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连锁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就是对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具体的做法是在每年的年末对当年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作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超市总部会同有关部门和门店对下一年的企业目标进行研究,然后根据上报的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进行修正补充,编制财务预算初稿,最后由经理室通过后下达。我们对财务预算实行“权限管理和重要项目报告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权限管理”就是在全面预算基础上对投资项目、费用开支、物品购置等设置审批管理权限。如投资项目由发展部负责管理,广告费、业务费分别落实到营运部和办公室管理,通过权限管理可以落实经济责任,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重要项目报告制度”主要适用于各连锁门店,报告的内容是费用开支,报告的目的在于控制。因为各门店都是独立核算单位,为加强对其管理,规定凡在预算外的开支一律报总部审批;预算内凡属于总部监控的费用如广告费、修理费等,根据公司费用管理办法上报,并经总部同意方可支出。重要项目报告制度不但能使总部及时掌握下属门店监控项目的开支情况,而且有利于门店加强管理意识。
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突出预算的刚性,管理的重点要落实过程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发现情况,及时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由于预算原因造成的偏差,要修正预算指标,使预算真正起到指导经济的作用。
(二)积极参与投资决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投资项目决策的前提是可行性分析。由于业务和财务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财务从投资项目初期参与,共同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使投资方案更趋完善。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对投资项目调研结果基础上,由发展部和财务部各自测编一套可行性分析报告,然后经有关部门论证,决定项目可行性,再按集团规定程序上报、审批。从实践看,这样做确实提高了项目投资的成功率,降低了投资风险。
2、实行基建项目的招标制度。招投标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作为建设单位的超市总部在这方面往往缺乏经验,为保证招投标内容的客观、公正、合理,维护各方经济利益,可请富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同时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合同与标书不一致的现象出现。
3、实行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项目的审价制。工程监理是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它维护的是建设单位利益,所以通过监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进行监管,保证工程按时保质完成,而且可以控制成本。对竣工项目实行审价制也是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有效工作,过去施工单位工程决算高冒问题十分突出,大型工程项目竣工后又不审价,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现虽然大部分企业实行了工程竣工审价制,有效遏制了施工单位工程决算高冒现象,但仍未根本制止。所以企业对竣工项目仍有必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审价。财务在付工程款时须根据工程进度控制付款,严禁超预算付款。
(三)加强结算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大型连锁超市具有货币资金流量大、闲置时间短、流量沉淀多的特点。因此,财务应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合理调度和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
1、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可以使分散的沉淀资金加快周转,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上,超市总部投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使用、调度和管理职能。独立核算超市原则上开设两个帐户:一个是基本帐户,用于预算内的日常开支,资金由资金管理中心划拨;另一个结算户用于日常开支以外的各项资金收付,如销货款收取和进货款的支付,总部通过远程查询和网上银行实时监控。非独立核算超市,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经营资金直接入总部指定帐户。
2、进货款采用信用结算。财务要根据商品的不同保本点、周转率情况,确定商品不同的帐期和付款形式,积极采用商业信用等结算方式,节约利息支出。现在我们通过与银行合作,承诺凡有“好美家”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客户需要贴现时,银行保证予以满足。从而对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3、进行资金运作,广开企业财源。资金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资金运作有了可能。超市销售最大特点是货币资金流量大,而进货款一般实行约期付款方式。所以,企业从上次付款结束到下次付款期间,资金始终会有短时间的沉淀过程。当连锁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短期运作的资金量会相应增加,可以协定存款率、委托贷款、短期证券投资和资金托管等方法进行资金运作,增加企业效益。
(四)加强存货控制。加强库存管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连锁超市商品具有周转快、流量大、品种多和规格齐的特点;在销售形式上,以敞开货架陈列和顾客自选为主。鉴于这些特点,企业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对商品的管理。
1、进货环节。首先,总部要建立统一的商品目录,不论是门店自行采购还是总部集中进货,所进商品必须是目录内的,这样做的优点有利于加强对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统一管理。总部对商品目录不定期进行完善,坚持优胜劣汰,凡进入目录的必须是有市场竞争力、有价格优势和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对每种商品的单品进行系统的进销存分析,形成计算机决策为主、人工修正为辅的进货决策系统;财务在进货环节主要是控制商品的进价,每次付款前,都必须打开客户信息数据库进行核对,以防供应商价格高开、折扣少算等情况。
2、储存环节。财务可以对商品的保本点、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进货部门,修正计算机进货决策系统的参数,不断完善库存结构。同时,由于超市销售形式是开架自选,应加强商品的盘点工作,通过盘点促进库存管理和有效防止商场商品失窃,降低商品损失率。
3、退货环节。企业退货涉及进货退出和销货退回两个方面。因商品质量、款式、价格等因素是进货退出的主要原因;进货退出的管理是退货款的结算,特别是买断经营商品,业务与财务信息传递必须及时正确,防止发生坏帐。某些超市如经营装满建材的建材超市,推出多余商品可以退回的售后服务内容,对于销货退回的重点管理是把好商品质量关,防止已损、变质商品回流入库。
(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材超市各门店业态相同,操作流程统一,管理要求一致,这就便于企业标准化管理。实行标准化管理,首先是建立和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重点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岗位责任,即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要求,以及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间的衔接关系。二是规范操作流程,无论是大的项目,还是小的费用开支,都要规定操作流程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在制定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内控是否完善。其次是加强和完善企业监督机制,对企业各部门、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奖惩要与个人工作业绩、服务质量和遵章守纪挂钩,保证经济业务正常安全运行。
二、建立计算机分析和管理系统
(一)实行会计电算化联网管理。目前的超市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卖场,而是一种以集约、连续、跨地域经营为特色的卖场。总部对各门店联网后,可以通过远程查询功能,进行即时监控。监控的内容根据需要可以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全部信息,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信息;在监控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了会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为公司所有门店提供了统一的帐务系统和核算模式,为企业实现全国连锁在财务管理上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建立财务信息互换中心(财务MIS系统)。对财务部内部而言,由于连锁超市店多、面散,总部经常有很多信息需要及时通知门店;反之,门店也有许多信息需要反馈总部。因此建立一个高速、便捷的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即财务MIS系统,很有必要。在这个MIS系统中总部和门店之间、门店和门店之间可以进行直观的点对点信息交流,或者串联NetMeeting,召开财务例会,这对于解决连锁企业内部往来业务的核销,解决相互之间的帐务问题很有帮助。
对外而言,这样的一个MIS系统,拥有对外的接口,通过权限的控制,让企业的领导者或其他部门从中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报表和数字,以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和做出决策,同时将他们的要求和态度反馈到财务部,让财务部能迅速提供资料或做出财务处理。
(三)建立财务资金电子审核系统。由于连锁超市门店地域的分散性和总部资金集中管理的特性,往往给门店用款的审核和支付造成不便。也就是,门店需要用款时,由于门店离总部太远或总部有权签字者外出,影响审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不利于总部财务的资金预算安排。利用电子审核系统则可以避免以上矛盾。审批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以登上系统进行审批,电子签名、审批通过后的“单证”流向财务部,财务部再根据“单证”上的期望付款日安排资金统一支付,这就增强了用款的时效性,便于财务的资金安排和资金的预算管理。
二、连锁经营的筹资渠道
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是通过高速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规模化的优势来获取差额利润,如何先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渗透市场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连锁企业一般采用成长型战略,通过网点拓展来开拓市场、渗透市场,有时也可能会同时经营两个不同的品牌,利用品牌互补优势,拓宽不同的业务渠道。大规模的网点拓展,需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后盾,企业财务战略应采用与成长型战略相匹配的扩张型战略,大量筹措资金,以满足大批量新增网点所需的前期投入资金。企业的筹资渠道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一)内部筹资渠道
内部筹资的主要来源为企业的内部留存利润,即企业分配给股东红利后的剩余利润。企业甚至可采用零股利战略,将所有的剩余盈余都投资回本企业,但是对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而言,单单依靠内部筹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
(二)外部筹资渠道
外部筹资可分为权益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两类。权益性筹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接受投资者直接投资等获得资本的一种方法。在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采用权益性筹资无需按期还本付息,只需在企业盈利时支付股东股利即可,因此筹资的财务风险小,但容易引起企业控制权的变更,且筹资成本较高。债务性筹资构成负债,企业需按期还本付息,如银行借款、发行的债权,此外还包括各类营运负债的资金来源,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债务筹资与权益性筹资相比有筹资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受需按期还本付息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高于权益性筹资,且过高的资产债务率会影响企业日后的筹资能力。企业在选择筹资渠道时,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编制资金预算,综合资本结构及可持续增长性,优化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在满足企业发展的同时,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在留存收益和权益性筹资既定的情况下,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如其需要筹集更多的运营资金,则多以高负债经营为主,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负债率的高低。连锁经营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各连锁网点的店铺都以租赁方式取得,因此无法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来获取大量的银行借款,更多的是依靠大量的营运负债来获取营运现金流。营运负债的主要来源为各类应付账款(主要为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预收款项(消费者预存的卡券类收入)。以某知名连锁披萨店为例,作为餐饮连锁零售企业其存货周转速度相对较快,一般为1个月左右,而其与食材供应商约定的付款期通常为3个月,这样的运作方式能使企业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获取一定资金且相对稳定,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增长。假设企业月营业总收入为2000万,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则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1500万(2000*25%*3=1500)的资金。新增一家门店的前期投入资金约为180万,月营业额约为30万,则1500万的资金可用来拓展8家门店。这8家新增门店又能为企业增加180万(30*25%*8*3=180)的营运负债。再加上企业通过留存收益、股东追加的投资、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获取的资金,将不断增加门店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规模化效益和品牌效应的产生,企业总营业额和单点营业额都将逐步增长,随之也将带动从供应商处获取的营运负债资金的滚动增长。
三、连锁经营的资金风险
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风险来自于经营和管理两方面。
(一)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经营风险来看,由于连锁经营企业负债率较高,且大多来自于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其盈余资金通常都用做再投资,进行新网店的开拓,以满足高速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这样的资金运作方式就使得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链起着重大的影响。连锁经营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一旦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随机就会减少,这就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营运现金流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旦企业的主营收入呈现出递减状态,其必须面临以目前产生的较少的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已到付款期的供应商货款,这样企业之前维护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营运负债能力也将随之下降。仍以上文提及的连锁披萨店为例:假设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企业每月的营业总收入均为2000万,其每月用500万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支付后尚余1500万。如果企业的营业总收入突然下降至1800万,则其仍需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500万,此时剩余的营运现金流则降为1300万。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面临同样的问题,大量的预收款项实际上是对未来销售收入现金流的透支。当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时,除本期的预收卡券收入将相对减少之外,消费者如果使用前期购买的卡券消费,对本期而言非但没有资金流入,反倒还要承担相应的资金流出,这就加剧了企业本期资金流入量的减少。再有,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经营手段,使得企业将留存收益和结余资金都用于新增网点的前期投入中。以连锁披萨店为例,新店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养成期,在开业半年后产生正现金流(EBI-TA>0),并在三年内收回投资。因此,如果企业未能敏锐察觉到经济环境的恶化而及时调整网点拓展计划的话,高负债率和较少的流动资金必将导致连锁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此外,诸如保底租金、折旧、人员的基本工资、水电等固定费用的资金流出,不随资金流入的增减而变化,主营收入的减少影响企业资金支出的固浮比,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供应商也可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因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要求企业缩短付款周期,这些均是企业在经营时可能面对的资金风险。
(二)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资金管理风险来看,首先连锁经营企业网点众多,又大多分散在各地,所属门店会在各地银行开户,造成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降低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零售企业的收入以现金交易居多,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来监控各地的资金情况,就会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最后,分散经营主要是看重单个网点的营运能力,一旦网点与总部的资金管理信息不对称、不及时,就会误导企业决策层的判断,导致决策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资金方案。
四、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
连锁经营企业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防范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两方面。
(一)防范因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对市场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察觉经济周期的变化,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营决策和资金运作方案。根据企业的营收状况和盈利能力,结合企业的筹资能力和负债能力,合理安排新增网点的外拓进度,并依此编制资金计划。且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时时跟踪和定期反馈,以便企业决策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及时获悉企业资金运作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计划和网点外拓计划,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障企业资金链的安全。
连说企业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形成了管理阶级多的组织机构,在对连锁企业来说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这些资金相对比较分散;同时又在银行贷如大量的资金,这也就存在了闲置资金高、贷款高的想象,也就很多时候也就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对于连锁企业的财务费用和成本的增加,也就影响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由于长时间的控制,对于每一连锁企业的资金的发展进行全力的配置,也就可以高校的利用企业资金,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对公司资金的运用中要有详细的记录,保证资金的去向准确。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我们要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公司的真实的资金的情况,在会计核算中能够正确的反映出来,账物不符对资金管理有章无序,导致资金管理严重不足。对于一些管理不到位的资金运用项目,也要长期对企业资金进行监督。确保资金的是有效益。对于连锁企业要保证企业的正常的发展,对待这些问题没有响应的制约制度,导致项目部的资金使用失控,单独依靠传统的财务会计手段,总公司无法得到资金流动的全部动态,也就给连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和经营风险。
2.缺乏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无法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在对连锁企业进行资金计算的时候,缺少统一的资金计划和调度控制,没有良好的将银行信息和企业信息进行对接,在资金信息传递的过程出现问题,在集团管理者拿到资金使用报表也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核对,失去了财务管理原有的作用。在对会计和资金运营情况进行核对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一致,在对财务会计、资金计算、投资和融资等资金信息集中不起来,连锁企业管理者也就很难有效的进行监管,也就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在对资金缺少预算,事前缺少控制,在对项目施工中资金的审计监督都是没有严格执行,导致财务风险增大。
3.内部交易形成内部三角债,汇兑费用加大
在对连锁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在没有进行良好的结算和内部结算系统,也就形成了集团内部相互拖欠的三角债,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的运转,同时大量的内部交易使得银行处理中形成了高额的汇汇兑费用,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导致连锁企业在对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二、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1.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与功能单一
对于资金管理中多地方都存在严重的拖欠现象,没有较为有效的处罚制度,还有一些项目施工部门在对资金管理工程中挪用闲置的资金,导致大量的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这也就很大程度的伤害了连锁企业的共同利益,在对今后施工中留下了隐患。在对资金结算中心中大多数是连锁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机构,一些施工连锁企业在实行结算和财务处理的都是同一个部门,没有保证企业资金的结算的独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很大程度的限制结算中的职能的体现和发挥,很多时候也就无法分清财务工作和资金的管理工作的界定,对于一些连锁企业对资金管理中,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财务管理也是相对较为分散,对于功能也十分的单一,对企业的信息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来,也就没有对外融资、中介、投资等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
2.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于目前的连锁企业我们使用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不断的完善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连锁企业将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混为一谈,根本没有理解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虽然有些连锁企业制定了资金管理制度,但是具有很多的漏洞,制度的管理性比较弱,没事实际的操作效果,同时还要受到人为的制约。其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结算中心的内部贷款制度不健全,与银行管理制度相比,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于资金的回收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第二就是在对资金结算中的考评和评价缺少准确的监督,导致资金的分配不合理,导致平均主义经营的腐败性,很大程度的损害了内部成员的利益,还影响了一些单位的积极性;第三就是没有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良好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于子公司和项目部也就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退路,不断的削弱了国有连锁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
3.经营管理系统技术平台建设缺少整体规划
在对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技术平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就是指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对软件高效平台的使用,必须要保证软件平台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这样才能更好的获取资金的详细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对资金流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整体看来连锁企业缺少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整体观念,对相应的信息化工作没有总体的规划,在资金实际的管理中只是对单一的业务环节或者是单一的功能进行信息化,在对信息系统应用中也就是东一块、西一块,整体的集成和沟通程度不高。
三、完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
1.选择适合连锁企业的组织形式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管理形式,在对于设计和定位的合理性也就很难确定,这些也就会影响资金集中管理的顺利实施,由于控股公司随意调度子公司的资金导致资金管理失分不合法,在对资金结算中心和国家相关的法律完全不符,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企业财务公司,利用财务公司的融资、投资以及委托投资和贷款等中介服务功能,为企业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将富余的投资按照高效产业进行,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度,促进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化管理。
2.建立健全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要配备良好的管理制度,更好的保障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连锁企业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经营特点和内部需要制定相应的账号管理制度,和资金的结算方式,更好的确立风险管理和监督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制度执行中的认为因素,可以运用技术信息手段设定硬件和软件程序,吧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章变成大家都准守,并无法变更的计算程序,运用程序规范人们的行为。
(一)物流运作中缺货率太高
在各大连锁零售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货,缺货现象较为严重。据调查,顾客对于缺货现象反应较为强烈。一般情况下,顾客遇到缺货现象时,选择购买替代品的几率并不是很大,而转到其他店铺购买的情况也较多,当然,也有顾客选择不买。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对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都会造成影响,从而降低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和依赖性,长此以往,顾客会渐渐地流失,对企业的销售产生巨大影响。
(二)统一配送率低
由于各大小连锁商店统一配送率不高,因而,超市积货和断货现象严重,配货和销售不协调。超市仓库、车辆、人员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车辆空载率较高,人员闲置现象普遍。统一配送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大大增加的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加大了企业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三)物流成本较高
物流成本在零售企业流通费用中占据了重大比例。首先,我国各大连锁企业规模较小,各超市供应商和货源各不同,物流渠道也各不同,因而物流活动分散,订货批量较小,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和有效利用,大大增加了物流费用。
(四)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我国的零售企业物流货物配送中,依旧是靠传统的手工进行,靠大量的人力进行。从收货和发货来说,都是人工点货,因此,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精确度也低,出现差错情况较多。信息化的软件和仪器较少,相应的高级人才也缺乏,因而,物流配送依旧停留在人工操作中进行。
二、应对物流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确定有效的物流配送模式
物流配送是连锁零售企业有效进行销售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各大小超市通过自营配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等三种方式进行物流配送。寻找恰当的物流配送模式是降低企业成本,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各大小连锁零售企业应从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沃尔玛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成功运作,发现自己的不足,挖掘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身运作的物流配送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二)加大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力度
企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经济中,其经营与其他企业息息相关,企业只局限于内部的物流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从整个生产与销售链出发,加强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通过与链上其他伙伴的合作,提高整体的物流管理水平。供应商对连锁零售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与供应商的友好合作,企业不仅可以拥有固定的货源,批量的订货可以降低商品进货价格,减少成本,实现共赢,更好地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信息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式之一。在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中,不能只停留在依靠大量人工操作的道路上,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错误率高。信息化在现在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异军突起,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依托,连锁零售企业大大得益于此。因此,要加强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建设,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专项人才,提高连锁企业物流管理的竞争力,进而提升连锁零售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地位。
商业连锁企业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商业行业的不断转型对其造成一定的的冲击与影响,而商业连锁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加强对商业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研究,解决其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
一、商业连锁企业开展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意义
1.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利用价值
商业连锁企业的最大经营优势主要来自于他的连锁经营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商业连锁企业在经济市场上和其他商业经营实体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于商业连锁企业所走的是和传统商业所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使得流通行业具有现代化和高效化的特点,流通行业在这一模式下发展必然更加快速和迅猛。在进行连锁化经营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企业的资金链条不可避免的被拉长,而在资金流向方面也会出现分散。商业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需要将企业财务信息及会计信息进行汇总综合,建立起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数据库,在这样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开展联合式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有助于加强资金分析能力,从宏观的视角上分析各个连锁企业及分公司的财务经营共性及共有问题,从而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以及利用价值。
2.加强资金筹措能力
资金筹措能力是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及其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企业只有具备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才能够在商业竞争中保持财务管理弹性,保持资金运转的空间,同时较大的财务周转量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高杠杆效应,防止企业债务压力加大。对于大型连锁企业而言,资金筹措能力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业务状况开展部署调控,或是及时扩大经营规模,建立下属分公司,或是及时减少负债保持企业财务状况稳定。在商业连锁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的筹措是开展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除了提升日常财务管理以及资金运营过程中增大财务弹性,更重要的是当某一家连锁分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联合财务管理能够集合整体力量或者某一家优势分公司的力量进行帮助,提升抵抗财务危机的能力。
3.提升资金链条稳定性和周转周期
资金链条的稳定性及周期性由三个方面决定,第一是资金来源的稳定,第二是资金来源及流向的结构稳定合理,第三是开展联合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就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而言,可以分为主观性原因和客观性原因、稳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而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结核算属于主观性、不稳定可控因素,这需要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提升工作质量以及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以及工作效果。在资金周转周期方面,开展联合财务管理能够定向解决某个分公司的财务运营漏洞,同时减少财务管理中不公平现象,加强人力资源的调配以及客观资源的配比,这属于企业财务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开展宏观财务管理的工作范畴。
二、商业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职能不健全
商业连锁企业的会计核算职能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是,商业连锁企业的总部对各个分店缺乏有效会计集中核算。连锁经营企业应该结合不同的经营模式,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在会计管理即会计核算方面,商业连锁企业目前还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报告,在财务管理与会计结算方面没有进行健全的规范,同时也没有选择恰当的会计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造成现有的会计核算职能不健全。具体来看,许多商业连锁企业在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没有结合企业实际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的方式,造成会计核算出现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2.财务信息存在失真现象
商业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下属分店过多,各个部门的工作庞杂,因此难以实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细致的规划及调控,因此存在管理粗犷化的现象。与此同时,各个门店及分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开拓状况、财务资金状况、以及信息搜集状况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联合财务管理即会计核算的工作上,难以采取相同的标准以及经验进行规范。因此大型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中存在较多的失真现象,例如在财务报表的制作过程中,各个分公司及各个部门的权力以及资金运营状况存在一定的交叉及权力掣肘,所以各个部门及分公司的财务报表在明细账目以及成本进项方面会存在细微的差异,而总部在合并报表时难以根据各个分部或者分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核,所以很多有出入的数字在后期合并以及总体报表绘制过程中难以进行校正,这种情况造成的总体账务失真导致财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连锁企业的长期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
3.激励体制和监督体系不健全
对于商业连锁企业而言,总部需要通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分部的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需要加强对资金管理的控制,完善企业的审计工作。但是,商业连锁企业由于缺乏内部联动的监督机制,造成个别连锁企业不能够严格的按照总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激励和监督体制的建立不是短期之内可以实现的,一方面和企业性质以及企业的经营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各个分公司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弹性调整,总公司需要适当的放权,给予分公司一定的特殊权限和处理问题的自由空间。而在激励体制及监督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总公司和分公司及下属各个部门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各个部门及分公司缺乏统一标准及管理条例的情况下,激励体制及监督体系极容易引起管理上的矛盾及会计审核工作中的双标现象。
4.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商业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资金管理。但是,连锁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存款“公私不分”,特别是存在下属分部存在多头开户的现象,对资金的管理手段落后,造成体外循环现象频现,出现沉淀现象和资金周转慢、使用效率低的情况。商业连锁企业的分公司应该拥有一定的财务自由和资金管理权限,但是总部必须要具备控制权和集中管理权,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连锁企业资金停滞在下属分公司当中而无法集中的情况,总部资金紧张极容易导致在商务活动即管理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失去对分公司的控制及信息掌握,特别是针对于下属分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例如资金流动量、资金流动周期、资金结转量、应付账款信息等基本情况都难以进行实时掌握,这对总部的整体利益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财务危机甚至失去对分公司及下属部门的控制,造成严重的结果。
三、解决商业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现有问题的对策
1.健全会计人员培训及职称管理制度
健全会计人员的培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第一要健全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分公司财务人员及会计工作者的个人权力相对较大,在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相对较为复杂,难免受到利益诱惑而出现思想波动,只有具备极高的专业道德水准及会计从业者的职业修养,才能做到不懈怠渎职,不修改账目,不伪造明细。第二是要加强在岗培训,培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要加强现代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第三是设立公开透明的职称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基准和考核标准加入到员工晋升的考量当中。会计人员的培训及职称管理制度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但也要考虑到不通过分公司的业务状况及不同员工的个人情况,把握好尺度及标准,这是健全人员培训及职称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管理及监督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及财务监督委员会,由各个分公司的财务工作人员抽调组成,企业总部直接进行管理,能够同步开展企业全体预算控制监督及重点分公司及企业部门监督,成立财务监督委员会有助于在季末年底等会计核算高峰期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在工作结束时生成下一个季度或年度的财务预算预测及成本预估报告。另一方面要注重将预算管理进行长期规划及系统规划,要能够在每一季度的季末制定出下一季度的预算规划及业绩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校正和修订,将现有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修正系数并且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将预算管理的经验从一家分公司推广到更多的分公司,从某一季度的成功使用推广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在监督体系的完善方面,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涉及到的连锁门店及分公司数量较多,因此在财务管理即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不同分公司的人员进行零散式交叉安排,分公司的财务报表及审计账务交由不同分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审计和复查,通过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行掣肘,完善监督体系。
3.加强资金管理
商业连锁企业的连锁经营这种商业组织组织具有自身的优越性,在商业连锁经营这种制度下,有利于企业进行规模扩张,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商业连锁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正在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转变。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应该针对各个连锁经营企业加强资金方面的经营管理。加强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在宏观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做起,在分公司层面应该加强财务的整理与实时反馈,逐步推进网络财务信息结算及会计核算技术升级,推广无纸化电子会计技术及电子存根操作,能够自动对执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汇总,提高效率。同时引进电控化操作系统,也有助于降低人工出错率,防止因为认为操作及刻意破坏造成的企业损失。与此同时在建立起现代化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工作过程中,企业的高层财务人员要注重财务信息的动态性和实时性,要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反馈及时了解各个分公司的资金结构、资金去向、盈利状况、资金使用率,要通过对各个分公司的横向对比及各个时期的纵向对比促进现有资金结算效率及财务分析技术的提高,以提升财务管理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束语
商业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问题关系到企业市场开拓及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一方面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意识上和价值观念上进行认同,另一方面要切实投入财力和人力进行业务开展,这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扩大企业的规模,从而有助于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我国连锁企业经营的规范程度。
作者:张洺熙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浩宇,白雪梅.商业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J].商场现代化,2016,(24):216-217.
[2]唐春香.论商业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J].经营管理者,2015,(14):51.
财务管理是企业处理财务关系并组织财务活动等重要的企业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了分配、经营、筹资、投资等四项业务流程,是保障企业资金合理流动的重要保障。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在新形势和新体制之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能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家电连锁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占得头筹,就应该大力加强对财务管理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潜在作用,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结合自身经营状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手段,推动自身的平稳发展。
一、目前家电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现存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很多家电连锁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收支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企业财务预算未能做到科学合理分析,企业经营发展方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源以及资产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严重制约了家电连锁企业的发展。一些大型的家电连锁企业Enterprisemanagement/企业管理将业务分配给连锁企业的同时,并未对其任务完成情况做到实时监控,造成任务的完成效率低,对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由于家电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企业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结果出现显著差别,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延长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时间。(二)家电连锁企业风险防范力度不足。对于家电连锁企业而言,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通过“账期”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这种“类金融”的模式使得家电连锁企业长期占有许多的“浮存现金”,一旦在管理上出现漏洞,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1]此外,企业再进行业务处理时,很容易由于资金问题而产生应收账款,再加上企业领导者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制度的不重视,致使应收账款不能按时回收,出现赖账、坏账等现象,造成企业经营的经济压力,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员工风险警惕意识不强而造成的,这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平稳性。(三)家电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堪忧。对于家电连锁企业的经营发展而言,优秀的管理人才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就目前形式而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致使企业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足。例如,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很有可能造成企业出现预算不准确、核算范围小以及信息采集不恰当等现象的发生,甚至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员工还会做出一些违背企业经营规则的事,影响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四)会计核算基础不规范。目前很少有家电连锁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重点看待,而是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家电销售上,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基础不够规范。其中,在会计核算的方式上,家电连锁企业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就盲目制定核算方式,导致总部不能够进行有效的集中运算,此外,大多数家电连锁企业在会计核算流程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很多基层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标准,导致会计核算质量参差不齐且工作效率低下。
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家电连锁企业想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就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治理,将成本预算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此外,家电连锁企业也要加强员工的管理意识,使员工充分意识到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管理结构进行改进,企业管理细化为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三方面,对企业工程的相关业务做到具体分工,明确不同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其次,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结合国家现行经济政策,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将成本控制、材料采购、产品预算以及资金统筹等规划到管理制度之内,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分析,找到企业经营的盈亏点,并合理改善。最后,企业可以根据相关制度实行赏罚制度和业务考核,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对企业整体进行调控,增强管理力度。(二)降低家电连锁企业财务风险。家电连锁企业的风险管理要向着一体化、集中化的模式转变,尽可能地将企业所有的资金集中在总部,杜绝公款私存、盗用、占用、截留资金的隐患,因此,家电连锁企业应该设立专属的财务风险评估机构,在项目开展之前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使得企业的筹资压力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相适应,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此外,家电连锁企业应该制定风险来临时的应对计划,提前预留一定资金去应对财务风险,以免风险来临时造成企业资金透支的压力,企业运营出现停工等现象发生。(三)提高家电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企业拥有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是加强家电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保障。首先,家电连锁企业应该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在员工入职前,对员工进行综合考核,选择更加优秀的人任职重要的职位。此外,企业应该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各类考试,诸如注册会计师、会计学在职研究生等,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专属技能,通过实施对员工考试的相关费用进行报销等政策,激发员工的求学积极性。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注重财务员工的实践能力,鼓励员工到现场进行勘查,了解具体的资金流动情况,从而制定更加准确的财务数据。财务人员也应该重视对国家相关财务政策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抓住市场机遇,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使企业稳定的向前发展。(四)保证会计核算基础的规范性。首先,家电连锁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设立符合自身经营状况的会计核算标准,使得员工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加大对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此外,企业可以对经常性的经济活动的账务处理进行总结,整理出一套规范化、明确化的处理流程,并要求财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严格遵循流程,定期或不定期对账务处理进行抽查。[2]鉴于当前家电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数还是上市公司,因此很有必要从集团层面规范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从而使得财务工作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
总而言之,家电连锁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就应该加大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视力度,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目前家电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缺乏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等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家电连锁企业应该针对不同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吴福省 单位:巨野县三联家电连锁店
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实施低成本的战略,雇用低技能、低教育水平和低培训的员工。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职能担任传统“人事”的角色,而不是战略伙伴;沈东军、陈传明探讨了连锁经营企业销售类人员的特点以及管理这类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人员绩效的激励策略;刘莉以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获取、保留、发展模型,构建了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把好“素质关”“、流失关”“、愿景关”。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观点研究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还须进一步深入。
2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战略视角
2.1员工流失率高,人员素质偏低,不利于连锁经营企业长远发展
2008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参与该次调查的企业员工,约20.9%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约14.8%具有本科学历,仅2.6%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他均为中专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这表明,连锁经营企业员工学历层次整体较低,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广泛采用的形势下,员工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才能适应连锁经营企业长远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该次调查还显示,2007年度行业内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流失率为5.4%,基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为18.65%,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仓储员等基层员工的流失率则更高。员工流失是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2.2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程序简单,人力资源积累不足
近年来,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普遍保持高速扩张态势,人员需求大,加之部分岗位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临很大的人员招聘压力,连锁经营企业很少基于长期经营战略以及门店拓展计划和组织需求制定人员招聘、储备、培训、考核和晋升等长远规划。企业招聘员工,多是为满足新增门店急需岗位以及员工流失岗位,很少能做到有计划地提前储备人才。为节约成本,连锁经营企业往往简化招聘程序,只进行简单面试,而缺乏对于应聘者的全面考察。甄选标准上,企业通常关注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相关工作技能,较少关注应聘者的才能与素质。不完善的招聘程序降低了企业招聘效果和人力资源积累水平,影响连锁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2.3忽视员工培训,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从现状来看,大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员工缺乏战略性的系统培训。企业没有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和方法,加之员工流动率太大,导致企业培训投入意愿不足。依据前述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受访企业培训预算年平均值约87.4万元,这些经费对于拥有大量员工的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有调查显示,连锁经营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正规培训都很薄弱。
2.4绩效考核制度不适应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很多连锁经营企业对考核的认识有偏差,绩效考核不科学,流于形式,没有把绩效考核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而仅作为对员工进行薪酬奖惩的依据。2009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实施的绩效管理和能力建设专题调研显示,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绩效管理基础架构,但缺乏信息系统保障发挥其最大效果;大部分企业在绩效考核时,关注滞后性、短期指标,如收入、利润等财务性指标,而忽视前瞻性、战略指标,如客户、运营和学习成长等指标。绩效考核方面的短视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员工潜能,影响企业竞争力连锁经营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本土连锁经营企业员工薪酬偏低,但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大。许多本土连锁经营企业为控制成本,还存在薪酬体制不合理,薪酬支付不及时,社保基金缴纳不足等现象。前述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2008年,受访连锁零售店(店面面积3000~5000m2)店长平均年薪仅为5.6~8.4万元,相对其他行业偏低,缺乏吸引力。此外,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内部晋升、加薪和奖金等激励空间有限,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2.6连锁经营企业缺乏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难以实现
我国许多连锁经营企业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往往受短期利益驱使,将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视为执行经营活动的工具,却忽略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与关注,甚至发生损害员工权益的现象。这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向心力,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其服务质量。员工参与在当前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培育具有凝聚力的良性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感,鼓励员工参与,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连锁经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3基于发展战略,完善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1建立科学的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完善招聘机制
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评估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第一,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包括某一个特定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等;第二,针对连锁经营企业未来的扩张计划和门店增加数目,制定长远人员储备计划和具体人力资源业务计划,包括员工招聘、储备、培训和激励计划等。苏宁公司就很重视战略人力资源规划。针对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苏宁以公司战略规划为中心,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及规划,预测、估计和评价企业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加强人才招聘与储备工作,从而有效满足了企业高速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了人才缺口。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连锁经营企业在招聘面试时,除了关注应聘者与职位是否匹配外,还应综合考察其才能和素质,更要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应聘者的发展期望能否在企业得到满足等因素,确保招聘的员工可以长期为企业服务。在门店人员的招聘选才方面,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借鉴麦当劳及苏宁“适当而非优异”的选才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适用性以降低离职率。
3.2完善培训体系,加强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
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关系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确立。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强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并将培训与连锁经营企业各个领导阶层的培养机制结合起来,提升企业内部组织优势,增强连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连锁经营企业的培训可以立足于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管理、企业识别系统和经营商标以及商品和服务标准等方面所具有的高度一致性特点,将新员工送到分店顶岗见习或者派老店有能力的员工到新店指导和训练新员工。通过这样的方式,连锁经营企业将可能在企业系统内成功培养出各级员工,从而保证连锁经营企业的统一标准化经营。连锁经营企业在培训时,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理货员培训应强调操作、店长培训应强调管理、企业高层培训则应强调决策和对于行业趋势的研讨。
3.3完善绩效管理,建立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
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的能力,建立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将连锁经营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评价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使企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确保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应建立一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对各个分店实施统一、有效的考核,确保各分店运营标准化,树立连锁经营企业统一的形象。在确定考核指标体系时,连锁经营企业不仅要关注财务性指标,更应该关注诸如客户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服务达标等前瞻性战略指标,以确保各连锁分店在运营中能够有效贯彻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避免因短期行为而损害企业的整体、长远利益。在实施考核时,连锁经营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特征采用合适的考核方式,针对岗位特点合理地选取关键业绩指标,运用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激发员工工作潜能,并通过绩效考核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同部门目标、分店目标乃至连锁经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4完善连锁经营企业激励机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人才激励创新
加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人才激励创新,激励员工自觉开发符合组织需要的潜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建立战略性薪酬福利机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及资源状况,选择恰当的薪酬福利策略,系统设计薪酬福利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以促进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连锁经营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用工形式,实行不同的计酬形式;应该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对员工进行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依据考评结果确定员工的薪酬级别和上涨幅度;在及时发放薪酬的同时,足额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金,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保障。在薪酬之外,连锁经营企业还可以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富有吸引力的员工激励机制。如学习沃尔玛的员工利润分享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与员工分享经营收益;有的连锁经营企业给予门店店长等重要员工或表现优异的员工特殊激励,如将门店经营管理权承包给店长,或对其给予分红权,甚至直接给予股票和期权激励等。这些措施将有利于连锁经营企业长期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连锁经营企业还应该加大精神方面的激励力度,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晋升通道,开展具有激励性的评比活动提升员工的职业成就感、荣誉感。员工参与是最佳人力资源实践的重要内容。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有助于提高连锁经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使组织获得更高的绩效。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项目”是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事件,但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施,需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来源于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二是能将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具有综合性。三是具有一定难度,结合项目实施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四是学生为完成项目,需要独立或合作制订任务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在实践中探究学习。五是关于项目评价,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成果,可以评判优劣,师生共同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项目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在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二、项目教学法在连锁企业管理课程中开设的重要意义
(一)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对于连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作为主要教学平台,教学理念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以及个性的发展,而连锁企业管理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后,较多的是通过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
(二)更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殊性较强,其实习基地一般都是规模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大型连锁企业,组织大规模学生到连锁经营企业实践有一定难度,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力有限,难以构建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然而项目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按照连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教学任务分解成相互独立而自成体系的教学单元,把某些典型的教学项目,从企业管理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流程,深入认识和体验企业员工角色,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高效转化,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行动过程;从连锁企业的设立到构建连锁企业MIS和POS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连锁企业的商品采购到具体连锁门店的日常管理,学生经历连锁企业由开设到正式运营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老师只是项目教学的指导人员、参与人员和学生交流的对象。
三、连锁企业管理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示例
连锁企业管理是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连锁经营的本质、基本特征、连锁经营的开发及设立,构建连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连锁企业的采购与配送管理,连锁企业的商品管理、连锁门店的顾客服务,以连锁企业的营运管理、连锁经营活动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连锁经营管理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技
能要求,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形成若干教学项目和教学任务从职业方向看,笔者根据连锁企业管理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如何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的规定,制定了课程标准。通过研究认为,具体教学内容按90学时(理论+实践)设计。本课程标准将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分三个模块:连锁经营基础知识篇、连锁企业技能管理篇、连锁门店营运管理篇,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模块将本课程划分为项目,每个各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单元,在任务驱动下,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设计示例下面以理货服务管理的教学项目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该项目教学目标。
2、项目教学法的前期准备。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各连锁门店观察理货员的理货行为,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理货员职业标准。
3、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理货作业这一教学项目的总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准确的规范的及快速的理货具体任务:(1)营业前:打扫责任区域内的卫生;检查劳动工具;查阅交接班记录。(2)营业中:巡视责任区域内的货架,了解销售动态;根据销售动态及时做好领货、标价补货上架、货架整理、保洁等工作;方便顾客购货,回答顾客询问,接受友善的批评和建议等;协助其他部门做好销售服务工作,如,协助收银、排除设备用故障;注意卖场内顾客的行为,用温和的方式提防或中止顾客的不良行为,以确保卖场内的良好氛围和商品的安全。(3)营业后:打扫责任区内卫生;整理、劳动工具;整理商品单据,填写交接班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分组,两名学生一组,完成以上三个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总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规范的地方,并且进行改进,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根据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进行重点总结,指出学生理货操作中做得好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4、项目教学法的考核与评价。项目教学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创造活动,项目考核既要评价学生的工作成果,也要评价项目完成过程的表现,笔者将项目教学的评价内容量化,具体见34页表4。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而加盟连锁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我国许多知名企业也不断摸索通过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速度地战略扩张,许多中小企业和个人也是积极投身加盟连锁,在此过程之中,连锁总部或加盟者遭遇失败的案例十分常见。连锁扩张是一种成功商业模式不断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在品牌、设备、店面、管理等诸要素复制的背后实质是知识的复制,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加盟连锁的得与失,并给出相应建议。
连锁经营的知识经济性
许多连锁经营的著作都对连锁经营的经济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不少学者认为规模经济是连锁经营的一个优势所在:当零售或服务企业开店数量较多时,研发成本、广告营销费用、谈判费用、仓储运输成本、管理人员工资、配送中心运营费用等等开支可以由更多门店和更高的销售额来承担,此外,连锁总部凭借巨大的采购交易额还可以获得砍价优势。按照这个逻辑,开店越多,连锁机构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越富有竞争力。在这种思路下,许多连锁机构把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断定为门店数量,大量吸纳加盟店以求突破临界点,一个大错误产生了。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企业经营规模足够大时,多种固定费用被更多产品分摊,单位产品成本降低,同时因巨大的交易量会形成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因此产生了高额利润。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有认为企业的市场份额、经营规模不是高额利润的来源而是结果。企业是因为自身系统比竞争对手更富有效率,而在市场上不断得到肯定,从而不断提高销售额的。因此,加盟连锁的战略逻辑应当是:卓越的商业模式——连锁总部的高速扩张欲望与加盟商的投资需求——高速扩张——市场份额扩大、规模经济形成,因此,富有效率的单店运营模式与连锁运营体系的设计、开发、定型才是加盟扩张初期的优势基础,规模经济是连锁经营的一种重要竞争优势,但只是一种派生优势、次级优势,往往在连锁系统发展已经成熟和壮大的中后期,这在很多连锁机构中都被本末倒置了。通过世界著名连锁机构麦当劳、希尔顿、沃尔玛的发展都可以发现,其连锁总部与样板店富有效率首先获得巨大成功,而后吸引投资进行扩张,进而逐渐获得规模优势,并非先作大后作强,而是先作强后作大。
不是规模经济,连锁扩张的经济合理性何在?笔者认为是知识的经济性。知识是当代最富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各类生产要素不同,不同在于:相对于知识研发的巨大成本,知识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复制,知识不会因使用而损耗。但是有价值的、可以预期带来现金流入的知识是稀缺的,我们通常笼统的认为加盟连锁需要支付一笔品牌许可费用,以为连锁总部的价值就在于品牌,这是错误观念,纯粹的品牌并不能为我们带来预期的现金流入,同时,在实现大规模扩张之前,连锁总部的品牌并不能号召消费者。实际上,企业以品牌这个概念笼统地称呼了连锁总部所有将输出的、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知识可以低成本复制,但是知识的创新却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研发费用高,开发周期长,风险巨大,而且知识一旦创新,许多知识可以以专利、商标等方式申请法律保护,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这就意味着连锁总部可以以知识资产复制来控制大量加盟商的资本并转移投资风险,而加盟商通过知识复制迅速地、低成本地掌握了一种被验证有效的知识,因此,知识复制是连锁经营的第一经济理由。
连锁企业的复杂知识系统
许多连锁总部一旦开发了一种新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便匆忙拓展加盟连锁业务,实际上,如果连锁总部不能形成一个难以复制的复杂知识系统,纯粹的服务流程、商业模式等知识本身无法申请专利保护,那么,加盟商在加盟期满立即独立成为竞争对手就经常会发生,其他企业也会通过模仿、人才挖掘等方式迅速模仿并展开竞争,许多有潜质的连锁总部在发展前期都会遭遇这些问题,进入发展成熟期的连锁总部可以凭借品牌号召力和规模经济阻止模仿者的攻击,但是如何在发展前期防止模仿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某些连锁总部可以独占某些生产要素(如某项必需设备的技术专利)或得到政府授权,这种连锁在早期拓展中可以一定程度防范复制,但多数不具备这种进入壁垒的企业如何保证对手难以复制而自己又能成功复制呢?连锁总部的知识必须是一个复杂知识系统,是一个持续进化的知识系统:
连锁总部必须拥有一个跨职能、跨组织的被有效整合过的复杂知识系统。一般对手可以轻易地进行某个领域的知识复制,然而面对如此的复杂知识系统,模仿难度极大。有时对某一单一的“知识碎片”进行模仿,该知识在缺乏其他相关知识支持的企业环境中,是无效的知识,例如单纯对肯德基食品技术进行模仿,而未获取其作业管理方法及信息管理系统,食物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另一方面,一旦连锁总部拥有的是一群知识,即使对手可以一一模仿,显然,模仿所需的时间和成本都加大。因此,连锁企业必须是多种相关知识有效整合后的一个复杂知识系统,只有总部自己拥有这些知识及自我复制的能力。
连锁总部拥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织的复杂知识系统。许多连锁总部认识到连锁发展就是自我知识复制的过程,最近几年,国内许多连锁机构加强了对门店运营手册、选址手册、开店手册、CIS系统手册等显形知识的整理和编写,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对隐性知识重视不够,在连锁总部积累的知识中,有许多知识属于存在于员工头脑之中、并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知识由于无法或难以以书面形式出现,传播范围与质量大打折扣。日本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固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较为领先,野中郁次郎1991年11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知识创造型企业》一文,这非常值得连锁企业借鉴。连锁总部对企业内部尤其是样板店的隐性知识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分析企业内部存在何种隐性知识,由哪些员工掌握?通过何种路径向加盟店传递这些知识?这些都是加盟店对连锁总部样板店进行无知识损失地完全克隆的关键问题,关系到连锁成败。
连锁总部拥有专家知识支持系统。优秀的连锁机构往往拥有庞大的专家知识支持系统,加盟店对某些知识的需求是偶然出现或随机性质的,但是掌握这类知识往往对人的专业要求很高,总部可以拥有一个专家团队,各基层门店有该类知识需求时可以向总部求援,这种做法有两种好处:一是代价高昂的专家团队费用由总部直接承担其费用,而各门店间接分摊,降低运营费用;二是专家团队处于总部之中,对防止企业的核心知识扩散起到积极作用。
连锁总部拥有知识进化的能力。许多连锁机构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知识进化能力,连锁总部开始形成最核心的企业商业模式、技术诀窍等知识,随着业务拓展和竞争对抗,连锁总部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将企业知识的创新引向各业务细节,框架性知识、核心知识有了细节知识的补充,连锁系统才开始日益成熟,因此,许多连锁机构非常注重进行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挖掘和对外部企业标杆行为的学习。
连锁企业的三个知识运营系统
连锁总部向加盟商销售的是一个复杂知识系统,实现低成本高速度地业务扩张和无形资产对大量有形资产的控制,如果连锁总部提供的知识缺乏价值性、容易复制和模仿,那么,高速扩张是不可能的。连锁企业要实现知识资产的高收益,三个知识运营系统缺一不可:
知识创新系统。连锁企业如果在知识上没有创新性,那么,连锁扩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连锁总部必须具有持续的知识创新系统,这个系统不仅需要提供最初连锁机构的商业模式和工作流程等基本知识,而且要能在竞争对手模仿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拉大与对手的距离。连锁总部知识创新活动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许多连锁企业管理表现出高度刚性,对基层门店的操作确实应严格控制,但是总部必须有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创新活动由总部专家团队有计划地进行,一部分创新是专家团队内部研发的成果,研发成功,再向各基层门店复制,而更多的创新应当是学习的结果。在创新问题上应当放弃集权思想,并非总部才能发现和推广好的工作方法,各基层门店员工以及竞争对手时常有一些更富有效率的工作方法,总部专家团队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最佳实践方法的采集、评估、优化与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提升知识质量。
知识复制系统。好的知识被创新出来后不一定在整个连锁系统中能够得到运用,尤其当许多知识以隐性状态存在或多种知识互为因果、相互交织时,总部向门店复制知识的难度就更大了。蕴含在设备、服务设施、标识、门面等硬件中的知识的复制可能最为简单,由总部负责生产并安装,许多操作手册、规章制度等显性知识只需要拷贝和复制即可,而许多涉及机密或体验性质的知识往往是隐性知识,它们的复制是复杂的。连锁总部可以通过样板店实习、参观、座谈、培训、非正式组织交往等形式进行隐性知识复制。
知识保护系统。欧美许多连锁企业有完善的知识复制系统,但他们更加注意对知识的保护。知识是根据一定的重要程度被确定传播范围的,即使加盟店也不能得到所有知识。日常运营知识对加盟店是必须的,而选址、谈判、开店、培训、评估等知识只需要总部掌握,否则加盟商很容易转变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在利用专利、商标等法律方法进行知识保护的同时,对不受法律保护的各类知识也需保护。许多连锁企业已经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重要知识的培训无书面材料;针对各类操作手册有保密制度、保密协议;将重要知识蕴含在机器、软件、布局等等之中,使用者掌握使用方法但不掌握其知识原理;公布需要隐性知识作支撑的显性知识,通过多种方法维护创新性知识的独占使用,使连锁总部和加盟者获得高额收益。
参考资料:
1.赵曙明、沈群红著,《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敏著,《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史东明著,《核心能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忠元、向洪著,《学习资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一、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定义为,在流通领域的行业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与特许权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服务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各行业的潜力,这些行业涉及到了零售业、房地产业、汽车销售业、租赁业、不动产业、休闲旅游业等行业,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都已对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有所借鉴。
对于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势,最主要的体现在其规模经济优势上,具体如下:(1)成本优势,在该模式下可以集中管理和统一决策,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2)销售优势,连锁经营模式下的分店专职于销售,而专职化的销售服务人员比非专职化人员更具优势;(3)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销售统计、簿记登录、存货盘货等电子化操作,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4)采购优势,这一点对于实体行业尤为重要,总部集体进货既可以增强议价能力,又可以节约成本;(5)品牌优势,较高的品牌形象可以促进分店业绩的提升,分店优良的业绩又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品牌的形象。
二、连锁经营管理视角下的金融业管理模式探讨
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同样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余明南[1]对当前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做了研究,指出了国内零售连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举措;范明[2]对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论文将从银行和证券两个行业进行展开,分析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促进金融行业发展:
(一)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近二十年来,金融行业的改革大体经历了银行与财政分离,银行的企业化改革和银行与保险、证券分业经营三个阶段。刘增学[3]、朱[4]等对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做了论述。具体来讲,对于金融行业经营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营管理理念亟待改善。当前,国内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没有完全同国际接轨。比如,国内商业银行往往将经营的重点放在存贷的规模上,在这种经营理念下,一方面,容易忽视存贷的效益性和安全性,促成了“超贷”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容易将贷款的风险注入到银行的经营发展当中。商业银行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现象有力印证了这一点。在证券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券商一般都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了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从各大券商的年报中可以发现,证券经纪业务收入的占总收益的比重大约在70%左右。作为周期性很强的证券行业,一旦经济低迷和资本市场惨淡,将会对公司的收益和管理的稳定性造成强烈冲击。
(2)经营管理体系缺乏标准化和系统性。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其执行标准往往由各部门自己来设置,存在一定随意性。在证券行业,也存在经营管理制度缺乏标准化和系统性的现象:证券公司在运营管理中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既作为投资中介和经纪人,又作为机构投资者和自营商;
(3)经营管理体系冗杂问题。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分支机构主要是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区)、乡镇等行政级别逐级设置,形成了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多个管理层次,管理体系冗杂。
(二)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改善金融行业经营管理
对于如何借鉴连锁经营管理理论,改善金融行业经营管理体系和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经营管理机构集约化,将金字塔型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型管理结构。以国有银行为例,由于分支机构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层级设置,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通过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减少冗余的管理层次,建立简明而标准的管理流程,这样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又可以消除等级观念,提高管理效率。
(2)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专业化(Sepecialization)。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化运营程序,这包括从人员招募、职工培训到采购、收货等各个环节。企业的每位职工均具有专门的职业技能来执行标准化的营运程序。在标准化的营运标准前提之下,任何人在执行程序时,其操作标准都是相同的,避免了由于操作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
此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标准化、简明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之一。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大股东基本都是国有法人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利用其控股地位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董事会成为政府行政命令的中介,股东大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同虚设,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阻碍了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其运作模式较传统方式具有难度大、要求严、技术含量高等特征,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管理人员。对于银行业和证券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以证券行业为例,面对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新兴业务的兴起,原来的人才结构已经不再满足新兴业务的需求,培养专业的人才也成为企业面临的迫切任务。另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有效遏制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 、总结
本文主要以金融行业中银行和证券两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连锁经营管理的视角,对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结论认为,对于金融行业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管理体系亟待改革,而连锁经营模式对金融行业极具可行性和可借鉴性,银行、证券公司可以从从管理机构集约化、管理体系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借鉴,构建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俞明南,储春银:《当前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业创新趋势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3年第3期:24-2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