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该技术是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垄沟种植有机结合的一项小麦抗旱增产技术,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延伸和深化。它集农艺、微型工程、生物管理、机械化操作以及集流高效用水于一体,具有生产实用性、经济高效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性,克服了地膜穴播技术本身难以克服的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严格、人工铺膜、掏苗费工费时、追肥困难和水分不足等突出矛盾,适应范围广、操作简便、便于田间管理,易被农民接受和掌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增产增效情况
2006年我们结合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在碧玉乡景木岔社进行了试验、示范,膜侧沟播小麦较露地小麦集雨增墒、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各生育期土壤耕层(0~20cm)含水量提高了1.35%~5.35%;穗粒数平均增加4个,千粒重平均增加2g,有效穗数增多1.10万,平均亩产增加56.20kg,增幅35.60%,增产优势十分明显。
2技术要点
2.1机械选择该技术可采用膜侧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覆土、深施化肥、膜际条播、播后镇压等多道工序。具有垄面保墒、起垄集流、垄沟增墒的特点。目前使用的膜侧机有山西产2BM-1/2型、定西产2BFMC-2型、秦安产2MBFC-1/2型。
2.2栽培技术
2.2.1选茬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的旱地,茬口以豆类为好。播前结合施肥深耕耙耱,使土地平整、绵软、疏松、无根茬、无土块、田面平整。
2.2.2施足底肥。播前结合耕翻一次每667m2施入优质农家肥1500kg以上,尿素10~15kg,过磷酸钙20~25kg。
2.2.3选用良种。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择品质应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标准和优质中筋小麦质量要求,符合市场需要,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宜当地条件的品种,根据通渭县实际应选择兰天10号、兰天16号、中梁24号、中梁25号、静麦1号、静麦2号。
2.2.4种子处理
选种晒种播前将种子精选,剔除秕粒杂物,达到干、净、饱、纯、健,种子饱满度在98%以上,净度达99%以上,纯度在98%以上,将精选好的种子选择晴天晾晒2~3d。
药剂拌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用50%辛硫磷乳剂50g加水3kg,均匀洒在50kg种子上,边洒边拌,晾干后播种。用15%的粉锈宁100g干拌种子50kg,可预防锈病、白粉病。
2.2.5覆膜播种
垄及垄间距以45~50cm为一带,垄面宽20cm,垄高10cm,垄顶呈圆型,垄间距为25cm,种植沟内种2行,宽行距25~30cm,窄行距20cm。
地膜用量选用幅宽35~40cm,厚0.005强力超薄膜,亩用量3kg。
覆膜播种采用人力或畜力牵引,起垄、覆膜、播种作业一次完成,并在膜面每隔5m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要求带宽一致,地膜两边压实。
播种时期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但最迟不过10月5日。
调整播量一般播量9~10kg/667m2为宜(比直播量少10%~15%),亩保苗25~30万。
播种质量采用膜侧沟播机作业播种,起步时要将膜头压紧压实,起垄要直,垄面呈圆弧形,行走速度要均匀,深浅一致,并及时检查下籽情况,防止缺苗断垄,一般播种深度为5cm,播后将垄沟耙耱平整,以利收墒和出苗。
2.2.6田间管理
越冬前管理播种后如遇雨地面板结,要及时破除,抓全苗。冬季防止人畜践踏,踩破地膜,并严防鼠害,确保地膜完好。
越冬后管理①中耕除草。小麦返青后,对杂草严重地块要及时中耕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拔除田间杂草。
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的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实现高产。产量一般可达7.5t/hm2以上,最高可达9t/hm2,符合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1播前准备和播种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麦田施优质土杂肥45t/hm2,标准氮肥450~750kg/hm2,标准磷肥600~75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15kg/hm2。
1.2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山东省可以选用济麦19、济麦20,高肥力地块也可以选择济南17。播种前用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培育壮苗。
1.3精细整地,保证底墒充足
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地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对墒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前7~10d浇水造墒或在收后耕前造墒,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晚不迟于20日。播量要求为75.0~112.5kg/hm2。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为3~5cm,行距为22~25cm。
1.5播后压实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种子和土壤无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温。因此,播后必须压实。
2田间管理
2.1冬前管理要点
2.1.1及时查苗补种。若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分布不均匀,在植株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
2.1.2浇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浇冬水。由于近几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促壮苗。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为地下害虫和以纹枯病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虫害以药剂处理种子为关键措施。
2.2春季管理要点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进行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视麦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浇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视拔节肥水。一般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开沟追施。
2.2.3浇挑旗水或扬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又能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以推迟到扬花期浇水。
2.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喷雾。返青至起身期,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近年来,化学除草导致后茬作物药害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应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等,以免引起作物药害(除草剂喷施最晚不迟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点
2.3.1酌情浇好灌浆水。在浇好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3.2增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后期酌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质。
2.3.3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芽、粘虫、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防治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麦芽用吡虫啉或定虫脒;防治粘虫用菊酯类药物喷雾。
3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时为最佳收获期。
4参考文献
小麦群体质量栽培是获得高产、稳产、低耗能的技术,它改善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温、光、水、肥条件,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使群体与个体之间营养相协调,发育健壮良好,从而促使穗大、粒重、产量高,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耐肥水、抗倒性能较好、分蘖性较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淮麦20,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中早熟,幼苗半匍伏,分蘖性较强,叶片上冲,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整齐,茎秆强度较好,株高85cm,是强筋力优质小麦,在栽培上主要依靠主茎分蘖获得高产。
2田块选择
应选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农田基本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块。在播种前开好田间一套沟。周沟宽30cm、深50cm,商沟宽15cm为机开沟,田间畦面5m,土地利用率为92.4%。
3施足基肥
实行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必须提高土壤肥力,以改善田间的温、光、水、肥条件为基础,凡是要获得小麦产量达7500kg/hm2以上的水平,必须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总施纯氮345kg/hm2(其中基肥占50%,平衡肥占10%,拔节孕穗肥占40%),五氧化二磷112.5kg/hm2,氧化钾97.5kg/hm2。因前作为稻茬,在收割时留高茬还田,秸秆还田约4800kg/hm2,折纯氮18kg/hm2,五氧化二磷10.5kg/hm2、氧化钾27kg/hm2,增加了田间的有机质含量,磷肥以基肥为主,钾肥以追施各半。
4精细整地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精耕细作,采取适当深耕,耕层18cm,破除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平整畦面,做到上松下实,有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5种子处理
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选种,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是幼苗健壮的基础,在10月10日播种时,用15%矮壮素和5%拌种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控制幼苗生长。
6播种
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20kg/hm2,播种方法为扩行机条播。若播种的田间墒情较好,田间出苗为78%,基本苗186万根/hm2,10月18日齐苗,始蘖期10月26日。
7苗期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麦苗在田间均匀分布、健壮生长发育,及时进行查苗补种、补稀、疏密工作,要夺得10.5t/hm2以上产量,田间管理是关键。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疏密补稀1次,由于冬前气温偏高,促使冬前分蘖大量发生,又结合中耕除草,再次疏苗,通过多次疏密,田间基本达到一个合理的群体,冬前总茎蘖数控在900万个/hm2左右,单株带蘖4.0个左右,为夺取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8肥料运筹
8.1苗肥施用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适当增施苗肥,能增加叶片氮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叶面积指数,能够促进根系下扎,促进分蘖和幼穗分化,苗期是形成大穗的关键。齐苗后,及时追施苗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这次肥料的施用是形成壮苗分蘖的重要时期。
8.2施好拔节孕穗肥
施用拔节孕穗肥能够减少小穗退化数和小花退化数,起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作用。根据群体过大的施肥原则,在群体叶色整体褪淡,茎基部第1节间定长,分蘖高峰过去时,施用拔节孕穗肥,施尿素225kg/hm2,折纯氮138kg/hm2,于10d后补施粒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
9病虫草害防治
1良种准备
(1)品种选择。当前我省在皖北推广的重点品种以新麦18、烟农19为主、皖麦19为辅。
(2)种子处理。种子包衣不仅有防病、杀虫的作用,还有壮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麦规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选晒种的基础上,采用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复合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施优质有机肥45t/hm2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磷酸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垡等。
3播种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气温降至16~17℃时播种,皖北地区在10月10~15日播种为宜。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健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田间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1次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①浇冬水。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会窒息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cm以上,可以断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采用20%壮丰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悬浮剂15g/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1播前准备和播种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麦田施优质土杂肥45t/hm2,标准氮肥450~750kg/hm2,标准磷肥600~75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15kg/hm2。
1.2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山东省可以选用济麦19、济麦20,高肥力地块也可以选择济南17。播种前用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培育壮苗。
1.3精细整地,保证底墒充足
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地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对墒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前7~10d浇水造墒或在收后耕前造墒,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晚不迟于20日。播量要求为75.0~112.5kg/hm2。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为3~5cm,行距为22~25cm。
1.5播后压实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种子和土壤无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温。因此,播后必须压实。
2田间管理
2.1冬前管理要点
2.1.1及时查苗补种。若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分布不均匀,在植株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
2.1.2浇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浇冬水。由于近几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促壮苗。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为地下害虫和以纹枯病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虫害以药剂处理种子为关键措施。
2.2春季管理要点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进行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视麦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浇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视拔节肥水。一般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开沟追施。
2.2.3浇挑旗水或扬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又能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以推迟到扬花期浇水。
2.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喷雾。返青至起身期,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近年来,化学除草导致后茬作物药害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应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等,以免引起作物药害(除草剂喷施最晚不迟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点
2.3.1酌情浇好灌浆水。在浇好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3.2增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后期酌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质。
2.3.3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芽、粘虫、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防治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麦芽用吡虫啉或定虫脒;防治粘虫用菊酯类药物喷雾。
3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时为最佳收获期。
摘要:从播种、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借鉴。
4参考文献
2、外业形成量大。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它不是在车间厂房里作业,而是在田间作业,既使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进行。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外业形成量大这样一个特点。即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是在野外、田间形成的。这一特点带来了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积累、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在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中应十分注意这个问题。
3、地域性强。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阳光、气候等。农业生产的布局、品种、栽培技术等,都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才有粮作区、畜牧区、林果区、水产区之分。粮作区也有水稻、旱作区的区别,水稻区也有因地域条件的差别而选用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伴生物的农业科技档案,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成份都有很大差异,在形成、管理上也相应带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把握这个特点,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产生效益
1、借阅(借出和室内查阅)、复制工作产生效益
几年来,总站档案室为有关人员查阅写总结、论文、调查报告、汇报、规划、报奖、填报资料、项目申报等查阅利用2000多人次。共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以技术档案为依据,一是2008年落实了省级重点农业新技术项目15项3748.75万亩次,总增产116700.74万公斤,总增收221125.136万元。其中:(1)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42万亩、亩产173.4公斤、亩增产20.4公斤;(2)大豆垄三栽培技术383万亩、亩产169.6公斤、亩增产16.6公斤;(3)重迎茬大豆综合栽培技术94万亩、亩产164.6公斤、亩增产11.6公斤(4)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44.6万亩、亩产189公斤、亩增产38.7公斤(5)强筋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6)优质小麦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7)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59.5万亩、亩产618.6公斤(8)专用玉米栽培技术369万亩、亩产633.1公斤、亩增产34.1公斤(9)水稻大中棚超稀植栽培技术300.2万亩、亩产591.2公斤、亩增产47.2公斤(10)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250万亩、亩产572.6公斤、亩增产27.2公斤(11)优质稻谷综合配套栽培技术200万亩、亩产561.3公斤、亩增产6.8公斤(12)水稻温室-大棚两段育苗高产栽培技术20.2万亩、亩产695.8公斤、亩增产121.9公斤(13)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1382万亩(大豆生产技术规程401.5万亩、亩产166公斤、亩增产13公斤;小麦生产技术规程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玉米生产技术规程730万亩、亩产626.3公斤、亩增产27.3公斤;水稻生产技术规程250万亩、亩产594.6公斤、亩增产59.2公斤),(14)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术97.5万亩(大豆套种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6万亩;玉米间种经济作物或杂豆69万亩;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260万亩;小麦后茬复种、复栽秋菜0.5万亩)(15)高效可持续农业——科学轮作体系的示范与推广105.75万亩(北部、东部地区建立玉米—豆—经等轮作方式大豆11万亩;中西部、中南部以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方式玉米91.75万亩;山区以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方式玉米3万亩)。二是落实了市本级重点农业新技术12项,涵盖了粮食作物、瓜菜作物及其施肥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计划推广5195.5万亩次、完成5448.6万亩。为全市的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主动提供利用产生效益
1. 前言
我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量上比重大,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粮食农作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处在发展中阶段,农业产品上的自力更生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部门的重视。有句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小麦出产量大的国家,小麦的种植面积和出产量较大,其生产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提高粮食的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不仅是北方人的主要物质食粮,还是作为主要原材料应用于食品产业中。
2. 小麦栽培技术的分析
2.1根据各地情况,明确适合的优良小麦品种
众所周知,小麦产量的变化与气候、地理、地域等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小麦在温度偏高、水分适宜的区域出产量大、波动小;则在温度偏低、水分偏多或者较少的区域出产量小、波动大。所以,要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水分等实际情况,明确适合的小麦品种,调整各地区种植的结构,在播种前选择具有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种传病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作物健康成长,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功效的制剂辅助小麦播种,在使用小麦品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小麦产量,还要考虑小麦的播种时期、温度和品质等方面,合理的播种时间可以有效的确保小麦的品质,若不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都会对小麦的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在14-18℃,在适宜的各项指标下,可以按照不同品种的小麦的特性,确定小麦的播种量。
2.2整地要细致
土壤是保证小麦等作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基础,小麦的种植离不开土地,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在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细致的处理。播种的质量与整地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整地过程中全部使用机耕和深耕的形式,一般情况下耕深保持在22-26厘米。在完成机耕作业后再进行机耙,要将土地粑透、耙平、踏实,表土细碎,满足上松下实的要求,确保小麦根系正常进行呼吸作用,并达到适宜的蓄水能力,同时要保持耕层深度相同,土地表面平坦,消除其中的根茬,这样对后期小麦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3施肥要合理、科学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对改善小麦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在施加有机肥料的前提下,保持小麦含氮量的稳定,增加小麦含磷量,补充小麦含钾量等。首先,在犁地过程中给土壤施加一定的有机肥,这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壤里的有机含量。其次,在施加有机肥的时候还要施加适宜的无机肥,要做到平衡施肥,这样小麦才能够在一个各项条件适宜的环境中正常健康的生长,才能够满足小麦高产量、高品质的要求。
2.4加强小麦田地管理工作
第一,要进行定期的除苗。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伴随有杂草的出现,然而杂草会对小麦光合作用发生的碳水化合物转移与呼吸作用有着不良的消极影响,减弱了麦苗对生长元素的吸收能力,从而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第二,要进行有效的病害虫防治,适当使用地中宝粒剂、粉锈宁乳油来防治病害虫和纹枯病。第三,要进行合理定期的灌溉。在冬季追肥阶段对其进行第一次浇水,在气温为5℃进行第二次越冬浇水。
3. 对小麦栽培技术发展提出展望
首先,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稳定性,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和谐性,深刻认识时代潮流的发展和方向,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将小麦栽培技术与生态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满足发展和建设的可持续要求。其次,要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麦栽培技术深入结合,推动小麦栽培技术现代化、信息化,增强了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动力,提高技术改进、完善的实时性。第三,始终明确高产量和品质优的原则,增强小麦产量和提高小麦品质两者是互不矛盾的。但是,部分地区在达到高产量要求的情况下,不注重小麦的质量,从而致使高产量与品质优两者失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以后的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高产量和品质优发展步伐相一致,从而确保小麦的出产量和品质。
4.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着显著的增强,各项科学技术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平台,尤其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粮食方面,小麦栽培技术同样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推动了小麦的生产发展,增大了小麦在粮食产量上的增长比重。因此,增强对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根据小麦的生产区域规划,实行小麦种植地域化,栽培出适宜各个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小麦,促进高产、优质小麦的研制开发与推行,保证小麦总出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强筋家庭用粉优质高产抗病春小麦品种龙辐麦16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辐射(龙7439/克88-596)种子,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1特征特性
(1)农艺性状。该品种属春性、中晚熟,生育期90d左右,幼苗半直立,前期发育缓慢,后期发育较快。株高1m左右,秆强、有弹性、抗倒伏。有芒、黄壳、红粒、角质,千粒重38~40g,容重800g/L以上。分蘖整齐,成穗率高,后期落黄好。
(2)品质好。蛋白质含量17.0%,湿面筋36%,沉降值42.8mL,吸水率64.4%,形成时间6min,稳定时间6.5min,属优质中强筋家庭用粉麦。
(3)产量高。2000~2002年3年鉴定平均产量3 045.4kg/hm2,较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5.2%。2003年省区试4点产量1 245.35~2 503.70kg/hm2,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8.7%。2004年继试产量为1 344.95~2 483.35kg/hm2,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0.51%。2004年在牙克石地区13.33hm2面积上平均产量为4 875kg/hm2。
(4)抗病性强。对叶锈病、杆锈病免疫,高抗赤霉病和白粉病,感根腐病较轻。
2栽培技术
2.1选地施肥
要选择秋天进行深松秋耙或有深翻基础、肥沃、干净、墒情好的大豆茬或玉米茬。折合商品化肥施尿素131.93kg/hm2,磷酸二铵163.05kg/hm2,青海硫酸钾93.75kg/hm2。秋深施需肥总量的2/3,播种时再浅施需肥总量的1/3。
2.2种子处理
播种前首先要进行种子精选,用重力式精选机把病粒、秕粒及杂质选出去。选出的种子质量要达到二级良种以上。纯度达99%以上,净度达98%以上,发芽率达95%以上,水分13%以下。种子选完后,要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兼防根腐病;或用11%福酮种衣剂按药种比1.5~2.0∶100拌种,也可起防治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根腐病的效果。
2.3播种
选用15cm单条平播,或30cm宽窄行双条平播(大行距20cm,小行距10cm),保苗600万株/hm2。土壤化冻达到播种深度时及时播种,最好是顶凌播种,时间在4月5日左右。播深要在播完镇压后达3cm,播种镇压要连续作业。
2.4田间管理
2.4.1播后镇压。我市历年春风较大,播种后要进行镇压,促进反润,加速种子萌发,避免由于地疏松透风造成死苗,地湿土黏地块要选择适当时机补压。
2.4.2压青苗。压青苗是提墒防旱、简单易行、增产显着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主要是使小麦根系与土壤密接,增强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时能加强土壤毛细管的作用,有利于提墒和幼苗扎根,防止水分蒸发,促进分蘖。压青苗还可以暂时抑制地上部生长而促进地下部生长,起到蹲苗壮秆的作用。压青苗时期以三叶期最为适宜,拔节以后要停止压青苗,以免折断茎秆。压青苗要做到“四压四不压”,即地干、土疏松、坷垃多、苗旺压;地硬、土黏、苗弱、麦苗受冻不压。工具采用V型镇压器最好。
2.4.3锄草松土。锄草松土的作用不但能去草助苗,而且能蓄水抗旱,能增强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提高地温与土壤微生物活动。因此,除草松土也是一项增产措施。15cm单条平播小麦三叶期可用轻型钉齿耙松土锄草;30cm宽窄行的宽行小麦可用窄锄人工铲草松土。
2.4.4合理追肥。对叶色发黄淡绿、茎秆细弱、叶片短窄上举的弱苗应在三叶期追肥,追尿素112.5~150.0kg/hm2。
2.4.5化学除草。双子叶杂草较多地块,用2,4-D丁酯乳油0.75~0.90kg/hm2,对水450kg机械喷雾;单子叶杂草多的地块用6.9%骠马乳剂750mL/hm2对水450kg喷雾。
2.5适时收获
人工收获和机械分段收获在蜡熟后期进行,联合收割机收获在完熟初期进行。收获损失不得超过3%。
参考文献
[1] 夏洪玲.强筋春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小麦研究,2007,28(1):17-18.
[2] 刘新月,张久刚,卫云宗.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78号选育[J].小麦研究,2007,28(1):23-25.
[3] 卫云宗.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临旱6号[J].小麦研究,2007,28(1):35.
稻田套麦是三麦播种方式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也是三麦播种的一项省工、节本、轻型高效的重要栽培技术。它较常规破茬播种具有适期早播、争取季节的优点,避免了秋播期间长期干旱和连阴雨天气无法耕翻的影响,并能使水稻活棵成熟到老,增加后熟,缓解收种劳、畜力紧张的矛盾;同时可减小耕翻播种中的深籽地中茎过长、丛籽密度过大的危害,易使苗早、全、齐、匀、壮,从而为小麦高产、稳产打下基础。根据多年实践经验,要夺取稻套麦产量6750kg/hm2以上,需掌握如下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由于稻套麦播期较早,且分蘖节多数位于土层表面,易受冻害,稻套麦必须选用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种,而不宜选用偏春类型品种。另外,所选用品种应具有植株较矮、株行紧凑、根系发达、中后期生活力旺盛、抽穗后单株绿叶较多、后期熟相好等特性,可选用淮麦20、烟农19、济麦21等。
2种子处理
小麦在播种前应晒种2~3d,以增加后熟和提高发芽率,并做好发芽试验。稻套麦纹枯病发生偏重,可使用药剂拌种,药剂为5%井冈霉素水剂500g或500万单位井冈霉素粉剂50g,对水4kg拌50kg麦种,堆闷3~4h后晾干备用。
稻套麦前期与水稻共生,容易窜高。因此,为培育壮苗,促进低位分蘖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植株防冻抗倒能力,可用15%多效唑拌种,一般每10kg麦种用15%多效唑有效成分0.6~0.8g,对水1kg稀释后均匀拌麦种,堆闷2~3h后晾干备用。
3适时播种
一般应在水稻收获前7~10d播种,最长不超过15d,其原则是保证麦苗三叶期以前收获结束。播种太早,因其共生期延长,小麦极易形成瘦弱苗,收割时易受伤害;过迟,因其共生期短,一会因水稻收割早田间湿度不够,而影响早出苗、出全苗;二会生长量不足,收稻后易死苗难以达到稻套麦增产的目的。据调查,共生期延长到25d,越冬始期总茎蘖数、3叶以上的大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分别减少372万个/hm2、262.5万个/hm2、54万条/hm2,苗高增加5cm,最后成穗数减少约1/3,穗粒数和千粒重也相应下降,减产1500kg/hm2以上。具体播种时间为:杂交稻田块9月23日左右,粳稻田块9月28日左右。
4合理播量
根据稻套麦田易早发的特点,以及小麦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栽培技术要求,套播小麦播量以187.5~225.0kg/hm2为宜,基本苗控制在300~375万株/hm2之间。稻套麦由于前期与水稻共生,低位分蘖发生少,分蘖成穗率偏低,因此,为获高产,基本苗应适当增加。若共生期延长,播种量也应适当增加。据试验总结,375万株/hm2基本苗的产量最高,为7329kg/hm2;基本苗为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的产量均超过6750kg/hm2;600万株/hm2基本苗的产量最低,比基本苗为375万株/hm2的减产17.5%。
5均匀撒播
为确保播种均匀,可将麦种分2~3次撒播,撒播的方法是先顺稻行撒播40%~50%的种子,然后再垂直于稻行撒播40%~45%的种子,最后将剩余的种子撒播在田边四周。目的是为了防漏播、重播,出现缺苗、断垅、丛籽、疙瘩苗。
6沟系配套
在小麦套种前要挖好烤田沟,要求每隔3~4m挖1条沟,沟深15~20cm,保证小麦播后遇雨能及时排水,遇旱能及时灌水,提高田间出苗率。另外,还必须增加沟系密度,以提高田间覆土量。一般采用机开沟,每隔2m开1道竖沟,并使沟土均匀覆盖畦面;每隔20~30m再开1道腰沟,并开好田头沟,真正做到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
7适时灌水
套播前选择晴天,水稻灌跑马水。漏水田、保水性能差的田块在小麦播种前1~2d为宜;耐水田、保水性能好的田块一般在小麦播种前3~5d为宜,水稻自然落干后播种,如遇天气干旱,也可留薄层水,带水播种。
8平衡施肥
套播麦的发育特点是早发苗、易早衰。因此,肥料运筹应掌握前狠、中巧、后重。因为套播麦肥料利用率低,所以全生育期总施肥量应加大。一般产量6750kg/hm2的麦田,需肥为:尿素675kg/hm2、过磷酸钙675kg/hm2、钾肥150.0~187.5kg/hm2、锌肥22.5~30.0kg/hm2。具体施肥措施:水稻收获前3~5d,结合水稻灌最后1次跑马水,施复合肥150~225kg/hm2和尿素105~150kg/hm2。既可防止肥料烧芽,又可促壮苗,满足小麦离乳期肥料供应。套肥严禁用碳铵,以防水稻后期吸肥贪青、迟熟和小麦烧芽死苗现象发生。水稻收获后及早重施壮苗肥,施复合肥525~600kg/hm2、尿素150~225kg/hm2,并均匀撒施优质有机肥30~45t/hm2,盖籽防冻。小麦越冬期或返青期施尿素75~150kg/hm2促平衡、保稳长。根据苗情及时施好拔节肥,拔节孕穗肥是套播麦一生中极其重要的1次肥料,套播麦穗肥分2次施用效果好。第1次拔节肥在叶龄余数2.5叶左右,施尿素75.0~112.5kg/hm2,第2次剑叶肥在叶龄余数1.0~1.5叶左右,施尿素60~75kg/hm2,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攻大穗。抽穗前后结合防病治虫进行2~3次药肥混喷,进行养根、保叶防早衰,提高千粒重。
9化学除草
宁阳县蒋集镇是生姜种植大镇,种植面积约800hm2,大都采用小麦套种生姜立体种植模式。现结合生 产实践将该种植技术总结如下。
1栽培模式
小麦采取沟麦种植方式,沟距60cm,其中埂宽40cm,沟宽20cm,沟底播种小麦。立夏前后,在埂上套种1行生姜。
2栽培技术
2.1合理安排,轮作换茬
生姜是不耐连作的作物,在无病姜田块,连续种植3~4年后应换茬种植其他农作物,间隔2~3年后再种植生姜;新辟姜田,一旦田中发现病株,要及时换茬,间隔期要在5年以上,土地宽余地区间隔期延至7年以上,效果更好。
2.2严格选地,施足基肥
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土壤基础是小麦、生姜间套作的关键,应选择土层深厚、地力肥沃、疏松透气、排灌方便、无姜瘟病的轻壤地种植。在此基础上,秋季小麦播种前要深耕细耙,科学配方施肥。并根据土壤虫情,施入3%的辛硫磷颗粒剂75~90kg/hm2或黑矾225~300kg/hm2,进行土壤消毒。
2.3品种选择,合理密植
小麦品种要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增产潜力大、抗倒伏的晚播中熟品种,如淄麦12、潍麦8号等。生姜要选用姜块肥大、皮色黄亮、不干缩、未受冻、无病虫害的健壮姜种,如宁阳黄姜、莱芜大姜等品种。姜种的处理要分困姜、炕姜、分选壮芽3个步骤进行。小麦播种量97.5kg/hm2左右,成穗达525万穗/hm2;生姜采取带芽姜块横向平播于沟底,株距15~17cm,种植12.15万株/hm2左右。
2.4适期播种
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20日,出苗后管理同常规大田,翌年5月底至6月初小麦成熟时适时收获,收割小麦时,只取麦穗,留下60cm高的麦秸遮荫。在小麦收割前的清明前后暖姜芽,首先选择肥大、皮色亮黄、无病、无虫蛀的姜块作种。催芽前用多菌灵或G-1型生姜增产剂浸种,选择无风晴天将姜种放在地上晾晒,中午翻动1次,晚上搬回室内,堆积4~5d,保持温度11~15℃,使姜种“发汗”(困姜)。这样反复3次即可催芽,谷雨后打包上炕(一般在厨房内)。开始温度不要超过20℃,以后逐渐升高并保持在23~25℃,约20d出芽。出芽后温度要降低到17~18℃。催芽期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85%。当芽长到花生米大小时,即可分芽播种。分芽时保证每块60g左右,并有1~2个壮芽。套种日期以5月4~12日为宜。播种前3~5d,先在播种行内开深15cm、宽10cm的沟,施优质圈肥22.5t/hm2或饼肥2 250kg/hm2、氮肥375kg/hm2、磷肥375kg/hm2、25%多菌灵15kg/hm2,混合后施在沟的阳面。播种将芽块横向平播于沟底,株距15~17cm,种植12.15万株/hm2左右,随后用土盖严,厚度以4~5cm为宜。
2.5科学管理
生姜套种完毕后要浇1遍水,浇水或雨后要及时划锄。播后15d生姜顶芽出土,应及时浇出苗水。一般每周浇1次水,追肥后要勤浇水,4~5d浇1次水;汛期注意排水,特别是热雨后应及时浇清洁井水。在苗高30cm,具有1~2个分枝时,轻施提苗肥,追施硫铵75~300kg/hm2。8月上旬要先拔除小麦秸秆,然后再大量追肥。追施豆饼1 500~2 250kg/hm2,复合肥375~525kg/hm2。9月上旬生姜进入根茎生长盛期,可再追肥1次,追复合肥225~300kg/hm2。在立秋前后(8月上旬),结合追肥进行培土,使原来的沟变成垄,垄变成沟。垄高10~15cm,宽25cm左右。
2.6病虫害防治
扬97-65是江苏里下河农科所育成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是近几年安徽省农委重点推广品种,现将该品种在我地种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寿县炎刘镇上仓村一农户种植扬97-65品种0.22hm2,实测产量5 710kg/h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12%;2006~2007年,炎刘镇河东村一农户种植该品种0.36 hm2,实测产量7 290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7.1%;2007~2008年,炎刘镇老河村连片种植15hm2,实测产量7 930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0.3%。特别是2008年春季我镇遭遇雪灾,该品种表现突出,其为抗逆性强、抗寒、耐湿、抗病,田间表现好。
2特征特性
扬97-65系春性、中早熟品种,熟期较扬麦158早1~2d。幼苗直立,长势旺盛,植株整齐,株高85cm,茎秆粗壮,大穗大粒,穗层整齐,一般有效穗420万穗/hm2左右,每穗实粒数40~42粒,千粒重40g。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至粉质,灌浆速度快,熟相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感纹枯病轻,耐寒、耐湿性好,耐肥,抗倒。从我地连续3年种植情况看,扬97-65适宜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沙土砂壤土地区及皖西地区推广种植;同时由于对白粉病抗性好,在白粉病重发区更能发挥其增效潜力。
3高产栽培技术
3.1精细整地
一般应选择土壤肥力较好、水利条件好、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的田块。结合施足底肥,耕深25cm以上,进行细犁细耙,达到“下无卧垡,上无鸡蛋大的坷垃”的标准,以提高土壤蓄墒保水能力。在整地前,若土地含水量低于16%时,应及时浇好底墒水,做到足墒下种。秸秆还田地块,务必粉碎粉细,以利提高整地、播种的质量。这样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并有利于基肥翻入深土层,耙透、耙平、耢实,可为全苗、苗齐、苗壮创造有利条件。
3.2适期精量播种
播种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环节,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出苗和苗情,并最终影响产量的高低。适期精量播种,就是以形成小麦壮苗为标准确定播种日期。播种过早,温度过高,幼苗徒长,大量消耗土壤中养分,容易造成早衰;播种太晚,气温低,营养生长弱,会导致产量偏低。因此,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环境,选择适宜播种时期,控制适宜的基本苗。据近3年的种植生产情况分析,长江中下游麦区,扬97-65在10月25~30日播种,播种量128kg/hm2,基本苗270万根/hm2左右;沿淮及皖西地区在10月20~25日播种,播种量106kg/hm2左右,基本苗225万根/hm2左右。天旱时要及时灌水出苗,争取年前主茎蘖1~2个越冬。
3.3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对促进小麦冬前壮苗、安全越冬、麦苗春发和防止倒伏都具有积极意义。经近几年的种植,扬97-65全生育期施纯氮180kg/hm2,磷、钾肥75~90kg/hm2,氮肥中基肥∶追肥为7∶3;追肥中平衡接力肥2/5,拔节肥占1/2,于倒三叶期施用。磷、钾肥中基肥∶追肥为5∶5,追肥时间为小麦五至七叶期,追肥可施用多元复合肥。同时基肥应增施硼肥(持力硼),用量为3kg/hm2,使用过持力硼后的小麦主根粗壮,侧根多,分蘖多,抗冻能力强,后期穗大粒饱、壳不空;也可以在分蘖至孕穗期喷施1~2次叶面硼(速乐硼),用量450g/ hm2,以促进花期授粉受精,提高小麦结实率,降低空籽率。