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2 19:44: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75-02

1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来源于就业岗位群

(1)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汽车系,在进行汽车职业能力分析时首先对汽车生产企业及维修公司进行调研和技术咨询。分别对沈阳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北盛(沈阳)汽车有限公司、沈阳三洋空调有限公司、辽宁汇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宝马4S店、福特4S店、一汽奥迪4S店等进行专业调研和课程研讨论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课程的教学目标。

(2)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系统维护保养、故障诊断和修理作业。包括以下任务内容完成:①发动机外部附件拆装及认知;②拆装更换发动机正时带或正时链条;③清洁发动机压力油道;④拆装检测发动机汽缸盖及更换发动机缸垫;⑤拆装检测发动机凸轮轴及轴承;⑥z测发动机汽缸体;⑦拆装检测汽车发动机曲轴及轴承;⑧拆装检测发动机机油泵;⑨拆装检测发动机活塞连杆组;⑩拆装检测发动机气门组;拆装检测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总成的拆装。

(3)该课程是根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的教学指导大纲开发而成。以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和原理为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各个总成的构造。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知识由课堂上课老师讲授,发动机各个总成结构及各个零部件结构和装配关系由实训教师讲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学与做”的教学模式。

(4)在实训操作中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实训任务,将每个实训任务分成若干个操作步骤,实训教师按照发动机维修手册要求逐步操作演练。依照4S店维修实际操作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学生在实训中按照每个实训任务的实训步骤来规范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训操作中更加规范化,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开发探索

(1)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针对各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来设计的,学生以学习发动机构造及原理为基础,完成发动机总成拆装为目的。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汽发动机结构,独立或协作完成不同类型发动机拆装能力。

(2)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设计主要包括:①教学目标;②学习目标;③任务描述;④任务分析;⑤任务准备;⑥学、教、做、评、练等6个环节。学生通过“学”:学习本任务的基本知识和零部件的基本结构;“教”:实训老师首先在实训场地现场操作,按照实训步骤细致规范拆装,学生见习;“做”学生首先填写实训老师的拆装操作步骤记录卡,然后模仿实训老师的操作过程进行做;“评”实训老师根据拆装过程评分卡的评分标准给做的学生评分;“练”为了巩固掌握学习的知识,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供学生练习。例如:对任务一――发动机外部附件拆装及认知课程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①认识发动机外部附件。

②掌握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

③掌握发动机外部附件装配。

④掌握发动机各部件的安装位置。

⑤掌握发动机各部件拆装工艺流程。

任务描述:发动机外部附件主要由发电机、起动机、节气门组件、进气歧管、氧传感器、排气歧管、机油滤清器、空调泵、碳罐电磁阀、PCV阀等组成。拆装时严格按照发动机维修手册进行。

任务分析:发动机附件都是结构复杂的零件或总成。附件通常都采用螺栓、螺母,螺钉与发动机的机体是连接的,拆卸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同时防止零件和工具掉下,把拆卸的部件及螺栓摆放整齐。

任务准备:直列四缸4A13VVT型发动机一台,发动机拆装工具一套,零件摆放案台两台,发动机维修手册一本。

学生首先学习发动机外部附件基本结构、作用、材质、安装位置。

教学生4A13VVT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过程,技能训练由实训老师首先现场操作,学生见习,基本训练如下:(1)发动机拆卸部件的选择;(2)发动机拆卸工具的选择;(3)发动机拆卸过程及部件的摆放。

学生做:模仿实训老师拆卸发动机附件过程,以直列四缸4A13VVT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工艺流程为例,一切过程要严格遵循维修手册进行。按照表拆卸发动机附件过程记录卡的相关要求,进行部件的拆卸。(1)学生首先填写拆卸发动机附件的顺序;(2)拆卸附件和工具的选择;(3)拆卸附件及螺钉螺母的摆放;(4)工具的清洁;(5)实训场地的清洁。

实训老师评:给学生拆卸发动机外部附件过程进行评分,主要考察操作关键步骤、拆卸注意事项、零件和工具摆放是否整齐、工具的清洁和实训场地的清洁等。

通过上面的学习环节,学生掌握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过程、正确的拆装方法、拆装工具的选用和使用、零件和工具的摆放,会查阅相关发动机维修手册,了解拆装过程注意事项。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设计特点

在上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针对学习目标探索出学习任务,更加接近生产厂或4S店实际工作要求,体现了“学”“工”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理念。每一项学习任务都有实施的载体,这些载体就体现实训活动内容,这些实训活动内容是对生产厂或4S店维修工作过程的模拟体现。

4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服务的对象是该地区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汽车产业在辽宁沈阳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发展的地位,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对汽车的需求就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方向和课程设计内容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2)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的人群特点: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各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3)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发掘他们活波好动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进步。

篇2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实质上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在汽车专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汽车专业必学的基础性课程,并且这门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让学习的效率最大化。

一、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改革课程体系

在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电控装置结构与检修、汽车维修、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这六门汽车专业的课程之中都包含有汽车发动机相关的内容,但是在每种课程之中关于这个版块又不是十分的详细,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就是将这六门课程之中关于发动机的知识统一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这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汽车发动机相关的知识点,如: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系、燃料供给系检修和故障诊断等汽车发动机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独自完成汽车发动机的装配、故障诊断等基本技能。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对于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学效率低下,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就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本次研究之中,笔者选择了这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总结来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让整个专业的教学都能因此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重组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

由于这门课程是讲其它的课程中关于汽车发动机内容的部分进行组合的,因此在关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改革教学,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将讲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更新,编写出合适的配套教材。在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按照从基础知识教学开始,然后熟悉汽车发动机之中的各零部件、构成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检测方法,构建了发动机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系等章节内容,并在每个章节之中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编写: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技能训练和思考训练。在新教材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将关于汽车发动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加的系统化,同时也避免各课程教学之间的重复。第二,采用模块化的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主要按照发动机各个部分各个系统进行规划和划分,每个大的系统为一个模块,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于在每个部分都有着技能训练部分,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四,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对原教材中较为落后的一些教学内容删除,并补充进入当前的一些新技术方面的内容,如电子控制等。同时在选择车型时,选择一些常见的车型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

三、制作多媒体课件,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材成功改革之后,为提升改革的效果,结合当前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为此对新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件之中插入大量的图片与视频素材,让学生在跟随教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看,能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实用性较强、操作较为简单的方式,而且多媒体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实物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实物,让学生对于汽车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更加熟悉和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形式、考核的方式改革,建立课程题库和规范实训技能考核

为更好的提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对现行的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课程题库和实训技能考核规范,具体操作如下:(一)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为充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首先应当做到结构、原理、拆装、检修、故障诊断一体化;其次在教学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不拘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接到实训的场地上,边讲解边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掌握了实际的操作技能,最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以项目任务引领学习的教学模式。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项目完成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当学生在项目结束之后,自身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第三,充分发挥“双师”作用。如果是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指导老师来完成,既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进行实际技能的培训。如果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训教学时,则安排实训指导教师来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有效的改善教学的效果。首先,在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让教师具有更多的精力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充分利用当前的仿真模拟教学软件,通过这些模拟软件模拟现实中的实际故障,让学生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操作,掌握相关故障的解决方法,然后让学生再进行实操训练,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实训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第三,采用与实际操作完全一致的实训培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三)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模块化”考核方法。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应当分为理论成绩和实训技能成绩两个部分,然后再将这两个部分的成绩统一结合起来进行评定,得出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考核成绩。然后再将这个考核成绩与学生平时的一些表现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得出最终的总成绩。其中在理论考核成绩上面既可以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利用试卷答题的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课堂答辩的方式。在实训成绩考核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四)建立该课程理论实践试题库。对于所建立的理论实践试题库应当具有全面的特点,试题库中包含教材内容的全部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每个章节都设置有单独的考核题目,并将考核题分为多种形式,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当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时,可以直接从该试题库中提取相应的试题,具有快速高校的特点。而对于实训考核的试题则主要是采用日常教学中的项目作为考试试题。(五)结合实际岗位开展考核。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迅速的适应自己的岗位,能够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表现,在学校关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考核之中应当与实际岗位相结合来展开考核。在理论知识教导方面将高级汽车维修工的的岗位知识要求作为学习基本,将汽车维修技师的岗位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的内容都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中汽车维修技师和高级汽车维修工汽车发动机部分内容为准,使得考核的最终成绩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符合。(六)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理论教学上来看,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录像、视频资料等进行教学。提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理论教学的效率。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实训教学上来看,利用先进的仿真实训系统,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七)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当前是一个计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兴起的时代,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教学之中也应当将这些技术充分的应用进来。如:使用中锐教育集团搭建的OTO云课堂,上传一些具有学习价值的资料到网站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上网收索观看。同时也可以制作一些微视频、微课程,通过微信群、朋友圈、QQ群等移动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和探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提高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教学的效率。

五、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以上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的策略,使得课程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改善,经分析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促进课程的建设。通过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不断改革,推动了其它课程的改革与完善,让整个专业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同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成功改革,也为其它课程的改革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二)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使得本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进行调查和了解,发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都标出明显的进步,关于汽车发动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维修拆装都能够从容的应付。

六、课程改革的特色分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实际型人才,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为此在本次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个转变”“三钟氛围”“三个能力”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其中所谓的三个转变指的是课程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转变,教学场所转变以及教学的角色转变。所谓的三种氛围指的是合作氛围、学习氛围以及和谐氛围;三个能力指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经过这“三个转变”“三钟氛围”“三个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得到加强,更有助于学生面对今后的职业岗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让该课程的教学朝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让学生与社会职业岗位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更有助于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同时也对其他主干课程的改革起到了促进及示范作用。

作者:孙兴海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48-50.

[2]王凤军,李效春,王甲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5,01:31-35.

[3]赵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02:50-52.

[4]崔树平,张亚军,崔涵.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25-27.

[5]王凤军.《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70-73.

[6]吴东平,吕青.基于CDIO理念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风,2015,19:226.

[7]王洪章,常青."全程六步法做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汽车发动机技术及检修》课程改革案例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9-65+80.

篇3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目前主要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授课程项目内容与工作实际相差较远;另一方面,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师所教授的操作内容与标准也是各有不同。对此,需要有一个统一且符合工作实际的标准参照来设计课程内容[1]。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本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构建于《机械识图》、《机械基础》、《汽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方面的维修工作,保证汽车正常运转性能来满足客户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与客户、同事沟通的能力,养成安全质量、环保意识,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2]。

课程的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时间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技术与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来组织课程项目和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特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2.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模式按步骤来实施。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汽车维修技术人才所必须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维修基础知识及有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教研室对汽车服务与维修行业的调查,目前企业真正所需要的是能够遵照行业规定的操作标准、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潜心专研技术、对车辆各大系统较为熟悉的工科人才。其中,规定的操作标准,即是各大品牌车型原厂维修手册中所规定的内容。本课程是本专业人才培养初级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操作习惯的养成、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培养学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知识时,以原厂的维修手册作为项目化教学的参照标准,有利于学生职业规范的养成,对学生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

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汽车的最新技术目前都是在厂家手里。如何使得学生具有和行业新技术接轨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对此,本文将原来的课程以老旧的理论、结构分析为主,转变为以维修、检测等实用技能为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以"汽车发动机维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引领,按"原厂维修手册规定的作业流程"对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开发的改革设计理念。

3.课程改革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学做结合",掌握从事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团结合作的职业品质,具备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发动机维护与检修的高技能人才。

针对以上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基于PassatB5轿车原厂维修手册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主要按照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系、冷却系、点火系和起动系"这两大机构五大系统进行教学[3],理论性较强,涉及的操作技能教学相对陈旧。

本文根据PassatB5 ANQ发动机的原厂维修手册的主要内容:"①发动机检测维修性能参数、②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③气缸盖及配气机构的维修、④冷却系统的维修、⑤系统的维修、⑥汽油供给系统的维修、⑦发动机的拆卸与安装、⑧发动机的常见故障与检测"对发动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教学重新进行设计。ANQ发动机实物作为教学载体,让学生们习得发动机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符合行业企业规范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相关技能。

在课程教授时,以ANQ发动机为工作对象,边拆解边学习发动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学生看着实物学习理论,提升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理论的记忆。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原厂维修手册对发动机进行拆装维修的实训,利于学生掌握符合行业企业规范的操作技能。

4.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汽车发动机原厂的维修手册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任务设计具有以下两点意义:

1.基于PassatB5 ANQ发动机原厂维修手册的项目化课程任务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车辆检修的初始阶段既采用汽车厂家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习惯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维修手册规范所学的操作技能,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可以做到o缝对接,与工作实际接轨。

2.此作为统一的课程标准,使不同的授课教师能有一个统一的项目化教学标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瑞新. 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维修实训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6):148-149.

[2]黄艳玲 吴兴敏 李晗.《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3):51-53.

[3]赵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02):50-52.

作者简介:

篇4

中图分类号:U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054-01

作为汽车结构的心脏,发动机在汽车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系统集信息、多媒体、数据库、通讯于一体,为发动机故障的科学诊断提供了实训平台。要对发动机进行故障的诊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发动机的总体构架是什么样的,发动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通信系统的功能、作用分别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发动机系统功能故障做进一步的剖析。

1 发动机系统构架

1.1 总体构架

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网络教学系统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多媒体显示系统、学生工作站、测试面板、教师服务器和排故发动机。多媒体显示系统能够显示图像、文本等信息,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工作站可供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测试面板用于显示发动机维修诊断的各种数据信息,便于教师和学生分析研究。排故发动机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发动机的故障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诊断排除的方式方法。教师服务器是系统的中心控制器,它与学生工作站的联系比较密切。

1.2 硬件系统

排故发动机、教师服务器、测试面板、多媒体显示系统这些都属于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网络教学系统的硬件配置。虚拟故障控制器是一个功能性的模块,它是由继电器和相关电路组成的,它能够根据指令设置路线故障传送到教师服务器上。在测试面板上设置有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图,并在主要的线路上有测试点,学生可以根据面板上的测试点对故障进行诊断。测试面板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故障的分析,方便学生锁定发动机故障部位。

1.3 软件系统

现在的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系统配备的软件都是科技含量、信息含量很高的现代化仿真软件,软件配备了教师管理的部分,可以对学生工作站、测试面板、多媒体显示系统等进行控制和管理。教师可以根据软件的虚拟故障控制器了解发动机系统线路连接点的信息,进而判断线路的状态,亦可以通过软件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执行器、电控单元传感器等设置或排除各种故障。学生也可以通过软件对教师设置的故障进行诊断排除。此外,软件还配备很多附属的软件,例如通讯管理软件、多媒体管理软件、实训指导软件等,这些软件互相作用,共同发挥作用。

1.4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它是在计算机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的数据通信形式。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网络教学系统的通讯数据到最后都会回归到教师服务器中,教师服务器与学生工作站之间靠以太网进行连接,这样教师服务器能够对学生工作站进行控制,学生工作站的各项内容教师都可以看到。学生工作站的程序启动时,教师服务器也会随之启动,它们之间可以同步进行。排故发动机与教师服务器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传输信号,相互促进。排故发动机的虚拟故障控制器与教师服务器连接,将信息转换后传输给教师服务器,供其参考使用。而教师服务器向虚拟故障控制器发送信息,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设置。这样的方式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2 发动机系统功能故障诊断措施

2.1 系统控制,进行示范操作讲解

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系统操作方便,教师可以利用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配备的的原理图对学生进行发动机各个部分的讲解。比如发动机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解析、各个零部件的功能及其对发动机的影响。教师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讲解能够将实物与原图对应起来,比较清楚明了。高职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弱,单纯的学习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教师通过对系统进行控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示范讲解,既减缓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激发了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学习的兴趣。

2.2 媒体应用,利用软件检测故障

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比较先进,教师可以运用实训指导软件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故障诊断、排除的方法。例如发动机无法点火,可以先对发动机的油箱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是缺油造成的。其次检查发动机启动系统中的电路,看看蓄电池、启动电机是否正常。然后,检查火花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是因火花塞受潮引起的发动机故障。实在不行,接着检查,看看发动机的燃油系统是否正常。这些步骤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识记。

2.3 故障虚设,强化故障诊断手段

教师服务器作用强大,既可以接收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仿真软件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故障的设置。教师可以设置发动机噪声大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原因的诊断分析,最后教师明确一系列的原因:节气门造成的进气通道堵塞、消音器及排气管段漏气、火花塞有无问题、发动机机角减震效果。学生通过学生工作站上的软件进行故障的诊断与清除训练,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识记以及具体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可以利用诊断仪器对故障码进行读取,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故障部位,在测试面板上对各个测试点的信号参数进行检测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2.4 平台构建,实施多元化得交流

为学生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平台,实现多方的学习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讲解,学生的提问也很关键。学生如果有什么不会的问题,可以通过通讯软件向老师提问,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软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不仅课上可以交流,课间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软件提出来,老师通过实际的演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探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同学之间更容易展开互动,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汽车维修行业有很大的优势,很多发动机故障不一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的学生能想到这一点,有的学生能想到另外一点,通过多人的集思广益,最终判断出故障原因所在。这样能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其进行广泛的探讨交流。这样多元的教学交流,通过共同参与,实现了互动。

2.5 数据分析,实现信息共享

数据分析是指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没用的信息剔除出去,将有用的数据进行详细研究总结的过程。虚拟故障控制器将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到教师服务器中,教师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首先要识别信息需求,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对发动机故障诊断教学有帮助,一定要搞清楚。进而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通过数据的研究分析,教师能够得出一定的结论,针对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改进方式。

3 结 语

为了更好的发挥发动机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诊断实训的网络系统,对发动机故障诊断进行实际的训练。对系统进行控制,进行示范操作的讲解,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故障的检测,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虚设,强化故障诊断的手段,构建诊断维修平台,实施多元教学交流,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教学信息共享。通过采取这些教学措施,构建好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系统,并应用好它,实现发动机诊断维修的信息化、现代化。

篇5

学生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已经对汽车发动机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背景下高职教育阶段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学,主要实现以下目的:教导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控制电路等基本理论,进行使用和维修发动机的基本操作训练;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能准确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了解车用柴油机电控技术和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汽车电控技术的专业技能,提高其社会交际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能不断积累有关发动机电控检修方面的经验。

2.中高职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学策略

(1)兼顾中职教学内容,巩固和拓展高职学生的基础和知识面。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是其他课程的延伸,与其他课程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和分工。如中高职阶段的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等都是本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难点是对各种传感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对汽油喷射和点火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该课程的梳理和定位,发现该课程与中职阶段教学存在的差别,区分其难易程度。在高职阶段教学实践中,应当对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提高和拓展,在巩固学生学习基础的同时,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

(2)优化高职课程教学方法。在高职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知识的输入和技能的输出两大板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与研讨方法等。比如,在采用小组合作与研讨的教学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汽车维修资料与光盘等物品分发给每一小组,并且将教学环境布置成具有实训区与讨论区的格局模式,然后再让学生在实训台前进行自主研究与摸索,独立完成对各种故障的检测与维修。然后再所有小组的学生到讨论区,与其他同学分享或讨论自己小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者是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适时的点评或者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的提高。

篇6

一、“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开进行,难以有机统一。 “三位一体”的教学,即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实习、现场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有机组合在一起,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逐个系统,逐个零部件地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在分组拆装发动机的同时,老师现场讲解其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直观明了,学生轻松掌握;学生现场提问,现场得到解答,师生互动,既锻炼了同学“真刀实枪”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师生感情交流。对发动机一些复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全班集中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有分有合,有理论有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提高,现场即是课堂,多媒体课堂也在现场,灵活机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各知识点的特点,我们将“气环三隙检查”、“ 发动机油的更换”、“气门间隙的调整”、“供油时间的检查调整”、“发动机水温过高”等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实际的要求与规范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进行分组,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应的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五合一”的教学内容组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发动机原理分为二册,先讲“构造”,后讲“原理”,将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导致讲“构造”时难以深入,而讲“原理”时,又枯燥乏味,而且以前所学的构造已经忘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相关内容有机穿插,有些系统是先讲构造,后讲原理;而有的是先讲理论,提出问题,再讲构造;还有的是构造、原理穿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觉得有骨有肉。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拆装发动机的机会,将后续的发动机修理运用课程中的发动机拆装、运用、调整中的部分内容也自然插入,花的时间不多,却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同学从结构、原理角度进一步理解汽车的正确使用(大部分的同学取得汽车驾驶证),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气氛活跃、生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五、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将结构原理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结合实物现场分解,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实训,对故障分析等难点内容可让学生结合结构原理讨论,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分析,归纳出故障原因及排除故障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按照各机构系统分类、分项、分步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的训练力度,加强技能的培训深度。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进行教学。专业课的教学应尽量进实验室,接近实物,课堂效果会更显著。将有关结构原理的内容重点讲解,先结合实物分步、分解讲述,结合实物让学生将原理吃透。对一些运动关联性较强的机构系统,如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尽量安排在实验室讲解,在老师讲完原理之后,针对实物分解,并演示其传动关系,然后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观察实物和传动关系理解原理,再从每一小组中抽一两位同学讲述,最后老师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使对结构原理看的比较清楚,容易理解其原理;另一方面构件的传动关系可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对结构原理的掌握比较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故障分析,就显得比较容易了。

故障分析与排除部分,尽量按排在现场进行。有条件的情况下,预先设置故障,让学生自己针对故障现象,结合所学结构原理进行故障原因的分析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再引导学生按照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除故障。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避免了由老师在黑板上分析故障原因,讲述故障排除的方法的枯燥乏味,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了故障分析的方法。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教学是以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所以上课中,我们让学生尽量联系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机械、电子等知识,进行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同学进行自学提高,有意识留下问题,促进同学进行独立思考。

为了培养同学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同学结合课程,进行一个小制作或小发明创作。有的同学进行教具解剖,将一些难以看到内部结构的发动机零部件(如液压挺杆)进行解剖,促进了同学自学及动手能力,也方便了其他同学观察学习;有的同学根据拆装过程中专用工具缺少的问题,设计出发动机气门拆装工具和活塞环安装工具,既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又应用了学过的知识,发现了不足,得到老师的指导,还为解决实验室工具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篇7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87-01

1.课程来源于企业调研

作为全国一体化教学牵头校,学院一直在对一体化教学深入研讨,并且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我们深知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它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永远是职业院校办学不可分离的伙伴。所以对于职业院校课程的架构和具体设计,我们一直坚持与实际生产环节需求的有机结合。首先对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汽车4S店进行调研和技术咨询。在几年时间内,通过校企合作分别对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波士山4S店、燕盛隆店、波士瑞达奔驰4S店、北京燕宝宝马4S店等十几家企业进行了专业调研和课程研讨。根据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人员构成、岗位设定等信息,通过企业专家研讨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需求的知识技能,得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框架。中级工课程即最终确定于实践专家研讨会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当能够进行发动机简单维护、诊断和修理作业,包括:(1)更换发动机传动皮带;(2)更换发动机正时皮带/链条;(3)测试发动机系统正常参数;(4)检测和修理发动机气缸盖和配气机构;(5)检测与修理发动机气缸体;(6)检测和装配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7)检测与修理发动机冷却系;(8)检测与修理发动机系;(9)更换发动机总成。在实际操作中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作业项目,将每个实训项目分为若干个作业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各作业内容的细分步骤)。依照实际生产维修的实际操作安排实训中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在实训中依照每个作业项目中作业步要求完成教学项目,使实训操作更加规范化,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中级工发动机一体化课程主要目标是:(1)掌握汽车日常维护,保养的标准化操作,熟练、规范、快速、准确完成汽车常见故障的中小修作业。满足各类汽车维修服务行业对汽车维修中级工的要求;(2)熟练掌握常用工量具的使用;(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课程的设计应包括:教学大纲、发动机水温高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鱼骨图、教学策划表、工作页以及相应的教学文件、考核方案等几个方面。例如:发动机水温高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发动机水温高的拆检

学习活动一:认知发动机冷却系统结构及功能

学习活动:能查阅维修手册等相关资料,对照发动机描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基本构造、部件功能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任务二:冷却系统各部件拆检

学习活动:(1)工具与仪器的正确选择与使用。(2)各零部件的正确拆卸及测量方法,并判断零部件工作状态。

任务三:冷却系统安装及检验

学习活动:按照维修手册要求,正确安装冷却系统各零部件,并通过验收。

3.教学过程关注点及课程设计原则

首先,制定、修订计划与课程设置、学时分配与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的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以达到对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检验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体现以实际操作为主,把操作技能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适增加相关的操作技能训练。过程要统一与灵活相结合、引进与继承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关注的重点。

4.教学文件及教学过程总体思路

按照劳动部及学院总体教学思路和安排,在教学中需要准备文件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计划、教案、课本、学生平时成绩表等文件。同时可以参考一些教材的项目要求来补充借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作必要的修改;项目任务书、实训指导书任课老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发。实际应用校本教材《汽车发动机(中、高级)》。

教学文件应具有五个特征:(1)任务引领,即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结果驱动,即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3)突出能力,即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4)内容实用,即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5)学做一体,即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5.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

篇8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38-03

【作者简介】1.朱方新,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机械的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技能培训等;2.武德庆,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3.王国贵,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教学科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4.乐伟伟,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机保有量大幅增加,农机种类繁多,各种机型的性能及参数都有较大差异。但农机经营者及农民缺乏有效获得农机信息的渠道,对农机具了解甚少,在机器使用中也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造成了现有资源与资金的严重浪费。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加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知识、技能的普及。

一、专业目标与课程设置[1]

(一)专业目标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是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该专业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可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可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充实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建议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为: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它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对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有重大影响。本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机械基础、拖拉机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本文着重对这五门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二、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共性

1.课程设计

这五门课程都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目标

让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并规范操作设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

3.课程设计思路

五门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且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思路为: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护、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销售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二)课程特点(以“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例)

1.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4]

(1)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先理论后实践,对拖拉机及汽车底盘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如下:底盘总体构造认知、传动系构造认知和检修、行驶系构造认知和检修、转向系构造认知和检修、制动系构造认知和检修、拖拉机工作装置构造认知和检修。该课程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农机类专业及汽修与农机专业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底盘为汽车与拖拉机的核心零部件,内容围绕底盘的四大组成部分“传动系、转向系、行驶系、制动系”而组织,基本涵盖了该系统的主要知识点;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进行指导性教学,同时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

(2)课程目标

掌握拖拉机汽车底盘各系统的功用、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主要总成部件的检修方法;具备查阅拖拉机汽车的说明书、技术手册等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对底盘主要总成部件进行拆装、检测、鉴定的能力;能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和机械设备;能完成拖拉机汽车底盘常规维护和修理工作;具有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环保、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上述课程目标编制依据两方面原则: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制定;针对学生日后工作所要掌握的技能及职业素养制定。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拖拉机汽车底盘各系统维修的典型工作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紧扣学生需要掌握的几项基本技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课程任务的设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后以故障综合类问题检验学生整门课的学习情况。

2.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5-8]

(1)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在“机械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维护、修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拖拉机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内容分为8个项目:发动机总体构造的认知;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认知和检修;配气机构的构造认知和检修;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构造认知和检修;柴油机燃油供给系构造认知和检修;系统构造认知和检修;冷却系构造认知和检修;发动机的使用及常见故障诊断排除。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把学习内容分为7个较为实用的检修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发动机可能涉及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只要认真完成这些项目课题,就能对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排除。

(2)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具备对拖拉机汽车发动机进行常规维护和修理的能力。学生掌握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如下:掌握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各机构系统的功用、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主要总成部件的检修方法;具备查阅拖拉机汽车的说明书、技术手册等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对发动机进行拆装、检测、鉴定的能力;能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和机械设备;能完成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常规维护和修理;具有自主学习、获取资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环保、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

课程目标的设置遵循如下原则: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维修的典型工作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本课程的知识点融入7个较为实用的项目课题中,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在各个模块的学习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不足,及时弥补。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课程的模块化处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标准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理论讲解尽量图文并茂,尤其是专业实物的介绍,须结合现场实物图进行理论教学。如“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配气相位概念、小型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如果没有图示乃至动画来配合文字和实物,单纯依靠文字叙述,老师很难讲清,学生更是无法理解。课程教学环节应多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课程难度,应尽量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多用辅助设计软件或仿真教学软件指导课堂教学。例如制图中的CAD、电工电子中的PRO/E、汽车仿真软件等,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软件也是学生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必须熟悉的软件。

(3)教学过程中须合理安排实训课程。如诊断和排除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排除柴油机燃油供给系常见故障等内容,无论是纯理论讲述还是纯实践都很难达到学习效果,必须坚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复习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应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多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示范,再让这部分学生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老师多观察走动,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问题,最好能用手机进行拍照记录(在保证学生安全情况下),并相机进行展示总结。

【参考文献】

[1]段红.安徽省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设探析[J].教学新探,2016(2).

[2]高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李晓庆.拖拉机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高连兴,吴明.拖拉机汽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关文达.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9

中图分类号:U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01-03

Abstract:The eng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quality of the car. The car engine production conveyor line in a sequential operation of the assembly line process. Th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using PLC of the Germany Siemens company - 300 series controller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whole conveyor line controller, I/O system as a control signal acquisition system, the Profibus field bus technology to communicate, automatically moving engine parts for linear, rotating, lifting, flip, and so on.Using WinCC software interface to form into a system operating monitor product quantity, production rhythm of monitoring. The team members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roduction to make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er machine is suitable for school teaching practic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equipment.

Key Words:Engine Production Line;Assembly Line Process;PLC Controller;Fieldbus;Automatic Line Training System

汽车的动力来自发动机。为了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优化了工作流程我们将发动机生产线分为5个子系统,包括缸体生产线、缸盖生产线、曲轴生产线、凸轮轴生产线及发动机装配线,以便对发动机主要零件进行机加工和装配。在每一条生产线上有多个完成不同作业的工位,在一定工位上安装的转台,举升台,翻转机等设备。如发动机总装工艺流程就包括:机体上线翻转涂胶、装后端盖装活塞连杆翻转拧紧连杆螺栓装机油泵、水泵装飞轮装离合器总成测定曲轴驱动力矩装油底壳装汽缸盖装机油滤清器、发电机装凸轮轴装变速箱装启动电机总成泄露试验送试验。在汽车发动机装配过程中,汽车发动机装配线是一个对发动机顺序装配的流水线工艺过程,每个工位之间是流水线生产。本文研究的任务就是对发动机生产输送线进行规范化,模块化设计。这样对使用者来说,既简洁又节省时间。每个环节设计最优的自动控制系统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 输送线设计方案

我们设计生产输送线主要采用摩擦辊道和启停式动力辊道、自动升降机系统、机械手。在线上为了方便在不同的工作面上装配,配备自动翻转机以提高效率。一条发动机装配线要保证发动机的装配技术条件,要保证装配节拍,实现高效率;要多机型同时装配,实现高柔性;要有效地控制装配精度,实现高质量。要实现以上几个方面必须从生产线的规划开始着手。要在总装线和分装线上设计柔性输送线。

1.1 现动机生产输送线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该输送线方案如图1所示。

1.2 设计输送器件

(1)轨道:轨道是整个摩擦输送系统的运行基础,平滑、顺畅的输送轨道是系统平衡可靠运行的关键。

(2)道岔:道岔是改变载货小车的行走路线的装置,按走向又分为分流、合流道岔两大类。

(3)停止器:停止器是用来控制工件在输送线路中的安全准确停放位置,通常布置在工件转挂处及输送线路发生变化的道岔处,主要是安全阻车的作用,防止台车因惯性或其它原因发生时,造成系统的损坏。

(4)止退器:通常和停止器配合使用,布置在停止器后边,用于防止小车运动惯性后退。止退板以本身的自重复位。

(5)移载轨道/升降轨道:因摩擦输送机有工位节距上的单元驱动,所以很容易实现物品(轨道)的平移、旋转和升降功能。

(6)升降机:升降机在输送系统中起着关。

1.3 输送线工位设计

(1)具体设计正常加工过程(各工位没有不合格):走主干线,如下:

ap10ap…ap45..ap60D02D06D07ap80ap90D10AP80AP90ap95..ap900

(2)自动工位加工不合格时(以Ap80工位为例)走返修路线如下:

不合格时走:D10D9M80,M90(ap80,ap90返修工位)。如返修合格时D8D7D10ap95;如返修不合格时从转台D8下线维修下线维修后D8D7AP80AP90D10AP95AP900。为了提高效率,节省空间和资源我们将两个自动工位Ap80,ap90设计成共用一个返修工位m80,m90。

2 汽车自动生产线实训装置设计

结合发动机生产线工作原理和工艺,项目组成员开发了适合学校教学的汽车自动生产线实训装置本实训装置贴近工业现场要求,是典型的汽车自动生产线,设备从选材、工艺、流程、结构、控制等各方面都从实际工业现场出发,考虑工学结合要求,有机融合了机械、电气、气动、传感器、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步进电机驱动控制、伺服电机驱动控制、直流电机控制、PLC控制及工业通信等多种技术。通过该实训系统的工作任务训练,能较好地锻炼程序编写设计能力、自动线设计开发能力、自动线连接与调试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和安全意识。引导高职院校、机电及自动化等专业教学改革,满足汽车生产制造、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训练要求,突出强调技术的综合运用。

2.1 传感器

首先选择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传感器。在发动机生产线上主要采用了光电传感器和电感传感器。

(1)光电传感器是通过把光强度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来实现检测物体有无的接近开关;当光电传感器检测到发动机缸体时,气缸将发动机缸体推入存储货道。

(2)电感式传感器由三大部分组成:LC高频振荡器、开关电路及放大输出电路组成。因为发动机零部件大多数具有铁磁性质,就可以用电感传感器检测转台旋转到位与否,当检测到转台旋转到位时给PLC提供输入信号。

(3)光电编码器:用光电编码器来对升降的速度、距离、方向进行检测,以脉动信号的形式向PLC反馈,PLC根据输入的反馈信号来控制升降距离实现精确定位。

2.2 电磁阀控制

在实训装置中应用了大量气动控制技术如:

(1)无杆气缸:由单控电磁阀控制。当气动电磁阀得电,带动机械手向后移动。

(2)带导杆气缸:由单控电磁阀控制。当气动电磁阀得电,带动机械手向下伸出。

(3)双导杆平行气夹:由双控电磁阀控制。当气动电磁阀一端得电时,气动手指张开或夹紧。

2.3 实训装置模块化设计

该装置采用导轨式型材,其上安装有上料台、行车机械手、输送辊床、提升机、循迹搬运车、堆垛机、转台站、4轴搬运机械手等工作站及相应的电源模块、按钮模块、PLC模块、变频器及交流电机模块、步进电机驱动模块、伺服电机驱动模块、直流电机模块和各种工业传感器等控制检测单元。采用西门子S7-300 PLC实现系统控制,真实再现汽车工业自动生产线中的输送、搬运、暂存、协调生产的过程。它在接近汽车工业生产制造现场的基础上又针对教学及实训目的进行了专门设计。如行车机械手站主要由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继电器、限位开关、磁性传感器、涡轮蜗杆减速传动机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滚珠丝杠传动机构、高精直线导轨、双导杆平行气夹、双控电磁阀、工业铝型材、钣金结构件、机械零部件构成。

2.4 接线端子设计

该实训考核装置PLC模块I/O端子、变频器接线端子、各常用模块接线端子,均采用安全型插座,使用带安全插头的导线进行电路连接;各指令开关、光电开关、传感器和指示元件的电路通过端子排进行连接。插拔线连接电路与端子排连接电路相结合,既保证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和巩固,又保证电路连接的快速、安全和可靠。用于教学,可按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模式规划教学活动,可完成多种工业现场环境下的技能培训任务。

3 实训装置软件设计

以行车机械手为例进行说明软件设计(见图2)。

4 WinCC的监控能力开发及Profibus总线的运用

PLC的程序设计能力、WinCC的监控能力和Profibus总线应用能力是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不可缺失的知识,本课题对控制结构、硬件连接、软件开发现场总线、系统接口、人机界面进行了设计。采用Prifibus现场总线网络技术完成各工位间的通讯。组建的现场信息监控系统,完成了装配线上的信息采集、生产下达、工位监控及装配提示等功能。

西门子S7-300PLC作为控制器,其本身集成MPI及PROFIBUS DP通信口,在发动机生产输送线上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S7-300直接将控制数据传递到控制系统中,而且有上位机的实时监控,真正做到自动控制。

本课题Profibus的成功运用对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提供帮助很大。由于系统运行平稳,通讯可靠性好,从而减少了维护的必要性,同时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由于Profibus现场总线使得建设期间工程量也大大减少―― 包括布线工程量和工程师操作编程工作量,所以对生产厂家来说,真正做到了投资少见效快。

5 控制系统的调试

虽然本项目庞大,通讯点很多,但是各个子系统设备很大部分是相同,也具有一样的控制要求,因此,我们将整个项目按照设备划分成的不同的功能组,这样可以增大一次开发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开发,节省时间和成本。

升降机的自动控制是项目中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升降机的自动控制如果故障就有可能将设备以及车体损坏,对一次调试成功的要求很高。升降机虽然有硬件保护措施,需要特定条件,比如升降机只有在失电后,抱闸将会抱死,因此,对于升降机控制程序的编写需要反复修改,模拟试验,才能保证调试中的万无一失,不会出安全事故。

6 总结与评价

(1)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质量。由于该项目大量应用了先进的西门子自动化驱动系统,从画图、硬件、软件和培训实现标准化、模块化,这样可以将项目细化,大家分工合作。由于自动化系统提高通讯速率使发动机输送线的工艺水平得到提高产品质量好也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2)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由于该项目方案中对生产安全相当重视,设有很多急停按钮,在编写程序中,对重要设备有多重保护,从而保证了设备、人身的安全。

(3)加大了设备可靠性。传感器使用时对设备的输入输出点都是双重对比的,保证点的信号都是真实可靠,设备的故障率降低了,生产的安全性就提高了。

(4)交流电动机启动和停止更加平稳、准确。由于起动器在转台控制系统中的使用,使电动机平滑升高端子电压,可以实现无冲击起动,因此可以最佳地保护电源系统以及电机。变频器不仅仅是改变电机的转速,因为转速的下降,势必带来力矩的改变,使转台的带载能力大大提高。

(5)通过三届学生的实训验证,课题开发的实训设备在工作的状态下说使用的各种传感器、控制电机、机械设备能够达到规定技术指标,并且具有短路过载保护。

参考文献

[1] 胡云萍,刘文婷.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7):180.

篇10

1、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完成职业任务为依据,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职业任务为逻辑依据,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排序,深入企业、校企合作,分析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由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炼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和优化处理,开发针对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找准本课程学习目标,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现象为载体开发出课程教学内容。

2、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景,建设仿真和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面向岗位,坚持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审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获取一线实践经验;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

二、课程开发思路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单元结构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现代汽车的核心技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诊断及检修方法日新月异。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后,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才能适应岗位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汽车维修教学团队及课程组紧密与企业联系,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与深度。课程组与本地区主要品牌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在参照国家人社部制定的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并最终确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以故障现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的课程结构结构。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单元结构

2.教学过程面向实际的工作流程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到企业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课程组在确定典型工作岗位,确定岗位职业行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企业执行实际工作任务时的工作流程。课程组在确定学习领域中如何选取学习情境的时候,参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开发具体的教学项目单元。

确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单元(能力项目)要与学生将来具体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即工作过程需要什么项目,课程中就开发什么项目,也就是实现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能力是真实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在开发能力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思路,开发每个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要素。在开发知识要素的过程中,打破过去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换之以强调能力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知识要素退居到辅助能力项目的地位。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应坚持以培养一线汽车维修技能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的能力和职业素质。

按照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的资源情况来进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设计,以突出专业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思路如下:

(1)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制定教学计划: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制定的。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研讨和论证专业的设置、建设、调整及专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及时研讨、调整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负责审议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依托校企联合,及时向本专业反馈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本专业从2007年始,就成立了由企业、行业及政府管理部门领导或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篇11

一、项目课程的内涵

项目课程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对于彻底改变传统课程体系,建立职业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高职教育项目课程是以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开发,课程体系的安排以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项目活动为主线进行学习的课程模式。可以简单地把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定义为“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

一方面,项目课程是以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开发的课程,保证课程在开发、设计、实施中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及教学单元;保证为学生构建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与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无缝衔接。另一方面,项目课程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综合性的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习,并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因此,项目课程能够保证学生在完成项目时综合考虑各个任务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及对问题处理方式,通过完成项目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课程开发原则

(1)以工作产品(或服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项目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匹配,其要点是立足工作任务,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课程的开发中以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为总项目设计课程,以“子项目”或“模块”为单元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与职业岗位“接轨”,紧紧地围绕行动化学习任务来完成,力求情境模拟、现场教学。

(2)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结构的原则。项目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工作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附着于工作过程是其存在的基本形态,课程内容要求实用、够用。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实现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原则。综合职业能力即完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过程的知识、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意向等)的综合。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当中突破知识体系结构,以工作体系为依据构建学习内容及实训项目,体现工作的顺序性与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三、“汽车发动机装配”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

1.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阶段,一方面由本院课程专家组预先设计课程框架,由企业专家提供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意见。而这个环节企业专家作用的发挥均需要有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框架为条件。另一方面,课程组通过与汽车制造企业专家、本院课程专家一起对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为汽车装配制造企业生产一线的装配技术人员,从事发动机装配、车身装配、内饰装配等典型工作。

课程培养的总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基本胜任汽车制造企业生产一线的(汽车发动机)装配技术工作。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汽车发动机装配的基本流程及查阅识读装配工艺文件的技能;能够合理应用装配工作中所用到的各种工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事业进取心、职业发展潜质;有团结协作精神、质量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

2.调整课程结构,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

在课程结构整体设计时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构,将汽油机由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即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系、冷却系、点火系和起动系组成等理论知识融入到行动化项目当中。项目课程开发中依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设计项目任务,运用企业的装配工序及检验标准,以真实的装配线操作为流程开发行动化项目,包括:活塞预装、连杆预装、缸盖预装、曲轴预装、发动机缸体装配、曲轴正时装配、机油泵-油底壳装配、缸盖总成装配、正时机构装配、火花塞点火线圈装配、进排气管总成装配等十二个主项目。

行动化学习项目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标准,且可操作、可达成和检测。第二,项目设计要注意难度梯度。掌握技术知识和技能是需要逐步积累的。第三,项目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

3.基于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

(1)项目课程的教学进程设计。教学进程设计是以学习项目为主载体,将学习项目分为若干个子项目。进程设计包括要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教学课时的设计,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计,师生的课堂互动的设计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的设计。

(2)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单元设计。在设计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时,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合理地应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法,只有在决策与评估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3)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中从课程结构到教学设计都抛弃了原有的学科系统,因此,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及学习材料就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选用或编写。在“汽车发动机装配”这门课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主要依据“课堂任务—相关资料—理论知识—拓展材料”这样一个模式来编写,既有教学实操任务、完成任务的学习材料,又有补充知识及拓展材料。将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教学中,保证学生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四、总结

(1)项目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有利于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开发的课程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实操技能,有效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将来在企业的工作内容的距离,达到了“教、学、做”一体化。

(2)项目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先理论授课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方式。项目课程注重能力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实现了原有“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3)本着以学生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本课程设计了多种教学案例和研讨课题,使得学生在课间和课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以提高其实操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