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物理科技论文

物理科技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物理科技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物理科技论文

篇1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第一,画向多数原则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第二,实践性原则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相互促进原则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因校制宜原则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篇2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创设问题情景和演示实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ρg=shρg

P=F/S=ρ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见附录)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分析: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其实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进一步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ρ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先是在自家的水池里放满水,想利用水的压强把堵塞物推开,但没有成功,怎么办呢?接着老师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出水口堵住,然后叫二楼的邻居放水,这次成功了,只见水池里的水冒了冒泡而后打着旋涡“哗”的流走了,老师当时甭提有多兴奋了…让学生共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走向社会。

课后调查,学生反馈该课生动有趣,既获得科学方法的教育,又理解、掌握了基本知识,学习过程轻松愉悦。

综上所述:物理从生活中来并走向社会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课案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附录: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液体的压强(压强计两管液面高度差)被控制不变的因素变化的因素实验表明

深度底面积

深度形状

深度密度

深度方向

密度深度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篇4

一、课前见习《财务会计》课程安排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财务会计》课前见习既是理论付诸实施的过程,又是《会计学基础》与《财务会计》课程联系的桥梁,同时还可验证和延伸《会计学基础》的内容

见习内容的安排应尽量使见习单位核算内容与将学理论内容相吻合;时间约两、三天即可,四十人左右的班据见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可分组交叉进行;见习单位的老师现场讲解核算程序、内容、方法、特点等,并出示相关帐、证、表;选择的实习单位,既要有独立核算单位,也要有集团公司下属的非独立核算的成本中心,既可以是商贸营销公司,也可以是生产型企业或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如成发集团的条件就完全具备),通过这样的见习安排,既可巩固前面所学知识,还为后读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模拟实验《财务会计》应着重搞好两个实验即:单元模拟实验和总体模拟实验

1、单元模拟实验是在某一单元(或某一章)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以单元的板块形式在实验室或计算机房(须事先购买商品化会计实验软件)进行的阶段性实验。该实验在教学中的安排目的是分段掌握各会计要素的核算、报告方法。如货币资金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都可分别进行单元模拟实验,或按企业销中资金运动的过程安排单元模拟实验。单元模拟实验中的技能训练比课堂作业更为复杂,而单元模拟实验又使复杂的会计技术分散化、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将乏味的理论和操作规范变成看得见的实验,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又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学习中的兴趣。

2、总体(综合)模拟实验总体模拟实验是指模仿一个企业某一会计的全部经济业务,经过再设计和加工形成系统完整的会计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所进行的仿真操作演练。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财务会计实验具有易进行环境假设和方便操作的优点,由于实验资料是模拟代表性企业的经济业务,所用凭证、帐表均与实际相同,业务全面、系统。这种总体(综合)模拟实验可弥补单元模拟实验条块分割、系统性差的不足,且不致产生校外实验中由于实习单位生产特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学生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问题。实验过程易控制、出现的问题也方便解决,不论业务类型、内容,还是其繁简程度都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控制、引导下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总体模拟实验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财务会计理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过程都有重要作用。

三、校外实习会计专业实习是在《财务会计》课及模拟实验完成之后,到单位的定点实习,时间约一个月

据会计年度的特点,专业实习最好安排在十月下旬到次年元月中旬,由于此时学生对企业核算的程序、内容、方法等基本上有所了解,也能独立处理一般业务,此时安排校外实习对学生和实习单位都有好处,学生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既能温故知新、融汇贯通,同时因企业年终需办凭证汇总、试算平衡、结转、编制报表等业务,实做机会多、实用性、针对性强;实习单位的老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操作指导和检查,可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完成技术含量高的(如调帐、财务分析等)业务。超级秘书网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采用无纸化操作的并不多,多数单位仍是手工做帐,或机帐手帐一起做,若实习单位实行了电算化,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如录入凭证、修改凭证、理解电算化核算程序及其特点等将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为电算化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上三大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互相促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就业能很快上手,甚至让用人单位感觉是一个熟手、能手,再也不会出现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不敢接帐簿的尴尬局面。当然,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也需要做一些小的调整,把目前高职校中第一学期学会计学基础,第二学期学财务会计的时间安排,依次推后一学期,其他相关课程也做相应调整,以保证财务会计课是在每年年底结束,与会计年度同步,达到实习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单项实验),主编:张富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5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因此,对劳动价值论的定量分析根本无法进行,最多只能责问一声:有些商品的价格,偏离其劳动价值的幅度是否太大了?(10)无法使用实际数据验证理论,正是中国经济学家围绕劳动价值论多年激烈争论却不能得到一致结论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二)反对马克思的人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资本利润的来源。

马克思的理论在解释利润来源时,直观易懂:人类肌肉和大脑的劳动创造了价值,没有生命的货币、机器和土地不会创造价值,因此利润只能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反对马克思的人只是坚持资本和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应该和劳动一样获得报酬。这种解释与其说是理论,还不如说是对现象的写照,因此缺少说服力。

(三)反对马克思的人,有一种错觉,即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逻辑上是正确的。如果存在问题的话,也只是其基础──劳动价值论──存在问题。

马克思及其追随者们,特别喜欢引用一百多年前一个反对者的话:“驳倒价值理论是反对马克思的人的唯一任务,因为如果同意这个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认马克思以铁的逻辑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结论。”(11)这段话是这种错觉的起因还是加强了这种错觉,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正是这种错觉使得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几乎全部集中在劳动价值论上。

然而,仔细研读《资本论》,可以发现,至少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本文将主要讨论马克思在定义工人必要劳动时间时的一个错误。

一个无法成立的“如果”

我们知道,马克思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他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要求雇佣劳动者提供额外的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12)。

这种思想在农业生产中是基本正确的。因为一个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和在地主的土地上耕作,仅仅是劳动地点不同,劳动效率是基本一样的,例如,生产一千斤谷物所需要的总的劳动时间是差不多的(和地主雇佣的其他农民合作、使用较好的农具,会提高一些劳动效率),因此,农民只能在相当于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之外,增加劳动时间来补偿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但是,在工业生产中,情况不是这样。因为工人在工厂里劳动时,与其他工人合作并使用机器,和他作为个人、在家里独自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生产相比,劳动的效率要高得多。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模型是:一个工人每天在工厂劳动12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12个物化劳动小时(马克思用来衡量价值量的单位,以下简称为“价值单位”。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一个“物化劳动小时”,即一个价值单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有6个价值单位。资本家把新创价值的一半(6个价值单位)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另外6个单位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他的利润。在这个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均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马克思用来衡量剥削程度的指数)是

6/6=100%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既然工人在生产劳动力日价值(如3先令)的工作日部分内(即6小时内──引者注),只是生产资本家已经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就是说,只是用新创造的价值来补偿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所以,这种价值的生产只是表现为再生产。因此,我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这种劳动对资本和资本世界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工人的经常存在是它们的基础。”(13)

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1)如果工人每天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

(2)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6个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3)这6个小时的劳动只是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所以称为“必要劳动”,这6个小时就是“必要劳动时间”。

(4)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必要的,因为不论他是为资本家劳动还是为他自己劳动,他都必须进行这部分劳动。

(5)这种劳动对资本家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资本家需要工人能够长期进行劳动,而且不断有新的年轻工人接替年老的工人。

然而,上述第二点是存在问题的。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资本家之所以成为资本家,是因为他预付了货币,准备了机器等各种生产资料,把工人组织起来,实行分工和协作,使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一个工人“独立地”劳动,怎么会有这些条件呢?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而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4)。如果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6小时,价值是6个价值单位,那么,一个人即使耗费了12个小时才能生产出一件这种商品,他的产品的价值仍然只有6个价值单位,而不是12个价值单位。

由于一个工人独立劳动时没有和工厂相同的“其它条件”,所以,他生产同样的产品劳动时间要长得多,但是产品的价值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因此他要在家里创造出6个价值单位的产品,劳动时间将不止6小时,而是几倍甚至几十、几百倍于他在工厂里的劳动时间。保守一点,我们假设需要两倍于他在工厂劳动的时间,即12个小时。

根据马克思的定义:“必要劳动时间”等于生产生活资料的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对于一个工人来说,他原来为自己劳动时,获得一天生活资料的价值,需要工作12小时。现在他在工厂里,也是劳动12小时才能获得一天生活资料的价值,那么对他来说也就无所谓剩余劳动时间了。

如果我们假设生产同样的产品,独立劳动需要的时间是在工厂劳动时间的一倍以上,就可能出现负的剩余劳动时间,即工人在工厂劳动比独立劳动更合算(见表1)。

也就是说,马克思仅仅注意到“必要劳动”的必要性,是不以工人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却是随劳动的社会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表1:对工人劳动时间的分析

在工厂劳动

(生产一件产品需要6小时)独立劳动

(方式I,生产效率为工厂的50%,生产一件产品需要12小时)独立劳动

(方式II,生产效率为工厂的25%,生产一件产品需要24小时)

劳动时间

(小时)121212

产量

(件)210.5

产品价值

(例中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工厂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即6小时;每件产品的价值是6个价值单位)1263

工人得到的报酬6

(工人得到新创价值的一半)6

(工人得到全部新创价值)3

(工人得到全部新创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

(每天生活资料的价值量为6个单位)6小时12小时24小时

对工人而言的

剩余劳动时间

(等于在工厂里的总劳动时间减去独立劳动时获得同样报酬所需的劳动时间)12-12=0(根据独立劳动方式I计算)

12-24=-12小时(根据独立劳动方式II计算)

对资本家而言的

剩余劳动时间

(等于工人在工厂里的总劳动时间减去创造工人工资的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12-6=6小时

对于工人和资本家来说,剩余劳动时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工人在工厂劳动,使用先进的机器,和其他工人合作,必要劳动时间比他独自劳动时要短得多。因此马克思遗漏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对于工人和资本家来说,剩余劳动时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马克思的那段话实际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工人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由于其他条件完全不同,他平均一天要劳动更多的时间,不仅可能超过6小时,而且可能超过12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他在工厂里劳动可能比自己独立劳动更加合算。工人在工厂里劳动,不仅可能不受到剥削,反而因为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融为一体,使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尽管他只能得到自己劳动成果的一部分,实际报酬仍然比自己独立劳动时高得多。”

对于工人来说,在工厂劳动无所谓剩余劳动时间。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由于他准备了机器、组织工人相互协作,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从他的角度看,工人是存在剩余劳动时间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资本利润的确来自这些剩余劳动时间。

但是,能不能因此就说资本家剥削了工人?不能。因为剩余劳动的出现,来自劳动效率的提高,而劳动效率的提高,来自使用机器和工人的协作,而这一切均是资本的贡献。

把劳动效率提高产生的成果强行归给工人,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借助汽车,人们可以缩短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但是谁也不会把时间的节约归功于乘客的两条腿。因为这样的话,就没有人愿意制造汽车了。

把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是不准确的,这段时间实际上是资本的“必要劳动时间”:维持投资者继续投资兴趣的“必要劳动时间”。利用资本,工人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劳动的效率,获得独立劳动时不可能得到的报酬。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工人为资本工作,为维持投资者投资兴趣而工作,也是在为自己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和分析商品交换时一样(15,16,17),在分析劳动和资本的交换时,也要考虑“劳动时间”以外的因素,例如不同劳动条件下生产效率的差别。工业生产方式中这种差别非常显著,是不能忽略的。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和地主一样,资本家也只能通过无偿占有剩余劳动的价值才能获得利润。在工业生产方式中,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概念来证明资本的利润完全来自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错误的原因

人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伟大的博学家马克思会犯如此简单的错误,把一个影响波及全人类的重要理论,建立在一个可能性等于零的假设上。笔者认为,问题在于

(一)马克思没有正确理解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本质动机。

马克思说“商品的物质区别是交换的物质动机”(18)。也就是说人们相互交换商品是为了互通有无。但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

亚当·斯密有一个经典的关于商品交换的例子:“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一般地说,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要的劳动,若二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那么,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19)也就是说,捕杀海狸的渔夫和捕杀鹿的猎人,为了互通有无,按照“等量劳动相互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

我们假设一个渔夫可以用两天的时间捕杀一头海狸,一个猎人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捕杀一头鹿,他们两人在市场上交换各自的产品。

斯密没有告诉我们如果猎人去捕杀一头海狸的话需要几天时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猎人也能够用两天或不到两天的时间捕杀一头海狸,他就会自己去捕海狸,而不是花两天时间先去捕两头自己不需要的鹿,然后再来和渔夫交换一头海狸。因为这至少将额外增加交换产品的麻烦。就好像我们不会用5元钱买一本我们不需要的书,然后去旁边的柜台费一番口舌换一枝价格为5元的钢笔。我们肯定是直接去买那枝钢笔。

猎人不直接去捕海狸,而是去捕鹿,然后再用两只鹿换一只海狸,充分说明对于他来说,间接地得到海狸比直接捕杀海狸对他更加有利,最可能的原因是:只要花费较少的劳动。因此,猎人捕杀一头海狸肯定需要两天以上的劳动时间。我们不妨假设是三天时间(这是一个很保守的数字,但是足以说明问题)。

因此,当海狸和鹿的交换比例时1:2时,猎人用两天的劳动产品:两头鹿,可以换得他本来需要三天时间才能获得的一头海狸,因此他可以节约一天的劳动时间。

猎人需要一头海狸,这是他参加商品交换的出发点(他为什么需要海狸不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但是,这不能成为他进行商品交换的根本动机。因为他完全可以自己去捕杀所需要的那头海狸。仅仅因为先捕杀鹿,然后去交换海狸可以节约劳动,他才选择了和专业的海狸捕杀者──渔夫──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

猎人捕杀海狸之所以需要较多的时间,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经验、合适的工具、居住地离开海边较远等等因素。

同样道理,渔夫需要鹿,不能成为他参加商品交换的理由。因为他完全可以自己去捕杀所需要的鹿。仅仅因为先捕杀海狸,再去交换鹿可以节约劳动,他才选择了和专业的鹿捕杀者──猎人──交换劳动产品。

渔夫捕杀鹿之所以需要较多的劳动时间,可能同样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捕鹿经验、合适的工具、需要额外的时间进山等等。

因此,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是节约劳动,而互通有无仅仅是商品交换的表面动机。

由于我们(包括马克思)身处一个商品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的社会,当我们需要某种物品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去商店购买,而极少考虑自己制造的可能性。当孩子要吃巧克力时,我们总是花几块钱去商店买一包,而不是花费整个星期天的时间自己在家里制造,尽管这样可以彻底杜绝孩子吃到伪劣产品的可能性。人类自己制造所需物品的念头,已经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而退化得差不多了。反映在经济学中,就是错误地理解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仅仅是互通有无。当代经济学把“偏好”作为商品交换的出发点显然也是存在问题的。

由于马克思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只注意到了商品的物质区别,而没有注意到交换双方获得同样的物品需要不同的劳动时间(这种差别正是商品生产者利润的来源(15,16,17))。因此在讨论劳动和资本的交换时,他没有注意到同样的劳动时间对交换双方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也就不可能发现:从工人的角度看,必要劳动时间可能等于或者大于在工厂的总劳动时间(分别对应表1中独立劳动方式一和二)。

工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用自己的劳动换得货币,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被马克思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人因此得到的货币要多于自己独立劳动、然后出售产品所能获得的货币。劳动和资本结合后所产生的利益增值,是雇佣劳动者和雇主可以长期和平共处、雇佣制度得以稳定存在的基础。

(二)马克思没有把对工业生产方式的理解应用到对劳动和资本交换过程的研究中去,仍然使用农业时代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地讨论了分工、协作和使用机器对商品生产的影响,说明他对工业时代已经有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然而他是在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框架、确定资本利润只能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之后,才引入这些范畴的。这充分说明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考虑工业生产方式不同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独特之处。因此,在研究工人劳动报酬问题时,他只注意了“劳动时间”一个因素,却忽视了在不同的劳动条件下,同样时间的劳动会创造不同量的价值。

马克思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他说:“在价值生产上,多数始终只是许多个数的总和。因此对于价值生产来说,1200个工人无论是单独进行生产,还是在同一资本指挥下联合起来进行生产,都不会引起任何差别。”(20)这是和他自己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完全自相矛盾的。协作可以缩短生产商品的时间。因此,在同样的时间里,1200个工人相互协作,生产的商品数量肯定多于1200个单独劳动的工人。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同样的商品具有相同的价值。因此,1200个工人协作劳动创造的价值肯定多于他们分散劳动的结果。

(三)马克思的论述方式存在问题,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展开,没有加以仔细的推敲,因此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很多至关重要的地方,往往寥寥数语,几笔带过。对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他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观点,在他的经济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却非常简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4)那么,具体如何确定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马克思只给了一个简单例子:“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14)可是,在蒸汽织布机刚刚开始被使用,产量远远低于手工产品时,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等于手工织布的一半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恒等于最短必要劳动时间(这和马克思的定义相冲突)。因此,根据马克思的逻辑推导出的结论应该是: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和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长短有关,还和它在各种不同生产方式中的产量有关。只有用蒸汽织布机生产的布大大超过了手工织布的产量,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等于(严格地说是“接近”)用蒸汽织布机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与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有关,还与不同生产者的产量有关。即使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不变,只要企业主调整各自的产量,就可以改变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商品的价值。

与此同时,马克思常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不惜笔墨,反复论述。例如,他花费了二十多页的篇幅,讨论“20码麻布值1件上衣,1件上衣值10磅茶叶,所以10磅茶叶值20码麻布”之类的问题(21)。尽管如此,这一长篇论述中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错误。

例如在讨论一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其相对价值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时,马克思列举的第二种情况是:“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羊毛歉收而增加一倍,现在不是20码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码麻布=1/2件上衣。”(21,第68页)羊毛歉收为什么会引起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根据常识,只要羊毛的质量没有变化,工人生产上衣所需的劳动时间不可能因为羊毛歉收而发生任何变化。马克思这样说,其出发点显然是:羊毛歉收,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上衣厂的资本家必须花费更多的货币去购买羊毛。多支付的货币属于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可以折算成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所以羊毛歉收后,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把构成商品成本的不同因素全部不加说明地换算成“劳动时间”一个因素,然后再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

结论

(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

(二)本文的分析并不需要以否定劳动价值论为前提。相反,在本文的论述中,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所以,即使劳动价值论成立,剩余价值理论也不能成立。因此,《资本论》没有证明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

结束语

《资本论》中简短有力、象现代广告的口号一样简洁明了的结论(例如,“工人是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22),很容易引起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大众的共鸣,得到他们的认同;而它壮观的厚度和拗口晦涩的论述,给真正想研究它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只有象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结合对实际经济活动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坚持独立和客观的立场,逐字逐句地推敲分析,才能在马克思的文字丛林中理出一点头绪来。

1997年8月于上海

参考文献:

1,傅军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第35页

2,钟粟:“经济学家面临选择”,《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第26页

3,引自《经济研究资料》1997年第1期,第54页,全国总工会工运研究会1996年年会介绍。原载于《改革内参》1996年第19期

4,王则柯:“还得下决心重写政治经济学”,《上海经济研究》1994年第9期,第31页

5,黄佶:“赞成:政治经济学的确需重写”,《上海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第43页

6,引自《经济研究资料》1997年第5期,第44页,原载于《当代思潮》1996年第6期

7,钱伯海:“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第24页

8,梁劼:“物化劳动果真创造价值吗?”,《学术月刊》1996年第7期,第75页

9,顾钰民:“再论活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学术月刊》1996年第11期,第71页

10,王则柯:“‘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第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2月版,第353页,注3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263页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242页(其它版本《资本论》中的此段中文译文见注)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52页

15,黄佶:“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民主中国月刊》,1993年11月号,第28页

16,黄佶:“利润:消费者给生产者的报酬”,《民主中国月刊》,1994年10月号,第38页

17,黄佶:“商品不是等价交换的”,《中国研究月刊》,1995年7月号,第68页

1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182页

19,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2页

2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358页

2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61至87页

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245页

注:

马克思:《资本论》(根据第一卷德文版第一版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90页:

篇6

二、创新教学手段,精心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的物理教学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教师大多采取单纯的教材内容的传授方式,将物理知识作为书面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当代物理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学”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探索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获取知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或者进行探究性试验的方式。物理学习的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改的一项新的教学理念,要充分体现出新教材基础上物理教学课堂上的应用价值,物理教师应当以探究为教学出发点,以实验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从实验活动过程当中体验物理的基础原理和规律性,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的具体产生过程,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探究性试验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物理进行动态性的构建,以便使学生在探究实验当中完善对于物理知识的构建和真正掌握。

三、增加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我动手的能力

物理实验室人类获取知识且开始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工作的基础。探究实验教学活动是新课标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探究实验教学的目标是以新课标物理教学的理念为理论依据,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兴趣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实验和知识获取的严谨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探究实验的具体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物理科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因此,对于实验本身的有效性的传达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和动手实验的的良好物理学习的习惯。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新课改过程中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由班级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者。但是,无论教师角色怎样的进行转变,学科教学对于每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要求都是没有放松的,这也凸显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必要性。(1)增加对物理学科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量。教师在选取书籍时,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学习交流,对教学当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谈论和研究,这样可以充分的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专业书籍的不断阅读和学习不仅教师自身可以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2)课后进行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评估。新课改在改革过程中提出教师在课后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记录课堂教学当中的遗漏和灵感或者学生提出的代表性的创新意见,这些都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请款,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是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3)加强对探究实验的操作与演示能力的学习。在实际探究实验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总是存在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在试验开始之前设立引入环节,以便增强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印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直观感受,以便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7

基层农业科技项目的任务下达者,并非是项目真正的实施者,在制定预算时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费用并没有一个完全的了解,有时光实施地点的区域性差距就造成费用相差很大,而且经常会出现会计报表失真等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科技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其一,负责项目申报者并不是专业财务人员,每个项目的预算工作必须面面俱到,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很难考虑到方方面面的费用支出,尤其是管理费用及其他细项支出。另外,为了项目申报成功,在进行预算项目所需经费时,出于人为的因素,几十万元的农业财政经费,有时需要上百万的自筹配套经费,实际实施时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导致无力支付,造成项目无法顺利完成验收。其二,科技项目完成后,剩余经费未按规定结转使用,甚至用于其他开支,变相地挪作他用。经费乱用,财务管理能力薄弱,这不仅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资金的不合理利用,更容易为不法分子,存小金库,埋下的风险。

(二)部分科技项目经费不能按项目实施进程比例拨付,影响项目进程,造成项目无法竣工验收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经费不断加大投入,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矛盾。一方面为了取得科技项目的申报成功,先期做了大量工作,支付了一部分人工及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先期垫付很大的成本,在项目审批成功后,承担单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投入成本费用,而项目资金此时还落实不到位,等项目实施过半,资金才“姗姗来迟”一部分,现行的科技项目资金都要求“专款专用”,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块垫付的资金在财务上很难处理好。有的项目经费甚至到项目实施快结束时资金还有大半未到账,造成实施单位在支付相关费用时也跟着拖欠,严重时影响项目进程,或者影响项目质量,项目的验收也很难如期完成,工期延长浪费人力物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同一类型科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投入重复

农业科技项目本身特点与其他行业项目不同,在很广阔的地域实施,本身包括多行业(种、养、林、水等)和多种生产,呈现出量多、分散、规模小的状况。项目实施地一般在农村,某一科题确立后,一方面向农口部门申报要求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再以此科题向科委等主管科研的机构申请经费。此时申报部门不同,相应的项目经费来源不同,但是实际上项目的承担单位相同,资金不可避免造成浪费。这次在某个区农业项目督查时就有类似情况:一方面,业主承包了养殖池塘,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发展改进养殖业,取得了新品种养殖成功的经验,并以此项目向科技部门申请项目经费。另一方面镇农业服务中心也以此项目向上级农业局申请科技经费。两个项目因为申报的单位和部门不同,只要不在同时验收,根本就不会发现是同一个池塘同一类项目。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项目预算管理,考虑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费的预算

科技项目的申报人员不一定懂财务,让财务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的经费预算,把关每一个细节的费用支出,这样更能清晰地反映出实施整个科技项目所需的经费。同时,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资金的预算,更能“量入为出”,知道自己的家底,配合项目负责人筹备好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实施顺利完成。如有经费节余,剩余资金按照规定应返还下达经费的部门,或者通过批准后,用于补助相关科研单位或者奖励在实施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

(二)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保障项目实施所需经费

项目申报成功后,以自有资金垫付的前期相关费用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应先挂往来账,待项目确立后再转入相关科目,同时也可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自有配套资金。可行性科技项目申报成功后,与科技经费下达部门沟通,确保项目资金及时下达,同时自有配套资金也要筹备到位。相关省、市、区(县)主管部门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全省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利用自有资金或地方配套资金先行实施,根据实施进程项目经费按相应比例下达,项目实施完毕后,由区(县)级主管部门根据农业部确定的验收标准组织初验,合格后由省级主管部门进行终验,验收结束后项目经费按文件下达完毕。

(三)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项目内部信息交流系统,同时加强财政经费监管力度

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信息的交流是农业部门与时俱进保持不落伍的重要保证。无论是外部的信息还是内部的信息,都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财务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外部先进财务管理的吸收,尤其是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越发普及,农业科技项目的财务管理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的信息交流系统,在科技项目实施中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为财务管理提供正确的信息保障,保证管理的高效运行。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经费监督,做好业务分类管理,会同农业主管部门监督项目的实施。走外部监督路线,通过民间力量等规范实施项目的财务行为。要提高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力度和监督水平,加强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审计部门也要做好审计核算的工作,有违法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惩处。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到农业项目的透明化公开化,明确每个项目资金的去向,让群众了解放心,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要树立监督意识,打造一支强有力业务监督队伍,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队伍培训,才能适应越来越重的业务管理任务;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领导的监督职责,让项目资金的监督要落实到每项明细当中去。

篇8

本文作者:郑皎工作单位: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国内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笔者近来对国内一些物业公司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目前我国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做了如下归纳。(一)目前国内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第一,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目前国内很多物业公司由于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未按会计制度设置明细账、会计资料手续不完备、会计科目使用错乱等现象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有些公司没有清晰准确的财务报表为管理者提供分析材料。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从国内物业公司总体上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比较薄弱,整个行业至今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财务管理办法,导致很多企业内部没有制定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第三,投融资手段比较局限。长期以来物业公司受“物业管理不过是看大门、打扫卫生、水电维修”等之类井底之蛙的观念影响,筹资困难是当前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尤其是中小物业公司的头号难题。本身物业行业利润率就偏低,再加上经营规模比较单一,这就导致在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上的选择余地非常小。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物业公司就选不到好的投资项目。第四,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国内很多物业公司由于对资金管理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周期变长,滞留资金多,不仅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影响了企业整体的资金营运水平。(二)物业公司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很多物业公司的领导认为,物业公司对财会人员不需要太高的要求,只要会简单的日常收支记账足矣。这就造成物业公司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水平不高,甚至无证上岗、没有会计技术资格证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第二,财务管理制度过于多元化。有些规模较大的物业公司拥有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有能力制定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供本企业参照执行。但是有好多物业公司由于组建方式不同,参照上级主管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标准供参照执行。第三,投融资管理缺乏科学性。物业公司受自身经营规模和资质等级的限制,往往缺少好的投资项目,即使遇到好的投资项目,由于没有专业的决策者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大多是靠感觉进行决策,也没有组建好的投资管理团队,经常会导致这些项目面临很大的风险。随着物业管理需求的增大,物业管理也逐渐走向市场化和专业化,这就要求投融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第四,资金管理力度不够强。由于物业公司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在项目的资金投入前没有去做充分的调查研究等准备工作,缺乏项目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导致项目的资金回收期变长,甚至有的资金无法回收,造成资金的大量积压或流失,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三)有效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第一,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定期培训是很多优秀企业采用的提高人员素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此外,公司还应按业务的需要合理配置财会人员,要求财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对日常发生的业务要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操作执行,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财务工作者。第二,制定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物业公司要想充分落实好理财的自,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适合本企业生存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第三,拓展和开发新的投融资渠道。物业公司作为盈利性质的服务型企业,只靠物业费的收入是不够的,必须拓宽服务经营的范围,才可能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物业公司多为中小型企业,尽可能选取中短期投资,减少长期投资。另外,物业公司在做好内部筹资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去探索外部筹资的渠道,例如,银行贷款。第四,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力。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没有资金,如同人没有血液。因此,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要求劳动密集型的物业公司必须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其次,物业公司应加强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控制系统。最后,物业公司应配备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

构建物业公司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物业管理企业中更是如此。目前很多物业管理企业都是微利经营,有的甚至会有亏损,这就要求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供物业管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参照借鉴。(一)物业公司科学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第一,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立足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目前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弱点就是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这样会导致决策层没有科学的、准确的、能够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参考。随着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作保障。第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都有计划、协调运作的作用,通过有明确职责、适当的风险控制机制来贯彻落实。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身设定的财务表现水平,同时还能不断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是避开财务风险的有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全靠资金,不管是筹资还是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要想科学的避开风险,就要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环境下,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二)物业公司科学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一,真实可信,实事求是。企业的管理者每做出一个决策都要用科学的态度,以事实和正确的信息为基础,这就要求企业提供的各类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尤其是各项财务数据必须是真实、及时、准确的。如果数据掺假,就会影响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判断,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二,系统管理,领导重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采用系统的方法,就是将财务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其层次性、整体性、目的性的思想,对组成财务管理体系的各个子系统也要进行监管。第三,利益兼顾,持续发展。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就是要兼顾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管理者、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三)物业公司科学财务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第一,财务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当今社会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目前国内很多物业公司掌握的信息比较滞后,信息反馈的能力也比较薄弱,使财务工作显得很被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在预算管理上多下功夫,要在每个经营项目开始之前,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决策,围绕项目编制出与项目有关的各种预算表,组成一个完整的预算体系。第二,财务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在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物业管理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可以事先限制各项费用和消耗的发生,有计划地控制成本的形成,使其不超过预先制定的标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按照成本控制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事先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第三,财务绩效评价。物业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实施后,为了检验其实施效果,要对物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水平、偿债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内容作出评价,以能准确反映这四方面的各项定性指标和各项定量作为评价依据,并将各项指标与本地区甚至全国本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得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综上所述,构建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已是势在必行,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管理为前提,成本控制管理为重点,财务绩效评价做保障的财务管理体系,为我国物业公司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

篇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近年来,医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意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前提

医院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的关键在于走科技发展的道路。一是更新观念,确定新思路。面对高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院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在内涵建设上选择突破口,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动力,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高质量、快节奏、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机制,制订规划。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我院先后建立了“优势为先、突出重点、抓大放小”的学科建设机制,“注重特色、创新发展、绩效激励”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引进、养用并重、鼓励冒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准名家、横向联系、借势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积极实施“优化学科战略”和“加速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医院实际的科技强院之路。三是加强管理,整章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好的工作绩效,没有完善的“游戏规则”,就没有工作的正常运作。我们先后制定了科技奖励制度、研究生培养和报考制度、外出进修学习管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使医院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如:我们要求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必须有自己固定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的计划内研究课题,并进行年终考评,作为职称晋升、学科带头人选拔的必要条件。这些措施为着力打造龙头、名牌学科,努力形成优势特色技术,积极培植名医、名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保证,促进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2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基础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龙头,只要抓住了这个龙头就能实现以强带弱的指导思想。在重点学科建设上本着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互补优势、着眼发展的原则。注重五个结合:(1)多学科结合。要求各学科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科研工作要规范化、系统化、系列化,克服科研工作各自为政,单打一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只有大协作,才能大突破。以急诊科、ICU为骨干,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为依托,组成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形成“接力式、全方位、高水平”的急危重病救治体系。心血管内科、麻醉ICU、心胸外科等学科联合,推动了心脏移植和冠脉搭桥技术的快速发展。(2)内外结合。为占领技术制高点,争创一流,积极支持参加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和积极主办各类学术会议以及专题学术讲座,使得医院广大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3)学科与技术结合。优势技术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一流的技术和特色,学科才能持久发展。如血液内科原来基础弱、特色不明显,就选择骨髓移植为技术突破口,使该科整体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如心内科,开展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项目之后,其社会、经济、技术效益大幅度攀升。(4)学科与人才结合。学科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使用。医院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管理办法”,确立了选拔使用标准和长远的培养计划,建立了拔尖人才专项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等。(5)技术与设备结合。近年来,我院抓住机遇,瞄准国际一流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大胆引进高新设备,建立新学科,培植新重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了医疗服务的范围和种类,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也带动了整体学科技术的发展。

3科技为先,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关键

科研水平以其承载的医疗技术水平高低为标志。以科技为先导,瞄准学科前沿,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是科技兴院的前提。(1)以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兴院的发展。高新技术是医院的标志和核心竞争力,注重技术创新,医院的发展才有后劲。心血管内科冠心病介入诊疗、心胸外科的冠脉搭桥手术、普通外科的腹腔镜技术等,既奠定了重点学科的优势技术地位,又使各项技术形成系列,带动多学科技术开展。(2)瞄准技术前沿,形成专科特色。近年来,我院在生殖工程、脏器移植和微创外科均获重大突破,先后开展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纤维外科、冠脉造影等新技术、新项目数百项,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填补省内及地区空白,形成了介入、微创、组织器官移植、生物治疗等优势技术群,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技术发展。(3)引进高新设备,发展高新技术。高新设备带来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促进学科发展。近年来,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引进SPECT、射频消融仪、神经中央监护系统、数码胎儿远程监护网、眼底激光仪、蛋白芯片检验系统、荧光定量PCR扩增仪、各种内镜、基因工程成套设备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00余台(套),发展了激光、放疗等高新技术,带动了影像、放射、检验等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

篇10

2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2.1课前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该案例要求具有综合性、代表性、专业性和适应性等特点。确定案例后,教师要收集和整理案例的背景资料,分析涉及到的会计理论知识,对案例有全面和透彻的了解。针对将要讲授的知识,对案例提出若干问题,提前发放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在上课前,充分阅读案例,搜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做好准备和思考工作。

2.2课堂讨论和总结该阶段是形成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和讨论过程加以正确引导,必要时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学生在这个阶段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提出质疑,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教师的引导,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达到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讨论的发言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案例、理论知识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

2.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该阶段是案例教学的终结。下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等准备工作、课堂对案例的讨论情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报告中,要提出观点,并分析、论证观点,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撰写分析报告,总结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同时反思讨论中的疏漏,不断自我批评,以此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篇11

随着社会科技和国内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产业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增加。科技型企业主要指的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的研发、生产、经营等相关行业的企业,对促进高新技术转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科技型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新能源、医药科技等相关领域,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创造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虽然科技型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市场在不断发展、同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实力和开拓潜力,但由于我国的科技型企业还处在逐步成长阶段,自身的管理体系和企业管理结构上还有着很大的不足,在企业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严重的风险。

一、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一)无形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重点。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国内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高新技术的生产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相对于一般传统生产、服务型企业来讲,技术创新能力、高科技产品研发能力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企业无形资产,如信息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统计和核算工作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无形资产的管理难度大、情况复杂同样是制约着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对企业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是当前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二)风险控制难度较高。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是科技型企业发展中的突出特点之一。尤其是针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来讲,企业高新技术研发项目资金投入大、企业固定资产薄弱、同类产品市场容量变化快捷。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企业发展中的风险,给企业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提高企业认识风险、应对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是目前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三)资本运作同传统企业之间管理差异加大。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然而,科技型企业自身发展根基较浅,企业融资和项目投资活动中需要格外注重对资金的管理,防止资金运行不畅、企业偿付能力危机等问题导致企业生存和经营活动受到威胁。同时,由于科技型企业一般规模都不大,因此在融资过程中很难取得无担保或无抵押的债务性资金,如何获取更为有力的融资渠道、盘活企业资金也是科技型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同企业发展实际不贴合。科技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同传统企业相比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然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科技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程度上的困难。从宏观角度上来讲,由于目前科技型企业多数是以中小型发展中企业为主,国家在这一层面能起到宏观指导作用的纲领性财务管理制度相对还不够成熟。目前科技型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多数参考的是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7年的《关于支持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印发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制度,缺少统一、科学、贴近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层面的指导文件。其次,在财务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科技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同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如研发费用的核算、归集等方面,由于缺少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制度,科技型企业在财务资金活动和资金关系处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依据,难以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二)财务监督控制能力较差。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监督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前的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牵制的管理办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人为控制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在研发项目的市场可行性分析、研发经费的拨付使用上,由于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企业对财务资金的控制和管理作用较弱,拉低了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较弱。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是科技型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如何应对企业面临的财务资金风险也是企业获取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目前科技型企业中还没有有效的财务资金风险评估及防控体系,尤其是对资本市场融资、抵押贷款、无形资产转让等科技型企业发展关键层面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还比较弱,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四)科技型企业财务人才保留能力不强,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科技型企业起步较晚,企业结构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大多数科技型企业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多是将重点放在新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不受重视,这种情况导致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缺少了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财务管理人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开展,财务管理往往还简单地停留在记账的层面,十分不利于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也不利于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完善策略

(一)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科技型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在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的,科技型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特点,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例如,在企业财务制度中应价钱搞对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做好财务工作中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增值时间控制,加强资金转账方式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加强资金管理工作作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经营观念和规模的转变。(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增强财务监控能力。为了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安全,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建设也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按照国家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相关配套指引性文件加强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岗位分离、科学审计、相互牵制的基本管理办法,能够有效的减少人为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企业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防止市场风险,从而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三)注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止财务资金等风险发生。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资金筹集、融资管理、科技研发、品牌发展和企业上市等工作规划的需求和内容进行企业市场风险的侦测的管理机制的几万社。提高企业从项目研发到产品和服务投入市场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防控和应对能力,防止较大资金风险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四)提高企业财务重视程度,加强对财务人才管理。科技型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规模小、资金少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现状。因此,面对较为传统和落后的财务管理工作现状,企业应首先从加强财务人员的引入和培养上来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首先,改变传统上以技术人员为主导的人才管理模式,加大财务专业型、管理型人才的引入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奠定人才上的基础。其次,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其教育和培训工作,从财务专业能力和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特点及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综合水平。再次,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管理及考核制度,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积极性,从主观上不断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及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