2010)研究了多种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其中探讨了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并对其精确性进行了检验。上述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但普遍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评估思路。
二、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综合分类
不同类型和对象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其价值差异较大。明确评估对象的类别是进行评估的前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按照生物资源是否成熟,生物资产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根据我国目前畜牧业经营对象,畜牧业生物资产主要包括大牲畜(如牛、马、驴、骡、骆驼)、小牲畜(如猪、山羊、绵羊、兔)、家禽(如鸡、鸭、鹅)等。综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生物学特征,对畜牧业生物资产类型可以做进一步划分,如表1所示。
评估对象利用方向和所属畜群不同,其类别也是有区别的,同一畜种还可以根据利用方向和畜群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例如牛可以分为乳用牛和肉用牛,乳用牛根据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犊牛、育成牛或青年牛、基本畜群等。
三、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规律
畜牧业生物资产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衰退的自然特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充分把握评估对象的价值变动规律是开展资产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
就畜牧业生物资产个体而言,一定期间内经历若干实物形态的变化,随着实物形态的变化,价值发生相应的变化。资产的价值是资产的数量与资产的单位价值的乘积。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是其数量与单位价值的乘积。用公式表达如下:
资产价值(Vb)=资产数量(Qb)×资产单位价值(Pb)
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数量(Qb)(包括个体形态变化与实物数量个数)与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单位价值(Pb)任何一项发生变动,都将引起资产价值(Vb)发生变动。非生物资产通常数量不会改变,价值的变动主要是由资产单位价值的变动而引起。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变动过程中,不仅会由于单位价值的变动而引起变动,同时,资产的数量、形态和产出也会发生改变,一是在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形态和产出量增加,如肉牛随着生长发育过程,其个体在增大,产肉能力在增加。二是生物资产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物资产,导致数量增加。
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的增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资产单位市场价格(Pb)(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变动导致的增值,这种增值是其他资产也会遇到的情形,如房地产由于地价增加导致增值;另一种情形是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资产通过本身的生物生命运动而发生的增值即生物资产数量(Qb)变动导致的增值,如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包括生物资产个体形态发生变化,如犊牛、小鸡的长大与成熟,以及生物资产实物数量个数的增加,如新生牛犊、仔猪等导致的价值增加。这种增值是其他资产不可能发生的情形,而且,适宜的条件、人类劳动的合理投入、农业活动的有效性将促使其生物转化的有效性,使得这种增值更为明显。
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的减少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资产单位市场价格(Pb)发生变动,导致资产减值,另一种情形是资产发生死亡个体减少、生产机能衰退等生物资产数量(Qb)减少导致资产价值的减少。
从以上分析得出,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双向的,正向的增加(+)与逆向的减少(-),引起价值变动的因素主要为两个,即畜牧业生物资产自然因素(形态变化与个体数量)和市场经济因素(畜牧业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或者“双因素”,概括而言,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变动规律是“双向”“双因素”变化规律,图1描述了该变化规律。非生物资产价值变动只是单一因素变动而引起,通常不存在自然因素。
正是由于存在自然因素(个体形态变化与实物数量个数)(Qb)导致的变动使得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发生变动,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生长发育和存续期间或者为人类提供服务期间价值波动呈现倒U型规律,即初始价值较低,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价值逐步增加,到达生长发育以及生产能力高峰值时,价值达到最大,此后,生物资产的价值又逐渐减少,直至价值为零。一般资产的价值在存续期间基本是递减状态(也有增加的情形如房地产,但总体是递减的)。
由于畜牧业生物资产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每一阶段的生物性状和生理机能不同,并且每一阶段的生长发育都以前一阶段的生长发育为基础,因此价值形成机理也不完全相同。按照畜牧业饲养管理要求,家畜出生之后一般可以划分为哺乳期、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几个阶段;家禽等可分为孵化期、育成期、成年期和淘汰期。图2列示了奶牛、绵羊、蛋鸡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应的资产类型,这三类资产都属于典型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但是这三类畜牧业生物资产并非始终都具有生产能力,而只有在性成熟之后才有生产能力,即成熟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奶牛和蛋鸡在性成熟之前不具备产出能力,因此属于未成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另外,绵羊在性成熟前已经可以进行羊毛的采剪,因此在羊毛可以采剪的时点,绵羊已经是生产性生物资产。当畜禽完全丧失生产能力,但尚未发生产权转移时,畜牧业生物资产应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
四、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是得到国际权威认可的三种评估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另外,国内外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估方法,如条件价值法、德尔菲法和实物期权法等。目前,国内外关于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较少,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不足,特殊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在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从图2可以看出,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存续过程可分为多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变动规律都有显著差异,因此应分阶段来确定畜牧业生物资产评估方法。在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即“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阶段,通常这一阶段只有投入而无产出或产出很少,牲畜和家禽更符合“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特点,其价值的确定适宜采用成本法;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阶段,即“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阶段,该阶段的牲畜或家禽已具备稳定产出能力,适宜采用收益法;生长发育的第三个阶段,即“淘汰”阶段,该阶段的牲畜或家禽也符合“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特点,无产出或产出能力很低,处于淘汰期的牲畜家禽多数会直接进入肉类产品市场,适宜采用市场法。
(一)成本法的运用
在评估未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时,适宜采用成本法,选用的评估指标为复原重置成本,即采用与被评估资产相同品种的仔畜或雏禽、饲养标准和技术等,以现时(评估基准日)价格水平重新饲养评估对象并达到预期状态所发生的费用。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借助资产所有者所持有的历史成本资料,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运用成本法进行评估应当把握三个要点:第一,合理分类。可依据未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品种、养殖时间、外表形态和特征等标准对评估对象进行分类。第二,成本分析。具体包括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取得成本、饲草和饲料费用、医药费、养殖人员薪酬、房屋和饲养设备的折旧、燃料动力费用、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和修理费用等。第三,成本费用的分配。将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按照牲畜和家禽的类别及所占比例进行合理分配,由此得到不同种类未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复原重置成本,即评估对象的价值。
(二)收益法的运用
畜牧业生物资产成熟并具备生产能力时,适宜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收益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预期收益进行折现并汇总,以此作为评估对象的价值。评估流程的设计和评估参数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牲畜和家禽的价值变动规律。所采用的价值评估模型为:
式中,V是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Ri是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第i期的预期收益额或现金流量值,n为预期收益的期数,k为折现率,其中Ri、n和k是收益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前提。资产的特殊性使得上述3个参数的量化较为困难,因此,根据评估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选取相关的指标和参数并对其进行合理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关键。
1.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收益值
成熟的生产性畜牧业生物资产,每年的收益值是由牲畜或家禽带来的收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后得到的。例如单位数量的奶牛在第i期带来的收入包括产出犊牛的价值、原奶的销售收入及牛粪的处置收入,若处于资产持有末期,还应包括淘汰奶牛的处置收入;成本费用包括饲草和饲料费用、医药费、养殖人员的薪酬、燃料动力费等。固定数量的蛋鸡一年带来的收入包括鸡蛋的销售收入以及鸡粪的处置收入,在资产持有末期还应该包括淘汰鸡的处置收入,成本费用的构成与奶牛类似。单位数量的绵羊一年带来的收入包括出售羊毛的收入以及产出羔羊的价值,在资产持有末期还包括淘汰羊的处置收入,同时也应考虑相关费用和成本。
在估算各年收益时,禽畜的饲养成本相对固定,同时还能参考往年的会计资料,因此,现金流出的估计难度较小。在估算禽畜资产带来的现金流入时,忽略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和生命周期等因素会使估算结果产生偏差,因此应该重点对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产性能进行测评。蛋鸡应进行产蛋性能的测定,蛋鸡在具备产蛋能力后,第一个产蛋年的产量最高,第二年较第一年产量会下降15%~20%,第三年再下降15%~25%,同时还需要考虑蛋重、蛋品质和料蛋比等指标。测评奶牛的生产能力应关注其乳用性能,主要包括5个性能测定指标:产奶量、乳成分含量、泌乳的均衡性、挤奶能力和一些次级性状。在对产奶量进行测定时,应该从年产奶量、泌乳期产奶量、305d产奶量和成年当量等角度来分析,影响产奶量的主要因素有奶牛的品种、胎次、日挤奶次数和营养水平。判定乳成分含量的度量指标有乳脂率和乳质量,乳脂率与产乳量呈较强负相关关系,品种不同,乳脂率也不同,全面衡量奶牛的产奶能力,应将产奶量校正到同一乳脂率标准。泌乳的均衡性是与产奶量密切相关的,可以借助泌乳曲线来判定泌乳的均衡性,泌乳曲线的运用使未来现金流入的估算更加合理和科学。通过排乳速度和前后房指数可以衡量奶牛的挤奶能力。次级性状主要包含抗病性状、繁殖性状和使用年限等。在评定绵羊生产能力时,可以从剪毛量、净毛率、毛和皮的品质等方面判定。同时,要对评估对象的繁殖性能进行测定。另外,还应充分考虑未来农畜产品的供求情况和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历史价格信息,合理预测农畜产品的价格。
2.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剩余寿命分析
在评估基准日需要确定预期收益期数,预期收益年限表现为禽畜的剩余寿命,剩余寿命是评定畜牧业生物资产经济价值和种用价值的重要指标。确定禽畜的剩余寿命应找到与评估对象功能寿命有直接关系的生理特征指标,通过对生理特征的鉴定,估计禽畜的剩余寿命。一般正规的畜牧业养殖部门,在牲畜出生时都进行记录,如通过活体标记编号、系谱记录、临时性记录和永久性记录等手段进行个体和群体的识别,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来确定禽畜资产的出生日期,推算禽畜的剩余寿命。在缺乏记录的情况下,可根据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体型外貌来判断其剩余寿命,最常用的是对牲畜进行线性评定,首先对牲畜外形的各部位进行评分,然后借助一定加权系数,求得牲畜的总体评分,从而判断牲畜品质的优劣及剩余寿命。
3.折现率的确定
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时,折现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折现率微小的误差都会使评估值严重偏离正确的评估结果。目前,绝大多数的评估业务都是采用固定的折现率,而以固定折现率为前提的收益法只是一种较为简单和公式化的评估途径,以此来估算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会存在较大的误差。畜牧业生物资产在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尤其是疫病的风险,其价值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农业、畜牧业中的风险对折现率的影响,动态地分析评估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风险因素。确定折现率时应重点把握无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三个指标,前两个指标容易获取,而风险报酬率的确定会存在很大的偏差,可以借助专家打分法来降低偏差。
(三)市场法的运用
生产性畜牧业生物资产进入淘汰期之后,会经过育肥而直接进入肉类产品市场。我国存在活跃的肉用禽畜市场,可以借助其市场报价并经过称重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由农业部主办的政府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及“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等都可以查询到多种活禽活畜的市场行情,还有一些地方网站也会提供类似的信息。
运用这三种评估方法确定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时,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评估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特殊性,并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和参数,指标和参数的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重点与难点。
五、结论
有效开展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可以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和保险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目前理论界对此问题关注不够,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对畜牧业生物资产进行综合分类,分析了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核心问题――评估方法的选择,分别探讨了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中的运用,根据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在指标和参数的选取和量化上进行了探索。指标和参数的选取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Delali B K,Charlie M,Witkowskia E.Valuation of communal area livestock benefits,rural livelihoods and related policy issues[J].Land Use Policy,2006(7): 260-271.
[2] Siegmund-Schultze M,Rischkowsky M,Veiga J,et al.Cattle are cash generating assets for mixed smallholder farms in the Eastern Amazon[J].Agricultural Systems,2007(3):738-749.
[3] Ratnayake,Ajith. Valuing Biological Assets[J].Financial Management,2010(9):36-37.
[4] Elad C,Herbohn K.Implementing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M]. Edinburgh: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Scotland,2011:135-136.
[5] 王伟,许守澄.奶牛价值的评估[J].中国资产评估,2008(7):28-32.
农业生产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极大,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来减轻农民损失。农业保险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分散农业自然风险和经济补偿,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资金融通、储蓄、防灾防损等派生功能,同时也具备一些社会管理的功能[1]。
因此,从宏观上讲,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支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效用水平,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农民迅速恢复再生产,这必然会为农业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对民族牧区来说,将大大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保证民族牧区农民快速恢复生产,稳定经济增长。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政策尚有不足,农业保险相关体制不够健全,农民的参保意愿薄弱等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对牧区农业保险参保现状进行概括,调查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同和接受心理,分析农民参保状况不佳的原因,了解农民参保的困难,为完善我国牧区农业保险体系提出建议。
1 调查样本情况。
1. 1 研究区概况。
1. 1. 1 兴安盟农牧业概况。兴安盟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全盟总人口近167 万,农村牧区人口 113 万,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由蒙、汉、满、朝鲜、回等 22 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68 万,占 47%,是全区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
兴安盟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和“玉米黄金种植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3 ~467 mm。无霜期为95 ~145 d。畜牧业,草原面积303.4 万 hm2,其中可利用草场261.2 万 hm2,年产牧草 31 亿 kg 以上。牲畜总头数保持在 700 万头( 只)以上,2008 年达到 789 万头( 只) 。其中,大小牲畜 669 万头( 只) ; 生猪年饲养量 240 万头; 牲畜出栏 451.3 万头( 只) ; 畜产品产量达到肉类 14.9 万 t,鲜奶 23 万 t,毛绒 1. 17 万 t,禽蛋 1.87 万 t。全盟建有生猪养殖小区 85 个,奶牛养殖小区21 个,肉牛养殖小区 9 个,肉羊养殖小区 87 个,禽类养殖小区 135 个。全盟畜牧业增加值占农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 2% ,是内蒙古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2]。
1. 1. 2 兴安盟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007 年,兴安盟首次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由自治区政府指定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独家负责,业务涉及到全盟 6 个旗县市 ( 局) 的 56 个乡苏木镇,10 个国营农牧场,450 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14.25万户。参保作物主要为玉米和大豆,承保面积为 23. 67 万hm2,是全年播种面积的 32%。签单保费共计达 6 402 万元。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 25%,自治区财政补贴比例为 50%,保险公司承担比例为 15%,地方财政和农户自筹 10%( 农户每公顷交纳保费 30 元) 。
2008 年兴安盟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顺利完成,兴安盟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面积达 45. 69 万 hm2,占各类农作物已播面积的56.3%,涉及到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籽、葵花籽等5 大作物; 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是能繁母猪和奶牛,覆盖全盟的 6 个旗县市和农场局。2009 年兴安盟种植业保险参保面积达 76.83 万 hm2; 财政补贴资金达 1. 41 亿元,总保费达2.34 亿元。全盟参保农作物理赔面积达 47. 65 万 hm2,占参保农作物的 62%。2010 年兴安盟种植业保险工作做到了应保尽保,各类农作物参保面积达到了 73.69 万 hm2,占全盟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0.18%,参保农户达190 575 户[2]。
1. 2 数据来源 此次农业保险参保现状研究的对象是兴安盟的参保农户,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的重点是宝门镇及其所辖的若干行政村。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问卷在保险公司的营业部门现场随机选择顾客进行调查,每一位愿意接受调查的顾客被要求在现场独立填写标准问卷,还有一部分问卷到各村做农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问卷294 份,其中因为信息不全或身份不符问卷 21 份,有效问卷 273 份,有效率达到92. 86% ,其中少数民族比例达到 38. 5% 。
2 调查结果分析。
2. 1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见表 1。由表1 可知,样本区的农民收入不高,对于农业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同时大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此影响,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有限,这也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农业保险的参保程度。
问卷调查发现,在种植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中,82.1%的农户选择干旱,2. 6%的农户认为是风灾,12. 5% 的农户选择了病虫害,19.8%的农户选择了洪水。在养殖业面临主要风险中,20.3%的农户选择自然灾害,57.3%的农户选择价格波动,33.8%的农户选择疾病风险。调查还发现,近 5 年有97% 的农户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农业风险损失,可见该地区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不稳定的地区,农业风险类型多样,特别是水旱灾害频发,给农户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
在不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户中,认为风险很低没有必要进行保险的占 20. 3%,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化解风险的占32. 4% ,表示依靠国家灾害救济的占 36. 5% ,表示对风险漠不关心的占1.4%,不相信保险的占1.5%。在农业保险的认知调查中,只有大约 6. 2% 的人对农业保险很了解,大约53. 1% 的人选择了解一点,还有大约 40. 7% 的人对农业保险的相关内容一点不了解。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落后,大部分人对农业保险的了解不多,并且由于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对风险有着天然的顺从心理,认为农业生产存在风险是正常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如何降低风险的问题。
在对当地的险种分布的调查中发现,农作物的保险所占的份额最大,达到 82. 1%,养殖畜牧业 15. 7%,其他作物6. 2% ,并且 96. 7% 的农户认为在目前推行的险种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农业险种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户的切实需要。由于目前在该地区推行的农业保险政策中保费的构成中,政府占绝大多数,农户只要承担一小部分就可以在风险发生后享受赔偿,94. 0% 的参保户对这一保费的构成表示满意。
由表 2 可知,农户对目前的农业保险推广情况比较满意。在对不满意的那部分投保户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户认为在保险的理赔过程和受损额度的确定方面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和落实农业保险的执行过程,全面提高农户的满意度是目前影响农户再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如何才能使农户更加信任农业保险、设计了农户对农业保险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 3 可知,农户对设立专业的维权机构要求最强烈,其次是政府的担保,说明保险公司应提高保险维权的便捷度,并尽量取得政府的担保,以确保农民安心投保。
2. 2 农户参保意愿经济学分析。
2. 2. 1 农户是风险规避者。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就显得尤其迫切。但是农业生产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通过农业保险的形式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从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此次调查为例,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是种植业,由于当地耕地资源丰富,许多农户往往承包了很大面积的土地,这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农业灾害的损失程度。加之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不稳定,提高了农业风险的发生频率。因此,理论上讲,作为风险规避者的农户在这种条件下便会及积极地寻找合适的风险转移途径。但调查发现,农户却普遍缺少风险规避意识,72.2%的农户没有考虑过转嫁风险的问题,这一部分群体中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在他们的观念中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观念,风险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农业保险在推行过程中的阻力加大。在走访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一部分农民认为一般的灾害损失发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对其投保,即使发生了大的灾害损失,自然会有国家救济。但是应该明确,灾害救济是政府对遇险后的农业经营者提供一种事后、免费的道义救济,这与农业保险的预防性、有偿性截然不同,极易对政府财政的稳定性产生挑战。同时,在灾后的民政救济中,由于灾害发生的突发性。 地方情况的复杂性,民政救济渠道往往不畅通,导致相当数量的社会有效资源没有被合理应用,造成大量浪费。此外,也易养成农民的侥幸与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在农业风险管理中,以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寓救济于保险之中,从而将震荡起伏的灾害救济财政消融在连年相对稳定持续的保险补贴支出中,既能高效利用赔付金额,迅速组织生产自救,又能消解灾害发生带来的农村社区紧张、不和谐影响。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另外,风险规避者的家庭收入对其规避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所在家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更强; 家庭收人水平越低的农户,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也更强。笔者认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家庭相比较其他家庭,其面临农业生产风险更大,其规避风险的意愿更强; 高收人家庭,其自身存在着实施自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经济基础和能力,低收人家庭,其自身规避生产风险的经济的能力比较差。农户防范农业风险主要包括如图 1 所示的几种途径。
图1 农户防范农业风险的方式。
2. 2. 2 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成本和收益。从调查结果可知,农户农业保险方面的投入成本并不高。以宝门镇为例,当地的参保农户只需要 150 元/hm2的标准缴纳保金,其余的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因此当地参保农户都有支付保费的能力。在灾害发生后,当地的保险公司会首先和当地基层村委会取得联系,按照投保户实际投保标的和受损情况进行补偿。在这一过程中,农户基本上不用通过太繁琐的过程就可以获得理赔,且国内推广农业保险的地区同样采取这种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农户仍然不愿意投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 3 农户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
2. 3. 1 农民对保险机构及其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一般而言,理性人的决策行为主要是基于自身所获取的有关决策对象各方面信息而做出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农业保险及其作用的了解是会影响到农户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决策行为,如果决策对象从一般性上讲是有利于决策者的,那么只要决策者掌握的信息较为充分,一般会倾向于接受该项决策[3]。由于农业保险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只要农户对农业保险及其作用了解足够充分,那么农户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
由于农村缺少网络、报纸、广告牌等平面宣传媒体,目前农民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渠道还主要局限于电视、面对面告知等形式。农民缺少主动了解农业保险产品的渠道,势必会对农民的农业保险需求产生影响。对于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个盈利能力较弱的险种。因此,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益期望值比较低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很难对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进行大量的投入。
同时,保险作为一种无形的服务产品,依靠专门的精算技术确定出来的保费和保额以及其复杂的保单条款使得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难以进行直观的评估,因而在缴费和理赔时容易产生误解,发生纠纷。
另外,农业风险存在基本不确定性,人们的主观预期倾向于不购买保险。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某些风险的种类也是无法预知的( 例如农民在尝试新作物、新养殖对象时) ,个体农户难以对遭遇某种自然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估,当这种情形出现时,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关于这种不确定性的赌博不利于自己,即认为出现灾害的概率并没有那么高。向农户提供保险实际上是提供一种彩票方案,并且需要农户支付保费,因此农户可能对保险的作用持相当大的怀疑态度,不利于保险的推广和市场的形成。此外,农户对保险的赔付可能性也存在怀疑。
2. 3. 2 政策性保险的保障程度偏低,区域分配不合理。由于保险公司在承接农业保险业务时面临着社会保障和自身盈利的矛盾冲突,因此实际在理赔的过程中普遍采取“广覆盖、低保障”的原则确定保险保障水平。以所调查的宝门镇为例,保险公司原则上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实行低保额的初始成本保险,即农业保险并不是承保农业的全部产值和收入,而是保障和维持其简单再生产的成本,农作物一旦遇到灾害,以保住生产和经营成本为限。这种保障水平偏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的农户更倾向于通过政府救济、向亲友求助、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
农作物保险费率普遍存在省内“一刀切”的做法,使其经营公平性受到广泛质疑,有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可是却承担和灾害少发区农户同样的保险费率,这让很少遭受农业风险的农户内心不平衡,所以拒绝参保。同时这也激化了保险公司与农户的紧张关系。在调研中也发现,这种保险公司与农户缺乏直接沟通机制的操作流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每个村都有不同的地理征。譬如,有些村在地理上呈现狭长地带分布,使得地区处在风口地段,较社区中其他土地易遭遇风灾; 有些社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部分土地较周边地区经常遭遇雹灾等等。这些出现在一个社区中的不同程度的受灾,却只能得到单一低比例的赔偿。村民的多样化、多层次赔付要求得不到有效回应。保险公司简单、粗暴的查勘定损行为不但可能激发投保户的不满情绪,而且还会导致大量道德风险的积累,这种经济行为由于游离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之外,村级组织不便涉及。
2. 3. 3 政府救济降低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牧区农业基础较弱,因而寻求政策性支持的意愿更强。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旱灾、沙尘暴、冰雹、暴发性病虫害等,有时连续几年或同一年内几种自然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破坏性极大。每到灾年,政府主要采取“政府财政补贴 + 社会捐助”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这种模式使得一部分人在面临灾害损失时持有依赖思想。通过保险来分担风险,需要自己出钱买保险,部分农民存在侥幸心理,不愿花钱买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一种非必需的服务产品,农民购买保险是为了在发生风险时获得经济补偿,而政府救济一定程度上使农民难以主动意识到保险对其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意义。也就不会积极地去了解和购买农业保险。是目前影响着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访谈中的一个典型的说法就是“有了国家的救灾补贴,还买什么农业保险”。
3 提高牧区农民农业保险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以兴安盟为例。
3. 1 提高农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建立保障服务机制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时刻承担着自然灾害损失的风险,农户本是风险规避者,而农民本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农民是渴望参与农业保险的。前文提过,收入是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市场需求与消费支付能力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推行中实施的较为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法国的《农业保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
等。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不能覆盖农业保险的,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了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存在随意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推动相关农业法律、政策法规等的修改、完善工作,尽快出台符合国情的灵活的《农业保险组织实施办法》,针对农业保险本身、农户、保险公司、政府等各利益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相关法律,以立法形式明确农业保险中相关群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3. 2 探索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模式,满足牧区农民需求 现阶段国内外可供选择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框架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互助合作形式、政府组织实施、保险公司模式、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政府补贴农业风险发生的保费以及组建新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由政府筹集或参与筹集初始资本和准备金[4]。而若单一采取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财政资金、保险资金的投入、筹集及运用上存在较大难度。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制度模式是现实选择。该模式的制度建立成本较低、风险较,而且,政府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调整政策也比较灵活。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各地可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农民的接受程度、组织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开展业务的便利性等,集政府、企业、农民 3 方之力,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多比例赔付,选择符合地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可以尝试在农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协会,通过协会实现既方便小规模农户投保,又满足不同受灾保户多样性赔付要求的目标[5]。
3. 3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沟通协调,推动牧区农业保险的发展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能有效地提高对农民的救济能力,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业再生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每户农名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6]。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行需要政府的的行政强制力量。因此,首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作。其次要赋予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农业保险工作职责。建议设置有工作经费的专人负责基层农业保险的工作。最后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地方政府网站等,加强农业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注意面向重点农牧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的宣传,树立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此外,要深化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知,只有使广大农民全面认识和真正了解国家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在民族地区推广的意图,让农民学会学习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转移风险,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保险,保障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内蒙古兴安盟及兴安盟农牧业发展概况[EB/OL]。 (2009 -06 -25)
[3]王敏俊。 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3) :38 -44.
农业生产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极大,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来减轻农民损失。农业保险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分散农业自然风险和经济补偿,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资金融通、储蓄、防灾防损等派生功能,同时也具备一些社会管理的功能[1]。
因此,从宏观上讲,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支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效用水平,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农民迅速恢复再生产,这必然会为农业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对民族牧区来说,将大大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保证民族牧区农民快速恢复生产,稳定经济增长。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政策尚有不足,农业保险相关体制不够健全,农民的参保意愿薄弱等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对牧区农业保险参保现状进行概括,调查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同和接受心理,分析农民参保状况不佳的原因,了解农民参保的困难,为完善我国牧区农业保险体系提出建议。
1 调查样本情况。
1. 1 研究区概况。
1. 1. 1 兴安盟农牧业概况。兴安盟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全盟总人口近167 万,农村牧区人口 113 万,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由蒙、汉、满、朝鲜、回等 22 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68 万,占 47%,是全区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
兴安盟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和“玉米黄金种植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3 ~467 mm。无霜期为95 ~145 d。畜牧业,草原面积303.4 万 hm2,其中可利用草场261.2 万 hm2,年产牧草 31 亿 kg 以上。牲畜总头数保持在 700 万头( 只)以上,2008 年达到 789 万头( 只) 。其中,大小牲畜 669 万头( 只) ; 生猪年饲养量 240 万头; 牲畜出栏 451.3 万头( 只) ; 畜产品产量达到肉类 14.9 万 t,鲜奶 23 万 t,毛绒 1. 17 万 t,禽蛋 1.87 万 t。全盟建有生猪养殖小区 85 个,奶牛养殖小区21 个,肉牛养殖小区 9 个,肉羊养殖小区 87 个,禽类养殖小区 135 个。全盟畜牧业增加值占农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 2% ,是内蒙古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2]。
1. 1. 2 兴安盟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007 年,兴安盟首次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由自治区政府指定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独家负责,业务涉及到全盟 6 个旗县市 ( 局) 的 56 个乡苏木镇,10 个国营农牧场,450 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14.25万户。参保作物主要为玉米和大豆,承保面积为 23. 67 万hm2,是全年播种面积的 32%。签单保费共计达 6 402 万元。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 25%,自治区财政补贴比例为 50%,保险公司承担比例为 15%,地方财政和农户自筹 10%( 农户每公顷交纳保费 30 元) 。
2008 年兴安盟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顺利完成,兴安盟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面积达 45. 69 万 hm2,占各类农作物已播面积的56.3%,涉及到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籽、葵花籽等5 大作物; 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是能繁母猪和奶牛,覆盖全盟的 6 个旗县市和农场局。2009 年兴安盟种植业保险参保面积达 76.83 万 hm2; 财政补贴资金达 1. 41 亿元,总保费达2.34 亿元。全盟参保农作物理赔面积达 47. 65 万 hm2,占参保农作物的 62%。2010 年兴安盟种植业保险工作做到了应保尽保,各类农作物参保面积达到了 73.69 万 hm2,占全盟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0.18%,参保农户达190 575 户[2]。
1. 2 数据来源 此次农业保险参保现状研究的对象是兴安盟的参保农户,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的重点是宝门镇及其所辖的若干行政村。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问卷在保险公司的营业部门现场随机选择顾客进行调查,每一位愿意接受调查的顾客被要求在现场独立填写标准问卷,还有一部分问卷到各村做农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问卷294 份,其中因为信息不全或身份不符问卷 21 份,有效问卷 273 份,有效率达到92. 86% ,其中少数民族比例达到 38. 5% 。
2 调查结果分析。
2. 1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见表 1。由表1 可知,样本区的农民收入不高,对于农业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同时大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此影响,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有限,这也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农业保险的参保程度。
问卷调查发现,在种植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中,82.1%的农户选择干旱,2. 6%的农户认为是风灾,12. 5% 的农户选择了病虫害,19.8%的农户选择了洪水。在养殖业面临主要风险中,20.3%的农户选择自然灾害,57.3%的农户选择价格波动,33.8%的农户选择疾病风险。调查还发现,近 5 年有97% 的农户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农业风险损失,可见该地区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不稳定的地区,农业风险类型多样,特别是水旱灾害频发,给农户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
在不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户中,认为风险很低没有必要进行保险的占 20. 3%,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化解风险的占32. 4% ,表示依靠国家灾害救济的占 36. 5% ,表示对风险漠不关心的占1.4%,不相信保险的占1.5%。在农业保险的认知调查中,只有大约 6. 2% 的人对农业保险很了解,大约53. 1% 的人选择了解一点,还有大约 40. 7% 的人对农业保险的相关内容一点不了解。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落后,大部分人对农业保险的了解不多,并且由于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对风险有着天然的顺从心理,认为农业生产存在风险是正常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如何降低风险的问题。
在对当地的险种分布的调查中发现,农作物的保险所占的份额最大,达到 82. 1%,养殖畜牧业 15. 7%,其他作物6. 2% ,并且 96. 7% 的农户认为在目前推行的险种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农业险种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户的切实需要。由于目前在该地区推行的农业保险政策中保费的构成中,政府占绝大多数,农户只要承担一小部分就可以在风险发生后享受赔偿,94. 0% 的参保户对这一保费的构成表示满意。
由表 2 可知,农户对目前的农业保险推广情况比较满意。在对不满意的那部分投保户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户认为在保险的理赔过程和受损额度的确定方面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和落实农业保险的执行过程,全面提高农户的满意度是目前影响农户再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如何才能使农户更加信任农业保险、设计了农户对农业保险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 3 可知,农户对设立专业的维权机构要求最强烈,其次是政府的担保,说明保险公司应提高保险维权的便捷度,并尽量取得政府的担保,以确保农民安心投保。
2. 2 农户参保意愿经济学分析。
2. 2. 1 农户是风险规避者。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就显得尤其迫切。但是农业生产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通过农业保险的形式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从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此次调查为例,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是种植业,由于当地耕地资源丰富,许多农户往往承包了很大面积的土地,这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农业灾害的损失程度。加之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不稳定,提高了农业风险的发生频率。因此,理论上讲,作为风险规避者的农户在这种条件下便会及积极地寻找合适的风险转移途径。但调查发现,农户却普遍缺少风险规避意识,72.2%的农户没有考虑过转嫁风险的问题,这一部分群体中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在他们的观念中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观念,风险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农业保险在推行过程中的阻力加大。在走访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一部分农民认为一般的灾害损失发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对其投保,即使发生了大的灾害损失,自然会有国家救济。但是应该明确,灾害救济是政府对遇险后的农业经营者提供一种事后、免费的道义救济,这与农业保险的预防性、有偿性截然不同,极易对政府财政的稳定性产生挑战。同时,在灾后的民政救济中,由于灾害发生的突发性。 地方情况的复杂性,民政救济渠道往往不畅通,导致相当数量的社会有效资源没有被合理应用,造成大量浪费。此外,也易养成农民的侥幸与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在农业风险管理中,以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寓救济于保险之中,从而将震荡起伏的灾害救济财政消融在连年相对稳定持续的保险补贴支出中,既能高效利用赔付金额,迅速组织生产自救,又能消解灾害发生带来的农村社区紧张、不和谐影响。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另外,风险规避者的家庭收入对其规避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所在家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更强; 家庭收人水平越低的农户,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也更强。笔者认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家庭相比较其他家庭,其面临农业生产风险更大,其规避风险的意愿更强; 高收人家庭,其自身存在着实施自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经济基础和能力,低收人家庭,其自身规避生产风险的经济的能力比较差。农户防范农业风险主要包括如图 1 所示的几种途径。
图1 农户防范农业风险的方式。
2. 2. 2 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成本和收益。从调查结果可知,农户农业保险方面的投入成本并不高。以宝门镇为例,当地的参保农户只需要 150 元/hm2的标准缴纳保金,其余的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因此当地参保农户都有支付保费的能力。在灾害发生后,当地的保险公司会首先和当地基层村委会取得联系,按照投保户实际投保标的和受损情况进行补偿。在这一过程中,农户基本上不用通过太繁琐的过程就可以获得理赔,且国内推广农业保险的地区同样采取这种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农户仍然不愿意投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 3 农户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
2. 3. 1 农民对保险机构及其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一般而言,理性人的决策行为主要是基于自身所获取的有关决策对象各方面信息而做出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农业保险及其作用的了解是会影响到农户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决策行为,如果决策对象从一般性上讲是有利于决策者的,那么只要决策者掌握的信息较为充分,一般会倾向于接受该项决策[3]。由于农业保险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只要农户对农业保险及其作用了解足够充分,那么农户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
由于农村缺少网络、报纸、广告牌等平面宣传媒体,目前农民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渠道还主要局限于电视、面对面告知等形式。农民缺少主动了解农业保险产品的渠道,势必会对农民的农业保险需求产生影响。对于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个盈利能力较弱的险种。因此,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益期望值比较低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很难对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进行大量的投入。
同时,保险作为一种无形的服务产品,依靠专门的精算技术确定出来的保费和保额以及其复杂的保单条款使得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难以进行直观的评估,因而在缴费和理赔时容易产生误解,发生纠纷。
另外,农业风险存在基本不确定性,人们的主观预期倾向于不购买保险。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某些风险的种类也是无法预知的( 例如农民在尝试新作物、新养殖对象时) ,个体农户难以对遭遇某种自然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估,当这种情形出现时,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关于这种不确定性的赌博不利于自己,即认为出现灾害的概率并没有那么高。向农户提供保险实际上是提供一种彩票方案,并且需要农户支付保费,因此农户可能对保险的作用持相当大的怀疑态度,不利于保险的推广和市场的形成。此外,农户对保险的赔付可能性也存在怀疑。
2. 3. 2 政策性保险的保障程度偏低,区域分配不合理。由于保险公司在承接农业保险业务时面临着社会保障和自身盈利的矛盾冲突,因此实际在理赔的过程中普遍采取“广覆盖、低保障”的原则确定保险保障水平。以所调查的宝门镇为例,保险公司原则上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实行低保额的初始成本保险,即农业保险并不是承保农业的全部产值和收入,而是保障和维持其简单再生产的成本,农作物一旦遇到灾害,以保住生产和经营成本为限。这种保障水平偏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的农户更倾向于通过政府救济、向亲友求助、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
农作物保险费率普遍存在省内“一刀切”的做法,使其经营公平性受到广泛质疑,有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可是却承担和灾害少发区农户同样的保险费率,这让很少遭受农业风险的农户内心不平衡,所以拒绝参保。同时这也激化了保险公司与农户的紧张关系。在调研中也发现,这种保险公司与农户缺乏直接沟通机制的操作流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每个村都有不同的地理征。譬如,有些村在地理上呈现狭长地带分布,使得地区处在风口地段,较社区中其他土地易遭遇风灾; 有些社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部分土地较周边地区经常遭遇雹灾等等。这些出现在一个社区中的不同程度的受灾,却只能得到单一低比例的赔偿。村民的多样化、多层次赔付要求得不到有效回应。保险公司简单、粗暴的查勘定损行为不但可能激发投保户的不满情绪,而且还会导致大量道德风险的积累,这种经济行为由于游离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之外,村级组织不便涉及。
2. 3. 3 政府救济降低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牧区农业基础较弱,因而寻求政策性支持的意愿更强。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旱灾、沙尘暴、冰雹、暴发性病虫害等,有时连续几年或同一年内几种自然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破坏性极大。每到灾年,政府主要采取“政府财政补贴 + 社会捐助”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这种模式使得一部分人在面临灾害损失时持有依赖思想。通过保险来分担风险,需要自己出钱买保险,部分农民存在侥幸心理,不愿花钱买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一种非必需的服务产品,农民购买保险是为了在发生风险时获得经济补偿,而政府救济一定程度上使农民难以主动意识到保险对其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意义。也就不会积极地去了解和购买农业保险。是目前影响着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访谈中的一个典型的说法就是“有了国家的救灾补贴,还买什么农业保险”。
3 提高牧区农民农业保险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以兴安盟为例。
3. 1 提高农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建立保障服务机制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时刻承担着自然灾害损失的风险,农户本是风险规避者,而农民本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农民是渴望参与农业保险的。前文提过,收入是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市场需求与消费支付能力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推行中实施的较为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法国的《农业保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
等。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不能覆盖农业保险的,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了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存在随意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推动相关农业法律、政策法规等的修改、完善工作,尽快出台符合国情的灵活的《农业保险组织实施办法》,针对农业保险本身、农户、保险公司、政府等各利益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相关法律,以立法形式明确农业保险中相关群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3. 2 探索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模式,满足牧区农民需求 现阶段国内外可供选择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框架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互助合作形式、政府组织实施、保险公司模式、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政府补贴农业风险发生的保费以及组建新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由政府筹集或参与筹集初始资本和准备金[4]。而若单一采取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财政资金、保险资金的投入、筹集及运用上存在较大难度。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制度模式是现实选择。该模式的制度建立成本较低、风险较,而且,政府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调整政策也比较灵活。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各地可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农民的接受程度、组织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开展业务的便利性等,集政府、企业、农民 3 方之力,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多比例赔付,选择符合地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可以尝试在农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协会,通过协会实现既方便小规模农户投保,又满足不同受灾保户多样性赔付要求的目标[5]。
3. 3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沟通协调,推动牧区农业保险的发展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能有效地提高对农民的救济能力,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业再生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每户农名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6]。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行需要政府的的行政强制力量。因此,首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作。其次要赋予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农业保险工作职责。建议设置有工作经费的专人负责基层农业保险的工作。最后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地方政府网站等,加强农业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注意面向重点农牧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的宣传,树立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此外,要深化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知,只有使广大农民全面认识和真正了解国家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在民族地区推广的意图,让农民学会学习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转移风险,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保险,保障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内蒙古兴安盟及兴安盟农牧业发展概况[eb/ol]。 (2009 -06 -25)
[3]王敏俊。 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3) :38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