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冰雪文化论文

冰雪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3: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冰雪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冰雪文化论文

篇1

本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四大方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智乐思等期刊网站进行相关资料检索,并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获取大量有效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要求,制定《关于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初稿经2轮专家评议、修改,对问卷进行了归类排列与增删,使该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对2个专业60人做了初测,并按等级换算成分数,1周后进行了复测,由两次所得数据求得信度系数r=0.91,p<0.01水平,具有较高信度。向哈尔滨体育学院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在校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4%。

1.2.3座谈访问法

访问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处等相关领导和社会体育学专家教授,了解哈尔滨体育学院悠久的冰雪办学历史、学院冰雪体育教学现状以及有关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校园冰雪体育物质文化

冰雪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冰雪体育场地器材的结构配备及质量,冰雪体育服装用品等,是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

2.1.1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完备,但使用率低

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场馆建有大学生滑冰馆、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每年12月-期末)、帽儿山滑雪场。大学生滑冰馆作为承担2009年世界大冬会冰上运动项目的场馆之一,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受到了国际大体联专家的高度评价。1999年至今,学院投入近亿元资金,在帽儿山镇先后建立的高山滑雪场和滑雪教学训练基地是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管理现代的一所现代化综合滑雪场,在教学、科研、训练和竞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年12月至第二学期末的室外临时滑冰场承担着大量教学工作。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的使用率较高,但高使用率多来自本院教学课程安排的硬性需要。除每天课程、训练用途外学生自主使用率小。未能在推广学院冰雪校园体育文化中发挥充分的作用。帽儿山滑雪场的使用率受季节影响较大,冬季使用率高,但是高使用率多来自专业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对于学院主体非冰雪专业学生来说,参与雪上运动的情况很不理想。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学校有帽儿山滑雪场,并未亲身享受到学校冰雪资源的优势。因此,帽儿山滑雪场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学生滑冰馆因其场地维护费用较高,再加上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的设立分担了大部分训练和课程任务。固大学生滑冰馆只承担少部分训练教学任务,少部分比赛任务,以及夏季学院冰雪运动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及比赛等。除课程安排之外,大学生滑冰馆的自主使用率几乎为零。

2.1.2冰雪体育器材购置全面,但使用与运动本身背离

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器材及用品的调查主要是常用器材用品的调查,如冰刀鞋、滑雪服等。滑冰是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学院统一发放冰刀鞋。在体育用品方面,学生总体购买滑雪服装的人数较多,但在这些购买人数中因运动需要购买的人数相对较少,购买动机大多数在于日常穿着保暖,这归因于学院的气候等因素,与热爱冰雪运动相背离。

2.2校园冰雪体育行为文化

2.2.1冰雪教学资源丰厚,但教学效果欠佳

哈尔滨体育学院一直倾力于冰雪体育的教学研究。在冰雪教学、训练、科研活动中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首创“冰陆双周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开创了“雪陆双周期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运动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其中不乏顶尖级世界竞技运动员。在对学院冰雪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有85%的学生认为学院老师授课很好很易接受;13%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一般;剩下的少数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很差,难接受,从这项结果中得知,在实际教学中学院学生认可老师的授课水平。但在对另一问题的调查中却得到差强人意的结果:在学院的冰雪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16%)能够通过学习后达到理想水平(成绩在85分以上);大部分同学(64%)处于只能在冰面立稳、做短距离滑动的状态且动作多有扭曲变形(成绩在60-85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20%)无法通过检测考试(60分以下)。体现出冰雪教学资源丰富与教学效果欠佳相矛盾的现象。

2.2.2冰雪体育广告与宣传数量少、内容枯燥

体育广告与宣传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哈尔滨体育学院对冰雪运动项目的宣传(包括校内以及校外的宣传)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在校内的宣传主要以标语、墙体海报等形式,在全院范围出现的冰雪体育标语及墙体广告共20处,在校外的宣传微乎其微:仅在校园网站首页、校园简介、学生录取通知书等处对其冰雪运动项目做了一定宣传,并无其他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投资。

2.3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层面指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此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课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

2.3.1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够完备

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够完备主要表现在学院内缺乏学生占主动地位的冰雪体育俱乐部、冰雪体育协会建设。这也是学院学生自主参加冰雪运动人数较少的一个关键因素,校园内冰雪体育俱乐部或冰雪体育协会的建设可以很好的增加冰雪体育的参与意识,是学院冰雪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制度的建设主要为教学服务。学院设有冰雪运动系,是完成冰雪教学、科研、训练的一个教学系。另外学院于2012年设立冬季奥林匹克学院,学院设有冰雪运动文史馆。

2.3.2学生对冰雪体育制度了解甚少

学生对冰雪体育制度的了解模糊。问卷调查显示,仅极少数学生对冰雪项目的裁判规则了解熟悉,绝大多数学生对冰雪项目的了解仅停留在知道冰雪项目名称的层次上。对于世界公认的各种冰雪运动项目的组织联合会等的了解也很薄弱。在问及是否会关注冬奥会时,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会关注。在问及“是否参观了解我院冰雪运动文史馆”时,很少学生给出积极答案。而对于学院新成立的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也只是极少数同学关注。

2.4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

2.4.1冰雪体育意识较强、冰雪体育精神积极

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特色办学历史悠久,学院学生对冰雪体育的了解相对较多。学院每个学生都必修滑冰课程,学生对冰雪运动的认知更加真切全面。另外,体育精神存在共性,所以冰雪体育精神也体现在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上。总的来说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冰雪体育意识较强、冰雪体育精神表现积极。

2.4.2冰雪体育自主参与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除课堂练习时间外,学院学生课后自主参加冰雪体育运动的人数较少,这也是学院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同时,学院各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低的情况也能反映出自主使用学校冰雪体育资源的学生数量少。学院学生参与冰雪体育意识薄弱反映出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了薄弱环节。冰雪体育参与意识与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没有浓郁的体育文化渲染就减少了冰雪体育参与热情,较少的冰雪体育参与也不利于校园冰雪文化建设。

3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路径

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因其本有的冰雪体育基础,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全面,表现在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完备,冰雪体育教学资源丰厚,冰雪体育相关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冰雪体育精神积极。同时调查也体现出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建设过程之中逐渐变得麻木和不以为意的一面,从而出现冰雪体育设施场馆使用率低下,冰雪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体育精神文化是中心,体育制度文化是保障,体育物质文化是基础。体育行为文化是重要的实施手段,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基于这四个方面建设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1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3.1.1增强大学生冰雪体育意识

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冰雪体育意识。冰雪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冰雪体育的认识、看法和参与意识。冰雪运动因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导致人们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产生了一定局限性。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时间长,冰雪资源丰厚,冰雪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历史,冰雪体育氛围浓郁。因此地处东北地区的高校要善于将外在的物化优势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层面,使学生在意识上重视喜爱冰雪体育运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坚强庞大的冰雪意识体系。这样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1.2弘扬冰雪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精神具有一定的共性,冰雪体育也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精神。另外冰雪运动因其运动环境的特殊性,冰雪体育精神显现出更加鲜明的自身独特性:抗冰寒的顽强意志力、特殊环境下团队合作力、挑战大自然的冒险精神以及对人类自身运动极限的挑战精神。冰雪运动独具魅力,冰雪体育精神受用终身。建设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要大力弘扬冰雪体育精神,吸引更多的热血青年参与进来,体味冰雪运动无限的乐趣,培养冰雪体育意志,贯彻终身体育理念。

3.2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高校体育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层面。一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及内部的器械布置,体育建筑的风格,学校所处的地域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反映着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3.2.1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应对不了庞大的学生数量。高校校园体育场馆建设的丰富性是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加大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冰雪体育场馆设施的丰富性可以满足高校校园师生求新求异的运动需求,与此同时众多的冰雪体育参与也推动了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冰雪体育对场馆设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也可以采用与社会冰雪体育资源合作的方式,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建设高校校园的冰雪体育文化。

3.2.2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高校冰雪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师生服务,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冰雪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学生相背离。学校相关部门应注重并在校园内推行利于冰雪体育发展的有力政策,鼓励师生享用学校冰雪体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推行凭本校的学生证等,免费或低收费使用学校冰雪体育场馆设施或与社会合作的冰雪体育资源,让学生能身受冰雪,心系冰雪,推动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

3.3高校校园冰雪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3.3.1开展冰雪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待创新,冰雪体育的流行为高校体育课程带来了新的突破。高校开展冰雪体育课程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的猎奇,同时激发对体育的热情,重拾体育乐趣,回归体育世界。高校施行全国招生,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地域因素,注重冰雪体育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手段以及考核标准的合理性,避免考核标准不当破坏学生对冰雪体育的热衷。3.3.2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活动传统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学校运动会为主,学校运动会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所在:竞技性浓郁,参与学生人数少,比赛项目没有创新性。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冰雪体育运动项目新颖,充分展现体育的趣味性。另外,学校范围的活动可以加强学校整体性、融合性,使学校融为一体,加强学校凝聚力。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3.3加强冰雪体育宣传工作

加强学校内的广告宣传,包括横幅、标语、墙体画、雕塑等,丰富校园内冰雪宣传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使冰雪运动萦绕整个校园。可以举行新生入学以“学校特色”为主题的演讲,介绍学校的冰雪特色、办学理念等等。让他们入学第一刻的心就深深烙上冰雪特色。校外宣传也很重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校特色的广告宣传,学校的网站等可以适当增加冰雪特色的宣传部分,重点凸显冰雪特色。在社会上做适当的宣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适当开放学校的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也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3.4高校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冰雪体育法令法规、冰雪体育规章制度、冰雪项目运动规则及裁判规则,另外,还包括冰雪体育俱乐部、冰雪体育运动队等体育组织。冰雪体育制度的建设伴随于冰雪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要严格按照冰雪体育运动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建设自己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4.1冰雪体育运动队建设

高校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运动队可以成为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核心,也是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从当今在中国熟知度较高、训练基础较好的冰雪体育项目着手,例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建设一支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大赛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从而建立起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增加同类学校竞争筹码。另外在冰雪体育运动项目中冰球、冰壶类运动项目以团队形式比赛,可以仿照学校篮球队等团体项目的成熟建设经验,打造学校冰球队等,构建学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篇2

2病例讨论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解决问题,寻找正确答案,大多数学生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主动接受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认真预习复习,积极投入小组讨论。同时学生们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2.2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

病例讨论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涉及的病例与临床密切相关,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由原来的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转变为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本质上去认识了解它。在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3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

在病例讨论的课前准备阶段,小组成员各抒已见、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集体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及思维的局限性,对病例的分析有一定的偏差,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取长补短,完善对病例的认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凝聚力。

3病例讨论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3.1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还涉及到临床病例的基础知识、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能驾驭和控制课堂气氛,掌握讨论情况,引导讨论的进程。同时教师还要了解本专业的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理念带到课堂教学中去。所以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都具有很高的要求。

3.2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需要,问题的设计及讨论要恰当

病例讨论是围绕典型病例及相关问题而进行的,所以病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是病例式教学法的关键。所选择的病例应与生物化学的内容关联性强,突出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同时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病例,不能选择太难或太简单的病例,太难的病例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太过简单的病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该学科产生轻视心理。

篇3

2化学品安全存放要求

化学品存放应以2011年国务院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为依据,根据不同化学品的性质与特点建立相应的存放模式,同时对每种化学品建立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让操作者更容易、更直观的了解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安全防护、泄漏处理等情况。

2.1一般化学品存放要求

化学品区域要独立,不能和其他物品混放,其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并在存放区域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志。化学品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避免日晒,还应隔绝火、热、电源,并注意防水。

2.2特殊化学品存放要求

2.2.1易燃易爆危险品

病理实验室常见易燃易爆危险品有乙醇、二甲苯、甲醛,该类化学品存放必须有独立的危险品仓库,坚决不能整箱堆置存放,必须拆箱分类存放于专用的化学品防爆柜中,并于防爆柜外部醒目位置张贴其相应的MSDS,并配备灭火装置。该类危险品的存储温度不能超过30℃,应在存储位置悬挂温度计由专人进行监控并记录。平时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存储量适量即可,不提倡过多储存。

2.2.2腐蚀化学品

病理实验室常见腐蚀化学品有盐酸、硝酸,对于该类物质的存放应放置于专门的强酸、强碱储存柜中,并于箱体外侧张贴MSDS。该类储存柜采用进口的聚丙烯(PP)材料,耐酸碱强度高,也易于清洗,很多从事实验室防护设备的公司均有出售。该类物质必须与碱类物质、易燃易爆物品分开存放,不能混存,因该类腐蚀性化学品易挥发,以免发生反应造成危险。

2.2.3剧毒或致毒化学品

对于该类物质病理实验室比较少见,如氧化汞等。该类物质从安全角度考虑作者不建议病理实验室存放,本院是由药剂科联系专门机构进行存放,使用时由专人送至病理实验室,用多少取多少,用完后送回专门存放点存放。

3化学品的使用

化学品在使用时根据需要量领用,不能随意领用。在领用时要严格遵守双签名的原则,由科室负责人和化学品管理员审核签名后领用,并将使用情况详细记录于化学品使用记录表。使用过程中未使用完的试剂放置于托盘中,同时根据试剂在MSDS中的理化特性贴上相应的化学品标示。对于配制的试剂要配备相应的存放容器,并在容器醒目位置贴上标示注明其试剂名称,配制日期和有效期。对于过期试剂或失效试剂按照废弃液体处理流程处置。

4化学品防护原则及措施

4.1防护原则

病理实验室针对化学品防护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病理实验室规划设计还是个人防护物品配置都要从人的角度考虑,因为这关系到工作场所的环境保护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可忽视。

4.2防护措施

病理实验室的防护措施要从两方面来阐述:病理实验室的整体规划设计和个人防护措施。

4.2.1病理实验室规划设计

病理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要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并建立相应的缓冲带,同时要制定标本接受流程、取材工作流程和制片工作流程,将工作制度化和标准化。对于污染较大的区域要适当的增加空间,这样有利于稀释空气中挥发的有毒化学物质。对于空气污染区域要配置相应的空气净化系统,以降低空气中毒性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如在取材室要安装配有标准排风系统的取材台,而制片技术室要安装通风柜,使包埋、染色等易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操作能在通风柜中进行。对于易挥发的有毒化学物质要密封保存并加强相关区域的通风,一般要求室内与外界空气的更换次数不少于2次/h,某些特殊的室内(如取材室、标本储存室)通风至少要换进空气6次/h,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使用环保试剂替代,不过相对成本会提高。取材后的标本应储存于独立的标本存放室内并配备冰柜,可有效的降低取材室的甲醛浓度。工作区的温度控制也要有相应的要求,根据P2实验室工作温度一般控制在18~27℃,温度过高,会加剧挥发性化学品的挥发。

4.2.2个人防护

(1)要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对病理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危险意识不能松动。

(2)在防护物品配备方面要齐全。在接触化学品的过程中,口罩、帽子、手套、防护衣是必备品,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配备防护眼镜、活性炭口罩、防酸手套以及独立洗眼台。

(3)员工必须定期体检,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要加强监督,由病理科负责人组建监督小组,针对科室内部人员工作中的防护问题进行自我内部监督。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组建的病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对于很多单位工作环境中甲醛、二甲苯严重超标等不符合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效果往往要好于科室内部的自我监督,南京的组建经验值得在很多地方推广。

5化学品泄漏处置

病理实验室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化学品倾覆的事情发生,导致化学品暴露在外部。当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穿好防护物品,并用干布或吸水纸吸干已暴露的化学品后置于黄色垃圾袋中,交废物运送处由专门机构集中处理。泄漏物较多时,要根据化学品处置流程与原则将泄漏处置分为初期应对、抢险救援和后期处理三个阶段,并根据这三个阶段建立规范化的化学品泄漏处置流程。本院目前使用的化学品泄漏处置流程见图7。

6化学品废弃处置

病理实验室的化学性废弃物比较多,这些废弃物如甲醛、二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直接通过下水道进行排放。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医院的相关责任部门不具备该类废弃化学品的处理资质和能力,这就带来了如何处理这些废弃化学品的问题。目前,病理实验室产生的化学性废弃物主要来自组织固定、组织脱水、制片染色这三个环节,由于接触环节人员较多,作者建议指定专人负责病理实验室化学性废弃物的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废弃液体放置于专门的密闭有盖的化学桶中,且最大存放量不能超过该桶的2/3。在化学桶外侧要贴上标签,注明科室和试剂成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化学废弃品不能混合放在同一个桶中,因为目前很多处理机构只能处理单一类型的化学品。当化学桶达到最高存储容量时,由医疗废物收集人员从病理实验室将其收集,用专用收集车送至专门机构作无害化处理。

篇4

制陶出现以前,古人利用单纯一种物质造物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木器、石器及其他植物的造物等。制陶活动伊始,便利用钻土、水及火等进行造物活动。人类逐渐突破了简单的孤立的“一”,由“一”逐渐推进“二”、“三”物,乃至“万”物。

2 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陶瓷生产中对于数量变化的这种无意识状态逐渐转化成有意为之的状态。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材料逐渐丰富的同时,烧成温度也逐渐提高,从露天烧成到封窑烧成,再到横穴窑、竖穴窑,直至龙窑的出现,窑炉在结构、大小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窑温,为陶瓷制品的烧成做技术的准备。与以前封窑相比,商周时期出现了由窑室、火膛、火门、窑算等“四”部分组成的窑炉,这种在数量上细化窑炉的做法,直接影响陶器的烧成,进而提高陶器的质量。古代陶工为了某种生产目的,总是在数量上或增加,或减少烧陶窑炉的尺寸,旨在达到预想的生产目的。为了增加烧成温度,陶工有意识地将“火膛加高可以多容纳采草以增加火力,而算孔虽有所减少,但算孔径加大了,可以使火膛的强大火力集中进入窑室,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

3 数量多寡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陶瓷制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陶瓷生产工艺的变革,甚至影响到生产总量。   

战国、秦汉时期,烧制陶瓷的窑炉逐渐变化成“龙窑”,龙窑的显著特点是装烧量较大,产量高。另外,龙窑的较长、较大的窑室可以提供稳定的窑温,这是保证烧制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    

此外,人们有意识地细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分为采矿、材料配制及制作、陶瓷产品成型、施釉与装饰、干燥及烧成等。实践表明,陶瓷生产工艺过程在数量上的划分及其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陶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般而言,工艺划分越细,陶瓷制品的产量和质量越有保障。由此可见,一方面,陶瓷数理因素受到陶瓷生产实践的制约;另一方面,陶瓷数理方法论又直接指导着陶瓷生产实践。生产环节的增多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反之成本相对降低。例如,在青花瓷制作中,坯体分水与绘制,既可以分成两个环节,又可以合并为一个环节,这种分合需要根据产量需要来决定,量大时可以一分为二,反之,便可以合二为一。

篇5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职业技能教学任务。如何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更好满足就业需要,家长期望厚重,学生孜孜以求。相比较而言,对于语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认识常用汉字,会说话能看报就可以了。客观的说,职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的欠重视、欠努力,这就将职中语文教学推人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职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优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并举,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用相长。

(一)强化课堂讲学、内容少而精、突出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通常会把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界一直争议颇多。实际上,让职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静听老师“满堂灌”,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提倡讲授内容少而精当的方法,反对平板的、烦琐的、公式化的讲授。大力提倡讲授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使课堂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老师大包大揽,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

在实践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接受水平,选取教材中历代名篇佳作作为精讲的主要内容,给予适当的课时和精力倾斜。优选时,不贪多而求代表性、经典性;精讲时,避免泛而求讲深、求讲透。以老师少而精当的讲解,使他们课课学有所得,篇篇学有所获。因此,哪怕一堂课学生只掌握一个知识点,也比泛泛而谈、毫无重点、毫无特色的全面分析有用。

讲课时老师要讲究艺术性,要能够适时地点拨、提示、点化、引导,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通过精心准备,使讲授成为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一贴“催化剂”,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成为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被他们视为可上可不上的语文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一点点地让他们得到感染、受到熏陶,沉人到优秀的中国文化中来。

(二)强化诵读训练、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了,学生参与的就少了。要让学生参与,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而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或交头接耳,或托腮沉思,要想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沉人书本,使得他们眼到、口到、心到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地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宋学家朱熹也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实践证明,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眼获取信息,用心体味信息,以声传达信息。学生在朗读时,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读,能有效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人到文中去。一次次地反复朗读,学生的音长音短、音高音低以及语调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章的反复推敲、分析综合。每朗读一遍,理解也就深人一层。这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一定量的诵读,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古人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作家巴金能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也正是他们具有超凡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可见,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是在一定量的吟诵、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而形成的。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每篇课文都会划出一部分内容作为课内或课外诵读的材料,且把检查背诵情况计人平时成绩。学生通过背诵,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对写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语文应用、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

篇6

冰雪雕造型是近几年才被发现和传播的较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独特的季节适用性质和形态,正向人们诉说着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传统和精神信念的有效发扬,它作为新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道独特的修饰设施,正充分的调动人们的审美观,使人们沉醉在其与众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并对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积极意义有所认同。针对不同地域的人,对冰雕造型更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在这种新型艺术的形态的传诵下,人们逐渐开辟了一道城市规划模式的创新手段。那冰雕造型是如何具体实现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的,其表现形式和积极意义等,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索。

1冰雪雕造型在街道建设上具体的发展形态及产生的条件

冰雪雕造型最早产生在北方冰灯的雕塑上,是当时劳动人民具体的精神文化产物,表现的文化欣赏价值意义非同凡响,深刻的反应了当地人民具体时刻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形式,侧面烘托了当地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处理一切的鬼斧神工的技巧。而后期的冰雪雕造型是人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继承,在发挥其传统的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器具的方便使用,进行更进一步的模式创新,使得这类艺术得到更加有效的推广和运用。

冰雪雕造型对于冬季长期处于大雪堆积的北方城市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型的风景线,独特的艺术气息在白皑皑的大雪环境下绽放光芒,对于冬季处于单调模式下的城市建设来说,开辟了另一条展现吸人眼球的城市亮丽风采的途径,使人们对北方人民的具体传统和人文精神充满了好奇,并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气息的渲染下接踵而至,对于当地的旅游事业为代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改善了当地城市发展程度的进一步的提升,并有效督促政府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投入,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现代化,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稳固步伐。

我国冰雕建设等多集中在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其极度寒冷的气候引起的,由于当地冬季十分寒冷的天气,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使得冰雕建筑等在室外能得到长期有效的保存。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使人们无法抵受过渡的严寒而不愿意出门活动,而结合这样多方面的创新格式的冰雪雕造型的推出,便激起了人们潜藏已久的审美精神和素质,并秉着饱和的热情和动力,积极投身到冰雪雕造型事业上来,无论是满足人们出行的快乐兴致,还是向外地展示当地独特的文化历史气息,都相应地改善了当地城市建设方面的事业的发展,相关的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城市环境的改善工作也有了质的飞跃。

伴随着当地生产、生活的有效发展和稳定水平,为冰雕艺术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较为稳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使这类充满新颖艺术气息的建筑设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有效的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带动整个国家艺术形式的发展。社会进步下的人们,在生活品质还是审美要求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简单的小型冰雕设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观,需要建立大规模的、符合城市规划建设要求的独特的冰雕造型设计,才能鼓动大多数人前来参观,使人们在严寒的天气下又满足了另一种娱乐和审美诉求的愿望。

2冰雪雕造型在城市街道建设和规划中的运用

冰雕的建筑起初意识是建立在生活基础设施而被利用的,随着时代进步下人们的应用理念的上升,使得延续的冰雪雕造型逐渐成为了一个专业性的造型领域,并不断开拓艺术表达的效果,应用在装饰、娱乐和商业等不同层面的领域。

装饰的功能展现主要通过室内和室外两种形式,冰雕在室内主要作为花盆大小的装饰物或餐厅食物的修饰上,方便之前的运输和运用后期的销毁工作。像不同形式的典礼,包括生日、婚庆等展现冰雕饰物与众不同的魅力,不仅可以有效展现自己的气场,彰显自己的高尚地位,同时对于现下流行的接待事业等更有深刻的促进作用。室外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较为寒冷的哈尔滨等地区,包括大型商场的展示事宜,专门领域事业部门的室外冰雕修饰,已经成为当地冬季街道独有的风景线,在人文信息的传递上独树一帜,领导不同文化风格作品的不断发扬与展现,实现创新模式下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的延展。

而冰雕建筑的娱乐功能,主要是以冰雕为主要媒介的具体游乐设施的展现,包括滑梯等适宜玩耍的器具等,都是以冰雕为途径建设的。冰雕还可以作为敲打乐器供一些音乐爱好者开辟其独特的领域功能,其清脆的音色,使其在专门的音乐领域上占据着不同的表现地位。

而涉及到冰雪雕塑的商业功效,则表现在对于产品的代言和宣扬上,广告的设计可以通过冰雕的矗立来展现,吸引人目光的同时,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一些酒店或商业活动可以专门设置冰雕建筑的表现形式,进行多种与冰雕性质相关的活动,已到达较好的经济效果。对于其中标新立异的设施,如杯子、桌椅等,都是充分调动游客好奇心的有效工具,使得充满尝试心态的来往客户源源不断。

3总结

冰雪雕塑等建筑物是继承寒冷地区长久的光荣传统和文化气息的现代产物,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博得人们的广泛注意,使得当地城市化建设在寒冷、单调的冬季也能实现另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使得其他地区的游客闻名而来,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并且满足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同的乐趣需求,使得相关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的工作得到有效的推广,相对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事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科科.矍铄的老工业城市――哈尔滨产业遗产历史特征分析[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

篇7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1.1 城市公共景观

城市公共景观作为城市景观中公众共同拥有的部分,既包括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建筑物等人工景观,也包括了园林绿化、自然山体、水体等自然元素,既是城市外部形象的展示又是城市自我维护、调节的缓冲地带,也是市民闲暇时候舒适的休闲游憩场所,与社会的习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非物质文化的承载之处。

1.2 寒地城市的概念及特点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冬季漫长、气候严酷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日平均气温在0℃或0℃以下,并且有降雪、昼短夜长现象的城市,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概括地说,寒地城市应具有五项基本的气候特征,即:1)气温低于0℃;2)以雪的形式降水;3)日照较少,白昼较短;4)前3项持续时间长;5)季节变化明显。

我国寒地城市分布范围广阔,由于地域环境和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各地区冬季气候特征各有不同。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来进行研究,根据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分,东北地区属于I区,温带大陆性东岸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多风。如: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沈阳等。

2 寒地城市气候对城市公共景观发展的影响

2.1寒冷气候对城市公共景观发展的不利影响

(1)气温。寒地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寒冷,基本在零摄氏度以下,使人体感觉不适,皮肤刺激强烈,不适宜进行室外活动;路面积雪严重,车行交通堵塞,步行交通艰难;除了少数常绿植物,冬季绿化景观较少;采暖期长,空气污染严重,城市景观灰暗。

(2)日照。寒地城市由于冬季日照时间短且太阳高度角较小,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建筑阴影区较大,不利于外部空间的利用;住宅日照间距大,可利用的光照区域相对较小;房屋的开窗面积要考虑采光与散热的均衡,过大不利室内的保温,过小又不利接收太阳辐射。

(3)风。寒地城市冬季多数时候刮的是北风,且寒风凛冽,如似刀割,让人感觉难以忍受;建筑的排列处理不当,有时会助纣为虐,形成风口;高层下会形成涡流,增强这一区域的风势,不利于人的出行。

2.2寒冷气候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有利影响

(1)鲜明的四季变化。在寒地城市可以观察到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明显变化,形成良好的知觉感受:温度变化对皮肤产生刺激;万物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来的视觉感受;踩在雪地上吱吱作响的听觉感受等等。尤其是寒地城市特有的满天飞雪、银装素裹的景观让人觉得离自然很近,从而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

(2)特有的冰雪文化。不同于南方的小桥流水,精心细雕的“小家碧玉”式的城市风貌,寒地城市体现出的则是粗犷、大尺度的城市特点:围合式的街坊抵御寒风,排列整齐的建筑,厚重敦实的墙体等等,加上冬季大型的冰雪景观,从而形成了寒地城市特有的一种冰雪文化。寒地城市的气候对城市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我们城市规划师的作用,就是如何适应寒地气候,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从而更加突出寒地城市的特色。

3 寒地城市公共景观特色的塑造

3.1城市形态的塑造

针对寒地城市冬季出行问题以及能源消耗问题,在城市设计方面应该做到:营造宜人的城市形态。即在寒地城市应积极采取集中紧凑的城市形态并且合理地提高建筑密度,这样有利于减少交通需求,并有利于节约能源。此外,在同一社区内提倡多功能的土地利用,混合居住、办公、学校、零售、工业及休闲功能,有利于社区内部功能自我完善,同样可减少交通需求。对城市不同功能区加以整合,使居住、工作、休闲场所之间有便捷的联系,布局合理,有利于减少长距离交通出行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3.2城市色彩的塑造

城市的色彩往往是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最感性的记忆。所以,色彩营造尤为重要。寒地城市,植物生长期较短,冬季寒冷,气氛单调,因此,应选择暖色调,深颜色为主的色彩体系,使城市亮起来,同时还应该注意将各个色彩在色调上达成统一,使环境统一而丰富。如在许多寒地城市,红色、粉色和金色都是受居民喜爱的颜色。

3.3建筑风格的塑造

寒地城市的建筑应满足保温节能的要求,不应为了追求“薄、透”而大面积地使用玻璃幕、天窗,人为地增加能源的浪费。寒地城市的建筑设计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考虑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积极开发、推广墙体的保温节能以及太阳能和清洁能源,既满足人们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环境,又能节约能源。在建筑造型风格上,以满足节能设计、人们行为要求以及当地建筑风格为原则,自然而然形成个性立面。

3.4寒地景观的塑造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与南方大有不同,要考虑到不同季节景观的可观赏性。以寒地城市广场为例,许多寒地城市设计者和决策者只关注了温暖时节的景观因素,没考虑到寒冷时节的景观,导致广场越建越大,冬季景观恶劣。适宜的寒地景观设计应做到如下几点:

1)兼顾四季,既考虑夏季的状态,也考虑冬季寒冷时节的状态,运用多种手段,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2)合适的规模尺度,如广场不要超大规模,要做到宜人。

3)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寒冷气候的特点,如北方城市在冬季可以以冰雕、冰灯来代替夏季生长植物塑造的景观。

4)注重寒地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挥寒地城市冰雪资源独特的魅力,进行高质量的冰雪景观设计。从城市宏观的层面上对城市冰雪文化景观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如确定城市冬季冰雪活动主要场所的选址、分布、等级、规模、容量以及性质。

5)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深入研究冬季利用城市公园、广场、街道和河流开展冰雪活动的方式。

6)进行寒地城市冰雪旅游和活动线路的安排和组织等。如哈尔滨市总体城市设计中充分结合松花江沿江绿带和贯穿市区的马家沟河生态廊道规划建设两条城市“冰雪观光走廊”,使得城市一年四季景观皆宜。

3.5寒地特色节日

所谓特色就是别人都不具有的独特之处。我国北方寒地城市有很多特色节庆。如与冰雪运动有关的较为著名的节事有哈尔滨、长春、沈阳每年一度的冰雪节以及吉林的雾淞节,其他具有当地特色的还有“哈尔滨之夏音乐节”,长春电影节、汽博会、沈阳清文化节、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这些节事都结合当地特点,对寒地城市建设与改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寒地城市的复兴和展现寒地城市风采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结束语:

寒地城市景观特色塑造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的发展机遇。我国东北寒冷地区城市近年来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虽然也走了一些弯路,现在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是好的趋势。寒地城市设计者以及建设者应该看到问题,总结经验,以寒地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指导思想来解决问题,提高我国整体寒地城市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现状问题对策

冰雪体育旅游成为我国北方冬季最为流行的旅游项目之一,不仅增进了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吉林省是中国冰雪运动的主要基地,吉林省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和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2007年长春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亚冬会,有力地推动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拉动了体育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体育旅游及冰雪旅游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健身方式。体育旅游从广义上可概括为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是指旅游者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重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分为以探险、趣味、健身为主的参与性旅游和以观赏体育比赛、娱乐为主的观赏性旅游。冰雪旅游是指人们在冰雪环境中进行的综合旅游活动,是短期体验冰雪文化的一种休闲方式。主要是冰雪健身运动及欣赏、冰雪艺术欣赏、冰雪文化娱乐、冰雪民俗活动等。冰雪体育旅游已成为体育旅游的一个新亮点,是体育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展现状及优势

吉林作为生态旅游名省、东北亚核心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积雪期长、雪质好、温度适宜,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冰雪资源非常丰富,不仅适用于冰雪运动竞技,更适合冰雪体育旅游娱乐活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全国也是极少见的。更有着长白山、松花江、松花湖、雾凇等名胜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每年各地举办的各种以冰雪娱乐为主题的冰雪节都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特别是2007年吉林省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这期间吉林省接待旅游者人数超过6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旅游收入达45亿元,同比增长25%,约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16%,冰雪旅游给吉林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对吉林省的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场馆设施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了吉林省冰雪旅游形象和冰雪旅游产业水平,提升了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规模和档次。

目前,吉林省具有22个一定规模的滑雪场,集中分布在长春、吉林、延吉、通化这几个城市,其中有11个滑雪场集中在长春、吉林两地。这些滑雪场不仅供专业运动员训练使用。也对旅游观光的游人开放。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长春净月潭滑雪场、长春莲花山滑雪场、吉林省滑冰馆、吉林省速滑馆、长春市五环体育馆等一批场馆是我国目前综合条件设施最好的冰雪运动场馆。长白山高山冰雪训练基地也是我国唯一的高山冰雪运动训练基地。此外吉林省还有一些以娱乐或培训项目为主的滑雪场,距离城市较近。有的就在市内,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非常适宜发展滑雪旅游。而群众性的冰雪娱乐场地则遍布全省各地,以娱乐为主的冰雪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茶、丰富多彩。吉林省现在正在对现有的几个大型雪场进行投资扩建,建设高标准的配套实施,增强接待能力,一定会有力地促进吉林省的冰雪体育旅游发展。

三、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冰雪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全国开展冰雪旅游的已有20多个城市,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深入研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缺乏名牌战略意识,知名度较低

虽然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市场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缺乏塑造吉林冰雪旅游名牌的整体战略意识,没有树立吉林省冰雪旅游的整体形象,现有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冰雪旅游项目显得单调。从人力、财力的投入和宣传力度上还不够,尽管吉林省自然环境优于黑龙江省,但冰雪旅游的知名度明显低于黑龙江省。还没有像哈尔滨的冰灯、冰雕这样在国内外游客中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

(二)尚未形成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吉林省除2-3个大型滑雪场软硬件条件优良外,其它的雪场相配套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相差甚远。成规模的冰雪娱乐公园也仅限于长春、吉林两市。很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冰雪体育旅游专业知识、服务质量工作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

冰雪旅游近年已被吉林省列为重点发展支持的一个行业,并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发展速度快。但还缺乏冰雪旅游从开发、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特别是无序开发、私建小雪场,必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无法跟上,专业人才有相对较少,加上管理者在指导思想、经营意识和法制观念上还存在着不同和一些偏差,相互排挤、无序竞争,各自为政,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呈现出散乱的状态,损害了吉林冰雪旅游的整体形象。

四、促进吉林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强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开发与建设冰雪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以防因重复性建设而造成的对资源浪费和破坏。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财政上给予扶持,积极鼓励社会投资,也可以引入企业、外资的投资,多渠道融资开发冰雪体育旅游市场,加大冰雪旅游的建设投入,并在相关配套设施、相关产业方面进行宏观调控,逐步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达到规模化、集团化,这样有利于形成冰雪体育旅游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竞争力,实现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企业应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针对广大游客对冰雪体育旅游的需求,做出可行性发展规划,促进企业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二)打造吉林冰雪体育旅游产业

吉林是我们国家生态试点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冰雪旅游促进了吉林省与国内、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可以有效带动交通、通信、餐饮、服务、旅游产品等相关行业的开发。随着人们收入提高、生活需求多样化,必然会改善消费结构,发展旅游拉动内需,是拉动当前和长远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宣传,打造名牌,提高知名度

吉林省的冰雪体育旅游的自然条件及硬件设施并不比黑龙江省差,但从冬季旅游人数、收入来看却远远比不上黑龙江省。主要就是宣传力度差,没有精品、名牌产品。导致在国内外的游客中的知名度较低。

1要加强宣传力度。吉林省各地每年都要举行一些冰雪节活动,像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旅游节、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暨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中国,吉林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中国长白山国际冰雪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冰雪活动,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2007年长春又成功举办了亚冬会,形成以竞技滑雪与旅游滑雪相辅相成的和谐体系。这些都是宣传吉林冰雪体育旅游的好机会,以此树立吉林省作为我国滑雪旅游胜地的形象,提升吉林省在全国冰雪旅游行业的地位。

2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要利用中国四大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长白山等省内人文和自然名胜的效应,开发独具魅力的冰雪旅游精品热线、打造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品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滑雪旅游者的需要。才能做大、做强吉林冰雪旅游市场,增强吸引力,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推动相关冰雪产业链建设,把吉林冰雪体育旅游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3开发冰雪旅游纪念品。开发富有吉林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和新颖别致的纪念品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收入,也是宣传吉林冰雪旅游的直接形象“广告”。

(四)加强冰雪体育旅游场馆的合理开发

篇9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产学研合作与高职教育的结合

信息时代,未来产业和人才布局都将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将导致传统劳动者更多的被知识型员工所代替,低技能者将面临失业风险。同时新的技术也带来新的职业技术岗位,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2030计划”要走向全纳的、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要求向学习者提供公平的、高质量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机会。”未来职场传统从业人员将被替代,而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问题解决、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将成为劳动者更需要具备的能力。未来的教育更加倾向与在职教育和职前职后融通的、开放的教育,这就需要教育从学校延伸至企业和各种科研院所。在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企业一般会作为为技术需求方,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彼此之间的进行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技术合作,合作目的在于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不同的社会分工需要高低不同层次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职场需求”的专业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求职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恰好能够满足这三个需求。

二、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滨市和大庆市的20所高职院校中专任教师为主,均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回收率为91.5%,数据结果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可靠依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专业素质发展内涵的了解、专业素质发展趋势的理解、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实际动力和现实阻碍因素、最利于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等。

关于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满意度的调查显示:非常满意的有14人,约占7.65%;满意的有79人,约占43.17%;不满意的有66人,约占36.07%;非常不满意的有8人,约占4.37%;不确定的有16人,约占8.74%。对于专业素质发展满意和不满意约各占一半,其中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满意的教师包括已经成型的教师,可能还包括一部分将要退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但还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还需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发展,说明教师越来越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对教师素质培养策略

黑龙江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在黑龙江省职教领域发展遥遥领先,2014年度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所获得的经验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也给其他高校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了广泛的借鉴。

1.依托科研院所,开展多方合作。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作为中国唯一研究冰雪产业的民间科研机构,研究院主要成员有自于高校的教师、冰雪场馆的管理者和冰雪设备的研发生产者。研究院加强国际交流,强化滑雪产业培训,开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冰雪产业的管理方式和先进技术。利用学校的场地和研究所的技术,研发可移动组装冰场等新产品和新技术;在企业和学校见搭建合作桥梁,把学校的滑雪场管理的课堂搬到亚布力滑雪场,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机会,领导即是老师,同事也是同学。保证实训即是工作,学生毕业即就业。

2.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以黑龙江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与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签订了订单班的合作培养协议,学生进入了订单班即成为了公司的准员工,学生在校所学习的课程是完全按照订单企业的要求设定,实现了“毕业--就业”的无缝连接。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可能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培训成本,企业更是以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形式将利益回馈给社会,校企合作教育真正地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赢。

3.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全面合作。黑龙江省具有良好的冰雪产业区位优势,在冰雪艺术文化领域,开展冰雪艺术和文化开发,开展室内外冰雪景区规划设计、冰雪项目策划、冰雪景观开发建设都是推动黑龙江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2015年黑龙江职业学院与日本MacEarth集团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深度跨境校企合作办学。在全国率先建立国内学习与国外研修相结合的滑雪场运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又与拉普兰大学就联合创办滑雪场管理与运营专业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以联合办学方式培养中国首批滑雪场管理的专业人才。共同培养的滑雪场人才已经在国内的亚布力等地滑雪场在岗实习,其中优秀人才有望在未来作为在国外就业。

参考文献:

[1]张亚美.产学研合作机制下山西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杨莎莎.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6:95-96.

[3]左健明,张丽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2,5:54-58.

篇10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篇11

 

一、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及其重要价值

(一)魅力之城哈尔滨

哈尔滨的遥远和寒冷使人畏惧,却又因此而更显神秘。在外地人的眼中,这个城市的定位显得极端,她洋气浪漫充满了异域风情、欧陆文化气息浓厚;她地处偏远塞外,闭塞而落后。长期的移民城市历史使其内敛而又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保守中而又流露着时尚新潮,正是多种移民文化的交融才使得今天的哈尔滨有了双重文化个性,矛盾而又统一,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风格。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文化风格的视角来看,哈尔滨都注定是一个与众不同、充满感情和文化特性的魅力之城。

哈尔滨的城市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沉淀过程孕育而来的。这里至今所保留的街道、教堂、会馆、剧院等等都记录着这座城市不同的历史、动听的故事文化产业,彰显着城市的魅力。悠闲的走在中央大街上,踩着脚下沧桑历史价值不菲的光亮石头路,路旁林立的欧式店铺、铜质的雕塑、欧式的招牌和路灯、风格独特的西餐厅、国外艺术家的现场演奏会,这一切都那么的自然悠闲、却又充满着活力和生机。这个美丽又特别的城市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和赞美。

(二)城市文化名片的价值

如果我们愿意把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看成一个商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它贴上有知名度、有吸引力的品牌商标。打造哈尔滨城市文化名片的价值在于:

首先,对文化观光产业具有直接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文化观光产业是最富生机的产业之一,并将在今后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观光旅游是我们人类本能的心里愿望,是受内在驱使力而外显的实际行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说明文化的、精神的需求属于高级需求,人类为了心理和精神上满足、心灵自由且能提升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必然追求旅游观光,而人的价值在这一休闲情境中得以保存。哈尔滨的欧陆风情、冰雪文化、建筑文化等等都可以打被造成为鲜活的城市文化名片,通过运作即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带动整个城市文化观光产业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形成更加立体的城市风格。

哈尔滨的城市文化是矛盾的、复杂的。只有当我们漫步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细细的用心的品味这座城市,我们才会发现这座城市原来是如此立体而又形象的,因此我们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作用就是让从未来到这里的人能够闻名即如见面,能够感受到哈尔滨清晰跳动的文化脉搏并为之魅力所吸引打动。让他们期待在大雪纷飞的日子端坐在西餐厅和酒吧享用美食美酒,期待在华丽的舞厅伴着悠扬的演奏翩翩起舞,期待在炎热的夏季来到啤酒节和众人举杯畅饮,并深信这种种情绪、场景和故事都将使他们的人生填满了优雅和幸福。

打造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文化产业,我们即可将这城市的种种复杂提炼至简洁,却又不失其本色,让我们的城市风格更加形象立体。

另外,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

当一个城市有了知名度,受到了瞩目,那么城市的交通、教育、传媒、文化旅游、消费、城市经济等等都将受到带动,另外国际贸易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也将大幅度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繁荣。同时文化名片的打造有利于加强城市的吸引力,将本地的风光、文物、制度及风俗等介绍给国内外友人的同时,也将利于本地文化内涵的更加丰富和发扬。最重要的是也使多种文化得到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契机,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

二、哈尔滨城市文化名片打造的优势项目

(一)欧式建筑文化名片

哈尔滨街道众多,仅中央大街街区就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四大建筑流派,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十七世纪的巴洛克建筑,十八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十九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区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共七十多栋,其中各类保护建筑就有三十几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最具魅力的建筑艺术文化,吸引着众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游览。

因此应保护和开发兼具,使历史街区及诸多欧式建筑完整保留的基础上,更好的整体规划综合改造,细节处如路灯、指示牌等都能从整体着眼文化产业,做到风格统一,打造欧陆风情名片。

(二)时尚购物名片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己经形成了国际商埠和时尚中心,欧洲的流行服装也很快传入哈尔滨,在哈尔滨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啤酒厂、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音乐学院等等,无一不展示着时尚的魅力,散发着时尚的气息,这一切都为这座城市的时尚活力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现如今哈尔滨随时都会见到穿着入时、新潮、洋气的漂亮女孩。欧风浓烈的中央大街则像是时装会,每个女孩都展现着与众不同的时尚品味。多家大型购物商场可供选择,麦凯乐、新世界、远大、松雷、百盛、哈一百数不尽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各领,这里的人生活充满着热情,也体现在服装业的蓬勃发展上面中国学术期刊网。

哈尔滨有很多外国人,有长期居住的也有旅游观光的,商场里常常会看到他们疯狂扫货,每年都有很多韩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来到哈尔滨购买护肤品、服装、食品带回自己的国家,他们热爱哈尔滨,喜欢这里的时尚氛围。

(三)艺术文化名片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举办交响音乐会的城市,且一直沿袭至今。尽管今天通俗音乐盛行,但是在这座城市,交响乐依旧大有市场。哈尔滨是一座热爱音乐的城市,很多话剧演出、演唱会都在这里举行。

每年定期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历经50年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音乐节和文化活动,而成为了一个强势品牌,名扬海内外。蔡国庆曾经评价说:哈尔滨最耀眼的东西,就是音乐和城市的气质。他认为一个城市能坚持不懈50年做一个音乐节,本身就证明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是在精神上是有追求的,在音乐上是有追求的。哈尔滨提出了“冰城夏都”的旅游新概念,卞留念对此颇为赞赏。他说哈尔滨应该成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大环境。“让冬天有冬天的感受,夏天有夏天的心情。”

(四)高校文化名片

哈尔滨拥有诸多高等学府且各具特色,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便是拥有高学历人才的加入,而哈尔滨则占据了这一有利条件。哈尔滨的大学游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高校的风景秀丽、文化厚重无疑是旅游市场上极具开发价值的项目之一,而哈尔滨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几十家各具特色的高校,这些学校的校园风景、研究所、运动场馆、实验基地等都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很多游客都对高校独特的景观资源和人文气息情有独钟,

三、哈尔滨城市文化名片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城市文化名片营销观念、舆论媒体宣传力度。哈尔滨美丽的太阳岛因为郑绪岚老师的一首《太阳岛上》而享誉国内外,给哈尔滨的各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和太阳岛的知名度,进而促进了哈尔滨市的旅游业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而后赵宝刚导演的2008年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拍出了哈尔滨的时代感,让画面中的哈尔滨充满了欧陆风情,让人们再次领略到哈尔滨的魅力。这部电视剧更是作为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在文化产业领域喜获殊荣。我们应通过各种演出、展览等活动来展示推广城市文化产业,把哈尔滨的多张经典城市文化名片做成纪录片、短片、进行宣传播放。

(二)冰雪文化名片需要维护、更新、升华,其他文化名片需要扩展。品牌的维护、升级有很多办法,有着很多的创意空间。有一些需要增加美誉度,有的则需要更广范围的传播。孙健君曾经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比如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经过数百年历史沿革,其水城名片如今已经享誉世界,但是这个名片的鲜亮度慢慢地也在减弱。后来威尼斯当局创建了威尼斯电影节,但电影节的影响力还不足以让所有层面的人都来关注,于是他们又推出了威尼斯作家计划,即每年请一个世界顶级的作家去威尼斯居住3个月,期间威尼斯给他提供食宿等一切条件,让他在城中自由行动,条件是这位作家必须留下一部作品,就是《威尼斯日记》中国学术期刊网。这些活动都是对老品牌的维护更新和升级换代。

(三)美食、建筑等名片结合在一起做大型体验展。城市的硬件建设统一融合性不足,欧陆风情整体风貌的展示和城市肌理的维护和开发是未来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哈尔滨是个多元化、综合性极强的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有着更大的开发潜力和优势,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效果,会更好的更全面的去展现这座城市。因此如果能把美食、冰雪、欧陆风情、时尚购物等结合在一起做大型体验展,效果一定会更好,城市形象也更加的立体化、生动化。

四、资本化运作实现城市名片产业链:

文化产业之所以称之“产业”就意味着针对市场满足市场、追求“名利”最大化。文化产业一定要资本化运作才能走的更长远。比如经典的案例迪士尼,电视、电影、主题公园、各种消费产品等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运用资本力量进行兼并扩张文化产业,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必走之路。同理,对于哈尔滨而言,现在这种资本化运作是缺失的。现代城市知名度的打造,在内容、传播、营销三项中,必要的内容竞争同时更多的是传播和营销模式的竞争,而对于一个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将最优质的城市文化品牌流向市场,为社会认知和接受,进而影响民众。因此只有积极的去经营,将我们的城市文化名片品牌化、效益化才能最终实现一个城市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郭鉴.地方文化产业经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少峰.中国文化产业十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3]纬平.哈尔滨的灵魂――中央大街[J].城乡建设,2007(10)

[4]卢碧涵,曹磊.从城市空间角度看哈尔滨中央大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9)

[5]顾鉴明.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认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